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业范文

时间:2023-03-22 17:30:56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范文第1篇

(一)低碳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何谓低碳产业,根据前人研究的现状以及特征总结,我们认为狭义的低碳产业是指针对温室气体(仅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采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的碳排放强度,以致单位碳排放的产业产出较高或较之原来有所提高的产业集合体;广义来讲,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点的产业都可以称之为低碳产业,也包括部分环境产业和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所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是指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根据上面的定义,笔者从量化指标的角度对低碳产业进行诠释,即用能源效率、能源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率三个核心的指标来体现低碳产业的核心特征。对低碳产业内在实质的理解,要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这两个基本点出发。由于低碳发展的诉求首先是根源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方面。对于能源利用,低碳发展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更多的使用含碳低或者零碳能源等清洁能源;二是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的能源效率。对于第一点,由于产业结构演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原有发展模式的制约,而且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与其较为低级的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能源结构势必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选择较多使用清洁能源来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有可能会减缓本国经济发展,而导致诸多不利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全球低碳发展趋势的当下,发展中国家采取新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是现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方案。而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来说,其产业结构处于高级阶段,应该转变能源结构,更多地倾向于清洁能源的使用。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产业和测量产业低碳发展的直接工具,与该指标具有相同解释力的另一说法叫做碳生产率或碳生产力。它们在反映碳排放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关系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作用。碳排放强度的概念由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从现实角度出发,与“人均碳排放”②相比,该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低碳发展情况,更具有可比性。[4]此外,碳排放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关系还可以用脱钩指标的演化形式来进行解释,即碳排放量的变动率与产业GDP变动率的比值,该指标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产业的低碳发展情况,对低碳产业的实质给予了进一步的阐释。关于能源碳排放强度这一指标,是通过前两个指标来进行表达和解释的,只有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能源的碳排放强度才能维持较低水平。

(二)低碳产业基本特征。低碳发展模式的实质是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5]作为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支撑体系,低碳产业构建的是一个崭新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碳汇、碳交易,倡导低碳消费等措施使经济社会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道路。与传统产业相比,低碳产业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而且要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它具有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重效益,那么,低碳产业应具有以下特征:能源消耗结构方面,更多采用清洁能源,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较小。能源利用方面,相比传统产业,能效高,表现在碳生产力的提高,即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技术方面,更多采用低碳技术,这里的低碳技术是指提高能效、提高产出效率以及节能环保技术,主要应用于能源利用、生产制造、包装运输等环节。低碳产业对技术和知识依赖程度较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方面,在保证产值的前提下节约能源,同时降低对其他物质资源的消耗,既要节能节物,又要保证较高的产出效益。产品方面,针对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观开发和生产具备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废弃物排放方面,从原材料采购到投入生产,再到包装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废弃物的排放,即要求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损耗降到最低。此外低碳产业在发展趋势上属于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全球各国都在致力于节能减碳的大背景下,低碳产业是各国产业选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指标说明表达式能源效率产业产出与能源消耗的比率经济发展趋势下,低碳产业是具有国家战略性地位的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随着国家对低碳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实施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一些新兴产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自然生态农业、新材料等产业有可能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家新的支柱产业。除此之外,对中国而言,低碳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减排承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产业低碳化到低碳产业

我们在讨论低碳产业时不能避开产业的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强调一个“化”字,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而且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含义。由于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产业的直接工具,因此,我们可以狭义地将产业低碳化定义为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过程;而广义来讲,产业低碳化应该包括产业的碳减排、产业节能、产业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零碳化、产业增加值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这里,我们仅讨论狭义的解释。

(一)产业低碳化的情形模拟。根据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③可以得知,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过程实则是产业产出与产业碳排放脱钩的过程,换句话说,产业低碳化表现为产业GDP的年增长率(用g表示)高于碳排放的年增长率(用c表示),据此,产业低碳化应该存在三种情形。情形一:g>0,c>0,g>c,可以称之为相对的低碳化。该阶段是低碳发展的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此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开始在各个传统高碳产业领域使用,以致能源效率首先得到提高,以致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得以减缓或者总量维持不变,而真正意义上的低碳产业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其对于碳排放的削弱作用尚不显著该阶段是低碳发展的高级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已经在各个产业部门得以广泛应用,低碳产业逐渐成长和成熟,各项政策与机制环境趋于完善,产业GDP与碳排放呈逆向增长态势,这便是生态文明下的产业发展状态。情形三:g<0,c<0,g<c,称之为衰退的低碳化。虽然该情形也称作低碳化,但违背了发展的大前提,是负效率的低碳化、不经济的低碳化、衰退的低碳化。出现此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产业活动运行中的能源消耗削减过多,低碳产业的选择或运行方面出现了偏差,技术层面以及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

(二)从产业低碳化到低碳产业。根据前面我们对狭义的产业低碳化的界定,可以将产业低碳化理解为实现产业发展(产业GDP)与碳排放脱钩的状态和过程,依据脱钩理论,它包括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目前,关于脱钩指标的构建有OECD模式和Tapio模式。前者是描述驱动力(GDP增长)与环境污染压力(碳排放)的关系,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内,一个具体的压力变量的相对变化与一个相关基金驱动力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率①。该模型对于产业低碳化的潜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并为低碳产业的选择和低碳产业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然而它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它只是对狭义的产业低碳化进行了解释,而低碳化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具有片面性;二是在设定周期内,如果产业GDP年增长率按年均数值来计,可能会对临界值的确定产生偏差,影响判定。因此,该评价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低碳产业范文第2篇

光通信产品具有损耗低、容量大、速率高、抗干扰、保密性强、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是迄今为止的最佳信息传递媒介,也是发展智能化、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2009年,中国光纤光缆的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伴随国内产业升级、国际地位提升,低碳经济必将会成为引领光通信产业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同时,低碳经济颠覆了传统的追逐利润、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对光通信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具有示范、导向效应的光通信产业上市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光电”)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先锋,重塑产业价值模式。

传统价值创造模式

在当今资本市场上,利润仍然主宰着投资者思维,对当期利润的追逐,导致过度投资,资源被大量浪费,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光通信产业现有的价值创造模式破坏了生态价值,不具可持续性。

首先,产能过剩带来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过2009年光通信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各大光纤光缆厂商纷纷大规模扩充产能,目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产品价格下跌的严峻局面。

