改革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04 06:02:52

改革工作方案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林改基本原则

(一)家庭承包、权利平等的原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把林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村林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权,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二)兼顾各方利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障集体林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在民主协商的前提下给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收益分配或者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实行民主经营管理;要在保护生态,维护生态安全,确保森林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支持农民经营林地,从中获得收益,得到实惠。

(三)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原则。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方法、步骤、要求等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交给农民,让农民民主选择改革的模式,自主确定经营管理形式,依法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改革让大多数群众满意。

(四)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的原则。改革要符合《物权法》、《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规范运作。实行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当地集体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层层制定改革方案。为确保改革符合实际,体现分类指导,要做到一村一案(一社一案),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六)尊重历史、政策连续的原则。对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已经明晰、绝大多数群众满意的,应稳定不变,不得乘改革之机,重新分配或者无偿平调,对已经承包但林权尚不明确的林地以及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林地,本着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针妥善处理。

(七)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法,扎实有效做好每一项林改工作任务,抓好每个环节的任务落实,确保改革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让绝大多数群众满意。

三、林改的总体目标

从年3月到年12月,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权经营管理体制,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农村和谐的目标。

四、林改的范围

全市范围内仍然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没有任何形式承包、流转的集体林地;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农牧场、河道湖泊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内权属清楚的集体林地;争议调处解决后的集体林地;已经以各种形式承包到户或者流转,但未办理林权登记,需要对该承包人或者受让人进一步明晰相关权利的集体林地。

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林地类参照县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其数据更新调查结果”确认;林地的公益林类别参照县级“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确认。

纳入改革范围的林地,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林地所有权人)经依法登记,取得林权证书的林地。

五、工作内容和主要任务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以明晰产权、勘界发证、落实责任、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分为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两个部分。

(一)主体改革

1、明晰产权。凡纳入林改范围内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经济林地、农田林网、苗圃地、宜林地(包括“四荒”地、灌丛地)等各类林地,区分商品林和公益林(公益林分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按照经过民主决策确定的村级林改方案所规定的模式明晰产权。

(1)实行“均山”的林地。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个成员,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2)实行先“均股”后“均利”的林地。在维持本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基础上,把林地面积按人口划分成等份,每等份为一股,以家庭为单位确定“股份”数,按“股份”承担林地经营责任和义务。当林地产生收益时,按照家庭所占的“股份”进行分配。

(3)集体保留林地。对经营状况良好,已经产生收益或者有收益预期的林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保留不超过该林地总面积10%的林地。对于实行“均山”的村,这部分林地由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对于实行先“均股”后“均利”的村,这部分林地可以按所占面积折合成“股份”纳入统一经营管理。

(4)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农牧场、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集体林地。对于确认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重要河道湖泊周边的集体林,应当强化保护和管理措施,引导农牧民以“均股”方式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经营管理。对于其他林地,宜分则分,宜联则联。

(5)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大户”承包或者公司法人承包、其它经济实体承包的林地,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者流转合同内容不完整、责权不明确的要予以补充完善;承包手续不完整要依法补办手续,签订承包合同;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承包合同要认真核查,确系违法违规操作、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谋取私利的要坚决依法纠正;对虽依法签订了承包或流转合同,但承包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或政府有关规定履行造林绿化责任长达3年以上的,经督促仍然不愿履行造林绿化责任的,发包方可终止该合同,将林地收回纳入林改范围。

对已随草场承包到户、划入草场使用证范围内的集体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等各类林地要进行调查,确定地类和公益林种类,进行实地勘界,由承包人申请林权登记,签订或者完善林地家庭承包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

对于寺院、学校经营管护的集体林地,在没有任何争议的前提下,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由其继续经营管护的,要确定地类和公益林种类,勘测定界,可申请林权登记,签订或完善经营管护合同,落实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2、勘界发证。林地界线必须在涉及到村行政界线的土地没有争议或者争议已经解决的前提下,对该行政村范围内的集体林地按照村(社)改革方案规定的明晰产权模式落实到户,按户勘测。勘界林地的宗地类别按以下规定确定:林定类别(即地类)按照《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细则》中的“技术标准”确定林种外,还要根据本县“二类调查”成果予以确认;公益林及其类别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县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资料》、《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区分天然林保护区林地和国家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予以确认。县级(以行政村-林班为单位)林地宗地总面积和宗地分类面积合计数如果大于或者小于上述相关资料确定的面积达5%以上者,要分析原因,报县级人民政府最终确认,并单独统计。

市级林改机构中要有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勘界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尤其要协调涉县(区)行政界线的土地争议的调查调解。各县(区)要组织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政管理等机构牵头,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参加的林权勘界队伍负责林改界线(村界线)、林地界线和宗地图的勘测工作。凡行政村涉及行政界线的土地争议,必须在解决争议后进行林地勘测。经努力调解,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可以先划定林改工作界线,在此界线范围内进行林地勘测。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做到村林地分布图准确,户林地宗地图四至清楚,宗地属性(地类、林种、公益林类别、商品林类别)明确,勘界原始资料完整。为确保勘界工作规范、勘界成果科学准确,要积极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卫星遥感系统)技术和MPGIS计算机成图系统以及实地丈量等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勘界完成后,县(区)级人民政府负责林权确认核发证书、林权变更登记(包括流转、承包等)等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林权登记、确认和发证程序,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确保发证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和规范,有条件的县要实行林权证计算机数据录入和制图。

3、落实责任。在明晰产权,完成勘界,履行林权登记手续后,乡(镇)政府要督促发包方(林地所有权人即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承包方(农牧户)依法签订集体林地承包合同。依法以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的林地经营权限为70年,承包期界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以其他形式承包林地的期限,按有利于维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合同书要按照省林改办制作的范本,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制定和印刷,合同中要明确规定承包方、发包方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护、防偷砍滥伐、病虫害防治等责任;要明确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分配,确保合同文本要约完整规范,符合法律规定。

签订集体林地承包合同实行第三方鉴证制,甲方(发包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乙方(承包方)为农户,鉴证方为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各县(区)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合同管理办法,规范集体林地承包合同管理。乡镇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是林地承包合同的具体管理部门,要按照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对合同的规范化指导,监督依法签订的集体林地承包合同有效履行。

(二)配套改革

1、放活经营权。对于用材林,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培育、采伐各类用材,按经济性要求选择性地更新造林树种,用森林经营方案指导可持续经营。

