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02 16:43:06

绿色低碳技术

绿色低碳技术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建设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起来,环境污染的加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培养绿色节能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政策的执行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对工程建设施工中的绿色低碳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着重对当下工程建设中的低碳环保技术进行了相关介绍和分析,并对当下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提出了看法,重点探讨了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

工程建设;低碳节能;应用

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兴概念,我们必须对它做个全面、系统化的理解,在利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要对它的内涵有着基本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任何一个工程中,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当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节能技术。

1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内涵

就发展内涵来看,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绿色、低碳和环保。绿色,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的环节中要做到无污染。低碳,主要是指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降低碳的排量,从而做到有效保障能源。节能,主要是指着重加强对能源的合理利用,这是加强对能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内涵上来看,绿色低碳环保技术主要是用来促进整个人类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在整个工程建设施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意义重大[1]。

2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如何强化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应用的浅见

通过上诉分析,我们大体上了解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内涵,为了更好的去利用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本文主要以建筑工程为例,以建筑工程技术中的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来进行具体分析。

2.1建筑墙体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目前我国的建筑标准条例中,对墙体环保节能方面的要求包括很多方面,但主要是对墙体的内外部进行保温处理,在做到保温处理的基础上要做到绿色低碳环保,以达到绿色低碳环保为目的,可以在整个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墙体主要是有外保温和内保温以及自保温三种保温墙体。在墙体的节能环保建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墙体保温的安全高效和耐用性。因此,在进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时,要采用结合所选材料和技术措施来进行加强施工处理。

2.2建筑屋面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现建设工程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屋面施工方面,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为了实现屋面施工的保温隔热,主要采取的绿色低碳节能技术有通风屋面、蓄水屋面和种植屋面以及实体材料层的保温隔热屋面。在主要的建筑屋面中,要采取的方法有选取种植屋面,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面上种植植物,以此来达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目的。但在种植植物之前,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屋面的荷载结构进行精确计算。然后要对屋面的构造体系进行专业的设计,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防水的效果。

2.3建筑楼面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施工的最重要一点体现在建筑楼层的施工方面。因此,在对楼层进行施工时,为了全面且更好的体现绿色低碳环保技术,要在很多地方全面体现出冬冷夏热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在客厅和卧室中要采用分户采暖的情况,这一方法会在时效性和空间性上体现出传统用能模式中所不能体现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用能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在研究构建加强保温节能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降低保温层的传热系数,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提高保温效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在注意外墙保温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板楼和内墙的保温[2]。

2.4建筑门窗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整个建筑施工中,除了上述环节外,在门窗施工中也应注重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因为其属于整个保温和隔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门窗导致的能耗损失往往为整个围护结构能耗的50%甚至更多,所以在门窗中也应注重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而在建筑内部,夏天主要是利用空调进行制冷,阳光通过窗户向室内照射,导致空调的负荷较大,且窗墙比越大,空调的负荷就会越大,因而应尽可能的选取节能的门窗,且应当优化门窗材料、玻璃、密封件以及五金件等的组合,确保所选取的窗墙比合理,同时又能满足房屋采光的需要。

2.5切实加强建筑碳排量的控制

建筑物的碳排放量一般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①建筑材料的生成和准备的环节;②建筑结构施工环节;③建筑物运维环节;④建筑物拆除环节。在建筑物的施工环节过程中,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是施工材料和运输材料过程。在运维阶段主要是各种生活家电所致。拆除环节主要指的是使用时能源的消耗以及各种废弃物所产生的碳排放。

2.6致力于绿色低碳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

因为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核心主要在绿色、低碳和节能三个方面。尤其是在能耗和碳排放方面,应建设绿色低碳节能模式下施工技术的建筑施工技术,这就需要在结构支撑、围护装修、设备管线等方面加强绿色低碳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尽可能地采用信息技术模式,改变传统的施工模式,尽可能地将混凝土构件的预制装配率提升,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向低碳化的进程。

3工程建设施工中保证绿色低碳节能的措施

通过上述阐述,我们认识到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原料浪费的原因以及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讨论在工程建设施工中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实现低碳环保节能的措施。

