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7:51:56

低碳化设计论文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业;低碳化;研究进展;低碳旅游

一、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2035年以前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地出现。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各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理念也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启示。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降耗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新途径。

二、国外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一)旅游业碳排放量测量研究

碳排放的测量是为了给行业低碳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谢园方等在对GhislainDuboi、PaulPeet、SabinePerch-Nielse、MurrayPatterson、等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后,总结出国外的碳排放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税三个方面,应用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自下而上”研究法。

(二)旅游业能源结构调整研究

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控制与降低碳强度。StefanGossling、SusanneBecken等学者指出旅游业的能源结构对全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已立案并投入资金研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应用于旅游业的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与生产活动中。

(三)旅游业减排经济手段评估研究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研究显示交通部门征收燃料碳税对旅游业交通部门的低碳化起到不同的效果。RichardSJTol使用国际旅游流仿真模型研究得出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对中等距离的航班的影响很小,而对高排放的长途航班与短途航班的影响稍大。KarenMayora等研究指出如果用碳税代替登机税的话,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航空业的碳排放会不增反降。因此,碳税方案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以预测碳税实施效果。

(四)减排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的应用标准是技术发展成熟度、研发成本与应用潜力,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各有侧重。如日本是光伏发电技术领先于世界;欧盟的发展重点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及二氧化碳捕集运送与贮存方面;美国的发展重点是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照明技术等方面。

(五)公民低碳意识普及研究

公民低碳意识的普及是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的关键。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等先后指出旅游者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其在旅游交通、住宿、游玩等选择行为上做出引导,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三、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现状

(一)低碳旅游特征研究

旅游企业生产及旅游者消费活动的低碳化,以及关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是低碳旅游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低碳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需对旅游活动过程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

(二)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绝大部分是依托在生态足迹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脱钩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之上,这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保障。刘嘉龙在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侯文亮等使用一个“塔形”图,说明了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者、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景区的关系。

(三)减排技术研究

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的技术体制将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刘啸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碳源排放量的测算研究,能够推动减排技术的研究。张德英、蒋清文、刘武琼等提出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决策树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方法。

(四)景区低碳化发展

景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交通工具、游玩活动项目对化石能源高依赖性,使得近年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德山、黄文胜、汪宇明、刘通、张海霞、汪应洛等提出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一是编制低碳建设专项规划,发挥低碳旅游规划理念。二是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方面分析景区的整体效益,构建景区低碳GDP评价体系。三是生产过程注意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注重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四是倡导低碳生产与消费,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五是建立碳补偿机制,对碳补偿行为进行引导。六是景区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相互交流与分享减排技术与管理经验。

(五)酒店业低碳化发展

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来源包括能源消耗、垃圾释放和制冷剂泄露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耗量和排放系数,酒店规模对碳足迹的影响受到了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因此,在酒店建筑、酒店用品、服务过程、生产管理过程中做到节能、循环是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

(六)旅游交通业低碳化研究

旅游交通业碳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调整交通业能源结构、创新交通布局模式、倡导公共交通是交通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王润等提出了T0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模式,倡导空间的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蔡萌指出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道路改造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路紫等提出建立连接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减少私人交通工具使用率。

(七)低碳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低碳理念培育研究

旅游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消费、生活观念与行为的发展是旅游地的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紫等提出设计合适的碳计算器,让游客了解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引导游客旅游消费活动的碳补偿活动;利用宣传手册向游客普及低碳旅游的知识,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低碳旅游理念。林震等提出依靠政府引导作用,进而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最终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氛围。

四、讨论与展望

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部门生产活动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主要集中于交通、住宿部门,而对景区、旅游者碳足迹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节能、开发新能源、技术支持、城市低碳化发展、碳补偿等方面,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业低碳化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第一,理论基础薄弱。第二,发展路径选择较少,出现各个旅游地具体实施措施类同的情况。第三,研究地域范围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第四,关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不足。

随着旅游业低碳化的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缺乏新能源、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人力与资金支持,低碳软环境营造力度弱,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设施的能源结构调整成本高等难点问题。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形成热点:

第一,旅游业减排目标研究。可以借鉴已有的碳排放研究方法,如过程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物质流分析法等,对我国旅游业的碳足迹做出分析,并进行碳减排测算,从而分析旅游业的碳减排潜力,制定出旅游业碳减排目标。

第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我国政府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需要更进一步从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等角度出发,研究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

第三,减排经济手段研究。旅游业的碳税实施需要通过碳税方案的预测,以确定实施何种碳税方案,或确定碳税手段在旅游业的可行性。

第四,减排技术与能源结构研究。借鉴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再利用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已经应用的低碳技术,加大旅游业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以改善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控制与降低碳排放量。

第五,合作模式研究。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地区、企业、旅游组织之间开展经验、能力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第六,人口规模控制研究。Yoichikaya、MichaelDalton指出人口规模是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人口越多,碳排放量越大。因此,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景区接待、住宿接待、交通工具使用的人口数量控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家减排与低碳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谢园方,赵媛.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5).

3、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Energyuseassociatedwithdifferenttravelcho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3(2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6、,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J].旅游学刊,2010(3).

7、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

8、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

9、林震,费衍慧.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0(16).

10、刘啸.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旅游低碳化策略[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

*本文属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广西文科中心“科学研究工程”基金项目([2010]8号)、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学研究启动基金项目(2010)。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内部空间评价研究是实现低碳轨道交通的基础。以城市轻轨内部空间低碳化为目标,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层次结构提出低碳型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评价法,建立了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进行评价,为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是对城市低碳轨道交通研究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低碳 内部空间 评价

在能源危机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了各国政府的中心议题,构建高效低能耗的低碳交通体系能缓解交通拥堵以及降低能耗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1]。城市轻轨所具备的低碳属性促使其进入发展高潮期,尤其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随之带来巨大的城市轻轨建设量。而轻轨内部空间是整个轻轨枢纽主要的能源消耗载体,也是有害气体排放的来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内部空间进行评价,从而为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达到城市轻轨站点低碳化的目标。

在对轻轨站点评价研究上,张向科、刘浪[2]提出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设立了评价指标,构建了评判方法和评判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一个轻轨站点上。对其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智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刘琪和晏克非(2005)[3]在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广义效用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站场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是在已有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进行低碳评价,进而为其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轻轨站点内部空间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低碳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评价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方法利用归纳出来的指标对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或全面综合状况做出优劣的评定。评价轻轨站点内部空间状况时,要想得到真实、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必须先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4]。如表1-1所示:

1.2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轻轨既要满足旅客的中转,又要满足旅客的集散,它在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中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整个交通系统。轻轨内旅客聚集密度最大、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轻轨站点内部空间;同时,内部空间是主要的能源消耗载体,也是有害气体排放的来源,通过全面评价轻轨站点的内部空间,构建轻轨站点内部空间低碳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层次结构提出评价指标体系[5]。由此得出低碳型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2所示。

2.评价方法的选取与评价模型的建立

2.1评价方法的选取

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数量众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需要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目前用于轨道交通内部空间评价的方法种类繁多,并且各种评价方法又各有优缺点。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选取评价方法的关键是要选择适用于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表2-1就各个评价方法做了简单介绍。

本文所建立的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均可以调査所得或计算可得,不存在缺少统计资料的情况,也没有大量模糊指标,更不是非确定性评价问题,而且评价指标体系中已有很多主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不宜选取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的评价方法,所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灰色系统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不够好,处理权重不太容易,所以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能消除指标间的共线性,但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没有共线性,而且因为时间、环境的局限性得不到大量的统计数据,所以也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信息熵评价法是根据已知指标不同轻轨站点的差异度确定指标权重进行评价,故选取信息熵评价法作为本文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2.2评价模型的建立

基于信息熵理论构建本文的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模型,设有m个轻轨站点需要进行

评价,m个轻轨站点用n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则指标矩阵X可表示为:

各评价指标的概率Pij为:

当j一定且x1j=x2j=...=xmj时,即某一个指标所有轻轨站点的得分完全一样,此时Pij= l/m ,令Pi= 1/m;因Pij≥0,Pi≥0(i=1,2,...,m;j=1,2,...,n)且 则指标Xj相对强度熵Hj的计算公式为:

当某个指标对所有要评价的轻轨站点来说值相同时,信息熵值达到最大,此时Hj=1即对所有要评价的轻轨站点来说该指标完全一致,该指标的存在不影响最终评价结果。因此,某个指标的重要性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值Hj与1的差值,设其为指标的差异度Dj其计算公式为:

Dj=1-Hj (4)

根据归一法,所有指标的熵权和应为1。则指标的熵权Wj为: (5)

综合评价结果为指标的熵权与指标值的简单加权和,其计算公式为: (6)

式中, (7)

为m个轻轨站点综合评价结果的水平矩阵,其中Ri(i=1,2,...,m)表示第i个轻轨站点的综合评价结果[6]。

对综合指标评价水平矩阵R中的元素进行排序,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矩阵元素越小,则对应的轻轨枢纽内部空间低碳性越好;矩阵元素越大,其对应的轻轨枢纽内部空间低碳性越差。

3.结束语

低碳型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是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低碳交通的迅速发展是在全球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实施效果可以被看作是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实现的一个方面,促进了城市交通发展观的变革。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综合评价法,对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进行低碳评价,以指导轻轨站点今后进行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为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是城市低碳轨道交通发展研究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罗湘蓉.基于绿色交通构建低碳枢纽——高铁枢纽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2]张向科、刘浪.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轻轨站点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特种结构》增刊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225-227.

