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防治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9:00

免疫学防治

免疫学防治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跨越式发展思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做强做优生猪产业,突出发展肉牛、肉羊和鹅产业,加快发展禽蛋产业,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把畜牧业建成__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把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提升动物疫病科学防治水平,使动物疫病防控全覆盖。加快养殖方式的转变,以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全面提升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动物疫病,为__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人民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养殖者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动物防疫工作机制。

——立足乡情,科学防治。结合全乡畜牧业发展特点,准确把握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合理设定防治目标,着力开展科学防治。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全乡不同区域特点,按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饲养用途和疫病种类,分病种、分畜禽、分区域、分阶段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防治。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整合利用动物疫病防治资源,确定全乡优先防治病种,明确各职能部门责权,突出重点区域、环节、措施,加强示范推广,统筹推进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提升能力,强化保障。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防控长效机制。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免疫进度,规范免疫操作技术,提高免疫密度,保证免疫质量,消除免疫空白点,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口蹄疫、禽流感、猪瘟、蓝耳病、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其他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一)牲畜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做到应免尽免、适时补针,不留空白,确保应免畜禽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7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标准,家禽、生猪、牛、羊发病率分别控制在6%、5%、4%、3%以下。

(二)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三)大牲畜、猪、羊和禽的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5%、3%、2%、6%以内。

(四)猪、牛、羊强制免疫应激反应率和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和0.3%以下。

(五)全乡动物免疫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达95%以上,其中规模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l00%,散养户免疫户口册90%以上。整村推进示范村(居)委会电子免疫档案建立达l00%。

(六)规模养殖场(小区)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农村散养户产地检疫率达到80%以上,屠宰场的屠宰检疫率达到100%,输出省外的猪、牛、羊耳标佩戴率达100%。

(七)积极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数字化系统。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畜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探索“统一组织、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动物防疫新机制和“三苗同步、两点注射、一次完成”防疫新技术(简称“321”防疫新技术)的动物疫病防治模式,着力破解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性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条件保障,实施计划防治、健康促进和风险防范策略,努力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净化消灭。

(一)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

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大的重点病种,推进重点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为实现免疫无疫向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基于疫病流行的动态变化,科学选择防治技术路线。强制免疫和强制扑杀病种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二)促进畜禽健康

按照国家使用动物健康标准,实施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计划,对重点疫病设定净化时限。完善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等监管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定期开展动物疫情监测,推行无特定病原场(群)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认证。扶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逐步降低畜禽散养比例,有序减少活畜禽跨区流通。引导养殖者封闭饲养,统一防疫,定期监测,严格消毒,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三)防范外来动物疫病风险

配合__动物监督检查站,加强外来动物疫病风险管理,加强动物调运检疫监督管理,健全疫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联防

联控,强化技术和物资储备。完善引种风险评估、检疫、隔离、登记、可追溯管理等制度,全面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能力建设。 (一)一是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1月14日乡政府召开由各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畜牧站全体职工、各村兽医员的会议,进行动员宣传,高度统一思想认识。二是根据生产实际,落实好动物防疫责任。坚决实行绩酬挂钩。三是由畜牧站及时调运疫苗,器戒及相关防疫物资。

(二)免疫注射阶段:全面推行“统一组织、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和“生猪三苗两点”注射防疫模式,高质量完成本辖区的动物防疫工作。春防集中免疫时间为:2015年2月至3月。秋防集中免疫时间为:2015年7月至8月,其余时间为常免补针工作。

(一)明确职责。成立动物防疫领导小组,组长:董文龙,副组长:董学文,成员:唐忠碧、唐晓能、吕继飞、张家文、各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各村兽医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畜牧兽医站,由唐忠碧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免疫期间的组织实施工作。具体到村,各村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责任机制,组织好乡、村动物防疫员开展动物免疫注射工作。

(二)责任到人,实行分片包干:第一组:负责发达、本块两个村委会的强免工作,成员由陈学长、徐进平、苗文碧、唐晓能组成;第二组:负责德沙、把左两个村委会牲畜W病的强免工作,成员由黄正能、朱祖平、张家文组成;第三组:负责__、石盆水两个村委会牲W病强免疫工作,成员由唐忠碧、毛付才、孔关柱、李兴武组成。

