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8:19

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城市概念篇1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规划

相关研究

1.低碳城市概念由来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也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1]城市规划有着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在生产、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一旦城市规划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确立,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尤为重要。

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1.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2];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 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 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4]张泉、叶兴平和陈国伟(2010)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5]董琦,甄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规划三方面阐述建设低碳城市对于城市规划政策的引导要求。[6]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7]

2.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张兵先生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8]

低碳城市规划的实现主要在于低碳理念深入到传统城市规划,同时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低碳理念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融合,是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主要通过控制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土地使用变化及其空间发展政策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某些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首先,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其次,三个概念存在着差异性,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城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的理论构建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则和低碳经济理论的融合,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

总之,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市都是寻求城市和谐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道路上的思想结晶。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低碳城市概念篇2

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没有一个具体阈值可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为低碳。长远来说,低碳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来说,走低碳道路需要考虑许多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在全球将在争夺资源、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中国借用低碳经济概念,应先消除误解,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节能自然涉及提高能效,但仅靠提高能效是不够的,还必须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全社会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应向低碳方向转化。煤炭的碳密度比较高,天然气的比较低,风能、太阳能更低。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后来逐渐扩及全球。各国之所以对“低碳”感兴趣,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全球开始出现节能趋势。目前所说的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十年来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对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普遍关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采取的策略不同。欧洲把它既当成挑战,又当成重大机遇——可以以此为契机、动力和压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渐渐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在此认识基础上,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在生产节约和消费节俭的理念基础上,日本提出比“低碳经济”更广泛和全面的“低碳社会”概念。这往往令人联想到前几年关于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概念。一般人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实践首先出现于德国,却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中国低碳经济背景独特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概念近几年传到中国。与日本、欧洲等有所不同,中国提发展低碳经济有独特背景。其一是节能减排。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量大幅度增加,开始注重节能减排,要求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转变原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一五”规划中将“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强度)减少20%”列为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能源强度下降本身就是经济的低碳化。前几年,中国开始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低碳经济”的含义、作用与循环经济有一定承继关系与交叉重叠。 其二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城市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可操作的综合政策单元,无论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循环经济,都能在城市单元上得以实施。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的说法不胫而走。可以说,在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以“低碳城市”为基本形式和内容的。 走低碳道路的动力 低碳经济被提上日程,是历史的必然。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依赖化石能源创造了很多奇迹;然而从长远来看,石油也好,煤炭也好,总有一天要烧完,人类终究要解决化石能源耗竭后的能源问题。现在,我们遇到更加迫切的问题——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可能等到化石能源烧完后再去解决,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动力问题。如果说

低碳城市概念篇3

关键词:低碳建筑 生态城市建设

Abstract: global warming demand urban construction must be low carbid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low carbon buildings to achieve this goal is the essential way. This paper focus on low carbon cities of construction, the basic demands of urban house, landscape and traffic facilities and other buildings in low carbon try this for, for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bit.

Keywords: low carbon building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

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2010年召开的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被列为1号提案,2号提案“关于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提案”也与低碳经济有关。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在2011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在此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新举措,要有促进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广泛应用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他呼吁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构造低碳经济繁荣发展的政策和人文环境。在此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当前主要的支柱性产业,实现其产业发展的低碳化势在必行。

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当前作为一种建筑理念和要求,是在低碳经济这一宏观目标的指引下,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物资、能源的使用和损耗,提高建筑物的综合能效,从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于建筑行业在一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建筑物的建造到使用和维持,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几乎可以达到社会诸多产业总排放量的近一半,比运输行业和工业生产领域所占比重都大得多。因此,低碳经济的总体目标要得以实现,必须要重视低碳建筑的发展。

二、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也被称为低碳生态城市,这个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课题,但它因契合了时代的要求,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所谓低碳生态城市,就是指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存环境。

这一概念显然是一个宏观的体系,因为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特定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体。我们可以对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一步加以细分 ,比如衍生出生态人居、生态交通、生态景观和生态布局等一系列概念。鉴于笔者的专业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对生态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作出条清缕晰的论述是不现实的。因此,下文所言的生态城市建设侧重于对城市建筑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展开探讨。

2、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国外,自然,国外的学者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研究比较早,在基本概念、技术标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都出现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比如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就出现了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所著的《Design with nature》这样具有奠基性的作品。而在我国,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比如对于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建筑、交通设施和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上,大多都是借鉴欧美的理论框架,亦步亦趋,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标准体系。

