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15 17:16:55

微型课的要求篇1

国内微课的竞赛、培训、建设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焦点。分析发现目前“微课热”背后的微课建设主要存在着三种价值取向上的误区:“重讲解、轻引导”的知识取向、“重技术、轻设计”的技术取向和“重竞赛、轻应用”的竞赛取向。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课开发指向了教师的动机需要,却忽视了其本体价值,而“经济型微课”开发是打碎微课花瓶、回归微课应用价值的有效途径。针对国内微课建设的误区,提出了“经济型微课”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准实验方法验证了该模型的价值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本体价值;微课;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02-0053-06

伴随着在线学习和微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支持泛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而备受学习者青睐,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在国外,影响最大的是可汗学院和TED-ED。在国内,自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将微课引入后,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研究层面,微课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魏江明, 等, 2014)。尽管我国的微课竞赛、培训、建设和研究如火如荼,但其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课建设指向了开发者的动机需求,歪曲了微课的实践价值。因此,校正微课的价值取向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本体价值:应用价值

对“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资源网”的作品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微课开发普遍存在着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三种误区,都偏离了微课的应用价值。从国外微课的成功经验来看,“应用取向”才是微课建设的应然价值追求,国内微课建设务必打碎花瓶、回归应用。

(一)微课建设的误区:走得太远忘记起点

1. 知识取向:重讲解、轻引导

开发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利用微课让自主学习变得更轻松、容易、有效。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微课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和任务驱动等策略,引导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培养学习者的高阶认知能力。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化(李锋, 等, 2014)。但是,当前国内的微课开发普遍呈现出一种“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即把微课作为信息呈现的载体,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启发式”原则的应用。陈子超等(2014)对“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网”的作品抽样发现,以讲授为主的微课占到了76%左右,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信息呈现”上。范建丽等(2016)对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的分析发现,参赛作品基本上都是知识理解类,过于追求知识内容的全面性与教学结构的完整性。“知识取向”的微课很容易变成教师讲授录像的片段式切割,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 技术取向:重技术、轻设计

微课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过于注重技术而忽视用户体验设计,一定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体验。从“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网”的作品分析来看,普遍体现出“技术取向”,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资源设计。胡铁生(2014)Ω咝2稳教师的调查显示,开发者普遍认为自己作品的缺陷主要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形式单调(52.8%)、画面不清晰(36.1%),远大于教学水平不高(32.1%)、教学互动不够(27.9%)等。范建丽等(2016)认为,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参赛作品过于追求形式效果、较少考虑制作成本,甚至花费较大的代价请校外专业团队制作包装。从笔者带学生参加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微课评优”和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组”评选来看,大赛评委比较偏爱3D动画、Flas制作的作品。比如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一个微课作品,利用3D建模技术制作“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可谓高成本技术呈现浅层次信息,典型地体现了微课开发的“技术取向”。过于重视技术、忽视设计的微课,把简单的知识信息以绚丽的技术呈现出来,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视觉美感之外,难以启发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更无法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发展,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本体价值。

3. 竞赛取向:重竞赛、轻应用

张一川等(2013)认为,我国当前微课建设主要应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通过教师参加微课竞赛,实现同行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微课的开发水平。2010年,佛山市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大赛”征集了1,700多件参赛作品;2012~201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中国微课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了上万件作品;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超过1,600所学校参赛,选手人数超过了12,000人,覆盖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目前,这两项微课竞赛已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两届,第二届的规模超过了第一届。尽管我国微课竞赛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但是缺乏应用的现状却不容忽视。范建丽等(2016)认为,我国的微课始于竞赛、热于竞赛,存在着较大的作秀成分,主要以获奖为目的,较少考虑微课的教学应用。陈子超等(2015)对佛山市参加“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能力培训”的100名教师调查显示: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比例居然是0,制作微课的目的全部是参加竞赛。微课建设“重竞赛、轻应用”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大同小异。王玉龙等(2015)研究发现,造成“竞赛取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参加竞赛获奖而晋升职称,并不是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或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微课的本体价值:打碎花瓶、回归应用

在国外,微课主要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自主学习。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使用可汗学院的微课开展数学教学,并且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吕森林, 2014)。Teachers TV涵盖了英国中小学及幼儿阶段的微视频,不仅为学习者提供课外学习资源,而且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吴秉健, 2013)。无论从微课的起源和内涵看,还是从国外微课的应用看,微课的本体价值无疑是“教学应用”,而不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微课主要有三个应用情境:一是支持翻转课堂,是课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二是应用于课堂教学某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应用于课外拓展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建设就是要根据其应用情境,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指向用户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平民化开发,打碎微课作为摆设的“花瓶”,回归微课教学应用的本体价值,提高微课的应用绩效,促进微课的可持续发展。

二、凸显应用价值的微课形态:“经济型微课”

