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9:51:55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纺织检测 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5-02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6] 何帅.项目化教学在数字媒体教学中的发展[J].戏剧之家,

2016(17).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本职业院校;纺织品设计;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56(2016)02-0063-02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在江苏省就启动了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1]。日本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部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以日本职业院校的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为例,对其特色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专业课程设置

以日本福井县立科学技术高等学校纺织品设计专业为例,从课程类型看其课程都要有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实验、实习类课程,毕业设计)和技能鉴定。1.1专业理论课日本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包括设计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信息应用基础课程三大类课程。设计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图形设计、色彩搭配设计能力。其课程有制图,教学内容包括设计制图基础、多角形、立体制图、连续纹样,设计的概念、材料、工具、构成原理、色彩、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技术类课程重点传授纤维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其教学内容有纤维材料、纱与布的种类与构造、纤维,二次产品设计技术;染色技术教学内容有染色助剂化学、染色加工,功能性纺织品、印花技术等。信息应用基础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1.2专业实践类课程日本第一学年主要是基本知识与基础技术,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根据第一学年学习的基础技术进行产品设计与综合技术训练。第一年:工业基础———平面,基础设计,织物设计;第二年:染色,织物分解设计,素描与平面构成,计算机设计;第三年:课题研究,毕业设计,市场营销。1.3技能鉴定织物设计能力鉴定,广告设计能力鉴定,计算机应用能力鉴定,危险物品处理能力鉴定,色彩搭配能力鉴定。

2课程特色

该校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特色主要有如下三点:(1)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为培养技术革新人才打下基础。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技术立国[2],学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技术兴趣培养。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进行体验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对各领域技术的兴趣与关心度;从而理解工业设计的意义与作用,培养其较宽知识面及为促进行业发展积极参与的态度。染色技术是纺织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技术,学生在学习染色工艺时,通过对天然纤维棉、羊毛、丝和化学纤维涤纶、氨纶、尼龙等基本染色的学习,自已实践棉精练、漂白,然后是运用两种染料混合染色。体会在黄、青两色染料比例不同时色彩发生的变化。所制作样品最后用纸作成纹样在布上进行印染。通过实际应用的综合学习,使学生亲历纹样印染实践,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培养其日后参加技术革新时所需要的能力与态度。(2)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逐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3],其关键是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因此在构建实训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分阶段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织物设计是纺织品专业学生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在学习织物设计技能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织物设计基础,先学习平纹、斜纹、缎纹等各种组织种类,然后学习组织图表示,最后自己作出组织图并制织织物。第二阶段学习时让学生改变组织,制作织物。从学生自己设计的纹样中选择,画出组织图,然后上机制作形成纹样图,以培养学生技艺结合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时进行织物分析,给出织物样品,分析调查丝的种类,丝织组织、整理加工的方法等,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作出该织物或相近织物的设计表。然后学习织物性能测试,在此基础上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选择一个侧重点(如改变织物结构、密度、纱支、组织等)进行创新,并制作新织物。这种从基础组织到变化组织再到结构创新,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能不断思考、变化设计,为培养创新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以产品为龙头,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日本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如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以产品为龙头,把产品开发、制作、营销联系起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为了在实践中学习产品开发技能,学生独立制定计划,进行企画、经营、销售。自己种棉花,进行纺纱、染色、产品设计、织造、销售等,产品开发包括概念设计、价格设定、市场调研、促销、流通。通过棉花裁培及收获,从实物上加深理解棉的性能。纺纱实习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在纺纱过程中理解纱的粗细不均时易断,影响产品顺利加工。对所设计的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学生自己制作调查表包括成本制作与促销、需要材料,制作手段、分工计划,配色计划。最后是销售总结,对成本、营利等进行总结,查找原因。通过产品开发全过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计划、咨询、决策等系统化的职业能力。

3结语

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注重技术类课程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结合,在课程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注重知识应用联系性与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还能够促进其创新素质的养成。这些做法值得我国的职业院校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宫靖,祝士明,柴.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演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19-22.

[3]许同洪.高职纺织专业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4):103-10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纺织综合实训 考证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4]袁利华. 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8).

