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6:21:43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重点、措施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front long period, tight, risk factors, homework personnel change more frequentl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abnormal outstanding. In view of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focus, and actu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presented must take the main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key points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存在爆炸、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火灾、触电等危险因素,安全风险异常突出;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认真履行安全管理人员职责,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完善措施、落实责任,才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和谐谱写乐章。本文重点指出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重点,提出了必须采取的主要安全管理措施。

1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重点

1.1人工挖孔桩施工

人工挖孔桩施工存在爆炸、坍塌、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物体打击、触电、窒息等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爆破员经验不足、爆破药量计算不严谨、孔口覆盖防护不到位等因素可导致爆炸或飞石伤人事故。

②由于护壁不及时、护壁强度不够、流沙、暗涌等现象可导致孔口坍塌事故。

③由于起重设备钢丝绳磨损、制动器失效可导致起重伤害事故。

④由于孔口未按设计要求超出地面以上足够高度、孔口周边危石未及时清除、孔口临近部位存在坍塌隐患,可导致物体坠入孔内造成物体打击事故。

⑤由于未采取可靠安全电压或漏电保护设施缺陷可导致触电事故。

⑥由于孔内有毒有害气体超标、未及时检测并采取通风置换等有效措施,可造成人员窒息事故。

1.2桥梁高墩施工

桥梁高墩柱施工涉及钢筋安装、模板安装、砼浇筑、模板拆除、养护作业等,存在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等危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脚手架施工未进行结构验算、地基承载不稳、节点结构失效、应力集中等现象可导致脚手架坍塌事故。

②由于墩柱、系梁、盖梁施工螺栓未满穿、螺栓紧固不到位、作业工人擅自扩孔、结构支撑受力不稳、砼浇筑侧压力过大等因素,可导致结构坍塌事故。

③由于高处作业通道、平台防护不到位、人员违章作业可导致人员高处坠落事故。

④由于上下交叉作业防护不到位、高处作业下方警戒不到位、作业人员违章,可导致物体打击事故。

⑤由于起重吊装信号不明、操作失误、违章作业,可导致起重伤害事故。

1.3桥梁上部构造施工

桥梁上部构造施工涉及T(箱)梁架设、湿接缝施工、横隔板施工、防撞护栏施工、桥面铺装等,主要存在起重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火灾、触电、车辆伤害等危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架桥机钢丝绳磨损、制动器失效、移动轨道不水平等因素可导致架桥机倾覆事故。

②由于临空作业、悬空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及作业人员违章可导致高处坠落事故。

③由于高处作业部位下方未设置专人警戒或警示标志不足,可导致物体打击事故。

④在气候干燥季节施工,由于桥面系施工焊接作业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防护、作业下方未采取监护措施、防火应急设备设施不足等,可导致森林火灾事故。

⑤由于桥面系施工工序交叉作业、电气线缆破损、雨天作业等,可导致触电事故。

⑥由于桥面系施工时,砼运输车辆不断移动,作业人员多,可导致车辆伤害事故。

2必须采取的主要安全管理措施

2.1人工挖孔桩施工主要安全管理措施

①必须配备合格爆破员,作业前对药量进行仔细计算、验算,孔口进行严密覆盖,保持足够安全警戒距离,设置专职安全员进行现场安全警戒。

②及时进行护壁作业时,严格按照设计陪筋数量进行配筋,严格按照配合比要求进行砼拌制,必须保证砼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及时勘察发现有无流沙、暗涌等现象,发现后及时报告并进行有效处置。

③定期并应加大对起重设备钢丝绳、制动器检查频率,发现钢丝绳磨损超限、断丝数超标、制动器磨损超限等现象及时停止作业,进行更换或处理。

④必须对孔口周边存在坍塌隐患的部位进行可靠防护后方能进行孔桩施工,孔桩施工时必须保证锁口标高高程,及时对孔口周边危石、工器具等进行清理,避免物体坠入孔口伤人。

⑤必须根据临时用电安全规范,采取可靠安全电压,及时检验漏电保护装置灵敏性和可靠性,必须经常性对用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破损部位必须立即停电包扎。

⑥施工前,必须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探测,采取必要的通风置换措施对孔内空气进行置换。

2.2桥梁高墩施工主要安全管理措施

①严格进行脚手架设计,及时进行准确计算和验算,做好脚手架地基承载力试验,加强结构安全检查,经有关部门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避免应力集中现象发生。

②模板安装时,螺栓必须配套并按要求全部紧固到位,模板支撑体系必须进行计算。

③必须做好高处作业通道、平台临边安全防护,张设安全立网和安全平网。

④作业时,下方必须设专人警戒,设置足够的警戒区域和禁止靠近安全警示标志。

⑤严格遵守起重作业规程,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安全教育并持证上岗。

2.3桥梁上部构造施工主要安全管理措施

①必须配备技术熟练的专职持证人员每日对架桥机、运梁车制动装置、起重设备钢丝绳进行检查,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方案并对一线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作业时必须派专职安全员进行全程监控。

②做好临空、悬空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检验工作,定期组织劳动防护用品专项安全检查。

③必须设置安全警戒区域并派专人进行警戒。

④气候干燥地区施工,必须采取铁皮围护等有效隔离措施避免焊渣跌落引发火灾,必须配备有效的灭火设施并派专人进行监护,必须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立应急救援抢险队,定期开展火灾应急救援演练。

⑤定期开展临时用电专项安全检查,及时治理各类触电安全隐患。

⑥加强对运输车辆的检查维护,在桥面系施工部位必须设置专人进行指挥。

3结语

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认真分清并落实各级领导、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安全管理职责,全员行动起来,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及时对一线工人开展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安全事故案例教育,不断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充分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技能,充分掌握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处置措施,杜绝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现象发生;重点落实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设施,不断改善施工作业环境;重点加强危险因素辨识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开展安全生产评价与考核,提高安全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预防和较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为企业发展、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AQ/T9006-2010,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2

序号

活动类别

活动名称

危害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控制方法

1

路基工程

路基挡土墙施工

开挖基坑支护不牢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

砌筑高层挡墙坠落

高处坠落

人员伤害

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3

脚手架不牢固

高处坠落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4

砌筑石墙塌方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5

砌筑石料时不慎滚落

物体打击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6

搬运石料时码放不当

物体打击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7

路基填筑

消解场选址不当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8

不慎被压路机撞及压伤

机械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9

在路面边缘不慎滚落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10

电缆、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挖断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1

指挥不当、麻痹大意

机械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12

现场管理无序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13

岔道口无人指挥

机械伤害

隔离防护、警示牌

14

路基作业

无证上岗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15

违反操作规程

机械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16

多台机械同时作业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17

进场机械卸车时无专人指挥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18

边沟开挖

未设防护栏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

挖树

无防护措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0

移电杆

无防护措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1

清表作业

无防护设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2

土方开挖

放坡不规范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3

破坏地下管线

触电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

取土坑无人指挥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

无警示牌、警告牌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6

放坡系数过小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7

指挥人员违章指挥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28

取土坑

积水过深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技术方案

29

取土坑抽水没有可靠接地保护

触电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30

清淤

边缘淤泥堆积过高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31

操作机械不当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

32

旧路面破碎

无防护措施

机械伤害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33

破路恢复

道路碾压不实

人员/其他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34

护坡砌石

斜坡堆放石料

物体打击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35

路面工程

拌合站

动态拌合伤害

机械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

36

装载机械伤害人

机械伤害

专人指挥、警示牌

37

运料车伤害人

机械伤害

专人指挥、警示牌

38

限位器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维修、应急预案

39

急停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维修、应急预案

40

操作失误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

41

导热油加热区保温不良

烧伤

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42

热油炉温控件失灵

火灾

定期维修、应急预案

43

油管破裂造成泄露

火灾

定期维修、隔离

44

空压机安全阀失效

爆炸

定期维修

45

攀爬高处没有安全措施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46

电源线保护不良造成破裂

触电

定期巡查

47

高空物料不慎坠落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48

捣料人员没有安全护栏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49

点火用液化气泄露

中毒和窒息

定期维修、定期巡查

50

成品料放料造成过溢

烧伤

审核方案、保持安全距离

51

实验人员从车上坠落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52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53

摊铺

操作手无证操作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54

操作手违章带病操作

机械伤害

规范作业、隔离防护

55

周围配合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交底、隔离防护

56

维修摊铺机时防护不当

机械伤害

现场专人指挥

57

运料车与摊铺机配合不当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58

接触高温者防护不够

烧伤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59

碾压

压路机相互碰撞

机械伤害

现场专人指挥

60

压路机与配合人员不协调

机械伤害

现场专人指挥

61

压路机操作手无证驾驶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

62

压路机违章指挥及驾驶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63

检修时防护不当

机械伤害

定期检测、更换

64

压路机行驶至边缘时翻下路面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65

驾驶员后视不良

机械伤害

定期检测、更换

66

晚间施工照明不足

机械伤害

增加照明

67

压路机带病作业

机械伤害

定期检测

68

检修发动机不戴手套

烧伤

安全交底、个人防护

69

检修发动机被风扇或三角带打伤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70

洒水

洒水过程中撞伤现场人员

车辆伤害

操作规程、安全交底

71

上下水车顶部不慎滑落

高处坠落

安全交底

72

在汲水时不慎滑落水塘

人员伤害

安全交底

73

在汲水时水泵漏电

触电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把关

74

水车驾驶员违章操作

车辆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把关

75

水车晚间工作视线不良

车辆伤害

增加照明

76

路面下水道

井盖未盖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77

平道交口

未设警示牌

车辆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78

养护作业

抛撒物未及时处理

人员/其他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79

窨井盖损坏

高处坠落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80

桥头沉陷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1

路基强度不够

人员/其他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验收

82

路肩不坚实

人员/其他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83

护坡坍塌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84

暴雨期间涵洞未做好疏通防护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85

水沟阻塞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6

盖板水沟损坏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7

涵洞淤塞损坏

人员/其他伤害

现场检查

89

桥梁工程

挖孔桩作业

井上人员不戴安全带

坠入井内伤人

加强作业管理

90

井下人员不戴安全帽

人员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

91

开挖时未通风、未检测

窒息死亡

加强通风、检测管理

92

开挖出现流沙

塌方、人员伤亡

加强检测管理

93

吊桶碰壁掉渣

渣土伤人

技术交底、操作规程

94

吊桶渣土过满

人员伤害

加强教育、监督

95

机具未能做进场验收

人员伤害

现场检查验收

96

机具配重不合理

机具倾翻伤人

加强机具管理

97

电机皮带未防护

人员卷入

现场检查验收

98

机具架体开焊

断裂伤人

加强机具管理

99

机具未设限位器

钢丝绳断裂伤人

加强机具管理

100

钢丝绳磨损严重

吊桶伤人

加强现场检查、监督

101

吊装模具捆绑不牢

坠落伤人

加强作业管理

102

井内照明未用低压电

触电

加强用电管理

103

施工用电混乱

触电

加强用电管理

104

井内抽水留人

触电

加强用电管理

105

井内无应急绳

坍塌伤人

加强应急措施管理

106

井口没有防护栏杆

渣土落入

人员伤害

严格防护措施,检查

107

完工后不盖井盖

人员误入坠落

加强防护管理

108

灌桩时邻桩作业

塌方

加强作业管理

109

水上施工

栈桥无防护措施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0

施工平台、栈桥桩基不牢固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1

施工平台承载不够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2

河道中船碰撞栈桥

坍塌

操作规程

113

老桥拆除

无防护措施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14

不穿戴好防护品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技术交底、现场检查

115

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116

机械违章操作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117

违反起重操作规程

机械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118

基坑开挖

无详细地质勘查

坍塌

与勘查设计沟通

119

无地下隐蔽勘察

人员/其他伤害

与勘察设计沟通

120

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不佩戴安全帽

人员伤害

安全交底、现场监督检查

121

边坡超载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2

基坑无支护或未按支护方案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3

基坑周围未设防护栏或防护栏不牢固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4

钻孔桩

钻机架设基础不牢固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验收

125

井孔缺少必要的防护

人员坠落

安全交底、现场监督检查

126

钻机用电不规范

触电

操作规程、现场监督检查

127

通航河道作业无防护

人员/其他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28

钢筋笼制作安装

电工、电焊工无证上岗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加强监督检查

129

起吊掉点不正确、掉点未加强

钢筋笼遭到破坏、伤人

安全交底、严格检查

130

钢丝绳破损、卡扣数量不足

钢丝绳破断或脱扣、伤人

严格交底、现场监督检查

131

吊装无专人指挥

人员伤害

安排专职吊装工指挥作业

132

下钢筋笼

无证操作吊车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133

违章操作

人员/其他伤害

定期检查

134

水下灌注砼

无证操作吊车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135

违章操作

人员/其他伤害

定期检查

136

违章指挥

人员/其他伤害

定期检查

137

破桩头

空压机未使用漏电断路器、线路破损

触电

安全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38

违章作业、未正确穿戴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

139

支架搭设

支架未经专项方案设计、未履行审批手续

支架垮塌造成人员伤亡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检算、履行审批手续

140

连接不牢、基础不实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41

直接连接倾斜、不满足规范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2

支架间距不合理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3

上层支撑方木强度不够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4

上层支撑方木间距不合理、不密实、受力不均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机具损坏梁体塌落