笔者针对国内微课建设的三种价值误区,从微课的制作成本和教学功效两个维度提出了“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它不仅能够体现微课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降低微课的开发成本,便于系统地开发系列“微课”。同时,“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能为微课建设者选择开发技术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一)构建“经济型微课”的理论基础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是否需要开发微课”和“选择何种技术开发微课”都是微课建设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境。是否开发微课主要取决于微课能否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即当微课能够发挥较高的教学功效时,可以考虑进行开发,反之则不开发。选用开发技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媒体选择的过程,可借鉴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媒体选择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米斯佐斯基(Romiszowski, 1981)提出了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指出影响媒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任务类型、选择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与技能、教学环境、资金与时间限制等。依据这个模型,章伟民(2000)把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归纳为有效的传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的代价(价格和效用)、现实的制约(时间和便利)以及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何克抗(2002)依据罗米斯佐斯基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提出了在选择教学媒体过程中要遵守“代价最小原则”,即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根据能得到的效能和需要付出的代价来决定,力求做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

美国传播学专家施拉姆(Wilber Schramm)根据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提出了“施拉姆公式”,即媒体选择概率(P)=媒体的功效(V)/媒体的代价(C)(张亚斌, 2006)。其中,V指教学媒体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功能和效率,具体包括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拓展思维视角、唤醒已有经验、清晰呈现内容、直观显示过程、高效阐释原理以及提高学习体验等;C主要指使用教学媒体所需要花M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李龙(2001)认为施拉姆公式是一种教学媒体选择的最优化规律,依据“施拉姆公式”,选择教学媒体时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有学者基于这个原则设计了“媒体最优选择决策模型”。在一个二维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媒体成本(C)、横坐标表示媒体功效(V),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中央位置绘制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成本(C)和功效(V)的“中间值”。这样就将坐标系分为高功效高代价、高功效低代价、低功效低代价、低功效高代价四个区域。那么,高功效低代价区域即为媒体最佳选区,高功效高代价区域即为媒体可选区。

(二)“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的架构

任何一个微课都有制作成本和应用功效,采用不同技术开发的微课所耗费的成本不同,其功效也可能存在差异。微课的制作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设备购买成本和设备使用成本等。微课的功效是指微课能够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功能和效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课能够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二是微课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效率如何。假如某微课的制作成本为C,微课的功效为V,微课的价值指数为P。那么,价值指数=应用功效÷制作成本,即P=V/C。这样就可以依据微课的价值指数来选择微课的开发技术。

基于当前微课开发“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的现状,依据媒体选择的“代价最小原则”和“媒体最优选择决策模型”,笔者提出了“经济型微课”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经济型微课”是指在微课开发过程中,综合考虑内容、目标、对象、条件等因素,依据应用功效和制作成本决定采用何种技术开发微课,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功效。在二维坐标系中,把微课的制作成本(C)作为横坐标、微课的功效(V)作为纵坐标,成本(C)和功效(V)从坐标原点开始由低向高,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中央位置绘制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成本(C)和功效(V)的“中间值”,这样就将坐标系分为四个区域。依据微课的制作技术,将微课分为录屏型、拍摄型、富媒体(混合使用多种媒体)和动画型。一般来说,这四种类型微课的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关系为:动画型>富媒体>拍摄型>录屏型。将这四种常见的微课开发技术按照成本大小依次放置在横坐标成本(C)上。

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前提下,如果能够通过开发微课实现“中高”教学功效,就可以考虑进行开发;否则就不开发。在确定开发微课后,选择何种技术手段来制作,可以依据微课的价值指数(P)来确定,P值越大表示功效与成本之间的比值越大,微课的收益就越高。也就是说,开发微课要优先选择“低成本、高功效”的制作技术,即图1中的“最优选区”。在无法找到“低成本、高功效”的技术情况下,才考虑“高成本、高功效”的开发技术,即图1中的“可选区”。

三、“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应用的

效果检验

为了检验“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的价值性与可行性,笔者于2016年6月选取某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作为准实验对象,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无显著性差异的等组,学生对分组和准实验并不知情。让两组学生分别使用“常规型微课”和“经济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利用统计分析法检验两组学生利用微课开展学习的效果。

(一)等组准实验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选取“Premiere非线性编辑”课程中的3个知识点:关键帧动画、局部马赛克和视频抠像,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等组准实验,利用组间差异性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分别学习两种微课后的学习成绩。准实验尽量控制干扰变量,排除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差异、研究主体的主观因素、数据收集信息失真等方面的影响与干扰。本研究控制干扰变量的方法如下:在两类微课学习效果的对比准实验中,采用测量配对法分组,确保对照组A和实验组B在学业能力和知识基础上基本相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作业匿名评分所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排除了研究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干扰。准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采用测量配对法把学生分成两个等组。先依据学生在该课程曾经提交的电子作业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再根据成绩排序将学生分成两个等组,其中对照组A有17人,实验组B有18人。

2. 让两组学生各自学习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课。A组学生学习“常规型微课”,均来自“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微课名称分别是“关键帧动画”“局部马赛克效果”“抠像效果的运用”,微课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幻灯录屏+操作录屏+视频拍摄+视频剪辑;B组学生学习“经济型微课”,依据本文的“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知识点的特点和学习者特征,选用“操作录屏+简单剪辑”的经济性技术手段制作。两组学生学习微课有时间限制。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可随时向教师请教,自学结束后教师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提升讲解。

