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45

微型课的设计

微型课的设计篇1

一、了解微型含义,发挥微型课程作用

微型课程,简称微课,是指教师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围绕特定知识点制作短小精炼的教学视频或动画,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学习视频内容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提供了资源帮助。微课教学相当于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个人教师和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教学资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以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利用微课资源课外自主学习,更加灵活方便,有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微课使教师从信息技术课堂中解放出来,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微型模式,提高信息技术效率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涉及大量的工具软件,操作复杂而烦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师适时地将微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通过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短小精湛的教学视频和动画,使学生乐于以微课为基础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使微课真正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工具。

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通过视频播放进行演示,使学生边动手边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差异,可以针对同一主题设计不同难度的微课。如在讲授Photoshop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大纲要求,设计包涵最基础知识的“基础Photoshop微课”,以满足基础较弱的学生需求,使其掌握最基本的Photoshop相关技能;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延伸,设计“高级Photoshop微课”,为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一个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平台。

三、进行微课设计,创建高效主题课堂

微型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微型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设计微课之前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微课最大的特点在于短小精炼,如果教学主题过于宽泛则无法通过短小的视频把问题讲解清楚;如果教学主题模糊不清则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微课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在设计每一节微课前确定一个明确、清晰的教学主题。

不同主题的微课其内容和性质不同,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不同主题确定不同的微课形式和制作方式。常见的微课制作方式主要有录制讲解视频、录屏、PPT、动画等。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微课,教师宜采用幻灯片与讲解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微课,教师宜采用录屏的方式,即由教师将操作步骤与操作过程通过录屏的形式制作成微课,学生通过跟随视频操作步骤,掌握操作技能。如在Flas制作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命题制作Flas。教师可以把制作过程以录屏的形式提前做成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自主学习和实践。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快、更扎实地掌握Flas的操作技能。而对于过程性的微课,则宜采用动画的形式设计,利用微课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把难懂、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演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科学掌握微课的时间。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就会涣散,时间太短内容讲不到位,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微课对于时间的限制要求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明确,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和语言教态。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微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新微课设计形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来对知识进行讲解,为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注入生机与活力。

微型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型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这一教学工具,打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勇于探索,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学情的高质量微型课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微型课的设计篇2

在当前课程开放与资源共享运动潮下,在线学习效果优化方法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文章通过对当前网络课程应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众多课程存在知识模块庞大和聚合度过高等问题,不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者特征,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地保证。针对当前网络课程知识块过于“臃肿”的弊端,文章提出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的方法:根据知识细化理论对较大知识块进行重新切割、选择、排序,并按层次进行组织,以符合不同学习者学习需求。在微型学习理念与细化理论指导下,文章对微型网络课程特点、设计原则、知识细化方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基于Moodle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门微型化的网络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微型化;网络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89―06

当前网络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国家精品课程、各大院校网络课程相继被大量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尤其近期以Coursera、Udacity和EdX 三驾马车为代表的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似乎也满载美国名校的精英课程驶往世界各地。但是现实状况是怎样的?据调查发现,学习者每次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量不足,76.92%的学习者每次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不到1 小时”,而“1-2 小时”者也占总样本的23.08%[1]。 Katy Jordan 博士对MOOC课程完成率调查结果显示:MOOC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低于7%,且完成率最高的课程是“Scala函数式编程原则”,由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在Coursera平台提供,在5万名注册该课程的学生中,约19.2%完成课程;而普林斯顿大学的“1300年后的世界史”,在83000名注册学生中只有0.8%完成该课程 ,完成率最低[2] 。

无论是国家精品课程,还是MOOC课程都难以具有较高的课程质量,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相关调查得知网络学习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控能力差,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学习依赖性强;学习者信息素养或知识管理能力较低等[3]。通过对相关网络课程的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网络课程都具有知识模块聚合度过高的特点,需要学习者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将知识点学习才能完成,而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高聚合度的知识模块并不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者特征。

我国网络教育以成人继续教育为主,成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要求更高。成人学习者具有如下特点:① 对于成人学习者,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确认其成就感、所获得的能力、寻求工作的意义以及从社会责任中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② 成人学习者时间松散、不紧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需要针对性强、易操作等性质的课程[4]。传统教育体制中的某些知识、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网络课程中高聚合的知识模块同样不适合于快节奏生活的成人学习者。相对于在校学生,成人学习者已经参加工作、组建家庭,工学矛盾使其没有过多集中的时间进行学习,其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微型化学习能够适应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以现有大学的课时结构,作为网络课程学习的时间尺度,显然会造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负荷超载。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学习者的记忆识记能力出现衰退,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及时学习反馈和增加记忆次数进行知识的保持,如何对知识点及时反馈和多次记忆,微型化网络课程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型化的知识主题与学习任务构成的网络课程是能够适应成人学习者特征的课程学习方式。

一、微型化设计相关理论与理念简介

(一)微型学习理念

Theo Hug 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 微型学习所秉持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如果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5]。微型学习(Micro learning)被看作是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中一种新型、实用的学习理念。对其更全面的认识是理解其英文原词中“Micro”所具有的微、小、轻、快等多个含义,Micro 既表示学习内容组块的知识含量,也蕴含对这种学习的品性格调特征的描述[6]。基于微型学习理念,根据成人学习者特征,本课程将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型学习活动,以主题与任务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

(二)细化理论

细化理论主要用于对原有知识的重新选择、排序,使之适应学习者特征。细化理论是由瑞格鲁斯提出的,该理论的基础是认知理论。通常教学组织策略可以分为“宏策略”和“微策略”,宏策略教学原则是揭示学科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7]。宏策略在教学中用于对各知识内容的组织和排序,从全局的视角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部分之间进行联系。

