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策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29:16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1

关键词:税收策划;财务管理;企业利益最大化

策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所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及运作方案设计。凡有决策和计划的领域都有策划。南宋辛弃疾在《议练民兵守淮疏》中说:“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他把策划定义为做事之前的深思熟虑。

企业的税收策划是以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减轻企业的总体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的税后利润而做出的一种战略性的策划活动,它是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税收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的设立到经营理财的全过程。税收策划是提升企业整体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动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税收策划就不能有效安排税收事宜,也谈不上有效的财务管理,更无法达到理想的企业财务目标,对于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如何在税法许可的情况下实现税负最低、最适宜,也就成为企业税收策划的重心所在。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权益最大化,在法律法规允许并鼓励的范围内,通过对融资、投资、经营活动等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的一系列行为。税收筹划是企业合理合法的行为,是国家法律所鼓励的,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筹划的实质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节税的目的。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税收策划必须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各个阶段。

1税收策划贯穿于企业机构的设置过程

《公司法》第十四条规定:“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使其不具有法人资格。且不实行独立核算,则可由总公司汇总纳税,这样可以实现总公司调节盈亏,合理减轻企业的税负。

某汽车运输公司拥有汽车运输、汽车维修和站务几个业务部分。在企业组织机构重新设置过程中,一种方法是将汽车修理业务独立设置为子公司。由于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的资格,对集团公司中的汽车修理视为对外业务修理,在业务承接过程中要独立核算修理业务收入而向税务机关缴纳流转环节的增值税及附加税,而如果将其修理业务部分设置为分公司,由于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对集团公司的汽车修理视为对本企业的维护业务,不缴纳流通环节的增值税及附加税,可见,由于企业机构设置的差异将导致企业承受的税负有着明显的区别。

2税收策划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行为

某汽车运输公司下属公交汽车客运公司和长途汽车客运公司两个子公司,依据税收政策,公交客运公司享受减免所得税的优惠,而长途汽车客运公司则要依据经营业绩缴纳所得税。随着业务的发展,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出现季节性的运输车辆短缺,而公交客运则有闲置的运输车辆,一种方法是长途公司直接向公交公司租借运输车辆并支付租金,另一种办法是由公交公司向长途公司租借线路经营权,扣除必要的手续费和站务设施费,经营利润留归公交公司。经过综合测算二种方法的预期收益率,选择公交公司收益较大的一种方法,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这样就整个公司来说减少了所得税支出。3税收策划贯穿于会计核算过程

某出租车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实行车辆抵偿承包责任制,其经营模式是出租车价款由驾驶员实际承担,但出租车辆的经营权则属于出租公司,针对这种经营模式,在会计核算的方式上,一种是将驾驶员向公司交的管理费、向政府部门缴纳的客票附加费和养路费保险费等费用纳入收入核算,参照交通运输企业缴纳3%的营业税,由于营业税税基较大,因而出租车企业的负担也是比较重的。另一种核算方式是将驾驶员向出租公司缴纳的管理费作为劳务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而将驾驶员向政府缴纳的各种费用按代收代缴核算,虽然营业税率提高了,但税基变小了,因而总的税负反而减轻了,这样也可以为进一步减轻出租车行业整体费用负担留下一定的空间。

以上的税收策划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任何一项税收策划方案都具有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策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获取部分减轻税负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及因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的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策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和损失大于收益时,该方案是失败的。一项成功的税收策划必然是多种方案的优化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一味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往往会导致纳税人总体利益的下降。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策划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往往面临着税负不同的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纳税人往往可以避重就轻,选择低税负的纳税方案,企业税收策划就是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税收策划的大门虽然对一切纳税人开启,但节税的机遇却并不等同,经济因素、税收因素、管理因素、策划技能等都从不同方面制约策划的利益,作为税收策划的主体,除了掌握各种经营管理的必备知识外,还必须充分了解税收制度可掌握科学有效的税收策划方法,以取得尽可能的节税利益。

税收筹划与逃税有着本质的不同,逃税是指纳税人通过采取虚报、谎报、隐瞒、伪造等各种非法欺诈手段,达到不缴纳或少缴纳税款目的的违法行为,逃税是明显的违法行为,因而不受法律法规保护。

“税收筹划”来源于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时参与此案的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对税收筹划作了这样的表述:“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税收筹划的规范化定义得以逐步形成,即“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经济利益,”这一定义表明税收筹划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合法性,表示税收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二是筹划性,表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三是目的性,表示要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选择低税负,另一层意思是滞延纳税时间(有別于违反税法规定的欠税行为)。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2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路面;养护规划;效益比

Research on Maintenance Planning of Pavement

Based on Life Cycle Theory

Chen Shi

(CCCC First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Xi-an 710075)

Abstract: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life cycle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s an example of one highway maintenance planning, the pavement performance prediction, maintenance cost estimation and maintenance strateg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nefit index of the highway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was improv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intenance planning.

Key words: life cycle; pavement; maintenance planning; efficiency ratio

中图分类号: U41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法是涉及各种资源的最有效利用的分析方法,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经济分析理论为基础来评价可选方案的长期经济效率的技术,其目的是获得满足所要求性能目标下的长期费用最低的方案。就路面养护而言,预防性养护比矫正性养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路面性能较好时花较少的钱使路面性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才是最优的。

本文从国内某高速公路实际情况出发,对路面养护规划进行研究,以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

1.全寿命周期理论的核心理念

全寿命周期的核心思想是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内尽量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产品的效能。公路项目全寿命管理的思想是要求公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一体化,即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使用的情况,通过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等环节的充分结合,以使公路项目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3]。

对于公路全寿命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寿命的使用性能及经济性两个方面,其中全寿命使用性能的本质是公路的耐久性问题,而全寿命经济性的本质是公路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最优化问题。公路建设全寿命成本可定义为在公路整个寿命周期内所发生的一切与建设、维护、管理等有关的费用,主要包括公路建设时所需的初始建设费用、常规检查和养护的费用、维修、扩建的费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交通中断或阻塞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的费用、交通设施费用、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费用。

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路面养护规划

2.1项目背景

本项目路线全长215公里,于2008年12月通车营运。正式营运后,养护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就是如何采取有效养护手段,从而使整条道路能够在设计期内满足使用要求。

2.2养护方案

本项目的养护年限为25年,本文拟定了养护策略的三种方案,请参见下表。

表1本项目养护方案

方案 养护策略

方案一 传统养护+大中修策略

方案二 预防性养护+中修策略

方案三 预防性养护+专项养护策略

大中修工程主要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机电设施等的翻修改造;专项养护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以及机电设施等的典型的较严重病害的处理工程与改造工程。

(1)传统养护+大中修策略

按照传统的路面的养护方式进行养护作业,当路面使用状况降至中等级别时,全线开始实施大中修,大中修工程实施完成后,高速公路养护仍然以传统式养护为主,直至再一次大中修开始。

(2)预防性养护+中修策略

按照预防性养护实施标准,当路面使用状况降至中等级别时,全线开始实施中修,并在2-3年的时间内完成,中修实施后,高速公路养护仍然以预防性养护为主,直至再一次中修开始。

(3)预防性养护+专项养护策略

此方案是方案二的改进,该方案将本项目需要实施的三次中修化整为零,结合高速公路使用状况和病害发展趋势,以维持良好的路况指标为目的,实施专项养护规划,从而为行车提供更加舒适的行驶环境,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人、车、路的和谐程度。

2.3全寿命周期内路用性能预测

路用性能预测主要考虑路面永久变形、疲劳裂缝以及温度裂缝三种典型病害及其对路用性能的影响。

2.3.1 路面永久变形

(1)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

对于沥青稳定类材料永久变形的分析模型如下:

(1)

(2)

式中:——沥青层永久变形总量;——沥青层第i层竖向塑性变形。

模型中通过计算各层层中竖向弹性应变及弹、塑性应变的相关关系式得到塑性应变,由塑性应变及各层厚度得到永久变形值。

(2)粒料层永久变形

粒料层永久变形受温度影响较小,但受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含水量与地下水位相关,分析模型如下:

(3)

(3)路基永久变形

路基永久变形计算公式与粒料层相似,层厚根据竖向应力对路基影响深度,选为3.8m。路面结构的总变形为:

(4)

计算得到的车辙深度可以根据可靠度水平进行修正,修正后的结果应小于设计标准,如果超过,则重新设计。

2.3.2 疲劳裂缝

疲劳裂缝与疲劳损伤相关,疲劳损伤计算采用Miner疲劳损伤累积计算原则,按月分周期计算,疲劳损伤随荷载作用次数累加,分析模型如下:

(5)

(6)

式中: ——疲劳破损;——第i周期的容许作用次数;

分析模型中材料参数采用动态模量,考虑温度、车速的影响,计算中考虑沥青混合料的有效沥青含量及空隙率,实现了结构、材料设计的一体化。最后将疲劳损伤计算结果通过相关关系式转化为裂缝率。

2.3.3 温度裂缝

沥青路面的温度裂缝与材料参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分析模型如下:

(6)

式中:——沥青路面温度裂缝率。温度裂缝的计算考虑了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特性及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环境。

2.4全寿命周期养护费用估算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包括建设成本、养护成本、改建成本及用户成本,并对其进行分析,为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

(7)

式中:

——初期建设费用;