3.1对施工原材料进行控制

加强对进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拙。严格贯彻落实工程建设施工的标准工艺、规范文件,增强施工人员及相关物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对计划使用的原材料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检验。凡是有害物质超标的,或者国家明令禁止或限量使用的材料,全都禁止入场,真正从物料采购环节就开始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还应积极使用合格的新型材料,加强材料采购、下放、使用和放样管理,能够循环使用的材料应循环利用,例如安全防护栏、灯塔等,进而避免施工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3.2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考虑

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在项目设计环节中,要做好工程周边土水资源的调研工作。通过有效的调研,来对场地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例如,工程建设要尽量避免占用农田耕地、远离人群居住地区进行施工等。

3.3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取土作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优先选取土壤贫瘠的区域进行取土,取土时注意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取土作业也可以同灌溉、养殖等项目结合起来,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尽量安置在水体下游,避开饮用水源地段,还可以建立沉淀池,对一些用过的水进行净化,实现循环利用,避免浪费。此外,还可以在建筑工程中设置污水管网,让建筑体系中产生的污水都排入污水管道,避免水污染问题出现[3]。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却忽视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危害。只有严格按照绿色低碳节能的要求,做好施工管理,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我们的工程建设事业才能走的更好、更稳。

参考文献

[1]郭献珍.城市中心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绿色施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03):115~118.

[2]张雪峰.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58~59.

[3]周开幸.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0):28~29.

绿色低碳技术篇2

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都达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若是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将会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互换的情况。而绿色低碳施工技术的应用就极好的缓解了这一问题。这种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能够促进建筑施工的环保和绿色化,能够有效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鉴于当前我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此技术的探究、发展和推广已迫在眉睫。

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准和相关原则

2.1绿色工业建筑

在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方案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设计标准:首先,要坚持环保、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建筑施工和保护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灯能源降低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其次,要根据建筑的实际的使用情况和用途来对绿色工业建筑进行设计,要保证绿色工业建筑的适用性、灵活性,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绿色、节能和低碳。最后,绿色工业建筑的建筑外形应该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具有绿色、自然等设计特点,将生态自然、人文气息以及现代化特色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提高绿色工业建筑的外形设计特色。

2.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原则

具体的设计原则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要站在自然和建筑统一的观点上去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建筑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是统一的整体,要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在环境保护的原则上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的环保性,还能提高建筑设计的特色性。其次,要坚持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建材资源和能源在建筑施工过程的消耗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资源消耗巨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此处的节约是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提高对建材和能源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只有高效的资源利用率,才能保证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以及绿色工业建筑的施工质量。最后,要坚持建筑的适用性原则。建筑的根本目的是用来使用的,只有保证其使用的价值才能实现建筑的真正价值。

3关于绿色低碳工业建筑技术

要做到减少工业建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营造出绿色工业建筑的整体形象,必须要做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有效地运用各种自然资源,让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尽量的减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持工业建筑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做到对建筑地域环境的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所以绿色工业建筑在营造中必须要从以下几个进行:

3.1注重选址

绿色工业建筑在进行选址时,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位置,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减至最低,进一步地让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得到保障。确保城市的健康与安全。而一般情况下绿色建筑的选址除要考虑到常规情况下的因素外,还需注意以下原则:(l)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例如水体、森林、自然保护区等。(2)要保持建筑场地生态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在设计时尽量保留与利用地形、地貌,植被以及自然水系。(3)注意尽量减少建筑场地水土的流失。防止因工业建设而造成的自然灾害。

3.2优化布局结构

工厂总图设计要对厂区总体的布局、室内环境条件以及厂房的布置等进行深入的统筹与考虑、让设计方案不但能够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又做到节能节地。同时在总规划阶段,要重要考虑如何将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结合,增加建筑的采光度,确保室内具有一定的温度、温度,建立立体的绿化系统净化环境。工厂总图按照产品的特性考虑生产工艺区划布局,按生产工艺流程布置备类厂房,厂房间设机械运输通廊,做到物料运输效率尽可能的高、物流路线尽可能的短、运行能耗尽可能的低。合理优选能源种类,保障经济供给、降低综合能耗。3.3节能与能源利用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工艺生产特性,采取多种的节能措施。做好在建筑体形、建筑布局、朝向等方面的设计,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对东西朝向采取多种形式的建筑遮阳系统,即取到建筑装饰的效果,又减少夏季太阳的热辐射;外墙面采用低能耗的保温隔热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节能空调系统可采用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包括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的利用。

