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00:46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1

高处坠落在建筑行业事故中的发生率一直都是比较高,说明它存在的危险性相对其他作业也是比较大的。那么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高空作业,这是每个安全员都在关注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足够的安全意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份好的安全管理制度指导着我们怎么去做!

一、范围

本制度为了预防高处作业出现安全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特建立高处作业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厂区内所有高处作业。

二、职责

1、安环部是本制度的制定单位,负责本制度的修改、督察。

2、其他相关单位是本制度的协助单位,负责本制度的执行。

三、定义

1、高处作业:凡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及其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

2、坠落基准面:从作业位置到最低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称为坠落基准面。

3、坠落高度(作业高度):从作业位置到坠落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坠落高度。

4、异温高处作业:在高温或低温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高温是指作业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2℃及以上时的温度。低温是指作业地点的气温低于5℃。

5、带电高处作业:作业人员在电力生产和供、用电设备的维修中采取地(零)电位或等(同)电位作业方式,接近或接触带电体对带电设备和线路进行的高处作业。

四、高处作业分级

高处作业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特级高处作业,符合GB/T

3608的规定。

1

、作业高度在2m≤h<5m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2

、作业高度在5m≤h<15m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3

、作业高度在l5m≤h<30m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4

、作业高度在h≥30m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五、高处作业安全要求与防护

1

、高处作业前的安全要求

1

)进行高处作业前,应针对作业内容,进行危险辨识,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将辨识出的危害因素写入《高处作业票》以下简称《作业票》,并制定出对应的安全措施。

2)进行高处作业时,除执行本规范外,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高处作业及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

3)作业单位负责人应对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负责,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

4)高处作业人员及搭设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5)从事高处作业的单位应办理《作业票》,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作业。

6)《作业票》审批人员应检查确认安全措施后,方可批准高处作业。

7)高处作业中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气设施和各种设备,应在作业前加以检查,确认其完好后投入使用。

8)高处作业前要制定高处作业应急预案,内容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有关人员应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

9)在紧急状态下(有下列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的)应执行单位的应急预案:

1〉遇有6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下的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

2〉在临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的场所进行高处作业时,作业点的有毒物浓度不明。

10)

高处作业前,作业单位现场负责人应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交代现场环境和作业安全要求以及作业中可能遇到意外时的处理和救护方法。

11)高处作业前,作业人员应查验《作业票》,检查验收安全措施落实后方可作业。

12)高处作业人员应按照规定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带、安全帽符合要求。作业前要检查。

13)高处作业前作业单位应制定安全措施并填入《作业票》内。

14)高处作业使用的材料、器具、设备应符合有关安全标准要求。

15)高处作业用的脚手架的搭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高处作业应根据实际要求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吊笼、梯子、防护围栏、挡脚板等。跳板应符合安全要求,两端应捆绑牢固。作业前,应检查所用的安全设施是否坚固、牢靠。夜间高处作业应有充足的照明。

16)供高处作业人员上下用的梯道、电梯、吊笼等要符合有关标准要求;作业人员上下时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固定式钢直梯和钢斜梯、便携式木梯和便携式金属梯,应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

17)便携式木梯和便携式金属梯梯脚底部应坚实,不得垫高使用。踏板不得有缺档。梯子的上端应有固定措施。立梯工作角度以75°±5°为宜。梯子如需接长使用,应有可靠的连接措施,且接头不得超过1处。连接后梯梁的强度,不应低于单梯梯梁的强度。折梯使用时上部夹角以35°~45°为宜,铰链应牢固,并应有可靠的拉撑措施。

2

、高处作业中的安全要求与防护

1)高处作业应设监护人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监护,监护人应坚守岗位。

2)作业中应正确使用防坠落用品与登高器具、设备。高处作业人员应系用与作业内容相适应的安全带,安全带应系挂在作业处上方的牢固构件上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架或钢丝绳上,不得系挂在移动或不牢固的物件上;不得系挂在有尖锐棱角的部位。安全带不得低挂高用。系安全带后应检查扣环是否扣牢。

3)作业场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所使用的工具、材料、零件等应装入工具袋,上下时手中不得持物。工具在使用时应系安全绳,不用时放入工具袋中。不得投掷工具、材料及其他物品。

易滑动、易滚动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时,应采取防止坠落措施。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妨碍通行和装卸。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

4)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凡水、冰、霜、雪均应及时清除。对进行高处作业的高耸建筑物,应事先设置避雷设施。遇有6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特级高处作业、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暴风雪及台风暴雨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检查,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或脱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

5)在临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的场所进行高处作业时,作业点的有毒物浓度应在允许浓度范围内,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应急状态下,按应急预案执行。

6

)带电高处作业应符合《安全用电导则》的有关要求。高处作业涉及临时用电时应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7)高处作业应与地面保持联系,根据现场配备必要的联络工具,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尤其是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或附近有放空管线的位置高处作业时,应为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器材(如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或口罩等),应事先与车间负责人取得联系,确定联络方式,并将联络方式填入《作业票》的补充措施栏内。

8)不得在不坚固的结构(如彩钢板屋顶、石棉瓦、瓦棱板等轻型材料等)上作业,登不坚固的结构(如彩钢板屋顶、石棉瓦、瓦棱板等轻型材料)作业前,应保证其承重的立柱、梁、框架的受力能满足所承载的负荷,应铺设牢固的脚手板,并加以固定,脚手板上要有防滑措施。

9)作业人员不得在高处作业处休息。

10)高处作业与其他作业交叉进行时,应按指定的路线上下,不得上下垂直作业,如果需要垂直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

11)在采取地(零)电位或等(同)电位作业方式进行带电高处作业时。应使用绝缘工具或穿均压服。

12)发现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设施有缺陷和隐患时,应及时解决;危及人身安全时,应停止作业。

13)因作业必需,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应经作业负责人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业后应立即恢复。

14)防护棚搭设时,应设警戒区,并派专人监护。

15)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如果发现情况异常,应发出信号,并迅速撤离现场。

3、高处作业完工后的安全要求

1)高处作业完工后,作业现场清扫干净,作业用的工具、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应清理运走。

2)脚手架、防护棚拆除时,应设警戒区,并派专人监护。拆除脚手架、防护棚时不得上部和下部同时施工。

3)高处作业完工后,临时用电的线路应由具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的电工拆除。

4)高处作业完工后,作业人员要安全撤离现场,验收人在《作业票》上签字。

六、《高处作业票》的管理

1、一级高处作业,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责审批。

2、二级、三级高处作业及下列情形的高处作业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审批。

1)在升降(吊装)口、坑、井、池、沟、洞等上面或附近进行高处作业;

2)在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灼伤的区域或转动设备附近进行高处作业;

3)在无平台、无护栏的塔、釜、炉、罐等化工容器、设备及架空管道上进行高处作业;

4)在塔、釜、炉、罐等设备内进行高处作业;

5)在临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及设备高处作业。

3

、特级高处作业及下列情形的高处作业,由分管安全副总审批。

1)在阵风风力为6级(风速10.8

m/s)及以上情况下进行的强风高处作业;

2)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异温高处作业;

3)在降雪时进行的雪天高处作业;

4)在降雨时进行的雨天高处作业;

5)在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进行的夜间高处作业;

6)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带电高处作业;

7)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悬空高处作业。

4

、作业负责人应根据高处作业的分级和类别向审批单位提出申请,办理《作业票》。《作业票》一式三份,一份交作业人员,一份交作业负责人,一份交安全管理部门留存,保存期1年。高处作业完成后3日内上交安环部,不按时上交或丢失一份《作业票》对作业单位罚款50元。

5、对于作业期较长的项目,在作业期内,作业单位负责人应经常深人现场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做好记录。若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办理《作业证》。

七、考核

1、凡违反本制度相关规定的扣责任单位安全罚款50-500元。

2、情节严重的或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交由公司研究决定。

END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2

序号

活动类别

活动名称

危害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控制方法

1

路基工程

路基挡土墙施工

开挖基坑支护不牢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

砌筑高层挡墙坠落

高处坠落

人员伤害

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3

脚手架不牢固

高处坠落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4

砌筑石墙塌方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5

砌筑石料时不慎滚落

物体打击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6

搬运石料时码放不当

物体打击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7

路基填筑

消解场选址不当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8

不慎被压路机撞及压伤

机械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9

在路面边缘不慎滚落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10

电缆、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挖断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1

指挥不当、麻痹大意

机械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12

现场管理无序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13

岔道口无人指挥

机械伤害

隔离防护、警示牌

14

路基作业

无证上岗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15

违反操作规程

机械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16

多台机械同时作业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17

进场机械卸车时无专人指挥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18

边沟开挖

未设防护栏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

挖树

无防护措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0

移电杆

无防护措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1

清表作业

无防护设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2

土方开挖

放坡不规范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3

破坏地下管线

触电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

取土坑无人指挥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

无警示牌、警告牌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6

放坡系数过小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7

指挥人员违章指挥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28

取土坑

积水过深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技术方案

29

取土坑抽水没有可靠接地保护

触电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30

清淤

边缘淤泥堆积过高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31

操作机械不当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

32

旧路面破碎

无防护措施

机械伤害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33

破路恢复

道路碾压不实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34

护坡砌石

斜坡堆放石料

物体打击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35

路面工程

拌合站

动态拌合伤害

机械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36

装载机械伤害人

机械伤害

专人指挥、警示牌

37

运料车伤害人

机械伤害

专人指挥、警示牌

38

限位器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维修、应急预案

39

急停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维修、应急预案

40

操作失误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

41

导热油加热区保温不良

烧伤

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42

热油炉温控件失灵

火灾

定期维修、应急预案

43

油管破裂造成泄露

火灾

定期维修、隔离

44

空压机安全阀失效

爆炸

定期维修

45

攀爬高处没有安全措施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46

电源线保护不良造成破裂

触电

定期巡查

47

高空物料不慎坠落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48

捣料人员没有安全护栏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49

点火用液化气泄露

中毒和窒息

定期维修、定期巡查

50

成品料放料造成过溢

烧伤

审核方案、保持安全距离

51

实验人员从车上坠落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52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53