——第i年预防性养护费用;

——第i年中修费用;

——第i年大修费用;

——第i年用户成本;

——安全维护成本;

——贴现率。

全寿命周期费用计算流程如下图:

图1全寿命周期费用计算流程图

2.5路面养护效益

路面养护效益包括事故量减少、行程时间缩短、行车舒适性及公众满意度增加,可以通过提升路面使用性能实现。因此路面效益可以使用路面性能曲线及中修基准线间包围面积来表征,称为效益面积。中修基准线指路面使用性能下降到中修标准时的PCI值。

a. 不进行预防性养护路面效益

b.预防性养护路面效益

图2路面养护效益计算图

如上图所示,效益面积为设计年限内PCI曲线与中修基准线间包围的面积,在图中为斜线阴影面积;残余效益为设计年限末年以后PCI曲线与中修基准线间包围的面积,在图中为方格阴影面积。

经调查,本项目2009、2010和2011三个年度的养护费用分别为1140万元、4740万元、4986万元,而通过模型计算的养护费用分别为1109.62万元、4467.94万元、5039.13万元,估算费用与实际发生养护费用相差很小,验证了本项目养护费用估算模型的适用性。

2.6方案比较

(1)经济效益比较

方案二采用预防性养护措施,相对于方案一要节约养护资金67502.48万元,增加路费收费收入32303万元;方案三采用专项养护措施,分析期内避免了大中修,增加收费收入约72697.5万元,可见方案三是最优选择。

(2)社会效益比较

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一的路面状况指数较高,行驶舒适性比较好,服务水平比较高,通过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推迟了大中修时间,并在整个分析期中减少了大中修的次数,使道路始终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和较高的服务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用户费用。

方案三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三的路面PCI值总体提高很多,PCI值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波动,从而使路面整体使用性能也得以大幅提高,进而为行车提供更加舒适的行驶环境,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人、车、路的和谐程度。方案二由于工程量集中于较短的时间内,势必会对整条路线的交通状况造成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而采用方案三,施工作业会在整个分析期内平缓持续进行,仅需要对局部路段进行短时间的交通管控,可以说几乎不会对全线的交通产生影响,将交通压力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对于发挥本项目在粤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种养护策略的PCI总体效果分析见下图:

图3 三种养护策略方案PCI总体效果分析

(3)策略选择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建议本项目养护工作采用方案三的养护策略,即采用预防性养护+专项养护策略,以预防性养护为重点,实现维持良好路况指标的目的。

3养护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3.1与工可研究的对比

参照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主要经济评价指标,与上节养护规划实施效益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2 本项目建设财务评价指标表

项目 内部收益率EIRR(%) 效益费用B/C 投资回收(年)

工可研究 7.11 1.37 19(2025年)

养护规划实施 7.85 1.54 17(2025年)

通过分析上表中的经济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本项目实施养护规划后,内部收益率由7.11%上升为7.84%,效益费用比由1.37提高至1.54,说明实施养护规划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

3结语

本文介绍了全寿命周期理论的核心理念,并以之为基础,对某高速公路项目的养护规划展开研究,根据使用性能的衰变预测,制定养护策略,对全寿命周期内道路养护投资以及投资所带来的效益进行估算,通过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知,实施养护规划后,本项目的效益费用比、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相较于工可研究阶段均有提高。

参考文献

赵吉广,陆建.高等级公路养护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 23(4):1-6.

苏卫国,张肖宁.道路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应用及发展[J].广东公路交通,2005, (z1):1–9.

朱伟雄.路面预防性养护及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J].公路交通技术,2007,(4):138–141.

任奕,谈至明,孙明伟.基于路面性能衰变规律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和时机选择[J].公路,2007,(9):201-204.

彭海林,基于路面性能指标的预防性养护时机研究[D].湖南大学,2008,24-30.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3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税收筹划

股份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公司报酬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要的资金:股利政策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股利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保留盈余决策,是公司内部筹资问题:投资决策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有密切关系,筹资数量的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所以,当公司面对众多的投资机会,应如何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以及如何合理地解决投资中的税收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实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来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误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够准确评估石油指数期货头寸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与资本对应的最大风险限额内,就不会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中航油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总风险限额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将这些风险控制在总风险额度范围内。从而达成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就应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用管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评估五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公司投资的项目总是与本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遵循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来识别公司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正确区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相关费用和非相关费用;正确处理折旧费、税金和融资成本;合理解决费用分摊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编制现金流量表。

三、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在进行初始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收益率。在企业的诸多竞争中,尤以成本的竞争最为核心,而所纳税额是企业的一大成本,应缴税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最终收益。所以,投资者为降低税收成本,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就有必要对其纳税事宜进行筹划。税收筹划也称节税,是指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选择和规划,是企业本身税负减轻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税收支出作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任何公司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通过税收筹划,有效地节约税收成本,也是现代公司经营者增强企业活力、创造发展生机、实现理财目标的一大举措。投资时。公司可选择企业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等来进行纳税筹划。如选择税收优惠地区投资或与税收优惠地区的公司通过联营、信托等方式进行合作,从而享受税收优惠,投资者只要把握好筹划空间,就可以避免缴纳或少缴纳所得税。另外,还可以利用行业性税收优惠,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注意公司的综合税负水平。但是,在投资税收筹划时要注意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税收筹划在可能给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带来税收利益的同时,也需要纳税人为之支付相关的费用。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由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即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筹划纳税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而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除了要注意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外,还要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如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在系统性税收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造成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等等。此外。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长期性和预见性,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税收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收益与风险并存。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4

关键词:投票式分区管制票决制度公众参与土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DF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5)02-00-0

土地规划决策如何通过公众参与来安置与开发行为相关的民意诉求,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理论热点。土地规划领域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已经行之有年,如城乡规划草案应当“通过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还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但是,每逢重大的开发行为仍屡屡爆发严重的抗争冲突,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从启东事件、什邡事件等源于环境风险的来看,公众参与程序的缺陷与低效是引发决策失误和民众抗争的主要原因。因此,居民怎样参与才算妥当,在诸多参与方式中如何选择最令各方满意、最有效果的一种,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探讨空间。

鉴于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所遇到的难点,探讨在个案中如何选择最佳方式来落实公众参与理念,就成为务实的解决思路。在这方面,美国土地规划领域的票决制度无疑走得最远。在这种制度中,具有利害关系的地方居民以票决方式参与涉及到人居环境、生态资源、土地使用和公共设施项目的土地分区管制,与政府分享规划的主导权。①在我国强调公众有效参与土地规划的语境下,探究美国如何通过扩张公众参与机制来增强土地规划决策的“民意敏感度”,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均衡,可以为我国提供方法论上的宝贵经验。

一、土地规划中的票决制度及其法律结构

(一)票决制度适用于土地规划的必要性

票决制度一直被视为是最强程度的公众参与。1969年美国学者艾恩斯坦在“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中依据公民影响决策的程度差异,将公民参与由强到弱分为实质参与、象征性参与和无参与三种。其中,票决制度属于实质参与,是公众参与程度最高,对决策最有影响力的参与类型。②在这种方式中,行政机关做出的决策最贴近公众的实际需求,也最能获得其接受和信任。将票决制度引入土地规划领域大约开始于1960年代,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政府主导的规划出现过分偏重经济发展利益的偏差。土地规划的重心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关系,避免过度的开发行为损害到居于弱势地位的环境价值。这里的环境泛指人的自然生活基础,不仅包括生态资源与自然景观,而且包括文化古迹、社会经济、邻里结构、街区文化等人文生态环境。③由于经济开发带来的利益立即可见,而环境保护带来的利益是无形或隐形的,因此不少地方政府的规划决策出现过分追求商业开发和牺牲环境价值的偏差。这些开发方案在带来商业利益、促进地方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公共交通堰塞、地方财政赤字、地方文化破坏、生活成本和房价飞涨等问题。同时,随着官员失职、投机土地交易的丑闻不断曝光,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规划决策愈发失望和不信任。

第二,政府的规划难以反映真实的民意,无法满足公众维护良好环境的公益需求。由于体制的僵化和规划权的过分集中,地方居民的利益诉求无法为规划者所及时知晓,导致城市开发的布局难以反映真实的民意需求,如有秩序的城市发展、保存原有的邻里结构和街道文化、平价住宅的短缺。④当政府决策与民意相左时,居民的自治意识就开始高涨,希望亲自参与规划的决策。例如变电站、机场等邻避设施虽对城市整体环境具有正面效应,却对特殊地段产生地价贬值、生活品质等负面影响。⑤由于有些邻避设施的成本、收益分配有利于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等少数群体,而很多邻近居民则没有获得公正的待遇。在此情况下,居民就会发起抗争要求参与规划。

第三,民众与居住环境之间形成“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比政府更能了解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并具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垃圾焚烧场的选址、旧区改造的设计等规划事项与民众的生活品质、身体健康紧密相关,因此更容易获得民众的重视与理解。而且,居民往往比政府具有更充分、真实的切身体会与一手信息,对规划决策的判断也更为合理全面。

