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8:28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普惠性;生态圈

一、引言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已从信息单向传播的1.0时代,双向社交互动的2.0时代,逐步进入到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领,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3.0时代[1]。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将在传统经济领域形成新型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产业发展路径,甚至导致竞争格局的嬗变[2]。具体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则是,自阿里巴巴2003年设立支付宝,引爆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后,互联网金融已扩展至理财、借贷、保险、众筹、消费金融等领域;全面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态;并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形成“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新金融形态,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而在销售端,则逐步向信用评级、金融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欺诈识别、投资决策、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纵深渗透,全面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同时,业界已认识到,随着经济活动及新一代富裕群体不断向网络空间迁移,金融活动互联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互联网银行、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等主要金融牌照,并率先进行产业布局。而以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平台、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从技术、商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战场。传统金融机构正确认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关系,并在复杂的经营和技术环境下,将传统经济中的优势向网络经济迁移,成功完成互联网化转型,是建立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研究

(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及传统金融机构,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开展服务,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便利性、普惠性和收益性等方面为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3]。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它虽然没有改变金融及金融体系的本质功能,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形态、资金周转速度和市场结构,提升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在我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4-5]。同时,它也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展业渠道、存贷体系、理财市场、支付方式等带来不小的冲击[6]。从长期来看,由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新环境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先进思维和技术的代表,将日益挤压传统金融业务的空间。因此,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当前传统金融机构应加速互联网化[7-8]。

(二)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在交易架构上,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在增信、风控和合规性方面,着重建设互联网业务的交易架构,这是全面转型的重要条件[9]。二是在业务互联网化方面,可首先通过发展线上网点、成熟的金融业务,进而发展网络借贷和电子商务业务,逐步实现向互联网金融转型[8]。三是在提升经营效率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吸收并借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将其合理应用到客户拓展、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及新型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实现降本增效[10]。总体来看,产业界和学术界均已认可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层面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更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传统金融的转型路径,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从金融功能、机构和业务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认识,主要聚焦在工具层面,较少涉及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属性。仅仅简单地将互联网视为资源、生产工具或信息传输通道,将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相结合,理解成原有信息系统的扩展,则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只会停留在互联网对生产效率、营销效率提升的层面,难以有效解释竞争格局的嬗变,导致对传统业务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和难度认识不够,不利于拓展传统业务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2]。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

三、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

1.用户规模具有自我增强性

网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网络效应,它表现为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使用的用户增加时,其他用户获得的效用将增加。或者说某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依赖于该平台的用户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应就越明显;当用户数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网络效应会像地心引力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用户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11]。同时,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较低,使用户规模的扩张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在网络效应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具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市场将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形成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目前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这一特点已表现得非常明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9成,其他支付企业难以形成市场机会。所以,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转型具有高度的紧迫性,一旦在相关领域形成独角兽企业,互联网业务就将难以实现市场突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规模的扩张。

2.市场具有普惠性

自2004年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网络经济环境下,“长尾”市场的规模可以与传统头部市场相比拟,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收益,打破了传统经营上的二八定律。同时,新信用理论认为相比于财务和资产信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行为信息更能体现其信用状况。即利用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轨迹、社交情况、交易行为等所产生的大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地评价其履约状况和信用水平[12],这极大地拓展信用信息来源,进而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进金融服务向深度与广度拓展,使金融服务大众化、普惠化。因此,互联网金融在“长尾理论”和“新信用理论”框架下,能够在更大用户空间中、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多的风险定价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小额业务无人问津的问题,使全社会分享到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体现在业务件均价值较低。如截至2017年6月底,余额宝资产规模达到1.43万亿元,用户数突破3亿,人均持有规模不到5千元,远低于传统银行5万元的理财门槛,具有明显的普惠特征。这就要求经营者具有较低的业务边际成本,建立以用户规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

3.业务体系具有综合化、生态化特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平台在业务协同、客户迁徙、交叉销售等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务之间、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之间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以综合金融和产融结合为代表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将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贯穿于这一生态系统中,并确定相应的“交易秩序”,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主体间可协调性,使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降低交易成本[14]。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产品与服务范围,使生态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利润来源多样化,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多种盈利模式,并能够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用户黏性,深挖用户价值。这种发展方式,使传统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制度红利空间面临挤压。

4.数据资源与业务能力之间具有往复增强性

网络经济环境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帮助互联网金融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和推动技术革新。有学者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大数据金融。一方面,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无论是信用管理、网络借贷信息匹配、保险防欺诈检验、还是用户行为预判等,本质上均是大数据建模分析。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领域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同样,产品竞争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和规模,在数据资源与产品竞争力之间形成往复增强型。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均具有以数据为基础的自我学习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数据规模越大,技术应用的效果便越好[13]。同时,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数据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也具有往复的增强性。因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良好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演进中占有重要优势,并对后进入者或者数据缺乏者,构成数据和技术壁垒,有效巩固其市场地位。总之,在自我增强和往复增强性、普惠性及综合性等网络经济特征的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初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普惠金融为方向,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积极开展生态圈经营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并依托网络效应形成了新的竞争工具和关键成功因素。

(二)与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的区别及影响

1.在用户发展方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多注重的是效益因素,重视高净值客户的大额金融需求,用户发展更多依靠客户经理的推荐及线下的口碑传播。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为了充分借力网络效应所带来的用户规模的自我增强性,在发展之初,优先解决的往往是用户规模问题,而并不是首先考虑用户价值、用户贡献等效益因素。因此,实践中,部分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争抢客户资源,往往通过股东资源、交叉补贴等方式,促使大量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向互联网平台迁移。传统的用户发展方式,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用户维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2.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

传统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利用金融技术和法律工具,设计具有新的现金流、风险和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创造新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将金融和非金融要素结合在一起、与具体消费或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由被动式的“需求服务型创新”过渡到主动式的“业务创新”,使金融产品向简单实用和自适应性方向发展[15]。

3.在技术发展路径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数字化水平,侧重于对业务流程的技术改造;而互联网金融更侧重于金融产品层面的技术升级,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水平,目标是使企业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以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通过购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解决技术发展问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数据资源的核心地位及新技术所具有的自学习性,使传统金融机构难以直接获得技术优势,而需要在一定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检验-修改”过程,才能最终消化吸收新技术,形成优势。

4.在盈利模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综合化、生态化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服务链,从更多的维度,场景化服务于客户需求。以互联网为平台,连接了金融产品与非金融的产品及服务,利润来源多样化,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价格回旋余地。总之,传统金融机构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用户发展、业务和产品创新、技术获取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革,以往发展中所倚重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网点优势及政策优势,已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业务发展。

