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基本流程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36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1

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视频资源已成为当前教育实践领域的炙热话题。毋庸置疑,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实现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践来说,如何设计与开发微视频资源,以及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微视频资源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微视频资源的内涵

1.微视频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一般认为,微视频资源是指时间较短(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涵盖DV短片、影?剪辑、小电影等多种形态,可通过多种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它主要表现出三个核心特点:一是它以视频和动态图像为载体形式呈现其内容,相比于其它媒体形式的资源,微视频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直观的、高体验感的感官刺激;二是微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持续时间和承载内容上的短小、精简,这就使微视频资源能更广泛地传播,也有利于用户的参与和分享;三是内容上的原子性特征,它通常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知识点),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2]

2.典型的教育微视频资源

微课和微视频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两种最为典型的微视频资源。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特点是主题突出、资源多样、短小精悍、半结构化,它表现为一种信息化资源或资源的组合。[3]而微视频课程则是指以微小、简短的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表现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综合。与“微课”不同,它的本质属性是课程,除了微型化的资源外,还要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课程的教与学活动表现出来。从构成来看,微视频课程主要由多个主题单元(或加上零散的微视频)构成,它广泛应用于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场域。[2]

二、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1.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征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指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常见的课程如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平面设计、影视编辑、数据库技术及网站开发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此类课程在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中,该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也逐步加大。

2.微视频资源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

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单调,主要表现为课堂内教师的理论讲解和示范演示,学生的活动更多局限于模仿操作。由于缺乏合适的资源支持,课前的知识学习和课后的应用创新少之又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薄弱。而微视频资源的应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潜在的优势,下面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解析其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的方面,微视频资源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升学习效果。它以视频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复杂、生涩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可模仿,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原理和相关技术参数的理解;同时,微视频的微型、主题化的内容结构,使它可被潜入到情境化的学习中,也便于学习者以多种方式学习,如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微视频反复观看,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来说,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的方面,微视频资源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变革。探索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其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实践上,我们可以将微视频资源与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相结合,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如目前较为典型的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主题探究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实现了微视频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三、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1.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其教学应用的第一步,其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两部分。

教学设计是教学微视频资源开发的核心,它体现在资源的教学目的性、教育规律性、学习者的适应性等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从学习者特征出发,以微小、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为中心,充分考虑其内容逻辑、视频节奏等技术要点,重点实现其突破重难点、抽象知识具体化等教学功能,如郑小军等人提出微视频设计应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重难点、疑点、易错点等,设计和制作系列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微视频。[4]

在技术实现上,主要考虑其类型、呈现形式以及时间长短等因素。在类型上,目前教学微视频主要有课堂拍摄型、录屏型、混合合成型等三种。[5]课堂拍摄型是指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实验过程)进行实录的方式;录屏型是指教师或学生不出现在视频中,采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将知识内容和讲解过程独立呈现;混合合成型则是指将多种不同形态的视频合成的微视频。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视觉表达上,在微视频的设计中可利用图表等工具将文字和数据视觉化,但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干扰学习。[6]持续时间上,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一般而言,面向中小学生的微视频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面向大学生和成人的微视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4]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课程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将课程内容进行主题化(项目化)设计,根据知识体系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将该课程分为5个大项目,分别为网站建设基本操作、基本网页的创建与编辑、网页布局技术与实现、网页样式表的编辑(CSS技术)、综合静态网站设计与实现。第二,重点对这5个项目的技能目标、知识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分析和设计,根据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抽取形成19个知识要点(难点)。第三,针对每个知识点,遵循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三大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第四,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示范演示,采用录屏和混合合成型两种类型,设计与制作19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间长度在6~15分钟。微视频资源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理论依据

在应用微视频资源的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依据的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在线学习的理性反思后提出的一?N融合式学习模式,也是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模式,其内涵是指将传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有效发挥各种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优势。基于该理论,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利用微视频资源实现课堂内外、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连接和融合。

