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7:42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1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微型课 课程开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Creation of Mini-less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AO Qu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reform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on the mini-lesson,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of opening mini-lesson, setting up level and other issues.

Key wordscurriculum reform; mini-lessons; courses setting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波澜起伏,课程设置方面总的趋向是: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强调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体验,并努力发展学生个性。

1 微型课的界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型课出现了。它是基于微格教学理论,最初主要用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其实质是在缩小的班级和缩短的时间内,对教学技能进行集中的训练。它缩减班级人数及练习课时长度,简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某一方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技能。那么,微型课具体应该如何界定呢?

首先,微型课是课。既然是课,那就有着与课一样的要求,比如,要有教学大纲,要有教案等等。如果按此要求来划分,有些系列讲座就未必属于微型课了。

其次,微型课与标准的课程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个区别是指在课时上。传统意义上的课的学时多数都大于30,很少会出现小于30学时的课。这在无形中将很多课予以放大,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非常拖塌。而微型课的学时数都比较少,可以非常完整紧凑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2)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微型课更强调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不过分强调体系的完整,更注重问题的解决。(3)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完成按照标准的课程对微型课进行要求的话,可能会勉为其难。因为微型课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其体系等多方面未必完整,如果按标准的课程去要求,很可能会出现缺项。

再次,微型课更强调问题的解决,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更注重技能的培养。我们可以以下面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对上述观点加以解释。假设我们开设了“计算机维护与保养”这门微型课,其大致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硬件维护、软件维护、常规软件使用、常见问题的处理。共计8个学时。上述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中有所渗透,同时也是面向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一部分内容。而这门微型课的开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日常使用和保养的基本技能,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一些。总之,微型课是指以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题编制的课时数不多的课程,往往以“讲座”或“系列讲座”或者是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校园中,这是一种“短、平、快”的应时性课程。它更加侧重于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一般可以理解为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其学时不超过30,多数在8~16学时之间。

2 微型课的开设原则

2.1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总体和全局观念

微型课的开设,其一,要与培养方案相结合,与培养目标挂钩,以就业为导向。其二,微型课本身是孤立的一门课,但就一个专业而言,应该是一个由多门微型课组成的一个附加的知识技能群,这些微型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技能或能力进行完善,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课程群组。其三,微型课的内容本身必须完整,也就是说,不论是技能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必须有开始和结束,都必须相对完整,如果与标准的课程相比的话,只是将其划分成更小的单元而已。

2.2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开设微型课的目的要明确。是解决问题,是以一个任务的完成为主,还是培养技能等等,其目标都必须明确。这样,即可达到教学目的,也可以避免出现随意开设微型课的现象的出现。

在此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即是否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微型课。我们认为,在不损害整体,不影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微型课。但在实际执行时,特别容易出现不易把握等问题。另外,就业市场很大,具体如何落实到课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面向大众教育的今天,如果不是订单式教育的话,面向就业的微型课的开设要慎重。当然,与标准的课程相比,微型课的灵活性及多样性更适合于在就业这个领域做些文章。

2.3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特色

不同学校的微型课不尽相同的,而其开设就要有其特色。如果你是财经类院校。那么,你的微型课就要有财经类院校的特色。而财经类院校的信息技术类微型课,当然不可避免的应该打上财经的烙印。如果各个专业把自己特色的东西,以微型课的方式面向其它专业开出,这或许是微型课开设上的一条途径。另外,微型课的开设出可以有其院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

2.4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时代感

微型课的内容要有时代感,体现出变化,充分发挥其灵活多样的特长。紧跟时代的变化,应该是微型课的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微型课的授课内容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 信息技术类微型课的开设

3.1 开设层次

(1)按内容划分。如果从微型课的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普及型、技能型、实用型,还有前瞻型等。普及型,是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技能型是就某一具体技能进行传授,如计算机的常规保养等。实用型以现场情况为主,可分为企业的或本地的,更侧重于实际运用。前瞻型是对某一学科的趋势或发展动向进行介绍。

(2)按对象划分。如果按开设对象划分,微型课可以分为向高年级开设的和向低年级开设的两类。当然,也可以分为向本科开设的和向专科开设的,也可以按专业划分,面向本专业的和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

通常情况下,普及型、技能型、实用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技能型、实用型,和前瞻型是面向本专业开设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在具体对象上可能是互相交叉的。

3.2 面向经管类专业的开设问题

在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微型课时,要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课程。比如,强化专业的实用性内容,强化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等,换言之,注意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尽可能地做到适中。

3.3 面向本专业的开设问题

在面向本专业开设微型课时,要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课程。比如,是否开设一些前瞻性的课程,是否开设一些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戴君惕.国外学校课程改革的若干趋向[J].中外教育杂志社,2006(1):7-9.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2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微课 说课 微型课

目前,说课与微型课是评定教师资格、培训新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的两种常见形式,而微课是近年教育界的新鲜事物。以近年广州市中职英语教师可参加的竞赛为例,2011年有广州市中职英语特色课型说课比赛;2013年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大赛,而2014年、2015年该竞赛只保留了微课比赛;2014年有广东省中职英语教师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广州市选拔赛,决赛为微型课展示。参赛教师普遍认为:对说课与微型课很熟悉,但对微课还处于摸索学习的阶段,未能准确把握其特点,未能清晰区分其与说课、微型课的不同。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形式,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因此,学习微课的概念,把握微课的特点,将之与说课、微型课区分清楚,非常必要。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一)微课的背景。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的60秒课程及英国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微课程”的概念,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秒~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分钟~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在国内,佛山教育局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2]。2013年以后,微课概念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升温。

(二)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概念首先由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给出,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他不断深化微课的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3年2月)[2]。胡铁生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深化了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概念。微课从“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发展为“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最后提升到“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不变的特征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针对“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制作。

(三)微课的特点。

1.短小精悍。5至10分钟为宜,时间紧凑。

2.重点突出。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目标明确。

3.依托网络。以支持网络传输的多媒体格式为主要载体,实现在线学习。

4.使用方便。资源容量小,适用于移动设备,实现移动学习。

5.自主学习。形成资源库,学习者按需择课,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对比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最早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会于1987年提出[3]。微型课,又称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基本教学训练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学院将之引进我国。时至今日,说课与微型课已成为适用于所有学科师资培训、教师选拔及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微课在我国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发展只有六年,有待教师进一步认识与研究。以下对三者的五要素(定义、内容、作用、对象及时间)分别进行对比。

