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20:14:01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微型课题研究需要权衡和自主互融

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如果一味地任由教师自由去选择,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园主张的权衡和自主互融,指的是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内容。

1.内容选材不能散

内容选择时一定要尽早规划好,我园每年9月份都会利用新学期的教科会议进行动员,开设园级微型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微型课题的申报建立在三个大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如我园的主课题是《生态环境中幼儿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教师可以根据此课题进行分化,从中取一瓢,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整合,如《一日环境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游戏环境中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等,既能兼顾到主课题的发展,又能在有个性化的和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中有所收获。

2.人员配备不能凑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自主、自愿原则,我们鼓励教师自由组合申报微型课题。当然,组合并非随意乱凑,我们提倡在老师自主配对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强弱调配,保证每个微型课题都能力量均衡,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前提。我园现有微型课题10个,每个课题都有2-3个班级老师共同研究,每个课题都推荐一名能力较强的老师为课题负责人,由负责人全权管理好微型课题研究。

二、微型课题研究需要帮扶和自助互补

微型课题的管理不提倡手把手地研究,也不能做出放任不管的姿态。我园主张的帮扶和自助互补,指的是微型课题产生后由各小组教师自助管理,当教师在自助式研究遇到难题时适当地拉一把、推一段、举一例。

1.期初微型课题研讨――1+1式

定好微型课题研究计划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决定着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方向和发展,为此,我园在学期初会组织开展微型课题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并不如以往常态的一锅式,而采用1+1面对面的研讨形式。研讨前,教科室会将问卷式的课题调查表下发,主要是了解上学期研究中的收获及存在的困惑或问题;研讨时,教科室在传达本学期主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时,还会针对各组提出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剖析,共商对策,制订出本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研讨后,教科室要求各组在一周内制订好课题研究计划,通过检查对不合理的小组课题计划表进行调整。通过面对面的指导与沟通,帮助各个微型课题进一步梳理课题思路,让各课题老师有内容可做,有研究重点,有显性分析,为每个课题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2.期中微型课题解惑――小组式

在学期中旬,我园会组织各微型课题负责人召开期中交流活动。交流内容分三个方面:(1)本组开展了哪些课题活动?在课题研究中你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难题?(2)对下阶段工作你有什么设想?(3)推荐一段或一本与课题有关的名言或文章。活动前每位负责人都要进行思考和整理,要求研讨内容真实、具体。研讨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切磋和协商,并制定好下月的研究计划。通过各微型课题组的交流、分享,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下阶段课题研究积累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

3.每月微型课题汇报――随机式

为便于管理和操作,每月微型课题小组要按时完成一月一次的月汇报单,简要汇报一月的课题研究过程。同时,教科室还会随机地跟个别组进行交流,倾听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的做法和想法,了解老师们的研究动态,适当地给予帮助和指点。

三、微型课题研究需要量化和创新互进

微型课题研究的评价促进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不然会适得其反。我园主张的量化和创新互进,指的是微型课题研究评价既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又考虑到年龄差异、层次差异、级别差异而有所收放。

1.评定考核

结合期初制订的计划内容和本学期的研究动态,学期结束时对各微型课题组进行考核,从活动开展成效、过程性资料质量、成果积累等量性方面展开考核,并与教科奖励相结合,对分值较高的成员进行一定金额的奖励。通过评定考核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及时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从而提高大家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2.弹性考核

针对我园教师性质不同、层次差异等情况,我们专门设立了弹性考核项目,分别对园内骨干老师、老教师、青年老师进行个性化的考核评价,以此激励有特长的老师更有闯劲,鼓励能力一般的老师更有干劲,引导刚入门的青年老师更有冲劲。

3.进级考核

我园对各微型课题进行逐级申报、分层管理,就现有的10个微型课题中,我园结合开展情况进行了考评、核定,对取材较好、研究过程较显性、预期成效丰富的微型课题定级为园微型课题,共产生了4个,另6个微型课题定级为小微型课题。在申报市级微型课题时,我园又公平、公开地对4个园微型课题《张家港市微型课题申报表》的材料进行了删选和考查,从中挑选了3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有一定研究优势的微型课题申报了市级微型课题。通过一轮轮的删选和考验,三个课题均顺利认定为市级微型课题,为我园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又添上一笔。

在规范合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的微型课题管理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增强,科研热情大大激发,科研能力大大提高,让“每一位幼儿快乐成长”这一句口号落地生根,在科研实践中得以彰显。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明确把握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强调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关注的是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校本教研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不难看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一是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二是研究的主体基本相同,都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三是从研究定位看,都侧重于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自主研究。可见,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把微型课题研究融入到校本教研中,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有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依托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微型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中,就是把研究植根于课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明确一个中心、遵循两个原则、实施三条策略”的研究基本思路,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发挥了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强调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常态课教学中,要通过课堂观察,察觉问题、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这样,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提炼成微型课题,在校本教研中与同伴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教师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和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1)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原则。

我们提倡教师把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用教科研的视角从多角度寻找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搭建多种平台,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就是根据年级学科组或个人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校本教研中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探究。二是以细化分解学校主课题为方向的校本教研。就是将学校的主打课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子课题,让各个学科小组认领子课题进行研究。如北辰区实验小学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学生适合教育模式研究”设立9项子课题,分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及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样,不仅使学校主课题研究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一是把研究与学习相结合。在校本教研中,各学科组结合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寻找理论支撑,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在学习思考中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把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第一,加强对实验学校明确操作路径的培训;第二,深入实验学校加强选题指导和课题论证与设计指导的培训;第三,在实验校开展微型课题专题培训;第四,利用QQ群进行系列科研知识培训;第五,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运用教科研方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三是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记录个人的教学经历,便于日后进行总结、提升。四是把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研究、学习和培训。通过把研、学、训、教有机结合,教师带着问题思考研究,精心备课、上课,捕捉教学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3.实施区域推动,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1)实施区域推动策略。

由区教科室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布置工作流程,把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

一是申报实验学校。2011年至2012年,北辰区教科室确定首批实验学校7所,在经过2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实验学校参与范围,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自愿申报实验学校,实验学校由原来的7所发展到30所,占学校总数的47.6%。

二是培训实验学校。区教科室每学期在开学第二周,对实验学校进行《北辰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实施、管理及规程》和阶段工作流程解读培训。各实验学校按教科室制定校本教研整体实施计划、各学科组按学校整体实施计划制定学科组计划,并落实到校本教研中。

三是由自上而下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指南。为了给实验学校教师提供选题参考,我们本着解决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实际问题,面向实验学校,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拟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进行征集、汇总,编制成微型课题指南。