(2)环境基础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开展微视频资源教学应用的基础条件。笔者所在学校自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并引入了卓越课程中心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以及丰富的教学互动、管理功能,为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支持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课程便是依托该平台开展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应用研究。

(3)实施流程

依据笔者前期研究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的预学习、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课后的延伸学习,其流程如图1所示。[7]

课前的预学习阶段,教师的主要活动是针对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依据相关原理设计并开发出主题单元的微视频资源,并将学习指导书及微视频资源(包括其它相关资源)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推送给学习者。而学习者的主要活动则是针对微视频资源以及学习指导书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了解单元的知识要点,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为课堂的任务实施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阶段则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知识讲解、示范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主要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8]本课程实施的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流程可分为三步――主题分析与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与作品制作、成果交流与反馈总结。

首先,师生对课程的学习主题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分析与主题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然后,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定情境性的学习任务(如根据案例制作相关的网页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设计要与知识点密切相关,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在当前教学条件和时间下能够完成。[8]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实施任务,完成作品制作。根据任务类型和性质(模仿操作型和综合创新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任务实施方式,如个人任务或小组协作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或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者如遇问题也可通过微视频资源进行补救学习。

最后,学习者将完成的作品共享,并通过学习平台或QQ交流工具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教师则对学习者的任务实施过程及作品给予反馈,总结学习中的问题,提出作品改进的方向和技术要点。

课后的延伸学习阶段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和实践创新活动为主。学习者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结合教师和同伴的交流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优化、完善,并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延伸学习、实践创作。教师则收集学生的学习作品,给予评价,并将优秀作品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供学习者借鉴和学习,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习者深入学习。

四、结语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2

关键词:微课教学;《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42-02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20分钟以内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2]。自2013年起,全国已开展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3],本课程内容作品曾先后参加两次比赛,比赛中不断提升,并积极探索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日常的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与现有的大纲体系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概述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企业物流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企业物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航空物流方向的成组选修课,教学计划学时数为36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有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企业物流问题的分析,具有解决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本校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航空物流展开,本课程虽然是普通高校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但在本学校的物流学科中属于非特色类课程,学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总是觉得将来从事民航领域工作用到的可能性相对较少。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经过近三年的时间相处,同学之间具备了较高的相互熟悉度,讨论开展相对较快,较容易得出基本问题的答案。

因此,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民航特有课程提供支撑为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突出重点,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36个学时的教学要求,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赵启兰主编的《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对11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六个模块:

模块一:企业物流的战略与组织。主要分析企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理解企业物流战略的含义、地位、目标、内容和框架。重点理解延迟战略、运输集中、预期性与反应性战略。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有关因素、建立物流组织结构的原则、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职能范围设计、企业中的物流组织的设置,了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模块二: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了解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供应物流管理的内容,供应物流管理的理念。重点理解供应计划管理,采购流程的控制与管理,供应商选择。

模块三:企业生产物流原理、计划与控制。主要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生产类型。重点理解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运用科学的系统设计方法优化生产物流系统。重点理解MRP、MRPⅡ和ERP的基本原理、理解JIT系统的结构体系、TOC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并了解柔性制造系统中的物流系统、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模块四: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主要分析销售物流的功能、组织与管理等。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销售物流。

模块五:企业库存控制理论。主要分析企业物流活动中的库存控制理论与技术。理解库存管理思想、库存控制目标、库存控制模型。重点掌握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控制系统、ABC分类法、零库存的概念,实施环节及运作形式。

模块六:企业物流绩效、标杆与质量管理。主要分析企业物流绩效指标、标杆管理以及通过变革改善企业物流绩效等。

四、微课在《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一般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分为新授类、习题类、问题解决类、复习类、思想方法类等[4]。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对于本课程教学最有用的当属新授类和复习类小型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前序课程部分知识遗忘,影响课程内容消化吸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同时部分新授内容,对于已经做好自学的部分同学,再在课上进行相当长时间讲解,占用过多时间,将逐步打消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因此,针对本课程知识体系中的6个模块,梳理出可进行微课教学制作的点如表1所示:

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质量评价一般从教学态度、教辅材料、教师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5]。其中,教辅材料和教学内容是最容易完善的两个方面,并能直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可见,以微课视频丰富教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洋,伍京华,王冬梅.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学园,2014,(20):63-64.