(三)强化免疫。各村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确实可行的办法,努力完成春秋两防免疫工作任务。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将工作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热爱本职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动物防疫队伍中来。二是包片人员要仔细、认真的态度进村入户对辖区内的动物实施拉网式的免疫注射,力争做到“五个不漏”,即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大户、小区)作为免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出现丝毫的免疫漏洞。同时,要随时掌握好畜禽进出栏动态,及时完成补免工作任务。三是要严把免疫质量关,组织乡村动物防疫员认真学习。四是完善标识制度,规范档案管理。要建立内容真实、具体、详细的免疫档案。对已免疫牲畜口蹄疫的动物佩戴免疫标识。五是尝试“抗体检测”,运用免疫抗体的整体水平,检测动物春秋两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一)各村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立即行动,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动物春、秋两防工作任务,确保我乡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二)各村要积极主动地对辖区内的动物春、秋两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乡政府将派出督查组对春、秋两防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和检查,并将结果在全乡通报。

免疫学防治篇2

【关键词】狂犬病;免疫失败;死亡病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79-012012年7月平顶山市卫东区发生一起狂犬病疫情,是我市CDC门诊近十年来首例狂犬病免疫失败病例,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引起医疗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对该典型病例调查分析,探讨预防过程存在的问题,找出狂犬病疫情发生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张某,男,56岁,汉族,现住址:平顶山市卫东区,职业:工人。该患者2012年7月10号凌晨2:00值班时被一条疑似狂犬病狗咬伤面部鼻梁处,伤口深约1cm,大小约2×3.5cm撕裂伤。随即被送到本市一家医院急诊处置。值班医生对狂犬病暴露伤口进行双氧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缝合包扎。上午10:00时患者到平顶山CDC狂犬病防治门诊就诊。患者无狂犬病免疫史,体重53kg,给予1000IU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广东双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403,有效期2013年3月1日)、4针狂犬病疫苗(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7148,有效期2012年12月31日)。狂犬病免疫球蛋白600IU注射在背部斜方肌处,400IU面部浸润注射。疫苗按0d(2针)、7d(1针)、21d(1针)注射在上臂三角肌。患者7月10日注射2针狂犬病疫苗,7月17日注射1针,7月23日出现头痛、胸闷、多汗症状,到社区诊所进行诊治,无效。24日出现怕水、怕风、流涎、狂躁、吞咽困难、多汗等临床症状,转到市一家三甲医院进一步诊治,初步诊断为狂犬病,七月25日被省级传染病医院诊断为狂犬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下午17时因呼吸衰竭死亡。

该病例在犬咬伤后及时进行过伤口清洗,并且接种合格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于暴露后第13天发病应属于狂犬病免疫失败[2]病例。

2原因分析

根据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于暴露后第13天发病,分析如下:①张某暴露后13d发病,而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产生可检测到主动免疫抗体需要7d时间,患者可能免疫功能低下,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或免疫应答很弱。②伤口处置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伤口在没有注射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下进行包扎缝合。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规定:犬咬伤要求肥皂水冲洗至少15min,双氧水、碘酒、酒精消毒,尽量不缝合包扎,如出现需要缝合伤口,在缝合前必须用抗狂犬病血清冲洗并对伤口周围肌肉浸润注射[3]。③张某狂犬病防治知识认识不足,暴露后没有第一时间到狂犬病防治专科门诊就诊,暴露到免疫接种中间存在8h的真空期。3讨论

正确的伤口处置是尽可能多的清除局部狂犬病毒,也是阻止病毒进入人体的最佳时机;尽早注射狂犬病人源免疫球蛋白是直接中和伤口处理后仍可能遗留病毒的有效措施。WHO认为,及时处理伤口、正确使用疫苗、必要时结合使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对预防狂犬病死亡100%有效[1]。该病例咬人犬是一条疑似狂犬病犬,毒力强,毒量大,咬伤鼻梁处,位置凶险。尽早伤口抗狂犬病血清冲洗和对伤口周围肌肉浸润注射显得尤为重要,狂犬病毒一旦和人体的神经组织结合,无论血清或疫苗都不能杀灭它,导致免疫失败。

只犬数量的增多,监管不严,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还未深入人心[4]是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减少和避免狂犬病的发生,狂犬病防治工作就应坚持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工作方针。一、加强犬只的管、免、灭和检疫工作;二、加强对居民进行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5];三、加强医务人员狂犬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狂犬病暴露后的正确预防处置率。这三方面可能是当前防制狂犬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6]。

参考文献

[1]王真行,译.WHO关于狂犬疫苗意见书[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2,25:245-24.