四是区教科室牵头与实验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区教科室为了引领基层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开展好微型课题研究,与北仓小学等3所小学共同开展了“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加强教学反思、突出教案研究,以“同课异构”为主题,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聘请特级教师做引领课。同时,我们按计划有序开展主题交流,撰写教学反思,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这样,不仅辅助实验学校督促检查,还指导实验学校规范了过程管理。

五是区教科室定期评选研究成果和组织成果交流。按照区教科室总体工作要求,每学期末对各实验学校备案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征集、评选。同时,评选优秀组织奖,定期组织成果交流活动。

(2)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

一是学校整体实施策略。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的部署,一是由实验学校负责向本校征集年级学科组或个人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二是各实验学校负责分类汇总;三是各实验学校把分类汇总征集的课题上报区教科室;四是各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下发的课题指南选定课题或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课题,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并上报区教科室备案;五是强化学校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管理(包括填写研究手册)和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六是根据区教科室要求上报参评研究成果。

二是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围绕课题选择材料(文献学习)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反思研究成果改进研究方案再进行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的操作路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

(3)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为发挥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作用,区教科室为实验学校提供理论书籍、典型案例,组织现场科研交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网络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接触更多的典型案例,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运用科研方法,结合教学进行实践。如北辰区华辰学校一位英语教师研究的微型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借助简笔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按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体要经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个阶段。在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中,借助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使之产生联想,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参评的“小学英语简笔画情境教学法”在北辰区优秀教法学法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做了区级展示课。

三、实践取得的效果

1.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

以往在访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课题研究。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研究。即使参加课题研究,解决的不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而是学校的宏观问题。在开展“依托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区教科室下发了“北辰区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30所实验学校的86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需要和愿意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参加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态度认真,教师对这样的教研形式有较好评价。因为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而且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在常态课教学中,贯穿了“问题―主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在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做到边教、边研、边思,逐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研究为教学服务。如,通过开展“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具体策略的研究”等微型课题研究,将微型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与学的方法,使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发现问题、生成主题、提炼成课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虽然能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提炼成课题,但对课题名称的表述和控制大小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2.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待加强。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虽然能结合微型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但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还不够灵活有效,需要加强理论支撑的指导。

3.科研方法的运用还不到位。

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但针对研究的课题,在选择适合的科研方法上还把握不好。需要加强科研方法运用的指导。

4.成果表述上还不规范。

从我们征集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成果表述不规范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成果的质量,还影响了成果的推广。需要加强教科研应用文撰写的指导。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教师们微型课题研究状态的季候变换及区域内组织管理的曲折前行,拟以此文,记录下我们的追探足迹。

一、研究缘起:由热转冷,微型课题研究进入“黯淡期”

【现场回放】

2009年,我区正式开启微型课题研究的“校级立项,区级鉴定”管理模式。几年实践下来,有些学校已形成自己的微型课题研究管理体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然而,管理者“振臂一呼,应者了了”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宁肯多花时间重复低效劳动,也不情愿去研究。诸多学校的微型课题研究“停摆”,全区的研究状态也逐渐进入了“黯淡期”。

反思

毋庸置疑,高水平的教科研管理可以生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如何引导教师走进教科研,促进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促成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从而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性教育研究操作模式?我们作为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科研管理路径。

在区域教科研管理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短、平、快的微型课题研究能够被众多教师接受。但教师们需要专业的指导,需要同行的协作,需要交流的平台,而一些学校以教学为重心,难以向教师们提供较为及时、更为广泛的交流及指导。此时,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如果探索出一种能够凸显凝聚性、引领性、辐射性、互扶性、共享性、发展性等特点的群体研究形式,引导并创设区域性的微型课题研究的草根化的“抱团型”组织,无疑是雪中送炭。

行动

为了切实提升我区广大教师教科研的实效,搭建推动一线教师真科研的平台,我们于2013年4月发起成立了草根化的教科研组织――微型课题研究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

“微区域”,一是我们促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在更小、更紧密的范围内交流探讨,即在区县范围内,划分出更小的区域,便于有着共同研究指向和研究话语的老师们合作研究,提升研究实效;二是在区教科室指导下,将区域内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划分出规模较小的块、组,有计划、有分工、有主题地组织活动,块、组的数量适中,日常管理相对独立。“抱团”,就是打破校际间的科研隔阂,跨越学科间的界限,让研究方向或发展目标相近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形成合力,抱团研究,借团体之力助个人发展,同时以个人发展促进团体提升。

随即,区教科室牵头,由区专职教科员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的中小学校按学段相同、地域相近、优势互补等原则划分若干大组,即划分为“块”,称为联盟;联盟内再按微型课题涉及的学科或研究方向相同、相近作为编组原则,进行研究小组的划分,以研究小组为活动单位,自行制订活动计划,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围绕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推进策略、过程性资料积累等相关知识展开小组研讨,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样,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就构建起了以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校校结盟、师师互助的区域教科研组织管理形式。

“抱团型”组织成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集结了数百位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划分了7个联盟、56个小组,小组活动热火朝天,启动阶段呈现出了“教师参与积极、专家指导到位、研究主题鲜明、研讨形式多样、活动实效凸显”的良好势头。

二、路径架构:三管齐下,微型课题研究进入“打磨期”

【现场回放】

之一,区域性的“抱团型”组织成立后,区教科室学期初有小组计划,学期中促活动开展,学期末督结题鉴定,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大家学习教科研理论,进行专题研讨,分享研究经验,获益良多。然而,一个周期(两个学期)之后,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区域性教科研管理体系调整等诸多原因,“抱团型”组织活动降温,诸多微型课题研究停滞。

之二,区教科室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抱团型”组织活动年度汇总时,发现各联盟、各研究小组的发展呈现了不均衡的现象,有的联盟组织有序,研讨有效,有的还未开展活动。

之三,很多研究小组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及评议、主题探讨等项目精彩呈现,每次活动虽是半天的时间,但老师们受益匪浅。也有一些教师认为交流时间太短,且专家的指导是普适性的,自己的困惑来不及解决。

反思

“抱团型”组织成立以后,小组活动由热转冷、联盟发展不均衡、老师们的研究难题无法得到有效指导等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抱团型”组织是区域内自发成立的、无行政建制的教育科研组织,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得力的组织者、有效的激励措施,就难以持久运行,难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我们的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完善组织架构、制度管理,保证其持久运行。

(一)深入探索“抱团型”组织的长效管理机制。“抱团型”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区域内微型课题研究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推进长效发展,逐步健全微型课题“抱团”研究的过程监测、专家指导、效益检测、成果推广等相关制度,逐步实现教科研管理形态由“草根化”向“专业化”转变,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培训向多元的引领与服务转变,由控制管理向激励管理转变。