四、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遵循网络经济的运营规律,从用户拓展、数据资源与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等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成功要素入手,才能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树立网络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水平,而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企业价值观,在满足合规性要求的前提下,一切从用户出发,在制度、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加强金融创新,适应用户网络活动的需要。其次,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应注重打造标识性强的品牌效应,避免用户提及传统金融机构时,与保守、职业、高门槛等让客户有距离感的形象产生联想。当然这也需要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使品牌真正的名实相符。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金融业务领域,缺乏互联网运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的人才,更加缺乏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互联网运营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专注研究网络市场中的用户需求和竞争动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重视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迁移和引流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是用户,平台之间、机构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用户资源的争夺。而传统金融机构本身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所以,首先应以现有业务痛点为抓手,通过改进服务、创新产品等多种手段,将存量用户向自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迁移。其次,应加大资金支持,以股权投资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用户入口的布局,提高主动获客能力。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解决用户发展的种子资源问题,避免用户的单向流失,借力网络效应,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正轨,在用户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结算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完整,对用户自身的行为偏好、交易周期、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不够,并不能形成足够立体的用户画像,也不足以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对客户信息、网络行为、社交网络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并加强对数据的研究和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要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以科技为先导的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和评价标准。一方面,顺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对金融功能的重构,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技术与用户,技术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融合,打造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管理、风险控制模型,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多元化经营是互联网业务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和成功运营的关键。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不断拓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避免被其他互联网平台“再中介化”;其次,依托多元化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如战略联盟、兼并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打造内容丰富、秩序规范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第三,维护生态系统的交易秩序,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规经营,确保生态系统的经营和发展更好的服务金融主业。总之,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囿于金融业务来研究发展互联网金融,而是要从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出发,从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品牌形象、用户和数据资源拓展、生态圈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吕廷杰,李易,周军.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3]胥爱欢.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J].西南金融,2016,(6).

[4]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5]赵洪江,陈林,李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6]李明远.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7]徐二明,谢广营.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相对价格与路径依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

[8]杨芳,.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转型架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17,(8).

[9]蒋伟,杨彬,胡啸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结构与系统培育研究———基于平台经济学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5,(4).

[10]耿丽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11]凯文•凯利,著.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新经济,新规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科技,2015,(2).

[13]杜云,叶崴.网络经济下的市场驱动力研究———基于新技术扩散OOP实验数据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4]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5]谢平,邹伟传,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移动支出、众筹、网贷、P2P、民主金融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并迅速普及。一时间,互联网金融被赋予未来金融发展主流的定位。余额宝、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之后,使金融销售模式更具有现代化特点,促进了金融行业在网络领域中的飞速发展。准确了解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并在此背景下找准金融专业学生的定位,已成为目前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业的人才既能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又能具备个人自主从事金融理财服务职业的基础与技能,实现就业与创业多元化。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定位,适应金融形势的发展,突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参与就业竞争。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业发展趋势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

2015年6月25日,作为国内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之一,背靠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业。网商银行立足于服务小微,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网商银行以互联网方式经营,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分行、没有柜台,纯粹线上运营,“是一家纯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全新的网络化运营方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

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速

大数据具有可实时性、可解释性及数据准确稳定性。互联网金融其实质就是对金融的大数据的重视和运用。众多的小微企业,在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提供房产、购车证明,用资产做抵押。而阿里金融则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把碎片化的信息还原成对企业的信用认识,建立信用评价系统进行信用贷款。比如一个小工厂,用电量一直在持续攀升,阿里就认为该工厂的业务很好,信誉就可以相应调高。大数据能让金融机构更全面动态化的了解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其信用情况,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外,金融大数据平台也在降低贷款成本、缩短流程及时间、进行贷款产品开发及风险的监管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3.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

以保证金和杠杆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随着金融创新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合约交易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量达到两千多种,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适应客户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投资产品组合更加便利化和常态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二、互联网时代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1.树立“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思维模式

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但互联网却是一个新出现的技术行业。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两者的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选择,这基于两个行业在本质上有同一性,都是流动性、融通性。互联网金融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联的资金流与信息流。“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其中的一点是用户参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如果只从传统金融的角度去实施就会脱节;但如果全从互联网角度去体验,在金融的合规性、风险控制上可能又会存在问题。所以无论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背景或只是互联网背景,都存在问题。

2.富有创新精神,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互联网金融是社会科学创新的产物,网路金融新时代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会更加融为一体,金融与经济将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金融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将会更加普及,突破时空的限制。因此,独立学院要求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不可墨守成规,要具备创新精神,同时,要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够将金融与统计学、数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互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进行融合,这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从业者所具备的素养的基本要求。

3.基本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技能。

互联网金融是的金融迈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金融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要求金融人才熟悉国际金融理论惯例,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同时,适应金融国际化要求,为金融市场电子化、信息化、工程化做准备;要求金融人才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编辑和大数据信息处理和计算。

三、互联网环境下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

金融学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对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面各具侧重点,需要在教学进度设置时重点考虑,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尚未明确。目前,我们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定位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颠覆传统金融业务经营运作模式的同时,更会催生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工作岗位。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避免金融类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行业发展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跟上金融业的新发展。根据各大高校独立院校网站以及相关资料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围绕传统金融理论及业务,同时定位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及中间业务为主,很少或几乎不涉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甚至连网上银行业务都很少涉及。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以培养能跟上时代步伐的金融人才。

3.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理论研究性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标,没有根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业产品研发与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学毕业生难以按期就业。金融学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脱离时间应用价值的教学是舍本逐末,因此,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但是目前独立院校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内容庞杂、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内容较少、讨论式或研究式教学学时偏少等问题,总体上缺失实践教学的设计与能力培养。

四、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热度有增无减,从趋势上看,对于懂得互联网企业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创新产品设计等基础专业性人才和研发技术类人才是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两大需求。独立学院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适应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1.改革教学内容,丰富互联网金融课程

从以上内容看出,独立学院金融课程内容陈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没有涉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就业空间。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再只是单一地以金融专业知识为主,要全方位叠加互联网专业知识。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源于传统的行业,从中不断繁衍出崭新的概念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而是需要增加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和金融变革的相关课程,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掌握互联网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等能力。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造开放的、交互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目标。必须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首先,从金融岗位与工作实际出发,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完成对现有金融课程的调整。为了保证课程重构的有效性,应该加强教师的分工协作,使调整后的课程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组织金融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现代化的互联网金融课程,例如P2P信贷、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融资、以及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并积极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最后,定期开展相关的研讨会、座谈会,向学生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产品、新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在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强化微观金融的应用能力

在既定教育资源下,应该适当强化微观金融,同时适当的减少宏观内容为主的基础理论课程所占据的比重过大且存在重复交叉内容,而公司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信托与租赁、金融服务营销的与市场经济活动和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则被排斥在主修课程之外,课时凸显不足。这种不合实际的专业课程结构需要调整,进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依然按照行业分公来设置专业方向,比如按照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这种专业方向设置的局限性很明显,与当代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合,尤其与现阶段金融工具与金融理论不断创新不太适应,有鉴于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微观金融内容,强化微观金融的应用能力尤为重要。