对于经济林,尤其是沙棘、枸杞等生态经济兼用林和生态复合型苗木基地,要提高农民的经营和管理意识,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把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对于公益林,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实行“造林申报制度”和“造林奖补制度”,准许对残次林分、低质低效林分进行补植改造、准许对历史遗留的造林失败地进行重造。同时,要加强公益林管护,在实行家庭承包管护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农民成立管护组织,健全管护机制,强化管护措施,提高管护水平。在确保林地生态功能不因经营活动受到损害的前提下,鼓励和扶持农民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林地游憩休闲服务等林业多种经营项目,切实放活农民群众对于林地的经营权。

2、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拥有的商品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以转包、入股或作为出资合作的条件等方式流转,使商品林相对集中于经营能手或者相关行业经济实体之下,依法开展林地的集约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对公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在不允许转让和确保林地的公益林性质不得改变的前提下,可以优先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以入股方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造林、营林、管护和林下多种经营项目的开展;公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在5年内不得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经营主体流转。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要建立林地、林木流转平台,搞好服务,促进有序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保障收益权。林改以后,农户承包的集体林地上的已有林木以及承包后由承包人自主栽植的林木,一律归承包人所有。

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林业、税务、工商、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克扣、征收、摊派、抵押农户应得的合法收益。因勘察、采矿和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各项建设工程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省林地林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所有者和承包者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当地人民政府和征地管理部门(统征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确保林地所有者和承包者、林木所有者和承包者的补偿补助费用足额落实;对因征收林地造成农民生活水平显著降低的,应当依法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政府划定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已承包到户,经林业部门登记,核发了林权证,签订了承包合同,履行了规定的责任义务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要直补到户;采取先“均股”后“均利”等方式,林地未承包到户的,要按照相应的利益分配办法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以均利方式落实到户。实行国有公益林家庭合同制管护制度的,由国有林场及其主管部门共同进行年度检查核实后,按照检查结果兑现管护报酬,并将报酬直接拨付到户。

六、主要政策措施

(一)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省政府已将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纳入林改配套政策。我市各级林业和财政部门要把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最重要的林改配套政策加以落实。要从农村的社情林情出发,本着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权益平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原则,对现行补偿政策和管理办法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项政策的效益。

(二)完善公益林管护体制机制。在现行公益林管护体制机制下,国有林场本着“自愿、就近、利益平衡”的原则,可以给管辖范围内的农民划定公益林管护面积,实行家庭合同制管护。国有林场要制定农民家庭合同制管护国有公益林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要以县为单位统筹使用天然林管护补助费和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支付家庭合同制管护公益林的费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民家庭合同制管护国有公益林的管理细则,规范和强化对公益林家庭合同制管护情况的监督,确保这项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规范实施。

(三)完善扶持农户营造公益林的政策。要逐步转变造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造林申报制度”,由农户自主申报造林面积、造林树种等;整合林业重点工程造林补助资金、各项财政扶持资金等,逐步提高公益林造林补助标准。实行公益林“造林奖补制度”,采取以苗代补、达标奖励等政策措施,激发农户营造公益林的积极性。

(四)落实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和《省集体林采伐管理办法》,要明确公益林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政策,强化监管工作。

(五)建立林地流转管理机制和服务平台。市县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林地、林木流转情况,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行为,稳定林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林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为林地流转提供政策咨询、林权交易、信息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林权流转市场,推动社会资源向林业流动。

(六)落实金融服务林业、支持林改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地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林业局等五部委《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金融支持林改,促进林业发展的各项金融、保险业务。要认真组织试点,开发林业信贷产品、制定措施和管理办法,使涉林金融、保险业务迅速、规范、有效开展起来。

(七)落实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林业管护经营协会、农民股份合作制林场等组织,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和管理。要把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碳汇造林、林业基建投资、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科技支撑等项目优先安排给管理规范、有一定实力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制林场、公益林管护协会、公益林经营协会等农村林业经营管理组织,并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村林业经营管理组织的发展壮大。

(八)加强乡(镇)林业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发[]10号文件第二十条的要求,建立健全乡镇林业管理机构,充实技术人员、加强能力建设,做到农村林业改革发展的日常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九)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针对新形势下造林育林和林业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按照中发[]10号文件的规定,研究制定公共财政支持农村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

(十)建立涉林基础设施项目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机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涉林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当中,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机制,保障其实施,为我市农村林业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工作步骤

各级政府及林改部门要严格按照《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工作程序和流程图》规定的程序、步骤、环节和要求开展改革工作。

根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要求,林改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

主要任务: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培训等。

(一)成立领导机构。各级政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林业、发展改革、财政、宣传、国土、民政、农牧、广播电视、金融、保险、档案、统计、工商、税务、监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确保林改工作顺利推进。

村社也要以民主选举方式成立由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林改小组,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

(二)组织林改工作队伍。各级林改机构要抽调素质高、作风好的干部组成林改工作队伍,确保每个工作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林业调查、土地管理、行政界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干部和乡镇干部。

(三)人员培训。培训采取市、县联办的形式,重点培训乡(镇)党政领导、林改工作组成员和村社两委班子成员,由县林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发[)10号文件精神,省、市全面推进林改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及林改目标原则、内容步骤、程序方法,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以及林地勘界、登记发证、建立档案、质量监督等工作环节的技术方法和规范等。通过集中培训,达到提高认识,明确要求,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规范行为的目的。

(四)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在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引导;坚持形式多样、多方联动;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坚持点面结合、重点宣传;坚持长期宣传、连续宣传的原则指导下,广泛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1、加强舆论宣传。由宣传部门牵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中央、省委和市委林业工作会议、中发[]10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安排部署,宣传林改典型、先进人物、改革进展、经验和成效。

2、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在营造林改舆论氛围的同时,以村为单位,采取公告形式林改政策和要求。同时组织林改工作组进村入户,调查农户林改意愿,讲解政策、答疑解惑;通过集中宣讲、召开座谈会、张贴标语、宣传画、开办宣传专栏等形式,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林改的政策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交给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不留死角,深入人心不留疑惑,使广大农民理解林改,支持林改,自觉参与林改。(五)摸底调查。摸清底数是做好林改工作的基础,对所有集体林地、林木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掌握经济社会、林地资源、林权状况、经营管理等林改基础数据,为确定林改范围、制定本级林改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调查摸底成果包括:

农村社会经济情况调查表;森林资源调查表;林权基本情况调查表;林业经营情况调查表;林地权属争议登记表;农户林改意愿表;农户林改意愿调查汇总表;农户家庭人口现状登记表;农户家庭决策权认定书;农户家庭林改授权委托书;农户家庭资源弃权认定书;林地类型分布图。

(六)制定改革方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确定的原则、内容和要求,按照上一级《实施方案》提出的思路、重点、方法和要求等,编制本县(区)、乡(镇)、村各级林改方案。

1、县(区)级林改实施方案。由县(区)林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方案要对全县(区)林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县(区)级《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2、乡(镇)林改实施方案。在县(区)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根据县(区)级林改实施方案的要求,由乡(镇)林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方案应对全乡(镇)林改工作作出详尽安排,把握改革方向,明确明晰产权的主要模式和林地经营管理的主要方式,明确组织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方案要对本级林改工作具有规范、保障和具体指导作用。乡(镇)《实施方案》报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

3、村级林改实施方案。在县(区)、乡(镇)两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助下,根据乡(镇)改革实施方案,由村林改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编制。方案要做到符合法律规定,符合本村实际,尊重民意,内容完整、详细明确,操作性强,达到实施(操作)细则的编制深度。方案要依法经全体村民大会或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表决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在全村范围内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组织实施。方案同时报县(区)级人民政府备案。

村级林改实施方案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全村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和四至毗邻、国土面积及其土地构成、人口数量及其构成);集体林地资源基本情况(包括林地类别、面积,流转情况、林权状况、经营现状、群众对已流转林地经营管理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制定改革方案的依据;改革的范围;改革时间安排和步骤;明晰产权方式;实施方法;工作保障措施等。

第二阶段:主体改革

主要任务:明晰产权、现场勘界、落实责任等。

(一)明晰产权。在确认村林改小组健全、集体林权已经确认、各类争议已经调处、民主决策程序完成,村级实施方案修改完善并正式公布的前提下,方可进入明晰产权阶段,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严格按照村级实施方案确定的模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个成员或者农户,并通过“指界”初步确认落实的宗地界线。

(二)实地勘界。完成明晰产权工作后立即委派专业勘界队伍严格按照《省集体林权勘界办法》的技术规定和要求进行勘界,确定村级林地林权界线和农户林权宗地界线以及其他权利人的林权宗地界线。勘界做到村林地分布图准确,户林地宗地图四至清楚,宗地属性(地类、林种、公益林类别、商品林类别)明确,勘界原始资料完整,并绘制出详细的小班图,标明林地位置、林种分布等。

(三)张榜公布,签订承包合同。林地勘界程序完成后,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为30天,其他事项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林改组织机构、参改人口、森林资源底数、林权现状、林改方案、确权结果、收益分配及林权登记申请等。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村“两委”按照《省集体林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农户签订林地承包合同,落实经营管护责任。

第三阶段:建档发证

主要任务:审核录入、颁发证书、建立档案、同步跟进配改革。

(一)颁发证书。勘界确权完成后,乡(镇)将审核无误的林权登记材料录入微机,并报县(区)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县(区)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核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林权权利,由县(区)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书。

(二)建立档案。档案是林改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林改的历史记录,对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林改机构必须高度重视,把林改档案建设、管理与林改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进行。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林改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并严格按照《省林业局省档案局关于印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落实林改档案管理工作责任人,在林改开始之初就要把林改档案工作安排好,做到早布置,早落实。确保林改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从改革开始就有人接收、有人保管,防止林改资料的流失。要规范建档,落实林改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林改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的归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同时,做好林改档案的保管、移交和利用工作。要落实档案工作经费,在林改工作经费中合理安排档案工作经费,改善县(区)乡(镇)村林改档案管理条件。实行林改工作检查验收档案一票否决制度。

(三)同步跟进配套改革。在推进主体改革同时,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确保农民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使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对当前已有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国有公益林家庭合同制管护政策、生态公益林营造林申报和奖补政策要在主体改革到位的基础上同步落实。发展改革、财政、金融、保险、林业等部门分别负责其他配套改革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

第四阶段:验收总结

主要任务:检查验收、总体评估。各级林改机构是验收总结工作的责任和承办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验收总结工作。

(一)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分为年度检查和总体验收。年度检查在每年任务完成时进行,总体验收在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后进行。检查验收根据《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质量检查验收办法》规定,采取乡(镇)自查、市、县复查和省级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机制。各级林改机构要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工作方案”,确保检查验收工作严谨、规范。检查验收内容要按照《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工作程序和流程图》、《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工作流程解析图》规定的工作环节确定,包括改革组织领导、组织林改工作队伍、培训、宣传、摸底调查、方案制定、民主程序、林权勘界、合同签订、林权证发放、纠纷调处、档案管理、经费使用、规范操作、群众满意度等指标。

年度检查:

乡(镇)自查以本级和村为单位按照检查验收内容开展全面自查,对达不到要求的工作进行整改、完善后,申请上级林改部门进行复查。市、县在开始复查前,必须完成本级自查和整改工作。复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乡镇复查率要达到50%,行政村复查率要达到20%。复查完成后,申请省级核查。

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完成后都要撰写检查验收报告,及时向被检查单位进行反馈,向本级林改领导小组汇报。

总体验收:

总体验收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各县(区)在改革任务完成时,组织县(区)级验收,确认改革各项任务已经完成,存在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各项指标均已达标。在此基础上,上报县(区)级验收报告并提出总体验收申请,由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省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总体验收。

(二)总结评估

分为年度总结和总体评估。年度总结,各级林改机构在完成年度工作后,对年度工作进行总结,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林改机构。在完成省级核查验收后,由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林改工作进行年度总结。总体评估,在全面完成总体验收的基础上,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级林改机构及有关专家采取随机抽样方式通过对样本的现场调查,对改革质量、成效作出评估。并将评估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

八、时间安排

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稳步推进的原则,、、三县从年3月开始到年底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同步跟进配套改革;城中、城西、城北、城东区先期做好林改的调查摸底、舆论宣传等工作,待三县主体改革结束后,再逐步推开。

(一)准备阶段(年3月—年6月)

主要任务:全面完成、、三县所确定试点乡镇明晰产权、现场勘界、落实责任等主体改革任务;成立市县乡三级林改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抽调人员组建林改工作队伍,宣传动员,摸底调查;完成市、县、乡、村林改培训,制定林改方案;公布林改工作咨询和举报监督电话。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6月—年6月)