第四,专业机构在政策争论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充分信息,难以做出理性的风险决策。环境决策的最大特征在于其不确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受限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对于污染、辐射设施对健康或环境造成的冲击,环境危害的机率和损害规模,应采取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即便是专家也无法提供准确的答案。这就使得环境问题的决策充满“利益衡量”的意味:⑥要么冒着未来可能受损害的风险享受当下的科技;要么选择放弃所有未来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科技。不同的利益团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对于有些开发商和地方官员而言,其宁愿以开发造成的危害来换取就业机会和当地经济发展,但是普通民众也许宁可牺牲某些物质享受,也不肯接受环境破坏的恶果。在对环境问题做出利益衡量时,公众的投票有助于专业机构预先评估民众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风险接受程度,判断如何在民众容许的范围内进行理性的风险决策。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地方纷纷在加强公众参与的口号下,让居民通过投票亲身参与涉及环境问题的规划决策。加利福尼亚、俄勒冈等州率先于1960年代末率先进行所谓“投票式分区管制”的尝试。⑦据统计,仅在2010年全美就有38个州实施了553项投票式分区管制,投票人数高达一亿人次以上。而且,民众提出的议案获得表决通过的成功率也在大幅攀升,从1988年的46%上升到2007年的70%以上。

在实际操作中,投票式分区管制主要包括如下两种:其一,邻避设施对抗型。当地方居民由于变电站、机场、高铁等有害健康、生态的邻避设施而可能遭受损害时,便会诉诸投票来抵制邻避设施进入该地区,制止对地方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其二,公共建设选择型。分区管制如果增加土地的开发密度,或者将其从农田转为商业区域,就会导致局部地区与周边社区的不相容,引发交通拥挤、生活品质降低、土地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不满的邻近居民便会诉诸投票来限制和延缓城市的盲目扩张,维护城市开发的公平性。如对住宅开发设限、扩充公共基础设施、否决对地块的过度开发(容积率、建筑率过高)、指定某块区域为自然景观或防洪保护区、为中低收入户提供住房补贴、要求某项土地使用须经居民的同意、要求房地产业的发展不得破坏其他工商实业的均衡发展等。

司法机关也相继承认了投票式分区管制的合法性。在1976年“东湖城诉森林企业协会”一案中,⑧最高法院第一次允许居民投票对土地分区管制进行和修正。首法官伯格在判决中指出:公民利用投票来对公共政策问题做出决策乃是属于宪法赋予的“传统权利”,投票式分区管制是“跨越民意代表,通过直接立法来满足公共利益”。

(二)票决制度体现的公众参与特征

第一,决策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沟通而非单向传递。如果将整个公众参与的形态视为一道光谱,那么光谱的一端是传统的被动式参与,即当事人享有被行政机关倾听的消极权利,可向决策者提出自己知悉的证据和争议点,包括听证、陈述事实和表达意见。光谱的另一端则是以票决制度为代表的主动式参与,即当事人享有参加决策过程的积极权利,通过主动投票以及参加投票前的审议程序来影响审议过程和决策结果。⑨票决制度不再是决策者向参与者的单纯信息收集,而是双向式沟通与开放式协商。规划决策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而是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商程序,达成共识并作出最符合民意和公益的结果。

第二,决策结果对民众参与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换言之,公众参与对决策的正当性起到了补强作用,成为在法律效果上拘束决策的有效装置。依据立法通说和实务见解,行政机关应对投票结果负有如下两种程度的尊重义务:

一是复决式票决对行政机关产生法律拘束力。如威斯康辛州规定,一旦有55%以上的人在复决中投票反对,分区管制法案就不能生效,而且政府在一年内不得出台相同内容的法案。⑩这里的复决(Popular Referendum),即民众不能主动提出立法议案,只是针对政府已经提出的分区管制法案进行投票决定。社会公众往往是通过复决来抵制地方政府的新开发项目。地方议会一旦收到社会公众联名提交的复决请愿书,就会考虑撤回、修订原先的规划法案,尽量避免投票的发生。另外,复决议案即便未获通过,也会促使地方社会和政府反思和完善规划。

二是咨询型投票对行政机关产生事实拘束力。这里的“咨询型投票(advisory Referendum)”,是指投票结果只是一种决策参考依据,对行政机关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咨询型投票的结果虽不能直接拘束决策者,但其事实上的拘束力却不容忽视。政府不敢忽视和违背投票所反映出的民意主张,如果最终的规划决策违反咨询型投票的结果,那么官员就要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甚至是被追责、罢免的风险。因此,地方政府一旦收到民众提交的复决请愿书,就会立即提出替代原法令的修正案,并举行咨询型投票来试探社会反响。

由此可见,对于依据严谨程序,并耗费时间与人力完成的投票结果,行政机关无法忽视其蕴含的多数居民意向。除非基于特殊理由,政府在进行规划决策时必须尊重乃至遵守居民的投票结果。投票式分区管制课予行政机关的尊重义务,是作为被动式参与方式的民意调查所欠缺的。民意调查不能对行政机关产生拘束力,公众的赞成或者反对能否得到重视完全操控在官员个人手中。对于行政机关与官员而言,由于规划一旦违反投票结果就会导致严重的违法风险与政治影响,行政机关和官员不敢忽视民意诉求和遗漏任何利害关系人。同时对于民众而言,正是凭借着投票对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居民、弱势群体原本遭受忽视的利益诉求才得以伸张。因此,居民在投票式分区管制中是抱着“实质参与行政过程”的认真态度来参加投票,这也是民意调查所不具备的。

二、对票决制度的反对意见及其制度回应

有人对土地规划中的票决制度提出很多疑虑,甚至反对其施行。如何释解这些反对意见,对于理解票决实施的必要性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对此试作初步归纳。

(一) 居民投票是不是“愚众政治”

一种反对意见认为,普通民众缺乏专业的土地利用规划知识,在规划决策时容易出于一时的情绪冲动,或者受到别有用心的少数人利用和煽动。因此,居民投票纯属“愚笨群众”做出的非理性判断。这种愚众政治的误解导致土地规划领域的票决制度一度受到阻碍。其实,居民尽管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却具有通过投票参与土地规划的正当性理由:其一,居民之所以要参加决策,无非是为了更适宜人居、更安全的环境。对于这种单纯、实际的心态,法律应当予以尊重,而不能一概斥之为“愚众政治”;其二,在教育普及、网络发达的当代社会中,居民对信息的取得、吸纳能力今非昔比,因此对环境问题的判断、决定也大多是采取审慎、理性的态度。

若因公众意见存在消极面而一概抵触,就等于将婴儿连同洗澡水一并弃置。其实,居民投票是否会带来非理性决定的危险,其关键并不在于居民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而在于有没有向居民提供正确的信息。如果居民缺乏真实和充分的素材,就往往做出片面评价和误解,甚至容易被少数人煽动和利用。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的“深思熟虑理论” ,民众作为分散孤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如果对土地使用政策缺乏充分信息和深入交流,只能依靠主观直觉产生的“自然意思、表面选择”来做出投票,那么投票结果就会缺乏“深思熟虑”,并容易受到感情、偏见、他人煽动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证居民投票不至于有滑向“愚众政治”的危险,各州均强调将投票式分区管制与信息公开程序进行联结,强化居民做出决策的信息基础,让居民对某项公共议题具备相当程度的了解和专业知识,避免其由于信息不足而难以理性判断。这些程序措施大致如下:

1 在提出票决议案之前的规划初期,政府应通过听证会、审议会等调查程序及时听取公众的反对和异议,并且使其反映在规划方案上。

2 在提案审议与投票阶段,政府的信息公开责任包括:一是散发公报,将投票提案的内容、投票日期和投票方法制成文书发给公众;二是遵守第十四宪法修正案规定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设置事前告知和听证会等程序,主动将有关的行政规划信息提供给居民阅览;三是举办讨论会、座谈会,为赞成派和反对派提供辩论和交流机会,并为居民提供答疑解惑。

3 行政机关应当遵守价值中立原则。详言之,行政机关在履行信息公开职责时,必须基于公正、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地提供信息。 这是因为:第一,完整、准确的信息是保障居民做出理性抉择的前提,而基于错误、偏颇的信息所做的判断则毫无理性可言;第二,由于城市规划应当尊重投票结果中的多数民意,因此在投票之前行政机关不得做出任何“选边站”的举措,否则将会影响规划决策的公正性;第三,投票结果虽然不是行政机关的最终决定,但是却代表着政府将分区管制委托给居民做决定,行政机关希望影响投票结果的任何事前举措都有失公允。

在官民双方对开发的意见相左,居民通过投票反对政府规划法案的场合,如何贯彻价值中立原则就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实务中的普遍做法是尽量避免由行政机关单方承担信息公开的工作。例如俄勒冈州将信息公开的主体由行政机关更换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具体做法是由投票的申请代表二人、州长指定的二人,以及这四位代表共同推举的一人组成起草委员会,负责发表投票公报、举办讨论会和座谈会等事宜。

(二)居民投票与专业机构判断是否对立

尽管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民众更易获得决策信息,但是如何保证居民在取得信息之后合理地加以权衡与选择,仍然是一个困难问题。居民投票在规划政策的选择上往往带有对抗“专家判断”的民主色彩,由于对一些复杂的土地使用议题缺乏专业经验,容易做出与专业机构判断相悖的决策。与此相对,专业机构通过细致的资料收集、规划方案的评估、管制法案与整体土地使用政策之间的考察,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民众通常无法承担如此精密复杂的工作,往往跳过这些专业分析而依据朴素情感做出判断,如此就可能导致决策的不理性。

