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10 00:40:50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魅力课堂;初中历史;邮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当前,我们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是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努力创设魅力的课堂。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我不断尝试利用邮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努力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和改变教学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时展的需要。针对初中历史魅力课堂的创设话题,本人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邮票运用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利用邮票,开展各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魅力课堂的创设就是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通过邮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集邮知识竞赛、通过邮票讲述历史故事、利用邮票设计简单的历史试题等,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并鼓励他们勤于思考、质疑问难、踊跃发言,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达到创设历史魅力课堂的目的。

1.开展集邮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寓教于乐,迎合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求胜欲望,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简洁的与历史课本知识有关的集邮知识问答、谜语竞猜等活动,并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平时学习考核之中。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课内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锻炼了学生临场发挥与应变的能力。

2.通过邮票讲述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挑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利用相关的邮票,由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与邮票及课本知识有关的材料,讲述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史料的收集、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3.利用邮票设计简单的历史试题。邮票能体现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公民教育功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例如:下图是1998年我国发行的一套纪念邮票(如图),是为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

A.35周年 B.30周年

C.25周年 D.20周年

此道选择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生设计的一道题目,把1998-30J“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一套2枚邮票放在试题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距今的年代,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情境,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巧妙地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邮票专辑,引导学生构建牢固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第三,要树立整体意识。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一部邮票专辑就是一部“微型的史书”,它由若干枚邮票组成,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印记,构筑了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九年级复习“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程”的专题时,我运用了自己制作的邮票专辑进行讲解,此专辑分四个部分:(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纪88第一枚“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上海”、J178第一枚“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会址”);南昌起义(纪41第一枚“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纪41第二枚“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1996-19J“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2006-25、编15“遵义会议遗址”、纪74“强渡金沙江”、纪36“强夺泸定桥”、“过雪山”,纪107“娄山关大捷”,文7“诗词―《七律・长征》”);抗日战争(1995-17J“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8枚邮票);解放战争(纪41第四枚“解放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4“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J16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2“”4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3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枚);“一五”计划(纪45“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纪40“我国自制汽车出厂纪念”、纪43“武汉长江大桥”);改革开放(1998-30J“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三)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J21和J97两套,共10枚);(J19和J134两套,共6枚);(J13一套4枚);邓小平(1998-3J和2004-17J两套,共8枚)。(四)前进中的中国――中美友好(编45-48“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编57-62“熊猫”)、中日友好(J84“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年”一套2枚)、港澳回归(2007-17J“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2009-24J“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北京2008奥运会(特2“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APEC会议(2001-21J“亚太经和组织2001年会议”)。此邮票专辑第一、二部分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注重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讲解;第三部分注重纵横联系,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机融合到一块,揭示中国革命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的道理。此邮票专辑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程”这一专题史实。学生通过学习,既能充分地享受一张张精美邮票带来的快乐,又能高效快速地掌握此专题的历史知识,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机遇意识,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等,积极投身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努力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以及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阎文辉.《如何迈好学习初中历史的第一步》《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0年Z2期

[2]董运动.《邮票(邮品)在初中新课程试题编制中的作用》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2010.8.3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2篇

金秋时节,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和曾在旗工作、生活和奉献了青春的朋友们共同庆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畅谈大家当年建设边疆、建设旗的历史和你们所创立的不朽业绩,共叙旗人民与你们结下的绵远深情和忠厚友谊。在弟兄朋友们带着眷恋之情回到第二故乡相聚相叙的难忘时刻,我谨代表旗四大班子和全旗8.1万各族人民(其中常住人口6.3万人,流动人1.8万人),向与会的各位道一声您好、辛苦了!并通过诸位向你们的家人及当年所有在旗插队的知青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前,在全国各地开展知青上山下乡浪潮中,旗云集了来自各个地区的300多名知识青年。当年,你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遵循的教导,告别了家乡舒适的生活,别离了亲人父母,错过了在校学习的良好机会,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遥远的风沙边疆,成为新型农牧民,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垦荒、戊边、保卫边疆的艰苦生涯,磨练自己的意志,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你们这一代知青,是随新中国一起诞生,与新中国同命运,又是你们撑起了改革与建设的脊梁,这是你们的骄傲,更是我们旗的骄傲。在我旗下乡期间,你们带着知识、带着文化,用青春和激情,用艰辛和汗水,与草原人民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与草原人民同生活,共患难,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承受了与当地农牧民相同的艰辛,创造了许多奇迹,为边疆后旗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你们所经历的艰辛:一是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我旗属于荒漠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春季黄沙漫天,夏季酷暑炎热,冬季冰天雪地,寒冷刺骨。从现在的说法看来,后山地区属于不适宜人类生存居住的地区,你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不畏艰险,扎根草原,传播知识,推广科技,救死扶伤,在草原上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动人篇章。二是克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我旗是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蒙古包、煤油灯伴你们渡过了几千个日日夜夜,靠炒米、奶茶、沙葱、野菜、窝窝头勉强填饱肚皮,你们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持之以恒,艰苦奋斗,默默承受,从无怨言。三是克服了简陋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当时的牧区一贫如洗,你们以马和骆驼作为交通工具,走遍了全旗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用铁锹和锄头作为劳动工具。报刊杂志、学习资料、电视通讯一无所有,你们就是在就样的环境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奋发有为、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四是克服了寂莫的社会环境。你们长期生活在祖国的边疆,一年不能与家人通一次话,几年不能与亲人见一次面,就连寄一封信也需要几个月才能寄到家人手中。该升学的时候不能升学,到成家的时候没有房子,你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忍耐着清贫和寂莫,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乐观进取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曾经沧海难为水,经过几年的实践与锻炼,已经没有什么苦和累能难得住你们。你们把所学的知识和文化毫无保留的传播到全旗的各个角落,把先进的理念贯穿到各项事业之中,把所有的真情融入各族人民心中,带动了一大批的有志青年积极创业,成为我旗乃至全国知名的新一代人才。你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茫茫草原、巍巍阴山,把最纯真、最真挚的感情留给了后旗各族人民,与后旗人民建立起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和坚如磐石的友谊。同时,在与草原人民共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将牧民坚强、宽容、朴实、诚恳的人生品格融入你们的人生,逐步积累和铸就了你们勇往直前、奋发向上、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你们在边陲创立的不朽业绩将永载史册,铭记在后旗人民心中,旗委、政府感谢你们,后旗人民感谢你们。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你们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培养了你们务实创新、敬业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你们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崇高志向。正是你们这一代知青,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成为了我旗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真正体现了你们的人生价值,带动了我旗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现在看来,如果把当代青年放在牧区生活15天就将是一种极限挑战,而你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生活10年,可以想象你们的经历是多么的艰辛。你们在后旗的所作所为形成了一种不可磨灭,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带动作用的“知青精神”,是我们旗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当代青年的学习榜样,也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四十载,弹指一挥间。知青们虽然大多数已是两鬓斑白,儿孙绕膝,但是你们的风韵依旧,仍像过去一样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旗这片美丽的草原。我虽没有你们这样的经历,却在感受中充满对你们的羡慕和敬佩。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你们对第二故乡的真切眷念,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十分感动,特别高兴。

经过改革变迁,你们当年为之奋斗过的这片热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届旗委、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对旗情的准确把握,在“突出抓生态,重点抓工业”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学发展,和谐共建,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特色化,逐步促进了旗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所有知青同志们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与同志们多年来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希望所有的大哥大姐们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后旗的事业,为后旗的发展建言献策,我们也将继续发扬“知青精神”,与全旗人民一道,超前谋划,务实创新,扎实工作,为旗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再次感谢各位大哥大姐们为我旗做出了不朽的功勋,再次对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各位健康快乐,合家欢乐!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3篇

增刊,是杂志办刊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宣传内容的有力延续,是展示编者思想境界和才华的一扇橱窗,是不少优秀期刊都争取献给读者的精品读物。然而目前杂志的增刊却不多见了,一些单位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当此之时,《党史文汇》依照自己的办刊宗旨出版了这本增刊,可以说是一个提示,一根标杆,也可说是一种拨乱反正,是应该充分肯定和提倡的。

因为它坚持了自己的本份,表达了编辑部为中共十胜利召开献礼的强烈愿望。作为党史杂志,该刊特别重视党的十召开这件大事,认为它是继往开来、世人关注的一次大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一次盛会,为此特决定将增刊做为一份含有深意的礼物,在封面庄重地印上“庆祝党的十胜利召开”一行文字,献给大会,并送到读者的手中。

因为它显示了编者的政治敏感,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早年为实现“中国梦”所进行的英勇战斗。如今的“强国梦”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了,不甘落后的中国人从那时起就决心打倒列强,振兴中华。到20世纪20年代山西就有了中共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挺进山西,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与日寇浴血鏖战,成了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抗战胜利后,山西又是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地,由此出发的大军将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接着,山西又成了国家建设的重要省份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中华的崛起正在做着杰出的贡献。在此期间,、、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关向应、、、聂荣臻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与革命元勋,都在山西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沉的脚踪。有人做过统计,我国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将帅中,十大元帅的全部,10位大将中的9位,57位上将中的42位,177位中将中的103位,1360位少将中的838位,都曾在山西战斗和工作过。可以说,长期以来美仑美奂的“复兴梦”“振兴梦”和“强国梦”就萦绕在山西军民的心头,从山西出发的队伍为它的实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因为它坚守了正确的办刊思想,反映了党史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党史文汇》的编者们近年来响应中央的号召,实行“走转改”,深入实际,翻阅档案,挖掘史料,获得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在学习党的十文件的热潮中,决定把它奉献社会,作为领会大会精神的参考。在这份增刊里,收录了82位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战士的221首(篇)作品。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为此在该刊发表了《红色经典 壮美情怀》一文,高度评价说:“红色山西因这些诗作更加熠熠生辉,革命历史因这些诗作更加绽放异彩。咏读这些不朽的诗作,回眸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英勇拼搏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伟大情怀、战斗风采和人格魅力,给人以极大的感染、激励、启迪、教益。这是本革命的‘风雅颂’,是红色的文化经典,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瑰宝’,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进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

因为它以深刻动人、价值极高的革命诗作,提示今天的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收录在增刊里的歌词《黄河大合唱》节选、《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激情充沛,琅琅上口,动人心魄。即使是的诗作《寄语蜀中父老》,也写得奇崛生动,悲壮感人:“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像这样的作品,主题突出,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于一体,对今天的诗人会有许多启发,告诉他们不要把作品写得那么朦胧艰涩,无病,远离生活和群众,而应深入实际,反映生活,讴歌时代,颂扬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写出更多鼓舞士气、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好作品。

这的确是一本极富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革命教材啊!翻开增刊,我们能感觉到有一股磅礴的革命豪气迎面扑来,并看到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面,听到一阵阵山呼海啸般的战斗呐喊。

我们可以听到革命领袖对山西秀美山河的赞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在《沁园春·雪》中对北国冬日风光的描绘。“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这是在《过太行书怀》对太行山的描写。这样的山川大地美丽无比,使读者产生了热爱之情,誓为她的安全和不受侵犯而奋斗牺牲。

我们能够看到山西军民进行杀敌战斗时的英勇与豪情。如刊中登载的的《有了英勇的战士》,的《一二九师誓词》,的《为晋绥烈士塔题词》,的《忆响堂铺之战兼贺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聂荣臻的《忆平型关大捷》,的《建军纪念日怀战烈》,许世友的《百万子弟唱大风》等诗作,都表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与惨烈,革命战士的顽强与豪迈。

我们能感受到革命英雄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尚品质。在悼念1936年红军东征中牺牲的高级将领刘志丹时,这样写道:“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1942年反“扫荡”中壮烈牺牲后,董必武赞颂他“左君真卓荦,弱冠已从戎。大略观孙子,精微究客翁。长征尝险阻,抗日显英雄。讵忆偏城,横尸马革中。”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主任续范亭1947年病逝时,写出了一副沉痛的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从这些悼诗和挽联中,我们能感受到战斗情谊的深厚与为革命献身英雄们意志的坚定和品质的高洁。

研读这本增刊,我们都能感觉到它是一本特色鲜明的刊物,是经过细心策划而推出的一个精品。其特点:一是诗文的作者层次高,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不少为领袖级人物所写;二是内容全,反映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抗战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在山西所题写的全部诗词;三是颂扬的人物多,除前面领袖们纪念的英雄外,还有如《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的外省人何云和本省的刘胡兰等在山西牺牲的重要人物,都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战士的悼诗和题词;四是作品难得,如早期病逝的革命家高君宇,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而牺牲的中央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和中共七大代表、被军统特务杀害的嘉康杰等名人的诗作,一般极难看到,他们这次都有作品收入;五是图文并茂,每一作品都有作者和被纪念者的肖像或生活战斗图片,这类异常珍贵的照片、影印件全刊竟多达几百幅!由于有上述特点,加上内容齐全,体裁多样,就使该增刊显得非常难得和宝贵。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4篇

与会者认为,《岭南烟云》是一部展现改革开放的历史风云的现实力作。小说中的人物、细节和故事,呈现了南国风情独有的特质和岭南风韵。作者通过对深圳石岗村赵山贵一家及村民半个世纪的奋斗及其村子的变迁、兴衰的记述,完成了一部山乡巨变的记忆札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风生水起的时代画卷

陈建功

彭名燕、孙向学创作的长篇小说《岭南烟云》在选题申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时,就十分引人注目。首先因为两位作家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是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可喜创作成果的作家,这部书稿的成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其次,这一题材的写作,正值我们推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之际,因此,有一部作品试图形象化地描绘改革开放30年的风云,我们岂只是期盼,简直可以说是望眼欲穿了。现在,《岭南烟云》终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应该说,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创作工程启动以后,在中国作协对这一题材单列专项予以重点扶持以后出版的第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长篇小说。彭名燕是创作实力雄厚的女作家,孙向学年轻有为,出手不凡。两位作家是深圳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饱含激情,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完成了这部力作。

《岭南烟云》以深圳石岗村赵氏兄弟四人的生活道路和情感历程为线索,通过一个村庄近半个世纪的变迁和复兴,展开了改革开放的宏阔背景以及这背景下中国农民实现幸福之梦的艰辛努力。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思想线索清晰、具有典型特质的人物。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的作家努力“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努力“奉献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成果,是我国反映改革发展题材文学创作的可喜收获。

这部作品写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是通过写人,写人的生活道路、心路历程、性格历史来写大时代、大变迁的。因此书中的“大时代”,是具体的、生动的、交织着命运的跌宕和情感的悲欢,由此而再现的社会历史进程,就有了牵人魂魄的感染力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使得这部作品没有说教气,比起许多同类题材的创作来,显示出作家对文学内在规律的尊重,追求艺术境界的自觉。

