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8 03:31:44

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 农村 工业化 发展

一、低碳农业的发展前景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一般来讲,人们只把“低碳经济”看成工业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似乎与农业发展无关。

但是,低碳农业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和根本保证【2】。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正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农业是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

因此,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为基本思路,将会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低碳农业将面临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的低碳农业模式的优越性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证明。但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匹配的条件不足,在农村推广过程中受到了我国地理、生产习惯、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1.低碳农业发展遭遇技术瓶颈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却面临着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断层、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我国人口的迅速猛增伴随着粮食的大量需求

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初步改善了我国土地短缺与粮食需求量大的矛盾,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进程。但如何更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在拓展生物生长空间的同时提高出产效益,同样是未来农业面的又一挑战。

3.规模化低碳农业发展面临困难

以小农分布为特征的农业影响低碳农业的规模发展。我国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等的因素,缺乏统一组织与支持,从而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

4.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投资往往偏重于江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而对农业水利工程倾斜不足。多数地方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尽完备,缺少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尴尬境地。

5.现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发展与保护相矛盾

以农业化肥使用为例,化肥的使用已形成了农民们惯性思维,大量的石化产品使用造成土地结块、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循环使用,不符合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和高产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是我国农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6.农民的生态意识不高

农民生态意识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行低碳农业的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生态意识普及低碳农业常识,让低碳农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低碳农业。

三、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的低碳生态转变,这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要求

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CO₂、CH4 和N2O)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4】。农业生产系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工业化进一步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

2.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以农业开发为基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起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又符合我国土地“小、碎、散”的特点。

3.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低碳农业是为解救生态圈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费量,实现农业低碳生产。使高产与低碳切实结合起来,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实现农业低碳化关键在于投入低碳化与产出低碳化,包括缓控释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采用绿色种植、绿色加工,推进低碳农业的蓬勃发展。

综上,低碳农业的发展之路是艰难曲折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低碳农业又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低碳农业的“ 三低、节约、高效、安全”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郑艳,庄贵阳.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M]./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李明贤.“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笔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4.

[3]翁志辉,林海清,柯文辉,周琼,翁伯琦.台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与启示.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86~591.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1.1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和碳汇的重要方式

固碳包涵物理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在当今全球变暖的严重态势下,生物固碳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固碳减排方式。低碳农业是发挥生物固碳功能的方式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现有碳库,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进一步改变和优化选种、育种技术,增强植物的生命力,加强储碳能力。实现固碳需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需要低碳农业的践行实施。同时,因为人类通过农业与大自然界交流,农业是重要的介质之一,农业在参与碳循环的过程中呈现出尤为重要的碳汇和碳排放能力。植物的碳汇功能要超过碳排放功能,主要起着碳汇作用。利用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景观空间设计“,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是低碳农业的根本出路。”

1.2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利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先进科技使农业的生产力转变为现代化水平,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广节能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面源污染,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在首次访华之行后举行的新闻会上强调中国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来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方式建议

2.1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是立国之本,低碳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首先,要加大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发展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农学教育被长期忽视,农业长期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正因为农业发展不被重视,农学教育也被忽略,彼此形成恶性循环。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农学发展的教育水平,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农户等的综合素质,增强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要进一步推广农业低碳技术。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保障。技术是农业的主导,技术永远要走在产业的前列。要保障资金到位、知识到位、执行力到,力求将教育和实践,资本和生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2.2加大宣传力度,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经过近年来政府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农村生活发展低碳条件日趋成熟。发展乡村新能源,实现农村能源结构多元化是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出路。

第一,科学利用沼气。沼气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在规模化畜牧养殖,可通过利用畜禽粪便开发、利用、贮存沼气,获得生物能源,收集到的甲烷一方面可以用作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发电。通过改造厨房、改造家用厕所收集沼气,同时积极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养殖的牲畜产生的粪便发酵成沼气,沼渣还可以继续代替化肥变废为宝,开源节流,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大力推广太阳能的实用。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节能、环保,践行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能灶在农村广泛推广、实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大减少因燃柴、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对于新疆、、陕甘宁等我国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等优势,大量推广太阳能灶的广泛使用。

3总结

农民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和践行者。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广低碳生活,引导绿色消费,还可以通过节水、节电,使用有机肥,自觉运用低碳生活方式,使低碳成为一种习惯。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 云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分析 浅析城市商业发展潜力分析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潜力研究 农业信息化发展潜力大 现代城市农业的规划设计与发展潜力 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 奢侈品消费现状与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加拿大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当前中国种业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绵阳市产业发展潜力评价分析 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DHC简介及国内发展潜力分析 “Html5动态新闻”发展潜力分析 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分析 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发展潜力不可透支 低碳农业发展之路 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世祥,成金华.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8(10).

[4]姜雁斌,朱桂平.能源使用的技术无效性及其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

[5]林永生.能源价格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理论和中国的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杨洋,王非,李国平.能源价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我国能源强度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11).

[7]孔婷,孙林岩,何哲,等.能源价格对制造业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3).

[8]Manstetten R,Klauer B.Nachhaltigkeit,Verantwortung undgovernance [R].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Sustainability Economics, Leipzig,19 March 2009.

[9]Norton B G.Sustainability:a philosophy of adaptive ecosystemmanagement[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10]吉林省统计局.2011吉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本文系教育部青年基金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YJC790139);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2012B26)。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七台河;低碳农业;农业低碳化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作为一个煤炭生产城市,其高碳的生产方式不仅在工业领域较为突出,而且在农业领域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目标相背离。而七台河政府近些年来将低碳农业发展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推进节能减排政策下,积极地拓展一系列的低碳农业试点,由于低碳农业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兼顾产能过剩又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这其中还通过节能、减排和固碳上等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将推广低碳农业生产中所涉及的技术支撑、低碳效益及相关政策的制定都要考虑进去。作为现今农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结合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概况,具体研究现阶段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一、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现状