3.调整课程比重,突出实践操作能力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毕业生较少从事金融理论工作,而是在各层级金融机构中从事服务工作。因此,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掌握必要金融和经济常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中大部分课时用来开设理论课程和准理论课,比如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保险学、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学等,这类理论化的课程占到专业课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由于独立院校教学总学时的限制,在具体教学中这种做法使得对于那些动手操作技能训练和贴近实际岗位技能的课程,如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产品营销、金融理财实务、金融礼仪等内容安排不足。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实训、实践课程名不副实,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技能并未有效提高。

4.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赛、教、学的融合。

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将技能季赛与课程优化紧密结合,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技能竞赛规程反映了金融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技术标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5.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金融创新业务内容

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存在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以金融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为例,虽然教材版本不同,各自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几门课程教材中有关股票、债券、期货、期权、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内容基本相同,内容存在重复交叉,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可将这些课程中涉及相同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等内容,由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协商,确定在某一课程中统一讲解,其他课程则重点讲述各自的侧重点。随着经济不断增长,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在不断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适时作出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

6.独立学院金融学生就业导向的转变

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之中,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给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必须要做出转变。不要一味地只盯着传统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而是更重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全方位的合作,达到双赢的局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模式。根据互联网企业对基层业务岗位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通过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来弥补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师资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入校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培养,真正实现一毕业就上岗。

参考文献:

[1]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

[2]刘英.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金融教育的反思与改进[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3]李洪涛.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2(9).

[4]张璐.论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内容改革[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5):116-118.

[5]吴晓求著.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的涵义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上依然处于进化阶段,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尚缺少严格准确的标准,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在这一金融模式下,能够实现新市场信息的对称,同时具有便捷的支付功能,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直接交易。在此背景下,券商、银行以及交易所等相关的金融中介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同时也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这一描述是互联网金融的理想状态,但是在实践中互联网金融依然不能够抛弃传统商业银行直接开展金融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包含了保险、银行、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开展的新型的金融经营管理模式。

互联网金融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含了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网络P2P信贷、众筹模式等。

第三方支付主要是以支付宝为代表,当前我国已发放26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除支付宝之外还有财付通、银联商务、快钱支付、易宝支付等较大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据了近80%的市场规模。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是以网络交易为媒介,实现银行、消费者和销售者之间的信息关联。通过资金托管,依托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公正性,有效解决电子商务过程中出现的信用体系问题。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主要是基于非金融机构支付的作用发展起来的。作为收款人和付款人的支付中介,进行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预付卡等相关的支付服务。作为我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在网络购物中承担了电子支付第三方担保、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余额理财等多项业务。它对传统的银行理财市场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普及了理财观念。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产生,有效解决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买卖双方互不信任、互相欺诈的问题,通过支付宝第三方信用中介建设,有效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大发展。

大数据金融则是互联网金融跟大数据的结合,实现数据技术和思维的有机结合,依靠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通过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和信用体制,逐步实现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大数据金融的代表主要是蚂蚁金服,尽管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其征信系统大数据已经比较全面。通过对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巴巴等一系列平台中销售商的信用数据进行整理,并依靠专门设计的信用测试对信息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对销售商进行评价和评级。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信用客户的评价、贷款发放和利息收回。

而网络P2P信贷则使陌生人之间进行信贷成为可能,它依托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信贷平台进行人对人的直接信贷对接,信息披露、交易合同、资金流转等交易环节都依托网络实现。我国的网络P2P信贷平台,依据我国国情进行本地化创新,在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红岭创投这一P2P金融平台,围绕风险准备金计划、本金先行垫付保障等安全措施,提高P2P网络信贷的成功率。基于个人喜好、个人信用系统进行交易,并借助于银行流水、征信报告、还款能力证明等材料确保借款人还款保障。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P2P平台数量已达5881家。

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主要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众筹通常分为四种模式,即公益众筹、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奖励众筹等。相对于银行、PE 和VC等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其资金小、数量大的特点为小型创新创业公司的融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我国各类众筹模式的平台总计427家。以众筹网为代表的众筹模式自正式上线以来,涵盖了科技、艺术、农业、设计、音乐、影视、公益、出版、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具有一系列优势。它一方面具有互联网精神,围绕客户为中心现了平等分享和开放,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消费者更便捷的获取信息,找到自身需求。坚持客户为中心,实现企业价值观念的转变,活力比较大。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精神指引下,有助于优化企业管理机制,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和想象力,通过自由精神创新意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下的最大集约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借助于新技术运用实现机器学习、云计算、智能交互、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重视客户的反馈意见和消费体验。通过应用数据库优化、阿里云计算、分布式访问等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良好的访问体验。

互联网金融的劣势在于行业年轻化,经验缺失。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产业,从业人员比较年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风险控制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不够强。尤其面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层出不穷的金融欺诈等不法行为,风险比较大,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更高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缺少经验和缺少资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一环境下很容易产生管理风险并出现连带效应。互联网金融的另一劣势是对互联网技术过度依赖。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基于大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判断交易风险,但这种风险管理模式都是基于对个人的分析监管,缺少宏观层面的监控。在出现系统风险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往往难以抵御,很容易出现大规模交易挤兑现象,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和传统金融。正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因此其安全稳定性要求更高,假如出现网络缓慢、服务器响应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客户体验下降并出现客户流失的问题。除此之外,互联网中的黑客攻击、电信诈骗、病毒传播、木马攻击,也会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过度依赖互联网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劣势。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依旧不够成熟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风险因素,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法律风险。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这说明我国社会居民不断增长的金融理财需求、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需求和传统金融业务服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依然处于灰色地段。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实现政策和法律上的风险防范。由于当前我国缺少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游走于监管红线内外,存在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同时一些虚假平台通过圈钱跑路进行集资诈骗,甚至有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并对借款人进行高利贷资金发放,涉嫌高利转贷。而众筹平台则存在着诸多监管红线,对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也存在着极大的法律风险。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成熟,信用卡诈骗、非法洗钱等诸多不法行为也经常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产生,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二是交易和信用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可能面对的交易和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对中间账户监督不力,很容易引发交易风险。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借款方无力偿还贷款,造成投资者损失的风险。当前互联网金融对资金的管理,主要存在托管和存管两种模式。存管模式下银行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没有资金监督的义务,投资者也不需要在第三方机构或银行另立账户,而是通过支付接口直接将个人资金支付给网贷平台,不能够实现防火墙隔离带的作用,因此交易风险较大。除此之外,在我国现行金融管理体制下,贷款人无力归还贷款或恶意骗贷风险也比较大。尤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信用风险也一样存在,存在借款人不按期还款或拒不还款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决定的,不管经营类型、风险管控机制的不同,都会存在这种风险。