三、以低碳建筑促生态城市建设

1、以房屋建筑的低碳化促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房屋建筑(包括所有的商业建筑和住宅)是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我们通常谈到城市建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应的,房屋建筑的的构造和维持、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居于城市建筑的首位。因此,城市房屋建筑的碳排放量是否能够降低直接决定着生态城市建设的成败,城市房屋建筑实现低碳化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应该在房屋设计上强调低碳化、生态化。在设计城市建筑时,要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建筑的结构优化,以求能够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建筑材料和施工上下功夫,力求尽可能的节约原材料。要对于建筑构造中包括结构用材、水暖电、通讯设备器材及建筑装修用材等从材料选用和施工技术上加以改进。比如把传统的砖石结构转变为轻质墙体减轻了结构的自重,同时扩大有效利用空间。在此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如索膜结构先驱和开拓者的费赖•奥托提出的的原始建筑学,这种建筑学能将结构和装饰结合起来,转换成现代建筑,就是“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 。其次,还要积极做好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的工作,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并契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

2、以城市交通设施的低碳化促生态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功能的演变,城市交通设施越发显得重要,其低碳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筑低碳化水平。因此,要真正实现城市建筑的低碳化,就必须改进城市交通设施建筑的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和建筑材料,从而降低城市交通设施建筑的碳排放量,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首先,应当确立环保低碳的人居环境理念,并以此展开对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主体,当前不少城市在规划道路建设的时候,大多都是把拓宽道路、为机动车出行提供方便作为着眼点。这种理念显然不利于城市道路建设和使用的低碳化。我们必须改变目前以机动车为使用主体,而忽略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权利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切实保障行人及非机动车的路权,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专用道路系统的优先发展地位。

其次,在建筑材料和附属设施的运用上,也要低碳优先,尽可能降低非环保的建筑材料和照明系统等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比如加强对城市道路最通常采用的沥青路面材料、工艺加以改进,就可以使得建筑材料节省的同时不降低路面的使用效用,而且同时降低了其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路灯和标识牌等附属设施的建设,我们也应当尽可能选用高效节能产品,优先选用太阳能、风能、自动发光等绿色环保、低碳的新型能源或材料作为设施用品。

3、以城市景观低碳化促生态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景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已成为打造城市形象的一个主要手段。相应地,城市景观设计和建造也就成为城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和建造的低碳化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意义巨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我们必须摒弃一味追求排场、奢华,盲目模仿甚至攀比的景观设计和建造的误区,因为这样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而且生态宜居效果不佳。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城市景观的时候,我们应当在低碳环保、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的理念指导下,依据城市的地势和自然风貌,依势而为,因时而作,尽可能在节省建筑成本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和发挥该地域本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质,做到事半功倍、一举数得。而在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上,也要秉持尽可能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首选自然材质,尽量减少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坚持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及战略意义.城乡建设,2009.11

3郑文摘.低碳将成“十二五”中国城市化重要导向.新重庆,2009.12

4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电气应用,2006(25)

5钟光明.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07(31)

6张建钢.关于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探讨[J].四川建筑,2009(6)

作者简介:刘江华,男,1978年11月生,湖南醴陵人,供职于浙江华欣置业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本科学历,土木工程专业。

低碳城市概念篇4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也愈加的完善,但也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交通压力随之增大。城市工业亦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之下,数量大幅增加规模逐渐增大。在此情况下,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也随之增多,这直接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进而导致市民生活质量的下降,低碳概念提出之后,低碳城市理念也在城市规划中开始应用。

2.低碳城市理念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关系

低碳理念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助于制定明确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2.1低碳城市理念的概念

低碳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更少的排放,低碳城市理念是关于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及低碳生活的理念。具体的是指城市建设以低碳理念为基础,在市民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形下,建造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城市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主要执行方式是以城市规划者为主导,以大众的广泛参与为主要模式,包含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的理念。

2.2城市空间的概念

城市空间,是指各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内部机制。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决定城市的基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各城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不同区位的选择过程,形成了城市系统运行的内在机制。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的衍生物,表现为人和货物的空间移动。所以城市的土地构成和区位选择,决定了居民消费、居住、制造、工作等活动的出行需求和空间分布[1]。