细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顺序安排策略是基于教学内容之间不同的关系,内容之间的不同关系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是按层次进行组织的,处于较高层次的概念往往抽象程度较高,抽象层次降低则知识层次也降低。细化理论对知识的组织有两个明显特征:知识概念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呈现;关注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知识类型与知识层次,来决定最能促进学习的顺序安排[8]。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9] 。

本课程根据细化理论所倡导的知识层次化与微型学习相结合,在微型学习理念指导下根据细化理论对学习内容进行微型化设计。

二、微型化网络课程的设计

(一)开发平台选择

本课程是基于二次深化设计的Moo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进行设计与开发的。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应用软件系统,并且教育理念先进、开放,使得全世界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得到了国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10]。Moodle课程平台的开放性、灵活性、建构性等特点为实现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与制作提供了支架。本课程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网络课程架构

由于网络平台架构已经建设完成,只需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制作即可,本文重点探讨基于Moodle的微型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制作。

(二)微型化网络课程特征

微型化设计的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一般性网络课程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如下特征:

1. 课程学习内容片段化

课程中所要学习内容是微小的知识模块与学习片段,微小的学习片段具有自包性、相对独立性,片段之间具有较为松散的联系。

2. 课程学习时间微型化、离散化

微型化网络课程知识模块学习时间较短,并且学习时间灵活,广泛散布于日常生活之中,一项学习任务可以在多个短的、间隔的时间段之中完成。

3. 学习形式与学习环境个性化

在微型化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地接入互联网进行学习,可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三)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原则

一般性的数字化课程设计方法对微型网络课程设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微型网络课程设计具有其独到性,内容设计不仅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成人学习者的需求,还要从系统的视角兼顾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以保持前后设计一致。基于此,微型化网络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非正式学习原则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所提出的学习形式。正式学习( Formal Learning) 主要是指通过学校组织、课堂授课等形式实现的学习形态, 它通常是有计划性的, 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知识体系,并依托规范化的学习材料实现的[11]。而与之相对的非正式学习通常是非官方的学习,没有正式的课堂、固定的上课时间、非常明确的知识课程体系的学习形态。本网络课程所面向的对象是早已离开学校多年的成年学习者,学习形式通常是没有固定学习空间、时间、课程体系的非正式学习形式。

2.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强调方法手段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正如乔纳森所提出的,贯一设计并不提倡和假设某种特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设计具有内在的优先权,而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的基本信条系统地融合在一起[12]。在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中,一致性原则有利于将方法、理念、手段等统合在一起,运用系统化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强调方法、手段、理念的统一性,将关注点聚焦于学习活动与任务上。

3.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强调课程界面和知识架构的简洁性。界面的简洁性可以使学习者迅速将注意力聚焦于知识内容上,而不是被界面的形式所吸引。知识架构的简洁性强调知识呈现顺序与知识之间联系的简洁性,过于复杂的知识结构会大大加重学习者认知负荷,降低学习效果。

4.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主要指学习活动、学习主题层次的多样性,就主题性质而言,更多的是与学习者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具有一定开放性。就其难度而言,针对不同学习者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与主题,既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习者进行探索。

(四)网络课程微型化关键内容设计

1. 知识模块的细化设计

本课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需要重新对原教材中复杂认知任务和复杂认知结构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分解与排序。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新分解和组织,通常有两种做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过程分块,每次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按照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进行分解组织,每次虽然教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内容细化与复杂程度不一 样[13]。同时,细化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任务知识(比如课件制作、脚本编写)与领域知识(比如物理、生物领域),领域知识又可分为关于“是什么”的概念和“为什么”的理论。第一种分解方法比较适用于概念理论知识,第二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任务知识的分解细化。细化完成后,最末节的知识内容就是所要学习的微型化知识内容,并且每个微型知识模块就是一个完整学习系统。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教学设计“选择”“排序”“综合”“总结”四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其中选择是选取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排序是使教学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组织安排;综合是为了维护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总结是对知识内容学习完之后所做的保持迁移活动,包括知识点、知识单元的总结。对概念知识的细化排序方法就是产生概念结构图,先学习比较宽泛的概念, 然后逐渐学习更细化的知识内容, 直至所要求的细节为止[14]。对于概念图所列知识内容则按照单元主题的学习顺序,首先学习较为宽泛的概念知识,将某一概念的分支一直细化,直到所要求细节,然后再进行其他知识单元的细化学习,概念知识类细化设计如图2所示。

图2概念知识细化设计

对理论知识的细化方法与概念细化方法类似,首先学习比较宽泛通用的规则,然后学习那些更具体的规则。对理论知识细化的结果同样是产生理论结构图,说明个细化规则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的学习按主题顺序进行,将某一理论的分支一直细化,直到所要求细节为止,然后再学习下一主题。使用知识细化简化条件法(SCM:Simplifying Conditions Method)对任务知识进行细化。使用SCM对任务知识进行细化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模块的分割,SCM从最简单的版本开始,尽量贴近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逐渐增加任务难度,随着具有不同难度条件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逐渐达到教学目标。在使用简化条件法的时候基本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确定现实任务的最简单版本;二是要基于整体性和图式同化的概念,增加复杂限定条件,产生后继完整的、真实的、与前面版本等价的更复杂的任务版本[15]。SCM方法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16] 。

图3SCM方法实施步骤

2. 微型化学习目标设计

谢幼如老师给出学习目标定义,“学习目标是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能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习者在网络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17]学习目标同时也能为教材课程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指明方向,并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是教学或学习的第一步。微型化学习目标是针对细化完成的末端知识模块所设计,为每个微型知识块提供学习目标。

本课程采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行为目标只注重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传统方法陈述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教学目标采用不同层次设计,目标层次设计分为目标细化和知识点难度层次设计两个维度。学习目标层次的划分是以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的,学习内容分析的愈细致,学习目标层次的确定就愈简单,学习目标愈容易达成[18]。本课程将学习目标分为课程目标、章节学习目标、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目标即是微型知识模块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若干下层目标组合成为上层次学习目标,下层学习目标全部达成,则上层次学习目标也随之完成。难度层次设计为学习者达到基本要求需要完成的目标以及拓展的目标。