而且,居民投票有时还会带来主张地方利己主义的复杂问题。由于小范围管制的决策主体缺乏价值中立性,导致少数群体主张不同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少数人利益,影响整体规划的实施。典型例子如“利己效应”,即当规划所欲实现的公益与居民自身的私益相矛盾时,当地居民未必是以社会整体的发展作为优先考量,造成对公共利益的破坏。例如规划修建有害健康、环境的邻避设施时,邻近地区的居民大多采取反对的态度,造成公共设施的区位无法选择。因此,将规划问题委由居民投票并不意味着可以就此完全排除专业机构的介入。居民投票并不能取代专家判断,法律必须对居民的票决议题与规范内容进行控制,避免其囿于一己私利做出抉择,或者盲目地受到煽动。这些限制措施大致包括如下:

1 票决议题限于一部分立法事项,不得付诸票决的议题包括如下两种:

(1)行政机关的专属事项。投票式分区管制只能用于立法事项,不容许居民通过投票来影响行政执法活动,削弱或者破坏既有立法政策与目的的执行。加州上诉法院通过“第41号林肯财产基金会诉法律委员会”一案指明,综合发展计划、分区管制法令的制定或修正属于立法事项,可适用投票式分区管制。而土地细分、特别许可与条件使用等则属于非立法事项,不适用投票式分区管制。加州最高法院随后在“七千人协会诉艾文市”一案中,具体分析了立法事项与非立法事项之间的两项区分标准:一是形式标准,即法规的语言表述使用的是“地方立法机关”还是“执行机关”。二是实质标准,如该事项是政策创造还是政策执行;在影响范围上是否限于少量的街道社区;是否属于纯粹的市政管理事项。

(2)可能削弱地方政府根本职能的部分立法事项,如大部分土地财政、公共税收事项。这些立法事项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根本职能行使,法律不允许居民取得票决权。如在“纽森诉管委会”一案中, 加州地方法院判决建造和经营收费道路的授权许可是专属于地方议会的特权,居民的投票创制将完全破坏政府对市政建设的根本职能。不过,法院强调涉及到地方政府根本职能的事项,仅限于“是否批准建造”以及“将道路交由谁来经营”。当政府做出决定后,居民仍可就缴费标准、收费年限、设施维护等后续事项进行投票。又如在“七千人协会诉艾文市”一案中,奥伦县居民为了改善道路拥堵状况,提出了一项要求将本县的发展税全部用于兴修高速公路的创制。加州最高法院判决州法已经授予市议会对发展税使用的专属决策权,该县居民不得干涉。法院认为,运输系统的建设影响到奥伦县以外的其他地区,需要由上级政府统筹考虑公共设施的整体情况、交通路线的布局作出决定。

2 规范内容不得与上位法律相抵触。居民的票决结果必须符合州法(state statutory)才能生效。例如在“邻居行动组织诉卡拉沃斯市”一案中,加州上诉法院认为投票式分区管制需要在土地使用、公共交通、住宅、环境保护、开放空间保留、噪音和安全等七个方面遵循州法的要求。该法院还通过“德波利诉诺克市”一案判决指明:居民没有权力设立与州的规划法令相抵触的分区管制条例。该条例若与州法之间存在着“明确、直接的不一致”,就违法无效或者被撤销。

(三)居民投票是否会“压迫少数人的意见”

由于居民投票是自愿作出,在某些场合难免会使特定区域的偏狭地方利益成为主导,出现压迫少数人意见、剥夺少数人权益的情形。为了避免形成地方利益团体对规划决策的不当垄断,美国法院更加关注平等原则在投票式分区管制中的贯彻。法律强调享有规划决策权的主体是整体居民而非特定社区,因此在投票程序中,所有受到规划影响的居民权益应当一视同仁。宪法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不容许投票结果偏袒某些集团的利益,或者强迫小范围的土地权益者或者特定团体忍受侵害。

1 对个别土地权益者进行平等保护。如在“弗瑞诉黑沃市”一案中,当地居民创制了“一号措施”法令,要求开放空间未经市民一致同意不得改作其他用途。因此,高尔夫球场所有者弗瑞希望将球场改为住宅用地的申请遭到驳回。加州最高法院判决“一号措施”违背平等保护的原则而违法无效。法院认为,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保留措施在公益性质、权利干预程度方面具有很多差异,“一号措施”不应等同视之。就高尔夫球场的保留而言,一方面,该管制所欲实现的公益层次较低,仅仅是为了增加周围住宅、商圈人士的福利。另一方面,该管制却未予补偿就剥夺了土地的经济用途,给土地所有者带来过重的负担和限制。因此,“一号措施”没有对利益冲突做出妥善的协调,构成“准征收”。

2 对特殊群体进行平等保护。如在“阿诺公司诉考马萨市”一案中,当地居民创制法令要求政府取消单身公寓的开发计划。加州上诉法院判决认为,根据州住宅法的规定,提供充足住宅以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住房需求,是一项全州性的公益。公民的创制法令漠视单身人群的住房短缺问题,产生对特殊群体的差别待遇,并违反了州住宅法。加州上诉法院随后通过“诺斯沃德公司诉莫瑞格市”案进一步阐明,如果创制的目的仅在于阻止有争议的房产开发,与公益并无实质性关联,那么就不具有合法性。只有基于保护环境、健康安全等公益目的的投票式分区管制,才具有阻止针对单身人群的住宅开发计划的正当性。法院的思路暗含这样的判断,即投票式分区管制应当将自然环境、社会公众和特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纳入考量,对城市开发的决策一方面需要兼顾对特殊群体的平等保护,另一方面又应当限制在环境、个人健康、社会安全等承载的极限范围内。

3 对受到规划影响的所有民众进行平等保护。如在“豪恩诉凡塔拉市”一案中当地居民创制分区管制法令,要求政府在决定能否将废弃的空军基地转为民用机场时,须经机场邻近社区的居民投票一致同意。加州上诉法院认为该创制没有向本市其他居民授予投票权,未能平等地保护所有受到该公共设施影响的全体公众。法院指出,投票表决的主体只有最大范围地涵盖可能受到规划影响的社区,才能符合宪法的平等保护要求。

三、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

当前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偏低”现象可以说反映出我国土地规划制度遇到的实践困境。简言之,“有效性偏低”现象就是由于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合理,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且流于形式,导致公众不信任规划,宁愿诉诸激情抗争而非理性参与来表达意见与不满。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和适当引入票决制度,也许能够扩张公众参与的制度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机制的不足。近年来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票决制度也开始在各地的规划实践中显出轮廓。实践中涌现的票决形态大致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类似于复决的票决,居民投票的结果对规划结果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将胡同、城中村或者社区的改造方案、旧区拆迁或者土地补偿分配方案交由居民投票表决;或者根据居民票决结果,决定是否在社区增设电梯、水电设施等公共设施。

第二种是类似于咨询性投票的票决,居民投票的结果虽不能直接决定决策,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结果。最常见的就是行政部门将前期草拟的公共设施方案、地标建设方案、旧区更新改造或者动拆迁编制方案,交由当地居民乃至全体网民投票表决,并参考票决结果作出政策的选择。

这些改革的共同点就是认为居民投票可以集合众人的想法,有利于做出整体的最佳判断。之所以出现在这样的改革潮流,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提出了完善规划决策机制的要求,民众对分享规划决策权、保证决策理性产生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由此看来,可以预期以居民投票为代表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会在土地规划领域逐渐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当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涉及到健康、生命安全的公共项目选址决策中引入票决制度,使之接受高强度的程度管控。一方面,公共项目的选址具有较大的环境风险,对相当区域和数量的社会公众产生严重的健康或者生活威胁,对地方公众的影响程度较高;但是另一方面,目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风险沟通效果不尽人意。从2007年厦门PX项目事件、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2010年上海磁悬浮事件等来看,民众对规划的参与程度有限且时间滞后,公众意见不受规划者的重视,难以实质影响规划的决策。而且,有些地方政府怀着“博傻”心态片面掌控信息,故意向民众隐瞒环境风险以及可能给居民带来的潜在影响。

由于政府的规划决策忽略了作为规划对象的社会公众本身,引发了社会公众、社区居民的情绪性反弹。当规划的错误无法通过正式的程序机制加以避免或纠正时,就出现了不得不靠公众意见的强烈表达来纠正的事态。行政机关只有遭遇到民众的激烈抗争之后,才对规划的公平性问题予以回应。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疏漏而导致的规划不合理、不公正是社会公众不满的重要原因。政府需要正视这种冲突产生的必然性,通过票决等双向沟通程序吸纳不同的公众意见,回应日益高涨的民意参与意识。与其让民众通过事后的暴力方式参与规划,不如通过事前的票决制度吸纳各种博弈力量的意见和态度,化解可能出现的社会暴力事件。

不过,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站在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票决制度既然是追求规划的程序正当与结果合理,应当也只能在公民的决定正确、理性的限度内才能发挥其功能。在此尝试围绕着如下两个条件进行考察:

首先是作为公众参与基础的信息公开机制。环境信息的公开是保证票决制度发挥公众参与、风险沟通功能的基础,但是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为中心的规划公开机制却难以达到对环境信息的完整、准确性要求。

