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范文

时间:2023-02-23 19:45:06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探源:启示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剧,低碳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低碳城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否定,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指引。它是建立在文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以实现高层次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确保经济、资源、环境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厚的良好图景。

2 低碳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萌芽阶段(18世纪6。年代之前)

农耕文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并对自然抱有一种“尊从和敬畏”的心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以适应自然为主,坚持人工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从城市的起源看,农业时代的城市大都选址在依山伴水的环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管子・乘马》篇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充分体现了农业时代人类与自然相融的思想。

2.2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工业革命后,针对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交通、住房、公共卫生、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探讨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之能够解决众多城市问题,协调好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阶段涌现了大量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马塔的带形城市、耐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等。同时表达了人们亲近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想法,无形中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2.3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后现代时期,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财富之后,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渴望生活得更加安逸舒适。人类追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高效性、持续性,同时又希望营造一个社会经济发达、自然和谐共存、令人感到愉悦的城市环境。这个阶段出现的代表性理论有:新城市主义、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以及包容性城市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特点是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生活和就业单位距离拉近;土地混合利用;创造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和公交系统:新增开敞的绿地空间,促进城市碳汇系统运行。至此,低碳城市的关键要领已形成,达到了成熟与完善阶段。

3 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

3.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LOW carbon)最早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造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中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碳排放量的减少。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也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重要举措,倍受关注。一般认为,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3.2低碳城市的内容

低碳城市构建通常包括五部分内容:城市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交通模式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和城市建筑低碳化(图1)。

3.2.1城市结构低碳化。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尽量保证职住平衡和商住平衡。强调多元化的土地用途混合,缩短交通距离,减轻交通负担。此外,增加城市碳汇,拓展开敞空间,保证大面积城市绿地能起到的碳汇作用。

3.2.2产业结构低碳化。首先对高碳行业减排,按照低投入、高效率、可循环的原则,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时,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发展静脉产业和循环产业体系,减少碳排放,调整和升级城市产业结构。

3.2.3交通模式低碳化。低碳交通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主要从慢速交通、公共交通、高效高速交通和限制城市私家车四个方面研究。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积极促进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高效高速轻轨地铁交通,规定私人汽车碳排放标准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2.4能源结构低碳化。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加强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同时,逐步限制化石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核能。不断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5城市建筑低碳化。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通过外墙节能、门窗节能、屋顶节能、采暖、制冷和照明的节能。此外,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被动式节能建筑也是低碳建筑中重要组成成员。

3.3低碳城市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低碳城市概念和内容的分析,总结得出低碳城市包括以下两个特征:

3.3.1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特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背景下,通过研发低碳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树立低碳的价值观来积极回应气候变化,实现生态文明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2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低碳城市的本质是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和城市建筑等多个方面探讨低碳城市的构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4 低碳城市的规划案例分析

4.1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案例

当前城市规划发展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考虑,为了增加城市碳源与碳汇,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引入景观生态学方法,结合生态资源客观条件和碳足迹标准确定城市发展战略(表1)。

4.2倡导低碳交通模式的案例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引发许多城市病,提倡绿色交通工具、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已成为低碳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点。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在公共交通路线周围设置居民点,以此减少高峰时段私家车的出行;规划紧凑的城市结构,将公交站点与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起来组织成一个多功能混合空间等(表2)。

4.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案例

循环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主要强调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循环产业链的形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循环产业发展潜力;通过产业与科研结合布局,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丰富循环产业网络(表3)。

4.4鼓励生态基础设施的案例

鼓励能源结构转型、减少能源消费、改变增长方式是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关键环节。清洁能源的开发、运用生态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低碳城市构建的主流,具体的措施包括:风能、太阳能的能源形式;利用环境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地区的污水、垃圾的处理和回用等(表4)。

4.5以低碳社区为导向的案例

低碳社会的构建强调社会的包容性发展、规划的精细化设计,这体现在支持、鼓励和培养社会联系,鼓励面对面交流。在国外许多“诱导型社区”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划师注重公共场所和人类之间的交流,通过高连通性的步行系统创造一个体现人类尺度、结构紧凑、多样化的功能社区(表5)。

5 启示

低碳城市构建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因素,它必须兼容并蓄,整合所有影响其发展要素,以实现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物种之间多种关系的和谐共生,同时体现了社会公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整体协调。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类型低碳城市案例的分析,并得出以下启示:

5.1土地功能复合使用。采用紧凑、城市性和绿色的战略方针,进而加强社会的流动性,使城市特征明显。有效地降低交通需求,减少出行距离,节约能源消耗,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街区功能的多样性,增强社区活力。城市不应该过分地推行功能分区,而应该根据人们活动需求,强调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积极探讨新的用地使用模式,如“商业+交通”、“居住+商业”、“商业+交通+居住”等多种用地功能的组合模式。

5.2绿色交通系统的支撑。坚持低碳交通构建5个导向则:POD>BOD>ToD>x0D>COD,即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逐步限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

5.3城市与环境协同发展。由“正规划”向“负规划”的变化,也就是由过去的先“建设”后“保护”的规划向先“保护”后“建设”的规划转变。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新方向。此外,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碳汇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地将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5.4城市包容性增长。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具有丰富多样性的阶层,其实质是让不同阶层人群得到适宜合理的满足。绿地的集中与分散、交通的快速与慢速、城市结构的多核心与单中心,都是城市多样性的基础。同时,面对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社会需求,我们需从细处着手,关心细节,体现对每个人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包容。

低碳城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067-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4

2007年来国际环境组织、各地政府与学术界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理论与概念[1]。 我国多位学者对低碳城市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定义:夏?堡 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 的能源生态体系[2];付 允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应当以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低 碳经济,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优 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庄贵阳定义 的低碳城市是“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 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 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 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4]”。以上学者的定义多偏重于理论,笔者从理论结合实 践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战略,企业坚持低碳生产方式、公民坚持低碳 生活方式、政府坚持推出以低碳社会为理念的城市建设的政策,能源技术与结构是低碳城市 建设基础、低碳交通与低碳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当前基本内容、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 建设的支持,全体市民低碳思维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本研究在低碳城市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低碳城市系统,低碳城市系统的提出可 以从宏观上把握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方向,从中观上把握各个低碳子系统环节的运行机制 ,从微观上探索可持续发展城市各个低碳细节实现的方法。

1 低碳城市的研究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理论的 内涵与外延做了积极有效用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多视角的成果:

1.1 已涉及的视角

(1)低碳经济视角。吴正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5];辛章平等认为我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采取行动 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去,率新建成低碳城市,给后进的城市提供示范 和方向[6];黄滔认为低碳城市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 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校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7];冯会会等研究 者认为低碳城市在我国还处于实践阶段,而循环经济已经趋于成熟,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碳减排,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和重要路径[8]。(2)能源视角。能源是城市系统生存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系统的输入,只有能源低碳化, 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才成为可能。龙惟定等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低碳城市形态必然是紧凑型的高密度 、高容积率和高层的模式,而适应这种城市形态的城市能源系统必然是使用低碳能源、分散 产能和减少需求的模式,并分别在城市、社区和终端用户3 个层面实现[9];张维功等 从低碳城市系统热能源视角认为供热热源规划应符合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 热源规划 的主要原则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 改善供热能源结构, 提升城市能源和供热领域 可持续发展水平[10];马学禄认为在低碳城市建设在能源方面 要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清洁技术,倡导各种可再生能源[11]; 刘怡君等认为快速城市化必然带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城市的未来应以低 碳 模式为发展方向,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 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 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 ,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2]。