摊铺

操作手无证操作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54

操作手违章带病操作

机械伤害

规范作业、隔离防护

55

周围配合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交底、隔离防护

56

维修摊铺机时防护不当

机械伤害

现场专人指挥

57

运料车与摊铺机配合不当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58

接触高温者防护不够

烧伤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59

碾压

压路机相互碰撞

机械伤害

现场专人指挥

60

压路机与配合人员不协调

机械伤害

现场专人指挥

61

压路机操作手无证驾驶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62

压路机违章指挥及驾驶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63

检修时防护不当

机械伤害

定期检测、更换

64

压路机行驶至边缘时翻下路面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65

驾驶员后视不良

机械伤害

定期检测、更换

66

晚间施工照明不足

机械伤害

增加照明

67

压路机带病作业

机械伤害

定期检测

68

检修发动机不戴手套

烧伤

安全交底、个人防护

69

检修发动机被风扇或三角带打伤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70

洒水

洒水过程中撞伤现场人员

车辆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交底

71

上下水车顶部不慎滑落

高处坠落

安全交底

72

在汲水时不慎滑落水塘

人员伤害

安全交底

73

在汲水时水泵漏电

触电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74

水车驾驶员违章操作

车辆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把关

75

水车晚间工作视线不良

车辆伤害

增加照明

76

路面下水道

井盖未盖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77

平道交口

未设警示牌

车辆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78

养护作业

抛撒物未及时处理

人员/其他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79

窨井盖损坏

高处坠落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80

桥头沉陷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1

路基强度不够

人员/其他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验收

82

路肩不坚实

人员/其他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83

护坡坍塌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84

暴雨期间涵洞未做好疏通防护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85

水沟阻塞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6

盖板水沟损坏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7

涵洞淤塞损坏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9

桥梁工程

挖孔桩作业

井上人员不戴安全带

坠入井内伤人

加强作业管理

90

井下人员不戴安全帽

人员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

91

开挖时未通风、未检测

窒息死亡

加强通风、检测管理

92

开挖出现流沙

塌方、人员伤亡

加强检测管理

93

吊桶碰壁掉渣

渣土伤人

技术交底、操作规程

94

吊桶渣土过满

人员伤害

加强教育、监督

95

机具未能做进场验收

人员伤害

现场检查验收

96

机具配重不合理

机具倾翻伤人

加强机具管理

97

电机皮带未防护

人员卷入

现场检查验收

98

机具架体开焊

断裂伤人

加强机具管理

99

机具未设限位器

钢丝绳断裂伤人

加强机具管理

100

钢丝绳磨损严重

吊桶伤人

加强现场检查、监督

101

吊装模具捆绑不牢

坠落伤人

加强作业管理

102

井内照明未用低压电

触电

加强用电管理

103

施工用电混乱

触电

加强用电管理

104

井内抽水留人

触电

加强用电管理

105

井内无应急绳

坍塌伤人

加强应急措施管理

106

井口没有防护栏杆

渣土落入

人员伤害

严格防护措施,检查

107

完工后不盖井盖

人员误入坠落

加强防护管理

108

灌桩时邻桩作业

塌方

加强作业管理

109

水上施工

栈桥无防护措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0

施工平台、栈桥桩基不牢固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1

施工平台承载不够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2

河道中船碰撞栈桥

坍塌

操作规程

113

老桥拆除

无防护措施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4

不穿戴好防护品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技术交底、现场检查

115

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116

机械违章操作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117

违反起重操作规程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118

基坑开挖

无详细地质勘查

坍塌

与勘查设计沟通

119

无地下隐蔽勘察

人员/其他伤害

与勘察设计沟通

120

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不佩戴安全帽

人员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监督检查

121

边坡超载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2

基坑无支护或未按支护方案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3

基坑周围未设防护栏或防护栏不牢固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4

钻孔桩

钻机架设基础不牢固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验收

125

井孔缺少必要的防护

人员坠落

安全交底、现场监督检查

126

钻机用电不规范

触电

操作规程、现场监督检查

127

通航河道作业无防护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8

钢筋笼制作安装

电工、电焊工无证上岗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加强监督检查

129

起吊掉点不正确、掉点未加强

钢筋笼遭到破坏、伤人

安全交底、严格检查

130

钢丝绳破损、卡扣数量不足

钢丝绳破断或脱扣、伤人

严格交底、现场监督检查

131

吊装无专人指挥

人员伤害

安排专职吊装工指挥作业

132

下钢筋笼

无证操作吊车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133

违章操作

人员/其他伤害

定期检查

134

水下灌注砼

无证操作吊车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135

违章操作

人员/其他伤害

定期检查

136

违章指挥

人员/其他伤害

定期检查

137

破桩头

空压机未使用漏电断路器、线路破损

触电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38

违章作业、未正确穿戴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

139

支架搭设

支架未经专项方案设计、未履行审批手续

支架垮塌造成人员伤亡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检算、履行审批手续

140

连接不牢、基础不实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41

直接连接倾斜、不满足规范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2

支架间距不合理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3

上层支撑方木强度不够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4

上层支撑方木间距不合理、不密实、受力不均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5

支架上施工平台铺设不规范、未设周边围挡设施

人员坠落受伤

加强监督检查

146

未系安全带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

147

未设防护网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48

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不佩戴安全帽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

149

上下交差作业

坠物伤人

现场监督严格禁止

150

无证操作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

151

模板支拆

模板、背带未经专门设计

质量安全事故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检算、履行审批手续

152

脚手板铺设不牢靠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53

无针对混凝土输送的安全措施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4

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不符合要求

模板倾翻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5

支拆模板违章作业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6

模板工程无验收与交底

倒塌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7

防护措施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8

模板拆除前无混凝土强度报告或强度未达到规定提前拆模

模板倾翻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9

拉杆与螺帽不配套

质量安全事故

加强检查

160

模板吊装武装人指挥

物体打击

设专职吊装工现场指挥作业

161

高处立模无防护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62

高处立模违规作业

物体打击

现场检查验收

163

违反由高向低拆模顺序

物体打击

现场检查验收

164

混凝土浇筑

振捣人员无防护

人员伤害

安全交底、规范操作、安全设施齐全、专人看护

165

振捣棒漏电

人员伤害

严格检查、规范操作、安全用电

166

疲劳作业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严格换班制度、安全交底、专人指挥

167

混凝土泵管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专人指挥

168

混凝土泵管无固定

人员伤害、泵管断裂

加固泵管、专人看护、安全交底、规范操作

169

泵管同支架、模板相连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专人检查、安全交底

170

拆管不规范、司机不听从指挥

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专人指挥、落实到人

171

无专职搅拌司机和输送泵司机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加强培训、定机定人

172

拌合站工人未戴口罩或防毒面具

出现尘肺病等职业病

加强劳动保护、配足劳保用品

173

预应力张拉

不了解工艺规定要求

物体打击

技术交底

174

未校正和标定

物体打击

操作规范

175

工作区域、两端站人,无隔离护栏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范、定期检查

176

张拉过早

人员伤害梁体开裂

按设计强度张拉、规范操作

177

张拉力过大

人员伤害、预应力钢束断开、锚具损坏

规范操作、按要求操作、对各种材料检验

178

张拉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机具损坏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增加防护装置

179

工具锚不合要求

人员伤害、千斤顶损坏

试验、规范操作

180

夹片没夹牢而回弹

物体打击

操作规范

181

钢束不合格

人员伤害机具损坏

进场试验、规范操作、安全交底

182

计算拉力过大

人员伤害机具损坏

严格计算、多人验算

183

管道压浆

爆管

物体打击

操作规范、现场检查、个人防护

184

桥面作业

边缘作业无防护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5

边缘围栏不坚固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6

登高梯无防护栏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7

登高梯无防滑措施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8

穿硬底鞋登高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9

桥面板固定不牢固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90

桥台施工

放坡不够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1

门架制作

不牢固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2

贝雷片起吊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193

机械连接

机械伤害

施工方案、河道管理

194

水上平台便桥搭设

平台、便桥方案未详细设计、检算、未报请审批

平台、便桥倒塌

平台、便桥方案进行消息设计、检算、严格报批手续

195

进入施工现场未戴安全帽、水上作业未穿救生衣、带电作业未穿绝缘鞋、未戴绝缘手套

人员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

196

立体交叉作业

进入施工现场不带安全帽

物体打击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97

立体交叉作业无安全防护网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8

混凝土拌合楼

无避雷设施或失效

火灾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9

沥青拌合楼

无避雷设施或失效

火灾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00

沥青管道泄露

烧伤

定期检查

201

限位器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检查

202

钢丝绳断裂

机械伤害

定期检查

203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204

水稳拌合楼

漏电保护器失灵

触电

定期检查

205

开机前不提示警告

机械伤害

定期检查

206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物体打击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207

输送机、料仓下站人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现场巡查

208

无避雷设施或失效

火灾

安全技术方案、现场检查验收

209

预制梁

施工

存梁、运梁

存梁台座不够坚实、之垫不合理

梁体倾倒人员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210

移梁轨道、滑板、和牵引设备使用不合理

梁体倾倒人员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211

预制梁吊装

门式起重机限位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检修

212

两轨道不水平、不平行

机械伤害

检查验收、定期检查

213

门式起重机牵引不同步

机械伤害

检查验收、定期检查

214

扁担梁未经设计检算

扁担梁破断、梁体坠落

扁担梁经设计检算审批

215

钢丝绳有破损、安全系数不足

钢丝绳破断梁体坠落

钢丝绳安全系数未经过详细计算、吊装前认真检查钢丝绳状况

216

大梁吊装

掉点不垂直、斜拉歪掉

起重伤害

操作规程

217

卷扬机刹车失灵或未设限位装置

起重伤害

检查验收制度

218

大梁移位轨道基础差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19

大梁横移两头电机工作不同步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20

大梁起重安装突然停电

起重伤害

应急预案

221

大梁起重安装钢索断裂

起重伤害

定期检修

222

大梁起重架梁机牢固不够

起重伤害

检查验收、定期检查

223

大梁起重安装钢索过细

起重伤害

定期检修

224

悬灌梁

施工

灌篮设计

挂蓝总重超过设计限值

人员伤害挂蓝损坏梁体断裂

严格控制在设计限重之内

225

允许最大变形超过20mm

挂蓝损坏、梁体砼跑模

控制构建刚度、变形

226

施工、行走时的抗倾覆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27

自锚固系统的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28

斜拉水平限位系统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29

上水平限位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30

挂蓝材料

质量和性能不符合规定

挂蓝损坏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材料进行试验、现场检查验收

231

挂蓝焊接

焊接质量不合格

挂蓝损坏人员伤害

严格质量验收

232

挂蓝施工平台

施工平台尺寸不足

人员伤害

保证足够的作业空间

233

挂蓝安装

主横纵梁的分联和移动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梁急剧塌落和倾覆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234

挂蓝行走

后钩不牢或后端压重不够

人员伤害挂蓝倾覆

后端压重稳定、后钩牢固

235

稳定系数不够

人员伤害挂蓝倾覆

稳定系数大于

236

挂蓝施工

施工进度不对称、不平衡

梁体开裂、倾覆,人员伤害

对称施工

237

挂蓝吊杆

吊杆连接不牢固

人员伤害模板脱落

对吊杆进行周密检查、操作规范

238

挂蓝滑道框

不牢固

人员伤害、滑道梁脱落

对滑道框进行严格加工、验收

239

挂蓝模板

加固不够刚度

人员伤害、胀模

对模板严格加固、规范操作

240

内膜支撑强度不够

人员伤害模板损坏

严格加固、规范操作

241

钢管拱桥施工

拱座基础开挖及边坡防护

施工方案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审批制度

242

无技术交底与验收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3

坡顶未设围栏和警戒装置

行人、车辆坠落跌伤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监督

244

坡顶未留防排水装置

坍塌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监督

245

边坡卸载未系安全带

人员坠落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高处作业措施控制

246

拱座模板支拆

模板、背带未经专门设计

质量安全事故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检算、履行审批手续

247

无针对混凝土输送的安全措施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8

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不符合要求

模板倾覆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9

支拆模板作业违章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0

模板工程无验收与交底

倒塌、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1

防护措施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2

模板拆除前无混凝土强度报告或强度未达到规定提前拆模

模板倾覆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3

拉杆与螺帽不配套

质量安全事故

加强检查

254

模板吊装无人指挥

物体打击

设专职吊装工现场指挥作业

255

钢管拱肋及立柱制作与安装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机械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钢结构拼装吊装安全技术措施控制

256

吊装设备失稳、故障

机械伤害

加强特种设备维修保养,做好记录和应力监测

257

配电箱无接地装置和无漏电保护器

触电、火灾

加强特种设备维修保养,做好记录和应力监测

258

高空坠物、高空作业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59

吊钩未设防止脱钩的安全装置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0

人员乘索掉上下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1

起重机械制动、限位装置不齐全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2

起重物体绑扎牢固程度不够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3

泵送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泵管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专人指挥

264

混凝土泵管无固定

人员伤害泵管断裂

加固泵管、专人看护、安全交底、规范操作

265

泵管同不稳定支架相连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不准同支架模板连接、专人检查、安全交底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3