(二)努力创新区域性“抱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创新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拓展研究者的交流学习渠道及研讨内容,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活动的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抱团发展。通过沙龙研讨、小型培训、课堂观摩、成果展示、课题评比等活动,不断丰富“抱团”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信息、资源、能力的集聚和共享,探索个人及群体开展教科研的有效方式。

(三)紧紧围绕“抱团型”组织创建的终极目标。“抱团型”组织创建的初衷,是通过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科学思维的品质和习惯,推动一线教师开展真科研;是帮助一线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由“被动”走向“主动”,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效益,促使他们真正品尝到“以研促教、以研提质”带来的喜悦。“抱团型”组织创建的终极目标,不只是教会老师们做课题,更是希望带领一线教师在真科研的道路上渐入佳境,为开展有效教学打开新的突破口。因而,“抱团型”组织的发展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通过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行动

区教科室申报与“抱团”研究相关的省级规划课题,以区域内规划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个人的微型课题研究,同时将区域内多名得力的教科室主任纳入组织者团队或指导专家团队,动员教科研骨干带头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树立优秀研究典型,推广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区级助推、课题带动、典型引领”的良好态势。区域内一线教师借助微型课题研究开展真科研,进而科研带教研,促进微型课题研究由“草根化”向“专业化”迈进,由“形式科研”向“内涵科研”转化。

既然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科研管理方式,运行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打磨雕琢”。“深层调研、多维联动、全景管理”三管齐下,全区微型课题研究进入了“打磨期”。

(一)开展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深层调研

解决“抱团型”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首先要全面了解区域微型课题研究的现状。

1.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收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精选国内外类似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实践操作模式,研究并借鉴已有的区域性及群体型教育科研模式。

2.问卷调查掌握整体状况

面向全区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区域内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及基层学校组织管理微型课题的整体情况,全面掌握老师们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中出现的瓶颈、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等具体情况。

3.个体访谈了解教师需求

抽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师,以个体访谈的形式,了解他们对微型课题“抱团”研究的认识与需求;对个别学校和部分“抱团”研究小组进行跟踪观察与分析,研究他们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普遍存在的困惑、困难及个性化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探究不同学段、学科、研究实力有差异的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以及内在的规律,从而充实“抱团”研究活动的内容,为处于不同研究阶段、面对不同研究难点的教师寻找合适的解决路径。

4.多种渠道征询专家意见

以网络咨询、外出请教、邀请面授等多种渠道征询区内外的教科研专家的意见及建议,减少管理失误,拓宽研究思路。

(二)构建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多维空间

微型课题研究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开展的是接地气的教科研,要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因而首先要拓展线下线上抱团联动的多维化空间。对于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来说,线下是面对面的交流、探讨、争论,线上是借助网络的请教、对话、学习;对于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来讲,线下的作用主要是服务、引导、监督,线上的功能主要是发动、推介、展示。

1.线上抱团,资源共享

借助“抱团型”组织专属的QQ群、微信公众平台、课题网站、教育科研刊物等,搭建多样化的“抱团”发展网络媒体平台,开设理论学习空间、互助信箱、成果展示、网上论坛、网络研课、微信评课等项目或活动,共享教育科研资源,增进交流探讨,加强专项指导,展示研究成果,拓展“抱团”时空,实现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资源共享与实时互动。教师通过区域性、专题化的网络媒体,既能学习到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又能把握微型课题研究的流程,还能借鉴他人研究的精华,个体的教育科研不再孤单独立,一些研究的困惑、瓶颈,有时候通过线上交流就可以合力攻破。

2.线下抱团,互助共赢

“抱团型”组织结构是区级教科研管理部门牵头下的“群英辐射,三级抱团”模式。“群英辐射”是指在区县范围内选择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发展目标接近的多个微型课题在研教师,组成一到两个“抱团”研究“群英会”,使其作为示范团队,对其进行专项培训和引领扶持,辅助一批具备教科研潜力的教师快速成长,促使他们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题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的研究小组共同发展,或发动其他年轻教师加入微型课题研究队伍,进行结对指导与经验推介。“三级抱团”是指区级层面成立微型课题“抱团”研究共同体,由区域内教科研主管部门选派专人组织协调,此为第一级;在研究共同体下,依据地域、学段、学校特色等相近或教科研强弱组合的原则,建立若干个“抱团”研究联盟,由相关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担任联盟负责人,此为第二级;在各个研究联盟体下,依据研究内容涉及的学科相近、研究方向相近及研究者能力强弱搭配等原则,划分出多个“抱团”研究同伴互助小组,此为第三级。在此组织架构下,开展主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活“研究力”,激发“群智慧”,利用群体智慧和协作思维的力量,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

研究联盟及研究小组每学期集中活动一到两次,自行选择活动主题、形式、内容、流程等,有的活动注重课题研究课的剖析,有的活动增设微型课题相关知识的培训,有的活动探讨解决教师研究中出现的困惑等等。无论哪一层级的活动,都有校级教科研骨干教师、区级或市级教科研专家全程参与,耐心细致地进行专项指导或个性化点拨。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每一位成员都要认真准备,热情参与,积极讨论,凸显活动实效。每一次同伴互助小组的研究活动就是一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参与式学习培训,将研究、交流与培训整合在一起。每一位微型课题研究者既要将自己研究的方法经验传递给其他组员,又要汲取他人的研究技巧、专家的研究精华,既是教科研培训的主体,又是培训的对象。这样互助互利的抱团研究,实现了组织者与研究者、研究力较强者与研究力相对薄弱者、教科研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共赢。

(三)加强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全程管理

1.夯优提基:开展多轮专项培训

针对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或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开展多轮专项培训。如针对初研教师进行基础培训,针对具有一定教科研热情的教师开展提升培训,针对校级课题已经结题的老师进行提优培训,针对善于钻研、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开展骨干培训等等。

2.保驾护航:加强制度建设

一些普通教师对微型课题研究缺少经验,操作存在一定难度,如课题的筛选、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过程的指导、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出台了《微型课题“抱团”研究实施意见》《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行动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加强微型课题研究的操作技术保障及过程监管,尽可能避免教师微型课题研究中途“流产”或质量低下的尴尬,真正落实“群英辐射,三级抱团”组织管理职责,探究多元化研究活动组织形式,规范“抱团”研究活动流程,提升研讨活动实效。

3.醍醐灌顶:打造专家团队

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努力密切与高校、名校的联系,聘请区域内外的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等领域的学者、专家、骨干等组成专家团队。在线下线上抱团联动的过程中,专家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参与线上交流,或深入“抱团”研究小组展开现场指导;教科研专家要善于针对一线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活动形式、材料积累、效益产出、成果呈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促使“抱团”研究事半功倍。