1.节能工程在农村稳步推进

近年来,七台河市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把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部门积极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的活动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以集约、节能、高效为原则来减少化肥和能源的消耗,到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3620个,兴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2个,建设沼气工程5处。用人畜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还田来增加土地肥沃和土壤营养平衡,用秸秆建立起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一池三改”工程,将秸秆氨化后喂养家畜,将以前用来焚烧的秸秆加以利用,减少产生的大气污染的可能。培育生态家园示范小区10处,示范推广生物质供暖炉120台,积极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初步实现了“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城郊地区“综合型”生态模式。全市有2万农户用上了新型清洁能源,占到全市农户的11%。农村能源建设已成为该市新农村建设的清洁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2.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80 亿元,年均增长 1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 60%以上,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 90%。七台河政府近些年来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区县农产品质量监督队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质量监测、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部实现质量追溯,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抓住全省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机遇,围绕“农业特产之乡”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现绿色特色农业全覆盖。

3.新农村低碳建设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末,七台河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居住城镇化、服务社区化建设,在坚持政府投入、企业帮建、社会支持、农民集资等方式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居住小区化、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生活城市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规模较大、区位较好、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村庄为基础,在村内主要道路实现硬化,环境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村村建有文化广场、农民书屋、卫生所、计划生育服务室,加强中心村建设,通过整治、扩建、迁并等措施,引导周边及偏远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十二五”期间撤并村屯100 个左右,安排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发展有各自特色的新兴农业,加大农村民生工程实施力度,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辐射能力,建设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低碳农业发展显著的地市县。

4.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技术积极推广

七台河各级县乡政府从发展“生物质能经济”、“太阳能经济”等低碳农业经济入手,在多个新型产业创新将建立起来的农业工业园区引进了麦秸制碳、秸秆固化、糠醛等多项绿色产业技术来实现相应的低碳生产,在可实施机械化作业的农田积极的推广机械收割、撩穗收割和稻草还田等技术,对农村环境产生影响的秸秆等实施就地覆盖还田,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将生活垃圾与稻穗经脱粒后混合灌入沼气池堆沤或厌氧发酵成为有机肥,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示范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对于大中型的养殖场建立有规模性的厌氧发酵池,将废水集中输送到厌氧发酵池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供能燃料,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大幅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能源水准,使农户生活的便利性提升。

二、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节能减排延伸到农业领域

近些年来,七台河政府加大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撑力度,不仅在工业领域上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而且也逐步延伸到农业领域并加以推广,在环境卫生治理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在农业领域拓展了节能减排的可实施范围,2012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4630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为80810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了5.2%。农村能源消费量为597.6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0%,农村万元 GDP 能耗降至 2.56 吨标准煤,比 2010 年下降 25.8%,累计节能 200 万吨标煤。累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17426 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057 吨。

2.积极实施农村范围的环境保护

七台河地区在农村实施了82个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7个污染减排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而供给农业生产灌溉的用水中达标率达到85.76%,而桃山水库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完全可以放心的饮用,在农村地区安排了节能减排的治理工作项目12个,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中逐渐形成了减排能力,在农村关停了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乡镇企业,在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9个项目的建设,已有6个项目稳定运行并通过验收。2012年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8%,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2%;污水集中处理率85.2%,比2011年提高8.2个百分点;固废综合利用率为73%,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废水治理量达到2932 万吨,比上年提升治理量的11.3%。

3.绿化基础良好

在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七台河周边小城和农村地区也加大了绿化基础建设,2012年,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达到196公顷,城乡结合的道路及乡村的绿地面积达到2415公顷,建成的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719公顷。在推进城乡绿化、基础设施、滨水景观、“三供四治”、城乡环境治理五大工程方面,开工建设了人民公园、体育会展中心,完成了万宝荷花园、浮雕水幕墙、水库坝下风景区等景观工程,开展全民造绿活动,新增绿地273.4公顷。绿化起到了减少碳排放量的作用,2012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09天以上。对乡镇企业集中进行锅炉烟尘、汽车尾气、涉煤企业粉尘的治理工作,减排烟尘粉尘4.3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8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5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5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2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718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75%。

(二)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结构

在实施低碳农业中会无形中导致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七台河现阶段粗放型农业发展较为明显,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农业生产中高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也使得农业生产的高碳化极为显著,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产出量没有预期的经济效果,而低碳型的高效农业没有体现规模性,高效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小,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2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8%;特色经济作物面积30万亩左右,只占总面积的12%,棚室蔬菜面积只有5000亩。过少的设施型农业,也使得农民的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从实际效益上看,一亩大豆纯收入300元左右,一亩玉米纯收入450元左右,而一亩白瓜纯收入1000元左右,一亩小毛葱或一亩香瓜纯收入2000元左右,一亩棚室蔬菜年收入高达1.5万元。不难看出,大部分农田处于“种十亩不如种一亩”的粗放生产状态。

2.农田使用和产出效率不高

由于近些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近10年来,七台河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了2.4万公顷。占的大多是肥地良田,2012年总耕地面积262.65万亩,比去年减少耕地面积3.64万亩。耕地的盲目占用也使得农田质量有所下降,基本农田平均有机质含量为3.97%,比20世纪90年代初下降了1.15%。而且农田的水利设施较差也使得水源灌溉不能大范围的推广实施,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态仍然比较严重,使得粮食产量有所减少,其中2012年计划粮食作物面积234.75万亩,与上年相比减少4.37万亩。已播种面积为207.35万亩,只完成计划播种面积的88.3%,与上年同期已播种面积239.12万亩相比减少31.77万亩,已播种完成率同比减少11.7%。

3.低碳农业技术可实施性的制约

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已对低碳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有关技术多是针对工业及能源消费,对低碳农业技术的探索较少。而七台河地区现阶段的整体状况是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农业低碳技术整体较为薄弱,低碳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碳排放和农业增收节支的土地持续利用上需要一个农业系统作为支撑,而现阶段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科学利用的节水技术没有彻底地升级,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几乎是空白,只有20%棚室应用了滴灌、喷灌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全市只有抗旱机井2658眼,可灌溉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4.7%,科学合理施肥技术和免耕技术等资源节约型技术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规模化生产,而对待秸秆、畜牧废弃物没有适合各地域的农村沼气技术来处理,因此,低碳农业技术的可实施性制约着七台河低碳农业的发展。