[5]张娟.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职校的教育教学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中职生的培养不应仅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解决毕业时的一次性就业,还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以提高岗位变迁或升职、再就业或创业的适应性、主动性。

(二)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各个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当代社会发展快,工作流动快;岗位技术更新快,技术复合性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及与人沟通合作。包含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三)“教育”与“教学”融合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教育”与“教学”相融合的“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既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获得职业核心能力;既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又有利于毕业生今后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应用

(一)调查分析

通过追踪毕业生的发展、调研咨询和文献检索等途径研究学生、毕业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为在中职纺织专业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二)个案研究

分析中职纺织专业的定位,结合学校“纺织技术”专业改为“纺织技术及营销”重建课程体系的工作,选定教学内容,研究设计比较典型的“教育”与“教学”融合,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方案。

(三)教学试验

在纺织专业中职生中开展教育教学,实施“课内课外”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方案,对产生效应等诸方面进行试验研究,依此改进活动方案。

(四)经验总结

研究、实践、分析、改进、总结交叉重复进行。通过纺织专业的改革实践,寻找一般规律,探索一条既能满足职校生毕业时的就业需要,又有利于毕业生今后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一)转变教师观念,组建多能教师团队

组织指导教师参加访谈、调查问卷、人才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追踪及分析,参加项目教学等各种课程建设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学习,使教师认识到加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组建多元结构多能的教育教学团队,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师资支持。学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是以纺织专业为试点,参与研究与实施的直接人员是纺织专业的现任教师、班主任,他们曾经的岗位有企业生产技术部管理人员、产品开发设计员、车间工艺员、设备维修员、学校就业指导管理人员、教育研究管理人员等。每一位成员都有成功转岗的经历,都愿意而且有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以推动毕业生初次顺利就业和可持续顺利发展。

(二)调研分析定位,确定专业改革切入点

项目组成员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并通过电话与网络、问卷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了解广西区内和区外的部分纺织相关人士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历程,调研纺织相关单位的业务种类、企业规模、行业企业发展及用工需求、工作任务等情况,结合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状况进行分析、定位,确定专业培养改革切入点。

1.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和生产产品纺织行业产品营销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注意培养营销意识,树立一种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消费者或客户需求什么就生产销售什么。即不仅要考虑如何使消费者认识我们的产品,认可我们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和生产产品。

2.培养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的意识当前,广西的茧原料和茧丝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广西又有苎麻等特产。但我们的产品或半成品相当一部分是到外省后以别家品牌产品的形式再销到消费者手中。为促进这种状况的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应使学生有品牌意识,产品做精做好做出特色,便于打开好销路。

3.以市场为导向,向实践学习树立设计与生产都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项目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导向,改为以市场为导向;由向课本学习,改变为向实践学习;使学生真正学会从获取消费者需求的信息到与消费者沟通交流设计产品、组织生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能多元发展,在行业链接上找到合适位置我们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如果内容过于单一如流水线工作的实习生和毕业生普遍不稳定。所以我们要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尽量多学习一些关联性的内容。如一些与上游、下游行业的关系,如何交接及产品推介、产品投标的做法和注意事项等的实际案例。

5.教学活动要有时代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仅是传统的纺织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与时展相适应。我们的教学条件也比过去好很多,应充分利用能开展教学、纺织品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如以行动导向开展功能纺织品、数码纺织品、艺术纺织品的“教、学、做、创”一体的教学活动。

(三)优化课程设置,创建“教育”与“教学”相融的教育教学实施条件

围绕专业改革切入点,本着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对三年中职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规划;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育”与“教学”融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真正使学生得到较好的能力锻炼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活动方案;改进实训基地,营造一个既能培养学生纺织专业能力又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教学氛围。

(四)“课内课外”教育教学融合、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1.树立诚信价值观,培养学习能力第一年开设的专业入门课程“纺织材料学”,改进为“纺织材料识别与选用”,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观察,比较燃烧纸张、毛发、塑料袋的燃烧特征,进而能熟练辨别棉、毛、涤,识别市场上常见的纺织假冒产品;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和家人的服装,并做不同材料的抗起毛起球实验,验证并比较纺织材料的性能;指导学生调研市场、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了解普通和新型的纺织材料及其应用;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学习和学习效果自测;指导学生互改作业,讨论更正;指导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自己给自己评分。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学习、向实践学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习惯,也树立诚信经营的意识。