[3]刘琪,晏克非.公路站场规划布局方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159一162.

[4]李静.客运枢纽内部环境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5]纪雪艳.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计算辅助教学;云服务;低碳教育;教育活动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 1009―8097(2010)06―0019―04

引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增加,预测在未来20年,每十年温度升高0.2℃。指出气温升高1摄氏度,缺水的人口将增加4亿到17亿,气温升高2摄氏度,缺水人口将达20亿,地球上20%到30%的物种濒临灭绝。地表温度上升7至9华氏度,全球人口将有1/5受洪水影响,11亿至32亿人缺水,全球出现大规模物种灭绝。[1]上述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每个国家都要为共同生活的地球负责。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十分难得的,也体现了我国对世界环境保护高度负责的大国态度。在2010年的“两会”中代表们明确提出了低碳要求,并采取限制空调温度、低碳出行等系列低碳化生活方式为我国实现对世界的承诺作出贡献。在当前全社会低碳化要求下,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低碳教育也应运而生,本文将从低碳教育入手深入探讨教育活动中的低碳化问题,并分析低碳教育与教育活动低碳化之间的关系。

一 低碳教育与教育活动低碳化

1 什么是低碳教育

所谓的“低碳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学生和全体公民进行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应对地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和行为方式的教育,[2]低碳教育的范围很广泛,可以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各行各业。同时,低碳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从人们的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养成教育到行为方式的方法形成教育等多个方面。

2 教育活动中的低碳化问题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低碳化问题日渐显露,并同样会为我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巨大的贡献。本文所说的教育活动中的低碳化就是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为减少直接或者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进行的工作。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过程,比如:教育活动中学生、老师所使用的纸质教材、教科书,办公纸质文件,多媒体计算机等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都会间接地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据统计:每减少一本新教科书的使用,可以减少耗纸0.2千克,节能0.2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66千克,如果每年将5%的图书、期刊、报纸用电子书刊代替,可减少耗纸约26万吨,节能33.1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5.2万吨。[3]同时,移动硬盘、U盘、计算机等教育用具的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想实现教育中的低碳化,就必须减少上述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充分合理的应用云计算辅助教学,合理高效的设计和使用“云服务”。

二 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和“云服务”

1 什么是云计算辅助教学

“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s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CCAI)是指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支持的教育“云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①也就是充分利用云计算所带来的云服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资源共享,存储空间无限的便利条件。

2 什么是“云服务”

Google提出“云服务”的特点――“第一、数据在云端,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第二、软件在云端,无数的软件和服务置于云端的服务器中,不必下载软件,软件能动态升级;第三、无所不在的云计算,基于网络的‘云’服务器的物理位置与用户无关,只要使用者能够使用接入网络的任何设备,登录即用,十分方便;第四、无限强大的云计算,为全球化的用户提供了无限空间。”②

李开复(原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曾把云计算形象地比喻为――钱庄。他说[4]:“最早人们只是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后来有了钱庄,很安全,不过兑现起来比较麻烦。现在发展到银行可以到任何一个网点取钱,甚至通过ATM,或者国外的渠道。就像用电不需要家家装备发电机,直接从电力公司购买一样”。其实“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他能为我们存储无限的资源,帮我们管理和更新资源。

三 “云服务”在教育活动中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1 现状分析

正如上述李开复对“云计算”理解一样,云服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神秘,比如收发邮件,利用各种电子邮箱存储重要信息,使用公共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等都属于“云计算”,只不过我们在使用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云服务。在我国教育中随处可见“云服务”,但这种便利服务在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通过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对于“云服务”的系统分类还较少,本文主要从“云服务”的实际应用状态出发将目前我国教育中常见的“云服务”归为两大类即固态“云服务”和常态“云服务”,其各自的应用现状分别是:

(1)固态“云服务”,资源共享丰富但缺少低碳化意识。

所谓固态“云服务”是笔者对人们直接能意识到的“云服务”项目的总结。比如,目前教育工作者最能想到的“云服务”项目就是Google推出的Google sites,即网络协作平台,2008年2月28日,谷歌宣布推出协作网站编辑工具Google Sites,“这是一款基于Jot Spot的协作编辑工具,用户可以通过Google Sites将所有类型的文件包括文档、视频、图片、日历等与好友、团队或整个网络分享。”[5]纵观目前许多协作平台的应用,结合笔者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教学中建立的数字视频与图像处理协作平台的实践,发现固态“云服务”大家都很重视,都在尝试着建立,但有很多老师利用Google Sites建立的网络协作平台都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供一些零散的学习资源,或者组织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在老师的平台上将学生们的网站一一链接,但就学生们而言,仅仅是起到了学生个人学习和知识管理的作用,学生与老师以及与其他同学的联系较少。而且,在这些“云服务”的应用中很多使用者都没有考虑到低碳化问题,仅仅将学习平台作为学习资源的以及教学交流的桥梁,没有深层次挖掘固态“云服务”在教育低碳化方面的作用。

(2)常态“云服务”使用频繁,但使用方法单一,低碳化意识不强。

所谓常态“云服务”,是笔者对除协作平台等开源软件以外的日常使用的“云服务”项目的总称,例如:腾讯QQ、电子邮箱、博客、贴吧、移动服务等等,这些“云服务”都是日常使用的项目,正因为太平常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很少有人在使用QQ时会意识到自己在享受“云服务”。我们每天都在非常频繁地享受常态“云服务”,但由于使用方法单一,所以很多常态“云服务”只是发挥了其最普通最基本的功能,如QQ只被许多同学和老师们用做聊天工具,完全没有意识到QQ提供“云服务”的其他强大功能,和对教育低碳化的贡献,即使有许多同学已经在用常态“云服务”为低碳化作贡献但他自身并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低碳化意识不强。

2 多种“云服务”在教育中的特点分析

结合两种状态的“云服务”现状,围绕教育中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等主要工作,可将固态“云服务”和常态“云服务”的从应用的角度细分为八种服务状态,即:第一种是协作平台,第二种是电子邮箱,第三种是博客空间,第四种是网络贴吧,第五种为搜索引擎,第六种是QQ空间,第七种是QQ群服务,第八种是移动服务。

上述八种云服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大致分析如下:

(1)协作平台:协作平台是进行团队开发、协作的系统,一般是基于互联网,也有用专业网的情况。协作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分工合作、进度控制、版本控制等功能。[6]如最常见的Google协作平台,它是一个在线应用程序,使用者可以像编辑文档一样简单编辑网页。Google协作平台将Google的很多服务,如:视频、日历、Google DOCs、相册、小工具等等提供给用户。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多种信息以恰当合理的方式整合于一体,并可以轻松地将所有的信息共享给他人,供他人查看、编辑。这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而且可以实现交流和写作。Google协作平台有多种用途,公司简单主页、学校网站、个人主页、教学网站等等。[7]协作平台适应于建立师生共享共建的教学和科研研究空间;

(2)电子邮箱(包括QQ邮箱):电子邮箱(E-MAIL BOX)是通过网络电子邮局为网络客户提供的网络交流电子信息空间。电子邮箱具有存储和收发电子信息的功能,是因特网中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8]它除了收发电子邮件以外还是存储重要资料的好空间;

