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1:58

学前教育的核心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1

意义;要求;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34―02

要实现“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不仅意味着入园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之需,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而出台的重要文件之一。从《标准》的出台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示。

一、通识课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源于前苏联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整个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这三类课程构成的师范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通用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着一般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基础的设置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科专业型师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促使高师学前教育向更为宽泛的通识性教育模式转变。通识课程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通识课程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是幼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也是幼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多方面的文化素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师,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够担负起幼儿园的保教重任。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关注通识课的设置和安排,使准幼师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健全的人格。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更应该将培养自身的健全人格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幼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在知识教育以外,注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而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此外,通识课程能够促进准幼师拓宽专业领域。通识课程担负着对准幼师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能力培养的职责,转变高师学前教育的观念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性跨学科类课程是重要措施之一。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

1. 应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受过狭窄专业训练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方面,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幼师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带动幼儿探索事物,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满足学前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

2. 应强调通识课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是幼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幼师的艺术素养刻不容缓。艺术素养的提高能够陶冶幼师的情操,培养教师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师的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对幼师艺术素养的要求也促使其必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幼师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_展,进而带动幼儿艺术素养的提高。

3. 应设置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的相关课程

《标准》明确提出幼师必须对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通识课程应将相关知识纳入课程当中,设置相关课程并合理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促进准幼师对当前我国教育实际的把握,进而促使他们密切联系实际,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

4. 应安排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通识课程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是幼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师培养的摇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幼师的重任,教育技术通识课程扮演着培养幼师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角色。

三、当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通识课程涵盖领域有限

通识课程应该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民教育等几个部分。这八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准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不免过于狭隘。各高师院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课程,忽视了数学、艺术等其他课程,不符合《标准》提出的要求。

2. 通识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未考虑学生发展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识课程不是“包罗万象”,不是一股脑儿地设置众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但目前通识课程往往是“因师设课”,导致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余地很小。另一方面,通识课程一般由院校教务处制定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很少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

3. 通识课程模式趋于僵化

一方面,各高师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模式。统一的模式导致通识课程失去了“通识”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应吸纳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观点,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限制。但通识课程模式的僵化导致各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被打散,导致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4. 通识课程呈现边缘化

一般来说,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军训与体育、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需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几大类课程中进行选修。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学分不多,尤其是通选课的学分更少。大部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通选课学分只能占到0.3%。通识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到位、评价不高。

四、优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策略探讨

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拓宽学科领域

通识课程的设置应拓宽学科领域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标准》明确提出通识性知识是幼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全面、充分地将中、西、文、理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保证准幼师具有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应进行学科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

2.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发挥自己的特色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设置有自己特色的通识课程。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不应将各种课程“铺天盖地”地倾泻而出或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随便安排课程,应该选择最能代表学前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并设置与本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应结合《标准》,从自身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设置能够促进幼师各方面素养提高、发展的课程。

3.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灵活设置通识课程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超越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灵活地设置通识课程。“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的旧模式应该予以调整,适当分配各个领域、学科的课时、内容、学分,不要有所偏颇。针对目前各高校通选课程学分、学时较少的现状,可以适度增加通选课的学分及学时。另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设置和安排系内通识课程,来弥补院校开展通识课程照顾不到各个专业发展要求的现实情况。同时,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根据《标准》来适当增加一些如文书写作、逻辑推理的内容。

4.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和分量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 思想教育 核心素养 素养教育

一国公民的核心素养状况是本国民主化进程和民族文明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公民的核心素养教育问题在各国的教育界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被纳入国家大政方针。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公民核心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实现进程的快慢。

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始终都有思想教育相关的课程学习,这无疑彰显了思想教育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最佳途径。中学政治课程建设必须重视核心素养的教育问题,思品老师更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实现公民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含义和现状

“公民”指的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

公民素养指的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公民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形成并完善提高的。

现如今,中国的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有自身的运行方式,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目前中国缺少的是一个完整的公民素养教育体系,需要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提高公民核心素养的教育机构与教育进程。为此我国的教育学者及教育界正在努力朝着这个目标探索前进。

中国公民核心素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公民素养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良风气盛行、群体性冲突增多等现象。要使公民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在思想教育视域下进行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是比较可取的途径之一。公民核心素养提高了,各种社会问题也会随之减少。

二、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时期的热点。针对当前我国的国情来说,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只有这样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就在于公民的核心素养是否够高。应时代之需,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就如何提高公民核心素养进行诸多研究,使之成为一时的热点。

其次,新课改要求提高公民核心素养。社会在进步,从前的教育模式、内容渐渐地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课改就显得十分重要。改革、创新后的教育内容是符合当展趋势的,公民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并且成了新课改十分重视的专题。不论是思想教育学科还是其他学科都希望找到本学科与公民素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作为一名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为现代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公民。

