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械设计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6:51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1

【关键词】:纺织机械;绿色设计;研究

【引言】:我国的纺织机械行业在不断的发展,纺织机械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制造行业,但是我国的纺织机械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忽视了环境保护。现代纺织机械制造必须要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的内容,使纺织机械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1、绿色理念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绿色理念所追求的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机械制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福音,不仅大大的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而且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率,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的水平也直接对机械的性能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是根据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绿色设计理念贯穿整个机械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其主要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及成本等情况,还需要坚持可持续的原则,将眼光放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充分考虑设计出来的产品对整个环境的影响,以产品的可循环使用为导向对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

2、纺织机械绿色设计的内容和关键技术

2.1纺织机械设计中绿色材料的选择

纺织机械在制造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与绿色程度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绿色材料的选择对整个绿色设计的过程还有最终获得的产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选择正确的绿色材料,这样绿色设计才能够在源头是哪个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绿色材料的特点主要包括能耗低、成本少、污染小的特点,而且材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是有着较少的污染的,有些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在实际的设计中,纺织机械需要使用防腐外壳,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纺织机械的使用寿命,因此会尽量的使用不锈钢材料,如果使用电镀材料,那么电镀的过程中必须要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否则就违背了整个纺织机械绿色设计的基本理念,可以使用镍磷镀,除此之外,纺织机械的传动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就是使用高分子材料,其中主要是以耐磨性的材料为主,由于纺织机械在运转的过程中,各种部件的摩擦性比较强,要想提升机械的使用寿命,就必须要使用耐磨性的材料。绿色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也要满足重量小和强度高的要求,必须要符合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这是进行相关设计的基本前提,在纺织机械运行的过程中,就能够大大的降低能耗,尤其是在满足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必须要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械运行带来的振动和噪音,从而降低生产中可能会产生的成本。

2.2建立纺织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数据信息库

建立绿色产品信息库对绿色设计有着重要意义,设计者可以综合材料的不同信息,将环境、使用条件等技术信息录入数据库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有利于针

对不同的环境要求进行材料选择、生产成本分析等。在建立绿色设计数据库时应当包含如下信息:材料选型、材料回收、降解周期等,还要包含绿色生产规范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3纺织机械产品设计中基于绿色理念的配套设施

要将绿色理念真正的应用在实际的纺织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仅仅凭借所有的认知和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层面上出台相关的政策,对纺织机械设计过程中配套的设施进行完善,为产品的设计能够得到落实做出一个保障。因此,在纺织机械设计制造和绿色理念的融合过程中,不仅仅企业要出力,国家方面也需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其两者能够很好的融合。

2.4提升技术方面

首先,需要优化的技术,就是降低纺织机械产品的振动以及噪音。纺织机械的振动和噪音是整个绿色环保设计的重中之重,一直受到各设计者的关注,而降低噪音,体现的不仅仅是环保,也更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比方说,在主机的系统设计过程中驱动就可以使用液压马达,液压马达完全可以替换传统使用的驱动冷风扇,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噪音,同事还可以降低液压油泵的振动承载以及油管振动的声音。又比方说,在设计装载装置的时候,可以使用双向减震悬挂系统,此系统可以同时客服设备的动力传动和车架间的共振及动力两个系统造成的损害。

其次,就是对液压系统的清洁以及对防漏系统进行改进。对于整个机械工程来说,保持液压系统的清洁尤为重要。在液压系统设计的初始就必须要特别精心,先进的国内外科学技术不精可以完美的解决油液中的垃圾问题,还可以降低机械零部件之间的磨损,更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比方说,增压液压油箱,可以同时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质和水分的渗入,还以在一定作用上祈祷液压清洁的作用。因此,选择耐腐蚀和具有优良性能的液压管道,在结合精心的设计,才能够更好的防止因为渗漏造成的污染,才能有效的结合液压系统清洁的问题。

2.5绿色包装设计

对于纺织机械的绿色包装设计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包装材料选择、包装结构优化以及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对这一部分进行设计时,产品的包装结构应该尽量简单化,从而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量。此外,大多数包装材料对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对环境污染较小的、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上述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的使用量,还能够最大化地减少环境污染。

