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4:57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环境 市场经济 粗放型发展模式 污染

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一种燃烧,烧掉的是宝贵的资源,留下的是污染,而带来的则是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征是由于我国在工业化化进程中,推行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结果。

一、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问题

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我国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进入90年代后,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也以每年9.7%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快速扩张的经济规模产生了巨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由此可见,在我国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式增长方式为主,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并表现出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的四大特征。

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头4年,每增加1亿 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5.01亿元。同时,我国目前主要资源的节约指数仅为1.8%,这就意味着我国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约90%,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而且,我国单位GDP的废物体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必然导致低效率产出。

因此经济增长的历史性转型势在必行。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及其粗放型方式、重化工工业阶段特征给我国带来了两个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这两个问题目前又反过来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构成了瓶颈约束。温家宝总理对此曾做过这样的判断,我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两种矛盾,一个仍然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严峻的环境形势及其巨大的经济损失综合官方文献和专家判断,我国的环境形势大致是: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然而,如果继续沿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以这样的资源家底和生态环境严峻的形势能否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一个令人质疑的问题。

二、产生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我国急于摆脱发展落后的状况,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具有粗放型和资源型特征,只重视经济量的增长,忽略了质的提高;而环境表现出脆弱性特征,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敏感而不稳定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生态环境恶化。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耕地是农业社会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在土地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促使人们开垦更多的耕地来满足生存需求,盲目的大规模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进一步促使生态环境退化。另外,在屯田开发中,由于生产力低下或其他经济、价格补贴政策的效率损失政治、自然的因素,常出现已垦地的搁荒。由于失去原始植被的保护,这些土地不可避免地出现沙化。

三、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问题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和紧迫形势,必须立足现实做好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作,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措施和发展手段多个环节入手综合加以应对。

首先,应在全社会中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这是解决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前提条件。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中央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与经济发展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三个历史性转变要求,切实提高对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转贴于

其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促进产业升级换代,这是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需求,坚持实施工业强国,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合理利用资源为支撑,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实施项目带动,打造支柱产业,强化产业集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天然气、低温核供热和风能等新能源开发,促使工业经济朝着高效益、高附加值、强竞争力和低污染方向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 [M]. 北京:清华出版社,1994

[2] 吴晓军: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J].甘肃社会科学,1999

[3]高燕:西部地区贫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1)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 环境标准; 经济可持续发展; 辩证关系

1 环境标准理论

从环境的本质意义上或者其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环境一词涵盖了各种事物存在、生活或发展的条件或影响[1] 。环境标准的产生有其深远的政治、经济背景[2]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而制定的技术性规范。环境标准通过控制人类行动的手段或方式来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以达到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环境标准的实施过程是复杂的, 其不仅关系到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还对产品的最终形态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环境标准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程序, 结合本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本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制定的, 既体现出科学性和现实性, 在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通常由一系列具体的技术数据组成。但更为重要的是, 环境标准通过一系列具体数值的设立, 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生产者应当遵守的环境保护义务。我国共颁布环境标准364 项条, 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84项,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0项, 方法标准299项, 同时各地方根据管理的需要, 颁布了地方性环境标准[ 3 ] 。经过1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环保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是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排放水平评价、环境执法等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4] , 它的出现为环境有效保护指明了方向, 为环境公正执法确立了具体的标准, 为社会和谐发展确立了具体目标。环境标准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环境保护的效果, 监测本地区内企业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这使得环境标准更具备现实性与应用性。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技术参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系统应用, 事关重大利益的环境问题, 这些重大利益主要包括: 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协助相关环境法规的制定; 改进获得许可与授权的程序; 提高生产量;提升企业形象;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可持续发展旨在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控制技术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来确保实现和满足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对资源的依赖和需求。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则, 一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规模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所容许的范围内, 只能从生态环境中取走“利息”, 而不能再消耗它的“资本”[ 5 ]。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能够节约土地、水、植物和动物资源, 不但在立法层面提升环境标准的制定水平, 还使得环境监测技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真正做到经济上可行, 社会可接受。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越是先进的思维意识距离现实生活越是有差距。因此, 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尴尬: 大部分人可能会非常认同滥砍滥伐、滥捕滥捞等行为的非法性及非道德性, 但在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人们的利益天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个体利益或私人利益, 其自身的社会行为往往导致生物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数量激增等等, 这就是人们的普遍意识与现实生活的非同步性。因此, 现行的政府政策目标不仅要关注当下环境污染的治理, 更应将相当的精力用在对于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预防上。

经济可持续发展往往关注于社会科学的巨大力量、经济系统的调节功能、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分配能力、追求盈利的动机、市场效益最大化、法律的支持与帮助、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与重要性。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的成本消耗、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长久功效, 并通过人类的努力达到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以多种形式来保障和实现人类对资源需求和利用的代际公平。

3 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辩证关系

环境系统是经济的源泉, 经济系统是环境系统的延伸。保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系统承受极限的唯一和最佳途径[6] 。而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够带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3.1 环境标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更高水平的经济活动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能够为经济实体带来更多的利润, 为大众带来更多的收入, 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经济的增长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 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经济的增长能够提高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效率, 降低失业率, 缓解政府的压力。基于以上原因, 以往环境问题较之宏观经济目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总是处于次要的地位,甚至被完全忽略。在市场经济中, 虽然需求与供给由市场来调节, 但是企业应该考虑环境标准成本, 将其纳入所谓的企业私人成本。因为不这样做, 外部的环境将导致市场的失灵。政府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短期内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的保护, 不能只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视环境标准, 应当将环境标准成本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企业的利润之中。因为环境标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两者在冲突中相互补充。环境标准的实施能够保证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避免土地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破坏。