3. 微型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网络课程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自主运用和调控学习动机、元认知以及其他一切相关学习行为的学习形式[19]。微型自主学习活动是依据微型化知识模块和微型化学习目标组织起来的学习时间较短的自主学习活动,微型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细化完成的微型知识模块和微型学习目标进行。微型自主学习活动是完整的教学系统,活动基本流程按照启动阶段(明确任务、激发动机)、准备阶段(回忆先决技能、学习需要的方法、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知识内化阶段(阅读或观看学习资源)、活动的总结综合评价阶段,四部分进行。为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和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理解,本课程中设计大量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资源,正如迈耶所认为“多媒体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是意义获得的向导,是知识建构的助手”。[20]不同类型学习资源帮助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思维,适应不同学习者各异的学习风格,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4. 微型学习评价设计

网络学习评价在网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质量管理的核心模块,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持[21]。本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互动评价,电子学习档案袋评价,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是设计重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就是将课程任务、作业、测验与期末总结测结合的评价方式。本课程中,形成性评价镶嵌于每一个微型学习活动中,在完成每个知识点学习后,应及时进行知识检测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习者巩固学习内容,由于所针对的是微型化知识模块,所以测试试题通常数量少、难度较低。总结性评价针对章节、单元设计,用于知识体系的检测,试题量较大、难度也较大。设计形成性评价所占分值比重大于总结性评价分值。Moodle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踪迹进行全程记录,包括学习时间、登陆次数、发帖回帖数量等,并汇集成个人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是一种适合于网络学习的评价方式。对发帖回帖、回答问题、学习交流等活动,对每种活动类型赋予分值,方便成绩管理与反馈。互动评价包括学习者自我反思评价、学习者之间互评、教师评价三方面。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用有利于完整、有效地对学习者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进行检测、管理与反馈。

三、微型化网络课程的实现

在图1所示中,本课程内容分为七大模块,本课程着重对学习资源开发、微型学习目标、微型学习活动、微型学习评价进行实现。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

从网络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上看,一类是新编网络课程,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重新开发, 并非以己有的课程材料为基础。另一类是改编学校课程,就是从现有的课程材料中选择适当的成分加以改进,例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补充、拓宽、加深、整合等[22]。本课程采用重新开发与改编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针对成人学习者特点,对相关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开发,并且针对网络学习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力求使其效果达到最好。本课程下学习资源包含两部分课程内容、扩展资源(研究案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网络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将二者内容有机融合与教学活动中。

本课程在细化理论的指导下对概念知识、理论知识、任务性知识进行细化。例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学习中:第一步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宽泛概念;第二部对其子概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别进行学习;第三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进行综合总结,加深学习者对概念的意义理解。对任务性知识采用SCM法,例如在Dreamweaver网站建设学习过程中采用任务简化法,在网站制作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主页制作、链接制作、多媒体表格等制作,知识结构如图4所示。每一次任务所完成的都是完整任务,每一步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在上一主题基础上增加了复杂限定条件之后的任务。

图4 SCM知识简化示例

(二)微型学习目标实现

本课程中学习目标使用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同时兼顾学习者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使用层次目标分析法制定学习目标,不仅可以充分将知识目标层层细化,还可以对重点学习模块的目标进行不同难度层次的设计。例如对教学媒体选择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根据完成的知识模块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同时兼顾多层次与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

(三)微型学习活动实施

微型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学习活动,活动基本流程按照启动阶段、准备阶段、知识内化阶段、活动的总结综合评价阶段四部分进行。微型学习活动围绕细化知识块和微型化层次学习目标进行组织,并以视频、文本、多媒体课件、知识结构图等多种方式对内容进行呈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习惯。以教学媒体的功能与特性学习主题为例,如图5所示。包含学习目标、多种类型学习资源、总结测验、知识扩展等完整的教学单元,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微型知识块的学习并进行测验与及时反馈。

图5微型学习活动示例

(四)微型评价活动实施

在学习评价设计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理论等知识设计为具有固定答案的封闭性测验,针对有多重答案或可能性的知识点则设计成为开放型作业。如图5所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微型学习活动中,每个知识块学习完成都要经过测验评价,并及即时反馈,如测验回答错误则给出错误提示并指出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如图6所示。及时了解自己的检测结果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具有更好的效果。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图6微型学习活动评价示例

总之,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课程的弊端提出了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思路,并在细化理论、微型学习理念指导下针对成年学习者设计与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通过对已有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排序对知识模块进行细化处理,生成微型化知识块,在此基础上对微型化学习目标、微型化学习活动、微型化评价活动进行设计与实现。本网络课程是针对成年学习者开发设计,但是笔者认为微型化网络课程对于普通学习者同样适用,因为其非正式、微小化、分散化、个性化特征适应了学习者网络学习的非正式、非连续的状态。当然,微型化网络课程还处于设计分析和实际感觉阶段,缺乏系统、严谨的论证与研究。微型化网络课程的有效性究竟如何?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应用过程中应用准实验设计、调查与研究,开发科学规范的工具与技术,就微型化网络课程的有效性开展系列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2] Katy Jordan .Not Staying the Course[DB/OL]/news/2013/05/10/new-study-low-mooc-completion-rates,2013-05-10.

[3] 李海龙. 网络学习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模式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2.

[4] 孙越. Moodle环境下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 河南大学,2011.

[5] Theo Hug.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 [R].Fourth Media in Transition conference: The Work of Stories,2005,5.

[6] 张浩. 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 现代教育技术,2009,(04):50-52.

[7][9][18]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13][14][15][16] 查尔斯・M・瑞戈鲁斯. 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J]. 开放教育研究,2004,(2):23-26.

[10] 汪基德,张莉. 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2009,(05):15-18.

[11] 祝智庭,张浩,顾小清.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02):10―13.