2.应用现代化工具学习创新,培养营销能力第二年增设的“纺织色彩设计”课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人文,善于发现并欣赏美好,更加热爱生活;借助计算机完成“学、悟、练、创”一体的“纺织色彩设计”任务,较快速地领悟色彩语言、掌握色彩应用规律,学会信息采集处理和借鉴创新技能。课程的一系列教学任务始终密切结合生产应用,从单纯的外观美感要求到结合原料性能风格、生产工艺和产品用途等因素综合考虑,既能使纺织色彩设计更美观实用,也强化设计想到消费者、生产者,注重力求产品好用好销售的理念。

3.梳理思路分享交流,培养开放思维“纺织色彩设计”课程各个阶段都有习作,其中设计说明必不可少,写灵感、写构思、写应用。学生经过梳理,思路清晰,往往能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和产品推介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习作展示交流、相互点评,然后自己分析再改进,并进行前后比较。不仅能培养精益求精的习惯,而且学生从中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体会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亲身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和收获,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向他人学习。

4.组队合作承担任务,培养全局意识锻炼沟通协调能力第二年开设“纺织品检测”课程,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以多人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学习。全班的总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四种布样的物理性能检测和化学性能检测。每种布样的物理性能检测和化学性能检测两大任务中,各自又有若干个相互有联系的小任务,需要同学组队分工合作来完成;由于需要检测的样品不同,全班又分几个组分别进行;由于检测室仪器设备受数量的限制,组和组之间需要协调错开使用。学生从中学会了工作的方法,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5.稳固链接,培养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完成“纺织品检测”的工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5个人,组长组织开展工作。从熟悉任务、任务分解、查找资料、确定检测标准、使用仪器,到按步骤安全规范操作,记录检测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一环扣一环,各行其职,签名确认。最后汇总、分析、讨论,出检测报告。任务的完成,学会了检测技术,提高了信息获取及判断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也培养了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6.复习讨论,学会聆听、表达与互补在课程教学将结束时,组织课堂讨论——“谈一谈:学了这门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全班学生逐一到讲台大声谈(抢答),学生要注意听,说对一个问题就可以计分;后面的学生不能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如果前面有错了,学生上来纠正,正确的也得分。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有四个:一是引导学生全面复习,二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认真聆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四是学生能够意识到大家一起讨论可以相互补充完善,注重与人合作。

7.拓展知识与才艺,提高表现力项目组成员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很到位地将“教育”与“教学”相融的教育教学活动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组织班级开展人人参与的自我介绍、见闻交流、才艺展示、作品推介、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学生干部竞选、作文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信息化比赛、各种社团活动及文娱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四、创新之处

1.树立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解决学生毕业时的初次就业问题,更要提高他们今后岗位变迁或升职、再就业或创业的适应性、主动性。

2.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及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利于毕业生初次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3.教育与教学相融,课内教育教学向课外拓展,课内教学有“教育”,课外活动有“教学”,提高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教育”融入“教学”是可行的。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将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设计并实施适宜、实用的“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学生乐于参与,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都得到提高,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部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由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纺织行业质量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4月29日,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十一五”期间行业质量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十二五”质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对获得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入围企业和纺织行业提名企业进行了表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杨东辉、徐文英,秘书长杨纪朝,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中纺协相关部门与专业协会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服装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主任孙淮滨主持了会议。

杜钰洲指出,质量工作是奠定行业“十二五”良好开局重要基础的工作,是工业强国的基石。杨东辉在《纺织行业质量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所取得的成绩和协会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行业质量工作的发展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质量专家刘源张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质量工作与品牌建设的方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量技术部副部长马志伟介绍了航天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对行业质量工作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惠博阳对纺织业走质量强行业的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提出了要加强质量责任体系、诚信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质量管理处副处长李进忠对纺织行业做好质量规划、品牌培育、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点评:不打折扣地切实保证质量管理的贯彻和执行,是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

