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18 10:16:25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1

    主题词: 加强 小学生 网络道德素养方法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据专家估计,到2000年底,国际互联网已连接了100多万个各类网络,1亿台主机和5亿左右的用户。中国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异常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890万,为上年的42.4%,其中18----24岁,25----30岁用户人数分别42.8%,32.8%,学生用户人数所占比例则从上年的16.4%跃升至21%,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高居榜首。[1]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1、网络时代和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问题的提出

    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1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1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这种情况使网络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成为“虚拟空间”。同时,由于网络法规建设的滞后,网络世界的无序状态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其次,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1些反动的、迷信的和甚至***的东西,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正如***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1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2]”

    2、网络条件下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若干方法

    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说网络时代对我们的挑战是10分严峻的,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呢?

    1、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1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1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1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小学生电脑课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组织学生学习网上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不破坏网络秩序;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1个合格的网络人。

    3、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

    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10几家儿童网站,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后,我们还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组织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的欢迎。正如1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4、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儿童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小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上电脑课时,辅导学生制作自己的网页,展示自己的才华。

    5、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1种途径。

    学校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学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队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小广播介绍小经验;举行“网络安全”的专题讲座;通过网上论坛话题等等有益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利用网络资源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上的可能,也极大拓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和情感维度,同时促使了教师走出说教,实效性和创造性地来发挥、控制和实施体验德育、感悟德育的教学效用。由小家至大家再至国家,我们的“自主寻根”教学设计只是爱国教育的1个开端,1个成功的起步。

    总之,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学习网络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给孩子们1个广阔的、蔚蓝的、纯净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引自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文化传播

正如美国尼葛洛庞帝所说:“网络不再只和我们有关,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1]网络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手段、宣传途径,它更体现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2]大学生群体站在媒体潮流的最前端,从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接触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新式媒体,网络已经俨然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他们也是最易受到网络冲击的群体,手机党、低头族正悄然冲击着高校的学习生态,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相对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围绕大学生运用网络的状况、接受程度、网络素养、高校网络教育现状等问题编制调查问卷,对三明市高校在校生展开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1份,回收率为91.83%。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

1.大学生运用网络状况。调查发现,46.1%的大学生网龄为5~8年,只有7.4%的大学生网龄在3年以下。在每天接触各类媒介的时间方面,48.5%、62.3%的大学生接触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的时间超过3小时,而对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接触时间超过3小时的人数比例均低于10%。在材料搜集方式选择上,75.3%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搜索。在网络媒介最主要功能的问题上,45.6%的大学生选择娱乐,选择“文化商品”的仅为11.4%。

2.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接受程度。调查发现,在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时,只有28.2%的大学生会进行主观筛选,53.2%的大学生进行细想和研究,高达55.7%的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传递的信息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只有23.4%的大学生表示不受网络言论影响。在各种新闻传媒反映现实的程度上,只有13.1%的大学生觉得不可信,有45.8%的大学生觉得比较或者非常可信。

3.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分析。大学生是社会中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对于新兴的网络应用工具具有较强的敏感性,56.3%的大学生能够较早关注和运用微信等社交软件。65.5%的大学生不时在网络上留贴和发表观点,68.1%的大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网络言行。但是,61.7%的大学生对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网络媒介的掌握程度不够熟练,52.5%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和快速获取信息,并且只有8.5%的大学生清楚地了解网络信息传播与使用的法律法规。

4.高校网络素养课程开设情况。调查发现,48.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知识主要是在网上自学和实践中获得的,表示从课堂传授中获得的仅占15.4%。73.7%的大学生觉得学校在网络知识及技能教育上不够重视,81.9%的大学生觉得大学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的宣传、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讲座。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从以上关于大学生网络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功能单一,网络更多的是用于娱乐、休闲,而网络的文化、教育等功能发挥则相对薄弱。大学生对网络工具的敏感性较强,但网络媒介知识匮乏、技能较低。

2.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他们往往采取一种信任的态度,缺乏对网络信息的分辨、筛选,网络信息的利用能力较低,批判质疑意识不够,这导致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3.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不足。高校在网络媒介使用上,存在态度保守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网络新环境的意识不够,课程设置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知识需求。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巴克和佩特利曾指出:“媒体的效果到底作用于哪些人?不是那些‘受过教育’和‘有文化’的中产阶级,这些人要不根本不看那些‘垃圾’,即使看,也能有效地处理它们的内容。”[3]但从现实来看,媒体的效果即使对于一些“受过教育”和“有文化”的中产阶级来说,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对他们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的认知和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