(1)设备专线技术员管理制度 集装箱码头设备主要包括岸桥、场桥、门机、正面吊、堆高机和集卡等,其中:岸桥、场桥和门机属于大型装卸设备,其安全管理的重点为防风抗台、防安保功能失效、防坠、防电、防结构失效(如钢构件断裂等)、防碰撞钩挂、防误操作等;正面吊、堆高机和集卡属于流动机械设备,其安全管理的重点为防安保功能失效、防交通碰撞、防火、防滑跌、防结构失效(如爆胎等)、防误操作等。针对不同设备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不同要求,南沙海港码头分别设置岸桥、场桥、门机、大型流动机械(正面吊和堆高机)、集卡等设备专线技术员岗位,由设备专线技术员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手册》的要求,定期检查和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并对运行故障和安全隐患进行跟踪和处理,从而实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可持续化。

(2)设备总电源开关管理制度 以内燃机为动力源的集装箱码头设备通常配有蓄电池作为启动电源。蓄电池的电源输出线路上装有总电源开关,设备停机后可以通过关闭开关切断输出电流,从而防止因蓄电池放电而引发电路短路事故。为提高设备操作人员对总电源开关重要性的认识,规范设备操作行为,南沙海港码头组织专人将各机种设备总电源开关的位置和操作方法绘制在内部教材上,在港区内的停车位置张贴相关宣传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设备总电源开关管理制度,由码头技术管理部门监督制度落实情况,以降低设备总电源开关方面的安全隐患。

(3)设备定期动载测试制度 南沙海港码头借鉴设备制造商的测试方法、内容和标准,每隔半年对设备进行动载测试,在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排查安全隐患,确定维修保养计划,并为设备年度特检作准备。

(4)设备高空部件防坠巡检制度 为防止岸桥、场桥和门机等大型起重设备的高空部件坠落,南沙海港码头除在设备维修保养过程中加强检查外,还对易发生高空部件坠落的相关机种设备进行月度巡检,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

(5)不良工艺和行为自查自纠制度 在设备日常管理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员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整改不良工艺和行为,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案,在工前会或技术交流会上进行讨论,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6)非技术岗位员工应急处置培训制度 由于装卸作业环境复杂,码头设备难免发生危险情况。为增强非技术岗位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南沙海港将设备紧停开关和限位开关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编入内部教材,对非技术岗位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安保措施,从而尽量减小事故损失。

(7)密闭空间安全管理制度 为提高结构承载力,防止水雾侵入造成内部锈蚀损坏,岸桥的大梁、门框立柱、联系横梁,场桥的门框立柱、鞍梁,以及门机的支腿横梁、端梁等大型钢构密封件通常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当工作人员进入大型钢构密封件中实施电缆布线、筋板焊接等操作时,容易因空气稀薄而引发安全事故。南沙海港码头在原有的密闭空间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将大型钢构密封件纳入其中,规范大型钢构密封件操作的准入条件、监控措施和应急机制等,填补大型钢构密封件安全管理措施的空白。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4

关键词:倒车雷达;防坠落;研究

1 引言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人均拥有量呈几何函数迅猛递增。同时,非职业汽车驾驶人员的比例也逐年增加,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呈下降趋势。随着汽车数量的大幅增加,公路、街道、停车场、车库等地方车辆十分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给国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在乡村公路掉头和倒车时,驾驶员既要前瞻,又要后顾,稍微不小心就会发生汽车倒车坠落。据相关调查统计,15%的汽车碰撞、坠落事故是因倒车时汽车的后视能力不良造成的。因此,增加汽车的后视能力,对即将发生的危险及时处理便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

2 倒车雷达的测距原理

测距的方法有很多,依据信息载体的特性可分为光学法、无线电法、红外线法、激光法和超声波法。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电磁波是非常慢的,所以在同等距离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时间远大于红外,往返时间更易测量,从而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可靠度。

超声波雷达测距原理图1:

倒车雷达发射器在汽车倒车时发出超声波信号,当发射波遇到障碍物后,部分信号反射;接收装置接收到反射信号后,通过控制器运算,就可以测出倒车发射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其运算数学模型如下:

3 倒车雷达接收信息的处理

从超声波雷达接收装置得到了大量的测量参数,如何快速、准确处理这些数据,得出汽车倒车时车尾地理环境特性,是保证汽车倒车安全的关键问题。

由N个功能完全相同的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装置组成的汽车倒车监测系统,都对应有N个信息,对这N个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得到该监测区域地面及周围信息。下面就以汽车尾部保险杠上安装的监测保险杠与地面距离为例进行分析。这里,根据实时性要求,只对当次同一时刻测回的信息进行融合。

一般中心站融合律都是固定的,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这里给出一种加权融合估计算法,它不要求知道倒车雷达测量数据的任何先验知识,只是靠超声波接收装置所提供的测量数据,就可融合出均方误差最小的数据融合值。其基本思想是在总均方误差最小这一最优条件下,根据各个超声波接收装置所得到的测量值以自适应的方式寻找各个超声波接收装置所对应的最优加权因子,使融合后的值达到最优。

从式(7)可以看出,总均方误差是关于测量参数各加权因子的多元二次函数,因此必然存在一个最小值,其最小值的求取是加权因子WN满足归一化约束条件的多元函数极值的计算。

根据多元函数求取极值方法,得出总均方误差最小值所对应的加权因子为:

(8)、(9)是根据各个超声波接收装置在某一时刻的测量值而进行的估计,当估计真值X为常量时,则可根据各个接收装置历史数据的均值来进行估计。设

同理,,…,也是X的无偏估计,故有

根据以上数学模型可以精确地估计出该区域汽车车尾与地面的高度。

4 汽车倒车雷达倒车时防坠落的应用

在汽车尾部保险杠正下面安装3-5个超声波传感器,汽车倒车时,变速器置于倒车档,激活倒车雷达系统,超声波传感器开始检测汽车尾部保险杠与地面的高度,并进行比较运算,当各传感器测量值的差值大于某设定值时,说明汽车尾部地面极度凹凸不平,汽车倒车存在危险,倒车报警器工作,提示驾驶员谨慎倒车或停止倒车,当其中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测量值大于设定极限值时,由倒车雷达控制器发出紧急指令,接通汽车刹车系统,在驾驶员没有踩刹车的情况下仍然完成汽车紧急刹车,自动防止汽车倒车坠落,有效保护驾驶员及车辆的安全。

5 结束语

根据监测一定区域距离的需要,对该区域的多个目标点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出的利用倒车雷达的多个超声波传感器组建的距离监测方案切实可行;利用倒车雷达的检测数据完成汽车倒车危险程度判断,并自动进行报警及紧急刹车处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GALLAGHER M W, CLAYBOROUGH R, BESWICK K M, et al. Assessment of a relaxed eddy accumulation for measurements of fluxes of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tudy over arable crops and a mature beech forest[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2887-2899.

[3]WOLKOFF P, NIELSEN G D. Organic compounds in indoor air: their relevance for 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J]. Atmos Environ, 2001, 35:4407-4417.

[4]MONINGER W R, MAMROSH R D, PAULEY P M. Automated meteorological reports from commercial aircraft[J].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y Society, 2003, 84(2):203-216.

[5]胡继胜,赵力.汽车倒车雷达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0,09

作者简介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5

【关键词】 建筑施工;物体打击;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1-004-0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bjects in the fight against

【Abstract】 Object against injury is comm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four major injury accidents (falling height, the fight

against objects, electric shock, mechanical injury), a, especially in a short work cycle, lab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aterials into more

cross-operation from time to time Have occurred in construction accidents in a large proportion. Implemen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safe production, the objects out against the causes and take effectiv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to reduce accidents occur.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bject; Reasons; Precautions

2008年11月11日晚中央二台生活栏目播了这样一段:10月6日上午9:00左右,湖南长沙某建筑工地上,从20层高的施工楼层上突然掉下一根长6米、直径10厘米的脚手架管,钢管迅速坠落,刚巧打在正在专心在楼下绑扎钢筋的何元菊身上,管子从她右背部穿入,右前胸穿出,把何元菊钉在了地上,鲜血当即染红了她身边的地面。工友帮她拨打了急救电话,6米长的架管穿过身体,无法实施救治;邻居又找来电锯帮何元菊锯断身上的管子,在同在一个工地的干活的丈夫和工友的陪同下,何元菊侧身躺在救护车担架上被送到了第163医院,实施紧急抢救……

军医接诊后,迅速对何元菊的伤势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她的右侧肺叶裂伤,多根肋骨粉碎性骨折,体内穿过一根锈迹、污迹斑斑的钢管。由于钢管的下坠力度奇大,她的下颌皮肤和颅骨重重磕到地上,也出现了骨折,生命极度危险。

“这意外来得太突然了,我和孩子们都在盼望着妻子早点醒过来!”焦急地等在手术室外的丈夫张光忠踱来踱去,自言自语,这位朴实的四川汉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为了抢救这位四川打工妹,第163医院立即集中了颅脑、心胸、呼吸系统、血液等科室专家共同会诊,开右胸平移顺利取出了离心脏、静脉血管仅4cm的钢制脚手架管,并迅速为其实施了“右侧胸壁缺损修复+肺裂修补+下颌皮肤伤缝合”手术,前后经过4个小时的时间,保住了何元菊的生命……

笔者含着泪水看完了这段报道,作为从事建筑业20多年的我,听着、看着这起事故的发生,毛骨悚然,禁不住提起笔,谈一谈建筑施工中的物体打击事故的危害,以再次对建筑施工从业人员、管理者、参建各方敲响警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努力减少和避免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

1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2007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2278起,死亡2722人,同比增加48起,上升2.2%,死亡人数增加176人,上升6.9%(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安全事故840起,死亡1011人,同此下降5.4%和3.53%。其中,较大以上事故38起,同比下降2.5%;死亡159人,同比上升8.9%),其中,发生较大事故96起,死亡357人,同此减少7起,下降6.8%,死亡人数减少26人,下降6.8%;发生重大事故5起,同比增加4起,上升400%,死亡55人,同比增加44人。发生特别重大事故2起,死亡99人。高处坠落事故仍是多发类型,占事故的40%以上,物体打击占13%。

2物体打击事故发生的原因

物体打击伤害是建筑行业常见事故中四大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中的一种,特别在施工周期短、劳动力、施工机具、物料投入较多、交叉作业时常有发生,主要原因有:

2.1交叉作业劳动组织不合理。

2.2作业人员从高处往下抛掷建筑材料、杂物、建筑垃圾或向上递工具。

2.3脚手板不满铺或铺设不规范,材料堆放不稳、过多、过高。

2.4拆除工程未设警示标志,周围未设护栏或未搭设防护棚。

2.5风揽绳、地锚埋设不牢或风揽绳不规范、不合格。

2.6起重吊装未按“十不吊”规定执行。

2.7平网、密目网防护不严,不能很好地去封住坠落物体。

3物体打击事故基本安全要求

3.1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配戴好安全帽,并且在规定的安全通道内出入、上下,禁止在非规定通道行走。

3.2砼搅拌机、钢筋下料处等要搭设防护棚,并且所使用材料能防止高空坠物穿透。

3.3施工过程中予留洞口必须用坚硬板封闭、固定。

3.4物料传递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所有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放在临边及洞口附近,不能妨碍通行。

3.5拆除或拆卸作业要在设置警戒区域、有人监护的条件下进行;对拆卸下的物料、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和运走,不得在走道上任意乱放或向下丢弃。

4预防物体打击的措施

4.1班前安全技术交底,认真学习安全规程,克服麻痹思想,做到有的放失。

4.2安全防护用品要保证质量,及时调换、更新。

4.3拆除工程要做好施工方案,并按要求搭设防护隔离棚和护栏,设置警示标志和搭设围挡。

4.4时常检查地锚埋设的牢固程度和风揽绳的使用状态,禁止使用故障设备。

4.5及时清理脚手架和安全网内材料、杂物、做到不超重、不超高、稳固可靠。

4.6改正陋习,严禁往下或向上抛掷建筑材料、杂物、垃圾和工具;所使用工具,必须放入工具袋或工具箱。

4.7平网严格按要求设置,并且牢固。

4.8尽量避免上下垂直作业。分层作业时,应设置隔离设施。

4.9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

4.10脚手架严格按规范搭设,爬模架、吊篮、挑架要经专业技术人员验收后使用。

5物体打击应急预案

5.1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组织机构,物体打击事故应急处理要有该组织机构负责。