4.循序渐进:规范操作流程

完善申报、立项、培训指导、过程管理、结题、考评、成果应用推广等研究环节,制订并规范使用《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手册》《“抱团”研究小组活动手册》,借助手册加强教师研究的过程管理,规范研究操作流程,帮助教师学会研究、踏实研究、有效研究。

5.聚沙成塔:发动更多教师参与

借助“抱团型”组织的精彩活动、教科研骨干教师的带动、微型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学校教科研专题培训等途径,促使更多教师认识到微型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推动作用,吸引、发动更多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为“抱团”研究积聚人气。

6.渐入佳境:重视质量考核

拟订微型课题结题校级、区县级鉴定标准,把好结题评审关,制定“抱团”研究小组活动质量考核星级标准,分阶段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专项评测,激励小组的研究活动有效开展,促进其研究水平快速跟进。

三、亮点凸显:回归教学现场,微型课题研究进入“焕彩期”

【现场回放】

之一,2013年9月-2014年1月,“抱团型”组织成立后的第二个学期,各微型课题研究小组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几乎每个小组活动时都会开设公开课,听评课活动也随之进行。而此时的展示课往往是一般的教学常态课,听评课的重点也都是一般教研课的评价标准,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师生互动情况、教师基本功的体现等等,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所脱节,也无法呈现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功能。

之二,2014年12月,区课题研究课小学组研讨专场在香雪海小学举行。教科研专家对两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进行点评,理论结合实践,对课题研究课的内涵、形式、意义、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此后,在微型课题研究小组活动中,区专职教科员深入课题研究课的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教师逐步树立“课题研究必须回归教学现场”的意识,微型课题在研教师们也开始尝试真正的“两课”(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对接。

反思

“抱团型”组织成立初期,微型课题研究小组的研讨活动中都有教学展示课的环节。这一安排看似丰富了小组研讨活动的形式,将课题研究落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微型课题研究基本上没有推动作用,也几乎不能展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或成果。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脱离了研究思想的课堂教学和脱离了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无法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最大动力应是实现研教双赢,微型课题着力解决的也大都是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因而“抱团型”组织能够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必须是微型课题研究回归教学现场:寻觅教师个人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点,促使微型课题研究进一步聚焦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解决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现象,让教育科研从微型课题研究开始回归教学,助力课堂;帮助更多的一线教师厘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将课题研究“落地”,把研究移到教育教学现场,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双赢。这样,教师们的微型课题研究才会真正有动力、有热情,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够真正助推全区的微型课题研究进入“焕彩期”。

行动

“教无研不兴,研无教不实。”微型课题研究的“抱团型”组织要把“课题是教学的课题”“教学是研究的教学”作为课题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重视教育科研,聚焦教学现场,依托“抱团”研究小组,将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微型课题研究融注课堂的教学模式,针对课题研究课,展开线上、线下的“抱团”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凸显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区教科室聘请专家和区域内名师组成导师团,深入中小学课堂,引领、参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学校教科研骨干研讨,与一线教师研磨交流,逐步探索出一些“研教双赢”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同题异构课

此处的“同题”,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正在研究的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微型课题,也可以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是不同学科中相同的主题。这里的同题异构课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课题的研究方向或研究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在研教师,开展的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或基于相同的研究点开设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二是在研教师与未研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课和教学常态课的不同要求,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展开课堂教学;三是在研教师关于某一教学内容开展的日常教学,和基于课题某一研究策略的实施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同题异构课主要是在比较教学中,或验证课题研究中预设的教学方法、指导策略,或探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

(二)问题研究课

问题研究课,指在课题引领下,研究者带着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某一个或一组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研究反思,将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中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研究课不是孤立的一节课,而是为了解决课题中的某些研究策略设置的系列化的课堂教学。

(三)团体研磨课

团体研磨课,指在研教师确定研究的问题,做出对研究问题解决的预设,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验证,“抱团”研究小组成员作为听评课教师,判断预设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抱团”小组团体研讨相关研究课,群策群力,提出教学改进建议或调整预设的研究策略;在研教师进行第二次课堂验证,如此反复实践,最终确定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及课堂教学方式。

(四)青蓝对接课

青蓝对接,即老带新,新推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抱团”研究小组内部教科研骨干教师带动教科研新手;二是本校的教科研带头人带动微型课题初研教师。这里的“新手”是“老手”的徒弟、助手,也可以帮“老手”出谋划策。青蓝对接课,是“老手”与“新手”就解决课题中的研究点,通过课题研究课,或合上一节课,或老手上示范课,或新手上展示课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共同磨课,共同提高。

在此过程中,区教科室以多种方式加大课题研究课的培训与指导力度,有效开展关于“课题研究课的有效性”的研究活动,着重针对课题研究课“如何上”的问题进行研究,摸索和摸清实践操作路子,努力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真正实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促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促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微型课题研究的“抱团型”组织努力为一线教师创设群体性教科研的良好氛围,搭建合作共赢的科研平台,提供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教师抱团研究、合力发展,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1.微型课题。是指教师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专业实践中,遭遇的已有经验尚无确切对策且又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话题。微型课题以其小巧平实,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展示出其灵活性,具有一定优越性。我们用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英语教师的知识管理,通过学习、实践、思考、感悟,积累鲜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以期微型课题研究与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英语教师个人知识。英语教师个人知识划分为三大块:教学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知识、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①教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系统的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引导与管理等;②英语专业知识指的是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所必备的英语专业知识,它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③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要做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其英语专业知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好的英语教师总是能将最新的英语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为了个人事业和专业的发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交流、协作、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个人知识。英语教师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板块包含下几部分:个体专业发展、交流协作、自我管理。3.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模式。指的是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对个人知识库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几个环节的一般方式、方法、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把个人零碎的知识系统化;②把个人经验性的隐性知识提升至理性化、显性的知识;③从个人无意识的学科行为上升为自觉化的学科行为;④从个人已有的经验和显性知识中发现新规律、新知识;⑤与其他人共享你的个人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方法,需要围绕以上目标进行。总体来说,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或步骤:①获取知识;②分类、整理、维护个人知识;③自觉利用;④交流共享。