“包括为每一个重要社群提供表达和明确自身利益的论坛;为全世界范围的受众提供媒介使用权和包容性内容,培育并建构整体社会的政治共识;将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公共组织。”[4]由此可以看出,媒介具有民主的作用,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传播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网络参政议政已经成为公民献言、反映民意的一种重要渠道。从这一点来看,网络媒介素养是衡量现代公民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积极发挥它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扭转高校学习生态不利局面的需要

有人把网络生态空间称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生存空间。实体性的生存空间与虚拟性的生存空间之间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有人便指出其中的担忧之处,“人们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并试图将这种虚拟世界带到现实中来。而离开了虚拟世界的环境到现实中,人被完全排斥出了自己的位置,就会丧失自我”。[5]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严重,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手机党、低头族现象已经对高校教育秩序、教学效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网络具有突出的开放与封闭的特征。进入网络之后,打破了原来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从而拥有了海量信息的空间。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却因此陷入角色、身份迷失的状态,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从而走向封闭。这些问题对高校学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只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工具,使他们的网络行为更具理性化,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媒介给高校学风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网络媒介是一所“看不见的学校”,在大学生在校及走出校园以后更长的时期里,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网络媒介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的学习生态,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最迅速的方式,甚至边玩边学也是数字化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是一所影响更深远、更长久的“学校”。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网络素养可以说是信息化时代下最重要的终身学习能力。作为高校教育者,理应使大学生适应这种新的生存方式,熟练运用这所“看不见的学校”的功能去开拓新的生存方式。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6]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人们无法阻挡和拒绝网络成为人们最新兴的交互方式,高校只能正面迎击,而不能选择无视或者规避。

(一)树立开放化、多元化的网络素养教育理念

大卫•帕金翰提倡多元、开放的媒体教育,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的调查报告也明确提出:媒介教育方法已经从过去的以“免疫接种”为主的模式,转向了以“赋权”为主的教育模式。[7]在信息化条件下,开放化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它强调不能固守传统的使大学生免受网络媒介传播的不良影响的保守主义的教育模式,高校应以开放的态度,通过网络素养教育使大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媒介环境。关注和实行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个性化教育实践落实到学校,就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当然,应时刻牢记我们党一直以来坚持的“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的原则和要求,[8]坚持网络媒介传播的方向性原则。

(二)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许多国家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比如,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囊括了儿童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成人阶段,不同的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而在我国,虽然网络素养内容已经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所体现和涉及,但仍缺乏一套科学性、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我国应在国民教育体系内部理顺不同阶段的关系,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和终身性的优势。一方面,借助于终身教育全民性特点,网络素养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形成“全员教育”的教育局面,极大地改变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群体间数字鸿沟的问题。另一方面,借助终身教育终身性特点,突破了传统正规学校的框架,强调教育视为人的一生中连续的学习过程,能够使网络素养教育根据人的不同阶段的各种需求,保证其能够以最好的方式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网络素养教育形成“全程性”的局面。

(三)构建知识、意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网络素养教育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有所体现,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介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不能掩盖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忽视对个体差异性应有的关注,教育内容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的倾向,使得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往往陷入“知识教育”“功利教育”的误区,这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民主方面的低参与能力,在面对网络传播信息方面缺乏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因此,应从知识、意识、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在知识方面,加快网络媒介相关的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过程,编写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有关教材,开设相应的必修课或者通识选修课,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意识方面,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传播观念和负责任的网络传播行为,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批判、质疑精神,使他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能够进行辩证分析。在能力方面,主要是提高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必须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知识、意识、能力“三位一体”网络素养的关键连结点。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忽视了网络素养实践的重要性,单向灌输似的教育很难使大学生真正形成较高水平的网络素养。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

网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是被古今中外教育证实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除了学校环境,还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家庭、学校、社会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目标上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相互间的反作用。否则,彼此间相互矛盾会使个体对网络素养教育传播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从而使网络素养教育丧失吸引力,削弱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Barker,Martin&JulianPetley(eds).IllEffects:TheMediaVi-olenceDebate[M].London:Routledge,199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2014.03.05.

[4]YuezhiZhao&RobertA.Hackett.MediaGlobalization,mediademocratization:challenges,issues,andparaddoxes.InR.A.HackettandY.Zhao(eds).DemocratizingGlobalMedia[M].NewYork:Row-manandLittlefield,2005.