准确计算、严格操作、综合考虑

145

支架上施工平台铺设不规范、未设周边围挡设施

人员坠落受伤

加强监督检查

146

未系安全带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

147

未设防护网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48

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不佩戴安全帽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

149

上下交差作业

坠物伤人

现场监督严格禁止

150

无证操作

高处坠落

操作规程

151

模板支拆

模板、背带未经专门设计

质量安全事故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检算、履行审批手续

152

脚手板铺设不牢靠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53

无针对混凝土输送的安全措施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4

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不符合要求

模板倾翻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5

支拆模板违章作业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6

模板工程无验收与交底

倒塌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7

防护措施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8

模板拆除前无混凝土强度报告或强度未达到规定提前拆模

模板倾翻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59

拉杆与螺帽不配套

质量安全事故

加强检查

160

模板吊装武装人指挥

物体打击

设专职吊装工现场指挥作业

161

高处立模无防护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62

高处立模违规作业

物体打击

现场检查验收

163

违反由高向低拆模顺序

物体打击

现场检查验收

164

混凝土浇筑

振捣人员无防护

人员伤害

安全交底、规范操作、安全设施齐全、专人看护

165

振捣棒漏电

人员伤害

严格检查、规范操作、安全用电

166

疲劳作业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严格换班制度、安全交底、专人指挥

167

混凝土泵管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专人指挥

168

混凝土泵管无固定

人员伤害、泵管断裂

加固泵管、专人看护、安全交底、规范操作

169

泵管同支架、模板相连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专人检查、安全交底

170

拆管不规范、司机不听从指挥

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专人指挥、落实到人

171

无专职搅拌司机和输送泵司机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加强培训、定机定人

172

拌合站工人未戴口罩或防毒面具

出现尘肺病等职业病

加强劳动保护、配足劳保用品

173

预应力张拉

不了解工艺规定要求

物体打击

技术交底

174

未校正和标定

物体打击

操作规范

175

工作区域、两端站人,无隔离护栏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范、定期检查

176

张拉过早

人员伤害梁体开裂

按设计强度张拉、规范操作

177

张拉力过大

人员伤害、预应力钢束断开、锚具损坏

规范操作、按要求操作、对各种材料检验

178

张拉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机具损坏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增加防护装置

179

工具锚不合要求

人员伤害、千斤顶损坏

试验、规范操作

180

夹片没夹牢而回弹

物体打击

操作规范

181

钢束不合格

人员伤害机具损坏

进场试验、规范操作、安全交底

182

计算拉力过大

人员伤害机具损坏

严格计算、多人验算

183

管道压浆

爆管

物体打击

操作规范、现场检查、个人防护

184

桥面作业

边缘作业无防护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5

边缘围栏不坚固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6

登高梯无防护栏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7

登高梯无防滑措施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8

穿硬底鞋登高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89

桥面板固定不牢固

高处坠落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90

桥台施工

放坡不够

坍塌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1

门架制作

不牢固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2

贝雷片起吊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人员/其他伤害

操作规程

193

机械连接

机械伤害

施工方案、河道管理

194

水上平台便桥搭设

平台、便桥方案未详细设计、检算、未报请审批

平台、便桥倒塌

平台、便桥方案进行消息设计、检算、严格报批手续

195

进入施工现场未戴安全帽、水上作业未穿救生衣、带电作业未穿绝缘鞋、未戴绝缘手套

人员伤害

加强安全教育,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

196

立体交叉作业

进入施工现场不带安全帽

物体打击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197

立体交叉作业无安全防护网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8

混凝土拌合楼

无避雷设施或失效

火灾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199

沥青拌合楼

无避雷设施或失效

火灾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00

沥青管道泄露

烧伤

定期检查

201

限位器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检查

202

钢丝绳断裂

机械伤害

定期检查

203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机械伤害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204

水稳拌合楼

漏电保护器失灵

触电

定期检查

205

开机前不提示警告

机械伤害

定期检查

206

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

物体打击

规章制度、现场检查

207

输送机、料仓下站人

物体打击

操作规程、现场巡查

208

无避雷设施或失效

火灾

安全技术方案、现场检查验收

209

预制梁

施工

存梁、运梁

存梁台座不够坚实、之垫不合理

梁体倾倒人员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210

移梁轨道、滑板、和牵引设备使用不合理

梁体倾倒人员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检查验收

211

预制梁吊装

门式起重机限位失灵

机械伤害

定期检修

212

两轨道不水平、不平行

机械伤害

检查验收、定期检查

213

门式起重机牵引不同步

机械伤害

检查验收、定期检查

214

扁担梁未经设计检算

扁担梁破断、梁体坠落

扁担梁经设计检算审批

215

钢丝绳有破损、安全系数不足

钢丝绳破断梁体坠落

钢丝绳安全系数未经过详细计算、吊装前认真检查钢丝绳状况

216

大梁吊装

掉点不垂直、斜拉歪掉

起重伤害

操作规程

217

卷扬机刹车失灵或未设限位装置

起重伤害

检查验收制度

218

大梁移位轨道基础差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19

大梁横移两头电机工作不同步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20

大梁起重安装突然停电

起重伤害

应急预案

221

大梁起重安装钢索断裂

起重伤害

定期检修

222

大梁起重架梁机牢固不够

起重伤害

检查验收、定期检查

223

大梁起重安装钢索过细

起重伤害

定期检修

224

悬灌梁

施工

灌篮设计

挂蓝总重超过设计限值

人员伤害挂蓝损坏梁体断裂

严格控制在设计限重之内

225

允许最大变形超过20mm

挂蓝损坏、梁体砼跑模

控制构建刚度、变形

226

施工、行走时的抗倾覆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27

自锚固系统的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28

斜拉水平限位系统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29

上水平限位安全系数不足

挂蓝倾覆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安全系数大于2

230

挂蓝材料

质量和性能不符合规定

挂蓝损坏人员伤害机械伤害

材料进行试验、现场检查验收

231

挂蓝焊接

焊接质量不合格

挂蓝损坏人员伤害

严格质量验收

232

挂蓝施工平台

施工平台尺寸不足

人员伤害

保证足够的作业空间

233

挂蓝安装

主横纵梁的分联和移动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梁急剧塌落和倾覆

操作规程、现场检查

234

挂蓝行走

后钩不牢或后端压重不够

人员伤害挂蓝倾覆

后端压重稳定、后钩牢固

235

稳定系数不够

人员伤害挂蓝倾覆

稳定系数大于

236

挂蓝施工

施工进度不对称、不平衡

梁体开裂、倾覆,人员伤害

对称施工

237

挂蓝吊杆

吊杆连接不牢固

人员伤害模板脱落

对吊杆进行周密检查、操作规范

238

挂蓝滑道框

不牢固

人员伤害、滑道梁脱落

对滑道框进行严格加工、验收

239

挂蓝模板

加固不够刚度

人员伤害、胀模

对模板严格加固、规范操作

240

内膜支撑强度不够

人员伤害模板损坏

严格加固、规范操作

241

钢管拱桥施工

拱座基础开挖及边坡防护

施工方案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审批制度

242

无技术交底与验收

质量安全事故、人员伤害

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3

坡顶未设围栏和警戒装置

行人、车辆坠落跌伤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监督

244

坡顶未留防排水装置

坍塌伤害

安全技术交底、现场监督

245

边坡卸载未系安全带

人员坠落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高处作业措施控制

246

拱座模板支拆

模板、背带未经专门设计

质量安全事故

严格进行方案设计、检算、履行审批手续

247

无针对混凝土输送的安全措施

机械伤害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8

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不符合要求

模板倾覆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49

支拆模板作业违章

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0

模板工程无验收与交底

倒塌、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1

防护措施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高处坠落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2

模板拆除前无混凝土强度报告或强度未达到规定提前拆模

模板倾覆物体打击

审查方案、技术交底、检查验收制度

253

拉杆与螺帽不配套

质量安全事故

加强检查

254

模板吊装无人指挥

物体打击

设专职吊装工现场指挥作业

255

钢管拱肋及立柱制作与安装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机械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钢结构拼装吊装安全技术措施控制

256

吊装设备失稳、故障

机械伤害

加强特种设备维修保养,做好记录和应力监测

257

配电箱无接地装置和无漏电保护器

触电、火灾

加强特种设备维修保养,做好记录和应力监测

258

高空坠物、高空作业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59

吊钩未设防止脱钩的安全装置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0

人员乘索掉上下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1

起重机械制动、限位装置不齐全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2

起重物体绑扎牢固程度不够

起重伤害

加强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整体合拢安全措施控制

263

泵送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泵管操作不当

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安全交底、专人指挥

264

混凝土泵管无固定

人员伤害泵管断裂

加固泵管、专人看护、安全交底、规范操作

265

泵管同不稳定支架相连

支架倒塌人员伤害

规范操作、不准同支架模板连接、专人检查、安全交底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3

【关键词】现浇 连续梁 安全施工

一、挂篮施工安全措施

(1)挂篮前上横梁两侧都采用角钢焊接成的作业平台,便于吊杆千斤顶的顶升与调整操作。平台下铺脚手板,两侧焊扶手并挂细目网防护。

(2)挂篮底模平台前端及两侧在结构设计时已考虑的作业平台,底面全部封闭,两侧采用相同的结构型式设栏杆。

(3)挂篮顶面至底模平台之间采用型钢加工成踏步式人梯,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挂篮采用墩旁进行拼装与拆除,施工中对操作人员、信号员、作业工人进行全面培训与技术交底,并配备齐全的劳动防护用品,可靠的通信工具,确保安全。

(4)在已完成的桥面两侧,加紧绑扎防护护栏钢筋,并设临时栏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

(5)挂篮加工所有材料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材质方面的要求。挂篮加工工艺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特别是针对销轴,吊点等重要部位都要调质、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运至现场拼装。

(6)对挂篮各杆件的栓接和电焊连接部位,在拼装前及拼装过程中。都必须进行仔细地检查。以保证杆件位置正确,结构连接可靠,且对主要部件不能随意进行电焊或氧气切割,其焊缝质量必须保证,并进行无损检测,螺栓连接必须牢固。

(7)挂篮拆除时要注意对挂篮表面混凝土等进行全面清理。防止其上螺栓,钢筋等杂物坠落伤人。对起吊物栓挂缆绳,特别是挂篮的安装、拆卸顺序、操做要求应悬挂在操作平台醒目处,具备有效的通讯设备及正确的指挥人员。夜间作业时必须具备足够的照明,同时在挂篮主要构件及桥面预留空洞处使用红灯警示。

(8)挂篮施工的机械操作人员必须选用具有挂篮施工经验,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等安全防护措施。

二、操作平台安全措施

(1)挂篮安模后,上、下悬臂端及下后端和两侧设置安全操作平台,并铺满安全网(立网:L-2×6型,平网:P-4×6型),从上至下挂满挂严。

(2)上下脚手架等平台,要铺平铺严、固定,下方要挂满尼龙安全网,平台两侧要有护身栏,架子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20cm,间隙处应用竹跳板连接绑牢,临时平台两竹跳板要满铺、绑牢,无探头板并要牢固地固定在脚手架的支撑上,脚手架平台的任何部份均不得与活动模板相联。

