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教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16 11:39:55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1

一、课时化原则

学案要分课时编写,对学习进行分课处理,使学生对每节课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任务对学生形成行为驱动,促使其养成按时按量完成相应任务的学习习惯,为此要避免以一个学案涵盖几个小专题的全部内容,而应一个小专题设计为1-2课时的学案。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节可以分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两个小专题。

二、目标性原则

目标对任务的执行起到结果预测的作用,其能产生显著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学习预期达到的成果就是所谓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以学习目标为中心和重要依据开展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持续通过评价他们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质量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更为深入地进行自主学习,这里就必须借助学习目标为作为评价指针的衡量标准。所以,设定学习目标时,首先要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兴趣点凸显出来,促使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有所期待;其次还要为学生制定一个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明确而有效的自我评价的依据或者标准,使学生能够及时、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探索过程与结果。比如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五节《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

1.知识与能力:(1)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

(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

(3)会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在题目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探索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归纳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 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 生树立信心。

三、引导性原则

编写学案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主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学案编制应当遵循引导性原则。这样学案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探索性学习,并从探索学习中体会乐趣、惊喜和成就感,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模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可以以若干个小模块实现对知识的分解处理,并在每个模块中设置梯度较为合理且程度由浅入深的教学问题,同时适当地给予解答提示,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探索出问题的答案、解题的技巧和思想。以下以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五节《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为例加以说明:

1.复习思考:

1)什么是线段垂直平分线?怎样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2)什么是角的平分线?怎样画一个角的平分线?

2. OC是∠AOB的平分线 ,点P是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 操作测量:取点P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过点P作PDOA,PE OB,点D、E为垂足,测量PD、PE的长.

将三次数据填入下表 :观察测量结果,猜想线段PD与PE的大小关系,写出结论

PD PE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四、梯度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编写学案时,要尽量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设置相应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还应具备一定的梯度性。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本节选用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深入浅出、梯度较低的学习方案。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努力一下就能触碰到学习的成果,充分享受来自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更为主动的探索积极性。以下以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五节《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为例加以说明:

例1.计算:(1) ;

例2.计算: (1)

例3.计算:(1) ;

例4.计算: (1) ;

学生的学习往往会经历感性思维――理性思维――辨证思维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课前通常凭借直观感受开展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准备式学习,此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前端水平,为此教师应当首先设置难度较小且能够由学生直接回答的自主探究问题和体验式练习,然后通过深入的教学和广泛的互动,学生就能形成较高且较为理性的思维水平,进而可以通过适当点拨,加大问题的难度,这时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后端水平,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一些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辨析能力,促进其进入到学习的后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编制学案时应当适当地设置一些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王富英,王新民.数学学案及其设计[J].数学教育学报,2009,(2):19页.

[2]杨衣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学案教学”的体会[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8):35页.

[3]耿士宝.例谈初中数学“学案”设计的视角[J].教育学文摘,2011,(4):48-49.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2

关键词: 网络课程 游戏教学 教学方案

1.引言

国外游戏在教育服务方面已有所实践,内容相对丰富。国内教育游戏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具体课程的结合相对较少,结合游戏开展的教育活动还不成形,甚至基本上处于空白。[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程实际教学中,我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一些小而有趣味的教育游戏,如打字练习游戏、接球游戏等,将它们以教学软件制作实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纵观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游戏式教育还存在众多缺点和不足。首先,游戏情境教学缺少灵活性、系统性。而且,教育游戏设计没有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就是以网络课程为例,解决好游戏教学的诸多问题。

2.方案

(1)灵活、系统地设计情境数据库。

情境数据库的设计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情境事例的设计不仅要跟网络课程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还要跟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业余兴趣和上课的状态等因素紧密联系。例如,对于同一个网络知识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境事例偏好。因此,情境数据库中情境表应该有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业余兴趣、上课的状态、章节、知识点和情境事例等相关字段。

另外,应该设计情境数据库的相应操作,包括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以便教师能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查询。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业余兴趣、上课状态等查询情境事例讲解相关知识点。

(2)概念游戏方案设计

根据以往上课的经验,学生的网络概念不清楚时,其网络配置与操作也很茫然。掌握概念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概念的含义和概念所在的领域。概念游戏方案设计就是要把概念的含义和概念所在的领域反映到游戏当中。常见的游戏规则有配对相消(如,QQ游戏中对对碰游戏约定同一种动物头像相消)和领域归类(如,扑克牌游戏中要求方块、黑桃、红星和梅花四种牌各归一类)。

