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7 15:27:54

数字经济概念

数字经济概念篇1

1.用数学思维弄懂概念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

《经济生活》教材中的概念较多,也比较抽象,有些同学难以理解。实际上对这些同学来说,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用文科的思维来理解这些概念。数学是抽象化、模式化的科学。我们不妨借助数学中抽象的思维来理解《经济生活》教材中抽象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出国之前,就有必要关注一下汇率的情况。那么什么是汇率呢?《经济生活》教材中是这样说的:“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教材中对汇率的概念说得很简单,就是上面所说的短短18个字,但是对有些习惯用文科思维思考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劲。我们不妨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汇率的概念中包含“比率”这个概念。在弄懂汇率的概念之前,应先知道比率的含义。比率,即比值,两数相比所得的值(假设两数的取值范围符合数学中的规定,以下不一一叙述)。理解了比率就比较容易理解汇率了。可将理解比率的思维过程套用到理解汇率上面:人民币和美元是两种货币,1人民币元/1美元的值就是汇率。实际生活中人民币外汇牌价的标价方法为人民币元/100外币。

在平常的学习或者复习过程中,会经常遇到通货膨胀这个概念。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是指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经济生活》教材中从描述现象的角度解释了通货膨胀。从文字层面,大多数同学也都能理解这一概念。如果再引申出通货膨胀率这一概念,估计有些同学就不太懂了。在做题的时候有时我们也会遇到通货膨胀率这一概念,但是教材中只解释了通货膨胀的概念,并没有介绍通货膨胀率。我们不妨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通货膨胀率中也有个“率”字,依据上面对比率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率”应该也是两个数的比值。因此,确定这两个数是关键,即确定是关于什么的数。我们不妨假设货币的实际供应量为A,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B,货币量的超发部分就是A-B,那么通货膨胀率就应该为(A-B)/B。

【例1】假设2014年S国货币对R货币汇率为1∶5.5。2015年,S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看,两国间的汇率为( )

A.1∶6

B.1∶5

C.1∶5.6

D.1∶7

解析:这道题包含了两个概念:汇率、通货膨胀率。2014年,S国货币对R国货币汇率为1∶5.5。2015年,S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购买力角度看,两国间的汇率为(1+10%)∶5.5=1∶5。

2.利用图像曲线分析变化趋势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但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高考中经常会出现图像曲线类的经济试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供求影响价格的认识。《经济生活》教材中只用文字定性地叙述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单从文字上理解,同学们只知道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价格升高;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价格降低。但是,高考经济试题一般是以数学曲线为载体来考查这部分内容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我们可以将教材中对供求影响价格的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在需求曲线中,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在供给曲线中,商品价格和商品供给量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例2】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解析:首先要明确的是,题中说的是需求曲线,所以要根据需求曲线的特性判断四个选项中的图像哪个是需求曲线哪个不是需求曲线,将不是需求曲线的排除掉。如上面所说,需求曲线中,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商品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四个选项中,B和D选项中商品的需求量和商品的价格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即商品的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上升。故B和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和C选项是有关需求曲线的。接下来,就要分析A和C选项中哪个符合题意。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意味着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就会引起商品的需求量上升。故只有A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

数字经济概念篇2

(烟台大学法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 基于证据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证据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紧密关联,要促进程序法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首先要研究的便是数字技术对包括民事、行政、刑事证据在内的程序证据制度的影响。使用“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概念并不能科学的归纳出这种证据的内涵,而“数字证据”概念则更符合其之本质特征。在证据类型上,数字证据与书证、视听资料等已有证据类型颇不相同,是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类型,并且,在证据规则上,数字证据具有与其数字技术特性相应的新规则。

[关键词] 数字化;数字证据;视听资料;书证 ;数字证据规则

STUDY ON THE DIGITAL EVIDENCE

YU Hai-fang ,JIANG Feng-ge

(Law school of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 264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dural law, we should study the effec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system of evidence. As for the concept, digital evidence should be adopted , instead of computer evidence or electronic evidence; as for the sort of evidence, digital evidence should be a new sort of evidenc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audio-visual reference material. As for the rules, there must be some special rules for digital evidence. When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new problems as a result of hi-technology, we should connect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s of it and the feature of it.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digital evidence; documentary evidence; audio-visual reference material ;rules of evidence

[中图分类号] D 925.1 [文献标识码] A

具有相辅相承关系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科学成就以及其所积累起来的大量实证科学知识,为社会科学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而社会科学不仅要思考具体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还要回答自然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科学往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对自然科学所引导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同时获得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从法律纵向发展历史来看,每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在刺激生产力飞跃提升的同时促进法律进步,工业革命时代如此,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主导技术的信息革命时代也是如此。数字技术推促环境迅速发展、改变,使法律不得不正面回答其所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进行的一般是实体法的扩展与新创,随之而来的则是程序法的映射修正。但是由于目前研究正处于伊使状态,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数字技术对法律提出的不同以往的挑战,体现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的一些程序流程中,我国在一些实体法中已开始逐渐进行解决,但在程序法上却仍未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在当前已经出现的大量技术含量极高的案例中,作为程序的核心——证据制度,①不论是民事,还是刑事、行政证据制度在面对新问题时都处于一种尚付阙如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在目前沸沸扬扬的新浪与搜狐的诉讼之争中又一次被重演。不仅当前制定证据法的学者们所提出数稿中有的根本就没有此方面的规定,即使作为对以往司法实践的总结与最新的证据规则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数字技术引发出现的愈来愈多的问题也依然未给予应有的注意。数字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现下可谓已渐有燎原之势,却仍不进行解决,可谓欠缺,因此为避免这种脱节,理应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对括民事、刑事、行政证据制度进行新的研究。

一、数字证据的可采性与可行性分析

数字技术推动出现的社会经济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体现于法律之上,在实体法上表现为,要求重新确认这种新技术指示的新类型社会关系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程序法上表现为,当这种社会关系的当事人因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时,应当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相关程序,或者对已有程序进行完善,能够满足这种纠纷不同以往而与其技术特征相适应的要求。而在程序法证据制度上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要求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数据资料等能够纳入到证据体系中,得到证据规则的认可,能够被法庭接受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自20世纪90年代起,EDI数据交换方式以其便捷、高效、准确而备受青睐。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针对电子商务等进行大量的立法工作,欧美各国在实体上早已承认以数据电文方式订立合同、申报纳税与以信件、电报、传真等传统方式具有相同效力,在程序法上也作了相应的规定。美国《联邦证据规则》通过重申现行判例和成文法的形式肯定了数据电文无论是人工做成的还是计算机自动录入的,都可作为诉讼证据。英国1968年《民事证据法》规定,在任何民事诉讼程序中,文书内容只要符合法庭规则就可被接受成为证明任何事实的证据,而不论文书的形式如何。[8]在1988年修正《治安与刑事证据法》(The 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加拿大通过R. v. McMullen (Ont. C.A., 1979)一案确立了新证据在普通法上的相关规则。联合国贸法会在《电子商务示范法》中规定,“不得仅仅以某项信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理由而否定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又承认了以数据电文方式订立的合同的有效性,并且认为,在一定情况下数据电文满足了对原件的要求,在诉讼中不得否认其为原件而拒绝接受为证据。这些规定运用功能等同法(functional-equivalent),认为只要与传统方式具有相同的功能,即可认定为具有同等效力。我国也与这一国际立法趋势相靠拢,例如我国新修订的海关法中规定了电子数据报关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在合同法中已承认以电子数据交换方式订立的合同的有效性,承认其符合法律对合同书面形式的要求。要使实体法的修改有实际意义,就必须设定相应的程序规则,使在以实体规定为依据在诉讼中寻求救济时具有程序法基础,否则实体法上的修改不啻一纸空文。