(三)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建立

七台河政府针对农业种植养殖整体水平比较低的状况,近些年来逐步健全了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强制性的指标约束相关的服务环节,从播种、管理、施肥、喷药、收割到轮作等环节来实现配套化生产,并且积极加强与各科研单位合作的科研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地应用各科研单位的低碳节能成果,逐步实现适合于低碳农业生产的规模性和数量性,利用完善和科学的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地保证农产品质量效率化生产,从技术应用方面考虑,七台河地区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在 20%左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在成长,外地基本普及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到70%~80%的水平,水稻大棚育秧等技术推广率达到5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逐步实现大面积推广。

2.政府倡导实施田间的低碳化管理

政府着力完善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管理,积极地实施田间的低碳化生产,倡导为人民群众生产出更多绿色、低碳农产品。近些年来,七台河农业相关部门根据土地的状况,改进和优化耕作的条件和措施,对大多数未达到深松土地进行深松的标准化处理采取保护性耕作,增加有机肥施用量、采用轮作的耕作方式解决土壤板结、蓄水性和透气性差等土壤减退的方式,在收获环节上确立秋后整地的人工处理方式,减少秋冬的耕地秸秆站立所造成的浪费现象,积极推进秸秆的直接还田和速腐还田的回收利用技术,通过多层次合理利用,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并建立了田间的低碳化管理机制。

(四)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挑战(Threats)

1.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七台河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只占整体经济总量的8.5%。突出的表现为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而低碳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额也仅有20多亿元,究其原因在于农业科技的可利用程度较低,使得整个农业生产处于较低的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单位亩产均处于较低的水准,例如,2012年玉米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产量水平较低,使得低碳农业在产量上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

2.农业污染面源逐步扩大

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秸秆、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低,使得农业的污染面源逐步的扩展和蔓延到农业生产的上游和下游。秸秆还田率仅为40%,秸秆大多数被焚烧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更突出的表现为耕地化肥,达到了每公顷2664千克,而农药施用量也达到21千克每公顷,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膜年均使用量达3500千克,回收率仅为53.5%,化肥、农药、农膜及饲料添加剂等广泛应用在耕地形成了大量的残留物。农村生活垃圾多为露天堆放,年排放生活污水1.8亿立方米左右,基本没有经过净化处理。

三、七台河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升低碳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及推广程度

第一,提升低碳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从种植、养殖和农技部门加强标准化,种植条件、良种选择、整地程度、种苗培育实现前期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在耕种中选择播种的最佳时间,合理运用栽培技术、化肥施用等技术来实现合理耕种。在田间管理上加强对收获加工等多个环节推进标准化操作,在养殖业中对饲料质量、育种和饲养进行合理分配,并在达标环节上加大疫病防治办度,出栏时间和检疫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预备处理。农技服务部门、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要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熟的生产经验,引导和鼓励农民运用统一标准规范种植养殖。

第二,拓展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一是在实现规模化生产中,加大农机深松的深度,加大深度可以使种植活土层达到一尺以上,实现旱能保墒、涝能蓄水,粮食产量亩均可以提高50千克以上,提升农田的规模化效益,运用规模化的效应调动各类资源来进行机械化操作。二是在集群化生产中,实践农田耕种规模化,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让农村土地使用权得以流转,并采取托管、入股、租赁等形式为推广机械化生产提供制度条件。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减少和避免农民对闲置农业机械消耗的石油、煤炭等资源的浪费,减少电力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在机械化生产中的碳排放量。

第三,逐渐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七台河各个县市、地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低碳农业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在实际推广中主要以区县的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实施的载体,在现阶段主要通过网络实现电子商务平台来运作,在运作中积极地推广先进技术,为良种培育、节水灌溉、病虫防控、加工储运、气象信息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实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用物资、销售信息、农机维修和远程培训等服务业务,因此在逐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先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低碳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

2.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进低碳化

第一,合理确定肥料的使用量。一是坚持做到各地土壤施肥种类、施肥数量及质量与低碳生产环境合理性,使其与农作物的生长达到最恰当配比。二是要做到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施肥量,并且根据七台河各地土壤质地采用相配套的施肥方式和过程,黏质土壤不破坏原有土质表层,使用以基肥实施为主、追肥为辅的方式,沙质土壤施肥要以深层扎根性植物种植为主,采用少量多次的追施方式来培育肥沃土壤。

第二,发挥黑土地资源的土壤碳汇作用。在勃利县的草地和部分泥炭地湿地区,增加单位面积农业的固碳量,在合理的地区种植小球藻、栅藻、水华鱼腥藻、芦苇湿地草等高固碳量植物,在草原地区以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为主,对草原进行修复建设,加大退耕还草政策的执行力度。

第三,提升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节能建设。积极推进七台河周边农村和勃利县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勃利吉兴河和连珠河小流域治理,完成长发、太平等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针对降水偏少的实际,及早打一批抗旱水源井,推进勃利水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筹资上加大市区和县区两级农田水利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到其中,在一系列水利设施的建设上实现电力和水利等能耗降低,从节能发展方面推进低碳农业的实施。

3.拓展低碳型农业的范围

第一,大力发展低碳型设施农业。按照七台河市党代会的会议精神和部署,积极落实中央给予的各类型惠农、富农和强农政策,在政策的执行上发展特色养殖、棚室蔬菜和特色种植等设施农业,加快推进以勃利、茄子河、金沙新区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实现耕地单产的提高,对于发展绿色植物等农产品,对新建棚室和规模养殖场给予一定的低碳补贴。

第二,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七台河市现有的21个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现有的产业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强化农业低碳化的带动能力,重点优化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布局,并重点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发挥金沙新区集中连片种植的优势,增强示范效应,发挥宏伟、岚峰等东部浅山区优势,建设特色型的有机杂粮科技示范园区;利用水资源的优势在长兴、和兴和杏树建设有机水稻示范园;利用区位优势基础,在红旗镇和铁山乡建设棚室蔬菜等特色低碳农业示范园;发挥抢垦已经形成的对外出口优势,建设“三辣”等经济作物科技示范园。

第三,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通过扩大新农合、新农保覆盖范围来减少农民在医疗上的支出,并确定铁山乡五星村、茄子河镇兴隆村、长兴乡东新村等重点村,并将永恒乡金山村、吉兴乡三民村、长兴乡中鲜村、宏伟镇富山村等为重点村,确保完成整村改造。中心河、铁山、万宝河、长兴、双河、大四站和金沙新区7个试点镇建设来打造低碳示范村镇,妥善解决用地、资金和矿产压覆等问题,建设典型的“山水宜居区、田园风情镇”建设,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实现农村的低碳化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贾凤伶,刘会想,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01).