3. 收集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后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完成以后,每个学生独自完成配套的三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按照学号提交,作业文件名不显示学生姓名。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匿名评分,并计算每个学生三个小作业的平均分。假设A组学生所使用“常规型微课”的制作成本为CA,A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VA,“常规型微课”的价值指数PA=VA/CA。B组学生所使用“经济型微课”的成本为CB,B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VB,“经济型微课”的价值指数PB=VB/CB。对照组A与实验组B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4. 对学生学习成绩数据做组间差异性分析。由于数据样本较小、成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可利用SPSS20.0对两组学生的作业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在做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T检验)之前对数据做方差齐性检验,如果两个样本方差的差异未超过统计学所规定的范围,即两样本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如果两样本的方差不齐,选用均值比较的校正公式进行处理(杜晓新, 2013)。

(二)成本与效益分析

两组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2.827,p(sig)=0.102>0.05,说明两样本方差齐性。因此t检验结果为:t=-0.197,p值(p侧)=0.845>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学习效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从两样本的均值(MA=80.53, MB=81.00)可以看出:实验组成绩均值和对照组成绩均值相差非常小,也未呈现出明显差异。

从双组对比准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型微课”的教学效果与“常规型微课”基本相当,两个样本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两种类型的微课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取得了基本等同的效果,即VA=VB。但是,分析微课的价值不仅仅要看微课所达到的教学功效,还要看其制作成本。准实验中的“经济型微课”是在安静环境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头戴式麦克风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等简易设备和软件,在Premiere软件中进行操作录屏,采用视频软件对其简单剪辑、音频降噪处理后制作而成。三个“常规型微课”都是采用摄像机拍摄、幻灯片录屏、Premiere操作录屏、后期多路信号剪辑、音频降噪等技术制作。从制作设备、花费时间、环境要求、制作技术等方面来看,竞赛平台上所选用的“常规型微课”的制作成本远大于“经济型微课”,即CA>CB。因此,PA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型微课”并不是说一定要选择低成本的制作技术,而是依据功效(V)与成本(C)的比值来确定,即优先考虑低成本的制作技术,在低成本制作技术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选择高成本制作技术。如在“Premiere非线性编辑”课程学习过程中,仅用操作录屏的制作技术能实现较高功效,就可以不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再如,在制作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微课时,用幻灯片录屏的低成本制作技术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功效,也不需要用到更复杂的制作手段。但是,在制作“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微课时,采用录屏或拍摄的方法都难以呈现天体复杂的运动过程,此时只能“退而求其次”,混合运用录屏技术、Flas等多种技术手段制作“富媒体微课”,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四、倡导“经济型微课”开发的重要价值

微课作为支持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其本体价值是应用而非竞赛。针对我国微课建设呈现出的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三种价值误区,准实验研究表明,“经济型微课”打碎了微课作为摆设的“花瓶”,指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降低了微课的开发成本,便于微课的系统开发,体现出微课的应用价值,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一)“经济型微课”体现了微课的本体价值

“经济型微课”从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出发,摒弃了以展示华丽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竞赛需求,指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将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微课的设计上。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界面设计,利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求解和启发讲授等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对内容的深度建构,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回归微课的本体价值,即教学应用。

(二)“经济型微课”降低了微课的开发成本

“经济型微课”能够有效地降低微课的开发成本。一方面,“经济型微课”追求微课的高功效,避免低效或无效开发。微课并不是万能的资源形态,也无法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经济型微课”以较高的功效为开发前提,把是否能达到较高的功效作为微课开发的必要条件,避免由于大量低水平的无效或低效开发而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经济型微课”倡导优先使用低成本技术,在低成本技术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使用高成本技术,避免由于盲目追求绚丽技术而带来的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三)“经济型微课”有利于微课的系统开发

国外微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告诉我们,针对单个知识点“零散制作”的微课难以满足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求,只有为课程重要知识点开发出系列微课并组成“微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微课的本体价值。“经济型微课”坚持微课的应用取向,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出发,在大大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还为系统地制作微课创造了便利条件,让批量开发系列“微课程”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 2015. 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教育技术(10): 67-72.

杜晓新. 2013. 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实验设计与SPSS数据处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25.

范建丽,方辉平. 2016. “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 远程教育杂志(3):104-112.

何克抗. 2002.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4.

胡铁生,周晓清. 2014.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6-13.

李锋,张斌. 2014.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J]. 课程・教材・教法(11):23-27.

李龙. 2001. 教学过程设计[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16.

吕森林. 2015. 互联网+能否破解“上学难”?大数据挖掘学生个性[N]. 光明日报,11-13(11).

王玉龙,陈奕如. 2015. 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4):56-62.

魏江明,张学军,王梅. 2014. 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研究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J]. 中国远程教育(10):78-82.

吴秉健. 2013. 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23-26.

章ッ. 2000. 要重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J]. 教学仪器与实验(9):31-33.

张亚斌. 2006. 远程教学中的媒体选择理论[J]. 开放教育研究(1):54-58.

张一川,钱扬义. 2013.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6):26-33.