三、思想教育与公民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思想教育为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提供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如今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我国有很多专门从事思想教育和研究的人才,他们推动着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些成果就是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二)思想教育与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相互促进

思想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被培育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公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思想教育程度必然影响核心素养,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主要方法有课堂教育、环境教育和实践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同样能有效提升思想教育的水平。

四、思想教育视域下培育公民核心素养的途径

在思想教育视域下进行公民核心素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育方式,但是现代社会要求创新,一些新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针对公民核心素养教育,要学会将二者结合起来。

(一)课堂教育

课堂教学不但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课程要注重公民核心素养培育,其他学科也要重视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对于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成效有直接影响,高素质的教育者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很好地将受教育者根据特点分类并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核心素养。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教育方面的老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公民核心素养教育采用得较多的是正面的灌输教育,但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多组织一些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新的教学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一味地灌输教育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强化。

(四)环境熏陶法

环境主要指的就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园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家庭环境熏陶在公民核心素养教育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在生活中家长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相比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来说,社会环境所涉及的面更广、更复杂,社会环境对公民核心素养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想要营造适合公民核心素养发展的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五)专业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公民核心素养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专业的课程,这样更有针对性,教学成果也会更显著。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切实体会公民核心素养的本质,实现知行合一。

我国的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中学思品老师更应当致力于培育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在努力提高自己综合素养的同时完成公民核心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蓝楠.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肖莉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公民素养教育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起点,提出了“三个倡导”,为我国当今时代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中,不断地深入宣传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问题,为此一些学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人们接受的基础上才能起到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意义,如何确定其教育原则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首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张丁杰,曾贤贵从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论述了其内涵。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有才而且要有德。而井阳军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阐述了其内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理论依据和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其次就其教育意义的研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意识很强,但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外界的各种因素会影响到他们。从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紧迫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当前学界主要从大学生、国家和学校三个角度说明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对于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国家拥有有才有德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井阳军就指出,“只有大学生构建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保证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最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可以促进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且通过教育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的研究。关于这一内容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认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从教育本身来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张志祥等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确立要具备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二、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研究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学界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是当前大学生信仰不坚定,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够。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够坚定等。第二是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对很多問题看法不同、理解不同,没有固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受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潮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多元化倾向。第三是高校教育存在弊端,没有将教育和实践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只重知识技能培育、忽略心理心智培育在高校盛行。第四是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而作为80、90后这一代的大学生,他们是从小看着美国大片和日本漫画、吃着肯德基和麦当劳的薯片、玩的是美国的网络游戏,这些都滋长了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成了困难。经济全球化使爱国主义精神弱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对于上述提到的困境,需要有具体的途径进行解决。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路径研究

能否运用合适的途径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及,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第二是制度建设,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体系化,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法可依、有制可依。第三是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一个载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好坏。陈必华和王鹏还特别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色和支撑杠杆,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重要途径。”

作者:蔚吉

参考文献: 

[1]汤燕妮.传播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中国报业,2012,(12). 

[2]刘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机制建构[J].前言,2012,(06).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创新路径

作为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和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成败关乎当前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要求在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核心,科学正确的三观教育的教育主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言是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轴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因而结合现今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现实教育困境和主客观原因,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方法探索实践,对于丰富和完善价值观教育理论具有探索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根据现有研究关于核心价值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基础价值观教育体系,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基本灵魂所在。其次,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旨,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坚持对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引领大学生向正确和高尚的人生理想进步前进,并统一其自身的理想、精神与行为。再次,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引领和贯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特别是以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以及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保持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坚定道德信仰,完善人格,科学精神取向等作为教育主旨;最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而高尚的荣辱判断,在高校教育中建立完善的道德批判准则和道德行为原则,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奠定基础。

二、高校思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路径创新

(一)结合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教育时机与内容传达平台,贯穿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所在,因而应充分发挥其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具体而言,不仅应该积极树立正确和科学的价值教育方法,也应该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方法突破,特别是小组探讨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多元方法进行集合运用,结合典型的案例和故事选编来激起学生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并以生动活泼的讲座、专题报告、演讲等手段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争取做到高渗透效率的价值传递和主体内化,并在日后的行动中得以外化。

(二)实施优良传统学风、教风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而言,还要注意教风和学风,因为一个校园的教风学风是最能体现其教学质量的,也是衡量这一个学院是否能成功进行教育的关键所在,建议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要严格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发展方向,克服互联网等介质传播中不良倾向和消极负面影响,主要围绕时代和民族精神开展思政教育,同时以将融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对应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为主色彩和基调,继续弘扬和集成优秀校园传统文化,从高校的育人、载德角度挖掘优良学风、教风,从而帮助广大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情操。