(3)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9]博客成为了发展自己个性,自由学术交流和教师之间以及师生间沟通的空间;

(4)网络贴吧:贴吧是百度旗下的独立品牌,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贴吧自2003年11月26日创建,贴吧的创意来自于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结合搜索引擎建立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地展开交流和互相帮助。[10]是学生跨系、跨学院交流的信息平台,是可以自由言论的公园;

(5)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11]常用的有百度,谷歌等;

(6)QQ空间:是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个性空间。拥有Qzone就可以拥有网络日志、相册、音乐盒、神奇花藤、互动等专业动态功能,[12]是一个相对博客空间较为私密的个人空间,适合小范围人群的交流;

(7)QQ群: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交流的服务。群主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在群内除了聊天,腾讯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交流方式。[13]QQ群服务在提高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及节约资源方面作用巨大;

(8)移动服务包括多种业务,如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短信服务等适合于班务及系务管理和跨越地域的及时信息收发,并成为多种“云服务”超越时空限制的新载体。

四 合理设计、应用“云服务”实现教育活动低碳化

只有合理应用“云服务”,充分认识到八种“云服务”的功能和特点,才能更加高效地享受“云服务”,如何设计和应用“云服务”才能使教育低碳化,笔者在分析“云服务”及教育活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措施:

1 创设学术园地和自学空间,建立学习资源重复使用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纸质材料应用率。

通过协作平台(如:Google Sites)、博客空间可以创设学术园地,一方面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减少纸质往来。另外,还可通过协作平台为学生开辟自学空间,老师可将自己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一些教学资料按照课程系统归类后放进为学生创设的自学空间里,以便学生自学查阅,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学习资源重复使用机制,即老师同学均可重复使用部分教学资源,而对资源的更新应以电子化为基础。

2 培养师生“云服务”意识和能力,大力减少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的使用量。

今天,随着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广大师生几乎人人拥有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便携式存储器,为人们存储各种数据、影音资料等提供了便捷。但这些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何才能减少这些为人们所喜爱的便携式移动存储器的使用率呢?“云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高在云端的存储空间,你不需要维护,也不需要携带任何设备,只需要通过一根网线连接网络,享受“云服务”带来的存储空间无限的便捷。师生们需要同时意识到“云服务”中的协作平台、电子邮箱(包括QQ邮箱)、移动服务的信息存储能力,通过创建协作平台、每人至少申请两个电子邮箱等手段为自己在云端开辟一块方便、快捷、无需维护的存储空间。

3 通过移动“云服务”减少使用计算机的时间。

计算机使用率高时,势必会更费电。主机平均耗电150W,17寸液晶屏幕平均35W,17寸CRT平均85W,音响平均15W,另外计算机待机状态也要耗电30W左右,液晶屏幕平均5小时1度电,CRT的平均4小时1度电。[14]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如果减少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就可以省下许多电能,进而极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移动“云服务”就是目前我国正蓬勃发展的移动通讯技术,3G时代的到来可以使很多以前只有计算机可以完成的工作由手机等移动设备来完成,而手机和计算机相比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都要少得多。

4 利用邮箱服务建立师生间新型的作业反馈形式。

电子邮箱即我们常说的Email(包括QQ邮箱),是目前人们交流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用一份电子邮件代替一份纸质信函,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2.6克。如果全国三分之一的纸质信函用电子邮件代替,那么每年可减少耗纸3.9万吨,节能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5万吨。[15]从上述数据可看到电子邮箱巨大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潜能,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电子邮箱的特点和服务功能建立师生间新型的作业反馈形式,尽量减少纸质或者光盘等形式的作业提交量进而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 充分发挥网络检索的作用,提倡多多访问电子图书馆,缩减传统图书馆规模,建立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

目前有如百度、谷歌等多种网络搜索引擎为人们提供着丰富的网络检索服务,同时随着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建立传统图书馆的规模将大大缩减,电子图书应运而生,管理者再也不用发愁同一本书如何满足多个人阅览的需求问题,当然也不用将同一本书购置多套,因为电子图书可以无限共享,进而极大地缩减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6 建立“云服务”管理理念减少纸质信函往来

以班、系为单位让师生充分享受“管理云服务”,通过QQ群、移动服务等方式在班级管理和系务管理中充分挖掘“云服务”的特色。管理者可通过建立系级和班级QQ群,飞信业务等来发出通知及时传达学校的各项要求,还可展开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并让学生在享受“云服务”的同时,学会利用“云服务”及时汇报思想、反映问题,培养班务管理的新理念。可以大大减少纸质信函往来,减少教育活动中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

7 应用“云服务”创建无纸化电子研究新平台

在魔灯(Moodle)、Google Sites等协作平台以及各种博客中,教育者可以很方便地创建研究板块,和同行间探讨学术问题,上传和共享多种教学研究资源如:论文、专著等,分析教学案例,并可通过便捷的网络调查问卷等来及时获得研究的反馈信息。上述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创建了新型研究平台,形成了无纸化电子研究的新方法。多种“云服务”为教育活动中教学研究层面的低碳化创设了条件。

8 应用“云服务”变革考试方法和理念

“云服务”下的考核方式一改传统理念,突破纸质考核的限制。结合部分老师网络考试的经验来看,协作平台上考核方式往往是开放式的,对学生的作答时间、作答形式没有做过多的限制,但考核的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最好是能考查学生的原创能力、设计能力和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合理设计,上述八种类型的“云服务”项目都可以作为不同阶段、不同专业考核的工具,有的适合于短时间快速考核、有的适合于长时间多次考核、有的还可以作为随堂考核工具,有的还可以作为其他考核工具的辅助。只要正确分析考核内容的适应性,选择最适合的“云服务”项目作为考核工具就能充分发挥云下考核方法的优越性和便捷性。而这种新的考试方法和理念的形成将为教学活动低碳化从思想上奠定基础。

五 低碳化教育与教育活动低碳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活动中的低碳化过程是个长期的工程,它和低碳化教育是一个并行的关系,即在低碳化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低碳化,比如:低碳教育读本《全民节能减排手册》的最后一页就标有“本手册采用再生纸制作”,同时,该读本在网上以电子稿的形式广为流传,这本身就是低碳教育的教育活动中低碳化的表现。当然低碳教育所涉及的面很广阔,它将通过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来教育人们如何节能减排。

从上述八种教育活动低碳化设计应用思想来看,不断被人们认识、不断发展成熟的“云服务”必将成为教育活动低碳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DB/OL].

E7%AC%AC%E5%9B%9B%E6%AC%A1%E8%AF%84%E

4%BC%B0%E6%8A%A5%E5%91%8A_%E6%B0%94%E5

%80%99%E5%8F%98%E5%8C%962007.html.>

[2] 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3-78.

[3][15]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DB/OL].

[4] 李开复形象比喻云计算为“钱庄”[DB/OL].

[5] 新浪科技.谷歌推出协作网站编辑工具Google Sites[DB/OL].

[6] 协作平台[DB/OL].

[7] Google协作平台[DB/OL].

[8] 电子邮箱[DB/OL].

[9] 博客[DB/OL].

[10] 贴吧[DB/OL].

[11] 搜索引擎[DB/OL].

[12] 什么是QQ空间?[DB/OL].

[13] 什么叫QQ群?[DB/OL].

[14] 台式机功耗[DB/OL].