结语

随着我国纺织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理念上得以创新,促使我国的纺织机械行业迅猛发展。本n题主要研究绿色环保纺织机械的设计,从人性化的视野全面分析,并结合环保理念促进新时期纺织机械工程的进步,因此,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更好的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1]姚孟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带动纺织机械技术全面发展[J].纺织机械,2012(2):7-13.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2

对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他告诉我们一个小故事:在计划经济时期,他在向一位领导汇报有关纺织机械工业年度计划安排需要特殊钢材时,那位领导竟然提出:纺织机械的细纱锭子还要用特殊钢材?妇女老太太手摇纱车的锭子不就行了。如今,时代的不同造就了观念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人们思想上的冲击应该是最为强烈的了。

这种观念的变革涉及到改革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产品计划、价格、物资、劳动、工资分配、人才培养、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样,在全国改革开放浪潮中,纺织机械行业的改革也是从政府管理部门简政、放权、让利、给企业松绑开始的。让生产企业有点自,增加企业活力开始的。生产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企业有了更多的活力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现在看来,只是这几个字的改革方向,可实施起来确实不易,因为隐藏在后边的是利益的博弈。

计划管制

1978年~1992年,纺织机械行业仍然处于高度集中而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当时,以北京中纺上海太平洋集团等几大集团为主的国有企业是纺机行业的主力军。80年代末,纺机行业工业总产值为60亿,国有企业占据70%~80%的比例。吴司长说到:“那时,从一个基本建设项目需要配备的设备,一个技术改造需要的单机,一直到一个专件、部件,一个螺丝钉,都要统一计划,统一生产,统一分配。企业只管生产,丝毫不接触市场,企业生产缺乏动力,缺少积极性。”

吴司长回忆说,计划经济时期,纺织机械工业产品生产,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专业生产,全国成套”的方针。产品需求自下而上的申报,经过政府汇总并经过平衡,再根据建设需求和物资原材料的可能,编制具体计划,直接下达给企业,由企业生产,再由政府统一分配到需求申请单位。在计划的党性、指令性、先进性、科学性的约束下,上上下下,一环扣一环,不得越雷池半步。这种高度集中的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管得很严很死,从一个基本建设项目需要配备的设备,一个技术改造需要的单机,一直到一个专件、部件,一个螺丝钉,都要统一计划,统一生产,统一分配。企业只管生产,生产的产品也不是商品,更不接触市场,企业生产缺乏动力,缺少积极性。有点积极性也是得靠政治运动。曾记得,一位曾是中央领导后来到了基层企业,通过关系想要几台纺织机械产品,由于不符合申请手续,曾被拒之门外。还曾记得,一位身经百战曾被敌人用钢丝穿过手心、已经退休的老同志想要几台织布机,也因计划编制程序问题而拒绝分配。计划框框高于一切,缺乏人性。由于计划体制的约束,这个阶段的纺织机械工业发展只是按计划生产维持现状。但改革处于酝酿阶段。

“双轨”过渡

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从1992年到1998年这一时期纺织机械行业实行“双轨制”,也成为向市场经济迈进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阶段计划没有取消,但明确了计划是商品表现形式,商品是计划的内容。在这个方针指导下,纺织机械工业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专业生产,择优成套”的方针,实行“双轨制”。产品既有指令性部分,又有指导性部分,指令性部分由国家分配;指导性部分由生产企业分配。产品有了商品的属性,企业开始接触市场,企业的主动性和活力开始得到释放。吴司长说到。据历史资料显示,1995年纺织机械工业总产值达到114.4亿元,已是1978年的4.6倍。也正是从92年开始,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纺机行业中出现了合资企业,然而那时的合资也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为了以市场换技术,合资企业大多要找国有企业结合,并由国有企业控股,以此引进国外技术。然而时至今日,当初最早的一批合资企业大多以“离婚”而告终,双方各有所图,一个是希望换得市场,一个是希望换得技术,这种同床异梦的合作势必难以长久。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仍然为行业的主导力量,而民营企业开始较快发展,他们由原来为国有企业做配套件的企业发展壮大,在具备一定实力后,从配套件向主机发展。