(3)悬控平台用栏杆或撑管固定稳妥,牢靠防止摆动摇晃,支撑管要不小于8#槽钢。

(4)操作平台上铺设的脚手架应用2.5-5cm厚的木板或轻质金属板,排木应用5cm×10cm的木方或外径48mm的钢管为准。

(5)升降模板手拉葫芦应用10T以上的专用配套的钢丝绳,承重的钢丝绳直径应不小于28mm,所用的安全绳应用直径不小于28mm的钢丝绳。

(6)严禁在操作平台防护以外的护头棚上作业,任何人不准擅自拆改操作平台,因工作需要必须改动时,要将改动方案报技术,安全部门和施工负责人批准后,由架子工拆改,架子拆改后经有关部门验收后,方准使用。

(7)在操作平台上工作时要随时注意上具材料,不准向外抛任何物体,保持操作平台的整洁。

(8)搭设操作平台之前架子工对所必用的料具要进行检查,按标准选料。使用焊件焊接时,应由技术部门和有关人员鉴定焊件合格后,方准使用。组装或拆除吊篮时,至少三人配合操作,严格按照支搭脚手架的工艺程序作业。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吊篮组装方案。

(9)升降模板时,必须同时摇动所有的手拉葫芦或同时拉动倒链,各吊点应同步升降,保持挂篮平衡。挂篮升降时不要碰撞建筑物,特别是在关键受力部位应有专人负责推动挂篮,防止挂篮刮碰建筑物。

三、连续梁钢筋制作及安装安全防护措施

(1)钢筋制作应选用具有连续梁施工经验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的钢筋工、电工、焊工。电焊、气焊、电工等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岗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钢筋加工时应严格按照图纸及规范的要求加工,操作加工机械时按操作规程进行。

(3)钢筋安装时应按照图纸及设计安全合理进行安装。上下同时作业时应有有效的通信联络工具。

(4)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现场应佩戴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防风镜等安全防护,及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组织各种安全培训。

(5)高处作业处应设防护挂网,设立安全警示标志,设立防高空坠落、防落物、防雨雪、防风、防火、防触电等安全安全警告标志,同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四、连续梁砼浇筑施工安全防护措施

(1)砼浇注的施工人员应具有一定得连续梁施工经验,熟练掌握连续梁浇注的施工方法,上岗前应进行岗前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连续梁混凝土使用集中搅拌的混凝土,采用砼自拌运输车、输送泵配合方式进行供料。输送泵应由专业操作工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砼施工时应佩戴安全帽、安全带、防护镜、雨鞋等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现场应拉设安全警戒线。同时醒目位置悬挂安全警示标志,连续梁悬空处设安全防护网以防坠落及落物伤人事件的发生。

(4)制定防落物、防坠落、防火、防触电、防雨雪等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施工现场高空醒目位置设立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

(5)施工现场应有充足的照明,以保障夜间施工安全。

(6)混凝土施工后应做好养护工作,养护所用水管应固定不得随意挪动,以防缠拌发生意外。已浇筑的连续梁块应配备集水设施,防止养护用水随意溅落,发生意外事故。冬季养护采用电暖保温时应注意防触电、防坠落事故的发生。

五、张拉压浆施工安全防护措施

(1)张拉压浆必须由具有施工经验的专业施工人员进行,张拉压浆工必须持证上岗。上岗前需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张拉压浆机具应有使用期限内的标定书,由专人看管,不得随意挪动及拆卸。

(2)张拉压浆工序应按照图纸及规范的要求进行,不得随意进行以防发生安全及质量事故。张拉作业时,操作人员不得站立在千斤顶的正前方,以防意外发生。

(3)相关部门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必要时进行专项培训。

(4)施工人员应熟练掌握机具的使用方法,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带、雨衣、防滑鞋、手套等安全防护。

(5)制定防坠落、防落物、防火、防触电、防打击等安全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

六、小结

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开发新材料、改进新工艺的时候,施工安全一直都是工程项目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最基本的钢筋施工到挂篮、预应力张拉,无不渗透安全施工的问题,我们需要时时事事紧抓安全施工,最终实现项目的全面成功。

参考文献:

[1]邹毅松.王银辉.连续梁桥.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4

[2]邓辉.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与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中国建设出版社.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4

【关键词】 消防 防坠落技术与装备 高空作业 风险评估 PPE系统 坠落制停 悬吊不耐症

防坠落技术与装备均发源于欧洲,国内消防对于防坠落技术与装备普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将防坠落仅仅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防止坠落,是不确切、不全面的。防坠落是高空作业与救援防止人员坠落伤亡的技术与装备措施的总称,它包括主动防坠落与被动防坠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动的技术与装备措施防止坠落事故的发生,即限制工作范围、工作定位等;另一方面是考虑高空坠落发生的可能性而采取被动的技术与装备措施防止坠落事故的发生,这就是坠落制停(Fall Arrest),即相关措施与装备根本没有防止坠落的作用,不是预先主动的防止坠落发生,而是当坠落不慎发生后,使用缓冲设备使人员缓缓制停而不至于坠落地面,从而达到避免或尽可能降低人员所受坠落冲击力伤害的目的。坠落制停防坠落是一种最终意义的被动保护措施,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车辆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被动打开保护司乘人员。在高空作业与救援当中,更多的、更重要的防坠落技术与装备措施是坠落制停防坠落,而不是主动防坠落,然而国内消防螺旋绳技术、防坠落装备及其配备标准都是基于主动防坠落的技术与装备措施,导致了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使消防高空救援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高危作业。本文通过对防坠落技术与装备的分析介绍,让广大消防官兵体会我们自身的巨大差距,以期抛砖引玉地引起大家更加深入、广泛的学习研究,触发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方面的改革思维,推动国内消防在这一领域早日的发展进步。

1 高空作业

1.1 国内以确定的高度界定高空作业

国内《高处作业分级标准》(GB3608-2008)将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定义为高空作业。以2m的高度定义高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严谨性,2m以内仍有可能坠落并导致伤害,确定的高度不足以科学地表达高空的概念。

1.2 北美以角度界定高空作业

北美对高空的定义,不是根据具体的高度,而是根据角度,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坠落的风险程度,比具体的高度数值表述更科学合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大概的、模糊的区分,作业环境的坠落风险程度不仅仅由角度一个因素来决定,还与人和接触面摩擦程度有关,这种摩擦程度又受环境、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按角度划分的混乱。北美通常把作业环境分为3种,倾斜角度30℃以下为低角度,30-60℃之间为中角度, 60℃以上为高角度,高角度就相当于高空的概念。低角度作业环境基本上没有坠落风险,可以用脚支撑;中角度作业环境是否存在坠落风险要由现场评估决定,可以用脚和绳索共同支撑;高角度环境有明显的坠落风险,要使用绳索支撑。北美对于高、中、低角度还存在多种不同角度范围的划分,如15-35℃为低角度,35-60℃之间为中角度,60℃以上为高角度;35℃以下为低角度,35-60℃之间为中角度,60℃以上为高角度;40℃以下为低角度,40-60℃之间为中角度,60℃以上为高角度。由此可见,将60℃以上的倾角定义为高角度是一种基本共识。

然而在北美NFPA1670、NFPA1006标准当中,完全从绳索救援实战的角度出发,不考虑中角度,不以具体角度来界定,而是根据人与绳索救援系统对负荷的支撑比重,将救援环境分为高角度和低角度两类,高角度是指主要由绳索救援系统支撑的负荷所处的环境,低角度是指由负荷本身而不是由绳索救援系统做主要支撑的环境(如平地或轻微的斜坡面)。据此,北美发展了高角度救援技术和低角度救援技术,高角度救援技术使用拉升、下放及其转换系统,对人员进行向上或向下救援,由1名救援人员跟随(担架)护送上下,这是以绳索救援系统支撑为主,人员支撑为辅;低角度救援技术是以救援人员徒步救助伤者,一般为1-4人护送伤者(担架),视情使用省力系统拖拉或牵引保护系统,这是以人员支撑为主,以绳索救援系统支撑为辅。

1.3 欧洲直接以坠落并导致受伤的可能性界定高空作业

英国过去的法规也将2米以上(含2米)的作业定义为高空作业,但是在2005年的高空作业规范(《Work At Height Regulation 2005》)当中对高空作业给予了全新的定义,即“人员可能坠落而导致受伤的场所,包括任何高度的场所,也包括前往及离开该场所的路径”。忽略具体高度的界线,不管高度多少,只要存在有人员坠落并且造成伤害的可能情况,就认为是高空作业,这种定义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这种高空作业的界定已被欧洲各国接受和认可,可以代表欧洲对高空作业的界定。实际上,任何超过0.5m的自由落体的环境下都需要足够的保护,操作者在这种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危险就是坠落,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将这种危险降至最低或完全消除,并符合相关健康与安全法规。

2 高空作业的风险评估

危险指能够对人员、财产或动物造成伤害的潜在因素,风险指这种伤害实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评估也称之为作业安全分析(JSA),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可能对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害的危险进行仔细的、系统化的检查。风险评估应当在作业以及绳索技术装备选取之前就实施完毕。高空作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高空从业人员必须接受有资格的专业教练的技术培训,了解高空作业的危险与风险,学会基本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开展作业之前,充分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及风险等级,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消除风险或将其降至最低,这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技术与专业素养。IRATA对技术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及相关工作极为看重,要求对团队所有成员及任何其他人所面临的危险及其可能受到的伤害方式与伤害程度都要进行考虑,例如:可能造成高风险电击的电缆;任何可能置公众或其他作业人员(尤其是可能会被掉落的碎片或工具击中的地面作业人员)于风险之中的危险其他行业的存在;正在使用的工具;正在移动的机械或工具;无法获得适用于计划采用的行进方式以及拟实施作业的适当规格、形状与强度的挂点;可能会切割或磨损锚点绳索的尖利或粗糙边缘;可能损坏锚点绳索或致使绳索技术人员受伤的热表面或热作业;有毒气体、酸性、腐蚀性物品等危险物质;极端气候条件等等。

临时高空作业的风险可依次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风险。高空作业面临的基本风险就是从高处坠落,这需要加强绳索技术与防坠落装备,尤其是防坠落技术与坠落制停装备。(2)环境风险。这是所在环境相关的客观风险,如所在位置的布局,天气状况,高空坠物的风险,支撑面的是否湿滑,结构强度,未拆除区域是否会崩塌,不可控情况,暴露在环境风险下,危险动物的叮咬,火灾等,需要进行认真的风险评估,做好预防。(3)间接风险。这类风险相对较小,但仍有可能会造成坠落,如鞋底的抓地力差,目眩,迅速升温或降温,丧失视觉,太阳灼伤,中暑,头晕,丧失平衡等,需要做好前瞻性的防护准备。(4)次生风险。指在发生坠落后,当人员依然悬挂在空中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悬吊创伤,其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予以救援,因为人员悬挂在空中,安全带的腿带会压迫大腿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动,造成大脑及身体其他重要器官缺氧,即使被困的悬吊人员意识清醒,也不会坚持太久;如果被困的悬吊人员无意识,可能会在几分钟内导致身体重要功能器官的衰竭。这就要求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悬吊创伤,一旦不慎坠落能够通过技术与装备手段自救与互救,任何高空作业与救援团队或小组必须备有可以立即启动的针对作业人员的救援方案,同时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技术、装备与人员。

3 高空作业方式与PPE系统

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简称PPE,是指任何为个人穿戴或携带而设计用于防护一种或多种健康与安全危险的设备或器械。《欧盟指引EC Directive 89/686/EEC》将PPE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用于防止轻微伤害的PPE(如手套,鞋等);第二类是用于防止较重、严重伤害的PPE(如头盔、噪音环境下使用的降噪耳机、浮尘环境下的面罩等);第三类是用于防止致命伤害或严重的永久损伤的PPE(如安全带、下降器、绳索、扁带、安全钩等)。大部分用于绳索技术系统的装备均属于第三类PPE,如IRATA个人防护装备,用于高空作业与救援的PPE统称为高空防坠落个人保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gainst Falls From a Height),或个人坠落防护装备(Personal Fall Protection Equipment),这是欧洲标准委员会对所有在功能上有关高空作业安全保护装备的正式统称。根据高空作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不同的装备组合成不同的PPE系统和次级系统用于保护、阻止或制停操作者从高空坠落,PPE系统可分以下几种。

