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10

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现状篇1

(一)总量规模不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和服装第一出口大国。同时,国内纤维消费量也已占全球总量的1/5,成为全球纤维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004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已达2000多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纺织全行业年销售值约达26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9万户,销售值1.548万亿元;全行业从业人数约1800万人;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97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的15.96%,贸易顺差达805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商品贸易顺差总额的243.94%。

(二)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东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5省市纺织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纺织行业的75%左右,利润占85%左右,出口额接近80%。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纺织工业发展缓慢,困难企业比较多。

我国纺织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经济规模明显的行业平均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低。以涤纶为例,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工厂平均生产能力分别为我国的3.5、12、30、35倍。由于工厂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先进国家(地区)企业化纤人均产量约是我国的5―10倍。

(三)工艺、技术装备差、产品开发能力弱、品种结构偏低

纺织产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以及纺织和染整工艺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我国纺织业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不能适应后加工产品的要求,制约了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现有棉纺纱锭中,上世纪90年代先进设备约占40%,80年代及以前的设备约占60%。我国纺织生产总体上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技术。

我国纺织工业的研究与开发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纺织业发展的一项瓶颈。多年来,影响我国纺织产品上档次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深加工,后整理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同时,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如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新合成纤维技术、新溶剂无毒纺丝技术,更为滞后,有些仍属空白。

工艺、技术装备差、产品开发能力弱,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品结构偏低,我国纺织品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高消耗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此外,在品牌与市场销售网络方面的差距更大。

二、主要的问题

(一)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但高增长是在高投入、高消耗的基础上取得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2003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98.6亿元,同比增长66.7%;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高达1179亿元。二是原料消耗高,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1―2倍。但我国纺织工业的总体产出水平不高,纺织大国“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以产品销售数量与销售金额的比重计, 2004年1―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销售额却占了22.7%。而同期,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数量远超过美国,但金额却仅占18%。

(二)生产与可供资源的矛盾突出

纺织业基本上属于资源加工型产业,原料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在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可供资源上存在较大的缺口。一是国内天然纺织原料的可供能力和数量波动大,并有较大缺口,需从国际市场进口。近年来,国内企业多头采购,竞相抬价,导致原料价格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二是化纤原料,虽然后续加工能力强,但原料本身的生产发展滞后、供应缺口大,进口依赖性强、成本高。

(三)环境污染与治理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边污染,边防治”的政策;同时,环境治理基本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这种传统控制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费用高昂,且收效不大。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与治理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发达国家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挂钩并作为新贸易壁垒的做法,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构成了严峻挑战。

由于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和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按其环保标准,我国纺织服装业相当一部分产品存在环保问题,极易遭受技术壁垒打击。2002年以来,我国纺织品遭受到的各种技术壁垒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贸易保护会以更多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过剩和低价竞争。外延式数量型的增长方式和产业规模急剧扩张的直接后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过剩和低价竞争,并进而导致原材料的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短缺。

三、对策建议

(一)突破技术创新瓶颈

多年来,影响我国纺织产品上档次的关键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主要的瓶颈是企业规模小,创新开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为此建议:一是组建大型纺织集团。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巳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并在集群内部开始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因此,在这种产业集聚基础上,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和促进集群内部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一体化,以及出口型集群的跨国兼并(使我国的资源优势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销售渠道优势互融互补),形成几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纺织集团。二是实施关键技术专项计划。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纺织行业协会确定关键技术项目,通过全方位招标的形式,吸纳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联合攻关。力争使我国纺织产品在深加工和后整理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大力营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以大型纺织集团为依托的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并建立与区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提供共享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检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品安全标准体系,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冲破贸易技术壁垒,尤其要尽快推出有关键限量指标的强制性标准。二是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检验系统。三是有关部门可考虑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彻底改变我国纺织品的数量型出口和过度低价竞争状况。

(三)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推行清洁生产

一是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允许浓度标准。二是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三是适当扩大排污收费的征收范围。四是加强监管。不治理污染的企业要接受高额处罚,当企业无力支付或以各种手段逃避支付时,要责令关门。五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纺织工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并把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取得实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围。

(四)进一步引导和促进纺织企业走资源节约和区域协调的发展之路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二是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和促进东部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大型纺织集团,逐步向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需求驱动和技术辐射,带动当地纺织工业的更快发展。

纺织工业现状篇2

【关键词】规模以下纺织企业 生产经营 发展状况 对策 兰溪市

一、引言

浙江省兰溪市素有“中国纺织名城”之称,纺织业在兰溪扮演着“主引擎”的作用。作为兰溪的支柱产业,纺织行业自2005年开始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幅。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兰溪纺织业迎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阶段。但是作为兰溪纺织业大部分的规模以下纺织企业集群,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存在巨大的问题,阻碍其发展的进程,又因为其所占兰溪纺织业的比重巨大,所以又进而影响兰溪纺织业的总体收益能力。

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并走访坐落于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坭桥开发区、创办于1998年的“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对该厂的创办者进行深入访谈,收集了该民营企业自开办15年来的相关调查资料,结合近些年相关的文献以及有关政策变化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的主要经营范畴包括:棉布纺纱和棉布染色、加工成品。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可以称的上是兰溪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一路走来的一个缩影,它所经受过的变化和产生过的问题也极具普遍意义。

国家规定,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年产值达到2000万的企业,其余为规模以下企业。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推动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一)兰溪市纺织企业总体概况

2010年,兰溪市纺织企业已全部采用无梭织机,先进织机比例上升到77.4%,休闲织物面料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各类毛巾生产总量居全国第二位,织机无梭化率达100%,居全国第一位。兰溪市纺织企业共有喷气织机5000多台,2010年新增喷气织机2000多台,到2012年喷气织机达1万台。2012年,兰溪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90.64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出口总额3亿美元,年均增长20%,由“中国织造名城”向“中国棉纺织精加工基地”跨越。

2012年兰溪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90.64亿元,增长23.9%。自2002年以来,兰溪纺织业连续10年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纺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输、贸易等行业的发展,转移了全市部分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图1可以看出,2013年2月至9月兰溪市纺织业总产值呈现总体较为平稳上升的状态。由此可见,作为兰溪的支柱产业,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相对持续稳定的。但是同时也可以从图中看出,兰溪市纺织业产值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产业发展过于平缓,较易出现产值上下波动的情况,总产值的增幅也较小,缺乏强劲的发展势头,业绩平平。