虽然数字证据并不单纯只是在电子商务关系中产生,其还可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产生,①但数字证据问题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而提出。由于电子商务交易追求交易的快速便捷、无纸化(paperless trading)流程,在很多交易过程中很少有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纸质文件出现,电子商务交易中所存在的与交易相关的资料可能完全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等存储设备中。一旦产生纠纷,如果在程序法上不承认数字证据的证据力,当事人将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权利主张,无法得到法律救济,商人对电子交易就难以产生依赖感,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纵观证据法的发展历程,各种证据类型是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得到法律承认的,目前作为主要证据形态的纸质文件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方得到法律认可,视听资料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电子技术在20世纪大行其道,导致证据法上接受了电子资料的证据效力,而数字技术在20世纪末便开始获得了极大进步,对经济与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在新世纪之初所取得的发展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虽然法院尚未正式使用数字技术形成的数字证据,但法院却早已开始使用数字技术方便案件的处理,虽然不能肯定数字技术会否在某一天取代电子技术,但却能肯定数字技术必将抢占电子技术所占据的社会份额,其对社会的影响必将超越电子技术。任何一种技术新出现时都会有其欠缺之处,但正如电子资料最终成为证据法上的证据类型一样,不能因为数字证据在目前所具有的脆弱性等消极因素而拒绝直面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于其之消极方面可以通过立法技术来加以调整,保障其在诉讼中的可采性,从而扬长避短,在程序法上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

并且,承认数字证据在我国法律上也是可行的。在法律上承认数字证据的可行性就在于法律能否将数字证据容纳进去,而与法律的价值理念不相冲突,并可与原有的法律规定相协调,重新建立的规则与原有的体系也并不矛盾。各国在证据立法上有三种模式:一是自由式,原则上不限制所有出示的有关证据;二是开列清单式,明确列举可作为证据的种类,此为我国所采;三是英美判例法证据模式。承认数字证据,在我国诉讼法中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我国并不存在英美判例法国家由判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例如“最佳证据规则”与“传闻规则”的束缚,以至于由于与根本性原则不相符合而使程序法容纳数字证据大费周折。①我国诉讼法对证据采取列举式的规定,只要立法将新的证据类型予以确认,即可使之成为合法的证据,可以在诉讼中有效使用。将原有的一些规则进行重新阐释或者进行规则的另行制定,即可建立起数字证据制度。法律是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封闭体系,在有完善的必要时,或者修改立法,或者在未修改前对这种新证据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进行扩大解释,予以诉讼上的许可也是合理的,既符合立法者意图,也不违反我国程序法的相关规定,所以在我国法律上是可行的。

二、数字证据概念的比较研究

使用精确的概念,进行内涵的准确界定与外延的清晰延展,对于一个科学体系的建立极具方法论意义,并且也符合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因此,建立一个体系首先进行的便应是概念的归纳。同时,一个精确的概念必须能够抽象归纳出所有客体的本质共性所在,必须能够把表现相同性质的所有现象全部容纳进去。对数字证据进行概念归纳,基于其之鲜明的技术特征,在归纳时要回归到数字技术层面,在其所使用的数字技术与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的结合中寻找恰当的突破点。

对于所采用的概念,在国际上至今未有定论,如computer evidence(计算机证据)、electronic evidence(电子证据)、digital evidence(数字证据)都有其之使用者。我国采取数字证据概念大多数是IT 业界,法律学者采用的概念主要是:计算机证据与电子证据,进而在这些概念基础上分析证据的性质、效力、类型等。②这些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存在一些问题,之所以如此,或者是因为单纯注重对社会经济层面的考查却忽略对技术层面的透彻分析,或者是因为虽进行了技术的分析,但却未深入到进行法律归纳所需要的足够程度。因而有必要从与这些概念、定义的多维比较中分析数字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与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概念相比较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虽各概念所使用的语词虽不同,但在内涵上,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都是针对不同于传统的数字化运算过程中产生的证据,在外延上一般都试图囊括数字化运算中产生的全部信息资料。不过,计算机证据与电子证据这两种概念并不妥贴,不能充分表现该种证据的本质内涵,由此而容易导致概念在外延上不能涵盖该种证据的全部表现。

1、 “计算机证据”概念 有人认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1]采取“计算机证据”概念来表述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证据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计算机及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网络是数字化运算的主要设备,并且目前数字化信息也大多存储于电磁性介质之中。从数字化所倚靠的设备的角度来归纳此类证据的共性,在外延上能够涵盖绝大多数此类证据。然而,虽然计算机设备是当前数字化处理的主要设备,计算机中存储的资料也是当前此类证据中的主要部分,但是进行数字化运算处理的计算机这一技术设备并不是数字化的唯一设备,例如扫描仪、数码摄像机这些设备均是数字化运算不可或缺的设备,但并不能认为这些也属.于计算机之列。从国外立法来看,没有国家采取computer evidence,采用这种概念的学者在论述中也往往又兼用了其他的概念。

迪尔凯姆认为,研究事物之初,要从事物的外形去观察事物,这样更容易接触事物的本质,但却不可以在研究结束后,仍然用外形观察的结果来解释事物的实质。所以,“计算机证据”概念从事物外形上进行定义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计算机证据”概念未能归纳出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作为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证据共性,其不仅仅只是能够涵盖当前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数却不是全部的信息资料,而且在法律上也不能对将来出现的证据类型预留出弹性空间。

2、 “电子证据”概念 目前,采用“电子证据”者甚众,其存在各种各样的定义。有人认为:“电子证据,又称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 [2]有人认为:“电子证据,是指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或信息。” [3] “电子证据是指以储存的电子化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电子物品或电子记录,它包括视听资料和电子证据。” [4] 加拿大明确采取了电子证据概念,在《统一电子证据法》(Uniform Electronic Evidence Act)的定义条款中规定,“电子证据,指任何记录于或产生于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中的媒介中的资料,其可以为人或计算机或相关设备所读取或接收。”[5]