[12] 戴维・H・乔纳森. 郑太年,任友群译.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 谢幼如,尹睿. 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 张筱兰,欧阳汝梅. 高校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1.

[20] 理查德・E・迈耶. 多媒体学习[M]. 牛勇,邱香译.商务印书馆,2006.

[21] 闫英琪,阿不来提,郭绍青. 基于Moodle 平台的学习活动设 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08,(6):70-74.

[22] 武法提. 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 开放教育研究,2006,(2):68-73.

收稿日期:2013-06-30

微型课的设计篇3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微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信息技术与K-12教育的融合已经不只是趋势,而是主流。为了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各个国家都在大力研究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灵活多样、更新频繁、贴近生活而且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的课程,不仅能够弥补传统课程体系繁重、信息落后的弊端,而且也能满足时展的需要。

1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1.1 知识抽象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仅要讲解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将书面知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通常只能重视前者,这就造成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分离。由于在课堂外很少使用课堂知识,一些学生往往记不住课堂内容,而有兴趣的学生想自学,但笼统的知识点给学生的独立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1.2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随时展、教科书不能及时更新

“标准模块”的教科书,预先对学习单元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精确的设定,教学内容很难改动、缺乏趣味性,而且每个模块里的知识、内容都得不到及时地更新。

1.3 课程分裂现象严重,学习内容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联系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

课程的内容都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科定向编排的知识,从而导致学科知识都独自存在于自己的空间中,学科之间缺乏关联。但是,学生需要了解每门课程的知识与其他课程之间以及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各学科的优势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被狭窄的、独立的知识面和思维模式束缚。课程分裂将信息技术课程当作一门单纯地为了开拓视野的课程,学不学无所谓,直接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动力。

1.4 不同的学生的兴趣不同、起点不一致

书本上的例子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对整体的发展也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应该在充分掌握班级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因材施教,制定一些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并将其发送到课程学习系统、群组论坛、博客或学生的邮箱中,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1.5 现行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扩展领域非常有限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校内外学者早已清楚明了的,但对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知识,而且传授知识的方式也总是一成不变。例如,《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在每个单元结束时应该配有一小部分内容把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到信息技术的选修课程上,在每门课程结束时也应该配有一个小课程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空间。

1.6 课程活动按照平均能力划分学习小组

教科书、教学活动不能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阅历,导致课程知识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教材非常系统全面,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也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 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2.1 设计理念的加强

第一,在设计导向方面,价值取向对课程的设计起着决定作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比较重视学科的社会价值和本位价值的融合。所以,课程设计应体现学科的本位价值,系统、有组织的学科内容是课程设计主要的信息来源,课程设计要全面贯彻学科要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精神,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活动空间。第二,在设计理念方面,笔者提倡采用ITML一体化设计理念,以学科知识点为中心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对课程的统一整合,实现知识、经验和社会的协调一致。对自然世界最真实全面的表现就是去除边界的知识整合,然而高中学科内容更新快、知识内容繁多,过分无边界的知识整合极易造成课程冗余和无中心课程。

2.2 融入微型课程的结构“小要素”

当人们在尝试解读、学习和高效地完成复杂的任务时,常常会集中细化任务,降低问题的复杂性,这种行为势必会产生很多经过提炼的“小要素”。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在设计时应该先从大要素向小要素过渡,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要素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根据笔者对微型课程的理解,课程设计应该有下面几个“小要素”: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学习支持、主题资源以及学习伙伴等,各要素循环作用,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依赖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练功场。

(1)学习活动:本文的“学习活动”是广义上的学习活动,其中包括所有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习者为中心,能够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协调统一。

(2)学习支持:设计学习支持的目的在于对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再完美的教学理论也需要有大量的学习支持才能起作用。所以,建立一系列的辅助学习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氛围的核心步骤。本文的学习支持重点在于方法和工具的运用。

(3)主题资源:主题资源与教学主体内容相互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利用所有显性的或隐性的资源。本文的主题资源是指能够更好地实现主题传达、促进思考和延伸课程效果的信息资料。

(4)学习伙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比起研究小组,学生更愿意接受学习伙伴这个名字。所以,本文使用学习伙伴一词。

2.3  明确学习主题和学习支持

在确定主题时,由于文本类型认识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陈述性知识,所以课程设计应注重知识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这个微观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的“基元”知识:大多数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还仅限于字面意思,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识别计算机中的文本信息类型,以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由于主题属于概念表达,没有牵涉到复杂的知识结构,所以,可以选用PPT的形式来阐述主题。在学习支持中,应该明确方法和技术工具,可以采用硬件设施,如数字媒体教室、投影仪等,用软件设备PowerPoint作为学习工具;在方法策略上,可以系统选择,设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识别和对照文本信息。

2.4  确定学习活动、主题资源及学习伙伴

为了保证整个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采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不断丰富课程内容,设计讨论和评价环节,首先探讨进行与否,然后对不能理解和存有疑问的部分进行评价和判断,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文本信息实例。对于主题资源,可以在第一部分添加问题资源,比如可以设置能否发现其他类型文本信息的问题,而在下一环节将各种格式的文档集中起来,形成典型的实例,方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特别是对于小规模的微型课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微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使得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有效地优化了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微型课程的设计,有力地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刘素芹.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徐谊.信息化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微型课的设计篇4

(福建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要真正提高《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原来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体系.《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导向型”教学模式,即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进行优化和整合,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逐步过渡到复杂接口设计及程序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就逐步熟悉了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钻研精神,还可以积累一定的创新与实践经验,这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设计导向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15-02

1 设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单片机主要应用于测控领域,在工业自动检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家电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一门软硬件技术结合紧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质上是基础一门应用型的工程技术课程.该课程已在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办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我们将理论课、实验课和应用设计统一起来,将单片机本身各功能模块的原理性分析与实验板电路的硬件设计及程序设计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从应用的角度与实际的应用系统很好地融合,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