产业内的无序竞争,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由于长鞭效应,资源需求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资源开发过度;产能扩充方案未考虑产品更新换代、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利用,为后续发展埋下了后患;由于供过于求,光纤光缆企业库存急剧上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废水、废气、废弃物都沉淀在仓库的库存里。

其次,技术缺乏创新,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是技术提升,一些光通信企业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产能的扩充和利润的增加。

再次,在大力推行低碳环保方面,一些国际组织抬高了产品绿色标准门槛,让国内光通信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欧盟的公司被要求执行环境管理系统标准(EMS)以及生态管理和审计计划(EMAS),对于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必须符合wEEE标准、RoHS标准、EuP标准,同时产品附上CE标志。

最后,“哑铃型”的光通产业价值模式尚未形成,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国内光通信产业恶性竞争,存活艰难,无力在低碳方面进行投入。目前光通信产业价值模式是“扁担型”的,中间粗一光缆产能极大,两头细一光棒尚未国产化和光纤光缆应用领域窄。光棒、光纤、光缆的利润比例大约是7:2:1,目前光棒的核心技术仅被亨通光电、武汉长飞等极少数公司所掌握,光棒国内量产还较少,基本依赖进口。

现在的光纤光缆应用范围还仅限于专业通信领域,光通信公司的主要客户为三大营运商,形成了过度依赖。其实,光纤光缆在公安、交通、消防、医学、传感、石油、矿业、电力等很多方面都能应用,应用领域之广远非我们所料。光通信公司需要了解非运营商客户需求,细分行业市场,联合行业客户共同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展将会开辟一片蓝海。

低碳管理系统构造

所有具有良知、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公司,都应该积极投身于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活动之中,树立环境风险的意识,改革传统的管理系统,将低碳经济作为战略及日常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其具体内容包括:

1 将低碳管理作为公司的优先战略,按照实践性、有效性、现实性原则,制定低碳政策、程序和经营策略。

2 要求公司所有的经营业务符合“经济上可行、对环境有益、对社会负责”的三重底线原则。

3 将环境保护纳入投资评估的必备内容。任何重大的财务交易,如投资、重组、并购、融资,都需要衡量环境成本,以评估现在、将来的环境成本如何影响公司的前景和业绩,分析环境的成本与效益。环境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如排放成本、购买碳排放指标支出)、潜在隐藏成本(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险),或有成本(如罚款、清洁、额外的规范成本、法律费用),以及形象和公共关系成本(如公司形象、监管部门评价)。

4 尝试建立低碳业绩评价指标。设想的低碳业绩指标主要包括:资源消耗测量(如电消耗量、废物废气废弃物排放量)、效率测量(如材料利用率)、满意度测量(如监管部门、客户、员工、投资者的反应)、财务测量(低碳成本和收益)、影响测量(对环境的影响)、风险测量(包括暴露于环境灾难中的风险)、投入/过程测量(如培训时间)等7个方面,以计量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计量减少或缓解环境影响的努力,计量环境质量。

5 改革预算,以预算来揭示、约束低碳支出。低碳资本性支出,废弃物管理和处置的支出、能源支出、景观美化及补救支出、设备的退役,放弃成本、低碳研发费、员工培训、罚款、保险和其他法律相关成本、或有负债都必须在预算编制、调整中予以安排。

6 定期进行低碳评估。对低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按照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和风险损失额的预计,对符合条件的或有负债予以确认和计量(如清理被污染的土地,违反低碳法律法规招致的诉讼或索赔)。此外,还应关注外部变化,如竞争对手在低碳方面的优势、公众意见的变化和股东利益的增长可能带来的企业品牌、声誉危机或机遇等。

亨通光电转型之路

亨通集团总裁崔根良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国家战略,必须牢固树立“尊重和保护环境,追求安全和健康,维护所有合作伙伴的共同长远利益,以自身的不懈努力推动整个产业链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其旗下上市公司亨通光电要率先行动,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价值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围绕这一精神,亨通光电紧紧抓住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机遇,抛弃传统的以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提出“增长、风险、回报”发展策略,进行业务模式创新,积极实现业务转型,追求可持续发展。

1 由产品供应商向方案解决商转型,实现收入模式创新。作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线缆公司,通过整合亨通集团内部资源,提供融光纤光缆、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及相关通信设备于一体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增加并逐步提高服务性收入。

2 进军产业链的价值高端――光棒,以获取丰厚利润。目前国内光棒90%依赖进口。2007年,亨通光电利用募集资金3亿元,开始进行光棒的自主研发,尽管面临着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壁垒和关键技术设备封锁,亨通光电依然实现了技术、专利、设备、工艺、低碳等多项重大突破,现在已进入产业化、规模化阶段。光棒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装备国产化。

3 产品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走“专、精、特、新”之路。在未来3年内,公司将向海底光缆、特种光纤光缆、光电复合缆、超高压力缆产品领域投入约lO亿元,同时开发针对广电、电力、铁路、石油等行业领域的产品。

4 推行节能减排和绿色管理,加大低碳投入。作为节能减排的先行者,2009年,亨通光电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节能低碳,超出当年净利润的10%,博得地方政府、客户、社区的高度赞赏。

5 坚持在研发、品牌构建、技术、服务、渠道上进行大投入,确保无形资产价值的持续增长。

发展低碳经济,并非简单地进行成本的增加,嗅觉敏锐的公司应该视为发展的机遇。能源革命时代已经来临,亨通光电将低碳经济纳入公司的战略,以业务转型为契机,大胆探索低碳经济下的价值创造模式,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财务收益。

低碳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产业化;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1

当今社会的主要威胁,挑战,当属全球气候变暖。追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最主要的应当是碳的排放。所以,如何减少碳的排放,如何发展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同时实现低碳产品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低碳技术能够自然而然的被推进,产业化过程也会自然地被推进,所以,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最主要的就是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我们应当把握发展低碳产业的内涵。