(1)限制工作范围系统 限制工作范围(work restraint),是防止作业人员进入可能会发生坠落的危险区域,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主动防止坠落的PPE措施,此系统能用于防止坠落的发生,但是不能制停坠落,不适合操作者需要用安全带支撑作业的情况,如图1-a所示。(2)工作定位系统 工作定位是使作业人员在脚底有支撑的情况下,通过个人保护装备横向拉紧受力来防止人员发生坠落。此系统不是用于制停坠落,但是需要和一个制停坠落的系统一起工作。它能让操作者在复杂位置腾出双手工作。定位装置将安全带两侧(EN358)、前部(EN813)的连接点与保护点或固定结构相连。调节好后,操作者的身体可以被舒服的支撑,如图1-b所示。(3)坠落制停系统 坠落制停是用以限制传递到身体上的冲击力。此系统能跟随操作者到达作业面或在坠落区域定位,当坠落发生时,能限制坠落距离,并制停。此系统包括全身安全吊带(EN361)、移动止坠器 (EN353-1或EN353-2)和势能吸收器(EN355)、安全钩(EN362)和带势能吸收器的挽索(EN355),使用前必须考虑坠落系数和净空距离,这是防坠落装备的使用关键,后文将予以详述,如图1-c所示。设计用于限制工作范围的装备不应该用作工作定位或坠落制停装备来使用,设计用于工作定位的装备也不应作为限制工作范围和坠落制停装备装备来使用,坠落制停装备则可以用于限制工作范围和工作定位。(4)绳索作业系统 绳索作业PPE系统可以让操作者悬挂作业,避免或制停坠落。此系统包括工作绳索(working line)和安全绳索(safety line),两根绳索有独立的锚点并同时与操作者的安全带相连,操作者可以通过工作绳上升与下降并悬停作业,安全绳只有在工作绳发生问题或操作者发生错误操作时受力保护,如图1-d所示。(5)救援系统 救援系统是操作者救援自己或他人的系统,使用被救者自身安全吊带或使用担架、三角吊带将人员拉升或下降至安全区域,如图1-e所示。

4 全球两大工业绳索技术协会及其绳索作业行进系统PPE配置

4.1 IRATA与SPRAT

IRATA国际,即国际绳索技术行业协会(Industrial Rope Access Trad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又简称IRATA,成立于 1987年,总部设于英国,是一个著名的全球性工业绳索作业技术组织。截至2014年3月,共有会员公司286个,其中工程执行类会员公司129个,教育训练类会员公司157个,各级别技术员超过6万人,技术级别分为一、二、三级,每个级别累计至少工作1千小时,并至少1年时间才具有升级资格。亚洲IRATA会员公司38个,目前大中国地区只有4个,这些IRATA会员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最具安全性和高效能的IRATA绳索作业技术,而香港DAS绳索技术服务机构则侧重于开展高空绳索救援技术培训和高空作业安全理念的普及,香港消防高空拯救专队即为其经典之作。

SPRAT,即专业绳索技术员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Rope Access Technicians)的简称,成立于1995年,总部设于美国,师从IRATA国际,其技术与装备和IRATA完全相同,在组织管理和人员晋级方面没有IRATA严格,截至2014年3月,共有会员公司215个,仅限于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发展,在亚洲没有会员公司。

4.2 绳索作业行进系统

上文所述绳索作业行进系统,是由 IRATA 国际研发普及的一套基于双重保护的安全的个人绳索行进系统,包含一套行进(子)系统与一套后备(子)系统,两套子系统结合使用。行进系统包括作业绳索以及系缚在作业绳索上面、始终与人员保护带连接在一起的上升器、下降器,提供进入、退出与作业定位的主要支持。后备系统包括一条安全绳索和一套系缚在安全绳索上、始终与人员保护带连接在一起的后备安全装置,提供行进系统所能提供的安全之外的额外安全支持,在行进系统出现故障时予以保护。绳索作业行进系统可以使人员在高空环境方便快捷地开展行进、上升、下降、横移及辅助攀登等操作,使人员能够到达一些以传统方式难以到达的位置,安全高效地从事高空作业与救援工作。双绳技术及其PPE系统已经从工业作业领域发展成为现代绳索救援技术与单兵装备,越来越受到全球消防与救援队伍普遍重视。IRATA绳索技术体系是当前全球最优秀的绳索技术体系,其技术本身就代表了完备的防坠落技术手段与装备措施,IRATA双绳系统不但适用于单兵作业,其技术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各种绳索救援系统架设,广泛应用于各种救援环境。

4.3 绳索作业行进系统PPE配置

当前IRATA与SPRAT这两大工业绳索技术组织的全球会员机构及其技术人员使用的PPE都是以法国攀索(Petzl)品牌为主,其主要配置为:固定连接胸式上升器的全身安全吊带、手式上升器、自动制停下降保护器(ID)、移动止坠器(ASAP或ASAP LOCK)、撕裂式势能吸收器、可调节脚踏、安全钩、动力绳牛尾、头盔、手套等,其他还有滑轮、抓绳器、便携式锚点装置、头灯等。IRATA技术PPE配置已在欧洲专业救援队伍当中普及,正在向全球发展,一年一度的欧洲高空作业救援锦标赛(Grimpday)就是IRATA技术与装备展示的盛会。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体系严重落后,至今也没有一套可供参考的科学合理的绳索救援PPE系统方案,IRATA使用的PPE系统配置值得国内消防参考借鉴。为什么全球IRATA会选择法国攀索(Petzl)品牌的全套PPE装备,因为该公司是最早开发绳索作业行进系统PPE的品牌装备制造商,其装备设计精良,品质优异,很多其他国际知名品牌PPE的设计开发均步其后尘,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制造商的全系产品能达到攀索这样系统、全面的程度,很多品牌装备进行绳索作业行进系统PPE配置,都要靠其他品牌装备的搭配才可以完成。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改善,一些装备制造商都在向全系列、高性能方向发展,试图赶上攀索装备,但是在短期内仍然很难冲击攀索绳索作业行进系统PPE独霸全球的局面。无论如何,CE标准体系认证的欧洲各大品牌PPE在质量与安全方面都是值得信赖的。

4.4 安全吊带的选择

安全吊带是PPE当中的重要装备,当前欧洲现代绳索救援技术使用的救援安全吊带(PPE)有以下4种:第一类是配有腹前和腰际两侧共3个承重连接点的救援用半身安全吊带,这种半身安全吊带只能用于无坠落环境,同时符合EN358、EN813标准,如图2-b所示;第二类是配有胸前和背部2个承重连接点的简易全身安全吊带,这种全身安全吊带用来连接防坠落系统,该安全吊带符合EN361标准,如图2-a所示;第三类是具有第一类和第二类安全吊带全部功能的5个承重连接点的综合作业全身安全吊带,这种全身安全吊带适合各类高空救援,并且是能够唯一进行悬挂作业的全身安全吊带,该安全吊带同时符合EN361、EN358、EN813标准,如图2-c所示;第四类是具有第三类全身安全吊带全部功能并且集成了胸式上升器的行进作业全身安全吊带,这是IRATA与SPRAT以及欧系技术的高空专业救援队伍唯一使用的全身安全吊带,该安全吊带同时符合EN361、EN358、EN813、EN12841B标准,如图3所示。这款全身安全吊带是法国攀索(Petzl)公司独家专利产品(实际上有合体式与分体式两种),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获得了全球广泛的赞誉;法国BEAL公司和德国EDELRID公司都推出了一款与之类似的全身安全吊带,其胸式上升器为可拆卸,性能品质也值得信赖。攀索(Petzl)公司行进作业全身安全吊带的专利权到期后,全球的绳索技术装备制造商都将会争相推出这款全身安全吊带,必将使其获得大众化普及。国内消防在安全吊带技术性能与消防配备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进行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引进高空救援技术,提升和发展消防高空救援能力,国内消防防坠落装备标准及相关配备标准已经不足为据。

5 坠落制停技术与装备

5.1 坠落系数与下坠冲击力

坠落系数,也叫冲坠系数(Fall Factor,J简写为FF),是坠落高度与有效绳长的比值,代表坠落的强度,在同等条件下,即坠落系数越大,坠落强度越高,如图4、图5所示。坠落强度取决于坠落系数,与坠落的距离无关。如相同条件与相同坠落系数,1m与10m坠落所造成的坠落强度是一样的。 欧洲权威机构的实际测试表明,体重80kg的人,使用静力绳与身体连接,在不使用移动止坠器和势能吸收器的情况下,当坠落系数为1时,其所受冲击力为体重的10倍,即8KN,可致人重伤;当坠落系数为2时,所受冲击力为体重的20多倍,为18KN,可致人死亡。在工业绳索作业领域,规定人体所能承受的瞬间最大冲击力为12KN;在欧洲,规定为人体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承受6KN或以上的下坠冲击力(经受过特殊训练的人,能承受6.4KN的冲击力),北美(美国和加拿大)规定为8KN。首次冲击力是欧洲CE标准体系静力绳的重要技术参数,如一款直径10.5mm的静力绳标明在坠落系数为0.3时,首次冲击力为5.6KN,这就告诉我们使用该静力绳要避免出现坠落系数大于0.3的坠落,也就是避免下坠冲击力超过6KN而造成人体伤害的安全限度。

5.2 坠落制停基本原理

高空坠落,过份的冲击力会导致人体或是锚点的损害,所有的防坠落装备设计和技术措施,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坠落强度(坠落系数),因为人体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承受6KN或以上的下坠冲击力。要做好高空作业与救援的防坠落工作,降低下坠冲击力,必须从技术操作与装备措施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二者缺一不可。一是从操作方面降低坠落系数。无论任何时候都要让操作者的保护点或身体连接的锚点位于其上方,而且拉紧身体,避免或减小坠落位移,从而避免坠落所导致的过大冲击力的伤害。二是使用坠落制停装备降低坠落系数。当我们所要从事的工作会涉及到高空坠落的情况出现时,需要使用一套个人坠落制停装备(Personal Fall Arrest Equipment), 包括一款合适的带有胸部和背部挂点的全身安全带、反齿式或挤压式移动止坠器、势能吸收挽索或撕裂式势能吸收器挽锁,共同组成一套防坠落系统,来将冲击力限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6kN)。在防坠落系统当中,势能吸收器是最常用的化解冲击力的个人防坠落装备,它的一端连接于人员全身安全吊带的胸部挂点,另一端连接于保护绳的移动止坠器,一旦工作绳失效或人员坠落,保护绳的止坠器发挥止坠作用,势能吸收器因受拉力作用层层打开其中缝合的扁带,大大增加了有效绳长,即使在冲坠系数为2的状态下,也能通过缓冲作用使冲坠系数降至0.3以下,从而使人员所受的下坠冲击力控制住6KN以内。

实际上在CE标准体系当中,有两种类型的坠落制停系统。一种是IRATA技术体系通用的攀索(PETZL)品牌坠落制停系统,该系统使用倒齿结构的移动止坠器(ASAP或ASAP LOCK),实际工业测试表明,齿类装备作用在绳索上的下坠冲击力不能超过5KN,否则会造成绳索的结构性损伤,因此必须配套使用该品牌的撕裂式势能吸收器,移动止坠器(ASAP或ASAP LOCK)瞬间制动,撕裂式势能吸收器会层层打开,更大幅度地降低下坠冲击力。另一种是其他大多数品牌的挤压式移动止坠器,这种止坠器在制动前会下降一段距离,从而降低了坠落系数,它只需使用配套的挽锁即可,不使用势能吸收器,使用这种止坠器不能使用撕裂式势能吸收器。

在防坠落装备使用当中,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经历过较大冲坠的装备,这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PPE不管是纺织品的绳索、安全带、安全吊带、编带、挽索、势能吸收器等,还是金属的安全钩、下降器、移动止坠器、抓绳器、滑轮等,凡是经历了冲坠系数为1或者更大的坠落冲击,均应立即淘汰,不能再继续使用。