其一,在信息公开与行政调查时作为环境信息主要提供者的开发单位所应当承担的信息公开义务欠缺。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资讯主要都来自开发单位,但是《城乡规划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的论证会、听证会似乎仅仅是收集民众对开发行为的意见,却没有对与开发行为具有利害关系的开发单位课予主动公开信息的义务。这就导致开发单位要么通过选择性地释放环境信息,要么故意不主动公开环境信息,以此主导公众参与程序和诱导民众形成错误的意见。

其二,公众参与过程中累积的信息资料不属于法定公开的范围。在公众参与规划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包括听证记录、现场勘察报告、政府的过程性调查报告等:这些资料包含了不同意见的讨论与沟通,可以帮助民众迅速掌握规划决策所应考量的重点。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却没有将其纳入法定的公开范围,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拒绝向公民提供这些资料。

其三,规划公示的信息过于专业和简略,难以帮助民众做出准确的判断。由于立法对规划公示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不合理,因此在实践中公示的内容大多简略,没有重点提示和阐明存在争议和风险的内容。而且,听证会、讨论会上的说明文件动辄就是上百页且具有高度专业性,难以为一般人所理解。

其次是对居民的投票决策不违反公益要求的程序管控。从美国的实践来看,完备的司法审查程序是制约民众滥用票决程序,甄别民众决策是否符合公益的有效机制。在土地规划领域,司法介入票决产生的争议大致包括三种类型:投票议题是否属于法律不允许票决的事项?票决产生的规范内容是否违反平等保护原则或者上位法律,侵害到少数人的权益?居民票决的程序是否合法正当?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这是因为,我国才刚刚在一些小型动拆迁、土地补偿分配的规划编制阶段引入票决制度,居民票决结果不符合公益要求的案例似乎还没有出现,研究还停留在“票决制度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公众参与理念”的抽象层次上。但是从充实和发展公众参与原则的角度来看,认真思考票决的司法审查程序对于加强该制度的可操作性会有很大的贡献。

①S R Staley,Ballot-Box Zon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Urban Growt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7(2001): 25C37.

②Sherry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PA, Vol 35, No 4, July 1969, pp216―224.

③Lynton K Caldwell, Understanding Impact Analysis: Technical Process, Administration Reform, Policy?Principle, in: Policy Through Impact Assessment, 1989, p7.

④Vittes, ME Pollock, pH and Lilie, S A(1993)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NIMBY attitudes Waste Management, 13(2),pp125.

⑤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 in Slovic eds, The Perception of Risk, pp230, London :Earthscan (2000).

⑥Penning-Rowsell, E and Hardmer, J,The changing context of risk communication, in J Handmer and E Penning- Rowsell eds, Hazards and Communication of Risk, Aldershot: Brookfield (1990).

⑦Lefcoe, The Public Housing Referendum Case, Zoning, and the Supreme Court, 59 CALIF L REV 1384 (1971).

⑧City of Eastlake v Forest City Enterprises, Inc, 426 US 668 (1976 ).

⑨C William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66 Columbia LRev 486―487(1964).

⑩Wisconsin State Legislature § 6223(7)(d).

David L Callies, Ballet Box Zoning: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the Law, 39 WASH UJURB & CONTEMpL 54 (1991).

David L Callies, Ballet Box Zoning: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the Law, 39 WASH UJURB & CONTEMpL 58 (1991).

Lousy Lawmaking,Questioning the Desirability and Constitutionality of Legislating by Initiative, 61 S CAL L Rev 733 (1988).

Robert A Dahl,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pp97―105.

David L Callies, Ballet Box Zoning: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the Law, 39 WASH UJURB & CONTEMpL 53 (1991).

WA Fischel, Zoning and Land Use Regulation , in Boudewijn B, de Geest G, Eds Encyclopedia of Law and Economics,?Volume II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2000),p147.

参见Mountain Defense League v Board of Supervisors, 65 Cal App3d 723 (1977);Topanga Assn for a Scenic Community v County of Los Angeles, 11 Cal 3d 506 (1974).

Bell, The Referendum: Democracys Barrierto Racial Equality, 54 WASH L REv1, 25 (1978).

Lincoln Property Co No 41 v Law, 45 Cal App3d 230 (1975).

Committee of Seven Thousand [COST] v Superior Court (City of Irvine), 45 Cal 3d 491 (1988).

Newsom v Board of Supervisors 205 Cal 262 (1928).

Neighborhood Action Group v County of Calaveras, 156 Cal App3d 1176, 1183 (1984) .

deBottari v Norco City Council, 171 Cal App3d 1204, 217 Cal Rptr 790 (1985).

Fry v City of Hayward , 701 FSupp179, 181 (NDCal1988).

Arnel Development Co v City of Costa Mesa 178 Cal Rptr 723 (Ct App1981).

Northwood Homes, Inc v Town of Moraga 265 Cal Rptr 363 (Ct App1989).

Hawn v County of Ventura, 73 Court of Appeals of California 3d 1010 (1977).

参见鄢永华:《乌当区新庄村村民民主票决土地补偿分配方案》,载《贵州日报》2011年4月27日版;温子荣:《扶贫工程走民主程序》,载《中国扶贫》2010年6月1日版;马蓝花:《北京胡同改造需居民投票拍板》,载《法制晚报》2013年2月22日版;晏秋秋:《沪旧区改造新政:两轮征询、就近安置》,载《新民晚报》2009年3月19日版。

参见陈奕:《杭州市规划局邀您为新宋式风格建筑投票》,载《都市快报》2011年6月13日版;刘莹:《武汉地铁2号线站名今起公示,邀市民投票提意见》,载《长江商报》2012年7月20日版;陈方耀:《成都市民投票定方案,双流伏龙桥将建成汉唐风格》,载《成都日报》2011年8月22日版;汪晓霞:《南京保障房涉及广纳民智,户型方案市民投票决出》,载《新华日报》2011年7月6日版。

朱谦:《抗争中的环境信息应该及时公开》,载《法学》2008年第1期,第22页。

郑卫:《邻避设施规划之困境――上海磁悬浮事件的个案分析》,载《城市规划》2011年第2期,第74―79页。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5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设计;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简述

公共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本质就在于其公共性,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其最基本表现即:公共性、权威性和合法性。

2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设计维度

2.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通常不如法律法规严格精确,但比法律法规更具有可变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范围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微观政策,即某一个体从某一行政管理机构那里寻求有利的裁定、许可等行为,例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具体事项;中观政策,即与特定政策领域相关的某些关系模式,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类专项规划;宏观政策,即吸引广泛注意或争论的政策,参与者极其广泛,例如城市总体规划等。

2.2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城市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无论城市发展目标、组成要素的发展政策还是有关城市规划编制的政策,所有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应当是一个完整体系。“城市规划与城市中的各项组成要素是紧密相关的”,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所有政策,“应当与城市政府的所有其他政策是相互匹配的,相互促进的”。

2.3具象的城市公共政策——城市设计

维度“城市设计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对城市空间形体进行规划,使城市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它补充了传统规划对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和建筑形体关系的缺乏。完整的城市设计过程是物质性过程和社会性过程两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涉及设计实施、运行保障体系和过程组织机制等内容。其中,城市设计中对有关城市体型、空间环境等提出的具体设计和控制导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客体部分;为保障城市设计运行的总体策略、评价体系甚至公众参与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主体部分。

3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实证案例A:

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规划对宁波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分别进行了框架格局和要素管控分析,将奉化江、甬江、余姚江不同流域区段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为确保中心城区滨江绿地的公共性、完整性,保证滨江道路的通达性、连贯性,将滨江空间划分为五个区段、九个中心节点以及保护更新类、改造升级类、拓展培育类和转型发展类四大功能类型,对其发展策略和开发强度等进行引导;确定了18处核心管控区域,形成良好的滨江景观天际线,对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分别予以界定。该规划是介于宏观和中观的导控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侧重点不在于具体导则,而是宏观设计原则,尽管控制全面且力度大,但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弹性。

实证案例B:

宁波南站区域综合规划与城市设计专项研究规划为实现南站地段“宁波高铁时代人文活力品质客厅”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绿脉延续、文化廊道打造、生态系统链接、步行休闲体验等设计策略。基于上述目标,对开放空间系统、步行系统、水岸景观系统做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中5个组团11个重点区块作为设计亮点,以具体开发项目为切入点,空间设计引导为主线,辅以交通组织布局和建筑风格建议。该城市设计还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校核,对南郊公园中心绿地的景观及地下空间进行了创新设计。该规划是介于中观和微观的方案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以标准控制来体现,在力度上公共政策的控制态势强大,针对性强,但其控制弹性却相对较小。

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公共政策包括:

规划实施政策(如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推进政策(如功能业态引导等),促进社会协调政策(如土地混合使用等),促进政府协同政策(如交通组织统筹等),完善决策过程政策(如公众参与)等。能否达成以下四方面的相对平衡,可视为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的衡量标准。第一,“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平衡。在城市设计中,由于建筑退界、容积率等刚性指标,开发商(“少数人”)利益实际被削弱,政府运用公共政策保证市民(“多数人”)对公共空间享有权、视觉眺望权等诸多利益。案例A中,鄞奉-长丰区块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40米”,案例B中,B组团3号地块建议“西侧支路取消,形成滨河景观绿带”,开发商均受到了利益的严格控制。第二,主体利益与客体利益的平衡。城市设计中的开发和改造满足了主体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剥夺客体利益。这一点在案例B中犹为明显,由于火车南站地段为宁波中心城核心区域之一,开发建设势必损害原有土地和房屋产权人的利益,公共资源被更多占用和消耗,交通更为拥堵,原住民的迁移,区域原有的社会属性被破坏都很难复原。第三,政策稳定与政策创新的平衡。