3.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加强节水和对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不影响施工进展的情况下减少用水。其次,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减少消耗。最后,对施工用过的废水要严格排放,不能随意的排放到水源或者土地中,要对其进行质检,达标后再进行排放。在一个建筑项目施工开展之前,要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质量检查,确定其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在建筑施工结束后,还需要再进行一次检查,并与之前的水质数据进行对比,若是出现污染现象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3.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一项建筑项目的开展对建材的消耗是巨大的,而且由于对建材的利用率较低,往往造成大量的浪费。因此,必须提高对建材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省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材使用量。在建筑项目的施工中可以提高对钢结构建材的使用,因为这种建材不仅便于使用,具有较大的可造性,而且钢结构还能够循环使用,能够极大的减少对其他建材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根据上述可知,虽然我国绿色低碳施工技术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此技术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和起步阶段,其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都不够成熟,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此技术进行积极的探究,将其作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推行的关键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认可和推广。争取提高绿色工业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所占的比例,这不仅是为了促进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更是为了给所有建筑用户提供一个更加自然化、自由化以及健康的居住环境,是为了使环境、人文以及经济发展这三者达成一种统一。

绿色低碳技术篇3

关键词:ZigBee技术;GPRS技术;智能控制;无线监控系统;LED路灯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66-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道路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道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道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对路灯系统的管理,传统的监控方式只有通过利用人工方式对各道路进行巡逻,以此来检查路灯的运行状况,这样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大量的成本。而且当路灯发生故障时,很难及时处理,必须要等巡查人员发现问题之后才会进行处理,这为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随着“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传统的路灯系统的能耗较高,这已经不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因此,需要重新设计路灯系统。基于ZigBee和GPRS通信技术的LED路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它具有高度的自动化、高效节能、管理方便,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对生产制度的创新以及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多种高能源消耗、降低CO2气体的排放,使社会处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指标中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对经济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提高对现有能源的利用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1.2 低碳经济与LED照明

在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模式广受诟病的今天,全球各地的政府部门根据低碳经济的相关要求,逐步推出对绿色照明产业的扶持性产业政策,LED照明技术即是指发光二极管照明,它是第四代照明光源,也是绿色光源,它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 通信方式的选择

在远程监控系统中,主要利用GSM短消息通讯、GPRS分组以及ZigBee无线组网等技术实现通信。线面分别对这三种通信技术的优点和弊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在远程监控系统中主要利用GSM短消息通讯、GPRS分组无线业务及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技术等无线通讯方式。下面分别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2.1 GSM短消息通讯

GSM短消息通讯技术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广的无线通讯技术,其具有传输快、质量高、成本低等特点,但在利用该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时会存在一定的网络延迟,尤其在短信息使用高峰期,其延迟情况特别严重。另外,在进行大量数据的传输时,其价格优势也荡然无存。

2.2 GPRS分组无线业务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它是GSM中的一种数据通信方式。GPRS不同于传统的连续传输方式,其主要适用于间断的、突发性或者频繁的少量数据传输。由于利用该技术使需要在每盏路灯上都绑定一个GPRS模块,且城市路灯系统通常规模较大,这会在无形中增加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成本,这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原则。另外,由于GPRS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通常需要数十秒的时间进行连接,这对监控数据的实时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 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技术

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技术是一种低功耗近距离通信的新兴技术,在利用该技术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组网方式,不会收到外部频率的干扰,同时该技术所使用的频带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能够直接使用,因此非常方便。

通过对上述技术的分析,可以将ZigBee技术及GPRS技术相结合,通过两种技术之间互相弥补缺陷能够实现一种高效、快速、低成本的路灯监控系统。

3 系统简介

LED路灯无线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终端、路灯控制器及监控中心软件三大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如下图:

3.1 无线终端

该系统中的无线终端主要由ZigBee无线组网通信模块、增益天线以及电路控制系统组成。它主要负责监控系统中控制功能的实现,同时负责对信号的采集。通过该技术实现的网络,无线终端可以执行控制系统所发出的指令并实现与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以达到通过指令对路灯进行控制的要求。

3.2 路灯控制器

路灯控制器是由单片机、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天线等构件所组成的,该控制器以UC/OS操作系统为基础进行搭建,这能充分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无线通信模块中的ZigBee模块主要负责与无线终端进行数据交换,并将所收集的数据发送到单片机,然后由单片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LCD显示屏显示出来,实现人机交互,以此来实现对路灯的控制和检测。GPRS模块主要负责控制器与监控中心的数据交换。可以提前利用路灯控制器设置好数据接受的时间周期,以及数据上报的时间周期。当路灯出现突发故障时,路灯控制器应将故障信息实施发送给监控中心,以此保证路灯故障的及时排除。

3.3 监控中心软件

1)监控中心利用GPRS模块实现与道路路灯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并对路灯控制器发送命令,同时对路灯控制器所发送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处理。

2)监控中心软件能够根据地理位置计算出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这样能够实现对路灯开着的自动控制以及亮度调节。

3)监控中心软件通过建立相关数据库,能够对每盏路灯的完整信心进行储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实现对路灯的更好控制。

4)监控中心软件能够通过对检测控制数据的分析自动生成曲线报表,这样能对每盏路灯的状态变化进行有效的统计。

5)监控中心软件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功能,当路灯出现突发故障,而有没有工作人员发现的情况下,监控中心能共通过报警的方式来提醒监控中心工作人员。保证故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4 运行实效分析

1)从系统运行之后的情况来看,通过对安装该系统的路灯和未安装该系统的路灯的用电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巨大差距。以某地区一主干道中的500盏LED路灯为例,我们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用电量进行统计,在路灯未安装控制系统之前每天用电量为1380度,在安装控制系统之后每天用电量为966度;电费按照每度1.2元计算;人工费用2000元/月,共2人;折旧费8000元/月,具体数据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已安装控制系统的路灯每年可节约费用362.6元,而控制系统的建设成本为每盏路灯150元左右,这样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收回建设成本,通过长期的使用,便能达到大量节约投入的效果。

4 结论

本文对基于ZigBee和GPRS的LED路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通过对实际使用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安装该系统的路灯成本更低、实用性更强、管理方便,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照明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以及难以维护的问题。通过全面建立LED路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理论的快速发展,是城市照明系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它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铁楠.CJJ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

[2] 于海斌.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I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绿色低碳技术篇4

>> 浅谈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活城 从绿色产业转移到低碳生活 绿色出行,助力“低碳世博” 健康世博 绿色生活 创造绿色低碳生活,从住宅类节能建筑开始 绿色交通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绿色家园 绿色生活 低碳办公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图说低碳世博 低碳世博印象 亲历低碳世博 从衣年轮开始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从节约开始 低碳生活当从节电做起 低碳生活 从节约用纸开始 从黑色高碳逐步走向绿色低碳 发展低碳经济 践行绿色生活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以旧换新 实现低碳绿色生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低碳生活.

[3]“低碳生活”创新生活./world/2009-12/07/co

[4]低碳生活-关于碳汇林./world/2009-12/07/co

[5]白涛,王鹏.园林苗圃[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1.

[6]龚维红.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8.

[7]方栋龙.苗木生产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009重印).

[8]杨玉贵,王洪军.园林苗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罗镪.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0]刘晓东.园林苗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11]鲁敏,李英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1.

[12]鲍平秋.园林植物繁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

[13]薜聪贤.景观植物实用图鉴(第14辑)[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

[14]丁增成.优质苗木培育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1.