[2]宁召起,解艳涛,李虎,等.一例狂犬病死亡病例的调查报告[J].首都公共卫生,2012,6(3):140-141.

[3]熊朝阳,吴宗达,何波,等.从仁寿县一例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疫苗后仍然死亡病例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531-531.

[4]李方友,张军,王大鹏,等.一起狂犬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388-389.

[5]刘富强,高立冬,张思钰,等.家庭因素对湖南省农村人群狂犬病暴露后疫苗接种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6):586-588.

免疫学防治篇3

[关键词]畜禽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53-01

兽医在畜禽疫病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大多基层兽医自身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在畜禽疫病的防治中大多是凭借自身经验,存在很大问题,最终酿成严重后果。为此,应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从以下措施做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

1 用药要有针对性

在现实操作时采取综合性诊断,不仅要解决致病要素,还要增强病畜保护和喂养管理,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用药剂量要合适,在使用药物时用量必须要科学,不可以随便增大剂量。要保证用药疗程,用药时间,一般3~5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时应该遵循每一种疾病有一定疗程的规律进行诊断,在症状没有后继续使用一到两次药,以确保疗效。对一般的家畜而言,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较为常用且比较可靠。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设立专业知识培训班对基层兽医进行集体培训,邀请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兽医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兽医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2 提高农村兽医工作质量

减少工作误区解决对策,提高农民养殖疾病常识和预防知识普及力度。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殖产业的发展,增加专门的财政预算,将动物防治知识培训引入到农技培训当中,加强农民动物疾病防治培训,从源头上遏制动物疾病的影响。对农村兽医加强兽医诊断技能培训。要大力提高农村兽医的业务水平,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名医课堂等形式,强化对乡村兽医的业务培训,着重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农村兽医人员要尽快提升自身临床技术。农村兽医要注重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努力学习各种动物治疗知识,养成经验总结习惯。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确保用药科学性,合理控制用药量,保证用药疗程,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加强兽医的专业知识,兽药与养殖户要提高对患畜疾病治疗的基本常识的积累;一般用于口服的药物不能作为肌肉注射,以免抓捕带来应激反应;设立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班对基层兽医进行集体培训,邀请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兽医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兽医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3 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动物防疫能够保障畜牧业产品的安全与人们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其工作一直受到畜牧部门与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乡镇政府都颁布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我县政府还特别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并提出了关于《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县行政村都配备了村兽医防疫员。

4 加快防疫监督与检疫工作的进程

政府对免疫工作进行了强制性的标识管理,将产地对畜牧的检疫工作、屠宰时的检疫工作,运输途中的检疫与监督等工序紧密结合,并在公路上设立了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立了关卡,对来往的承载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登记,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加快了工作的进程。畜禽疫病防治情况。目前,我县主要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月免疫补针相结合的方式,对饲养的畜禽进行免疫。春秋两季以集中免疫为主,其他时间以月免疫补针为主,月免疫补针主要是对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时不宜接种或对集中免疫后新出生或新补栏的畜禽进行补免。免疫接种主要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瘟为主。奶牛疫病防治在做好疫苗免疫注射的基础上,每年对产奶奶牛进行一次布鲁氏杆菌病和结核菌病的监测,发现阳性,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畜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水平保持在70%以上。动物防检体系不健全。县级无单独设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级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工作中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

5 正确使用兽医生物药品

药瓶的上面一定要有完整的标签,还要有工厂名、批准标号、生产的日期、失效的日期、使用的方法、用量、稀释的倍数。已经稀释的药品当天一定要使用完,没有用完的应该丢掉。使用过的空瓶不能随便丢弃,消毒后还可以继续使用。注苗后3~5天时间内,要经常观察,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解决。灭活菌苗、血清、诊断液需要在2~15℃环境下储存和运输,防止冻结。活菌苗和毒性较低的疫苗在储存和运输时不可以超过10℃,夏天需要冷藏保存,防止日光直射。