(3)城市规划视角。赵刚认为低碳建设须规划先行,要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产业和民 生之中,要将低碳城市纳入“十二五”规划,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13];候波等认为为实现温室气候排放目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这一新 理念的标志,也将是发展低碳城市,实现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规划是发展低碳城 市的基本战略、有效策略和可靠保障[14];叶祖达认为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中 有重要的角色,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 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需有两大城 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适应”[15];张泉等对国内外低碳城市 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 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 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16];顾朝林认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主要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 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 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17] ;陈群元等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可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增强 碳汇能力[18]。

(4)低碳交通视角。交通系统是低碳城市的运营速度的体现,频繁交通堵塞会造成极大的 能源浪费。陈洁行等针对杭州的低碳 城市交通发展从公交优先,健康出行,环保交通工具与新能源动力应用,政治高污染黄标车 与交通对城市空气污染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对性的策略[19];余凌曲 等从轨道交通视角提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将大幅降低城市排放强度,将有效提升城市 交通效率,将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20];崔耀杰从快速公交视角提出从城市的交 通出发,从交通模式上彻底改变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模式,提倡快速公共交通,是城市在低 排放的快速公共交通模式下发展,形成新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21]。

(5)其他低碳视角。李靖等在低碳技术视角认为推广低碳城市应用技 术, 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 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 , 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蒋有绪等从碳汇视角认为增加城市 的森林碳汇是城市减排的重要补充,发展城市森林或者创建森林城市应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先行的重要一步[23];赵宏宇等从研究“碳 足迹”的计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出发,确定低碳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城市用地与交通间 的联系上,以此来培养城市人的低碳出行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有效减少城市生活中的“碳 足迹”[24];戴星翼从低碳建筑视角认为城市系统建设大拆大建通常是高碳的,豆 腐渣工程必定是高碳的,重复开挖的道路必然是高碳的,只有消除了此类现象的城市建筑, 才有资格进入低碳城市的行列 [25]。

1.2 需补充的视角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经济、能源、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技术、碳足迹、碳汇与城市建筑等多 视角来研究低碳城市系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存在多个视角上一定的不足 ,这些视角是低碳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1)低碳生产视角。企业生产方式经历传统生产方式、末端治理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 ,以往生产方式的进化都是为了帮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低碳城市系统发展方式要求 企业生产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此目标,笔者从供应流视角提出了低碳生产方式,把某条供应流采中用低碳生产方 式的企业群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低碳生产方式要求低碳生产系统内的各企业不仅要求企业 内部生产制造运营低碳化,而且要求企业参与供应流企业群的低碳化运作。

(2)低碳生活视角。从超市开始收取塑料袋的费用开始,低碳生活概念开始进入市民的视 线,但是这个只是低碳生活的冰山一角。在现实市民生活中,非低碳生活方式几乎没有撼动 ,要推动市民生活系统低碳化,在未来的研究中,首先应该在低碳思想教化上下足功夫,运 用立体媒体等信息传导工具,把低碳的理念真正植入每位市民的思维中,落实在市民生活方 式上;其次借鉴市场机制制定政策,使得市民生活采用低碳方式,能够直接收到经济效益回 报,从经济上调动市民主动性与推动市民生活低碳化;最后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生活理 念与方式,根据中国民族性特点加以吸收改良后推广到全国。

(3)低碳建筑视角。城市建筑是在碳排放中占50%以上的份额,远远高于交通、工业生产与 市民生活,在低碳城市系统中重视程度权重仅仅次于低碳能源,但是目前相关的科研较少, 笔者认为从未来的研究趋势有以下几点:低碳建筑设计技术的研发与设计思维的推广,首先 相关建筑产业要有危机感,传统高碳技术已经与低碳城市发展背道而驰了,要在建筑思维上 嵌入低碳的概念,把低碳落实到建筑的全部细节;低碳建筑的材料创新,每单位的建筑体都 是由若干单位的建筑材料组合而成,建筑材料的低碳化推进低碳建筑系统的低碳,建筑材料 不仅要低碳化,而且还要向着改善环境帮助自然自我净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劳动力的低碳规 范施工,过去与现在的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往往充满高碳的野蛮施工,造成极大的浪费,使得 人力、物力与资源的无功效消耗;现有建筑体的低碳化升级,现有的建筑大多隔热功能欠缺 ,可以采用自然资源有如稻草与木材等合成新型材料去返修现有的建筑,将有效控制升级后 的建筑减少对热与能源的需求。

2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研究

2.1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构建

笔者认同经济学家唐方方教授的观点:低碳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城市的低碳化不只是节能 减排及循环经济这么简单[26]。低碳城市研究与规划必须采用系统论的思想,低碳 城市系统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此试图在此视角上做拓展性研究。以达到提高城市 竞争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 体的排放的目的。

低碳城市系统(LCS,LowCarbon City System)是指LCS内各个子系统与要素按照人工设 计的、预先规划的规则或设计好的方向运作,以实现或完成LCS内各个子系统与要素单独不 能完成的以城市为单位的人类群体采用低碳的生存方式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低碳城市系统建设,重点是低碳,目的是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城市发展方向的选 择,决定城市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的特征研究低碳城市系统是把某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低碳能源系统是LCS的 输入,低碳排放系统是LCS的输出,LCS内的子系统群之间两两耦合,低碳技术系统和低碳政 策系统能对LCS的输入输出起到正反馈作用,通过低碳城市系统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人类群 体采用低碳的生存方式与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与延续。

前一节分析了低碳城市的经济、能源、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技术创新、城市建筑、低碳生 产与低碳生活等视角。这些构成了低碳城市系统的子系统与要素,根据这些子系统构建了低 碳城市系统模型图见图1所示:

图1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图

Fig.1 Model of lowcarbon city system

如低碳城市系统模型图1所示,LCS有一定的结构,是由许 多子系统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与相互 制约,他们之间有着相对稳定 的耦合方式、组织秩序以及失控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类非线性反馈系统 、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低碳城市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城市有组 织的经济、能源、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技术创新、城市建筑、生产与生活等子系统活动的 相互耦合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可能对其它子系统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低碳城市系统演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动态性、突变性和不可逆性,其结构具有分形特征。

2.2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低碳城市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各个城市发展的特征不同,但是在环境的大背景 下,任何城市发展都无可忽视环境恶化,都可以抽象为如图1所示的城市功能子系统模块。 那么,将低碳理念对我国城市系统建设进行指导,走集约化道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是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低碳城市系统是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面对我国城市的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不 足的现状,需要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借鉴,而低碳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 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增长的控制、资源利用、城市生产、城市交通、城市建筑、 技术水平、居民生活等。低碳理念对城市建设有着非常直观的指导和借鉴作用。通过对国内 外建设低碳城市经验的总结,结合中国城市实际而构建的低碳城市系统,以尝试适合中国的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3 低碳城市系统的发展建议

低碳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有着系统运作的一切规律,了解低碳城市系统的碳流的方 向、规模以及系统内部机理与影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低碳政策措施,减少碳排放,促进 低碳发展,对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减缓全球极端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1)低碳城市系统的战略思维建立。“低碳”的词汇已遍布城市系统的大街小巷,如何将低碳 从一个词汇落到实处,成了低碳城市发展科研的关键。这就要求低碳城市系统在治理城市时 ,必须通过多种媒体的有效宣传,制定符合城市系统实际情况的促进政策,使得全体市民形 成低碳共识并与市民的收入支出链接:低碳行为是精神文明,根式物质文明。

(2)系统观视角规划低碳城市系统建设。单一视角研究低碳城市系统只能解决某一个子系 统的良性发展,但是子系统群之间是一个竞合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可能 对其它子系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低碳城市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子系统或要素必 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得整个系统良性运作,就必须以一个整体系统的视角来研究规划低碳城 市系统建设,使得子系统或要素群与整个系统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化。

(3)方式结构低碳子系统群的耦合策略。低碳城市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群之间的竞合关系 是系统的特性,不能规避,在低碳城市系统治理中,必须根据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进行碳耗 总量控制,借助市场机制在区域范围内有效竞合配置,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加新技术产业 革新,使得碳耗持续下降。

(4)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低碳资源的多样性与“良性排放”。从低碳城市系统模 型可以直观的看出,低碳技术系统会对基础低碳、支撑低碳与方式结构低碳形成作用力:加 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用与替代能源的进一步使用与推广;加大技术创 新可以改变排放方式与排放污染负效用,使得排放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会促进自然的自我 净化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方式结构低碳领域内的各个子系统的碳耗与竞合方式,使 得子系统群高校友好发展,整体碳耗最小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19(3):12-18.[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 w 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 9(3):12-18.]