2 设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2.1 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立下规矩

在第1次课中,我们会对单片机的有关概念以及它的用途做一个全面详实的介绍,除了简要列举图文并茂的应用案例外,还把历年学生的设计优秀作品带进教室,介绍它们的功能及操作使用,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介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单片机系统无所不在,与学习生活很贴近,第1次课就创建一个“单片机系统不仅有用而且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对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要求,在课堂,要求学生准时到堂、专注听课、勤做笔记、积极互动、大胆提问;在课外,应广泛阅读、扎实温习、认真练习、多做实践、讨论请教.并且告知学生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平时学习、作业、测验、实验及实验考核构成及每部分所占比例.这样,在第1次课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就立下规矩,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法可依,让学生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2.2 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的有机统一

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上是通过实验电路板将各部分有机地串接起来,课程设计也是借助它的电路完成控制程序的设计.该实验板是由本课题组成员自行开发制作的实验设备,特点是:体积小,携带方便,在实验、课程设计等各实践环节中,学生人手一机,可以在课余时间完成扩展的实验与系统设计,效果与开放性实验是相同的.以该实验板作为教学案例,我们编写了实验板测试程序,作为实验板功能检测与程序示例提供给学生阅读使用,对每个模块、每条指令功能都进行了注释,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在介绍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时,我们就会以实验板相应部分的接口电路作为例子进行硬件电路的分析并介绍测试程序的有关模块,这样学生就会对一个完整应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如何设计有深刻的理解.实验是设计应用系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开发工具的使用、程序设计与调试的方法;掌握常用接口电路与单片机的连接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操作等能力,从而为两周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1次课我们就会把有关的学习资料,包括单片机开发工具、Keil软件的使用、测试程序、实验板原理图等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逐步的去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针对该课程,我们共安排了7次实验,实验内容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三性”特征,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一次的实验都包括三部分:首先是与知识点配合的基本实验;其次是使用测试程序,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编程运行以实现规定的功能或者通过修改参数运行程序以观察现象并分析;再有是扩展性实验部分,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应做好预习工作,在理解知识点、消化实例的基础上去编写程序,撰写预习报告.实验进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保证了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并要求学生做详实的记录,在每个实验子项预备内容后预留的空档位置记录实验现象、出现问题、解决办法、实验效果,本项实验结论及分析,撰写实验总结,当堂上交实验报告.两节课实验内容是相当的充实,许多标准化的程序模块就可以被课程设计直接利用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一个学期有效的训练,为应用系统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周的课程设计就可以轻松应对.

2.3 应用系统的设计贯穿课程的始终

2.3.1 课程设计题目的拟定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小型微机应用产品的设计与调试过程,运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在设计中加以应用,进而得到理解、巩固和提高,学习掌握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设计、编程与调试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工程技术工作的一次基本训练.针对课程设计的目标,在课程开始之初,依据学生认知特点,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充分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课题的规划,拟定切实可行的设计课题.课题既要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及实验室设计条件的课题,典型课题如多路温度巡检仪、简易音乐播放器、可编程控制器、小区楼道开门控制系统、解题闹钟等等,课题在每个学期都会进行更新,课题新颖有趣,融合了微机接口技术的各部分的内容,包括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键盘接口、显示器接口、A/D接口等等.过往的课题的设计资料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让他们领悟应用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两周的设计是对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考量,更是对他们应用知识驾驭设计系统的能力的检验.在课程学习的早期就告知学生课程设计的题目及内容,让学生学习有个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各不相同,我们对所要设计的内容进行分解,分为基本的设计要求和功能选做扩展两部分,那么在两周的设计中我们要求学生应先完成基本要求,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能做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在完成基本设计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再去选做功能扩展部分,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和成就感.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设计中都能够得到锻炼,学到设计、编程、调试的方法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提高.

2.3.2 设计过程的掌控

设计任务是贯穿了课程学习的始终,学生从学期初就要了解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研制步骤和方法,从分析系统入手,需经过总体设计-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仿真调试-固化程序等整个流程,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该设计的内容与功能,查阅资料,并在每个学习阶段去思考有关的功能如何实现.如硬件电路的设计在平时就可以逐步进行的,在期初介绍完片内硬件结构就可以让学生先设计最小系统、指示灯电路、报警电路,输入输出外设接口电路讲授后就可以设计显示接口电路和键盘接口接口电路等,最终焊接电路板并调试完成.两周的设计开始时我们会对课题进行更为具体详实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规范化、标准化、可扩展化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尤其是软件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再次明确任务并介绍总体方案设计,引入分模块设计和进程码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从易到难,并通过进程码把各个功能模块有机地串接在一起,最后才是程序综合联调和软、硬件的综合调试及功能完善、扩展.同时,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指导.要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学生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必然会很茫然,这时,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避免学生在一开始工作时受到挫折,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进展.在两周的设计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换对某个功能实现的想法,以强帮弱,多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设计的信心,一点一滴让他们了解设计的思想,逐个模块地去理解掌握,最后大多数也都通过了验收和答辩,较好的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答辩也是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答辩时,要求学生能够流畅的叙述系统的功能、操作使用、设计思想等,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解释说明,通过答辩可以对学生的能力层次、设计状况了如指掌,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心理素质.