5.3 净空距离与横向摆荡

净空距离是指作业者在坠落前所需要的离地面最小的距离,如图6、图7所示。净空距离的取值是如下计算距离的总和:A)设备的总长,包括安全钩和挽索或延长部分的长度;B)设备在绳索和钢缆的下滑距离或势能吸收器打开的长度;C)标准距离,指胸部或背部挂点到操作者脚部的距离1.5m;D) 最小安全距离,指作业者脚部到地面的余量1m,图6所示情况,使用EN355势能吸收挽索的净空距离为5.2m,即E=A(1.1 m)+B(1.6 m)+C(1.5 m)+D(1 m)=5.2 m;图7所示情况,使用挤压式移动止坠器与EN353势能吸收挽索的净空距离为4m,即=A(0.5m)+B(1m)+C(1.5m)+D(1 m) = 4 m。以上分析仅为定性分析,并非固定数据,实际净空距离取决于具体使用的安全钩、挽索、势能吸收器的总长度,需参考装备说明书。横向摆荡是指作业人员与锚点有横向或水平净空距离时,发生坠落后所产生的横向钟摆式移动,横向摆荡存在与障碍物碰撞的潜在危险,容易对作业人员造成碰撞伤害,如图8所示。

操作人员需要掌握个人坠落制停装备的净空距离,在净空距离范围内务必使保护点或身体连接的锚点位于自己的上方,以免发生过大的冲坠,坠落制停系统完全打开后使人员坠地,造成坠落伤害。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身体与保护点或锚点的横向距离,以免坠落后产生横向摆荡,造成碰撞伤害。因此务必接受专业培训,掌握专业技术与装备的安全使用方法至关重要。

6 悬吊创伤

6.1 悬吊创伤的概念、症状与危害

悬吊创伤(Suspension Trauma),也叫悬吊或直立耐受性差(Orthostatic Intolerance),现在更趋向于称为安全带悬挂综合症(harness hang syndrome),是指身着安全吊带的高空作业人员不慎坠落,在脚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处于直立并保持身体静止不动的悬吊状态,导致悬吊人员出现可能无意识甚至死亡的某些不良症状。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身体无法耐受保持静止不动的直立姿势,例如受重伤或无意识以直立姿势悬吊或在担架中垂直固定的人员。头上脚下、静止不动的垂直悬吊者的体重全部作用于安全带的腿带,安全吊带腿带产生的压力使悬吊者的静脉血液无法顺利回流心脏,使血液循环系统紊乱,于是供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重要部位器官的血液量减少,其中尤以脑部缺氧最为严重,从而造成一系列生理症状,如发热、冒汗、晕眩、恶心、休克、深度昏迷,甚至死亡。大多数正常的试验者会在1个小时内、20%的试验者会在10分钟内出现昏厥前期症状,有时会出现昏厥,随后会在不可预测的时间内出现昏厥。悬吊创伤一旦发生,短时间内可能导致其他严重依赖稳定供血的器官(如肾脏)受损,并带来严重后果,一个清醒者可能会在短短的时间内陷入昏迷并导致很快死亡,即便是非常健康的人也可能无法免疫悬吊创伤的影响。

6.2 悬吊创伤的紧急处置与预防

高空作业与救援人员,除了要精通绳索技术、熟知坠落制停技术与装备之外,还必须掌握悬吊不耐症的症状和处置措施,具备现场急救知识与能力。处理悬吊不耐症的最好方式就是迅速将伤患从悬吊状态解除,救至相对安全的地方。解救时间尽可能短(如10分钟内),而且安全高效。营救期间与实施营救后,应当按照标准的急救程序心肺复苏术(CPR)来操作,意识完全清醒的伤员应当平躺,半清醒的或无意识的伤员应当放置在复原(也被称为开放气道)。如果救援人员不具有现场急救知识,就应在出动的同时通知医疗急救人员到场进行紧急处置,所有身着保护带悬吊的无法行动的伤员都应立即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专业医学救治与观察。

在高空作业与救援当中,操作人员不慎发生了坠落并悬吊,工友或队友必须立即启动提前预备的紧急救援程序,实施救援。如果悬吊人员意识清醒,伤势不重,要立即考虑到悬吊不耐症的严重后果,利用自身携带装备调整身体或腿部姿势,缓解腿部压力,避免悬吊创伤,等待救援;有能力者可以进行上升、下降操作来实施自救。可见高空作业与救援人员配备全套的绳索作业行进系统PPE,一旦不慎坠落悬吊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调整腿部姿势或自救逃离,是绝对必要的。

6.3 消防救援当中导致严重悬吊创伤的错误做法

在国内消防螺旋绳技术当中,消防员使用安全钩、8字环做下降器带人向下救援,在违背突然死亡原则①的情况下,采用背负式救援或将被救者与救援人员自身安全吊带相连的救援方法施救,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对人对己极不人道的高空救援方法,他可以直接导致一种人为的更加恶劣的悬吊创伤,后果极为严重,必须予以抛弃。一方面这种救援方式造成2个人的体重全部作用于救援人员自己的腿带,对救援人员大腿的压迫短时间内都是无法忍受的,容易造成心理和身体的崩溃,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由于下降负荷过重,使用安全钩、8字环下降会很难控制,想快速下降,结束救援过程,却又必须极力控制,因为一旦放松控制将会变成自由落体,致使救援者与被救者双双坠地,最终磨穿手套,灼伤手心、手指,安全下到地面已经算是幸运了。很多消防员都有过这种身体与心理受到双重折磨的体验,这仅仅是低楼层的操作情况,高楼层使用这种救援方法绝对是自杀。使用这样的救援方式很容易超过人的身体与心理承受极限,这时撒手将会成为最好的解脱,就像人在楼层陷身火海时,跳楼会成为最好的解脱一样。如果使用单兵救援的话,IRATA技术中的挂接式救援法将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使被救人员与救援人员都各自独立地悬挂于下降保护器上,两个人的负荷都让救援系统承担,使救援轻松自如而且容易控制,如图9所示。

7 防坠落技术与装备相关标准

7.1 欧洲防坠落装备标准

在欧洲CE标准体系当中,有完备的防坠落装备标准,每类装备都有独立的、具体的标准,造就了欧洲CE体系装备优越的技术性能,超强的专业水平。具体防坠落装备标准有:动力绳EN 892、静力绳EN 1891、下降器EN 341、挽索EN 354、势能吸收器EN 355、工作用腰带与定位挽索EN 358、移动止坠器(arrester)EN 353-1或 353-2、全身安全吊带EN 361、安全钩EN 362、锚点装置的要求与测试EN 795、坐式安全带EN 813、绳索行进系统绳索调节装置EN 12841等等。此外,还有其他数量众多的个人防护装备(PPE)标准。国际ISO个人防坠落装备标准均参照欧洲CE标准制定,足见CE装备标准的优越性,如:全身吊带ISO10333-1:2000、全身吊带修改件 ISO 10333-1 AMD1:2002、挽锁和势能吸收器ISO10333-2:2000、自动回缩式救生索ISO10333-3:2000、垂直导轨和装有滑动式防坠器垂直生命线ISO10333-4:2002、带自闭与自锁阀门的安全钩ISO10333-5:2001、系统性能测试ISO10333-6:2004、单点锚固装置ISO 14567:1999、下降器ISO 22159-2007。

7.2 欧洲防坠落技术标准

欧洲在工业领域发展起来的绳索技术,有着深厚的防坠落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我们刚刚从日本引进螺旋绳技术的时候,欧洲已经发展了完备的防坠落技术与装备应用标准,如IRATA国际的《IRATA国际工业绳索技术作业守则》(IRATA ICOP)和《IRATA总体要求》,英国的《工业绳索技术作业守则》(BS 7985:2002)、《高空作业与救援教育培训守则》(BS8454:2006)。ISO标准体系的《个人防坠落保护装备之绳索技术系统第一部份:作业系统基本原则》 (ISO 22846-1)、《个人防坠落保护装备之绳索技术系统第二部份:作业守则》(ISO 22846-2)等等,这些标准都是随着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使其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这些标准对防坠落技术与装备给予了最权威的解读,做出了科学的技术指引,是科学的防坠落技术与装备操作标准,对我们极具学习参考价值。IRATA绳索技术体系是当前全球最优秀的绳索技术体系,其技术本身就代表了完备的防坠落技术手段和防坠落装备措施。

7.3 国内消防防坠落装备标准

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尤其是高空救援技术非常落后,防坠落技术基础薄弱,防坠落技术标准还是空白。《消防用防坠落装备标准》(GA 494-2004),是国内消防唯一一部防坠落装备标准,该标准师从北美《安全救生绳和紧急服务装备标准》(NFPA1983),具有明显的北美绳索救援技术装备标准的特点,以负荷强度要求为主,专业性欠缺,技术性能不足。GA 494-2004标准是统一的、整体的装备标准,但是高空防坠落个人保护装备并不系统、不全面,只有消防用安全绳、安全腰带、安全吊带、安全钩、上升器、抓绳器(制动器)、下降器、滑轮装置、便携式固定装置等九类绳索技术装备,没有挽锁和势能吸收器及其他配套装备,不能构建合格的、完整的高空救援PPE及个人坠落制停系统。《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GA 621-2013) 在国内消防员个人高空救援防坠落装备配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标准并没有为消防员个人配备高空救援PPE及个人坠落制停系统,却配成了班装备,而且每班只有2套,对此该标准严重名不符实;标准把8字环列入PPE,属于常识性错误,8字环不是防坠落装备,也不能作为高空救援装备;标准配备的通用安全绳直径范围是12.5-16mm,绳索直径超标,与所有的具有自动制停功能的主流救援下降保护器不兼容;安全吊带的配备没有考虑到高空坠落制停PPE系统对安全吊带的要求。这样的防坠落装备标准及其配备标准,连消防员自身安全都保障不了,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高空救援任务?可见, GA 494、GA 621标准亟待修订,国内消防高空救援个人防护装备(PPE)和防坠落装备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8 结语

高空作业是一项很专业、很复杂的工作,消防高空救援更需要接受专业的高空救援技术培训,掌握基本的防坠落技术与装备知识,配备科学合理的高空救援个人防护装备。防坠落技术与装备问题,是国内消防高空救援工作的软肋,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技术、装备、标准整体落后,消防高空救援工作就不会有实质性发展进步,这应该引起各级消防战训与装备主管部门、相关标准制定机构以及广大消防官兵的足够重视。

注释:

①突然死亡原则:是IRATA绳索技术重要的技术原则之一,其含义为:“任何一个人的死亡会造成所架设系统的瓦解,或是令其他人的生命陷入危险。”就是说在任何技术操作系统中,人只能担任系统的“操作者”,决不可以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IRATA International,IRATA International code of practice for industrial rope access[S].

[2] 杨汝彬.国内消防与欧美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7).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5

关键词:倒车雷达;防坠落;研究

1 引言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人均拥有量呈几何函数迅猛递增。同时,非职业汽车驾驶人员的比例也逐年增加,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呈下降趋势。随着汽车数量的大幅增加,公路、街道、停车场、车库等地方车辆十分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给国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在乡村公路掉头和倒车时,驾驶员既要前瞻,又要后顾,稍微不小心就会发生汽车倒车坠落。据相关调查统计,15%的汽车碰撞、坠落事故是因倒车时汽车的后视能力不良造成的。因此,增加汽车的后视能力,对即将发生的危险及时处理便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

2 倒车雷达的测距原理

测距的方法有很多,依据信息载体的特性可分为光学法、无线电法、红外线法、激光法和超声波法。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电磁波是非常慢的,所以在同等距离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时间远大于红外,往返时间更易测量,从而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可靠度。

超声波雷达测距原理图1:

倒车雷达发射器在汽车倒车时发出超声波信号,当发射波遇到障碍物后,部分信号反射;接收装置接收到反射信号后,通过控制器运算,就可以测出倒车发射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其运算数学模型如下:

3 倒车雷达接收信息的处理

从超声波雷达接收装置得到了大量的测量参数,如何快速、准确处理这些数据,得出汽车倒车时车尾地理环境特性,是保证汽车倒车安全的关键问题。

由N个功能完全相同的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装置组成的汽车倒车监测系统,都对应有N个信息,对这N个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得到该监测区域地面及周围信息。下面就以汽车尾部保险杠上安装的监测保险杠与地面距离为例进行分析。这里,根据实时性要求,只对当次同一时刻测回的信息进行融合。

一般中心站融合律都是固定的,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这里给出一种加权融合估计算法,它不要求知道倒车雷达测量数据的任何先验知识,只是靠超声波接收装置所提供的测量数据,就可融合出均方误差最小的数据融合值。其基本思想是在总均方误差最小这一最优条件下,根据各个超声波接收装置所得到的测量值以自适应的方式寻找各个超声波接收装置所对应的最优加权因子,使融合后的值达到最优。