二、结合实际,组建课题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确定子课题。同时要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特点,组建课题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以英语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年组建三个校级课题研究小组。再由备课组长动员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这样,全组英语教师都加入到了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三、有机结合,实践研究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龙头,以推进英语教师知识管理为目标,把微型课题研究和英语教师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认真开展微型课题实践研究活动。1.研究要求。扎实有效。要求英语教师切实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做到边教边研。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环节,一步步推进筛选课题、设计方案、分工研究、总结汇报,对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的步骤心中有数,对每个阶段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要很清楚,使研究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果,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之前,课题组逐一审核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提出调整意见,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路子前进。实事求是。加强研究过程的引导和督促,结题时上交原始材料,并附上工作列表,组长确认后签字。2.组织方式。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开展研究,原则是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全校英语教师参与,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学期初,英语备课组讨论确定该组该学期要研究的微型课题研究题目,并拟定出研究计划,经学校审批后再立项实施研究,备课组成员明确分工,各施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各组一般是选取本年级英语教育、教学、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个课题,每位英语教师都参与进来研究,研究周期为一学年。同时,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建立核心成员为骨干、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队伍;并结合阶段检查的情况,合理调整研究步骤和内容,使之更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3.选题指导。要求选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应来源于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困惑,着眼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题的视角要有新意,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教材剖析、教法改进、学生教育等。要求课题具体、务实,问题切口要小,研究的内容要易操作,避免脱离教学实际。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明、准确。4.反思学习。反思,增添源头活水。英语教师努力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反思。以反思为研究的起点,以思考促进研究,以研究带动思考。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同时,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即时反思。学习,提升研究素养。定期组织理论、实践知识的微型讲座,在讲座时由英语教师边听边记,边听边考,提高了学习效率。5.通过课题研究,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提升学校品位都有推动作用。教师的研究、思考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意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科研开始成为我们英语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写作、研究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话题,这对于学校管理、学科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开展都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学校的制度建设也会迈上了新的台阶,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微型课题研究贴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的优势,坚持让英语教师着眼于自己的学科、课堂和学生,坚持让英语教师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运用中体验科研的力量,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从而增进科研的原动力。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把握住研究的核心内容,灵活地处理研究步骤、周期等问题,更多地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坚持研究服务于自身教育教学,对微型课题准确定位,并注重引导英语教师研究细微的教学问题,更注重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究而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

作者:林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1]梅广稳.以微型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知识管理[J].课外阅读旬刊,2010(12):83-85.

[2]包桂祥.有感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J].教育情报参考,2008(10):26-26.

[3]包桂祥.我做小课题,我有大收获——有感于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2008(6):11-12.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2: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使“校本教研”能促使和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加强幼儿礼仪教育的研究,积极创设适应幼儿礼仪的开放的环境

三:目标与措施

(一)行政管理:

1:目标:

(1)与教职工建立共同的愿景,建构有关幼儿礼仪的园环境及和谐人文环境

(2)建立和尝试幼儿园的岗位聘任制,激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

(3)继续深化园务公开,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

2:措施:

(1)制定小浪花幼儿园幼教师工作忌语,在教师节之际公开我们的承诺

(2)利用园内的橱窗、走廊、墙壁等创设与幼儿利益教育有关的宣传画、儿童画、卡通画等,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

(3)建立和尝试幼儿园的岗位聘任制,并与奖金考核相结合。同时根据实施的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使岗位的设置更加合理

(4)建立教职工月的工作考核制

(5)继续加大项目管理的力度,让教职工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主动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去,发挥团队的作用

(6)建立和完善幼儿园的主页,使幼儿园的园务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保教管理:

1.目标

(1)深化教师“教学改进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改进计划”能促使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活动质量的提高

(2)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能围绕幼儿礼仪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育行为

(3)提高教师设计预设活动的能力,以体现预设活动中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2.措施:

(1)继续使用上海市新教材,根据本班的主题活动建构主题网络框架,并尝试建立主题活动的资料包

(2)开展“读幼儿、研教材、备资源”的“一课三研”的教研活动,教师实施滚动的实践课交流

(3)把教师“教学改进计划”落实在日常工作、主题活动的成效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4)加强教研活动,使礼仪教育与幼儿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5)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实践操作、交流评析等活动。

(6)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创设不同层面的展示、交流的机会

(三)队伍建设:

1:目标:

(1)通过校本教研和礼仪教育的研究与落实,建构一支“团结、合作、学习、反思”型的教师队伍

(2)通过人人参与教科研的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提高后勤人员规范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措施:

(1)为每一位教师办理图书借阅卡,拓展教师的视野。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一学期看一本书、写一篇心得、期末进行交流,教师之间互相推荐一批书籍,以实现资源共享

(2)继续发挥区级、园级骨干教师的带教作用,同时以多种形式:如:自由组合、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师徒结对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反思、有展示

(3)开展教师实践课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设计预设活动的能力,落实“教育教学改进计划”,坚持做到“四个一”,使“改进计划”能推进教师的专业化的成长

(4)加强有关礼仪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各组长的培训,使礼仪教育渗透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5)园领导亲自抓“校本教研”,加强对各组长的培训,每次教研活动做到研讨有主题、问题有落实、真正成为教师提高业务的主渠道

(6)园领导定期召开各组信息交流会、协调会,重点研究解决新教材在使用和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7)加强对营养员、保育员日常工作中规范操作的督察

(四)家长工作:

1:目标:

(1)建立“零距离”的沟通方式,发挥家长、社区在办园过程中的合力作用

2:措施:

(1)完善幼儿园的主页,以开放的姿态向家长及社会架起一座桥梁

(2)深化和完善“家长值日制”,使家长真正参与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工作

(3)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沙龙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4)成立课题组,确定家教课题:《幼儿家庭生活礼仪教育的家教指导策略的研究》

(五)园所管理

1:目标:

(1)挖掘潜力,改善办园条件

(2)创设适合幼儿礼仪教育的活动环境

2:措施:

(1)改建幼儿多媒体活动室

(2)改建厨房脱排油烟设备,添置复印机、教师办公室的空调

(3)对幼儿园的内外橱窗、墙壁的、花框等环境重新布局,符合幼儿园的办园特点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各部门计划交流及新生家长会

2:建立幼儿礼仪教育课程开发组

3:启动家教课题《幼儿家庭生活礼仪教育的家教指导策略的研究》

4:教职工进行岗位应聘,实施新的考核工资系数

5:制定小浪花幼儿园教师工作用语

6:对幼儿园内外环境进行调整和补充

7:以各种形式完成结对工作,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

8:微型家长讲座及“迎国庆”主题系列活动

9:加强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的理论学习及实践研究,建立主题活动的资料包

十月份:

1:建立教职工月考核制,并将考核管理权限下移,建立组长对组员的月考核制

2:根据十月份各年级的主题活动内容研讨区域活动的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等

3:教师“教学改进计划”阶段研讨,各年级组教师“改进计划”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实践课交流

4:专家讲座及理论学习

5:关注各教研活动,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有关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目标渗透在幼儿的主题活动和一日活动之中