(三)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

进行高校思政教育还要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教育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让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体验到民众实情,也从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养中的社会责任意识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谦逊务实谨慎的品质和优良的人格作风,从而从不断的实践中奠定今后走上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特别是其中的日常行为管理,可以运用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来进行完善,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改善的社会实践的丰富层面,引导其完善自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四)融合师德教育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完成者的教师,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之一,也是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主要引导者,故而在今后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该完善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进行模范教育,而且教师的基本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自我完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走向所在。建议今后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进一步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坚持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生理想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进行更密切的融合,从而帮助激励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进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并从加强思政教育修养做起,引导其努力完善自身社会主义人格和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传导机制,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规律性,探索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设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方面基本内容及其精神,高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构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并最终自主构建这一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5

1核心力量训练的含义及重要性

1.1核心力量训练的含义

体育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力量,达到强身健体效果,但又与专业的运动员存在明显区别。核心力量训练,主要针对人体某部分核心区域,如某部分肌肉进行针对式训练,这部分的确定,在不同学生中也存在相应差别,但主要为身体承受中立的中心区域,而这对肌肉的针对性,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则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全面满足高职体育教学需要。

1.2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学生的身体肌肉协调性及稳定性能够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随着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更乐于待在室内玩电脑游戏,相应的运动量也逐渐变少,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受伤率也有所上升。利用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题技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从而有效强化学生体质,该教学方法具有宝贵价值。

2高职体育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的运用

2.1高职体育教学应用核心力量训练现存问题

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以“健康第一”为宗旨,设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随着核心力量训练教学法的逐渐推广使用,部分高职院校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

2.1.1教学资源缺乏

核心力量训练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表面,实践也占据了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核心力量训练教学,离不开教师、器材和场地三个基础条件的支持,但这三部分条件在目前高职院校当中还存在一定缺陷。缺少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体育器材不足、体育教学场地缺乏等均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1.2传统教学的约束

就以往高职体育教学传统方法来看,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将核心力量的训练同传统式教学混为一谈,传统教学的约束,使得学生对核心力量训练教学方法缺乏足够兴趣。而目前高职教学不断改革形势下,想要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兼顾学生身心健康,满足国家高校学生健康标准,还存在一定困难。如何打破传统教学的约束,在日常体育课教学中融入核心力量训练相关内容,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1.3学生的抵触情绪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个性鲜明,具有各自特点,故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点也会存在相应差别。笼统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式教学,往往缺乏对全部学生的综合考虑,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较严重的抵触情绪,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高职体育教学应用核心力量训练具体措施

2.2.1基础能力的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运动能力。以短跑这一教学知识点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即可适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状况进行适当锻炼。锻炼内容包括自主仰卧挺髋运动等等,均可以作为核心力量训练的初期教学内容。在进程初期教学的同时,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也能够对自身肌群能力的不足产生认识,对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度进行深入认识,从而方便之后的系统化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2.2运动器械的选用

体育教学必须要依赖部分运动器械才能达到良好效果,目前部分院校虽然还缺少较为先进的器材,但已有的部分器械也能够为核心力量训练提供支持,常用的包括平衡板、悬吊绳等等。以平衡板为例,在实际教学时即可让学生利用平衡板在锻炼自身平衡能力的同时,学会调整呼吸与身体运动节奏,从而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训练的教学效果。

2.2.3考虑学生自身特点

上文中已经说到过不同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也存在差别,考虑到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时间限制,故应当考虑到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应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男生对核心力量训练拥有较浓厚兴趣,可选用球类运动对其进行锻炼,而针对女生不宜进行强烈运动,则可选用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对其进行训练。通过调整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逐渐接受核心力量训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2.4学生主体式教学

应打破以往将教师作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与创造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与能力,为其提供较宽广的自由发挥空间。以健美操课程教学当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可通过引导学生对着镜子进行练习,从而提高自身动作的规范性,并进行自主优化创新,达到教学互动效果。

3结束语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48-02

知识时代背景下,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种思想在高校校园中传播,其中有优秀的思想文化,同时也不乏一些腐朽和不良的思想内容。大学生是一群具有高素质的群体,但是大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特点和认知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本篇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表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1.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真正使大学生成为实现民族发展和壮大的新生力量[1]。

2.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帮助学生在当前各类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使大学生能够避免不良思想的干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2]。

3.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力量。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也体现一直以来人民奋斗的结果[3]。”高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思想理念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忽视多元文化需求的重要性等问题。

1.思想理念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当前很多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想理念教育的实效性较差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停留于表面,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较为匮乏,无法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价值和作用[4]。轰动一时的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让无数人感到痛心和惋惜。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