[2]樊宁.利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62.

[3]冉雪峰.论高质量物流微课的制作――学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的启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2):129-131.

[4]张园园.论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J].新校园(上旬),2015,(06):106.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微型移动学习 微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SGH12582)的研究成果。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型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推动教育理念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引导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支持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和机制,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是一种借助于新媒介生态系统(如微博、微信等),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微型学习表现为学习时间微型化、学习过程灵活多样、学习内容段落较小、可用终端媒介多样化、微型学习的环境复杂化。

2.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PDA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

3.微型移动学习

微型移动学习是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结合体,它利用移动设备作为学习的载体,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

4.微课程

微课程是按照课程特点及学习规律形成的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运行,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微课程资源的设计模式

微课程资源开发以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资源提供者必须根据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需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等情况动态更新学习资源。因此,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习环境;二是学习资源;三是支持体系。其中,学习环境是基础,是微型移动学习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学习资源是核心,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软件平台,主要包括学情分析、课程规划、资源设计等内容;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支柱,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等问题。具体的微课程资源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学情分析

⑴学生能力分析

信息时代的知识内容更新频繁,需要学生随时了解,微移动学习可满足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存在很大差别。第一,学习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阅读或浏览的方式来实施知识的获取,如学生为具体工作而开展的学习,或是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拓展学习等。第二,提高技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迫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⑵学生习惯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层次复杂、学习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其次,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生难以抵挡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诱惑,利用手机阅读微博、微信、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最后,现代社会很多领域、很多岗位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的零散时间和片段时间较多,作为成年人自觉学习和想要了解的知识领域很宽,课堂授课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就业需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

2.课程规划

⑴核心课程分析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确定本校的核心专业和一般专业,核心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分析核心课程的知识重点、技能难点,确定出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分步、分批建设的原则,进行资源建设。

⑵课程知识解构

梳理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解构,划分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若干模块资源构成,模块资源之间呈现松散的知识关系,可封装成一个知识单元,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不同的知识单元呈现松散关系,但必须体现一定的知识关联,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结构,模块资源要有鲜明的主题,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⑶整合课程群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教师要处理微课程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微课程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利用微课程简短、灵活的特点,应用到课程引入、核心概念简述、操作过程演示、课后练习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根据课程知识脉络进行组织与整合,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框架。最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课程之间的知识互用关系、理论实践关系等,构造资源完备、脉络清晰,具有良好导学、助学功能的专业课程群。

3.资源设计

⑴内容设计

微课程资源设计的关键在于内容规划的合理性,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动画以及视频等。首先,将知识点、技能操作点细化分解成一系列知识单元,以相对独立的模块形式呈现,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或动画等形式编辑内容。其次,进行知识点、技能点资源的关联开发,开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模块相互之间有隐含的逻辑结构,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资源库有序丰富、有序存储、有序访问、有序利用。

⑵活动设计

微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交互式学习过程,为了方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在学习平台上构建讨论交流区,学生在平台上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表建议和意见。同时,学习平台的资源应持续更新,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⑶媒体设计

首先,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微课程资源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一是知识点的说明采用文本形式,简单明了;二是口语交流采用音频方式,易于模仿;三是设施设备等采用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四是操作技能采用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方便重复学习。其次,学习资源程度不同,选取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

微课程资源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微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系统性的微课程资源需要经过同行教师、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和应用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特别要关注与其他点状的微课程资源建立网络连接,并随着教学需要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网络结构,这样的教学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2.建立科学的学分奖励制度