首先来说一说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念,内涵,及实践方面的研究。

(1)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是英国的首相布莱尔,他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使用较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改善能源的结构问题,提高其效率。为了使能源能够更高效的利用,我们必须实现技术的革新。依赖政府的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化,并开展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有些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能源消费方式,它将逐渐改变之前的现代工业文明,使国家的发展方向转变为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有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为了大大地减少一些高碳能源的利用,比如煤炭和石油。减低了这些高碳能源,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低污染的经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铭记低碳经济的全球性,综合性以及战略性。它的确立能够改善气候的变化,实现节能减排,通过改变消费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的排放。其他学者则认为,低碳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观的转变,观念的改变才能使能源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1)低碳经济的实践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实践研究。他们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是来自加拿大的生态学家。他主要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此后,来源于物理学的脱钩理论被提出,并且由外国的学者将其延伸到了经济范畴。后来,美国的恶学者发展出来了EKC假说,通过演变模拟,给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依据。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例如英国,瑞典,德国的一些社区都走在世界前列。他们都在交通方面,垃圾的有效处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产业的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对策,这些对策能够有效地在减少能源耗费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实现低碳,高效。这些措施在我国还没有完整地被实施。但近年来,我国也在低碳社区,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低碳之路正在稳步进行。在我国,实施低碳产业比较好的当属中新天津生态城。它已经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中新天津生态城也将带领我国其他地区,将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它的带领下,我国的另外两所城市,上海和保定,也将沿着它的脚步,继续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

(3)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研究。我们应当逐渐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地创新,同时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技术上,应当主要研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收集,存储,反复利用以及新科技的开发。有学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大力限制高碳的行业继续发展,不允许高碳行业进入市场,同时开展一些有特征的低碳行业。其次,原有的高碳行业主要是化石能源行业,我们应当树立低碳意识,降低对它的依赖程度,树立走生态高效的新观念。同时,大力开展低碳行业,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开展低碳化的城市系统,使群众的生活空间处于低碳化。在城市中,大量种植树木以及其他植物,使其吸收二氧化碳,达到生物固碳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不能过于盲目地调整结构,由于我国的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调整的范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所以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或者提高效率上。

再来谈一谈低碳产业,低碳产业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行业本身含碳量较低,不需要施加外力使其低碳化;其次,有些行业含碳量很高但实施了低碳化的转化,这些行业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低碳化的指标,转入低碳领域。低碳产业的特征最基本的当属低碳化,低碳化是入门的基本条件。其次,它有产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该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更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虽然在初期需要政府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的自我循环。同时,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分工细致,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低碳产业能够持续的良好发展,以此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笔者将提出个人的对策:首先,鼓励低碳经济自主研发,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致力于研发新科技,主要以降低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科技为主,同时,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按照我国法律的要求,制定一些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相关污染的控制标准;应当建立低碳城市标准体系。政府应当不断设立标准,包括低碳的交通,建筑和其他产品的碳排放的标准,并积极给予补贴;制定清洁生产体系,使各种低碳的技术都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最后,制定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战略和详细的发展布局,使得低碳产业可以深入操作,可以更好的实行。相信在我国的政府和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低碳产业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114-119.

[2]周元春,邹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12):99-101.

低碳产业范文第4篇

1产业集群层次不够高

凤阳硅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行业门类、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但是工业投入产出率总体还是较低,大多数企业仍然还属于资源密集、初加工型,高能耗、高排放型的传统产业,凤阳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包括日用玻璃制品和平板玻璃(见表1)。

2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产业集群低碳发展需要实现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多种产业的集群、不同产业的科学组合,产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企业集群可以有效地提高协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但是集聚产业的同时,必须考虑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分配优化,各产业和各企业选择最佳区位,从而形成在空间地域上的优化配置,这样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随着凤阳两个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硅产业链条延伸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面积由原来的32.66km2扩容到100.00km2,土地瓶颈问题显现,形成链条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工艺上的衔接矛盾凸显。凤阳硅产业园在建设占地5.3hm2的粮食加工和仓储项目;凤阳工业园是以硅(玻璃)制品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同时又涵盖烟草复烤、食品加工、建材、木质板材四大类产业。2012年,凤阳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强化工业用地指标管理,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但是产业链企业布局规划还待提前谋划,入园企业应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或应与园区硅产业有一定关联度。

3低碳技术制约

低碳技术是硅产业集群低碳发展的动力。低碳技术的实现途径有3个:一是工具占主导的途径,二是工艺占主导的途径,三是工具与工艺完美结合的创新。成功的技术创新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同形式的能力、技能之间多角度的交流,同时也是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其它众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持有机构之间互动的结果。低碳的技术创新不能仅由单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之一。凤阳硅产业集群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远远不够,仅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在国内行业中第一个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并在国内玻璃器皿行业中第一个获得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集群内低碳技术创新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使得低碳技术发展缓慢。缺乏低碳技术便不能使设备和工艺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不能广泛聚集科技人才,同时不利于国内外最新科技和产品应用与推广。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实施,硅产业面临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平板玻璃、多晶硅在内的6个产业产能过剩,2009年1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下发《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控制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并要求各级主管机构在清理期间一律不得核准(备案)新的扩能建设项目。平板玻璃作为凤阳县主要工业产品之一,发展受到产业政策的限制。安徽省凤阳县共有10个年消耗标准煤万吨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其中有6个是玻璃及玻璃制品企业,这些企业发展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特征,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从安徽省凤阳硅产业能源消耗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2011年凤阳县玻璃及玻璃制品业每万元GDP能耗为1.029t标准煤,明显高于安徽省(0.745t标准煤),能源消耗严重;石英砂行业虽然单位GDP能耗较低,但是“三废处理”一直是困扰难题。国家在能耗、环境等约束性指标方面趋紧,产能过剩治理力度加大,使硅产业这种以资源促发展的高能耗产业受到严格制约,面临巨大挑战。硅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面临两难抉择,难以形成加快发展的竞争优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凤阳县硅产业集群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1通过制度和政策路径,保障低碳发展

1.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低碳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配套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涉及环境保护、能源再生的法律法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采取实际行动来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支持产业集群走低碳经济的道路。

1.2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引导工业企业降低碳排放。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企业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采取可享受不同额度的减税措施,以降低碳排放,增加企业能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建立由企业主导、政府配合的低碳技术研发利用机制

2.1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制,鼓励开发利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配合成立产业集群低碳技术相关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计划,组织协调低碳技术创新并做产业化推广利用,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凤阳有部分企业开始采用了余热发电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等,既降低了“三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2.2以政策调节手段加强有效利用资源的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改造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提高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量,支持企业开发利用低碳先进技术,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从政府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限制高碳、高污染排放的企业生产。

2.3低碳技术引进利用加强与国内外组织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入股等方式积极引进低碳专利技术,多途径地推广应用,不断增强低碳减排的技术能力。

3通过产业并转升级促进产业集群低碳发展

通过集约开发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严格控制矿产的开采权,对开采矿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抓大放小”,取缔落后产能,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式生产利用资源,向节约资源方式转变,加强资源开采的集约化程度,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杜绝资源浪费。

