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32:03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 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四)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形式都会发生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变化。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到和平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的转换使得红色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加开放、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红色文化的发展视野更为宽广,具有不断吸收多种文化成分的开放性的气度,通过汲取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而提升文化品质。因此,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与时俱进地适应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构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理想信仰、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公正的、高尚的文化,继承发展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友爱、互助、奉献、公平、正义,强调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强调道德伦理、天理良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强权、霸权、功利、私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相对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腐朽的价值观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精神的养分和心灵的充实,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引领与促进作用。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美育;精神内涵

每天我都能看到有许许多多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遵义会址,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站在牌匾门前留影,记录着遵义会址最美的角度。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而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发展和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中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可以说遵义的红色文化就是长征文化,也就是长征精神。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体现出老区人民精神的先进性,在能够加强党的建设服务的时候,能够在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上,激励着“遵义”奋发向上,在斗志上发挥着作用。而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蕴涵着党的政治意识;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黔北遵义有着富饶地域特色,也就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红色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也是色彩斑斓的,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尤显突出。这是一部活性的革命斗争史,是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宣传长征的文艺家们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的圣地,更是弘扬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支柱和源泉。“红军山”的邓萍事迹、红军女战士与孩子的故事至今被当地人神话般的传说和传颂;娄山关红旗的飘扬以及“四渡赤水”的战略极大地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遵义人勇敢前进;“土城”女红军的事迹也成为我们建设红色文化示范基地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在遵义每一寸红色土壤里都孕育着每一种革命的精神,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在遵义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就产生出了多种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今日的遵义人与革命后来人的精神为伍,以自强不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为荣;以廉洁自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傲,这样的遵义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团结合作,严守纪律的革命精神。

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反映出遵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更彰显出革命红色圣地中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

三、遵义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是指在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的革命精神,例如,遵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的红色文化精神,其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例如,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的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精神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可以把“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战争年代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和革命军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的遵义“红军山”上,杨柳街边的“红军街”长廊里传唱。

从当今的社会因素来看,红色革命圣地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全民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并在红色文化的大熔炉里得到更多、更好的洗礼,为挖掘遵义的红色资源提供优良土壤,使广大的民众能为传承未来的“遵义”红色革命精神这一经久不衰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孙翠芳.红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06).

[2]杨宇光,胡松,朱小理.红色资源的功能及其转化的必然性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简介:穆华,男,贵州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法。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课题“红色文化中的美育教育因素的挖掘与研究”,立项编号:(ZE2012011)。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3

关键词:茶道精神;教学思路;体系内涵

结合茶道精神的传承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因此,有效诠释茶道精神的价值内涵,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效果的有效营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帮助。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点入手,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际,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知其问题,是优化改革机制,提升改革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做普通的教学课程,忽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和习惯变化,进而限制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习惯的有效培养,从而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与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其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同时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习惯培养的缺失,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状况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其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元素内容。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活动特点和风格,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学习兴趣纳入其中,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教学机制,都是由老师自身制订的。由于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堂的学习成效。

2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价值作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肥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才能在整个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就极为必要。对学生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效果。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当然,在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内涵和行为理念。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因此,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认知。在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思想压力,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现象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有效结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要素融入其中,所以通过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茶道体系,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3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茶文化体系是该文化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茶文化体系中,茶道精神是其重点,因此,传承茶道精神,不仅能够对传统茶文化理念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培养体系构建融入丰富的元素内涵。所以,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帮助。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来说,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一种元素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来看,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改革效果,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就极为必要。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应用好茶道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

4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元素。体育教学不仅是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整个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作用。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同其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有效总结和整体提升。在传统多元文化发展传承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和发展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日益突出。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习惯规范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创新和元素优化,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涵体系内,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可以说,茶道精神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是整个教学理念创新发展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和基础。对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是精神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因此,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性进行挖掘,不仅要认知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理挫折和一系列复杂矛盾是整个提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要求,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将完善的技能教学训练与心理素质教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教育活动改革创新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是由老师自身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效果。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当前高校教育机制正处于创新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吴尚琳.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3,(11):134-135.

[2]唐文玉.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导学+课堂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5,(18):182-183.