6 提高防疫密度和质量

畜禽场(户)应该使用生物药品时,需要根据厂家的说明书来使用,不能随便增加或减少用量。当需要使用前需要检查药瓶是不是完善,药瓶破损或者药液变质都不可以使用。畜禽场出现传染病时应该在兽医人员的引导下进行诊断或及时预防注射,其他畜禽不能注射同病疫(菌)苗,避免导致大批发病。提高防疫密度和质量。已经被污染的畜禽场每年防疫注射,每年仍然发病。首先注射密度不够,漏防的不及时补防还可能会被感染。其次防疫质量不好,疫苗注射剂量不正确,需要手术的部位不消毒。然后疫苗失效,免疫超过有效期。

7 结语

在发现畜禽有疫病后,最好要先对患畜进行药敏试验,这样能够较快的为患禽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药物。在临床治疗上既要能够消除致病因素,还要能加强患畜的抵抗能力,进行综合性的治疗并加强患畜的护理与饲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疗效。在对患畜进行用药时一定要掌握好用药的剂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避免随意增大剂量。一个完整的用药疗程一般在3~5天。在对患畜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治疗疗程的规律,在患畜的病症消失后仍要坚持用1~2天的药物进行巩固,防止病情的反复。为患畜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一飞,李庆江,管才林.当前畜禽疾病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浅析.湖北畜牧兽医,2012(4).

免疫学防治篇4

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大约由一千亿个细胞组成,不同的细胞各司其职。然而,当一些细胞受到外来的刺激,如病毒、霉菌、射线、化学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时,体内防御能力减弱,有些细胞就会发生突变或变异,改变了原来的生长规律,即变成肿瘤细胞。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的叫瘤,恶性的就叫做癌。简单来说,良性肿瘤一旦发展到恶性就称为癌。因此,恶性肿瘤生长的原因又可归结于身体自身细胞不受控地生长,即体内防御能力不够强大到抵挡诱发肿瘤细胞的生长。

治疗与免疫里应外合

体内防御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免疫力,广义上来说,就是指当身体受到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刺激及变异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在肿瘤防治中,手术、放疗和化疗“围剿”是我们常用的“三板斧”。其后,积极调养、乐观对待也非常重要。而肿瘤复发,就是人体免疫系统与恶性肿瘤细胞长期博弈的结果,这主要归因于癌细胞的遗传变异导致机体产生抗药性和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细胞

――决定成败的“萧何”

不管是肿瘤的产生与治疗,亦或是肿瘤的复发,都与体内免疫细胞有着密切关系。有一类免疫细胞成为近年来国际免疫学界的研究热点,这就是调节性T细胞。我们知道,当自身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时,就会产生炎症,而该类细胞之所以引起相关研究关注,正是因为其主要功能在于抑制这种过度免疫反应,减缓炎症,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免疫状态,其作用范围涉及到几乎所有已知的人类重大免疫性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及恶性肿瘤等。

不过,免疫调节细胞算不上是“忠诚”的免疫斗士,一方面,免疫调节细胞可以抑制炎症,有助于控制肿瘤恶化;但另一方面,免疫调节细胞又会抑制肿瘤细胞的清除,所以人的身体免疫出现了自相矛盾,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肿瘤免疫防治热点多

尽管肿瘤防治的研究任重道远,但国际国内肿瘤防治领域一直都在积极寻求新疗法,如治疗性肿瘤疫苗的研制,小分子抑制剂靶向疗法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肿瘤免疫防治的策略、有效性及副作用、诊治费用及针对性各有优劣,各方法应用于治疗时必须谨慎。

免疫学防治篇5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笔者对辖区内一所出现疫情的小学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调查总数851人,男500人,女351人。发病62例,年龄7~12岁。其中男47例,女15例。所有发病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耳部疼痛及腮腺肿大等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特点,确定为校内腮腺炎发病流行。

1.2流行病学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患者以学龄儿童为主。此次腮腺炎的发病流行,主要原因是由学生缺乏对该病的免疫力。教室通风换气不充分,学生相互密切接触,在发生首例病例和疫情流行趋势时,学校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没能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致使本病在校内流行。

1.3处理措施①对学校教室进行全面消毒,对患病学生进行调查随访,核实诊断疫情;②积极治疗者,隔离传染源:对患病学生禁令居家隔离治疗或住院治疗。治愈前,不得进入学校上课或进入公共场所,以免传播、感染他人。患者治愈返校时,须接受卫生部门的健康体检;③加强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对教室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阻止病毒在空气中传播;④开展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对没有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学生,动员接种腮腺炎疫苗;⑤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卫生部门每天对学校进行调查,进一步核实腮腺炎发病数,核实诊断,了解掌握患病学生治愈及返校上课等情况;学校加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同时配合卫生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对可疑病例进行隔离观察、治疗,防止疫情蔓延;辖区医疗单位加强对疫情的监测报告,每天学校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及时汇报,每天定时向区卫生局和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疫情。

