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制造行业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1:16

纺织制造行业

纺织制造行业篇1

___纺织制造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期,如今___已由此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我市充分利用纺织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对于___融入全球经济竞争,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成为国际先进纺织业基地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涉及产业经济和产业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就纺织产业经济本身而言,总体上要求其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引领纺织品市场潮流,并具备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具体讲,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础与条件。1、雄厚的产业基础。纺织制造业不仅是本区域经济的支柱,而且其规模总量要占到全国行业的10以上,产品外销率在40以上。2、先进的技术装备。纺织行业中大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新型精梳机等关键设备,其中无梭织机的比重达到9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众多的优势产品。纺织产业链较长,且产品丰富。作为制造业基地,必须具备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特色明显的优势产品。主导产品产量在国内行业中占到20以上,特别是需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4、领跑的骨干企业。在纺织行业中有一批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公司。要求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其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并拥有知名品牌和相当规模的出口额。5、健全的创新体系。行业整体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求在2以上。拥有产业共性技术为支撑、企业专利技术为核心、国际性智力源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二、当前国际国内纺织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纺织制造业作为与生产关系最为密切和最广泛的传统产业,被许多现代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假借为经济腾飞的“跳板”,即使是现今的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其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以廉价的劳动力迅速形成了纺织产业大军。(一)国际纺织业发展趋势当今全球纺织业发展变动较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产业内涵扩大,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加速等诸多方面。1、产业内涵扩大。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特别是特种合成纤维和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目前国际上高性能特种纤维已达250多种,总产量每年超过30万吨),由此推动着纺织业由传统消费领域向生产资料领域拓展。“基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基于消费又超越消费”,成为目前及未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总趋势。2、技术创新加快。创新成为当今国际纺织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突出表现在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产业化,以生态和环境为目标的创新技术的应用。一是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质轻、高强、耐高温的特种纤维,如芳纶、P80纤维等新产品为目前性能最优的有机性能纤维;美国杜邦公司通过生物遗传工程技术,已开发出了具有与芳纶强度一样的人造蜘蛛丝,预计在一两年内投产使用;同时具有多功能的差别化纤维品种层出不穷,而且许多工业化国家都在将合纤应用于生产资料领域。二是在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以无梭织机和自动络纱技术为代表,得到了迅速应用。目前欧美国家已全部采用自动络筒机,日本的普及率已达80。三是以生态和环保为目标的创新技术集中应用于印染业,90年代后期喷射印花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喷射印花技术无需制版,全部CAO一体化,花型重现不受限制,有利于印花环保,能够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反应的市场需要),已经引发了染整技术革命。现今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基本上掌握在美、德、英、日等工业发达国家手中。3、结构调整加速。目前国际上先进纺织制造业国家和地区均着力于调整结构,一方面注重纺织新型原料的研发,高档优势面料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则将一般化纤行业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美国主要致力于高科技纺织品的研发,目前已推出了一系列高科技纺织品和服装。法国北方加莱海峡地区30多家纺织企业组成的“纺织俱乐部”推出以光纤和传统纱线交织而成的“发光布”,广泛应用于信息标志,安全警示上。在亚洲地区,日本重点发展扩大用于OPT的原料,向外出口高价值的原料,其化纤企业主要从服装类产品向非服装类产品转移。韩国采用“有选择的集中”策略,实施化纤业结构调整,其国内企业主要生产如超细旦纤维、低熔点纤维和复合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而一般涤纶生产线正在向泰国、印尼和中国等地转移。中国台湾地区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以资本及知识密集型为主转移,去年已开始提出打造“亚太布料制造中心”、“亚太纺织品设计及流行时尚中心”和“全球纺织运筹中心”三大计划,并推出了“纺织工业发展六年计划”,目标是朝产品差异化及高值化发展。(二)国内纺织业发展特点及趋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纺织生产数量第一大国。20__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纺织总产值超过了10000亿元,主要产品纱产量完成810万吨,增长15.8;化纤产量完成991万吨,增长20.1;纺织服装出口达到618亿美元,增长15.9,实现利润超过300亿元。但整个纺织业发展主要是数量型增长,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是我国纺织制造业的最大弱势。目前国内纺织业重要生产地区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省纺织工业生产总量占了全国的65.6,其中浙江为全国纺织业第二大省,占全国总量的18.5。从国内纺织业发展现状看,也出现了积极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突出反映在以下三方面:1、形成了众多的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国内纺织业发展最大特征是形成了众多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__年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10个纺织产业基地和29个纺织产业特色城镇,并以此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试点。在10个产业基地中除号称“中国北方纺织城”的辽宁海城市外,大多处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上。表现出纺织业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体系相对完整,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等共性特征。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江苏省常熟市;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以棉、毛针织为主,拥有众多著名大企业大集团的张家港市;经编产品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海宁市;以化纤为特色 ,主导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的___县;服装用、家饰用、产业用纺织品门类齐全、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的萧山区;拥有纺织类三资企业1600多家、70产品销往欧、美、日、俄和东南亚市场的东莞市;聚酯切片占全国第二的开平市;以生产高档面料见长、引领国内纺织面料市场的西樵区等等。(浙江省3个全国纺织产业基地20__年纺织业数据,见表一)表一:浙江省3个全国纺织产业基地20__年纺织业数据单位:亿元县 市指 标纺织业服装业化 纤三行业小计占规模以上工业___县工业产值345.0918.9270.06434.0775.29销售收入336.2018.1866.31420.6975.22利