从式(7)可以看出,总均方误差是关于测量参数各加权因子的多元二次函数,因此必然存在一个最小值,其最小值的求取是加权因子WN满足归一化约束条件的多元函数极值的计算。

根据多元函数求取极值方法,得出总均方误差最小值所对应的加权因子为:

(8)、(9)是根据各个超声波接收装置在某一时刻的测量值而进行的估计,当估计真值X为常量时,则可根据各个接收装置历史数据的均值来进行估计。设

同理,,…,也是X的无偏估计,故有

根据以上数学模型可以精确地估计出该区域汽车车尾与地面的高度。

4 汽车倒车雷达倒车时防坠落的应用

在汽车尾部保险杠正下面安装3-5个超声波传感器,汽车倒车时,变速器置于倒车档,激活倒车雷达系统,超声波传感器开始检测汽车尾部保险杠与地面的高度,并进行比较运算,当各传感器测量值的差值大于某设定值时,说明汽车尾部地面极度凹凸不平,汽车倒车存在危险,倒车报警器工作,提示驾驶员谨慎倒车或停止倒车,当其中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测量值大于设定极限值时,由倒车雷达控制器发出紧急指令,接通汽车刹车系统,在驾驶员没有踩刹车的情况下仍然完成汽车紧急刹车,自动防止汽车倒车坠落,有效保护驾驶员及车辆的安全。

5 结束语

根据监测一定区域距离的需要,对该区域的多个目标点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出的利用倒车雷达的多个超声波传感器组建的距离监测方案切实可行;利用倒车雷达的检测数据完成汽车倒车危险程度判断,并自动进行报警及紧急刹车处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GALLAGHER M W, CLAYBOROUGH R, BESWICK K M, et al. Assessment of a relaxed eddy accumulation for measurements of fluxes of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tudy over arable crops and a mature beech forest[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2887-2899.

[3]WOLKOFF P, NIELSEN G D. Organic compounds in indoor air: their relevance for 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J]. Atmos Environ, 2001, 35:4407-4417.

[4]MONINGER W R, MAMROSH R D, PAULEY P M. Automated meteorological reports from commercial aircraft[J].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y Society, 2003, 84(2):203-216.

[5]胡继胜,赵力.汽车倒车雷达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0,09

作者简介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6

内容提要: 《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的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的性质不是侵权责任,也不是公平责任,而是道义补偿责任。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责任的适用范围,受到“建筑物”、“抛掷物”或者“坠落物”和“难以确定”三个方面的限制。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的责任限制又主要通过举证抗辩、数额限制及责任分担来实现。具体而言,前者包括建筑物使用人不是侵权人、不可抗力和第三人原因三种;而道义补偿责任的数额,应该以相应的律师费为限,大致相当于业主一年的物业管理费;当以物业管理费作为道义补偿责任的计算基数时,其责任分担便应当以建筑面积为单位。最后,将第87条确定的道义补偿责任纳入强制责任保险的范畴,不仅满足一般责任保险的利益平衡功能,还能实现社会公共政策的目标。并且,该强制险应当由法定责任主体,通过物业费代为征收的方式予以缴纳。

《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予以了明文规定,这使得对于该条文的立法论争议告一段落,而进入了解释论探讨的阶段。尽管笔者长期以来都坚持反对确立该规则,[1]但既然立法已经对此法定责任予以了明文规定,当务之急就应该从解释论的角度限制该条文的适用范围,以避免该条文被滥用。

一、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的立法过程回顾

对该条文的解释应该首先从立法过程入手。2002年底,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的《民法草案·侵权责任法编》(以下简称“一审稿”)第56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的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脱落、坠落的物品致人损害,不能确定具体的侵权人的,由该建筑物的全体使用人承担侵权责任,但使用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具体侵权人的除外。”学者普遍认为,该条文是根据重庆“烟灰缸案”判决的法理而拟订的。[2]由于类似案件频繁发生,已经不是极端个别的事件,同时因为在当时的法律中没有相关明文规定,比较法上也罕见类似案例,于是成为了侵权法理论上的新问题,逐渐成为《侵权责任法》起草过程中的理论热点之一。[3]随后出版的数份有影响力的学者建议稿中,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侵权行为编》第1974条对此作出了尝试性的规定并进行了立法理由说明,[4]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起草的《侵权行为法草案》[5]没有涉及这一问题,笔者参与的杨立新教授主持起草的《侵权责任法专家建议稿》[6]以不规定的方式否定了此类案件任何意义上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或者补偿请求权。

2008年底的“二审稿”第83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加害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加害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实质上延续了“一审稿”第56条的模式,但有两点变化:第一,将抗辩事由前置,体现出立法者试图尽量缩小责任人范围的立法意图;第二,将“侵权责任”改为了“赔偿责任”,排除了非赔偿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为后续立法进程中的“赔偿责任”向“补偿责任”的转化创造了条件。这一责任种类的转化发生在“三审稿”第86条的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加害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加害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最终的《侵权责任法》第87条将“三审稿”第86条的“加害人”改为了“侵权人”,并保留了其它内容:“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这一立法用语的改变,与《侵权责任法》整部法律中的“加害人-受害人”与“侵权人-被侵权人”的用语区分有关,[7]因而在实质上未改变“三审稿”确定的规则。

通过对《侵权责任法》对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责任的立法过程回顾,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责任的性质是补偿责任,而非赔偿责任。第二,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由于不区分适用于“抛掷物品”或者“坠落的物品”,其承担责任的基础是“建筑物”,即学者所谓的“建筑物责任”。[8]第三,立法者对于该条文可能面临的巨大争议是有清醒认识的,也试图通过立法技术,尽量排除无辜的责任人,并不断的对责任进行减轻。因此,对于《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解释,也应该紧扣这三点结论:第一,对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的具体性质进行明确。第二,从“建筑物”责任的角度,限制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的适用范围。第三,对抗辩事由和损害赔偿限额进行探讨,并考虑是否可以通过保险制度予以分担。

二、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的性质是道义补偿责任

对于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的性质,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排除的是,不是侵权责任,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这不同于该法第15条第1款第6项规定的“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方式。第二,对该条规定的“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的用语来看,如果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则由具体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反而言之,如果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则另行承担法定的补偿责任。

其次,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也不是公平责任。诚然,我国民事立法中对于公平责任一般规定为补偿责任。笔者曾经对公平补偿责任进行过类型划分,分为减轻侵权责任类、加重侵权责任类、受益人补偿类和双方无过错补偿类等4大类,[9]《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加重侵权责任类的公平补偿责任,另外三类具体体现为:

第一类:公平减轻责任类,在《侵权责任法》上主要体现为过当补偿责任子类型,包括第30条规定的防卫过当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和第31条后段规定的避险过当责任:“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这种类型公平责任的特点是,合法行为的权利被滥用,因而导致承担侵权责任。但为了不阻却该类合法行为的实施,法律明文规定减轻侵权责任。

第二类:双方无过错补偿类,在《侵权责任法》上体现为第24条规定的公平责任一般条款和第33条第1款后段规定的无意识致害公平责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这类公平责任的特点是,仅适用于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形,且主要考虑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确定补偿的数额。

第三类:受益人补偿类,在《侵权责任法》上体现为第23条规定的紧急救助受损的补偿责任:“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和第31条前段规定的紧急避险受益人补偿责任:“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10]这类公平责任的特点是,侵权人逃逸、无力承担责任或者没有侵权人,由受益人对受害人进行一定的补偿,且一般补偿额以受益范围为限。

可见,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不能归类到其中任何一类公平责任中去。因此,也可以排除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责任是公平责任。

那么,如果既不是侵权责任,也不是公平责任,那么只能认为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确立了新的民事责任类型,笔者将其命名为“道义补偿责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11]当建筑物下发生抛掷物、坠落物致害之时,如果受害人实无救济,亦可怜至极,相信建筑物的使用人和普通民众一样,都会动恻隐之心。如果组织道义捐赠予以救济,相信建筑物使用人仍然会愿意慷慨解囊。但这种道义捐赠,本应以自愿为前提,且不以建筑物使用人为限。而按照《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一方面将这种道德责任法定化,另一方面又将这种法定化的道德责任人范围尽量限缩在“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并允许“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这种限制责任人范围的努力并未给予道德责任法定化以正当性,[12]那么,至少可以推导出,这种正当性欠佳的法定责任,在数额上,不应该超过“恻隐之心”的额度,否则就不再是道德责任的法定化,而是法定责任的“道德化”了。

三、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责任的适用范围

《侵权责任法》第87条前段规定的:“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是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道义补偿责任适用范围的规定,包括“建筑物”、“抛掷物”或者“坠落物”和“难以确定”三个方面的限制。

(一)对“建筑物”的理解

《侵权责任法》第85条和第86条使用了“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概念,而第87条仅限于“建筑物”,这说明立法者有意要区分第87条与前两条的适用范围,即第87条不适用于“构筑物”等其它不动产设施。所谓“构筑物”,《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6条第1款第1项有列举性规定:“(一)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损害的;”对比可知,《侵权责任法》第87条所称“建筑物”,主要是指那些可供人日常办公、生活使用的建筑物,而非道路、桥梁、隧道等供人们通行的构筑物。而从“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的用语来看,应该是可供多人或者大量使用者使用的建筑物,更加常见的应该是区分所有的情形。

(二)“抛掷物品”和“坠落的物品”的内涵确定

将《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适用条件同该章第85条相比较,可以发现其主要区别在于如下两点:第一,“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是作为新的特别情形并入该条进行规范。因为在具体侵权人能够明确的情况下,如果发生抛掷物品致害,则属于典型的“人伤人”案件,适用《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即可。而立法者在此借助“或者”二字将其与“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相提并论,一揽子处理,更加强化了笔者前文关于该条“道义补偿责任”的判断。第二,“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是采用偏正结构的形式,改变第85条适应条件的组合方式。一方面,它在实质内容上还是将第85条中“坠落”的主体——建筑物的“搁置物、悬挂物”——包含其中。另一方面,它去掉第85条中的“脱落”二字,旨在排除第85条规定的建筑物发生脱落情形。因为,常见的建筑物脱落部分(如外墙瓷砖)属于区分所有中的共有部分,[13]如果该部分发生侵权,即可按照《侵权责任法》第85条确定的所有者、管理人责任进行追究,而不存在第87条的适用情形——“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从这样一个角度看来,第87条可以被认为是在立法技术上对第85条的一个重要补充,即当发生第85条和第87条共同调整的情形——建筑物的“搁置物、悬挂物”(而非建筑物)坠落致害时,如果该侵权人能够确定,则直接适用第85条;如果侵权人不能确定,则需要适用第87条对受害人进行一定救济。

(三)对“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中“难以”的理解

1.《侵权责任法》上的“难以”是“不能”的意思

除了第87条的规定,《侵权责任法》还在三类情形中规定了“不能”:

第一,“不能”确定最终责任份额。《侵权责任法》第12条对按份责任的最终责任份额和第14条第1款对连带责任的最终责任份额适用同样的规则,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难以”是与“能够”相对的,应该理解为“不能”。

第二,“不能”确定财产损失大小。《侵权责任法》第20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该条使用了两个“难以”,三种计算方式之间是递进补充关系,应该理解为前一种计算方式“不能”确定损失,才能适用后一种方式确定。

第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侵权责任法》第60条第1款第3项规定:“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该抗辩事由对应的是第57条规定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这里的“难以”,应该理解为即使尽到了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也“不能”患者的损害。

可见,《侵权责任法》上的“难以”,实际上就是“不能”的意思。

2.“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中“难以”的双重含义

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的“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中“难以”,也应该被理解为“不能”,并具有客观“不能”和当时“不能”的双重含义:

第一,客观“不能”。结合《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立法背景来看,大量的司法案件要求从立法上对“建筑物侵害中侵权人不明”的情况作出回应。[14]而且,司法实践所面对的此类案件,根据当时的刑侦技术或者法官裁量实际上大多都不能实现对客观真实的发现。具体而言,当涉诉案件的实际情况达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侦查立案标准时,[15]公安机关需要介入调查,并且根据诉讼制度的规定,该刑事侦查已经成为民事争议解决的前置程序。可实际的情况是,大量该类案件经由刑事侦查还是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16]另外一种情况,便是当涉诉案件构不成刑事立案的标准时,如果要求原告举证证明具体侵权人则超过其个人的能力范围,此时便主要依靠法官根据其职权或者当事人请求,借助法院调查取证的专业知识,主动参考受害人位置、受害程度等因素来试图发现该案具体的侵权人。然而,司法实践经由这样的调研依旧可能找不到真正的侵权行为人。[17]因此,笔者所谓的客观“不能”,主要是指经过了如上两类程序之后依旧发现不了真正的侵权人。

