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

时间:2022-06-19 02:03:52

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

新课程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第一次听说此话时,很多老师是吃了一惊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研究是一门很神秘也很高深的学问,需要专业人士专门参与才行。但是,历经十年的课改洗礼,人们渐次认识到了“研究者”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有时不一定要研讨出领先于学界的成果才叫研究,对于教师来说,能用简省的方法让学生最有效、最便捷的学习,这就是研究,甚至是教师自己从不会、不熟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突破自己的原有局限,也可以归为自己研究的成果。学习者也可以是研究者,教学就是研究。广大一线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不自觉地改变了认识,悄然走向了研究旅程。那么,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研究,又有什么特别的创意可以启迪同行呢?笔者以为,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无疑可以成为他们的代表之作,智慧结晶。

一、微 课

场 景

N校正在举行微课展评,来自语数英、音体美等诸学科的五十多节微型课堂视频一一展播,评委们逐一点击评议,数说亮点,作出评价,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微课作为该校的一种创新形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微格反思、教学研讨和教学资源,有的甚至成为学生自学和家长辅导学生的资源。随着拍摄技术工具的普及,将教学中间意外生成的妙趣,及时拍摄下来成为可能,加之微课视频的制作简单,因此,这一形式在该校一经宣传,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分析与思考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课。学生倒也不见得少,一般都是常态班,小就小在时间短,5—8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教学内容也少,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字词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展示智慧。

微课评什么?N校的微课评价单上列着这么几项:1.教师部分,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2.学生部分,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情况、学习方法与过程表现,以及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价值体现等;3.教学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效果与评价等。看这个评价单,除了评价的课时间限定在几分钟之内,其他环节跟整节课的评价要求没有太多区别。

微型课严格地说只是平时常说的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其本身指向于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展示课堂中的一个片段。微课相当于一堂课的一个切片,通过这个切片,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如何助学的。当然,更可以看出教师在导入、组织、拓展,以及在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育智慧与策略。

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对于有些微课所讲述的知识点或者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甚至不妨将其作为自己班级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在某一知识点上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所以,“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成为一种新型且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

微课最适用于教研活动,比如围绕识字教学,主持人可以播放几个识字教学的短片,大家讨论其中规律性的做法,这样省时高效,方便适用,避免了传统的观摩录像课例花时过多的问题。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丰富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二、微型课题

案 例

新学期开学不久,某校了新学期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征集告示,几天时间,老师们就完成了选题、搜集资料和撰写课题计划书的工作。经过专家团队审核,于一个星期后,举行了隆重的个人课题开题仪式。其中80%以上的课题通过了审定,正式开始了课题研究之旅。细看课题目录,课题的新颖细腻让人刮目相看,比如有针对课本插图的使用策略的研究,有提高课前预习效果的方法研究,有小学生课间活动引导策略的研究,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等等,范围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阅读推广等各个领域。

分析与思考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又称个人小课题)在时下不少地方的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微型课题能获得许多教师的欢迎和热爱呢?微型课题盛行的背后给我们能提供怎样的启示?

说及课题研究,不能不回顾过去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一般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国家教育部等教科研部门牵头主持的各级课题研究,目标指向于一些教育理论的验证或者教学论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小学教师是以配角身份参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师至多算是专家们的“手”和“脚”,具体怎么走怎么做,仍要听从“大脑”的指挥,更重要的是,一些实验成果往往难以推广使用,留给教师的只是一两张证书和奖牌而已。这样的教科研教师视之鸡肋,甚至嗤之以鼻。

随着教师们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加之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些都激发着一些不甘平庸的教师积极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设立个人课题,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这些教师的自觉行动。事实上这种科研自觉,恰恰是科研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们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反思即成果”,恰恰与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的“行动研究”思路如出一辙。事实上,从国际上的教育科研走向来看,也是普遍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象牙塔逐渐走向平民化,注重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普遍趋势。微型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应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是微型课题研究呢?目前定义很多,但大抵意思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本质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微型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微型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目前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做了一些零星的概述,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明确界定。另外,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型课题的提法不恰当,不如用“小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这些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关注和提升,给以理性的定位和认证。但无论怎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

三、微型讲座

场 景

一群教师围坐在一起,一位教师对着屏幕讲解绘本阅读。一张张幻灯片展示着绘本的由来、绘本的功能作用、绘本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己在使用绘本时的心得体会,中间不时穿插着学生绘本阅读的活动图片。教师讲解生动,有理论有实践,课件美轮美奂,图文并茂,精彩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有些老师则忙不迭地记录下幻灯片上展示的许多精彩独到的思路。原来,这是学校老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的微型讲座。

分析与思考

讲座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具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觉得举办讲座是一些大学教授或者名师们所做的,普通教师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学术平等的思想正在人群中弥漫,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一线教师因为占据着实践舞台,因此往往有许多宝贵的经历和策略,针对这些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不加以总结推广,实在可惜。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和学校逐渐认识到这一资源,因此,他们在原有的教研活动基础上,加以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师微型讲座的学习研讨模式。

微型讲座的“微”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指话题小,二指时间短;两者相辅相成。微型讲座大都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微型讲座的话题要“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首先,要能提出和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给人一些启发。问题要从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来,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解决。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是自己独立思考(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他人或与他人合作探讨的过程。其次内容要充实,一个好的微型讲座,应该充分体现四个含量:学科含量、人文含量、理论含量和实践创新的含量。因此,微型讲座不仅关注实践,而且关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仅关注自己的实践尝试,而且关注别人的实践成果。再者构思要新颖,一是拟题求“新”,一开始就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如《做一位会“偷懒”的老师》、《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选材求“新”,例证不仅要典型,还要力求新裁。采用大家熟悉的例证时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三是结构求“新”,同样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效果会别出新裁。 四是表述讲“效”,表述是将构思外化的过程,讲座的外化不仅体现在文稿的“写”,最终要体现在文稿的“讲”上。因此,微型讲座必须充分关注口语的特点,利用口语的优势。微型讲座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和富有表现力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运用成为直接影响讲座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通过这两个方面传递的信息量可以达到口语传递信息总量的90%以上。微型讲座应该讲究口语表达的技巧,追求理想的视听效果。

微型讲座的盛行一方面因为起点低、操作简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人生需要,为教师展示智慧经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此外,学校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智慧共享、互相学习,实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

总之,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都是以“小”、“实”、“新”、“效”为特点,小步子,多节奏,确实推动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育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分析,寻找出路,并能有所启发和创新,这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有益的。同时,教师从中贡献出的智慧也一定能为学术理论提供滋养和帮助,也相信长期坚持“微”行动的老师,假以时日积淀丰厚,一定能从中走出理论创新且更加务实的教育学者和专家。

罗刚淮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

上一篇:音乐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牌 下一篇:《白鸽》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