[5]刘同舫.论技术与文化交互视域下的网络文化系统[J].系统科学学报,2010(1).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张艳秋.国外媒介素养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

[8].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3

摘要: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频出。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应多方联动,积极关注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以适应网络时展的需求。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样一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呈现出很多新特点。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能够更加直接地使用网络资源且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辨别是非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普遍不高,因此,面对互联网这把双刃剑,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积极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即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基础上,理性获取、评价、利用、传播和创新网络信息,为自身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意识、能力、修养和行为观念,主要包括网络识辨素养、网络应用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和网络安全素养等①。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个人在利用网络时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它是一种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和甄别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每天的新闻报道不断呈现在公众面前,开放性的网络便成了公民情绪的宣泄口。近年来,各类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例如“我爸是李刚”、“三氯氰胺奶粉”等等,大学生也活跃于其中,肆无忌惮地表达着他们的想法,宣泄情绪。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事件,以正确的方式发表言论,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位。我国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只是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仅仅是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编辑文档,如何处理多媒体资料等,没有课程能够深入到网络媒介素养这一块,所以教育的缺位也需引起关注。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问题

网络现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但是也存在自控力薄弱、网络辨别水平不高等现象。

1.网络使用率较高,但网络利用能力较低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上网是主旋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是不难发现,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普遍不明确,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淡薄,甚至有时候在网上一天都没有获取到目标信息。大学生经常登录的都是娱乐性、社交性的网站,亦或是网络游戏。所以,大学生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的意识薄弱,网络实际应用能力不高,对网络资源背后的价值缺少必要的认知度,在网络关系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2.网络使用技术较高,但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较弱

大多数大学生基本具备了网络使用技术,但对于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多数大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接受与否,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都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不足。加之我国对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渠道管理非常严格,但对于网络信息却管理不足,各类信息真伪难辨,极为混杂,例如一些黄色网站,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惑以及迷茫。

3.网络道德修养较好,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基本能够遵守道德规范,但是大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仍有多数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形成了网络依赖症,耽误了学习。另外,大学生网络抄袭现象也比较严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整篇下载文档的事例不在少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标准来引用网络资料,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法律意识也非常淡薄。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途径

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背井离乡,独自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他们正处于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他们身上有着半社会化的特征。与其约束管理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不如培养提升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高校、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着手,以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1.充分重视高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可将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与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相结合。高校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主战场,可以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体系中,通过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相关的全校性公选课、公共讲座等来向大学生讲解网络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以及法律规范。高校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也不能忽视,可以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来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等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同时,帮助大学生判断网络信息背后的价值,认识网络信息的特点,让大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之外,也让他们明晰相关的法律文件。

其次,可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相结合。高校要紧贴大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且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中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以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网络博客写作比赛、网页设计比赛、网上党校、团校,开辟网络专题讨论栏等,高校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甄选、利用、传达网络信息的能力。

2.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措施

高校环境不同于中小学,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不仅要通过高校的课堂教育,更要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⑴需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我国政府应不断完善立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管理网络,不断实现网络法制化;出台政策,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各层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加大网络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网络检测预警功能以及监控防御功能,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服务,为我国网民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西方势力不断向我国境内渗透不良信息,作为极易受到鼓动的大学生群体,政府应加大对各大高校的网络监管力度。

⑵网络媒介者需要加强自律。网络媒介作为大众性的传播媒介,其组织者需要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体系,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同时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升网络素养水平。另外,在我国相关互联网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背景下,他们更要明晰自身的社会责任,将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作为其职业使命,加强正面宣传,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贡献其组织者的一份力量。

3.充分发挥家庭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是对于家庭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家庭这一社会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家长在网络媒介素养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引导和培育是不可替代和忽视的。对于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家长的态度都是教育孩子要远离网络,持抵触态度。但是,作为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培养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学会使用网络,与孩子一起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孩子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提升自己,并时刻提醒孩子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4.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自我内化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所谓“内化”,就是指“个体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变成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的过程。”②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律意识、网络自我保护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需要从大学生的网络态度、网络语言、网络行为着手,加强其在网络行为中的自我修养和自制力。另外,大学生在面对众多网络资源和信息时,要从中积极筛选出对自身发展有力的知识,增强自身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主动排除网络负面信息,排除对自身的干扰和影响。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这期间充满着诱惑,需要大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转变思维,以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培养其网络媒介素养。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快速转变工作思路,适应新的环境,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利用新技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工作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实工作的需求,社会各界需要联动共同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引文注释

①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27-33.