[16] 李平安,张杰.利用QQ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101-102.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 低碳化 体育旅游 趋势

三、低碳化体育旅游产品特点

(一)低碳体育旅游可带动经济效益

低碳体育旅游可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只需要的前期投入较少的资金,就会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的发展,进而还能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低碳体育旅游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着重点在“低碳”上,将节能和生态放在体育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开发前进行详尽的评估和认真的市场调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使得达不到“低碳”标准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不允许开发和上市。重节能,重保护,轻开发,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研究和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很多达不到低碳要求,积极培养和培训低碳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重视对游客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排除障碍,并提供有利条件。

在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行业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这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积极信号。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怎样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如何在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并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作为“低碳旅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体育旅游”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新生力量。

四、低碳化旅游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一)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不仅包括低碳、便捷的交通、节能、温馨的住宿、可口的膳食、宾至如归的接待等方面的服务,还包括安全、完备的体育设施、丰富的体育用品、特色化的环保旅游纪念品和人性化的体育活动设计,这些共同构成了高质量的低碳体育旅游服务,以满足游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为低碳旅游的共性所在,后者则是突出体育旅游特色之处,是打造高品质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其产生归属感,从而提高低碳体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科学发展,有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得以发挥、改善和提高的技术经济过程。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本身的深层次认识和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中国有丰富旅游资源条件,只有反复论证,精心策划,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将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开发低碳体育旅游首先要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使旅游产品既具有地方色彩,又具有科学性,才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资源的含金量,提高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给予低碳体育旅游以政策支持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业在旅游业中已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而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很大的阻力。游客低碳理念弱、发展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政策缺乏等问题,目前我们应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两个政府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尽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组织起草“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四)建立科学的低碳体育旅游的绿色运营模式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转变奢华浪费攀比之风,强化清洁、节约、舒适、方便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文化的品牌性,提倡低碳、环保的旅游出行模式,鼓励游客少乘坐或不乘坐碳排放量多的公交车或自驾车出游、多采用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游。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加大低碳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旅游者文明健康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和修养,倡导游客低碳体育旅游理念,促使体育旅游者将低碳体育旅游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低碳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五、结语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园林设计;低碳理念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发展与耕地紧张、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园林绿化作为社会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城市的环境、气侯起着巨大的作用。所谓的低碳园林并不是减少园林绿化的投入,降低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因为这样反而会增加碳的排放量和降低碳的吸收。从主观上来说,低碳园林是遵循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技术和设备上进行一定的努力,将资源有效的利用,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出绿地综合生态效益,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

一、当前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园林设计误区,不利于节能减排

一些城市在园林绿化设计时,盲目的崇尚国外的设计,建造大广场、大草坪、人工大喷泉,这些都是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的根源;比方说现阶段流行的景观风,“景观风”即一些地方过分的强调景观,忽略了自然生态,建设了一些生态功能不健全的公园绿地。

2.城市中植物的配置不合理

主要有两主面,第一:名贵树种、水土不服;城市中为了面子工程快速达到景观效果,引进大树、名贵树种及外来的非乡土树种。前些年,青岛引进的外来树种因水土不服死亡大量的苗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移植大树而言,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容易,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的保证大树的成活率,比方说进行一定的修建,将原来的枝繁叶茂修建到只剩下几根树枝。而且在大树的成长期间,多半表现出来的衰败的景象,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起到较大的绿化效果。第二:植物缺少多样化;由于受到草坪热的严重影响,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又产生了重草坪、轻树木的情况,一旦城市将草坪作为包装进行处理,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造成草坪过多的情况出现。有些城市的草坪过于泛滥,使得整体的园林设计,不仅单调,而且雷同情况非常严重。品种单一不利于有效净化空气,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比如不同的树会吸引不同的鸟类和昆虫,如果树种单一,很多生物都不能在城市中找到栖居地。

3.不按场地特征设计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两个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不按场地特征进行设计。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场地特征是一个硬性条件,根本没有办法更改,只能让设计随着场地而改变,但有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效果,或者一些其它因素的干扰,造成了园林设计非常的不合理,与场地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这就在客观上对园林设计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园林设计理念与场地的特征也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根据场地特征来选择园林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园林的碳汇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严格的按照场地特征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绿色低碳的园林绿化建设措施

1.低碳理念园林设计材料的选择

在园林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的时候,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果在材料的运用上,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那么就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后果。在园林景观中材料的选择是保证园林低碳设计的直接方法。第一,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碳的成本,而且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达到了园林设计的低碳理念;第二,尽量选择本地的材料,这样可以缩短运输路程,减少运输成本,也能有效降低碳的排放。由此可见,对于材料而言,必须严谨的把握,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使材料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这样才能让低碳理念更好的实现。

2.绿化多样丰富,增强碳汇能力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碳汇功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储存于植物根系及土壤中――积极扩大碳汇,是减碳途的径之一。将不同根系品种、根系深度的植物设计组合在一起,使绿化面积植物的固碳量最大化。树龄不同、品种不同的乔木进行混栽可以保持植物碳汇的稳定性。低碳园林的设计还要关注生态环境,使设计密切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这样不仅能降低碳的排放量,还能增长园林环境的周期。

3.新能源利用

在园林设计工作中,低碳理念更像是一个总括性的理念,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凡是能够促进低碳设计的措施,都可以称之为低碳理念的实现。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除了上述的几种方式以外,还有一种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那就是新能源的利用。在我国,虽然资源比较丰厚,但长期的应用煤炭一类污染较高的能源,对空气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现阶段的园林设计需要遵循低碳理念,因此新能源的应用成为了主题。新能源指的是一些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能源,并且能够循环利用,对于园林设计来说,能够充分实现低碳理念,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现在园林景观中的喷泉、照明系统等对能源的消耗都很大,因此,引入新能源对于低碳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营造原则

1.量化原则

所谓量化原则,便是把低碳理念用数据来量化,要利用数据来帮助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从而来达到低碳的目的。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当中,要依据低碳排放的要求,并且充分的考虑碳排放量的影响,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控制并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而确保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2.持久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当中,规划单位必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合理的来勘察现场,合理的利用资源,建设相对适宜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的建设、养护等环节方面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延长景观的使用周期。

3.材料选择低碳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是降低碳排放量的直接方法。低碳化材料的实质就是减少碳成本,即在园林建设的各个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各环节的能源消耗和废物量。

4.施工与维护的低碳化原则

低碳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循环过程,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单位要依据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坚持不大量挖掘土方的原则,减少机械使用,减少能耗。在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充分增加园林中的绿地面积,达到低碳的目的。

5.价值综合化原则

低碳园林景观不但要求低碳的价值,还要有美学价值、使用价值和生产价值,同时还要有净化空气、隔离噪音、防风固土等作用。建筑设计单位要综合发挥园林景观的综合价值。

五、从“上海世博会”看低碳园林规划

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此次世博会在规划伊始,就特别注重低碳环保,并将“低碳理念”引入到了园林的各项规划之中。

1.“绿地规划”方面

在园林绿化方面,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减少了对园林的大规模大面积改造,科学规划每一部分土地,使绿地在园林生态效益中发挥最大的功能。在绿地规划方面,没有选择大面积的草坪和开敞的活动区,而是选择私密和半开敞的小面积绿地,从而提高了绿地的使用率,也增强了游客的趣味性和安全感。

2.“植物种植”方面

在上海世博园的园林规划中,植物配置不仅考虑到了环境、季节、功能等各项要求,而且还充分考虑到了“低碳原则”。在植物的选取方面,也尽可能多地选取了吸碳能力强的常绿植物以及乡土植物。在植物的配置中,充分考虑到了植物的大小、生长速度、造价成本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互补搭配,最终打造成多层次的垂直绿化形式,增大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强了植物的固碳吸氧功能。

3.“水体景观”方面

在园林设计中,水景的运用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水景可以通过植物的倒影使园林空间进一步得到延展,造成山水相映的美景。

上海世博园依靠原有的水源设定了水景的位置,根据水源的流向建立了水景的形态,利用构建的水流循环来进行自清洁,避免了建造时大量材料的浪费,同时也为后期维护减轻了负担。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对建设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的现代低碳社会来说,绿色低碳的园林建设与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来看,低碳理念已经良好的贯彻到了园林设计当中,并且起到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城市的居民和社会对其也持有肯定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信将来会有一个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窦文静.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浅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

[2].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 [期刊论文] 广东园林.2007年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酒店;经营;对策

低碳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酒店业也不例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旅游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我们的环境情况,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酒店业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隐性或显性的污染及浪费,所以,酒店低碳化是世界酒店业的发展趋势。

1 低碳型酒店的建设意义

1.1 建设低碳型酒店可以营造低碳文明,促进酒店企业塑造低碳文化

低碳营销可以推动新型的低碳文明的发展,低碳文明是一种以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

1.2 建设低碳型酒店有助于酒店提高经济效益

酒店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环境或不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过程。

1.3 建设低碳型酒店能树立酒店良好的企业形象

低碳酒店是将环保低排放理念植入酒店建设和经营之中,近来成为了一种创意和时尚。

2 低碳型酒店的建设策略

2.1 以广告的形式宣传酒店的低碳理念

广告低碳促销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广告宣传方式,向消费者宣传这样一种思想理念:低碳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消费主流,加入低碳消费者团队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