过于稳定的政策会使城市流于平庸,但过分革新的政策容易存在风险。案例A前身是《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发展管控与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最终完善成稿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稳定城市公共政策。案例B是基于《宁波市火车南站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动态更新调整,在尊重现有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城市门户节点特色,是对原有政策的创新。第四,政策数量与政策质量的平衡。案例A中“方桥滞洪湿地斑块须保证集中3平方公里规模的生态涵养空间,严格限制城镇开发与建设活动;结合生态涵养与农田,可建设适度的旅游、游览、休闲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款在整个规划中数量众多,其内容多为原则性指引而非指标化限定,弹性与刚性兼顾。公共政策内容越细,单个政策的涵盖面就越窄,可供自由发挥的领域就越少,城市设计作为政策本身容易失去导向的宏观作用。

4结语

公共政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第一,减少主观差距,降低或转移公众的期望值,缓和公众的不满情绪;第二,减少客观差距,即公共政策着眼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尽力解决公共问题。城市设计作为空间设计和政策制定的结合,不仅关注视觉审美,更注重环境品质提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等要求。各层次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得到公共政策的全面保障,实现利益价值的相对均衡和绩效指标的实现,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王富海,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130(6):1-6

[2]庄宇,试析城市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1):74-80

[3]冯健刘玉,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J].城市规划,2008,32(4):33-40

[4][美]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10-216

[5][美]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等译,城市设计(修订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7-189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6

一、重庆策划界的竞争形势

1、渝中区、渝北区、南岸区和高新区是重庆策划机构较为集中的几个地区,这些策划机构的主要业务来源还是较多的在本区附近,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各自为营且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

2、多数策划机构的策划业务繁杂、数量多、给人映象模糊不清晰。

二、目前重庆策划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

纵观重庆策划机构目前的主要业务范围集中在:企业形象策划、广告策划、商业策划、营销策划、展览展销活动策划等传统策划,以其它如标志创意设计策划、产品包装设计及宣传册策划、产品服务策划为辅。在高端市场,高端企划及高端品牌策划涉及甚少,整个重庆市的高端策划几乎都是聘请国外或外地策划机构操作的,所以本土策划机构在高端市场中的空缺也是目前重庆策划业的现状之一。

第一部分业务市场分析

一、策划项目细分

如上所述,重庆策划机构目前的主要业务范围集中在企业形象策划、商业策划、广告策划、营销策划、旅游策划、展览展销活动策划等传统策划业务,因此对主要业务所针对客户进行如下细分:

1、企业形象策划:

l经济效益较好的上规模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及其它大中型私营企业

l非常注重企业文化、迫切希望借此提升形象的企业,如连锁经营企业、医药企业、广告企业等

l其它有意完善企业形象的企业

2、商务策划:

l计划开拓市场的企业,包括个人商务行为

l已着手发展市场,需要协助策划的企业,如超市、连锁商场等

l其它需要商务策划的企业和个人

3、广告策划:

l生产商品的企业和个人

l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个人

l有其它需要广而告之的企业和个人

l公益服务

4、营销策划:

l销售制造动产商品的企业,如机械制造企业、食品制造企业等

l销售不动产商品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公司等

l提供服务性质的企业

5、旅游策划:

l去各种生态环境旅游的消费者,如森林游、草原游、高山游、沙漠游等

l节假日期间在度假区的消费者

l游览各种主题公园的消费者

l婚庆旅游消费群

6、展览展销活动策划:

l具有官方性质的展览活动

l民间各种性质的展览活动

l商业展销活动

l文化节策划业务等

二、主要策划业务的特点分析

1.企业形象策划----风靡一时的策划

1.1客户目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知名度、培育驰名商标等

1.2发展优势:

l见效快,客户能很快对策划工作做出评价。

l容易给人留下整齐的统一的企业映象

1.3发展劣势:

l随着时间的延续企业往往不能把形象策划内容完全保持住,丢失的部分往往会影响整个策划案。

l企业形象策划除了能暂时为企业换套新衣外,不能带来其它直接的实质性利益,这种现象企业一旦注重便很难深入挖掘其它业务,因此对于同一策划主体而言,企业形象策划不具有连续开发性。

2.商务策划----最具商业性的策划

2.1客户目的:让该商务项目成功进入市场

2.2发展优势:

l商务策划项目的标的较大,策划规模大

l持续时间长

l收益丰厚,回报高

2.3发展劣势:

l见效时间长

l见效效果有时与客户期待的不一致

l回报高低标准不容易认定

3.广告策划----最需要贴近消费群体的策划

3.1客户目的:起到广而告之目的,服务于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

3.2发展优势:

l有市场,需要广告策划的主体数量庞大

l一个创意能使整个策划案成功

l见效快

l能较好地服务于企业营销战略

3.3发展劣势:

l创意缺乏将损毁整个策划案

l与其它策划相比较多的依赖媒体

l广告策划预算有时会限制实际费用的使用

4.营销策划----现今市场需求最大的策划

4.1客户目的:要求对即将进入市场或已经进入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定价战略、促销战略、分销战略等全面的谋划

4.2发展优势:

l市场大,可以说任何想赢利的企业或个人都需要营销策划

l直接的见效方式

l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4.3发展劣势:

l如一味把重心放在这项业务开展上会出现市场相对数量较小的问题,原因在于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策划部门。

5.展览展销活动策划----策划行业永远的蛋糕

5.1客户目的:使策划活动达到促销、扩大宣传、展示文化及其它活动策划目的。

5.2发展优势:

l活动策划的数量巨大

l操作性强

l持续时间短

l结果出现快

5.3发展劣势:

l案源渠道窄

l个别专业的展览策划还需有特殊的专业要求。

第二部分楚风公司优势分析

楚风策划公司的优势特点

经历过多年风雨的楚风策划如今已经形成固定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渠道,纵观整体,有如下五点最重要的优势:

l具有媒体背景这一点对于有服务性质的策划公司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拥有媒体资源可以使公司在宣传及信息来源方面优于其它竞争者,获得较好的宣传和及时的信息是现代经济竞争中两把锋利的武器。

l知名新闻人士的联合打造这是楚风策划的另一宝贵财富,新闻人士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策划服务,他们广泛的社会交往关系是发展业务的良好基础。

l高素质的顾问团这个团体由清华、北大、重大、商学院等院校知名教授学者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传媒资深记者组成,可以说这绝对是个令众多同行眼红的“豪华阵容”,它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策划方案。

l大量的成功策划经验大量的实践使楚风策划有了足够的底气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实践才是理论的基础,从成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笔财富。此外,大量的成功案例也使楚风策划在市场中扩大了知名度,赢得了行内可贵的口碑。

l已有较稳定的客户群及案源渠道楚风策划与柯达影像、完达山奶粉、张裕葡萄酒和国美电器等众多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并担任重庆市皮革鞋业协会策划顾问。这些较稳定的案源使公司能够正常运转,多途径的开拓市场。

第三部分公司定位

公司定位:走中端客户市场路线,做重庆的活动策划第一

尽管楚风策划在重庆策划行业已经历多年风雨,累积了大量丰富经验,但在某些策划领域较之其它策划机构并不占优势。

l企业形象策划非楚风策划的强项,这种项目需要大量的电脑设计及包装人员进行维持,这不符合楚风策划的一贯风格。再者,目前重庆已有快点企业形象策划公司和树王知识产业等以专业策划企业形象为中心业务的机构,因此要插入这个业务领域比较困难,应该避其锋芒,扬已长处,将企业形象策划业务列为非重点。

l商业策划楚风策划经过周密的布署,采用“先周边店后解放碑,超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策略将国美电器引入重庆并取得成功的商业策划案例一直在业内具有较高口碑,经过这次成功足以证明楚风策划在商务策划领域中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商业策划应该成为楚风策划的重点发展项目。

l广告策划此项是对企业广告活动的战略目标、定位、广告投放实施策略等各个环节进行的整体运筹和规划。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从事广告策划的机构不在少数,多是专业的广告公司;对于现在的楚风策划来讲,缺少大量广告设计人员使其不能成为最主要业务的关键,不过,可以在发展主业务同时兼顾广告策划(楚风策划有深厚的新闻背景)。

l营销策划营销策划是最大的一块蛋糕,任何策划机构都没理由放弃。但重庆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重庆经济支柱的房地产企业都已有自己的策划部门,要将整个营销项目拿下来着实不易,不过可以协助部分企业参与产品、服务的营销策划,因此,发展营销策划业务应根本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选择性进行业务开展。

l展览展销活动策划由于楚风策划有着深厚的新闻背景,所以展览展销活动策划项目相对比较多,如成功策划了“中国西部鞋业发展研讨会”和“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等,还有正在准备的项目“首届中国乌江旅游节、乌江开发论坛、国际旅游小姐大赛重庆选拔赛”等,从上可以看出展览展销活动策划在楚风策划的地位以及带来的效益。在目前重庆市区内还没有哪一家策划机构在此领域独占鳌头,这个空白正好适合具备众多有利因素的楚风策划成为此领域的有力竞争者,采取迂回战术,避开其它竞争者的锋芒,占领这个空白领域后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其它业务项目上。因此,应该把展览展销活动策划作为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结合楚风策划的优势,本人建议把楚风策划定位于走中端市场路线,紧紧抓住数量庞大的中端客户,以展览展销活动策划为最主要业务进行围绕开展,然后将商务策划和品牌营销策划列为其次的重点,以招商策划、广告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及其它策划项目为辅。