这部作品所涉及的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同样令我欣喜。它既写了中国岭南的乡村生活,也写了一水之隔的花花世界;既写了中国,也写了外国;既写了香港的富贵之家,也写了香港污秽的黑社会,它甚至写到了英国驻兵的兵营,写到了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特别是作家笔下的改革开放,并不仅只是讴歌。他既写了改革时代带来的欣喜和冲动,也写了前进道路上的艰辛和困惑,写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社会发展面前的苦痛与抉择。没有对改革开放事业铭心刻骨的感悟和拥护,没有对当代生活和人物的深入了解和积累,没有对不同职业人士及其职业特点的深入把握,没有对不同地域生活特色的广泛涉猎,是很难写出这样一部好读耐读且意韵丰富的作品的。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怀着深深的自豪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反映改革开放生活的文学创作,也昂首阔步登上文坛,献上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篇章。爱护它、鼓励它、总结它、完善它,是全体文学工作者的心声和责任。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相信,我们的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一定会不辱使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描绘人民奋斗的多姿多彩的图景,奏响祖国发展的昂扬高亢的乐章,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谱写新世纪文学事业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岭南烟云 中华命运

崔道怡

1976年,在中华大地上,曾发生一系列惊天动地的特大事件。相对而言,深圳沿海地区一些农民“逃港”,就算不得是大事了。但对《岭南烟云》这一部长篇小说描叙的人物和家族说来,这既是他们性格的一大展现,又是他们命运的一大转折。爱恨悲欢,情仇恩怨,进退升沉,浪涌波翻,一切就从这里开端。

两位作家把这一切,凝聚于一杆大枪和一条扁担。作品的主人公、“”末期的民兵连长赵可设,向着他惟一挚爱的女“知青”林笑怡,开出了无情而又有情的一枪。风水宝地的老革命、家族长辈赵山贵,向着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击去了致命的一扁担。那一扁担和那一发子弹,贯穿了20多年社会与人生的进程。

《岭南烟云》的故事情节,是有特色、有魅力的。它的特色在于:只此一家,展示的是岭南地区的生活景象,别的地方演绎不出。它的魅力在于:爱情线索,新颖奇特,人事波澜,别有可观。而从社会总体所经历的大趋势看,有些人和事,又似曾相识,这使得我读起来便难分难舍,总要告一个段落,总想求一个结果。

然而,跟故事情节编织之复杂与奥妙相比,我感觉更有力,并为之感慨的,是细节设置之精粹和深邃。一条扁担一杆枪,把人性与人生之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交织在一起,纠缠到最后。本来,儿女情痴、父子情深,却由于时代的变迁而形成为待解的谜团,个中滋味,耐人体会,这细节的确是独特的。

而我想要说的,又不仅只是戏剧化故事情节的具体道具本身。我的感慨在于,那一杆枪和那一条扁担,蕴涵着正处于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的人性之执著与嬗变。人总是生活在社会里,人性之中,既有个体的基因,又有环境的烙印。基因不可改变,环境打在人性上的烙印却总在变换。这就有文章可做,这就有好戏看了。

在赵可设与林笑怡两情人之间,在赵山贵与赵可乡两父子之间,爱是天性,爱是本能。而无论情爱还是亲情,爱和情所遭遇的环境,则是流动,是更新的。因而人的情感,便时常要经受考验、磨炼和改造的熬煎。这是一种特殊的、微妙的、说不清道不明、自觉而又懵懂的心境,被作家捕捉到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尤其是赵可设的性格和命运,刻画得有一定代表性。他有心有志、敢作敢为,可以映现社会巨大转型中那些正直先觉的机敏创业者的身影。同时,又优柔寡断、进退两难,能体现环境导致情感落寞者的处境。他的社会角色几经变换,言行神色随之变更。而他的爱情实质未变,显示出来的,却是瞻前顾后,教人捉摸不定。

这样的情感处境,附着于一颗发出的子弹,刺激着主人公的神经,从而作为一条牵魂动魄的线索,展开了包括中国香港和英国在内一幅幅广阔的生活场景,描绘了赵家父子和林笑怡以及围绕着他们的一个个或深或浅各具特色的人物剪影,进而揭示了不同性格不同机遇不同环境,从而造成黑白两道强烈反差的不同命运。

这些人物的命运,无不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鲜明的岭南风味,那就是毗连香港的深圳、深圳之南的石岗村。石岗村好风水,有着大发大旺的格局。但人们等待了几百年,直到一个世纪伟人给深圳画了一个圈,石岗村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生了巨变的,不仅仅是深圳石岗,不仅仅是岭南,而是整个中华大地。

世纪伟人所开拓的,是新中国历史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换新天,千山万水换新颜。在中华大地上,深圳是个起点,石岗是起点上的一小点。彭名燕和孙向学以小现大,就在这小点上,铺展艺术画图,运用抒情笔墨谱写岁月峥嵘,为历史风云作形象佐证。在这意义上,《岭南烟云》所折射的,是中华民众总体的命运。

它是那种被称之为“编年史”类型的小说,是那种把社会进程各个阶段、生活舞台各种角色,化为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的长卷。当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观赏《岭南烟云》,生发联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当能增进改革开放的认知和信心。在这意义上,这部书也可谓以艺术画图标志社会进步的一座小小里程碑。

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

王巨才

阅读《岭南烟云》,颇感兴奋,甚至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要隆重纪念,文艺界究竟能够拿出一个什么样的礼单,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关注的。看了这部作品,心里踏实了,觉得这正是心里所企盼的那类作品,那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奋斗实践的作品。

一部长篇,要全景式地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及其历史进程,不仅应写出社会的巨大进步和跨越,还要写出精神世界的嬗变和升华,应当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对作家的思想修养和艺术功力都是很大的考验。从总体上看,这部作品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水准,这是很不容易的。从技术层面讲,作者有意回避了那种所谓“宏大叙事”的流行架式,将全部故事聚焦在一个村庄甚至村庄中两个青年的恩恩怨怨上来,让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和人物命运的沉浮,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30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发生的沧桑巨变,并进而体认“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可以富中国”的历史逻辑。这样的叙述策略,为题材的驾驭和主题的开掘带来很大便利,使纵横牵引、收放自如都成为可能。从根本上讲,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作家对特区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深刻体验。小说写了许多具有时代印记和特区特点的人物事件,有的已经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记忆,通过作者的精心描绘,又重新活化在读者眼前,引起回望和思索。有些情节和细节,远比人们的常识和想像“更高,更集中”因而也更鲜明更生动,如林笑怡和赵可设两位男女主人公在谈判桌前爱恨交织、暗暗较劲、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心理角逐,在作者笔下,就几乎到了出神入化、活龙活现的地步,读来令人惊心动魄、瞠目结舌。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没有对现实生活特别是市场法则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类社会角色言行心态的准确把握,是无论如何虚构不出来的。此外,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很有张力。如写台风,说台风是世界上最有激情的风,也是最残酷的风,“凌晨5时,风和雨渐渐疲软了,就像男人做完爱,一点点收了野性。”如写笑妹(王凤娇)的笑,说“她长了一对天生的笑眼,她的笑一边化解着仇恨,一边制造着猜疑”等等。像这样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只能来自生活,来自作家对事物独到的感受和观察。总之,这是一部风格朴实,内容厚重,张扬理想精神和时代激情,具有较强艺术魅力的长篇力作。但也有不足:如对人物事件的交待过于琐细,结尾不够含蓄,少了读者回味、补充的空间等。但毕竟瑕不掩瑜,在当下文坛备受“时尚化”“垃圾化”指责的情形下,这种纯真的追求尤属难能可贵,尤应提倡。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广东、深圳的作家历来具有与改革开放共命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的自觉和群体意识。这是一个优秀传统,也是一大特色,一大优长。《岭南烟云》再次证明,这批作家,这个团队,是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是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陆续涌现出来,为岭南增光,为文坛增色。

鸿篇更赖经纶手

南翔

改革开放30年,是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倒“两个凡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开始,到2008年。彭名燕、孙向学的《岭南烟云》则从1976年深圳发生的逃港风潮写起,时间跨度很大。小说以东江纵队的军人赵山贵一家为纬线,编织起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命运跌宕。赵家的四个儿子赵可建、赵可设、赵可家、赵可乡,性格各个不同,情爱、富贵及人生观也颇有差异,最后的命运结局当然也有霄壤之别。

《岭南烟云》较为吃重的部分,是历史苦难的垫底,较为真实地展现了深圳作为一个特区创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年,赵家即使饿死了母亲,对是否逃港以求生存,依然是意见分歧的。赵可家的大哥赵可建早在60年代初就泅渡到了深圳河的那一边,当可家希望逃港时,不仅父亲以打断腿为威胁,身为民兵连长的二哥可设也荷枪实弹以示警告。可设后来居然向他暗恋的林笑怡开枪,致使逃港成功的林笑怡在投入英军上尉艾维斯的怀抱之后,对前恋人更多的是怨恨。

我知道,深圳布吉的一个大队书记,其妻子在70年代饥饿难耐,不愿在家坐毙,瞒着“丹心向阳”的丈夫逃港;丈夫驾着手扶拖拉机在深港边境将妻子捉拿归案。海风腥咸,衰草连天,夫妻视同陌路,擒拿回来之后,将妻子好长时间作为坏分子管制劳动,让其扫大街,以示忠诚秉天地、大义贯长虹。我还看过深圳本土摄影家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不仅有当年随处可见的D民棚户,D民们聊以卒岁的辛劳刻痕,令人恍如隔世。更有一幅照片,诉说的是东莞制作香肠供应香港市场,香港人途经深圳,可怜深圳人食不果腹,留下两箱;结果深圳人如临大敌,马上张开横幅,召开现场批判会,批判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然后饿着肚子将两箱香肠砸个稀巴烂。《岭南烟云》的作者虽然并非深圳土著,但是在深圳生活10多年的过程中,对深圳改革开放的起因了然于胸,当年逃港之群情汹汹、饿殍屡屡浮尸深圳四处的海岸线,对这样一幅不忍回首的场景,深圳人包括深圳的先后移民,永远不该忘记。小说正是抱着悲悯的历史情怀,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再现了那样一幅不堪回首的历史图画。

一个俄罗斯经济学家这样认为,他们的经济改革之所以曾经迟滞,是因为没有香港、台湾作为参照系。深圳与香港相间,只有一条窄窄的深圳河,地域面积是对岸的整整一倍,经济之悬殊,生民之贫困,对比太强烈了,这才使得当年先后在广东主政的、任仲夷等领导干部敢为天下先,经中央批准,率先祭起改革的旗帜。还有一批领导顶住极左思潮的压力,推进了这个前无古人的事业,使其代代承传,于今为盛。小说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情绪饱满,着眼的是一个石岗村,通过一个村、一个家庭的命运来映现历史,这就将宏大叙事通过芥豆之微来作文学的呈现。

小说的人物富有张力,譬如赵家四兄弟,就是一个命运的扇形谱系,或升腾、或跌宕、或自戕。尽管环境是个人命运难以完全摆脱的背景,但是性格即命运,在赵家四兄弟身上更有生动的体现,如果一味归咎命运,或认为环境支配一切,那就不能解释,为何生活在一个时代的四兄弟,命运竟至判若云泥。

里面一个贯穿性的女主角林笑怡,她是“”期间从广州到深圳的插队知青,她的人生背景原本一片娇美明艳:父亲是曾经留英的大学教授,母亲有日本血统,是父亲的留英同学。盖因海外关系,“”期间,一个被人打死,一个自缢。形神俱佳的林笑怡在“”插队前后的巨大生活反差,当然是其逃港的主要动因,但更令人关切的是林笑怡在整个赵家生活中搅起的长久的波澜,并不因为她逗留香港,乃至像她父母那样如今也能留学英伦而风止浪息。这种情感的波澜,既有经济的、文化的、地缘的因素,更有个性禀赋的因素,这就凸显了人物作为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因子的重要作用,撇开人物性格及命运来对历史做勾勒描摹,那只能事倍功半。

一本三四十万字的长篇,是能够对一段大历史做基本的勾画的,前提是作者有这样的擘划。中国当代30年历史的进程,五颜六色,对全球资本带来诸多情状的人云亦云,个人才情创造的宏阔图画与权贵资本的魔术变幻并存,打工一族的悲情诉说与老板阶层的怨气同在……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在更宏阔的视野上来为中国的前景把脉。这里既需要人文情怀的倡导,也需要《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治建设的移步同行。或许,《岭南烟云》只是一个晚近30年文学对历史描述的发端,更深邃更立体更具人文审美内涵的作品还期以来日,我们需要耐心。

参与修史的文学

汪政晓华

文学与历史一直有着割不断的关系,因为它们在功能上存在着交叉与重合面,都承担着人类对自己生活的记忆与反思。当然,文学与历史在实现这些功能时所采取的手段与方式并不一样,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表述。其实,在这一方面,史学家与文学家们仍然在用各自的实践进行探索,以期在互补的意义上尽可能保全人类过去的岁月,并且显示它的无限可能与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文学参与修史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冲动。

之所以想起这一话题是读了彭名燕、孙向学的长篇小说《岭南烟云》。毋庸讳言,这部长篇小说面对当代中国修史的野心,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特殊语境下,以深圳百年的沧桑变化为表现内容意味着什么,它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的分量是每一个对中国当代史稍有认知的人都能掂量出来的。毫无疑问,许多史学家与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经由改革开放,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追问的是在这样一个热点意义域里《岭南烟云》的独特性所在,文学在这场浩大的社会科学群雄逐鹿的修史运动中的贡献何在。

文学的修史是从文学的本性中生长出来的。当历史与其他社会科学注目于某一社会变革中的史实、规律与数据时,文学则将她的目光投向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投向了特定时空中鲜活的个体生命。所以,文学中的历史主体永远是具体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国家、社会、民族以及见不出个体的如集团这样的集合概念;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相应地是个体命运的具体的描绘,而不在乎什么有据可考的重大事件;而文学中的历史追问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去寻求普遍的结论与最大公约数的判断,也不会屈从于社会政治力量的既定话语,而是一个作家从人道情怀出发所进行的独立思考。他将去发掘特定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去认定个体生命的历史价值,甚至,去关注被历史选择所遗弃的生命的意义,他们的惟一性与不可重复性,去缅怀在历史杠杆的作用下那些牺牲的力量,去反思在历史进步的旗号下所付出的代价,去再现被重大事件所掩盖和忽视了的个体的情感意绪……

这就是我们从《岭南烟云》中所看到的。这里固然有对香港殖民史的回溯,有对深港复杂关系的分析,有对不堪回首的“逃港”的回放,更有从走私、联产承包责任制、私营经济的重建、特区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城市化的建设与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等一路走过来的合法与不合法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区域经济的变化过程……可以说小说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相当清晰的港深百年的沿革史、特区的诞生史和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演变史。但是,小说置于前景的是赵家的家族史,是赵山贵、赵可建、赵可设、赵可家、赵可乡、林笑怡、陈二平、王凤娇等一群鲜活的人物与性格,是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的挣扎和沉浮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人生感悟。在小说中,赵山贵可能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却是值得重视的人物,有着特殊的形象意义。他十几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战争的考验与长期的革命经历早就奠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所以,虽然命运坎坷,而且经历了许多冤枉与误会,但是他一直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这在小说的前半部回顾“逃港”部分表现得相当充分。他痛恨逃到香港的大儿子可建,一直将其视为家庭的耻辱,所以,当他得知小儿子可乡又将逃港时,竟愤然打折了他的腿。但是,小说没有将这个人物简单化、类型化、定型化,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经过了现实的感召与独立的思考后,在经过了炼狱般的升华后,成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者,而这种在战火中形成的人格一旦与时代的理性相结合,就会成为社会进步强有力的推动者,同时又是乡土社会压倒一切的稳定因素。这在土地征用那部分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赵可设与林笑怡无疑是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不但可以看出经济特区诞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而且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塑造着人的。作品同样没有将问题简单化,赵可设聪明、果敢,有开拓精神,特别对改革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敏感,在作品中,他无疑是特区人的典型,但是,在他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私欲,看到残忍,看到狡诈与冷酷。而这些所谓的负面性格又与他的那些正面性格水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人物行动的动因。在林笑怡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复杂性。她美丽、善良、勇敢,但又贪婪、虚伪、心胸狭窄。小说对人物的这种理解实际上表明了它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这种立场也体现在作品对现代社会生态的判断上,从小说对陈二平、可家、可乡等人物的刻画上可以看出来,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的发展原因很复杂,但是,他们构成了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犯罪、、贩毒、欺诈、不法经营,以及腐败、诚信丧失等道德问题似乎就是现代社会的伴生物,特别在经济迅速发展而法制、道德与公民素质建设滞后的时期更是显得触目惊心。小说的最后,似乎矛盾都已化解,善恶也皆有所终,作为矛盾焦点与故事关键的赵可设与林笑怡的性格与情怀更是得到了升华,它可能确实意味着某种和谐的理想境界,但也可能宣示着新一轮波澜的孕育。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5篇

年轻时追胡杨美女的劲头,他晚年全用在拍摄胡杨林上面了。

四十多年前,他恋上胡杨林边的上海知青,四十年后一次次重返,又恋上这片胡杨林。

这些具体的树,以及形成的抽象景致,带给他了什么,让他一次次重返?