2.2 低碳理论的宣传及低碳制度的制定

低碳,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而对于饭店企业来讲又是一个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酒店,应自上而下编制低碳的理论指导册,制定完善的低碳制度。

2.3 酒店功能区以“低碳”理念设计

注重酒店的功能区设计、低碳氛围的营造是酒店低碳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将为酒店的低碳管理提供很好的前提基础。改变《旅游涉外酒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对星级酒店服务设施“高、大、全”的机械要求.因地制宜,体现特色,避免盲目投资,避免资源浪费。

1.酒店大堂。酒店的大堂是一个公共空间,也是一个流动空间。因此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一要注重结构,二是功能,三是盈利空间,最后才是形式也就是外观。设计大是因为面积越大,相应空间的能源消耗也要上升,同时其装修材料和所需的保养也是非常大的消耗成本。

2.客房。在酒店中,每层楼的客房数量涉及到经济效益问题。在客房安排服务员清扫房间的时候,需要对每个员工清扫的劳动量进行计量。同时,家具不要设计太复杂,对酒店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3.餐厅。应将酒店餐厅设置为全部或大部分为集中用餐,必须便于快餐服务和桌面清洁。布置时要有灵活性,能够进行桌椅的不同组合,还要考虑社交聚会和招待娱乐演出时的多功能使用要求。

2.4 合理利用水电

酒店工程部要定期清洗水箱,做好排污工作,防止水结垢,定期清洗所有空调过滤网,及跟进维修。对现有耗能排污设备、设施进行局部的技术改造:更换现有排污耗能设备设施。新技术设备可通过购买,也可与专门的生产厂家联合研制开发适合本酒店的低碳技术设备。如在客房、餐厅、厨房等细节上节约用水外,可在客房内采用小排量抽水马桶,建立完善的水计量、分析体系;使用可降解材料包装、与客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尽可能提示客人减少床上用品的换洗频率。酒店每平方米面积的年用电量达100~200度,因此在用电上要采用变频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来控制电梯、空调机组、通风盘管、冷热水的调节。进行辅助冷水机组改造、照明整体改造,采用电分类计量表、补偿电容器、红外线感应器等节能设施。如在客房节电措施上,目前国内大部分酒店都做到了客人办理入住,当插入房间钥匙卡后,所有的照明设备点亮。当客人离开房间时,拔出房间钥匙卡,其他照明设备均自动关闭。酒店后台区域的节水节电措施也必须重视。

3 酒店核心部门低碳化运行主要措施

3.1 客房部

1.确定明天使用布件数量,控制布件流失

根据前厅部预定情况合理制定每天使用布件数量,引导客人低碳使用。同时,服务人员在清理客房时不要野蛮地撤换床单,不要把客房的毛巾当作抹布来使用,清点洗衣房中堆放的布件要保持干净、清洁,不能有污染物,否则会直接对布件造成污染。这些都能有效控制布件的流失。

2.减少床单、被罩换洗

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可省0.03度电、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如果全国所有星级宾馆都能做到3天更换一次床单,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综合节能约1.6万吨标准煤。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许多星级酒店床单改为每72小时换洗一次,我国“绿色客房”的标准即为3天换洗一次床单。

3.报废布件要充分利用

一旦出现报废的布件,酒店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例如,报废的大浴巾可以作为洗衣房烫衣板垫子,报废的毛巾可以作为清洁客房抹布。

4.减少一次性日用品

牙刷、牙膏、香皂、浴液、拖鞋、梳子是指宾馆酒店为客人提供的六种易耗客用品即。实际上,目前酒店提供的洗漱用品已突破“六”的数量,还包括洗发水、浴帽等。一次性用品无法回收,社会还面临着二次处理所带来的浪费。

3.2 餐饮部

1.在食材的选择上也要使用低碳食品。

低碳食品是指遵循生态经济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低碳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酒店餐饮部应该选购低碳食品,在烧菜及制作点心时使用天然的色素,不用化学合成添加剂;不用珍稀动物和野生动物制作菜肴;尽量多使用具有低碳标志的原材料。

2.提倡使用绿色厨房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国民共识,必将带来餐饮厨房革命,燃气、燃油这些耗能产品将会被清洁环保的电磁灶代替。据统计,餐饮业已成为国内近年消费需求市场中增长幅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热点行业。

低碳节能设计到酒店的方方面面,低碳节能没有大小,只要有益处,都要积极努力去做。要让“低碳化”走进每一家酒店,成为每个酒店从业人员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在整座酒店、整个酒店行业形成低碳之风,才能给每一位旅游者提供一个温馨的家。

参考文献

[1]游上.论饭店绿色管理[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04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内涵;必然性;可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58-02

1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法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政策法规,实质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1 生产的低碳化

(1)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注重科学统筹地规划生产规模和资源使用;注重引进新技术;注重循环再利用废旧资源。

(2)人口生产的低碳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国民素质,使之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逐渐由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转变。

1.2 流通的低碳化

(1)硬件设施的低碳化。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综合利用水陆空和地下轨道,发展现代物流;

(2)软件设施的低碳化。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政府职能逐步由社会管治向服务生产生活转变,实现高效化配置生产要素。

1.3 分配的低碳化

这主要指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分配时,通过法律、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环境友好产业进行倾斜和优惠,而对传统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产业给予限制,从而实现产业低碳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风能的投入增加88% 、对核能的投入增加72% 、对水电的投入增加19.2%,同时有400多亿用于支持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的建设。

1.4 消费的低碳化

这主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在消费结构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加大投资人力资本。

2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2.1 国际环境要求我国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

欧美等国家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的同时,对产业、能源、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低碳革命”先机。据《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法国建议开征碳税,主要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使用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一气候”税。一部分国际组织提出“碳关税”可适用于国际贸易规则。征收“碳关税”不仅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也违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且将极大打击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强化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产业转型,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国内经济发展也急需低碳化

2.2.1 中国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吨/百万GDP(美元),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但由于我国经济规模逐年增加以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6%,2020年预计达到81.45亿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2.2.2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口基数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2.6吨,为世界平均值的11.1%;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为世界平均值55.4%。同时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04年对外依存度达到近十年最大值47.5%,之后居高不下。这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给经济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2.2.3 中国需要提高产业竞争力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高碳”产业的供应。这些产业将带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但通过国际市场很难长期稳定满足需求。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模式的必然要求。

3 低碳经济的可行发展途径

3.1 整合城市规划决策机制框架,打造低碳城市

3.1.1 开发低碳居住空间

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供暖和制冷系统。建筑运行上,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推广使用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3.1.2 提供低碳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1)在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2)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开辟自行车专用通道;设立自行车租借点,如法国巴黎于2006年推出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

(3)限制城市私家车数量,有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4)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交通工具。

3.2 借鉴国外减碳市场经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1)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减排合作。注重研究学习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如参与国际碳交易组织,吸收国外开展碳交易规划的经验成果;主办国际会议,邀请国外专家举办碳交易制度建设规划研讨会。注重发挥国内外人才优势,尽快形成本国碳排放制度建设的人才队伍。

(2)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战略意义,尽快构建一整套与我国国情相一致的统一碳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之上,其有序运行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3)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内市场。发挥现有排放权交易所、CDM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中的作用,鼓励全国各个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构建碳交易区域市场;充分利用区域内已有交易所的资源优势,采用市场手段建立碳交易平台,搭建起一个国内各省际之间的大型“碳源-碳汇”交易市场或联系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进而吸引世界范围内碳交易。

(4)构建真实而强大的碳交易信息平台。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低碳信息咨询、低碳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低碳产品、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相关的企业或产业的市场。

(5)积极构建碳交易试验平台。一方面在不断完善和推进目前排污权试点交易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易平台的技术基础上,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合作。通过积极开展构建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使中国未来碳市场具有区域碳市场形态,并将其链接起来,进而构成统一的国内碳市场。

参考文献

[1]刑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周元春,邹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23).

[3]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06).