综合起来,各种电子证据的定义主要有这样两种:第一,狭义上的电子证据,等同于计算机证据概念,即自计算机或计算机外部系统中所得到的电磁记录物,此种内涵过于狭小,不能涵盖数字化过程中生成的全部证据,不如第二种定义合理。第二,广义上的电子证据,包括视听资料与计算机证据两种证据,在内容上包含了第一种定义,并且还包括我国诉讼法中原有的视听资料。但我们认为,这些定义中不仅所使用的“电子”一词不妥,而且所下定义亦为不妥,理由如下:

第一,将电子证据或者计算机证据定性为电磁记录物未免过于狭隘。虽然数字设备的整个运作过程一般由电子技术操控,各个构件以及构件相互之间以电子运动来进行信息传输,但是仍然不可以认为该种证据即为自电子运动过程中得到的资料。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2(5)中规定:“电子(electronic),是指含有电子的、数据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或类似性能的相关技术。”扩大解释了电子的语词内涵,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载体来表达扩大的电子语义,已经失去了“电子”一词的原义,原本意义上的电子只是其使用的“电子”概念中的一种技术而已,从而能够涵盖大多数此类证据。不过,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使用能够涵盖这些技术特性的“数字”概念,在工具价值方面更有可取之处。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解释中解释之所以采取“电子”,“因为信息为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所记录或存储”,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并且接下来又承认有些数字信息(digital form)未涵盖于本法,因为有其他的法律进行调整。 第二,电子证据概念不能揭示此类证据的本质特征。电子运动只是数字化运算的手段,而非本质,并且也并不是所有数字设备的运算全都采取电子运动手段。进行数字化运算的计算机设备及其他数字设备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设备的运算均采取数字化方式,而非在于均采取电子运动手段。 第三,不论是将视听资料这种已存的证据类型纳于电子证据中,还是将电子证据纳入视听资料中,会致使“电子证据”与我国诉讼法中的“视听资料”相混淆,而此类证据与视听资料证据的本质共性并不相同。视听资料中主要为录音、录像资料,其信息的存储以及传输等也都采取电子运动手段。录音、录像采取模拟信号方式,其波形连续;而在计算机等数字设备中,以不同的二进制数字组合代表不同的脉冲,表达不同信号,信息的存储、传输采取数字信号,其波形离散、不连续。二者的实现、表现、存储、转化都不相同。传统的电话、电视、录音、录像等都采取模拟信号进行通讯,这是视听资料的共性,而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则采取数字化方式通信,这是数字化运算中生成的证据的共性,两者不同,不应混淆。

可见,狭义上的电子证据在外延上只能容纳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证据,失之过狭;广义上的电子证据确实能够在外延上容纳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证据,但却失之过宽,如将视听资料与计算机证据这两种差别极大的证据容于同一种证据类型中,将不得不针对两种证据进行规则的制定,从而导致同种证据类型的证据规则不相统一,很难建立起一个和谐有致的体系。

(二)数字证据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我们认为,数字证据就是信息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形式读写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资料。

这里使用的“数字”(digital, digits pl.)与日常用语中的“数字”语义并不相同,虽并不如“电子”更为人们熟悉和容易理解,但重要的是根据科学的需要和借助于专门术语的表达,使用科学的概念来清晰的定义相关事物,况且“数字”概念在现今信息时代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现代计算机与数字化理论认为,数是对世界真实和完全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实在。人类基因组的破译说明,甚至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成就的人自身也可以数字化。[6]来势汹涌的全球信息化潮流实际上就是对事物的数字化(digitalization)处理过程,区别于纸质信件、电话、传真等传统信息交流方式,这种采用新的信息处理、存储、传输的数字方式在现代社会包括日常交往与商业贸易中逐步建立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毋庸置疑的是,数字技术还会不断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法律调整之时就更不能限定所使用的技术与存储的介质,从而在法律上为技术的发展留存一个宽松的空间。

1、数字证据有其数字技术性。信息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数字技术设备以“0”与“1”二进制代码进行数值运算与逻辑运算,所有的输入都转换为机器可直接读写而人并不能直接读写的“0”、“1”代码在数字技术设备中进行运算,然后再将运算结果转换为人可读的输出。数字证据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数字化作为区别于其他证据类型的根本特征。数字证据具有依赖性,其生成、存储、输出等都需借助于数字化硬件与软件设备;具有精确性,数字证据能准确的再现事实;具有易篡改性,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了数字资料可以方便的进行修正、补充,但这优点在数字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成为缺点,使其极易被篡改或被销毁,从而降低了数字证据的可靠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在对数字证据进行规则的制定时应当切实保障其之真实性。SWGDE (Scientific Working Group on Digital Evidence)与 IOC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n Digital Evidence)在1999年在伦敦举办的旨在为各国提供数字证据交换规则的会议IHCFC (International Hi-Tech Crime and Forensics Conference ) 上提交了一份名为《数字证据:标准与原则》的报告也对数字证据从技术方面进行了定义,“数字证据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或传输的信息或资料。”[7]在接下来的规则中则重点阐述了如何对数字证据的真实性进行保障。

2、数字证据有其外延广泛性。数字证据概念在外延上既可以容纳目前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全部证据,又具有前瞻性,可以容纳以后随着技术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此类证据。数字证据可以产生于电子商务中,也可以产生于平时的日常关系中,表现为电子邮件、机器存储的交易记录、计算机中的文件、数码摄影机中存储的图片等,从美国FBI目前的犯罪执法中可以看到,现在专家越来越喜欢用数字技术对一些其他证据进行处理,例如用AvidXpress视频编辑系统、Dtective图像增强处理软件对取得的录像进行处理,并且这种处理也往往得到法庭的承认。这种对原始证据进行数字技术加工后形成的证据也可看作是一种传来数字证据,即形成了一种证据类型向另一种证据类型的转化,例如对我国视听资料中的录音、录像进行数字处理后可以认为是数字证据,适用数字证据规则。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同的证据类型往往适用不同的证据规则,从而在真实性等方面可能作出不同的认定。

数字经济概念篇3

1、虚拟概念和伪概念

尤其在推销一种新产品、新服务的时候,虚拟概念甚至是完全必要的。人类的生活方式既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是一个“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过程。与一种新产品、新服务相联系的,往往会出现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当然需要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在这之前,我们推销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就联系着一种虚拟的生活方式,这就产生了虚拟概念。 但是,由于有一种确实能够给人们提供新的物质或精神享受的产品(服务),这种虚拟概念是有现实基础的,如果它确实合乎人们的心理或物质需要,就会变成为人们所接受的真实概念。笔者相信,几乎所有新产品在推广阶段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概念营销的重要性为经营者所注意到,它的作用有时候被片面地夸大了,仿佛一种营销方式就是万应灵药,可以救活根本不应该被救活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我们称为伪概念的东西。

毫不夸张地说,伪概念最为泛滥成灾的地方是美容行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爱美和怕老的心理尤为迫切;同时,目前的美容业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人们对于美容的追求标准,其经营也非常不规范,为伪概念的产生和传播准备了土壤。诸如“三天嫩肤美白”、“七天瘦身”之类夸张宣传,“国际知名品牌”之类诱惑,成为美容业存在的“温柔陷阱”。