十四团的人,都知道李茂信。这些年他一次次回来,渐渐成了这里的老熟人。

“每次回来,看见啥都拍,咔咔咔咔。”留守十四团的一位老知青边说边模仿李茂信拍照的动作。棉田,枣园,干渠……年轻的支边教师谈到李茂信就像提起一位老朋友,他们的确是李茂信最忠实的朋友,陪着他转遍了十四团的沟沟壑壑,不放过每一片胡杨林。

“为了拍照,李老师还借了个梯子,搭在胡杨树干上,爬上去拍这片胡杨林。”

“他骑车在老卫生队的胡杨林里钻来钻去。”

“阿沙公路153公里处的那片天然胡杨林就是他发现的。”

“这片胡杨林是他提出保护保留下来的。”

“胡杨中学的名字也是他建议改的。”

60岁以后,他拿出当年在戈壁滩追胡杨美女的执着,一次次重返阿克苏,拍摄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上万幅胡杨林图片。阿克苏老朋友一开始不理解他,“这么荒凉的景色有啥可拍的?”然而随着李茂信的一次次重返,当上万张照片集合在一起,竟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们依稀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干劲十足的屯垦人,只不过突然之间,他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头子了。

西行列车上的吭哧人生

在无数次重返胡杨林的旅程中,2012年冬季胡杨林之行是最难忘的。这年冬天,李茂信拍到了可遇不可求的胡杨雾凇。返程时遇上春运高峰,67岁的他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里,吭哧吭哧56个小时才回到西安。

因为双耳失聪,助听器的效用又很局限,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习惯沉默,也习惯了在沉默中观察,在沉默中思索。严寒的冬季里胡杨雾凇为何那么美丽?他想,那是因为它又完成了一个壮丽的四季轮回,又刻下了一道不朽的年轮。“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车厢里挤满了人。大包小包,皮箱布袋,行李架很快就不够用了、座位底下也塞满了行李,还是不够用,列车员就破例把挤不上行李架的行李吊在架子下面,这情景让他想起当年从上海开往新疆的54次列车。

那时的上海知青每逢探亲归来,总要从上海带回许多吃的穿的用的。一上车就抢行李架成了54次列车的家常便饭。没想到,现在情况恰好相反,返回内地探亲的人们满载而归了。

每个人都被卡在一个不能随意挪动的固定位置,李茂信也不例外。他并不觉得惊奇。一生中有过无数次这样的旅程。他记得有一次在车厢走道站了整整8个小时没有挪动一步。“我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何尝不是总被卡在一个不能随意挪动的固定位置呢?”

这趟设施陈旧的绿皮火车他十分熟悉,行驶在千里戈壁,让人感觉不止是路途遥远,时间亦很遥远。车窗外呼啸着凛冽寒风。他静静地坐在车厢角落的座位上打盹,晕晕乎乎地感觉着列车吭哧吭哧的节奏,仿佛自己依旧在胡杨林里吭哧吭哧地走着。

“我这一生,不正是这么吭哧吭哧地走过来的吗?”

写给妻子的《静静的胡杨林》

李茂信从不缺乏吭哧吭哧的劲头。

1969年,他在新疆石河子兵团农学院(现在的石河子大学)读大学,原本学制五年,但受“”影响,学校解散,他读了四年就提前迎来毕业分配(当时叫做接受再教育),被分到了谁都不愿去的农一师十四团。

那里是真正的荒漠之地,紧挨着中国最大的沙漠。可李茂信很快喜欢上了那里的塔里木河,喜欢上了无边无垠、傲然面对风沙袭击的天然胡杨林,喜欢上了激情燃烧的农垦生活,最后还喜欢上一位上海知青。

在十四团,李茂信和陈晓初的才气广为人知。因为文章写得好,他们很快成了团部五人写作小组成员。而且,李茂信很快对心爱的姑娘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白天要参加劳动,晚上他一个人走几个小时夜路,从十四团赶到十五团(当时两团还没合并,团部设在十五团)帮对方改稿子,编辑小报,最终打动了这位姑娘的芳心。他们的胡杨林之恋成为十四团的一段佳话。

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一家从新疆调回西安,从此告别了塔里木,告别了十四团,告别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林。

从遥远而闭塞的兵团回到改革开放的大城市,对李茂信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纠结。他和妻子在同一所学校兢兢业业工作,这期间,有过创业的激情,也有过随波逐流的迷茫。那正是家庭负担最重的阶段,既要养育一双儿女,还要照顾与癌症苦苦搏斗了十九年的母亲。

回首这段人生旅途,李茂信觉得就像挤在那趟春运的火车上,“死死地钉在了一个不能随意挪动的位置”。离开塔里木的几十年,他内心时常听到自己在胡杨林里吭哧吭哧的脚步声,那是充满激情的岁月在他心里留下的美好印记。几经生活湮灭,却始终无法磨灭。退休前,或许是这种声音更强烈的缘故,他抛下所有的事情,请了四个月事假,完成了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静静的胡杨林》。

创作这部小说的冲动早在新疆兵团农场时就出现过。在昏暗的油灯下,李茂信曾写下当时想好的书名《别妗妨礁鲎帧!氨妗奔仁鞘橹信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告别不安”的意思。在那个“总是不安”的年代,他的创作计划终究搁浅了。

调回西安后,李茂信和妻子在一所中学任教。他重拾当年的创作计划,每天夜里,家人都熟睡之后,他完成了批改作业和备课,就拿出稿纸来写。一个月后,写下了三万多字初稿。

可是,他又停笔了。母亲1975年肺癌切除手术之后身体一直不好,他们回到西安那一年,母亲又诱发了膀胱癌,住院治疗;两个孩子尚小;新到这所中学,工作不能马虎;语文教研组创办全校性的“荠菜花”文学社要他担任指导老师……他几乎没有一点空余时间。

这一停笔,就是整整二十年。2002年9月,李茂信又一次产生了强大的创作冲动。在他请假四个月的时间里,单位按规定不给他发工资,其间又赶上升工资,他因为请假时间太长没有升上,还有近一年的补发工资也没补上,损失近万元。元旦后他去上班,同事们听说他关在家里写作,十分不解,均感惋惜。他却反问道:“了却一个心愿值多少钱?”

《静静的胡杨林》,是一部5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也是李茂信献给妻子的礼物。

2008年,老伴儿六十大寿,李茂信写了一篇“胡杨林之恋”,回忆自己和妻子的爱情故事。儿女颇觉浪漫,以他的文字制作了一个生日海报,以“经典爱情影片”宣传海报的形式隆重向亲友推出了《胡杨林之恋》。

对李茂信来说,这是他在精神意义上的一次次重返,塔里木河、胡杨林、十四团……是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地方。

而他真正实现重返之旅,则是两年后的事了。

寻找沙漠深处的胡杨林

2010年8月,李茂信和老伴儿带着女儿和外孙女一起回到阔别近三十年的阿克苏。他主要想去看看十四团的胡杨林,已经太久没去看了。

三十年后,走进的第一片胡杨林,是老朋友陈晓初带他去的,尽管他说那次走进的并不是自己魂萦梦牵的地方。

陈晓初是李茂信几十年的挚友,后来他们都调到十四团中学,单身汉时期的陈晓初时常在李茂信家搭伙吃饭。陈晓初的美满姻缘也是李茂信给牵线搭桥的。

陈晓初的妻子李萍秀当年是李茂信带的高中生,当时两人互有朦胧的好感,但年龄相差八岁。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门槛。一天,李茂信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叫到家里,一边擀面条一边和她聊晓初,夸耀他的种种优点。“其实年龄不是问题,不妨谈谈看。”最后,李萍秀小声问:“那他自己咋不来说呢?”李茂信一听,有戏。

两个人后来果然谈成了,这桩师生恋修成正果,成为十四团又一段爱情佳话。几十年来两个人互相扶持、包容,都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育有一儿一女。

三十年后,李茂信回到阿克苏,陈晓初组了一个阵容庞大的亲友团驱车陪他前往十四团七连八连交界处的胡杨林。车停在路口,老友们远远地看着他走进胡杨林。

这片天然胡杨林保护得好,有专门的护林员住在林子里。但这是一片从胡杨根系萌发出的次生胡杨林,而他更想看到的是根系很深的老胡杨。他记得四十年前在三道井住过半个月,那里的胡杨林美极了。老朋友一听,打消了他的念头,“你说的老胡杨要到沙漠深处,没有路,什么车都进不去。何况,老胡杨有啥看头?”

晚上回到阿克苏投宿的朋友家,他说出了憋在心里的计划:明天一早,我自己去找胡杨林。话一出口,所有人都反对。朋友批评他,“你要看胡杨林,怎么能拖儿带女呢?真的要去,只有备足干粮和水,赶上马车或毛驴车进去,像探险一般。”

“千里迢迢来了,怎能不走进胡杨林去?”李茂信不甘心,他打定主意要自己去一趟胡杨林。三个女人不放心,只好舍命陪君子。

第二天早上,他们包了一辆车,沿阿沙公路往十四团的方向开。这一天成了地道的寻梦旅程,因为谁也不知道他心中要找的胡杨林在什么位置。

车行至十四团与沙雅县交界地带,李茂信远远看到公路南侧一片胡杨林,让司机朝里开,开至没路的地方停下,他们朝里走去。

这正是李茂信魂萦梦牵的胡杨林!地处大沙漠北缘,广袤无垠,恢弘壮阔,置身其中,情不由己地被震撼了。离开时,他默默记下了路边的公里数。

如今,阿沙公路(阿拉尔到沙雅)153公里,成了十四团年轻人带朋友探访胡杨林的一个必去之处。这正是李茂信当年无意中发现的。后来他再次走进这片胡杨林时,专门借了皮尺量了最大那棵胡杨树干的周长:390厘米,树龄估计有二百年。

冬天的胡杨林是什么样子?

谁也没想到,一次故地重游的圆梦之旅仅仅是个开始。

此后,李茂信竟一发不可收,痴迷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林,一次次坐上那趟穿越戈壁的绿皮火车K1661,一次次吭哧吭哧地走进胡杨深处,从不觉得疲惫。

对他来说,真正的胡杨之旅是2010年秋天,也就是他刚从新疆回来63天之后。他独自踏上了西行列车,给家人撂下一个十分充分的理由:“秋天的胡杨林最美!怎能不去看看?”

千里迢迢满载归来,老伴和女儿、女婿放下心来。但是,对他拍回来的一大堆胡杨林照片却缺乏真正的热情。“拍来拍去,还是这些树,看上去都差不多嘛。”只有外孙女兴致勃勃问这问那。

其实,这和他在阿克苏遇到的状况如出一辙。老朋友只关心他吃饱了没,有没有地方住?他们大多开始安享晚年。陈晓初宅在家里的书房研究资本论,小柳忙着种花种草,画花画鸟,老王天天打球,做饭。

只有在十四团的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一种真正的热情,和他在胡杨林感受到的热情一样让他久久难忘。胡杨林的秘密也许只有他和年轻人知道。

第二年,李茂信又开始琢磨,“冬天的胡杨林什么样子呢?冬天有冬天的梦。”于是,不顾家人的阻拦,他又走进了冬天的胡杨林,仿佛要去追寻遥远的记忆。

冬季去戈壁滩的确不合常理,就连一直支持他的一位朋友也发短信劝他,还是春夏秋去为宜。得知他确定无疑要回来,朋友戏谑道:一意孤行!