1.4本病可预防近年国内外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较好,人血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预防均无效。本病目前虽尚无特效疗法,但通过积极的对症支援和中医中药治疗,除个别有严重并发症者外,大多预后良好。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对高热头痛明显的患者,不应迷信土医生的局部治疗,应及早到医院诊治。①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②被动免疫: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③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④药物预防:采用板兰根30g或金银花9g煎服,1剂/d,连续6d。

2结果

流行时间50d,62例患病学生均获痊愈。

3体会

免疫学防治篇6

    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部门意识到加强畜牧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相继出台一些惠农的政策,特别是对养殖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我们可喜地看到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对畜牧防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以预防为主的动物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己的一点工作体会,就目前农村畜牧防疫工作提出一些思考,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 农村防疫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对防疫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对其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基层政府及其人员对动物防疫认识不足,“政府保密度”,停留在文件上,其结果让业务部门唱独角戏,孤军作战,使强制免疫流于形式,对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的机构设置、核定编制、财政投入等支持不够;对重大动物疫情采取仅能解一时之急的应急式、突击式解决措施等,疫情转缓或过后又无人过问。

    1.2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养殖方式规模小,管理粗放。动物防疫人员在实施动物免疫时存在着工作量大、面广,养殖者对防疫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阻挠,免疫密度难以提高。我国的动物疫情处于封闭和保密状态,社会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层面,认为打防疫针是为了向养殖户收取费用。养殖观念受家庭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畜禽养殖仅仅是副业,发生疫病对养殖者个体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这使养殖者不重视疫病防范,基础免疫(特别是禽流感、鸡新城疫的免疫)等技术措施难以实施,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和宰杀食用病死畜禽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动物疫病整体防控。

    1.3法制观念淡漠

    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针!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防疫人员在走村串户实施免疫时,不得不花上足够的时间去说服养殖者接受免疫。

    1.4投入不足,防疫经费、报酬得不到保障

    税费改革后,防疫费收缴难度更大,基层防疫员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经济报酬反差大。导致防疫工作无法到位,免疫质量和密度得不到保障,从而挫伤了群众自觉参加防疫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在增加投人,但远远不能满足防控工作的需要,平均用于免疫死亡的补贴仅为40元/头,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特别是牛、猪的扑杀或免疫死亡补贴明显低于市场价值,农民群众反应强烈。同时经费不足也导致难以正常开展疫病监测、检验、诊断等工作。

    1.5防疫水平低、手段落后

    常规的免疫注射、牲畜的存栏、出栏摸底和疫情报告都需要防疫员来完成,疫苗在运输和贮运过程中难免失效;站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只有3人,初级的7人,微小规模的兽医诊疗队伍,医疗器械、设备又简陋,器械消毒敷衍了事,难以满足日趋庞大的养殖业发展需求,群众的牲畜有病寻医难、治愈难,因此群众对基层兽医和免疫工作产生了不信任感,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开展;基层检疫工作仅凭肉眼检疫,难以保证动物疫病不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城乡信息联网体系缺乏疫病的防治信息和技术不能及时传达,动物疫病防制体系亚待现代化。

    2农村防疫工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1健全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应注重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应更加细化,使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严格责任追究制

    将防疫目标层层落实到人,加强免疫监督机制,确保基础免疫扎实有效。

    2.2.1实行多层次目标责任制

    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落到实处,而且要加强检查监督,切实履行政府的领导、宣传、组织职责。

    2.2.2实行兽医责任制

    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到镇、镇到村(场片),严格技术要求、目标任务、工作纪律、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2.3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查标准

    免疫密度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领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免疫质量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2.3加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2.3.1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设立村级防疫室,主要承担每年春秋两次普免和新出栏畜禽的补免、防疫档案的建立、动物标识的配戴、大面积畜禽圈舍消毒、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监督、疫情观察等公益性工作。密切与养殖户的联系,利于补免工作的开展,利于动物疫情的及早发现,利于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公共财政实行按村建制大小、畜禽饲养量多少按月定额补助,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2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