(二)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现状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数目。迄今为止,兰溪已形成一批装备水平先进、产品技术高的骨干企业,如立马云山、双灯家纺、云山纺织印染、鑫浪纺织、金梭牛仔、裕欣纺织等。但是这样的龙头企业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企业还属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以年产值达到2000万为规模以上企业,其余为规模以下企业。据统计,迄今为止兰溪市拥有纺织企业1300多家,亿元以上企业有52家,规模以上企业159家,规模以下企业1093家。可以看出,规模以下企业占兰溪市纺织业的比重相当大,因此,想要真正推动兰溪纺织产业的进步,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推动占绝大比例的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2013年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有159家,只占兰溪市纺织业总数的13%,而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达到1093家,数目是兰溪市纺织业的87%,其所占比重是很大的。即说明,兰溪的纺织业还是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绝大部分纺织业仍然停留在中小型规模上,从而也可以看出,有效提高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是兰溪纺织业的发展重大突破口。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产品分布。据统计,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一共有1093家,其中有873家生产棉纱,131家企业生产化纤,其余89家生产棉纱、化纤之外的纺织业务。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生产的大多为中低端的常规产品。生产棉纱的企业占了80%,生产化纤的企业占了8%,而生产纯棉弹力面料、提花布、府绸等的厂家极少。因此,兰溪市的纺织业加工制造水平普遍不高,中低端企业一般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加工业,所以大多企业无生存之忧,缺乏转型的紧迫性和内在动力。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规模。随着纺织行业的日渐成熟,一些早期的纺织企业也在逐步发展,规模也日益扩大。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年产值从2010年的76,5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98.34亿元。

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一枚,它近15年的发展大致可以映射出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发展历程。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在七里坪办了8年,当时租用了当地的大礼堂作为工厂,环境简陋。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纺织机器由刚开始的8台增加到16台。2006年由于发现坭桥有合适的土地,同时此时资金有所积累,想扩建厂房,所以自己买了土地建厂。到2013年底已在坭桥开办了7年,纺织机器也增加到了76台之多,同时还扩张了经营范围,增加了2台气流纺,自己开始了纺纱,部分用于自用,部分用于对外销售。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效益。通过对图2中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2010――2012年年产值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兰溪市纺织企业仍然处于发展和扩张期,其企业效益和整体实力仍处在发展阶段,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其年产值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发展前景可观。相比规模以上企业而言,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年收入普遍较低,发展速度也较规模以上企业慢,其民营企业特点明显。同时基于兰溪市规模以下企业的数目远远超过规模以上企业,因此,积极推进规模以下企业的发展能大大增加兰溪市纺织业的年产值,给兰溪市年工业收益带来大的突破。

就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而言,创办者表示办厂伊始,自己在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渠道十分欠缺,也没有什么销售经验,只能通过朋友介绍来扩宽渠道,渐渐开始自己跑业务。另外,刚起步的时候,纺织布的质量不太好,销售状况也就不好。同时,在外销售的时候还得记挂厂里状况,因而十分辛苦。创办者的一句总结道出了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心声:“办企业并没有什么捷径和高深的知识,只要肯吃苦,有毅力,滴水穿石,任何人都可以办好企业。”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在日益发展的兰溪纺织业进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逐渐被企业主所意识。就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而言,在近15年的发展历程中,在职工福利、生产设备的改进、经营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开始,按照政策,按比例给职员报五金。刚开始大多数职工由于意识淡薄,认识不足,都不情愿报,还要主动劝说他们去投保。现在意识都有了之后,主要的岗位职工基本都已投保。办厂伊始,租用的大礼堂环境十分简陋,工人月工资平均也只有700、800元。现如今是标准厂房,工人月工资平均在4000元左右。

企业管理在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生产生活中也存在极大问题。现如今,大部分的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仍然是速度效益型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也较为混乱,一旦遭受外部环境冲击,往往容易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的企业法规制度,大多是口头和习惯上的一些限制和管理,因而往往缺乏科学性和执行力,加上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员工普遍来自农村,综合素质普遍低下,更是疏于管理。在对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的走访过程中发现,厂里工人大多是农民出身,普遍素质低,不服从管理,责任意识淡薄,只能用经济遏制。上班迟到早退现象突出。一点小事情就闹罢工。职工流动性大。同时,该厂创始人也谈及,办厂伊始,工人还是喜欢于种田等农务,对让他们离开土地转而进入工厂,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上手操作之后对机器的生产过程也很不习惯,同时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也不太高,因而,厂里事物都要自己操手边学边做,十分辛苦。规模小时,机器少,招工困难,因而外出销售装车也得自己动手。刚开始,纺织布的质量不太好,销售状况也不好。在外销售的时候还要记挂厂里的状况,因而十分辛苦。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情况。现如今,纺织大环境竞争压力颇大,过去往往注重以量取胜,现如今必须得加快创新,积极提升纺织产量,才是企业生存的依赖。虽然大多中型企业能够意识到这点,但是大部分的小型纺织企业仍然是速度效益型的企业,技术水平总是相对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内部管理体制也较为混乱,一旦遭受外部环境冲击,往往容易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慧敏纺织的创办者表示,在近15年的经营中,他们有过一次小小的创新,即原本是将棉布纺好然后进行染色加工,现在直接买有色棉纱进行织布,减少了成本,增加了利润。不过,这样的创新带来的收益的改进是有限的,限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有所欠缺,总也做不到更大的创新突破。

三、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外贸依存度高。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外贸依存度高,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在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遭受严重打击。总体来看,兰溪中小纺织业依赖资源、劳动力要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改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压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纺织业出口依存度很高,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宏观环境和国内制度环境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政策、国际政府贸易保护行为等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产品多为档次低、品牌单一的产品,同时又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质量常常不稳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竞争力度有限。这严重制约了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产品开拓市场,难以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竞争力度十分欠缺。

员工受教育水平低,人才紧缺。通过走访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本文针对员工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调查。该公司一共有72名员工,小学文化水平的18人,初中39人,高中9人,还有6人从未读过书。该公司员工受教育程度全部不高于高中,大部分员工的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还存在部分员工从未受过教育。由此可知,该厂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而在责任意识方面有所缺乏,员工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据教育部成人司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者(6个月以内)不到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6%。本科及以上学历职工所占技术工人比例很少,大多数人员集中在中专、技校、高中等中等学历,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占较大比例。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在纺织行业发展,纷纷跳槽去市场销售、贸易等其他行业发展,造成纺织企业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相对紧缺。

由此可知,虽然纺织企业已经采取了改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措施吸引工人,但是“用工荒”愈演愈烈,尤其是像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为严重。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员工流动率高,员工素质普遍低下,责任意识缺乏严重,导致劳动力常常处于紧缺的状态,用工成本大。

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往往跟随着大中型企业的步伐走,技术改进以及经营管理方式都遵循着大中型企业,以至于改进总是相对滞后,总是按部就班地生产劳动,缺乏长远目标和计划。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由于自身素质普遍不高,战略眼光相对短缺,很少能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制定计划中来。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欠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特别是资金缺乏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创新障碍。我们的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上。同时也没有足够的闲置资金投入研发,设备都较为落后,生产效率无法超前。

四、对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鼓励和支持

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由于资金往往有所欠缺,所以所采用的生产设备往往滞于大中型企业,从而导致产量和质量往往上不去。另外,通过了解发现,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接收上往往比较滞后,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原因在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缺乏主极少主动去关注政策出台的相关动态的意识和习惯。