润17.380.943.4821.80利税总额26.781.445.0433.25海宁市工业产值44.017.333.3154.6532.54销售收入33.695.283.0542.0230.18利

润2.690.290.063.04利税总额4.130.520.164.80萧山区工业产值221.1124.8129.25275.1738.07销售收入213.5122.9827.04263.5338.70利

润9.641.690.9512.28利税总额16.622.601.5320.75(注:表中所列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2、注重于高档面料的开发与生产20__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启动实施“纺织流行面料”工程,决定每年举办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建立中国流行面料保障机制,不断向国际市场提供国际买家需求的优势纺织产品;逐步建立起集合中国优质纺织企业的集中供货模式等等。这也是应对国际上发达国家纺织企业注重于面料的研发,且优质经典面料强势进入我国这一趋势的一种有力举措。国内纺织产业集群间的互动推动着纺织生产企业加强对面辅料的开发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如江苏阳光集团去年累计投资2亿多元用于新品开发,共开发新品7000多个,拥有男装品种开发在国内领先、女装品种和休闲装品种开发与国际同步的明显优势。无锡协新集团在织造方面实现100无梭化,在染整方面全部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在纺纱方面达到100的无结头纱,其在国内市场不仅为名牌服装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同时为公安、邮政、水利等集团服装的制作提供面料。吴江丝绸厂每年的40产值由新产品创造,去年在真丝与各种纤维混纺方面共开发500多个品种,为日本著名的帝人、东丽公司提品。西樵区纺织企业生产的棉制品、牛仔面料以时尚、休闲、环保为切入点,突破了传统棉和化纤生产的思维模式,并以文化理念提升面料销售,引领着国内面料潮流。3、着力于前道聚酯原料项目的建设目前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聚酯纤维生产地,由于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世界上聚酯纤维进口量最大的国家。20__年我国聚酯纤维进口量为81万吨,超过了西欧和北美进口量的总和70余万吨。20__年由于聚酯原料的PTA供应出现短缺,国内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我国PTA进口量达312万吨。据咨询公司PCI集团预测,我国PTA需求在20__年将达到1000万吨,而届时的生产能力将为580万吨/年,进口仍需400多万吨。巨额供求缺口诱使国内许多企业投资或扩大PTA生产。去年厦门开始建设90万吨/年PTA项目,将在今年10月份正式投产运行;美国BP化学公司出资的40万吨/年PTA生产装置正在珠海加紧建设,也将在今年内建成投产。江苏仪征在已形成年产32.5万吨PTA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目前还正在建设45万吨/年项目。我市的远东化纤、纵横集团、三鑫化工正在规划建设360余万吨的PTA项目。此外,宁波、萧山都正在建设PTA项目;浙江桐昆集团计划在嘉兴建设60万吨/年PTA项目;舟山也将考虑建设PTA项目。预计今后国内还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资建设聚酯原料项目。三、___/,!/纺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一)___纺织业的基础和优势目前,我市的纺织工业已拥有从最初的纺织原料到最终的服装服饰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涵盖了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装服饰、染料、纺织机械等重要的纺织领域,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到20__年底,全市有纺织单位5.66万家,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纺织企业3200余家,从业人员38.2万人;个体纺织单位5.34万家,从业人员21万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__年销售收入734.6亿元,实现利润40.5亿元,出货值219.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1.2、42.9和60.8。20__年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居全市工业大类行业中的第一、四、三位。已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整个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较强的规模优势___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市纺织工业与全省相比较,企业数占比为21.7,销售收入占比为34.8,利润占比为37.5,出口创汇占比为19.5。从目前我市的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生产效能以及在全省、全国纺织工业的比重分析,主要纺织品产量居全省、全国的前列,经济效益水平居全国前列,出口(不包括间接出口)占全市纺织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24,为全国纺织工业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见表二、表三)。表二:20__年___市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品名称单位完成量增长占全国比重占全省比重纱万吨7.04 6.00.8714.61布(含丝织品)亿米34.8724.912.4650.97化学纤维万吨108.2352.010.9235.23表三:20__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在全国、全省同行中的比重企业数(家)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___市1023734.640.521.4浙江总量47102108.0108.0110.0