(一)微课、说课和微型课的五要素对比。

1.定义.说课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研究,就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改进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4]。微型课,又称为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活动[5]。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2.内容:说课的内容是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学情及学法指导内容;教法与策略;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及其指导思想;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得失及改进措施。微型课的过程模式是学习研究、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组成微型课堂、角色扮演、准确记录)、反馈评价。微课的内容是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3.作用:说课的作用是丰富及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促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微型课的作用是使教学技能训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克服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使师资培训科学化。微课的作用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复习巩固;丰富的技术环境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环境。

4.对象:说课和微型课的对象是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微课的对象是学生。

5.时间:说课时间是15至20分钟。微型课时间是10至15分钟。微课时间是5至10分钟。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主要区别。

1.说课、微型课重在教师的教,微课重在学生的学。说课和微型课都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分别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听者的评价反馈,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及时改进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及技能水平。而微课是一种学习型资源,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而制作。

2.说课、微课重在教学内容,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说课,预测或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并得到评价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说课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对教学内容关注得比较多;微课是围绕或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微视频资源,重点必然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微型课是一种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对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教学技能的掌握为主,对教学的知识内容关注得比较少。

3.说课重在教学理论,微型课、微课重在教学实践。说课不仅要说“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做”、“理论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教师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另外,说课不是实际课堂教学,无法看到教师的临场发挥及教学效果。可见,说课侧重于教学理论。微型课的目的是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上微型课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的过程,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形成、掌握、达到熟练,微型课对教学实践的侧重是不言而喻的;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侧重的是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及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

4.说课、微课展示综合教学技能,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的分解。微型课的“微”是指从整体教学技能“微”出分立的教学技能,由分立的教学技能“微”出分立技能的内部层次,以及分析、评价、选题等微化[6]。微型课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进行系统化训练。微型课的特征是“分解”,而说课和微课就是微型课中各种教学技能的综合演练,并非着重于某单一教学技能。微课的“微”不同于微型课的“微”,它只强调其视频时间短、资源容量小。微课的内容除了微视频,也包含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学过程。说好说课、上好微课都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综合教学能力。

三、微课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英语微课有利于增强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技能水平。

微课的设计、制作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水平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微信短小精悍、易于设计实施,一定程度削弱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此外,微课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微课,在实践中检验微课成果、优化理论,在良性循环中,促进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英语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微课时间短、容量小、易于网络传播,极大地拓展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另外,传统教学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上”的现象很常见。微课可以为各层次学生提供补充学习资源,学生可按需选择。英语微课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节奏慢、学习被动的缺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提供资源的支持。

微课不仅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作为新生事物,微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满足了新时代学生对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同时,微课带动英语教师更加积极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英语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微课,这种英语教学新资源非常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王蕾.通过说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10-13.

[4]陆昌然.小学数学说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5]严瑾.基于Web2.0的微格教学系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6.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3

关键词:微课;微课开发;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63-03

一、引言

2011年以来,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被广泛认可,在国内的发展势头良好。它既可以作为正式学习中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师教学,又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资源辅导学生学习,这种优势使得以微课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在教育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迅速展开。以苏州G区的中小学为例,目前已完成“万节微课”的迁移与标注工作,为教学资源的结构化、系统化开发提供了核心基础。

在知网上以“微课”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的凤毛麟角到之后的成百上千篇文章,足以说明近年来对微课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展开。目前对微课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微课的应用与实践、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前者注重实证的研究,后者偏重技术的应用:微课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往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以微课为资源展开教学实践,评价教学效果。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研究则侧重于从技术的层面,结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前期的微课开发研究。综合这两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制作)与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应用与实践的研究偏重于个案的教学设计,是否普遍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有待考究。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如何,微课开发与微课应用是否接轨,教育相关部门未来如何开展微课培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以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问卷通过G区教师发展中心下发,教师样本学校来源基本涵盖G区全部中小学校,参与调查的1381名教师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为了了解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现状,参考胡铁生对高校微课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选择性修改。问卷采用问卷网网上发放的形式,共收集问卷总数1381份,通过数据有效性的筛选,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235份,问卷有效率89.43%。

数据分析采用SPASS20.0版本。数据分析分为两部分:描述性分析,描述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二维交叉表卡方检验,通过对教师3个基本信息和7个微课开发与应用因素的数据分析,以描述不同类型教师在微课开发和应用中的差异性(见表2和表3)。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能够收集到有效数据的前提是调查对象对微课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对微课了解程度为非常了解(9.49%),了解(57.28%),了解一点(31.72%),不了解(1.52%),基本符合调查前提,具有研究调查的价值性。

1.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对于中小学教学中的微课,时长为多少最合适呢?调查数据显示,认为5-10分钟最合适的教师比率占到74.28%,远超认可时长为5分钟以下的16.04%,这种结果一方面说明5-10分钟的微课时长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与胡铁生相关研究中显示的高校教师对微课的时长定位普遍趋向于11-20分钟相比较,中小学教师接受的微课时长偏短的原因应该与学习者的年龄较小有关;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信息的了解,G区教育相关部门培训或比赛对微课作品的要求时长也在此范围内,说明培训或比赛规则导向性也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

2.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现状

微课的开发可以细分为前期的设计和后期的制作两部分。微课设计,即细化知识点确定微课主题,并根据该主题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这是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作用的基础;微课制作,即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式进行微课的录制或拍摄,通过后期编辑呈现出作品,这是微课是否为教学加分的关键。

(1)微课开发的设计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设计以明显的优势(72.34%)成为教师心目中微课开发的核心要素。那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主题的确定从何而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78.06%的教师会选择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或考点内容进行微课的制作;69.66%的教师会根据某个教学环境、活动或进程进行微课的设计;50.83%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设计微课。

重视教学设计在微课开发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盲目的开发微课造成其质量不高、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高水平、可推广的精品微课的开发,是值得加强重视的微课开发环节。

(2)微课开发的制作阶段

微课的制作工具有很多,问卷数据显示,基于PPT进行微课制作的比例为72.19%,位居首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PT课件制作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因此,应用PPT已有功能进行微课制作对中小W教师来说是最简单易学的方式。此外,利用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进行微课制作的教师占65.82%,这与教师微课制作培训的软件推荐有关,同时也说明录屏软件有一定的功能优势。