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兴衰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外贸依存度高,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在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遭受严重打击,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保护以及给予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在企业遭受经济危机等情况下努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欠缺,也没有足够的闲置资金投入研发,设备都较为落后,生产效率无法超前。企业创新动力不会是单一的或固定的动力因素结合,而是多个乃至全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全面协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与大企业相比,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研发创新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获得政策资助开展研发创新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出效率。对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可以通过研发资金的鼓励以及定期积极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来推动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在专业知识相对完备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统筹安排技术改造资金,落实并完善相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

(二)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浙江省拥有的多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的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强化区域品牌集聚力,兰溪纺织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应该引导纺织业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创造”。规模以下企业大多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缺乏品牌的概念。兰溪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也可以依托集聚自身的发展特色,积极发展纺织业区域品牌。纺织企业应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更新速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三)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

由于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大多集中在农村,招收的都是农村职工,缺乏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企业管理制度欠缺,导致企业员工流动性往往偏高,工作环境一直不稳定,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观念,这有助于营造一个稳定有序的工作环境,企业可以通过实行多班倒制度,减轻工人的工作量,同时,企业可以在闲暇时间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如在节假日包车出游等等。

另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使科学有序的观念深入到每位职工的心里,从而培养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有助于建立稳定、有序的劳资关系,职工流动性也会大大降低。

(四)企业内部管理提升

谈到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 人员管理无疑滞留在人力的分配与制度控制上, 或者将人力资源管理服从于经济管理、制度管理,这就使得人的管理丧失了实际效能, 进而不能将人本力量和潜能激发, 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在现代管理中, 必须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坚持人本化的管理, 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性。这样,民营企业主也不用一年四季为招工难所忧虑。除了建立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之外,企业也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提高职工普遍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后备力量,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企业可以采用“底薪+奖金”等形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战略实施和执行的过程,企业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成功实施战略的目的: 一是思想动员,思想动员实际上是统一标准的过程,评价只有在同一或相近的标准下才有效;二是评价技术培训, 除了方法的传递外,更是体系、知识、管理者意图的宣贯;三是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反馈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结果得到、告知,而是包括绩效面谈、绩效改进计划制定等一系列工作过程。

(五)拓宽学习交流渠道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可以组织工会,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工会里,员工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对企业建设的建议,同时也能起到维权的作用。做到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帮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行动力,有助于形成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

企业还可以以地区为单位组建小组,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及时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发展的新动向,共创财富。通过开展人才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人才流动和知识普及。现永昌已形成一个棉纱交易市场,有近40家经营户参与,对加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类似的组织活动应该多多开展。

参考文献:

[1]郑文玲.基于实证分析的浙江纺织业竞争力研究[J]. 中国市场,2011,(10).

[2]胡云波.如何防范与控制中小纺织企业经营风险[J].辽宁经济,2012,(8).

纺织工业现状篇3

关键词: 绍兴纺织行业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应对策略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之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与进口应足额征税相适应,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普遍采用此项政策,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绍兴纺织行业的现状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

二、绍兴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一)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三)贸易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绍兴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纺织产品档次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二)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出口退税上调带来的影响及预测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三)积极拓宽市场,增加纺织品销路。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7,(03).

[2]高芳敏.出口退税率下调对纺织业的影响[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4,(01).

纺织工业现状篇4

摘要:**县纺织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县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资金状况的研究,找出制约纺织业综合水平提升的“瓶颈”,提出促进**县纺织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县域纺织业发展水平。

近几年来,**县纺织业在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给纺织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同时金融机构在信贷支持上对纺织行业也采取了审慎营销的调控政策,纺织业将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使**纺织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并找到应对良策,对**县经济发展致关重要。

一、**县纺织行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

纺织业属**县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xx年底**县共有45家纺织企业,占全县工业企业数量的5.5%,其中资金需求基本满足、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有**棉纺、**纺织等7家企业;资金缺口大、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有元一经编等4家企业;资金缺口大、设备老化的企业有三源纺织等6家企业;资金缺口较大、规模小、产品以中低支纱为主的有28家企业。20xx年全县纺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6%,实现利润13561万元,实缴税金3200万元,占全县的所有企业纳税的21%,纺织企业出口总额2.2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28%,就业人数1.5万人,占全县工业人数的35%。

(一)纺织业在县域经济中稳定增长

纺织业在县域经济中有所扩大,各项行业经济指标,主要表现在资产总额、产品产量、营业收入等方面,其各项指标为:

企业 企业个数

资产总额

产量

总产值

利税

(万元) (吨/年) (万元)(万元)

04年 35

43000 38000 60000 5100

05年 38

58000 51500 91000 10374

06年 45

89000 87000 151000 16761

20xx年**县共有纺纱厂34家,经编厂11家,印染有元一经编和**针织两家染整车间,床上用品加工生产有宝宇家纺有限公司,纺织行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生产的高、中、低支纱占比为3:4:3,近几年**县高支纱发展速度较快,高支纱生产主要有**纺织、**纺织、西施纺织等企业。

(二)纺织企业分布呈现集群化趋势

有90%以上的纺织企业集中在槐阳镇、东张乡等乡镇,有大小纺织厂40家。纺织品批发销售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南三条批发市场,其中**纺织品合线、手套、澡巾在市南三条批发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三)部分优势企业产品实现了定单生产

从**棉纺、**纺织等企业调查看,生产的纱线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主要用于合线、手套、澡巾生产,主要供应**县梨村、东正、北岩、大陈庄等地纺织企业使用,从元一经编、**针织等经编企业来看,以生产化纤布为主,面料尺寸多样,产成品有2/3销往我国广东、江苏、渐江等地,有1/3的产成品通过河北省纺织公司出口到韩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纺织品供需双方常年进行业务往来,企业之间签有购销合同并在外地设有若干个销售点,基本上实现了定单生产,销售渠道畅通。

(四)纺织业龙头企业基本形成

**县**棉纺、元一经编、**纺织、西施纺织、**针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规模, 5家企业资产总额2298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241万元,占地318亩,员工2029人, 20xx年销售收入24718万元,利税1658万元,已发展成为**县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纺织企业融资状况及特点

为搞清**县纺织企业融资状况以及融资对纺织企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县**棉纺、元一经编、三源纺织等10家较大的纺织规模企业进行调查,在融资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企业以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要的融资渠道

20xx年10家企业金融机构贷款较上年增加1847万元,增长24%,自筹资金较上年增加796万元,增长37%,集资及民间借贷较上年增加50万元,增长45%。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其融资总额的98.7%;20xx年10家企业金融机构贷款较上年增加1072万元,增长11%,自筹资金较上年增加552万元,增长19%,集资及民间借贷较上年减少42万元,降低26%,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其 融资总额的99%,贷款及自筹资金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集资及民间借贷等其他方面融资很少。