纺织制造行业篇2

【摘 要 题】中国经济 

【关 键 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 

【正 文】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

    

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

    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

    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 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

    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

    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

    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04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

    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

    但是劳动力成本过低,一方面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纺织品出口低价格,则会冲击国外同行业市场,民众的敌对情绪会影响到政府的态度。从我国服装业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倾销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虽然竞争是无情残酷的,但“你失业、我生存,你倒闭、我发展”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社会与经济,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且极易招致国际上反倾销打击。

纺织制造行业篇3

为了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纺织行业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产业,其“两化融合”正稳步向纵深方向推进。本专题以智能化装备和系统、数字化工厂、物联网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维度展现了目前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以期对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启发。

综 述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在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使设计与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把信息技术“嵌入”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可有效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转型与升级换代,既保证了生产的高效,又节约了人力与能耗。

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不同,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交汇发展,两化融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而决非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理念,须自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我国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棉纺企业开始探索应用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监控,并使用计算机管理原棉库、物料库,在生产上优化配棉,记录产量,实施成本核算。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已融入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管理、生产自动控制、生产过程监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虚拟加工、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对于纺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营销水平等,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纺织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使纺织生产向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快速反应方向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也由推广普及逐步向行业化的深层次应用推进。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涌现,有利于纺织品服装开拓内销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发展至今,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起步、推广、实现转变和发展等 4 个阶段,整个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在制造业中大致处于中等水平。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行业企业进行的相关调查,目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其中MIS、ERP等管理系统一直是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对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的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被调查企业中有100多个系统正常运行,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北京铜牛、北京雪莲、经纬纺机、吉林化纤、安徽华茂、华纺股份、南山精纺、山东德棉、山东帛方、山东华兴、雅戈尔、美特斯邦威、远纺织染、江苏联发、常州蕴尔芬、福建凤竹、九牧王、富安娜等近百家企业都实施了MIS或ERP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CAD推广面大。CAD应用体现了明显的纺织行业特点,涵盖服装、印花、绣花、纹制、织物组织、配色等领域,目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投资在 5 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有的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却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MES发展迅速。棉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服装厂车间生产物流系统、印染厂生产过程集中管理系统等MES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比较好的企业有无锡一棉、西北五环、洛阳白马、南通大生、天纺集团等。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装备的改造与更新,从而为自动监测系统应用带来转机,一些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纺纱织布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同时准备建立全厂的监测系统,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其发展方向。

(4)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如华纺股份、芜湖中天、浙江恒逸、宜宾丝丽雅等企业均取得了明显的使用效果。采用各种自动控制技术,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这类技术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产业集群地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如中纺网络公司、杭州爱科、杭州开源、绍兴轻纺、宁夏汇成这类面向中小服装企业的服务平台,发挥了较好的辐射作用。

“两化融合”相关的政策、规划及实施

两化融合领域的重点任务是支持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的《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从投资的角度对“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细化,其中直接涉及纺织工业的技改项目共计35项,分布在品种质量(15项)、节能减排(9项)、装备改善(6项)、两化融合(4项)、军民结合(1项)等5 个部分,项目涵盖了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技术、纺织节能环保、现代服装制造技术、新型纺织装备、纺织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其中信息化项目分为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重点领域信息化等若干类,具体包括:

棉纺织在线检测及监控。纺纱设备、织造设备在线监测和管理系统;

印染数字化及在线检测。印染在线检测及控制系统、染色中央配送系统、印花自动调浆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

纺织品智能加工。将微电子产品植入防护纺织品的技术及加工设备、柔性体纺织开关、柔性电子线路板、导电纱线等相关原材料的开发和商业化;

服装、家纺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和大规模定制。计算机辅助测量(CAT)、大类服装人体标准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自动吊挂系统(FMS)、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服装自动化立体整烫折叠包装系统、服装整烫加工中心、单元自动缝制系统、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等;改善服装企业管理和营销的相关技术。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强调了“十二五”要重点攻关的纺织信息化技术,包括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初步建立面向国内主要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

针对如何促进不同分行业和纺织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规划》也提出了重点,如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行业特点和关键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纺织装备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9月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 — 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划》中与纺织行业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快装备智能化开发和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等。根据《计划》,围绕“推进装备智能化开发”,将重点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对生产装备实现数控化集成开发;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重点发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而在“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进程中,将建立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在重点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鼓励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

根据工信部关于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的精神,棉纺织行业已被确定为开展信息化改造提升试点行业,进行在线生产监控及管控集成试点攻关,启动试点项目,建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带动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整体提升。改造提升工作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到2014年底,完成技术攻关、企业试点、重点企业推广;第二阶段从2015 — 2018年,实行行业全面推广。