第四部分主导客户分析

一、楚风策划主导客户分类

根据楚风策划以往的策划案所针对的行业,将主导客户分为以下几类:

l各行业各类型的展会场

如“中国西部鞋业发展研讨会”、“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乌江开发论坛”等会场及各种展销会场。

l准备或正在进军市场需要提供商务策划的企业

如国美电器等需要别人提供详细的市场调查报告做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连锁经营企业。

l需要完全提供或协助提供营销策划的企业和个人

如柯达影像、完达山奶粉、张裕葡萄酒等企业。

l协会、官方组织、新闻组织和民间组织

如担任重庆市皮革鞋业协会策划顾问,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二、主导客户主要需求分析

1、各种类型的展会场

最主要的需求是提供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报告,会场布置方案、人员安排等各种展会设置计划。

2、准备或正在进军市场需要提供商务策划的企业

这类方案最重要的是提出明确的战略计划,就如楚风策划为国美设定的“先周边店后解放碑,超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策略一样。

3、需要完全提供或协助提供营销策划的企业和个人

供求较大的中端市场最需要的是二方面:详细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可执行性强的营销策划方案。

4、协会、官方组织、新闻组织和民间组织

这类组织需要有丰富策划执行经验的机构为其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活动策划和执行。

第五部分公司发展策略建议

楚风策划坚持走中端客户市场

针对楚风策划定位于走中端市场路线,紧紧抓住数量庞大的中端客户,以展览展销活动策划为最主要业务进行围绕开展,然后将商务策划和品牌营销策划列为其次的重点,以招商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及其它策划项目为辅的特点,现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建议:

l紧密联系已有客户,从旧客户处挖掘新业务

l加强新客户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策划业务和建立新的关系网络

l坚持以展览展销策划业务为最重要的中心开拓业务

l在发展中心业务同时也充分顾及重点业务,再次就是适当加强辅助业务的开展

l建立楚风策划自己的网页,通过互联网平台让社会大众更好的了解楚风策划

l充分发挥楚风策划强大的顾问团作用,发表经验丰富的顾问前辈的作品,通过媒体连带楚风策划公司一起传播出去

l与其它策划机构加强合作,如与广告公司合作,对方出平面设计,楚风策划出具体方案等

l在以后的策划项目中大力宣扬楚风策划,扩大楚风策划的知名度,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l多参与公益活动的策划项目,有助于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知名度

第六部分各阶段深化的市场推广策略

一、发展前期准备阶段:努力塑造自身品牌

在任何企业壮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品牌效应,品牌伴随着企业做大做强。楚风策划数年来大量的成功策划个案不仅蓄备了挑战一切难题的信心,也使自身品牌在无形之中得以大量提升,武隆仙女山旅游项目和国美入山城项目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在楚风策划即将走上高速发展的前期,应当给予自身品牌建设足够的重视,包括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网页平台的支持、媒体传播的推广等。

二、发展中期操作阶段:拓展客户网络提高自身服务素质

广泛的客户网是策划案的源泉,对策划公司而言也就意味着是生存的源泉,楚风策划有着广泛、固定的客户网,进一步加强旧关系网络发展新关系网络是楚风策划力求做大做强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自身服务素质内容方面,不断提高楚风策划人员策划水平的同时,树立“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策划什么”的营销理念,使楚风策划的专业水平在今后的策划项目中不断地提升。

三、预期效果

1、发展前期:

l社会知名度迅速提高

l公益事业策划可以使楚风策划在人群中赢得极佳口碑

l网络平台的建立能使更多人了解楚风策划

2、发展中期:

l不断从老客户处挖掘出新业务

l扩大的关系网能带来更多新的业务

l专业素质的提高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策划服务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7

关键词:协作式规划;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统称。当前土地整治已成为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有代表性的河北、黑龙江等十个省份开展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整体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在以往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规划方案难落实、利益关系不清、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都阻碍了土地整治的深入开展。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理顺管理机制,也需要在规划方法、理念上创新,协作式规划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一、协作式规划理论简介

协作式规划的理论基础是沟通理性,也称沟通式规划。沟通理性概念基础源于1981年哈伯马斯提出的“畅谈的内容具有合理性”。自从哈伯马斯的畅谈性哲学被引入到规划理论中以来,该概念的内涵已被大大扩展。如联络型规划、辩论型规划、协作式规划。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美越来越多的规划师都提倡进行沟通式规划。

沟通式规划是对理性规划理论的批判、吸收,Habermas认为理性化并不一定导致工具化、科层化、控制与统治。理性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可能导致工具化、科层化、控制与统治的同时,也包含了使人们获得协作、解放与自由的可能性。

如阿尔伯特和德纳耶尔的观点,沟通式规划是“规划师与其他利益主体合作的一种方法。作为规划的方法,沟通式规划的目标是关注公平和社会权力分布”。那种“政府和精英主导”的工具理性规划正在让位于可持续的动态沟通规划,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规划方案中通过权衡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而得以真正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师不是扮演外部观察员或者价值中立的专家角色,他们必须是生活的参与者。

协作式规划理论的方法主要是要求不同利益相关者采用辩论(Argumentation)、分析(AnaIysis)与评定(Assessment)(即3A)的方法,通过合作而非无序竞争来达成共同目标。Tore Sager以沟通理性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协作式规划的复合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修正(反复磋商)、个人成长(关注人的价值)及保真的沟通(真实、正当、真诚、理解)。Dryzek认为协作式规划要求创建一个真实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内能够理想的表达,要求避免目标导向,即政治中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反馈最终达成的一致。因此,协作式规划不是工具理性过程,而是沟通的过程,但是沟通往往需要工具理性辅助。

在实际操作中协作式规划无一个固定的范式,各国、各地区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与程序。如加拿大20世纪九十年代后基本通过“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沟通程序展开;英国则采用“磋商、质询和修改”三个阶段展开;我国城市规划中也逐渐实行了协作式规划的方法,主要采用多方座谈的形式展开。

二、协作式规划在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的作用

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是选择有代表性区域设置项目区。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往往涉及十几个村,因此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具有乡村规划的性质。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涉及问题复杂,社会影响大,协作式规划方法应用到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环节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协作式规划能够提供不同利益相关者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工具。协作式规划有利于规划师、政府等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价值观,从而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整治工程的内容和任务,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可操作性。

协作式规划从长远来看能够减少调整成本,通过建立共享知识和相互理解,为创造性的合作提供前提条件,这种方法更具有政治合理性,从而提高解决共同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协作式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规划任务中的矛盾,通过不同形式的调节、谈判来实现这一目的。

协作式规划能够促使政府与公众间的协调和交流,有利于解决更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协作式规划和公众参与概念不同,前者强调对话,后者强调决策。但是,协作式规划能够改变我国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实际不符、工程安排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状况。

三、协作式规划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协作式规划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方法停留在会、公示会、展评会之类的形式层面上。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社会环境不配套,协作式规划过程中对话和达成共识要求延长规划编制时间,降低决策者关注的效率,同时对政府官员、规划师权威的削弱和限制;二是公共领域的沟通平台难以建立,村民小农意识、文化程度及参与意识淡薄限制了其沟通;三是规划师并不理解其在规划中扮演的社会改革、社会动员、政策分析、社会学习的角色,导致沟通仅止于形式程序。当然,利益相关方寻求一致的意见非常不易,规划师充分发挥其协调的作用。目前,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一般过程为:准备阶段、方案编制阶段、方案论证阶段、规划实施与反馈阶段。为解决其效率及沟通深度问题,协作式规划具体操作如下:

(一)项目准备阶段。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准备阶段主要是对项目区现状进行仔细踏勘、清查和研究,为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创造沟通平台。该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召集项目区其他部门(包括水利、交通、电力、农林等)代表与之沟通,了解其相关规划及要求,邀请其共同编制规划草案。同时,与项目区部分群众沟通,并与之商谈有关设想,了解其需求。在该阶段,需要明确项目区内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明确土地整治项目各类限制条件,包括投资标准、土地用途管制、其他相关部门要求。然后,根据参与方的建议和想法,提出多种初步方案(农田水利、农村道路、村内整治主要工程)供项目区内利益相关方选择,根据协作式规划中沟通的要求、原理,修订敲选初步方案。

(二)项目规划编制阶段。该阶段包括工程安排的沟通协作内容,也包括规划初步完成产生新争议的再权衡阶段。工程安排的具体编制应充分发挥村民群众的自主性,在初步方案的框架下,村民可自主完成土地整治的具体工程安排,为弥补其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的缺陷,规划师应充分发挥其改革、分析、引导、协调的作用,明确告知其各类限制因素,如资金、政策限制等,通过多次沟通的方式,引导规划方案能够达到各利益相关方一致的意见。规划方案拟定以后,应将规划方案公开,邀请村民代表、其他管理部门再次沟通,听取新的建议,再一次权衡,完善规划方案。