[2]张晨,罗强,俞菊生,马莹,曹黎明.低碳农业研究述评[J].上海农业学报,2013(01).

[3]秦静,贾凤伶.天津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01).

[4]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章家恩,刘长威.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02).

[5]庞标丹.湖北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6]许智勇.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估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基金项目: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YJC790139);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2012B26);吉林省教育厅长吉图开发开放背景下的吉林省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研究;吉林省教育研究所县域教育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研究(GH11009)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村;浙江海盐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25-02

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1]。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农民低碳生产和生活,是建设新农村的本质要求[2]。因此,低碳农业在农村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发展低碳农业是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低碳农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1.1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区没有污水、垃圾的收集与处理设备,生活污水、畜牧粪便、农药、化肥及其他农业废弃物较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能有效控制农村污染源,新能源沼气池的推广、有机肥的使用、缓释化肥和低毒农药的普及,可大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直接降低碳排放。随着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的日臻完善,农村环境村庄规划、村庄连片整治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使生活污水、垃圾便于集中处理。通过农业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确保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发展,如加强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病虫、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应用清洁能源、太阳能温室大棚栽培等低碳农业的发展,可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1.2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

农业生态区园是依据循环经济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园区内采用作物业、畜牧业、渔业交替,以及清洁生产等手段,同时与一定的工业或服务业(旅游观光业、餐饮业、物流业、沼气)等相结合,把一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利用。生态园区不仅能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干扰,降低碳排放,而且在降低农业园区整体成本、提高园区农业效益上也大有优势。

1.3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低碳生态农业科技含量高,以设施为载体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产出效益大,是高效农业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低落碳农业不再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是以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 安全、生态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能加快富民强村的步伐。

1.4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二新”建设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3]。

(1)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村镇规划。低碳农业要求土地和产业的双集聚,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高起点搞好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市—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改造户以及其他愿意进区的农户建设农民居住点,着重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为低碳农业发展创造空间。

(2)发展低碳农业,能优化人居环境。低碳农业要求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村庄”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重点抓好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道路、电力、通讯、广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住宅小区真正实现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发展低碳农业,把握农村节能减排的契机

2.1以新能源开发为契机

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巨大,农村节能低碳经济可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换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低碳生活。以浙江省海盐县为例。海盐县共有农村常住户8.49万户,常住人口28.68万人,能源——碳的主要来源是木柴、稻草、油菜杆和石化气。由于炉灶设计不合理,燃料燃烧不充分,木柴、稻草、油菜杆等燃料的含碳量较高,热量的利用率低,燃烧后产生大量co2,燃料的消耗量相当大。虽就单个家庭而言,其排放的碳较小,但总量巨大。据专家测算,来自农业的cod的排放量已占全国43.7亿tn总排放量的67%。因此,推广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低碳炕,加快省柴煤灶(炕)的升级换代,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已是总排放量低碳生态经济的当务之急。

农村低碳减排的一项最引人注目的工程是发展农村沼气,海盐县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该县是养殖大县,母猪年存栏8.34万头,生猪年存栏56.59万头,羊年存栏8.15 万头,家禽年产295.75万羽(其中肉鸡244.12万羽,肉鸭51.08万羽),规模养殖场有10多家。其中,青莲“膳博士”,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圈养方式,年出栏132.956万头。全县年产生禽畜粪便数百万吨,若不加处理则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而大力扶持、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利用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扩大沼气用户量,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1个10 m3的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500 m3,年处理人畜禽粪几十吨,可解决农户10个月的生活燃料问题,年节省薪柴3 t,节电600 kwh左右。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肥料。1个沼气池年产沼肥相当于200 kg优质复合肥。如果8万名农户都能利用沼气池,年节省薪柴可达25万t、节电逾4 500万kwh、节肥1.3万t,节支增收1.2亿元以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如果发展用户7万个(占总户数的70%),年产沼气每年可替代标煤2万t,减少木柴、稻草、油菜杆等燃料22万t,降低碳排放量上千吨。政府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采用每建1座池补助1 000~2 000元的方法,激发农民开发利用再生新能源的热情,使低碳生活成为农民的新时尚。

发展农村低碳经济,还应该加大对生物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应用[4]。海盐县有许多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但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还不高,仅占农户的26%。如果普及率达到90%(7.8万户农户),年可节燃煤近4万t。

2.2以绿色有机农业开发为契机

在广大农村建立起高效的耕作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耕作制度、促进节能低碳,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5]。

据测算,生产1t氮肥需消耗1.4 t标准煤,全国氮肥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减少氮肥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250万t标准煤。大力推广适合海县大田作物生长的缓释肥,在节能低碳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改变化肥因溶解过快、养分流失而难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不同需求的缺点,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简化农作物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节本增收减排。

另外,海盐县低碳农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清洁生产。一是推广节肥节药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工作。全县有测土施肥服务站7个,专职测土配方施肥咨询员7个,庄稼医院200家,可有效地帮助农民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积极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大量使用沼渣、沼液等绿色优质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肥。全县有注册有机绿色品牌农业5个(膳博士肉、六里香茶、澉浦蜜桔、嘉兴万好船菜系列绿叶蔬菜和友邦绿色农产品),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碳含量;三是倡导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积极探索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

2.3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

现代农业园区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6]。现代农业园一般包括设施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观光农园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园区建设。海盐县目前有各种农业产业园 13个,其中有以生产葡萄、梨、桔子为主的果园 5个,面积1 066.67 hm2;以生产各种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园4个,面积8 666.67 hm2;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有4个;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域达2 000 hm2,其中,特种水产养殖(虾、鳖)面积666.67 hm2。全县农业生态园区累计共投入1.43亿元,拥有资产4 381.42万元。2009年农民销售农产品7.14万t,实现销售收入6.15亿元,园区实现利润530.13万元,这些园区已成为农民种植、养殖的示范基地,也成了推进农村节能低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治环境污染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低碳农业的示范实例。