纺织行业的“两化融合”已进入关键发展时期。业内专家表示,行业企业要深化信息化应用,首先要解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行业化应用,按细分行业形成有特点的示范应用,逐步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水平。其次要解决不同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向下可以与生产设备自动化系统、MES连接,在线采集生产数据;横向可以与产品设计系统(如CAD、PDM、PLM)、工艺设计系统(CAPP、配棉系统、配色配料系统)、各种实验室系统连接,做到充分整合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系统资源,发挥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此外还要解决与本行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社交网络的结合,实现企业对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的整合管理,从而具有更强大的协同能力。而对于行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由于其本身具有规模小、资金少、人力缺等弱点,行业一要逐步提高数字化设备在这些企业中的应用,同时要从产业集群、电子商务等方面加强公共信息服务,以实现行业“两化融合”进程的全面、平稳推进。

纺织制造行业篇4

1.专业认知学习阶段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五、结语

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相信,通过学院全体教师、全国纺织类高校机械学科同仁的共同参与,不断实践,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出符合我国纺织机械行业需要的机械类高级人才。

纺织制造行业篇5

亚洲第一

此次由“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和“ITMA亚洲展览会”首次联合举办的展览会将成为目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际纺织机械专业展览会。

这次展览会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与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CEMATEX)共同主办。整个展览面积达126500平方米,将使用到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全部11个展厅。目前,所有展位已被来自全球各地上千家纺织机械制造企业抢订一空。其中,海外企业申请的参展面积约50%,分别来自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中国台湾、韩国、比利时等25个国家和地区,创国内此类展会国外企业参展规模之最。

世界著名的纺机生产企业均申请了大面积展位,如特吕茨勒(TRUETZSCHLER)、多尼尔(DORNIER)、贝宁格(Benninger)、立达(Rieter)、苏拉(Saurer)、缪勒(JakobMǖ ller)、斯米特(SMIT)、迪罗(Dilo)、必佳乐(PICANOL)、绪森(SUESSEN)、西门子(SIEMENS)、丰田、津田驹、岛津机、福原、立信染整等,并几乎都打破了他们以往参加国内任何展会的历史记录。另外,还有近百家境外企业是首次来华参展。其中德国企业的参展净面积超过了9100平方米,暂居欧洲各纺机协会的首位。其次是意大利,净面积超过7200平方米瑞士净面积也超过了5100平方米。另外日本纺机企业的参展净面积也超过了3000平方米。国内参展企业的总面积超过了33000平方米。在展品方面,纺纱设备展示区的净面积约占30000平方米,印染设备约为18000平方米,织造和针织设备约占11000平方米。

由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等九个国家的纺机协会组成的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秘书长玛瑞娅表示在200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他们将展示纺织、印染等全流程所用设备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许多检测仪器仪表、质量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装置等辅助设备。这些国家的纺织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

强强合并

此次纺机展的夺目之处在于其不仅仅是集合了国际国内优秀纺机企业各自所携的最新纺机技术,更是两大优势纺机展会品牌的强强联合。两大展会的合并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展览品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纺机行业来说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纺机产业发展和市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作为国内国际纺织机械的旗舰展览会,每两年一届,到200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是我国纺机行业公认的最具权威和影响的民族品牌纺机展会。而“ITMA亚洲展览会”则是承袭于欧洲国际纺织机械工业展览会(ITMA),这个全球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会品牌,每四年一届,至今已在新加坡成功举办过两届。

二者合并融合了西方纺机行业发展的精髓,并将全球纺机市场的热点集中在快速发展的以中国为龙头的亚洲市场,将引导最先进的研发力量和最具潜力的市场流向。纺织机械是纺织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纺织制造业体系,毋庸置疑的成为全球纺织机械企业垂涎的目标市场。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纺机消费市场,也是众多欧洲纺机制造商的最大出口市场。目前,中国纺机的市场容量大约在80亿美元左右,已经占到世界市场容量的30%。而2007年中国纺机出口额达到15亿元。随着国际纺织机械制造业的调整,我国已成为国际先进纺织机械企业制造生产转移的对象,不少国际著名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并逐步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据悉,全球前5大纺织机械制造商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目前,在中国的国外独资纺机企业的比例已经达到17%,近年来在中国的规模和产量都不断扩大,在原本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开始以中国为生产基地,扩大向亚洲、非洲等国的纺机出口,而中国这个最大的纺机市场也正逐步向世界纺机制造基地的角色转变。正是在这样的市场机遇推动下,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做出了将ITMA亚洲展览会从新加坡移师中国的重大决策,促成了双方的合作。2006年第十届国际纺机展期间双方公布了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将自2008年起将携手ITMAASIA手工造亚洲旗舰纺机展的消息。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得到了全球各主要纺织机械协会的一致支持,如美国纺机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韩国纺机协会、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等,均郑重申明:“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将是他们在中国境内唯一鼎力支持的展会,这位展会整合提供了确切的保障。