即使微课制作工具有多种选择,也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会独立完成微课的制作。调查数据显示,完全自己制作微课的教师占比为63.36%,以自己制作为主、其他人员辅助的比例为40.41%,还有13.90%的教师自己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微课成品的呈现则需要完全交由其他人来制作。

表2数据为微课制作方面的相关数据卡方检验的结果,从微课制作的整体难度来说,在性别和教龄中的差异尤为明显,具体来说,男教师或教学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认为微课的制作难度更小一些,因此,他们会更有信心的选择自己独立制作微课,这一点从微课制作方式选择的差异性上也可以显现出来。在微课制作工具的选择上,上文描述性分析中提到的PPT和录屏软件的应用居前列,进一步的差异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女教师更侧重于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男教师会尝试其他新的工具去制作微课。值得一提的是,Flas制作工具在中学教师中相对更多的被使用进行微课的制作,说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对教师微课制作软件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换言之,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微课制作工具选择的引领作用。

微课制作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一项技术层面的考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一线教师群体中存在着微课制作方面的“种子教师”:他们更了解微课,因而自己独立制作微课,并且尝试不同新颖的模式。这些“种子教师”偏向年轻化、男性以及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他们应该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培养的微课带动者。

3.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应用现状

制作微课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并且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根据调查,只有6.01%的教师经常性的使用微课进行教学,68.07%的教师在教学中偶尔使用微课,剩下25.92%的教师从未在教学中使用过微课。与之前关于微课制作的问题比较来看,部分教师虽然会参与制作微课,但对微课的具体用途尚不明确。

为进一步探究微n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教龄较长的教师对微课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其微课开发的目的更多偏向于完成上级的“任务”;在知识结构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授课年级越高的教师认为微课制作的难度越大,加重了工作量从而影响正常课程的授课,因此他们也并不是为了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而开发,微课利用率自然也不高。

由此可见,微课应用不充分一方面原因是教师对微课的了解程度不深入,认为其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归因到微课开发目的并不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的,而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目前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等教育新产物的出现可以让教育相关部门对微课的推进工作有新的方向:将微课以任务式下发的模式改为提倡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价值。

四、小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研究者对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的开发和应用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结论陈述,并提出建议。

1.对微课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建议采取局部带动整体的策略

不同性别、教龄和学段的教师在微课了解程度、微课制作难度、微课开发目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微课推广初期,首先被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好的男教师或教龄尚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教师所熟悉,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相关部门可以有选择的培训上述对微课更有兴趣的“种子教师”,就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以“种子教师”微课研究和微课教学实践应用的成果带动学校甚至学区的教师,循序渐进地达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开发微课的目的。

2.微课培训导向性明显,建议分学科推进个性化微课开发

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在微课开发方面受相关培训的导向性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微课合适时长和微课制作方式等方面,导致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开发的微课形式单一、无创新性。建议在前期通识层面进行微课教学相关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科层面展开: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展开内部微课开发模式的探讨,例如物理学科就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实验软件进行微课的制作,操作方便且形式新颖,同时具有学科特色。

3.微课开发与应用脱轨,可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推广应用

了解微课及开发微课的目的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但本研究结果却发现只有微乎其微的教师经常使用微课进行教学,近四分之一的教师从未使用过自己开发的微课,那么微课的开发有何意义!究其原因是教师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开发微课。随着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等新型教学模式和资源的兴起,微课这种小型资源的应用范围开始拓宽,教师结合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微课资源才能够最大化的体现其价值。

微课从最初被引进中国,几年时间已经在中小学甚至高校中逐渐开展,虽然微课的开发是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但是长久来看,微课开发与应用对教师进行结构化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立足于苏州市G区中小学进行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相关研究,但由于该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不能够代表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微课开发水平和应用现状,有待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4]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7]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8]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4

中国教育体制之所以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是因为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承载社会和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教育体制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是全人类的,外国对教育的改革也启发着我国教育模式的转变,所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学科的分值、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就初中地理而言,有些学校开始引入微课教学理念,即利用多媒体等电子产品来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攻克,专门针对个别重难点方面进行一步一步的分解,最终使学生理解。微课的生命力很顽强,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在不违背学习本质的前提下,对地理课堂教学换一个方式来讲解,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微课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能会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教育如何改革,教师只需要关注微课对学生学习地理所起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成绩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依然是教育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微课教学对初中课堂的作用

(1)打开学生思维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理科的思维模式,但是对于理性思维较弱的学生来说,地理一些知识点十分生涩难懂,教师如果依据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差池。所以把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从声、色、行、光等方面的展示直接刺激学生的视线和思维,引起共鸣和思考,同时可以激起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地球与地图》这一章时,学生分不清经纬线以及宇宙、银河系等一些概念,便可以使用微课讲解,直接展示经线纬线的形状、长短、指示方向、度数划分及大小等,接着展示地球、火星、木星、银河系……依据课本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打开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的学习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型教学模式和理念中,教师应避免让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这样效率并不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而微课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先导入即将教学的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力,比如可以提问法(反问法)、抒发激情、创设情境等方法,而如今更为常见的则是微课法,特别是在讲解比较枯燥难记的知识点时,比如教师在讲解《陆地与海洋》时,可以以播放幻灯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海洋、陆地、岛屿等部分,初中生对未知世界会产生好奇心,所以在展示这些环节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有选择的展示,可以选择美丽的岛屿、湛蓝的天空海水、可爱是动物等一系列事物,从而激起学生的吸引力:这是哪里?这是什么?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世界六大板块四大洋等知识,就可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这些生硬的知识,也利于学生的记忆,从根本上提升地理课堂效率。

(3)巩固学生成果

微课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涩难懂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度复习,达到巩固的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将ppt或者视频网址传给学生,学生可以回家进行再度复习,不必担心学生漏掉教师上课所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更可行的是衔接即将要讲的内容,由于地理的知识点不同于其他学科,地理是比较连贯性和集中的,教师可以在讲解下章内容时,衔接上一章的知识点,既复习了所学的,又可以因此引入新知识点。比如在讲解《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时,第一节是讲解日本这个岛国,第二节是讲解东南亚国家,教师在制作微课教学时,便可以在开头制作出日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再度回顾知识,接着依据日本多火山而引入火山国家,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再引入东南亚,同为多火山的地区(国家),这样对所学知识是种巩固,同时也引入即将学习的章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方便学生掌握繁杂知识