5.2日常备有应急物资、如简易单架、跌打损伤药品、纱布等。

5.3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第一时间通知应急组织机构,及时对外联络,拨打“120”,并向主管部门汇报。

5.4应急抢救。事故发生后,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受伤情况、部位,工地卫生员作临时治疗,简易处理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抢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6结束语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6

为了保证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法》和《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紧急事件的发展,将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工程项目部现场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进行应急任务分配和人员调度,有效利用各种应急资源,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

1、工地现场发生重大事故后,应立即组织人员抢救,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机构,如发生人员伤亡或火警等,应分别第一时间直接打电话报120急救中心或119报火警救助。

2、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立即组织人员展开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力求将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同时注意安排做好保护好事故现场。

3、负责指挥调动工地现场的一切所需的应急救援排险物资和人员参与抢救救援,确保救援工作在统一指挥下有序地进行。

4、协助公司和上级部门开展事故调查,接受公司及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5、协助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质,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地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切实防止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

6、负责安排专人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使各级人员都受到安全教育,在切实做好预防措施和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上报有关上级部门,争取尽快批准恢复工地的正常生产。

一、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特确定以下为可能引起重大事故类别

1、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排山、土石方、深基坑(槽)倒塌等;

2、高处坠落:包括从架子、高支模、卸料平台、屋顶坠落以及从平地坠落地坑等;

3、触电:包括雷击伤害;

5、物体打击:指落物等碰伤的伤害;

6、火灾爆炸;

7、中毒。

二、应急准备中应遵循的原则

1、设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建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加强业务学习和训练,增强自防自救能力;对应急场所工作人员应进行岗位教育和防火、灭火知识的培训。

2、工程开工前应制定本项目的保卫、消防方案,内容包括:防止发生事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可能发生事故现场应配备的器材;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对策及信息传递。

3、根据作业场所、储存、运输物品的数量、品种的不同,配备足够数量、种类的应急器材。应急器材要定时检查,做好标识、防止失效,检查要有检查记录。

二、应急响应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1、紧急事故发生后,发现人应立即报警。

2、项目在接到报警后,应立即组织自救队伍,按事先制定的应急方案立即自救;若事态情况严重,难以控制和处理,应立即在自救的同时向专业救援队伍求救,并密切配合救援队伍。

3、疏通事故发生现场道路,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疏散人群到安全地带。

4、在急救过程中,遇到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时,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迅速组织脱离危险区域或场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5、截断电源、可燃气体(液体)的输送,防止事态扩大。

6、项目设紧急联络员一名,负责紧急事物的联络工作,明确联络地址和电话。

7、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部门负责人应填写记录,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

三、重大事故报告及报警原则

1、工地现场任何人发现发生重大事故的,必须立即报告工地负责人,工地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公司总部,并组织现场应急救援小组开展现场抢救工作,如发生人员伤亡或火警等,应分别第一时间直接打电话报120急救中心或119报火警救助,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公司工程总部及公司领导。

2、公司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公司应急救援组赶赴施工现场,组织指挥现场抢救工作,同时将事故的概况(包括伤亡人员、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原因等)分别用电话和快报的办法报告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

十、救援器材及设备

1、通讯设备: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对讲机

2、交通工具:供指挥、联系、救援的用车

3、急救药品及器材: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救援器材及灭火器等。

各类事故的预防

1、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物体打击伤害是建筑行业常见事故中四大伤害的其中一种,特别在施工周期短,劳动力、施工机具、物料投入较多,交叉作业时常有出现。这就要求在高处作业的人员对机械运行、物料传接、工具的存放过程中,都必须确保安全,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事故发生。

(1)物体打击事故基本安全要求:

①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配戴好安全帽。应在规定的安全通道内出入和上落,不得在非规定通道位置行走。

②安全通道上方应搭设双层防护棚,防护棚使用的材料要能防止高空坠落物穿透。

③临时设施的盖顶不得使用石棉瓦作盖顶。

④边长小于或等于250mm的预留洞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封闭,用砂浆固定。

⑤作业过程一般常用工具必须放在工具袋内,物料传递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所有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放在临边及洞口附近,并不可妨碍通行。

⑥高空安装起重设备或垂直运输机具,要注意零部件落下伤人。

⑦吊运一切物料都必须由持有司索工上岗证人员进行指挥,散料应用吊篮装置好后才能起吊。

⑧拆除或拆卸作业要在设置警戒区域、有人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⑨高处拆除作业时,对拆卸下的物料、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和运走,不得在走道上任意乱放或向下丢弃。

2、触电事故的预防

触电事故和其它事故比较,其特点是事故的预兆性不直观、不明显,而事故的危害性非常大。当流经人体电流小于10mA时,人体不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但当流经人体电流大于10mA时,人体将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并随着电流的增大、时间的增长将会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仍至人体窒息(“假死”状态),在瞬间或在三分钟内就夺去人的生命。因此,在保护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体触电伤害事故是极易发生的。所以,施工中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发生触电事故时要正确处理,抢救伤者。

(1)防止触电伤害的基本安全要求:

根据安全用电“装得安全,拆得彻底,用得正确,修得及时”的基本要求,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在日常施工(生产)用电中要严格执行有关用电的安全要求。

①用电应制定独立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盖有企业的法人公章。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敷设,竣工后输验收手续。

②一切线路敷设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按规范保持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③非电工严禁接拆电气线路、插头、插座、电气设备、电灯等。

④根据不同的环境,正确选用相应额定值的安全电压作为供电电压。安全电压必须由双绕组变压器降压获得。

⑤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施之间、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⑥在有触电危险的处所或容易产生误判断、误操作的地方,以及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现场,设置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标志,提醒人们识别、警惕危险因素。

⑦采取适当的绝缘防护措施将带电导体封护或隔离起来,使电气设备及线路能正常工作,防止人身触电。

⑧采用适当的保护接地措施,将电气装置中平时不带电,但可能因绝缘损坏而带上危险的对地电压的外露导电部分(设备的金属外壳或金属结构)与大地作电气连接,减轻触电的危险。

⑨施工现场供电必须采用TN—S或TT的三相五线的保护接零系统,把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区分开,通过保护接零作为防止间接触电的安全技术措施,同一工地不能同时存在TN—S或TT两个供电系统。注意事项有:

a)在同一台变压器供电的系统中,不得将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而将另一部设备做保护接地。

b)采用保护接零的系统,总电房配电柜两侧做重复接地,配电箱(二级)及开关箱(三级)均应做重复接地。其工作接地装置必须可靠,接地电阻值4≤Ω。

c)所有振动设备的重复接地必须有两个接地点。

d)保护接零必须有灵敏可靠的短路保护装置配合。

e)电动设备和机具衽一机、一闸、一漏电、一箱保护,严禁一闸多机,闸刀开关选用合格的熔丝,严禁用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熔丝。按规定选用合格的漏电保护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查。

f)电源线必须通过漏电开关,开关箱漏电开关控制电源线长度≯30m。

3、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

施工需要一定数量的可燃板材,这些材料如果处理不妥,防火措施不力,极易发生火灾,在施工阶段,也需要大量的乙炔和氧气,对钢筋进行焊接,如盛装乙炔和氧气内的钢瓶储存方法不当,使用不规范,也容易发生因气体泄露而产生的气瓶爆炸事故。因此,加强对可燃物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是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企业利益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有效措施。

(1)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安全措施:

①组织措施

a)要建立、健全消防机构。指挥部、项目分部要成立义务消防队,并明确指挥部、项目分部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b)指挥部、项目分部要加强对员工、外来工进行消防知识的教育,对义务消防队员进行灭火技能的培训,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每年要进行不小于一次的消防演练。

c)办公场所、集体宿舍、设备、材料堆放场所要配备充足有效的灭火器材。

d)制订事故发生时的扑救方案和人员疏散步骤、方法和路线,使事故的损失将到最低。

②管理措施

a)各单位要按规定设置乙炔和氧气瓶的库房,气瓶储室通风要良好,在库房门口张挂醒目的放火警示标志,配备充足有效的灭火器材。

b)乙炔和氧气的使用和存放要符合有关规定。

c)在易燃易爆场所动火作业,必须先办理“三级”动火审批手续,领取动火作业许可证,并做足防火安全措施,方可动火作业,动火时要设专人值班,随时观察动火情况。

d)严禁对盛装过有可燃气体的容器进行焊接。

e)焊接(动火)作业操作人员必须参加劳动、消防部门的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焊工证后,方可上岗,在作业时应做到“八不”“四要”、“一清”。

f)集体宿舍的用电要由持证电工安装,不准乱拉乱接电线,不准在电线上凉挂衣物,不准在宿舍内使用明火、电炉、气化炉具,不准使用电热器具和烧香拜神,严禁躺在床上吸烟。

g)仓库存放物品应分类、分堆储存,甲、乙类物品和一般物品以及容易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必须分间、分库储存。

h)储存丙类固体物品的库房,不准使用碘钨灯和超过60瓦以上的白炽灯等高温照明的灯具。

i)库房内设置的配电线路,需穿金属管或用非燃硬塑管保护,每个库房应当在库房外单独安装开关箱,做到人离断电,禁止使用不合格的保险装置。

j)厨房不准同时使用煤气炉、柴炉和油炉。

(2)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应急措施:

①发生火灾和爆炸,首先是迅速扑灭火源和报警,及时疏散有关人员,对伤者进行救治。

②火灾发生初期,是扑救的最佳时机,发生火灾部位的人员要及时把握好这一时机,尽快把火扑灭。

③在扑救火灾的同时拨打“119”电话报警和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及领导报告。

④在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立即指挥员工撤离火场附近的可燃物,避免火灾区域扩大。

⑤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区域进行保护。

⑥及时指挥、引导员工按预定的线路、方法疏散、撤离事故区域。

⑦发生员工伤亡,要马上进行施救,将伤员撤离危险区域,同时打“120”电话求救。

4、中毒事故的预防监控措施

在工程施工中,一般常见的中毒事故主要有锰、苯中毒、液化石油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地下建筑内、人工挖孔桩井底窒息等。遇到中毒紧急情况时,必须:保持冷静;确保自己安全;报警和电话求援;将患者移离危险区;实施第一救援。

(1)防止锰中毒的预防措施

集中焊接场所,可以采取机械抽风系统,即在每个焊接作业点上方设置吸烟尘罩,将锰烟尘吸入支管道,再汇入总管道,经过过滤净化后再进行排放。

现场焊接作业场狭小,流动频繁,每次焊接作业时间短,难以设置移动排毒设备,装置焊接时应选择上风方向进行作业操作,以减少锰烟尘的危害。

(2)防苯毒的技术措施有:

1)通风不良的车间、地下室、污水池内涂刷各种防腐涂料或环氧树脂玻璃钢等作业,必须根据场地大小,采取多台抽风机把苯等有害气体抽出室外,以防止急性苯中毒。

2)施工现场油漆配料房,应改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连续配料时间,防止苯中毒和铅中毒。

3)涂刷冷沥青,凡在通风不良的场所或容器内涂刷冷沥青时,必须采取机械送风、送氧及抽风等措施,不断稀释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如果只送风不抽风,就会形成毒气“满溢”而无法排出,仍易中毒。

(3)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措施

凡是含碳的物质如煤、木材等在燃烧不完全时都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且不易解离。一氧化碳的浓度高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而中毒。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环境,如燃烧、浓烟,且缺乏良好的通风设备。伤员有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昏厥等症状特征,重者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病人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松解衣服,但要注意保暖。对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并注射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硷或回苏灵等,同时给氧。也可对昏迷者人中、十宣、涌泉等穴针刺,待病人自主呼吸、心跳恢复后方可送医院。