由于整个课程是分章节的,我们在概念游戏方案设计中应该分章节概念游戏和专题概念游戏。章节概念游戏把概念按章节划分,每一个章节的概念按概念名和对应的含义相消或者按同一领域中的概念归为同一类设计游戏。专题概念游戏则把整个课程中的概念按专题(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网时涉及的网络概念)划分,每一个专题中的概念按概念名和对应的含义相消或者按同一领域中的概念归为同一类来设计游戏。

(3)参数设置游戏方案设计

根据以往上课的经验,在网络配置与操作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参数设置。参数设置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如,两台计算机的IP和MASK参数设置是否在同一个网段上。参数设置有相同效果的参数设置可以进行配对相消,因此可以通过游戏方案设计参数设置。

类似于概念游戏方案设计,可以把参数设置游戏方案设计分成章节参数设置游戏和专题参数设置游戏。

(4)网络配置步骤游戏方案设计

根据以往上课的经验,在网络配置与操作过程中往往具有步骤性。如,制作双绞线按顺序分为5步:

用压线钳将双绞线端头剪齐,再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2—3cm。

将绿色对线与蓝色对线放在中间位置,橙色对线和棕色对线放在靠外的位置保持不动,从左到右的色序为:橙,绿,蓝,棕。

剥开双绞线的每一对线,将8根有色导线整理平行,按EIA/TIA568B标准(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色)顺时针方向平行排列,并拢后剪齐,并留下约15mm的长度。

一手捏住水晶头,将水晶头有弹片一侧向下,另一手捏平双绞线,白橙线对着RJ-45连接头的第一脚(余类推),稍用力将排好的线平行插入水晶头内的线槽中,8条导线顶端应插入线槽顶端。

确定双绞线的每根线已经放置正确之后,将RJ-45连接头放入压线钳槽中,用力压接。

网络配置与操作过程中的步骤性可以反映到游戏当中。如,台球游戏中,桌面上的球要求按顺序入带。如果把某一网络操作中的步骤和桌面上的球进行对应,那么此网络操作就可以转换成某一台球游戏。

类似于概念游戏方案设计,可以把网络配置步骤游戏方案设计分成章节网络配置步骤游戏和专题网络配置步骤游戏。

(5)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由于教育游戏的存在,网络课程的考核不是简单地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游戏的情况进行考核。可以结合学生完成游戏的情况采用理论免考、实践免考、部分理论免考和部分实践免考等课程考核方式。

3.结语

通过游戏教学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有效消除高职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教与学效率,同时使得游戏教学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提高游戏教学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朱兆松.网络课程教学中的游戏尝试,实践与探索,2009.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3

关键词:线上教学;微机原理

线上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现代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进行网络教学的方式。微机原理是工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覆盖范围广,对其进行线上教学研究具有典型性。通过前几周线上教学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1)课程中的编程部分对现场推演要求较高,线上的演示师生只能面对屏幕,不能达到对编程逻辑的训练效果。(2)由于线上教学时间集中,导致学生每天要学习大量的课时,需要从早到晚在电脑或手机前收看网课,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够。(3)线上学习需要电脑、手机、网络等设备,部分学生存在网络条件差、没有电脑、手机性能不够等问题。再加上没有纸质教材,很多学生无法适应。(4)本次线上教学与全国高校的线上教学时间上重叠,造成平台卡顿,学生无法及时观看学习视频、提交在线作业,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完成了线上教学体系的构建和线上教学方案的设计。

1线上教学体系构建

本次线上教学以慕课平台为核心,辅以课堂管理工具实现线上教学体系的构建。(1)中国大学MOOC。该平台的优势是具备大量的国家精品课程,与爱课程平台互通,学生可以选择慕课或者传统网课的形式学习。本次课程采用的是SPOC形式的教学模式,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国家精品课程为主体,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自主增减个别章节的学习视频。(2)慕课堂。慕课堂是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发的一款针对课堂管理的教学工具,功能涵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全教学过程,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客观上促进学生由教到学的转变。(3)班级QQ群。作为线上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教学班QQ群可实现对学生的线上管理,每个教学班级由任课教师单独对学生进行实名制管理,教师通过QQ群公告、课堂考勤、传递资料、收取作业、在线答疑。(4)仿真软件。实验课采用了MASMforWindows集成汇编语言编程环境,简化程序调试过程,使学生快速熟悉汇编语言的框架结构,尽快掌握汇编语言。此外,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视频方便学生随时回顾和练习。通过中国大学MOOC+慕课堂+班级QQ群+仿真软件,构建多渠道、多平台的线上教学体系,对理论和实验授课实现了全覆盖。