[2]夏?堡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Xia Fangbao.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City[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2A):33-35.]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 2):5-10.[Fu Yun, Wang Yunlin, Li Ding.Study on the Developing of Lowcarbon

City[J].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 (2):5-10.]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Zh uang Guiyang.Low Carbon Economy Is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D evelopment[J]. World Environment, 2008,(2):34-36.]

[5]陶永亮.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N].中国建设报,2010-03-18(5) .[Tao Yongliang. Lowcarbon C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ffair in Developing L owcarbon Economy[N]. China Construction,2010-03-18(5).]

[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98-102. [Xin Zhangping, Zhang Taiyi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J]. Urba n Studies,2008,15(4):98-102.]

[7]黄滔.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低碳城市[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36-37.[Hua ng Tao.Developing Recycle Economy and Constructing Low Carbon City[J]. China E conomic & Trade Herald,2010,(6): 36-37.]

[8]冯会会,苗红,薛冰,等.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手段[J].再生资源与 循环经济,2009,11(2):17-20.[Feng Huihui ,Miao Hong ,Xue Bing , et al.Circu lar Economy:Path and Means to Lowcarbon City[J].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Re cycling Economy. 2009,11(2):17-20.]

[9]龙惟定,白玮,梁浩,等.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和能源愿景[J].建筑科学,2010, (2):13-18.[Long Weiding, Bai Wei, Liang Hao,et al.Urban Form and Energy Vision

in Lowcarbon Cities[J]. Building Science,2010,(2):13-18.]

[10]张维功,焦磊.低碳城市与供热热源规划[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 际论坛文集,2009:253-255.[Zhang Weigong, Jiao Lei. Lowcarbon City and Energy Supp ly[C].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ollection, 2009:253-255.]

[11]马学禄.低碳城市建设的能源战略[J].城市住宅,2009,(12):74-75.[Ma

Xuel u. The Energy Strategies of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Urban Building,

2009,(12):74-75.]

[12]刘怡君,付允,汪云林.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战略问题[J].建设科技,2009,(8) :44-45.[Liu Yijun, Fu Yun, Wang Yunlin. The Strategies of Lowcarbon City De velopment[J]. Construction Science,2009,(8):44-45.]

[13]赵刚.低碳城市建设须规划先行[J].经济,2010,66(6):41-43.[Zhao Gang. P lanning is the First Step in the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Economy,20 10,66(6):41-43.]

[14]候波,焦琰.浅析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意义[J].价值工程,2010,(4):185. [Hou Bo, Jiao Da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System[J]. Value Engineering,2010,(4):185.]

[15]叶祖达.发展低碳城市之:反思规划决策流程[J].生态城市规划,2009,176(7): 6-10.[Ye Zuda. Considering the Flow of Lowcarbon City Plan System[J].Value

Engineering,2009,176(7):6-10.]

[16]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34( 2):13-18.[Zhang Quan,Ye Xingping,Chen Guowei.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A Ne w Vision[J]. City Plan,2010,34(2):13-18.]

[17]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71-72.[Gu Zhaoli n. Development Model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J]. Urban and Rural Develop ment,2009,(11):71-72.]

[18]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7-19.[Chen Qunyuan, Yu Dingquan. Planning Idea of Constructing Low Carbon

Cities in China[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09,(11):17-19.]

[19]陈洁行,沈悦林,龚勤,等.杭州的低碳城市交通实践与发展对策[J].城市发展 研究,2009,16(12):19-22.[Chen Jiexing, Shen Yuelin, Gong Qin, et al.Lowcarb on City of Hangzhou:Transportation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J]. Urban Development Reserch, 2009,16(12):19-22.]

[20]余凌曲,张建森.轨道交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10):2 6-30.[Yu Lingqu, Zhang Jiansen. On Rail Transits Role in Low Carbon Urbaniza tion [J].China Opening Herald,2009,(10):26-30.]

[21]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发展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9, 19:11-16.[Cui Yaojie. Study on th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Fast Public Traffic[J]. China Population,2009,19:11-16.]

[22]李靖, 戴慎志.低碳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初探[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 际论坛文集,2009:367-369.[Li Jing, Dai Shenzhi.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in Lowcar bon City Planning[C].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 ng Collection,2009:367-369.]

[23]蒋有绪,张炜银.谈谈森林城市和低碳城市[J].中国城市林业,2010,(8):4-7. [Jiang Youxu, Zhang Weiyin.On Forest City and Lowcarbon City[J].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2010,(8):4-7.]

[24]赵宏宇,郭湘闽,褚筠.“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J].规划师论坛,201 0,26(5):9-15.[Zhao Hongyu, Guo Xiangzhu, Zhu Jun.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Footprint”[J].Planner,2010,26(5):9-15.]

[25]戴星翼.谁有资格进入低碳城市行列[EB/OL].[2010/7/31]. http:/ /finance.省略/roll/20100720/.shtml.[Dai Xingyi. Who is Eligible

to Enter the Ranks of Lowcarbon Cities.[EB/OL].[2010/7/31]. fina nce.省略/roll/20100720/.shtml.]

[26]唐方方.应当在低碳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EB/OL].[2010/8/9].financ e.省略/hy/20100606/09348068118.shtml.[Tang Fangfang. Finding the Balanc e between Lowcarbon and Development. [EB/OL].[2010/8/9].finance.省略/hy/20100606/09348068118.shtml.]

Lowcarbon City System Model

LI Jinbing1,2 TANG Fangfang1,3

(1.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2.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3. Experiments Economics Laboratory,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Chengdu Sichuan 61007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lowcarbon cities in the lowcarbon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research results of scholars in the area of lowcarbon cities, sorted out theresul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study and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 resent studies. Then,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using the system theoryin the research and planning of lowcarbon cities. Since building lowcarbon c ities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theory to expand rese arch, a lowcarbon city system model is propose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lowcarbon cities and the law of lowcarbon city system operation were analyz ed, in which the subsystems in the lowcarbon city system are interrelated, i nteracted and mutually restrained, and between them there exists an internal exp ression of a relatively stable coupling mode, organizational order and outof control relationship. At the e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concerning the de velopment of the lowcarbon city system based on the operation law of the low carbon city system so that the system will go in the direction the urbanites hop e it to go. The lowcarbon city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road for cities to dev elop, and also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model to guide the cities to develop sus tainably.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wcarbon city sys tem,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apability of the c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raised so as to ensure the goal of maximally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低碳城市范文第3篇

由于交通过于拥堵,北京天通苑早早就得了一个“添堵苑”的别称,等到人们结束了一天的拥堵,回到家中,已经夜深人静,所以又被称作“睡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由地球村主办的“低碳城市”――第38期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上指出,生活在睡城里的百万人口每天的两次大迁移,是北京拥堵现状的关键原因之一;“睡城”已经成为治理交通拥堵不可回避的城市痼疾。