(5)液化石油气中毒应急措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组成液化石油气的全体碳氢化合物均有较强的麻醉作用。但因它们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常压条件下,对机体的生理功能无影响。若空气中的液化石油气浓度很高,从而使空气中氧含量减低时,就能使人窒息。中毒后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并有四肢麻木及手套袜筒形的感觉障碍,接触高浓度时可使人昏迷。

对此类伤员要立即脱离现场,解衣宽带,保暖,吸氧。使用脑细胞代谢剂,如细胞色素C、ATP、辅酶A和维生素C、B1、B6、B12等静滴。有呼吸衰竭者可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

十三、本预案的和修改程序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7

【关键词】 消防 绳索救援技术 高空救援 不对称 边缘化 安全施救 高空救援专业队

1 引言

绳索技术具有轻便、快捷、经济、破坏性小、使用范围广等优点,从而在工程作业与救援领域广泛使用,特别适用于其他大型装备不便于开展的环境条件。绳索技术用于事故(件)救援即为绳索救援技术,绳索救援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救援技术,通过运用绳索技术手段与装备措施达到救援的目的,绳索救援技术广泛应用于山岳、高塔、水域、狭小空间、壕沟、竖井、洞穴、索道以及城市各种高空工业与娱乐设施等事故救援方面,尤其在高空、垂直事故救援领域,绳索救援技术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城市高空救援方面,当前最大举升高度的101米举高消防车也无法取代绳索救援技术。绳索救援技术在欧美已经高度专业化、职业化,欧洲IRATA①体系的绳索救援技术代表了当前全球最高水平的绳索救援技术,它在高空救援方面安全、高效的优势是其他体系的绳索救援技术不可比拟的。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空救援能力,当前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十分落后,在安全、效率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空救援工作的需要。国内消防高空救援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除了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之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了高空救援的效率与安全以及消防部队形象,必须正视与解决,消防高空救援专业化、实战化发展刻不容缓,值得消防部队深入研究探讨,改进提高。

2 “立足现有技术与装备”无法打赢高空“不对称救援”

我们常讲,“要立足现有条件,充分发挥人与装备的作用,加强‘灭大火、打恶仗’的准备工作,增强打赢能力”,管好用好装备,使其发挥最大作战效能,不断提高实战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范围内的消防救援技术与装备都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我们自我封闭,满足现状,尤其是对一些高空事故(件)救援对象长期忽视,不主动进行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改革,那么我们手中那些过时的技术与装备以及实战救援能力会远远低于现实的高空事故(件)救援要求。国内消防部队绳索救援技术尤其是高空领域(也包括垂直领域,如洞穴)的救援技术与装备非常落后,所面临的高空(垂直)救援领域的纵向高度与难度都在不断增加,这种高空(垂直)领域的事故(件)救援条件与我们自身技术、装备相比,已经形成了对消防部队非常不利的“不对称救援”态势,这是国内消防部队在高空救援领域的严重不足,具体有五个方面的“不对称”。

(1)当前的绳索救援技术不适应高空救援,技术能力与任务需求不对称,我们不引进技术,不更新装备,等于拿消防员生命冒险。 (2)训练操法(包括比武操法)不具有实战的功能,练操法,不练实战,训练内容与实战内容不对称,训战未结合,训战不一致,练不为战,训练跑的快,作战不适应。(3)依托训练塔进行简单的绳索训练,现实中要到复杂的高空实战环境执行救援任务,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不对称,没有开展实战训练的技术能力和胆量,不上战场,“谋打赢”、“战必胜”空喊口号而已。(4)现有消防员个人防坠落装备不防坠落,高空救援人员都面临坠落伤害的危险,高空救援装备与高空救援工作不对称,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引起消防部队的普遍关注,消防高空救援合格、标准个人防坠落装备配备刻不容缓。(5)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弱化了过时、落后,甚至指导错误,标准的制定缺乏实战基础,标准设置与绳索救援尤其是高空救援实战需要不对称,从基层到高层,从一线官兵到各级战训领导机构、消防院校和相关研究所、标委会,都有必要普及、了解国际最新现代绳索救援技术、装备知识和救援理念。

近些年来,国际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发展较快,如果我们不跟随这种发展步伐,那么“立足现有技术与装备”的传统思想就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无法打赢当前的高空“不对称救援”,就像立足“小米加步枪”不可能打赢现代战争一样。只有我们的技术与装备以及实战救援能力满足于或高于现实的事故(件)救援需求,我们才能在高空领域谋取真正的救援打赢。

3 消防螺旋绳技术及相关训练内容不能适应高空救援实战需要

3.1 落后的螺旋绳技术不适用于高空救援

2000年左右国内消防从日本引进普及了日本绳索救助技术,该技术基于螺旋绳的应用,又称为螺旋绳技术②,该技术没有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由各种绳索救助操法体现,属于欧美七十年末以后逐渐淘汰的绳索技术,后来在日本得以发展应用。随着世界范围内绳索技术及其装备的发展,救援理念、技术标准日益完善,螺旋绳技术的缺点早已明显暴露,其很多技术方法和装备配备、使用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甚至是被禁止的。螺旋绳技术装备简单,操作快速,但是缺乏技术含量,是基于原始的、本能的逃生和救援方法,属于一种基本技能。简单说来螺旋绳技术一有以下不足;12mm直径螺旋绳限制了一些欧洲CE标准体系先进绳索技术装备的应用;结绳方法过时,缺乏实战功能;锚点制作技术落后,缺乏基本力学知识,在训练与实战当中锚点制作问题突出;下降装备以安全钩、八字环为主,在绳索下降、救援系统架设和滑轮省力系统应用方面,技术方法与装备措施普遍违反突然死亡原则③,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在高空救援实战当中,螺旋绳技术存在致命的弱点,技术与装备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适用于高空救援。螺旋绳技术与当前国际主流绳索救援技术相比,技术原始,装备落后,作战效能极低,它不具有现代国际最新绳索救援技术所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属于严重落后的绳索救援技术,已经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成为制约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发展的瓶颈。国内消防螺旋绳技术长期基地化、操法化训练模式使其很难适应实战环境。

3.2 国内消防操法训练的弊端

与欧美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化、实战化相比较,国内消防绳索救援训练主要是操法训练,基于训练塔的各种螺旋绳操法训练,不是专业化、实战化的绳索救援技术训练,这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各种高空环境的救援实战需要。

国内消防训练已经习惯于操法,而且严重依赖于操法,似乎没有操法就不能开展训练,甚至一个简单的结绳操作也要编成操法,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深患了“操法综合症”。操法本身没有错误,它在消防日常训练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不应该成为消防训练的全部,不应该始于操法、止于操法,不应该一年到头都是操法的训练与考核。完全依赖于操法的训练,会极大地限制人员思维,难以培养实际的作战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导致操场训练生龙活虎,现场实战大脑空白,能力不足。操法训练的经验不等于战斗力,过去我们衡量与评价战斗力的标准存在问题。绝大多少操法训练都是以简单的、原始的模拟方式传授操作的方法和程序,是表层的东西,要求机械的服从和操作,无需有自己的思维,甚至不需要思考、鉴别和判断,长期的操法训练使人头脑简单、思维僵化、眼高手低,实战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够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够发展和延续专业技术和实战能力。实战技术训练是以实战的方式传授科学的原理和技术要领,是深层的东西,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临场处置,经常性的实战训练可以培养人员具有准确判断现场态势、正确进行风险评估、合理设计救援方案、科学灵活决策指挥的思维能力,使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能适应各种救援实战环境,具备相应的际操作能力和实战能力。因此,操法训练不属于专业化、实战化训练,高空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尤其如此。

3.3 国内消防绳索救援长期远离专业化、实战化训练

国内消防训练教材中的螺旋绳操法,绝大多数训练都是在训练场、训练塔进行,严重缺乏实战环境训练。“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统编教材”中的绳索救援类的操法,内容老套,方法陈旧,器材装备不专业、原始落后,毫无技术含量,与当前国际绳索救援技术发展潮流格格不入。消防铁军比武操法中的绳索救援类操法也存在同样问题,2010至2012连续三年的省级和全国消防大比武,都是使用日本过时的毫无实战价值的竞赛操法,属于非常落后的表演科目,中看不中用。比武竞赛绳索救援类操法,固化了螺旋绳技术一系列错误的方法与装备使用,对全国消防部队在绳索救援技术方面是一个错误的引导,造成了巨大的、长远的负面影响。如果观看了欧洲各种形式与级别的年度绳索救援技术赛事,就知道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了。目前各级消防比武和基层消防队日常训练,仍然使用全国铁军比武的绳索救援操法,基层大、中队长年就以那几个操法训练为主,极少进行绳索救援实战训练,高空救援专业化、实战化几乎就是空白。远离专业化、实战化的绳索救援操法训练,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地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类高空事故(件)救援任务。

在2009年颁布的《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试行)》当中,规定了“练为战”的灭火救援业务训练指导思想,要求“贯彻依法治训、按纲施训、科技兴训、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方针,遵循训战一致、科学练兵、注重效益、保证质量的原则。”可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就走偏了,成了练为考、练为比、练为评、练为看,在当前的训练体制和训练模式下,想打造一支专业化、全方位的高空救援队伍是不可能的,必须打破惯有思维,大胆改革引进高空救援技术,学习香港消防组建高空救援专队的经典模式,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4 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制约了高空救援工作的发展

4.1 螺旋绳技术(训练)标准制约了国内消防高空救援技术的发展

《消防应急救援》系列国家标准未将绳索救援技术列入事故救援技术分类,导致了各种高空事故(件)救援没有对应的救援技术,使高空事故对应机械设备救援技术和受限空间救援技术,作为国家标准却犯了如此严重的常识性错误,导致以绳索救援技术为基础的其他救援技术失去了技术支撑,使《消防应急救援》系列国家标准失去根基,当前急需加强的绳索救援技术却未受到应有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对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尤其是高空救援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种严重的误导和制约。在该系列国家标准中,绳索救援技术仅仅被列为依托训练塔的基础训练内容,缺乏专业化和实战化训练,强化和固化了落后的螺旋绳技术,根本无法对水域、野外、受限空间、沟渠、高空等事故救援提供足够的绳索救援技术。应用技术训练中的野外山岳救援技术训练内容陈旧过时,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该系列标准导致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训练与实战需求严重脱节,使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停滞不前。基于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现状,必须突破训练体制和技术标准的束缚,开展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引进发展高空救援技术。

4.2 防坠落装备及相关配备标准制约了国内消防高空救援技术装备的发展

《消防用防坠落装备标准》(GA 494-2004),是国内消防唯一一部防坠落装备标准,该标准师从北美《安全救生绳和紧急服务装备标准》(NFPA1983),具有明显的北美绳索救援技术装备标准的特点,以负荷强度要求为主,专业性欠缺,技术性能不足。GA 494-2004标准是统一的、整体的装备标准,但是高空防坠落个人保护装备并不系统、不全面,只有消防用安全绳、安全腰带、安全吊带、安全钩、上升器、抓绳器(制动器)、下降器、滑轮装置、便携式固定装置等九类绳索技术装备,没有挽锁和势能吸收器及其他配套装备,不能构建合格的、完整的高空救援PPE及个人坠落制停系统。《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GA 621-2013)在国内消防员个人防坠落装备配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标准并没有为消防员个人配备高空救援PPE及个人坠落制停系统,却配成了班装备,而且每班只有2套,对此该标准严重名不符实;标准把8字环列入PPE,属于常识性错误,8字环不是防坠落装备,也不能作为高空救援装备;标准配备的通用安全绳直径范围是12.5-16mm,绳索直径超标,与所有的具有自动制停功能的主流救援下降保护器不兼容;安全吊带的配备没有考虑到高空坠落制停PPE系统对安全吊带的要求。这样的防坠落装备标准及其配备标准,连消防员自身安全都保障不了,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高空救援任务?可见, GA 494、GA 621标准亟待修订,国内消防高空救援个人防护装备(PPE)和防坠落装备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3 国内消防对防坠落的理解偏差导致高空救援成为高危作业