[3]梁周全.略论学校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5):82-83.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4

关键词:中国精神;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发展

“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时代精神的总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中国人们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民族文化不断进步发展。其中自强不息显示出了中华人民的刚健有为,勤劳勇敢表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厚德载物则蕴含着中国精神固有的内积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于创新精神,《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正是依靠持续不断的生成、创新与转化传统,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数千年之久,革故鼎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其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 精神脉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当中,诸如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传承与发展。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使 “中国精神”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我们中国人们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所坚持和继承发展的,国精神也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未来辉煌胜利的精神脊梁。

二、弘扬中国精神,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各种优秀文化品德和价值观的总和,在弘扬中国精神的同时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增进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实现国家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而不断的努力奋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迁,改革创新越来越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使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居高的地位。尤其是进入新科技革命及其发展的时期,科技创新成了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以力求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奋力激发我国改革创新的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尽快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经济和军事的硬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我国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在汲取中国精神的力量的基础上,激发改革创新的能力,是时展的现实需要。创新精神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这种“变则通”的思想是对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看出,创新精神是中国精神文明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因此要把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创新活力统一起来。一个民族一旦丧失创新精神,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能力,因此发扬中国精神的深厚内涵,激发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在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社会活力,以适应时展进步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中国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不竭动力之源。

三、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与灵魂,其中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创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一种文化过渡。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开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潜能,使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民族精神是激发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3]实践证明,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有助于爱国主义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核心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在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中国精神的关键性作用,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创造人们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要不断的将中国精神中国现时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指导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并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发展服务,在中国社会发展腾飞崛起的实践中,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依托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陈山榜.李b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8.

[2]张远新.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7.

[3]杜利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以实践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5.

[4]系列讲话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60.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5

 

  [摘要] 企业家精神培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创新问题。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江西崛起的软实力、硬指标,它既关系到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关系到江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是通过赣文化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创业 文化创新 企业家精神

2005年8月20日至2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殷切希望江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富民兴赣”。他说:“江西可以而且应当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随之,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战略举措及一系列重要文件,“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鼓励、引导和支持能人创企业,鼓励、引导和支持干部创事业。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此种背景下,创业成为江西发展的核心,全民创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江西的发展思路。

一、江西的发展亟需文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在当今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精神。这是目前中国最严重、最突出、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最难以克服的一种对经济发展造成障碍的瓶颈制约因素(吕爱权,2006)。同样,江西在推进“三创”战略举措的过程中,企业家精神成为其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企业家精神是优秀企业家内含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干部、百姓,都需要学习、吸收这种力量源泉作为自己以及所在组织发展的动力。实现江西崛起,关键在于全面创新,而文化创新又贯穿于所有创新的全过程。故而,在全民创业的时代洪流中,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问题需要从文化创新的视角进行理念提升。

二、阻碍江西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些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因素,成为江西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碍。其突出表现在:

1.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与传统农业文化

从历史上看,纵观宋、元、明三代,江西的经济优势,特别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可见,江西人身处一个多么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

从地理上看,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及诸多红色盆地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地。江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丰裕的鱼米之乡。田地水田多。分布于鄱阳湖、五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以及诸盆地的坪田和畈田,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作物可一年二至三熟,多数为稳产高产田。即使像丘陵地区的垄田、排田和台田,需蓄水灌溉,作物亦可一年二熟。且雨水充沛,气候适宜。

上述历史情形和地理条件说明,江西拥有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该优势长期以来使江西人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许怀林(1999)指出,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和小盆地环境结合一起,温饱却闭塞,恋土意识和安分守已观念比较浓厚。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和选择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相当不利的。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重义轻利、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这对于对中央政权有强烈向心意识的赣文化来说,观念意识里表现得更加浓重,也成为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碍。

2.传统的读书成才理念

中国古代读书人成才只有“仕途”一条路,也就只有“读书——做官”一种想法。《论语?子张》曰:“学而优则仕。”《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仕”与“学”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做事或做官服务的,典型的传统读书成才观就是:读书——做官。

古代所谓四民,即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读书人或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比农、工、商要高,再加上士阶层有免征税赋、免服徭役的特权。可以说,读书相对收益较大,是很有诱惑力的。