微型课的要求篇2

一、信息技术课应用微课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微型课需要网络和视频播放终端,所以,大多数中小学学科的微型课在硬件条件上只能在课后进行,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基本上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大量的自主学习任务探究的时间,这就在时间和硬件上满足了学习微课的条件。微课很适合操作技能的学习,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学量的操作技能。

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微课,在大量的操作技能学习中学生的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参差不齐,而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也体出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二、不同的信息技术课型对微课有不同的需求

1.选择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微课类型

微课的种类很多,从教学主要环节上微课可以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2.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

信息技术有多种课型,并不是所有的课型在课堂上都需要微课,下面我浅谈一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型对应用微课的不同要求:

(1)实践性知识的新授课。(2)实践性知识的复习课。(3)作品制作课。

三、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制作注意事项

1.微课的制作方法和基本要求

(1)微课的配音要清晰,最好在安静的房间录制。

(2)录制时分辨率需要高一些,不能低于720*576的标清分辨率,码率最好达到1Mbps。

(3)视频帧速不低于12帧/秒。

(4)教师在录制操作过程中,动作一定要慢而平稳,一方面是让学生能清晰了解操作过程,另一方面也避免视频画面闪烁。

2.信息技术微课需要字幕

信息技术微课的字幕很重要,说明文字最好有连续性,即学生学习时任意跳转到视频中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现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

3.微课的内容和时长问题

课堂上的微课我认为需要短一些,不能超过5分钟,内容要单一,不能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个视频中,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精确定位和寻找。

4.微课需要相关配套资源

微型课的要求篇3

关键字:微课的类型;艺术与技术,制作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并且有的还取得很好的成绩,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在教育部门,微课作为一个新媒体更加的适合这项课程的基本要求,成为了移动学习研究的新型教育活动。

一、微课的基本类型

微课根据教程的不同,也分为多种不同序列的形式,在学术界,微课可以从制作的方式上,所需要的用途中,发掘他所存在的形式,基本大体上可以分为拍摄型微课、录屏型微课、动画型微课、改良型微课、幻灯片型微课等等多种形式,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用途来进行细微的改变。

其中拍摄型微课是一些专业性人员通过摄影设备,对一些专业教师的讲课内容进行记录式的拍摄而成的视频微课。当然,讲授的课程的不同,授课的地点也会不同,比如,绘画课就可能去室外取景点,而机械类的课程就有可能去大型机械制造厂进行讲解,等等,拍摄型微课是一种讲师真人授课的方式,讲师出境会对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教师的表情、神态等等都会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录屏型的微课在制作时要在计算机中安装一些软件,通过履职教师的声音和点男的操作过程,来实现的一种微课形式,这种微课的不会出现教师、也不会出现录制现场,只会出现电脑屏幕和教师讲解的声音,这种教学对于制作者的技术性的要求不高,教师可以自行操作,剪辑;当然,课程只集中在电脑屏幕上,所以对于操作过程的顺序设计,美化组合灯要求较高,否则,只会模糊不清,不易理解。

动画型微课是制作者利用动画的技术或者一些绘画艺术进行制作的课程,这种微课的形式只能观看不能修改操作,它的特点就是对课程增加了趣味性,在一些不方便出现任务的课程中,都可以采取这种动画的形式。

改良型微课主要是针对一些中小学的课程,在教师给同学们上课的同时,进行微课的录制,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拍摄剪辑,在经过后期的制作,这样的微课称之为改良型的微课。它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的原则基础上,可以剪辑一些不必要的或对课程联系性不强的话语,能更加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学习中能更加清晰明了。

幻灯片型微课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自从教育改革之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在电脑上进行PPT的制作,把一些重要的难点重点都突出出来,这种微课不需要一些软件和后期制作,只要在幻灯片中体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可。这种和幻灯片的微课形式,教师可以自行改变,也可以增加视频和动画,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乐趣性。

当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模式具有相当的优点:它将教学本身的实践性进行了凸显,体现新科技的发展,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视频的改革创新,也让教学的模式向着一个新兴的阶段发展。

二、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本文已经讲述了微课录制的基本类型,等到录制好之后就是剪辑的步骤了,微课制作之所以与传统的普通授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在制作的过程中,把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手段,微课本身就是一种视频类的课程,录制和剪辑是必备的,当然,剪辑的不同也会使得微课的形式有着很大区别,也为课程开辟了一种新型的方式,它将教学的的技艺和摄影技术相融合在一起,教学的内容通过摄影形式表现出来,既是艺术又是技术,技术和艺术的提高和融合在很大方面都有着突破性的进展,这种形式加强了学习的便捷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性,让学生可以自有掌控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其中技术的提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授内容。

技术的需求对于课程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意义,录制过程中,镜头的方向,景的选取,教授课程的组接部分合最终的剪辑部分都需要技术性人员进过多次商讨,最终使微课衍生出一种艺术与技术融合的课程,单纯的传统的课程加入技术的剪辑,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多彩,微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传统上时间的意义。

三、艺术与技术突破性的融合

虽然微课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但是,如果艺术和技术反而被艺术和技术所奴役的话,微课所期望的技术化的过程不但没有有所体现,反而被艺术型的东西所驱使,过于注重技术性的东西,而忽略了微课本身的教育意义,只有艺术与技术的高效融合,刺额那个从根本上体现微课本身所突出的优点和意义。德国的哲学家曾经说过,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非同一般,甚至,在意义上它们是同一的。

当艺术与技术相融合达到一定境地之后,就需要把微课的内容渗透到设计、拍摄和后期的剪辑制作中去,制作人员也要懂得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剪辑人员在进行后期制作的时候,才能与教师的出发点相同,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教师所传输出来的有效信息。剪辑人员需要对课程设计开发考虑,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剪辑人员与教师要相互沟通,当然,对于微课的类型的不同对教学环节的选择和剪辑的方式都要进行不同的调整,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学习,这才能达到微课所具有的意义。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是微课发展的必备阶段,微课的形式也在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着细微的改,艺术在微课中主要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和成功的美观性,技术在微课中主要担当着后期制作和最终所体现出来的目的。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形式,后者是手段,微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涛.技术-艺术.微课制作中的融合与突破.学术期刊.[J].2015.20.