更有甚者,最近还悄然兴起了一些较为“秘密”的美容项目,如“处女膜修复”和“阴道紧缩术”,这种对抗传统道德的“美容”项目我们在此不作评论,它有市场就会存在;而一种叫作“卵巢美容”的则绝对是经典的伪概念。“卵巢美容”的全程是:美容师先用湿毛巾擦拭顾客的腹部和背部,并用精油擦拭穴位,然后在顾客的肚脐周围一寸处滴上精油,用保鲜膜将腰腹一周都裹上,并用湿毛巾敷在小腹处,用热风吹着。最后,将一小块名叫“香熏脐贴”的东西贴在顾客的肚脐上,并用胶布固定,整个过程约1小时。有关人士认为,美容师给人做个双眼皮、垫一垫鼻子或者做个乳房什么的,还有些令人信服,毕竟外表的东西好“摆布”。而如今,就连大医院和医学专家也不敢想的“卵巢美容”,竟然在她们手里“诞生”了。尤其奇怪的是,连卵巢究竟位于什么部位又什么构造和原理都说不清的一些人,只是用隔靴搔痒的一套方法,居然使“拼死吃河豚”者趋之若骛。实际上,“卵巢美容”是个弥天大谎,医学专家早就明确指出,“至今我们尚未听说这种通过外部按摩来达到卵巢保养的医学方法,从原理上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雌性激素才能对卵巢有影响。”

-可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家具方面,“性爱床”从东南沿海城市一路炒作,于 3月28日搬到兰州市繁华路段,“床秀”随即展开。在主持人的解说声中,两位妙龄女模特轮流坐上“性爱床”,促销小姐不失时机按动电钮,随着悠扬的乐曲,托架自由升降,床面开始有节奏地起伏,女模特也在床上不停地变换姿势和造型,向围观者展示该床的突出功能……与此同时,商家还请来一位性学专家进行咨询,不少市民也乘机向他请教。显然,商家的预谋是要挑起人们的性幻想,然后将其与他们要推销的产品联系上。他们使用的道具,关键是年轻漂亮的女模特。

从某种意义上,性爱床并非一个完全的伪概念,这种观念的家具在国外早已存在,但是很少进入家庭,而是被用在主要为情侣或提供新婚服务的旅店。

我们再来看看家电行业。

现在生产热水器的厂家很多,市场上的热水器品牌可谓琳琅满目,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产品同质化的弊病在这里非常突出。大约厂商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热水器产销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纳米技术。事实上,现在真正的纳米产品只出现在实验室中,数量极少且价格昂贵,所谓的纳米技术产品只不过给消费者提供一种高科技的心理满足而已;超薄设计。一些装潢专业人员指出,由于热水器一般采用高挂安装,对空间影响不大,超薄设计在空间占用、美观方面的效果意义不大,反而降低了对热水器来说非常重要的保温性能,实在是得不偿失;8字内胆。这种抓住部分消费者求吉利心理的设计,增加了热水器内胆的焊缝,可能为用户带来安全隐患;出水断电。其实电热水器本来就应该做到水电分离,而出水断电显然会缩短提供热水的时间,其优劣应该一目了然吧。

热水器是一种技术简单的产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只要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和保温性能即可,如果实在提不出真正吸引人的概念,还不如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做好文章。概念营销确实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但不能任何时候都指望它起死回生,更不能“伪”概念。

2、概念的市场验证与培育

一种产品推上市场,它的消费必然涉及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产品的流通过程,必然含有某种程度上传播特定生活方式的成分。因此,不论采取何种营销方式,“概念”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房地产以及相关的居家装潢行业对此可谓非常重视,笔者随意抽出一期《南方都市报》的家居特刊,就发现其概念传播特征极其明显。这一期的新闻版面首先提出了成熟家居概念,对成熟的阐释是:合乎人心,追求自然——以人为本,重视内心需求;神来之笔,创意与人性浑然天成;天人合一,与自然更接近。如此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楼盘广告、装潢设计广告都在做这样的文章,以推销某种家居文化的方式推销其产品与服务。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楼盘广告进行比较分析来认识它们的文化偏好,比如上海楼盘名称更喜欢用“欧”“美”之类字眼,广州更喜欢用“园”“城”之类字眼,显示上海人更西化而广州文化更实在和更追求自然。

实际上,楼市档次高低划分相当明显,对不同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推销不同的家居文化概念,成功与否既需要市场的验证,也需要足够和恰当的宣传来培育特定的市场,而这也就涉及到了概念营销的操作核心。

微波炉的市场成功是一个典型例子。国内消费者最初接触到这种产品的时候,其心态是相当矛盾的:这东西好,干净、省电、方便,但是不太适合中国人的烹调方式。如果微波炉厂商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全新的厨房生活概念,它可能就会受到消费者的抵制。而事实上,微波炉以一种高科技方便生活用品的形象占据了市场,并且部分消费者把它买回家之后仅仅是作为加热剩饭菜的工具偶尔使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也相应发生变化,“无烟厨房”、“无明火烹饪”等概念已经提出并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抽油烟机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市场普及,这些概念的传播功不可没。但是,一种真正符合这一概念的产品,电磁炉,尽管售价并不昂贵,而且笔者已经有过几个月的试用经验,它的热效率很高,温控上基本可以满足中式烹调的煎、炒、烧要求,其市场形势却并不乐观。这说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渐进式的,首先总是试图对原有的方式进行改善;因此,新概念的推广更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市场培育,这就要求厂商加大概念传播的力度。

数字电视推广之初曾经被认为是单纯的概念炒作,但现在,数字家电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数字彩电,相信对这一领域比较关心的消费者都能说出个大概。这是因为:相关厂商坚持了数字彩电这一概念,并且大力进行概念传播和相关协作,包括数字化广播设备的逐渐推出,电视台数字频道逐渐开通——尽管到目前为止电视台的数字信号并不能成为主流,但它的存在让消费者接触到数字电视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与官方有关的力量也参与了数字概念市场的培育,其核心是制定数字彩电的标准。当市场规范化之后,概念传播自然会更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我们再来看一个一度比较敏感的案例,就是摄像手机。由于在人们通常的生活经验中手机与照相很难联系,这一新产品的推广过程所传播的是一个“偷拍”概念。通过在是否违反法律方面对“偷拍”概念的炒作,摄像手机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摄像大有成为手机必备功能的趋势。现在,已经有在手机上装双摄像头的设计蓝图,通过对两个摄像头所产生图像的处理,使通话双方有真正面对面说话的感觉。这样,摄像手机的概念回到了手机本身。可以预计,随着这一概念的传播,手机产品、市场还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3、中国市场生态