2.3低碳理念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关系

城市空间规划包含对城市交通、住宅及 其商业区等具体布局以及发展模式的规划,低碳理念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指导理念,对城市各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有着重大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对碳排放量具有锁定作用。表现为城市规模和城市碳排放量存在正比例关系;城市土地使用的限制程度与碳排放量存在反比例关系;城市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将影响市民的出行方式,即关于乘坐公交车还是驾驶私家车的行为选择。

3.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对于城市低碳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针对碳治理,包括从源头上杜绝碳产生,在碳产生过程中减少碳排放,以及碳产生后的再捕捉。城市的最大碳源是一次性能源中的碳基能源,因此应注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零排碳能源代替碳基能源的使用。一次性能源的回收利用能为城市提供其他的能源,比如一次性能源转换来的电力,所以,注重一次性能源的回收利用,不仅有利于碳排量的减少也能制造出人们生活所需的能源。对于已经存在空气中的碳物质,应采用生物碳汇、碳储存、碳捕捉等方法使空气中的碳元素逼向最低值。

低碳城市的内涵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建筑、交通及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新能源利用、碳汇及碳捕捉。二氧化碳排放占据了77%。其产生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交通、建筑、工业以及森林减少。森林减少占据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2%,城市生产生活则占据了城市碳排放总量的81.8%以上。在城市生产生活排放的碳总量中,交通占17.5%,建筑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随大城市建设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加剧。

3.1构建以公交为主导的低碳交通系统

车辆尾气的排放是城市碳产生的一大来源,城市的碳排放量与城市车辆使用量成正比关系。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应注重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车,减少私人车辆的出行量。因为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要与整体的城市规划相适应,所以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应是在整体的城市规划之中进行的。在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上应注重其实用性,避免不必要干道的增加,造成城市中心商业区与居民住宅区增加过多的路程,也使道路的密集度增加,造成密集地区的高空气污染及交通压力。具体的措施需要政府政策性的指导,运用法律结合社会公益呼吁减少私家车出行[2]。

3.1.1多元化公交线网的建立

在城市主干道上建立常规的公交路线,形成城市常规公交线网。一条线路的多功能设置,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市民,同时注重公交路线方便、快捷方便的建设。根据不同时段的客流量选择公交行驶的频率,以满足市民中短途的出行需要。

3.1.2建立密集化的路网结构

根据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规划,将公交路网密集化,加强公交与主要城市社区的联系,以便大多市民的出行,同时也能分担公交的客流压力。密集型的公交路网设计能节约城市用地,使得社区规模及其街道尺度得以降低,利于步行。这种以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是指以公交走廊为纽带所形成的节点状综合用地组团[3]。它具备混合开发土地、建设高密度、空间小尺度的特点。这样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有利于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同时也能促进步行行为的发展。

3.2建立低碳型的城市产业结构

工业废气的排放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又一大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具有资源和能源消耗大且利用率不高的特点,因而废气产物和直接产物的碳物质排放量大。对传统工业需进行设计改造,降低其碳排放量,同时,注重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新工业的发展。加大新能源使用的创新力度,注重太阳能、水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的使用,进而取代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截止到2008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约占16.41%,核能占1.99%,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约占总能耗的0.5%-1%左右。在未来的10年内,当GDP增长1倍时,以上3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能占总能耗的15%以上,就能有效的推进低碳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

基于城市工业对城市空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对城市发展所创造的价值,也即对于城市产业发展造成的城市污染,只能采取防御及改进措施。因此,城市工业的选址和建筑特点对于城市的总体空间结构规划至关重要。应结合城市的气候特点,根据具体的风向进行产业选址,避开密集的商业区和居民社区。

3.3建立多功能密集型的城市单元

城市单元过于分散,会导致交通距离过长,增加居民的出行负担。由于建筑群的分散,在有限的城市土地的利用上,便会使城市道路增多或是加宽,由于城市公交相对汽车受道路选择的限制,市民选用汽车出行的概率也随之加大。通过对城市建筑的密度控制,可以用到紧凑型城市的发展,包括整体城市的紧凑发展和城市单元的紧凑发展。在每个城市单元中,建立必要的城市功能区,减少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张的趋势。