第二,当时“不能”。上文谈及的因客观原因导致具体侵权人不能确定,并且该种“不能”是经过国家机关的确认,但是这并不当然排除诉讼之后发现具体侵权人的可能。换句话说,上文的客观“不能”有可能属于当时的“不能”,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侦查技术的不断提高、法院调查的不断完善,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有可能发现涉诉侵权的具体行为人。正是由于这种当时“不能”的特点,使得履行完毕补偿责任的被告,可能存在是否享有向真正的侵权人行使追偿请求权的问题。立法对此问题没有明文作出规定,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主要理由是:被侵权人如果能够查明真正的侵权人,自应请求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补偿责任的性质是道义补偿责任,而非赔偿责任。道义补偿责任的本质仍然是道德责任,具有一定的捐赠性质。道义性的捐赠既不能撤销,也不能通过追偿的方式变相追回。这与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后,向真正的责任人进行追偿的情形,有本质上的不同。

四、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责任的责任限制

(一)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责任的抗辩事由

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道义补偿责任的抗辩事由,除了第87条规定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还应该包括第28条规定的第三人原因和第29条规定的不可抗力作为其抗辩事由。

1.对“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的理解

“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应该理解为对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个别免责。如果能够明确侵权人,则不适用第87条,而适用一般侵权责任的规定,由抛掷人或者坠落物的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笔者认为,建筑物使用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情形包括:

第一种,不存在加害的可能。不存在加害可能的情形包括两类:第一,没有抛掷某一物品的能力,如建筑物使用人为残疾人或者生活难于自理,或者损害事件发生之时,家中仅有婴幼儿。第二,无抛掷物品、坠落物品的可能,如在损害发生的方向该建筑物使用人使用的房屋没有窗户,或者窗户设有空隙狭小的护栏,抛掷物或者坠落物无法通过。

第二种:无此类抛掷物或者坠落物。在特别的情形下,建筑物使用人也可以通过证明无此类抛掷物或者坠落物来免除责任。例如,同一建筑物中的使用人均来自于同一单位,并有编号的同类物品,如安全头盔,且每人均只有一个,但编号与个人无关(因此无法判断坠落物的所有人)。而建筑物抛掷物或者坠落物恰好就是此类物品,建筑物使用人可以通过出示自己仍然拥有编号的安全头盔,或者证明自己的头盔已经在此之前损毁,来证明自己不是抛掷物或者坠落物的所有人。

第三种:有抛掷行为,但对损害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形,就是某一建筑物使用人的确作出了抛掷行为,但能够证明抛掷的物品并未导致受害人的损害,如导致了其它损害,或者下坠过程中被阻拦,仍然悬挂在半空中等情形。

2.其它可能适用的抗辩事由

《侵权责任法》第三章规定的六种抗辩事由中,第三人原因和不可抗力可能适用于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补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28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笔者认为第87条规定的“难以确定”的“具体侵权人”,也属于该条规定的“第三人”。因此,在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侵权案件中,如果有证据证明抛掷物、坠落物来自于一定楼层或者一定方向,即可以确定一定范围内的“第三人等”,以达到缩小责任人范围的立法目的,可以免除其它建筑物使用人的补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29条第1句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从该条文措辞来看,不可抗力免除的责任,既包括侵权责任,也包括公平责任,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责任也不应该被排除在外。如果因不可抗力造成物品坠落,如地震等情形,无法查明坠落物的所有人,由于即使查明了坠落物的所有人也免责其责任,因此在没有查明的情形下,也应该免除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责任。

(二)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责任的数额确定与责任分担

既然《侵权责任法》对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补偿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而这种责任本身的正当性又饱受质疑,诉讼争议在所难免。笔者建议另辟蹊径,考虑与其将诉讼费用交给律师,不如将这笔费用交给受害人,同时受害人也节约了自己的诉讼费用。两相结合,对于受害人一方相当于就获得了一定数额的补偿,而可能的建筑物使用人由于本来就存在诉讼费用的支出,实际上并无太大损失,还省去了参与诉讼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由于双方避免了对簿公堂,还能够较好的实现该条文促进社会和谐的立法目的。[18]

在道义补偿责任的数额确定上,以普通二线城市为例,因侵权行为造成死亡的人身损害赔偿额大致在30万元左右,诉讼费用一般为10%,即3万。以一栋楼10层计算,除去一楼,每层楼在一个方向按照2户计算,共计18户,平均每户1666元。以每户平均90平方米计算,如果按照1年进行分摊,大致相当于每平方米每月1.5元。这和二线城市每月物业管理费是相当的。前文已经谈到,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道义补偿责任是法定的“建筑物责任”,因此在责任承担和责任分担上,都应该以区分所有的建筑物而非个人作为考虑对象。

笔者认为,如果上述测算的合理性能够得到权威部门在统计意义上的确定,那么以发生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的当地一年平均物业管理费作为律师费的替代计算方式,能够较好的反映地域差别。按照我国现在的城市农村二元化格局,可能发生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的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城市。《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9条规定的死亡赔偿金计算基数为“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该基数与当地的物业管理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大体上可以认为,收入越高的地区,物业管理费越高;收入越低的地区,物业管理费越低。

以发生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的当地一年平均物业管理费作为律师费的替代计算方式,能够较好的解决补偿责任的分担问题。对于以发生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责任的另一争论焦点,就在于补偿责任是应该按照户进行平均,还是按照人头进行分担,或者按照专有使用面积进行分担。以物业管理费作为计算基数,就可以相应的选择专有使用面积进行计算,较为合理的解决这一计算难题。

五、建立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设想

(一)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补偿责任可以作为责任保险的对象

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本身便与现代侵权法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一方面通过保险公司的“中介”作用,将责任人赔偿风险转嫁到全体投保人身上,极大减轻责任人的负担。当行为人能够借助责任保险合同分散个人担责风险时,他也就不用“过度防御”,从而保障了自己的行为自由;[19]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的赔偿能力往往强于一般责任主体,侵权法对受害人的救济目的便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综上所述,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实现侵权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最大利益平衡。

作为道义补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7条透露出立法者对建筑物责任中受害人救济的倾斜本意。与此同时,立法者通过规定适用范围、责任限制等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将该补偿责任进行了限制,以此保障建筑物使用人应有的行为自由。可见,第87条立法本身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利益平衡的制度考量,而这正好与责任保险的制度功能相印证。

(二)建立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可能性

责任保险制度作为利益平衡的重要机制,需要借助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自由约定来确定各自权利义务。但是,由于潜在加害人对风险评估不足等原因可能导致基于意思自治的保险合同不能成立。于是,笔者建议将第87条的道义补偿责任引入强制责任保险领域,成为在政府主导下由特定义务主体必须购买且保险人必须接受投保的一种保险品种。采取这样突破契约自由的“异质化”责任保险类型,其主要理由在于,城市房地产迅猛发展造成大量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出现,并导致建筑物责任成为像道路交通安全那样需要共同面对的社会风险,[20]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国家借助法律规定的形式,强制性确立责任保险合同关系,能够实现如下两点制度上的衔接:

第一,《侵权责任法》第87条将道义补偿责任法定化,实质上是让建筑物使用人承担了社会化的损失,有失公平。为了更好平衡各方利益,[21]必然需要采取疏导的方式来转移这部分分担。终于,强制责任保险的诞生就将个体承担的道义补偿责任通过商业保险公司转移到了所有的投保人身上。这一点同样类似于工伤保险制度,即从最后责任承担的主体来看,实际上免除了建筑物使用人为社会承担的道义补偿责任。

第二,强制责任保险必然要求,由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作出指导性规定。而这也正好符合在笔者前文所提倡的,由权威部门在统计意义上确定“道义补偿”的数额大小。一方面,强制责任保险的运作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制定规范,约束保险人的逐利行为,保障制度功能的实现;[22]另一方面,保险监管部门能够借此把握物业费的地区差异,从而科学制定保险数额,平衡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间的利益。

(三)建立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关于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笔者有两点基本设想:

第一、强制责任保险应该由法定责任人购买,其正当性源于责任的法定性。[23]该命题涉及到投保人的确定问题。根据《保险法》第12条第1款的规定,只是在人身保险领域明确了投保人必须对被保险人具有可保利益。笔者认为,为了防止道德风险,财产保险领域也可参照执行。[24]换句话说,在责任保险当中,投保人也必须对被保险人的责任承担具有保险利益。而该种保险利益的实质便在于投保人对被保险人的责任承担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根据《侵权责任法》第87条所确定的建筑物责任承担方式,只有建筑物使用人自己才可能承担最后的道义补偿责任。也就是说,第87条的道义补偿责任纳入责任保险的范畴之后,投保人要存在对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必然要求投保人就是被保险人本人。所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第87条道义补偿责任的法定性判断,强制责任保险应该由法定责任人——建筑物使用人——购买。

第二,可以由物业管理公司代为征收强制责任保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强制责任保险。上述道义补偿责任的数额确定和责任分担规则的设计,主要是为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设计作准备。将律师费替换为物业费,使得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强制责任保险,可以通过物业公司代为征收,这一征收方式,将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社会成本。在发生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致害事件之后,也可以通过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理赔,就不需要再针对所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提起诉讼,以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的立法目的。

注释:

[1] 参见王竹:《建筑物抛掷物致害的“不赔”与“赔”》,《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 参见谢哲胜:《高层建筑坠落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月旦民商法》第9期。

[3] 部分学者主张将此为侵权法调整,如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王成:《高空抛物侵权行为探究》,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2期;部分学者对此反对将其纳入侵权法范畴,如刘士国:《楼上落下物致人损害加害人不明的法律救济》,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王竹:《建筑物抛掷物致害的“不赔”与“赔”》,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253。

[5] 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 杨立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 参见王竹:《侵权责任分担立法体例与规则评析》,《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

[8] 参见杨立新:《侵权责任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89页。

[9] 王竹、郑小敏:《我国侵权法上公平责任的类型化研究》,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7年第4期。

[10] 《民通意见》第156条对此予以了明确:“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

[11] 《孟子·告子上》。

[12] 正如张新宝教授所说:“那条有关‘高空抛物责任’的规定,尽管局势表明它将极有可能成为‘法律’,但是打死我也无法认识到其中的正义性。”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后记,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 《物权法》第70条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并结合学界通说认为专有所有权的范围采“壁心和最后粉刷表层说”,除此则为共有部分。

[14] 参见梁慧星:“中国大陆侵权责任法”,详情参见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2687,最后访问时间2010/8/13。

[15]《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公通字[2008]36号)。

[16] 重庆“烟灰缸伤人案”中公安机关介入调查主要排除了故意伤害的可能性,但并未找出真正的侵权人。参见《高空抛掷物致人伤害应如何处理?》,载《北京青年报》2002年9月24日“法律圆桌”第89期。

[17] 山东“菜板砸人案”中,法院认定了原告起诉的两幢56户住户承担责任。参见奚晓明主编:《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80页。

[18] 参见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26-427页。

[19] 参见周学峰:《论责任保险的社会价值及其对侵权法功能的影响》,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0] 参见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21] 包括受害人获得救济,建筑物使用人个体不用承担社会化的损失,不特定第三人能够获得公共安全等内容。

[22] 参见郭锋、胡晓珂:《强制责任保险研究》,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5期。

[23] 责任的法定性并不必然保证责任的正当性。笔者仍然对法定的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道义补偿责任的正当性表示怀疑和保留,并希望该项制度能够在未来“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予以取消。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7

1、督促检查施工承包单位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情况。

2、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及应急抢险方案是否符合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要求,并签署意见。审查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1) 施工单位编制的地下管线保护措施方案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并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2)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模板、起重吊装、脚手架、拆除等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或者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4)冬季、雨季等季节性施工方案的制定是否符合实际需要;

(5)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是否合理,办公、宿舍、食堂、道路等临时设施设置以及排水、防火措施是否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和文明施工的要求。