高中地理较初中地理来说理论性更强,更强调理科类知识,比如算昼长、夜长、国际日期变更线以及时差时间的计算,但是初中地理的知识点较杂乱,分为很多细小的知识,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点的梳理概括,很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微课的引入可以适当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知识线。比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分布、人口分布、温度带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行政区划分布、民族分布、地形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等比较细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知识线路,将降水分布图用图片的方式放映出来,同时教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与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大致走向是相似的,教师可以将两幅图片重合,将两种类型以不同的颜色标注,以视觉冲突来让学生记忆这两种的分布地区,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南方地区的福建省为例,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区为湿润区,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等等,这种对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更容易解决学生对知识点混乱不清的问题,提高地理成绩。

(5)提高学生成绩

微课教学不只是适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巩固,同样也适用于解题时的技巧性的分析和理解,对学生掌握常见基本题型和形成独立的答题体系有一定的帮助。由于微课不同于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微课更具有灵活性,是更加科学、合理的对知识的一种讲解,突破了传统板书模式,形成了新型的体系。比如教师在进行期中考试卷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全班学生成绩,分析错题的类型和题目,比如学生经常在经纬度方面失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直接明白下次遇到此类题型时应该更加注意,同时可以归纳常见题型,向学生讲解此类题型的惯用思维,依据思维答题,从而掌握解题的关键,答到要点,快、准、狠的答题,直接找到关键点,准确的描述,从而提高题目正确性也节约了时间,最后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一些最容易失分的题型,并将正确解题思路展现出来,给学生形成一种新的解题思维,避免学生丢失不必要丢失的分数。

3.总结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5

国外对微课程研究较早,也较为系统,其资源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随着可汗学院和TDE-ed这些世界知识微课资源网站的建成,微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概念阐释、特征解说,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微课程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与策略,以及如何评价微课程等方面的探索较少甚至是空白。本文试图填补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研究方面的空隙,在明确微课程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

一 微课程的由来

早在1960年美国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和斯坦福大学为推动学校资源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兴趣,分别推出了微型课程(又被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进入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勒鲁瓦.A.梅格鲁( LeRoy A.MeGrew)教授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在诸如舞会、搭乘电梯等非正式场合情况下向非有机化学专业的人士传播化学知识。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s)的项目,其课程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教学目标单纯而集中,且较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完善和学生学习情境与活动的创设。这种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又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教学支架。之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 -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4年7月,英国又启动了时长为15分钟的教师电视频道,并积累了长达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6年哈佛大学推出“8分钟教学视频”;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一分钟课程”,正式提出“微课程”概念,并对微课程的设计提出要求。

二 微课程的内涵

(一)对于微课程的基本理解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世界迅速走红,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落实,我国欣起了微课程研究的热潮。那么,什么是微课程呢?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微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所谓“课”是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或“教学的时间单位”,因此,从“课”的角度解释微课程,其内涵即指短时间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持这一观点的如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他认为微课程即“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这个在线教学视频是指30秒到20分钟不等,内容包括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等,可通过PC、摄像头、手机、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短视频。

也有学者认为微课程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程”,所谓“课程”是指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环节的总和,因此,从“课程”的角度定义微课程,其外延应该包括微视频、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持这一观点的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他认为微课程即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且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个小课程的媒体格式有微视频、音频、PPT、文本等,但不管什么媒体格式的微课程,都要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31中小学微课程研究专家胡铁生也指出,课程是指以5~10分钟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在内的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微课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微课程的核心元素:(1)一段短时间的教学视频或音频;(2)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3)完备的教学设计;(4)具有流畅的网上学习平台和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5)允许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6)适合于移动学习。

(二)微课程概念理解中的误区 基于微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在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实践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微课制作视为一个技术开发过程

微课制作只有教育技术人员才能做。微课确实需要技术支持,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支持,但微课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资源类型,因此,微课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下的精细创意的教育设计的产物,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制作微课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这个人就是教师。

2 把微课视为课堂教学的截选,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

其实,微课,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其初衷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其内容是高度浓缩又相对完整和系统化的。中小学微课研究专家胡铁生指出,微课的设计制作理念是“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包括一段精彩的5—10分钟的教学视频,以及与视频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胡铁生)。而一段截取的微型视频,从完整性来说,它缺少了微课必备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源,即便是作为微课中的核心成份——教学视频,不管它是课例片断、微型视频还是微型讲座,如果它时间虽短,但内容不集中,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微视频。

3 把微课制作的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特别是拍摄和后期编辑上

比如购买价格昂贵的拍摄仪器,过于追求画面的清晰,导致在微课制作中后期编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其实,真正制作微课过程中,微课内容的主题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才是核心环节,忽视了这些核心环节,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将不佳。

4 把微课程制作与设计视为教师个人的事

胡铁生指出,微课程资源除作为核心部分的微视频外,还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6个方面的配套资源,微课程资源只有融人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平台或系统中才可能被广泛利用,否则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因此,开发连贯性、完整性、系列化微课和学科化微课将是未来微课的发展方向,而系列化、学科化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更需要团队协作,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式的开发只能使微课程建设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微课程的制作与设计原则 目前关于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主要从谈移动学习的角度谈其设计原则。如Ally提出移动学习的三条设计原则:(1)内容呈现的有限性和有意义性,即适应短时记忆的有限性,移动学习的内容呈现应以5—9个有意义的模块内容为主;(2)尽量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概念图或知识网络,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3)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即提供课程的总体框架,以便学习者在每个片断化的学习中能把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相联。克拉克( Clark)和梅尔(Mayer)提出六条设计原则:(1)多媒体原则:使用较小的文本块和弹出式窗口呈现图片;(2)音频原则:以音频代替文本,且尽量减短解说;(3)接近原则:把相关性的内容以链接形式联系在一起;(4)精简原则:避免出现重复的信息(包括语言的重复);(5)精确性原则:不要使用任何与学习内容或情境不相关的信息,包括插图、音乐或环境噪音等;(6)对话性原则:在屏幕上设置小图标以引导学习者,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的旁白或文字与用户进行对话。