三是互联网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但互联网信息技术自身存在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创新力度比较大,围绕互联网信息技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飞速发展。同时信贷信托、民间融资等影子银行发展也呈现爆发式趋势,在缺少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跟传统金融之间的联动效应很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加。

四是安全管理风险。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互联网的高度依赖往往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比较大的管理风险。如互联网的开放性、木马黑客攻击、加密技术缺陷、系统漏洞等很容易导致互联网金融在具体业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和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不仅如此,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核心技术和软件依然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国产化程度不高。

四、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特点和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上,一方面,应当进一步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围绕股权众筹、网络P2P信贷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业态,进一步关注公众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对诈骗、非法集资等不法金融行为进行严加管控,通过持续跟踪和关注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结合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和监管规则,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以此来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的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围绕互联网金融监管确保适用规则的一致性。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属于金融业务,因此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时应当同样适用原先针对传统金融业务的相P监管要求,对于传统金融业务监管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应当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和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除此之外,还应当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确保监管协作,实现部门之间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共同监控,以此来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效率和效益。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与传统的金融业务具有很大的区别,不再拘泥于原先单独的业务屏障。围绕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应当建立健全部门监管之间协调合作机制,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金融行业的自律管理,减少非法行为的产生,提高互联网金融管理业务的规范性,切实避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和监管要求,强化针对性的科学监管,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在进一步规避和预防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1.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撑。当前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还都是围绕传统金融业务开展的,这一法律监管现实跟我国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业态是不相适应的。由于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加以监管。面对不断涌现的法律纠纷,互联网金融在法律制定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手段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加,这就对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在一些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不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律监管要求。要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强化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的完善性。通过明确法律地位和互联网金融性质等,规范监管检查、风险管理、违规处罚、准入资质、运行模式、必备要素等具体要求。

同时还应当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各相关利益方权利和义务,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坚决杜绝互联网欺诈行为,确保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创新,还应当在制定过程中切实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阶段,确保法律法规与时俱进,提高法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尽快出台金融互联网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则,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股权众筹等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具体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规则,在保护投资者权益、减少非法投资以及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中寻求平衡点。另外还应当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要求,确保法律制度及时更新。要根据监管实际,消灭互联网监管方面的死角和空白,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实施动态化监管和完善,对不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陈旧条款进行废除,同时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及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确保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性。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产业的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探索新的金融业务,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减少金融管理风险,活跃金融市场。

2.强化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新的业态,在发展过程中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传递和共享,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客户信息、风险管理信息、交易数据信息、客户服务信息都是在互联网中进行存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得益于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国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迫切要求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性,通过强化数字签名技术、防火墙技术、智能卡技术、加密技术等,逐步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自主产权化,逐步降低进口软硬件的使用比例,切实管控好风险,维护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安全。一些网站后台被黑客攻破而导致信息泄露,甚至导致更严重的财产损失。如果P2P平台出现了系统安全问题,甚至是惨遭破解盗取,后果将极其严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将金融与科技进行了结合,大幅提升了金融的效率和用户体验,但同时也蕴藏了太多太复杂的风险,所有的P2P平台必须认真对待。

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软件平台和硬件产品,通过提高安全系数、确保自主可控、拥有核心技术来逐步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预警机制,提高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可靠性。对金融数据合法性、安全性、完整性的检查审核,增强宣传力度,提高互联网金融参与各方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从互联网金融从业企业、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金融从业人员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安全措施的实施,减少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一,对于互联网金融从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务软硬件方面投入。重点围绕硬件设备,提升金融服务器的自主可控性能,有效抵御木马、黑客、病毒的攻击,同时对于网站的访问,通过采用加密授权、身份验证、手机密码等方式确保其安全性,在限制非法登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合法用户稳定登陆可靠性。同时还应当针对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对数据实行异地备份服务,通过进行数据热备份,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数据的安全性。第二,还应当通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对相应的互联网产业技术标准进行统一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互联网从业企业之间相互协调性,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风险防范能力。第三,要强化互联网金融从业企业信息安全,还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点强化管理知识、信息技术、金融理论和实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建设,为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要进一步关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和风险预警机制,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强化规则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对安全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对密钥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进行机制化管理,提高风险管控水平。要围绕网络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实现监控业务的不间断运行,进而确保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的安全。主动通过与外部安全力量进行密切合作,开展漏洞奖励计划、安全众测以开放的方式开展安全工作,从而有效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3.进一步强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互联网金融奖惩力度。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是互联网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健全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对于推动互联网金融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健全完善金融信用体系,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信用等级评级,为监管部门以及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进行科学监管和合理投资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决策保障。正是基于此,要强化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惩戒力度。通过健全完善信用等级评级机制,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科学性,在降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基础上,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有序规范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围绕互联网金融体系,要进一步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征信系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防范和识别能力,同时对于提升互联网金融业务效率也具有重要作用。应当针对互联网信用征信体系,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共享性,实现征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数据的联通。依靠央行征信记录,逐步完善个人信用和中小企业信用。依靠互联网金融行业大数据,实现两者之间信息共享和互为补充,有效减少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于个人信用获取的难度,减少信用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围绕互联网金融交易,实现借款人和投资人平台线上交易的顺利实现,并依靠投资人和借款人信用状况对各方面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互联网金融跟传统的金融业务有所区别,更为重视客户信用状况,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判断,以此来确定欺诈风险的大小,并明确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用风险。在数据判断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借款人推送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并促进金融交易的完成,有效保障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顺利实施。

除了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评级机制之外,还应当围绕信用评级机制,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逐步提升互联网金融失信行为的成本。尤其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要切实制定相应的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信用记录进行完善,并逐步同级更新到征信系统中。对于失信的个人和企业,不仅要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受到活动的限制,同时也进入征信系统黑名单。在信用评级机制健全完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发挥金融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健全完善行业协会机制,制定相应的规则标准,对违规企业进行惩罚。同时对于金融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也要强化行政监督和惩处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黑名单。对于失信从业人员,应当进行严厉惩处,禁止其再次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同时还要健全完善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强化文化制度建设,增强社会公众对信用评级制度的认知和认可。通过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评级机制和奖惩机制,来强化对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和从业企业的约束,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互联网金融行业秩序。

参考文献:

[1]杨虎,易丹x,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04).

[2]杨|.互联网浪潮下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2014(03).

[3]陆岷峰,王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监管研究[J].海南金融.2014(03).