北京这座城市就像一张大饼,四环、五环、六环,再加上河北正准备着力打造的“环北京经济圈”,天通苑仅仅是一个缩影,这些位于城区周围的大型“睡城”,仍然每天不停地上演着潮起潮落一样的拥堵高峰。交通的不低碳已经让 “低碳”仅仅是北京的吆喝。

疯狂的低碳城市

2003年英国政府最先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建设低碳经济》以后,哥本哈根市提出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个碳中和城市,并计划在到2015年二氧化碳减排20%之前,英国伦敦市也提出到2025年之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低碳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

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共建,让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底气;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然而,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零碳城市”很荒谬

什么是低碳城市?首先要对“碳”进行界定,目前城市主要的碳排放主要还是来自化石燃料的排放。所谓“低碳”,就是完成一定目标的格局、水平,比如我国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减少40%-45%,实现了这个目标,就是低碳。中国目前处在城市化、工业化阶段,且可再生能源供应数量有限且不稳定,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实现“零碳城市”,那是我们对100年、500年之后城市的美好愿望。

“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潘家华教授指出。

第一个误区是对重工业项目一刀切。比如有些人认为搞低碳经济,钢铁、水泥这些行业都不能上了。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必须要有钢铁、水泥的生产,否则这个社会无法运转。所谓“低碳城市”,其实是碳生产力提高,或者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最低。中国现在每吨钢要消耗0.65吨标煤,如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那么就是低碳。并不是我们生产钢就不低碳,只要钢的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是低的,那就是低碳的。

第二个误区是低碳太贵。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比如白炽灯换成节能灯,7瓦就相当于白炽灯40瓦,减少了电费。建筑装了双层玻璃,保温上去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当然,现在有些成本是要高一些的,比如风能、太阳能价格相对较高,但这只考虑了直接成本,没有考虑到污染成本和社会成本。另外,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将来没有石油天然气了,我们用什么?再者,低碳就是竞争力,现在很多产品要有碳标签,高碳的没人买,而且大多数国家准备征收碳关税。所以说低碳未必就是高成本。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低碳是今后的事。低碳是一个过程,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进而加速这一进程。能源安全也好,环境保护也好,时不我待。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低碳是富人的事,与中低收入者无关。低碳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有关系。比如随手关灯、电视不看了要关掉、电脑等少待机、外出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低碳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规划:低碳城市的起点

城市规划的缺失,让“睡城”居民做出了为北京“添堵”的无奈选择。然而,“添堵苑”还是有希望的。规划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推倒旧城、平地而起一座新城,也体现在对旧城“缝缝补补”的修复中。科学的规划,可以完成城市从“假低碳”到“真低碳”的蜕变。

2009年,位于美国硅谷中心的加州圣塔克拉拉郡打算在市属公共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光伏电站。为此,政府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但因为这些项目分散在9个城市的70多个点,涵盖车棚、医院、监狱,乃至图书馆、公共交通。政府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做标书。同时,因为每一个点的装机都很小,单个招标并不足以吸引优秀的建筑商,整个项目很难继续推进。而圣塔克拉拉郡下辖15座城市,英特尔、雅虎、思科、惠普、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的总部都坐落于此,所以,这个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后来,通过招标,他们确定了项目进行的方案。首先,逐一诊断70多个点,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小型电站,包括现场勘测,分析已有电费结构,与业主面谈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针对每个点提供了多套可选方案。同时,为客户考虑未来10年、20年的用电需求,如电力是否调价,系统维护成本等多种因素,然后为客户提供多套不同投资方案。

在第一个业主确定方案后,再将所有点分成十几个大类,每类都制定招标书。标书发出后,因为整体项目庞大,引起美国各大系统集成商的重视,纷纷投标。评标之后,与9个城市和3个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低碳城市范文第4篇

――《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之哥本哈根宣言》

马斯达尔:油层上的零碳乌托邦

阿布扎比是个被眷顾的地方,凭借着地下埋藏的将近1000亿桶原油和至少1万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它的居民几乎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按照当下的油价平均计算,阿布扎比的42万居民每人都拥有1700万美元。然而就是这个全世界最不担心石油匮乏的城市,正在计划建设世界上第一座的可持续城市――这座名为“马斯达尔”的城市将不使用一滴石油,完全依靠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运转。

“马斯达尔”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为“来源”。为了追寻一个未知的“来源”,阿布扎比在未来将投入220亿美元。负责规划执行的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执行长艾哈迈德•阿尔贾柏(Sultan Ahmed Al Jaber)说:“很多人问我们,为何阿布扎比要做这事?我的问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能做,也必须去做。我们能,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就是能源供应的领导者。但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阿布扎比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这里将是未来人类的居住目标,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明白,未来他们都应该住在这样的城市里。”

能源之都的华丽转身

说起阿联酋,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奢华的迪拜而非首都阿布扎比。

在漫长的历史中,阿布扎比都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夏季,烈日使温度上升到50摄氏度,没有淡水、没有土壤、也没有动物,几英里外就是一片被污染的海洋。它也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最富庶的一个,坐拥世界石油储量8%、阿联酋石油储量80%以上的阿布扎比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石油之都。然而,对于未雨绸缪的阿布扎比人来说,曾经带给他们无限财富的石油已经是一种“过去的能源”,总有一天将会枯竭。2100年之后,将是可再生能源或者说“未来能源”的天下。

在马斯达尔的建设计划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这座诞生在石油之都的城市不使用一滴石油,不使用汽车,而采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实现自给自足。

“这是一个极其雄心勃勃的项目,”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的的英国设计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说,“我们受邀来设计一座零碳城市,在这个荒芜的地方,我们需要回顾历史看看古代的村落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这些建筑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座阿拉伯城堡,风塔收集沙漠的微风并吹走热空气为城堡降温。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超过5层楼;整个城市采用东北-西南走向,使日照和阴影达到最佳平衡。

初看这一城市的众多设计,你会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这座城市感觉更接近马拉车时代修建的许多城市。大多数道路将只有3米宽、70米长,以形成一个小气候并保持空气流通;屋顶可以透过空气,并在夏季反射阳光。每个建筑的200米之内都有公共交通工具,而街道都对着有柱廊的广场和喷泉。“在马斯达尔,一年中只有3个月气候非常热,在其他时候则比较湿润。我们绝对没有采用标准国际建筑式样,我们的目的是找到光和热之间的平衡。”福斯特的助手杰拉德•埃文登(Gerard Evenden)说,“建设一座新的城市是每个建筑师的梦想,但我们白手起家,也许我们将要实现的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乌托邦’。”

在电力全由替代或再生能源来供应的情况下,马斯达尔在水资源方面也有创新的设计。城市要做到用水量降到相同规模城市的1/2,每天只需约8000立方公尺的水量,远低于传统每天2万立方公尺的用水量。这将要如何做到呢?马斯达尔的居民用水多来自于废水循环利用和经过除盐处理的海水。当人们将地下水抽到地面上后,整个除盐过程则是用太阳能发电的除盐设备进行处理。经过太阳能提供能量的脱盐系统之后,成千上万吨的淡水将被送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一些用过的废水则被用于城市中的工业用水,清洗建筑和街道并用于制冷。在这里储水和用水将会更有效率,包括在所有的居民住房中安装节水龙头、洗衣机、两段式冲水马桶等。马斯达尔创新与投资部部长萨德(Ziad Tassabehji)表示:“我们要做到零废弃物的目标就是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上厕所不一定要冲水洗净,洗澡也不一定要用水,这些都会改变现有的生活习惯,有全新的挑战。”