国内学者顾凤佳提出五项微型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原则:(1)最小模块原则:每门课程应由5~9个有意义的、连贯的内容组块组成,以便学习者利用零碎学习时间进行学习。(2)多样化原则:包括版本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版本多样化即同一内容设计成不同格式,适用于不同终端设备,既可能在功能型、智能型、触摸屏式手机上应用,又能在笔记本电脑、音频设备上使用。内容多样化是指要设计多种学科的微课程。(3)互动性原则:在微课程设计中应设计互动性、协作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习者批判性、创造性、协作性地完成知识应用过程。(4)快乐体验原则: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应让学习者伴随一种更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体验,要求一是所设计的活动要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并能引起其兴趣;二是采用文字、声音、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三是界面设计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使之更简单、便捷、高效化。(5)个性化原则:移动学习为教师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

笔者认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原则应包括:

(一)知识性原则

微课程要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点,知识性是其内在属性,也是评价微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知识性原则首先要求所选择的主题要有意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只有某学科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才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一些课程中的概念,在现今“知识离我们的距离只有一根鼠标多”的网络时代,知识大多可通过网络查找获得,因此这部分知识如果制作成微课就没多大意义。另外,知识性原则要求微视频中教师授课要有完整的结构,如要有引题、内容讲解、小结,及体现主题要求的练习。引题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学习,内容讲解是核心,小结是为强化所学内容的知识性,练习为巩固所学知识,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兴趣性原则

微课程最主要功能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干扰——如网络游戏的诱惑、网上购物的冲动、浏览各大新闻网页的习惯等。微课程要内在驱动学生者自觉排除外在干扰因素,专心于微课主题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维持显得很重要。因此,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从主题选择到内容呈现形式及配套资源的建设等,都应该有助于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所选择的主题要具体、实用,并用幽默、精练、点睛式的语言呈现出来,以便立刻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工程中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月亮能够代表我的心?》”“十句话谈论天气”等都是较好的微课主题;内容呈现形式上,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考虑微课使用对象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国外较成功的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素,如TED-Ed提供的微课程内容呈现形式除真人讲解演示外,还采用了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呈现的界面生动多彩,内容简短精练,非常符合中小学生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可汗学院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在配套资源建设中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和自定学习计划,知识地图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网络地图的形式串联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路径。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用户作为自己的教师,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及测试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习计划。在学习和测试结束时,网站还制定了一套“成就”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颁发“勋章”,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微型化原则

不管把微课程视为一种资源类型,还是视为一种教学活动,微课程与其它类型的教学资源或学科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微”字,有学者指出,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故事、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内容直指具体问题(黄建军等),因此,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必须突出“微”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微”,即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目前我国微课大多在5~10分钟之间。这符合心理学上人的短时记忆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有效学习时间是1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知识的遗忘速度变快,因此微课程制作和设计中要把握好“微”的时长特点;二是内容“微”,内容“微”体现在所选的主题小而具体,内容设计最小模块化。在主题选择时要注意,所选的主题应该小而具体,如“PPT字体的选择”“网分搜索的技巧”“英语单词记忆秘籍”“电大学员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小而具体的主题比较适合制作成微视频。相反,一些需要持续进行课堂讨论的内容、需要深入学习知识的课程、比较复杂的知识等都不太适合制作成微课。当然,这里强调微课程的“微”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少,而县指内容精简凝练,是精简和浓缩。

(四)移动性原则

微课程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移动学习,使学习激动更为便捷化和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因此,移动性原则也是微课程设计和制作的原则之一。移动性原则体现在微课程资源——包括微视频和辅助资源,既可以通过PC进行学习,又适合于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通过PC进行学习即通过远程网络下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是指基于智能手机、PDA、超小型上网本等设备的学习。移动性原则要求微课程建设中的资源格式,特别是微视频格式应该适合利用这些移动终端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 研,2013(9).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J].中国教育,2004(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2013(4).

[4]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卟广东教育,2014(4).

[5]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6

[关键词] 老年人学习; 社区平台;微课教学

一、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学习的需求

中国具有庞大的老年人学习群体。一般说来,60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末的抽样调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是1.37亿,张总人口的10.1%。按照联合国的划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当比例为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中国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则达到2.83亿,占总人口的19.1%。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加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给中国提出老年人的有质量的生活要求,不仅物质上而且健康、精神和文化需求。具体的说:

首先,经常从事学习活动的中老年其智力的衰退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老年人自己必须养成勤于用脑的习惯,可以延缓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其次,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由于因退休后的社会角色变化、由于年龄增长而身体健康下降等因素,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如果老年人通过上社区或社会其他的学习机构,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可以克服老年时的失落感,减少消极情绪。第三,根据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发展都不会停止[1]。因此老年人在老年阶段的学习,就是自身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为,为了不为社会淘汰,老年人也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既提高了生存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加上现代核心家庭需要老年人的帮助和照料,尤其是帮年轻夫妻照顾和教育小孩,更需要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课程和现代比较科学的抚养孙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

二、社区是提供老年人学习的主要渠道

由于老年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原有主要通过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学习,现在日益难以容难,尤其是中低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年人活动学习场所,越来越多的出现以乡镇、街道创办的社区老年学校;另一方面,从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看,主要是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就近学习也是契合老年人养老的模式[2]。

基于上述这些实际情况,社区要打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平台,让老年社会组织对老年人学习发挥积极作用,在一些社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已初步建立了下属两条线即门类齐全的老年协会和功能完备的老年学校,做到镇有协会,村有分会,镇有学校,村有分校。社区教育平台延伸到每个一村,社区老年人通过这个平台,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了问题,要想让社区真正成为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社区难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够反复教学与学习的资源,进行资源的互通,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微课教学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形式。

三、微课是提供社区老年人学习的主要形式

(一)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认知心理特征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先天遗传的生理因素和健康状态,也取决年龄和心理因素。从健康角度, 高龄老年人比中低龄老年人、青年人容易疲劳,不宜长时间的学习。从记忆力发展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后,记忆力发展会明显的下降,是尤其短期记忆,如果多而复杂的内容,很容易混淆与丢失信息,人的大脑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但未曾利用的潜力高达90%,所以细胞的死亡量不足以影响老年人的智力活动,因此老年人仍具有较大的学历潜力,但不宜在短时间里学习量大而复杂的内容。从根据认知心理规律角度,人和动物学习活动的第一步首要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 然后通过传入神经在大脑产生感觉和知觉, 但是在人体的各种器言和功能中最早衰退的恰恰是感觉器官, 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器官。