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密集型城市的建立的特征也不同。在整体城市的构建上,结合低碳绿色公交体系,引导大城市建筑空间结构组团化,并向综合城市功能集中,避免城市组团规模过度扩张,以及促使功能单一化;中小型城市空间结构积聚化,强调综合功能的建设,以此减少居民的远距离出行量。同时出行距离也得以减少,居民选择步行的概率也随之提高。此外,应注重土地的综合使用,其目标在于短途路程的实现,短路途的实现需要社区城市多功能的集中。据美国的研究发现,在社区中每增加20%的零售或商业活动就会就会增加4.5%的乘坐小巴或公交的比例[4]。

此外,城市绿地的设置也是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必须包含的内容,改变以往以绿化带作为城市区域区分标志的惯例,设置楔式绿地系统,与以公交系统为导向相迎合的绿地设置,控制城市的外延扩张。建立生态型的城市单元,对已产生的碳物质进行捕捉。

4.结语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建设者的努力策划,以及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维护。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很重要,城市积极发展模式及社会形态的形成都与城市的设计理念相关。低碳导向下的城市规划,应从碳的产生地着手,进行相关行业的改造,以及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和城市规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波,邵然.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优化:理念、实证和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3):77.

[2]张建伟,传坤,波涛.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山西建筑,2011,11,37(33):452-455.

[3]黄丽蒂,刘德明,梁媛.低碳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2012,56(7):18-20.

低碳城市概念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市政工程;低碳经济;设计理念;施工技术;施工材料;能源消耗

0 前言

当前世界整体发展遇到了两个严峻的问题,一个是资源的持续消耗,另一个是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导致整个世界出现了污染、公害、生态危机等严重隐患,特别在城市的建设中大量的能源被消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出现了发展上的恶性循环。新时期产生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通过对建设技术和利用方式的调整,系统性地做到对污染、浪费、公害和危机的控制。市政工程点多面广,是城市建设中资源和能源消耗的重要工程,在市政工程施工和建设中要有低碳经济的理念。

1 低碳经济的概述

(1)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新时期适应发展和稳定两大目标的新型经济模式和体系,是指以可持续、科学发展理念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能源开发、产业重构、制度革新等过程,减少在经济和建设活动中对煤炭、石油、木材等含碳量高的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可再生能源、高效率能源、低污染能源的使用,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等环节入手,取得发展、建设、保护的共赢效果,促进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2)低碳经济的行业价值。一方面,低碳经济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中可以缓解工程建设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低碳经济为指导的市政工程施工中,可以有效降低能耗,避免过多的污染和公害对城市与市民的影响,方面市政工程建设找到一条与城市发展相符合的道路。另一方面,低碳经济在成本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低碳经济强调对高能耗、高浪费的控制,在资源紧张、资源价格高企的今天,低碳经济有利于控制市政工程的成本,方便工程施工和建设单位取得最佳的经济与综合效益。此外,低碳经济在系统上有整合的作用,低碳经济是对各类技术、各类方法、各类管那的有效整合,这对于提高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市政工程的施工效率有着提升的价值,使市政工程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建筑、市政、城市等领域的发展需要。

2 市政工程施工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的主要表现

(1)低碳经济理念的落实问题。当前低碳经济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存在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很多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理单位仍沿用施工的创痛理念,难以将低碳经济理念付诸于市政工程的施工实际。此外,监理和主管单位对低碳经济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对市政工程做到实时、全面指导,不能发挥低碳经济模式、技术方面的优势,难以适应城市发展中低碳经济的理念。

(2)市政工程施工能耗依然巨大。在市政工程施工的实际过程中电力能源、水资源、材料的消耗仍然巨大,没有具体的水电节约措施,也没有有效的能耗控制体系,导致在市政工程施工的各阶段和各环节能源和物资消耗十分严重,形成了过度的浪费,给市政工程践行低碳经济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和制约。

(3)市政工程材料应用不合理。低碳经济前提下需要市政工程采用节能、绿色的材料作为基础,而当前很多市政工程受到技术、工艺、工具等方面的限制,尚不能采用低碳材料和环保材料,失去了对低碳经济模式的适应。此外,在资金出现困难的时候一些市政工程施工单位采用不符合低碳标准的材料进行施工,影响了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