在马斯达尔城市巷道内将来也不允许汽车及机动车行驶,为达到干净又便利的运输效果,马斯达尔已成立一个2.5亿美元的干净科技基金,投资电动自行车赛格威(Segway)等公司与西门子(SIEMENS)等研发个人电动车。设计师们也在计划一些高科技的小玩意以替代传统的一些交通运输方式,他们计划将5万居民和所有在那里工作的人都放到三个高度的某一个高度上前行。一条轻轨将飞驰而过,把人们从马斯达尔带到阿布扎比城的钢筋水泥森林。第二个高度专供步行者之用,而第三个则专为“私人捷运仓”所用,埃文登把后者描述为“在道路中的轮轨或磁轨上行驶的小型交通工具,像无人驾驶的私人出租车一样”。所有的服务都将实现数字化控制。如果你走累了,可以到街道下一层乘坐个人快速运输系统和个人轨道车。这些全智能无人驾驶的交通工具由磁感应器指引,太阳能供电,碰到障碍物会自动停下。按设计,他们会带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埃文登补充说:“这是一项可靠的技术。它们在荷兰已成为产品,在鹿特丹港通常被用于搬运集装箱。”这些听起来更像是科幻电影里所描述的未来城市的场景,在马斯达尔也都将会变成现实。

从技术消费者到技术创造者

要让一座海市蜃楼变为现实,单纯依靠现有的替代能源解决方案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全新理念的开发。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除了在物质财富上能够相提并论外,仅有159万人的阿布扎比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的储备方面就相差甚远了。

阿布扎比人也明白,引进人才和提升科技研发实力将是寻找“来源”的第一步。于是,与全球顶级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合作,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专注研究可替换能源的高等院校马斯达尔科技大学(MIST,Masda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也是马斯达尔城市七阶段开发计划中的首要工程。

在这里,无论教授或学生,钱都不是问题。教授除了薪资,还会得到类似中国人才引进计划提供的安家费;学生不用交纳学费,每个月还有一定的补助。学生们还有机会到世界其他机构深造,学费由马斯达尔计划承担,回来或者不回来,基本看学生本人的愿望。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马斯达尔研究院就如同中国政府前几年提出的引进吸收再消化政策一样,一开始将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对新技术、新材料的集合、吸收和消化上。

来自中国台湾的助理教授蔡怡民说:“的确,目前的研究院还没有多少自己的技术,但马斯达尔城是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集合地。集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很快会有自己的专有技术。”

除了自建研究院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马斯达尔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研究网络,与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帝国大学、日本东京科技研究院在内的世界其他优秀大学与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以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在能源科技方面能够取得突破。“即使是明知不可能,未来也有很多变量。但透过政府及专家学者的投入,能源的创新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全人类都需要共同关注与合作的一件事。”哈佛大学创业中心资深研究员欧雷(William K•Aulet)表示。

从一个技术消费者到技术创造者的道路也许并不平坦,但是,有良好的制度和资金保障,有创新的激情,有马斯达尔城这个巨大的实验室,事情应该会变得容易许多。而技术,就将成为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正如地球之友(FoE)的主管托尼•朱尼珀(Tony Juniper)所说:“对位于海湾地区这块世界化石燃料开采的心脏地带的其他国家来说,马斯达尔也许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但是,马斯达尔对于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实验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未来,必将是新能源的一场革命,而我们没有时间再等待下去了,必须从现在开始。”

托特尼斯:远方有个小镇叫变革镇

变革镇的创始人罗伯•霍普金斯是英国农业永续发展倡导者,他在2003年初次接触到“石油峰值”一词,意识到石油终有一天会枯竭,人类亟需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当时他在给爱尔兰肯赛尔继续教育进修学院的学生们上课,教授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还与学生们合作创立了一个“能源下降行动计划”。他的几名学生将此计划命名为“变革镇”,并递交给肯塞尔镇议会,当地议员则将此计划作为政策采纳,这便是变革镇的雏形。

2006年,霍普金斯在完成博士学位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英国德文郡的托特尼斯镇,开始将变革镇的想法变成现实。在征得300多名小镇居民的同意后,托特尼斯镇政府出面为居民提供职业培训,发展水果蔬菜种植、面包烘焙技术及纺织业等,使食品生产、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彻底实现“本土化”,不用长途运输,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发行“托特尼斯镑”

据英国《独立报》2008年5月1日报道说,为了使金融的发展也不依赖石油,托特尼斯镇负责研究经济问题的“变革镇”小组,还发行了新的货币“托特尼斯镑”。这种货币只在自己的小镇流通,每镑相当于1英镑,在法律上相当于官方货币的同等物,目的是让钱在本地的商业体系流通,真正实现本土化。

根据预想,如果人们用这种货币买本城镇生产的商品,那就无需从千里之外的地方买进货物,可节省运输的油耗,减少交通对气候的不利影响,还能加强社区内部的联系,一举两得。而实际上,“托特尼斯镑”一出现迅即得到小镇居民的青睐,很快在全镇70多家商店流通。霍普金斯认为,“托特尼斯镑”的发行使“变革镇”的行动,迥异于其他环保组织的活动。

从1到300

由于托特尼斯镇石第一个变革镇,创建过程无前人经验可循,改革的各方面都需要小镇居民共同协商。为了便于沟通和协调,霍普金斯和小镇的居民们开通了变革镇的官方网站“变革网络”。他们通过网站向世界展示了该镇成功转型的12步指导方针,即:创建一个筹划委员会以指导项目的进行;提升社区民众意识;打好基础;加深社区责任感;建立主题小组;举行公开会议;开展可见的实践性活动;组织培训;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听取长者意见;任其自然发展;创立独特的能源行动计划。

随着托特尼斯镇变革之路的不断成熟,其他社区的人也开始学习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而变革镇,也从一个大学课堂给学生留的作业,发展成现实中的国际性行动。截至2010年5月,已经有超过300个社区被各国政府确立为变革镇。

变革镇行动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但也有人对变革行动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场反文化运动,也有人认为该行动无法在大城市难以运行。但创始人霍普金斯则指出,变革行动不仅是一场环境运动,还是一场文化运动,开展变革行动的意义并非建立一个与世隔绝、让人逃避现实的环境,而是构建一个反思人类生活方式、创建理想生活的实践社区。他说:“我的信念是,我们集体的智慧能让我们超越能源危机。”

菲律宾:回归天然的环保之城

1L阳光

在菲律宾大马尼拉市的贫民窟中,低矮的住宅彼此紧依,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采光”,即使外面艳阳高照,屋内也仍然会是昏暗无光。因此,居住在这里的赤贫家庭不得不长时间开灯,电费可达每月800到1000比索(约合120-150人民币),这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是份不小的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菲律宾展开了一项名为“一升阳光”的公益计划。即将水瓶安插在屋顶上,通过水瓶里的水将阳光反射进屋子,成为“灯光”。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个水瓶安放完毕,正在为贫民窟的家庭提供免费的照明,这些家庭就可以省下用来开灯的电费,把钱花在更加需要的地方。

水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奥妙,这些容量大约一升的水瓶半截露在屋顶,用铁板覆盖密封住就算完成了安装,而瓶子内部则是水,和大约四勺的漂白粉。单单将直射的阳光变成散射的“灯光”只需要水就够了,漂白粉的作用是阻止藻类的产生,以让这些水瓶的使用寿命延长到整整5年。

贫民窟的居民对于如此简单的发明带来的明亮灯光而感叹不已。在一年中超过10个月的时间里,水瓶能够媲美55-60瓦的电灯,节省下的电费可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鸡毛复合板