这年冬天,他们惊喜地看到了晶莹剔透、婆娑多姿的胡杨雾凇,朋友不得不叹服:不虚此行。

“谁说冬天没啥看头?我的感觉总是对的,真是来对了!”李茂信得意地说。矗立在亘古荒原的每一棵胡杨树,凌霜傲雪的奇伟风骨,深深令他们震撼。

每次重返阿克苏,十四团的老友新友都来陪同。他们喜欢跟着这个倔老头到处跑,听他讲胡杨林的故事。李茂信对一位支边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说,“你教语文,去胡杨林亲身体验一下大有必要。”他想起当年自己在十四团中学任教时,曾带领高中学生到塔里木河边的胡杨林开展野外教学,让他们观察、体验、感悟,然后写成作文。

看到甘肃移民在阿克苏日子过得艰难,李茂信鼓励他们,“从胡杨身上可以学到战胜困难的方法。”他谈到“扎根”,谈到自强,谈到团结,也谈到胡杨的“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的秉性。不仅是因为胡杨有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有着适应生存的本事。

“真懂胡杨,就会知道胡杨无泪,胡杨不相信眼泪。”几年后,李茂信听说这些移民已经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颇感欣慰。

带着外孙女再走阿克苏

不知和李茂信多次往返寻找胡杨林是否有关,这几年十四团开始积极打造胡杨文化,开发沙漠胡杨旅游。

2013年春,十四团在辖区南部沙漠中发现了占地面积约3万亩的“枯死胡杨林”,风景独特,引人关注,这片胡杨林后来被命名为“睡胡杨”。

拍摄“睡胡杨”成了李茂信回阿克苏的又一个说服家人的理由。这一年,外孙女小学毕业,一听外公又要去阿克苏,她也跃跃欲试。就这样,2013年7月,祖孙俩结伴同行,一起踏上了西行列车。这不是他外孙女第一次去阿克苏,但是离开父母,单独和外公去,却是第一次。就这样,一个失聪的老头,一个12岁的小姑娘,一起到荒漠戈壁行走了14天。没有“大人”的干扰,他们仿佛更加自由了。

在西安,李茂信通常宅在家里,天天对着电脑,对居所周围熟悉程度远不及对阿克苏十四团那片广袤的土地。他带着外孙女走进夏天的胡杨林,祖孙俩发现,胡杨树上已经挂上了一串串种子,黄黄的,好看极了,再细看,一粒粒种子裂开,吐出细细的绒毛。他第一次拍摄到胡杨树的种子。

他们来到十三团八连老俱乐部,这是1964年的建筑,他十分熟悉。当年他曾多次从团部骑车到这里来。六连塔河边也是记忆里“永不模糊的图画”,当年他们在六连水稻地拔草大会战,休息时他和几位同学曾在这里下河游泳。

在相邻团场,李茂信还看到当年的渡口和渡船。他告诉外孙女,“三十一年前,外公外婆每一次都是这样过塔里木河的,那时还没有塔里木河大桥。”

李茂信还借了两辆车,和外孙女一起骑车前往九连胡杨林。他曾在自己的书中描写道:“温和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洒落在林间,一道道光柱显示出原始森林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十四团中学教研室主任张永玉对他说:“九连胡杨林我进去过几次,每次都感觉这就是你书中描写的胡杨林。”

李茂信和外孙女走进“睡胡杨”是个阴沉沉的下午,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千年前的战场,亲眼目睹胡杨与黑风暴搏杀的壮烈场面,耳畔响起厮杀声、呐喊声、呼唤声。

他还带外孙女到妈妈和舅舅出生的地方―十四团老卫生队旧址,卫生队后面有一片葱郁茂盛的胡杨林。他借来梯子,选了一棵高大粗壮的胡杨树,爬到中间的树杈上,拍下了这片美丽的胡杨林。

十四团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南岸、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被称为“三到头”团场(水、电、路),地处偏隅,平日鲜有文艺演出。这年夏天,他们赶上了庆祝兵团一师成立六十周年、十四团建团五十五周年的系列演出活动。每天晚上广场看演出的职工非常多。他们观看演出的神情又把李茂信的记忆带回到三十多年前。

那时,团部有一个电影放映队,每次到阿克苏取回片子,就在露天影院放映。这几乎是当时惟一的文化生活。每逢放电影,他们都自己带着板凳早早去占个好位置。有时去晚了,只能站在旁边,挤在人堆里看。电影通常一月有一到两场,所以谁也不愿错过。有几次恰逢放映时下起雨来,马上有人用雨伞之类为放映机遮雨,而大多数人则冒雨观看。有的因故没看上,便于隔天跑到下一个放映点补看。有的痴迷于某场电影,竟然连续几天到一个个放映点,一场不落地看。

几十年过去,十四团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物质方面的多一些,文化方面还不是很明显。“这是不是一个缺憾呢?”李茂信说。

祖孙俩旅行圆满结束后,李茂信对家人说,“像这么大的孩子,去过香港或出过国的数不胜数,可是到过胡杨林、走进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恐怕只有她一个吧,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他相信,外孙女走进胡杨林,一定会在大自然的馈赠中有所领悟。

真想这样一直走下去

对于十四团而言,或者对于生活在十四团的人们而言,胡杨可能只是很普通的一种树,天天看得到,处处见得着,反而不觉得有什么值得说道。然而,对于一代一代军垦人来说,胡杨则是他们最形象最生动的代表,胡杨精神更是他们融于血液里的基因。

李茂信认为,十四团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广袤无垠的胡杨林里。他曾对一位青年朋友说,去看看胡杨林,它给人一种力量,置身其中会令人震撼。

他还为十四团写过一首团歌《大漠前哨,屯垦尖兵》:

大漠前哨,屯垦尖兵,光荣的十四团与我同名。晨饮塔河水,暮伴胡杨林,让绿洲一望无垠!让绿洲一望无垠!

美好家园,靠我耕耘,英雄的十四团与我同名。春闻沙枣香,秋知红柳情。胡杨精神常青!胡杨精神常青!

置身于胡杨林里,李茂信总是有很多感悟。他看到天然而成的胡杨林,在长期与风沙搏斗中,深深懂得群体的力量才是战无不胜的保障。这一点颇符合他们这一代人对集体力量的深刻感知。但是个体和集体的命运该如何彼此包容,彼此尊重,也是他苦苦思索的命题。

他发现胡杨虽然成片而长,但并不紧紧挨着,留出适当空间,以利于个体的自由发展。在胡杨林里看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胡杨树,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每棵胡杨树都能得到充分地自由生长的空间。“惟有能够使每个个体都自由发展的群体,才具有不可抵御的力量。”若干年后,徘徊在戈壁滩的李茂信在胡杨林里若有所悟。

过去五年,李茂信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六次回到塔里木腹地阿克苏、阿拉尔、十四团、十三团、沙雅、轮台等地的胡杨林,拍摄了大量照片。他的镜头里,不只有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的胡杨林,也有“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枯死的胡杨们。它们都是塔里木的守望者。

“正如我们塔里木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胡杨亦是我们塔里木人的精神之树。”阿克苏的女画家康康如是说。

在十四团,李茂信看到又有许多年轻人加入到守望者队伍,他们骄傲地称自己是大漠人、胡杨人、塔里木人,这让他颇感欣慰。

2013年,李茂信到上海参加“十四团教师联谊会暨纪念十四团上海支疆青年屯垦戍边五十周年”活动,他带去了四大本胡杨相册,一百多位曾在十四团工作过的老知青看到这些照片感慨万千,纷纷回忆起曾经的青春时代。

几年后,阿克苏的陈晓初对老友重返胡杨林之旅多少有了不同的理解。他写给老友的诗中写道:“魂牵梦萦三十年,注定此情一生缘。胡杨静静不落泪,长使墨客泪涟涟。”

如今,这个重返胡杨林的倔老头经常在梦里回到那片广袤的土地,每次都是一个人,吭哧吭哧走着,不时停下来拍照。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6篇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有何用,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案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就有学生提出,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另外还可结合相关教材设计以下活动:①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②查阅资料,讲一讲五星红旗的由来。③查阅读资料,讲述有关外交活动的几则小故事。④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并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学习雷锋。⑤社会调查:向你周围的老人了解化运动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⑥以《社员的一天》为题写一篇口述历史小论文。⑦口头社会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吃、穿、用、住有何不同?⑧搜集不同时期的照片,谈我家自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全面发展。

二、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由于缺乏心灵体验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简单地异化为机械传输的过程,求知的经历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灌装知识的活动。而新课程首次将体验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反复提到了“体验”这个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时,笔者就采用了问题导学法来进行过程教学。先用上面的漫画引入教学,再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画面上反映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3)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要求学生结合的经过,模拟新闻记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作“五四北京见闻”报道。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了概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①“如何理解的意义?②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深切的感受。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既建构知识体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知识的主要构建者,学习的主体参与者,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等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从而得到加强。

三、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上提到的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历史选修课,如:《史林探微》、《历史之谜》;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来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四、活动化

18世纪法国启蒙思

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坐要端端正正,学要规规矩矩”,于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如在学到中国古代史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所学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就有学生提出,在他所收集的邮票中,有一套我国邮政部门在20__年发行的《郑成功三百四十周年》三枚纪念邮票。这三枚邮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郑成功为而英勇征战的历史。缅怀历史,追怀先辈,引发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更要关注与历史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在这里,邮票不仅仅是邮票,它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集邮,让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有效地深化教学,以邮助教,寓邮于学;学生在收集、整理、了解、分析的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又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7篇

本文既对于撰写欣阅《李昌志史志诗论文集丛书》感言,亦对于李昌志方家学术思想研究,即从巨制著作、徽文风采,方志理论、修志指导,地域文史、时代闪光,名家印迹、精彩诗句,力创精品、出版发行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且有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本文体现出李昌志先生厚重的史志诗文化成果绽放着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灿烂光辉,可誉为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秀美江淮,“皖”如仙境!

本文期盼这套佳品书籍完善出版发行,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大厦锦上添花。

[关键词]李昌志;方家;论文集丛书;学术思想研究;力创精品

“扬帆海月升,雨色万峰来。”金秋风光独好,乃收获时节,劳动者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日前,经著名学者、志坛“常青树”邵长兴先生介绍,我收到来自安徽马鞍山的年过八旬老前辈、新志友李昌志老师寄来他的大作:《李昌志史志诗论文集丛书》九本,并要我撰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这类的文章。我看着这一摞沉甸甸、约180万言的鸿篇巨制,里面的华彩乐章顿时引人入胜,爱不释手,是一种艺术享受,悟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近几年《中国地方志》杂志连续提出年度地方志学术研究选题参考,指出编辑部就近期方志学术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指导选题,其中第二条即方志名家学术思想研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事情。笔者近几年学习与研究并撰写了四篇对于曹子西、邵长兴、柳成栋方家学术思想研究,分别发表于2009年《北京社会科学院院报》,2010年、2011年《黑龙江史志》杂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昌志编审数十年的工作生涯经历丰富、工作出色、贡献突出、待人诚恳。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多次受过高等文科教育,担任过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等政府部门职务,长期从事地方志、历史、诗词文化领域的学习、研究、创作,担任过多个省、地学术机构的职务。他数十年(包括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发挥余热)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以致学识渊博、功力深厚、硕果累累、影响深远,竟然被称为“方家、史家、诗家”之美誉。李先生在自己名片上标出:“凛烈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青松”以为座右铭。多年来,有不少名人挚友为昌志君评述论著,疏理升华,文采飞扬。此次笔者拙笔似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愿“欲与天公试比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的,李昌志同志编著的这套丛书很完整地贯彻了中央的这些精神,达到了先进而高尚文化之境界,的确弥足珍贵。似感“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并且,他将马鞍山地区一些有价值史料,由古文编辑成通俗文字,为的是“让年轻人看得懂”。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表现出令人敬佩的热情、责任与义务。

巨制著作 徽文风采

这一套理论学术丛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规模鸿篇巨制。之一,《新编方志评论集》,包括城市志、地区志、县志、山水志四个部分,共选24辑篇文章;之二,《马鞍山地情研究》,包括地域概说、名流遗踪、文史考述、战事漫谈、附记五个部分,共30篇文章;之三,《马鞍山李白研究》,包括马鞍山李白研究综述、李白研究活动、李白研究成果、李白墓葬新考、李白碑文辑注、名人咏怀李白、附录七个部分,共选录23篇文章和13篇碑文笺注;之四,《古今方志探论集》,包括继承旧志理论遗产、总结新志编纂经验、探讨续志传承创新、选录概述综述序文、择编读志心得、附录六个部分,共选辑22篇文章;之五,《萍踪浪花诗词选》,包括江山览胜、盛世颂歌、抗日烽火、抗美援朝、钢城新韵、修志感怀、闲居杂咏、军旅抒怀八个部分,共选辑诗词227首;之六,《马鞍山市著作志》,包括古代著作、近现代(含当代)著作、地方志著作、李白研究著作、附录五个部分,及下属各部分;之七,《姑孰文化世家考》,包括诗星名宦世家、翰苑文学世家、书画医学世家、教育经史世家四个部分,共选辑19篇文章;之八,《马鞍山文史选集》,包括两岸诗人与名士往来、两岸词人与名媛吟稿、姑孰韵文与名酿丛谈、和含著作提要、太白楼楹联与名联选注、附录六个部分,共选辑13篇文章;之九,《马鞍山文献选注》,包括名人名赋选注、名山名记选注、名亭名文选注、名楼名景选注、名著名序选注、附录六个部分,共选辑46篇文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延绵不断,。这在世界历史实属罕见。中国历朝历代划分行政区域相对固定,以致有很多今日大体的行政区划分是历史沿革的结果。这样,千百年来形成了很多的地域文化。以前,徽文化似指安徽徽州地区的文化。现在,各地大文化概念在拓展在融合。为此,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在《关于〈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文中指出:“徽文化就是安徽文化”。另外,《光明日报》2012年8月17日第7版刊登题为《承载徽人文化情怀的庄严巨制—专家、同行眼中的大型原创舞剧〈徽班〉》,同样阐明安徽文化的广义概念。那么,马鞍山文化就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体现。

马鞍山地区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历史沿革跌宕起伏。马鞍山文化就是地域文化,它有构成多角度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本丛书体现重视本地各方面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乡邦文献,包括史料、方志、族谱、舆图等,文献的搜集、考订和分析。在大量占有可信资料的基础上,论述总结了马鞍山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特色。系统记述了马鞍山地区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因此,本丛书就是马鞍山文化即徽文化的一个代表作。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徽文化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体现人民创造历史,彰显那些对本地区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好,社会主义道路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最强音,是爱国爱乡的好教材,对于马鞍山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方志理论 修志指导

这部《古今方志探论集》分为六个部分,共选辑22篇文章,体现作者对于中国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各方面的认识与论述,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历史性。《明代“安徽九志”序例述论》的长篇论文,从方志的源流与性质、修志的目的与功用、志书的内容与体例、资料的采集与应用、修志人才的素质与选拔、前人志书的优劣与得失、自身修志的经验与教训等七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明人修志的编纂思想、方法及其传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此篇大作被志坛名宿及领导董一博誉为“中原果有刘文叔,后世何须扬子云”,被方志大师傅振伦誉为“立论确当,实乃方志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其二、实践性。《台湾学者毛一波〈方志新论〉叙论》文章指出,我国首轮修志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方志理论研究异常活跃,不少方志工作者通过亲身实践,总结新鲜经验,撰写和出版了大批方志论著,为二轮修志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且,深觉海峡两岸加强学术交流,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方志文化,完成二轮方志续修,大有裨益;其三,创新性。《志坛前辈董一博方志思想略论》文指出,董老在方志体例结构上的突破、在方志编纂思想上的革新、在方志质量问题上的倡举、在方志组织领导上的论述;其四,《城市志编纂的实践与探索》文指出,必须结合市情特点,搞好市志的总体设计、必须统一编纂思想,优化志书的总纂方式、必须控制成志规模,提高志书的记述层次、必须适应客观实际,探索志书的实用模式、必须坚持科学分类,兼顾现行管理体制;其五,总结性。《〈马鞍山市志〉编纂工作的回顾与前瞻》文指出,马鞍山市情特点与市志的总体构想、市志编纂的指导思想与成稿的基本做法、志书的编纂通则与现实的可行记法、志稿的深度加工与志后工程;其六,主编性。《志书的主编意识与总纂的工作体验》文指出,志书的主编和总纂的设置、志书的主编和总纂工作重点、志书的主编意识和总纂意图、志书主编和总纂的主要责任、志书主编和总纂的工作方法;其七,《方志专业队伍的思想建设与业务建设述论》文指出,方志队伍思想活跃,要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方志工作任务艰巨,要培养高效、懂行的骨干队伍。方志事业任重道远,要造就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专业队伍;其八,分志性。《专业分志的编写构想与成稿做法举要》文指出:冶金工业志的编写,环境保护志的编写,政治类诸志的编写。