3 低碳经济视域下提高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要点

(1)坚持低碳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市政工程项目时要将低碳理念作为重点强调,对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进行提高树立良好的低碳建设目标将低碳文化在企业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出来撇到了在保护环境前提下进行发展建设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捉进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使用低碳化的施工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想要达到低碳经济消耗使用低碳化的施工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毫不夸张的说,低碳技术是低碳工程建设的重点只有对低碳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才可以根本意义的降低企业发展和企业环境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3)树立材料和成本的控制观念。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安排财务部门进行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核算工作对所有开销进行造册保存对施工的消耗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跟进和了解。此外施工单位还专门建立了负责工具、材料采购工作的部门所有材料的特点、型号、使用都要进行登记记录,并向财务申报。安排专门的后勤部门进行施工阶段材料和资源的管理,为了对成本控制,避免出现材料浪费的情况,需要得到材料取用的批准后,才可以使用材料。

4 结语

低碳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对于治理城市环境污染、预防城市公害、控制城市温室效应等问题有着直接而有效的作用,是建设环保、节能、高效城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城市建设中市政工程与市民生活、城市发展高度相关,是城市范围扩大、功能扩展的重要工程。

参考文献:

[1]王俊,王有为,林海燕,徐伟,高彩凤,叶凌.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10).

低碳城市概念篇6

关键词:有机疏散理论;低碳城市;控规编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有机疏散理论与低碳城市

1.1 有机疏散理论综述

“有机疏散”理论最早是由芬兰著名规划师伊利尔·沙里宁(E·Sarrinen) 提出。这一理论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欧洲大城市发展中广泛存在的单中心,即旧城中心过于集中,新建卫星城又常常功能单一(通常只承担居住功能),从而导致城市居住和就业的不平衡,以及在卫星城和城市中心区之间造成长距离通勤,引发了社会交通等一系列问题。

“有机疏散”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样的组织方式是使目前密集城市得以进行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的、安静的居住条件;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与工作效率。[1]

1.2 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低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的“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国际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

低碳城市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即一方面,从碳排放的源头加以控制,减少碳的排放渠道;另一方面,对排放出来的碳加以吸收和固定。低碳城市提倡低碳出行,以城市交通量最小化为其主要的实践路径。

1.3 有机疏散理论在低碳城市研究中的适应性

有机疏散理论与低碳城市在产生背景,目标和策略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的价值取向:

1)区间居民出行量。其核心思想是使居民的跨区域出行量最小化;

2)交通效率。核心思想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速度达到最理想的目的地。体现在效率上,较为合理的评价指标是城市的总出行时间最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机疏散理论与低碳城市在出发点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是在解决城市过度集中发展所产生一系列城市病。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有机疏散理论的相关思想内涵,为低碳城市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2基于有机疏散理论的低碳城市特征

2.1空间组团化

有机疏散理论中提到的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城市的功能进行有机的疏散,将人们日常的活动集中布置,而对于偶然性的活动则采取分散布置的方法。低碳城市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功能相对集中的单元,各单元内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对于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分散布置,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这样一来,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具有强烈单元组团概念的形式。

2.2联系高效化

有机疏散理论的一个思想就是居住区内部采用步行交通为主,居住区之间通过城市快速路进行连接,避免快速道路穿越生活区。低碳城市的目标是尽量减少人们的交通出行,降低能耗,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借鉴有机疏散理论,低碳城市单元内强调高强度的土地混合利用,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使得人们的“日常活动”可以在步行尺度空间内完成;低碳单元之间的交通可以借助大容量的公共交通或轨道交通来实现,这样就减少了城市机动车出行总量,提高了交通出行效率。

3控规编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控规编制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空间结构单元概念的低碳城市控规编制的技术手段。分别从低碳单元,低碳细胞,低碳地块三个层面进行控制。从空间层面提出了控规阶段实践低碳理念的策略。

3.1低碳单元的控制

依据有机疏散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将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疏散。控规编制中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功能相对集中的单元——“低碳单元”。各单元内部通过配套完善的公共设施,以步行交通作为日常活动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各低碳单元之间通过快速道路进行连接,同时在低碳单元之间形成城市的生态廊道,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以此来达到减少城市交通出行,增加森林“碳汇”的目的,实现低碳理念。同时,低碳单元可以作为控规中的控规编制单元的优化,为控规的编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3.2低碳细胞的控制

在低碳单元控制的基础上,依据各单元内各片区的主导用地性质,将低碳单元进一步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低碳细胞。一般包括:生活型、生产型、科教型和公共型。生活型低碳细胞主要是以社区为主,同时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生产型低碳细胞以工业生产和物流仓储用地为主,同时配套相应的公共设施,以满足工业生产和就近职住平衡的需要。科教型低碳细胞以科教用地为主,同时配套相应的公共设施满足科教活动的顺利展开。公共型低碳细胞以大型商业集中区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主。