6:微型家长讲座及“九九重阳节”主题系列活动

十一月份:

1:在对教职工岗位管理调研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调整

2:根据十一月份各年级的主题活动内容研讨区域活动的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等。各班进行区域活动的交流和评比

3:教师“教学改进计划”阶段研讨,各年级组教师“改进计划”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实践课交流

4:加强理论学习和自学的心得交流,继续研究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有关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目标渗透在幼儿的主题活动和一日活动之中

5:微型家长讲座及“秋天”主题系列活动

十二月份:

1:召开第届第次教代会并进行工会换届选举

2:根据十二月份各年级的主题活动内容研讨区域活动的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等。各班进行区域活动的交流、教师自制区域活动的材料评比

3:为我园教师搭建平台,通过自荐、推荐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展示

4:各种结对形式的教育展示活动

5:深入研究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有关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目标渗透在幼儿的主题活动和一日活动之中

6:微型家长讲座及“元旦节”“圣诞节”主题系列活动

一月份:

1:园务公开工作资料的积累和自查工作

2:继续为我园教师搭建平台,通过自荐、推荐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展示

3:深入研究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有关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目标渗透在幼儿的主题活动和一日活动之中

4:提供平台,教科研组信息并进行交流

5:家教课题阶段总结

6:教职工期末考核及家长问卷

7:微型家长讲座及“迎新年”主题系列活动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师知识管理 课题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方式

人在知识管理是最主要的因素,他积极、主动、踊跃,更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理所当然,教师应是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目前,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点侧重于知识管理对英语教师个专业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偏向于教育叙事研究,往往忽视了它特殊的职业角色这一特征,没有从英语学科的性质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对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策略、方式、方法等做深入研究。本人从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环节、以范式研究进行知识管理,来实现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知识管理的研究活动的开展使英语教师的知识观、学习观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提高了他们个体知识管理的能力,并激活了学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创新了管理的思维方式。

一、明确概念,加强学习

1.微型课题。是指教师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专业实践中,遭遇的已有经验尚无确切对策且又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话题。微型课题以其小巧平实,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展示出其灵活性,具有一定优越性。我们用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英语教师的知识管理,通过学习、实践、思考、感悟,积累鲜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以期微型课题研究与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 英语教师个人知识。英语教师个人知识划分为三大块:教学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知识、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①教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系统的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引导与管理等;②英语专业知识指的是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所必备的英语专业知识,它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③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要做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其英语专业知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好的英语教师总是能将最新的英语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为了个人事业和专业的发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交流、协作、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个人知识。英语教师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板块包含下几部分:个体专业发展、交流协作、自我管理。

3. 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模式。指的是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对个人知识库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几个环节的一般方式、方法、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把个人零碎的知识系统化;②把个人经验性的隐性知识提升至理性化、显性的知识;③从个人无意识的学科行为上升为自觉化的学科行为;④从个人已有的经验和显性知识中发现新规律、新知识;⑤与其他人共享你的个人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方法,需要围绕以上目标进行。总体来说,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或步骤:①获取知识;②分类、整理、维护个人知识;③自觉利用;④交流共享。

二、结合实际,组建课题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确定子课题。同时要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特点,组建课题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以英语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年组建三个校级课题研究小组。再由备课组长动员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这样,全组英语教师都加入到了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三、有机结合,实践研究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龙头,以推进英语教师知识管理为目标,把微型课题研究和英语教师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认真开展微型课题实践研究活动。

1.研究要求。扎实有效。要求英语教师切实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做到边教边研。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环节,一步步推进筛选课题、设计方案、分工研究、总结汇报,对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的步骤心中有数,对每个阶段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要很清楚,使研究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果,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之前,课题组逐一审核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提出调整意见,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路子前进。

实事求是。加强研究过程的引导和督促,结题时上交原始材料,并附上工作列表,组长确认后签字。

2.组织方式。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开展研究,原则是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全校英语教师参与,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学期初,英语备课组讨论确定该组该学期要研究的微型课题研究题目,并拟定出研究计划,经学校审批后再立项实施研究,备课组成员明确分工,各施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各组一般是选取本年级英语教育、教学、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个课题,每位英语教师都参与进来研究,研究周期为一学年。

同时,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建立核心成员为骨干、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队伍;并结合阶段检查的情况,合理调整研究步骤和内容,使之更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

3.选题指导。要求选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应来源于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困惑,着眼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题的视角要有新意,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教材剖析、教法改进、学生教育等。要求课题具体、务实,问题切口要小,研究的内容要易操作,避免脱离教学实际。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明、准确。

4.反思学习。反思,增添源头活水。英语教师努力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反思。以反思为研究的起点,以思考促进研究,以研究带动思考。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同时,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即时反思。

W习,提升研究素养。定期组织理论、实践知识的微型讲座,在讲座时由英语教师边听边记,边听边考,提高了学习效率。

5.通过课题研究,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提升学校品位都有推动作用。教师的研究、思考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意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科研开始成为我们英语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写作、研究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话题,这对于学校管理、学科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开展都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学校的制度建设也会迈上了新的台阶,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微型课题研究贴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的优势,坚持让英语教师着眼于自己的学科、课堂和学生,坚持让英语教师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运用中体验科研的力量,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从而增进科研的原动力。

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把握住研究的核心内容,灵活地处理研究步骤、周期等问题,更多地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坚持研究服务于自身教育教学,对微型课题准确定位,并注重引导英语教师研究细微的教学问题,更注重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究而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

参考文献:

[1]梅广稳.以微型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知识管理[J].课外阅读旬刊,2010(12):83-85.

[2]包桂祥.有感微型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J].教育情报参考,2008(10):26-26.