4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集群

依托硅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的加速转移,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搭建硅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将凤阳的两个园区打造成为优势互补、低碳协调发展的硅产业集群。打造凤阳传统硅和玻璃制品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光伏和硅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相近产业的企业群,或者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以集群形式建立相对集中、关联度高、低碳环保的硅产业工业园区。完善凤阳硅产业集群链条要处理好资源与废弃物的关系,实现工业废弃物向资源的转化。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凤阳侨裕新型建材公司研发生产新型建材硅酸钙板,利用石英砂尾泥、尾砂进行深加工并对生产过程产生的烟尘、废水等污染物,进行“闭路循环”,形成了利用废物的循环生产。

5优化产业集群规划布局

低碳经济下规划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必须要有超前性和高标准性。按照不同产业类型谋划布局,并将具有产业共性的企业集中布局,按照产业内部生产要素和分工协作关系规划各配套企业布局等。在建立合理的产业链基础上,形成硅产业集群布局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分布,促进产业集群低碳发展。

低碳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媒产业;低碳环保;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23-02

近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进一步凸显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低碳减排使命的紧迫;2009年末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低碳减排”这一概念进入公众视野,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启了中国经济“低碳环保”、“治污减排”的新型发展模式。紧随其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时代革命开始在全球轰轰烈烈地展开,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低碳经济”的全新时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低碳环保成为社会的共同心声,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

而作为传媒产业,在这场“低碳革命”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呢?笔者认为传媒产业至少扮演着以下五种角色。

1 媒体产业本身是低碳环保理念的传播者

在低碳理念的传播与生态实践的建设中,传媒产业发挥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对普通社会受众来说,他们主要是借助媒体的传播与宣传才得以知晓“低碳减排”、“节能环保”等概念的,因此,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对低碳理念进行集中宣传,加强受众对低碳理念的理解、赞同并将之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低碳行为,使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具体措施为。进一步开辟多维联动的传播渠道,构建双向互动的传播格局。积极整合互联网与其它媒介优势,拓展交互空间;通过节目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构建双向传播体系,使普通受众真正参与其中,进而把低碳环保理念化为行动。

众所周知,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中,媒体可以通过自身信息的编排影响受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并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关涉到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因为诸多学者普遍认为,某一个事件之所以在特定阶段形成火爆之势,成为社会焦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的多维联动,正所谓“众多媒体吹风点火,火上添油,当为首功”。譬如在国内很多热点事件中,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合作媒体与跟进媒体,当地媒体与异地媒体,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多个媒体共同运动,像媒体运动会一般。因而,通过多方位有力合作,带动和实现多方传媒业务发展的创新,使先进的绿色传媒技术在低碳减排理念的倡导下得到更广泛应用。

因此,媒体多维联动,借助多个宣传平台,对公众形成信息合围包抄之势,使其迅速获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进而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摒弃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并转而尝试低碳实践。比如,安装太阳能灯、垂直绿化、绿荫停车场、雨水和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绘制文化墙、楼门文化、落叶堆肥、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

在此过程中,媒体还可以借鉴研究单位的科研成果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目的,比如中科院提出的环保教育的整体构思,在这个框架中他们将中国社会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其内容涉及宣传、研究、网络、发展本地化等多项内容。在这些方面,媒体均可以大有作为,因此笔者认为媒体应该把它整合到媒体的大众教育中,而不仅仅是将宣传责任推给学校教育,通过为不同类型的受众量身设计学习内容,对相关目标受众进行分门别类的教育,将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灌注到每个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坚持低碳行为。

总之,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施生态理念的宣传倡导,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国家媒体所应有的社会责任。

2 传媒产业本身理应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媒体一方面是低碳理念与行为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媒体本身更是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因为媒体自身在信息的采集、制作、播出与发行等环节就会产生对能源与资源的巨大耗费,比如广播影视媒体对电能的需求,平面媒体如报刊杂志对纸张的消耗,因此在媒体行业内部大力推广节能设备、减少媒体对能源的虚耗与浪费,并积极研究与发展新兴媒体等都是不二的低碳选择。进一步来说,低碳减排有利于增强媒体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并提升媒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价值,从而给媒体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为此,媒体应该整合资源、突破创新,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绿色环保,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研究低能耗的传媒新技术,促进新能源、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使传媒业在媒体信息的内容策划、生产制作、传输覆盖等多个领域实现低碳环保。国内媒体可以借鉴美国媒体经验,例如,在纽约,由于许多传媒集团基本位于都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所以不少媒体机构为了节约成本,开始倡导外出采集新闻供稿的记者尽量在家里办公,这样一来媒体机构可以压缩运行空间,精简内部机构设置,进而减少硬件设备的浪费,而记者也可以省去劳碌辛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为城市交通减排做出积极贡献。媒体机构可以将办公场所的灯全部换成LED太阳能节能灯(特殊需求除外),据相关专家指出低能耗影视专用LED照明设备电变成光,它可以达到98%;其他的灯具是很难企及的,部分的灯具都变成热。要达到同样的光照,要浪费更多的能源。媒体机构,尤其是电视台应大力推行全面推行大编辑部思想,整合资源、突破创新,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全面落实,贯穿于内容策划、生产制作、传输覆盖和信息集成的全系统。这样就避免了资源与能源的浪费,而且节约了成本。所以媒体必须是一个践行者,而不能是一个鼓噪者、吹鼓者。

通常,我们在对某个媒体做出评价的时候会考虑社会公众对其的关注与拥护程度,也会从经济角度考虑媒体的经营业绩与创造的利润收入,受制于媒体的国别性质,我们还会从政治角度考虑媒体的价值取向,但是,除此以外,媒体还要坚守自律精神,拥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与社会良知,力争创造良好的媒体文化和人文氛围,在低碳减排等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福祉与利益的问题上承担应尽的责任。

3 传媒产业应当成为公众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中介

机构

在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公众的表达意愿空前增强,媒体可以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通过鼓励民众对低碳理念与生活方式提出建议,使受众广泛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来。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通过媒体获悉公众对环境的意见以及受众对生态建设的需求。所以,媒体应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推动各类媒体多维联动,承担起上行下达的重任,成为社会公众与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者和信息传递者。

媒体更应该在政府领域、应用领域、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之间好衔接工作,构建信息互通的有利平台。提升低碳文明软实力,谋求合作建立低碳文明软实力的基本对策。