10家企业 融资总额 金融机构贷款 自筹资金 其他

20xx年 9902

7616  2174  112

20xx年 12595

9463  2970  162

20xx年 14177

10535  3522  120

(二)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面临融资方面困难

纺织行业竞争激烈,原料、能源、工资等成本费用不断提高,盈利水平逐年下降,企业不得不扩大再生产来提高盈利水平,如**县针织行业龙头企业元一经编有限公司20xx-20xx年投资1000万元筹建了衬布整理车间,引进先进的韩国定型机和台湾染机,20xx年投产,生产的衬布质量和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由于企业大规模扩张,新上项目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金缺口大,20xx年企业需要资金600万元上一套新设备。三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县纺织厂改制过来的旧企业,企业机器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低,盈利水平低,纺织品主要销往本县及周边县市,近几年企业从联社贷款100万元作为经常性周转资金,20xx年企业计划利用现有厂房,筹集资金投资4000万元增上2万精梳纱锭和对现有1万纱锭进行更新改造,从目前县域情况看资金筹措很难到位。有20余家小规模私营纺织企业反映资金紧张,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困难。

(三)企业设备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

20xx-20xx年10家企业中有7家进行了设备投资, 20xx年设备投资4153万元,较上年增加1860万元,增长81%, 20xx年设备投资3777万元,较上年减少376万元,降低9%。7家企业设备投资到位的资金中,银行贷款占60%,高于自筹资金占比20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设备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20xx年企业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比20xx年增幅提高了10个百分点,自筹资金比20xx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

(四)设备投资的总体水平较高,投资意愿与融资难矛盾突出

7家投资设备的纺织企业中,购买设备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80%,一般水平的占20%,购买的国产设备占53%,进口设备占47%。设备投资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成本、增添产品品种和设备更新上。7家企业反映设备投资比较顺利的有6家,其中有5家企业开始批量生产,2家企业处于在建阶段。7家企业均看好设备投资项目前景,设备项目竣工后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有60%的企业预计提升30%以上。

当前10家企业设备利用率在85%以上,设备利用率较高,一方面说明以前设备投资较为理想,同时预示着设备更新的紧迫性。在10家企业中计划未来2年中进行设备投资的企业有8家,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意愿,其投资主要动因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占80%、看好行业前景占60%。这种强烈的投资意愿是在企业融资紧张情况下做出的,因为有80%的投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难以满足需求,仅有20%的企业认为基本满足。

与10家县域规模企业相比,绝大多数县域小型纺织企业设备投资受资金来源渠道的限制,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及新产品开发上主要依靠现有的设备条件,所投资的设备科技含量较低。

三、**县纺织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需求、政策、国际环境、原料等因素影响纺织业的发展

一是需求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幅接近10%,内需扩大拉动了纺织品市场需求,刺激了纺织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 。二是政策因素。国家实行的银行加息政策对纺织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2次下调使纺织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因素。今年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案件时有发生,一些西方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影响了纺织品的出口;四是原料、能源等综合因素。受市场棉花、原油、煤、水、电、运输费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综合因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加大,而产品价格无法与成本同步提高,致使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如今年棉花市场需求扩大,价格每吨上涨了约1500元,达到目前的每吨14000多元。

纺织业一方面产能急剧扩张,原材料呈现供不应求状况,另一方面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产品市场价格不但没有与成本同步提高反而下降,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在原料涨价、成品降价的双重挤压下,今年上半年西施纺织有限公司总产值同比增长了67%,利润同比下降了24%。

(二)一些纺织企业设备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如**县规模企业三元纺织企业机器设备与国内高水平的纺织企业设备相比差距较大,生产无法实现优产、高产、自动化,只能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纺织品品种局限性较大。

(三)企业投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

处于竞争激烈的纺织企业设备投资需求特别强烈,调查有80%的企业设备投资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少企业存在设备老化与资金短缺并存现象,企业投资主要依靠自身筹集和银行贷款,两项占全部投资资金的90%以上,投资渠道单一,来自社会集资等外援性资金很少,未来县域设备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也越来越慎重。金融机构虽然对纺织企业信贷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投放重点是效益较好的规模企业,70%的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如槐中纺纱厂、东方纺纱厂及梨村一些小纺纱厂等企业由于贷款不及时经营资金不足错失了发展机会。

(四)大部分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无参加职工保险

目前除**棉纺、**纺织、元一纺织等几家规模企业自动化水平较高外,大多数企业自动化水平较低,整个工艺流程基本上靠工人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人整日和机器、成品、半成品在同一环境下运转,不少企业生产车间简陋,车间工人没有戴口罩、工作帽、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具。从调查情况看,除三元纺织等少数企业办理了工伤保险以外,大部分企业或因职工流动性大,或因保险意识差,没有为职工办理工伤或意外伤害保险。

(五)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

企业领导、财务出纳人员往往是同一家庭成员,家庭式经营管理占比大,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者从事纺织行业多年,学历及文化素质较低,决策随意性大,缺乏长远总体规划,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意识不强,管理结构薄弱,对企业员工教育培训重视不够,财务状况复杂,企业信誉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六)纺织企业技术工人较为紧缺

调查企业反映,纺织企业工人流动性较大,熟练技术工人较紧缺,已成为县域纺织企业发展的隐忧。为招到技术工人,企业你争我夺、互相挖人,形成恶性竞争。

四、发展**县纺织业的对策措施

**县纺织业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继续保持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将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纺织行业,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需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协调配合,上下互动,实现双赢。

(一)政府部门措施

1、要严格宏观调控,改善投资结构,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搞好项目管理和可行性论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优势产业发展和引进国际高新技术水平的投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环保、税务、工商管理等相关部门对中小纺织企业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先进设备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如对使用先进水平设备的企业,税务部门减免税收,简化审批程序,工商、环保部门减收管理费和环保费,对使用高耗能设备的企业应在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严格措施给予遏止和处罚,以提高设备投资的总体质量。

2、在政策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建立纺织行业预警系统,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实现行业自律,避免出现盲目扩大产能,企业外销纺织品受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的报复。

3、政府部门应牵头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金融、企业、纺织行业专家等人员参加的纺织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督、价格协调、工人报酬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更好地开展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纺织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贷款额度、贷款手续、贷款利率、结算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4、政府相关部门为纺织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用地、用电、用水、融资、用工、税收等方面,督促企业参加各种必要的职工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快**县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纺织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桥梁,以项目实施为切入点,加快**方中、梨村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厂房、道路及公用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资金向园区集聚,对园区内企业进行整顿规范,使企业更加便于管理和联系,促进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

6、培育发展**县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扶大带小,扶持一批大企业,带动一大片小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设备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多样性,提高企业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中高档纺织品,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二)金融方面措施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工作协调性,积极策应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信息网络优势,多方捕捉纺织行业发展的信息,对政府部门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多提出一些有指导性、建设性的建议。同时,积极做好政、银、企三方的综合协调工作,利用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银企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及时将县域纺织业的发展动态、资金需求信息及国内国外纺织业发展状况等向企业与金融机构,使企业、金融机构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确保企业盈利最大化、资金安全化。

2、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金融机构纺织业贷款风险的监管。开展纺织业贷款专项检查,掌握金融机构对纺织业贷款总额及还本付息情况,密切关注地方金融机构对纺织业贷款的集中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纺织业贷款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指导和加强纺织业信贷风险管理。