2线上教学方案设计

线上教学方案的设计以覆盖线下教学全部内容的理念来设计,涵盖课前、课上、课后全过程,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实现教学评价体系。(1)课前学习。利用班级QQ群作为交流平台,慕课堂作为课堂管理工具,提前将电子版教材、PPT课件发送给学生,学生自主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和思考题,以备课上时进行随堂抽选学生回答,同时利用班级QQ群在线答疑。(2)课上学习。主要从考勤、讲解、互动和动态调整几个方面入手。考勤:严格按照学校课表时间,利用慕课堂小程序、班级QQ群签到功能进行在线打卡签到。讲解: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SPOC为主体,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标准,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互动:利用慕课堂和班级QQ群,在线布置随堂小测验,实时为学生答疑,在线监测学生的参与度。将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动态调整: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对于简单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习,对于重难点内容重点讲解,简化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3)课后学习。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和思考题,设置好答题时间和提交时间,并定期组织单元测试,对阶段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由于本门课程还涉及实验课程,利用QQ群以大作业形式布置,将仿真软件发送给学生,指导学生调试软件环境,使学生自主完成汇编语言编程全过程的学习。(4)课程考核体系。根据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重过程、轻考试”的要求,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考核了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4个部分,其中课堂表现以课上时间的讨论表现和课后答疑的表现为主,出勤率的占比要弱化,最终占比分别为:期末考试50%、出勤率5%、课堂表现15%、课后作业10%、实验报告20%。

3总结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4

关键词:线性动态系统;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直线二级倒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85-03

一、引言

线性动态系统理论与设计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重点大学均开设了类似课程。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实际系统抽象出来的、形式上具有统一性的具有线性属性的一类动态系统,借助线性代数和矩阵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控制器设计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与推理能力,使学生具备利用数学工具对控制系统进行理论描述、系统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综合能力[1-3]。

该课程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之一,以往教学过程主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作为分析工具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根据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的现状,需要在讲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突出相关理论、方法的工程应用背景[4]。

二、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线性动态系统理论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及在学科中的基础性,教学案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基础知识及课程基本理论、方法进行选择与设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选择典型的直线二级倒立摆作为教学案例。直线二级倒立摆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抽象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等实际系统的物理模型。该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自然不稳定系统,通过该系统可更直观地展现动态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以及系统状态的收敛速度等抽象概念[3]。由于该系统的典型性,已有大量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便于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中分析、验证,结合实验室原有的物理实验装置,可对线性动态系统的分析、综合进行实际实验验证[5]。

(一)直线二级倒立摆物理模型

直线倒立摆是在直线运动模块上装有摆体组件,直线运动模块有一个自由度,小车可以沿导轨水平运动,从而保持倒立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为简化系统,在建模时忽略了空气阻力和各种摩擦,并认为摆杆为刚体。

其中,M为小车质量,m1为摆杆1的质量,m2为摆杆2的质量,m3为质量块的质量,l1为摆杆1中心到转动中心的距离,l2为摆杆2中心到转动中心的距离,θ1为摆杆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2摆杆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F为作用在系统上的外力。

三、案例化教学方式实践

结合实例在建立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后,可基于该系统模型对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等进行分析,在课程内容的运动分析、能控性、能观测性以及稳定性分析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结合该系统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数学化的理论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含义,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原理、方法。

1.系统开环仿真。结合该案例,要求学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建立系统模型,并进行相关算例的编程计算、系统分析。系统的Matlab/Simulink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中“State-Space”模块为直线两级倒立摆的状态方程,双击模块可打开模型进行参数设定。

建立好系统仿真模型后,对系统进行开环仿真,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发散,为使系统稳定,需要对其添加控制器。

2.控制器设计与仿真。为使系统稳定,需要针对该系统设计闭环控制器,采取状态反馈的形式进行控制器设计,控制率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方法,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根据LQR控制方法的原理,可计算出控制器状态反馈矩阵的参数为K=[1 73.818 -83.941 2.0162 4.2791 -13.036],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系统虽然可以稳定,但系统稳定时间过长,根据LQR的基本原理,可知要增加系统响应速度,需增加权重Q的值。

设Q11=300,Q22=500,Q33=500,对应的LQR控制器参数为K=[17.321 110.87 -197.57 18.468 2.7061 -32.142],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系统可以很好的稳定,在给定倒立摆干扰后,系统在2.5秒内可以恢复到平衡点附近。通过对参数的重新设置,观察仿真结果,进而加深对相应控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实时实验验证。根据上述仿真结果,选取具有较好响应的控制器参数进行实时控制实验,对比验证控制方法在实际系统上的控制效果,由于实际系统存在干扰信号、检测信号噪声、机械摩擦等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实物系统上的控制效果与仿真结果会有一定差异。