从某种程度上,国内营销理论专家、实际操作者常常忽视了市场生态。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许多营销手法都是从厂商、产品出发,围绕厂商、产品来进行操作,至多在事先做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而缺乏对市场生态的整体认识。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生态远比西方复杂,除了市场经济本身的不成熟,还有:长期以来政府职能不明确,这一点当然尤其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有了本质的改善;人际关系在商业行为中发挥极大作用,出现了许多中国特有的市场和渠道行为方式,许多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大型商业企业都会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地方之间的交流很不发达,行业之间也是如此,所谓隔行如隔山竟然成为天经地义的道理;高额回扣成为正常现象,以至于商业贿赂受到认同,如此等等,而对于概念营销来说,我们在这里先涉及一点,那就是长期以来国人“无商不奸”的轻商仇商心理。

由于两千年来偏重功利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农业经济的影响,使得传统的中国人认为商业并不创造价值,那么商人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消费者那里“赚”来的。举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感到亲切的例子,就是我们的父、祖辈大多反对购买熟食,认为很划不来,不如买只鸡鸭自己回家做,这样不会让做买卖的从中间赚“冤枉钱”。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这种心理已经得到削弱,但它对市场生态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

这样,我们在进行概念营销操作时,就必须注意概念的真实性和实在性:所谓真实性,是这个概念必须有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基础,是可以没有丝毫折扣兑现给消费者的东西,而不是空洞的承诺或说得天花乱坠的宣传;所谓实在性,是必须遵循国人的消费心理规律,令消费者乐于接受而不是抵制。

数字经济概念篇4

但是,如果不敢于直面谬误并纠正之,最终的代价将无比高昂!事实上,在一些流传甚远的谬误影响下,运营商虽抱有良好的出发点,但结果却总令用户感到“傲慢与偏见”。

在2009新年第一期的专栏中,罗小布老师对运营领域的十对基本概念范畴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澄清,希望能启发行业同仁的深入思考。热忱欢迎您的观点,来稿请发.cn。

谬误往往“头头是道”。

例如,“高端人群有钱,所以会购买付费频道”就是一个谬论。首先,中国的高端人群不是以“有钱”为代表,而是以“社会地位”为准绳;其次,有钱人往往不看电视i最后,要看电视的人往往不愿意花钱,

谬误一旦流行,运营商具有再好的出发点,也会让用户感到傲慢与偏见,其后果难以预料、这些年来,广电已为许多谬误付出了政治、经济和心理上的沉重代价。追溯谬误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忽略了许多不该忽略的因素,另一个就是缺乏精确的定义。本文就一些容易引起谬误或混淆的基本概念进行探讨,旨在力争澄清概念,尽量少犯错误。

一、媒体与媒介

媒体与媒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传媒领域,媒介是指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包括纸张印刷(报刊)、电波传送(广播、电视)、IP数据(互联网);媒体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社会组织机构。在运营商领域,媒介是指实现应用的技术手段,媒体是指技术手段实现的应用或内容。例如,拥有一台印刷机,可以印刷报纸、杂志、书籍等,这只是媒允而媒体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

媒体和媒介遵循不同的规律,不能混淆,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误。例如,交互电视只是媒介,作为媒介需要追求技术完备性和完美性,如高带宽、高清晰、互动、时移等;而作为交互电视承载的媒体,却是要追求议程的合理性、政治性、新闻性、解读性等,以及点击率或收视率、冲击力或表现力、公信力等。

将报纸和互联网的文字内容引入标清数字广播电视和交互电视,站在电视“媒介立场”上完全可行,站在电视“媒体立场”上就不行!因为没有表现力、不方便阅读。数字化以来,全国广电占用大量频道资源的数据广播业务收视率如此之低,就是该种谬误的后果。

二、“三网融合”与“三功能融合”

“融合”如果界定不清,就会导入歧途。

“三网融合”自身就定义不清,第一,是指哪三个网――互联网、数据网、电视网?还是互联网、语音网、电视网?第二,在哪里融合――组织机构或体制上?还是在网络或终端上?与其说“三网融合”难以进行的原因是体制或机制障碍,不如说自身就存在概念不清的原罪;而且,由概念不清所产生的谬误,将使电信和广电都蒙受巨大损失。

数字化时代,用户家庭拥有数字三大件(电视机、计算机、手机)已成现实,基于不同终端的“三功能融合”并没有错,但引导或延伸的概念发生了错误,也就是“言外之意”充满谬误。

比如,以电视机为终端的“三功能融合”,言外之意是替代计算机;以计算机为终端,言外之意是替代电视机;以IPTV为代表,言外之意是替代广播电视,甚至是电信替代广电……实际上。谁也替代不了谁,看文字的、快捷的、个人主义的用户,还是用计算机上互联网;找正确的、轻松的、政治社会内容的用户,还是看广播电视;找方便的肯定会用手机。

事实上。对任何一个用户来说,数字终端的“三功能”都有主从之分,电视机对应视频、计算机对应图文、手机对应通话和短信。“三功能”融合的谬误已将许多运营商导入歧途,消耗了大量的投资和时间成本。以交互电视为例。又有多少人会用电视机上网、发短信和下围棋呢?

三、显示器与接收机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必备外设,接收机(电视机)则是独立产品,两者截然不同。

显示器(电脑)作为学习或参与工具,具有鲜明的个人使用、主动方式、近距离观看特点,因此最佳尺寸不宜超过21英寸。电视接收机作为娱乐工具,首先是家庭使用;其次主要是被动方式,即便实现双向,也以非对称应用为主;最后是远距离,尤其随着城市居民住房环境的改善,电视机的最佳尺寸可达50乃至60英寸以上。

交互电视应用的开发者往往忽略了计算机强大的CPU和内存,结果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如放弃Push下推、采用互联网流媒体方式下载,就是一个典型。

这种概念的混淆造成的损失同样巨大,一则浪费研发费用,二则盲目升级换代。比如,在技术标准和应用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急于实现EPON的大规模应用,并且与CMTS对立起来,实乃一个典型谬误。

四、三室一厅和三代同堂

基于用户家庭结构的概念细分,本是不应该被混淆的。

这是一个不应该被混淆的简单概念或道理,但却不乏谬误。比如,所谓“家庭综合信息网关”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网关概念自身没有错误,关键是它设在哪里?如何实现?如果以家庭智能交接箱为代表,是“三室一厅”的物理结构思维;如果将CM、硬盘等内置于机顶盒,就是“三代同堂”的社会结构思维。

恰恰是有些有线运营商,采用“三代同堂”的物理结构去面对“三室一厅”的社会结构,结果没有人采用其内置CM(无法或不愿将五类线从客厅引入到书房),从而造成巨大浪费或损失。

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是指从媒体到媒介的思维,也就是从应用、运营和用户出发,投射到技术层面,即市场拉动;而自下而上则是相反,即技术推动。实际上,两者缺一不可。但作为以技术集成为主的网络运营商。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市场拉动思维。