绿色低碳技术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营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石化能源的稀缺性,导致各国对其能源安全的担忧。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国学者鲍健强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陈兴中、孙丽丽,2009)。低碳经济在内涵上包括了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李晓春,2009)。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9)。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做出积极的响应与配合。从企业营销行为上看,绿色营销也是追求营销效果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低碳经济微观基础优化的过程。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研究回顾

(一)关于低碳经济研究

英国学者在Emission Scenarios中描述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相对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后果(IPCC,2000)。Galeotti M.,Lanze A,Richer(1999)在FEEM Working Paper中使用了110个国家的数据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GDP的关系并对排放进行预测,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对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关注。Nicolas Stern(2006)指出了二氧化碳导致的经济问题。Johnston D.等(2006)探索了21世纪中期在英国的房屋股票中减少超出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可行性,指出了通过技术减排的可行性和困难。Treffers T.等(2005)在能源政策中探索了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能源系统的可能性。他们在分析节能减排、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中认识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企业绿色营销有助于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健坤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杨昌荣(2009)对我国低碳经济中的外贸体系转型提出了建议。学者们普遍认为,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投资,积极利用财税制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推广教化低碳消费模式,建立客观的减排标准,转变我国产业结构,扩大碳汇等有助于我国推进低碳经济。蔡林海(2009)从世界竞争格局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绿色革命对国家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关于绿色营销研究

绿色低碳技术篇6

【关键词】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4.从森林碳汇来看:国家森林城市成功获批,绿色发展空间可待拓展。我市确立了以“水乡林城、生态武汉”为主要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城市森林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63%,活立木蓄积量61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224万亩,并先后被授予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断优化的森林环境和绿地体系,将在无形中提高我市的碳汇能力,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5.从绿色消费来看:倡导绿色消费观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选择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着力构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绿色建筑方面,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了15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绿色交通方面,扎实推进了国家“十城千辆”示范工程,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初步形成。绿色照明方面,深入推进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加快了LED等新光源在武汉市照明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武汉市在低碳发展上应立足我市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健全低碳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新路。

1.武汉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上应兼顾低碳化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特别是我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不仅要注重低碳,还要加快发展。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来全面提升我市的碳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低碳竞争力。

2.武汉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上应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

排放的相对脱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武汉市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应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3.武汉低碳经济发展主要环节上应重点抓好经济过程

的转化环节。低碳经济的发展领域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未来5~10年内,我市低碳经济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碳捕捉能力。

三、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武汉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要立足全国领先发展,从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营造低碳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武汉市低碳经济的率先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把低碳产业作为直接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第二,要加快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产业,打造武汉经济新的绿色增长点。第三,要把推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两型化发展,努力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同时,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功能配套,努力构建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一,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武汉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充分挖掘武汉作为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循环资源,保持循环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物资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策划建设武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全面实施城市节电、节燃气工程,加强电力和燃气需求侧管理。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要全面执行政府机构及公用设施用能标准及管理规范,推动全市政府机构、公用设施节能改造。

3.优化消费过程,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第一,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模式。第二,要加快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尽量形成“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倡导选择绿色商品,对使用禁止的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垃圾处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予以处罚。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义务回收。第三,加快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引导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识的商品和设备,为企业绿色采购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鼓励利用再生纸,推动公务车节油和绿色采购。

4.加快自主研发,完善低碳技术支撑。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低碳技术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武汉市要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和自主创新示范的政策机遇,在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上走在全国前列。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相关技术等,加快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第三,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武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优势,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低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科技成果、低碳专利和低碳品牌。

5.加强政府引导,制定落实发展政策。第一,要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规范性、权威性、先导性,用合理的制度规范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用有力的手段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第二,增强低碳发展权威性。借鉴武汉市抓新兴产业振兴的做法,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咨公司等部级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性知名院校战略合作,引入首席专家,建立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智库,全面开展武汉低碳相关研究,为武汉低碳发展提供权威咨询。第三,增强低碳先导性。把握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机遇,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把改革试验工作项目化运作,具体到若干专项改革。突出金融、土地、财税、人才等生产要素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发展专项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市场化等改革方式,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上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亚杰,陈少卫.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2010(8)