首先,学院要制定并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学分制选课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具有学院特色的学分制运行管理与调控模式,确保学分制的顺利运行。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课外活动与学分挂钩;将学分制度与证书制度相结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替代教学计划相应课程的考试及学分;学院要建立微课程资源考核管理、评价制度,鼓励学生自学微课程资源获得奖励学分,亦可将此部分学分来冲抵选修课学分。

3.健全微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首先,为了提高微课程资源开发效率,学院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主动与兄弟院校、教育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样化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微型移动资源提供者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微课程资源。其次,学院加强微课程项目监督检查管理力度,项目立项后,资金保障及时到位,资金使用合理透明;加强项目过程性管理,实施初期立项、中期检查、后期验收,确保微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最后,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全国性资源建设竞赛,对获奖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甚至与职称评定相结合。

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微课程资源硬件平台,完善微课程资源网站,通过相应的网站功能模块来实现。同时,教学支持服务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微型移动学习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微课程资源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初见成效。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微课程资源,将是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华传强:《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2]李远:《移动学习视角下微型学习视频资源设计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第12期。

[3]秦学礼:《移动学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计算机教育》2013年第10期。

[4]夏海静:《移动微型学习――高职生非正式学习的新途径》,《职教论坛》2012年第10期。

[5]姚月霞:《手机媒体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研究》,《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

[6]李娟:《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7期。

[7]夏春红:《移动学习的资源整合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年第7期。

[8]王佩楷:《基于移动终端的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探析》,《福建电脑》2014年第6期。

[9]穆肃:《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的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第2期。

[10]李晓:《基于片断式资源写作构建的自适应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5期。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4

关键词 微博 云盘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icroblogging and cloud disk is the most popular network tools Based Independent Schoo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to build a "micro-blog + cloud disk" assisted teaching platform;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advantages, such as ease of use, eas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crease student interest, in favor of innovative learning, conducive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etc.; Meanwhile, analysis of the secondary platform us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 The auxiliary platform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learning, has a promoting ro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microblogging; cloud disk;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当今社会中,随着现代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近来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平台和以云盘为代表的网络存储工具更是在学生群体广为流行。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云盘是一种采用互联网云技术的网络存储工具,它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的储存、读取、下载等服务,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有百度云盘和360云盘(本文以百度云盘为例)。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意在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实验为主,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前缺乏资料预习,学生手中的实验指导教材文字部分往往枯燥无味,课堂上只能机械性模仿,往往很难充分理解所做的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将微博和云盘两种新兴的互联网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微博+云盘”网络辅助平台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现阶段独立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医学类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桥梁。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量大且内容繁杂的特点,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实验课是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型和综合素质型人才,①各学院在大量增设课程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各课程总学时的减少。而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内容多,学时数有限。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琐碎,每次实验课需要学习两到三个新的实验内容,且各实验相对独立。有限的学时使教师不能拓展背景知识和学科前沿,只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同时在课堂上完全掌握相关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由于近年来的大量扩招,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②尤其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招生文理兼收,文科生的理科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给教和学都带来困难,进而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课堂秩序不够理想。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有手机,而实验课多用PPT来辅助教学,很多学生在课堂经常用手机对PPT内容进行拍照,影响课堂秩序且拍照行为本身就造成了对学生课堂知识理解的干扰及思想上的放松。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提前预习,所以对操作内容比较生疏,影响实验顺利进行。

(4)师生间课后缺乏交流途径,在课堂上,由于学时限制,师生间交流有限;而且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课下又缺乏合适的交流途径,学生仍会有些问题未解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5)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考核不够全面。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③目前实验课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出勤情况以及实验考试三个方面,但实验报告方面,通常很多学生不认真书写,相互抄袭,无法客观反映实验掌握状况,实验考试虽然能反映部分学习效果,但是无法反映学生实验操作情况,所以目前的考核方法还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微博+云盘”网络辅助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2.1 “微博+云盘”网络辅助平台的构建