3、金融机构要坚持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县域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为纺织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研究纺织业市场供求状况,对名牌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研究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对经营管理水平高,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突出的纺织企业,在信贷资金以及信用评级、授信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三是研究纺织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特别关注企业的技术发展,支持企业抢抓机遇,在技术创新、品牌铸造、产业升级上多下功夫,增强纺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要通过信贷措施和金融服务促使纺织企业优化结构,开发高附加值、高差异性的产品,提高企业专有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高质量、高品位等,对资金往来比较频繁,要求时效性特别强的企业,利用“即时通”“一站式”服务等金融业务优势,为其提供资金结算便利。

(三)企业方面措施

1、纺织企业必须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注重创新,注重产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树立知名品牌,注重环境保护等措施,全面提高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国际化、市场多元化。

2、纺织企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润,走低价出口的老路,不择手段地占领市场份额的结果,只能是造成纺织行业的混乱,企业在贸易信誉上要加强自律,有秩序地进入。

纺织工业现状篇5

关键词:纺织化学品;禁用;限用;关注的问题

【分类号】F426.81

随着人们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环境质量尤为重视。纺织品行业的化学品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纺织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用品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还不局限于消费者,还会间接性地造成环境污染。

一、禁用与限用纺织化学品现状

关于纺织品污染的问题,早在2011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就已经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年对全世界10多种知名品牌的服装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了污染报告,其中提及纺织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会由于化学品使用超标,或者化学品带有一定的毒性而导致纺织品的安全隐患问题存在。比如,在一些品牌纺织品中,会含有危害到人体发育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onylphenol Ethoxylates;缩写:NPEO)。聚氧乙烯壬基酚醚是纺织业所普遍使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已经有相关规定要求限用或者禁用这种化学物质以维护纺织品安全,但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纺织业依然会使用。纺织行业当这种化学用品分解之后,所产生的物质带有持久性的毒性,对食物供应链造成污染。当人类将摄入这些食物之后,因其化学结构上接近雌性急速而会导致内分泌紊乱[1]。对于此,世界上的一些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明确纺织业要禁止使用这种化学物质。

按照目前禁用与限用的纺织染料的有关规定,要求在特定条件下会有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由于其在纺织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会由于还原反应发生而使得有毒物质产生而造成污染,因非化学结构性因素而导致染料中的化学物质裂解而使得致癌芳香胺产生的印染物质是禁止使用的。包括对生殖有害的染料、由于汗渍T酸等物质而导致皮肤过敏的染料是禁止使用的。此外,重金属含量高的铬媒染料,在使用的工程中要限制使用,要求重金属含量不可以超过规定值。当染料中的化学物质处于游离状态的时候,会由于亲水性而导致甲醛分解出来,这种印染物质要限用。

关于禁用与限用的纺织印染助剂,包括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部分水解产生甲醛、含有危险性化学物质、对有机卤化物具有吸附功能的纺织印染助剂等等。

二、禁用与限用纺织化学品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偶氮染料中芳香胺磺酸的毒性问题

纺织业已经被禁用纤维素纤维用染料,取而代之的是活性染料。采用这种替代方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偶氮型活性染料在制造的过程中会使用芳香胺磺酸化学成分。芳香胺磺酸属于是水溶性基团,它与染料母体之间所形成的亲和力可以对活性染料起到固色的作用,因此而被纺织业所广为利用[2]。但是,芳香胺磺酸具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受到催化作用,就会将化学品种的毒性成分释放出来。将芳香胺磺酸与亚硝酸作用重氮化,经过实验表明,芳香胺磺酸被经过重氮组分之后,并没有产生基因诱变,也没有产生致癌物质。

(二)金属络合染料所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为了保障纺织品的安全,国家对于纺织品中的重金属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对于染料中的各种化学用品含量也采取限制措施,特别是重金属含量,绝对不可以超标。在重金属的萃取方面,只要纺织原料有所保证,能够使用相应的设备,就可以保证纺织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符合规定。但是,一些处于游离状态的重金属由于其活性而很难萃取[3]。在金属络合染料中,就会有大量的游离状态的重金属成分存在,使得使用重金属作为催化剂所制造的纺织品染料就很难达到规定要求。对于重金属作为催化剂而制造的纺织品染料,如果采用还原法,染料中的重金属经过合成反应后,就可以分离出重金属。此外,还可以采用新的加工工艺,使活性染料中的重金属呈惰性状态并逐渐地从染料中被萃取出来。

金属络合染料的生产过程中,还会采取洗涤技术将重金属去除,但是,要使重金属含量得到标准则是很难的,且这些染料与纤维素纤维染色相比,上染率是相对较低的。比如,对羊毛纺织品的上染率还达不到95%。要提高重金属萃取技术,就要针对纺织品行业的相关工艺进行研究,不但地更新品种,开发可替代印染助剂,以降低纺织品的污染成分。(下图为金属络合染料)

(三)纺织化学品的毒性学和毒理学性质问题

纺织化学品的毒性学和毒理学性质有其固有的特征,即具有敏感性、刺激性、反复接触后的毒性发作、致癌性以及生物降解性等等。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和加工中,对于印染助剂的研发经历了仿造、跟随性开发,可以降低染料加工和使用的成本。近年来,纺织业也会将别人的原料拿来进行简单的加工之后投入到使用中,而使人产生错觉,认为纺织品的最终产品在应用性能上与国外相应的产品存在着相似性,就意味着其毒性学和毒理学性质并不会存在差异。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对于纺织化学品的毒性学和毒理学指标是100%的缺少率,同时还缺多少生物降解数据。在纺织品中,印染助剂是主要的污染源。对印染助剂进行降解,就是使这些化学试剂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分解为没有毒副作用的无机元素、CO2、H2O等等。由于印染助剂的中会存在多种表面活性剂,且表面活性剂的聚合链程度会对生物降解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聚合链越长,就越会使得降解难度增加。按照有关规定,印染助剂中的化学成分要能够到达90%以上的降解程度,即便是初始的生物降解,也不能够低于80%的降解度。因此,中国需要在纺织化学品研制方面不断创新。

结论:

综上所述,纺织品的生产加工中,纺织化学品属于是配套产品,可以提升纺织品的附加值以及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纺织品的化学品使用导致产品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已经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于禁用与限用纺织化学品现状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强化纺织化学品的处理力度,提高纺织品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荣圻.近期有关纺织化学品重要限用法规评述[J].染料与染色,2014,51 (04):12-22.

[2]章杰.节能减排环保型染料的新发展与印染工业的振兴[C]//第十二届陈维稷优秀论文类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纺织工程学会,2012:121-129.