在价值取向上,士与农、工、商,特别是与商,又是截然对立的。在义利问题上,士,舍生取义,极其贬低商人的唯利是图。举例如,朱熹所订《白鹿洞书院院规》中的“处世之道”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这种崇尚读书——做官,重义轻利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江西古代之所以读书成风,是契合这种社会氛围,最现实、最便捷,也是收益最大的最优选择。

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以此来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停止科举考试止,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

这样大的人才队伍全国罕有。但是功成名就之后,这些人才绝大多数是“走出去”,不在江西服务。江西长时间的人才“出超”,对江西自身发展影响无疑是极大的。

读书——做官、重义轻利、“走出去”等这些传统的读书成才理念甚至还在影响着现在的江西人。读书——做官从积极的一面看是创事业,但更多的是官本位驱使。所以,这对于立足于江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企业家精神培育是不利的。

3.角色意识不强

受传统农业文化和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人有对男丁的偏好。江西省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观察发现,江西男青年较大部分,身形通常清俊瘦弱,而女青年则健美挺拔或丰腴结实。调查发现,这与重男轻女观念关系密切。在子女较多的家庭中,男孩自小倍受优待,而女孩通常易被家庭忽视,较早从事家务或生产劳动。于此,男子依附家庭的意识较强,独立意识显弱。这对于男子社会角色定位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影响区域人群。

从政治角度讲,江西文化也存在一种强烈的依附意识。这一点江西学者体会尤深(许怀林,1999;方志远,2007)。文化心理上的强烈依附意识是作为一种隐性的集体意识存在着的,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濡染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集体意识中较强的依附意识与独立意识较差,同样不利于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的培育,这也是影响江西“三创”战略举措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精神内涵中包含一种明确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意识不仅是一种责任意识,更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才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方向,就有了创业目标,才能产生创业内容,才能创新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开拓进取。

三、赣文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培育

从意识形态角度言,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文化问题,企业家精神培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创新问题。因而,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不确定性。必须将精神品质与行动能力相统一,才能较为可行地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就江西目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现状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学习精神的培育。构建江西特色文化创新内涵这三方面也是主要内容。基于此,能体现江西特色文化内容的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和古色文化方面。而其中的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就是江西特色文化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立足点。

1.创新革命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众所周知,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等是江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培育了“八一”精神。上述与企业家精神内涵所包括的执著、创新、开拓、敬业、合作精神高度一致。可以说,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能够为企业家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养分。江西人应该将这种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贵精神品质,与当前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通过培育企业家精神,激活全民创业的激情,创新创业文化,进而推进创新创业型企业、创新创业型城市、创新创业型社会建设。

2.创新改革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江西红色文化还培育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改革精神。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江西生活了三年多时间。毛毛(1984)后来回忆道:“在江西的这一段时间里,父亲有一个习惯,每天黄昏落日之前,总是十分规律地围着我们那个小小的院子散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想,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这些思想的蕴育成熟,是否已为日后更加激烈的斗争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呢?” 当代改革精神所包括的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样与企业家精神内涵所包括的执著、创新、开拓、敬业、合作精神高度一致。改革精神不仅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榜样的力量,而且作为时代潮流,迫切需要将之与当前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

江西古色文化还培育了古代改革精神。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为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大力推行变法。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改革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了,但其改革所包含的开拓、创新精神是积极的,应当作为当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合理成分加以吸收利用。至于其改革精神所欠缺的执著、敬业,特别是合作精神,也可以作为当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反面案例吸取教训。

3.创新学习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江西自古学习风气兴盛。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学习精神,主要表现在:乐学、勤学、善学。北宋庐陵(今吉安)人欧阳修论作文“三多”、 “三上”体现出的学习精神,很显然包含着执著、创新、敬业精神。不仅如此,他强调的为文“商量多”——在切磋中学习、在磨合中学习,也是一种合作精神。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学习精神同样是企业家精神培育应该汲取的养分。

当代社会,企业及社会要发展,企业家到整个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必须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均需要企业家精神。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江西企业、江西的经济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应该将这种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贵精神品质,与自己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继承创新,从而落实“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战略举措,实现江西及中部崛起。