教师可自主申请新的微博账号,如名称为“三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同时申请百度云盘账号,下载百度云盘客户端并登录,在百度云盘主界面建立名称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文件夹,用于本学期课件的存放与下载。④

2.2 “微博+云盘”网络辅助平台的应用

微博是该辅助平台的核心,作为师生之间的联系通道跟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网络沟通。云盘主要是作为知识库储存一些图片、视频、相关文献等扩展资料和资源,以及教师所使用的课件,以提供给学生下载,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该辅助平台主要分课前预习、课堂运用、课后复习三个阶段进行辅助教学。在首次上课时,将微博名称公布并要求学生添加关注。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实验课题目以及学习目标在微博上,并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上传至云盘,并在云盘中创建分享链接并于微博。课堂运用阶段,在上课前将课件上传至云盘,并创建链接,于微博以及添加在课件上,并且可以利用目前最流行的二维码技术,将链接制成二维码添加在课件上,供学生用手机扫码下载。课后复习讨论阶段,教师针对实验课内容2~3个微博话题,要求学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并在微博中进行评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程可以通过微博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帮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的实验内容,将重点内容通过微博出来供学生复习。

2.3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课的实践环节,课程内容包含很多医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实验技术。根据教学大纲,实验课占医学微生物学的30%,也就是3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分,包括日常考勤情况、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考试成绩占10分。实验课考核偏重于平时表现,而实验报告抄写严重,因此单纯根据实验报告书写情况,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利用该平台可以将学生在微博上的活跃度作为平时成绩的指标之一,使考核更加科学化,同时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

3 “微博+云盘”网络辅助平台特点与优势

(1)使用便捷,操作简单。微博和云盘都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的数码产品登录微博和浏览信息,同时可以利用云盘下载课件、教学资源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

(2)便于师生互动交流。通常情况下,师生的交流仅局限于课堂上,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大多数学生交流较少。而通过微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各自的疑问,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答疑。

(3)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兴趣。在云盘中添加视频、图片、相关文献等拓展性教学资源,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有利于开展创新型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组织创新型教学的开展,比如可以经常开展PBL教学、发起案例或病例讨论。利用微博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开展教学活动,开拓教学模式,通过讨论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就解决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统的创新型教学占用时间过多,不利于大量开展的弊端。

(5)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运用微博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随时记录教师本人的教学想法,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还可以利用该平台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微博+云盘”网络辅助平台应用于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1)在微博平台上,由于每条微博字数少、信息量小,所以信息零散、缺乏系统性,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思路不清晰,不易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将微博中零散的信息总结成完整的、成体系的要点输入到电子文档中,并上传至云盘,以备学生定期查看梳理。(2)在使用微博、云盘以及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由于在网页中有很多的其他新闻、信息,很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该平台只能作为辅助平台,辅助学生学习。(3) 由于学生经济能力的不同,在平台运行过程中,部分学生手中的数码产品可能不具所需功能,这就给该平台的应用造成了麻烦。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兴趣小组。

5 结语

作为新兴的网络工具,微博和云盘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本文探讨了搭建“微博+云盘”辅助平台的方法,并借助目前最流行的二维码让学生更便捷地分享云盘中的教学资源。该平台可以辅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该平台还能促进创新型教学的开展,并可以应用于其他医学课程。笔者认为将来会有更多网络工具的开发能为教学提供更多丰富生动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代潮流同步,将新型工具为教学所用,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① 潘子强,李梅,李琳等.独立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3.23:33-329.

② 袁伊,王植芳,何诗静等.微博客在独立学院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3:138-139.

③ 范立梅.独立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152-153.