特别在1997~1998年纺织业界的压锭时期,致使产业格局逐步发展改变,国有企业成为压锭的主要对象,而民营企业此时的发展规模逐步超过了国有企业比例。到了1999年,纺机行业总产值200亿,其中一半以上则是由民营企业所创。

市场引导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明确了国民经济中,有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垄断性行业由国家管理,竞争性行业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纺织机械工业属于后者,进而取消了国家计划,纺织机械产品生产按市场需求,变成商品全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国家从政策上实行宏观调控,企业生产靠市场引导,形成了资源配置市场是基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经济。市场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2007年,我国进入了世界纺织机械生产大国行列。

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产权清晰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公司制”的形式得到推广。企业建立的以市场为中心的运行机制,相应建立了管理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992年,著名企业家黄关从主动到中国纺织机械厂工作,首先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指导,以股份制公司改造为契机,企业出现生机,1992年8月,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上市公司――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也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并且建立健全了以市场为中心的运行机制,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机制,以体现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创新机制,以调动积极性为中心的激励机制,以相互制衡为中心的约束机制。纺织机械工业生产的管理体制也由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行业管理、部门管理直到现在的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纺织机械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由过去单一的国有经济逐步发展到以中国纺织机械(集团)公司和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独资企业;以经纬纺织机械股份公司和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以北京中丽制机化纤工程技术公司和东台东飞马佐里机械公司为代表的中外合资股份企业;以欧瑞康纺织公司为代表的外商独资企业;以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和河南二纺机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以民营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以浙江泰坦股份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等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3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导致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全球IT企业对IT投入逐渐开始持有谨慎的态度。然而这并不会影响业界对于大数据的投入、投资,大数据在业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大数据主要是帮助企业在现有的数据、已经产生的数据做整合,相应地做少量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

在数据库、大数据已经成为变革的中心的时代里,事实上数据管理已经成为一场革命,在IT领域、制造业、零售业、政府管理、科技等,大数据改变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这其中,也包括生产管理过程亟待智能化、数据化的纺机行业。

大数据时代里看数据

而从2012年以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面临的困境比较明显,尽管在政策的扶持下行业规模呈现增长,但面对国际市场的低迷,劳动成本急剧增长等因素的持续发酵,产能相对过剩造成的产业困局再次凸现。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预计,在2013-2017年内,行业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需要尽快实现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

转型的三个关键点就在于——“纺机企业要对纺织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与国外纺机技术的差距;增加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不断提高纺机设备效率、节能环保省工的能力。”

纺机设备需求变化一方面反映出纺织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同时也是目前纺织行业受困于人工成本,原料成本上涨的必然选择。未来5-10年,这种需求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2013年二季度,国内宏观经济仍处于下滑通道,外需不振、内需不足及投资受限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制造业需求开始出现分化,细分行业业绩差异开始显现,但二季度纺织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整体情况却延续了相对平稳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对713户纺机企业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1~6月,纺机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9.96亿元,同比增长7.92%;实现利润总额为27.54亿元,同比增加4.12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3亿元,同比增长34.4%;亏损面达15.45%。

总体来说,1~6月,纺机行业新上项目及固定投资仍出现了不小的增长。

1~6月,纺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2.03亿元,同比增长40.25%。纺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3.37%。1~6月,纺机行业新开工项目为208项,同比增长23.08%。

1~6月,我国纺织机械进出口累计总额为32.44亿美元,同比下降0.21%。其中:纺织机械出口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7.41%;进口20.70亿美元,同比下降4.07%。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这样说:“传统纺机设备的销售比重越来越小,而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的纺机装备销量在大幅增长。”

目前,纺机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本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新阶段,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系列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按照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 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标准,纺机行业将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化、新产品率的不断提高。强化管理以提高纺机产品装配的精度,以纺机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及集群产业链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先锋理念拉动行业跨越时代

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减人增效对纺织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至关重要,是拉动纺机市场需求的支撑点。这其中,大数据的概念虽然仍属先锋概念,却已经开始显露出对于纺机企业的实用性,同时也指明了行业发展未来的方向之一。