微型课的要求篇4

关键词 微课 应用型本科院校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普通高等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龚震伟[1]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操作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对传统本科教育的反思,在传统本科教育中,教师教的多,学生理论知识足够,但脱离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因此,转型后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调整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堂上教师一个人讲,学生被动接受,且大学扩招以后,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大部分学生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看视频。教学内容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且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对学生的评价也只限于平时的考勤和期末的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微课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适合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微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微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虽然目前微课在中小学和高职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微课在本科院校教学中更具优势。因为本科学生相比中小学生和高职学生自觉性更强,且自由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在线视频学习。本科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更高,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在微课建设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微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1 微课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开展教学,并采用图文音并茂的表现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及学科需求选择微课视频,进行灵活自主的学习,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2.2 微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n在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外,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为高校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风采和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一个受同行关注和学生喜爱的微课视频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超高的视频制作技术、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育理念,重塑专业意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科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

2.3 微课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校企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学生零距离上岗,因此,必须强化岗位实践训练,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一般设置160-18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占了较大的比重,一般高于25%。韦嘉嘉认为将微课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可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利用微课视频展示实践操作细节,帮助学生领悟操作要领。微课还可展示操作流程,让教师按照流程开展教学,在创设的实践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增加直观感。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微课建设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微课资源要不断地优化、完善和丰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积极倡导微课教学,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微课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微课教学资源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第二,微课设计方面,由于本科院校教师刚接触微课,不熟悉微课的教学设计,导致微课选题过大,主题不突出,没有特色。第三,微课视频制作比较粗造,有些高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录播教室,视频录制条件很差,仅靠普通摄像机等设备录制;有些高校虽然建设了高大上的录播教室,但教师录完之后,不会做后期处理,也没有技术人员帮助剪辑,导致视频制作效果不理想,要么声音小,要么画面不清晰,要么没有字幕提示,难以制作出优质的微课教学视频。第五,微课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一些微课是因为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而建设,并没有实质去应用;一些微课是因为教学比赛需要而建设,其主体是教师,没有在学生中推广,没有为学生所用。第六,部分本科院校没有建立微课平台,一些院校虽然已经建设了网络课程平台,但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没有为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 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建设原则

4.1 “微课”建设应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特色

“微课”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学资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课”开发与建设应该遵循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柳友荣提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开发与建设,要以此为出发点,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岗位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安排学习内容,设计制作微课。

4.2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本科教育一直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学得多一点。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就是给学生灌输知识,通过填鸭式传授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微课模式下,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根据本科生的特点,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教学主角转变为教学辅助者,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3 教师团队协同开发原则

优质的微课资源是主题突出、视频精美、设计科学的,这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但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牵头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团结协作,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微课信息平台,促进微课的开发和应用。

4.4 强调微课资源的实际应用原则

微课不能仅为建设而建设,要考虑微课的实际应用,要将微课真正用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微课可作为混合学习的重要资源,如慕课、翻转课堂都可使用微课视频。微课只有在应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完善,以用促建是高校微课建设的基本原则。

5 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应用的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开发应用微课,将微课建设纳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

5.1 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的管理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相关的“微课”管理机制,以规范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学校管理层从顶层设计层面,支持和鼓励微课的开发,提供网络课程平台,组织微课制作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在院系层面,应以学科为依托,推动专业发展,分析专业特色,确定微课的主题。就具体课程而言,重点关注该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将其制成微课。高校教师应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进行微课教学,充分发挥微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5.2 齐心协力推动微课资源开发,提升微课应用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有效开展与应用微课,发挥教师的专长,建设高质量的微课资源,提升微课的教学效果。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微课为常规教学提供了网络课程空间,突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但是,很多高校在微课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管理层推动不够,仅靠教师个人单打独斗,微课建设质量不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微课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应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建设微课。

5.3 加强微课的设计

本科院校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微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微课的设计。教师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和要求,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视频。微课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媒体设计、PPT 设计、教学视频的设计及微课的教案设计等。

5.4 构建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金燕提出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本质在于优质微课资源的共享,认为强化微课资源应用和推广是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工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是推进微n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微课资源共享的有力保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微课资源只有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微课平台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还要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和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刘建华等提出建设“微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架和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时要进行整体规划,避免盲目上微课,避免微课资源的浪费。

微课是网络环境下教育领域的产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延伸课堂教学,辅助传统教学,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和应用微课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震伟.应用型本科应重视创造性培养[J].江南论坛,1998(3):41.

[2] 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J].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韦嘉嘉.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初探[J].高教论坛,2015(2):122-125.

[4] 金燕.微课教学设计与资源共享平台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15-117.