2.4以土地流转为契机

低碳农业与土地规模经营密不可分,海盐县在土地流转和农业招商中,一直秉承低碳、高效、绿色的原则。低碳农业对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一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海盐县3.33 hm2以上规模的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509.27 hm2,催生了34个规模经营主体,平均经营面积达到14.93 hm2;二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全县统防统治面积已达1 994.67 hm2,比2009年增加1.15倍;机插秧面积达到478.03 hm2,比2009年增加1.35倍;三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海盐县流转土地平均租赁费在7 950元/hm2左右,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近1倍。使农民可全身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发展,一些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四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由原来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企业化管理转化,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已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公司、41个新型农场主和大户投资到农业中,2009年投入达到4 489万元。

整理

3参考文献

[1]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6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农业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涵盖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应用、创新制度和技术服务五个子系统。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仍存在创新体制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应用主体观念淡薄、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推广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应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加快农业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关键词:

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技术;技术创新体系;困境;优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视阈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12YJAZH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促进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机制及政策研究”(71341049)

工业文明带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到了历史转折点,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而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各行业普遍共识。农业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0%~12%[1]。因此,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于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目前虽未达成共识,但基于制度创新、观念革新的技术进步与推广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已为学术界认同。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的探讨:一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姚延婷[2]等提出通过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业固碳减排并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漆雁斌[3]等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总结出化肥施用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推广施肥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生产化肥,发展生态农业。二是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实现问题研究。李建波[4]在对文献梳理后总结出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碳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温室气体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5]中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技术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引进步伐。三是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问题探究。米松华[6]等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提高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贷可获得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均显著影响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汤林伟[7]提出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了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问题。当前的研究多数从不同侧面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但是针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加快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加速我国低碳农业发展。

一、农业技术创新带动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技术覆盖面广,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节省型农业技术、农田生态固碳技术、农作制度创新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农业科技进步可促进低碳农业“高效率”“高碳汇”“低排放”“低污染”四大目标的实现。

(一)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率”目标

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农业、农村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靠天吃饭,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缓慢,土地撂荒现象频发,耕地和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低,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过大,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业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随意排放,农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解决以上问题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创造农业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2年8月11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表示,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9]。可见,农业技术创新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率中显示出巨大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目标

农业、农村对于能源、资源的使用主要是无机化肥、化学农药施用、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农业机械燃料和农产品加工等)和农村生活燃料(农村居民取暖、用电、做饭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温室气体(CO2、CH4、N2O)、牲畜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能源消耗方面,我国农业能源资源消耗量不断攀升。1993—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上涨85.2%,农药使用量上涨113.8%,农用柴油使用量上涨124.6%[10]。环境污染方面,农业、农村污染严重。2014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种植业总氮排放量为159.78万吨,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达2.43亿吨[11]。从表1的国际比较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单位产量化肥施用量和污染气体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高消耗、高排放国家。“高消耗、高污染”带来的结果是20年间粮食总产量仅上涨16.3%,单位面积产量上涨29%[8]。能源瓶颈、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唯一出路是采用新低耗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发挥土壤有机碳库功能,实现“高碳汇”目标

农业排放的CO2主要源自土壤中有机物有氧分解,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肥等的使用使土壤固碳功能不断减弱,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科学院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cm减少到现在的2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大量碳以温室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中;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1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挥土壤碳库功能是低碳农业的核心命题,更是我国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承诺的关键。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知名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问题研究专家高启杰先生认为,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可分为农业技术网络结构和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农业技术网络结构由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等)、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等)、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可理解为关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和规范[13]。另外,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来源,是不可缺少的金融服务支撑系统。因此,本文构建了包含研究开发、传播、应用、服务和制度五个子系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农业新技术发明,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企业作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更加了解市场需求,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能够合理规避风险,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当前,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模式已从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型,同时大型涉农企业可以将自主研发的新成果广泛传播和应用,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二)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包括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技术推广部门等,是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推广机构。当前,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是低碳技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开办展销会、下乡培训、信息网络等多元化手段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低碳农业技术新成果。

(三)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包括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是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者和实践者,决定农业新技术发展方向。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方向逐渐兴起的各类型农业园区和涉农企业一般低碳环保意识明确,能够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主动应用低碳技术。

(四)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包括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两部分。金融机构为新技术研发、传播和应用机构及组织提供必要资金,通过向低碳技术研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研发风险。另外,金融机构向个人与农业园区提供信贷支持,使农户和园区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运用新低碳技术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市场化。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使低碳技术需求与供给信息实现共享和高效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时效性问题。

(五)农业技术创新制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制定者,更是主导者。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多种制度激励、约束、支撑企业研发、推广和使用低碳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包括技术机构和网络结构的基本制度以及对其进行调整的技术创新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投资制度、人事制度、奖励与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技术合作制度、技术贸易制度等[11]。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主体是公立科研单位和涉农企业,其中以公立科研单位为主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农业科研单位568个,承担了国家几乎全部农业科研项目[14]。但这些科研单位多数仍未完成市场化改革,组织布局分散,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或、评职称,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对科技成果评价轻实用性重先进性,政府大量科研经费投入无效成果中,这些问题造成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市场转化率低。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超过7000项,但转化率不足5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15]。问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并未真正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

(二)低碳农业政策体系不健全、主体积极性不高

政策激励是带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当前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均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支撑体系。从税收政策看,我国既没有征收“碳税”,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低碳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有税种难以起到激励创新、节能减排的作用;从农业财政补贴看,我国政府每年给予农业大量补贴,但尚未制定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多农业补贴甚至适得其反;从金融市场政策看,支持低碳农业生产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和配额市场尚未建立。由于政策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约束主体行为,难以调动主体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制约低碳农业发展。

(三)应用主体创新意识淡薄、新技术需求不足

一方面,技术经济学表明,某种技术一旦被广泛采用,技术和技术系统、社会组织与制度之间便会形成稳定共生关系,抵制潜在更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种技术发展路径依赖特征被称做“技术锁定”。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系统使用技术的高度依赖,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与之形成系统内在惯性,农民作为技术应用主体习惯于现有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形成低碳农业领域“碳锁定”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有限,对低碳农业理念尚未形成完整认知,“认知—认同—实践”的思维发展过程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低碳农业技术使用成本高,收益获取周期较长、风险大,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下,农民不愿冒风险尝试创新,更无力承担失败后果,从主观上抵制转变现有生产模式。综上,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技术使用主体创新意识弱,低碳农业技术需求不足。