②齐玉龙.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及构建[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165-1168.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4

关键词:信息教育;问题;对策

伴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教学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创新精神,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现阶段小学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小学信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小学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主要途径。教育部要求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的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而是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全方位培养。然而很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完成课标任务,并没有在信息教育方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严重影响了课程活动的开展。部分学校依然以升学成绩为主要目的,使得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育都流于了形式,信息教育投入精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一些学校的教室信息教育多媒体设备齐全,网络设施配备先进,但为了满足升学率的需要,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教育并不重视,使得这些专业设备并没有合理、有效使用,造成很大浪费,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滞后

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师编制的问题,一些小学信息教育的专业技术教师较少,有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信息教育教师转成数学、语文或其他学科教师,造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还有评上了信息技术综合荣誉的教师,逐渐脱离了信息技术专业岗位,更有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由美术、科学教师兼任,造成整个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良莠不齐。还有部分学校领导对小学信息教育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小学信息教育不重要,使信息教育教师理论知识较为欠缺,无法保证小学生电脑操作的深度教学,大多数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唯教材”现象严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家长认识不到位,学生对信息教育理解有偏差

现在电脑和网络在家庭普及率较高,由于电脑可以进行游戏、上网等娱乐活动,而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很多家长担心学生沉迷网络,因此视网络、计算机为洪水猛兽,只看到了关于网络的负面影响而没有注意到网络对于教育教学的积极一面。因而,从家庭教育上,家长和学生都有唯学习成绩为尊的思想,使信息教育无法深入开展。

4.对信息教育教学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

我国虽然也有信息素质教育的政府性文件,但没有立法作保证,即使下发到各部门,也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尤其在我国中小学以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前提条件下,信息素质教育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按文件规定把这门课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之中,有的虽然开课,但多以讲座形式,课时或多或少,缺乏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等能力的正规化、正常化渠道的教育,这也是信息素质教育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小学信息教育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信息教育方法

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信息素质,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我国目前对小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是初步的计算机和网络教育。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学科内容必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对此,小学信息教育应着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让学生接触信息网络系统以及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较为初步地查询本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使他们对信息交流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并教给学生一定的文献检索技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兴趣。

2.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小学信息素质教育

小学各级领导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在信息化的今天,不应将小学教育看成是“应试教育”。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工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普及,必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工具。如果按照一切为了升学率的老办法去开设课程、去学、去考,那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教育应该是快乐式学习的引导教育,不仅是有专门的教师讲授信息教育的课程,而且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与信息教育的联系,引导学生快乐、高效地通过电脑和网络信息进行各类学科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信息文化、计算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熏陶中,提高信息素质和计算机素质。

3.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引导和应用

近年来各个学校的计算机硬件建设突飞猛进,但信息素质教育的土壤并没有迅速积累。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的今天,各类小学应开展以简单教学向素质回归为核心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依托是技术,技术必须通过充分的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只学不用,是目前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向素质化转变的根本原因。各类小学在开展信息教育时,应注重正确引导学生实际应用电脑和网络,并且教导学生如何获取跟学生所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的网站和网络资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真实信息素养。学校可以适时适度地开展适合小学生的各类信息教育活动,如各门课程的网络资源图片展等活动,以此启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网络信息的兴趣与应用。

4.深度开展特色网络资源和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纵观现有学生网站内容,适合小学生的网站基本上均涉及文学、地理、历史、数学、外语等各学科知识,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几乎没有根据不同年龄的读者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图片动画少,内容单薄。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兴趣转移快,如果网站内容缺乏童趣,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致。因此,对于网站建设部门尤其是小学资源网站、小学图书馆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动感、童趣的特点,大力开展小学生网络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构建一个该地区的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学生只需拥有一个能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就可以访问该平台,继而享受该平台提供的优质便捷服务。面对视野越来越开阔的小学生读者群和越来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小学图书馆或小学信息服务机构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满足社会多方位的信息需求,所以,必须走联合共建之路,发挥各自的优势,融合各方面的力量,提高小学信息资源质量,使小学信息服务真正面向小学生发展。

5.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已经遍布到教育的方方面面。然而有很多网站为了获得经济收益,往往在网站里包含很多广告、游戏甚至非法信息。学校信息资源中心应安装相应软件建立绿色网站,为小学生建立纯洁网络。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网络游戏和聊天工具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真正将信息教育应用于教学实践。

总之,新课标环境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教育,提高小学师生素养,培养小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将会全面提高小学的教育质量,极大地促进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王贵生.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7(7).