主要任务: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在三县范围内,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各项工作,各县从年6月至年底,要确保完成30%的乡(镇)的主体改革任务;从年1月至年底,要作为全面实施林改的关键性年份,完成不少于50%的乡(镇)的主体改革任务;从年1月至年6月,完成20%乡(镇)的主体改革任务。

在不断开展主体改革各项任务的同时,进行配套改革各项措施的研究、试点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成熟一件出台一件,出台一件落实一件,不断跟进配套改革,实现主体改革成果的巩固。年6月以后,进入集体林业经营管护的常态化。

(三)验收阶段(年10月—年10月)

主要任务:完成每年一次的检查验收和主体改革总体验收工作。

(四)评估阶段(年10月—12月)

主要任务:在完成主体改革总体验收后,由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林改工作进行总结,组织专家对林改质量,成效进行评估。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林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因势利导,落实好保证措施,确保改革扎实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真正形成市上统一部署与指导,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社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林改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现代林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合力推进。

(二)实行责任考核制度。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每年在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中明确考核林改工作情况的指标,市、县(区)、乡、村要逐级签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改革的任务、目标、责任层层分解。每年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加强林改干部工作考核,签订林改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目标和任务指标,在年度考核中奖优罚劣,载入干部考核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领导联点督查和林改办事机构督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基本原则,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市、县(区)、乡三级领导联点督查机制,市级领导联点督查到县,县级领导联点督查到乡,乡级领导联点督查到村,形成三级互动联动,一级督查一级的工作格局。同时,各级林改办事机构要按照工作流程和重点工序,开展经常性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对林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本级领导小组和上级林改部门报告。各级林改部门要指定一名领导负责工作纪律监督工作,要公布林改咨询、举报监督电话,设置意见箱、咨询台、接访日等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

(四)加强林改工作经费的筹措与管理。林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人员多,要积极落实中央补助的林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不足部分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并纳入年度预算管理,予以安排。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外业勘测支出,包括各类器材、聘请技术人员、勘界划定四至、勾图、确定明显地物标志;内业支出,包括电脑、打印机、附图、附表绘制、公示、登记台帐、签订合同、办公用品等;档案支出、培训支出和林权纠纷调处支出。林改工作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五)组建高素质林改工作队伍。林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推选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群众信得过的同志,组成林改工作队伍。林业、国土、民政、档案等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参加林改,抽调人员要完全脱离本部门本岗位工作并及时到位。林改工作人员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要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相对稳定。各县(区)林改工作进入全面推开阶段后,每个驻村林改工作组中要保证有1名县(区)派干部、1名乡(镇)干部和1名专业技术干部,驻村林改工作组和村社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组成联合工作组,驻点包村,全程领导和参与林改。

(六)建立林改工作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进度的关系,认真贯彻落实林改的各项原则和要求,依法规范操作,实行工作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林改工作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坚持在每道工序完成时,都要进行检查确认,上道工序质量有问题,必须整改到位,否则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杜绝质量问题的传递积累。要把保证质量贯穿到林改工作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确保改革工作的质量。

(七)实行“先试点,后推开”,稳妥推进改革。各县在全面推开林改工作前,先选择一个乡(镇)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完善措施,锻炼队伍,提高效率。试点期间,县政府要抽调县直机关和其他非试点乡镇的工作人员深入到试点乡(镇)所在村社,加入驻村林改工作组,全程参与林改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推开林改工作做好准备。(八)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在把林改政策、程序、方法、要求原原本本交给群众的前提下,通过全体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让群众表决《村级林改实施方案》,自主选择明晰产权的模式和方法,自主确定集体林地的经营管理形式,自主决定林地收益分配方案。严格执行会议通知送达签收、参加会议签到、表决结果签字、林改方案签字和不准代签字、不准用圆珠笔(铅笔)签字的“四签字两不准”要求;林改方案表决坚持“两个三分之二”的要求,坚持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履行,坚持改革全程阳光操作,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尊重民意,绝大多数群众满意。

(九)建立部门配合和权属调处机制。在市林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置身于改革当中,积极承担和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建立政府协调、信息共享、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林改纠纷调处,切实做好各类纠纷的排查,民政、国土资源、林业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做好行政界线争议、土地权属争议、林权争议等各类争议的调查处理工作。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措施,做到组内矛盾不出村、村内矛盾不出乡、乡内矛盾不出县、县内矛盾不出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建立争议联合调处机制,对重大案件实行分级联合调查调处,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局。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街道办事处将进一步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强大工作力度,将落实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列入××街道办事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落实街道领导包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领导包组、社区居委会小组包户,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

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为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具体,沟通及时配合紧密,整体联动,成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负责日常事务及工作进展上报,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二、工作目标和整治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和县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殡葬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自加压力,攻坚克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一)加大力度,很抓落实。20*年内,××街道办事处将按照县政府调整下达的火化率30%的指标,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目标实现。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在除回回营社区之外的各社区全面推行火葬。

(二)抓住重点,攻坚克难,巩固乱埋乱葬的整治成果,把抓好滇池面山、城镇周边、公路沿线等地乱埋乱葬的专项整治作为重点,争取取得重大突破。

三、工作措施

(一)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街道办事处将与所辖社区居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殡葬改革列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的圆满完成。

(二)建立督查通报制度,按照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的要求,增强所辖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抓好落实。年底××街道办事处将组织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对社区居委会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进行通报。

(三)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区居民对偷埋乱葬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对积极举报者,经核实后给予相应经济奖励,并对其举报行为进行保护。

(四)建立联络员制度,××街道办事处交明确专人作为殡葬改革信息报送的联络员,要求各联络员要及时掌握了解辖区内殡葬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负责按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人口死亡数、户口注销数、遗体火化数、坟墓拆迁数)。

联络员姓名:×××

部门:××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一、对县汽车队进行彻底改制

1.转换汽车队全部职工身份,妥善安置企业职工。

(1)固定职工安置标准:在岗和不在岗的44名职工,每个工龄年都按1200元的标准进行安置(需报国资办批准,因按文件规定是800元)。

(2)现骋用的3名合同制工人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予以辞退,并发给经济补偿金。

(3)距正常退休年龄5年内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办理内部退养,企业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至享受退休待遇。

2.改制资金来源先用县政府改制专用资金,待县汽车队的有效国有资产出售后归还。

3、有效国有资产的处置:

一是整体出售,采取竞价或协议出售组建私营企业;二是重组扩张,通过并购或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