4 传媒产业应成为低碳经济正确走向的引领者与

推动者

媒体还要有远见卓识,积极引领全社会向低碳发展模式、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充当先锋者与领路人的角色。为此,媒体要寻求一些在低碳减排,节能环保道路上表现突出的单位或个人,通过对他们的介绍、赞颂与推介让更多的社会受众认识与了解他们,使他们可以得到更多单位与个人的褒扬。通过这样的引领,能够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标杆和榜样,为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找到属于低碳经济时代的坐标,同时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媒体应该为单位和个人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使他们可以与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研究者和决策者之间进行亲密接触,使低碳环保科技可以尽快应用到实际生产建设中来。

5 传媒产业是整个低碳经济革命的监督者与建言

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传媒无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监督政府政策的执行到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用专业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协助政府开展各类企业普查、调研等工作,吸纳、重组、整合各个行业资源,建立行业数据库再到为产业升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意见的责任行为,将资源在行业企业、设计领域之间有效共享和传递,为今后项目研究、市场分析、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等方面做好铺垫,为决策者启迪思考提供见解。如果媒体真正的做好了这些,那么这一切将会为中国低碳时代的新闻报道产生极具分量的精神食粮。

总之,媒体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最终受益者。媒体如何应对低碳经济时代,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低碳产业范文第6篇

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低碳极有可能成为国际上下一轮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重点领域[1]。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在“低碳发展,赢在未来”———中国酒业低碳发展高峰论坛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较大,伴随着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转变经营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白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是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白酒产业实现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白酒产业是国民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部分 白酒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其低碳发展的情况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发展,可持续运行状况。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白酒行业产量达到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年均递增1.5%;销售收入达到43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0%,年均递增10%;利税99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6%,年均递增8%。白酒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 就白酒产业来说,其发展还将促进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完善白酒产业链融合,不只是要使来自农民田间的粮食成为白酒产业的原材料,更重要的是遵循构建“全产业链酿酒产业”的思维,形成一条“农业-粮食-酿酒业-饲料业”或“肥料业-畜牧(饲养)业-农业”的良性生物循环链,发挥白酒产业对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既定方针。 白酒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将关乎“十二五规划”的实现,所以,白酒产业必须深入研讨科学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创新能力,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做出贡献。有些白酒企业已经展开了扎实的工作,取得切实成效。例如2006年6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召开白酒产业循环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学习推广五粮液酒厂实行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提出白酒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2]。在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上,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凭借近年来在绿色、低碳、环保方面实施循环经济取得的成就,被大会组委会授予“世界低碳环境(中国)推动力百强企业”称号。可见,白酒产业低碳发展大有可为[3]。 2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法律资源 白酒产业低碳发展具有可遵循的法律路径,中国已经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相当数量、已成体系的法律法规,为白酒产业低碳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1国际公约 中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两个重要国际文件的缔结国,这两个文件分别是《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92年签署《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3年交存加入书;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2年向联合国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中国已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007年6月,中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国务院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9年3月,中科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国际公约一旦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中国在国内相关立法中规定国际条约优先适用。 2.2相关法律的颁布 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环境,保证低碳发展及创造绿色GDP成为可能。如:1986年3月通过,并在1996年8月修订的《矿产资源法》;1989年12月通过《环境保护法》;1995年12月通过《电力法》;1996年8月通过,2009年8月第一次修订,2011年4月第二次修订通过的《煤炭法》;1997年11月通过,2007年10月修订的《节约能源法》;1999年12月通过《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年4月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法》;2005年2月通过《可再生能源法》;2002年6月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2008年2月通过《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8月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与发展低碳经济密不可分,并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从中央到地方已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共识,国务院各部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了与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8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出台,有力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和保定市已经加入“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3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科学技术资源 3.1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也被称为“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指太阳以电磁辐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低碳经济型的社会主要讲究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太阳能具备清洁、无污染等特征,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个纯物理过程,光伏系统每投入1kW•h电的生产能量就将生产无排放的15kW•h电。因而CO2的比排放仅是常规燃料的平均值的1/15[4]。所以,太阳能是全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能源。中国能源研究会于1999年4月至2001年春季期间承担了科技部的“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课题组的专家们预计到2050年,在生态驱动发展模式下,太阳能占到能源的10%。我国太阳能的热利用产业已经被列为“十二五”时期国家能源发展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3.2生物质能技术 生物质能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固定和贮藏在生物体内的能量。由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可缓解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问题,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源将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减少大气污染和减缓温室效应。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生物质能开发研究计划,如美国的能源农场、巴西的酒精能源、日本的阳光计划等等。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也极为重视,开展了如薪炭林、沼气工程、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气化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各类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生物质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风能技术 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风能技术是一项综合集成的高新技术,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等部委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都十分重视我国风能技术的发展[5]。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为风能行业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和长远的行业规划。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基地。《全球风能展望2010》报告预测,中国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到现在的10倍[6]。 4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人力资源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创新就需要人才。人才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集聚科技和人才资源,坚持依靠科技和人才发展低碳经济[7]。教育部为了加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要求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加快人才培养和评定,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是酿酒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推进酿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酿酒行业的现代化水平,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8]。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实现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提高班、业余班,对在职人员进行培养,努力完成10万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使酿酒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5%~10%。实现白酒行业由过去数量大、技能要求不高的数量型就业向数量精、技能强的质量型就业的转变,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策略 5.1提高低碳认识,确立低碳发展目标 思想支配行动,白酒生产企业要认识到低碳发展是必由之路,关乎企业存亡。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白酒企业一方面要制定自己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低碳发展路线图,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应对在国际贸易中因低碳而设置的贸易壁垒。2009年7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个“限量及贸易”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的制造业到2020年将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同时,对于没有采取与美国同水平减排措施的国家的进口,将征收碳税。欧盟酝酿采取边境税调整措施,自2012年对来自非《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工业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9]。低碳经济的确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科学问题,它还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10]。白酒企业通过提高认识,树立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新思维,顺应人心民意,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加强行业引导,提倡行业自律,担负起促进酿酒产业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 5.2加强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目前,白酒生产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不足,二氧化碳作为可利用资源对环境保护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大胆研究和应用DDGS低碳集成技术将酒精糟液变废为宝。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已经取得成效,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酿酒废水处理工程,由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设计。该工程以酿酒综合废水为原料,采用厌氧和好氧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日处理废水500~800m3,日产沼气600m3沼气用于烧锅炉及民用,处理后的总出水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发挥酿酒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改变经验性管理和经验型工艺技术指导生产的现状,全面实现以理论指导生产的产业升级;推动酿酒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支持产、学、研合作,深度研究酿酒产业共性课题和个性课题。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是酿酒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步骤和手段,也是促进酿酒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开展包括制曲机械化研究、发酵工艺机械化研究、蒸馏工艺机械化研究、调酒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研究和灌装、包装、成品库、智能管理的研究等。科技创新已是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5.3利用生物技术,完善产业链融合 通过改革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实现科学管理,大力进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酒糟中含有丰富的高蛋白、酵母菌体和残余淀粉。分离后的酒精固体糟和曲酒糟可以作为饲料出售,酒精糟液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可供发电、锅炉、烧饭、取暖。在生产酒精的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副产品麸皮、谷朊粉、生物饲料、沼气、二氧化碳、有机肥料等多个产品,各副产品又可作为原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增值。经过综合利用最终达到无害化排放,实现大自然系统中完整清洁的物质循环过程,最终把整个生物质的生产转化过程打造成一个节能、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链[11]。按照“从田间到餐桌”的思路,构建“全产业链酿酒产业”,包括有机原料基地、酒类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旅游等价值环节,以工业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反哺农业,回馈社会。充分发挥白酒产业对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促进白酒产业以大带小、以工促农等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一条“农业-粮食-酿酒业-饲料业”或“肥料业-畜牧(饲养)业-农业”的良性生物循环链;通过白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和提升设备加工业、印刷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5.4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经济 企业并购重组是搞活企业、盘活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白酒企业发展不均衡,既有世界驰名的白酒企业如茅台,五粮液企业集团,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地方酒厂,这些地方酒厂大部分高能耗、低产出。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扩大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分工更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技术得以提升[12]。回顾历史,一些国际知名的白酒企业正是通过兼并重组成长壮大的,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机遇,而且被兼并的企业也焕发生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成功兼并贵州习酒总公司,如今习酒公司已成为茅台集团的浓香型白酒基地,可年产浓香型及酱香型白酒15000t。未来国内白酒业格局是从哑铃型变为纺锤型。超高端白酒增长放缓,中高端和次高端白酒较快增长并分化加大。将形成几个层次的高端白酒龙头企业,白酒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内横向并购数量增加[13]。 6小结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低碳产业链的绿色品质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低碳产品越来越被市场追捧并在竞争中凸显其价值。人们期望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造福子孙后代。非低碳产业必将会被更多的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排斥,并通过碳税加以调整。中国白酒低碳产业链构建,不仅可以加速中国白酒产业低碳化发展,谋取产业绿色竞争力,而且是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诉求。