[4]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06).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杭州

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创新性,已成为支撑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有生力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缺乏抵押物、投融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传统金融体系中获得融资,融资难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适度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文以杭州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对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并对引入互联网金融进行融资模式创新的三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相关建议。

一、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研分析

(一)样本简介

本研究对杭州市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样本信息如图1所示。

(二)融资现状

1.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在67家样本企业中有64家企业认为公司目前存在融资困难,占比95.52%。其中,有57家企业认为资金困难是公司目前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在存在融资困难的样本企业中,中型企业占比3.13%,小型企业占比38.59%,微型企业占比58.28%。可见,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2.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的困难相对较大。在67家样本企业中获得过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的有21家,占比31.34%,其中中型企业13家,占比61.91%;小型企业6家,占比28.57%;微型企业2家,占比9.52%。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型企业。3.中型企业仍以传统融资模式为主,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显现。将样本企业按规模分成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不同规模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如图2所示。其中,中型企业的融资模式以银行贷款融资、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模式为主,分别占到64.29%、14.29%和14.29%,传统融资模式仍占有主导地位。小型企业除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模式占63.64%,其中互联网平台融资占13.64%。而微型企业除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模式占93.55%,其中互联网平台融资占29.03%。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融资的助力已充分显现。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的融资状况有所改善。样本企业中有近60%的企业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的融资状况有所改善。在这近六成的企业中,中型企业占3.52%,小型企业占31.14%,微型企业占65.34%。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融资状况改善更为明显。

二、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1.自身基础薄弱。样本企业中,67.86%的企业是以引进的技术为创新基础创办起来的,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就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能力。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有38.25%的企业认为不能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盈利水平达不到银行的要求,有56.84%的企业认为不能获得风险投资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人对企业的持续盈利增长能力没有信心。2.可供抵押资产数目较少。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例较高;甚至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自己固定的厂房和生产设备,其大型机器设备和厂房一般采取租赁的形式获得,因此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而且,即使中小企业拿出一定的固定资产抵押,由于金融机构所设定的抵押率,通常在折抵后中小企业最终能够取得的资金对于其资金流动周转的频率来说也只能一时解决问题,后续资金问题的出现仍然无法解决。3.财务信息不透明。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属于私人企业,财务信息基本都不公开、私有化,所签合同只需与对接的企业之间签署即可,所以银行难以从公开渠道来获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而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不需要通过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所以金融机构无法判断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导致无法判断企业的经营质量,不给予贷款。另外,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也无法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明。

(二)外部原因

1.实际可操作的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融资从理论上而言有多种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可使用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虽然,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但债券市场以及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力还偏弱,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到资本市场给其带来的融资渠道,这使得我国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在外部融资过程中只能选择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所供选择的融资渠道狭窄自然也就无法让中小企业获取到更多的融资方式。2.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现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平台参差不齐,而且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规避相应的风险,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给予单一企业提供大量的贷款,造成互联网金融对于浙江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的帮助作用下降,难以给予企业所需要的融资额度,并且互联网金融由于近些年发展乱象频发,尤其是P2P平台跑路事件频出,导致许多投资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不信任,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效率也出现下降态势。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型科技企业只依靠传统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利用互联网金融环境对融资模式进行创新。本文以杭州三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为例,提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可操作性建议。

(一)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案例研究

1.股权众筹融资模式。杭州南广影视制作公司成立于1998年,其主营业务为影视剧及电影等的制作,属于园区创新型试点企业。2014年起,公司拟扩大业务范围,开设摄影产品研发及制作公司。为解决资金缺口,在2014年12月,公司向人人投平台提出申请,希望借助人人投平台为其开设摄影产品研发及制作公司提供启动资金,在规划书中提出预期整体资金投入需要90万元,其中企业出资30万元,其他的60万元准备通过人人投平台进行融资,其企业占股权为51%。人人投平台接到杭州南广影视制作的融资申请后对企业征信及项目进行考核,判断摄影产品研发及制作项目前景良好,具备可行性,同意其项目申请,向公众开放进行融资,在1个工作日内便达到60万元的资金申购目标。在第一个营业年度,摄影公司就获利48.92万元,投资人的年回报率达到39.95%,投融双方取得双赢(如图3)。2.P2P融资模式。杭州敏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其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生产天气雷达系统的DIFR系列宽带数字中频接收机。为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准备研制激光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发费用预计会达到50万元以上,这对于一家新成立5年的公司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其2014年所有研发费用总预算不过110万元,因此公司准备对外融资。经多方比较,最终选择宜人贷作为融资平台。由于研发工作到投入量产大概需要6~9个月的时间,所以公司在宜人贷上于2014年7月40万元为期1年的融资活动,融资利率成本为11%。宜人贷在对公司近些年营业收入报表等进行验收和实际调查后判定该项目可行,于是挂牌上架,在不到3天时间内获取到40万元,经过7个月的研发,公司研制成功激光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在2015年的3~6月,该项目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就达到70万元,迅速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正是因为宜人贷给予了其研发费用支持,并且借款时间长达1年,才使得该业务得以研制成功,而且所付出的利率仅为年化11%,虽然与银行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相较于18%的民间贷款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缓解了杭州敏探科技的利息支付压力(如图4)。3.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小额风险融资。杭州房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房侣科技致力于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创新变革传统房地产营销模式,公司依托阿里大数据、联合淘宝房产、开发淘经纪、淘房云拓客、淘房宝、云选房、云拍卖等N种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与“绿城”“万科”“融信”“金地”等全国多家百强房企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成立初期由于抵押物匮乏、盈利状况不确定,很难从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融资,经过多番寻找向“投哪儿”互联网金融平台提出融资需求。“投哪儿”平台对房侣科技进行调查后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为其提供了天使轮融资。经过一年半的快速发展,房侣科技已于2016年12月获得千万级A轮融资(如图5)。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让互联网金融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在完善企业自身因素的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监管也是关键。1.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基础薄弱、抵押物匮乏、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征信因素将成为资金提供方为企业提供融资时的首要参考。因此,可利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特征,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融资信息、还款信息、财务信息等信息汇总起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2.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水平。目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然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已刻不容缓。监管部门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资本金核准,还应该对公司的治理、财务制度、风控制度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水平。3.提高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意识。目前,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例如,投资大众受高回报驱使进行投资,而对以众筹、P2P为主要模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知之甚少。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同时,应向投资大众广泛宣传其运作机理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韩俊华,干胜道.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

[2]王亮亮.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J].中国金融,2014(24).

[3]刘俊棋.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学术探索,2014(12):124-131.

[4]陈跃平.互联网金融助力传统融资模式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金融经济,2014(12).

[5]安同信,刘祥霞.破解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路径研究———基于日本经验的借鉴[J].理论学刊,2015(10):52-61.