[2]胡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其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3]倪小芬.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J].现代阅读,2012(3).

[4]程岩.少儿网络资源开发与信息教育平台构建[J].信息组织,2010(5).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5

关键词:网络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意识形态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网络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由蒋晓丽于2004年首次提出,它由英国学者leavis所提的媒介素养概念演变而来。纵观各方研究,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操作网络的基本能力和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服务自身成长等综合方面的素质。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对未知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理念,但长期待在“象牙塔”的他们社会经验不足,不易判断是非,易被错误的思想左右和误导,甚至被心怀叵测的人所利用。因此,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是全面增强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

人的素质是一个全面和系统的概念,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双重的作用。“网络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求高校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型和发展型人才,引导大学生勤思善变,敢于批判和勇于创造,成为有责任、敢担当、守纪律、有底线的人,这既是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为此,在使用网络媒介最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但能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还能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如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并用的形式,承载了直观形象、丰富充实的教育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指出:“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它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同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伴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思想意识形态变得也愈加复杂。“尤其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意识形态渗透已成为西方‘网战’的主要形态之一,一些利己主义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信息强势’,借助网络对他国渗透不良思想,甚至抨击、诋毁和攻击他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正处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冲击,甚至被利用。”[4]同时,网络媒介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重要的学习载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友方式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无时无刻不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无论对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是引导其他网民朝着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均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大学生处于从青少年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情感丰富,个性独特,猎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特征凸显,他们潜意识里认为网络与时尚潮流挂钩,把网络当作情感宣泄场、消遣娱乐所和自我形象展现平台。而当网络作为媒介的代表,向大学生输入多元的大众文化时,绝大部分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不具备辩证看待大众文化背后的负面,大学生所理解的网络媒介素养更多的是停留在只要不造谣、不传谣就行,甚至最多地只是意识到不去言语辱骂,他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知存在偏差。此外,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某一热点话题时往往持非理性心理,人云亦云,出现“群体极化”现象,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有的甚至趁机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并不理想。

(二)网络监管体制的不健全

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普及化,媒体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由“点到面”到“点到点”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度依赖者。当前,大学生已基本拥有智能手机,绝大部分高校网络基本全覆盖,这就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了他们的话语权和舆论空间。然而,相关部门对网络监管机制构建的工作进度要远远落后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速度,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无疑给高校网络安全与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外,网络的良莠不齐、网络的虚拟性、把关人的缺失等特征,也催化了大学生滥用网络媒介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比较,我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速度和覆盖面都相差甚远。媒介素养教育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而中国关于“媒介教育”的概念于1997年才得以引入到教育领域当中,而且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到2002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才开设“媒介教育”这一门课程。直到现在,媒介教育这一学识教育仍然未深入到我国高校教育当中,针对媒介素养教育专门开设课程的寥寥无几,相关师资队伍也非常欠缺,更谈不上其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问题了,而有关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更是凤毛麟角,大学生仅有的网络媒介素质要求不过是在网络实践当中了解、认知,仅仅停留在潜意识里,要学生真正实现网络“为我所用”的目的任重道远。由上可见,强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亟待改善

伴随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不断融合,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自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最直观的影响即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媒介化。如大学生接受资讯不再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是依赖于网络,知识的传播也不再停留于书籍杂志,而是依赖于搜索引擎强大功能,社交圈也逐步由现实生活转到网络平台上,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被弱化。然而,在这“人人都是发声者、人人都是传声筒”的自媒体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加大了本就缺乏研判能力的大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的难度。加之,在市场机制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媒体从业人员不顾职业道德操守,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量,吸引眼球,制作出商业化、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标题党”“网络水军”的出现屡见不鲜,糟蹋网络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媒介素养的意识。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也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的频发,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网络安全文明的重要保障,离开了法律这一强制性的规范,网络技术以及网民的行为将会缺乏约束,哪怕是拥有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是不可靠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网络安全建设的基本保障,能确保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并有可能及时遏止或减少不必要的负面事件。网络执法是实现依法办网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在推广试点“网络警察”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设好一支网络执法队伍。高校则应该全面组建网络监管队伍和意见领袖,不仅要精心挑选,还应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网络“意见领袖”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促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改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网络事件与媒体互动作用明显,众多网络事件的源头、扩散,往往跟主流媒体和“把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主流媒体能提供准确且权威的可靠信息,公众就会减少猜疑,如果“把关人”能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客观真实地把关新闻第一手资料,不捏造事实,那么,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就随之消失。因此,高校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应该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善于借助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告诉大学生正确的理解立场和态度,使网络突发事件得到有效解决,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完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于网络媒体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更有主动分析筛选信息能力和更有批判力的网络媒介使用者。大学生还处于“准社会人”,为成为社会人的身份跃跃欲试,高校应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打造一支强技术、高水平、专业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循序渐进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有针对性且科学合理地设置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合作、互动、民主的教学氛围,着力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高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和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内涵,潜移默化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四)强化大学生自身学习