4、改制成本:

(1)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补助、退休人员一次性剥离基本医疗保险费。以上数据分单位和个人计算。

(2)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在职职工,应预缴的以上各种社保费。

(3)遗属补助,补助费按文件规定应预留。(如果现行政策遗属补助是在养老保险中支付就不计算了)。

(4)工伤人员补助费。

(5)按800或1200元/年工龄计算补偿费。

(6)合同制工人补偿金或补助费。

(7)退休人员预留费用。

(8)住房公积金。

(9)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职工生活费、集资款、抵押金、借款、贷款。

(1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在职职工,应预留的这5年生活费按省平工资的1/3计算。

(11)失业保险。

(12)其它与车队有关的费用,列出包括的具体项目。

改制成本的计算应以企业为主,在国资办的指导下,人社、交通主管部门配合,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测算。为避免引起县汽车队职工的不稳定,建议经县委、县政府作出改革决定后,再开展改制成本测算、清产核资等工作。

对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预计要2-3年时间才能完成,因县汽车队有20名不在岗职工,需根据不同情况按有关政策分别处理,情况较为复杂,工作难度较大。而且,这种方式已经不符合现行政策规定。

二、对县汽车队进行改革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要求,对县汽车队进行深化改革,建议采取以下3种方式之一:

1、由有实力的国营运输企业(如:西运司)兼并重组县汽车队,县汽车队现有的职工、债权、债务均由负责重组的企业来解决。

2、通过公开引资,由民营企业收购县车队,出售有效国有资产,解决改制资金,偿还债务。

3、整合县汽车队内部资源,注入新资源和资金建立现代混合所有制股份企业或由国资注资建立国有独资公司。一是将汽车队内部的西运泸沽湖公司、修理厂及其净资产进行整合,由国资控股吸纳民营企业投资建立现代混合所有制股份企业;二是将汽车队内部的西运泸沽湖公司、修理厂及其净资产进行整合并由国资注入资金建立国有独资企业。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以十和十八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改革土葬,推行火葬,革除丧葬陋习,保护土地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目标和任务

全镇范围内所有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葬,各村规划建设一处公益性墓地。

三、方法与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设在镇民政所,负责指导全镇殡葬改革工作。各村(居)要根据管辖范围成立由村(居)书记为组长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殡改工作从上到下有人抓、有人管,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各村(居)要组织召开殡改工作宣传动员会,进行宣传发动。

2、加大宣传,营造殡改工作氛围。从今年开始,各村(居)对本辖区内每个自然村或居民聚集地进行集中宣传,以发放《殡改宣传问答》,刷写殡改宣传标语,张贴殡改公告为主,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殡改政策法规。

3、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办理丧事的行为,各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共同做好丧者家属工作,使其及时中止、改正违规行为。经做思想工作,拒不中止、改正违规行为的,及时上报镇民政所。对违反殡改政策的公职人员,由镇纪委组织等按照县有关规定予以追究责任;对拒不执行的,遗体不火化而实施棺葬的,通过做工作仍不主动执行火化的,由相关部门依法执行火化;对围攻、辱骂、殴打执法人员和妨碍执行公务的,协同公安等相关部门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快殡改信息网络建设。设立举报电话XX、殡改信息员,各村(居)信息员由监委会主任兼任。

5、加大奖惩力度。镇政府对各村(居)殡改工作采取月通报,季评比,半年小结,年终考核的办法对各村(居)及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末两位的村(居)书记或主任将在2015年专项会上做出书面说明;死亡后各村(居)干部应主动做死者家属工作,家属自愿遗体火化后,给困难补助500元/具,每火化一具给村工作经费300元。村(居)每年遗体火化任务不少于四具,如果年内死亡人数低于四人,则必须完成实际死亡人数,否则没有完成任务村(居),每少一具惩村(居)500元/具;若信息员上报不及时,每次扣信息员工资100元。

四、纪律和要求

各村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做好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坚决抵制偷埋土葬的行为,对干部及其亲属偷埋土葬的,一经发现要坚决追究责任。

殡葬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站所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形成统一组织领导,各站所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1、镇民政所要认真制定深化殡葬改革的规划和措施,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殡葬管理。

2、国土所依法查处非法殡葬用地、乱建坟墓的行为。

3、林业站要依法加强林地保护与管理,认真查处毁林造墓等违法行为。

4、综治办加强对治丧环境管理,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管理,坚决打击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销售丧葬用品行为。

5、派出所对丧葬活动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要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镇纪委要严肃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违规违纪问题,以及借殡葬改革之机为个人捞取钱财行为。

7、XX镇卫生院要加强对在本院及各行政村卫生所内亡故人员遗体的管理,未经殡葬管理部门不得擅自运走遗体的,对默许或同意运走遗体者依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建立殡葬改革工作相关制度

1、人口死亡报告制度,各村(居)辖区内有居民亡故的,必须1个小时内上报镇政府民政所。

2、责任追究制度,全镇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凡干部(含离退休人员)有赡养、监护关系的亲属死亡违反规定不火葬的,按县有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

各村(居)有居民亡故未报告或延误报告的,造成乱埋乱葬并形成事实的,由镇纪委给予负责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

全镇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含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参保人员死亡的,丧属必须提供遗体火化证明,镇殡改办才能予以办理领取丧葬抚恤费用手续。

凡是全镇低保户,若家庭中有没有遗体火化的,立即取消家庭中所有的低保资格。

违反规定,造成乱埋乱葬的,按属地管理原则,责成丧属或丧事承办人起棺火化,不听劝阻的,报请县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由民政、国土、林业、综治办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予以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丧属或丧事承办人承担。

3、有奖举报制度

全镇范围内对逃避火葬进行土葬、乱埋乱葬等行为开展有奖举报,凡经查证核实的举报,镇政府对第一举报人给予200元的奖励。

六、惠民举措

对城乡低保人员、五保供养对象、城镇“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90岁以上老人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共六项(1、县内普通殡葬车遗体运送,2、遗体消毒,3、遗体冷藏3日,4、遗体火化,5、普通骨灰盒,6、骨灰寄存1年)。本县去世到外地火化的不享受该政策,外县去世就地火化的,凭殡仪单位出具的火化证,费用明细单及收费发票到镇办理免费手续。办理程序由民政所解释。