国际上先进的棉纺企业,现今能把万锭用工降低至50人以下的,都已采用细纱机长车配集体落纱及细络联作为主要加工手段。因此,配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正适合当前纺企减少用工、摆脱用工难、提高效率的需求,清梳联、细络联、粗细联、粗细络联则将是未来棉纺机械设备技术升级发展的方向。不仅棉纺设备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纺织企业对期他纺机设备的需求也是如此。

如机电一体化的高速剑杆织机、智能型喷气织机、智能化针织圆纬机、电脑横机、高性能经编机、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成套设备、具有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能力的高质、高效、环保的印染成套设备及产业用纺织品设备,都是当前企业急需的纺机设备。

2013年1~6月,我国共从51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纺织机械,进口总额为20.70亿美元,同比下降4.07%。从进口产品类别看,化纤机械进口排在第一位,进口总额为4.22亿美元,同比增长4.34%,化纤机械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20.41%。从进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来看,进口前5位国家和地区为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和中国台湾,进口前5位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为17.44亿美元,同比下降4.81%,占进口总额的84.28%。

从纺织机械产品出口情况来看,2013年1~6月,纺织机械出口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7.41%。1~6月海关统计纺织机械出口数据表明,针织机械出口额为3.18万美元,同比增长14.99%,占比27.07%,位居出口总额第一位,接下来的排名顺序依次为辅助装置及零配件、印染后整理机械、纺纱机械、织机、化纤机械、非织造布机械。除织机、化纤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为负增长外,其余均为正增长。

“近几年来,使用国产纺机的企业比例明显比前几年增多,这证明我国纺织机械制造水平提升很快,并且与国际间的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王树田这样说。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4

    自动化率和自动化技术差距将我国的自动化设备水平和纺机技术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我国的整体水平与国际的纺机自动化技术水平差距显着。不过,对于不同的纺机产品来说他们有不同的差异。首先,是我国的纺织工业设备的水平只有占总体的四分之一能够达到国际的先进标准;再者,我国的棉织和制造新设备在技术上也只是达到了国际90年代的水平,可见我国的科技是多么的落后;再其次,毛纺织、印染类机械与国际水平的差异也相当明显。以上所述,不计这些在技术指标方便出现的差异,我国的纺机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是否拥有可靠性也与国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整个纺机行业的自动化率国际站整体的50%,而我国的纺机自动化率也只能占了其中的15%~20%。

    纺机机械工艺复杂、程序繁琐,因此各种不同的纺织机械,他们对于自动化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形式。不同的控制装置在不同的纺织设备上发挥着不同的价值,来满足纺机行业的需求,来提高纺机的效率。梳棉机近年来纺机采用计算机来控制自调匀整装置,提高高速时的控制效果,特别可以消除滞后现象。立达(Rieter)公司的C4-A型梳棉机釆用了混合环式自调匀整装置,用闭路循环方式,通过对一对阶梯罗拉进行检测,调控给棉罗拉速度来控制长片段的匀整;釆用联控形式(扰动可变补偿)来控制短片段匀整,即在出口处通过称量棉网重量,发现棉网超标立即进行调整,控制过程的干预是通过调控棉罗拉的速度来完成的。立达(Rieter)公司研制成的C.I.S.纺纱自动化生产线,在清缸工序中釆用了Aero-feed散棉喂给装置,再用ABC-Control型处理机控制清缸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人员可以通过VDU彩色图表管理机台,取代了开棉、清棉和梳棉的人工中心控制,具有控制、监视、报警和记录等多种功能。2.2并条机自调匀整是并条机自动化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动作。这种方法实现了棉条条干均匀,能够使纱的粗细相同,否则在纺机织布的时候,很容易引起细的纱出现断头现象。综合以上情况的叙述,如果在纺织过程中发现条干过粗或者过细,就需要利用设备来检测出来,并能够对这种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来达到符合要求的目标,以免事后无法挽回。自动调节的过程重点是要检测,然后在经过计算机的处理,最后运用电动机调频来进行操作。这一系列的自动化机制体系,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且难度也是很大。我国的产品水品在国际上还是比较落后,所以,这样的设备目前仍然需要从国外引进。