四、结论

江西文化历史不为不悠久、底蕴不为不深厚、内容不为不丰富、形式不为不多样,但所缺者,鲜明之特色也!有学者将赣文化调侃为“摇篮文化”。我想,其着眼点正在于赣文化需要成长,需要培育,需要创新!其特色更需要挖掘、突出。赣文化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方面的,即使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去创新,也可以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择其要者,创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是通过赣文化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现实选择。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同时是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赣文化创新的当务之急。因为它既关系到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关系到江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江西崛起的软实力、硬指标。

参考文献:

[1]汪丁丁:企业家精神[j].读者,2001.2

[2]贾良定等:论企业家精神及其五项修炼[j].经济学研究,2006.9

[3]吕爱权等: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培育[j].商业研究,2006.7

[4]张瑛等: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5]方志远:“摇篮”说[j].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赣文化》专号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6

关键词:茶道精神;新体育课程改革;价值作用;体育教学;教学理念

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应教学元素,其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当前我们对体育教学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其具体应用理念和价值规范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学生培养理念也在进一步成熟完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开展体育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尽管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性,还是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全面性都更为成熟,但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因此,认知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忽略了心理教育的有效融入,所以,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出现了一些学生不能积极、乐观对待实际问题的现象,尤其是其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对其人生成长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培养。首先,目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体育教育活动中,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未能将心理教育活动纳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中。随着当前体育教学科学化、机制化日益全面完善,如今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日益重要,但是由于当前多数老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其更多重点和精力放在了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上,忽略了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未能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决。其次,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重视。实际上,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教学结果,不仅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要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的合理选择和优化配置,更是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行为。因此,创新心理教育形式,就极为必要。从目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来看,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极其重要,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学内涵,其都需要充分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的精神理念内涵,无论是茶道精神的具体元素内容,还是其价值理念。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能够将茶道精神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能够有效丰富体育教学最后,在整个体育教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其未能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其中。实际上,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活动的实施思路,就极为必要。心理教育是从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而出发的教学活动。所以,心理教育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立足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心理教育行为的具体实施思路。茶道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心理要素,其都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理念。随着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如今利用茶道精神内容,将为整个体育课程改革活动有效实施提供重要帮助。

2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

从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未能及时有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难,进行有效解决,这就大大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预防,进而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参与效果。培养学生健全心理,不仅是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涵,同时更是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因此,以学生综合心理培养为具体切入点,创新实施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行为理念及思路,就是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通过完善开展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创新完善。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有效开展新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压力,同时也能完善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完善开展教育。从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给予处理,其将对学生终身成长都将造成相应影响。所以,结合当前中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创新体育课程改革教育行为的具体思路,就极为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现象及具体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有效融入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惯性问题和不足,进而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培养活动之间的系统化结合。当然,想要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就不能脱离体育实践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融入心理感受的改革活动,因此,无论是对这一理念进行认知和理解,还是优化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入手,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思路,从而促进整个中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具体的心理挫折问题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技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对于整个中学教学活动来说,体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完善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想要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通过将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整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理想效果奠定相应基础和条件。体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创新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的具体思路,直接关系到当前体育心理教育的完善度和科学化。

3茶道精神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还是心理素质的培养,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作为体育教学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具体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培养。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挫折等心理问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挫折的及时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因此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完善形成,其必然影响到学生在困难中的问题解决意识,同时更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培养和融入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塑造,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学生的具体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处理挫折和对抗活动时,以良好的心态融入到整个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完善的心理素质教学与体能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影响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将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推动力。对于学生培养来说,健康、完善的心理理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推动力。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必须合理完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及时有效引导学生对挫折等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理念的有效结合。当然,对于茶道精神理念融入来说,其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更是弥补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重要内容。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说,融入茶道精神,不仅丰富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完善。当然,想要将茶道精神有效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成长和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性融入,进而实现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融入效果。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价值规范,还是实际影响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究茶道精神的具体融入思路。

4结语

相对以往体育教学活动而言,如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其需要注重将心理教育与体能教育综合性融入。因此,通过有效分析当前中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活动,从而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因此,以学生健全心理培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切入点,创新体育课程教育的教学思维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127-129.

[2]丁明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观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15):119-122.

[3]李子建.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上海教育科研,2014(3):232-235.

[4]李雁冰.我国中小学推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论基础[J].山东体育科技,2014(19):126-131.