3 设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效果

设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思想就是将单片机理论课、实验课和应用设计有机融合在一起,理论知识与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调试紧密结合起来,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实现应用类课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3.1 提高学习效率

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实施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初便告知学生将要完成的设计任务,因而学习的目的性强、效率高.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学习,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相比之下,项目导向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2 培养创新精神

为完成设计,需要从各种途径获得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和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不受传统课堂框架的束缚,相互讨论,集思广益,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其他优点

微型课的设计篇5

[关键词]微课;微课制作;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8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是应用产品造型软件及3D打印设备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制造的课程。该课程以Pro/Engineer软件为造型工具,针对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日用品进行造型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了若干任务,要求完成每个任务的零件造型、装配以及零件的3D打印,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一定的项目,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以保证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

在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三维造型技术是课程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造型软件的各主要特征工具,才能准确地实现产品造型的设计构想,从而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达到锻炼提高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时较紧,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结合项目产品造型所涉及的主要特征工具进行讲解,以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许多学生由于忙于完成项目制作,忽视了细致的理解造型特征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技术要点,即便是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某些特征造型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完成项目造型任务,但是时间一长,就难免遗忘,而当后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另外,Pro/Engineer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包含了许多造型特征工具,而每个特征工具又各有特点和操作要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为初学者混淆。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设想如果能结合项目教学制作出若干个微课,针对造型软件几个重要特征工具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复习提高,和全面认识掌握该造型软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开始了此课程的微课制作。

3几种主要特征造型工具的微课制作

3.1根据需要确定教学主题

通过对造型软件的技术功能分析,我们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造型工具进行分析讲解。依据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特点,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小而精”,以10个特征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技术难点等作为微课的主题。

3.2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关键,如何能在5~10分钟内,做到讲解透彻精练,教学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要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反复推敲,做到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在编写微课教案时,要注意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3.3收集素材制作PPT教案

在PPT教案设计中,注意内容上要根据教学方案计划要求只放核心重点的东西,文字、图片、语言上须准确无误,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版面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与作者。

另外,要根据教学方案要求,收集有关图片素材并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还要对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或工作实景拍摄。

3.4微课脚本制作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将PPT、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录屏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其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微课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脚本的创作,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第二步是编辑脚本的编写,编辑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脚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微课脚本,它是微课的录制的指导性文件。

3.5微课的录制与视频输出

微课通常利用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整合处理,软件主要用到Flash、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后期加工完成镜头组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就是将PPT、录屏、动画等单独画面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有逻辑、有构思、有创意、有规律地连贯在一起。另外,就是特效制作,如片头3D特效及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等,再有就是声音的编辑。

3.6微课开发注意要点

微课最后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微课讲解时,要求声音清晰,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另外,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呈现的画面清晰,镜头衔接的逻辑性好。

4微课教学实施效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机遇,通过制作微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微课的应用对项目制作起到了辅助支撑作用。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项目练习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保证了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为微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蔡跃.微课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微型课的设计篇6

办好开放大学,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开放大学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中国开放大学的特色还在于它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以实施远程开放教育为主,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社会各角落,努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我们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体现。对于大部分在职人员而言,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他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用于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日益激烈的竞争又迫使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因此他们对教育学习资源的要求也趋向于碎片化、微型化、灵活化、智能化,以满足自主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新要求。传统电大远程教学资源往往过于冗长,且与智能移动终端的兼容性较差,未能满足现代移动微型学习的要求。而微课程的出现,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微课程的概念、属性及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一系列“微”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学术界研究者关注较集中的是微课程与微课。微课程与微课,从字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微课程与微课是不是一回事呢?学者金陵的研究发现:微课、微课程虽然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还是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微课是教师授课课件的浓缩版或改良版,但单纯的课件教学并不能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慕课)。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微课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更加容易对接。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引用金陵的观点为微课程下操作定义: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人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微课程实践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由微课程的定义可知,它是一种特殊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它应当具有课程的属性。从课程学角度看,微课程至少应具备三个属性:课程属性、技术属性和时代属性。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其次,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存在,它的实施活动离不开技术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支持自主学习。使用“微课”是因为视频最容易满足人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进行思考,也可以在不理解的时候重新学习领会,直至完成学习目标。再者,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所谓时代属性是指当代IT科技表现出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三大显著特征。萨尔曼•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环节前移至课前,把内化知识活动挪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其技术属性的“微课”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而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制作得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云时代”的支持,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前,才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以在课堂上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因此说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有研究者将微课程与传统网络课程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

三、微课程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也从最早的电视教学到网络教学进而发展到现在的移动学习,相应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和载体也逐渐的多元化,从教育电视节目到网络课程再到微课程。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转型发展而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是最能体现开放、灵活、全纳、公平、国际化等先进理念的新的教育模式,它的特色还在于能够尽量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还是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要走在科技的前沿,满足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新需求。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国家开放大学的核心,在于基于网络,用现代技术手段,集聚优质资源,推送优质资源,让老百姓共享优质资源。只有这样,国家开放大学才能壮大和发展。”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wfz。nerc-edu。com/)宣布正式启用。这成为微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微课程在我国开放教育领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大部分属于在职人员,分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微课程知识内容碎片化、微型化、情景化、智能化,并且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开发,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学习环境要求低,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移动自主学习,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过程分析,微课程“模块化”设计,更适合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播放。学习者可灵活利用生活和工作中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例如在上下班途中、在午休间隙等都能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这种移动学习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机会,从而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目标。从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分析,开放大学秉承了原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良传统,教学模式以远程教学为主。众所周知,微课程主要应用于移动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这与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模式具有天然的联系。微课程除了能够满足常规远程教育的要求,还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弥补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同时,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它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规律,对原有课程的重新设计、建构,这种课程模式更加符合远程学习规律。将微课程应用于开放大学教育,将进一步丰富常规远程教学模式的内涵,促进远程学习的效果。

四、开放大学微课程的构建与建设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有研究者通过对微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微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

1.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学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应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应该将“生活”看作不断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节点的获得,新连接的形成,最终聚合成更大的网络,或者解构成更小的结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学习适应并与周围的世界积极互动,或建立新连接,或强化已有的知识网络,从而学会学习。

2.以学习者为中心。

微课程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在课程设计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准备情况,为微型课程的设计打下基础,适当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微型课程学习的共同经验,学生的共同经验是在微型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共同经验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师从自己经历的故事或事件谈起;或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图标、模型;讲解学生熟知的故事;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可以挖掘和设计开放性问题,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置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架和指导。