广电运营商基本缺乏这一能力,典型现象是:实现技术不考虑运营成本;技术可实现但没有应用,也敢推向市场;不知道用户体验和关心的是“效用”,而不会关心技术……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政策失误,带来政治、舆论和社会上极其恶劣的影响。

有线电视数字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老百姓并不关心是否数字化,也不关心后台技术和投入规模,只是关心数字化之后能带来什么效用!俗话说,花钱值不值、涨价该不该?当应该带给老百姓效用的“新电视”没见到,不怎么用的数据广播和广告一大堆,老百姓的实际效用不是增加、而是降低。那么,群情激奋、口诛笔伐、名声扫地就是这种谬误带来的必然结果。

六、冷媒体和热媒体

当电视从“冷媒体”变为“热媒体”,从传媒学原理出发,电视的双向化就并非耍的了。

“冷媒体”和“热媒体”由现代 传媒之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是指信息清晰度低的媒介,需要观众高度介入,如电话、电视等;热媒介指信息清晰度高的媒介,不需要观众高度介入,如广播、电影等。

双向化面对的是冷媒体;而随着高清电视到来、全面报道的专业频道出现,电视已经由冷媒体变成了热媒体。也就是说,当电视进入热媒体时代,双向化不是必须的,即双向在高清时代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

有线运营商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个或然性的事物,不仅要付出巨大成本,而且要冒巨大风险。典型例子是,放着大量广播数字频道不开发,却要盲目实现双向;更为缪误的,以为双向电视可以与互联网竞争、替代计算机,结果除互联网视频新闻外,一个都比不过!别忘了,互联网视频新闻的主要来源,恰恰是广播电视。

七、公民主体媒体和国家主体媒体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对应主体不一样,资源的无限性与稀缺性存在天壤之别,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

作为媒体,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主体不一样。前者的主体是个人,可以说互联网是个人主义社会,核心责任是个人的自由表达;后者的主体是国家,是政治社会媒体,其核心责任是维持社会秩序,包括政治、文化和经济秩序。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是为了满足国家主体服务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个人主体自由表达的需要;实现的应用是以社会应用为主,而不是以个人应用为主。需要提醒广电同仁们注意:个人点对点上传可以,个人点对多点上传或广播是不允许的一一这就是广电与电信的区别;否则蒙受损失的不仅是经济或企业,更是政治大局或个人前途。

经济学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即研究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做出科学选择。数字电视至今没找到商业模式,原因之一就是混淆了“无限资源”和“有限资源”的概念。

个性需求多样、变化、无止境,而电视频道和有价值内容资源是稀缺的。稀缺资源环境决定了电视永远无法满足所谓的“个性”,经济学上称之为“开放型谬误”。而互联网是无限资源环境,将无限资源理论用于有线电视,将使有线电视数字化颗粒无收,数据广播疯狂占有频率资源但所获寥寥,就是最好例证!

八、应用与技术

技术与应用分属于两个层级,一项技术可以形成多项应用,这是浅显的道理。

广电往往是技术、功能和应用不分。例如,交互电视的VOD到底是技术还是应用?站在规划和运营角度,VOD、PVR、Push等都是技术,时移、快进和快退、暂停等为功能,电影和电视剧点播、商场浏览、卡拉OK、订票等为应用。

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一个应用需要定义具体领域、描述使用典型场景、制定使用流程、说明基本功能、阐述对应的技术等。综观这几年的数字化进程,广电在没有业务规范的情况下,盲目听信厂商“忽悠”建设BOSS系统,不是面临着大量修改、升级,就是推倒重来,甚至推倒重来后再重来,堪为典型案例。

此外,技术、功能和应用概念不清,还造成分不清“增值”与“增值业务”的区别。增值业务不仅应用形态明确、边界清晰,而且能够产生独立的产品形态和现金流;增值是指增加价值,并不是所有增加价值的东西都能成为增值业务。盲目将所有增值视为增值业务,结果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

九、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通俗但不严谨地讲,能看见的投入为显性成本,看不见的投入是隐性成本。需要指出,机会成本(把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之利益――编者注)往往是隐性的。例如,互联网网民的劳动是隐性成本,电视的版权节目投入为显性成本。广电认清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树立信心、促进理解。

以互联网盗版为例,盗版显然不是长远之计,因为版权所花费是显性成本,广电是显性成本最佳的保护者。可以说互联网的盗版对广电是好事,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看不见的手”将让广电聚集大量的传媒投资。可怕的是,一些有线运营商非要把自己由“显性成本中心”变成“隐性成本中心”,可谓“自掘坟墓”!

所谓的理解,就是有线运营商和节目商要相互理解,不能自己投入的叫成本,别人投入的就不叫成本。所谓的机会成本,是提醒同仁别做无用之功。把资金、时间和精力花在应该花的地方,可谓机会难得――本来就穷,浪费不起呀!

十、“抡钱”与挣钱

“抢钱”往往靠暴力,靠行政方式也是一种暴力行为。不过,国家和行政的“暴力”主要是依法,不一定是错的、往往是对的。挣钱靠投入、劳动和对用户的贡献,做生意是指挣钱,而不是“抢钱”。

长期以来,广电行业的成本和收益倒挂,应该用行政方式、依法予以调整。但广电最终还要靠自己做生意的本事生存,而不是靠动员行政能量生存!因此,广电不能单等涨价或政府补贴,而不去靠服务主动挣钱,否则只能是听证会难过、政府难帮。

引用当代经济学家托马斯・索威尔的论述作为本文结束语:“证伪或纠正谬误,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心理上都是要冒风险的,或者是危险的,因为证伪或纠正谬误会威胁人们的利益和伤害人们的感情。例如,任职官员可能会因此下台,学者可能会因此丧失威望,好心的人发现做错了事可能会痛苦不堪……虽然现实是残酷的,但代价的高昂促使人们必须面对现实!”

数字经济概念篇5

1、“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指那些因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更远离数字文化的群体。与“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这对相辅相成的新概念。这三个概念构成了数字时代人类数字鸿沟所划分的新的“三个世界”。

2、Wesley Fryer更是拓展了这个划分,他认为除了数字原生代、数字移民和数字难民之外,还有第四类,他称为数字窥探者(digital voyeur),也就是说虽然知道数字世界,但是还非常初级,甚至还没有到入门级的水平。

3、数字难民:社会上选择逃离而不是融入本土文化的老年人。数字难民通常觉得在有威胁性又危险的环境中迷失自己,把自己当成无家可归者。他们已经选择逃跑而不是维持移民身份,甚至可能积极反对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目标和利益。影响难民的是恐惧心理及不仅要抵制而且还要积极反对变化,否定环境已经改变,并且无视它的这种顽固念头。

(来源:文章屋网 )

数字经济概念篇6

>> 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 《植物分类学》教学课件的研制及其应用 关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的一些经验与思考 内部控制研究:一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框架 数量分类学在昆虫学中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研究 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马氏理论”对“布氏框架”的超越 一园两地的统整化管理 栽培金银花农艺性状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的元分析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解释 数字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图书馆的对策研究 农村金融生态研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草酸钙结晶在几种凤仙花属植物中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教育目标分类学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国内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上胜町的垃圾分类学 报纸数字化的一个方向 构建一个数字化的福建 浅谈数字化档案的形成与分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39-41.