[3]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资源(2000~2001)[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绿色低碳技术篇7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http://、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4.从森林碳汇来看:国家森林城市成功获批,绿色发展空间可待拓展。我市确立了以“水乡林城、生态武汉”为主要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城市森林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63%,活立木蓄积量61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224万亩,并先后被授予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断优化的森林环境和绿地体系,将在无形中提高我市的碳汇能力,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5.从绿色消费来看:倡导绿色消费观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选择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着力构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绿色建筑方面,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了15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绿色交通方面,扎实推进了国家“十城千辆”示范工程,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初步形成。绿色照明方面,深入推进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加快了led等新光源在武汉市照明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武汉市在低碳发展上应立足我市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健全低碳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新路。

1.武汉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上应兼顾低碳化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特别是我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不仅要注重低碳,还要加快发展。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来全面提升我市的碳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低碳竞争力。

2.武汉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上应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

排放的相对脱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武汉市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应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3.武汉低碳经济发展主要环节上应重点抓好经济过程

的转化环节。低碳经济的发展领域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未来5~10年内,我市低碳经济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碳捕捉能力。

三、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武汉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要立足全国领先发展,从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营造低碳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武汉市低碳经济的率先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把低碳产业作为直接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第二,要加快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产业,打造武汉经济新的绿色增长点。第三,要把推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电子

转贴于 http://

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两型化发展,努力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同时,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功能配套,努力构建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http://源使用效率。第一,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武汉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充分挖掘武汉作为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循环资源,保持循环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物资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策划建设武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全面实施城市节电、节燃气工程,加强电力和燃气需求侧管理。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要全面执行政府机构及公用设施用能标准及管理规范,推动全市政府机构、公用设施节能改造。

3.优化消费过程,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第一,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模式。第二,要加快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尽量形成“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倡导选择绿色商品,对使用禁止的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垃圾处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予以处罚。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义务回收。第三,加快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引导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识的商品和设备,为企业绿色采购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鼓励利用再生纸,推动公务车节油和绿色采购。

4.加快自主研发,完善低碳技术支撑。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低碳技术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武汉市要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和自主创新示范的政策机遇,在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上走在全国前列。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相关技术等,加快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第三,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武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优势,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低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科技成果、低碳专利和低碳品牌。

绿色低碳技术篇8

一是三者都是受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绿色、循环、低碳等经济思想的影响,是对交通运输与人类、自然关系重新审视探索的结果,也是在交通运输领域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严重发生危机问题的自我反省和正本清源改进的结果。二是三者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出发点,以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为理论依据,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为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协调交通运输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三是三者具有相同的人类交通运输活动和自然世界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系统观,相同的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发展发展观,相同的节约、高效、清洁的交通运输生产观,相同的适度、循环的交通运输消费观。四是三者都主张改变传统交通运输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五是三者都是要成为生态交通运输,提倡的是交通运输活动应成为生态化过程的实践理念,都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发展模式,绿色交通运输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支撑低碳交通运输、导向绿色交通运输。绿色交通运输发展、循环交通运输发展和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有共同点,但在核心内涵、理论基础、涉及领域、评价标准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不同点。一是绿色交通运输的出发点都可归结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交通运输的主要内涵,低碳减排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产生低碳交通运输的根本性要求。二是三者主要针对的分别是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对应的理论基础分别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三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解决问题是一种点对点的映射思路,讲求着眼问题,从问题直接入手,是一种“自上而下”地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方案,而绿色交通运输解决问题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思路,针对交通运输环境问题追溯而上探究交通运输经济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四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绿色交通运输范畴可以包含一切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发展形态和模式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五是相对而言,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两者的评价指向具体、明确,可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交通运输生态效率和交通运输碳生产力来评价其发展水平,而绿色交通运输评价一般较难,通常要采用交通运输绿色GDP核算方法,通过计算交通运输绿色GDP占整个交通运输GDP的比重衡量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水平。