3.突出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微型课程目标明确,一般只设置一到两个学习目标,应清晰地描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学会什么;微课程的内容精,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应尽量选择合适的例子、案例、故事,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来帮助达到学习目标;应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在分析学习者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

微课程的设计应清晰地描述微型课程的问题背景或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基于真实情境,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设计学习发生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与主题相关、与学生相关,并且能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

5.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学习,而不必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微课程的这一特点;而“学会合作”则被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成为个人和信息社会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基础,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合作学习作为高级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策略也必不可少;因此微型课程应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设计“笔记本”、“书签”、“学习跟踪”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资源。

微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十分广,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强调信息技术在小型课程中的应用,即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课堂中教学与学习过程有效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而目标定向的资源链接会吸引学生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甄别、比较、提炼,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7.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支架。

在指定给学生某一活动之后,教师就应该提供支架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应提前了解学生在微型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和解决措施;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尽量提供设计好的工具与模板等学习支架。学习支架可以采取图标、活动板、word文档、excel电子制表以及概念图等形式,随时可获得的学习支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目标。

(二)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

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属于微型课程体系,它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应包括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实施和微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程设计首先要遵循前文提到的七大原则;其次要充分把握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等特征。微课程开发,一般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网络服务平台7个基本步骤。微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云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使学习者通过灵活快捷的方式就能够实现交互学习、合作学习;此外,还要继续深化微课程应用模式,将开放大学微课程推向社会,让全社会各类学习者自主选择开放的课程资源,主动获取知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微课程的评价,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还要引进包括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自身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

五、微课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体而言,微课程是一种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新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应用中凸显出诸多的亮点和优势,也因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它本身的局限性,即并非所有课程、学科都适合运用微课程。例如对于需要连续讲解的课程,假如使用微课程进行实施,可能会遇到实施困难、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在微课程应用中,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合理分析,正确使用微课程。

微型课的设计篇7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 微课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73-02

如果要提2016年度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无疑是最热门的。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它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对教育行业的影响,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不断改革前进。

1 中职教育应用微课的意义

1.1 什么是微课

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老师。他从有效利用区域教育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要建设“微课”,同时也详细探讨了微课的内涵和特征。但是,随着微课数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了偏差,因此,2014年胡铁生老师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

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

1.2 微课的优点

1.2.1 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中职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基本上是听一半,漏一半,因此学习效率不高。而微课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短。从微课的时间上来说,一般是5~10 min。而在这个时间长度内,学生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去,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质量。

1.2.2 专注强化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

我们一般的课程是有上课时间的,有的一节课是40 min,有的一节课是45 min。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基本上是讲解多个知识内容或技能操作,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步伐,需要学生“小步快跑”,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学习状态,检查是否有“溜号”的学生,随时督促学生学习。即便是这样,学生的学习仍有“丢三落四”现象。一节课下来,不是前面的记住了,后面的忘了,就是记住后面的而前面的忘了。

和一般课程不一样的是,微课是基于知识点或技能点或某个注意事项或某个教学要素的讲解。突出了“一个点”的概念。因此,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该“点”的记忆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1.2.3 利用视觉效果,增强学习兴趣

中职的学习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难题。“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微视频中包含丰富的视觉元素,如文字、动画和声音等视听信息。视频影像通过有声有色地信息传递,不仅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兴趣和学习兴趣。

1.2.4 便于个性化学习,实现分层次教学

“微课”是教师提前制作好的微视频,而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从而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尤其是针对一些操作类的课程,学生直接操作,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教师又不能同时一一指导,因此,利用提前制作好的微课,学生可以先学习几遍,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跳过,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请教老师,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

2 中职教育优质微课的设计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本原则。微课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微课是我们设计和开发微课的出发点。作为一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要想让微课具有价值,它的设计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偏离这个中心,微课失去它的作用了。

在微课设计中要注意3个方面的设计:即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的设计。

微课设计首先要进行选题的设计。选题设计就是对微课内容进行设计。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微课选题要具有价值性、适合视频传播、只讲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

微课设计的第二个要素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进行预先安排和设计,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微课的质量。虽然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而且时间在10 min内,但微课也是课,要在10 min说明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因此微课也要设计好微课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包括导入环节设计、知识讲授设计、技能操作设计、练习检测环节设计等。

微课设计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制作手段的设计。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媒体呈现形式设计的好坏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也决定了微课的效果。目前微课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按制作微课的技术手段分类有实地摄录型微课、PPT演示文稿型微课、录屏型微课和混合型微课。

3 中职教育优质微课的开发及制作

在微课的开发制作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编写微教案。编写微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的过程,能更加理清我们的教学思路,为下一步的脚本编写奠定基础。

微课开发制作的第二步是编写脚本。脚本就是微课制作的详细步骤,有关微课脚本的写法,包括镜头、时间、文字以及解说词。

微课开发的第三步是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

3.1 实地摄录型微课

(1)工具:使用手机、平板、摄影机和视频后期编辑软件。

(2)方法:对操作进行录制,然后在视频后期编辑软件中进行剪辑和修改。

3.2 PPT制作微课

(1)工具:PPT软件。

(2)方法:制作好PPT课件,然后在播放的同时进行屏幕录制和声音录制,最后保存为视频格式。

3.3 录屏型微课

(1)工具:Camtasia Studio软件。

(2)方法:打开Camtasia Studio软件,设定录制的屏幕范围和声音选项,开始录制,录制结束后可以直接进行修剪、添加字幕、添加背景音乐等编辑,最后保存为视频格式。

3.4 混合型微课

(1)工具:Camtasia Studio+PPT。

(2)方法:用PPT软件软件录制知识点,用Camtasia Studio录制屏幕屏幕操作,然后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合成,最后保存为视频格式。

目前,中职学校微课教学正在不断开展和实践中。在推动微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开发出更多的优质微课,确保教师和学生都满意。我们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科技奖励,2015(8):39-41.