对于不同类型的低碳细胞其细胞规模也不相同。生活型低碳细胞内部以步行交通为主,因此,生活型低碳细胞的规模以人步行能接受的最长距离为其规模的上限。依据相关研究,人步行能接受的最大距离为800~1000米,由此确定生活型低碳细胞的半径为400~500米。生产型低碳细胞的规模主要以工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展开所需要的规模来确定,员工上下班采用自行车或公交出行的方式。由此确定生产型低碳细胞的半径为800~1000米。科教型低碳细胞与生活型低碳细胞类似,主要以人的步行为主,因此科教型低碳细胞的半径为400~500米。公共型低碳细胞由于涉及到大量的人流集散,其规模会相对较小,以200~300米作为其规模的上限。

3.3低碳地块的控制

低碳地块的控制主要是对传统控规地块控制指标进行优化,在传统地块控制指标的基础之上增加低碳城市的相关控制指标。传统控规对于地块的指标控制主要包括有用地性质、地块面积、征地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居住人口、居住户数停车位和用地兼容性等指标。[3]控制指标主要是侧重土地使用和建筑建造的控制。对于低碳城市而言,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指标的控制内容。通过对这些低碳城市的指标进行筛选比对,提炼出控规阶段可以实现的指标体系,最后纳入到控规控制指标体系的范围内。在传统控制图则中增加低碳指标的控制内容。

4结语

在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城市规划学界对于低碳城市的研究也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的背景下。本文以控规为切入点,引入有机疏散理论,提出了从低碳单元、低碳细胞、低碳地块三个层面进行控规编制的思路。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控规编制层面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伊利尔.沙里宁(美).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R].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6.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 城市规划,2010,(2)

低碳城市概念篇7

关键词: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探源:启示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剧,低碳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低碳城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否定,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指引。它是建立在文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以实现高层次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确保经济、资源、环境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厚的良好图景。

2 低碳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萌芽阶段(18世纪6。年代之前)

农耕文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并对自然抱有一种“尊从和敬畏”的心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以适应自然为主,坚持人工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从城市的起源看,农业时代的城市大都选址在依山伴水的环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管子・乘马》篇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充分体现了农业时代人类与自然相融的思想。

2.2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工业革命后,针对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交通、住房、公共卫生、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探讨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之能够解决众多城市问题,协调好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阶段涌现了大量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马塔的带形城市、耐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等。同时表达了人们亲近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想法,无形中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2.3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后现代时期,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财富之后,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渴望生活得更加安逸舒适。人类追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高效性、持续性,同时又希望营造一个社会经济发达、自然和谐共存、令人感到愉悦的城市环境。这个阶段出现的代表性理论有:新城市主义、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以及包容性城市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特点是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生活和就业单位距离拉近;土地混合利用;创造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和公交系统:新增开敞的绿地空间,促进城市碳汇系统运行。至此,低碳城市的关键要领已形成,达到了成熟与完善阶段。

3 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

3.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LOW carbon)最早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造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中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碳排放量的减少。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也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重要举措,倍受关注。一般认为,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3.2低碳城市的内容

低碳城市构建通常包括五部分内容:城市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交通模式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和城市建筑低碳化(图1)。

3.2.1城市结构低碳化。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尽量保证职住平衡和商住平衡。强调多元化的土地用途混合,缩短交通距离,减轻交通负担。此外,增加城市碳汇,拓展开敞空间,保证大面积城市绿地能起到的碳汇作用。

3.2.2产业结构低碳化。首先对高碳行业减排,按照低投入、高效率、可循环的原则,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时,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发展静脉产业和循环产业体系,减少碳排放,调整和升级城市产业结构。

3.2.3交通模式低碳化。低碳交通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主要从慢速交通、公共交通、高效高速交通和限制城市私家车四个方面研究。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积极促进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高效高速轻轨地铁交通,规定私人汽车碳排放标准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2.4能源结构低碳化。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加强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同时,逐步限制化石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核能。不断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5城市建筑低碳化。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通过外墙节能、门窗节能、屋顶节能、采暖、制冷和照明的节能。此外,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被动式节能建筑也是低碳建筑中重要组成成员。