    细纱机细纱机在落纱环节方面,传统的方式是采用人工换管,人工接头,细纱机的锭数以前采用人工换管和人工接断头的方法。每台细纱机的锭数都很少,而现在细纱机的技术有所进步,锭数从起初的300个到了现在的1000左右,如果仍然用人工换管,那么不但产生的断头多,而且纺织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消耗工人的劳动量。其实,造成断头的原因是由纱管形状和张力的大小来决定的,双速电动机是一种能够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最佳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断头情况的发生。粗纱机有细纱必有粗纱,粗纱是用粗纱机来制作的,他的原理在于要将熟的棉条进行拉伸后处理,进一步分离度,有利于之后细纱机对细纱的加工。传统的粗纱机是采用了电动机,粗纱机的作用是将熟棉条进行拉伸后形成粗纱,以进一步增加取向和分离度,利于后道细纱机的加工。粗纱机的人机界面使用触摸屏,应用PLC来进行控制,传统的粗纱机也采用了运用电动机的方法由多种机构分别传动及升降。络筒机我国当前的络筒机结构主要是采用了电子齿轮和电子凸轮的数码结构,也就是由单锭来进行传动。可是由于机械上的电机没有能够直接进行传动的连接,所以用高速精密的计算控制来做辅助,就可以方便的高速精密的交叉卷绕,织纱的速度远超过了传统的络筒机,有效的提高了织纱效率。无梭织机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迎合趋势,有一种新的技术,无梭织机技术,这种技术在不断提高创新水平,也使得纺机技术得到了新的突破,不断实现自动化。现在有些汽车的程序控制就是运用其中的原理,像汽车的开关程序控制,他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车自动加油,自动收集计算数据、将织机的各种参数显示出来,其中包括他的产量和效率等等的原因分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的现在,电子选色,计算机自动纺织纺织品,还可以通过变换编织图形还改变编织物的图案。

    实现纺机技术的自动化、科技化,领先化,是我们首要面对的课题,同样,这也是一个难以攻破的难关。时展的今天,我们国家在一些技术的发展上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在国际上没有优势地位,这与科技人员的探索精神不够强烈密不可分,虽然纺机行业自动化相对传统有所进步,但仍有很多严重的不足。政府应正视纺织机械的现代化进程,加大对自动控制设备的改进力度,与国际接轨,提高产品效率,节约社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5

[关键词]产业七寸;产业链;微笑曲线;原始创新;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49-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纺织工业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我国纺织工业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纺织品,而高档面料开发、先进纺织机械生产则被发达国家所占据。高档面料开发、先进纺织机械制造正是纺织产业链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是纺织国际产业链的“制高点”,掌握这一关键环节对于我国纺织工业升级,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七寸”环节的概念探析

1.“微笑曲线”与计算机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微笑曲线”的概念,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由于曲线类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1] [2]。

计算机产业链(也称“微笑曲线”)如图1所示。可以详细分解为很多生产环节。“微笑曲线”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产品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微笑曲线揭示了“技术、品牌”创新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微笑曲线”这一现象不仅在计算机业存在,在其它行业也普遍存在。“微笑曲线”理论也因此在其他行业被广泛应用。

2.计算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1)芯片研发、制造。芯片研发、制造是计算机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也最高的产业环节。芯片在计算机硬件制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计算机的核心。这一关键环节一般为发达国家所垄断,Intel、AMD等芯片巨头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芯片产业高端产品几乎全靠进口。2003年,我国芯片进口累计416.7亿美元。芯片已超过飞机成为美国对华第一大出口商品。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我国芯片进口262亿美元。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占到GDP的16%,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但主要依靠的是低附加值的家电产品以及对国外品牌的加工和代工。由于在芯片研发、生产这一高端环节比较薄弱,造成我国信息产业“有脑无芯’,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3]。

(2)系统软件及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的研发。除了“芯片”,操作系统等大型基础性软件也非常重要,这些基础性软件可以称得上是计算机的“灵魂”。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这些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在计算机产业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基础软件是开发其他软件的基础。掌握这一环节对于在计算机产业中掌握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基础性、战略性”软件的研发和生产是计算机产业链的关键。掌握了这一关键环节,就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主动权,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也只有真正掌握了芯片生产、基础性软件开发这些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才能称得上是信息产业强国。