实物实验验证在实验室的直线二级倒立摆平台上进行,控制算法仍可基于Matlab/Simulink进行。实时控制系统如图7所示。

四、结论

案例化教学方式的实施,除了教学案例的引入、课程教学组织的变化,学生的深度参与对于教学效果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自行建立系统模型,对系统性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设计控制器,可覆盖课程大部分内容,通过案例将各知识模块和方法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对于实际系统的作用,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同时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Chi-Tsong Chen. Linear system theory and design,3rd edi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王晓兰,李恒杰.“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3,35(2):21-23.

[4]齐晓慧,王永川,董海瑞.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82-84.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5

针对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及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提出将MOOC和SPOC本土化,形成一种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即现代职教课程模式,以计算机类课程开发为例,介绍混合教学模式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MOOC;现代职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0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性、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正加紧改革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提高高职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如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切实提高,正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1MOOC和SPOC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股新的教育思潮正从欧美传入中国,这股思潮就是“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种具有海量资源的在线课堂,其形式类似于网络教育和精品课程(或公开课),但是比网络教育等平台更开放、更强大。MOOC在全球掀起了教学变革狂潮,但是随着其迅猛发展也暴露了各种问题。比如“没有先修条件”和“没有规模限制”对学生和大学而言,既是MOOC的优势又是其局限性所在。正是MOOC的种种问题促使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诞生,它开启了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是指面向少数(几十个或几百个)达到准入条件的学生开设的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相比于MOOC完全开放的平台,SPOC有一定的限制性,规模小,更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

2现状分析

2.1职业教育学生特点

(1)不太适应传统学校的教学模式,喜欢“做中学”,不爱理论课,爱实践课。

(2)对专业有些兴趣,但学习习惯较差,缺乏毅力和耐力。

(3)想学但不知道如何去学,不会学习。

2.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粉笔加黑板的“师讲生听”模式;“讲练分离”的“课件”式教学模式;“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式的“演示练习循环”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索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1]。这几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优点,但始终是以教师或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3现代职教课程模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针对职教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开发和实施现代职教课程中,从课前导学案、课中任务书到课后作业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精心设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意义,尽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我们开发和实施的现代职教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前,学生要进行在线视频的观看和在线测试;课中实施翻转课堂,老师答疑,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形成最终答案;课后,以学生为主进行任务拓展,提交作业。在MOOC和SPOC的理念基础上,将在线教育与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将MOOC和SPOC本土化,形成一种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即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进行一体化设计:

(1)线上,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完成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2)线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

(3)“职场化”特色贯穿始终,融入线上与线下各环节。线上资源的职场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而线下主要体现在借助公司、车间、实训室等职场化环境,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堂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完成任务、项目和作业,并依据行业、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价。

4现代职教课程的开发

4.1课程标准

现代职教课程的标准要求比普通课程要高。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依据企业调研结果以及工作岗位的能力特点分析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要融入职业教育行动导向与学院职场化理念,又要体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要求,还要体现职场化课业的要求;课时要进行重新规划,内容体系要进行重新调整,能力目标与学以致用的理念要更加突显。现代职教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内容标准要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将线上学习情况列入考核等,以职场化课业为导向。

4.2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任务书(导学案)成为学习支架,突显知识的获取和初步理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活动相结合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内化及应用,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职场素养。导学案设计要精准,学习活动与评价要紧密结合。

4.3在线学习活动设计

(1)每节课都要有导学案且清晰明了。

(2)每节课都要有在线测试,每次上课要公布前次在线测试成绩,讲解出错比较多的题目。

(3)每节课都要有课堂任务书(学习任务单)且采用真实项目作为任务。

(4)每节课都要有课后作业书。

(5)每节课要建立课程讨论区,要求学生发帖或回帖,师生互动热烈。

(6)每节课要建立教师笔记,通过反思引导教学方法改进。

4.4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1)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兼顾学习时长等相关环节,形成多项考核。

(2)各部分的考核比例要合理,符合课程特点与专业特点。

(3)课堂实战成绩要占一定的比例,学生的作业评价应占有较大比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成绩设置为课程作业(30%)、在线测试(30%)、论坛讨论(5%)、平时表现(20%)、学习笔记(10%)和在线时长(5%)6个部分。考核强调线上学习的重要性,但成绩的组成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5教学视频的录制