08日初六SUN日

中澳羊毛联合工作小组成立

5月8日,中国・澳大利亚羊毛联合工作小组揭牌仪式及会议在杭州举行。

JWTO(国际毛纺组织)主席Gunther Beier(冈瑟・贝尔)、副主席Peter Ackroyd(彼得・阿克罗伊德),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特别助理、国投贸易公司董事长常俊传,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以及国投贸易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张嵩林等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中澳双方就简化《羊毛标准合同》以及由于D证书羊毛质量问题频出,中方建议澳方采取措施规范羊毛分级整理或强制推行P证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点评:中国羊毛企业的市场化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将有利于中澳羊毛贸易发展,同时中澳羊毛企业界也将为推动双边关系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11日初九WED三

亚洲化纤会议探讨棉价走势

在第八届亚洲化纤产业会议期间,会员们讨论了国际棉花价格走势和化纤关联度及未来演变。台湾区人造纤维公会理事长郭绍仪直言,棉花涨多拉回是正常的,但是棉花价跌,化纤也跟着跌,今年第2季到7月、8月左右均保守看待,估计要到第3季才会逐渐有起色。

日本化纤协会会长日觉昭广(Akihiro Nikkaku)表示,日本化纤厂大都在关西,少数在关东,虽然受核电影响较小,但近期日本政府的限电令会影响化纤产量,预估下半年日本化纤产量可能减少10%到15%。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表示,棉花价格波动频率太大,实难判断下一步走势,近期中国政府在紧缩政策之下,打击投机,棉花降价,不过棉花采收的劳力非常大量,仍难以机械采收,劳动成本大增,因此即使棉花价格上涨,棉农的收益也不见得明显增加,种植面积也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广为栽种。

端小平分析,棉花价格究竟涨跌,还要视下游需求和库存量,而更重要的是,库存量究竟是在农民、政府、棉纺企业何者的手上,都会造成市场不同的价格波动。

点评:风云变幻的棉价,不仅苦了棉农和纺织企业,也让政府头疼。多方的关注更让棉花成为烫手的山药。

16日十四MON一

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交流会议召开

5月16-1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台湾纺织业拓展会、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轻纺城杭州瑞纺联合市场、中纺中心支持的“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交流会议”在杭州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王天凯、杨东辉、高勇、张延恺、张莉,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董事长汪雅康,台湾纺织业拓展会执行副董事长叶义雄、秘书长黄伟基等出席会议。来自两岸纺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和专业协会、同业公会、研究院(所)的纺织专业人士28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纺织业界领导对今年两岸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详尽解读。本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双方对今后的合作方向进行了阐述。

“ECFA签署以来,两岸已经站在经济合作的新起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两岸纺织业应加强对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构想的共同探讨,增强ECFA产业效应,共创两岸同胞福祉。

会议期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与台湾不织布工业同业公会签署了合作意向书;6家大陆与台湾企业、研究所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台湾纺拓会驻杭州台湾纺织品展示中心揭牌,台湾纺织品对接会举行,36家台湾纺织、制衣、贸易公司在杭州台湾纺织品展示中心参加两岸对接会,并就经贸合作等开展了对话与商谈。

点评:思想的辩论和智慧的碰撞,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为两岸的企业谋求福祉,共同发展和进步。

19日十七THU四

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启动

以建设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契机,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培训能力,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纺织强国,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5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复了,武汉纺织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建立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申请。经研究决定,将建立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武汉)、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常州)、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通)、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宁波)、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州)、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要求各申办单位将按照基地建设要求落实人员、设备、场地等投入,并将具体培训方案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希望与基地进行合作的企业也可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联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纺织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产业,急需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点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生产主体,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日十八FRI五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论坛召开

5月2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主办的“2011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论坛”在常熟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等协会领导以及行业专家、品牌战略研究专家和品牌企业负责人等出席了本次论坛,共同分享服装品牌的成功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理念与实践经验,寻找服装品牌企业品牌化发展、渠道拓展的新思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在论坛上表示:“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纺织服装品牌,有利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世界产业体系中形成自己的‘话语权’,从而加速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2011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论坛”作为“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推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促进中国纺织服装的品牌建设以及专业市场服务体系的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

点评: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我国服装品牌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23日廿一MON一