④ 李新宇.网络云盘介绍――以360云盘和百度云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4.1:38.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5

0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微”成为进驻各领域名词的开头定语,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同样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微”的同化,微课就是其代表。微课的呈现形式主要是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分层次、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学习资源,其正成为日渐成熟的新型教育教学资源。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一直作为热点学科,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变,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立足于此,对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微课圈”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1  微课圈的基本概述

1.1 微课

当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发和应用,移动通讯技术、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促进了移动终端的应用,且提高了网络带宽与速度,技术层面的微课成为一线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学生为中心”,该理念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融合互联网精神学习形式相结合,为微课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1.2 微课圈

目前对于“微课圈”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定义,本文认为“微课圈”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闭环式学习形式,通过在线听课、测试、评估、答疑等环节来完成学习任务。微课圈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可以在网络网站、手机APP等终端上进行,衍生出的微课集、慕课等形式的学习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其利用的都是微课视频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微课圈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1\1-197\42-1.jpg>

图1  微课圈教学流程图

2  “微课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微课圈O2O教学模型设计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重点探索微课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微课圈O2O教学模型。所谓的O2O就是off line to on line。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教育模式注重轻松、高效的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结合了线上和线下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依托互联网实现优秀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本文设计的on line部分建立学科系统的微课程,或者是将筛选后的优秀教学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使之通过浏览邮件、QQ文件等来学习,之后通过不同的交流媒介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例如微信、微博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增强综合能力;off line部分则是教师通过机房的设备为学生发送教学资源,学生利用微课圈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观看微课视频,遇到问题及时与师生交流、讨论,有效解决问题,并完成课堂作业。线上线下的学习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OFFLINE教学流程设计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1\1-197\42-2.jpg>

图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微课圈的

教学流程示意图

2.2.1  教学准备阶段

从上述教学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学准备阶段包括:①制定课程任务目录。课程任务目录也就是原有的教学进度表,明确划分教学内容及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包括具体内容的学习时间、具体作业及阶段性学习任务的时间,并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使学生明白本阶段的学习计划,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来完成作业或任务。②制作教学资源,微视频知识微课圈提供学习资源的方式之一,教师还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制作好录制视频用的课件、演示用教学用素材,录制微课视频,之后制作学生的练习作业及阶段学习任务。

2.2.2  教学实施阶段

实施教学时主要包括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且教师从旁指导答疑、学习小组内部或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作业或任务等内容。

具体来说:①创建学习小组,每个学生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知识、信息或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结论,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创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构建本身的知识体系。分组时应注意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在考虑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组内的和平、团结,组内学生间应各有长短以便互相帮助,提高小组学习的趣味性。②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机房内的局域网将学习任务发给学生,主要内容有学习任务说明文档、教学课件、演示用教学素材、课堂作业或阶段性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作业与任务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③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学生先明确学习的知识且结合作业要求等内容学习微课视频。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旁引导、答疑,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④交流讨论,该部分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的意识。

2.2.3  教学评价阶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等技能的掌握,因此我们的考核方法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配合相应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肯定,并激励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建议采用随着学习进度实时测评的方式,实时评价学生每次的课堂作业以及阶段性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鼓励时会更有动力、更愿意去学习。

3  结束语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6

关键词 微课程 信息技术 课堂革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90

Stud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Reform Based on Micro-class

――Take Linyi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NIE Shaohua

(Linyi University Feixian Campus,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New teaching model to "micro-course" as the core of nation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researchers' attention. Micro course uphold the "value to guide the micro to start with, focus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or mobile learning mode,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micro-classroom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teaching to achieve complete design aspects, including curriculum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Liny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IT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innovative research micro IT classroom curriculum. By microscopic background of learning, implement a new teaching model, micro courses with short, fine features, helping to train pupils' interest in learning. By IT performance in the micro courses for independent stud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through the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to achieve I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development today, the micro curriculum-based IT classroom will be full of new vigor and vitalit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new teaching model reference.