菲律宾Los Baqos大学曼南德罗•雅科达教授发明一种建筑新材料“鸡毛复合板”,这种鸡毛板用压缩黏合胶和鸡毛混合而成,可以替代建筑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木制复合板,经进一步研究后有望广泛应用于建筑和装修。

这种鸡毛复合板能够抵御白蚁等昆虫侵袭,因为虫子不吃鸡毛,与传统木制复合板相比,它也没那么易燃。经过进一步研究后,这种鸡毛复合板可用作门窗用嵌板和用于吊顶等,但不能用于墙或柱子等承重部分。

菲律宾是家禽饲养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每年产出大约2400万吨废弃羽毛,将这些羽毛用来制作板材,能够减轻处理羽毛造成的污染。

竹子出租车

菲律宾盛产竹子,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家具制造、竹手工制品、工艺品、乐器、竹制建筑等均已形成了商业开发的规模,竹板材、竹家具等新产品不断涌现,而日前研制出的高科技竹制出租车更是令人以耳目一新。

在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很大一部分能源用于制造和驱动各式各样的汽车零部件。而在竹制出租车的制作过程中,则节省了这部分能源,出租车由可再生材料制造。车身是完全由竹子制造的,足够强韧、重量轻。竹制出租车的燃油也是可再生的。众所周知,菲律宾大量种植椰子,椰子油便为竹制出租车提供动力。

低碳城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策略

一、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内涵

(一)低碳经济内涵

北京、上海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H7N9病毒的快速变异,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气候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课题。为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只有从低碳的视角发展经济,方能有效应对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低碳经济为人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推进了工业文明向着生态经济文明的方向科学发展。实际上,低碳经济建设可促进能源应用效率的优质提升,并开创了良好的清洁能源体系结构。其发展总体目标在于促进能源技术的全面更新,发展体制的优化健全,不遗余力的降低煤炭石油高碳资源的应用耗费,进而通过低耗费、小污染发展市场经济。我国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推进低碳经济面临着较多屏障影响,因此只有在经费与技术层面下大力气,方能抑制碳排放总量的持续上升,实现同发达国家的全面对接。

(二)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确保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始终位于低水平行列,具体涵盖城市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低碳经营与消费,进而创建节约型、友好型、生态型、环保型社会,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创建低碳城市应遵循低碳生产的科学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低碳消费。同时应调控高碳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优化经济结构体系的全面调节,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应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开发洁净能源、研究环保技术,应用持续性、环保型设计完善建筑业发展,创建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工程,实现资源的合理回收,并发展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城市

(一)维护宏观利益,明确权责义务

我国氮排放总量的日益提升,在考量我国特定国情的基础上,应分析现代贸易以及经营投资导致的转移诱因,特别是高碳产品的经营出口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应有必要令出口对象对产品形成的碳排放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这样方能降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面对的国际市场压力。从事低碳经济国际交流合作阶段中,应维护宏观利益,以持续发展为基准,全面做好技术以及工程项目的审核管理,进行减排投入成本的精准核算,提升碳排放经济交易的清晰度、透明性。应明确自身权责义务,预防清洁机制变为经济发达区域一种相对廉价的低碳发展与节能建设手段。

(二)全面重视低碳经济,扶持技术创新

低碳行动开展的越早,越能在经济发展中赢取主动,并面临较少的经济损失。由我国当前国情来看,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条件约束以及能源应用问题。为预防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以及能源设施构建阶段中形成资金以及技术的锁定,应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创新与更新转变。应真正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战略目标,杜绝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做法。应探寻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良好结合点,进而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节、完善城市布局规划,推进技术创新、巩固基础发展,为低碳经济的更新、低碳城市的持续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三)优化政策机制,创建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区

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优质政策的扶植,因此应优化政策机制,征收碳税并实施碳交易。碳税税率受到能源碳量以及热量的影响,能源不同,形成的税负有所不同。相关单位应给予有效的配合,完善税收管理策略,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低碳经济税收管理系统。同时,应多措并举,推进技术创新,扩充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应设置低碳基金,例如清洁发展、绿色环保基金,进而为低碳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应扩充资金筹集途径,优化运作管理模式,通过创新研究推进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引导企业积极应用研究低碳经营模式。再者,应强化国际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协同发展,加快低碳技术建设步伐,创建优质的环保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为汲取经验,探究有效方式,应创建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区,可在我国东部以及西部区域优选试点,通过政策制定广泛的吸引制造研发力量的投入,将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产业进行优化改造,对于无法改造的应予以淘汰,进而真正构建示范城市区域。还可在电力行业、建筑交通、石油化工、冶金生产等污染显著、能耗较高的行业进行率先试点,应用低碳技术实现全面优化更新,真正创建出低碳环保城市与优质经济发展环境。

三、结语

总之,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是应对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开展试点建设,创新低碳技术,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方能提升实践水平,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化生态环保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芳,丁艳.低碳战略及其发展路径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2(1).

低碳城市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中国梦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的载体。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却面临严峻的挑战。建设低碳城市正是人类稳定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径。自2008年我国提出低碳城市建设以来,低碳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困境必要之路,为我国实现“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1 低碳城市发展的背景及特征

低碳城市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寻求新的增长点、警醒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同时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出新的路径。低碳,Low Carbon,本质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故低碳城市可以理解为:将低碳目标与城市化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低碳城市有三个特征。多样性。低碳城市要将生态系统与循环经济、社会模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各个子系统联系起来,同时各系统之间形成网络联系,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可循环性。低碳城市的循环性体现在子系统层面,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英国的卡伦堡模型和贵州的蔗糖企业,就是将多个企业连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可实践性。低碳城市建设是可行的,要求相关制造业完善能源链条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低碳技术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完成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变。国家发改委将天津、深圳等八市定为我国第一批国家低碳城市的试点。

2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困境

以往城市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城市化泡沫盛行。城市中务工人员的增长导致住房紧张、能源紧缺和交通拥挤;政府盲目将“发展是硬道理”异化为“增长是硬道理”,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征用周围农田,破坏周边大量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农民因没有田地而外出务工导致城市建设闲置,使“新城”变“空城”。

城市发展路径单一,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失衡。以往城市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各城市发展规模大小取决于该城资源型产业,政府认为开发土地建设就是城市化的标志,忽略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第一、第三产业薄弱,而资源型产业的兴衰依赖于资源储存量的多少,据统计我国2/3的矿山进入老年期,1/4的资源性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城市发展目的异化导致生态危机。起先建设城市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拥有更安全、更好的环境,但城市华丽的外表背后有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城市垃圾的剧增、传染疾病的蔓延、工业废水的排放、地下水资源的匮乏和地表塌陷等。在这个物欲世界里,人的私欲、权利、和欲望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与起初人类创建城市的目的背道而行。

3 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途径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我们对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新反思和审视。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正确的思维导向,注重人文主义精神、需要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和新对策的支持、需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清洁循环生产。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重拾人文主义精神。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作为衡量自然界的价值尺度,低碳城市正是一种全新的协调社会、自然和人发展模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便是最好的例子。

健全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三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其一,政府应确立总体战略方向,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企业中的不同层次建立节能管理系统并开展节能审计,不能形式主义。其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入科学技术。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为”,中国向低碳城市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其三,增强民众低碳意识。建设低碳城市要因地制宜,不能让民众盲目跟从,对民众加强低碳知识的宣讲,使更多人了解资源不可再生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员和自然和平相处。

开发和循环利用新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人们要解决生态能源危机必须开发新能源和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1]。很多国家在研发“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电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2]。循环经济要求的是从资源的开采到产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废弃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4 低碳城市对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来提醒我们“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3]。基于此愿望,中国各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而低碳城市我国实现中国梦开创了新路径。

从生态价值观念看,低碳城市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城市强调人亲近自然,摒弃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铺张浪费,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和谐。低碳城市除了具有它本身倡导“低碳”意义外,它还具备了对生态文明以及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不仅对工业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和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实践途径上,低碳城市对实现“中国梦”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又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4]。对低碳城市的构想,吸取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可取之处,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构建思路和构建的框架,使城市建设能走出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困境,在创建低碳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从社会关系上,低碳城市建设符合我国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低碳城市建设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节能减排为特征形成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进而推动社会生产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良好,最终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

[2]塔蒂安娜,伦敦气候变化署.低碳城市:从伦敦到上海的愿景[J].城市中国,2007:91-92.