[6]杜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浅析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5(5):120.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众筹融资

一、 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根据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6.6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48.8%。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进步,互联网不断普及和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而且发展迅速――诸如结算支付领域的支付宝、财付通、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在电子商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2P、B2B、C2C、B2C等模式;投融资领域的余额宝、人人贷、人人投等众筹融资(Crowdfunding)模式。互联网企业(包括电子商务企业、搜索引擎、新闻门户网站)和传统商业银行、券商等都纷纷加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大军之中。自从1995年世界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以来,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2012年更是被许多人称之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总交易规模已经接近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00%。而到2015年3月底,余额宝的市场规模也已经超过7千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基金。到2015年6月末,我国P2P网贷运营平台总数已经超过两千家,比2014年底增加近三成,累计成交额逾6 800亿元。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符合时代潮流,它虽然难免对传统金融模式及其从业者构成冲击,但是符合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它能有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金融服务的惠及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等等,因而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特殊和更大的风险,利用互联网金融从事“洗钱”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对信用风险具有“乘数效应”。而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方面还非常不成熟――对某些互联网金融业态一度出现“自由放任”和“取缔关闭”的极端举措,非常不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亟待深化和加强。

二、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务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金融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传播扩散迅速、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因此二者的结合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具有比传统金融模式更高的风险,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违法犯罪风险。

1. 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载体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因此一切与互联网或信息技术有关的风险都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第一,我国在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方面相当落后,许多关键技术还严重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占有比率较低,在系统设计上还存在不少漏洞,诸如开放式网络通讯系统、有缺陷的密钥管理技术和TCP/IP协议等等,都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成潜在威胁。第二,互联网的通讯传播系统有可能受到突发性事故的影响和冲击,比如大地震对传输光缆的毁坏等。第三,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数据依赖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而这些网络平台比较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和“病毒”、“木马”的感染,一旦客户的关键信息,如交易账号和密码等被盗取或篡改,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例如2014年2月美国代表性众筹融资网站“Kickstarter”遭到黑客的攻击,许多客户的资料和交易信息被盗取和泄露,造成重大损失。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数据,2014年2月我国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终端多达220万个,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数量近700个,网站被篡改的数量超过1.2万个。

2. 操作风险。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做法》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以及系统或者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操作失误或不当会带来风险,比如风险系统管理、互联网金融账户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客户在信息沟通方面等等。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事物,它本身的操作涉及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处于迅速更新变化当中,这些对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况且我国许多从事互联网金融的网民在信息技术和金融知识水平方面的方差很大,尤其是占网民总数27.9%的农村网民(人数达到1.86亿)处于相对闭塞、文化水平较低的状态,他们加入互联网金融大军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更高,关于我国网民的学历结构详见图1。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和传统柜台式金融模式不一样,交易双方一般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易,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资质、信誉度的考察通常处于不充分的状态;同时互联网企业对其客户身份、信用程度的验证也存在漏洞,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很容易引发资金和信息泄露方面的风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9月的《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有74.1%的网民遇到过安全事件,总人数高达4.38亿。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程序员在对高频交易进行市价委托时,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发生故障,加上没能对可用资金额度进行妥善校验和控制,导致大规模异常订单的产生,给许多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操作性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3. 市场风险。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不仅要面临传统金融业的各种市场风险,而且它所面临的潜在市场风险很可能会更大。传统金融行业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在规避市场风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与之相关的监管机构和制度也比较成熟。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的互联网金融,在规避市场风险方面的保障机制和措施还非常不成熟。比如,就传统金融业而言,对商业银行来讲,中央银行,尤其是银监会是其对口的监管部门,它们对于存款准备率、同业拆借利率、信用资质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监管;对于证券行业和保险行业,则分别有证监会和保监会进行监管。

具有“长尾效应”的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从业人员覆盖面广,互联网金融企业种类繁多且不断变化,对于政府的监管而言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从一开始的“完全放开”到后来的“直接叫停”,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就目前而言,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主要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这自然是值得肯定的,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对于传统金融模式而言,如果在同等条件下,互联网金融在资金的吸引力方面显然处于明显的劣势,这是由资本市场“高风险高回报相伴而生”规律所决定的。为了吸引到足够的资金,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出了“超常规”的资金回报率,而它们提取的风险保障金通常也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例如2012年“人人贷”网贷平台总成交额达3.54亿元,而风险保障金总额却仅为三百万元,杠杆率超高,其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比如“股市大涨”、“房价大涨”等等,逐利的资本将会大规模地从互联网金融平台撤离,如果处置不当将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4. 违法犯罪风险。由多方面的共同原因,互联网金融还存在很大的违法犯罪风险。互联网传播内容的监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加之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巨大潜在牟利空间,对于从事违法犯罪的吸引力就更大了。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匿名性、隐蔽性、取证难、手机和电脑用户身份认证不严格等弱点容易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网络诈骗、各色钓鱼网站、洗黑钱、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事件频繁发生,每个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手机或电脑用户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9月的《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因网络支付发生安全事件的人群中,遇到假冒网站/诈骗网站的比例达到57.1%,遇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为39.3%,资金被盗被骗和账号密码被盗的比例达32.1%。

安装相应的安全软件对于网络诈骗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2013年我国电脑网民安装安全软件的比率已经达到96.5%,然而智能手机安装安全软件的比率却还较低,只有70%。与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网民在从事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安全意识过低,详见图2。

三、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案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在总体原则上需要做到既打击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规避金融风险,又要确保不阻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必须改革不合时宜的监管体系、制度,构建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搭建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更新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支持和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宣传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

1. 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立法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亟待完善。为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从业资格、准入门槛、权益,尤其是责任和义务(比如信息披露,客户的资金、信息安全保障)等进行规范和明确,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同时,必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互联网金融本身还处在迅速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很多潜在特征,包括优势、缺陷或者漏洞还没有充分显露,不宜过早地出台操作性细则,而是应当分阶段、有步骤地予以推进。对于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立法工作,应当“大胆假设、缜密论证”,首先可以出台一些宏观性、原则性的指导文件,例如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财政部等10个中央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不仅应当重视科学性和前瞻性,还应当充分重视借鉴该领域的国际经验。欧美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立法研究和改革,它们的互联网金融立法工作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备。研究和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金融立法领域的经验,乃是明智之举。

2. 搭建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实行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搭建统一、协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是规范互联网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传统上,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都是按照不同的行业类别进行分业监管的――比如银监会对应商业银行的监管,证监会对应证券行业的监管,而保监会对应的则是保险行业的监管。然而,随着技术和成本控制因素的推动,以及金融市场商业模式的发展演变,互联网金融企业普遍存在信贷、投融资、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跨界”经营的现象。

传统分业监管模式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同时存在着多重监管和监管空白两种对立状态。对于“有利可图”的领域,各大监管主体存在重复监管和处罚的激励,从而造成“政出多门”的乱局;而对于某些“无利可图”的领域,各监管部门又有可能相互推诿,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监管空白状态。因此,为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传统分业监管模式进行改革,比方说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负责机构,或者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以央行为主导,“三会”为骨干,公安部、工信部、工商总局、法制办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机构的协同参与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下,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可以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安排和协调一致。