3.3低碳城市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低碳城市概念和内容的分析,总结得出低碳城市包括以下两个特征:

3.3.1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特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背景下,通过研发低碳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树立低碳的价值观来积极回应气候变化,实现生态文明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2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低碳城市的本质是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和城市建筑等多个方面探讨低碳城市的构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4 低碳城市的规划案例分析

4.1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案例

当前城市规划发展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考虑,为了增加城市碳源与碳汇,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引入景观生态学方法,结合生态资源客观条件和碳足迹标准确定城市发展战略(表1)。

4.2倡导低碳交通模式的案例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引发许多城市病,提倡绿色交通工具、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已成为低碳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点。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在公共交通路线周围设置居民点,以此减少高峰时段私家车的出行;规划紧凑的城市结构,将公交站点与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起来组织成一个多功能混合空间等(表2)。

4.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案例

循环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主要强调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循环产业链的形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循环产业发展潜力;通过产业与科研结合布局,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丰富循环产业网络(表3)。

4.4鼓励生态基础设施的案例

鼓励能源结构转型、减少能源消费、改变增长方式是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关键环节。清洁能源的开发、运用生态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低碳城市构建的主流,具体的措施包括:风能、太阳能的能源形式;利用环境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地区的污水、垃圾的处理和回用等(表4)。

4.5以低碳社区为导向的案例

低碳社会的构建强调社会的包容性发展、规划的精细化设计,这体现在支持、鼓励和培养社会联系,鼓励面对面交流。在国外许多“诱导型社区”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划师注重公共场所和人类之间的交流,通过高连通性的步行系统创造一个体现人类尺度、结构紧凑、多样化的功能社区(表5)。

5 启示

低碳城市构建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因素,它必须兼容并蓄,整合所有影响其发展要素,以实现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物种之间多种关系的和谐共生,同时体现了社会公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整体协调。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类型低碳城市案例的分析,并得出以下启示:

5.1土地功能复合使用。采用紧凑、城市性和绿色的战略方针,进而加强社会的流动性,使城市特征明显。有效地降低交通需求,减少出行距离,节约能源消耗,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街区功能的多样性,增强社区活力。城市不应该过分地推行功能分区,而应该根据人们活动需求,强调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积极探讨新的用地使用模式,如“商业+交通”、“居住+商业”、“商业+交通+居住”等多种用地功能的组合模式。

5.2绿色交通系统的支撑。坚持低碳交通构建5个导向则:POD>BOD>ToD>x0D>COD,即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逐步限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

5.3城市与环境协同发展。由“正规划”向“负规划”的变化,也就是由过去的先“建设”后“保护”的规划向先“保护”后“建设”的规划转变。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新方向。此外,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碳汇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地将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5.4城市包容性增长。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具有丰富多样性的阶层,其实质是让不同阶层人群得到适宜合理的满足。绿地的集中与分散、交通的快速与慢速、城市结构的多核心与单中心,都是城市多样性的基础。同时,面对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社会需求,我们需从细处着手,关心细节,体现对每个人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包容。

低碳城市概念篇8

关键词:低碳理念;新城规划;生态理念;探索;实践

Abstract: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is a constructive public policy, for low carbon era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far-reaching influence. Especially in large cities in the suburb of new city, its need to bear the burden of the central city residents shunt, therefore, in the town constru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low carbon ecological concept, and the idea into the new town planning in, use the science planning for new city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security. On simple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cont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future new town planning.

Keywords: low carbon idea; New town planning; Ecological idea; Explore;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已经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城市郊区的新城区建设,其在众多地区都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让更多的人对“低碳生活、人居城市”寄予了厚望。然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规的专业范畴了,而是要联系诸多的相关因素,集思广益。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是那种能够在城市高速、高效运转的前提下让人产生归属感、幸福感的城市。本文对新城规划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为新城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低碳理念下新城规划概述

关于新城的概念,学术界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综合众多概念,笔者认为:“新城是指与大城市隔离,有永久性绿地,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备齐全,并能够分担大城市中心区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城市”。当前,城市居民越来越重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许多大城市都开始了以低碳生活为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持二氧化碳低排放量和低能源消耗。融合生态理论和低碳目标,实现人、自然环境与城市三者和谐共生的复合式人居系统。