    2.3.3增加防疫设备的配备和更新,延伸防疫设备到村防疫室,彻底杜绝使用无效苗的现象。

    2.3.4加强对农村养殖者的科技普及力度,改变传统养殖陋习,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家禽实行笼养。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

    2.3.5落实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

    2.4积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其目的是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又是一项行政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技术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新机制,特别是作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性措施的免疫,更应注重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强,强化防疫监督执法,确保免疫落到实处,以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加快畜牧防治工作的发展,必须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因为是县乡级的畜牧防疫工作,条件差而待遇不高,所以很难吸收到优秀的人才加入。这是困扰基层畜牧防治工作中最难办的事情,正是因为人才的缺乏,才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而且一些临时人员是对目前形势下较为复杂多变的畜牧兽医的诊断技术存在很大的盲区。一些基层的社区防疫任务很重,在一些特别忙得时候比如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找一些零时的人员来进行,然而防疫人员却没有相关的业务技能,常常出现一些诸如注射量不足或者注射部门不准确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出现相关疫情不能及时上报的情况,我感觉这些都是制约畜牧防疫工作的重大问题。

免疫学防治篇7

关键词:猪场;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27-01

随着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场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由于猪群饲养密度加大,流通领域的活跃,导致生猪疫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现结合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简要谈一谈如何开展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1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猪场选址是卫生防疫的首要条件。选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干燥、开阔、水源充足的地方建设猪场。猪场应远离人口聚居地与污染源,距离至少为500 m。猪场布局要合理,隔离舍与处理室应安排在下风向,母猪舍与育成舍安排在上风向。粪污处理应在下风向,建立沼气池处理废弃物[1]。粪污处理通道必须与饲养通道分开。在院墙外设置粪便发酵池。为预防蚊蝇滋生,场内不能有大水池,地势尽量平整,排污沟应加盖水泥盖板。

2 加强饲养管理

2.1 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

饲养员要固定,不得随意更换或进出,禁止外来人员与车辆进入生产区。在猪场或猪舍门口建消毒池,及时更换消毒液,进入猪场人员必须更换鞋帽,鞋底在消毒池内经消毒液浸泡几秒后才可进入。猪场内合理划分净道与脏道出口,避免交叉污染。及时打扫猪舍,定期对猪场消毒。通常每周对猪场环境做2次消毒,将氯制剂、碘制剂、季铵盐等按一定比例配制消毒液,采用喷雾消毒方式,保证全面到位,不留死角。对生产工具与工作服都必须定期消毒。

2.2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与“自繁自养”制度

“全进全出”是指对一个圈舍内同一批次的生猪在达到饲养目标后全部转出。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空置半个月后方可进行下一批生产。“自繁自养”是以“全进全出”为前提。若需从外部购进猪只时,必须从无疫区的猪场选购,并先隔离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2]。

2.3 抓好饮水与饲料安全

饲料必须选择无污染、无霉变的营养全价饲料。可根据生猪生长发育情况合理选择饲料。饮水安全容易被人们忽视,最好采用干净的饮水。如有条件可安装净水过滤装置来净化水质。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3.1 制定免疫档案

为猪场内的猪只建立免疫档案,对每批猪的信息做好详细记录,包括免疫日期、存栏数、实免数量、疫苗种类、批号、生产厂家等。这样有助于对免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3.2 免疫时间要间隔开

免疫要把握好时机,若免疫间隔时间太长疫苗效果已消失,免疫间隔时间过短体内抗体与抗原会发生中和反应,导致免疫失败。两次免疫注射应间隔一定时间,通常在15~20 d左右;每次免疫注射不宜超过两种疫苗,除联苗外不宜混合注射;母猪最佳免疫时机在配种前2~6周内,不能在妊娠期、临产前注射疫苗,不然会造成死胎、流产[2];泌乳期与断奶期也不宜接种疫苗。

3.3 疫苗选择

应根据生猪品种特点、疫病流行情况以及猪场实际,挑选合适的疫苗,确定有效的免疫方案。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由专职技术员进行规范操作。

4 猪场常见疫病的防治措施

4.1 猪瘟的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杜绝病猪进入。同时,做好日常饲养管理与消毒卫生工作。定期接种猪瘟疫苗,并对猪群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及时补注疫苗。