(1)视频形式有录屏、录像、手写板制作、仿真技术嵌入等。

(2)视频内容要与导学案要求一致,符合微课要求,即与知识点对应起来。

(3)视频质量要求画面清晰,声音清楚。

(4)视频时间长度一般在5~10分钟以内,适合高职学生在线学习。

5现代职教课程的实施

5.1线上学习

1)学生的角色及任务。学生的角色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是线上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信息化素养也得以提升。由于学生是在课下完成线上学习,所以老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来保证线上学习的实施情况。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课前任务书,明确本次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主观看相关的教学微视频。

(2)在观看过程中遇到难点,可反复观看视频,并采用适当方式与教师进行即时交流互动。

(3)完成在线测试习题。

(4)记录观看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讨论。

2)教师的角色及任务。教师不是线上学习部分的主角,更多的是引导者[2],同时也是资源创造者,在课程单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线上学习的主要任务是:

(1)实时解答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密切关注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包括登录平台次数、进入课程次数、在线时长、学习笔记记录次数、论坛发言情况以及在线测试完成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加强对排名靠后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3)及时回答学生在论坛中提出的问题,对在线测试及整体数据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营造“学霸”氛围,发挥标杆作用。

5.2线下面对面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是交互式、探究式的[3]。线下面对面翻转课堂的实施,以一节课60分钟为例,主要包含6个方面:

(1)教师拿出5分钟通报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让学生明确线上学习的重要性。

(2)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在线测试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

(3)根据课堂任务书的要求,让学生分组研讨课堂案例,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

(4)进行案例评价,组内先评出优秀作品,然后组间再进行互评,获得优秀作品的小组,组长要在电脑上进行展示,大约需要15分钟。

(5)教师和学生要分别进行总结,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教师要总结本节课相关知识点和拓展知识点,大约需要5分钟。

(6)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老师进行本节课的反思(课后完成)。

6阶段性成效

实施现代职教课程一年,我们对部分计算机在线课程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认同度基本达到70%,不认同的学生占到10%左右,还有近20%的学生对相关事项持中立态度。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学中心共同组织了学生评教活动,数据显示,现代职教课程评教分数达到了94.6分,超过了普通课程。现代职教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很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

(1)实施现代职教课程模式以来,学生从最初的不适应演变为主动的学习。

(2)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化拓展与应用。

(3)成绩透明化,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

(4)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学会运用MOOC深化课程学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

(1)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念高度认同。

(2)以实战的方式学习了教学平台使用、MO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导学案设计等,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得到提升。

(3)全系24名教师通过中国大学MOOC网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实战学习与考试,80%为优秀成绩。

(4)教师边开发、边实施、边提升的模式初步形成,信息化素养普遍得到提升。

7现代职教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现代职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建设在线课程时,既要考虑怎么实施翻转,又要考虑在线学习应奠定怎样的基础;知识点碎片化后,还要注意给学生搭建概念地图(整体性)及学习支架。

(2)职场化的课业设计。针对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实战、讨论等,作业如何布置,每项作业的成果如何展示。

(3)教师设计(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针对导学案及课堂活动任务单,知识点梳理、分解和序化依然是难点,设计理念的提升成为课程开发中的要务,这是个长期过程,且只能在工作中积累和提升,培训只是给方法,不可能给结果。

(4)对学生的持续引导。引导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机制来保障。

(5)混合式学习环境。未来教室普及上仍有差距,虽然教室实现无线覆盖,但和信息化与职场化融为一体的未来教室相比,仍存在差距,需要持续完善。

8结语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从2013年开始系统地研究探索混合式教学与现代职教课程教学模式,内容涵盖了微课与微课程、MOOC与SPOC、混合教学与翻转课堂等。研究历程为“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现代职教课程”。截至2015年3月,我们依靠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发和实施了数门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如何将这种模式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推广,使计算机专业教学不断改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这始终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6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工程实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49-02

一、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以下简称道勘)作为土木工程道桥方向的主要课程,是培养道桥专业技术人员,助其从事如施工技术、设计绘图、质量控制等相关领域专业工作的必要环节。该课程内容涵盖了道路交通和汽车的相关理论、道路路线的平纵横设计方法,以及更深入的选线、交叉设计应用,其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对于本科生教学而言,课堂学习始终无法弥补工程经验的匮乏[1],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因素。

二、道勘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高校广泛应用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由三个环节构成:知识点教学、辅助软件教学和课程设计指导。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道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学生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的能力。