低碳产业范文第7篇

一、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为前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定市更是一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城市,无论人均占有财富总量还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2009年保定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00美元,仅相当于英国的十五分之一,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而非总量降低,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降低碳排放的最佳平衡点,才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排放特点,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指标值来评判。比如我国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而法国以核电为主,如果让我国和法国采用同样的二氧化碳指标,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在国内,由于自然资源差异和发展阶段不同,让广东和山西采取相同的碳排放指标也是不可取的。同时,“低碳”是一个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托现有基础,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稳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低碳城市。

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明确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们认为,这个承诺既展现了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符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实际能力,是我们制定区域减排的根本依据。据此,保定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5%左右;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8%左右。这个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可行的。

二、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低碳产业为支撑

城市离不开产业,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不断降低产业排放强度,才能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工业的碳生产率,发展低碳产业,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保定市提高工业碳生产率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定市实现生产部门低碳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要大力发展碳强度较低的低碳产业,控制或限制高碳产业发展,使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碳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从保定市现有工业行业构成分析,汽车、新能源行业占工业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可下降0.02吨,同时也要把现代农业、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碳排放相对较低的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第二,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节能降碳。传统产业在保定市产业结构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加快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步伐也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电力热力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工业等行业是保定市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要把这些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同时,能源结构的调整对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有重要作用。从保定市的能源资源禀赋看,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煤炭、电力、石油及产品、天然气等一、二次能源都以调入为主,火电等常规能源在能源总量中仍占有绝对比重。保定市不具备建设核电设施的条件,水电资源也相对贫乏,而地热资源、生物质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相对充裕。因此,保定市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围绕本地区的能源资源构成,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下,重点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替代常规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从整体上优化能源结构。

三、建设低碳城市要注重消费领域节能降碳

在注重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生活消费的节能降碳也是建设低碳城市不可忽视的领域。保定市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城市建筑、采暖、交通、农村生活等重点消费领域,有许多节能降碳工作可做。

建筑领域是城市碳排的“大户”。截至2008年底,市区现有各类建筑中,节能建筑约610万平方米,仅占建筑总量的15.25%。同时,保定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采暖耗能所产生的碳排比重较大,在市区建筑碳排放总量中,采暖碳排量占到总量的69%。因此,保定市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通过对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节能电器的推广普及、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开采利用等方式,不断降低建筑采暖、热水供应、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着力实施集中供热。通过以集约化、高能效的集中供热网络取代传统、低能效的分散式供热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城市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在保定市碳排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保定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汽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碳排放量也随之出现快速增长。分析保定市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碳排放情况,公共交通是“性价比”最高的交通工具,碳排占比仅为13%左右,却实现了47%的客运性能,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公共交通的碳排量还会进一步降低。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公交出行和步行,提高能效水平,调整能源结构等方式,降低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保定市作为一个拥有近800万农业人口的城市,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对全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保定全市农村非用电耗能(主要是炊事耗能)占到农村总能耗的83.39%,主要是由于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因而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农村节能降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措施,建立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点的节能体系,降低农村生活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和消费领域节能降碳两种方法是“减法”,而通过加快植树造林,提高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就是“加法”。因此,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加快在城市、农村和重点区域的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强碳汇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开展低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低碳理念在保定市民中已有了较好的认知度。保定市被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更提高了全社会对低碳发展的关注度。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低碳教育宣传,加快低碳知识普及,动员全社会力量,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保定”新图景。

作者:中共保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低碳产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碳产业;结构;盈利;风险