(四)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低碳技术确认困难

目前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探讨上,对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未有深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评估低碳农业实际发展水平,也无法确认新技术是否满足低碳农业要求。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低碳农业技术标准不健全,主要是减排技术标准、无碳技术标准和去碳技术标准均不完善。部分现行标准实际应用性不强。例如:沼气是农村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国家标准中建池材料明确规定为混凝土、砖、石块等,然而这些材料建成的沼气池并不适合我国北方省份,严寒过后多数新建沼气池被冻裂。

(五)传播组织结构不合理、高素质推广人员稀缺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制,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纵向行政层级结构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系统、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种植业技术推广系统等五个横向专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制定推广计划、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服务和专业培训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职能和部分经营性机构服务职能。一方面,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不能满足低碳农业技术门类齐全、综合完备的高层次要求。在资源配备上,出现了上层推广组织配备较为完善,下层推广组织捉襟见肘的“倒三角”结构,导致基层推广组织重“经营”轻“公益”,甚至只“经营”无“公益”的现状。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多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推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高素质人员稀缺,影响技术含量更高、综合性更强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推广。

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是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历史必然,离不开政府、技术研究开发和传播机构、技术应用机构及全社会的共同协作;离不开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更离不开各项涉农改革的推进。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性大、周期长、投资高以及低碳农业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当前我国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模式。并不意味政府对创新、推广、使用全过程负责,而是强调政府通过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良性互动,共同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六方面:第一,将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可分割,促使官员关注低碳农业发展最有效方法就是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与官员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所需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同时,注重官员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将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标准和评价体系。如土壤碳汇法案、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第三,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才。发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才,鼓励大学生走向农村。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为现有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第四,加强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公益广告、典型示范、“手把手”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识和低碳技术的掌握,让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成为农村居民自觉而自由的行为。第五,针对低碳农业发展制定更大力度、更加严格的农业财政、金融政策,同时对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和专项奖励。第六,以“两低两高”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为基本原则制定优先发展技术目录,选择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技术重点支持。

(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

一般认为农业技术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农业创新组织构建也可依此分类。“公益性”技术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特征,所有用户可以平等使用,导致市场失灵,此类技术研发和推广理应归属政府职责。首先,政府可以在原有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整合资源,给予地方更多管理权限,使其形成合力;其次,加快大学、科研院所改革步伐,完善原有绩效评价体制和组织方式,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再次,发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作用,有效对接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和基层推广部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和全额拨款制度。“经营性”技术具有收益性、竞争性和排他性,可采取市场化机制,由具有较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企业承担研发推广职责。近年来涌现出大批集科研、推广、使用为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扶持一批低碳领域综合型龙头企业,给予其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在企业内部完善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等各项企业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支持各类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如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转化中介组织,使其发展和壮大。

(三)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相关制度

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优秀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是激励和约束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制度构成了社会保护与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预见性期待,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4]。完善农技创新制度关键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例如,通过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通过完善投资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创新,打击制假贩假行为。

(四)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打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将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土地规模化耕种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避免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土地受周围保持原有生产模式土地影响的弊端,产生规模收益;土地流转后形成的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相对于分散农民具有更高农业素养,容易接受低碳农业理念,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主体,易与研究者协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由试验期进入实施期,各地区逐渐形成适合本区域的流转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政策,必将加快我国土地流转进程[16]。

(五)加快农业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进程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起步较晚,现行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把符合环境检测标准、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从资金流向看,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主要支持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和循环农业三部分。不可否认,银行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低碳农业发展,但从低碳农业发展本身出发的银行金融支持体系仍过于薄弱,阻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低碳农业发展,加快完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可忽视。

(六)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低碳技术不仅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更要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方面,在低碳农业碳解锁技术创新等领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加速中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等途径推动低碳技术全球化,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拓宽途径。

作者:周利秋 吴玲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受祜.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

[2]姚延婷,陈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

[4]李建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EB/OL].[2014-12-10]..

[6]米松华.农户低碳减排技术采纳行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3).

[7]汤林伟.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3(2).

[8]陈娟,王雅鹏.中国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架构与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9]张桃林.全面提升我国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EB/OL].[2014-12-10]..

[12]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4).

[13]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5]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时间里,农业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伤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温室效应逐步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下应该坚持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寻求到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而努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源自于十几年前的英国,英国是最早发现能源的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指的是人们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要为开发出新能源而努力,尽最大程度来减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高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经济,同样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等农业活动,尽可能的使用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农药、化肥、机械等产品的过分依赖,杜绝大面积焚烧秸秆而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减少农业活动中高碳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的低碳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非法垦荒等现象,使得生态绿地越来越少,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水土的流失使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田开发的机械化也造成了众多废弃物的产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使得土壤化学含量超标,水质和土壤及农作物、植物的质量不断下降,人们过于重视工业的开发,忽略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种种原因,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可以将以上提出的种种障碍性因素进行针对式的处理,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或开发过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缓和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必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想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和普及,提升农民低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或讲解,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提高农民在农业活动和发展中的认识,做好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尽力完善农村生态农业的设备及创新的技术,可以在当地举办技术解说交谈以及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让当地农民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的地方政府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并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完善激励和监督制度,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杜绝一切生态污染问题的出现,提倡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非法垦荒的行为要进行严抓严打,加强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寻找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升该地区农业经济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坚持创新科技创新应用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工作的研发,鼓励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究中,适当的给予资金的支持和投入,让研究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放在创新技术开发的事业中,为研制低碳环保的农业设备或技术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农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地的政府要完善该项目的补贴政策,实现创新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低碳农业和人们生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农业低碳发展结构及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寻找更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的种类,发展出属于当地的农作特色,如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通过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主动的来到城郊或农村游玩和观光,不但能让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还能加强当地绿色务农的宣传,实现了现代低碳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该以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技术、设备上的创新开发,坚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持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整体的低碳化农业发展的认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维护了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3,(12):57-58.