这也让国内一直以来,纺机行业同类展会数量众多的局央得以缓解,减轻了纺机企业因办展所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负担。整合展会资源为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同步

此次两个重量级品牌展览会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国内展会可以借助国外展览会提升办展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外展览会可以借助国内展览会开拓市场。

据展会主办方负责人王树田介绍,此次联合办展,首次引入了ITMA的有关展览规则,对主办方而言足一个挑战,对参展企业也面临着一个适应的过程。ITMA和ITMAASIA展览会办展理念在业界亦属领先之列,展会坚持不分国别,按照产品和工艺划分展馆的规则,极大地方便了专业观众的参观活动,促进了参展商之间的交流与竞争,同时也为参展商提供了标准统一的服务。

另外,ITMA和ITMAASIA展览会的展台租金中包含了参展商参展期间的展台水、电、汽供应及展品在展馆内的搬运和吊装等17项专业服务,所有的服务要求全部由一个统一的运营中心处理。这样就为参展商节省了分别面对搭建商、展馆、运输商的不便与额外费用,使参展商的参展费用物超所值。ITMAASIA+CITME2008将继承这些先进的办展理念和服务举措,为合并后的展览会带来巨大的品牌附加效益。

纺织制造行业篇6

关键词:信息化;纺织行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0-02

中国是纺织大国,2009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 636.4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1 502.5亿美元,同比下降11.4%;进口133.9亿美元,同比下降10.7%。实现顺差1 368.6美元。海关总署分析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份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八月份回升趋势基本确立,11月份进出口总值开始同比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环比亦呈大幅增长,12月份中国进口1 122.9亿美元,同比增长逾五成五,创月度进口历史新高;出口1 307.3亿美元,同比增速17.7%,结束了持续一年的月度负增长,创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四高位。当月,中国出口大项机电产品出口780亿美元,增长近两成七,纺织品出口62亿美元,亦有逾二成五的增速[5]。这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正加速复苏。同时,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在这种新形势下,纺织业如何重现当年的外贸霸主地位,有待我们深入探讨目前纺织业在世界竞争局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

1.研发方面。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最低端为加工制造。目前中国服装产品,来样、贴牌加工比例居高不下,自有品牌、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出口比重还不到10 %。中国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仅为5%,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不足20%,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产品单一,多集中于服装或家纺产品的生产,而有很大拓展空间的产业用纺织品或技术性纺织品市场则相对较为薄弱,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无论是在面料设计还是在时尚性方面与纺织较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很远。

例如,日韩进口印花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9~2.5倍;进口混纺印染布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6~1.9倍;进口染色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2倍。高端棉纤维产品,意大利普通纱支单价约20美元~40美元/m,瑞士(200S) 40美元~60美元/m;中国3美元~4美元/m。高端化纤面料,日本40美元~60美元/m;德国约40美元/m;韩国20美元~30美元/m;中国台湾地区3美元~5美元/m;中国大陆2美元~3美元/m。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上出口的主要是大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获利水平低,主要集中于低档次、常规产品市场,过分依赖低成本、行业内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和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要想改变纺织产品的低端格局,必须要进行产品研发与设计方面的创新工作。

2.能源消耗与环保方面。中国纺织业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如印染行业年取水量3t~5 t/100 m布,是国外同行业的2~3倍;印染万米布耗标准煤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8倍;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第六,占纺织行业80%。而今国际上由于原料与能源成本上涨,回归自然、崇尚生态环保,已成为主流趋势,对清洁生产和环保加工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纺织品生产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水排放、保证产品安全、保障职工健康、清洁生产,许多国家为此制定了许多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2]。

3.技术装备方面。中国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针织、染整等传统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如棉纺织行业,发达国家自动络筒机占有率达90%~100%,无梭织机达80%~90%,中国仅占25%和21%。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数码纺织”、“数码印花”这一崭新时代,将传统的手工及机械操作变为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化操作,包括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不仅打破了旧有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模式,而且使纺织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促使纺织生产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化。由此“大纺织”应用环境系统应运而生。“数码纺织”作为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已对中国传统纺织业提出了巨大挑战[1]。

4.营销与产业链整合方面。事实上,作为最终消费品行业,中国纺织工业有着全球最庞大、最完善的产业链条。但国内市场上营销手段还较为落后,集贸市场等传统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迟缓。对于国际市场,由于缺乏国际化的质量控制、品牌营销渠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受上下游挤压的初级加工这一不利地位。国外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两头大,一头是产品开发与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在两头的职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而中国的纺织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橄榄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尽管生产规模十分庞大,但企业营销方式落后,物流和电子商务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以直接贸易有形市场为主,以运输、仓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阶段,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快速、高效、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缺乏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产品快速体系。