现如今,新城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发展战略就是要促进新城的“良性”发展。自2009年仇保兴博士提出“低碳生态城”以来,这个名词开始广泛的被学术界和城建部门所关注。笔者认为,低碳新城规划的目标是“三低三高”,三低指的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高”指的是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这也是新城规划需要普遍注意的,其要根据城市和新城区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的不同,提出相应的低碳生态规划战略。与此同时,低碳生态新城规划要遵循原则,即:优化发展自行车网络、创建密集道路网络、建设步行优先邻里社区、实现多功能混合、确保紧凑型发展、高质量公共交通服务、开发密度要与公交承载力配合、停车和道路使用规范等。

3.低碳理念下新城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3.1新城建设背景

导致新城建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市中心区人口剧增。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效率等方面带来是很多问题,新城建设是一个将人口分流的有效手段;其二,统筹安排区域重大设施的需要。这些设施包括商业、市政、交通等。由于这些设施都要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面积,如果选用地价比较低的郊区不仅可以为郊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更能够疏散城市压力;其三,产业发展的需求。众所周知,大城市无论是地价方面还是拥挤程度都会影响工业的发展,郊迁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3.2新城低碳生态规划的初步实践

新城总体规划要以“低碳城市、绿色生态城市”为理念,总体来说,低碳生态新城有四种类型,即适用宜居型生态新城、技术创新型生态新城、逐步演进式生态新城以及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新城。在我国低碳生态新城规划建设中,集中力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要逐步突破低碳建筑、低碳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的低碳新城核心技术。例如:水再生利用工程、水生态修复技术、太阳能屋顶计划等。

以天津生态城为例,其是我国与新加坡的一个合作项目,由于北方自然约束性因素比较多,一旦能够建立一座生态城市,并大量复制,势必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一地方先天自然条件比较差、植被稀少、土地盐渍且严重缺水,但是其依托于大城市可以投入较少的基础设备,交通方面相对比较便利,这正体现了我国建设生态新城的选址原则。建设之初,天津生态区建设的四大目标就是:环境友好、经济蓬勃、资源节约、社会和谐。其结合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受力进行分析,结合职住平衡、宜居城市等理念,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为60平米,并以节约用水为核心,推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优化配置,致力于在建设细节中体现生态低碳的建设原则。预计到2020年,该生态区居民能够到达35万人,其主要是以自行车、轻轨等绿色交通出行,日常能源则主要使用的是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资源,使其生活既充满高科技又环保绿色。

天津生态新城不仅是一个宜居的生态之城,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创造之城。其兼顾了经济发展、环保与社会和谐三大目标,其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即发展文化创新、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培训、节能环保、会展旅游、绿色房地产以及金融服务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与此同时,在天津生态新城中也全面贯穿了循环经济理念和低碳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农业结构,大力的促进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创新能源的使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高效循环。

3.3新城低碳生态发展战略研究

新城总体规划要以低碳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为行为理念,其主要分为新区空间规划、新区交通规划以及新区产业规划三种。

首先,新区空间规划。新区空间要融合“山、河、湖、城”和谐统一之美,实现新区建设集中紧凑、人居环境优美、绿色廊道楔形相隔、基础设备完善、风貌独特、低碳交通设备齐全的低碳生态居所。其次,新城交通规划。在进行新城道路系统规划的时候,需要注重实用性,道路等级配置和路网密度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干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新城交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尽可能准确的预测新城未来交通需求分布,以供给引导需求,以需求定供给,建立高效的新城道路运输体系。尤其是在交通出行方面,要大力的倡导低碳出行,发展公交交通,鼓励步行或者自行车出行;其三,新城产业规划。新城产业结构要以低碳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传统产业为基,兼顾发展新型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两大使命。一直以来,传统产业都是一个高能耗、低利用率、高废弃物排放的产业,其碳排放量很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在新城规划过程中,要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实现节约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逐步的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对那些不达标的企业要强行关闭,实现传统产业生产清洁化,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及配合度最大化,促进产业经济模式的转型。

4.结论

综上可知,如果想要实现新城低碳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革新传统规划方法,将低碳理念贯穿规划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细节。在规划过程中,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部门之间要进行有效的规划、配合以及协作,并综合城市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及实施方法,真正的将低碳生态理念落实到新城规划中去。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3]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

[4]顾朝林,谭纵波等.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 .

[5]潘海啸,汤�,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 的空间规划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6) .

上一篇:网络与新媒体方向范文 下一篇:光学工程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