3. 更新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它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科技含量较高并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对信息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占有比重,尤其是真实身份验证、信用验证具有更高的依赖性,从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国应该加强确保互联网金融安全的技术研发和投入,提高安全密钥和身份验证的可靠性,降低对国外的信息技术依赖。其次,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公民(尤其是网民)诚信档案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库,按照一定标准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程度进行评级和动态更新,对于涉嫌互联网金融诈骗的企业予以惩罚,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的企业予以信用降级处理。再次,公安部门应当加强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建设和投入,聘用具备互联网金融犯罪侦查技术的科技人才,以及对相关领域现有在职人员进行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培训。最后,在互联网金融的金融风险方面,主管部门应当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保障资金、利率上下限(可以比较宽松)以及资质等做出规定,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因杠杆率过高或操作不当,而导致大规模资金链断裂的金融风险。

4. 支持和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科学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离不开行业自律组织的积极参与。尽管行业自律组织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正式的官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但是与政府机构的监管相比,它们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局外人”的政府监管机构在信息搜集的速度和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方面通常会存在较大程度的滞后,而行业自律组织由于身在其中,在这些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目前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2013年8月,中国互联网大会之互联网金融中国峰会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俱乐部”(简称IFC1000),并了纲领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公约》。2014年3月26日,一家互联网金融二级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在北京顺利诞生。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由央行条法司牵头组建了互联网领域的一级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

我国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允许和鼓励新的,更加细分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鼓励已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发挥行业自律的功能。

5.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从来就不是完全独立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而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而言,其国际化程度就更加深化了。要想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效率,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早在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就发表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2003年,该委员会了《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和监管》;2007年,该委员会又了《跨境电子银行业务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都是互联网金融国际协作的倡导者和受益者。我国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配合与协作。在有关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规则和制度建设方面,争取主动权,提高发言权,确保本国的国家利益。

6. 宣传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最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广大民众,尤其是占全部人口半壁江山的网民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网民众多,网民科学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国家而言,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许多网民,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之所以屡屡遭受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篡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网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够,网络安全知识还比较欠缺。宣传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诈骗和其他互联网金融案件发生的频率。

参考文献:

[1] 傅啸,董明.股权众筹平台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8).

[2] 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2).

[3] 胡剑波,丁子格.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4,(8).

[4] 刘宪权.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两面性”[J].法学家,2014,(5).

[5] 刘越,徐超,于品显.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研究,2014,(3).

[6] 庞磊,阳晓伟.互联网传播内容治理监管机制及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

[7] 仇晓光,刘闻博.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论纲[J].江西社会科学,2015,(10).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9]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

[10] 张爱英.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J].经济问题,201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思想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项目号:14AZD10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潜规则的经济学分析研究”(项目号:15CJL006)。

作者简介:阳晓伟(1986-),男,汉族,湖南省邵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魏家富(1983-),男,汉族,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经济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投资经济学;房汉国(1988―),男,汉族,山东省寿光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2013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国际投资学。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6

在位于北京望京的豆蔓理财研发中心,技术人员正在对RS智能配资系统做升级优化。该系统的设计初衷就是帮助人们科学高效地配置资产,从而将所有个人闲置资产实时匹配给有需求的融资方,并以秒为单位结算利息。

这就是金融科技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事实上,金融科技企业的出现并非偶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天然地存在着密切联系。

金融是为提高资金融通效率而生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将所有闲置资金盘活,让每一笔钱得到最大化利用。在传统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主要依靠线下网点开展业务,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维持各网点正常运营。对企业和个人来说,办理存贷款业务也都需要在线下网点提交资料,时间成本也非常大。但依托互联网技术,所有的业务均从线下转为线上,消除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从而大幅缩减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增加了闲置资金被利用的周期长度。

此外,金融服务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这需要大量数据做支撑。在传统金融服务中,数据都是孤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很难实时共享所有数据,甚至同一机构的不同网点之间,也很难做到数据同步。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风险隐患,例如一人多贷、一房多抵的情况。但依托互联网技术,数据不仅能够实时共享,而且通过自动化的数据分析,能够极大提升贷款审批的效率,从而降低融资方的成本,提升资金利用率。

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技术导向确实已经成为颇具共识的方向。像豆蔓理财这种规模上不能与大企业比肩的平台,如今已沿着自己的逻辑,通过技术革新营造一个个小而美的金融生态,并据此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彰显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金融科技企业纷纷试水智能投资顾问,将人工智能的研发成果应用到金融服务上。

豆蔓理财自主研发的RS智能配资系统,目前主要服务于资金端客户。它通过调取投资行为数据,计算出该客户的投资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匹配到资产端。

但这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豆蔓理财希望打造一个资金融通的生态圈,将人们的每一笔收入都实时对接债权,随时可支取,但收益将根据投资期限上下浮动。这种融合了区块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自动配资工具,将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资金闲置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分散投资标的,降低理财人的风险。

应该说,无论是豆蔓理财正在努力研发的新一代RS系统,还是蚂蚁金服等大型企业已经完成的业务布局,都只是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个缩影。但金融科技的未来却远不止于此,它所要推动的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变革。

我认为,有关互联网金融公司转型做金融科技公司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有人甚至认为是企业把互联网金融公司改称金融科技公司,可以绕开监管。这种看法其实非常不专业。无论是金融科技公司,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应该在监管范围内开展业务,而且从目前的监管要求来看,金融科技公司并没有处于监管盲区。

应该说,业内主打金融科技的概念,是建立在对自身业务更加准确和明晰的认识基础上的,尤其围绕信息中介这个定位,金融科技的概念其实更加适合,因为既能彰显出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又能明示自身业务与金融业务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我觉得,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都还处于发展初期。金融科技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金融业务的质量和效率,现在各家都在沿着这个方向去研发各种各样的系统。

有人说金融科技是一个新风口,我觉得还没到那个地步,因为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都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机遇也非常多,主要还是看企业自身定位是什么。

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重点主要还是在技术研发上。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7

一、互联网给金融带来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催生出新的金融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电子商务的兴起,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则催生了第三方支付方式,这是由网上交易中钱货时空分离的现实所决定的,对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无害。但是问题在于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必将钱款汇给第三方和第三方将钱款汇给销售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决定了第三方账户中有大量的资金可供其开展金融活动,从而派生出各种新金融产品。例如2013年天弘基金曾尝试借助支付宝平台开展货币市场基金证券销售业务;余额宝和天弘基金的增利宝等都属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金融产品。

第二,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的产生。互联网上既然可以开展商品交易活动,那么开展金融交易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近年来在借鉴发达国家网络金融交易模式的基础上,国内先后出现了P2P网贷、众筹等金融交易模式。其中P2P网贷指的就是个人和机构通过互联网相互借贷的金融交易现象,众筹则是以特定的项目作为支撑,通过群众筹资完成项目的一种方式。和传统的金融交易模式相比,P2P网贷和众筹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