印尼进口纺织机械降至零关税

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日前签署了关于舶来品新关税率2011年第80号条例,按照新的条例规定,截至今年12月31日,用于纺织工业的纺纱织造及特种缝纫机械的关税率由5%降低至零关税,2012年1月1日,这些纺织机械进口关税仍将恢复至5%。此外,该法令还将无限期地免征纺织加工用化学品(如甲醇)以及烘干、洗涤、漂白、染色等机械的进口关税。据悉,印尼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日益扩大,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以来,中国向印尼大量出口廉价纺织品是导致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之~。而纺织机械进口零关税,则有助于印尼国内纺织工业的发展。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我国虽然经济有所回暖,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除殆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今年,高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主要源于以下的事实: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2006年,我国共有413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2007年毕业464万大学生,2008年计532万大学毕业生,2009年增至592万毕业生,2010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步入求职大军的行列,2011年高校毕业生虽有所减少,但也高达66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10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9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2000万人。

3.“晴雨表”效应增大

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走向仍心存疑虑,对今后的预期还不稳定。如果这些用人出口不畅,则其用人需求必将受到影响。

4.金融危机影响尚存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众多企业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

5.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

尽管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但一系列信号表明:中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已连续9年位列反倾销对象榜首,从加入WTO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全球已形成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大陆纺织品的同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国家某权威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的出口高速增长难以持续,预计2010年上半年将发生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这些行业的就业,进而影响这些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策略

商务英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适应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率,是该专业在后金融危机时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首先,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们参加“专业教育与成才目标”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过硬的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让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应掌握哪些知识与职业能力,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使实现这些目标成为每个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行为。在入学教育中,将以往优秀毕业生的业绩以及他们如何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加以宣传。组织优秀毕业生、实习生给一、二年级学生作就业、实习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自卑心理,树立凭自己的实力立足社会的坚定信念。

再次,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其人格,要求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相关单位见习或义务打工,写下见结或打工心得,建立实践档案,让学生从专业实习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社会实践的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所有的单位都喜欢有经验的雇员。

2.产教相结合,培养商英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1依靠行业,建设专业。成立由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外经贸局、外贸企业、公司行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业的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多种商务实训软件、电子商务实训软件、秘书及行政管理实训软件、电脑、网络及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商务实训中心能够呈现国际商务运作流程和主要环节,能够完成整套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商务函电拟写仿真练习,保证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的实效训练。保证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协议在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和外贸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与校内实训室在功能上做到互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2开展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展“订单”培养。采取“4+1”模式,前四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后一年到企业进行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和顶岗实训,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合作教育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2.3推行“双证”制教育,实现校企的有效联结。商务英语专业将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除了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单证员、外贸文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能毕业。毕业生由于取得了1~2个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无需另行培养,就能直接上岗,深受企业青睐。

2.4课堂内外注重学以致用,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做到在察中学、听中学、说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相关的知识点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多样化

3.1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2强化实践和实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虽有实习计划,但因时间短,实际的能力演练机会不多。为解决学生实践经历少、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践活动,在外贸单证的填制、模拟商务谈判、翻译作坊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4.1教师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本专业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建立满足语言、专业、实践等教学的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1:18,不断从社会及企业一线引进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比例与专业招生计划相适应。为保证专业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壮大,每年新增教师2~3人,其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各1~2人,聘用外籍教师1~2人;新进教师均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达到100%,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应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人数应达到50%以上。

4.2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将负责制定本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实训环节、考核标准、实训室建设等,带动整个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4.3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在原有的教师职称基础上考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外销员、涉外秘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物流师、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力争专业主干课程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掌握多元化授课技能,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效果优良。优化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更趋合理,逐步消除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技能欠缺,动手能力不强的缺憾。

三、总结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只有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指导下,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商英专业教学中渗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趣将有相当大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也将渐长。我们坚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会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减少金融危机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出更出色的有技能、有创新、有素质的毕业生,以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阮兢青.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0.4.

[2]杨立.试论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J]. 中国科技博览, 2010.13.