4.2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预防仔猪副伤寒的疫苗主要是弱毒菌苗(冻干苗)与猪链球菌灭活菌苗。猪场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上述疫苗进行预防。同时,可在仔猪副伤寒高发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饲喂4~6周,可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猪出栏前1周必须停药。

4.3 猪丹毒的防治措施

预防猪丹毒的疫苗主要有二联苗、三联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猪丹毒弱毒菌苗。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并给予对症治疗。青霉素对猪丹毒疗效较好,其次,是土霉素、恩诺沙星、金霉素、泰乐菌素等。

4.4 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猪场必须定期杀虫灭鼠,禁止养猫。猪场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与猫接触,预防饲料、饮水被猫粪污染。目前,大部分抗生素对弓形虫病无效,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疗效。将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 华.小型规模猪场疫病防治的综合机制探讨[J].当代畜牧,2014,4(6):30-31.

免疫学防治篇8

【关键词】 流脑疫苗;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护理观察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人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冬春季为发病季节高峰[1-3],是致残和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自1985年开展A群流脑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病率持续下降,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流行的有效手段[4],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和控制其传播和患病的最有效的手段。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因个体差异、疫苗所固有的特性、疫苗管理、接种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免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5]。现对本中心接种点2012年3月1日-6月31日接种过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简称:流脑疫苗)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采取的护理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1日-6月31日在本中心门诊进行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种(简称:流脑疫苗)接种的儿童共317人次,年龄6个月~3岁,接种对象为体温在37 ℃以下、生命体征平稳且无禁忌证的健康幼儿与儿童。

1.2 方法

1.2.1 做好健康教育,减少医疗纠纷 按照疫苗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对儿童接种年龄、接种部位、接种方法及流脑疫苗的冷链等均按要求进行严格实施。告诉家属儿童预防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还可能出现疫苗反应和程度不同的副反应,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时的护理要点及本中心设置疫苗接种反应求助热线电话。消除其顾虑,取得家长的配合、理解和信任,使其积极配合预防接种工作。

1.2.2 接种疫苗 采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冻干疫苗,5人份/瓶,每瓶用2.5 mL专配稀释液复溶,置2~8 ℃环境中冷藏,1 h内用完。批号分别为20101264-1、20111108-120111223-2,疫苗全部在失效期前使用,由省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逐级向下分发。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人次(单人份),接种后在接种门诊观察室留观30 min。

1.2.3 观察内容 实施接种前,详细告知受种者或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5-7]。接种后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治疗与护理观察;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在接种对象离开接种门诊后,需继续进行严密观察,如出现发热或其他不良反应则就应及时联系和咨询接种点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应详细的给出处理意见,并随时以家访或电话等方式进行跟踪观察,提供指导和处理措施,实施正确的护理;并详细登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调查一览表,建档统计并进行医学分析。

不良反应观察内容有:(1)局部不良反应:红、肿、热、痛、瘙痒等症状。(2)全身不良反应:发热、寒战、疲倦、头痛、皮疹、恶心呕吐、咳嗽、腹泻、晕厥、其它全身不适等症状。(3)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

1.2.4 护理实施 对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2.4.1 注意沟通,提高家长的疾病预防知识,消除家长和儿童的紧张情绪,相互配合,使接种顺利进行,预防和减少接种后的心因性反应,做到精心护理;详细告知家长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疫苗反应与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及时向接种点反馈情况,医务人员随时以家访或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密切观察、提供正确的处理建议,并及时详细登记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调查表等,随访时间为注射后1~2 d一次,3~5 d再次随访,并与第1次随访记录对比,观察是否有变化[8-9],以便科学对照分析,进行医学总结。

1.2.4.2 一般要避免空腹接受接种,受种者如果空腹接受注射,容易发生晕针,一旦发现小儿晕针,应立即使其平卧,保持环境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后可以缓解,必要时按小儿用药剂量给予地塞米松或肾上腺素肌肉注射即可康复,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接种后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1.2.4.3 局部不良反应:严密观察,一般不需处理,必要时采取局部热敷,一般采取热敷2~3次,每次15 min左右,但要避免烫伤;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不用手挠,避免感染。1.2.4.4 全身不良反应:采取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低热一般不需处理,1~2 d会自行消退,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5 ℃给予物理降温,可能是疫苗反应,鼓励儿童多饮水,以稀释血中疫苗浓度,促进机体代谢;合理安排儿童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以及变质过期食品等;体温超过38.5 ℃可注射或口服退热药物,一般2 d内体温可恢复正常,否则及时到公立医院就诊治疗,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随诊;出现腹泻时予以口服思密达后可治愈。