二、信息化在纺织行业创新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在纺织业的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制造管理自动化,实现纺织厂自动监测,实现车间生产物流自动化,实现印染行业生产数据的实时准确的自动采集,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以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要实现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 、CAPP、CAM、PDM)技术,先进的管理系统(MIS、ERP、CRM、SCM等),自动监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来实现产品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管理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企业间协作网络化[4]。

2.信息化能促进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创新。自2002 年以来,法国纺织品及衣物创新行业网(R2ITH)汇集了高精专纺织品公司(生产如不会皱的衣服,抗低温或绝热的纤维,运动员专用的服装,用于医学或医院目的的织品,消防员制服,公路和房屋的涂层,飞机或汽车座位等)和传统衣物织品公司,一直支持着具体的研究计划(未来概念车、新纤维、真正的创新),在促进高精专纺织产品与传统衣物织品结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中国也可考虑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建立虚拟模式的纺织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加速产业集群产品的升级,提升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超越或避开纺织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还可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实施相关的设计资源库、图案资源库的有偿共享交流,提升产品设计在时尚性方面的能力创新。

3.信息化是建设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平台。在终端市场上,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日益普遍而深入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发展纺织行业的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快速反应及生产线的柔性制造,做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物流服务、物流技术作为支撑。

在专业市场上,目前,中国仅有8%的专业市场业务依赖电子商务,纺织服装业在物流策略上,少部分企业完全外包,自建物流设施的占大约1/3,其余大部分为混合物流,其中制衣企业的物流策略比较保守,企业物流占据主要位置。纺织服装业的物流离现代物流还很远[6]。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纺织企业物流成本仅为总成本的8.6%,而中国纺织企业平均物流成本高达21.3%。这一成本差距,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一个巨大的利润增长点。建设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推动升级和增强竞争力关注的焦点。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顾问魏福源提出了“产业网联盟”的理念,即把各个纺织品生产基地的网站、纺织市场的网站连接起来,按照供需关系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纺织行业的信息共享群体,通过智能信息交换技术,及时有效地提供综合性的增值服务。

三、结束语

信息化已成为纺织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实现纺织的自主创新,实现2020年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大目标,信息化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作用,推进信息化改造是提升纺织业创新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纺织工业协会不久前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在新型装备领域,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这些信息化技术的真正消化和灵活应用,也正是纺织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切实推行纺织信息化,利用纺织信息化,为中国纺织行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和信息平台,切实快速地提高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亚林.微利时代的纺织业如何持续发展[J].纺织器材,2007,(1):59-62.

[2]殷群,赵小燕.以信息化推进江苏纺织企业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6,(7):66-68.

[3]吴迪.纺织信息化:支撑行业自主创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4):56-58.

[4]夏令敏.信息化技术运用在纺织行业建设现状及成果(一)[EB/OL].省略,2004-11.

[5]纺织品贸易[EB/OL]..

纺织制造行业篇7

一、纺织产业转移对促进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新一轮纺织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因势利导,创造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企业主动、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机制,推动纺织产业转移的有序实施。

2.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产业转移要与培育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相结合,支持企业在转移中提升,在承接中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促进产业升级。

3.坚持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相结合。统筹兼顾东中西部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地区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和错位竞争、互相依存的产业布局。

4.坚持节能环保与持续发展相结合。产业转移要充分考虑环境要求,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注重节能环保,避免污染转移。禁止列入淘汰目录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的转移,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无序扩张,增强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纺织产业转移和区域发展重点

(一)东部地区加速产业升级步伐

东部地区发挥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引导纺织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速产业升级步伐。

1.推进中心城市都市产业建设。东部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

2.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水平,培育特色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发挥东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用,满足国内外客户一站式采购的服务需求。

3.发展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制造业;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制造业。

4.因地制宜推进纺织产业转移。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纺纱、缫丝、织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支持有订单的纺织企业通过采购和经营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企业合作;鼓励优势纺织企业以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企业的对接。

(二)中部地区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

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

1.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河南、湖北、安徽等棉产区可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应加快麻纺织生产基地建设;江西、河南可依托粘胶纤维产业的基础,重点推进功能化、差别化粘胶纤维开发生产。

2.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终端产品制造业。利用紧邻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充裕优势发展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制造业,提升车用、医用等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水平,加快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壮大纺织服装生产规模。

3.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自主品牌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要以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优化商贸流通环境,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纺织服装自主品牌。

(三)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西部地区发挥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以“立足资源、发展边贸、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原则,抓住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

1.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新疆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建设;可利用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毛制品;等地发展蚕桑生产,扩大茧丝绸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省市可适度发展棉纺织、服装业。

2.发展民族艺术和民间工艺特色产业。利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多、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服装服饰、藏区藏毯、贵州蜡染、江南蓝印花布等特色产业。