[3]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2013(1).

低碳城市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低碳型;城市规划;解决措施

前言:现如今,中国正在面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的多重压力,城市的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在各方面的发展,在规模、发展、布局、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方面上都与低碳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所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在建立低碳城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找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在城市低碳发展方向需要不断的探索。

1、中国低碳城市的类型

中国在建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模从几个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盘新建型,另一类是调整提高型。

1.1全盘新建型低碳城市

全盘新建型生态城市如中新天津生态科技城、曹妃甸生态城等,多建在非传统建设用地上:天津生态科技城用地位于海边,现状1 /3是废弃的盐田、1 /3是盐碱荒地、1 /3是有污染的水面;曹妃甸生态城填海造地。

1.2调整提高性低碳城市

调整提高型生态城市如中新苏州生态科技城,南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是工业园开发的拓展,目前已经进行常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的改进规划。

2、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2.1技术方面的发展

在建筑物节能方面的应用上,在现如今建筑的能耗已占据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据此,有的学者主张在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小区地面和建筑物顶层建筑材料等方法来改变“城市的小气候”。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在小区规划中,将屋顶草坪和植物作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这样可以增强建筑物的隔热保温能力,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又可以不征用土地而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方面上,无论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发展仍然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已经被公认是实现低碳城市的基本模式之一。

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规划由概念层面推进到可操作层面的关键所在。

2.2空间层面方面上的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赋予了紧凑城市新的意义。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中,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推崇紧凑、多功能的用地方式,主张用地的有效混合,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以提高短距离出行的比例。

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且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交通碳排放在城市总体碳排放中的比重还会上升。 据研究,小汽车的人均能源消耗是公共交通的8倍以上,而人均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则是公共交通的50倍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师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模式。

在增强城市碳汇能力方面,有的学者主张用绿环将居住用地和第二产业用地隔开,同时扩大绿地、公园的规模,并避免建筑与绿地相互隔离。

3、低碳城市规划方法

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是界定低碳型生态城市的四个关键方面,它们相互依存。要系统地看待城市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对于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发展的要求,保持它们的动态平衡,避免过度强调某一因素,导致整个城市的失衡。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可以划分为三大步骤。

3.1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对于低碳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这四个方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产业方面提出从单一制造型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型,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社会方面提出营建步行范围内可达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方面提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和生态环保的人工环境;资源、能源方面提出低碳节能,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积极推进垃圾的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处理。

3.2变革城市规划的各个系统

根据低碳型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变革城市规划的各系统。内容大体可分为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景观生态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规划六大系统。

3.3将发展目标和各系统落实在空间规划上

通过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将发展目标与各系统的要求落实到空间规划上来,形成生态控制性指标,指导土地开发和建设。以中新苏州生态科技城为例,将各系统的生态控制性指标分解,然后结合到各地块的土地出让条件中,确保在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4、低碳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尽管对低碳型生态城市的认识仍在探索当中,我们注意到并无固定的、终极的模式,各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因此发展道路必然差异很大,应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在探索中根据反馈的问题积极地加以调整。在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三个层面的八个值得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4.1规划与实施层面上的改进

在规划与实施层面上,低碳型生态城市需要多方面有效配合才能成功实施,构建低碳型生态城市涉及规划、建筑、环保、产业等诸多方面内容,因此需打破条块限制,由多个管理机构有效配合才能实施。例如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规划涉及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水务局、园林局等机构以及开发公司参与实施。

受周围环境的制约,所以需要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碳型生态城市由于规模限制,既受外部影响,又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在解决自身内部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与周边环境保持良性互动,输出积极而非消极的影响。在规划中强调提升内部的环境质量,同时通过高效的生态支撑系统与生态补偿措施,减少能源、资源耗用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各系统方案,确保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不同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出现的情况也不同,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相对应的方案。

4.2在技术选择层面上的改进

对于通过投资的合理回报,规避可能的技术风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低碳型生态城市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关注节约资源、能源和降低环境影响,虽然维持费用有所降低,但是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由于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因此在融资、产权、回报机制上面应有所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一些技术需要进行先进技术的试点与尝试,由于采用一些探索性的措施与先进技术,而非常规措施与技术,因而称做低碳型生态城市。但是这些探索性必定增加技术风险与投资额,使实施难度大大增加。因为需要细致的调查分析与权衡,所以应当先做试点,根据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而非单纯的技术的先进性来决定是否采用。

4.3讲求实效,避免生态技术措施的“符号化”

应避免急功近利,不顾应用条件,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技术,使生态技术措施符号化,成为标榜生态的符号,忽视实效,徒具生态之表,丧失内涵。

结语: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到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而现在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要有一定体制的完善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等等,而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探索,解决不利的问题,这样低碳低碳城市的建设方面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凤祥,低碳型城市规划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

低碳城市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51-03

前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以及城市化进程地快速推进,由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问题。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以及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体现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解决气候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在此背景之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渐在各国达成共识。城市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7年起,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苏州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苏州是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十分重视苏州低碳经济的发展,编制了《苏州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为苏州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发展方向。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步伐已经迈出,然而,为更好地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对苏州目前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本文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苏州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5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苏州目前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一、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构建原则。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应该构建一个反映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个指标体系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1)可比性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尽量选择可比性较强的相对指标和区域间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标;(2)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因此,选择指标时,数据应该可以通过各级统计年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获得,以便进行研究;(3)代表性、综合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所要说明的问题。

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笔者在深入研究低碳城市特征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报告以及目前国内外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指标构成,基于上述原则,构建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比较

数据选取及分析过程。本文数据选自2011年苏州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南京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以及常州统计年鉴,并经整理测算而得。

因子分析法步骤:

第一步:首先收集整理5个城市15个指标的相应数值,由于各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与数量级不一样,为了准确地评价各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Z Scores)。

公式:x′ij=(xij-xj)/σj,其中:xj=ij,σ=,

第二步: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R 并得到其特征向量。采用统计软件 SPSS15.0 进行分析,得出 R 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共有三大特征根:5.199、4.908、4.012。它们在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化方差的94.602%。因此,前三个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

第三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所提取的四个主因子 F1、F2、F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上页表3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上页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由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A4)、人均生活用电量(B3)、人口密度(B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5)决定;第二主因子由人均GDP(A1)、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C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3)决定;第三主因子第三产业占GDP比重(A3)、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A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B1)、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数量(B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C4)、环境投入占GDP比重(C6)决定。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各因子所占权重即各自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并由此得到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综合指数F:

F=41.504/94.602 F1+28.618/94.602 F2+24.480/94.602 F3

将标准化的数据代入前式可得出5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一般来说,综合得分越高,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就越高;得分大于0意味着该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在5个城市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需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最后通过计算得出2010年苏州同沪、宁、锡、常五个城市的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结果如下(见表4):

通过因子分析法,将苏州与沪、宁、锡、常四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苏州目前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居于5个城市之首,常州次之。这说明苏州近几年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苏州在因子2与因子3的排名均为第一,而从因子2和因子3所涉及的指标来看,这些指标涉及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政府对环保的投入等方面,最能直接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情况,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几年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因子2、因子3各指标中,苏州也有落后的方面,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苏州仅有41.4%,在5个城市中位列最后。苏州的人均拥有汽车数量位于5个城市之首,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却最低,这种交通方式显然与低碳交通的理念不相符合。然而苏州在因子1的排名却不高,从原始数据来看,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还不高,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人均用电量在5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这说明居民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低碳化,产业低碳化要求产业技术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大幅度提升,产业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产品附加值高,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得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然而苏州目前仍然是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同周边城市相比还不高,这种产业结构十分不利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因此苏州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政府提供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加快公共交通发展步伐,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增加公共交通密度。加快城市的轻轨和地铁建设,打造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汽油燃料比重。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繁忙路段的用车停车成本。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引进和开发运输新技术。

3.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极力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即在维持高水准生活的同时尽量使用节能低碳的产品和工具。政府应大力宣传低碳理念,教育市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意识,号召市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努力实现个人生活的低排放、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金石.WWF 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A):22.