微型课的要求篇5

【摘 要】 高中数学的微型探究教学适应我国新课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增强课堂生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创新。微型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其原则上要求立足于学生需求;内容上要求细小而具体,紧扣教材,关注联系点,设置好操作点;形式上要求针对性,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实验为主要手段,着眼于问题解决,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本文将就此谈谈对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方法

一、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也不断得到创新。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数学作为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为进一步适应新课改要求,应对日益严峻的高考形式,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探究式学习越来越受师生青睐。而开展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更是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般数学课堂上却出现了神化、夸大探究学习或固守“讲授式”教学的现象。如何开展“微型探究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进行细致的思考与探究。

二、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意义

微型探究教学本质上是数学探究教学的形式;是以教师的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动探索、思考、实践老师精心设计的微型问题,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概括起来说,高中数学进行微型探究教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授受式”与“探究式”互补融合

讲授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但它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探究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和建构新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学习中获得丰富、牢固的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掌握和改进学习方法,形成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与此同时,它也有很大局限性,如过多的探究活动,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容易走偏,盲目肤浅,达不到探究的深度,影响教学质量。授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势与不足。进行微型数学探究教学有利于在讲授式教学中引入微型课题的探究,做到讲授教学与探究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更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二)有利于确保数学探究学习的本源方向

在探究学习时对探究的方向和深度的把握尤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容易流于形式,抓不住探究学习的方向,浪费大量时间和经历却收不到预期效果。而微型数学探究则属于定向的研究,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掌握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围绕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设计和创造合理的探究课题,为学生提供具体教学实例和探究程序,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探究。这样的课题更具有针对性,而不是什么内容都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中数学问题时,老师要从旁提供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探寻、把握数学规律的方向。

三、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方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微型探究课题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学原理来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微型探究课题时,不仅要深入掌握教材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还要回归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计微型探究课题。从具体生活情境中逐步抽象出与教材类似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原理”和“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教师要让学生回忆、思考实际生活中利用到两原理的现象,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听取学生探讨结果后,以典型的“伸缩门”和加固课桌时斜钉木板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开展数学微型探究性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是微型探究教学中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有利的环节。教师在精心设计探究课题的同时还要擅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熟悉的问题中发掘、思考新的知识,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如在是非常繁琐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如能否避免通分?能否转向其他数学知识点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知识深度,在经过采用分析法减少通分到用缩放法避免通分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

(三)注意知识整合,适时地调整数学微型探究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延伸课堂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要注意进行知识整合。所设计的微型探究性课题应该有相当难度,有稍微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然,探究的课题自然也不能太难,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微型探究性课题设计要多多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适时调整难度。如在求an=pan-1+r(n≥2)型递推数列通项这类知识时,设计如下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觉思维到理性思维的探究题目链:

问题1:已知数列{an}中,a1=1,an=2an-1+1(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师生共同研究,总结出规律1。然后马上进行反馈练习:已知数列{an}中,a1=1,an-3an-1=2(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2:已知数列{an}中,a1=1,an=2an-1+n+1(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总结规律2再进行反馈练习:已知数列{an}中,a1=1,an=2an-1+2n-1(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

对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微型探究,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非常有助于拓宽思维空间,把握规律,获得新的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课程进行微型探究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实践时要进行科学化的过程操作,注意微型探究的设计与开展要符合实际、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要做到难易得当。此外,微型探究教学的开展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与思考才能更完善地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社新.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4,07:16

[2]丁蝶.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微型探究学习的策略[J].中学教研,2006,06:1-4

微型课的要求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119-04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不仅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为构建新型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微课作为其中的代表广受关注,并已经开始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一学习模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微课教育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论文拟对微课的起源、现状及特点进行梳理研究,进而探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可能实现的技术手段。期望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将新媒体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内涵和特点

微课即“微型教学视频课”,是一种时间约几至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程。[1]其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McGrew,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1995)。[2]之后,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针对完整教学活动开发和推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3],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于教与学。2005年,奥地利学者Theo Hug提出了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观点,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 年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点(Knowledge Burst)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的效果媲美,Penrose还认为这将成为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并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4]。

在国内,焦建利[5]、黎加厚[6]、胡铁生[7]、梁乐明[8]等诸多学者也率先开展了“微”学习模式研究。其中广东佛山的胡铁生老师于2010年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国外“微课程”概念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的深化研究。

纵观微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微课主要是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5~10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微型教学活动可以是针对某单一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某学科、某课程分解后的知识点录制的系列微视频活动。这种以视频为载体的微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某一知识点的阐述,往往还辅以相应的讨论和作业,以及围绕知识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采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而且符合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现,好的微课应至少包含如下表所示的一些特点。

微课教学模式的技术实现手段

目前,以微课为代表的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在国内流行。其中,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带领的MOOC教学团队走在了微课研究和制作的前沿。2013年6月,该团队推出了专门针对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这一课程的推出规范了教师制作微课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教师录制微课教学片段的技术水平。

目前常用的微课录制工具主要有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Affter Effects、带有摄影功能的手机、DV等工具。微课的实际制作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主要针对讲授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细化和聚焦,实现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全概括。

(2)设计:主要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所处的学情进行分析,结合讲授内容设计适当的教授方法、互动方式以及可能使用的教学素材。