这部《新编方志评论集》分为四个部分,共选辑24篇文章,体现作者对志书评论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诗词性。由于作者乃诗人,故此24篇文章的题目皆为诗词语言,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多言体,有律诗对仗体,有楹联体,例如“简而有要 略而不疏”,“突出整体性 加强著述性”,“淮上明珠放彩 志苑硕果喜人”,“黔东明珠耀志苑 桃园深处在铜仁”等;其二,篇目性。评论语:篇目结构比较科学合理。统观体例,全志之结构合理,诸体之运用得宜。在篇目设置上,突出整体性等;其三,资料性。评论语:内容资料比较丰富翔实。专志部分资料翔实,信息密集,文表并重。统和古今,历史之脉络纵展,各业之精萃横陈等;其四,述论性。评论语:“概述”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不蔓不支。综览概述,集千年因革于一体,成万类总汇于一篇。关于池志的《概述》等;其五,指导性。评论语:如“概述”缺乏概括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工提炼,进行纵横梳理和宏观处置。“大事记”不能收录太广,似有进一步筛选的必要,尤其要注意选录那些具有标志性、转折性、代表性而又对全市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专业志”的记述不能“流水式”的逐年放笔,而要分时期、分阶段记其发端、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以看出事物的兴衰起伏。真可谓:“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地域文史 时代闪光

《马鞍山地情研究》、《姑孰文化世家考》的著作彰显马鞍山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沿革性。“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活动。”经历唐尧十八载、春秋战国、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南唐、元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1949年4月,马鞍山地区解放。1956年10月,成立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城市--马鞍山市。1983年6月,国家将当涂县规划马鞍山市领导,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其二,地理性。从“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说起,从市区的地形地质说到土地资源,从采石矶、锁溪河说到江心沙洲等;其三,人杰性。从马鞍山地区的开发说到桓温与谢朓,纵谈姑孰才子周兴嗣和他的《千字文》,话说“李白后身”当涂诗人郭祥正,纵谈乾隆诗人黄仲则与马鞍山等;其四,世家性。包括诗星名宦世家、翰苑文学世家、书画医学世家、教育经史世家4个部分的19个各朝代文化名人及其世家著述考。似感“溪张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马鞍山文献选注》的著作彰显马鞍山地区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的文章与风光胜景文物古迹,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教化性。李先生重视运用历史文化遗产感染熏陶年青一代,他写道:“由于这些文献俱是古文体,现在的年轻人大都看不懂。为此,我在本书的编注中,尽量选择一些既代表马鞍山风光胜迹,又有历史价值的文章,既反映本地区历史发展轨迹,又有较高知名度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章,加以翔实的笺注”;其二,旅游性。本著的46篇文章从多部重要的典籍中,节选收录成为了马鞍山地区众多风光胜迹、诗文、登山游览诗人文化之荟萃,对于该地区旅游文化的丰富和旅游产业的开展无疑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是的,李白大气磅礴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名家印迹 精彩诗句

《马鞍山李白研究》这部著作体现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记载着人类的文明,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马鞍山这块沃土,孕育着无数英雄豪杰,其中李白诗仙流芳百世。它集中体现作者对于被誉为“圣朝之高士、当涂之旅人”的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马鞍山、当涂地区的游踪、诗文、遗迹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收集、考证、研究,取得丰硕的文化学术成果。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横面性。囊括李白研究综述、李白研究活动、李白研究成果、李白墓葬新考、李白碑文辑注、名人咏怀李白、附录七个部分,共选录23篇文章和13篇碑文笺注;其二,纵面性。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包括唐宋时期李白诗文集整理,明清时期李白遗迹题咏汇编,新中国成立后李白研究的成就及其影响等;其三,国际性。一些重大学术活动纪要: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活动,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活动等。其四,综合性。李白马鞍山文化内容丰富,包括:李白直接写到马鞍山的诗篇,各朝代名人怀念李白的诗词及文章等,历朝代人民为了纪念李白而构建的各种物化胜景等。是的,李白大气苍凉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催人奋进。

《萍踪浪花诗词选》。孔夫子早就指出“诗言志”、“诗缘情”。李先生诗词充满政治、创新、时代、事业、感悟、艺术、欣赏之韵味。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创新性。李先生指出:“对于古体诗词,我十分赞同当今吟坛大多数同志的主张,也就是‘要发展,要改革,要创新’”,他进一步明确:“诗贵意境取胜,清词感人,婉约为工,富有真实感。至于诗词的平仄、对仗、用典、修辞等也要讲究,但不能死搬硬套,因律害义,以此损意,把真实的思想情感束缚起来,这是我写诗填词的一贯想法和做法”;其二,抗敌性。《满江红·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万里披坚寒敌胆,千百健儿洒热血。《满江红·谒易县狼牙山五壮士塔》:三面悬岩枪声作,五勇舍身惊世绝。《望海潮·欢庆朝鲜停战胜利》:人民慨而慷。庆军威大振,中朝腾骧;其三,修志性。《西江月·喜庆〈马鞍山市志〉出版》:笔耕墨耘非易,风来雨去维艰。十年修志鬓发斑。喜庆今朝出版。《南乡子·修志感言》:悠悠。百卷信史谱春秋。……飕飕。雨山湖畔看碧流;其四,盛世性。《水调歌头·国庆四十五周年颂》:开天辟地创业,外引内联搞活,喜有擎天柱。欣看山河壮,辉煌业绩树。《水调歌头·纪念马鞍山解放四十五周年》:铁铸钢城,问今日,风光何似?谁料得,解放过后,繁华如此;其五,风光性。《与友人登黄山天都峰》:叠嶂重峦耸翠微,清风吹我上天梯。云外九霄扶摇近,雾中三海起谷低。瀑落桃花惊霹雳,泉涌丹砂湿羽衣。黄山景物当歌咏,欲洗苍崖写颂诗;是的,我国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美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江淮大地镶嵌着天下最神奇、最美妙的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道教圣地齐云山,还有美丽丰饶的巢湖等名胜古迹,令人神往。

力创精品 出版发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引发人们对山间田园、乡间野趣的无限向往和探求。同样,文化人对于作品应该精益求精,勇创精品,流芳百世。我以为,这部《李昌志史志诗论文集丛书》应该从多方面改进提高完善,更上一层楼。首先,这部著作应该出版发行,成为整体的出版物及学术成果。当然,费用会可能较高,可以向省、市社科联或社科规划办申请项目基金资助;其次,每部书应适当增加书前彩照和随文照片、或题词等,以提高档次与效果;再次,每部书前的《自序》似乎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文章结构、修辞、统计数字应规范、统一;第四,之三第3页,本文定义为“马鞍山李白文化”,为此似有不妥,因为李白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似应为“李白马鞍山文化”。况且,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这边正在积极打造“李白文化李白精神”;第五,之六第118页,将《生物史》归类为“自然科学著作分目提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类书籍应归类为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范畴;第六,之六第110页,题为《重读邵公大著有怀》的诗作,此诗只提姓“邵”而未著清名字,尽管业内人士知晓是指大名鼎鼎的邵长兴君,然而一般读者却不知所云;第七,应在书前著作者简介及照片;第八,应考虑设置全丛书的整体索引,以人名、地名、书名、诗词名、大事件、史实等重要事物编制主题词,以提高本著的学术性和应用性,因为索引是便于读者从书中快速查找所需内容的一种检索工具;第九,请领导同志或名家作序;第十,请书法家题写各本的书名;第十一,全丛书设置硬壳精美的书盒等。以上意见不一定准确、合适、妥当,仅供参考借鉴。

总之,将全书进行整体包装,力创精品,成为徽文化再绽放一朵璀璨明珠。由此,理应得到省、市等各级领导及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或者企业的赞助。真可谓:“钟山风雨起苍黃,百万雄师过大江。”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以上文章是笔者对李老先生学术思想初步的学习与研究,亦感到自身提高与升华,亦感到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有限,对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透彻,有待今后再学习、在认识。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的,本文体现出李昌志史志诗文化成果绽放着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灿烂光辉,可誉为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秀美江淮,“皖”如仙境!本文期盼这套佳品书籍完善出版发行,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厦锦上添花。

最后,赋诗一首:

铸鸿篇巨制 徽文化生花

——阅《李昌志马鞍山史志诗论文集丛书》感悟

钢城钢水喷盛世,史著史言述吾华。

六秩精描地域谱,八旬绽放徽文花。

洋洋宏论春秋笔,学术风格锦绣葩。

再现志坛“常青树”,付梓佳品耀“皖霞”。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8篇

2013年1月,本刊编辑部接到一家河南企业的来电,告知了我们这样一段故事:大井陶艺董事长邢根立,去年在他六十五岁时突然罹患脑梗塞,四肢瘫痪、口不能言。对这个满怀商业梦想并孜孜以求的老人来说,这是个最沉重的打击。然而即便如此,他仍放不下员工和企业,努力用拼音表和眼神结合起来拼读成字来交流工作,更试图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梳理成文字,帮助那些有志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人们。

3月11日,记者来到河南汝州探访老邢。这注定是次艰难而不普通的采访。二十年来,老邢一直是《商界》的忠实读者,并要求所有员工都阅读我们的杂志。他只是芸芸普通商人里的一员,却用行动无言地向我们诉说,命运也许从来都不公平,但我们可以选择公正地去对待我们的命运。做商人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噩梦

邢根立感到莫名的恐惧。前一秒钟,他还专心致志地查看參会的客户资料,下一秒钟,他就瘫倒在办公椅上,全身发软。满头冷汗。他想大叫,喉咙却“咯咯咯”地发不出其他任何声音。汗水出了一重又一重。邢根立只觉得头脑里轰隆隆直响。他艰难地在手机上按下隔壁财务室的电话号码。颤抖着的手无力地垂下去,冷汗又滴下来。

——终于有人大声地敲门。他却无法说话,更无法动弹。

财务室的小安冲了进来,立刻端水、找药、喂他服药——只是糖尿病犯了吗?邢根立竟然觉得有些安慰。可是,二十年了,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犯过病。他看着小安焦灼的目光,试图张口说话,或者哪怕只是动动手指,却还是枉然。他突然想起前天头痛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脑梗塞的前兆,让他不要太劳累,抓紧时间去大医院看看——他知道脑梗塞意味着什么,瘫痪、痴呆。甚至植物人!不!不可能!他的心似乎忽然被炸开了一道门,冰冷的风不断灌进去,让他的五脏六腑都因为寒冷而打颤了。

——“邢总!邢总!”在黑暗将他的意识彻底吞噬前,邢根立最后一个念头竟然是:十天后的大井陶艺品牌研讨会怎么办?

跟命运较劲

新嘉诚公司位于河南省汝州市的老城区,厂门标志并不显眼,走进去,却随处可见墙角的黑板报,上面工整地书写着新嘉诚公司的九大理念、品牌释义,以及董事长邢根立对企业管理的最新感悟。

企业还不大,去年,新嘉诚公司刚刚做到1500万元的销售额。与此同时,员工们却告诉记者,早在八年前,企业刚刚摆脱困境的时候,“邢总就主动为我们购买了养老保险,为此一年下来企业要多支出四五十万元。”

对一家偏居一隅的小企业来说,这并不容易。

2012年7月28日,原本是新嘉诚旗下大井陶艺品牌研讨会的日子。邢根立为此筹备了很久,但是因为他突发脑梗塞,这个会最终还是没开成。邢根立再次醒来已经是7月30日,身上插满了导管。医生告诉他,他在重症监护室里抢救了足足十二天,差一点就失去性命,幸运的是,像他这样突发脑梗塞却没能得到及时医治的病人,十人中九死一生,他活下来了。

幸运吗?对这个六十五岁仍满怀商业梦想,奔走在路上的老人来说,光活下来又有什么用呢?从此以后,他除了头部能动,全身都不能动,而且不能言语。他几乎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他心心念念的公司怎么办?自从1994年150万元创立新嘉诚汝瓷开发有限公司,邢根立就将自己的命运跟“瓷”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他以为这条路再难他都能挺过去。可当时,他却开始第一次愤恨命运。

也许命运从来都不公平。在这之前,邢根立就曾数次遭遇人生的挫败。他生于1947年,像他们这一代人一样,个人命运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曾经满怀大学梦,向北大清华冲刺,却正逢,被迫偏离了原来的人生轨迹。随后,他參军入伍,十二年军旅生涯后刚刚被提升至营级干部,没想到又因曾经參加,被,处理复员回老家河南汝州务农。

这在当时,对邢根立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妻子为他不平,不解,他却说,“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更何况全中国11亿人都是农民,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农民?”尽管如此,小地方乡里乡亲都是熟人,难免有人指指点点。撤职回乡的邢根立养了六头老母猪,从汝州市东关到西关赶着去给母猪配种,身后就总跟着一群人窃窃私语,“看!那就是以前不得了的邢根立!”多年以后,邢根立曾对下属笑称,“脸皮厚也有优点,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失败了容易再站起来,当时我脸皮就突然增厚,好像什么刺激都不怕。”而事实上,当时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有成就的人,绝不认命。

这段经历因此成为他“下海”打滚的序曲。1982年刚刚改革开放,邢根立养过猪,养过蚯蚓、蜈蚣,养过鸟和兔,后来又开过烟酒商店、礼品商店、办公用品商店、复印打字商店和装饰材料商店,终于挣了点小钱,成了当地知名的万元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一位在当地国营汝瓷厂工作的老同学。这位老同学告诉他汝州曾是宋代名窑汝瓷的故乡,而汝瓷技术断代八百年后终于又研究成功——这无疑让正在谋划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邢根立眼前一亮。从此,他又开始跟“瓷”较上了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转眼2014年,新嘉诚公司就成立二十周年了。从一穷二白发展到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品牌,按照邢根立原来的打算,企业刚走出低谷,还要在品牌建设上多下工夫,他已经六十五岁了,再干五年,争取把公司做强大,到七十岁就彻底退休,把公司交给儿子。可人算不如天算,因为他突发脑梗塞,这一切都没来得及实现。

被毁灭的和被打败的

201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病一个多月以来,邢根立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他想不通,为什么最难的时候自己都挺过来了,老天还要在最后给他开这样一个玩笑?如果这是玩笑的话,未免太过残忍。他愤怒过,悔恨过,诅咒过命运:为什么自己要这么紧张品牌研讨会?为什么自己不听妻子的话,不放下工作及时检查治疗?如果当初刚发现症状就及时控制,是不是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绝望的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这一生都是个笑话:不认命有什么用?做企业有什么用?挣钱有什么用?辛辛苦苦二十年,到最后只能每天喝稀饭,坐轮椅,靠护理维持生命!