[2]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3]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13.

[4] 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发展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9,(19):11-16.

[5] 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78-80.

低碳城市范文第9篇

那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政府部署了哪些重要的节能减排政策?这些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城市如何在新局势下结合自身优势部署经济绿色增长和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城市探索低碳解决方案应用的经验是什么?

国家目标强化,布局紧凑。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新能源利用目标通过各部委政策文件得到强化,彰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以试点来带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部署。

地方区域发展,各有突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分配给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以不同的节能目标。如东部发达地区节能目标18%,中部地区16%,东南沿海开放地区18%,西部地区10-15%不等。各区域结合国家政策,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各有侧重地部署了本地的低碳发展和转型战略。

东部城市杭州——注重民生和谐。杭州市常住人口年人均GDP达6.8万元,已步入中等发达经济水平,因此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和民生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为杭州市公共交通出行贡献了8%的出行率,与公共交通的无缝链接和易租易还系统使日均租用量达25万人次,而商业化开发使项目

基本运营平衡,并深受市民认可。在电动汽车应用方面,杭州市通过电动出租车示范、给予私人购车补贴、推广私人租赁、以及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应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中部城市武汉——转变发展两型。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工业城市武汉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仍然是产业转型升级。东湖开发区被升级为部级创新示范区,为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两个区域能源中心在东湖开发区的应用为区域能源管理积累了经验。武汉市在碳交易领域的先试先行也正在为其赢得碳商机。

东南沿海城市东莞—世界加工厂升级。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年人均GDP达6.6万元。东莞以发展加工贸易业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外向型典型,成为世界加工厂。东莞经济转型中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及试点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战略转型的重点。东莞城市化率较高,已经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东莞在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运营方式、以及建设标准等方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经验。

西部城市喀什——探索跨越式发展。地处新疆的喀什人均GDP约2.2万元,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喀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文化历史古迹及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喀什今天思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旧城改造项目将文化历史传承的思想纳入其中,探索喀什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可持续理念。在五大国际通商口岸中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本地化、以及金融服务和旅游业,为喀什跨越式发展中的绿色定位提供了机会。

以上案例跟踪为探索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广泛意义上的经验借鉴,包括政策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创新、金融体系的介入方式等。这也是气候组织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并行过程中如何有效纳入绿色低碳战略的成果。气候组织“中国再设计”项目将继续携手更多的中国城市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和推动城市更积极和有效地实践绿色低碳的转型。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出自:

低碳城市范文第10篇

低碳时代,无论是哪个城市的市长、市委书记都想抢占一个好的赛道,有好的位置

低碳时代,发展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一曰高碳经济,一曰低碳经济。高碳经济往往靠劳动来获得,工人们整天穿着黑黝黝的工作服,蓬头垢面,工作环境恶劣,而低碳经济则常常是钱生钱,人们坐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面前摆着一台电脑,楼市、股市、期货、基金、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让人们进行贴身肉搏,闲来还可以聊一下QQ,给MM或GG打个招呼。显然后者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当我们回顾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往往叹惜很多地区为了发展而牺牲了环境,最后付出了更惨痛的代价。随着资源的枯竭,该城市也可能最终走向没落,犹如人的生老病死。

2008、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了两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区),这些资源除森林资源外,几乎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枯竭,说明这些资源所剩无几。粗略统计了一下,其中21个城市是煤枯竭,占比近50%。

这些城市的基本特点都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而地方政府在城市的高速发展期并未积攒下厚实的家底,很难全面转型,而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有繁盛时期所形成的庞大人口,这成为城市转型最大的瓶颈。

对于一个城市领导而言,他当然喜欢来钱快的项目和产业,比如钱生钱的金融,来钱快的高科技,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比较不感冒。

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完全避免高碳经济是不可能的,总得维持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吧。社会化的大分工,也自然会造就各种较大的发展差异,某些城市的重点是发展工业,而某些城市则靠金融等行业赚钱。

这也带来城市之间激烈的竞争,各城市一方面想方设法吸引外来投资,一方面推动进行产业升级,在这场长跑比赛中,无论是哪个城市的市长、市委书记都想抢占一个好的赛道,有好的位置。

低碳的竞争似乎刚刚开始,我们仍将看到各城市首长为了经济奔波忙碌的身影,他们的绩效将直接决定各城市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在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永远是讨论的热点,各个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一般都有诸多的假想敌和赶超的目标。

在城市的发展中,我们很容易找出一对对欢喜冤家,比如香港与上海、济南和青岛、深圳和苏州、深圳和广州、广州和天津、南京和苏州等等,这些城市都在暗中较劲。城市之间的对比是全方位的,比GDP,比税收,而比到最后还是落到了产业结构上。在城市的发展目标中,纷纷将“低碳”看成一个重要的指标,低碳更是城市竞争力最好的反映。

随着城市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被污染的空气、环境噪声,大城市中的工业大量外迁,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低碳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创意设计、航运、商业等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首选,既不污染环境,又不需要太多的地方,凭几台电脑就可以创造出产值,投入产出比例那是相当的高,这比干工农业可轻松多了。

而在第三产业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则非金融业莫属。打造中国的金融中心,是中国各大城市的梦想。不过到目前为止,有机会实现这个梦的还仅限于北京、上海和香港,勉强再把范围扩得宽一些,可以再加上广州和深圳。

北京是中国的行政、文化中心,人行及中农工建四大行的总部都在那里,搞金融的优势得天独厚。香港历来就是亚洲金融中心,积累了上百年的家底要比内地一些小城市更有优势。

而上海在国务院批准国际航运和国际金融“双中心”以后,正向国务院提交争取“第三中心”的文件,就是要争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这也说明上海进取态度远超香港的想象,上海锐意打造的,正是香港日渐舍弃或者无法保住的经济支柱性产业。

上海和香港最终谁将胜出,仍是一个难以预料的事,但这也说明金融、贸易等来钱比较快,可以让GDP的数字蹭蹭蹭往上涨。目前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每天都有巨量的资金中转。金融业也可以看成是雁过拔毛,无论如何都得多少让庄家分一杯羹吧,也难怪有人将金融称为炼金术,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赚钱更是没得说。

金融业主要为企业及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是整个社会的“货币管家”。一个地方的金融中心地位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历史、地缘、文化、行政、经济实力等因素。一旦金融中心的地位确立,便可以获取巨大的优势。不同于靠干工业卖苦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可以创造巨量的低碳GDP。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经济制高点的争夺,对中国的各大城市而言,低碳的竞争似乎刚刚开始,我们仍将看到各城市首长为了经济奔波忙碌的身影,他们的绩效将直接决定各城市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这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各产业在整个社会利益链条上的地位。

上一篇: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范文 下一篇:渔业科技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