(3)制作:将准备好的教学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制作链接到高分辨率的PPT中,采用Camtasia Studio等工具以“一对一”的口吻录制讲授内容,以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地展现选题重难点。录制后保存的视频文件以MP4、SWF等容易读写的格式保存,这样便于学习和传播。录制过程中,尽量要求知识点突出、文字和图片以及语言准确无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录制后进行片头、片尾的后期制作、添加,以及进行影像的美化处理。

(4):微课教学视频完成后,可以借助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也可以上传至公共视频网站。上传完成后,及时对上传的视频进行编辑整理,提供给学习者便于观看的学习目录清单以及接入路径和口令。

(5)反馈:微课后,学习者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微信、QQ、学习平台的留言功能进行交流,而作为视频的者和制作者的教师要及时回复学生的提问和留言,进行即时互动。

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践

目前,有关微课的理论和小范围的实践研究也已在许多学校展开,但缺乏系统、有效的专业课程的实践。项目以高职学生整体班级为实践对象,按照《机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微课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同时还包括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验与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具体的微课教学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微课教学模式的定位。微课是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用于弥补现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不足。

(2)微课教学片段的设计。微课教学研究内容限于5~10分钟之内的课程小片段,该片段主要作用在于突出《机械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用于解释、表述、剖析课程中难于理解的内容。常规性的知识点并不包括在微课的内容设计中,可以通过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交互、内容融合及技术融合。具体设计可在PPT中嵌入微课片段的链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播放微课视频和动画等,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3)微课资源建设。微课的实现,资源建设是关键。项目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重难点,着手微课的资源建设。具体实现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展开,以突出授课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交互性。其中,“微视频”指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介绍,如对机械设计零部件应用的介绍,可采用此方法,介绍机械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微动画”指采用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如“凸轮设计”,可制作“微动画”进行介绍,用简单的动画描述复杂的原理和过程;“微测验”指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如在机构自由度计算、凸轮机构运动过程等知识点后面,可开展“微测验”,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微原理”指主要针对原理性的知识点开展,如对“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讲解时,可采用此方法;“微讨论”指开展课堂讨论,如“机构自由度计算”等知识点,可采用此方法。

在技术实现手段上,主要使用Camtasia Studio和PowerPoint配合录制,具体过程可按如下步骤实现:①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②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执教者戴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③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④将《机械设计》课程的微课学习材料放到学校建立的课程学习平台上。在课前、课后学生可以自主登录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

(4)微课课堂实践研究。在课堂实践方面,按照《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要求,确定微课实施的方案和范围,以大二开设《机械设计》的学生为实施对象,通过一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微课化”。

在课堂授课方式方面,将以PPT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知识点为重点的微课和PPT结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内容方面,在兼顾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增加对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课时数,对重点内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5)微课教学效果反馈。一种教学模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能力。

(6)微课教学效果评价。①微课教学模式与课程的适应性。课程教学模式改变并不是为了课程的改革而改革,改革的主旨在于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现有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微课教学模式。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现场操作性强的内容和知识点就不适合微课教学模式。相对而言,一些理论结合实践的知识点就可以通过微课录制实现学生的课前学习,在课堂按设计的主线讨论、答疑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②微课教学与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且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把控和互动能力。如果教师在互动和掌控方面的能力不足,微课教学效果可能会弱化,所以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适应性要求。③微课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匹配性和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受众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如果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能够接受或没有兴趣,学习的效果就会降低。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因为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了很强的自主性,所以在整体上改善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结论

微型课的要求篇7

【关键词】微型课程 初高中英语 教学衔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都在进行实践性的思考和探讨,也已获得实质性的效果。在自身的英语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质量,适应新发展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加入了相关课程改革的行列。在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中,融入微型课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巧妙衔接,虽然未能获取理想化的效果,但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收获颇多,现笔端于此,权且抛砖引玉。

一、提升课程意识

高中英语教学其质量就是一张名片,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多少年来,学科教学的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执教着,每年的高考都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为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当予以肯定。众所周知,改革必然孕育着成功和失败,高中学科课程的教学只能成功,失败不起。微型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从相关专家的界定去看,似乎没有失败的可能,只有成功的希望。如我国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先生说:“‘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胡先生的界定,有其前提,这前提是微型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的,有其具体的载体“教学视频”,更有其展现的内容要求“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它最为主要的优点是能够“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它同样对“组合”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为“有机”。从这样的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微型课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课程形态,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有其发展的可能。追溯其产生,当已产生比较理想的辐射效果,无论从外国研究的起源,还是从本土化的研究,人们都业已开始发现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人们也都对其寄予着很大的希望。其实,作为教育人,我们也不难看出,微型课程如果真正比较科学和灵活地运用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其获取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二、勇于实践探索