[4]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混凝土碳化;混凝土;碳化

0引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入现代化时期,社会运输需求总量增长,其需求结构和需求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运用越来越广泛。因而混凝土材料的强度、适用性、耐久性等强度指标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混凝土的配合比、钢筋强度、混凝土碳化等。本文就混凝土碳化对结构影响机理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国内外对混凝土碳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相应的试验研究得出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与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对混凝土碳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

2)碳化混凝土的研究方法;

3)碳化深度预测的数学模型;

4)碳化机理及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其中,混凝土碳化防护措施处理已成为当今的研究重点,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1混凝土碳化机理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中氢氧化钙溶液的pH值大于12,这种碱性介质在钢筋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此薄膜难溶于Fe2O3,Fe3O4,对钢筋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当钢筋处于钝化状态时,钢筋很难因空气和水的进入导致腐蚀。但是当混凝土的碱度因外界因素降低时,钝薄膜失效,钢筋锈蚀导致结构不稳定。影响混凝土碱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混凝土氢氧化钙作用,生成CaCO3和H2O,降低了氢氧化钙的浓度。除此之外,水化硅酸钙以及未水化的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也会和CO2气体发生反应。混凝土的碳化过程主要如下所示:Ca(OH)2+H2O+CO2CaCO3+2H2O(1)3CaO·2SiO2·3H2O+3CO23CaCO3·2SiO2·3H2O(2)3CaO·SiO2+3CO2+rH2O3CaCO3+SiO2·H2O(3)2CaO·SiO2+2CO2+rH2O2CaCO3+SiO2·H2O(4)混凝土碳化改变了混凝土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对化学、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变化。从而导致对混凝土结构整体产生危害。

2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2.1混凝土碳化影响因素由混凝土碳化的过程和机理得知,混凝土碳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材料结构本身,从设计配合比、水泥选用、用水量等各方面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2)从混凝土所处的环境去考虑,尽力延迟二氧化碳进入混凝土结构,以提高碳化能力。比如表面涂材料、养护。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具体包括:水灰比、水泥品种和用量、骨料品种与级配、外掺剂等、环境相对湿度、温度、压力以及CO2浓度等、混凝土搅拌、振捣和养护条件。

2.2混凝土碳化危害碳化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混凝土的初期碳化可以使孔被形成的碳酸钙密封,这对降低碳化层的渗透性和提高强度有一定的作用。随着碳化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变小,当pH达到9时,此时远小于钢筋保持钝化状态的条件。碳化降低了混凝土的碱度,同时增加了氢氧离子数量,降低了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结构稳定性降低。

2)碳化还会引起混凝土收缩(碳化收缩),容易使混凝土的表面产生细微的裂缝。

3)碳化影响混凝土的稳定,混凝土结构能否稳定与pH值的大小有很大关系,碳化会降低混凝土的pH值,故破坏混凝土的稳定结构。

3混凝土碳化防护措

施混凝土的碳化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混凝土保护层出现剥落、钢筋产生锈蚀,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整体破坏。混凝土的碳化有如此大的危害性,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来防治或减缓混凝土的碳化。根据混凝土碳化的过程及机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各过程防护碳化,降低碳化速度,延长混凝土碳化年限。

3.1设计过程防护措施

1)改善配合比提高抗碳化能力。配合比是提高混凝土碳化的内在措施。提高配合比,我们可以从水灰比、水泥品种、骨料、外加剂这几个方面考虑。

a.水灰比的控制。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参数,对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影响极大,控制着混凝土的渗透性。水灰比的大小决定了混凝土的孔结构,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就越大。碳化速度加大。因此,在满足设计条件下,可通过减小水灰比来提高结构抗碳化能力。

b.水泥品种及用量的选择。首先,不同品种的水泥,其主要矿物成分、掺合料品种及其掺量不同,其水化物的碱性物质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CaO的含量直接影响混凝土水化物中氢氧化钙的含量。水泥中CaO含量高,混凝土中氢氧化钙的含量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越大,故对混凝土碳化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增加水泥用量,一方面可以改变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混凝土的碱性储备,直接影响混凝土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工程施工中,应根据工程抗碳化能力的设计要求、环境要求、经济要求等各方面因素,宜优先选用抗碳化能力较强的水泥品种用于混凝土结构施工,如:快硬快早强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等。

c.选择优良的骨料。骨料的品种不同,其内部孔隙结构差别很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混凝土强度相同的情况下,普通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最好,在同等条件下其碳化速度约为轻砂天然骨料混凝土的0.56倍。

d.依据条件要求选择外加剂。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有不同作用。一般情况下减水剂能降低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引气剂能增加混凝土的孔隙含量,导致加快碳化速度。如羟基羧酸盐复合性高性能减水剂能提高抗碳化能力。

2)表面覆盖防护。表面覆盖防护对提高抗碳化能力有一定的效果,比如用沥青、沥青防水涂料、马赛克和瓷砖覆盖,对延迟碳化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延缓混凝土结构碳化,我们可以在混凝土结构覆盖有机涂料,涂料应满足以下条件:

a.涂料与混凝土有足够的粘结强度,保证涂料与混凝土能牢固结合,并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b.涂料的最低固化时间满足施工及设计要求。

c.涂料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能适应温度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发生开裂或脱开。

d.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防止二氧化碳、水和氧气等其他有害气体的渗透。

e.涂料能协调、美化周围环境。

3.2施工过程防护措施施工质量差表现为表面不平,蜂窝麻面多,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善,造成混凝土密实度低,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渗入混凝土结构中,加速了混凝土的碳化速度。为防止有害气体进入混凝土结构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

1)改善混凝土的使用环境条件,混凝土的碳化速度与其所处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成比例关系,因此,在允许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大使用环境的湿度、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延缓混凝土碳化的一项有效措施;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密实,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务必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施工选择模板应尽可能选择钢材、胶合板等不易变形的模板。若选择木模板应控制板缝宽度及表面光滑度。模板固定时要牢固,拆模应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

3)科学的搅拌和运输混凝土,及时的养 护等各项严格的工艺手段,可以减少渗流水量和其他有害物的侵蚀,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

4)混凝土碳化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混凝土的氢氧化钙反应导致结构整体破坏。当混凝土刚施工完时,结构处于养护阶段,此时强度不高,不密实,且是二氧化碳进入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水泥完全水化所需要的用水量仅为水泥用量的22%~27%,但是由于拆模过早或拆模以后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导致混凝土表面水流失,水泥中的Ca(OH)2含量偏低,从而加大碳化速度。我们平时用自来水养护,若我们考虑用带一定碱性的液体来养护,比如含量低的氢氧化钙液体。这样,我们既可以养护混凝土结构,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进入结构中。能有效的延缓碳化时间。

3.3使用维护防护措施工程竣工后,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有非常作用。针对混凝土碳化这一影响因素,我们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规定检修时间,检测构件的碳化深度。依据碳化程度的深浅采取相应的措施。a.碳化深度较小,则可用优质材料涂刷封闭,防止二氧化碳进入;b.碳化深度大于保护层,钢筋锈蚀,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则应拆除重建。

2)对重要关键的结构物,应定时安排人员检查。如排水设施、水下墩柱是否被撞坏。使结构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防止人为损坏结构。提高人们文明使用公共设施的意识。

4结语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性。混凝土碳化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提高混凝土抗碳化能力,就应从混凝土结构开始施工到使用、养护、维修,自始至终,尽力控制或减少各因素的影响,才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达到设计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林毓梅,冯琳.在海水中混凝土应力腐蚀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5(2):40-45.

[2]同济大学.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第二课题第一专题第五子专题“安全性混凝土抗除冰盐剥蚀的研究”报告[R].

[3]GB/T18736《高强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国标制订研究和验证报告[R].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2001:9-14.