2.忽视多元文化需求的重要性。每一位大学生由于受到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思想理念和文化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不能够仅仅通过单一的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应该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求同存异,尊重不同学生的思想理念和,化解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创建和谐的高校生活环境。

三、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方式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式实施。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指导学生学习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观念的重要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为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政策和方针,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等[5]。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是同时也使得“攀比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思想因素开始融入我国大学校园当中,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或者思想存在缺陷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也变得尤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理念的教育要注意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特点和认知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6]。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特点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丰富教学的资源和教学的内容,以生动而形象的动画和真实的案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给学生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情感理解,创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2.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时代下,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当前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大学生优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进行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社会生活的不易,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参与清扫烈士墓碑、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和谐生活是由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明辨是非和善恶,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3.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提出的“中国梦”思想,具有深刻而伟大的现实意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如何尽快实现中国梦,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了每一位中华民族人民所思考的重点内容[7]。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感受校园的美丽和风采。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辩论赛、诗朗诵比赛、情景剧比赛等等,比如可以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指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细节出发,对自己所理解的“中国梦”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另外,高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平台,建设校园网站,每日进行信息的更新。网站中可以设置网上课程,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开展网上点评课堂。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教育的实效性和有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表现,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当前各类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梦”的快速实现,并真正使大学生成为实现民族发展和壮大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一吉,王效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21(06):143-145.

[2]杨雅玲.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探析――以湖南吉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6(12):151-153.

[3]吴莉,张杰,廖桂芳,黄亚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04):102-103.

[4]刘金明,王子华,杨胜勇.以大学生先进典型为抓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为例[J].才智,2014,24(03):161-164.

[5]向黎,岳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动指南――学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5(09):217-218.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7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指的是对青少年思想及品德方面的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对促进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改革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青少年对此并不太适应,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不适应目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本文浅析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1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方面的不足

据观察,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明显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也不尽人意,教育方式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学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对其特点、作用及提高其实效性并没有一个深度的研究,只一味侧重单方面;对德育教育研究虽然多,但是对中学德育教育及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不够;对中学德育教育研究方式单一,研究教育现状的比较多,但是对中学生德育发展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趋势研究较少。[1]

2学生核心素养及中学德育教育研究

2.1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对此也表明了观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全面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教育。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这使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所以,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2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完美形象的灵魂工程,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德育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也间接地使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那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可以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

3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1跟上社会的进步,创新德育教育观念

要想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就要跟紧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创新及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充分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理念,不要一提到德育教育想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两者相混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不同的。现阶段我们要了解到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教育,还要使中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德育教育来教学生将来要怎样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素养、高道德的人。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

3.2教师能够换位思考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模范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就要有一个教人求真的思想,清楚自身的定位,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另外,教师要做好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素质,为学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使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在中学生身上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生活

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大都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责任感、创新力及实践力。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可以使其回归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创建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注重接受知识教育,以此来形成正确的做人做事价值观,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目标。

3.4创建德育教育网络机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以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事业。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也离不开来自社会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其可以面向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并且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使社会都可以正确的认知德育教育,让其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可以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和发展,使青少年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3]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国应该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满足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相信在今后,我国可以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发展人才。

作者:张培炜 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江涛,闫广慧.浅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德育实效性[J].读书文摘,2016,(7).

[2]吴玲洁.用课堂之美补感恩之失——也谈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7).

学前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媒体技术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7-01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广播、报刊等,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1]。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快,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媒体技术易于接受。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掌握了微信、微博、网上学习等技巧,该技术已经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背景下,必须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看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关注度不够,在经济利益、经济成分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会产生一定变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也会造成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他们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专业技能教育更加重视,忽略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2]。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若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相关内容,便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对该科目的教学失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未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互动性不强,与学生的新观念和思想具有一定冲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挖掘其学习潜能。

二、新媒体背景下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的特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内容给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交叉内容的出现,挑选重点内容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遵循讲授、讲透、讲深三点原则,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可过度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技术能够将学生视野扩大,另一方面,部分非主流东西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高职院校老师必须将教学投入力度加大,可建设网站,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其中,对教育软件进行开发,还能够利用QQ群、微信、论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

任何科目的教育都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也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需注重实践教育,可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将专业特色、时代特征充分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四)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核心价值观,将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彰显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能力具有培养作用,可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度责任感[4]。

(五)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自我修养,学生的品行需要在后天培养中形成,高职生必须强化自我修养,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重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融入群众、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将自律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注重将精神追求、物质追求统一起来。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义务服务活动中,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强化自我修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强化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利于为日后高职院校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19-220.

[2]乔芬,李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0):46-48.

[3]黄启红.关于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4(39):38-39+52.

上一篇:股市市值管理范文 下一篇:机械制图的用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