一、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结构设想

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属于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一种,它遵循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一般发展规律,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选择拟投资对象。其次,进行尽职调查,当目标企业符合投资要求后,进行交易构造,并在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后参与企业的管理。最后,在达到预期目的后,选择通过适当的方式从所投资企业退出,完成资本增值。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公司型、有限合伙型、信托契约型等组织形式设立,契约性基金是基于一定的信托契约而联结起来的投资行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签订信托契约。我国的投资基金多属于这种契约性基金。具体到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来讲,其组织模式为:投资者通过管理委托合同,将基金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人运营。基金管理人按照一定选择标准,独立作出投资决策后,将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分配到不同的低碳项目,通过上市、股权转让或被收购等途径退出投资,实现基金资产增值。

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盈利模式

对基金管理人来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应对基金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借此实现对基金管理人的有效激励与约束。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管理费,二是浮动资本利润提成对基金认购者来讲,诺海基金的盈利模式非常清晰,投资成长型且具有上市可能性的低碳企业获得相应股权,培育企业上市,最后让基金认购者在资本市场卖出股票后退出。日后的收益分配,也将以基金合伙人出资份额来划分。

对企业和政府以及政府引导基金来讲,这只基金由政府出资部分,大部分面向社会融资,大型国有企业、机构、民营企业都是较好的融资对象;融入了政府引导资金,投资价值取向会侧重战略性投资,如影响产业投资、机构调整等,这样政府大力发展“低碳型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政府引导的资金的注入使得低碳企业可以人才和资金同步经营,使这种潜力型行业的盈利性更大。

在我看来,产业投资基金得以盈利的关键因素在于,首先,它是一个高成长型的项目,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即使目前尚未带来切实的盈利,将来的盈利也是受看好的;其次,高的预期收益率,目标市场极高的成长率,低碳基金要投就投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企业,这样才能减小投资风险,成功地将资本与企业家才能这两项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1+1>2”的效果。最后,私募股权基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在未来以某种方式退出并获取利益。而在退出时,交给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是一个管理模式先进、制度设计严密、盈利能力优良、发展稳健可持续的公司。

三、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

(一)选择性风险

虽然整个低碳产业都是朝阳产业,低碳的细分行业都是值得投资的,但实际应用会有困难。例如电力的储存,电是单向流动的,不好调节。如果可以储存晚上多余的电,供工厂白天使用,这对节约能源有很大帮助。但是目前储能电池的造价高、体积大。另一方面,基金投资需要更多的观察,选择一个合适的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一些新技术、新发明在不断涌现,哪个会成为市场的主流,我们并不知道,这样,投资的风险也在增加。所以,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企业是有很大困难的,如果没有选择好企业,则该公司的发展前景会不明朗,何况投资于低碳行业的资本回收期很长,这期间涉及到时间价值,行业的稳定性以及市场占有率和政策变动等风险。

(二)政策风险

法律和政策风险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投资基金市场的繁荣。我国至今尚未出台较为详细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直接针对于地产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一片空白,这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三)退出机制风险

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为卖而买,以退为进”,这对于资产的流动性要求相当高,资金的流动性是低碳产业投资基金能否顺利运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市场存在诸多限制,创业板还刚起步,场外股权交易市场过于分散。

(四)人才不足引发风险

低碳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投资基金的管理上需要全新的人才,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需要管理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要在相关投融资过程中解决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因而要求从业人员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而言,在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上,我国还缺乏一些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管理机构,缺乏具有国家化水平的专业管理团队,同时在基金管理的诚信建设、消除内部人控制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

(五)资金规模单一,实力不强引发的风险

筹集资金的模式单一,大部分为社会公众资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规模不够,积极性不高,都导致了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和实力不强。这样社会资金对低碳产业投资的参与度不高,难以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契合。

四、结束语

低碳产业范文第9篇

一方面,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陶瓷生产企业低碳意识。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发挥绿色陶瓷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他们将低碳理念辐射陶瓷行业;二是利用大众媒体营造低碳环保的舆论氛围;三是通过举办图片展、书画展、公益广告、文艺汇演等形式宣传低碳理念,形成良好的低碳风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针对陶瓷企业应改革绩效考核体系,不再简单考核税收、GDP贡献率,加考生态指标。引导其将过去“资源—产品—废物”单向直线型制造流程,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周循环型,形成循环发展的新模式。政府还要设法带动公众的低碳意识,充分发挥公众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具体做法:一是广泛开展环保公益志愿者行动,通过志愿者带动和影响公众的低碳活动;二是对在公众低碳活动中做出成绩的给予社会表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众对陶瓷企业低碳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而促进陶瓷企业参与“低碳行动”。

2创新技术催化低碳成果。

一方面依靠技术进步抓节能。一是新工艺节能,采用新配方不断提高工艺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比如景德镇常青公司改进原料配方和烧成工艺,使烧成温度由原来的1320℃降为1200℃,节约了近四分之一的烧成成本,实现了低碳排放、节能增效。二是新技术节能。新型煤气炉、新型燃烧窑的应用,轻质保温筑窑耐火材料和低热容窑车的推广,使用发生炉煤气、构筑环保型节能窑炉、(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应用、应用新材料进行旧窑技术改造等都是很好的举措。改进窑炉材料结构在陶瓷烧成节能方面取得明显效果。由于高效节能陶瓷纤维材料的采用,现代陶瓷窑炉实现产量、节能与快速烧成等目标。采用全纤维结构的窑炉比传统耐火砖窑炉节约燃料费用50%以上,如果加上匣钵等辅材热耗的损失,新型窑炉已较之传统窑炉节能在65%~70%左右。另一方面,可以回收利用余热、废气和废渣。(1)余热回收。回收窑尾废气的热量加以利用是提高窑炉效率的关键。国内隧道窑排烟温度一般在200~300℃,也有高达400℃,个别倒焰窑的排烟温度可高达560℃。回收烟气中的余热加热空气作为烘干坯件的热源,可以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2)废渣利用。一些陶瓷企业创造性地开创了一种利用陶瓷抛光废渣或陶瓷废料生产超薄陶瓷的工艺方法。这种工艺方法有三大优势:①整个流程简单且对原料没有特殊的要求;②能够对陶瓷抛光废渣或陶瓷废料进行大量处理而不再占用土地;③原料经过超细处理,这样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粒度细、传热速度快,因此烧成时间大大缩短,降低了能耗,既推动了产业进步,又彻底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非常附合低碳化的要求。