[5]张释元.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15(11):182-186.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7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资源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况

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瑕疵。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

首先,理想信念向物质化发展。大学生对大学和自身缺乏科学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网络媒体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趋于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囿于世俗攀比,奢侈消费观念严重,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内心无从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向虚拟化发展,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找不到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迷茫,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甚至造成个体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其次,社会上个别贪腐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导致部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1.2 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人格容易发生偏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贪图享乐,动摇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抱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功与奋斗,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人生目标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1.3 大学生荣辱观不够强烈,缺乏集体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对传统的荣辱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传统美德以“不能太死板”来解读,只求最终结果,而不忽视事情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视而不见,学习风气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等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誉观养成,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

2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2.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红色资源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资源有了新的内容:例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争先创新精神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2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红色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的红色资源、信息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如遗迹、旧址、文物等;信息的红色资源,如文献、歌曲、标语、影像等;精神的红色资源,如百色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教育者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是枯燥乏味、生硬的,不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红色资源是延绵不断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物质的红色资源和信息的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红色资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使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将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一,宣传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红色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红色”基地,“红色”基地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将红色资源再现出来,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的理解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增加了对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进而对红色资源产生认同感,增强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式,教育者在课堂教授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比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红色资源的PPT教育课件,并结合生动的影片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真正体验到对祖国的浓烈挚爱之情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宝贵精神。

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拓展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纪念馆、图片、资料、博物馆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因此,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红色资源载体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结合政治活动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亲身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和荆棘坎坷,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创新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红色资源纳入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范畴,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红色资源微视频,努力构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高校要建立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和改进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开辟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形式,不断拓展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空间。

3.3 丰富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汇集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高尚品德、道德情操和治党治国的方针政策,蕴含着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素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创新红色资源的育人形式,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现实发展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优良的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4 优化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红色资源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支撑。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探索和教学改革,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符合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教存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时,可以通过讲授法把红色资源的内涵讲透、讲深,准确地诠释定义、目标和意义,围绕所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案例中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冯东飞,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J].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3]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4]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篇8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思想道德教育;运用

我国有长期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社会主义中国电影中的革命历史题材,是一个重要的电影文化现象,需要我们充分认识、研究、思考、探索,促进其创新、提高、发展、繁荣。

革命历史题材意味着这些作品往往与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联系,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操,并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愫; “经典”则意味着这些作品本身的不可超越,它必然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不会因为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失去意义。也就是说,当“革命历史”和“经典”互为前提、相互连接的时候,一种极富魅力的艺术概念就诞生了,蕴涵这种概念的任何艺术样式都可以称为“红色经典”,只是因为“革命历史”有它特定的社会存在背景,而必然把这一系列的作品创作时代都框定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

通过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帮助青年学生尽快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激发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电影中各位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来提高自身素质的建设,并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圆满完成学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的价值

1.保证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

理想、信念对人的行动具有定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运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指引受教育者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力地保证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

2.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内涵丰富,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

3.提供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里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

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思想教育中运用的前提

1.把握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精神实质。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精神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包括“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保持其连续性和系统性。以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例,最重要的是忠于文学原著的内在精神,因此有三点绝对不敢改动:一是政治原则不改;二是人物性格不改;三是革命爱情不改。这样才容易让学生青年更好的掌握革命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所反映的精神实在,从而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好教材。

2.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性。

继承和发展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离开了继承,便谈不上发展,离开了发展,就不是真正的继承,只有既继承又发展,才是科学的方法。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蕴涵的红色精神,同样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整个红色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本身的形成就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但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在实践中发展。

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

1.探索体验式教育方法。

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在运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受教育者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革命领袖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建军纪念日,红军长征等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精心组织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积极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模式。

运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的、全方位的。如电影《长征》,再现了伟大的长征壮举和共产党人创造的天下奇迹,深深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念,达观的胸怀,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全国各地深受欢迎,达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尤其如此)。可以把剧中革命歌谣制成音像制品,通过歌曲和舞蹈的形式,反映革命者的豪情、乐观的精神、军民鱼水情关系等。邀请老红军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利用其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和更具人性化的优势,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3.学校要发挥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教育阵地作用。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范文 下一篇:医疗耗材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