(二)微课的特点适应老年人学习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所谓微课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小单元,以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其特点主要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且内容具体、资源容量较小等,微课的这些特点特别适合老年人的学习。

1.教学时间短。一个微课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由于生长的自然规律,老年人功能在趋于衰退,首先衰退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这就难以持久的注意力,加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容易疲倦,不适宜长时间的学习。

2.学习内容较少。一个微课一般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微课就具有主题突出,聚集问题焦点,把复杂众多的学习内容,以每个精简的教学课件形式展示的优势,是符合老年人的认知心理特征的。同时老年人的学习内容偏重于实用型知识,不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只要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学习就可以,而且60岁以后的老年人,记忆力已经明显的下降,是尤其短期记忆,如果多而复杂的内容,很容易混淆与丢失信息,从这个方面说,也是适合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形式。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伴随老年人记忆力的下降,尤其短期记忆的下降,反复学习已学的内容很有必要,而便于下载携带和保存的微课视频则是老年人很好反复学习的工具。

(三)微课教学弥补了社区教育服务的教学资源的不足

目前来看,我们国家要想在社区有专门的教学师资是不现实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学习环境还是有可能的,因此,社区老年人的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内容和教学手段。微课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一段视频,一具有反复使用反复学习、可以复制和移动的特点,社区乃至村镇只要有电脑、投影仪、网络等就可以开展微课教学和学习活动。

四、提供适应社区平台下老年人学习的微课注意几个问题

微课教学从短小的形式上符合老年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能力差、长时间学习体力不足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也由于其反复运用和反复学习,弥补了社区老年人学习的教学资源不足,具有其优越性。但也正因为短小,内容转递的知识信息有限;也会因为制作困难加上可以无限期的运用,容易导致更新不及时等缺点,因此,在社区平台下老年人学习的微课教学注意几个问题:

(一)微课教学的内容要丰富多样

老年人再学习不仅不同于青少年的义务和学历教育,而且也不同于成年人的学历教育和充电教育。老年人的学习不再是为了求职谋生,而是为了身心健康、自我发展和社会回归的需要,因此对于学习更多的是从自身的需求、爱好等出发,根据宁波老年大学的经验,他们设有健康保健、休闲娱乐、文学语言、实用技能、家庭与人际、社会政治、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等方面内容。其中健康保健方面,包括"营养规划、医疗疾病资讯、老年人疾病预防与照顾、身心保健常识以及健身活动";休闲娱乐包括"摄影、声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文学语言包括"文学、历史、诗歌欣赏、普通话学习等";实用技能包括"中国结等民俗技艺、家电维修、烹饪、电脑网络、投资理财等";家庭与人际方面包括"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家庭教育、参加社会活动等";社会政治包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规、社会潮流、国内外时事等相关内容";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包括"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生命意义探讨、自愿者服务、发挥自身潜能等内容"[3]。此外根据兴趣,可以有特殊专业,比如钢琴、古筝、电脑学习等。

(二)微课内容要及时更新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微课教学一旦使用就具有反复使用反复学习的特点,但是每一个微课内容虽然短小,制作起来还是比较费时费力的,成功制作一节微课要编写、设计和录制,经常要反复修改讲课稿件,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录制微课更是反复录制,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认真聆听。因此一般录成后可以无限期运用,正因为微课使用的反复性和使用时间的无限性,很有可能导致微课内容的不及时更新。而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是越来越快,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也需要关注微课内容的时效性,要及时更新。

(三)微课教学要与讨论动手等形式相互动

老年人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导致生理老化,反应能力逐渐迟缓,心智等能力也逐渐退化等,就要求学习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微课教学一现代化教学设备为载体,短小精悍为特点,能够充分调动老年学员的视听等多种器官,以增强记忆、接受知识、增强理解。但根据彼得森研究,老年人较之于年轻人的学习,比较倾向于"场地依赖型"学习形态,即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喜欢与同辈们相互讨论的互动关系,因此微课教学要与学员的参与相结合,通过讨论或操作相结合,尤其是教授实用型技能的课程,比如烹饪、插花等,不仅提高学习兴致,而且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心理的毕生发展,河南教育(上旬)[J],2008(12)

[2]顾大男, 仇 莉.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2003第19 卷第2 期

[3]胡迪利.宁波市城市老年人学习需求与对策研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40

作者简介: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7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杨波教师回答:

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地理小问题、小现象,华丽转身为地理微课程。地理微课程的提出既是一种教学观念上的创新,而且也有益于利用最新的微时代成果完善地理课程的发展,让地理课程在宏观教育背景下具有更大的活力。

微课程即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可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从教育科研角度,许多地理一线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拿出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通过地理微课程,可以提炼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作为地理微课程之素材,并成为教育研究的切入点。由小处着手,向更大方向进发,最终带动地理教育教学科研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地理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典型地理微课程资源试作探讨。

1.地理微课程之音视频来源

地理微课程的课程资源视频、音频来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央视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都有很实用的地理视频、音频资源。央视网站的视频比较齐全,以区域地理为主,对于加强学生对全国各区域的直观印象有很大益处;中国气象频道网站主要是大量与气象有关的自然地理视频,从大气环境、洋流到地球运动,也介绍全国各个区域的天气特点,具有一定区域性;国家地理测绘局网站主要是测绘地理类视频,对于解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非常实用。当然,许多网站由于面临改版问题,会出现有些视频不能下载,只能在线观看的限制,可以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将这些视频录制下来,或者通过临时文件下载方式先下载到临时文件夹里,再通过软件,把这些视频拼接起来,作为完整的视频加以利用。

2.地理微课程之软件使用概述

视频处理一般都使用Camtasia Studio 7这一软件,当然也可用一些更专业的视频处理软件,但是笔者通过比较使用,发现其它软件或功能不够丰富,或功能太复杂导致视频容量太大,根本无法让一般的存储工具储存。通过Camtasia Studio 7软件处理视频,一般不会过多增加视频大小。如果要求更清晰的视频,也只是稍微有所增加,大多移动媒体都可以承受,这是此软件的便捷之处。