[3]吴旭君.网络阅读和其他[J].出版与印刷,2000,(1):9.

[4][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

[5]徐彬.电子阅读新选择[J].软件,2000,(10):40-43.

[6]曾敏灵.电子阅读发展与图书馆建设的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8,(3):55-57.

[7]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8]朱原谅.基于元认知的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59-61.

[9]张岚.大学生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81-84.

[10]毕静.图书馆Web2.0背景下的数字阅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249-251.

[11]楼向英,高春玲.Mobile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J].图书馆杂志,2009,(10):53-57.

[12]倪圣,袁顺波.我国手机阅读研究现状述评[J].现代情报,2012,(6):17-20.

[13]茆意宏.论手机移动阅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11.

[14]叶凤云.移动阅读国内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142-145.

[15]王子舟.随电纸书洪流走人数字阅读时代[J].图书馆建设,2010,(6):7-9.

[16]张学军.“数字化”引领时代“云阅读”改变生活[J].图书馆建设,2012,(8):62-64.

[17]王筱萌.“云阅读”时代到来[J].出版参考,2013,(3):16.

[18]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19]邓大才.概念建构与概念化:知识再生产的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1,(4):90-95.

[20]俞立君,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10.

[21]徐克学.数量分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8.

[22]余金香.Folksonomy及其国外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7):38-40.

[23]梁桂英,1997-2007年国内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8,(4):7-11.

[24]刘元荣.2000-2010年网络阅读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1,(6):2-6.

[25]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26][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

[27]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8]尹中艳.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29]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作者简介]

王佑镁,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数字化阅读等。

数字经济概念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 经济价值 参照价值

一、“4D中国”诞生的国内环境

爱因斯坦认为,每一个瞬间三维空间中的所有实物在占有一定的位置就是四维的。几何学中的“维”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构成空间的基本元素,也就是点的活动的自由度,或者说是点的坐标。所谓的n维空间,经常是用来表示超出通常的几何直观范围的数字概念的一种几何语言。空间上来说4D就是四维,四维空间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再加上“时间维”作为并列的第四个坐标。根据四维所表现的内容,你就能感受到立体影象所对应的实际情景和交互动作。

4D技术是由新领地公司和今世传媒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它将时空概念融入艺术家的创造,形成完美的艺术空间模拟技术。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流动的时空概念,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乃至刻骨铭心的心灵震撼。通俗来说,4D这个技术,就是集合多种数字技术,模拟展现立体互动的多维空间。4D技术在传播中以“4D中国”的品牌进行。

“4D中国”给我们诠释了“新媒体、新技术、新设计”的概念,提供了集成多种数字展示技术的推广服务平台,其核心产品是“DC模版”,这给广告业界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媒体展示技术,将新媒体(4D数字媒体)、新技术(集成化多种数字技术)、新设计(完美的空间模拟与创新设计)完美结合,为展示行业提供了一个数字化、艺术化的完美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广告市场也一直高速增长,包括户外广告和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更具活力的数字媒体。然而,与成熟的美国或欧洲广告行业相比,中国广告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中国广告行业的效率较低,很多公司都难以获得想要的广告位置。以户外广告为例,由于高质量广告位稀缺,奢侈品牌和金融服务公司的强劲需求已经推动广告费用达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水平。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成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网络广告业最近几年更是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的媒介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带来的深刻变化,整个广告业的格局也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4D中国”数字媒体制作的广告模式异军突起,并快速切入市场,成为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新媒体。由于市场发展的细分化趋势加大,分众传媒形式的有利性已成为广告业内不争的事实。“4D中国”正是迎合分众广告时代到来的“市场必需品”。

二、“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是传统单一媒体产品质的飞跃

“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实现了“宣传品”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形式向数字媒体形式转化的质的飞跃,为企事业单位营造出新的动感数字多媒体展示体系。表1就“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与PPT幻灯片、宣传册、网站、宣传片、动画片的区别。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与传统单一媒体传播平台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互动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渠道的无限性和发展趋势的未来性。其中其互动性体现在广告受众使用“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时的高度体验性上,广告受众可以在使用中自由灵活的选取广告内容,参与其所营造的光怪陆离的产品体验氛围之中。北京王府井的“索尼”产品体验店和青岛市“青岛啤酒”体验店更是将数字媒体产品进行集成,制作出让参观受众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美妙感受。另外,“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的传播与推广上的特色是以传统传播媒介更紧密的合作,其最主要的渠道有三个:一是通过“4D中国媒体交互平台(省略)”,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与国内多家知名网站联盟,还可以通过电视或下载到移动终端设备中(如PDA、手机等)随时收看;二是光盘产品的外包装整体形象创意设计;三是产品数字媒体终端体验店的建设。

三、“4D中国”对国内广告行业的价值

1、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价值概念,是决定绝大多数组织或个人行为的背后的原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历史行为背后都有经济方面的原因。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已为国内众多商业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可能的时候,“4D中国”改变了传统固有的商务传播形式,集成化数字技术和空间模拟、平面创意成为新的劳动形式,并提供了新的价值创造机会,生产力要素内涵得到扩展。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一层次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基础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二层次是科学技术等发展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三层次是管理与信息等组合性要素,生产力三个层次的要素各有其特殊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动态创新的现代生产力系统。在“4D中国”营造的数字媒体新商务传播环境下,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表现为集成化数字技术研发者、平面与非平面创意工作者、资本、信息、“4D中国”传播模式,通过一定的规则胶结在一起,而集成化数字技术研发者、平面与非平面创意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可以通过VC风险投(融)资活动,转换为资本形式,资本市场就可以对其传播模式的经济价值作出应有估价。这也是众多互联网新兴企业和众多新知识经济企业的共同经济价值。

2、参照价值。“4D中国”在广告业内的迅猛发展必将刺激传统广告媒体的神经,从而改变传统媒体的整合格局,并拆散这种格局,变成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新媒体,因此在业内必将成为改变传统媒体策划的参照物。在生产力系统中,有一种价值被称为行为渗透价值,是指人类的行为始终受到一定的价值取向的支配和制约,这种价值取向通过行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渗透到实际工作生活之中。人们的一般行为渗透的价值,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选择行为,而选择的基本标准都是价值。“4D中国”传播模式的行为渗透价值就体现在其参照价值之中。国际风险投资家们在21世纪初叶依然将其投资重点徘徊在中国国内新兴的IT行业及其衍生产业上,这些行业的代表公司的市值急剧上升,即激发了传统广告行业的创新意识,又激发了这些行业领军人物的“赢家意识”。“4D中国”目前的营运格局正像一只螃蟹,在大家直着走的路上横着走,在传统广告行业中扮演了一个竞争者的角色,并戴着这个竞争者的面具给整个广告行业提供了一个角色期待,这种角色期待势必会改变整个国内广告行业的格局。