(三)方案论证阶段。土地主管行政部门负责审查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用性,并邀请专家进行评审。若需调整内容不涉及基本思想及主体方案的改变,则可告知利益相关方并征求其意见,达成一致后进入下一个阶段,若涉及基本思想或主体方案改变,则前两阶段需重新进行,为避免沟通效率低的问题,可邀请评审专家亲临现场征求意见,确定整改方案。

(四)规划实施与反馈阶段。当前规划方案的报送仅最终方案和决定,为编制规划过程中各阶段的意见及沟通的内容,沟通式规划理论要求方案中包括规划过程中沟通意见的总和,以便反馈时翻阅。规划师亦应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监督全程跟踪、协调。

四、成功经验总结

河北省是国土资源部确定开展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的十个省份之一。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负责编制相关规划。为了切实达到示范的效果,中心对个别项目运用协作式规划理论编制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群众充分参与,自主安排部分工程。在规划编制阶段,将项目区勘测图提交村民代表,规划师负责讲解构图要素,商讨基本方案,由村民群众安排具体工程位置,确定整修的道路、机井、防渗管道位置,规划师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方案,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将规划师的权力适当分散和扩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二)适合国情,即是目标导向型,又是面向理解型。在实际操作中协作式规划由于对话和达成共识要求延长编制规划时间,降低决策效率。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多方面的良好协作关系入手,在准备阶段明确项目所面临的各类限制因素,如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用途管制以及各类政策、标准规范的要求,此类要素由规划师负责讲解,不宜列入具体沟通事宜范围,从而提高规划编制效率。

(三)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作用。在编制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中,设计师从准备阶段到实施过程,全程负责项目的监督、实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师充分发挥社会改革、社会动员、政策分析、社会学习的角色,既要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又要扩大公众参与的深度,同时负责各利益相关方及其与政府的协调工作,在沟通中向社会学习,最终实现群众理解规划,确保各类工程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the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M].Boston:Beacon Press,1987.

[2]陈飞.沟通式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篇8

1铁路企业税收筹划成本分析

1.1税收筹划的直接成本

税收筹划的直接成本是指产生、选择和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如咨询费、培训费、注册费和开办费等。

(1)税收筹划需要筹划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税务、财会等方面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铁路企业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普遍难以满足税收筹划的需要。一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聘请税务顾问或者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在本企业内部组建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或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这些方式都会带来涉税成本的增加,产生直接筹划成本。

(2)在实施税收筹划方案过程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还需投入相应费用。如通过到经济特区等低税率地区建立相应子公司,以转移利润减少所得税的方式进行筹划时,需要成立新公司及维持其正常运营的费用。如开办费、人员工资、场所租金、固定资产的投入等都构成税收筹划方案的直接成本。

(3)当税收筹划以某一税种为筹划对象时,由于不同税种之间经常相互关联,目标税种的税负下降,但会引起其他税种的税负变化。若其他税种税负的净增加为正,则其亦构成了筹划的直接成本。如筹划的目标税种为营业税,假定通过筹划降低了该税的应纳税额,则同时会降低了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应纳税额,并因为可税前抵扣的支出减少,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增加,通常会增加应纳所得税额。这里增加的所得税额与减少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差值就是相应的成本。

1.2税收筹划的间接成本

税收筹划的间接成本指机会成本,即纳税人(铁路企业)采用拟定的税收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的所能获得的利益。

铁路企业最终对纳税方案的选择只能有一个,对其他可选方案放弃的同时,也就放弃了其他方案原本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这是选择最终方案的代价(成本)。这种成本尽管不体现为直接的费用支出,不会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直接呈现,但也实际存在。如投资于低税率区域的公司,需要到高税率区域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时,由于非独立核算分公司只是总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其经营成果可以享受相应的低税率,若亏损亦可与总公司合并纳税,降低公司整体应纳的所得税额。

通常从减少税款的角度考虑,在高税率区域应选择设立非独立核算分公司而不是独立核算子公司。但是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子公司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具有的独立经营权、决策权,独立对外签署合同等能力,可以给企业资本流动及日常经营带来诸多利益。而这些利益是建立分公司所不能获得的,这种利益的损失就是筹划方案的机会成本。

2铁路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分析

2.1税收筹划的认识风险

税收筹划是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的税务策划过程,而绝非不择手段的偷税漏税。铁路企业如果对税收筹划认识不够准确,就极易使企业的筹划行为偏离正常轨道,成为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这不但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形象,更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惩。如目前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购入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若企业为了减少增值税缴纳,弄虚作假,化整为零,将固定资产以原材料名义入账从而实现抵减进项税的目的。这就是明显的偷税行为,而非税收筹划。一旦被税务机关查获,将面临补齐税款、缴纳滞纳金和罚金,甚至更为严厉的处罚。

2.2税收筹划的目标风险

铁路企业对税收筹划目标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税收筹划成果,给企业带来相应风险。若铁路企业简单地以降低企业税负作为税收筹划决策的惟一目标,就可能出现诸多企业税负下降,但企业利益受损的状况。如某方案降低了企业税负,但同时降低了收入的获得,若收入的损失大于税负的降低及相关成本的减少,则税收筹划的结果是使得企业的净收益减少,显然与企业的根本利益相违背。若税收筹划方案仅以短期的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可能造成方案本身效果显著,但违背了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其结果对企业有害无益。

2.3税收法规的认识风险

税收法规是规范企业税务行为的根本规则,税收筹划应以遵守税法为根本前提。我国税收法规体系中既有人大、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也有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既有原则性的阐述,也有具体的规定。如果企业对税收法规认识不足,或由于纳税人对其理解和把握的不准确,就可能使筹划方案在不知不觉中违反了国家法律的规定,形成违法行为。

2.4税收法规的变动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收法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对现有法规进行补充、修订,甚至废止旧法规,推出新法规。同时,出于总体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国家还会适时对税收政策做相应的调整。如鼓励出口则可加大出口退税力度;西部大开发则可给予西部企业相应税收优惠。外部环境会促使税收法规的不断变动,而铁路企业在税收筹划时一般是根据现时法规制定的,对国家未来的税收法规变动通常难以预期,并且筹划方案的时间跨度可能较长,这就为最终的筹划成果带来了不确定性。

2.5未来经济状况变动风险

在我国许多税收优惠政策都是针对具有某一类特征、符合某些条件的纳税人,因此铁路企业要想获得某项税收利益,首先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的要求。这些要求在给企业税收筹划提供可能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某一方面产生约束(如经营范围和地点等),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税收筹划,其筹划效果的完全体现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等经济状况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筹划方案在新的环境下不一定能顺利进行或成本过高,这都会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

2.6税务机关认定风险

税收筹划方案最终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税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如果税务机关不支持,筹划方案就只是一纸空文;若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则可能面临处罚,加重税收成本。由于我国税法规定不够细致,涉及到具体纳税事项往往不够明晰,因而会出现因征纳双方认定差异而产生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税务机关使用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加以裁定,且由于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可能造成税收政策执行的偏差。

3税收筹划成本及风险控制

3.1加强成本效益分析

铁路企业可以通过对税收筹划的各种成本进行分析,剔除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力争在实现相同筹划目标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但是单纯的降低成本并不是企业的真实目标,企业应当更关注税收筹划能否给企业带来净收益的最大化。当筹划成本增加,但同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大于支出成本时,则此时的成本控制就表现为应该增加该项成本,以争取更多的收益。铁路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注意对成本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直接成本较直观,筹划者一般会在方案中予以考虑,因此应特别关注在税收筹划实务中容易被忽视的间接成本。

3.2树立风险意识

税收筹划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该筹划方案是中介机构还是有关专家学者根据本企业实际制定的,由于筹划目的的特殊性,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筹划失败的风险极难避免。因此,企业必须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在涉税问题上保持高度警惕性,对筹划风险给予充分重视。积极主动地对筹划风险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

3.3坚持依法筹划

合法至少不违反法律是税收筹划的前提。依法纳税是铁路企业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可防范因违反法律而导致的筹划损失风险。坚持依法筹划要求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必须对我国的税收法规、政策有全面充分的认识,这需要加强对企业筹划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或者聘请专业人士(如经验丰富的注册税务师)帮助企业进行筹划。筹划方案最好能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相符合,既方便享受税收优惠,又保持与国家立法和宏观经济意图相一致,以更有效地降低风险。

3.4确保筹划目标准确合理

铁路企业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是企业财富最大化,税收筹划必须围绕这个总体目标综合策划。既不能局限于个别税种的筹划,也不能局限于减少税款或短期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应从长远发展考虑,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相结合。铁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以运输业为核心的相关多元化经营,即在强调运输业的核心地位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发展与运输业相关的其他诸如旅游、等行业。对于发展目标以外的行业,即便有再多的税收优惠,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也不应轻易涉足。

3.5保持适度灵活性

对于时间跨度较大的筹划方案,要注意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因为国家的税收法规政策在不断调整之中,而铁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若筹划方案过于刚性,会产生较大的筹划风险。而灵活的筹划方案可以随着国家税法、政策的改变及未来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投资,更新筹划内容,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完成。

3.6保持与税务部门的沟通

上一篇: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药店医保刷卡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