纺织工业现状篇6

关键词:技工荒;劳动力;南通家纺

一、南通家纺产业“技工荒”现状

(一)南通家纺简介

在家纺界,素有“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江苏,江苏家纺看南通”之说。南通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以民间手工染织而成的蓝印花布、南通土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19世纪末,清末状元张謇先生以此为基础,兴办了大生纱厂,开创了近代民族机器纺织工业之先河,使南通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纺织工业基地。百年沧桑,斗转星移。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推动,使南通的纺织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趋于优化的产业体系。

南通家纺依托位于海门市的三星叠石桥市场和通州区境内的川港志浩市场,历经百年的发展壮大,从起初的农工贸产品集散地逐渐发展成为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6+1”的集群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家纺生产基地和家纺专业市场。现今拥有11家国家免检产品企业,4个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江苏名牌,30个市名牌产品,拥有一支5000多人的南通家纺专业营销队伍,建立了600多家直营店、特许经营、店中店、网络店铺等多种经营模式,使南通家纺产品畅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乃至国外市场,在市场的带动下,南通现已有各类家纺企业2000多家,家纺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从业人员达20多万,年销售额超600亿元,年出口供货额超6亿美元。南通家纺业经过多年的磨练,增强了国际贸易的本领,已有大批的企业经营者走向海外,在国外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有的不但将家纺产品销往国外,而且将本地生产的电脑刺绣机、电脑缝纫机机等推向国外市场。据初步统计,南通家纺业先后在美国、南非、东欧、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创办境外企业400多家。

值得关注的是,家纺个体工商户达2万余户,无疑,南通家纺成就了一批私营业主,成就了一批小家庭致富的梦想,同时缓解了南通百姓的就业问题,为一批普通百姓,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的人们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南通乃至江苏的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如此一个盛大的光环照耀下,南通家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笔者所调查研究的技工荒现象。

(二)南通市场人才供求状况

南通人才市场2011年度人才供求调查结果显示,从人才需求上看,造船、电子、机械、纺织、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服务员、保安等服务行业,人才短缺严重,并呈现出区域性、结构性和长期性特征,其工作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普通岗位以及服务员、保安等餐饮娱乐、房产配套等行业。去年此类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月均1.8万左右。其中,营销类、船舶类、纺织类、机械类、生产制造为去年招聘需求的五大热门专业,比如家纺行业中,罗莱家纺等规模企业都是长期成百数量地招聘熟练技工。同时,从薪酬统计看,船舶、操作、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本月薪也都超过3000元,普遍高于往年。

(三)南通家纺“技工荒”现象调查

在纺机企业中,传统工种工人所占比例很大,而高新技术工种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种虽说也存在工人短缺,但就其数量来讲,远不如大量的传统工种的缺口大,此类高新技术工种包括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化验、精密仪器仪表修理、高级电机维修等。据了解,纺机企业在岗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技师占0.71%、4.6%,而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比例分别为21.83%、49.42%和23.44%。由此可见,高级工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且在短期很难彻底改变此种状况。

由于高级工目前所占比例较低,南通家纺产业技术工人短缺情况在一线操作工人,尤其是熟练女工需求方面尤为严重,此种状况主要体现在乡镇的纺织企业中,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产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有相当多的家纺企业之间缺乏相互交流,更谈不上项目合作,比如共同研发、信息共享、劳动力培训等,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挖人”现象。

如东县国家税务局调查报告显示,南通个体纺织业分布较集中,以如东县为例,纺织户集中分布在岔河镇、新店镇和双甸镇,以及原潮桥乡和凌民乡。

笔者通过对南通如东县双甸镇的几家个体纺织户进行调查发现,近几年,熟练纺织女工严重短缺,纺织女工工资连年上涨,小型纺织厂已经倍感压力,对工人的争夺如火如荼。几位小型纺织厂老板称,每年节假日对工人发放的礼品,以及年终奖、年礼甚至已经达到工人的年工资水平,一位普通女工的年收入一般来讲在2~6万不等。可见,熟练女工如此紧俏,在一些大型纺织厂也同样存在此种隐患。同时,一些企业仍依靠40多岁的技工在生产第一线贡献力量,尚未形成人才梯队,青年工人也不愿学技术,工人技师后继乏人。

此种现象在大型纺织企业也同样存在,自2005年前后,在通州、海门两地家纺产业密集地区已相继出现了“招工荒”,于是出现了相互挖人,相互抬价现象,导致家纺业薪酬节节上涨。

二、南通家纺“技工荒”成因分析

我市南通中专、技师学校等一批技工类学校培养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总量需求,“技工荒”现象是长期存在的,2010年经济回暖更是加剧了此现象,初步预计,我市蓝领总量缺口达数万人。造成家纺产业技术工人短缺的原因调查分析如下:

(一)教育观念的陈旧

长期以来中国人“重学轻术”的传统使得人们对技工往往带有习惯性的偏见,甚至歧视。从古至今,国人普遍存在一种职业等级观念,古人认为当官比做平民更有身份;现如今,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即所谓的想要“坐办公室”,不愿当工人的思想,我们称之为“白领情结”。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虽说,老祖宗教育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长期的等级身份观念难以清除,导致许多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其家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其子女,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瞄准的只是大学而不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大批年轻人涌入大学,而我们依然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高等院校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发财机会,过热的需求造成的市场假象,导致一批高校教育缺乏忧患意识,调整滞后,结果与社会脱节,促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重。与此同时,随着我市劳动力数量短缺日益显现,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剧,“毕业生就业蓝领化、基层化”将愈发明显。

而作为教育之都的南通,向来重视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南通籍的大学生数不胜数,甚至是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有些村里也至少有一小半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在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的眼中,只有考上大学将来才会有出息,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这种不合理的思想,导致了一批批学子把所有精力都放置到书本知识与考试上面,往往家长们互相交流时,只谈孩子的成就并不注重孩子身心健康与兴趣的培养。在父母眼中,只有考试成绩好,才是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报答,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都有自己适合的工种,不一定都要去当白领,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当白领。自古以来,国人的陈旧思维导致了一批批学子成为了应试教育的机器甚至牺牲品,也造成了社会更严重的就业压力。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缺陷

据专家介绍,现在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也与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有关。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未改变,但纺织行业正实实在在地面临着技术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的现象大量存在,说明纺织行业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南通本地职校开设有纺织服装专业的高职主要集中在南通纺院和南通职大,中职主要有南通中专及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中高职专业建设的特点为:高职类整体专业规模、专业门类、专业条件相对较好,而中职开设家纺专业的仅通州职业教育中心一所,中职服装专业除了省技能竞赛集训点的南通中专整体办学质量较好外,其他县级职教中心就相对比较薄弱,甚至存在东部位于家纺产业基地的三个县级市的服装专业存在萎缩的情况,北三县虽有一定规模优势,但培养定位上主要以服装缝纫的一线操作工为主。

职业院校纺织专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家纺类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主动和本地家纺产业的用工需求相吻合。南通有中国最大的家纺产业,但开设有家纺专业的仅有南通纺院和通州职教中心两家,其他职业学校仍然招收以缝纫技术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服装专业,专业的定位直接导致学生未来的出路是面向一线缝制工,这和家纺企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所需的多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严重不符。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学一门实用的技术,所学专业所学技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将直接导致职校招生规模的减少,即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的脱节将直接导致本地职校纺织服装专业的进一步委缩。