3.2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标准的健全与完善

在国家和地方层面, 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诸多相互竞争的利益主体考虑进去, 例如: 公民个体与生产商和开发商、中央政府与特殊利益集团、环保部门与促进经济增长部门。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观点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模式。环境管理冲突的可能性随着环境保护与管理策略的日趋复杂而增加。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恰当的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规范为基础,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以人为本”, 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构建严格且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环境标准体系。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 只有具备恰当的环境标准, 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然而, 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与环境标准的具体实施产生一系列冲突与矛盾, 应当通过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来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协调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矛盾与冲突中最终走向相通相容。人类经历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之后,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极度重要性。。

参考文献

[ 1]A lan G ilp in. Env ironm en talE conom ics: A critical overv iew [M ] .England: JohnW iley& Sons, LTD, 2000: 15.

[ 2 ] 姚爱萍, 李珊. 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 J]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 云南旅游经济 生态 环境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部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部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昆明世博会的拉动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一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4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 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 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5]郭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6)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6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08-02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意义非常重大,第一次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开始深刻思考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会议。1988年,联合国理事会主题会议讨论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使得这次大会成为人类社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会议通过的几个重要文件,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消费模式,甚至是外交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可以选择的发展之路。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中,有两个基础问题值得首先研究,即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问题,以及伴随着主体问题的权利义务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似乎不值得讨论,但随着生态伦理学把道德调整的范围由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以及环境法学对环境权利体系的深入研究,使这两个问题成为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人研究,正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学的提高整体效益,社会学的实现效率公平,生态学的共同进化,都有两个共同的基础问题:(1)利益、权利的主体范围是什么?(2)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简言之,即可持续发展是谁的发展?“他”有权做什么?“他”必须保护什么?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作为主体居于中心地位。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又是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在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同时,就有承认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尽管认识的程度有差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既表现在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又暴露了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单纯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置环境问题于不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情况表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有推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积极发挥人们正向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从而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应当承担的自然职责主要有:首先要保护地球免遭破坏和毁灭;其次要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坏境的再生能力;再次要善待地球生物圈中的每种生物物种,与之和睦相处。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主要有:首先要承担起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劳动的责任;其次要遵纪守法并担当起维护团体利益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责任;再次要担负起他人的生活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应有力量的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发展关系内涵丰富,包括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与全球化等关系。中国正在出现的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由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关系内部逐步产生的质的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集成转变的结果,松花江水污染等频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是促进这种转型的加速器。作为经济活动的资源要素和废物的受纳体,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是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化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是核心,是党和政府对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态度,并左右着这些关系发展的方向;环境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或者是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四、中国环境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大气污染问题严峻。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汽车尾气造成的大城市的NOx、CO、臭氧浓度超标,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趋势;颗粒物污染极为突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总悬浮微粒(TSP)超标现象。在中国部分城市,由于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污染导致的癌症与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七大水系,大中型湖泊及近岸海域水污染亟待控制。危险废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环境污染事故成倍增长,已构成突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类激素、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进一步地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五、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合系统,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必须首先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其所有者是生存于其中的全体人类,而使用者也是全球人类。因而实现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和基本任务。环境保护包含自然环境与资源和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两大部分。为了防治污染,必须制定环境立法,进行环境管理、监督,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当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营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的方面来实施。首先,合理利用资源。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就产品而言,要研究和开发生态产品,如中国生产出的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另外,还要树立生态技术观。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之,中国的环境危机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葛守昆,王志忠,曲福田.以人为本的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法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化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一、概述

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其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资源作为支撑,必须有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环境保护不是一句空话,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环保认识上,更需要政府、社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应进行一定的约束和管制。要实现约束和管制,仅仅依靠社会道德和一般的制度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加强依法管理环境,成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依法管理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撑

一方面,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绝对离不开环境资源持续不断地支持。假如我们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加强依法管理环境,环境资源就会遭遇肆无忌惮地破坏,受到过度开采,致使资源过早的枯竭。例如,在森林木材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就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如果国家不设置相关执法部门,或是这些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没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和规范,及必然导致国家森林木材资源被肆意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沙化程度加深,甚至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引发一系列的生物链连锁反应,威胁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威胁和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必然会导致国内木材行业木材资源紧缺,必然会使木材行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一大批以木材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将面临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再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必然会付出比依法管理环境高出许多倍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木材的紧缺必然导致物价的飞涨,进而引发一系列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注重依法管理环境,加大对环境管理的立法、执法等方面的法制建设,构建比较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不遵守环境保护法治管理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从严、从重、从快地打击,以提高人们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并使之转化成自觉地行为。环境管理抓好了,各种环境资源都能够按照法律法规等有关制度的要求,科学、合理、严格的保护和利用,就能够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环境资源的支撑。

三、依法管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虽然,依法管理环境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而如果要等到环保被严重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其付出的代价比起依法管理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不能走发达国家过去走的路线,先污染再治理这种模式,将会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种下了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没有对环境严格地实施依法管理,必然加大环境的污染和环境资源的破坏。很多发达国家,曾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因为曾经忽略了依法管理环境的重要意义,造成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致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严重威胁和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为了治理这些遭受严重破坏的环境,很多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一些过度开采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如果采用先过度开采,再进行治理的话,只会是为时已晚,于事无补。由此可见,加强依法管理环境,能够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依法管理环境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能够拥有健康、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追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是现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依法管理环境的工作,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做好环境管理,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经济的发展也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浅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律保护[J]. 法制与社会, 2009,(24)

[2] 陈光清. 新形式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J]. 魅力中国, 2009,(20) .

上一篇:微生物学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