[4]李立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袁群,李杉.混凝土碳化理论与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6]范子彦.碳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7]李检保.混凝土碳化及其碳化后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

2003年英国首相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从此,“低碳环保”开始提上各国的议事日程,人类也日益重视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在与日俱增。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在民众中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理念,来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并建立一种新的资源结构,以缓解气候的恶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也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理念,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其合理配置也颇受关注。目前的土地结构问题表现在,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飞速飙升,此外,还存在一些土地资源的滥用、浪费等不合理现象,这些都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

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收支关系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对大气中碳排放量产生影响主要由于陆地生态系统是一种碳库。地表有生物质、大气圈、海洋、地质和土壤五个主要碳库,而且各碳库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进行碳储量的交换。其中,由于生物质碳库与土壤碳库直接地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二者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而这种变化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功能上:“碳源”和“碳汇”。碳源功能主要体现在碳库的储量与积累速率,碳源体现在碳的释放强度。在土地用途的变化过程中,植被覆盖的增加和减少会直接地影响到土壤碳储量的大小。也正是通过碳源和碳汇两个功能,土地的碳循环才能得以进行。

因此,土地利用的变化,亦即生态系统的变化,都是通过地表覆被的变化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对碳循环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主要有森林、园地、草地和农田等。目前的研究表明,森林、园地、草地向农田的转化会减少土壤碳库的储碳量,而其逆向转化则能够增加土壤碳库的储碳量。国内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例如吴建国等对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汇、碳源的关系进行过综合评价,并认为天然次生林系统转化为农田和草地后,系统碳储量、植被活体、残体碳储量都将减少,而农田、草地生态系统转化为森林生态系统这些碳储量又会增加。在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方面,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是强汇,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弱汇,而农田、草地为碳源。

除生态系统之间的转化会影响到土地碳循环之外,生态系统自身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碳循环。例如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初级生产能力下降,从而固碳能力降低,更多的碳素进入到大气之中。

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高碳排放

除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总量较大这一普遍性特点之外,我国的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问题还存在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的间接碳排放碳源效应显著。以1995年我国四部门碳排放综合水平为例,当年共计排放二氧化碳26.42亿吨,甲烷0.32亿吨,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为33.0亿吨。以2005年为例,共计排放二氧化碳55.5亿吨,甲烷0.3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63.4亿吨。

2.用地类型碳排放量分配不合理。农林用地的碳排放量明显低于建设用地。因为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传统,重视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农业土壤有机碳蓄积效果显著,所以农地的碳排放强度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城市建设用地成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较高的用地类型。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强度达到55.8吨碳/公顷,是其他用地类型碳排放强度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从其内部结构来看分布也不均匀,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城乡商住用地的排放量依次是196吨、43.7和8.3吨/公顷。

3.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区分布不均。从地理区域来看,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华北、华东、西南、东北、中南和西北地区。总体而言,重工业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其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的碳排放也较大。

(二)土地利用的低集约度

1.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低。总体而言,我国城乡建设用地人均指标远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用地水平,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总体水平较低。土地产出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同时,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东部省、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2.土地粗放利用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往往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未能顾及到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问题,从而造成土地粗放规划、浪费使用、闲置撂荒等问题。我国地方城市多以外延式扩张方式进行,新增的产业发展不是通过对现有土地的结构调整实现,而是通过新增建设用地的方式实现。这就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和土地数量的增长远高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而且,城市化进程中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利用过多,也加剧了土地利用的粗放程度。此外,城市规划时或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局限性或短视性,可能导致城市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布局杂乱无章,土地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较低。

3.土地生态污染严重。造成土地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因素。随着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城市荒漠化现象也日益严重,这一问题也威胁到城市土地生态状况。

低碳经济下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策略

(一)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1.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土壤对固持碳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大面积的水泥、柏油和砖石等建筑材料覆盖在土地表面,导致地面过度硬化,土壤无法呼吸,更不能发挥固持碳的作用。地表的过度硬化完全掠夺了土壤吸纳碳的能力,也直接导致大气中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因此,对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建设,减少地面硬化面积,是保持土地碳汇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必要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高度重视对地面的非硬化铺设,尽量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气透水的自然功能。对于必要硬化的地面,应该积极开发新型的建筑材料来改良土地呼吸状况。

2.新型建筑低碳化。建筑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关研究表明,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能减少35%-50%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发展新型的低碳建筑必然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变革。建筑的低碳化不仅包括建筑材料要绿色环保,而且建筑的设计规划和布局等也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要针对既有建筑进行低碳改造。

3.保育城市土地碳汇。除了碳排放的“减源”措施,“增汇”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应该予以重视。碳汇效应的发挥需要依靠森林、草原和湿地等土地生态覆被。据麦肯锡的分析表明,造林、在造林、森林管护以及草原管理及恢复将会减少4.4亿吨的碳排放量。因此,城市发展中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育城市土地碳汇。城市的发展应该避免无序、盲目的扩张,制定引导城市建设朝科学合理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根据植被覆盖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城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三类来进行规划发展。

(二)强化土地政策指导

1.强化土地供地供给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的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引导区域经济低碳化发展。土地对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这种约束表现在,不同的产业其发展必然会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例如,区位、质量、数量、环境和气候等因素。所以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土地的供给质量与数量,具有较强的刚性。通过土地政策引导土地利用低碳化发展,就是要采取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政策,对投资进行引流,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2.创新现行指标控制体系。科学的考量标准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方式之一。指标控制是推动土地利用从粗放外延式开发转向集约内涵式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包括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在内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尚不能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现状。这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式,容易造成一种节约、集约利用的假象。因而需要参照国际通行办法,采用包括容积率、建蔽率和体量、地价、就业密度或技术强度等在内的指标来表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还要加入碳排放的考核指标,即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以便降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低碳化发展。

3.加大土地管制力度,确定合理的耕地保有量。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确保各类用途的土地面积比例协调,应该严格土地管制的力度。当市场失灵时,完全的价值规律导向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粗放性使用,因此必须依靠政府来进行一定的管制和监督来规范市场化运行,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资源合理优化的配置。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耕地保护政策,严格农用地转用的审批环节,以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低碳化发展。

(三)充分运用经济杠杆

1.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一般而言,市场经济能有效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而要大力发展土地市场,尤其是二级土地市场,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为了加速土地用途转变和产权交易,用地者,尤其是企业用地者应该在政府的监督与管理下,积极进行直接、少量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减少土地的闲置与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

2.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实质上就是碳排放权利的交易,它是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问题,合同一方通过向另一方提供资金或技术而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政府来引导,即制定规则、排放总量、排放权、排放量的检测与核证等。

3.合理更新土地税。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土地税包括土地占用税、土地保有税和土地转让交易税等。因此,可以考虑对农转非的土地征收土地占用税;征收土地保有税以打击土地市场的囤积居奇行为,增加投机者的持有成本,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征土地转让交易税,以促使土地转向最有价值的用途。

(四)普及低碳发展观念

低碳、环保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环境和自身行为意识的转变,因此,土地利用的低碳化发展也需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教育工作,向大众倡导一种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观念。同时也应该发挥政府职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规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有责任和义务进行自主创新,发展低碳产业,开发绿色环保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服务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作为个体的民众,则应该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地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根本上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2.杨宏玉.区域经济低碳转型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低碳化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流低碳化;国外经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5-0011-04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减少碳排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约束性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

物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物流业的碳排放所占碳排放总量比例巨大,达到18.9%。2008年《美国科学院学报》刊登的研究报告表明,自1998年至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球增加了13%,其中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总量增长率为25%。我国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情况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物流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 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世界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物流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我国为促进物流低碳化发展已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仍然有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低碳物流的制度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优良的设备、优秀的人才等,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避免私人成本社会化,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已采取了一些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2011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122个节能减排项目获得共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拉动投资达到80.6亿元;2011年财政部和商务部第28号公告,公布2011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车辆范围及补贴标准;自2011年7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千万吨炼油设备及天然气管道运输设备、大型船舶装备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然而就目前低碳物流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现已实行的相关政策不能在大范围内有效地激励企业采取低碳行为,这表明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追求物流业的低碳化,首先要测算出企业现在的碳排放情况。现在比较权威的核算体系是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国虽已引入该体系,但没有落实到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以及各个企业,导致目前多数企业对于自己的减排目标和减排量仍不明确。

2.2 低碳意识比较缺乏,要实现从社会到物流企业的低碳化尚需努力从社会角度来看,“低碳”概念产生之后,全球各国开始了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道路,低碳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渗透进社会的工业、农业、经济、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低碳生活”“低碳产品”等概念层出不穷;然而,公民对低碳这一概念的真正的、正确的了解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问卷星网站对有关低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民众对低碳、低碳生活等概念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低碳意识在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因而低碳政策执行力不高。

对物流企业来说,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全球“低碳革命”的兴起,物流作为高端服务业,也必须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粗放、专业化水平低的状态,而这种粗放、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低碳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仍较短,很多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私有企业的负责人,还没有意识到物流行业低碳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就不会有目的地向低碳化物流发展。

2.3 低碳技术发展与应用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我国在信息、运输和仓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相比国外或许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是物流低碳化的主要“瓶颈”,相对于技术的开发水平,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更是低碳物流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因此,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点在于如何推动低碳物流技术的运用,政府的科学规划在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规划物流业的发展和监督物流活动的实施。物流活动需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而管理却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如交通运输、铁道、民航、邮政、商务等;特别是我国空运、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使得物流低碳化技术很难普及。同时我们注意到,运输过程的碳排放量巨大,行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8.9%。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虽然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尚不成熟,但是与推进清洁能源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相比,低碳物流技术应用才是限制低碳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