3.地理微课程之主题内容选择

微课程主题选择广泛,只要是题材微观并通过教师调研学生学情,可以通过其自主探究学习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作为微课程主题。例如,自然地理中的难点——雨带的推移。雨带的推移知识点很小,但是学生如果一直停留在静止思维状态,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雨带推移场景,那么这一知识点一直会是个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南旱北涝、北旱南涝的形成机制就会更难。如果把这个问题转化成微课程,让学生在微课程中自己体验雨带的推移,并配上雨带推移到不同区域及其造成的不同天气现象,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更容易理解这一难点。

又如,对于最难以理解的地理信息技术,可在地理微课程中,首先提出情境,进行城市规划,了解这个城市的道路、桥梁、商业、农业、工业等分布。先需要找到含有这一情境的微视频,然后引入思考情境,再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解决城市规划的技术主要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在微课程中让大家看到其系统的操作演示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确实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些情境的连续创设(微课程中情境的创设本质上就是视频、文本、图片、解说的选择与使用及编辑,处理好这些要素,即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既把自己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又在情境中学习到其技术的具体使用及选择。

4.地理微课程之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不受“微”胁。笔者认为,播放媒体可以是微媒体,如手机、iPad,也可以是教室的大屏幕投影仪、电子白板、学校操场的大型屏幕等,这些大型传播媒体是微课程播放的极好工具。一个微课程既然被开发出来,就应更大程度地去扩大其课程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学习者感受到微课程的力量。从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生在校期间严禁带手机,严禁带一切相关的移动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开发的微课程学生无法通过手机等设施看到,应积极扩大微课程的播放媒介。

用途不受“微”胁。微课程虽然形式微小,但为了能够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它的结构、内容也应具有相当分量。因此地理微课程可以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作为地理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可以把微课程作为引入新课、结束新课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学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承转,还可以作为新课学习内容或课前、课后学习材料。总之,地理微课程要发挥出最大功用,应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实际作出适当选择。另外,微课程的用处除解释一个小问题外,其音乐、文字、视频交融的效果可为课堂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化角色,深化学习。

170.如何开发高中地理微案例?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丁夏男教师回答:

高中地理微案例教学是对地理微观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所示材料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即教师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微型案例,组织学生思考(情境问题)、学习、研究、交流、展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微案例和微课程相关联,是微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微课程,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质和课程标准要求,使地理课堂“进入”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案例,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它更加具体化、典型化、生活化、细微化,更贴近学生实际。这种“场景式案例”的运用,可在导入中使用、可贯穿教学环节的设计、可在教学收尾中运用。对教师而言,更具操作性,更加简易。高中地理微案例的开发注意以下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

准确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依据。高中地理课标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要求地理微案例设计能够处理好三种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合作与学习、竞争与独立的关系;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绝对化,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欲望,使每一位学生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地理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出示微例:“煤城”枣庄最初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地,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濒临衰竭,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煤塌陷地治理和村庄搬迁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公共服务功能大量缺失;地方财政困难,民生保障压力巨大。2009年,国家确定枣庄市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枣庄市转型发展创造了机遇与挑战,增添了新的活力。出示情境问题:①试推测枣庄市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②借鉴世界著名区域发展的经验,请设计枣庄市“再生”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任务驱动,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进入情境”和“跳出情境”中,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与迁移。

二、基于具体学情

深刻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关键。只有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才能适时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学习需求,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如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学习的地理知识点高于学生“最适宜发展区”时,教师应及时搭建“支架”,建立知识铺垫和学习背景,给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学习阶段成果,教师应给予学生公正与鼓励性的评价,进行层层启发,最终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例如,导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时,创设对比情境,出示微例:“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一个海边小渔村(见图1)飞速建设,三十年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大都市,那就是深圳(见图2)。

展示情境问题:①深圳曾是一个小渔村,那时候的深圳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现在呢?②思考深圳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教师把深圳前后区域发展微例作为导课案例,让学生学有所思,由此为载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进入教学主题。

三、基于地理情境

创设生动情境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基础。地理学科反映的是动态复杂的宏观世界,它基于丰富的地理事象,演变出抽象的概念及规律。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间接知识的习得,教师可以整合多种教学元素,如图像、影像、声频、动画,以多媒体为载体,将地理知识直观形象地加以展现,将内化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学生可以感知的景象,使单调的文字符号物化为学生可以认知的场景与故事,把每一位学生置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自觉地接受情境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热爱地理学习的情感。例如,进行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主体部分学习时,出示微例:匹兹堡最初是个印第安人的小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二战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地位显著下降。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看到一批高科技的保健品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计算机软件子公司等已经在匹兹堡市内外安家落户。设计情境问题:①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有哪些?②成长阶段:二战后,匹兹堡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瓶颈”? ③转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匹兹堡的“困惑”是什么,美国人口在这个时期迁移特点如何,原因是什么?④再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匹兹堡如何从“没有屋顶的地狱”变成“知识城”?

学生首先阅读教科书上给出的四个知识窗,结合所示微例,然后思考情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展示生生间交流的成果,学生归纳每个阶段区域发展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状况,经教师点拨,最后形成提纲挈领的表格。

四、基于现实生活

整合生活元素的案例是开发地理微案例的核心。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教科书所选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与地理教学紧密联系。在开发地理微案例时,应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了解社会发展热点、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设计“连云港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对策”案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①观察连云港大气污染状况(程度)?主要有哪些污染物?②这些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③观察并总结引起雾霾天气的原因;④针对当前状况,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你自己应该怎么做。课前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课堂上,因为自己实际的调查研究,学生们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可得到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地理教师给予学生一个精神寄托,不失时机地创设富有激励性的、情境化的地理微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内驱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关链接

聚焦地理微课堂

微博、微信是当前大众通信交流的一个热门平台,紧随其后的微电影、微盘也开始迅速发展。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网络微课堂形式应运而生。远程教育与互联网、网站、电子商务一起并称为网络时代四大趋势,微课堂将来势必也会作为远程教育的形式之一得以大规模发展。教育部已经预视到这一点: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2年9月10日开始开展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针对广大高校于2012年12月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地理微课堂现状