Key words micro-cla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reform

0 引言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①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了全国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短小精悍的素质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微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它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的教学资源推出的教学方式,实现短时高效的课堂教育。②③④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技术,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1 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现状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⑤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⑥

2 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 “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主持人可以出镜,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2)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4)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通过精致教学设计,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素质教学。

2.2 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

(1)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

(2)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设计和使用情况,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调搜芯糠āJ沟媒ü沟纳杓颇P秃褪凳┎呗愿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理论和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种设计模式。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现状,构建适宜本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有的微课设计模式。在微课程的应用探索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微课程应用的各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明确把握这些因素的各种作用,提出灵活有效的微课程应用方式。在小学素质教学发展的今天,以微课程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堂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提高小学教学水平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参考。

注释

① 高立军.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通报,2012.28(2):193-195.

② 石磊,赵萍.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J].新闻战线,2015.2:50-53.

③ 于滨.“词媒体”信息传播环节问题与改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④ 张剑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3:81-82.

⑤ 冯宁.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35-38.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7

1相关概念

1.1微课内涵

目前,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微课进行解释,尚无统一的定义。表1罗列出国内部分研究者对微课所下的定义。通过以上的分析,国内部分研究者对微课本质的认识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认为微课本质是一门课程;第二种认为微课本质是具体教学活动;第三种认为微课本质是教学资源。但笔者更赞同第一种观点,微课具有以下特点:①小。主题内容小,针对某个知识点,一般最好针对一个知识点,可以是教学重点、难点等知识点;②短。主要是指时间短,一般5~15min,不宜过长;③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根据主题内容性质、学习者特征也可以选择其他多媒体承载形式;④微课本身应该先是“课”。包括内容、活动、评价等要素的教学服务[9]。微课具有完整的结构,该研究所做的有关微课教学设计就是按照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要素进行的。

1.2操作型课程界定

操作型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操作型课程一般在教师指导下,由学习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操作型课程一般包括实验类课程、实训类课程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等,该研究中的操作型课程只包含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

2操作型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关于如何规定、设计教学活动的理论”,它是一套用来决定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使学习者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重点是要确定达到教学目标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何克抗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为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10]。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围绕为何教(需求)、教什么(目标内容)、如何教(策略)、效果如何(评价)4个问题进行研究,所以该研究中操作型微课教学设计也是围绕上述4个问题进行设计。笔者根据讲授计算机软件操作型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与相关任课教师讨论交流得出传统计算机软件操作型课程一般采用“讲授—演示—练习”或者“边讲解边演示—上机练习”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会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师讲解演示的知识点过多,学习者上机操作时很容易遗忘。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在以后教学中,教师将讲解演示教学内容划分为很小的知识单元,即一个知识点,学习者上机操作效果比之前较好,但部分学习者仍存在遗忘现象。②课时有限。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者仅仅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很难达到真正培养学习者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等操作型课程培养目标。依据上述在计算机软件操作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操作型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基础,该研究概括总结出操作型微课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前端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评价反思3个部分。

2.1前端分析

微课前端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确定主题内容3个环节。学习者通过内容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决定教学起点,三者相互影响。教学目标分析是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后能够达到的具体要求,能够做什么以及对学习者相关能力的培养。操作型课程要求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训学习者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微课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将决定教学内容的起点,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根据学习者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性,动态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真正照顾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确定主题内容是微课中强调的某个知识点,知识点不宜过多,要符合微课主题内容短小的特征,也适合移动学习的需要。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来实现教学目标。