七、加强管理与指导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认真贯彻干部的“四化”方针,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优化人员结构,发挥个人专长,因职配人、保留骨干、人尽其才,建设一支廉洁、勤政、高效、务实,高素质、专业化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执行“三定”方案和“指导意见”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及分级管理的原则;坚持全员参与、公开公正和优化组合的原则;坚持改革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原则。

三、岗位设置

严格按照新“三定”批准进行设置,不得多设多定。根据工作需要如有调整必须报经省、市局同意,只可少设不可多设。

四、方法和步骤

(一)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成立组织。(10月初)

第二阶段实施定岗(10月中下旬)

市局机关人员定岗约一周的时间,直属、派出机构和协会秘书处约一周的时间,县、区局人员定岗约二周的时间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10月底)

(二)定岗方法

1、全体公务员按新“三定”方案岗位设置重新定岗;对立案审查未结案的,一般不作为定岗人选。

2、定岗根据工作需要,采取自我选岗、群众推荐、双向选择、组织决定等优化组合的方法进行。

3、人员定岗原则上先机关、后基层,先定各部门负责人、再对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定岗。

4、按照省局党组〔2003〕22号文件规定,各单位人事、财务、监察部门负责人、副科级职务人员的轮岗交流,须履行征求市局相关部门意见的批复程序。

五、组织领导和工作纪律

为保证人员定岗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市工商局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人员定岗工作,并负责协调处理人员定岗工作中的有关事宜。纪检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监察室人员为办公室成员。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工作由纪检监察全程实施监督。

(一)全体公务员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讲纪律、讲团结。自觉遵守和执行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及机构改革等规定和要求。违反者按责任追究办法或相关纪律规定从重处理。

(二)在实施定岗中,不能被优化竞争定岗的人员,另择其他空缺单位优化定岗,如仍不能被优化定岗的,到组织指定的单位待岗,待岗期间停发工作性津贴。

(三)组织决定定岗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违者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定岗人员原工作单位有变动的,一天之内到岗报到,三天之内办理完资产、档案、文件等方面的交接手续,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交接到岗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适当延长。如不能按期到岗的,或拒履行交接手续的,按责任追究办法和机关纪律规定从重处理。

(四)机构改革后,定岗人员不胜任新工作岗位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向组织提出调整要求,经核实后,报经组织批准,该同志随即到下属空编单位优化定岗,如不能被优化定岗的,组织决定其到空编的单位待岗,待岗期间停发工作性津贴。

(五)新岗位未确定之前,原岗位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职,如因不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或延误工作的,按责任追究办法或机关纪律规定追究责任。

(六)严格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执行规定程序,不徇私情,不封官许愿,不借机打击报复。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破坏人员定岗工作顺利进行者,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严禁拉票和参与、帮助他人拉票行为。严格执行中组部《关于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集中调整中加强监督认真治理拉票行为的通知》,坚决查处在机构改革中的拉票行为,一经查实,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加快国有、集体资本从现有企业中有序退出,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确保社会稳定,防范和控制政府财政安全风险,促进全区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企业进行改制,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企业改制工作必须公开透明,实行民主决策,充分尊重企业职工的意愿,维护企业职工权益,确保职工稳定。

3、分口负责的原则。企业改制工作由区发改局牵头,各改制企业主管单位为改制责任主体,对本单位所属企业改制工作负全责。

4、分类推进的原则。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挂靠脱钩工作线、解散清算工作线各选取1-2家企业进行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推广至其他企业;在破产、改制工作线按照成熟的做法稳步推进。

二、改制范围

我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等机关部门及单位所属的、部分人民团体所属的、街道办事处所属的、(初中、小学)学校所属的国有及集体企业,根据本方案的精神,按计划完成改制任务。

三、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工作目标:对计划进行清理的企业,按照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和措施,在“十二五”末,完成我区企业改制工作。

年度工作目标:年年底前完成我区挂靠企业清理工作;完成吊销企业风险控制工作;启动3家符合改制条件的企业改制工作。

(二)工作步骤

年到年,每年制订相应的年度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案。

年企业改革的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1、准备阶段(年8月初)。与聘请的各类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合同;组织制定各类改制方式标准的工作程序、文本等。对承担或涉及改制任务的单位及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改制企业主管单位提出本单位企业改制的进度安排和实施计划,各企业提出本企业改制基本思路和设想;

2、启动阶段(年8月上旬)。组织各相关单位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并进行工作部署;各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小组进驻各主管单位以及目标企业,正式启动企业改制工作;

3、实施阶段(年8月中旬至年12月中旬)。各企业在主管单位和区发改局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积极稳妥地完成改制任务。改制工作结束后,有组织关系的企业由主管单位与企业工委、街道办事处等理顺组织关系;无组织关系的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

4、总结阶段(年12月下旬)。各改制企业主管单位要对本单位企业改制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报告。由区发改局会同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对企业改制工作进行督查,并对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四、组织实施和责任分解

(一)组织实施

企业改制工作由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区发改局牵头组织实施,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针对企业改制各个方面开展工作;

各改制企业主管单位是所属企业改制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所属企业改制工作负全责;

三个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小组由资产审计、资产评估、律师等相关中介机构组成,在区发改局统筹协调下,严格按照改制法律和政策规定实施改制,确保改制合法有效。

(二)责任分解

1、由区发改局负责,做好企业改制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研究、相关接待和政策咨询工作,协调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做好三个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小组的综合协调工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2、由区财政局负责,监督中介机构依法进行资产评估,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3、由区人社局负责,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继续负责11家已实施改制、破产及职工分流安置区属企业的管理及收尾工作;

4、由区审计局负责,监督中介机构依法进行资产审计;

5、由区法制办负责,联系各律师事务所,全过程参与企业改制工作,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从法律方面为企业改制提供法律依据,确保不留后患;

6、由区监察局负责,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依法查处;

7、由区法院负责,对实施解散清算、破产的企业依法受理;

8、由工商分局负责,对挂靠企业脱钩、企业改制、清算、破产工作做好工商登记等工作;

9、由各改制企业主管单位负责,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主管单位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改制工作;

其他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五、保障机制

企业改制工作政策性强,操作程序复杂,涉及面广,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密切协调配合,狠抓工作落实。

(一)联动机制。建立企业改制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各单位的企业改制工作进行沟通,听取各单位改制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改制工作效率。

(二)督查机制。区发改局要会同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根据各单位改制工作时间进度表,定期进行督导检查,提出工作要求,确保改制计划和目标的落实与完成。