[3]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我校九十年代末开始开设的一门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该教学团队以学生就业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为宗旨,以高标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保障,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国内本科、大专及高职院开设此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思路与方法、经验与教训,高标准的开设此门课程。

1 课程介绍

1.1 教学内容

早期《织物结构与设计》仅作为一门考查课,且教学内容以棉纺织品的结构与设计为主。九十年代,纺织品加工与制造行业发展迅速,本课程也顺应时展潮流,课程性质转为考试课,授课内容拓展到毛、丝和麻等纺织品的结构与设计,顺应当前形势下大纺织的需要。课程教学大纲按照“时代性和实用性强及适用性广”的要求进行了重新修定,使本课程的教学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1]。

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许多大型织物组织图、截面图等在黑板上难以充分形像展示,但随着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和教学设施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通过课件能够非常清晰的演示织物的上机图以及把织造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真实反映出来。另外,使用PPT课件教学使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信息量和容量大增,营造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和学生评价高的课堂。

1.3 实践教学

最近几年重新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设计性与创新性兼具的综合性实验,达到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企业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相关比赛,提高学生运用织物结构设计理论知识、动手和科研的能力。

1.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注重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2]。本教学团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由最初的一名教师,到今天的六名老师,并且目前这六名教师中有二名博士和四名硕士毕业,其中有一名教师具有正高职称,三名教师具有副高职称。教学队伍的不断壮大,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本门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提供有有力保障。

2 课程建设思路

首先课程建设应打破传统的以文字性教学资料为主的模式,教学主体完成由教师这单一主体向学生、教师双主体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服从于“授知识、重能力”的需要且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3]。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是教法和学法的完善统一。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灵活掌握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现有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小班授课,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的形式灵活多样,传授纺织行业相关信息,并且与织物组织相关的例题尽量做到有与之相对应的实物样品或效果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像化,达到课堂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效果,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具有其自身特殊性,教学理念与实验设计要结合工科院校特点,采用多元法授课方法,依托项目式驱动式实训基地,力求做到教书、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4]。关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即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性、图文并茂和声像并举,使教学和实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织物结构与设计》作为我校精品课程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内容不断丰富,增加了相关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视频、习题库、试卷库、和在线答疑等项目,迈出了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变的重要一步。

3 课程教学设计

为提高我国内销及外贸纺织品的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或利润,使产品向差别化、功能化和智能化主题元素转变,这门课程针对性增加了各种复杂组织结构如高支高密结构、双层、三层织物结构等内容。

课程设计和小样试织等环节是新增教学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分析织物的相关技术参数,设计织物上机图,根据织物形成原理,自己在小样织机上得到最后产品,通过这过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织物组织图、穿筘图、穿综图和纹板图的深刻含意,以及这四者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理解配色模纹即织物组织与色纱的配合对织物外观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集专业综合性和较强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基于以前课程设计的基础与经验,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根据专业导向的差异将小样设计与试织的周期适当增加,且增设了《织物组织CAD》这门课程,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增加了纺织品高级技工检验培训与考核等项目[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系统地掌握各种织物组织的基础理论内容,比较熟悉掌握织物设计的方法和程序,使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4 效能评估

4.1 学校应打破传统的评审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成绩优劣和学生就业等最终效果为主的效能评估体系。

4.2 学校对课程效能评估首先侧重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绩及其实践效果,特别是围绕“基础、应用、创新”开展的知识、能力、思维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二是侧重课程长远效果,包括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环节及推荐相关院校使用等方面的效果。

4.3 科学设计使用效果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使用效果和同行使用效果,评估方法强调针对性、可控性、操作性和保密性。

5 结语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应综合考虑并兼顾学校特点、学院特色、地区发展、学生素质等因素。教学与改革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学孕育改革,改革促进教学,形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良好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成为大学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参考文献】

[1]许璀莹.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2):131-133.

[2]刘丽,王春霞.“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4(10):51-53.

[3]张伟,王春霞.《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3(8):106-108.