1.知识点教学。该环节要求教师对道路勘测设计有着深刻的认识,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托,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对具体某一方面的实现(如平面选线)进行演算分析。课堂知识点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关键的、不容出错的基础知识,然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举一反三。现今道勘教学已压缩至32学时,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涵盖面仍为广泛,教师对教学速度和重点内容的把握直接影响着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2]。在这种情况下,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

2.辅助软件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软件来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的方法在各个行业都已得到广泛应用[3],行业的发展推动着CAD技术的进步。对道路设计而言,以鸿业市政道路软件及纬地软件(Hintsoft)等为代表,是专业技术人员常用的道路设计软件。为了使培育的学生与生产工作接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了辅助软件教学。辅助软件教学能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巩固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回归生产实践,辅助软件作为生产工具则成为了非常必要的部分。

3.课程设计指导。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完成课程设计,是除考试外另一种对课程学习成果的检验,也能让学生提前了解进入道路工程专业领域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与转化的工作方式。一般是让学生在指定地形图区间内,完成约一公里的简单道路设计任务,设计内容包括路线平纵横设计及道路土石方调配。多数课程设计任务都没有相应的工程背景及实际应用,这样造成了两个主要问题:(1)学生所设计的道路往往脱离工程实践,无法结合建设需求体现道路的价值;(2)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所选的设计方案往往简单粗暴,未经过方案比选与优化,缺乏实际工程建设存在的意义[4]。从上述三个环节的分析研究中发现,虽然传统道勘教学模式较为成熟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薄弱的部分,如课堂讲解与生产实践脱节,辅助软件教学时间不足,课程设计过于单一,这些问题亟需在教学过程中引起重视。

三、依托工程实例的教学改革

道路勘测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已从传统的人工测量、手动计算、纸上定线拉坡、手工绘图等步骤,演化为遥感或航测地形、计算机动态选线及设计绘图[5]。道勘课程的教学应当随着道路工程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教授学生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他们与生产实践接轨的能力。笔者在道勘教学过程中,以湖北省郧十高速公路郧县互通连接线市政段道路工程建设(以下简称连接线)为项目背景,以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为课程设计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所学教材知识点和纬地软件完成道路设计任务。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明确教学目标。考试能够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学生对整个勘测设计工作流程与方法的考察,课程设计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结合工程实践的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过于单一,容易另学生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做出的设计方案脱离建设背景,缺乏合理性与实用性。依托于工程实例的教学,以令学生具备完成道路工程勘测设计工作为教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授给学生,并使其理解与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工程项目为例,展示各项工作在整个勘测设计流程中的意义。以连接线项目中平面设计为例,该平面线型是综合考虑了区域控规、道路交通详规,道路施工征地用地以及建设单位提出的大方、美观的要求后多次调整、比选后得出的较优方案。

2.合理布置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依托工程实例的道勘教学不只要求学生通过考试、完成一次课程设计,更重要的是学习完成勘测设计任务的过程。笔者在平面设计章节教学课时的同时布置了课程设计的任务,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能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是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摸索线型设计与调整的过程。布置课程设计除了提供任务书与地形图与相关规范以外,还应当提供该区域的规划图纸,工程背景资料与建设相关要求。同时,为了使课程设计任务具备工程实际意义与合理性,教学中不应当提倡一次性的施工图设计,而应当按照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的要求采用两阶段设计,分步完成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质量评价方法也应当由传统的结果控制转为过程控制。此外,课程任务制定应兼顾理论计算水平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能力,既要求掌握手工计算完成平曲线要素、竖曲线要素、横向超高系数、断面土石方等的知识要点,也要能够熟练运用软件高效合理的完成设计方案。

3.动态跟踪指导。道路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全局性的思维以及逐步优化调整的耐心。对工程经验不足的在校学生来说,很难在一次课程设计中就拿出较为合理的方案,故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与一次性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作习惯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就连接线项目而言,设计过程中土石方平衡是通过反复调整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后,最终确定下来较为经济可行的设计路线,其原因是在确定了平面线型的情况下,调整纵断面追求填挖平衡可能会出现高填方高挖方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是应当尽量避免的。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提升并强调方案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指出学生设计方案的不足以及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方向,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比较分析各自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方案优选的体会,积累线型调整的经验。

四、结语

首先,以工程实例为依托能加深学生对道路勘测设计要点的理解,使该课程的学习更具实用性;其次,采用过程控制来评价教学质量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对教学实践过程采用动态跟踪指导,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前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

参考文献:

[1]文建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时效性研究[J].大学教育,2013,(12):50-51.

[2]张秀成.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126-127.

[3]耿国富,冯,刘运通,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74-77.

[4]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1):100-101.