3、审查电工、焊工、架子工、起重机械工、塔吊司机及指挥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资格。

4、审查施工单位开工时所必须的施工机械、材料和主要人员是否已到达现场,并处于安全状态。

5、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如吊篮、漏电保护开关、安全网等)进入现场前的检验情况。

6、督促施工单位做好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施工过程中监理的主要安全责任 :

1、监督施工单位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2、对施工过程中的高危作业、文明施工等进行巡查,发现严重违规施工和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承包单位整改,并检查整改结果,签署复查意见;情况严重的,由总监下达工程暂停施工令并报告甲方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如下:

(1)建筑高空架设作业的安全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审查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作业,要求架子工、提升设备安装工必须持证上岗,检查所有现场施工人员是否使用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避免因这类作业引起的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伤亡事故的发生。

(2)起重机械作业的安全检查:检查起重机械是否经过技术标准部门的验收,并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避免因物体打击、机械设备倒塌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3)用电作业的安全检查:检查施工中临时用电电线、电缆的架设、各种用电设备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要求电工必须持证上岗,避免因触电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4)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查:检查施工用机械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是否正确使用,有无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要求使用相应设备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避免因使用机械设备不当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发生。

(5)建筑施工洞口和建筑周边临时安全防护的检查:检查施工中的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等各种洞口及建筑物周边临空位置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落实,避免人员及物体坠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6)高空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检查:检查现场周围是否设有安全警示标志,现场周围不安全区域有无搭设临时防护设施,避免物体坠落伤及工地周围行人。

(7)深基坑支护的安全检查乙方检查基坑支护、坑边防护等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避免因土方开挖后基坑坍塌、人员和物体坠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3、监督检查施工单位施工机械、安全设施的验收手续,并签署意见。未经安全监理人员签署认可的不得投入使用。

4、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安全自查工作,并对施工单位自查情况进行抽查,参加甲方组织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竣工验收阶段监理的安全职责在工程项目进入竣工验收阶段,乙方应一如既往的对该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理,确保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安全生产。

高空作业坠落应急处置方案篇8

【关键词】施工门机;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事故管理;预防措施

引言

施工用MQ540/30型门座式起重机(以下简称施工门机)作为中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现场的主要起重机械,因其起升高度大,拆装灵活方便、覆盖范围大等特点,在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广泛使用于中小型水电站工程建设中,担负着主要的垂直运输任务。同时又因为其拆装频繁、重心高、危险性大等特点,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严重的会发生机毁人亡、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因而,加强施工门机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应引起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水电站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门机使用单位往往只在乎施工门机在能否使用,忽略施工门机的管理工作。在施工门机使用的过程中,其机械机构受各类荷载的影响而产生磨损或者疲劳,其电气结构受频繁动作的影响而产生老化等,这些都会造成其安全性能下降。加强管理,就是在安装、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拆卸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全面的管理,使施工门机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充分发挥其生产效能,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 施工门机的技术管理

1.1 安全技术档案管理

施工门机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建立一机一档台帐。每台施工门机的档案应包括: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合格证、质量监督检验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每次安装的技术资料、安装位置、使用时间;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日常使用状况记录;施工门机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1.2 安全管理制度

要保证施工门机安全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作业者有章可循,管理者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施工门机的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能管理部门与操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技术规程;维保大修、改造、报废制度;日常检查及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制度;管理、操作维修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事故应急措施和援救预案制度;加强对操作及维护人员的管理;坚决执行施工门机的“三定”管理制度,即指定人、定机、定岗制度。

2 施工门机的安拆管理

在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施工门机常常因为防洪度汛的要求、水工建筑物的升高、工作覆盖范围的改变等需要转移安装,安拆频繁,在施工门机的安拆过程是事故的多发阶段,因拆装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施工门机的安拆管理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施工门机的安拆作业必须要具有相应资质的安拆单位负责。施工门机的安拆作业必须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和安拆方案的要求进行作业。特别是进行竖塔和臂杆等重要构件的吊装或拆卸时,现场负责人、司索工、信号工以及拆装起重机械司机应就有关注意事项进行充分的协商并达成共识。吊点的选择、吊绳的绑扎方式和吊绳的垫护必须严格按照指导书说明进行绑扎和垫护。

3 施工门机事故管理

凡是因为施工门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质量或司机及养护人员的操作、使用、保养、修理没有按照相应规范、规程和标准作业,引起门机的结构件、机械零部件、操控和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损坏和造成损失,或使门机技术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造成人身伤亡的,不论对施工作业有无影响,都应视为门机事故。

施工门机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有:设计因素、制造因素、安装因素、使用因素、养修因素、有形磨损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等。

3.1 施工门机常见的事故及原因

施工门机在使用过程中引起的事故主要有:吊物坠落事故;门机倒塌、倾翻事故;起重机或吊物挤压、碰撞所引发的事故;触电(电击)事故、高空坠落事故等。

3.1.1 吊物坠落事故

吊物坠落事故是指吊重物体高处坠落砸向工作面施工人员或其他人员。吊重坠落砸伤人员和损坏设备是发生在起重机械作业中最常见的安全事故,其危害程度极大,后果极严重,发生的事故往往导致人身伤亡,严重时甚至导致群死群伤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吊物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吊绳脱钩、起重钢丝绳或吊绳断裂、门机溜钩、吊钩或吊耳断裂、吊物的捆绑方式不当不牢等而引起吊物散落等。

3.1.2 门机倒塌、倾翻事故

引发门机倒塌、倾翻的主要原因:①门机轨道基础不按技术要求修筑,造成基础下沉、轨道断裂或变形,造成起重机在运行过程中脱轨或倾翻;②行走限位装置不符合要求,有的安装位置不符合要求(离端头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米),有的止挡板的强度不足,防撞能力达不到要求,起不到止挡板的作用,致使门机冲出轨道造成倾翻;③被大风吹倒。起重机夹轨器失效、没有防风锚定装置或防风锚定装置不牢;④行走轨道偏差、轨道纵向倾斜度、两轨道的相对标高误差、轨道街头间隙不符合要求,误差过大会引起门机倾斜、偏轨、啃轨,严重时会造成起重机倾翻;⑤因雷雨、阵风、龙卷风、台风、地震等强自然灾害造成的起重机出轨、倒塌、倾翻等设备事故。

3.1.3 门机的挤压、碰撞事故

施工门机发生挤压、碰撞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吊重物体在起重机械运行过程中挤压碰撞作业人员或施工人员;②吊重物体摆放不稳发生倾倒或倾翻造成挤压碰撞事故;③因施工现场夜间施工照明亮度不够,起重机司机视线受阻引起的挤压碰撞事故;④施工门机行走时,有关人员没有及时躲避而发生的门机挤压、碰撞事故。

3.1.4 触电(电击)事故

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施工门机作业大部分处于有电的作业环境,触电(电击)也是发生在施工门机作业中常见的安全事故。触电(电击)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起重作业时触及高压输电线路引发安全事故。受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影响,不得已在高压输电线路周围进行起重作业,施工门机在变幅和回转操作过程中触及或超过与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距离时,会使施工门机带电,致使作业人员触电或受到电击。发生此类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施工门机在高压线下(旁边)作业时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二是由于指挥不当或操作失误,致使门机触电带电,导致作业人员遭受触电(电击)。②电气设备漏电导致门机司机因设备漏电而触电(电击)。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起重机械电气设备维护、维修不及时,日常检查不彻底,发生漏电没有及时发现、维修,造成触电。二是由于司机室没有设置安全绝缘垫板。③起重设备没有接地或电气损坏而造成的触电。

3.1.5 高空坠落事故

高空坠落事故主要发生在施工门机的安装与拆卸、日常维护及检查过程。安装拆卸作业人员没有正确使用工器具,没有采取安全防护实施,导致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在日常检查和维护过程当中,由于作业人员麻痹大意,心存侥幸等也容易发生高空坠落事故。

3.2 施工门机事故的处理

由于施工门机的临时性、流动性等特点,在各个水电项目建设完成后就转移或撤退了,项目部在施工门机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进行了处理。但是由于一些项目部的领导或者施工企业的领导对事故处理不重视,事故处理不彻底,往往导致在下一个项目发生同样的事故,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门机的事故处理力度,严格执行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按照事故处理的流程进行门机事故的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和预防同类事故的再发生。

施工门机事故处理后,使用单位根据事故性质、经济损失、设备损坏程度,认真总结分析,严肃处理,并整理记录存入设备档案,以求达到警示、教育的目地。

3.3 施工门机事故的预防措施

3.3.1 加强制度管理

工程施工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决杜绝有章不循,凭经验办事的侥幸心理。事故的教训证明,安全规章制度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使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大施工门机的技术管理、安拆管理和事故管理力度等,以改变那种纪律松弛、管理不严、有章不循的情况,有效预防和减少门机事故的发生。

3.3.2 加强施工门机重点构件的检查和检验

为了保证施工门机的安全使用,必须强制性要求施工门机在安装时必须具备规定的安全装置,施工门机的安全装置主要有:起重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高度限位装置、幅度限位器、吊钩保险装置、卷筒保险装置、风向风速仪、钢丝绳脱槽保险、行走限位器和缓冲器等。这些安全装置要确保它的完好与灵敏可靠。在使用中如发现损坏应及时维修更换,任何人不得私自解除或任意调节。

施工门机的起重、变幅和捆绑钢丝绳保养良好,断丝数不得超标,绝不允许断股,不得塑性变形,绳卡接头符合标准,对起重钢丝绳必须严格按照钢丝绳报废标准执行。达到报废条件的钢丝绳必须报废,不得因为施工成本等因素勉强凑合使用。日常对钢丝绳要进行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或送检。钢丝绳的报废标准如下:①如果发现在钢丝绳的一个节距内断丝超过《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GB5972)的规定值,应作报废处理;②如果断丝紧靠一起形成局部聚集,则该钢丝绳应报废,如果断丝聚集在小于6倍钢丝绳公称直径的绳长范围内,或者集中在一支绳股里,那么即使断丝数比规范表内所列的数值少,该钢丝绳也应与报废;③钢丝绳直径相对于公称直径减少7%或更多时,即使未发现断丝,该钢丝绳也应作报废处理;④钢丝绳外层钢丝磨损达到其直径的40%时,该钢丝绳应报废;⑤钢丝绳出现波浪形时,在钢丝绳长度不超过25d(d为钢丝绳公称直径)的范围内,若其波浪变形后包络的直径d14d/3时,该钢丝绳应作报废处理。⑥经检验人员确认钢丝绳内部有严重的腐蚀时,该钢丝绳应立即报废;⑦虽未发现断丝,但钢丝绳明显不易弯曲和直径减小比起单纯的钢丝磨损而引起的也要快的多,这种情况会导致在动载作用下钢丝绳突然断裂,该钢丝绳应立即报废;⑧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起重钢丝绳应该做报废处理:表面由于腐蚀出现深坑、麻芯外露、整股断裂、钢丝绳绳径局部严重减小或增大、绳股挤出、钢丝挤出严重、电弧伤、打死结、严重扭结、笼状畸变等。

由于施工门机的电气设备包括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对施工门机的电气设备安全检查应由有相应专业知识的持证电工执行,普通的电工未经培训不得参与施工门机电气设备的的检查与维护。电气柜应完好,关闭严密、门锁齐全,柜内电气元件应完好,线路清晰,操作控制机构灵敏可靠,各限位开关性能良好。外集电环、中心集电环、电动机特别是起升机构电机的集电环和碳刷要定期检查、擦拭、维护。

3.3.3 加强施工门机起重机安全技术检验

施工门机属特种设备,对它的使用许可要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进行,对新安装的,大修的、技术改造改变重要性能的的施工门机必须要经过具有资质的检验检测单位的安全技术检验,经检验合格并发给使用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于在用的施工门机进行定期的常规安全技术检验。

4 结束语

全国的水电站施工建设如火如荼,施工门机也正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施工门机的使用安全,预防和减少施工门机事故的发生,电站建设施工企业应该不断完善施工门机等起重设备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操作人员和相关技术管理人员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施工门机等起重设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贺小明.主编.电力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

[2]汤毛志.主编.起重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1998.6.

[3]崔政斌.武凤银.编著.起重安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

作者简介:

上一篇: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 下一篇:网路营销推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