2.4 低碳物流人才比较缺乏,亟须加大培养力度

我国很多高校都有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专业,但很少开设低碳物流或者低碳经济方面的课程;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低碳物流的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的研究人员对理论的整体理解不够深入。我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并没有完整的一套政策体系,无法为低碳物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3 国外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经验

英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物流低碳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政策措施比较完善,通过对其发展经验的整理分析,将为我国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经验。

3.1 英国

英国在物流低碳化方面起步最早,其“碳预算”体系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在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中卓有成效。

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能在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 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在排放交易方面赋予政府更大权力等。2009年4月,英国通过立法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成为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碳预算”体系要求从2008年开始,以5年作为一个减排周期。

英国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中碳基金被认为是最富有成效的经济政策手段:英国鼓励企业与政府签署资源气候变化协议,对签订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目标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

3.2 欧盟

欧盟在低碳意识普及方面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各国政府为推广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欧盟于2000 年6月启动欧盟气候变化计划,该计划旨在确保欧盟在其管辖范围内制定最为经济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施《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各项减排目标。计划整合了欧盟正在实施的各类减排活动,除欧盟委员会牵头外,还发动了行业部门、非政府组织、各国专家等相关各方广泛参与。

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欧盟各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强调了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责任,通常是政府科技投入先行,随后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推动产业化进程。

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的《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指出,欧盟国家一个新的阶层“绿领”即将产生,他们将从事环保材料生产、碳足迹测量、环保评估等工作。为此,从现在起,欧盟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加强“绿领”行业的宣传和技能培训,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3.3 美国

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其核心。

2009年2月,奥巴马正式签署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未来10年美国政府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为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的企业提供250亿~45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

在通过政府牵头、财政补贴等方法加强低碳技术产业化的同时,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美国各个行业的节能减排规定了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指标控制。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权配额与交易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排放总量控制。对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85%的排放源设置了具有法律约束力且逐年下降的总量限额。②配额发放。排放源对其排放的温室气体须持有相应数量的排放配额,并可以交易、储存和借贷。最初几年对排放配额中的80%进行免费发放,之后随着总配额的减少,免费发放配额也将逐年减少。③治理结构。除美联邦环保署和国务院外,还授权美农业部、美能源管理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监管。

3.4 日本

日本在新能源推广方面同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日本采取了许多财政货币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

2006年,经济产业省编制了《新国家能源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2008年5月19日,日本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战略图:一是今后5年将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投入300亿美元,开发气温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技术等;二是在强调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和责任的同时,鼓励私有资本的投入;三是建立官、产、学密切合作的国家研发体系,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效率。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延伸和细化了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如发展环保车等。

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如日本开发银行(DBJ)、日本中小企业融资公司,对进行节能投资的企业给予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企业改造现有设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资源再生利用的技术开发项目,享受国家规定的特别利率优惠。

4 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参考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针对我国现状,笔者从制度建设、低碳意识培养、低碳物流技术发展应用以及低碳物流人才培育四个方面提出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4.1 制度建设

(1)税收政策。要限制各物流企业的碳排放量,首先必须制定碳排放标准,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和评估体系,即“碳预算”体系,以确定我国物流业减少碳排放的潜能。引入“碳预算”措施,要求各大物流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碳预算,制定出各自的减排和低碳发展战略,详细列出减排项目;政府将对这些项目进行测评,确定各物流企业的减排潜能和任务。该“碳预算”措施要每隔五年进行一次,以适应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进度。

政府依据“碳预算”措施所确定的具体减排数值制定税收政策,减少的碳排放量少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高的税率,高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低的税率。同时采取更多促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税收政策,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2)补贴政策。政府的补贴政策主要通过各种基金的形式实现。一类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对开展减排及能效改进活动的企业补贴部分资金、对引入特定节能技术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补贴资金。另一类是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物流低碳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规定一系列物流方面节能产品,如小排量汽车等,并对这些产品给予价格折扣,从而实现对其购买者的补贴。

(3)政府采购。国家制定完善低碳采购政策。撰写低碳目标,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政府采购清单中要包括涉及运输低碳化的节能车辆和涉及包装低碳化的绿色包装等;将采购低碳化制度化、法律化。

政府采购应当逐步建立起低碳采购网络,覆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用地方政府采购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可考虑将政府采购中涉及低碳物流部分的合同向物流企业以特定的方式和政策进行倾斜,培育和做强低碳物流企业。

(4)金融市场。从市场层面来看,在建立“碳预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并设立物流分市场。通过规范自愿减排交易和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间跨省区的物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以最小化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

在货币市场领域,对进行节能投资的物流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在资本市场领域,支持低碳物流企业上市融资,对其上市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4.2 低碳意识培养

要想让企业和民众都把低碳提上议程,不仅要让其了解有关低碳的常识,更要切实落实低碳生活、低碳物流。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企业与民众的低碳意识。政府应结合低碳意识普及现状,采取适合的方法来达到宣传低碳意识的目的。

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政府应出台有关低碳化物流的指导性文件,以便于指导和完善物流低碳化的工作,使之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

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可以借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行业协会,通过组织的活动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和学习低碳物流。

4.3 低碳物流技术发展与应用

(1)加快物流结构调整。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逐步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物流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区域整合。将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合理利用水运;有效利用区域物流中心,减少迂回运输和倒流运输;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使跨区域运输更便利。②加强模式结合。将各种运输模式综合考虑,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为此,我国必须要推动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使各种运输方式能方便地相互转化,实现无缝链接。③优化物流结点。国家统筹规划物流园区的建设,从物流结点的辐射范围到其内部的设施布置,都要采用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式。④发展清洁运输模式,促进管道运输的建设和水路的利用。

(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运输。①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要有相关责任部门对企业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把减少碳排放的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个企业;对于达标企业和不达标企业的认定要真实公正,奖惩措施的实施要公开公平。②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率先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低碳运输示范,促使企业效仿。③开展低碳运输专项行动。以专项行动为契机,规范物流运输市场。我国在2010年启动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建立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依据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营运车辆准入、退出制度等一系列节能减排规章、制度、标准,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这类专项行动值得推广和扩大。

(3)扎实推进低碳试点。组织试点省区和城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积极开展低碳物流园区、低碳运输模式试点。低碳试点的有效开展,将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为使试点工作顺利实现既定目标,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城市和项目,同时要积极关注并调整试点工作的进行状况。

4.4 低碳物流人才培育

首先要进行低碳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同时,国家对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给予适当补贴。还要注意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深入学习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5 结 论

本文在研究了低碳物流的概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发展经验和我国国情,从制度建设、意识培养、技术发展与应用和人才培育四个方面对我国低碳物流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我国低碳物流发展进程:一是完善低碳物流体系,二是对低碳化物流企业的激励措施。但本文尚存在不足之处,例如,低碳物流产品采用何种标准认定、低碳试点的地区如何选择、低碳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式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11(4):183-187.

[2]耿波,何梅.地毯经济下的低碳物流探讨[J].中国商贸,2011(18):120-121.

[3]乔雪峰.全国交通运输行业122个节能减排项目获2.5亿支持[EB/OB].www.省略/,2011-11-25.

[4]王琳琳.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再调整[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0(6):34-35.

[5]有关低碳意识的调查问卷[EB/OB].www.省略,2010-08-25.

[6]李东辉.我国低碳物流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2010(7):329-330.

[7]董葆茗.低碳经济与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5):33-37.

[8]陈柳钦.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国际资料信息,2010(5):7-14.

[9]胡雪萍,周润.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84(1):16-20.

[10]庞利萍.欧盟:打造绿色知识经济体――国外低碳经济政策与法规介绍(上)[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8):10-11.

[11]徐岩.美国:新能源成为经济复苏引擎――国外低碳经济政策与法规介绍(下)[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8):13-14.

[12]孟晶.日本:政策引导抢占技术制高点――国外低碳经济政策与法规介绍(中)[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8):12-13.

[13]杨金林,陈立宏.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及其经验借鉴[J].环境经济,2010,78(6):32-43.

[14]颜羽红,钱仁勇.发展无锡物流业过程中的地方财政扶持政策初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17,18.

上一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税收监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