[5]周旭华,郑齐.道路测设新技术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Research on Highway Survey and Design Teaching based on Engineering Project

ZHOU Xiao-yong,LI Tian-j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mode of highway survey and design course,and fi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the author has made improvements and study on the teaching goal,task,process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The study shows that relying o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the teaching can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methods and process to solve problems,in this way we ca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self-study ability of students,at the same time,develop good work habits.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7

教师在使用备课组下发的教学活动设计时,往往会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优化,以便适合学生.那么,教师优化活动设计的起点和落点是什么?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参加了组内的一次公开课活动.

本次组内公开课的课题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中第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共开设了两节课,两位教师将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部分优化,教学形式采用县域推广的活动单导学模式.

一、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

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事先组织教师拿出了一份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下:

活动一 创设情境,感受数学

问题1:回忆生活中、数学中遇到的抛物线.

问题2:怎样检验所得的曲线是不是抛物线?

问题3:如何研究抛物线?

活动二 小组合作,建构数学

问题4:如何建系?尝试建立抛物线的方程.

问题5: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系统研究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情况?

问题6:思考抛物线与椭圆及双曲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活动三 应用体验,感悟数学

例1 求抛物线y2=4x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例2 求经过点P(-2,4)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活动四 对话交流、实现共享

问题7:归纳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问题8:体会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抛物线模型出发,设计成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再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手段来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在每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建构数学.

二、课堂活动方案分析

两位教师的课堂活动方案分别记为案例A和案例B,下面对两个活动方案优化的部分作一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两位教师主要在活动一和活动二上体现出了不一样的处理.

1.活动一的处理

案例A:严格按照活动一展开教学活动.在学生尝试回忆、做出回答后,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了从网络上收集的一些有关抛物线模型的图片,比如手电、拱桥、喷泉、平抛运动等,并在图片上用彩笔画出抛物线的示意图.在活动处理过程中,教师进行了适时点拨.

案例B:在学生回忆遇到的抛物线后,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手工实验操作,题目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第54页第1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折痕围成的轮廓,感受抛物线的具体形状,说出抛物线的名称.课堂气氛活跃,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怎样从数学角度说明曲线就是抛物线.

两位老师的引入方式不一样,一个通过投影将图片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知,另一个则通过手工操作给学生直接感受.案例A中的学生在熟悉的抛物线图形与数学中的抛物线之间产生疑惑,产生了想用抛物线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需求.不同的是案例B的实践操作给学生的感受是数学与现实之间的碰撞,用一张小小的纸片就能折出抛物线的模型,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对数学有了真实的感受,他们可以直接触摸数学.当学生向别人展示实验现象时,他想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种需求激发着学生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

2.活动二的处理

案例A:在学生回忆出抛物线的定义后,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进行了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们归纳得出抛物线具有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是焦点与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过焦点与准线垂直的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等几个基本性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抛物线方程的几个环节,着重在建系上下功夫,提醒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教师又借助几何画板的旋转功能将抛物线旋转了几种特殊位置,学生根据观察,提出借助建系方案.最后由学生分组求出不同的标准方程,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

案例B:教师从尺规作图的角度提出如何根据抛物线定义画出抛物线的图形.学生根据描点作图的方法,很快给出作图的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抛物线的作图.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图形的性质,并根据性质独自尝试建系,求出抛物线的方程,小组合作后集中展示.

案例A使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各种形态下的抛物线有所感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利于知识的建构.不足的是教学貌似学生探索出抛物线的方程,实际上是教师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彰显.案例B则用描点法作出抛物线的图形,较案例A稍显平淡,但是教师在学生建系的过程中,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建系,并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需求、表达需求得以满足,学习的经历也比较深刻.

三、对优化设计出发点的思考

平行线的教案设计篇8

关键词:装饰图案;平面构成;发展;动态

中图分类号:T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66-02

1 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的由来以及概念区分

装饰图案是一种绘画兼实用艺术并存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缘于史前文化中的彩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和地区的图案,绵延七八千年,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地创造和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今天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展现出了新姿态。对于“装饰图案”的概念,我们先来看“装饰”,“装饰”即装点、美化、修饰,强调装饰性、装潢、点缀效果。图案,“顾名思义”就是:图形设计的方案。我国图案教育家、理论家雷圭元先生曾如此定义图案:“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那么概括而言装饰图案即起装点美化作用的图形设计方案。装饰图案作为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课程已存在好久,在基础设计的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家对平面构成的认识更多的是从包豪斯开始,可并非缘于包豪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构成的概念就开始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活动,艺术家们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进行表现,放弃传统的写实手法。这种主张后经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画派,荷兰的新造型主义,以及俄国的构成主义得以发展,到包豪斯时期得以完善确立,从而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即今天我们所称的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只有长度和宽度的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那么平面构成――即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具体而言就是指将既有的形态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和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传递相应信息的视觉形式的一门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陆续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在30几年的基础教学课堂上展现出了极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2 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不同的训练目的和作品特点