3、分众价值。1997年,美国人托马斯・戴文波特和约翰・贝克出版了《注意力经济》一书,从此以后,“注意力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书中指出,现代社会过多的资讯压力,已经超过了人们注意力的负荷,引发了“注意力匮乏”的问题。传统的营销理念面临了严重的考验,新一波营销革命主要有两大趋势:(1)抛开主流市场,创造新需求;(2)抓住少数关键的注意力。很多专家在最近两年也提出,传媒业也将走入注意力经济时代。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也指出,收视率、发行量、传阅率这些覆盖性的指标,是过去中国传媒处于短缺传播时代,评价受众对媒介接触数量的一种指标。但是,今天媒介已经到了相对过剩的时代,绝对的收视率、发行量指标作为媒介价值评估的意义已经降解。随着参与市场的媒介增多,平均化趋势就会分割媒介市场份额。

媒体在广告中的功能是将广告的信息送到接触媒体的受众手中,媒体的到达率直接关系到媒体的投入效率和广告浪费程度。在营销成本中,对广告媒体的投入无疑是最大的。很多企业在营销中面临的窘境通常是:将目标受众细分并不难。难就难在,当企业将目标受众的轮廓描绘出来之后,却发现无法用恰当的传播载体有效地区分自己所要的目标受众,广告最后还必须通过电视、平面、户外这些最为常见的,面向广泛受众的传播工具。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近几年中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分众传播媒体、小众传播媒体,如公交车车载电视和定位较高的直投杂志、航班广告等等。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媒体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已经到来。“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的出现正是迎合并强化了这种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广告分众意识,说是迎合,是因为“4D中国”具备包括“分众传媒”在内的众多分众传播平台的优势,这种优势集中体现在“4D中国”产品使用上兼有隐私性和公众性双重特点,并将这一对矛盾的特点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得“4D中国”对广告受众而言有着更强的“分众”效果;说是强化,是因为“4D中国”传播业态上的强烈个性化和互动性,这两种特性也许决定着未来分众媒体的走向。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概念篇8

在自然界里头,没有现成的数字,也没有现成的数学,更没有现成的数字化技术。数字、数学、数字化技术,是人的创造,是人基于l现的发明。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人为什么要去搞数字呢?有好多解释:

一组解释指向好奇。人类总是对自然界充满好奇,自然界的各种属性中,有一种就是数字的属性,数的属性。还有一种解释指向有用。无论是发明阿拉伯数字,还是运用这些数字来计数、做演算,一直到今天极其复杂的数字化生存,都是因为,数字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

解决问题,就会动员人类花更多资源往数字这个方向走,讲起来也非常有意思。你说,数数怎么会对解决经济问题有帮助呢?远古时期,如果你一天采了10个果子,而我采了4个,那我是不是说:应该再努力一把?所以,任何东西的测度,有个数放在那儿,人的行为就会有一些变化。

最近,北大在云南弥渡县有一个精准扶贫的对象。大理为了推进精准扶贫,引进了号称穷人银行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注:该银行以小额信贷著称),在那里的年轻学生给我讲的故事,很有启发性。

这格莱珉银行贷款有个原则,穷人借钱即便是很小的钱,3000块、5000块,1万块,都得从借的第一周,就要开始还。我刚开始觉得不好理解:他没钱才要借,他借钱买一个猪崽子养大,总得几个月嘛,怎么可以从第一个礼拜就要还钱呢?后来听一线工作的人说,还真的有效果。银行这样还款的要求,就希望帮助穷人组织他的生活,不该花的钱别花了,能挣的小钱去挣,只要每个礼拜你带着还50、100、200块钱,一年就能养出好几头猪来。做这种贷款的贫困户脱贫的速度,就是变快了。

再来看一个复杂的经验,全国现在600多个地级城市,很多市长都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全世界最厉害的城市纽约有个最厉害的区叫曼哈顿区,一共6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每年产生的GDP是16亿美元。看到那个数字,我受到很大冲击。我相信如果600多位市长知道这个数以后,至少可以重新想想,城市到底在忙什么,是不是还需要这么摊大饼式地摊。

所以,记数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不光是数字技术间接改变行为,它直接改变生产过程。

“解决人家的问题”

人类经济活动,越早越是靠自然,越往现代走,越靠人的想法、靠抽象概念。中国经济已经是往非常现代的方向走,而数字这些东西,不是自然界给我们的,是要通过人的努力把它开发出来,这是我今天的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感受,现在中国有个好现象,对任何新东西都非常敏感、非常感兴趣,舆论、媒体反应非常快,新概念铺天盖地,中国再也不是对任何新东西直摇头的国家了。但缺点也有,就是这些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真正落地。

我最近看到了几个东西蛮有触动,数字经济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的。比如品质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都知道是制造能力过剩,品质不行。可是你深入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常年低价竞争形成了环境,想提高品质,成本过不去,就会比别人贵。我们的市场,很大程度还是对价格敏感的市场。既要满足价格低,又要提高品质,我们很多传统产业不是不想干,是难以做到。

怎么突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一两年我访问过小米,小米经验对我有启发。小米就强调一条:性价比,质量要好,价格还是不能贵,否则在中国市场你打不开局面。成本怎么降?用数字技术降下来,把生产流程改合理,把销售流程简化,不该花的那些钱全省了,最后聚焦到品质上。我也不是做广告,这让我看到中国打品质这一战,有希望。

第二个故事,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你再喊时髦的口号、技术,很多小微型企业,怎么跟上来?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数字技术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我今年1月份就在腾讯调查,因为我看到他们有个开放平台,叫再造一个腾讯,腾讯只管用自己的技术支持,供很多小型企业来创业,现在上面小企业的总估值,已经等于腾讯自己了。

另外我们金融界还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小微企业没有信用之前,融资就是很难。现在看来,中国制造业、中国数字经济走在前面的企业,如果都用腾讯这种开放平台,一个带上几百个、上千个,那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希望。

中国经济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我们最近调查的一个方向也是“怎么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无论大问题、小问题,发达地区问题还是贫困山区问题,要把这个作为我们数字经济的一个口号,以解决问题为算,不能光是人人嘴里说概念,而是要把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真正落到以人的发现、发明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基础上来。

当然,解决问题既要解决人家的问题,更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哪个是重点呢?我讲一个不成熟的意见:用数字技术解决人家的问题是重点。

为什么呢?你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要花钱,要说服自己的员工接受,很难的。你用一个技术帮人家解决问题、去挣钱,你真能挣到钱就说明,你真能帮助人家解决问题。所以,在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时候,重点恐怕是用这个技术解决别人的问题,大家互相解决,你的问题让别人给你解决,你去解决人家的问题。这样,可能会让我们用数字化技术解决问题走得快一点。

上一篇:先进班级集体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医疗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