近年来,网络谣言蔓延滋生,既有针对公众人物事件的谩骂诽谤,又有对某网民的人身攻击,严重者还涉及国家安全建设,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的网民群体,是建设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应不断与时俱进,更要“与网俱进”,不断夯实自身网络媒介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帮助自身解决实际问题,且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5]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自身知识的力量助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

结语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6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比较适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处处可以挖掘出“人文”二字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有心人”了。

一、在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网络道德

片段1:

可以借用网络真实案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如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或者向学生讲述利用计算机犯罪(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的违法行为。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片段2:

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各类计算机竞赛活动为契机,在比赛参与过程中锻炼技能,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在连续几年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我们每次都有较好的表现。也因为此活动是一个完全免费的活动,受众面广,所以学生们全员都可以参与,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操作技能,都能有效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创作前,教师进一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如就2014年绘画组的竞赛是以“校讯通”的题目来说,对于“校讯通”认知和理解,是完成作品创作的前提。学生非常关注解题,就此机会,展开对于“校讯通”认知和理解,特别是“校迅通”的主要功能和用途的介绍,找出学生创作的方向和切入点。

在学生创作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帮助学生整理素材、梳理结构、运用文字,选择展现手法等整个构思设计作品的过程同样是进一步渗透人文思想、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旅游、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参加学校具有人文特色的小组,让学生在创作自己的计算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多方位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

三、在作品评价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学生作品完成后的评价阶段,也是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环节。告诉学生尽管是计算机设计竞赛,但计算机技术是手段和工具,技术运用的好坏是评价标准之一,在娴熟运用技术的基础上,有着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而不应是完美技术展现出的空洞作品。这样的导向也促使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关注人文。通过以上环节的指导和引导,同学们也完全能够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思想和文化气质。

四、在培养健康兴趣中渗透德育

在利用因特网搜索信息这一模块教学时,很多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在教学中既要学生学到知识,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泥潭,成为“电子鸦片”的受害者。目前,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堵”的方法,要么“切唷毙畔⒗丛矗要么强制“高压”。

作为信息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德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就拿游戏来说,有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也有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的。帮助学生认识游戏,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游戏,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客观上说,现在有许多网络游戏是不健康的,或是丑化社会,或是宣扬暴力,或是鼓吹侵略,或是践踏道德。对于单纯的学生,这些游戏无疑是一颗颗毒果,食之将严重侵蚀他们的心灵。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远离不良游戏的诱惑。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7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是高中基础学科之一,该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阵地。当前信息技术成为人类个体发展的主要知识技能,因此,高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落实。

一、明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的

高中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和计算机相关技术与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要求较高。因此,高中学校及教师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有利于开展信息技术各项教学活动。其一,网络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之中的信息量较大,学生如何根据自身需求收集信息,并针对信息真实性加以判断,这项能力对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十分重要。鉴于此,在教学之中,教师应加大学生网络信息检索、下载、收集、判断的技能培养,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使其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及甄别能力[1]。其二,网络安全方面。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信息,网络中数据信息的优劣难以监管。为避免学生在网络之中受到不良、不实信息的荼毒,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道德水平,了解并遵守《网络安全法》[2]。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道德管理及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以防止学生出现网络沉迷问题。