[4]荆妙蕾.织物结构与设计[M].北市: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一、深化重视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具有轻化工程特色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要做好实践教学,首先应该从办学理念上着手。[3]

目前的实践教学考核,仍然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因而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出公正而科学的客观评价。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轻化工程系从实际出发,针对轻化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把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点,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从实践教学环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调研反馈和认真分析,学院教师密切关注染整和皮革等轻化工业对现代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以专业教学中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专业实验课、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环节作为基础,以开放科研实验设施、参与创新实验、研究成果作品化等方式作为突破口,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训方式改革的有机结合来改革和完善专业教学,构建并实践了适合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立体体系(图1)。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007年8月,主席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建设和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的重要性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以实践经验和“双师型”来解决高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困难。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南京工业大学传统的办学优势和我院轻化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我们走出了一条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特色之路,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

首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通过“传、帮、带”全面培养新进青年教师,重视传承学院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学院每一位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会作为特定的指导教师帮助新进青年教师解决在专业课讲授、实验课和毕业实习及设计指导时所遇到的困难,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团队中,大家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项目。

其次,积极创造机会,把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进修学习,使其获得现场交流锻炼的机会,熟悉本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本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工程服务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和研究设计院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为青年教师的专业课讲授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素材,有效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效果。

最后,注重教师科研,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一方面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攻关,一方面对企业新上项目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我院轻化工程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承担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和工程设计项目,在开展科研和工程服务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这也有效地培养了青年教师,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获得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

三、优化轻化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和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我们在分析社会对轻化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应用、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轻化专门人才,汲取“专业规范”的研究成果,系统进行主干课程和相关特色课程的设置、规划与建设,注重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适应轻工业“原料加工最终产品”产业链对知识的需求,借助南京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将专业特色和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设置了几个柔性的专业方向:功能纺织品、数字化技术应用、染整理论与实践、清洁染整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和高性能物理技术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新型纺织材料及其应用、皮革整饰技术、轻化有机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复配设计等。增设了生态纺织品加工、纺织品生物酶处理、纺织品标准与检测、测配色、纺织品艺术染印、轻化材料分析、皮革整饰工艺等课程,举办了染整新技术、纺织品染整加工技术、新型纤维材料、高技术纺织品和纳米材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应对REACH法规的轻工技术要点等讲座。各门课程紧跟轻工行业技术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创新意识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和爱好等自身情况,我们实行了“厚基础、宽口径、分层次、个性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教育按照“3•5+0•5”或“3+1”的培养模式设置课程,实现分层次和多模式教学。“3•5+0•5”模式即三年半理论课程学习、半年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主要为满足考研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3+1”模式即三年课程学习、一年实验科研等实践和毕业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导师制科研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就业意向分别选修课程。

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高校是科研实践的阵地,每年国家有大量的资金、项目投入高校,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之一。高校学生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积累,在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方面已经具备了参与科研实践的基本素质,可以吸收他们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来。参与一些具体性的科研实践工作,能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激发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轻化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工艺和设备等更新快等特点,企业需要的是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革切入点,鼓励本科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和学时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获得自由探索的机会。我们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为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实验到实际生产设计等教学模块构成。我们通过几大模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实现既定目标的培养,既培养学生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又注重他们的产品综合设计和开发研究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艺问题的能力。我们将课内教学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实验、实习、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性学生染艺社团等实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学生须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能切实解决轻工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对新技术做出快速反应,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如:开放实验为学生建立了发挥个人专业兴趣的平台;课程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从模拟来样分析,到做出合格产品的全程工艺设计的实践平台,由学生全程自主设计方案。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完成从原材料至成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生产设备类型的设计,并加以分析论证,说明技术和理论上的依据及可行性。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技术合理、工艺可行、产品质量合格、成本低、污染小的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既提高了专业兴趣,又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

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将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紧密结合。本科生结合自身需求和专业特长选择导师,参与科研活动。导师制的科研活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深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近年来,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轻化工程专业多次获得市、校级奖励,多名本科生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开创了我校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的先河。

五、推进校企科研合作,强化现场实习实践

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已经非常普及,我国大学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活动。[5]人们总是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却很少反思社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从现实利益看,通过接收学生实习、联合开展科研等形式支持高校实践教学,有利于相关单位提高知名度,定向培养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但为什么企业在高校实践教学方面没有积极性?这是值得高校反思的。

我们通过选派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前沿,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困难,积极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激发企业接收大学生进行暑期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在签约单位真题设计的积极性。 从2005年起,轻化工程系开始选拔优秀大学生暑假赴知名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受益学生数逐年增加。学生通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现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然后带着很多问题和疑问返回学校,学习由此变得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自觉性。结合在企业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在解决这些问题和疑问的同时,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6]宗亚宁,徐淑萍.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4): 348-349.

上一篇:电算化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业分析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