国内消防对于防坠落技术与装备普遍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在GA 494标准当中将防坠落装备仅仅理解为防止人员坠落的装备,这是偏颇的,不全面的。防坠落是高空作业与救援防止人员坠落伤亡的技术与装备措施的总称,包括主动防坠落(限制工作范围、工作定位)与被动防坠落(坠落制停)两个方面,在高空作业与救援当中,更多的、更重要的防坠落技术与装备措施是被动防坠落,而不是主动防坠落。坠落制停(Fall Arrest)防坠落,即相关措施与装备根本没有防止坠落的作用,不是预先主动的防止坠落发生,而是当坠落不慎发生后,使用缓冲设备使人员缓缓制停而不至于坠落地面,从而达到避免或尽可能降低人员所受坠落冲击力伤害的目的。然而国内消防螺旋绳技术、防坠落装备及其配备标准都是主要基于主动防坠落的技术与装备措施,致使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使消防高空救援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高危作业,其后果可想而知。

5 假冒伪劣防坠落装备已成为国内消防高空救援的巨大安全隐患

5.1 假冒伪劣防坠落装备流入消防部队的致命危害

近些年来,由于欧洲CE认证的品牌装备越来越受到国内用户的欢迎和信赖,GA 494标准下国产装备自然毫无市场竞争力,沦为行业低端产品,导致仿冒盛行,国内绳索技术装备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这些国产仿货假冒CE认证,从外观上难辨真假,但是质量毫无保证,其故障率和损坏率很高,如果一旦用于高空救援训练与实战,难免出现安全事故。大量假冒伪劣装备畅通无阻,无节制地流入全国消防部队,消防部队缺乏防坠落装备知识和检验鉴别技术,无法识别真伪,导致消防部队埋藏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假货的安全性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比如同样是铝制安全钩,正品的拉力至少在22kN以上,而假货有可能在几kN的拉力下就会发生变形甚至断裂,几kN是一个非常容易达到的数值。2014年5月15日,四川广安消防绳索救援训练架设横(斜)渡救援系统时,使用电动绞盘紧绳,致使锚点处安全钩断裂飞出,击中消防员头部,造成消防员当场死亡。事后检验这款安全钩,其破断强度仅为100kg,即1KN多一点。这个事故案例深刻地说明了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落后,绳索技术装备安全问题突出,以血的教训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消防部队配备的防坠落装备已经整体上失去了可信度,消防部队引进欧洲绳索救援技术,或进行IRATA绳索技术培训,教练一律要求使用欧洲CE认证装备,否则拒绝培训。很多基层单位的防坠落装备包里面装的都是国产低端和假冒伪劣产品,以后引进普及欧洲绳索技术,务必要开展全国防坠落装备大清查,甚至要清零直接从国际品牌商采购国际知名品牌防坠落装备。

5.2 防坠落装备采购配备环节的监管漏洞

在消防装备尤其是防坠落装备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监管漏洞,这方面的监管几乎完全被忽略,对事关消防员生命安全的防坠落装备除了检测认证一个环节之外,几乎没有防线。很多防坠落装备生产商根本就不送检,三无产品、假冒伪劣防坠落装备通过一些正常的招标采购途径,当而皇之地流入消防部队。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商和经销商在投标阶段会向正规公司购买样品及授权书来赢取投标结果,他们拿下标书之后,在供货阶段会向消防采购部门提供假货,消防人员无法鉴别装备的真伪和品质,一些奸商非常善于钻这种空子,牟取暴利。

《消防法》规定,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消防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公安机构消防机构负责消防产品使用领域的监管,这仅仅是针对于对民用消防产品从防火职能的监管而已,在法律层面完全忽略了对消防部队自用消防产品,即各类消防装备的监管。对于消防部队自购自用的消防装备的监督检验,是不可能由本单位完成的,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独立的装备监察机构或第三方监管机构来完成,这方面需要立法或落实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予以解决。

6 消防战训工作指导思想有违于高空救援安全施救原则

高空救援属于高危险性作业,强调“安全救援”至关重要,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观念、装备专业程度和产品性能、现场风险评估和指挥管理都是安全救援的关键要素。欧美绳索救援极其重视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始终把救援者自身的安全是放在第一位,各种技术和装备措施都考虑并且预防任何不安全因素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技术能力不足、装备不符合要求,是不能获得上岗资格,无法参加执勤战备的。救援实战当中,只有在保证救援者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对被救者的救援,否则会将救援者和被救者都置于危险之中,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对消防员来说,在高空救援当中更不能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救援或搞英雄主义救援,这有可能侥幸成功,也很可能会害己害人。

6.1 “预防为主”在高空救援工作中的不足

我们习惯于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思想来还涵盖指导所有的具体工作,不善于用具体的、技术性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工作,这是不健全的,长此以往就会使指导思想流于形式,造成思想上的机械麻痹,与安全相关的工作尤其如此。2007年颁布实施的《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明确规定了消防作战训练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该指导思想对于做好消防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的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它只是警示我们安全的重要性,做好安全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并不能体现和指导我们如何做好安全和预防工作。用其来指导消防高空救援工作,在技术与装备落后,没有具体的技术原则的情况下,就会使人一头雾水、大脑空白,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预防为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更多地是从思想上预防,凡是发生作战训练安全事故也更多地是进行思想教育,技术与装备上的改进力度远远不足。二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预防为主”是落后的,因为消防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战技术工作,尤其是高空救援的专业性、技术性更强,技术是需要不断地改进发展的,而且改进才是最好的预防,而现有螺旋绳技术与装备非常原始落后,用于高空救援甚至是错误的,如果坚持“预防为主”,就会导致原地踏步,重复错误,仍然不能预防高空救援安全事故。三是“预防为主”往往只能用来提高思想上、主观上的谨慎度,可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性,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故发生的必然性,“预防为主”用于高空救援,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而不能解决高空救援技术与装备的深层本质问题。

IRATA技术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做好安全工作绝佳的、具体的技术指导原则;对绳索系统有“双重保护原则”,对锚点架设有“双保护点原则”,对绳结的使用坚持“少而精原则”,对技术防坠落要求“无论任何时候要尽量让保护点或身体连接的锚点在操作者的上方”,对绳索技术系统升降操作坚决避免“突然死亡原则”,对绳索技术训练提出“专业训练绝对必要原则”,对高空救援坚持“救援的绝对原则”,即“永远?要让救援者自身受到伤害或致死,救援者自身以及未发生意外的伙伴重要性永远大于伤患。”救援者进?救援时要考虑四种人;救援者自身、救援者的伙伴、与此事件?相干的人、伤患。这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性原则要求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深刻和实用多了,值得参考借鉴。

目前,高空救援是国内消防最为薄弱的环节,安全隐患极大,这个指导思想不足以指导高空救援工作。

6.2 “救人第一”在高空救援工作中的不足

国内消防灭火救援的指导思想,一直在不同时期的《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当中做出明确规定与体现,从1996年基于传统灭火作战的“救人第一和准确、迅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指导思想,到2009年涵盖整个灭火与应急救援的“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都突出了“救人第一”的重要性。这与整个消防作战训练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所要求的“安全第一”是相对立和矛盾的,“安全第一”是人所共识、不容怀疑的,安全永远是救人的前提和保障,一切灭火救援行动及其技术手段与装备措施都必须以保证消防员自身安全为基础,因此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救人第一”的立论基础是错误的,直接违背了“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也违背了“科学施救”、“安全施救”的基本原则。在高空救援当中,救援人员直接身处险境,随时随地面临高空坠落的危险,是最需要讲安全、用安全的,在技术上、装备上、救援理念上必须做到安全第一,没有这个前提就是冒险作业,在冒险作业、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再牢记并践行“救人第一”的话,那将是极其危险的,不但将救援者及其队友置于危险之中,也将被救者置于危险之中,对人对己都是严重不负责任的。“救人第一”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视,但也反应了对消防官兵生命安全的忽视,消防部队践行职责使命务必遵循科学规律,必要时消防官兵需要挺身而出,牺牲奉献,但是绝不能让牺牲成为一种代价和习惯。在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条件下,国际上早已发展了完备的高空救援技术与装备体系,完全可以在保证消防员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种高空救援任务,只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大胆地接受这个现实。

6.3 消防高空救援缺乏安全保障已成社会共识

国内消防基于螺旋绳技术与装备的高空救援,用现代绳索救援技术的安全理念来衡量,存在较多的、直接的安全隐患,有些技术与装备甚至是错误的,应该禁止的,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忽略于作战训练与灭火救援安全工作之外,这属于我们战训安全工作体系的重要不足。种媒体对消防高空救援事迹的宣传报道,客观地反应了当前国内消防高空救援普遍存在的技术与装备问题,暴露了消防部队高空救援工作的欠缺,社会各界以及绳索技术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的批评给消防部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批评除了指出技术与装备问题之外,更多的是期待消防部队尽快改善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使从事高空高危救援工作的消防队员能具备相匹配的技术与装备保障。消防部队天天学安全、讲安全,却对自身如此严重的安全问题视而不见,深刻说明了绳索救援技术落后,高空救援安全理念欠缺,这个问题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因此推进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引进国际最新的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更新现代绳索救援与高空救援理念,增强高空救援能力,已刻不容缓。

7 消防高空救援缺乏人性化

人性化救援就是在救援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被救者的处境和感受,不论是向上救援还是向下救援,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都应当有救援人员跟随护送,对被救者酌情使用担架或三角吊带,在施救的同时对被救者施以贴身的照顾与心理安慰,使被救者免受惊吓和二次伤害。消防救援本应该是最具人性关怀的人道救援,但是由于我们技术、装备的不足和救援理念的差距,常常做不到这一点,一些人总认为把被困人员救下来就是完成任务,就是成功,常常欠缺被救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的关注,难免对被救者造成心理恐慌,乃至精神崩溃,甚至造成二次伤害。比如对大腿骨折的伤患使用“三套腰结”向下救援;对电塔触电受伤、全身的妇女使用简易全身安全吊带下放救援;索道救援消防员不接近被救者,而让被救者结绳固定绳索、软梯,不顾被救者的身体与心理状况“鼓励”被救者自救下来。以上所举例子都是缺乏人性化甚至是不人道的救援方式,专业的救援队伍是不会做出也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绳索救援技术训练不专业,缺乏高空救援实战能力。普及、强化消防人性化救援,不仅是一种人性关怀的必须,也是培养和提高我们高空救援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必须。高空救援必须坚持人性化救援原则。

8 电动升降装备的使用无助于高空救援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电动升降装备也是一种绳索技术装备,这种装备最早在欧洲开始研发应用,现在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作业和高空救援领域,而且发展了配套的基于IRATA技术的电动升降装备操作技术。如瑞典ActSafe公司生产的电动升降器(小飞人),该产品通过了欧洲标准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性能检测,其符合的标准包括:EC MACHINERY DIRECTIVE 98/37/EC、LOW VOLTAGE DIRECTIVE 2006/95/EC、DIN EN 14492-1、BGR 159等。但是该产品唯一缺点是电池容量不足,在载荷为120kg时,运行高度仅为200m,这不符合长时间、长距离反复多次训练与救援的使用要求。最近几年来,国产电动升降装备也已投入市场,从整体来看,技术仍不成熟、不稳定,技术性能与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个别国产电动升降装备存在核心设计缺陷,不具备自动制停功能④,使用这种装备直接触犯突然死亡原则,其应用本身就是一种严重安全隐患。有的国产电动升降装备不但具有自动制停功能,而且个别性能超过了ActSafe电动升降器,如续航能力到达了30分钟以上,国产电动升降装备正在发展完善当中,未来值得期待。