二、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般多为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学生被动的学习。在这一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难以凸显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与效果。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学生兴趣爱好,采用多元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开展具有差异性的教学形式,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1.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基于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生活背景的不同,学生接触网络和计算机的频率及时长均有所不同,同时,学生个体智商及非智商因素,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及认知水平具有极高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通过极具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成长[3]。例如,在“Excel基本操作”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学生掌握Excel窗口各项按钮的实际功能,并学会在Excel中输入数据、调整表格格式等内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上述能力之上,简单进行表格的装饰,并掌握筛选数据及数据排序的技巧;针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可提升对此类学生的要求,在完成上述学习内容后,还需了解Excel的公式及函数运算。通过上述分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在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学科开放性特点极强,十分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再具体教学之中,教师应依照学生实际能力加以分组,每组学生人数一般在4至6人左右,学生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技巧水平尽量一致,并选择一名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其职责在于督促组内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记录小组学习报告、总结小组学习中的问题等等[4]。例如,在“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介绍幻灯片,并引导学生根据该课题的要求将工作划分到每一名组员之上。学生在小组之中进行分工,每名学生负责1至2项工作,诸如文字撰写、拍照、图片处理、排版、校对、美化等等,期间,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中的困难加以指导,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顺利完成。通过这一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素养

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尤为关键,因此,高中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与教育,使其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端正教学态度,实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的最终目的。笔者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及课程结构加以分析和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可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所谓短期培训,主要针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采用简短的培训模式,促使教师掌握常见的教学方法,诸如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等,并通过“实践+理论”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全面掌握上述教学方法。而长期培养则是基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加以教育,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为其构建科学、全面的培养模式,通过长时间的培養,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个人成长。通过构建上述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所提升,进而保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高中学校及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张悦

    参考文献 

[1]肖广德,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新课标的考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0-15. 

[2]张立强.面向个性化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解月光,杨鑫,付海东等.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J].中国电化教育,2017(5):8-14.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篇8

【摘 要 题】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发展

【关 键 词】网络/青少年/教育

【正 文】

一、青少年用网及“网络疾病”的表现

互联网发展还不到20年,但其发展势头之迅猛,变化之巨大,实在让人赞叹。因特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第四媒体”。中国首次联入因特网是在1994年。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因特网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网络用户增加的速度惊人。据国家信息产业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因特网用户不足30万,1997年10月31日中国因特网用户为62万,到1998年6月31日,我国网上用户已达117.5万。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在北京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人数达到890万,网站也从1500个发展到15000个。而到了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在日益增加发展的网民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体。1998年6月至7月,一项关于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表明,网吧上网的用户中,近五成为大、中学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7月14日)以及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报告(2000年1月18日)显示,我国上网者中,39.9%为25岁以下青年,高中(中专)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为14%,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学生网民,占到21%。据最新的调查,中国网民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以上诸多的调查和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及其网络文化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应该说,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好处是明显的。青少年通过网络了解新知,开拓视野,学到了许多的新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有用信息。网络带给青少年与权威部门互动的强大平台。网络媒体为青少年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大可能。网络还给青少年提供了传递亲情、爱情、友情的全新方式。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备受青睐,E-MAIL成了他们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带给青少年休闲娱乐的空间。网上可以调出各种网页和图片,可以播放流行歌曲和电影,网络文学在年轻人当中成为时尚,网络娱乐内容丰富,收费低廉。……但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网络疾病”乘虚而入。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无规则和无人监管,少数青少年上网无度放纵,沉湎于游戏刺激,涉足不良网站和色情聊天,个别青少年走火入魔,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和自诀不归的道路。下面是几个由于“网络疾病”导致的恶性案件。

案例1:2005年3月31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14岁的罗华、王东、熊海连续48小时在网络游戏《传奇》营造的虚拟暴力社会中渡过。当三个人迷迷糊糊地沿着铁路线往熊海家走时,又累又饿,就在铁轨边睡着了。突然间罗华感觉到火车冲了过来,他本能地滚下了铁轨,而另外两个同学却被火车轧过了。事发前,三人在网吧通宵玩网络游戏,其中熊海连续沉湎网络游戏长达三个通宵。罗华说:“如果不是在网吧玩昏了头,我的同学一定会被惊醒,他们就绝不会死。”

案例2:2004年9月13日,上海市。17岁的章华有一位网友,他向章华借了网络游戏《奇迹》里的魔法师装备,答应练完级后当天就还。可过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见动静。章华一打听,原来那个网友把装备骗到手后立即转手卖了1000多元。章华上门讨债,交涉未果,就拔出事前准备的刀子捅了对方6刀,导致对方当场死亡。而当心碎的母亲抵达事发现场时,深陷“网瘾”的章华不但没有为杀人而后悔,反而向母亲哭诉道:“妈妈,那是我的心血,练了整整两个多月《奇迹》才拿到的最新武器装备啊。没了它,我就是废人一个!”章华已经完全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了。(本案是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中首例因网络游戏而引发的典型刑事案件。)