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领航之人,微型课程也是这样。我们国内微课领航人就有许多,李玉平就是其中之一。李玉平老师认为微课程是由“文字+图片+画面”组成。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型课程对促进中学英语永远都离不开有效的实践。首先当是组成资源的自我审视性的实践,微课程基本由“文字+图片+画面”组成,图片和画面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我们需要注意,这不仅仅就是注意的问题,而且需要进行认真而又深刻的研究。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图片和画面资源有许多就是从网上直接搜索获取的,无论是画面的色彩或图片的内容都有值得去细究的地方。对于审视性的实践,作为初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作用的探讨,就更有值得细究的地方。我们是利用微型课程去有效衔接初高中英语教学的,那图片和画面是否就完全能够将不同阶段的教学衔接起来呢?尤其是相关的文字是否又能将不同学段内容的阐释比较有机地衔接起来呢?基于实践,我们还必须从微型课程的诸多“微”上做出许多预设。微型课程在“微”上就有“时间微”“内容微”的两大之“微”,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时认认真真地把握好。应当说为了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适当衔接其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对相互之间的内容不加任何取舍地都去进行衔接,那就失去了“微”的意义,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因此,对所可能利用的图片和画面必须进行筛选,有时还需要去忍痛割爱。微型课程是“微”,但不求“精”就无实质性的意义,如灵活利用将可提高其交互性,使得主题能够有效地凸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微型课程做出认真的思考,即如何做到微课程教学内容的精简、目标的单一、主题的突出。

三、突出内容选取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知名专家,他认为微课程时间应当考虑在10分钟以内。这就需要我们在微型课程上有比较严格的时间观念,但我们必须看到,微型课程时间设计较短绝不应该是我们忽略其教学目标的理由。微型课程还必须具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也许有人会说,怎可这样,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可能。如何妥善地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我以为必须在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内容短小,短小到能够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就行。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很明显地看到,高中学生进入英语教学的课堂,听课是那样的吃力,虽然高考在即,学生有着极强的升学欲望,但从相关实情可以看到高中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在逐渐减少,其原因何在?主要是中学教育中两个有着不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初中学生跨入高中门槛,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在心理上客观地存在着对“过渡期”的严重不适应。如我们可以利用微型课程让学生能够喜闻乐见地学会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那教学的重心将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要以旧引新为切入点,对旧知识进行提取、加工、重组。在利用微型课程降低难度和阻力的基础上,处于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学得十分地生动活泼,以此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内部条件,诱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愉悦的学习情感。

四、利用问题反思

微课程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征,这是人们所有目共睹的,它把知识获得前移到课外,把内化知识挪后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的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鲜事物总会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这应当是历史和时展的必然。但我们应当看到的现实是,任何的新鲜事物也都存有一定的利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我们都必须这样去思考,但其理论支撑乃至其他的实践性操作是否就不存一定的问题,我们在具体利用微型课程促进初高中英语有效衔接的操作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老师需要对微型课程的理论进行比较意义上的学习,力求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充分利用微型课程的作用,且带着实践中的喜悦进行反思,带着实践中的失败进行反思,带着实践中的困惑进行反思,是我们获取真实有效的微型课程利用的法宝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人们必须比较清醒地意识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且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就必须利用微型课程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尤其应该将学生融入微型课程的设计当中。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年级和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创造出更省时更高效的微型课堂来。

参考文献:

[1]武继屏.关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9(8).

[2]杨秀.关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调查和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微型课的要求篇8

可以肯定,微写作也好,微型写作课也罢,不是天降奇兵,它们一直都在,它们存在的时间远早于这些新名词的诞生。不过,既然现在冠以这样的特定名称,自然深深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功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需求和学科发展背景下,把它们放在语文研究的视野里,立足于培养公民写作基本素养的层面进行重新打量。这样的审视与打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陈出新,实现其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由此,我们的7&8合刊拿出将近一半的篇幅刊发了浙江慈溪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组微型写作课例。这些课例,或从遣词造句入手,或从仿段入手,或从作品风格入手,或从主旨情趣入手,由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在学而有困的写作细微处用力,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努力从不同角度诠释“微型写作课”的操作路径,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这些课例不都是完美的,但这种探索的努力值得肯定,有价值,也有意义。

编校这一组课例,我们的视点不得不聚焦在“微型”二字上。什么样的写作课例就是微型的?微型之“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微型写作课”的精义是什么?

什么样的写作课例就是微型的?从这些课例共有的特点可以窥知一二。这些课例,从微观层面构建写作课,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把写作教学作用于学生写的过程中。这一组稿件的提供者,慈溪市教研员沈建军老师这样概括:“微型写作课,立足于学生写作过程的精细化指导,在细微处指导学生写作,在困难处解决写作问题。其关键词是:聚焦、分解、归纳、还原、反省。”上海师范大学课程论博士邓彤老师认为:“微型写作课之‘微’体现在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和写作教学支架的微化。微型写作课目标单纯,内容明确,环节清晰,非常便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他们的论断,递给我们一把解读微型写作课的钥匙。

微型写作课是相对于传统写作课而言的,如果说,传统写作课以传授知识概念为主 ,强调多读多写,教学流程上庞杂费时,教学内容以写成篇文为主的话,那么,对微型写作课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它从学生的写作起点出发,切口小,运转快,教学内容是由具体的写作问题而起,重视生活情境和交际语境,课堂上学生的写作常以片段式为主。

那么,微型写作课的精义是什么呢?

第一,微。目标具体而微,强调一课一得。微型写作课的学习任务明确,一般来说,主要写作练习的内容是:写好一人一事,写好一景一物,写好一情一理,写好实用文。

第二,实。面对生活情境,面对学生学习困境和提升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创。形式上就地取材,灵活多变,教学设计上富有创意。

上一篇:网络通信安全技术范文 下一篇: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