为生活,为企业生存,邢根立奔忙了大半辈子,几乎从未停下脚步。没想到现在四肢瘫痪、口不能言、无法对外交流,却反而给了他创业二十年来最大的思考空间。愤怒、悔恨、绝望,的确反复折磨着他,噬咬着他,然而那些过去的片段,似乎也慢慢回来了。

最开始创办新嘉诚的时候,他召集了三位老同学。当时大家都没什么钱,靠借贷东拼西凑了150万元,准备大干一场。可没想到市场上对汝瓷这个品类太过陌生,根本不认可——理由很简单,汝瓷技术早已断代,就连汝州本地人对汝瓷都知之甚少。新嘉诚算是汝州本地第一家“复苏”汝瓷的企业,势单力薄,产品几乎没有销路。一年下来,新嘉诚不但没有盈利,还亏损四十多万元。当初信誓旦旦结盟的同学们都打起了退堂鼓,纷纷退出新嘉诚。不仅如此,邢根立还独自承担起了全部150万元债务!

毕竟市场需要时间来培育。邢根立很倔强,用新嘉诚中干们的话说,他认准了的事就一定会去坚持。然而连续几年亏损后,公司实在难以支撑,邢根立不得不想办法四处“找”钱。1997年,听人说做假发不错,邢根立又借钱办了一个假发厂,一个食品厂,试图通过这两个企业挣钱为新嘉诚“输血”。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他对相关行业并不了解,这两个企业八个月就亏了三百万元,不仅没输成血,反而雪上加霜。

怎么办?痛定思痛,邢根立砍掉了假发厂、食品厂,一边专攻汝瓷,一边关注与“瓷”相关的品类。考察市场后,2000年,新嘉诚推出新产品大井陶艺。

——那是邢根立最难的时候。产品青黄不接年年亏损又持续投入,外债高达一千多万元,新嘉诚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常常是一个朋友来催债,他不得不赶紧找另一个朋友借钱还款。从亲戚、同学、朋友到战友,能借的他几乎都借了个遍,拆东墙补西墙,焦头烂额。最困窘时,有战友借他区区两千块钱,还根本不指望他还。很多人,甚至连他的家人都说,这下完蛋了,邢根立不可能再翻身了。

不可能吗?坚持,再坚持一下,邢根立相信“胜利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最后,大井陶艺终于打开了市场。

从一开始赊欠员工工资到主动为200多名员工购买养老保险,从每年亏损几十上百万元到年销售额上千万元,邢根立坚持了六年。此后,他又用了八年时间去还债。

那位借他两千块钱的战友,三年后他千里迢迢地带着六千块钱去还债——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是为了证明什么,“天有不测风云,天无绝人之路,苦难未必不是福,首先自己内心不要崩溃,不要退缩,不要放弃,然后坚持不懈努力,耐心等待时机,终有奇迹。”

——这是邢根立对过去商海沉浮最好的反思。最后一场戏

邢根立变了。他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身体恢复之快连医生都觉得惊奇。而对员工们来说,这个以前在企业管理上严格严厉的老板,变得更像一个和蔼亲切的邻家老人。

“不是只有甜蜜才叫生活,接受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接受生活的全部,人才能变得成熟。我现在更多的体会是金钱有形,情义无价,”邢根立“告诉”记者,听说人的生老病死都有上帝安排,可能这样想多了,我果然在梦中见到了上帝,向上帝诉说不公平,问我以后怎么办,没想到上帝说,你就知足吧,好歹你条件比较好,还能得到很好的护理和治疗,好歹你还有个清醒的大脑,还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慢慢想来,的确,上帝对我已经很关照了,关上一扇大门,至少留下了一个窗口。

当一个人与他的命运和解,不再抱怨,充满感恩,也许这比较劲,更像坚守。

“突然病发,生命的轨迹被彻底改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也只有重新考虑人生最后一场戏。我现在虽然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但头脑清醒,过往的记忆被完全保存下来。我想利用这一点仅有的条件,不让人生从此毁灭。所以发病三个月后,我和护理人员商量了一种办法,用汉语拼音进行沟通,并试着写文章,回顾总结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和体会,包括走过的弯路。每天写一篇,加上70年的一些笔记,简印成册,供人们闲来阅读,总算我的生命还有价值。当然,写作起来十分困难,所费精力和时间,是常人的十倍以上,可以说每个字都是一滴泪。然而如果没有这场病,我不可能静下心来,对往事进行总结思考,并编印成书。这样我的生命就有了新的一页,也许这场病使我的生命之树开出了新的花朵。”

采访邢根立并不容易。2012年11月,病发三个多月后,邢根立开始和两个护理人员“交流”:一个人拿一块40cm×50cm大小的硬纸板,纸板两面分别贴着汉语拼音字母的声母和韵母,站在邢根立前方,然后根据他眼睛注视的方向判断他看的什么字母,拼出来获邢根立点头认可后,让另一个人记录下来。就这样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地拼出汉字,再扩展成一个词,一句话,进而形成一篇文稿,念给邢根立听后,准确无误了,再成文保存。由于同音不同字、断句等可以想见的情况,邢根立“写作”三四百字的“文字”,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2013年3月12日,记者见到邢根立时,这位老人已经完成三万多字的“写作”。而记者的采访,同样是在这种状况下进行。

他很瘦,“交谈”中还时不时地咳嗽,精神却很好,还对记者开玩笑“说”原本大井陶艺的品牌研讨会准备邀请《商界》參加,“怕请不动”。2013年春节,病情稳定后,邢根立就搬回了汝州新嘉诚厂区居住,上午就在厂里跟员工“聊聊”工作,下午去医院做康复治疗,晚上“写作”,“我现在生命进入倒计时,每一天都不能白过,分秒必争。”

新嘉诚依然是他立志一生的事业。他依然最关心企业,却准备好只思考企业发展道路,将具体事务全部交给儿子。他依然最关心他的员工。据说2012年中秋,他还在郑州住院,还不能用拼音与中干们交流,急得一大早就用口型一次又一次地示意他们,“中午必须邀请全体员工聚餐”。

这是条并不容易的心路。回首往事,邢根立“告诉”记者,“人生中三大打击我都经受了,一是政治危机,二是经济危机,三是健康危机,但是风雨兼程四十年,我没有被失败击垮,梦想依旧,毫不退缩,将继续前行,做到人生无悔。”

记者采访的三天之中,来探望他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他的同学、朋友、战友,还有新嘉诚的同城对手。也许人们盼望的康复奇迹不会发生,但邢根立“说”,“公司办公室门前有一棵树,二十年前种下时只有大拇指粗细,每天看它的样子和前一天没什么区别,一年一年过去,二十年后它竟长成一棵參天大树。积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第9篇

纵观世界历史,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渗透着创新的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棉纺机器开始的,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促使了汽船、火车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方兴未艾。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的国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创新立法,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在创新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近现代社会科学家进行了理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84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依赖于引进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个永恒的驱动力而得以存在,竞争过程本身驱使企业进行创新。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先提出“国家体系”的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现代工业的重要作用,而真正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并为后来学者指明了分析方向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将创新定义为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 马克思―熊彼特模型并不是作为工业动力学的模型来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解释长期经济变迁,熊彼特称之为“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全球化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和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新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最有效手段,不仅存在于企业层面、经济生活领域,而且存在于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展开研究和实践。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

发达国家的创新来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大多来自对技术引进的模仿与改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创新模式被总结为“3I”模式,即经历了模仿(Imitation)-改进(Improvement)-创新(Innovation)三个阶段。

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解放后的三年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大部分工业创新和先进技术都来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50 年代开展了“工人合理化建议运动”,形成了后来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1960年,主席将其称为“鞍钢宪法”,这是我国摆脱苏联管理体制,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的标志。从50年代中到60年代,大量的自主设计与模仿紧密相关,可以说一种改造。通过引进、模仿和改进产品配置来迎合我国的需求、特点和文化,其典型例子是农业机械的自主设计。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尽管如此,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技和经济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时期,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至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78年-1984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准备和探索阶段;1985年-1994年,我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是以科研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1995年-2005年,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006年至今,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里程,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的战略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稀土分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煤制烯烃等行业和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年国家经贸委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1998年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1999年8月23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2006年年初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部署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7年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组织,中央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启动,2007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2009年9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召开首次创业板发审会,创业板市场将择机启动,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科技创新中,我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还很少;在技术创新中,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宏观调控和渗透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制约了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威胁着社会的财富和社会的稳定。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学家把文明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目前开始的第三次浪潮。在第三次浪潮中,创新无处不在,又何尝不处于风头浪尖,让我们把握机遇,迎接创新浪潮的到来!

科技60年,

彰显光辉岁月

郭晴《财富界》主编

60年,人生的一个甲子;

60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站在有风穿过的窗口,整个城市完全被灯光和彩色所包围。耳边弥漫的是低缓悦耳的音乐和电视机里那一个个的精彩节目。世界是美好的,对于每个华人来说,2009年10月1日是所有人期待和向往的日子。祖国母亲将迎来60华诞。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将永远缠绕和伴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1949年的10月1日北京,当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当他亲手将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伟大的中华民族将迎来了崭新的一刻。再次回忆这段让人沸腾的美妙时刻,依旧让我们心潮澎湃。从对彩色电视机的奢望和现在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从写信时代到现在几亿人拥有了3G移动通信技术,从最初的手写办公到现在自动化网络办公,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天,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一笔笔骄人功绩。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是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科技的发展再次验证了伟大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军事上的战斗力,政治上的影响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等领域。让中国这头苏醒的东方雄师再次步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状态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首往事,我们意气风发,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60年只是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科技事业将会再次绽放光芒,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至此新中国60华诞,向一直坚守在科技岗位上的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全国人民幸福快乐。

有一种铭记叫做成长

张弛美国硅谷归国人士

60年,是中国建国60周年,也是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60年。从开国大典上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到如今的建国庆典,一穷二白摇身震惊世界,这一切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屹立在东方的中国人是骄傲的,是科技带给我们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小米加步枪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军队、现代化国防;从解决人民的基本温饱到GDP的稳步持续增长;从两弹一星到“神七”的返回舱;从胡同传呼到3G生活,从最老的家电到时下新潮的数码产品,再到位居世界第一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国力到民生,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更为我们的独立创新精神而赞叹。60年弹指一挥间,有一种记忆叫做忘却,有一种回忆叫做荣耀,有一种铭记叫做成长,中国正坚定着以科技引领未来的信念,迈着巨人的步伐冲向世界科技的前沿。

当然科技兴邦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科技人员的理念,更是责任。在感叹这日新月异的科技变迁的同时,我们也面对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当我们享受着网络革命带来的无尽利益的同时,我们更应警觉到网络也已经成为国家的命脉。对网络的使用及安全的掌控,直接关系到我国应对的各种竞争与挑战的能力。因而,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正确结合,发展出我国真正掌控网络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错失了科技革新的第一个浪潮,我们正在抓住信息及网络革命带来的科技革新的第二个浪潮,作为一名科技行业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保持着一种创新的状态,始终保持与世界科技发展同步并坚持自主创新,依靠科技保障我们祖国无论从国力还是从民生上,始终屹立于世界前列。

目睹南山科技发展见证祖国科技强盛

毛春生 深圳市阿贝思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12年前,我博士毕业来深圳,家住南山,办公也在南山,有幸目睹了南山科技的快速发展。个人以为,勇于创新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略举几例:

博士论坛----发端于1998年,十余年来已成功举办300多场,十余万听众参与互动,引导青年对知识的追求,启迪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激情。以“科技之花开遍南山大地,博士论坛照亮求知殿堂”的宏旨享誉鹏城。

产业联盟----围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整合资源,实现共享,南山成立了深港知识服务业联盟、研发服务业联盟、先进装备制造联盟、信息安全联盟、LED联盟、生物医药联盟、医疗器械联盟、网络增值服务联盟、防伪联盟、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等10大联盟。

大孵化器----南山大孵化器联盟机构包括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南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在内共有19个大型孵化器,南山范围内的在孵企业逾1500家。以南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例,其孵化面积从0.8万平方米到现在已超过22万平方米,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近30家,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达500余家。其中一批企业已成功上市。

大沙河创新走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大沙河创新走廊将利用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资源力量引进或建设部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实验室,依托南山产业联盟的产业聚集和产业实施力量,将各旧工业区改造成以高校、研究机构为技术背景、产业联盟为技术转化与实施的国际化城市创新基地核心区。

回首10年,恍如昨日。南山从昔日记忆中道路狭窄、尘土飞扬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区;从寥寥几家科技企业发展成为深圳的高科技核心区。南山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值祖国60华诞之际,有感而发,祝福亲爱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祖国的科技事业再书辉煌。天佑中华!

已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去阐释现代文明就是科技的文明,现代社会就是科学技术的“博览会”的事实,也不需要太多的具体数字去论证科技的每一次飞跃对人类及人类生活的更新和发展所起的关键性推动作用。然而科技不是上帝,科技也不是圣人,科技给人们实现愿望提供多种可能性,给人类带来幸福并赋予新的人文情怀的同时亦可能被穷奢极欲的欲望驱使跌入深渊。

在滥用科技的诸多案例中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诸多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目前占全球绝大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又面临着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这种两难困境下科技的使用方向、科技的使用方式极为关键。科技创新除了需要通过技术开发来建设人类和谐星球,又要通过思想观念的有效传播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落实技术应用和相关方行为的可持续,可以说科技创新展现的已不仅是面对危机、迎接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历史实践反复说明科技创新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新的机遇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重大优势,但必须坚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创立和运用,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卫星通讯、核能、高分子化合物、激光、克隆等重大成果,在全面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毫不犹疑的把人类文明全面推向21世纪的同时也会在人类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思想内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科技是一种可能

从科教兴国到全球智库的跨越

林智钦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常务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环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距离越拉越大,科技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引发了无数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从科技教育入手寻找落后原因和出路。1978年,中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5年做出重大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教兴国定为国策,是我们党尊重科学,重视教育的一贯政策的具体表现,也是科技和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两个主要支柱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综合国力,而采取的战略措施。作者过去长期在地方经济、科技部门工作,对科技教育落后造成经济发展滞后也有切肤之感,写了许多探讨经济落后的原因与出路的文章。1989年“从闽东看落后地区的科教问题”一文,提出科学教育摆脱贫困之时,就是落后地区走向富裕之日,在《中国科技论坛》内参、《科技改革与发展》杂志发表,得到重视。

2009年,国务院总理批示成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由刚刚从副总理位置退休的曾培炎挂帅,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智库,同年7月召开了第一届全球智库峰会。这是科技意识的重大变迁,是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伟大跨越。

全球智库峰会的第二分论坛――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是2008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能源部国家研究中心、中国欧盟能源环境项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的共同支持下,以国家信息中心为依托发起的,2009年被列为全球智库峰会的分论坛。论坛及其研究院的目标是聚集全球一流的人才智力,开发推广世界一流的能源环境技术,开展一流的能源环境咨询服务,努力争取成为世界能源环境领域一流的智囊机构。

在1978年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基本观点。那一年,我8岁。在那时候,我还不是太懂,但在父母、老师的熏陶下有一个懵懵懂懂的意识,那就是:科技很重要。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都有当科学家的梦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

我想,在全球和中国,之所以不断上演高科技企业创富的神话,就是因为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进而让推动科技进步的人得到了高额的回报。当然,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但我坚信这只是个别现象,最终会通过各种手段得到解决。在科技的推动下,社会将更加美好!生活将更加美好!