案例3:2005年3月30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曙光地区曙光街派出所在掌握了大量的证据之后,对一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网络游戏集团“黑衣社团”的主要成员展开抓捕,吴龙、唐云雷、苏天刚等12名涉案人员先后落网。这个“黑衣社团”从1月份开始,有分有合地制造了数起伤害案件,砍伤7人。在铁锋区、建华区频频作案,抢劫7起、盗窃6起,强奸9起。最初他们是聚集在网吧中,以“黑衣主席”为中心,通过网络发号施令,后来,他们购买了镐、刀等凶器,藏在网吧内,随时准备开战。网络游戏中虚拟社团的许多打劫行为,被这样一群少年照搬到了现实社会当中,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社会治安。以上这组触目惊心的案件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真实的事情,也是近年来因网络问题引发的众多案件当中有代表性的几个。

第一个案例是由于长时间上网打游戏导致的过度疲劳出现的死伤事故。反映了青少年对待网络时自控能力较弱。第二个案例是因为网络游戏当中的“装备”被人倒卖而产生的命案。反映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活跃与对现实世界的冷漠无情。第三个案例讲述的是青少年受不良网站的影响,把网络上的暴力游戏迁移到现实社会当中,以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揭示了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网络疾病”的具体表现。

所谓“网络疾病”是指长期地、依赖地、病态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热情取代了其它一切的兴趣,久而久之,造成抑郁症、社交障碍、自闭症、妄想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出现“网络疾病”之后,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网上问题引发到网下,因为感到无法解决网络问题而产生极度仇恨进而采取报复性行为。目前,由“网络疾病”导致的“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还有一种是自我消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出现逃避、厌世的心理,直至自杀。

对于青少年中的“网络疾病”,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让悲剧不再重演。除了要进行学校、家庭、社会联手防范,以及使用国家强制力,建立网络游戏规则等外部强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内部加强防范,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转贴于

二、建造防火墙,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中心指出: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

目前不少国家都开展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针对家长、教师、学生等进行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课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科学使用电子媒介产生积极作用。英国在70年代形成了一场“媒体素养教育运动”,到80年代后期,媒体素养教育已陆续进入英国部分地区小学必修课程。截止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媒体教育课程,并成为英国GCSE考试科目。从此,所有的英国学生都必须接受如何分析、解读媒体信息的教育。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该机构是全美媒体素养研究的领头羊。如今,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体素养教育。总括各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源于研究。国外的学者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及其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很早就对网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计划,使其成为一个成体系、有规划、有评估的专门学科,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二是发达国家政府推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有的国家,如加拿大在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改革当中,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体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这样在全社会就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青少年自然十分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三是非常重视在家长、教师当中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发起和组织机构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有各类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和基金会。这些机构更多的是直接面对家长,向家长提供青少年使用媒介的相关信息,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措施,与他们共同协商对策,还定期举办一些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

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后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二是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媒介素养教育滞后。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对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青少年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根据2002年上海团市委组织的对上海社区青少年状况的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对社会持怀疑态度,对外界有较强的不信任感,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媒体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网络游戏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这对青少年认知社会、融入和服务社会以及自身的社会化是极其不利的。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关注和引导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因为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广大青少年正是受教育的适龄阶段,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自觉建立网络道德防火墙,积极有效抵御“网络疾病”势在必行。

三、加强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关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二是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和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笔者认为,从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角度,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注重阶梯化养成训练。正如“网络疾病”的形成不是一次上网就会产生的一样,对媒体建立科学的态度也不是一次劝导就有效果。由于网络的普及,我们需要建立阶段式推进计划。阶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需要针对低中高年级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帮助他们理解媒体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比如卡通形象是人类艺术化创作出来的东西,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同于卡通形象的真实的世界,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驱除他们的恐惧感。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害怕被同龄人孤立,因此要针对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重点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的有关内容,帮助他们抵制媒体可能带来的侵害,引导他们往健康的方向成长。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渴望展示自我,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强,改造世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此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引导他们运用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网络信息,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

第二、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从多种机构借力,形成一个健全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由于世界范围内对于如何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并不统一,所以在我国更需要有一个主导的部门,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为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它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便无从谈起。在我国教育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应当采取网格化设置方式,由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筹建。即建立一种由政府引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等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使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政府的决策优势相对接,以学校的科研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资助,使全社会共同推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假期学习计划总结范文 下一篇:文明职工主要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