(三)财力保障机制。企业改制工作涉及职工安置工作,需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安排200万元改制费用用于年完成挂靠企业脱钩及启动3家符合改制条件企业的改制工作。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依法行政和施政为民理念,按照“全面清权、依法确权、科学配权、压缩限权、公开示权、监督制权”的工作目标,依托全市和本局政务公开载体,深化行政权力公开规范运行,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打造廉洁、透明、高效的政府形象,为“建设珠三角链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全面清理本局行政职权和其他职权、编制行政权责清单的基础上,依托市人民政府网站、《市人民政府公报》、局网站、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本局办事大厅(窗口)等政务公开载体,公开公示行政职权目录、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服务承诺及监督投诉渠道、行政执法结果等。

三、公开内容

(一)制定行政职权目录,按程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二)制定行政职权流程图(含廉政风险点、主要防控措施、服务承诺及监督投诉渠道),按程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三)制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按程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按照便民利民、指引清晰的原则,逐项编制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并向社会公布。

(五)行政执法结果。将行政审批结果和行政处罚结果,进行保密审查和公开属性界定后,依法向社会公布。

四、公开载体

(一)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行政职权公开透明运行”专栏,公布本局行政职权权责清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的规范性文件等,并与局网站相应栏目内容相链接,形成系统、规范、便捷的公开平台。

(二)局网站。要设置局的行政权力运行公开专栏,公布行政职权清单目录、《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执行执法结果等,并将局专栏链接到市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专栏内。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乡财政“蛋糕”;强化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简明规范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事权和财权,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后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安排还债。

三、改革模式

在保证乡(镇)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级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采取“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执行收入上划县级统一管理的规定。乡(镇)各项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乡(镇)政府承担协助组织收入的职责,年度税收目标任务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下达县国家税务局和县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取消以乡(镇)为单位的收入考核办法,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由县人民政府另行制定,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的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社会稳定支出、偿债支出和村级支出等必要开支。乡(镇)上划县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分轻重缓急,经乡(镇)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人民政府提交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县财政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

四、改革内容

在确保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上划县财政局,履行县财政赋予的相关职能,人员管理实行以县财政局为主、乡(镇)政府参与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

(一)预算县编。乡(镇)根据预算定额标准和办法编制预算,县财政根据审核后的预算,汇总编制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核,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除上级财政部门规定开设的专户外,取消乡(镇)及所属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局为各乡(镇)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财政性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未经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一律不得使用。

五、配套措施

(一)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积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取消各职能部门要求乡(镇)配套资金的规定,切实减轻乡(镇)负担。

(二)严格预算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细化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行“双重管理”。在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强县对(镇)债权债务的管理,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三是建立乡(镇)偿债基金。采取财政预算安排一点、乡(镇)预算外收支结余筹集一点的办法,专项用于还债。

(四)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级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由县人民政府制度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健全机构,充实业务人员。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财政局所属乡(镇)财政所职能配置、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配齐各乡(镇)财政所人员,在西洒、兴街、法斗、鸡街等4个乡(镇)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2名,其余乡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1名。同时,在县财政局预算股和国库股分别增设业务人员1名,以保证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实施步骤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分五个阶段,各阶段工作可交叉或同时进行,确保在2009年8月底完成改革工作。

一是制定方案(2009年6月19日—25日);二是宣传发动(2009年6月26日—7月1日),组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三是清理清查(2009年6月26日—7月10日),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账号户、债权债务、财政性票据及编制和人员,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具体实施(2009年7月11日—8月25日),确定人员岗位和职责,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开设银行账户,按照统一软件对乡(镇)收支进行核算;五是总结完善(2009年8月25日—31日),对改革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八、工作纪律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约束为重点,以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际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以增强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为主题,通过综合改革,推动转型升级,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配置旅游资源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旅游业发展新机制。

(二)坚持重点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重点,突出特色,切实推进旅游业各项改革。

(三)坚持以块为主与条块联动相结合。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尊重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旅游业改革和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旅游业的贡献率。

三、改革目标

(一)阶段性任务:2012年,深化市、县(区)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2013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资源整合、综合执法、民营资本注入、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的新路径、新方法;2014年,全面完成旅游业改革工作任务,在资源整合、区域联合、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和旅游大企业培育方面实现突破。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4万人次、国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产品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品质相匹配,基本建成集文化旅游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悟道修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基本确立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重点任务

(一)深化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我市人文旅游资源居多的特点和大旅游发展的趋势,从职能界定、科室设置、人员使用和管理服务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建立权责一致、运转协调、文旅一体、管理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新体制。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规划审批权,建立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动机制,联合审批旅游规划。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照市局模式,原则上按照一套班子、一块牌子、一枚印章、一处办公场所、一个账号、一支队伍的标准进行整合,确保上下对应、运转流畅。

(二)深化旅游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文化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管理体制,整合全市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市场管理执法职能,实行统一执法。市、县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更名为市、县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以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为主要改革内容,以市场经营为目标,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通过兼并收购、合作合资等方式,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鼓励通过资本扩张、管理与演艺品牌输出、联合营销、涡河水上游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文化旅游企业联合经营、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线路整合上实现全市统一开发、统一销售。

(四)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

1.拓宽旅游产业融资渠道。赋予市文化旅游公司投融资职能,在市政府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行业开发、建设。允许企业以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和收费权质押担保进行融资。鼓励外商和市外资金进入旅游行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旅游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建立旅游目的地消费支付平台。

2.增加财政投入。市、县(区)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市政府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财政每年用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县(区)级不少于500万元,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形象宣传、项目开发、培训奖励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3.出台优惠政策。涉旅各相关部门要依据国发〔2009〕41号、皖政〔2011〕33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构建旅游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

以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市、县区门户网站建设为平台,探索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

1.设立机构。市、县区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要设立旅游信息中心,为机关内设科室(股室),专人负责旅游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2.开展试点。积极开展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标准化试点工作,每个县区旅游主管部门要选择一家三星级以上饭店、四星级以上诚信旅行社、3A级以上旅游景区进行试点,确保201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标准化工作。

3.建立站群。以市级文化旅游网站为中枢,建立对上链接省旅游局网站、对下链接县区和旅游企业网站的站群平台,推广网上宣传推介、销售预定,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建、信息互通。