装饰图案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采用生活中的各种自然形象为素材,根据装饰变化的各种手法来寻求其变化性,在平面上产生一种统一规整的视觉感受,以此来体现其存在性的意义和实用性的价值。通过创作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修养为专业设计奠定基础;并直接在实用性设计中得以应用。装饰作品显现着极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的服装、日用品、居室、建筑等各个层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到处都留下了它的痕迹。有着很广泛的市场和群众基础。对艺术设计教育起着基础铺垫作用的同时,其作品还占有着重要的市场份额。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掌握理性的具有发展性的造型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对创作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学生在之后的基础设计、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平面构成不是完整的设计,是一种设计手段,是一种思维哲学,其作品突破了平面时空,增强了画面中的运动感和空间深度,在平面的纸上产生了一种空间起伏的视觉效果,达到了三元立体空间的错视效果。平面构成课程训练不直接以实用性为目的,画面显现的是纯粹形式感的视觉效果,表现形态距离实用功能较远,不能等同于设计作品。但它是一种具有很强共性的设计语言。各应用设计门类无不以其作指导来实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商品的设计。平面构成也更是为完善和创造富有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点、线、面在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中手段与目的的区分

说到点、线、面,也许有人要说在包豪斯时期,包豪斯的教授们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艺术和科学的一致性,既然艺术和科学一样可以进行分解,按照科学的方法绘画艺术可分解为最简单的点、线、面元素。那么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都属于艺术范畴,还原到最后不都一样是点、线、面元素吗?不错,点、线、面是装饰图案艺术中构成画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三大要素;而且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的画面效果,都是由点、线、面元素形成的形组合排列而实现的,可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则不同。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作为目的而存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可以组合成具象形,将生活中的形象直接转化为点、线、面;也可以组合为抽象形,几何形不规则形等。通过点、线、面以及组织的形态来寻求画面的运动起伏变化,从而带给人相应的心理感受。此时偏重研究的是点、线、面在画面中的视觉运动规律,完全是造型规律上的运用。而在装饰图案中所用形象外在形态为具象形,点、线、面此时只是作为对具象形的一种表达方法而存在,只是告诉我们不是在运用素描、明暗、自然色彩来处理,只是一种对植物、动物、风景等具象形进行夸张、变形等处理来实现画面的视觉效果达到装饰实用目的一种表达方法和手段。

4 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的时代性特征

装饰图案作为我国高校艺术课程中土生土长的一门课程,很多人看来似乎将要退出设计基础课程教育的舞台,被淘汰。其实不然,发展到今天装饰图案在自身优势得以加强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因素和时代气息,从表现领域、内容到表现手段、技巧都有了新面貌,作品效果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这里个人想引用17世纪诗人涨潮的一段话来表达所认识到的装饰图案的重要性以及时代意义。诗人涨潮如此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山、石无饰则无趣,生活无饰则无味,物质生活中需要装饰来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精神生活中也需要装饰来满足我们在心理文化层面的需求。由此可见对装饰图案课程的研究、学习势必影响着各应用性设计门类的深入和发展。装饰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们再来看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包豪斯时期提出的艺术和科学的一致性,指导着艺术相关的从业人员在理论上的深化和实践中的应用。所以说平面构成是科学指导下的发展的动态的方法论,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适用性和应用性,将继续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时代性的方法论指导和实践方向。更将是一门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发展的学科。

结束语: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两者同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各自分担着不同的任务,在对设计课程的学习和深入上发挥着不同的价值。装饰图案以感性的形式展现着装饰实用价值,以其柔和的态度充实丰满着应用性设计;而平面构成以其理性的设计语言传递着科学指导的意义,以其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引着应用性设计的开展延伸。两者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下其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也已更加丰富多变和丰富多样,无不以时代的表情表达着时代,以艺术的形式体现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更新和变迁。

参考文献

[1]毛溪著.平面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濮礼建,刘韬著.平面构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文健,钟卓丽,李天飞著.设计类专业平面构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赵蕾著.形态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连东出版社,2007.

[5]陆叶著.装饰图案[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6]颜鸿蜀,王姝珍著.图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服装结构设计概述范文 下一篇:关于养猪的项目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