1.2.4.5 变态反应 出现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时给予相应的抗过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应用等)治疗,或及时到医院就诊;若出现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时立刻抗休克救治(迅速使用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等),同时呼“120”急救电话转送综合性公立医院治疗与观察。

1.3 注意事项 (1)为熟睡的小儿接种时,先捏住小儿鼻子屏气约5 s,等小儿醒过来再接种,以免小儿受到惊吓。(2)为小儿消毒了接种部位皮肤后,接种护士的视线不能离开已消毒区域,否则在此时家长最容易不经意会污染受种部位的皮肤,造成感染。(3)疫苗稀释复溶后应马上注射接种,接种时疫苗严禁接触消毒剂。(4)冻结了的疫苗、疫苗瓶有破损、标签看不清楚或有效期已过的疫苗、疫苗复溶后出现不溶解或浑浊等异常,均应废弃,严禁使用。(5)已知对流脑疫苗、人血白蛋白、明胶、蔗糖以及抗生素过敏不得接种该疫苗。(6)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具备熟练和正确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的急救技能。(7)接种该疫苗前3个月以内不能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否则造成该疫苗和其他活疫苗的无效接种。(8)尽量避开在流脑流行时节接种流脑疫苗,但应急接种除外。

2 结果

在接种的317人次中,3~6月份接种第一针次为156人,接种第二针次为161人,共出现不良反应34人,占10.73%(34/317),其中出现局部反应11人(3.47%),出现全身反应21人(6.63%),出现荨麻疹2人(0.63%);第一针次者出现局部反应6人,全身反应12人,变态反应1人;第二针次者出现局部反应5人,全身反应9人,变态反应1人。所有接种对象中均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进行了及时治疗和严密的护理观察,均得到有效的控制,确保了接种安全。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具体实施过程,是以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为目的医疗干预行为[10],通过接种疫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建立防疫传染病的免疫屏障,是控制消灭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疫苗作为一种抗原进入人体后,对人体均具有抗原性,机体可产生一系列反应,绝大多数对象能在接种后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但此种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就属于异常反应。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在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面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4,6]。本组所有流脑疫苗接种对象317人次中,出现不良反应共34例次,占10.73%(34/317),其中局部反应发生率为3.47%,全身反应发生率为6.63%,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63%;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接种对象的个体差异、接种时间与工作环境、疫苗的性质和疫苗的管理以及接种医务人员是否按规范操作程序、注射剂量是否标准、无菌操作观念、皮下注射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流脑疫苗预防接种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其大多数为一过性损害,经及时的救治、适当的治疗与护理后可恢复或痊愈。因此,密切监测接种流脑疫苗的接种不良反应,及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有效安全接种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

增强接种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疫苗的严格管理,构建优良的接种工作环境,严格按照免疫工作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进行流脑疫苗接种。加强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发放有关防病治病及计划免疫知识宣传手册,提高人群对疾病预防和疫苗接种重要性的的认识,提高家长与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免疫接种前的知情同意和接种后留观制度,耐心向家长做好必要的解释说明工作,以减少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11]。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总体上较为安全,应继续坚持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但需对接种儿童进行密切监测,发现不良反应时进行及时治疗和密切护理观察,并对不良反应及时医学分析与总结,不断提高接种技术和预防不良反应的能力,才能提高流脑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预防流脑传播与控制流脑的目的,保障人类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78-282.

[2]王爱霞,翁心华.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0.

[3]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76-494.

[4]杨声坪,李婧媛,闫先侠,等.国内流脑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2011,11(12):1468-1470.

[5]迮文远.论疫苗接种副反应[J].华南预防医学,2003,29(1):3-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6-01.

[7]王福泉,郑春早.4例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病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1):26-27.

[8]袁淑军.接种A+C群流脑疫苗副反应观察报告[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868.

[9]周晓华.A群流脑多糖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6):23.

[10]王晓峰,张亚平,闵云,等.预防接种服务的认识和接种规范流程的探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7):593.

[11]魏红玲,宋红剑.预防接种反应及应对策略浅谈[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39(4):88-91.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系统生物学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