[3]包桂祥.我做小课题,我有大收获――有感于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2008(6):11-12.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7篇

一、扎根教学生活,凝练研究课题

在一次交流会上,一位老师关于“倾听”的一番言论激活了大家的思维。由于这个话题是困扰大家已久的“公共话题”,一经提出立刻引来大家的共鸣,一时间,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结合自己的教学,老师们提出了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倾听,必须开展倾听教育。有了大家的“共识”,再加上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一个来自于日常教学中的问题,非常顺利地转化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构建研究网络,打造合作团队

1.组建研究小组。为进一步促进老师们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思路,学校组织了微型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在校园内网,专门建立了“倾听教育”空间,上传微型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及子课题申报表等相关材料。老师们自主申报,教科室对申报书进行比较、分类、整合,提出指导性意见,由研究内容相关、相近的老师组成9个研究小组,分别承担相应的子课题研究任务。

2.建立美好愿景。一个研究团队的真正形成,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景,并使之成为所有成员的共同追求。学校经过征集、提炼之后,概括为“倾听社会,声声入耳;倾听名师,天天向上;倾听同伴,走向共生;倾听儿童,享受教育;倾听自我,反思进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倾听的对象和要求,描绘了“倾听教育”的美好蓝图,为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南。

3.约定行动准则。为了实现美好的研究愿景,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约定了四个“一”:即课题组成员每人至少围绕研究主题上一次公开研究课,并做好观摩研讨纪录;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研究情况,展示阶段研究成果;每人做一次有关本课题研究的业务报告,组织一次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教学案例、优秀教案设计评比,每人每学期必须有1篇研究成果发表。这些“民间约定”经过大家的合议和“文本化”的明确,立刻具有了制度约束的效率,成为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三、建立参与机制,丰富研究生活

要想让课题研究成为常态化的教育生活,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让老师们都能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之中,在活动中成长,享受研究的幸福。

1.开展专题阅读。教科室组织相关老师搜集了不同层面的学习材料,有日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等教育名著,也有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的《倾听着的教育》等研究论文。学校围绕课题研究启动了专题阅读活动。

2.举行专题交流。在阅读过程中,组织老师进行了有关倾听的言论摘编,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静心阅读开阔了视野,开启了思路,催生了灵感,老师们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了大量的读后感、教学随笔、论文。学校及时将这些成果印发给老师,并组织专题交流学习,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研究的氛围。

3.组织专题讲座。以本校教师为主体,适时邀请专家学者,开设学术论坛,以专题讲座和对话的形式交流关于“倾听教育”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介绍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展示教师的研究风采,享受教育科研带来的幸福。学校及时通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等。

4.落实教学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从课堂教学中挖掘、发现研究素材和研究话题,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每月安排教师在微格教室上研究课,全程录像,全校有空课的老师必须参加观摩研讨。上完课后,组织沙龙研讨,由上课教师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自己的教学体会,老师们围绕研究课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展开对话。

5.交流研究故事。教师的研究,要根植于日常教育教学的深厚土壤。要求教师及时记录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教育小故事,积累“草根化”的研究素材。通过现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内省自己的教育行为。这些小故事的积累,既为老师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也营造了人人都能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的教育氛围,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8篇

但是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一片繁荣、处处莺歌燕舞的情势下,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校际间的教科研工作的不平衡性还依旧存在。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科研还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缺乏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教育行动研究的自觉性。正如郑金洲教授指出的,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存在“有课题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立项功利化。一些学校申请课题,并不是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出发,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价值出发,而是出于互相攀比、装点门面的功利心:首先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就随便找个课题,匆忙申请立项;其次是课题研究可为学校综合考评带来实惠、获得加分;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及其他个人荣誉的申报,这些又会影响学校综合考评结果。一些学校对课题申请热情如火、趋之若鹜的原因皆在于此。

2.课题研究过程虚假化。有些学校并不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计划与研究步骤去组织队伍,落实经费,展开研究。而是一个课题立项的成功,常常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在这些学校,课题开题会议之后就偃旗息鼓,无人问津。一直到上级部门要检查阶段性成果或结题阶段,才会匆忙组织教师突击炮制研究材料,编造研究过程,形成一份虚假的结题报告。以先后两次缴费——立项与结题费用,来换取课题立项和课题成果的通过。

这样的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实践脱轨,不能融入到学校常态工作之中。以至于有的教师直到准备职称材料时,才发现自己竟是课题组的成员。课题研究结题时,因为时间紧迫,只好请外校水平较高的教师研究报告,随意拼凑一些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成果标本化。有些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往往只追求立项课题的级别而不重视其实质,不能将课题与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落实不够,研究成果停留在纸面上,缺乏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类同只能观赏的标本;盲目追求课题结题、创建与考评的加分权重。结题后便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而不是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当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课题研究的周期一般较长。有的学校领导出于任期原因,把长期、系统的课题研究短期化,常规工作突击化,导致课题研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改变上述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就必须强化教育科研意识,落实课题研究工作的常态化:

一、建立课题研究长效机制,领导挂帅是前提

要把教育科研列入学校日常工作,要把课题研究与幼儿园的科学发展、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许多名优幼儿园的课题研究都有“一把手”披挂上阵(不是空挂头衔)。园长对教科研要总揽全局、统筹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是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的前提。

园长要参与课题组的活动,要带头钻研教育理论、亲自动笔撰文(不是手下人)。“一把手”搞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全体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身品位,提高领导艺术,增进个人魅力。一个学者型的园长,可以引领广大教师懂教科研、会教科研、钻教科研,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管领导要亲自指挥,始终把教科研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教科室主任要深入指挥,始终站在课题研究的最前沿,做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成课题研究名师高人。

二、打造学习型校园,全员参与是基础

为了促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承担了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日常生活与领域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最初,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比较迷茫、困惑,对课题研究的任务不太接纳。 怎样才能让教师们增强科研意识,了解科研方法,体验到科研的成效呢?笔者认为科研工作常态化就能让教师不怕科研,走进科研,从而享受科研。

我们努力打造学习型校园、建设一支研究型团队。通过讲座培训,开展论坛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让教师理解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让教师认识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的关系。让教师明白到只有把学习、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尽快达到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会用科研方法来解决,使教师从盲目教转到研究如何科学地教上来。教育科研通过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整合,有利于课题研究常态化。

要强调课题研究的应用性;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是让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了“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科研氛围。广大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行为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走出“象牙塔”,初步实现了常态化。

三、抓实课题研究具体环节,过程监控是保障

一个课题,在开完开题论证会之后,要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认真逐个环节抓实、抓好。无论是学校总课题,还是个人的微型课题研究,都要强调规范运作,强调研究过程全程监控,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

我们把立项课题的研究内容划分为几个子课题,以总课题统领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再细化出若干个微型课题,微型课题接近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便于教师们理解与操作,力求每个老师有都个人课题、微型课题。接着课题组组织教师们理论学习、交流讨论、集体备课、现场反思,间周一次,主要帮助教师们解决微型课题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每位教师制定微型课题方案,总结经验,自主学习,对课题研究中幼儿状况进行全面观察分析(每期两次)、个案观察和教育笔记(每月各两篇)、现场展示(每期至少一次,在说看评中展示自己的科研意识、方法和感受)。

研究进入中期,课题组组织教师们进行较高一层的理论学习、互动研讨、案例交流,间周一次,主要围绕教师研究中的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解决思路。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 新课改 课改体会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已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必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领导在响应上级号召的前提下,积极努力探索了一套“1255”课改细则,并在七八年级得以了全面地实施,现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全面动员