3.“产业七寸”环节的定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产业七寸”环节的定义。“产业七寸”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就先进制造业或高技术产业而言, 一个产业中能够被称为产业关键环节或产业“七寸”环节的往往是: ①技术或知识含量最高的环节;②价值增值或附加价值最大的环节。如果某个环节同时具备这二个特点, 则肯定是产业链的关键或“七寸”环节, 例如, 图1 中的A、B 点所对应的计算机产业链环节。显然, 知识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是芯片的研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 它对创新的要求最高;其次是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计算机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环节, 知识技术含量最低的是计算机的组装环节, 该环节也是计算机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 对创新的要求也最低。从附加价值或增值量来看, 附加价值与增值量最高的是芯片的研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环节, 其次是应用软件的开发、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营销环节, 附加价值最低与增值最少的环节是组装环节, 一般由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完成。

“产业七寸”环节是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即是知识技术含量最高(且拥有核心专利或关键技术)、附加价值或增值最大的环节。因此, 评价一国或地区产业有无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的一个最显著而且最现实的标准是:该国或地区是否控制着“产业七寸”环节,掌控了多少个产业的“产业七寸”环节。显然,掌控的“产业七寸”环节数越多,其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就越强,反之就越弱[2]。

以上分析虽然是从计算机产业链的分析中得出来的,但是对于纺织工业也有启示。纺织工业也可以区分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而技术含量高的环节正是纺织工业的“产业七寸”环节。

二、纺织工业的“产业七寸”环节

1.纺织产业链

纺织产业链如图2所示。高档面料开发生产、先进纺织机械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也很高的环节,这一环节依靠科技创新而带来高额的附加值。而中间的制造环节则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这一环节知识、科技含量低,要求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获得价格优势。在产业链的右端,随着服装品牌的建立,又可以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2.纺织工业的“产业七寸”环节

(1)先进纺织机械研发、制造。纺织机械的制造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纺织工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装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由先进的纺织机械作为支撑。落后的纺织机械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能耗大,原料浪费大。先进的纺织机械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而且能够降低能耗,节约原料。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纺织机械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现代纺织机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激光技术、空气动力学技术、液压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以“电子”替代机械,以自动控制替代人工控制并向智能化专家系统发展,已成为现代纺织技术装备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纺织机械与国外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可靠性、稳定性较差,故障率高,控制不稳;机电一体化水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柔性差,不适应一机多用,不能适应工艺路线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多功能的要求;传感器执行元件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导致控制、调速不准,不稳定。目前,国内用于技术改造的高水平的纺织设备、染整设备和大容量化纤设备还要依靠进口。近年来每年我国纺织机械的进口额为40亿美元左右[4]。

(2)高档面料开发、生产。高挡面料的开发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纺织工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面料是服装生产的基础性材料,高档面料优越的性能能够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缺乏性能好的面料,将会束缚服装设计师创作水平的发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面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重视服装的舒适感,因服装与人体直接接触,人们对高档面料的感觉也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服装的变化实质是面料的变化,每一次时装,实质是新面料的展示[5]。

而高档面料的生产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环节。在染化料和助剂、前处理设备、后整理设备、研发投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高档面料生产也是纺织工业的关键环节。

三、培育“产业七寸”环节的重要意义

1.“产业七寸”环节是原始性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在“产业七寸环节”,主体创新方式是“核心企业”的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主要是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今天的产业竞争正在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 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和产业主要来自于原始创新成果。但是,在一个产业链里,并不是所有环节中的企业都要求进行原始性创新, 而真正推进原始性创新的环节主要在“产业七寸环节”,推进的主体主要是与产业七寸环节相对应的“核心企业”。我国产业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 其关键就在于缺乏掌控“产业七寸”的“核心企业”及其所主导和推动的原始性创新。目前, 我国产业发展很多还是沿袭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模式, 技术发展也是跟踪模仿为主。在传统经济形态下,这一战略曾经起到了十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但在技术领域着重跟踪,将难以越过跨国公司严密的专利壁垒,使得跟踪发展的技术在市场上实际应用的空间十分有限,会进一步拉大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 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事实也证明,“以市场换技术”是行不通的。从目前全球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趋势来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但如果与“产业七寸”环节对应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就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也很难实现赶超先进水平和发达国家的目的[2]。