由于一些大赛的参赛视频没有公开,因此目前地理类的中学微课堂数量不多,在微课网上高中部分有四个教师共31个课程组,百余个小专题,基本包含了地理教材中的各个要点知识,多是一些名牌教师结合知识针对高考考点的讲解,初中部分全部空缺。由此可见,微课堂仍然免不了高考指挥棒的重大影响。此外,这些课程多在30分钟左右,与一堂课的模式颇为接近。但是“微课”模式开创之初旨在摒弃以往长达40分钟的完整公开课形式,而是把精华内容浓缩在5至10分钟之内,因为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虽然,视频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需求,但是这和以往网络公开课区别甚少,没有太大突破。微课堂虽然也是课堂的一种,但它强调“短”、“小”、“精”,如何生动地设计、合理地布局、完整地体现,利用好短短十分钟时间才是关键。

地理微课堂展望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地理微课堂中的地理知识不应仅限于地理课程或是地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应是包含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从地理小常识、小故事到地理专业知识,一一囊括在内。

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地理微课堂可以通过讲故事、播动画等多种形式,实现讲清楚一个地理知识点、展示一种地理现象、模拟一种地理过程或是讲述一段地理变迁等多种效果。

控制时间,效率增强。虽然地理包罗万象,知识点众多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依然可以控制好每节微课堂的时间,将其限定在10分钟左右,把握好学生注意力的黄金阶段。因此,将来的地理微课堂很可能将知识点细化,完善体系,分设目标,以适合于更多不同年龄层次与不同需求的学生,让地理微课堂融入所有学生生活。

数量增多,百家争鸣。随着教育部的引领,各大教育类网站也能捕捉到微课堂的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上的微课堂资源将会发展成百家争鸣,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与学习的机会!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篇8

关键词:微课;编程方法;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98-02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衍生出了不计其数的编程语言(如,java、c、c++、c#、PHP、Objective-C、Python、Perl、Java Script等),这些编程语言都是基于面向对象或面向过程的。对于初学编程者而言,最先需要掌握的就是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与面向过程编程方法的内涵与区别。单纯利用PPT课件的讲授教学,很难讲清二者的内涵与区别,学生听了往往会更加困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利用“微课”教学却能解决这一难题。“微课”是指在简短的时间里(5―10分钟)以讲清某一知识点为目的,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的资源构成丰富,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1]。本文以面向过程编程方法和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为课程内容,详细论述“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过程。

一、“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相对于传统的“课”而言。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课”是指为达到一个完整的且局部性的教学目的,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的教学过程单位[2]。“微课”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3]。国内学者胡铁生、黎加厚和焦建利等[2][4][5]对“微课”含义做了阐述。“微课”是以讲解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为目标,以简短的视频为呈现方式,通过网络、多媒体设备、智能数码设备等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型教育理念共同催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需要。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简短,内容具体。一般来说,一节“微课”的长度不会超过10分钟且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资源容量小,传播方式多样。“微课”及其配套资源容量总和一般在100MB以内,视频格式支持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wmv、flv、avi、rmvb等)。因此,即便在现有最低网络带宽下,依然能够提供顺畅的播放,且支持多种播放器播放。

第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微课”的制作方法有拍摄式和录屏式。拍摄式微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耗费的资源较多。而录屏式微课,由于操作简单、上手快,受到了众多微课开发者的酷爱。现有的录屏软件有Coursemaker_2.2.670和CamtasiaStudio7.1。视频后期处理的软件有“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EDIUS等。开发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中意的软件。“微课”的使用方式灵活,不仅能用于教师的教学,也能用于学生的自学。

二、“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微课”资源的制作

(一)微课件的设计

根据所需开发微课的内容特点,此研究选取了“录屏式”制作方法,微课件只需做成传统的PPT课件即可。“面向过程”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是两种常用的编程方法,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陷。因此,课件的设计主要以两者的对比为主,辅助一些通俗易懂例子,具体内容如表1。

(二)“微课”的录制与后期处理

常见用的“微课”录制软件有Coursemaker_2.2.670、Camtasia Studio7.1和手写录宝。尽管“手写录屏宝”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但设备费用较贵。本研究选取的录屏软件“Coursemaker_2.2.670”,后期处理采用的软件是“Corel Video Studio Pro5”。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录制前的准备工作。在PC机上安装Coursemaker_2.2.670软件,连接一个麦克风用于音频的输入,根据微教案制作微课件。由于Coursemaker_2.2.670软件兼容性问题,PPT课件必须在Microsoft office 2007以上版本进行编辑。

第二,正式录制。运行微课程制作系统(Coursemaker_2.2.670软件顺利安装以后会在桌面显示一个微课程制作系统)。首先需调出微课件(即ppt课件),然后执行“开始录课”命令进行录课。如果有需要还可插入合适的视频、音频、Flas等素材。

第三,结束录制,生成视频。待一切录制工作完结后,先执行“停止录课”命令,再执行“生成视频”命令。在弹出的“生成视频”对话框中,设置视频类型(高清或标清)、帧率、码率、视频格式、保存地址等。此外需注意的是在生成视频时需保证PC机不断网,否则生成视频会失败。

第四,视频的后期处理。视频后期处理涉及画面和声音的剪辑,画面特效的合成、字幕特效合成及配音等工作。在这里用到了“Corel VideoStudio Pro5”对视频做画面和声音的剪辑及字幕添加处理。

三、“微课”的应用

录制“微课”的根本目的是用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为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本研究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提前学习教师即将教授的知识,课上时间则用来解惑和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递过程和内化过程进行了翻转,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负担。

这里以一堂正式课为例。首先,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到校园内部网站供学生提前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疑惑和感悟。课堂上由学生分享自己的疑惑和感悟。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疑惑:“老师所举实例,没有体现面向对象编程方法的优越性”。教师以此问题为基础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何时使用面向对象思想编程更合适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便各抒己见,教师最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了总结,并给出了一个较准确的解释。纵观整堂课上学生讨论和答疑的气氛,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本堂课的认可度较高。

“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特别是一些试点学校取得成功以后,“微课”已被公认的一种常态教学资源,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目前,国内开发的“微课”资源种类、数量繁多,主要集中在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语、数、英等科目。而对于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少,仍需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做更深入的研究,开发更多的微课资源。本研究仅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望能引起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兴趣,参与到计算机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与研究中。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上一篇: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经济环境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