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黄水谣》赏析

时间:2022-09-26 07:30:46

艺术歌曲《黄水谣》赏析

作者简介:伍胜冬(1993.09-),男,汉族,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人,本科在读,邵阳学院音乐系音乐学专业3班。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歌曲《黄水谣》,选自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是一首民谣式叙事风格的三段体歌曲。这首歌曲优美、苍凉、情绪变化对比强烈,是声乐学习者的必唱曲目之一。《黄水谣》歌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天衣无缝使歌曲经久不衰传唱至今。该曲不仅旋律优美流畅使人难忘,而且歌词生动形象更赋文学性,使歌者置身于歌词的意境中,感人至深。

关键词:黄水谣;冼星海;黄河;特色;处理;合唱

一、作品简介

(一)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二)歌曲《黄水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不饶、自强不息,奔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脊梁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黄河怒吼了,横空出世的《黄河大合唱》传达的正是黄河的怒吼声,它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荡气回肠的旋律和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而彪炳于史册。

这是洗星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声乐作品的经典作――《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可以独立存在的混声合唱或女中音独唱歌曲。用歌谣式的三段体写成,它的音乐朴素,平易动人。这首歌分三部分。这首歌曲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成为一些专业团体和专业歌唱家的必备演出曲目。还曾被其它音乐形式所借用,是一首久唱不衰的声乐作品。

《黄水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其歌词更具文学性。该曲的歌词具有形象性与叙事性、抒情性与音乐美等特点。歌词还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歌词的意境表达的淋漓精致。

(三)创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这所有的一切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他谱写了这篇大型诗朗诵《黄河吟》,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他创作了一个星期,半个月之内就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内容,《黄水谣》就是其中的第四乐章,他写就了这一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中国。

二、歌曲演唱处理

(一)气息的合理安排

世界著名音乐家卡鲁索说过,“学生一旦掌握了呼吸,那么他们已经迈上了声乐艺术的第一步”,可见气息在歌唱过程中的重要性。气息是歌唱的“源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吸气是由横膈膜控制的,呼气则是由腹部肌肉控制,好的声音也是在好的气息控制基础上得以发出的。在演唱“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时,应该做好充分准备,用较强的呼吸唱出歌曲中的波澜起伏,把歌曲中黄河奔流的动态景象表现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气息要得到恰如其分控制,既要松弛又不松垮,又要兴奋且没有压迫感,只有这样声音才能得到整体的共鸣,感情才能得到更好的抒发。

(二)节奏及力度的处理

《黄水谣》整首作品中要注意其节奏、力度的变化。A段要中等速度并以弱唱开始,演唱过程中需吐字清晰、节奏鲜明流畅、句与句子之间链接要紧密,曲调优美的描述了黄河两岸麦肥豆香的喜气景象,突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定美好的生活;B段中节拍由A段的2/4拍变为4/4拍,音乐也变得低沉,在演唱速度上要稍慢,把歌词中痛苦、悲愤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旋律部分要更加缓慢低沉,应带着悲愤、沉痛的情绪;A'段是对A段的变化再现,是感情更高的升华。音乐节奏突然转变为缓慢沉重,节奏音型也与A段相似,速度要稍快,用更坚毅的情绪,力度较之A段要强,演唱时要表现出物是人非的凄惨景象,这样处理能展示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欲望,寓意更加深长而且具有一种结束感,也使这首抒情歌曲在形式上首尾呼应,在艺术上更加完整。

(三)对作品语言的把握

《黄水谣》这首作品在演唱时要结合其历史背景,根据不同的情景,语言效果也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与变化。A段中“麦苗肥啊稻花香”演唱时要把美好富裕的生活景象表达出来,用夸张的手法,将字头延长,着重突出声母的色彩,为听众营造出沁人心脾的氛围。B段要唱出满怀愤恨的声音效果,要硬咬字并加重字头,渐渐地转入哭诉的状态,突出悲惨的景象及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为情绪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也把整首歌曲的感情推向高潮。A'段歌词虽然重复A段,但是遭受过日寇侵略的家乡早已面目全非,这段整个感彩要黯淡、缓慢。在演唱最后一句“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时,要表达出痛恨悲愤绝望的声音效果。

三、总结

《黄水谣》这首歌曲前后有着鲜明的情绪对比,旋律起伏较大,所以在演唱过程中,要细致分析和处理,充分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表演时才能达到感人的效果。最能令观众赏心悦目、激动、倾倒的演唱,是歌唱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已故的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说:“作为一名演员,如果没有感情,他就只能是一个歌唱匠人,而不能成为艺术家。”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演唱歌曲时如果不重视情感,即使发出的声音很美,也不能感动人,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对于一首歌曲来说,它的词曲只写在纸上终究是无生命力的东西,要靠歌唱者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将它唱活,塑造的音乐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催 纬.《歌唱中情感的表达》.音乐天地,2007.8.

[4]周 箐.《黄水谣》演唱情感探析.文艺评论,2008.

上一篇:速写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下一篇:电视商业广告中数字艺术的应用特点及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