(六)开展旅游人才体系建设。

1.摸底统计。开展旅游人才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制定和实施国际化旅游人才建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规划。根据《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市十大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市文化旅游局2010-2020年文化旅游人才建设目标》要求,研究制定《市国际化旅游人才建设规划》,明确旅游人才发展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3.创新模式。建立和实施国际化旅游业务培训制度。抓好现有旅游人才的转型培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业务培训和国际性旅游服务企业的实践实习活动。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重点引进旅游项目建设、市场开发、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拔尖人才。依托师专、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学校等教育资源,调整现有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多急需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五、实施步骤

全市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自2012年开始,为期3年。

(一)方案制定阶段。2012年1至3月,制定《市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后报省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备案。

(二)集中推进阶段。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各项改革试点任务。

(三)评估总结阶段。2014年10月至11月,全面总结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成绩和经验,向省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报告试点工作情况;2014年12月,接受省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对改革试点工作的评估、验收。

市政府成立市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文化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商务、国资、体育、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旅游局,负责日常工作。县、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制定工作方案,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改革试点工作,做到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大胆创新、有效推进。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质。注重社会效益,强化政府职责,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村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坚持综合改革。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补偿、药物制度、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调动村医积极性,建立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坚持综合考核。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的绩效综合考核评价制度,促进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转变。

坚持惠泽群众。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村卫生所(室)基本职责

主要负责辖区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

(一)负责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

(二)协助做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三)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农民医疗保健意识。

(四)参与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更新,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随访。

(五)协助做好儿童免疫规划预防接种、老年人保健以及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和村级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

(六)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协助做好参合农民医药费用报销补偿情况的定期公示工作。

(七)使用适宜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急重病人的初级救护、及时转诊和家庭康复指导等。

四、机构设置

(一)机构设置原则和标准。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有一所村卫生所,结合我县实际规划设置村卫生所109个(含太平川畜牧场、太平川辽源村和加信镇鱼种场),屯卫生室88个。屯卫生室设置在村卫生所下,隶属村卫生所管理,村卫生所和屯卫生室均为同一独立法人,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屯卫生室不单独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村卫生所房屋建设,原则由当地政府支持建设,资产所有权归属村委会所有;鼓励有条件的村医个人出资建设,资产所有权归属村医个人所有。屯卫生室房屋建设,原则由村医个人出资建设,资产所有权归村医个人所有。村卫生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用地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审批配套费用享受减免政策。村卫生所建筑面积不少于60-80平方米,屯卫生室不少于60平方米(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分开,相对独立),村卫生所做到预防保健室、诊查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和值班室六室分开,分区合理;屯卫生室做到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四室分开,分区合理。到2012年底,全县每个行政村至少拥有一所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的村卫生所,房屋建设较为规范、基本设施较为齐全,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村卫生所设施、设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人员设置原则和标准。每个村卫生所设置村医2人(根据工作需要应配备女性医务人员和中医人员),屯卫生室配置1人。结合我县实际设置村卫生所(室)人员306人,其中村卫生所218名,屯卫生室88名。村级卫生机构人员按照省市要求采取统一考试、考核等方式,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依据《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要求,对竞聘上岗的村卫生所(室)法人和乡村医生履行聘任及注册登记手续,与乡镇卫生院签订聘任合同,聘期3年,合同聘期满后,根据3年中考核结果合格者继续聘用,不合格者取消从业资格,不再聘用,聘用人员可在乡镇范围内统一调配。到2012年底,全县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拥有1名经过规范培训、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乡村医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高。到2015年底,力争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提高到50%,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五、管理机制

(一)加强对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的考核。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签订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身上。以乡(镇)为单位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居民满意度等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绩效考核工作,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基本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发放政府补助经费。

(二)规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用药规定,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措施,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诊疗记录完整,确保医疗安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范药品的使用与管理,基本药物统一由乡镇卫生院采购和配送。

(三)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乡村医生执业准入管理,严格执行执业注册制度,新进入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逐步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继续开展在岗乡村医生规范培训工作,用三年时间,按省卫生厅要求完成在岗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的轮训任务,注重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加强10项急救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乡村医生临床诊疗能力。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学历教育。

(四)建立并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乡镇卫生院承担对辖区内村卫生所的管理职责,实现“七统一”,即机构设置、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七个方面一体化管理。鼓励乡镇卫生院派出人员到村卫生所巡诊或执业,提高村卫生所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和适用、有效的乡村卫生管理制度,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共同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初级卫生保健需求。

六、补偿渠道及标准

(一)村医工资补助。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村医工资,每人每年不低于1.1万元。

(二)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

1、一般诊疗费10元纳入新农合报销,报销比例80%。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将不少于40%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医承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确定的相关项目补偿标准,通过绩效考核,将相应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到村卫生所。

3、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所(室),按农业户籍人口每年人均4元标准补助。

村医补助要随着国家和省补偿政策的调整,及时按照新的补偿标准和规定要求落实县级配套补助经费。对年龄超过60周岁的村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离岗证书,原则上不再予以注册,县财政每月应给予200元最低生活补助。

七、实施步骤

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体制综合改革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机构设置,人员竞聘。在2012年2月底前完成村级卫生所、屯卫生室医疗机构设置,建立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选聘村医,签订聘用合同。二是建立补偿制度。在2012年1月底前完成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2012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三是村卫生所达标建设。全县力争用两年时间(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完成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具体完成时限如下: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月25日)。组织前期调研,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等,召开全县启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体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

(二)机构设置、村医竞聘阶段(2012年1月25日至2012年2月25日)。按照国家、省、市统一要求,设置村所(室)医疗机构,对竞聘的村医进行考试和组织考核,公开竞聘,择优录用。

(三)建立补偿机制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阶段(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末)。建立补偿机制,核定补偿标准。组织清查原有库存非基本药品,做好处理工作,全县从2012年3月1日起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四)房屋建设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末)。按照村卫生所、屯卫生室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专业设计、统一验收,力争用2年时间完成村级卫生所(室)建设任务,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密切合作。为确保我县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有序进行,成立县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县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落实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任务;县发改部门要将村卫生所设置规划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安排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资金;县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村卫生所的公共服务职能,制定财政补助政策,形成政府统筹安排、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和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将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列入政府卫生事业年度工作目标,尽快启动实施。

(二)建立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各乡镇对本辖区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负总责,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综合改革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各村委会也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村卫生所建设用地、配套资金等具体问题,确保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按期顺利完成。

(三)明确任务,加快实施。各乡镇要按照村卫生所设置标准,把握政策,切实做好房屋、人员、业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组织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按期完成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抓好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上一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学生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