由于国内绳索技术普遍落后,国产电动升降装备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推广演示以及专家评估和消防技术鉴定等环节均缺乏绳索专业技术,直接制约了国内电动升降装备的发展与应用。同时,电动升降装备配套防坠落装备与操作应用技术缺乏专业性,很容易对消防部队造成严重的误导,导致安全隐患。国内消防对电动升降装备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了解,尚未将其纳入绳索技术装备体系,该装备配备使用规范及其高空救援技术、战术应用还都是空白。当前国内消防出现了盲目大量配备电动升降装备的趋势,以为该装备可以弥补常规绳索技术装备的不足,解决落后的螺旋绳技术在高空救援当中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值得警惕的错误认识,国内消防高空救援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绳索救援技术的学习引进,在全面普及绳索救援技术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空救援技术,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高空救援队伍,而不能依赖于一款电动升降装备。在没有学习掌握先进的IRATA技术,没有配备完整的高空救援个人防坠落装备的情况下,不建议采购、使用电动(或油动)升降装备。如确实有电动升降装备配备使用需求或出于学习尝试的目的,建议采购具有自动制停功能的性能合格、品质过硬、获得认证认可的电动升降装备,同时必须配套使用的坠落制停防坠落装备⑤,接受专业教练的操作培训或实战应用培训。

9 事故(件)救援对象“边缘化”导致高空救援能力“边缘化”

国内消防的发展思维还没有彻底走出传统的灭火救援工作理念,战训工作偏重于灭火方面,对事故(件)救援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研究不深,救援体系发展缓慢,救援技术、装备与相关标准落后,在制定抢险救援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标准时候,往往忽略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故救援对象;在灭火救援准备方面,很多消防部队对辖区易发生灾害事故往往主要考虑灭火对象,对抢险救援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标准没有明确提及的事故救援对象往往不予关注,尤其对一些典型的高空、垂直领域的事故救援对象重视不够,人为地造成了这些事故救援对象被“边缘化”,如索道、钢塔、观光塔、风电塔、摩天轮、过山车、大桥、货运码头巨型吊机、塔吊、高空轻生、山岳、洞穴等等。这些被人为边缘化了高空(垂直)事故救援对象,往往就成为了消防部队救援乏力的弱项,现有绳索救援技术过时、装备落后,不能保证安全、高效的开展或者不能胜任高空救援工作,不具备相应专业救援能力,导致了消防部队自身救援能力的相对边缘化。以上国内边缘化的事故救援对象在欧美早已常规化,发展成为了专业救援队伍成熟、系统的专项救援技术,与之相比,国内消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各地消防部队应该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事故救援对象具体情况,发展专项或综合救援技术,配备相应救援装备,确保消防救援的“打赢”能力。

9.1 索道救援

根据我国客运索道行业“十二五”时期规划指标,全国各类客运索道2010年有1071条,客运架空索道467条,到2015年将分别增加至1270条和600条,目前全国客运架空索道有582条。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到2015年国内旅游达33亿人次,近年来我国滑雪等体育运动产业蓬勃兴起,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滑雪索道与城市交通索道也将会大量兴建,客运架空索道型式和种类不断增多,对于索道救援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我国客运索道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总体事故发生概率很低,但重特大事故也偶有发生,特别是今后随着旅游的繁荣,客运观光索道的增多,过去索道老化等因素,索道体事故发生概率会有所增长。因此,消防部队索道救援执勤战备常态化、技术装备专业化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形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如果一个地方的索道发生事故,而当地的消防救援能力不足,救援表现乏力,那么肯定会当地旅游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当地旅游经济收入。

最近两年来,国内接连发生两起大型客运架空索道事故,分别是2012年“5・26”广西桂林尧山客运索道事故和2014年“4・12”井冈山杜鹃山客架空运索道事故。2012年5月26日桂林尧山索道发生事故,78名游客滞留空中,最长滞留时间超过6小时45分钟;2014年4月12日,江西井冈山市杜鹃山景区发生索道轿厢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4人受伤,219名游客滞留空中,最长滞留时间超过7小时20分钟。这两起事故的共同特点是被困人员多,耗费时间长,救援难度大,消防部队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落后,利用传统方法与器材虽然也成功完成了救援任务,但是救援效率极低,充分暴露消防部队现有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不能胜任索道救援工作。

近些年来,国内多地消防也成立了多支索道救援专业队伍,如泰山索道救援分队、武当山索道救援队、晋城消防珏山索道救援队、大同山岳应急救援队索道救援分队等等。山东泰安消防支队泰山景区大队索道救援分队是国内消防首个建设索道救援基地化训练设施、引入索道专业救援技术与索道救援小车、救援滑轮等专业救援装备的消防队,其经验值得全国消防部队学习借鉴。其他很多专兼职索道救援队伍,还是基于传统救援方法与装备,索道救援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更多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将索道事故救援纳入视线, “5・26”和“4・12”这样大型的索道事故还会持续不断地出现。

9.2 风电塔救援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风能储量大、分布面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规模延续暴发式增长态势,目前中国风能开发并网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江苏等地风能资源丰富,风电产业发展较快。风电塔,其高度从50m至上百米不等,风电行业工人均有可能面临火灾、爆炸以及高空被困等危险,在欧美风电塔高空救援早已成为专业救援队伍的必修课,而对国内消防来说还是空白,还没有纳入事故救援对象予以研究和准备,以后一旦遇到此类事故救援,难免手足无措,应对不足。

9.3 城市大型娱乐设施救援

城市大型娱乐设施如过山车、摩天轮等是消防部队不能忽视的高空救援类型,我国超过百米的摩天轮在全球数量最多,例如;淮南志高・泰坦方舟智慧之眼摩天轮168m(在建)、南昌赣江市民公园南昌之星摩天轮160m、聊城西安交大聊城科技园摩天轮130m(在建)、台州东方太阳城台州之眼摩天轮126m、天津永乐桥天津之眼摩天轮120m、苏州金鸡湖摩天轮120m、长沙体育文化中心摩天轮120m、郑州郑州世纪欢乐园摩天轮120m、南京弘阳・欢乐世界“弘阳之星”摩天轮116m、无锡太湖之星摩天轮115m、哈尔滨游乐园龙睛摩天轮110m、上海锦江乐园摩天轮108m。这些巨型摩天轮使用110m全球最高举高车也力所不及,对此各地消防部队应该将这类设施纳入事故救援视野,研究应对策略,以免一旦发生事故时束手无策。

以下列举的国外摩天轮事故救援准备与救援案例值得国内消防部队借鉴。英国最大的摩天轮伦敦之眼(London Eye) 的救援队全部由IRATA技术人员组成,指挥官为IRATA考官。当摩天轮还在建造的阶段,在设计救援方案的时候,伦敦消防处及伦敦之眼管理公司都指定应用IRATA技术,并由IRATA人员组成的救援队承担救援任务。目前全球最大摩天轮新加坡摩天观景轮(Singapore Flyer),高165m,大约是42层楼高,转一圈大约须耗时半个小时,一个车厢可搭载28人。2008年12月23日下午5时该摩天轮发生故障,约173名游客受困,部分游客被困半空长达6小时,由于当地消防部门高空救援技术与能力不足,于是当地的IRATA技术人员承担了高空救援任务,他们利用绳索救人,救援行动持续到深夜11时摩天轮重启运转。英国和新加坡的摩天轮救援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国内消防还不具备这样的救援能力,需及早培养消防IRATA技术人员,以应对巨型摩天轮等城市大型娱乐设施高空事故救援工作需要。

9.4 塔吊、楼层轻生解救

目前国内消防遇到最多的高空救援就是建筑工人塔吊讨薪和楼层居民轻生,对这两项救援,各地消防部队都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我们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我们现有的绳索救援术与装备已经不适合高空救援,存在高危险性。几乎所有的此类事件救援行动都暴露了消防部队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缺陷和不足,这一点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继续忽视了,绳索救援技术尤其是高空救援技术与装备的改革势在必行。

9.5 山岳救援

山岳救援,消防部队开展较早,按理不属于边缘化事故救援对象,但是国内消防绝大多数山岳救援还是以10余年前引进的日本螺旋绳技术与装备为主,救援技术与装备严重过时,消防山岳救援能力趋于边缘化。为了改善以往引进的日本山岳救助技术的不足,云南消防总队由公安部消防局安排2012、2013连续两年请多名法国教练教授法国山岳救援技术,其技术与装备令消防部队耳目一新,经实践检验,该技术大大增强了消防部队山岳救援实战能力,非螺旋绳技术可比。今后依托云南消防总队建立消防山岳救援技术培训试点,全国推广普及新的山岳救援技术非常必要。

9.6 洞穴救援

我国是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数以十万计的岩溶洞穴分布在我国广大的国土范围内,北自黑龙江的伊春,南到海南岛的三亚市,西起狮泉河,东到通化、杭州,其中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重庆岩溶洞穴分布最多。已探明我国最深洞穴1026m,已被列入世界超深洞穴之列,第二深洞穴841m,两者分别为国际洞穴探险队和重庆洞穴探险队探明。丰富的洞穴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洞穴科考人员与洞穴探险爱好者纷至沓来,洞穴旅游开发也成为地域特色经济的增长点,同时洞穴事故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洞穴事故救援已经成为消防救援必须面对的课题。近两年来,贵州消防邀请法国洞穴探险专家传授洞穴救援技术,使消防洞穴救援能力获得较大提升,积累了一定的洞穴救援经验,值得国内消防学习借鉴。自2010年以来贵州全省消防部队参加洞穴救援几十次,最深洞穴救援达到200m,再深一些的需要民间洞穴探险(救援)队来完成,消防部队洞穴救援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其他地方的消防部队对洞穴救援还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甚至还未纳明确入当地消防救援范围,将来依托贵州消防总队建立消防洞穴救援试点,全国推广洞穴救援技术与经验,培养洞穴救援技术专业人才,值得期待。