第三,互联网改变了金融活动的载体。

二、从互联网透视金融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当前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约束性较高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前,我国金融体系中供给者是城乡居民自己,实体企业则是金融需求者。这是我国为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创新设计的一种外植型金融体系,该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银行为中介,通过低廉的利率来吸收金融资金供给者(城乡居民)的存款资金,同时将所获得的资金以相对昂贵的利率反哺到实体企业,从而实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互联网时代下,虚拟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这种外植型金融体系成为实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仅靠银行信用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金融信用大致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市场信用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即银行信用阶段。所谓的银行信用指的就是以银行信用为担保,通过存贷款机制来延伸创造出派生货币的功能。在传统金融时期,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屏障,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道路,P2P、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银行信用已经明显难以适应金融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市场信用已大势所趋。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就是典型的突破银行信用,展示市场信用的代表,和金融市场需求相吻合,其受众多投资者的追捧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金融监管体制不利于互联网与金融系统的衔接

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基于传统实体金融构建的,这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愈加复杂的今天毫无疑问是相对滞后的,对于互联网和金融系统的衔接弊大于利。例如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对于各类金融结构的业务范围、投资银行的发放贷款、商业银行的股票、债权等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此一来欲要借助互联网来开展金融活动就困难重重,相反那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反而可以凭借自身规模较小的优势抓住法律政策的漏洞来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例如P2P就是典型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所开展的金融业务。

三、推动金融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以公司债券为基础

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哪怕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实体经济仍旧是金融的根本。因此,从实体企业的公司债券收入来推动金融改革是可行的。具体原因如下:首先是我国当前关于公司债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如此可以保证金融改革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其次是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公司债券具有一系列的独特功能,例如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司债券其实就是存款的替代品等;然后是公司债券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资本账户中的金融交易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以金融监管为保障

对现有金融系统进行改革,实现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融合,离不开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改革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这种情况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则可以保证金融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在坚持以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新时代的金融监管体制:人民利益原则,即做到以人为本,保障存款人、投资人、投保人的利益;信息披露原则,即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为投资提供重要参照;市场化原则,即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即时的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变动。

(三)以互联网为载体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已经离不开科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是昭示着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金融活动已大势所趋。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金融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好互联网和金融系统的关系。对此笔者认为将各项金融业务置于互联网上是可取的,例如通过开创互联网金融门户来拓展金融业务的服务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来吸引更多的新兴投资者;通过云计算、智能化技术来创新金融产品,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等。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很多人对传统金融产生了怀疑,认为传统金融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金融的新要求。对此笔者是持否定意见的,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并不能将其看作是独立于传统金融模式之外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其只是部分企业对互联网和金融有机融合的一种尝试。笔者相信,随着金融改革的进行,未来互联网将会成为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务也将实现虚拟和实体双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电子商务 互联网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我国互联网金融已出现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众筹、供应链金融、金融网销等模式并存,并且发展迅猛。根据《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自从2009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50%以上,而且2013年成功突破17万亿,同比增长38.71%,2015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1.2万亿,同比增长33.91%。以上数据显示出互联网金融各种发展模式在我国保持较快发展,交易总量节节攀升。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和传统金融的转型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我相信互联网金融将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福利,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根据2015年第三方支付市场核心数据显示,除支付宝在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占据接近半壁江山外,财付通也占据较大份额,另外还有银商、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京东支付、易付宝、环迅支付、宝付等支付工具竞相啄食。另外,根据《2015年网络借贷行业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2595家,较2014年增长了1020家,并且其绝对增量超过2014年再创历史新高。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借贷的畸形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活动,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对宏观经济、各个行业、各企业以及各交易者进行信息搜集和数据处理,发现出内在的经济规律,然后根据双方交易者的资信状况和供需特性自动进行撮合交易,故互联网金融平台扮演着信息中介、交易撮合的角色。而我国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却不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从事资金的融通,而仅作为沟通资金交易双方的桥梁,对双方资信状况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查,甚至许多网贷平台从事担保、垫付等中间业务,变相地为资金供给方“兜底”,信贷风险由资金供给方转嫁到网络借贷企业。

(二)传统金融仍占主导,网贷利率居高不下

《2015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显示出,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达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88.57%。并且,截至2015年年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达到了4394.61亿元,相较于2014年增长了32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络借贷总体规模又创新高,并以较快速度增长。但年报还显示2015年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3.29%,虽相比于2014年下降457个基点,但仍居高不下,说明互联网金融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征信体系薄弱,债务违约严重

据统计,2015年全国问题网络借贷平台就达到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其中,跑路、停业类型的问题平台数量分别增长了55%和15%,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由于债务的逾期和违约。债务违约直接制约着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立起覆盖全范围的征信体系已迫在眉睫。

三、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意见

(一)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以传统金融模式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为此,必须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实际的网络借贷中,并以它为根基。一方面,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是在对交易双方资信情况全面了解的情况而进行的自动撮合,这将会把信贷风险降到最小化;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而全面搜集关于宏观经济和各个行业以及相关企业的信息,发现实体经济资金供需缺口,可以有效地引导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益,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和相应的制约机制

一方面成熟的征信体系有助于及时、准确和全面地搜集到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定价和资金的配置,有助于;另一方面,成熟的信用体系有助于金融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政策的实施和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只有建立完善的、覆盖全范围的征信体系和相应的制约机制,金融市场信息才能更加真实有效、资金、各种金融资产价格和金融资产配置才更加合理、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才能更加有效、债务违约事件才会更加稀少。

(三)鼓励和引导多方力量积极参加互联网金融

虽然据2015年网贷行业年报显示已经有众多企业参与互联网金融,网贷资金总量也呈正数快速增长,但仍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的发展。一方面,我国仍以传统金融占主导,逐年增加的网贷资金总量仍无法满足网贷资金需求者的需求,网贷利率较高;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运行体系尚没有真正意义的形成。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银行和券商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这因为我国大部分社会资金都存储于银行,信贷资金充足。另一方面,深化与互联网行业的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积极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为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技术和网络安全奠定深厚的技术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虽然近些年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并设立了互联网金融协会,告别了过去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缺位现象,规范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但目前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仍不完善。应建立完善的准入、审批、托管、投放制度,完善第三方托管体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内部控制,建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筛选体系,对于有实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允许其上市,适时允许有实力的网贷公司吸收适量公众存款等,从而既促进和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又维护众多投资者的利益。

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经济需要个方面的创新来增添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基于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可以灵活调节社会资金,科学配置资源,从而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是经济改革的领头羊。所以,维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平.周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2).

[2]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财贸经济,2014(1).

[3]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

[4]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6).

上一篇:职高数学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