[3]李建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083-1085.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8篇

1低碳是农业生产者的被动选择

农业生产的短视思维,在国家制定和严格执行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以及农村生态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的作用下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虽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业生产者在主观上并不愿意走低碳生产的道路,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威慑力,只有做出无奈的选择,农业低碳生产事实上成为一种被动行为,一旦政府监管不到位或松懈,行为就会扭曲。

2低碳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政策驱动

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者一种责任的履行,在协调生产者、消费者、社会利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释放正能量,低碳农业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驱动和合理约束。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力度不够,驱动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3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创新低碳理念

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作为低碳转型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应以低碳思维重新考虑发展方式转型问题。政府层面,要以低碳转型发展的视野,将低碳农业理念融入管理和决策中,制定并切实执行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相关标准,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法律法规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以政策创新、机制创新驱动低碳农业发展。农业部门层面,创新低碳生产理念,承担起履行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从粗放生产、追求生产数量增加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摒弃低层次的粗放生产,通过提高质量来减少数量,最终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从满足需求转向创造低碳需求。依靠农业低碳技术的突破,创造低碳需求、创造新的产业机会;从功能产品转向功能与低碳结合的产品。把农产品开发、种植、包装、渠道、服务等环节都纳入到低碳思维下加以改造,开发和采用低碳技术,增强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意识,通过提供低碳农产品,提高食用安全性能,满足市场日趋增长的低碳需求;从“耗资源”转向“省资源”。以“省资源”思维确定剩余物处置的再利用标准,通过农副业剩余物的分类处理、处置、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业生产剩余物的再资源化。

3.2创新政策与机制

事实证明,低碳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政策创新的力度不够,农业生产者没有从中受益,因而目前最为关键、最为根本、最为迫切是需要解决的是政策与机制创新问题,以形成足够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驱动低碳农业发展。通过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层面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政策与机制创新,逐步清除低碳农业发展的障碍,为低碳农业发展的推进提供强大的激励。如创新农业低碳技术的引导政策,扶持基础性低碳技术研发工作;对于研发成熟的低碳技术,以市场为导向,辅以相关的利好政策,快速转向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从更广阔的层面看,加快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创新,为低碳生产提供基础性的市场条件,理顺能源产品价格的形成关系,减轻农业低碳生产的成本压力。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刺激农业生产者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由被动变主动,自愿自发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增加低碳生产的“硬件”以及技术推广、人员能力培训、碳标签与认证建设、节能计量的投入,为低碳农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为农业产业在市场准入、人才培养、税收支持、金融服务、信用担保、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发展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围绕低碳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并采取有利于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低碳生产,重新评估碳交易市场对农产品的诱导机制;引导农业选择正确的低碳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农业低碳生产能力,促进低碳技术和低碳农产品的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重视科技型农业参与低碳国际技术转移的引导,对于通过国际化平台推广的农业低碳技术与低碳农产品政府要提供“绿色通道”,并给予必要的特别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和全力的融资支持。

3.3创新低碳文化

低碳农业发展是以特定的环境、沿着特定的轨道运行的活动,与低碳文化密切相关。低碳文化是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柔性管理方式,是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在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财富的提炼。通过文化创新,培育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低碳文化,运用文化独特的力量,调动农民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利益主体。在低碳价值观指导下,凝聚政府、农民、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保障低碳农业发展的有序推进,推动低碳创新卓有成效的开展。同时低碳农业发展推进的重要方面是来自于农民的行动,而要形成有效的行动,就必须培育基于低碳农业的低碳文化,激发农民潜力和热情,将低碳文化渗透到农民的行为准则中,渗透到生产中。要让农民强烈地意识到,低碳转型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更加严峻的考验,必须创新低碳理念,营造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创造热情,强化低碳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重构农村社会文化习俗,以低碳文化引导消费观念和生产观念,改变无限度消费和有害农业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动员农民参与节能减排,实现持续性消费;变粗放生产为清洁生产,倡导文明、节约、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实现。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技术

1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农业发展中低碳经济实现遇到的主要阻碍是公众认识程度不足,在农业发展技术方面更是缺乏创新。低碳经济中注重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污染与排放,在农业种植技术水平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理念上要达到先进标准,受基层群众的低碳环保理念落后影响,经济发展计划在落实推广中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农业发展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有管理体系大部分是针对生产过程开展的管理,并没有形成配合的体系,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低碳经济发展很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管理模式中对环保以及污染治理的体现仍然不足,导致农业生产中随意的污染排放不能得到控制,所使用的农业也没有达到环保规定标注,对生态平衡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实现低碳经济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2.1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业生产区域内雇佣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田间指导,帮助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这样农业在种植生产中也能够意识到科技环保的重要性,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建立创造有利的环境。农民只有真正认识到低碳经济的优点才能够主动在生产技术上做出转型,因此所开展的宣传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比例之间的调节,加强技术实践指导,使农民能够更熟练地应用技术。

2.2完善低碳农业发展工作体系

在基层农业发展区域内建立低碳体系,对所应用的技术合理性进行监管。低碳农业发展更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可以借鉴早期工作经验,但要注重不同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工作体系建立后在落后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进行后续的完善,通过调整提升工作体系的可行性,这一点也是传统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协调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经济收益上也会有明显的进步提升。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关系的建立,实现经验交流与资源贡献,在先进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效率上也可以得到保障。

2.3不断提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

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提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损耗与排放,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基层生产问题,通过先进的低碳技术落实可以起到预防控制作用。低碳经济与农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创新技术方法的支持与配合,根据地方的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做出改进,例如灌溉,传统的土渠道灌溉技术应用过程中水资源的损耗比较大,同时也增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针对这一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喷灌、滴灌技术的结合运用来实现,并对原有的灌溉渠道做出了改进,这样在输水期间所造成的水资源损耗也会被降到最低,一次建立成本投入后可以反复使用,符合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农业发展特征。

2.4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计划制定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在资源利用与发展目标实现中做到协调。目标设定过于远大可能会出现落实实现困难的现象,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综合治理计划,因此长期发展计划具体实施需要分段进,阶段性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计划实现。低碳环保工作计划更要同时从污染预防与治理两方面来开展,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生态系统平衡性受到破坏,这样能够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对提升农业经济收益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结束语

低碳农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实际的建设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农业管理工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干预和引导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提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低碳意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实现低碳经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帅,庞金波,王刚毅.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4):45-46.