2.有利于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在国际分工中,各个国家并不都处于平等的位置。发达国家依靠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以及资金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掌握着主动权。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就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比如,近年来我国纺织品频频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就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高的反映。

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先进的技术实力为基础的。我国纺织工业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纺织品,而在高档面料的开发、先进纺织机械的生产等方面却实力不足。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要进口40亿美元左右的先进纺织机械[4]。先进纺织机械、高档面料开发这些纺织工业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恰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产业七寸”环节,是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需要。

四、思考及启示

1.促使企业成为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掌握“产业七寸”环节是纺织产业竞争实力的体现。而产业的微观组成部分显然是企业。比如,计算机行业的“产业七寸”环节,就是Intel、AMD这类生产芯片的企业和“微软”这类系统软件的开发企业。对于纺织工业而言,高档面料的开发主体、先进纺织机械的研发主体,也应当是企业。因为企业更了解市场需要,能够把技术迅速转化为产品。

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要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

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比如在纺织机械行业已经建立起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郑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建立了“部级企业技术中心”[6],湖北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被湖北省发改委等五部委认定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这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将为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促进高档面料开发,我国也在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建立起了“企业技术中心”,江苏阳光集团是我国一家从事高档面料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企业不仅建立起了部级、省级的技术中心,而且建立起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要提高管理水平,促使这些企业技术中心真正发挥作用,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提升我国纺织工业“产业七寸”环节的实力。

2.掌握“产业七寸”环节是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

我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纺织品,却只获得份额极少的利润,并且经常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使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我们纺织工业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要实现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促使纺织工业升级。笔者认为,掌握“产业七寸”环节是我国纺织工业升级的关键。很难想像,一个先进纺织机械大量依靠进口、高档面料开发实力较弱的国家会是“纺织强国”。而掌握了“产业七寸”环节,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随着知识、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将会对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3.掌握“产业七寸”环节,从根本上规避纺织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

加入WTO以及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技术贸易壁垒明显增多。技术贸易壁垒(Technology Barrier Trades,简称TBT)是指商品进口国或地区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其它技术性壁垒等方式,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TBT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一是制订高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或环保标准,将产品阻挡于本国市场之外;二是建立极其复杂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使出口方付出高昂的代价;三是对国内外产品采取双重标准或者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实质是对国外产品实行歧视性待遇。有时进口国或地区还利用其他方式设置技术壁垒,如利用计量单位制和电子数据交换(EDI)设置信息技术壁垒。TBT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操作上的复杂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7]。

这种技术贸易壁垒从根本上讲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纺织工业技术实力的较量。频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反映了发达国家纺织工业“产业七寸”环节实力的强大和我国在这一环节实力的弱小。发达国家纺织工业规模虽然并不大,却牢牢掌握着先进纺织机械制制造、高档面料开发的关键技术,牢牢掌握着“产业七寸”环节这一纺织产业链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利用技术优势构筑技术贸易壁垒。若能掌握“产业七寸”环节,将使我国从根本上规避技术贸易壁垒。掌握了“产业七寸”环节这一“制高点”,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就会改变在与发达国家技术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宏林.明基以“微笑曲线”再造自身[J].微电脑世界,2006,(11):191.

[2]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 “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53-60.

[3]叶国标.世界坐标下的中国芯片产业[J] .望,2005,(1):37-39.

[4]李红梅.中外纺机制造商分争8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N] .中国纺织报, 2006-10-17(会展专刊).

[5]宁 俊.对我国纺织行业重点产品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纺织,2000,(3):22-24.

[6]张向阳.郑纺机被认定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纺机行业唯一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N] .中国纺织报, 2006-11-14(3).

[7]张 亮.技术贸易壁垒与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J].北京纺织,2005,(1):3-5.