开学第一天姚文明校长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课改动员大会,广泛宣传课改的目的和课改的意义,以形成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指导小组: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贺自祥为组长,以王安全、熊勇、刘素芳为副组长,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成员,组成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决策和协调。课改指导小组由刘素芳同志为组长,负责抓课改的管理和实施。并推选了一批教育观念新、教学技能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成立了课改专家指导组。各小组各自明确职能,有效发挥组织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评估功能,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展。

二、学习考察,制定方案

2011年9月、10月在姚校长的带领下,一行20多位教学骨干人员先后到綦江、江苏寻访名校考察学习、听名师专家讲座指点良方。回校后组织外出学习人员座谈交流、谈自己的感想,写心得体会,收集教师的想法;结合我校实际,三次召开领导层会议:决定了初三中的“1255”课改模式,然后以《课改从这里出发》五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给全校师生学习;初三中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启动。

三、师资培训,转变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我校把抓教师新观念培训、交流学习放在首位。10月26日贺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学习“1255”课改细则、学习操作流程。

1.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学习新课标,积极探索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各备课组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初三中“1255”课改文件精神、交流讨论怎样落实文件精神。不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树立新理念。

2.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1)每月一次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实践新课标。即老教师的公开示范课和新教师的汇报课、说课活动,教学经验交流,专题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观看教学实录等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课改实验为中心内容的校本培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既充实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使课改实验得到了纵向发展。(2)以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实践新课标。11月教科室组织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就《如何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做了细致的讲解;然后各备课组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申报课题;共收到微型课题11项。各备课组以微型课题研究的形式研究课堂教学。围绕自己申报课题要求各位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改的目标和任务: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要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注重过程、落到实处

第一,时间保证。每周教研活动时间必须满足两个半小时,教科室每次查出勤两次;第二,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每周写一篇教学札记,每月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必须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总结报告,制定了检查评分表对教师上交的各种材料进行登记检查,并根据各位教师完成材料的数量、质量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与教师的教研月考核挂钩。第三,导学案的编写规范。每课时组长签字、管委会负责人要签字才认可;课改实施第一周七年级英语组不规范,贺校长亲自到备课组指导;七八年级数学组导学案到课改实施的第三周时还有大部分老师没按要求写,完全是在网上下载后机械地搬到初三中导学案模块里;教科室刘主任亲自到七八年级认真细致地从格式、内容上给予指导,现在已趋于规范。

五、培养典型、打造精品

以典型引路、以精品创新,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一开始,为了追求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找一名学生代替老师讲,教师在一旁观看,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甚至一节课从上课到下课全是讨论;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探究学习,满堂课都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忽视了教师的讲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有人引路,让更多教师有所遵循,正确理解新课程。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第10篇

教师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活动,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参与的课题《科技小制作中科学与艺术整合的研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更新观念、充实理论

实施课题前期,为了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好对课题的理解,必须进行理论学习,积极寻求理论支持,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实验,如果实验效果理想,就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实验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在这反反复复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及时捕捉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自己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也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每位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思考困惑,积极尝试,勇于突破。在课题《科技小制作中科学与艺术整合的研究》中,我运用了三个步骤来开展研究活动。

1.“做什么?”——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确定研究内容。

科技小制作是培养孩子动手动脑、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在科技小制作中融入艺术的成分,能让孩子在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中更加完整地感知物体,培养孩子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科技小制作“做什么”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且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差,所以我们只能从孩子感兴趣的、熟悉的、有趣味性的制作着手。

“会滚的青蛙”、“象鼻卷”、“魔盒”,这些科技小制作作品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幼儿在欣赏作品时就显得制作兴趣高涨,而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在思考怎样使得自己的青蛙眼睛对称?怎样使自己的象鼻卷更漂亮?……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等等,在做做、玩玩中完成了对科学知识的体验。

2.“怎么做?”——研究幼儿年龄特征,制订适合幼儿使用的材料、工具。

有了好的制作主题,选用怎样的材料和工具来实施呢?这对于能否正常开展科技小制作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

我认为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孩子年龄小、手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因此我们选用的材料不能太厚或太硬。在活动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比较容易收集的废旧材料来进行,例如小鼻卷就是利用一次性筷子的袋子和吸管制作的,机器人则是利用牙膏盒完成的。卫生纸芯、薯片罐、小纸盒等都是我们选用的好材料,而且好的材料还可以引发一次好的科技小制作活动,例如“好玩的纸桶”就是先有材料后有这个主题的。

在使用的工具方面,我们以幼儿手工使用的工具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并不断地、逐步地增加一些新的工具和材料,例如:双面胶、打洞机等等。

3.“主动做!”——凡是能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选择、尝试制作的地方,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幼儿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1)让幼儿自己搜集活动材料。

科技小制作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材料作为基础,让幼儿、老师与家长共同查找资料、收集材料,这样幼儿就会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2)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和讨论。

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探索能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性,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一切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而是幼儿主动发现的,让幼儿真正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3)给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需要有自己参与制作的机会。于是在活动中,一改以往示范讲解,让幼儿模仿学习的模式,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允许他们有调整所选材料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活动。这时教师与幼儿一起参与,并认可、支持,鼓励幼儿尝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精神。如在制作风车时,需要选择材料来加以固定风车,教师提供了橡皮泥、毛豆、毛线、橡皮筋等等,幼儿自由选择固定材料,同时可在操作中随时调整所选材料,通过反复尝试,不断探索,幼儿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了快速转的风车。

三、仔细聆听,适时提问

针对课题研究,我园有许多课题沙龙活动,这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困惑的地方,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所以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仔细聆听。

首先听清、听懂主持人的开场白,这里面往往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再听教师们的发言。听听大家的理解、认识,与自己有何不同,说不定哪位老师的某句话,就能点开自己的“疑点”,使自己产生“顿悟”。同时还要思考谁的观点更科学,更能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问个为什么,要弄清这样做的理由、依据是什么。这样自己在课题研究中才能灵活地处理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2.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课题研究沙龙活动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辩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个别请教专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微型课题。

倘若大家的讨论还没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就要建立自己的微型课题,个别请教专家。“任何一位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上有高见者都可以视为专家”。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和专家交流能更直接弄清问题的实质,从而把握问题的困难所在,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而对症下药。这种方式能更快地帮助教师解决困惑,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还能从专家的谈话中学习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利用家长资源,共同参与活动

家长资源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题《科技小制作中科学与艺术的整合》研究中,我们有了一个小制作主题后,大部分材料都需要家长配合收集,有了充足的制作材料才能保证我们小制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通过网络、面谈、短信息等多种渠道,取得家长的配合、协助,确保我们的制作活动顺利地进行!

上一篇:先进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下一篇:团工作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