10 香港消防高空救援工作的成功经验值得内地消防学习借鉴

2006年,香港全长5.7km的昂平360客运架空索道启用之前,索道公司与香港政府相关机构规划索道事故救援问题,香港消防处当时的技术与装备不具备索道事故救援能力。于是索道公司聘请香港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培训机构DAS⑥向香港消防处提供索道救援技术专业培训。香港消防处也因此开始接触到IRATA绳索技术。现代化的高空救援技术,使香港消防人员耳目一新,看到了差距,认识到了进行绳索救援技术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后香港消防处开始探索绳索救援技术改革,但是对于引进欧洲技术还是北美技术曾经举旗不定。2008年香港消防处聘请一家加拿大的救援培训机构到香港教援北美NFPA体系的高空救援技术,但是后来发现北美绳索救援技术实战效果不佳。又经过2年认真的分析比较之后,2010年最终决定再次进行绳索救援技术改革,放弃北美绳索救援技术,全面学习引进欧洲IRATA技术体系的绳索救援技术,创建一支专业化、现代化的高空救援专业队伍。于是再次聘请DAS担任培训与顾问机构,按照DAS为消防部门量身定做的消防高空救援技术培训方案,接受了DAS基于IRATA技术的系统化、专业化的高空救援技术培训,至2011年8月,香港消防处高角度拯救专队正式成立并投入执勤战备,后来易名为高空拯救专队。组建香港消防处高空拯救专队,政府投资520万港元,其中购置器材成本约380万港元,训练成本约140万港元,事实证明,这些投资是明智而划算的。自专队成立以来,成功地完成了60多次危险环境下高难度的高空救援任务,尤其是在高空作业被困营救、山岳被困营救、跳楼(塔)轻生解救、客运架空索道事故救援等多种复杂环境下的高角度救援当中,充份证明了其优越的技术水平及存在价值。香港消防处高空拯救专队被誉为香港消防“飞虎队”,对内地消防乃至整个亚洲消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2013年6月1日码头集装箱吊机失控,在80m高空压住3个工人,救援人员悬在80m高空且无支撑点的情况下进行机械切割、爆破,最后出色地完成了救援任务,获得了香港政府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香港消防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全面学习引进了欧洲IRATA技术体系的绳索救援技术,创建了香港消防高空拯救专队,已成为大中国地区乃至亚洲地区唯一一个全队员具有IRATA国际资质的技术最系统、专业性最强的高空救援队,为内地消防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经典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内地消防学习借鉴。其一,香港消防尝试引进欧美不同体系的绳索救援技术,当发现北美绳索救援技术的不足之后,果断弃美从欧采用欧洲基于IRATA技术的绳索救援技术体系。当前国内消防有三种绳索救援技术派别,一是至今还抱定日本螺旋绳技术不放,认为螺旋绳技术可以改进提升;二是力挺北美绳索救援技术,认为北美绳索救援技术可以在国内消防大行其道;三是力推引进欧洲IRATA体系的绳索救援技术,引进香港消防成功经验,普及欧洲现代绳索救援技术。实际上,我们既要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螺旋绳技术,又要警惕走入北美绳索救援技术的误区和弯路;对于螺旋绳技术,可以整理挖掘作为基础训练科目,对于北美绳索救援技术可以学习借鉴,但没有系统化引进和普及的必要,否则又将延误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改革的进程。与世界主流绳索技术、标准、装备不相容的其他绳索救援技术体系必将会被同化或淘汰是大势所趋,取法乎上,引进普及欧洲基于IRATA技术的绳索救援技术体系将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其二,香港消防没有任何现成的绳索救援技术标准、装备标准以及装备配备标准,也就没有这些标准的束缚,所以绳索救援技术改革进行的顺利、彻底。国内消防进行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必须以超常的魄力克服重重困难和各种阻力,突破现有技术标准、装备标准以及装备配备标准的束缚,突破传统战训工作模式和固有思想观念的束缚。

11 结语

《孙子・谋攻篇》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事故救援对象边缘化是“不知彼”,消防自身“不对称”因素是“不知己”,既不了解救援对象,又不了解自身技术与装备,必然每战都会有危险。在各种媒体播报、登载的绝大多数消防绳索救援尤其是高空救援案例当中,都存在一些不专业的因素,这些不专业的因素就是实实在在的危险。从安全防事故角度来说,绳索救援专业化建设也是预防此类安全事故的基本要求和最大措施。因此,国内消防部队的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不容再忽视和回避,增强高空、垂直环境事故救援的打赢能力 已是责无旁贷。我们应该在学习普及基于欧洲IRATA技术的绳索救援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引进学习适应当地事故救援对象的高空、垂直救援技术,组建专、兼职各类高空救援队或救援班组,一些重要城市或地域可以借鉴香港消防高空拯救专队模式,组建消防高空救援专业队。

注释;

①IRATA:即国际绳索技术行业协会(Industrial Rope Access Trad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又称IRATA国际,成立于 1987年,总部设于英国,是一个著名的全球性工业绳索作业技术组织。截至2014年3月,共有会员公司286个,其中工程执行类会员公司129个,教育训练类会员公司157个,各级别技术员超过6万人,技术级别分为一、二、三级,每个级别累计至少工作1千小时,并至少1年时间才具有升级资格。亚洲IRATA会员公司38个,大中国地区只有4个。这些IRATA会员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最具安全性和高效能的IRATA绳索作业技术,而专门开展高空绳索救援技术培训的公司并不多,在大中国地区只有一家,即香港DAS。

②螺旋绳技术;关于对螺旋绳技术的系统分析评价请参考《国内消防与欧州、北美绳索救援技术要点比较研究》(作者;杨汝彬)

③突然死亡原则;是IRATA绳索技术重要的技术原则之一,其含义为;“任何一个人的死亡会造成所架设系统的瓦解,或是令其他人的生命陷入危险。”就是说,在任何技术操作系统中,人只能担任系统的“操作者”,决不可以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④自动制停功能;也叫防慌乱功能,是专业下降保护器(手动)和电动升降器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下降器在下降当中、电动升降器在上升或下降当中,松手就会立即停止,不因有意、无意和意外的松手而导致装备继续运行,造成坠地或撞击事故。

⑤坠落制停防坠落装备;清参考《防坠落技术与装备分析》(作者;杨汝彬)

⑥DAS;即香港绳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Dimensions Access Services Company Limited),是一家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培训机构,IRATA会员公司,专门提供绳索技术与高空救援技术培训、顾问及评审服务的专业机构,服务遍布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东亚、中东、欧洲多国。

参考文献

[1]IRATA International,IRATA International code of practice for industrial rope access [S].

[2]杨汝彬.国内消防与欧美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7).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8

关键词:BIM技术;高层建筑;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房屋建筑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层建筑安全管理难度大,对工人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BIM是一项把项目从设计、施工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信息融合在一起的储备技术,以模型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集成工程中所有的信息实现项目管理[1],为建筑构件或设备增加安全管理信息,可实现构件的安全检查和设备的安全监控;同时利用BIM技术的可模拟性,对项目进行模拟建造,工人通过模拟体验的方式经历事故,提升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的发生。

1高层建筑安全管理难点

1.1危大工程较多

高层建筑涉及的危大工程较多,施工难度高,施工危险性大,是建筑施工领域的重大危险源。例如,高层建筑一般需要开挖超过3m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容易受到地下水和周围荷载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坍塌,深基坑支护事故屡见不鲜[2],基坑开挖工程和支护工程都属于危大工程,易造成群死群伤等重特大事故。对于危大工程的管理重点是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但专项施工方案存在与现场的施工工序不符、计算书存在错误、专项施工方案操作性不强等问题[3]。

1.2高空作业多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要设备之一,在高空中凭借提升机自行升降,可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但由于存在较高的重力势能,一旦发生坠落,后果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检查验收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工人发生高处坠落事故[4]。

1.3安全监控难度大

高层建筑塔吊或施工升降机一般随主体建设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度越高,发生倾覆的概率越大,一般施工单位在塔吊升节前利用经纬仪对塔吊倾斜度进行测定,但在塔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不能实时监测,如在使用过程中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荷载突然增加、螺栓松动或锈蚀,标准节老化,则极易发生倒塌。

2BIM技术在安全管理中应用

2.1安全监测监控

利用BIM建立建筑三维数字模型,对模型进行参数化设置,利用Navisworks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多次模拟建造,找到最优方案,模型可自动生成脚手架和模板计算书,对安全稳定性进行验算,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模型+传感器技术对基坑进行安全监测,监测数据自动上传至模型中,实时掌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专项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时可利用模型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在塔吊使用过程中,安装传感器,采集塔吊运行数据,及时监测载重变化,在塔身安装测斜仪监测塔吊倾斜度,并设定载重报警值和倾斜度报警值,将这些数据集成到BIM模型中,利用数据监控系统对塔吊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了解塔吊的运行信息。一旦模型报警,针对报警类型可对受力较大的节点进行及时修理或者保养或增加对塔吊的附着,及时调整倾斜度,从而降低塔吊倾覆概率。由轨迹交叉理论可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维度运动轨迹交叉所导致的,利用人员定位系统动态监测人的活动轨迹,将采集到的数据接入BIM模型,当系统分析出塔吊的运动轨迹将与施工人员的运动轨迹发生交叉导致事故时,系统会立即发出声光预警信号,现场相关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及时消除危险,待危险解除后系统会自动停止报警[5]。

2.2安全检查

传统的安全检查表是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6]编制的,共有180个检查项目767条评分标准,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安全制度、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资料的检查,利用BIM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逐项核对安全资料,可及时对安全资料进行查漏补缺。除了这些项目外,安全检查表中其他项目主要是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和辅助生产设施的检查,项目繁多,仅脚手架的检查表就有6个,对于规模较大的建筑体,由于不同单体的施工进度不同,导致危险源出现的时间和部位发生较大变化,利用传统方式检查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检查内容繁琐,如何实现快速准确全面识别危险源是安全检查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BIM系列软件中的Navisworks对模型进行漫游安全检查,模拟人在实际检查过程,发现危险源,见图1、图2;同时,BIM软件具有多接口数据共享能力,利用BIM中的Revit软件和和项目施工模拟软件Project组成BIM4D模型,对本工程中出现检查项目进行快速调用并赋予构件安全管理信息[7],模拟不同单体施工到不同的阶段,对这些项目进行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危险源辨识,同时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将这些危险源输入BIM数据库中,数据库会自动同模型进行关联。(1)可以实现危险源辨识的全面,避免由于辨识不全在后期施工中出现事故。(2)可以结合辨识结果提前设计安全防护措(3)可以实现风险预警。在后期施工时,若模型中该构件需要设置安全防护但实际未设置时,构件在模型中的风险级别颜色则变为红色,工程管理人员可迅速根据颜色找到未采取防护措施的部位及时进行安全管理。(4)可以生成危险源数据库,便于类似工程的安全管理。

2.3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安全培训主要分为三级,其中班组级安全教育更加侧重对事故案例和应急处置措施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为多为安全讲座、事故案例视频及应急培训视频,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是工人的参与度低,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事故,很多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对安全的足够重视,突发紧急事故时,也不能采取及时有效正确的处置方式,延误救治时机,导致工人的伤亡。建筑施工中很多工种操作过程繁琐,使工人没有耐心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了“三违”行为的发生,从安全事故统计来看,很多“三违”行为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据调查,施工现场工人文化素质不高且多为男性,使用BIM与VR技术将繁琐的操作流程和“三违”导致的事故做成有趣的游戏场景,提供沉浸式体感互动,男性更容易接受游戏模式的安全教育培训,这种方式可使工人对安全教育培训产生浓厚兴趣,在场景中更容易记住正确的操作方法。工人通过可穿戴设备VR眼镜和操作手柄模拟进入施工现场(见图4),进行作业模拟操作过程,如操作不当或“三违”,则引发事故,工人在切身体验了事故的整个发生过程之后,心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心理状态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从而提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场景可根据事故类型进行设置,可单人进入场景体验,也可多人同时进入场景,模拟作业事故场景,如模拟脚手架坍塌场景,工人选择拆除顺序时如选择错误,或将整层连墙件拆除时,则引发脚手架坍塌;如工人进入高处坠落体验场景,脚手架未系安全带或吊挂点选择错误,则引发工人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工人可重复进入场景,场景体验结束后,系统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教育,使工人能够深刻的记住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操作顺序,在实际操作中就不会发生类似错误操作,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BIM与VR的结合也可对工人进行应急处置培训。在发生事故后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施工现场很少有人在红十字会学习专门的急救操作,施工现场常发生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坍塌、机械伤害事故,通常会导致工人昏迷、失血、骨折和休克,在最短的时间内急救可大幅度挽救生命,常用的心肺复苏术、包扎、固定方法属于比较专业的急救手段,通过VR培训可使工人迅速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时救助伤员。

3结语

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运用BIM技术进行专项施工方案模拟、安全监测监控,在施工前运用构件安全检查表进行危险源辨识,通过模拟事故场景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可更直观的对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实现可视化,有效的提升高层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江涛.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9.

[2]罗元国.分析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6(2):143-144.

[3]郎志坚,周德灏,孙鹏,等.论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缺陷[J].建筑安全,2018,33(6):56-58.

[4]解金箭.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5]张彬彬.基于BIM与WSN技术的塔吊安全管理实施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8,16(6):46-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传统媒体推广方案范文 下一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