3.适度建设纺织服装加工区。等省区应利用区位优势,结合边境地区贸易需求,建设纺织服装加工区。

(四)东北地区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东北地区利用特色原料资源、产业基础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机遇,以“发挥优势,立足提升,整合资源,拓展贸易”为原则,响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化纤、亚麻、服装等优势产业。

1.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黑龙江省应利用亚麻资源和加工优势,进一步提升麻纺织加工水平;辽宁、吉林应利用化工产业优势,提升腈纶、粘胶、碳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加工能力和水平。

2.适度发展纺织、服装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可以园区建设为主,发展纺织(针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连、沈阳、哈尔滨等中心城市,要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服装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业。

四、完善纺织产业转移条件

(一)做好发展规划,促进有序转移

各地区应立足长远发展,结合纺织产业现状,做好本地区纺织发展规划。东部地区立足纺织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产业转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促进并承接纺织产业有序转入。

(二)加强合作共建,实现共同发展

东部地区应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以及利益共享原则,探索在中西部或东北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利用双方优势促进纺织产业集聚发展。

(三)培育承接载体,完善产业配套

承接地区要选择部分产业基础好、物流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基地或工业园区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基地或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高的项目向基地或园区集中,提高专业配套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四)稳定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环境

建立稳定、透明的政策体系,特别是承接地区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招商引资、工商注册、金融服务、员工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服务机制,为实现纺织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制定承接门槛,注重节能环保

承接地区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秉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集约发展,注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紧密结合,制定承接门槛,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发挥现有政策的引导作用

充分用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物流环境建设,降低运营成本,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现有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对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产业转移项目要给予支持,特别支持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项目,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二)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金融服务

积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纺织产业转移项目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拓宽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不断改善和完善金融服务。

(三)各地区可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各产业转移地区、承接地区根据国家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可制定鼓励产业转移或产业承接的地方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四)加强协调,促进区域互动

纺织制造行业篇8

【摘要题】中国经济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

【正文】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

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

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

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

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

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

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04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

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

但是劳动力成本过低,一方面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纺织品出口低价格,则会冲击国外同行业市场,民众的敌对情绪会影响到政府的态度。从我国服装业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倾销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虽然竞争是无情残酷的,但“你失业、我生存,你倒闭、我发展”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社会与经济,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且极易招致国际上反倾销打击。

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小,中国纺织业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要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纺织服装业就必须强化行业自律,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市场和不同时期的要求,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装类产品,从低价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创出中国的中高档服装品牌。

“主动配额制”对实现我国纺织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档次的数量扩张型水平上,这本身就不太正常。越来越多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在新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增长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其他国家同行的利益,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对纺织品国际贸易宏观调控的手段,“主动配额制”具有透明度高、公正、公平的优点,主要目的是适当调节纺织品的出口节奏,维护世界纺织品贸易的正常秩序,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主动配额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

首先,“主动配额制”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恐惧,减少贸易摩擦。

从出口退税以增加出口量,到主动实施“主动配额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变“他限”为“自限”,以限制出口总量。中国政府对纺织品外贸政策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其根本目的旨在缓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汹涌而入的担心。我国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客观上是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创造自由、宽松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在国际贸易领域,妥协与退让未必就是贬义词,如果争议双方都通过磋商选择妥协的话,其结果甚至可能是双赢。因此,中国在美国与欧盟联合施压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主动配额制”之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这不仅能够将实际贸易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对外表明了一个欲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姿态,赢得了谈判的先机。

其次,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有助于纺织品行业提升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家庭工厂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大量“做一单就跑”的小企业不仅扰乱了出口秩序,也毁了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形象。从长远来讲,中国纺织品要加强自身竞争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等不足问题,塑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纺织品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主动配额”的分配为中国政府整治纺织品出口行业提供了机会。

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我国政府这次采取的“主动配额制”办法,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抑制低价恶性竞争,这是一种“倒逼式”的产业变革方式。在这项政策下,对质次价廉的商品压力较大,对质优价高的商品压力较小,这将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方法,转向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经营的路线。

从长远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愿望,其旨在帮助中国纺织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把握时机,走健康有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追求数量,推动纺织企业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我国纺织业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的目的。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同许多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中国生产商一样,低廉的出口价格一直是纺织品占据国际市场的法宝,“中国制造”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我国对纺织品出口采取“主动配额制”,主观上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需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提高我国的贸易条件恰逢其时。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出口量减少,客观上会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价格的上升,避免出口量增价跌的现象。与由进口国限制进口相比,我国通过出口数量限制,获得了在进口国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销售的价格加成收入;而如果被征收反倾销税,这部分价格加成收入势将落入进口国政府囊中。因此,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不仅可以有利于改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将以前无偿给外国用户提供的“福利”收回给国内,从而达到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效果。