2.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微课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计算机软件操作型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围绕案例展开教学和学习,通过“案例导入—新知讲解演示—上机练习(综合项目)—概括总结—拓展案例”5个教学环节让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及培养综合能力,整个过程中要提供教学和学习所需的素材。操作型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设计上机练习、综合项目和拓展案例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实践环节。案例导入就是将微课主题内容(知识点)制作成案例,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展示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明白学完该知识点之后能够具体实现的效果,以及能够具体做什么。在进行案例设计的时候最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习者更明确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通过案例导入也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新知讲解演示就是针对案例导入中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演示,同时对知识点中涉及到的关键点或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和标注,并录制成微视频学习资源,可以为学习者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上机练习、综合项目完成以及课后拓展任务完成提供辅助指导。既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上机操作时容易遗忘的问题,也使教师从辅导学习者上机练习的重复教学中解放出来。上机练习主要让学习者完成导课案例的制作,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软件操作型课程必须通过多上机操作实践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上机练习环节只是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宜过难。综合项目主要培养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但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设计综合项目,综合项目一般都要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所以要根据学习者知识点掌握情况来设计综合项目。在微课教学设计流程图中综合项目采用虚线框,说明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这个教学环节。综合项目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问题。概括总结主要是对知识点和学习者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让学习者对该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通过讲解演示和上机练习之后进行概括总结,也可以通过综合项目完成之后进行概括总结,主要依据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来确定。拓展案例主要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拓展案例可以设计为与导课案例类似的案例,也可以设计为与综合项目类似的案例,这个环节完全由学习者自己独立完成。

2.3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教学实施之后对整个微课教学设计环节进行评价分析,分析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并进行修改。通过评价反思过程微课教学设计才能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笔者根据与计算机软件操作型课程教师的交流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传统计算机软件操作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概括总结出操作型微课教学设计流程图。其中,包括“案例导入—新知讲解演示—上机练习(综合项目)—概括总结—拓展案例”5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微视频提供课前预习、课中课后辅助学习,给学习者提供更多上机练习的实践机会,并提供所需素材保障动手实践环节顺利完成。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8

关键词:生理学 微课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57-02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自2011年以来,各级各类的微课制作与比赛从小学到大学风靡开展,其“短小、精悍”的内容以及“简便、快捷”的录制方式,让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倍感新颖和实用。在移动学习逐步推行的背景下,传统整节录制的精品课程视频与之相比较,缺陷越来越明显。基于《生理学》微课资源的完整设计与开发,可有效调动学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准备、记录与反思,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和深度化学习,从而推动学科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应用。以下是笔者协同课题组成员在进行《生理学》微课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探索和总结,期待广大同行能给予批评和指正。

1 开发原则

在《生理学》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课题组认为应该顺应当前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指导思想,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注重资源制作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微课资源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多角度、多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进行录制。

2 开发模式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类学科,其课程一般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依据授课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本课题组将《生理学》微课分为“说课型”、“指导型”、“理论型”和“实验型”四种,每一类型,根据其面向对象和授课内容的差异,所采取的录制方式和注意事项均有所不同,具体区分见下表。

3 应用平台

目前,国内尚未出现主流的微课应用平台,部分教师已在利用公共免费的社交空间进行探索,如刘慧霞将微课视频上传到QQ空间,同时借助每个班级的QQ群,建立即时互动的微课学习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张志宏认为,架设微课平台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操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吸引力。笔者课题组经过系统分析和论证,选择了当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意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作为《生理学》微课资源的应用平台,该系统除了具有免费、源码开放等优势外,还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而构建,具有“资源、作业、测验”等多种活动模块,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体会和运用,与微课的核心价值理念完全一致,便于微课资源的应用和推广。

4 制作流程

微课制作除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外,技术人员的后期剪辑与资源的网络呈现也同样重要,大致流程参见右图,在这中间,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微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或)课件的精细准备,然后进行现场录制,录制完毕后交由技术人员进行后期加工剪辑,同时个人在网络平台(本课题组采用的是Moodle系统)进行相关拓展资源和测试练习的补充。

5 结语

基于完整学科的微课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中优良的教师团队是其核心要素,团队成员既要有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离不开与多媒体技术人员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在资源的应用中,微课视频能否被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稳定、流畅地播放也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购买国内知名视频服务提供商的云服务套餐,然后获取嵌入代码再放到课程管理系统中,构建一个全面开放、适度有偿收费的微课交互学习环境,或许是当下推行微课的一个简便、务实的途径。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R].北京: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4.

[2]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J].远程教育,2010(4):69-72.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范文 下一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