第二,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要求脱节。本地职校现有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往往是追求大而全,一般都是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类企业,能从事面料研发、产品设计、工艺制作、质量检验等纺织服装类企业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高职侧重于纺织、服装类设计人员的培养,中职侧重于操作一线的缝制、制版人员的培养;以上的培养现状和家纺企业集群化发展所需的能专业从事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保管、家纺跟单、企业管理、展示营销的各类具有明确分工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是严重不符的。宽口径的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综合类大学的教育,并不适用于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南通职校的此种教育方式与企业用工要求脱节,大大降低了家纺业的生产效率。

第三,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本地家纺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一般是采用自建设计工作室或依托高校等科研机构进行,一般对所需设计人员的要求极高,除了需求名牌本科学历外更看中工作经历,因而给本地中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提供的就业空间就非常少;而本地家纺企业一线操作工的就业需求是大的,待遇也是不错的,但一线工种往往劳动强度大、技能要求低,而在吃苦耐劳方面本地年轻人也不如外来务工人员,加上经济条件及思维观念的原因,本地的学生家长一般也不让子女单一地从事一线缝纫操作工,从而导致家纺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而比较适合本地学生稳定就业的家纺物流、家纺面料采购、成本核算、品牌策划、连锁推广营销、家纺跟单、企业管理等工种却因学校培养的缺失往往人才难求。

(三)机器档次不高,所需劳动力较多

以如东县双甸镇个体纺织厂为例,目前个体纺织主要包括棉织和丝织。棉织以织棉布为主,行情相对较好。丝织以织丝布为主,行情不理想,正向棉织转型。经测算,全县棉织机有7000台左右。织机主要有喷水织机、剑杆织机和普通织机,喷水织机和剑杆织机较为先进,但现有数量不多。由于机器设备的限制,生产的棉布档次并不高,大多为普通棉布,一般作为服装衬布或被套等,暂没有色纺等高档布产品。而产品的销售方向主要是通州志浩和浙江柯桥。由于织机不够先进,所需一线熟练工较多,同时日常维护所需高级技工也较多,进一步加剧了纺织行业“技工荒”现象。

三、关于解决南通家纺产业“技工荒”现象的建议

(一)短期措施

1 引进外来务工人员。从短期来讲,要解决南通家纺技工尤其是纺织一线熟练工紧缺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引进外地工人,吸引欠发达地区工人来南通打工。此举的好处是成效快,但长期这样做也存在隐患,如果引入大量外地工人,本地居民福利将下降;同时对于企业来讲,用人成本也会随之上涨,如需给外地职工提供住宿,因为对于本地职工来讲,大部分人会选择离家相对较近的纺织厂工作,企业可以省去此笔开支;对于政府来讲,将加大社会保障压力,如南通已将非本市城镇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纳入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量引进外来务工人员将加大政府社保压力。所以,此举有利有弊,笔者觉得短期内可用,但力度应控制好。

2 提高产业档次。政府应积极引导提高纺织业的档次,一是要提高纺织机械的档次和性能;二是要提高纺织工的纺织技能;三是要提高纺织产品的档次,改家庭作坊式为工厂式,改低质布为高质布、优质布。

3 建立纺织工业区。分镇或分村建立纺织工业小区,让纺织户低成本进入小区,一是能形成生产规模,二是能减少生产成本,三是便于管理。

(二)长远措施

1 改革职校体制。针对上文所提出的职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相应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作为企业来讲,应与职校建立起长期紧密联系,力争做到企业的需求与职校的供给相适应,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2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变居民陈旧教育观念。此举的目的,不仅针对于家纺产业,对于其他行业同样适用,如建筑专修行业等。但是,一个名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人民的思维方式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可能被彻底改变的,所以此举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渗透,同时在政策上对技术工人福利、社会地位加以改善,渐渐地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蓝领”也是人才,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蓝领工人的贡献。

四、结束语

通过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到,南通家纺产业用工需求紧张,一方面确实显露了家纺业的繁荣和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南通家纺产业要做优做强,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制约家纺产业发展的瓶颈,将无序的用人竞争逐步引向规范有序的轨道,方能促进南通家纺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据悉,南通市家纺产业联合商会已意识到缺员对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着手制定旨在限制相互挖人的行业自律公约,同时还将通过组织企业到苏南、武汉等地举办招聘会,到外地设立南通家纺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多工种的培训班等形式和途径,推动和促进家纺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纺织工业现状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3-02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已经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是中国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导向。绍兴传统纺织业目前正面临着困境,借着国家大力倡导新兴产业发展的东风,深入了解绍兴纺织业在发展现状,分析其行业特征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对于正确引导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纺织业发展现状

纺织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这些年来一直发展迅速,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绍兴市为例,绍兴的纺织产品近些年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业经济增长整体下滑,行业存在问题日益明显,解决纺织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绍兴纺织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绍兴纺织业呈现出“二高二低”的特点[1] :进入门槛低。绍兴纺织企业的诞生率和退出率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居高不下,这和绍兴纺织业的进入低门槛有必然关系[2] ;产品的附加值低。绍兴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从而导致赚取利润也很低,属于典型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3] ;低端纺织品比重高。绍兴纺织品出口低档纺织品占有比重高,中高档的纺织面料较少,据相关的统计显示:绍兴的高、中、低档纺织面料的出口比例为1∶3∶6[4] ;纺织品壁垒高。由于国际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绍兴纺织产品又多为低端纺织产品,绍兴一直都是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重灾区,仅在欧盟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案例中,绍兴涉案企业就高达287家,占全国的34.6%。由此可见,绍兴传统纺织工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绍兴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等多重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就更加明显了,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继续下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化解现有的矛盾,加快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在资金政策上重点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相关性。通过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发现纺织行业几乎涉及全部七大产业领域,如新能源中的风能,在风力发电机的叶子的制作过程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是必不可少的增强复合材料;新材料领域就涉及更为广泛了,在城市改造中,纺织新材料在减少热岛效应和减少辐射等方面也大有作用。30%~40%的电动汽车附件都与纺织品有关,碳纤维、高强聚乙烯、芳纶、高模等新材料产业化都是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另外,医药行业、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等众多行业也都有纺织品的身影。由此可见纺织品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随处可见,产业用纺织品给传统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产业从比较优势转型为竞争优势的选择,也是传统纺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所以绍兴纺织产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顺应纺织品发展的潮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历史机遇,找到纺织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合点,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

1.纺织品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信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服装和家纺上,纺织品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绍兴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的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

2.国际纺织业的发展趋势。相对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今国内很多企业也看到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和价值,开始注重医用、工业用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利用,并已经掌握较为先进的技术,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通过对国内外纺织品发展的趋势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纺织产业和信息、生物等高新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而绍兴纺织行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经济正处于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化的过渡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将是国家长期重点扶植对象。“十二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调对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具有很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纺织产业更新改造建议

1.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立足已有的产业基础,牢牢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纺织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纺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应用,以满足水利、交通、新能源、环保和医疗等众多新领域的需求,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纺织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2.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与标准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新医疗、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为重点研发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的进入门槛。根据上下游市场的需求拉长产业链扩大需求,扩大高端产业用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质量规范,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用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降低贸易壁垒。

3.建立完善的行业科技创新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用纺织行业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建立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并通过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高校的科研项目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率。注重提高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并要及时将创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

4.注重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对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企业寻求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纺织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储备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关键之一。纺织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和留住各类人才,尤其是要重视核心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纺织企业应建立起良性循环的人才阶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5.创建纺织品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强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出台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且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为产业的转移和集群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争取早日建成产业用纺织品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同时要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满足园区内产业用纺织企业的共性需求。同时积极发挥产业园区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优化整条产业链,寻求产业横向和纵向发展。

五、结论和建议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已经成为调整纺织工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必将成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把绍兴纺织业和科技创新相结合,转换绍兴纺织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升纺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创新科技开发新纺织材料,提高附加值,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新型战略性纺织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绍兴纺织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朱民儒,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6).