最后,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纺织工人的收入和福利。

员工待遇不合理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我国纺织品服装以价廉物美而取胜,其实是用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来换取外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我国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出口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符合的,因为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将把数量众多的以剥削纺织工人为手段、生产低档纺织品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而剩余的则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随着众多不规范纺织服装企业的退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出口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乃至消失,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增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效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工人的整体收入最终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得到完善。

政策初步效果与预期

我国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以来,目前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从实施的政策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的预期目的。

首先,从国际贸易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防止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合围态势,也缓解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纺织品问题上的矛盾。从两个多月来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实践来看,中欧围绕着纺织品贸易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基本消除。由于打破了美欧合围中国的风险,加上其他市场的进展,即使在美国对我国所有纺织品设限的极端情况下,我国纺织业2005年、2006年的出口总额仍然可以超过上年。而反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由于种种原因,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尚未成功,因此,中美纺织品贸易一直是问题不断,摩擦不止。8月底,随着新的一轮即第四轮中美纺织品磋商未达成广泛的一致,9月1日,由美国商务部牵头负责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立即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合成纤维布和胸衣以及其他内衣等两大类产品设置进口限制。该委员会还同时宣布,将对中国其他4类纺织品进口设限决定的审查期限推迟到10月1日继续进行。对于美国的这种贸易霸权,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坚决进行反击,以维护我国的贸易权利。但中欧和中美纺织品贸易目前的不同处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国内来看,中欧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后,国内纺织品企业开始感受到协议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是我国纺织品企业有了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再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出口纺织品配额一旦确定后,大家都可以按照出口计划进行生产,从而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扩张和无计划性。近两个月来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增长速度放缓就是明证。二是加快了国内纺织品行业重组兼并的步伐,促进了纺织行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大省浙江,如何实现企业的资本联合、力促产业升级,已成为新一轮纺织品产业升级的焦点。据宁波市外经贸局有关官员说,目前该市100多家中小型纺企开始尝试资本联合。由6家慈溪民营企业和香港公司联合投资5亿元组建的浙江杭州湾腈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顺利投产。江苏启东市大多数企业表示,他们不希望通过简单的出口数量增长来挤占国际市场,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启东市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亨达公司2005年斥资3000多万元建设新的厂区,并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缝制设备。一些中小企业,如启东群英制帽有限公司投资数百万元,扩建了近7000平方米的厂房,先后购置了电脑横机、电脑圆机等自动化设备,并投入数十万元在网上建立起企业形象平台。提高产品品质,以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目前已成为大多数纺织品生产者的共识。此外,“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数量下降,已经引起欧洲纺织品零售市场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虽然因为价格反映的时滞性,我国目前出口到欧洲的价格是在“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之前就协议好的,因而经济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从不太长的时期来看,很可能就在年底,我国出口欧洲纺织品的价格必将上升,这将大大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条件。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开始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中欧纺织品协议生效两个多月后,欧盟开始体会到自己设限的尴尬:截至8月中旬,协议涵盖的10类纺织品配额已经基本用完,大量按订单发往欧洲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欧洲的零售商们正面临着“无货可卖”的窘境,欧洲的进口商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导致欧盟内部要求取消纺织品贸易限制的呼声不断增大。荷兰、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更是公然反对配额限制,并敦促欧盟尽快改弦更张。在内部压力之下,欧盟贸易委员会于8月24号来华寻求货物压港解决之道;欧盟委员会也不得不表示,为避免给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造成损失,欧盟将允许部分超出配额的中国产套衫和长裤这两类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对纺织品问题的反复和内部压力,有利于中国对欧盟纺织品的出口。从长远来看,欧洲纺织品制造业和贸易业、零售业之间的博弈,将使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矛盾转化为他们的内部矛盾,从而更利于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

针对“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形势,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严格执行纺织品贸易的“主动配额制”政策,消除其他国家的疑虑,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可以利用目前欧洲纺织贸易业、零售业给欧盟政府造成的压力,加大我国政府与其谈判的力度,争取尽可能多的纺织品出口配额,为我国纺织品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并最终达成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目标。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方面,尽管双方暂时未能达成一个协议,但我们可以继续针对遗留问题取得进展。因为从长远来看,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最终也只能通过谈判来加以解决。一旦中美纺织品贸易达成一致,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与出口就将进入有序和可预期的稳定阶段,行业形势将趋于好转,配额取消所带来的实质性利好将逐步呈现。也就是说,即使中美达成的方案是最差的一种,其对于不确定性的消除的意义仍远大于限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意义仍然是正面的。另一方面,也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我国纺织品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整个行业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力,肖华.中国纺织业,不仅仅是贸易战.南方周末,2005—06—09

[2]宗和.纺织业进入“前全面开放期”.联谊报,2005—06—05

[3]长三角纺织业迎来“前全面开放期”.钱江晚报,2005—06—13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评估范文 下一篇:煤矿区队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