3资金支持提供低碳后盾。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要根据有关低碳陶瓷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低碳陶瓷企业的多形式的贷款担保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二是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低碳陶瓷科技专项、重点行业与重要区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合作方式,为起步资金大、项目回收期长的重点低碳、循环项目提供全程的金融服务,并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信贷需求提供不同的信贷产品。(2)推动保险机制创新。政府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探索低碳陶瓷企业的保险保障机制,为低碳陶瓷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核心技术的开发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同时,要积极探索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并利用保险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环境事故预防能力。(3)增强直接融资能力。低碳、循环经济企业也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和银行沟通,多角度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尽快实现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4)引入创业投资支持。鼓励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创业投资与低碳、循环经济投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金流向低碳陶瓷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来景德镇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股权融资方式增强低碳、循环经济的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加“景德镇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实力,逐年做大基金总量。

4立法吹响低碳号角。

(1)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其内容应包括总则、基本法律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涉及编制陶瓷低碳发展规划、建立陶瓷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陶瓷低碳统计制度、建立健全陶瓷产品碳足迹标识制度等。(2)制定陶瓷低碳专项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产等方面。以实现能源法、环境保护法、产业法及技术促进等领域的低碳转型。(3)制定陶瓷低碳技术标准,主要围绕提高能效、新能源开发、产业调整、生产节能、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监督监控标准,以直接推动陶瓷低碳发展。(4)制定陶瓷低碳发展指导目录。其目的是对产品生产、产业调整、技术研发起指引作用。(5)制定立法的配套实施机制,包括建立推进陶瓷低碳发展的管理、考核与督察机制;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在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机制;建立碳平衡交易机制;建立对高能耗、高排放等中小企业员工再就业保障机制,鼓励他们参与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促进陶瓷低碳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陶瓷低碳法律的宣传教育机制,积极培育陶瓷企业低碳意识,大力倡导低碳生产模式;建立立法效果评估机制,在陶瓷低碳法律、法规实施后,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运用科学和可行的方法进行评估和跟踪问效,从而使立法进一步贴近陶瓷低碳的发展,以实现立法价值的最大化。

低碳产业范文第10篇

一、汉麻种植与林业碳汇

汉麻是一年生草本作物,适合在荒地、盐碱地种植生长,且不与良田争地。汉麻通常能长至3~5m,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CO2,并释放氧气,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对保护生物碳循环、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综合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以西双版纳勐海县汉麻种植基地为例,汉麻在该州种植适宜范围广,纤维品质好,生产速度快,生长周期短,投工不多,劳动强度不高;2010年,该基地共种植汉麻2.5万亩,总产量达1400吨,实现种麻农民总收入1650万元,由于种植汉麻比种植旱稻、玉米等短期经济作物更能增加收入,当地农户种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下一步发展汉麻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生态效益方面,汉麻植物对重金属镉具有很强的耐受力,当土壤中镉含量达到800mg/kg时,对汉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金属离子选择性地聚集于植物的根部,只有少部分被输送到茎、叶等部位。汉麻对溶液中的铬离子、铜离子、银离子、镉离子的单层吸附能力分别为367mg/g 、1157mg/g 、89mg/g 、140mg/g,因此,汉麻植物与汉麻纤维都是优秀的天然金属吸附剂,对水体和土壤起到了有效的自清洁作用。

由于气候环境及农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性,汉麻作物产量不尽相同,其每平方米种植面积有效株数介于20~33株之间,平均重量约为5.23kg,每公顷生物量约为15t,含水率40%,汉麻植物碳密度经测算约为0.45,故每公顷汉麻作物固碳量约为6.75t,折合吸收二氧化碳约为24.75t。而对于棉花纤维,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关于《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302kg/hm2;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10:3,即每10吨籽棉可加工出3吨皮棉,因而籽棉产量约为4340 kg/hm2;而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生物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棉花秸秆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棉秆产量约为5366kg/hm2,秸秆含水率约为38.1%,故棉秆干物质产量折算约为3321.55kg/hm2;因此,可推断我国棉花单位面积生物量值约为7661.55kg/hm2,每公顷固碳量约为3.83t,折合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14.04t。可见,汉麻种植较棉花具有明显的固碳效益。

二、汉麻纤维与低碳纺织品

纺织服装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长久以来其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很少引起人们关注,但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百姓低碳生活意识的不断强化,人们必将越来越关注自身衣装是否“低碳绿色、时尚环保”。我国纺织工业协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行业“低碳”发展步伐,积极倡导绿色时尚文化和环保的消费观念,肩负起时展所赋予的社会责任。2011年3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超仿真及各种功能性纤维,采用动物、植物、矿物、天然等生化原料,开发生物质纤维,提高纺织循环经济水平;重点解决天然纤维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为纺织面料及制品的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汉麻纤维曾是人类最早用于纺织的天然纤维原料。但近百年来,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及合成纤维的兴起,汉麻种植和利用逐渐萎缩,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纺织纤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传统棉羊毛、蚕丝产量相对稳定且与粮田争地,合成纤维又受石油化工原料的限制,人们意识到现有纺织纤维原料生产不能再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不可持续道路,而必须走“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汉麻纤维研究与应用又重新被人们挖掘重视。汉麻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能、天然抑菌性能、抗紫外线性能、防静电性能、可生物降解性能,与棉、羊毛等天然纺织原料相比对提高纺织服装的卫生舒适性能具有明显优势。汉麻纤维在军队被装领域也具有极佳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研制出防水透湿雨衣面料、新式作训大衣外衣面料和新型士兵皮鞋革、核生化防护服等军用被装材料,形成了新型防水透湿系列材料及应用装备,显著提高了官兵训练被装防护效能。

三、汉麻纤维复合材料与汽车轻量化设计

复合材料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涌现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饰材、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结构减重、提高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汉麻纤维作为环境材料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如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降解、性价比高。利用汉麻纤维作为增强体,以热塑性树脂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质轻高强、抗冲击性能优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且具有成型时间短、废料可回收利用等独特优点,在减轻车辆自重、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车辆抗撞击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利用汉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进行汽车面板和隔热板制品生产,汉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的两种样品质量分别较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品减轻了26%和22%。而据测算,车辆自身质量每减少50kg,1L燃油行驶距离可增加2km;若自身质量减少10kg,燃油经济性可提高约5.5%。此外,汉麻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极佳的抗菌性能,用作车辆门板、行李箱侧围板的生产原料,能有效抑制车内细菌繁殖,对维护车内卫生具有积极意义。

四、汉麻籽生物柴油与清洁能源

上一篇:低碳饮食范文 下一篇:低碳生活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