是什么让生活方便了?

余大锐

中国民族画报社记者

随着技术的改进,个人电脑使用越来越方便,价格越来越低,已经成为了城市人们日常生活和办公的常用物件。近年来,我们也发现,电脑也慢慢在农村普及,悄然改变着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10年前,在我的老家,电视基本上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那时电视的作用无可替代,不仅是农村人们了解外部世界和国家政策的一个窗口,更是人们消磨空闲时光的主要方式。每逢春节,一家人围成一圈看春节联欢晚会,可谓其乐融融;但在平时,为了电视调台的主导权,家人之间发生争执是常有的事,也是一个乐子。

近年来,电脑进入农民家。最开始,电脑是随着电脑农业的开展而下乡的。通过电脑,农民们不仅可以上网查询农产品价格信息和农作物种植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咨询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大大减少了农业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增加了收入。“现在收入大大增加,一年增加的收入相当于两台电脑的钱。当初买电脑相当值”,一位农民朋友这样给笔者说。

慢慢地,人们还发现,用电脑看电视,节目多多了,想看什么都可以找到,而且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另外,电脑还可以用来上网看新闻,与别人聊天,其乐无穷。于是,很多农民家庭争执的焦点慢慢从电视转到了电脑上去了。

记者对科技的脉搏感触最深、最直接。

因为高科技通讯和传输设备犹如传媒业的车轮和翅膀。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有采访写作的功底和技巧不必详述;但写作设备和传播手段的先进与否也是十分重要的。方便快捷质量有保障的通讯设备是抢新闻的必备。曾几何时,外国媒体的“长枪短炮”照相设备和轻巧精致的笔记本电脑令我们为自己摄影和通信设备的陈旧而惭愧。但短短十几年,特别是最近几年,许多摄影器材、通讯电器设备和汽车等的销售使用档期,中国与欧美几乎是同步的。今天回忆这个过程才发现,它快得令我们无比惊讶和自豪。

先说台式电脑在我们手上的应用和快速更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概是1994年,在光明日报(永安路106号)老社址的四层,时任总编辑的徐光春(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大手笔,在北京率先搞了第一个媒体电脑采编平台------鸟枪换炮,各地参观学习者每天络绎不绝。当时我们用上了崭新的digital486台式电脑,所有稿子均需从网上一级一级地向上传输。谁的电脑写的、改动的、所有流程均有案可查。对编辑来说,大大提高了效率,还避免了交接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同时责任人清晰。对一份报纸来说,这是一次技术上质的飞跃。通过技术的提高和洗礼,光明人的素质也迅速提高,打字快,令不使用电脑的作者看到报社拿出来的清晰整洁的打印稿都艳羡不已。

新京报的历史只有五年,所以它的设备变化更是中国最近五年科技迅猛发展的缩影。五年前,新京报用的台式电脑大多是自己组装的以及部分“八亿时空”的电脑,还不能人手一台。07年初搬到幸福大街新址后,全部更换升级为戴尔Optiplex 320;清华紫光文信2360;以及联想开天S2000。2003年到07年就有如此大的变化。

科技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的体会更深。以前,都是定居国外的亲戚把他们淘汰的电脑、便携CD唱机等给我们用。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们就逐渐与世界趋于同步。记得大概是1997年,我们家花一万元组装了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奔三,能在家上网发稿发E- mail,不必依赖单位。03年底花了八千多元升级换成品牌电脑戴尔,17的液晶显示器。传输费用也大大降低。每年一千多元就完全包费。记得九十年代国外亲戚在节假日接到我们从家发出的文字和图片E-mail贺卡时,惊讶溢于言表。网络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电脑起到了避免人员聚集流动的作用,所有文稿全部在家写、在网上传送,大大减少了人之间的接触。看来高科技设备还可以带来健康。

随着收入的递增,很多采编都开始自己配备了笔记本电脑。随时无线上网。去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更是显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3G手机电脑网络同时开通。各个媒体开展的是人力较量、设备较量,真正形成了抢新闻的氛围态势。光明日报现场体育记者用的索尼TZ13;新京报记者配备的富士通S6311B。今年上半年我也换了本本,购置了最新生产的笔记本电脑ThingkPadx200系列的高端机。双核,内置摄像头。加上适配器也就是1.3公斤,超低电压,全天开机都不会发热。带无线上网和蓝牙。现在手机和电脑里的文字图像资料可用蓝牙互传。功能多样方便,传输无障碍。

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确赶上了个好时候!有这么多先进强大的高科技设备武装当车轮,此时再抢不到好新闻、拍不到好照片,我们应该愧疚和脸红。

感谢科技发展硕果带给我们传媒业的快捷翅膀!同时期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得更快更好;更有独创性;有更多中国的专利技术在全球应用。

通信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未来

张辉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CEO

建国以来,我国在科技政策、各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多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件,而其中尤以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引人注目,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大幅度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已开始进入3G通信时代。通话工具从最初的BP机、大哥大,到现在的3G手机;从开始只能进行语音通话到实现上网浏览、进行视频通话等功能,几十年来通信工具的变革使得人们在保持联系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未来科学技术领域上的成就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60年以来,在自主创新的理念指导下,我国正在由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向世界制造业的强国进行转变。涌现了一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开始商业化规模运作。

未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将会面世,并带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下一个60年,中国必定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前列,人们亦将享受到更加快捷便利的生活!

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同龄人会很清晰记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开票买黑白电视机、买车、买表”成为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笔者小时候生活在东北一个偏远小城镇,遇到重要事情就跑到数里之外的邮电局排队,或寄信、或发电报、或打电话,几经周折方能把事情办妥。

值此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不同领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信行业:

“家书――电报――有线固话――无线模拟大哥大与寻呼机并行――数字通信”这个历史潮流演变的分水岭则在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出现。

“与鸿雁传书”时代相比,数字通信技术时代省时、省事、省力的特性让普通大众真正实现了即时即现的愿望。

于是乎,在近十年过程中,黑屏、蓝屏、彩屏、直板、翻盖、旋转甚至于立体的手机带着耀眼的光芒来到你我身边……

电子行业:

“收音机――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软屏电视――硬屏电视――立体电视”这个历史潮流演变的分水岭则在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四处找关系买黑白电视机”年代不同的是,作为一个普通大众现在可以很方便的在街边的大卖场里挑选着自己所喜爱的电视机种类――谁都有过“面对液晶、等离子、软屏、硬屏甚至于立体电视机等全新的电视机终端,自己挑得眼花缭乱”的时候……

广电行业:

“传统的共同天线――地面模拟――有线模拟――有线、地面、直播星、CMMB等领域的数字化”这个历史潮流演变的分水岭则在于2003年之后所进行的数字化大潮。

与“万人空巷共看《渴望》、《春节联欢晚会》”年代相比,作为一名普通大众可以很方便在家里、在路上、在车上可以很方便的看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比赛、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等,除此之外,付费频道、互动电视、增值业务也逐步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六十为一甲子”,我国科学技术在过去的六十年里面究竟做了哪些可圈可点的工作,这些工作真正给每位普通大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有理由相信,上文则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广播电视科技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是在部队里出生和长大的,现在是一名广播电视工作者。

1982年,每周有一个晚上,部队都会在活动中心前的空地上摆上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像机,放两部录像。电视机前坐满了战士、干部、家属,电视的声音开得大大的,跟看电影一样热闹。

1984年,我家买了18寸彩电,在屋顶架了一个很大的八木天线。经过艰难的调试,只能收到一两套带着雪花点的电视节目,就这也一点不影响全家人一起乐滋滋地看《八仙过海》、《霍元甲》。

1988年,我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企业,家里接上了单位的闭路电视。除了能看到10多个台,还能看看厂里自己制作的新闻节目。逢年过节,厂长、书记就在电视上讲话。

进入90年代以后,可选择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家里一台电视已经不够用了,又买了一台。每年的除夕,全家人都围坐在客厅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大约是1995年左右,有线电视的电视频道大幅度增多,几乎每个省的电视节目都有,一般都叫做卫视。后来才知道,是通过卫星将电视信号传到了各地,再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到千家万户。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分得越来越专业,本地的有线电视频道不仅快速增加,节目质量也不断提高。

1998年,我毕业分配到某电信公司多媒体通信局工作,我们单位运营着一张多媒体通信网(即HFC网)。我们开发了机顶盒看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宽带上网、会议电视等多种业务,其实就是最早的三网融合的雏形,引发了电信和广电的一场持续几年的业务竞争和纷争。

2002年,我进入广电行业。大尺寸的等离子电视已经出现在单位的机房,并且可以进行画面分割,但是价格很昂贵。各种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广播电视行业中。

2007年,通过卫星传输的节目已有上百套,大量的付费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输在全国许多有线网内落地。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已经相当普及。我所住的住宅小区免费发放了机顶盒。

2008年,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通过高清转播了奥运会节目,北京开播了地面数字电视。全国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接近5000万户。我还换了一个可以收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手机。

2009年9月28日,全国有11个高清电视频道供广大观众收看。其中北京、湖南、上海、江苏等几个频道是省一套节目高清和标清同播的,节目从电视台通过地面光缆送到卫星地面站,卫星地面站将节目发送到卫星上,又从卫星转发下来覆盖全国,通过各地的有线网接收、传输到千家万户。只要有数字机顶盒,就可以看到上百套广播电视节目,如果有高清机顶盒,就可以收看到高质量的高清电视节目。

在广电行业工作的这些年,我多次随队下基层调研。每当看到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们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看到多套电视节目,一样爱看精彩的少儿频道、儿童节目的时候,我都感慨万千。尽管这些农村孩子在物质生活上、教育条件上远远不能与城市孩子相比,但是农村的孩子一样可以通过电视看世界、了解世界,可以学习知识、感受快乐。在这点上,农村孩子跟城市孩子已经没有什么差别。

无论是作为一名广电人还是一名普通老百姓,我们每个人都真实地见证了这些年来广播电视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更是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也是在不断的更新。手机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多。

有的时候去个陌生的地方不认识路了,那也不用担心因为手机上的GPS可以告之我路线。看到美景我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拍照留念。甚至有的时候手机可以取而代之电脑,我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随时随时用手机听歌、随时用手机看电影等等。科技的发展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生活因为变化而精彩!

王晓欢乐点传媒

旅途中感受“中国速度”

孔令伟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值此祖国华诞60年之际,我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感受这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因为工作的原因,所以经常出差。在出差过程中体验着现代交通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便利和实惠。我以京津城际为例讲述祖国60年交通的巨大变革!

京津城际在北京的始发站是“北京南站”,北京南站也是将在几年后投入使用的京沪高铁的始发站。

京津城际列车与传统“火车”的概念截然不同。车头就像飞机的头部。这项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和噪音。

行进过程中,没有车轮接触铁轨连接处时发出的“哐啷声”,这一中国铁路的声音符号关乎几代人的火车记忆。据资料记载整条线路采用的是500米长钢轨焊接工艺和无砟轨道系统铺设的。 列车行驶十分钟左右,时速就能接近了350公里/小时,这是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是全世界已投入商业运营列车的最高速度。

坐在座位上看书,也不觉得头晕;在过道中走动基本不用手扶。据资料显示车窗玻璃是经过了特殊减速处理的,虽然时速超过300公里/小时,但是观看外景的感觉和在高速公路上看汽车外景差不多。

上学的时候看书了解到:北京到天津的铁路是清末建成的,是一条百年老路。据说十几年前还只有一列绿皮车,一天两个往返,单程两小时。

这一“中国速度”30年前是无法想象。当日本新干线等国外高速列车时速达300公里以上时,中国铁路列车的平均技术时速仅为50多公里,旅行时速更低,只有40几公里。

京津城际铁路总长120公里,列车运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奥运前正式开通。京津城际是祖国辉煌历程的一个佐证。

科技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经过建国初的基础建设,再加上30年的改革开放,科技在中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一个70年代末出生的人,建国初的一段时间是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而近20多年我们是看在眼里的,尤其是参加工作以后更加感到祖国的伟大,科技的伟大。我们会在自己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祝愿祖国生日快乐!繁荣富强!

现代生活“三剑客”

吴峰 北京阿格思科技有限公司总监

记得儿时看见隔壁邻居嫁闺女,其中抬轿子是整个活动中最关键、最讲究的一个环节,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前一后抬着嫁妆在马路上行走,犹如一条长龙在马路上游动,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整个空气都带有喜庆的味道。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女方家陪嫁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极其体面的事,会特别安排电视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和最显眼的位置。到了90年代初,就换彩色电视机,到97年左右就流行抬电脑,后来汽车发达,也不用人抬了,直接用汽车接送……

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连谈恋爱也打破了过去局域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恋爱到结婚的速度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最近,笔者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婚也不结,喜酒也不办,直接热乎地生活了……科技的发展如润物之细雨,拍岸之惊涛。现代生活,我们越来越不能离开这三样东西:互联网、手机和银行卡,笔者称它们为现代生活“三剑客”。

科技百年巨变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短暂瞬间,可是这一瞬间所发生的巨变,却要比以往的整个人类文明史还要多,还要深远。科技发展引领世界观走向成熟。现代生活“三剑客”正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为人类的子孙后代播撒幸福。

新中国成立60年,海信走过40载。这6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了辉煌的今天,我们感受很深:1969年建厂之初,海信的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年营业收入只有十几万元人民币,2008年达到了489亿。

1969年-1992年,从旧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跨越,海信从生产收音机的无线电二厂发展成为以电视机为主导产品的电视机生产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产品连年被评为国优产品;1992年开始,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为海信带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海信确立了“技术立企”的战略方针,构建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始终保持了原有电视技术与产品优势的同时,通过技术孵化产业,陆续进入空调、通信、冰箱、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海信开始了以面向全球客户,面向国际领先技术、追求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全球有竞争性的产品为目标,向构建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迈进的旅程,较好地实现了人才、产品、渠道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成就了今天全球化经营的特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

近十多年来,从海信的强化人才培养,到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从部级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试点,到科技部正式批准依托企业建设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海信;从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到突破中国彩电业重大产业瓶颈的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投产,这些,不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更让我们感受到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国策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强则民富。共和国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成就,为世人所瞩目。海信将继续坚持“技术立企”战略,立足自主创新,依托伟大的祖国,向着“建百年海信,创国际名牌”的目标不断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和业绩报效祖国!