[2] 孙琪.中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4).

[3] 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解读系列报道(一)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纺织导报,2009,(6).

[4] 毛夏红.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下[J].经济师,2009,(11).

[5] 周如生.加快市场提升发展,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国轻纺城加快提升发展的态势及战略思考[J].纺织服装周刊,2011,(4).

纺织工业现状篇8

我国的纺织产品主要以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出口地,在这些地区销售纺织产品不光包括中国国内的同行业,还包括这些国家的本国企业以及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企业。因此我国纺织业现有竞争对手众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面对国外众多企业的挑战,我国纺织业要想在现有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表,列出了近几年我国纺织业的显性竞争系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都大于零,其中服装的竞争系数一直都在0.9以上,这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业具有竞争力优势,在服装的出口上更是具有绝对竞争力优势。

表1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

我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较强竞争力,是因为我们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强调各国的比较成本和资源的状况,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与原材料资源丰富。与世界主要纺织品出口国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原材料资源丰富而纺织业又是对成本比较敏感的行业。因此我国纺织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却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a.“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提高:纺织、染整、设计、缝制是纺织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其中染整与设计对资本与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生产纺织晶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内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而处在纺织与缝制环节。另一类主要是由港台及韩国商人兴办的外资企业,该类企业主要开展进料加工贸易,基本上处在缝制环节。这使我国纺织品更多地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特征,而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与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使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逐渐走上了资本技术型之路,产品中更多地含有资本与技术因素,更能适应绿色消费所兴起的对纺织品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舒适化、安全化的需求,极大的削弱丁我国依靠量大价廉参与竞争的优势,“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提高。

b.成本优势弱化,纺织品价格竞争力下降:我国纺织品竞争优势长期集中在原料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上扬与进口面料增加而使纺织品物料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收入明显增加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比较低而使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比如1985年,我国纺织工人工资水平为每小时0.2美元,到1990年上升到0.4美元,到1998年进一步上升到0.62美元,工资涨了2.1倍,而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1990年只比1985年提高了3%,直至90年代后期,劳动生产率不高这种状况未得到根本好转,我国成本优势呈现弱化状况。随着我国棉花价格进一步上涨及进口面料和职工收入增加,加大对纺织业投资,我国纺织品成本优势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c.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乏技术竞争能力:在我国棉纺行业中先进设备拥有量低,比如自动络筒机仅有30%,而发达国家儿乎是百分之百;各种无梭织机仅有10%,不但低于欧美国家40%的水平,而且也距世界平均水平20%还有很大差距。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不但缺乏开发新品能力,而且还难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我国纺织品竞争能力。

d.经营机制落后,营销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纺织品出口至今仍然是收购制占主导地位,这个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出口环节多、速度慢、市场灵敏度差,不能适应纺织品国际市场日益凸显得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竞争趋势,使我国纺织品丧失了很多营销机会。

e.另外,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整体营销水平也不高,对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品牌建立、渠道选择、促销宣传等活动尚处在粗放阶段,缺乏“精耕细作”和科学决策,整体营销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2.纺织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必然性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从而说明国家贸易的基本理论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自己最适合本国的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

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时必须注意到李嘉图和俄林提出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经济条件。比较成本说和资源禀赋说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再加上当时贸易保护盛行。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进入国际市场。问题是在现在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假设条什已经改变。首先,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流动。其次,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资源、劳动可以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就是说,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资源的投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以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所有这些表明,除了一部分不可替代的资源,如石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都将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

克鲁格在分析生产同种商品的要素替代问题时指出:“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但它们之间不存在要素租金均等化,那么,资本丰裕的国家将比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使用资本比较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前者的工资/租金比率也将高于后者”。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各个国家要素租金均等化,一种是劳动丰裕国家的工资/租金比率偏低。在前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无比较优势而言。在后种情况下,则有比较优势。但是同种产品会遇到发达国家用较高的技术生产,因而这种比较优势也无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纺织业是依靠自己的比较优势来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知,在生产要素流动及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纺织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都将在国际竞争中已将不会具有垄断优势。即使我国的纺织业将来仍具有比较优势,但会碰到发达国家技术含量较高的同种产品的竞争因而也会无竞争力。

3、提高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的相关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的纺织业必须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才能继续保持我国纺织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提出以下措施:

3.1提高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能力

从当前世界纺织服装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看中国纺织业需要在产品和原料开发上取得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应当从性能和用途两个方面把握,要使产品具备看上去好、用起来好、与环境友好的特征。也就是要注重纺织服装的服用性、功能性和环保性。在服用性方面我们应向着柔软、轻质、弹性、双面、无纺布和变色等功能方面发展;在功能性方面,我们应注重抗静电、吸水透湿、抗紫外线,抗菌等功能。环保性是指开发绿色纺织品,在当代,纺织服装的环保性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就经常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设置绿色壁垒。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开发绿色防比品,其开发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无污染、刘人体有益无害的新型纺织原料。二是革新纺织生产加工工艺,研究新型的无毒、无污染工艺辅助材料。三是开发节能,多功能性轻薄产品。在原料创新发面,我们应该着重开发高科技纤维,主要包括高性能纤维和功能性纤维两种。

3.2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我国纺织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我们应进行以下调整:一是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限制服装衣着类的盲目投资建设,鼓励对国际需求旺盛的装饰类、产业用纺织品投资。对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初加工部门进行适当的压缩,以适应贸易自由化后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这种压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人员素质差的企业实行破产,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其二是对效益较好、比较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加以引导,如投入适量的技术起动金,帮助它们向深加下方向发展,努力开发新产品,向中国纺织业的空白领域挑战,以摆脱目前的低水平盲目竞争状态。二是对企业布局进行调整,化纤、初级纺织品等由于品种有限,成本的竞争显得十分重要。这类企业只有到达一定的规模水平,才会使成本最低。因此,政府应鼓励这类部门集中投资,进行高度的专业化生产,以实现规模经济。对条件成熟的部门,可以推行集团化联合经营的模式。第三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依赖特定市场的情况,我们应该实施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努力拓宽国际市场,在保持对发达国家的场开发的同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进军。

3.3实行品牌战略

上一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范文 下一篇:艺术教育行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