[2]韦恒,柴方营.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4-25.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低碳农业; 财政投入; 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每提及“低碳”这一概念,人们往往更多地想到工业,想到城市,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态的农业系统,即低碳农业模式可以抵销掉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免工业化肥的生产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而禁止化肥的使用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由以上可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大有作为。

一、低碳农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引导

根据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低碳经济等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使得低碳农业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色。外部性使得私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而且,在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下,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模式不同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政府职能及投资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决定了低碳农业比传统农业更需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扶持,从而使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与收益能接近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税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具有引导、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财政税收的特征和职能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资金匮乏一直是农业发展方面的瓶颈,财政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而低碳农业经济尚在起步阶段,加上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发挥财税政策在农业资金方面的扶持、示范与引导作用,把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上,实现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当前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产污染具体表现:一是农用肥料、农膜、农药等使用量不断增加且不合理使用(如表1)。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而农膜、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且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是农用机械的迅速发展(如表1)。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越来越普及,在减轻农民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三是畜禽的高碳养殖。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威胁农村环境和水体质量。

(二)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污染也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多数乡镇企业,实际上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主要由于多数乡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较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受资金力量、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不愿意建设或购买环保设施。有的乡镇企业属于高污染型企业,但是当地有关部门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依然允许其项目上马,给农村环境带来危害。

(三)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且效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用的是柴、草、秸秆、煤,其他可再生清洁能源(如沼气)则很少。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村居民大都采用传统的非省柴灶,导致能源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能源的浪费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三、财政在发展低碳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低碳农业投资偏弱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财政投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推进农业环保发展上财政支农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发挥宏观调节的导向性作用。据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环保、水利、公共设施管理的投资额为1 255.2亿元,仅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1%。政府对农村环保的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态保护型公共产品建设进程缓慢,农业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难以促进农业低碳环境的健康发展。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环保投入占到GDP的2%~3%左右,才能对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世界银行业曾建议中国,要加大对污染控制的投资,最好在GDP的2%以上。据《中国环境保护2003―2008》白皮书的统计数据,2003―200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9 522.7亿元人民币,占到同期GDP的1%。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3%,这其中包括了企业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真正的财政投资不到GDP的1%。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投入到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入不够充足。财政投资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

(二)财政支农结构错位

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科研技术投入明显偏低。二是低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并通过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财政对低碳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少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保障。在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中,用于促进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项目没有专门立项。四是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过多,据统计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农业建设和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较低。

(三)财政支农补贴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财政支农补贴一直是世界各国保护农业发展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财政对农业补贴在我国主要有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但是对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对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节水灌溉等生态方面的建设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因此,农民对低碳农业生态项目没有积极性,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

(四)未能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税收在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起到了调节生产、消费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税收来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目前税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少,如对投资开发荒山荒地育林、固沙植被采取免税政策,对挤占耕地课以耕地占用税,这些措施已发挥了相应的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但是保护力度较小。如目前耕地占用税仅是在占用耕地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时一次性课征,以后不再征收,而且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较低,根本起不到对耕地的保护作用。

四、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总量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具有准公益性,同时,低碳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又具有明显的弱势,这使得私人资本不愿介入此领域,需要政府加强支持和保护。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时,应当体现低碳农业的优先位置,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其他支农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强调依法治农,通过不断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扶持低碳农业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民资等资本投入低碳农业,以拓宽低碳农业投资渠道。

(二)增加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中的投入,夯实低碳农业基础

长期以来形成的掠夺式粗放高碳农业经营模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低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救灾体系,提高低碳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及大型灌溉水利设施的更新和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天然林防护计划;三是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上,一是国家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拨款等形式,增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外,在继续落实已有的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扶持低碳农业政策。如对农民采用节水滴灌技术、秸秆的循环利用等进行补助。二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尽量将建设项目延伸到农田、农户,尽量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以免造成新的欠账和村级债务。三是构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在预算内经常性固定资产和国债资金中增加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立法,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如通过立法规定,把财政预算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三)完善财政对农业支出项目结构

在财政支农项目中,应单独明确列示用于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应该逐渐减少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的支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比如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农村中小型设施建设的支持;另外加快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植树造林、有机农业等重大低碳工程建设。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中对以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日益显示强大生命力的有机农产品的投入。

(四)加大财政资金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得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据测算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11.87元,减少农牧户9.35元投入,因此财政必须提高对农业的核心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扶持具体体现:一是加大投入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加大投入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基础资料收集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二是突出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先进加工、种植、养殖、畜牧、节水灌溉、动植物防疫、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仓储物流等农业应用技术的投入,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三是要加速开发研究,努力加快对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完善税收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

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建立一系列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如:对于投资于低碳农业发展获得的收益实行免税或减税政策,以吸引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对从事天然的无污染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给予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同时,对于再投资于相关的有机农产品等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可以给予再投资退税的优惠。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

首先,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生产低碳产品,当然更需要农村消费者购买低碳农用产品,这就需要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作用。从供给的角度看,通过财政的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如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补贴等,调动企业从事新技术和环保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通过加大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进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其次,建立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对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发展,鼓励农民种植、养殖的有机农产品给予投保农户保费补贴;对于风险大、效益差、政府引导的有机农产品和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比例要高些,以体现国家政策导向作用,达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目的。再次,鼓励地方或农户成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建立低碳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最后,重视农业生态补贴,逐步扩大退耕范围,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投入,改善生态环境。

(七)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增强财政扶持低碳农业建设的稳定性

安排预算支出是实现财政所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财政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畴,适时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进而有利于政府将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最为需要的领域。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每年低碳农业预算支出的规模和速度,使得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时有法可依,同时也有利于财政支持低碳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2] 赵和楠,王亚丽,李乐.财政政策扶持低碳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财政,2010(15):64-65.

[3] 杨悦象,熊林海,熊运福.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82.

[4]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上一篇:中职电子技术教学范文 下一篇:化学探究式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