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生产力的发展让我们圆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是小平同志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成为一名工程师是我儿时的梦想,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这名在期间毕业的初中生得以实现这一梦想。中专、大专、本科,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伴随着本人的成长进步,也见证了技术进步为我们伟大祖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进步和变化。

1980年发明的太阳灶被国家选送到世界博览会展出,列为四十三项重点工程,获国务院证书,并在推广达10万台以上;1988年研发太阳能热水器,引进城镇沼气净化池,在当地列为政府行政推广项目,使其在当地得到普及性应用;1992年在国内率先引进欧化厨具被列为国家小康住宅推荐产品;2001年引进EM生物技术在盐城推广,取得大量实用成果,被列为省、市级推广项目;2002年得以在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这一部级科技创新企业里工作,“让家的感觉更好”推动了我国第三次厨房革命;2006年起受公司委托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厨卫课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沪上生态家”将有一套我带领年轻设计团队创作的集多项高科技为一体的体现未来生活的方太集成厨房向世人展出,也让我们又一次圆了世博梦。

三十年前,伏案绘图、描图的场景历历在目,三十年后只需用笔记本电脑轻松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不竭源泉。在祖国六十年华诞来临之际,让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用勤劳和智慧为中国的未来奉献!奉献!再奉献!大爱无疆,未来更美好!

企业信息化有了巨大变化

祖国成立60年,与世界同步发展,逐渐迈向了科技大国。作为科技的重要方面,企业信息化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记得13年前,我带领十几位工程师,给华北制药集团的一个企业开发ERP。那时,ERP的概念才刚刚引进,除了国外的几款ERP外,国内很少软件公司开发ERP,国内企业对ERP管理软件没有什么认识。为了让客户体会到什么是企业计算机管理,我们一行人,连合同都没签,开着汽车,拉着十几台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到企业的建设工地,现场给客户做需求分析、设计和开发,让客户亲眼目睹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模式。感动了客户,他们便将ERP项目交给我们,一干就是三年多。

如今企业用计算机管理已成为一个潮流,像电话系统一样,是企业必备的管理运营系统。没有计算机管理,企业就无法参与更大范围,更加激烈的竞争。ERP企业管理的概念已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都要学习和运用的手段。现在,成熟的ERP产品很多,适用于各行各业,成为软件业中的重要分支。而现在做系统,也不再需要那么长时间。当然,管理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在不断变化,管理软件的体系结构和概念也在不断变化。ERP管理软件正朝着行业更加细分,自主构造更适应管理软件系统的方向发展。

必须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变,给管理软件业也带来巨大变化。十几年前,我们给客户开发程序,调研后,需要回到北京设计、编码,然后编译,当时,采用的是386机器,光是编译,就需要十几个小时,一但出错,就得重编。后来换成了486机器,编译变成了7个多小时。打包好的程序,刻成光盘,坐火车到客户那里去安装,效率低下。互联网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登录到客户计算机上,帮其安装程序和解决问题。不用再坐火车跑到客户那里了,时间大大节约。每个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每天服务十多个客户。也不再受地域限制。效率大为提高。互联网的带宽也有了较大改观,上百兆的软件很快就能传到客户那里。软件的效率大大提高,不再需要我们人工送软件了。互联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企业可以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软件产品和市场,并获得成功。

作为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者,深知我们必须创新,只有把创新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才能站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并取得市场成绩,我们才能在世界上赢得真正的自尊。

科技强国 创新发展

刘迎建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0年前,我带领我的团队创立了汉王科技,多年后,由我们自主研发的手写识别技术就授权给了微软这样知名的企业。

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源动力,更是一个企业不断成长的根本。这些年,我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服务价值内含有知识产权的比重日益增长,唯有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才能鼓励创新,实现良性发展。当下,我国正迎来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在内容产品、市场消费、产业形态、商业规则等方面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数字出版理念逐渐深入,技术不断完善,形态日益丰富,受众迅速增加,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并日益成为我国出版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但同时,版权保护问题也提上日程。这个时候,除了需要国家立法保护之外,作为科技企业,我们也责无旁贷,从科研技术上为产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跟着祖国跟着时代走做好和谐科技文章

秦玉峰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伴随着祖国六十年成长的脚步,东阿阿胶厂由国有小厂变成拥有19亿元资产,股票市值达170亿元的优秀上市公司,手工小作坊变成了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五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现代化企业.同阿胶打了三十四年交道,感悟其间变化,我认为新中国给古老阿胶以新生,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试想没有新中国的成立,阿胶生产仍可能至今是家庭副业生产,没有科技的注入和引领,阿胶常年生产、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不可能实现,键盘取代铁杈大铲炼胶,指纹图谱技术控制生产过程质量,高效液相、气相色谱等先进仪器检测质量取代眼观、口尝、鼻子闻并改写中国药典阿胶质量标准都是靠科技,没有科技怎么能从单一产品变成拥有中成药、保健品等8个门类的产业上百种产品?小小中药厂研制生产品种基因工程高科技药品岂不是天方夜潭?没有科技,阿胶的药用成分和机理哪能揭示得了?给洋人还是说不明白。

东阿阿胶要用科技做好滋补保健文章,药食并重,治疗保健并举这是东阿阿胶和谐科技;阿胶有3200多个古、名、民间验方需要研究,同时国际市场也呼唤机理成份清楚的现代阿胶保健品,保护传统精华,适应现代和国外这又是东阿阿胶的和谐科技;既培养自已的人才,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既使用开发资源,又要用科技保护资源和环境,东阿阿胶要做的和谐科技文章不少。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推动力

刘友林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总裁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机构建立 15年来,我们围绕着促进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使命,为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和探索。

正如美国《创新爆炸》一书所说,“当今世界,一切经济价值、经济增长和经济战略实力均源于创新”,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每一步,都铭刻着“持续创新”的烙印,是创新的产物,也验证了创新的生命力。我们通过思路创新,拓宽了传统的发展格局;通过模式创新,突破了既定的成长路线;通过品牌创新,奠定了走向成熟的基石。

我国的自主创新是在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也必须在更宽广的层面上,把握国际技术转移日趋多元化的新格局,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走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坚持从“理念的引进、机构的合作、信息的沟通、实效的取得”四个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勇于突破,走出了一条路线清晰、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并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一种共识。作为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工作的从业者,我们的感受则更为深刻。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科技的春风共和国将走向更加辉煌的下一个60年!

彭善超北京怡莲企业集团董事长

怡莲作为一个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给我们一个启示:投入科技研发,专注有知识产权的独特产品,为我们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比如我们拥有四项知识产权的懒汉锅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今年懒汉锅在团购市场上销售火暴,增长率高达300%。

对于专利和科技产品的专注和投入,自然来源于我们对于人才的专注与培养,我们在聘请国内外高级研发人才的实力上要比大型企业弱得多,不过我们还是花大力气聘请了一大批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目前怡莲的研发中心已经有80多位专业研发人才,其中领军人物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科技功不可没

兰世章 凯泰克数控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经营的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业型科技公司,这使我更充分的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与价值。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科技创业之路的艰辛和坎坷。有什么办法能使科学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使更多的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无疑是我们在回顾科技60年的时候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不可谓不高,也出台了众多的政策和法规来推进、扶持科技及科技企业的发展。但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负责人,我感到,首先,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力度还是不够:其次,如何真正贯彻,把这些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还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

也许,在建国60周年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不应该涉及这样的话题。但我认为反思同样重要。成就无疑是巨大的,是主流,无需赘言。而问题也一定存在。我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去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是否会是这个60年的大庆更有意义呢?

建国六十周年在即,作为一名科技企业的负责人,每天都站在科技一线,惊叹不已。 六十年沧桑,波浪壮阔,中国已经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富强;建国六十年,中国企业也从无到有,国营的、民营的竞先争发,为国家的富强冲锋开路,立下汗马功劳。

十几年前,几个激情澎湃的年轻人带着实业报国的情怀,创建了合纵科技,愿意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民族的强大做一名马前卒,于是我们把“负报国之责任”作为我们的宗旨和使命。十二年来我们历尽艰辛,几多艰难,现在合纵已经是深交所的一家成功的上市企业。 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科技的突飞猛进。 科技的发展成就着每一位年轻人创业的梦想,也在悄然无息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祖国六十周年,作为一名科技企业人,感谢伟大的国家,感谢伟大的时代,给予了我们施展抱负的舞台;深感祖国科技变化的日新月异,更知这良好环境的来之不易,我们每一个人当珍惜之。

高科技助推环保建设大发展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不知不觉中,祖国的改革开放也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然而,伴随着国家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受到了威胁,不断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也日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社会资源、保护人身健康、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效益,我们应更加重视这类环保企业的发展,给其提供广阔的市场,使其快速深入我们的环保意识中去。为人类拥有蓝天碧水的生活环境发挥能量。

就本公司近几年的发展现实,我们研发的获得多项专利的多功能钢铁表面处理剂在推广过程中却遭遇了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单位就不愿接受这种国际领先的先进环保技术,仍然使用传统落后的方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然,这与他们心中的环保理念及政府对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有关。

相信随着接下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环保事业将以全新的面貌前行。

科技让一个农民工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国家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外出打工,我也开始寻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那时候我家刚刚建立了小商品城,南来北往的人开始活跃在小商品城里面。我发现小商品对于印刷包装的需求很大,而且要求也是很特殊,因此心里想是不是开办一个印刷厂专门为小商品城服务的。根据多年的自己看书积累的知识,特别是北大教授、中国印刷业名人王选先生对于印刷技术的独特见解让我记忆忧新。于是我从别人那里买来一台老旧的印刷机,根据自己的知识对印刷机进行改造,然后出去给别人加工活。

随着业务量慢慢大起来,我就注册了萱通公司,专门从事印刷制作,包装设计的工作。而且为了响应国家的环保节能的号召,淘汰了原来的陈旧设备,买进了六色印刷机和高速制袋机、分切机等环保节能的设备。同时也逐步减少印制产品中“铅”的含量。因此产品的质量和品质都上到一个很大的档次,越来越多的客户包括美国和日本客户都开始向这里下单子,由于公司注重环保,开始尝试了新的印刷技术和制作工艺,并且有新的进展,为此当地的政府给予了支持。

现在看着自己的工厂越来越红火,心里很是高兴,当然这些都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好,离不开印刷老人王先生的启发,更离不开先进技术。相信随着科技技术的越来越发达,印刷技术必将也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那样印刷将更加绿色、更加环保。

与祖国共同成长

李赤河 北京鑫联强科技发展公司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60华诞,作为深深热着爱祖国母亲的13亿人民中的一员,我也同样感动无比的自豪。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作为一个从事it产品行业10多年的老兵,我也深深为本行业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激动。

90年代末,笔记本电脑作为一种奢侈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的还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非信息化工具。我也从中感觉到缓慢而坚实的变化:使用者从政府官员延伸到企业职员再到大学生,这不正是国富民强的体现吗?生活就是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改变。在我们身边许多中小学的学生已经把传统的作业本抛弃,采用email的方式来交作业了,难怪有专家惊呼未来想熟练掌握汉字的写法会面临互联网一代生活方式的挑战。在这期间我们的小作坊的管理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起初完全是原始的直觉管理,在业务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后系统的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在决定是否采用业务管理软件时,记得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一部分同事害怕采用软件系统投入大,最后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软件公司的业务员的一句话就让我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如果做it的公司都不愿意采用信息化软件你们的客户怎么会相信能从采购的it产品运用受益呢?在这个小作坊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改善自身,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未来的中国必然要进行产业升级,国家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创新和管理,也就是每个微小细胞的进化。从这个小作坊我自己能够切身感受到国家的进步。今天在祖国60岁生日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红旗下的人们生活安康!

写给拂尘龙自己及其创业者们

孙宏伟 北京拂尘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有四个年轻人,在五年前,认准了中央空调清洗行业。他们租一间地下室,几万元起家,艰苦地进行科研和试验。两年前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刚刚从地下室走出来,守着自主研发的领先世界的除尘设备,苦于没有资金推广。他们的公司很小,净资产不足五十万,名字叫――拂尘龙。

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拂尘龙”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它进行了投资。奥运会改变了北京的面貌,也促进了中央空调清洗业的发展。短短两年,这家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生产的设备和承揽的工程,占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央空调,但中央空调是我们的朋友也逐渐成为我们的敌人。它给我们带来舒适的享受的同时也送来了空调疾病的危险,病因来自于中央空调管道污染。

这个企业的业绩与成功目前都源于治理中央空调积尘。但它的眼光和脚步不止于此。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拂尘龙”生产的大型铁路隧道除尘车已通过北京铁路局检测,准备开往郑州、西安铁路局服务;“拂尘龙”研制的消防机器人也正在进行上市前的准备。一片片的空白在被涂蓝。

几年前,有人开玩笑,说“拂尘龙”的名字太大,一个小小的公司,虫子而已。可是,科技确实可以成就我们的事业。团队致力于发明创造,敢于走别人没有走的路。路虽然艰险,但我相信只要不怕付出与牺牲,包括拂尘龙在内的诸多科技型创业企业,在新的环境和空间里,也必将在新的岁月中抒写成功和精彩。时迎建国六十年,我谨代表拂尘龙向全国人民致以节日的祝贺!

60年:医学影像技术大发展

刘忠齐 TTM(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发明人、贝亿医学国际首席科学家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大概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改革开放后的产业队伍膨胀重组、87年至今的高速发展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六十年来,作为医疗器械产业中重要支柱的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经历了从市场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发展到今天有了中国人自主发明的、高科技的、出口的专利产品。尤其是细胞代谢功能影像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越和领先国外技术水平。身为从七十年代就进入中国医学影像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人,我可以自豪说这是一个飞跃,一个中国医疗在世界舞台的新时代的开始,而这中间包含了无数致力于这项事业的医学界、科学界的人士做出的大量的努力和贡献。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数字信息化管理趋势、政府的医改政策都导致了方方面面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增长,使得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产品产出持续扩张。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曾维持着13%以上的年增长率;而在“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国医疗器械市场总值将达到2000-3000亿元。

由于现代医学在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对先进医疗设备的诊断结果具有很大程度的依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医疗器械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医疗器械尤其是在功能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其科技含量将不断提高、性能将更趋多样化。国内企业新增投资的项目也在逐渐增加,投资者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在“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产业的重点领域及其投资机会研究也成为热点问题。

我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国内企业研发力量的快速提高,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行业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其发展前景也将变得更加广阔。

唯有自主创新 方能跨越发展

在写这篇短文的前一天,我参与了有色金属工业“讴歌六十年征文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人员,多是在这条战线工作大半生的“老有色人”。他们当中有曾经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干部,也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家满怀深情的赞颂伟大祖国6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赞颂我国有色金属工业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成为一个独行业之后,出现的超出人们意料的大发展。

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钢铁转到有色金属工业的,几乎亲历了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亲身体验到,由于改革促进有色金属生产建设发展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不断攀升的过程。因此,听到座谈会上每一位的发言都频受鼓舞倍感亲切。据统计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2008年达到了2159.19万吨,约占当年世界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7%,已经连续七年成为世界有色金属产量第一的国家。2008年我国有七种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锡、镁和海绵钛)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回想建国之初,我国只能生产几种有色金属,1949年的产量只1.3万吨。如今,我国不仅是有色金属生产大国,也是有色金属消费大国。2008年我国消费10种有色金属总量为2517万吨,占同年世界有色金属消费总量的31%。有色金属产量、消费量双双持续增长的事实,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佐证。

上一篇:心灵感悟范文 下一篇:军训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