二、本质、特征和核心

1.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交通运输与其他行业一样是产生于人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前,没有将绿色、循环和低碳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条件宽松,排放比较任意。但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产生了发展模式必须转换的决定因素:二氧化碳排放有了限量,其排放权成为稀有资源。1997年84个国家、2009年183个国家(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共同约定,在205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并据规则将总量分与各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特征是“三低、三高”不能简单片面地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理解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三低”仅仅代表的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和低碳,但不能完整准确地代表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概念内涵一定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和“发展”四者概念内涵的有机统一。除了“三低”外,还有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的“三高”,“三低、三高”的特征能完整体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零碳交通运输”、“负碳交通运输”的代价高昂,理论上有探讨的价值,但目前推广实施不具有现实性,不具有经济的可行性。只有认识了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三高”,意味不减或可持续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资本的总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才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的动力。3.核心是提高碳生产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交通运输的碳生产率:交通运输碳生产率=交通运输制度×(交通运输产值/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公式高度概括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碳生产率,揭示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理,可以成为理清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对策的基本分析框架。由此公式可见,提高碳生产率有3条途径:增大分子、增大系数和减少分母。公式中的分子是交通运输产值,其增加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加行业人力资本、推进行业产业升级、优化交通空间布局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分母是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其降低的基本途径有优化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交通、倡导低碳交通生活等;系数是交通运输制度,其提高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交通运输制度变革和创新,在增加交通运输产值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里的制度包括交通运输的法律、政策、组织、文化等制度。

三、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途径

1.降低二氧化炭排放的途径现阶段交通运输可行的减碳措施主要有3条。(1)技术性减碳。交通运输领域最直接的减碳措施就是技术性减碳,主要是通过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持续变革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例如,汽车运用中大力推动小排量汽车发展达到减炭目的,促进电动运载工具的技术进步等,电动汽车、铁路运输电气化等的使用推广。但需注意的是,如果电的来源和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措施就不能全面实施。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铁路电气化运输就必须控制在一定水平,以防止电网受损带来的铁路运输瘫痪风险。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进步,直接促进交通运输的减碳。智能交通系统的推进间接促进交通运输减碳,提高运输效率。(2)结构性减碳。结构性减碳是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最为有效的交通运输减碳措施。这一措施主要通过建立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相互协调发展高效合理利用,一同完成客货运输的综合交通体系。在国家层面推进建立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综合利用和发展的,技术先进、运输结构合理、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在区域层面建设与国家上位交通运输体系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城市层面大力建成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协调运行,高效率、低成本、低排放的综合交通体系。(3)消费者减碳。消费者减碳措施就是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过发展公共交通、交通需求管理、停车换乘、错峰出行等方法都可以起到科学调整和管理交通需求、提高交通运行速度、节能减排和低碳的作用。2.增加交通运输产值的途径增加交通运输产值不是唯产值而产值、盲目增加产值,而是一种考虑绿色循环低碳要求的增加产值的途径。(1)技术进步。在交通运输领域积极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碳封存技术、碳捕获技术、碳汇技术、再利用技术、减量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可以达到两方面效果:一是提高交通运输生产率,增加产值;二是培育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产品,优化交通运输产业和能源结构。前者是增大分子以提高碳生产率,后者市降低分母以提高碳生产率。(2)人力资本。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科技进步依赖于人才,人力资本开发使用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人力资本的增加和开发,一方面直接增加交通运输产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交通运输减碳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3)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将交通运输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传统的交通运输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高新技术的实施和现代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降低,是降低交通运输业排放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升级促进物流、客运、公交等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的创新,合理组织物流业与客运业,提高交通运输产品附加值。(4)空间布局。通过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促进交通运输发展和减碳。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优化、区域运输通道统筹规划建设、提升路网等级、客货运站场优化布局、城乡客运一体化、客货运“零换乘”和“无缝衔接”等措施,激发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规模效益。(5)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交通运输产值。只有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才能获得“微笑曲线”两端的效益,在全球占据交通运输的低碳高效产出的经济地位。提高我国高端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强化其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才能改变物流业在高端物流中的不利低位,同时要注重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产品、品牌园区、品牌站场等。3.提高交通运输制度系数的途径提高交通运输制度系数的途径就是政府通过制定和推进实施交通运输制度达到交通运输提高碳生产率的目的。制度性减碳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利于提高碳生产率的交通运输市场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要在机动车管理政策、车用替代燃料和新能源载运工具、税收工具、财政工具、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众交通法规等方面进行制度、政策和法规创新,通过制度影响上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交通运输产值的两条途径,进而成为提高碳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仓储管理的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