On “Seven-inch of Industry Chain”, Self-innovation and the Textile Industry Upgrading

JiangHongfei1,Xu Weilin1,ZhouWei2

(1.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uhan 430073, China; 2.Business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seven-inch of industry chain is not only the highest link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key link of original innovation, representing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of a country or a region. As far as textile industry is concerned, the seven-inch of industry chain is the fabric production and the textile machinery production. Cultivating the seven-inch of industry chai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textile product to avoid th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We should promote textile enterprises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should master the seven-inch of textile industry chain,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6

关键词 纺织机械;数控;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TS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162-01

1 机械数控与相关实训的意义

机械数控,即NC技术,是指用数字化信息(计算机语言模式)发出指令,并通过精密数控机床或相关自动化设备进行操作的技术。精密数控技术也是当前国际尖端科技的内容之一。传统意义上,纺织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使用计算机辅助甚至机械数控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新技术。为了增强传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纺织工业的生产效率与高端产品的成品率,使用纺织机械数控技术已经在业内得到共识。但由于行业基础、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纺织机械数控技术还发展得很不理想。纺织工业的数控实训教学是以数控纺织机械操作与使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都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大力增加此项教育的投入,在纺织工业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实训模式操作,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解决纺织机械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2 纺织机械数控的实用现状

1)师资与学员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师资薄弱。从事相关教学老师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对于市场与企业的需求不是特别了解,对于先进的科研领域缺乏现实的认识,理论强于实践,客观上造成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而具有先进知识的高级技师,又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从而导致合格的师资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习纺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机床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实际的动手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较差,这样的基础很难对于数控设备有着良好的运用与操作。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在教学上,往往局限于教材,仅仅重视理论的掌握,程序的编写等,忽视指令的运用,数控加工的刀具、加工工艺、机床故障、新要求与更新的掌握较差。甚至有相当的同学分不清立铣刀和端铣刀、铣刀和转头的区别,不会正确的选择切削用量,更有部分同学甚至不会正确测量和读数。

3)教学设施难以达到先进标准。数控设备如数控机床,以及相关的仿真软件都相当昂贵,部分院校、培训机构从成本限制来说,难以购置一流、全新的设备来用于教学,而往往通过演示、书本、传统机床,其他非专用机床等代替实际的教学与操作,这样从硬件设备上,是不能达到数控机床标准的。这样学员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以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 做好纺织机械数控实训的思路

1)夯实师资力量,提升学员基本素质。一方面,教学机构要通过福利、待遇、事业等方面来吸引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来充实教学力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对现有师资在培训、实践等方面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补习、相关课程辅导等,增强他们对于数控生产的感性认识。

2)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工作的结合。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与实际工作情况接近的教学基地,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外聘技师等模式,增强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同时,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实习等模式,加深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增加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不可忽视普通纺织机械加工操作的训练,这也是纺织机械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的基础,其好坏会直接影响纺织机械数控机床实训效果。目前,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纺织机械实训教学课程,并建设有专门的实训工场,其效果很好。

3)提升教学资源的硬件水平。学校要加大投入,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添置先进尖端的生产设备来提高教学设备的整体水平。即使在经济限制的条件下,其替代设备或计算机模拟系统也应该尽量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增加学员学习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学机构要拓展资金来源,如争取上级部门或主管部门资金支持,争取课题研究资金,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研究室,吸收企业投资等模式,来促进教学资源的硬件水平提升。

4 结论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而实训教学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纺织机械数控加工产品的特点是精度更高、复杂性更强,加工难度更大,所以纺织机械数控操作人员要求具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机械加工专业知识。实训教学是以纺织机械典型机构的拆装为教学内容,以锻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目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专业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加对纺织设备机构原理的感性认识的实践活动。教学机构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现实效果,从师资力量、设备投入、教学理念等方面全方位着手,使得数控实训这一模式有着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益丰,潘晓铭,潘敏辉.加强高校工程实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现代企业文化,2009(15):163-164.

[2]倪志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件机械工程实训平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11):180-181.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7

关键词:纺织企业 机械 管理 策略

纺织企业中的机械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在现代化纺织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纺织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纺织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纺织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够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3.注意设备的前期检测维修修。技术人员应在设备保养期,详细的了解每个要件的运行情况,以做到“未雨绸缪”。

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篇8

关键词:纺织企业机械管理策略

纺织企业中的机械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在现代化纺织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纺织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纺织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纺织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够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3.注意设备的前期检测维修修。技术人员应在设备保养期,详细的了解每个要件的运行情况,以做到“未雨绸缪”。

上一篇: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下一篇:充足的睡眠对健康的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