[2] 魏建,桑学峰.微课的设计理念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5

(22):106-108.

[3] 乔爱玲.浅谈“互联网+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2.

微型课的设计篇8

关键词:微课;岗位培训;教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23-05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性分析

微课(Micro-lecture),是目前国内较为新颖的教育技术研究热点,是以“微”为标志的现代传媒技术下的重要概念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进行理解和阐释,因此学术界对微课的定义描述不一。对微课的描述,主要存在以下观点[1]:

黎加厚:“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郑小军: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张一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胡铁生: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和“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生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

中国微课大赛: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虽然在微课定义的描述上有差异,但可以看出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点,表现在“以视频为载体,集中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技能点,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短小,教学用时短,教学活动完整”六个方面,其特性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短小而具体、用视频媒体呈现、结构良好”三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有力实践。因此,微课可以这样描述:微课是就单一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视频媒体直观呈现,以使学习者在教学中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以达到快速掌握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目的。

二、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思想

传统教材的建设往往以学科为本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关注度较低,教育以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为主。以微课作为方式方法建设教材,关注的是岗位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其教材建设追求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和岗位实践的操作性,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关注度较高,教育以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和发展为主,符合岗位培训目的。而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往往由具体的行为来表现和呈现,因此,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应变学科体系的建设为行动体系的建设。由于行动体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构成,培训教材是以微课作为方式方法,因此,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可用微课呈现,若干具体行动构成的一个完整行动可看作由多个微课组成的一个教学微单元,若干教学微单元组成基于微课的培训教材,如表1。

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思想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就一个教学微单元而言,内容单一具体,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编制起来较为快速,若增加了新设备,增添了新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使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快速转化为教学内容,进入教材和课堂,满足培训教学中应急响应的需要。二是以微课作为教学形式和资源呈现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性更加明确,其时间短的特点,使得媒体较为容易编辑制作。三是以微课作为媒体资源的教学,时间较短,能够有效保持培训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教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教学内容突出。

每一个教学微单元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次微课也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美国著名的首创“一分钟的微视频”课程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认为,在微课中,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另外,要对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微课类型、微课脚本设计、微课制作准备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前期设计,以保证教材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方法

按照教材建设思想和结构设计,教材由若干教学微单元构成,教学微单元由若干微课构成,因此教材建设需要关注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和基于微课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

1.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

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可依据表2模式实施。

根据表2,教材建设可按照以下十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岗位工作对应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情况,将必需具备的岗位操作技能进行细致地设计、划分和规整梳理,形成若干个教学微单元。按照从急需到一般、从重要到一般的原则,将若干教学微单元进行顺序排列。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微单元知识和技能,编制出较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将每个教学微单元的编号、名称和教学目标添加至“教学微单元”栏目中。

第二步,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微单元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按照知识点和能力点,对教学微单元进行细致划分,划分成多个微课。按照从急需到一般、从重要到一般的原则,对微课进行顺序排列,连同编号和教学标题依次添加至表格相应栏目中。

第三步,认真分析每一次微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编制出具体明确且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编制的教学目标添加至微课的“教学目标”栏目中。

第四步,依据微课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每一次微课的岗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岗位理论知识合理贯穿或者融汇到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编制中,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将编制的教学内容添加至“教学内容”栏目中。

第五步,为突出岗位培训的实战性,对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尽量使教学环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将设计的教学环境添加至“教学环境”栏目中。

第六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确定微课类型。将确定的微课类型添加至“微课类型”栏目中。

第七步,根据微课类型特点,对微课进行精心的脚本设计。脚本如同电影中的剧本,需要精心构思和设计,一般需要单独编制,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编制完成的脚本设计文件添加至“微课脚本设计”栏目中。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第八步,根据微课脚本设计,对微课的制作进行前期准备。将要做的准备工作添加至“制作准备”栏目中。

第九步,结合前期准备,对微课进行制作。包括素材的搜集、处理与制作,多媒体信息的合成等。由于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制作完成的微课文件添加至“微课制作”栏目中。微课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第十步,针对微课内容,编制具有实际意义的思考题与操作题。将编制出的思考题与操作题添加到“思考题与操作题”栏目中。

第十一步,根据通用教材的格式设置,以及艺术字、插图等媒体信息的优势,制定出详细而又明确的教材编制格式要求。

第十二步,根据表2中构建好的教学微单元、微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考题与操作题等内容,按照教材编制的格式要求,利用Word软件进行内容整合,形成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文字教材。

第十三步,按照文字教材结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Flash等多媒体合成软件,将表2“微课制作”栏目中的视频文件进行整合,形成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电教教材。

2.基于微课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

教学微单元包括名称和教学目标两个要素,微课主要包括教学标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微课类型、微课脚本设计、制作准备、微课制作八个要素。根据教材构建思想,教材内容由行动体系构成,而行动体系由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构成。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需要关注以下九个方面的编制方法和要求:

一是微单元名称的编制要求。一个微单元通常包含多个微课,因此,微单元名称应该是该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向学生指明学习的内容或者范围。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微单元要表现的特定内容,力求简洁、高度浓缩。比如焊接冷裂纹试验方法。

二是教学标题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精炼、最简洁的词语经逻辑组合表达教学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可将教学要进行的行为或途径契入标题,关注行为方式的表达:采用动宾式结构描述,强调做什么,比如,话说网络安全。采用提问式结构描述,强调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使用数字万用表?采用主谓宾式结构描述,强调具体某一件事,比如,焊接钢管的螺纹连接方法。采用问答式结构,强调某事及解决该事情的方法,比如,什么仪表既能测电压又能测电流和电阻?万用表。

三是教学目标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后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者效果的描述。对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描述,通常采用可观察、可检验、可操作的句子,使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来陈述或描述。可从三个要素考虑进行编制:一是行为。指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够做什么,能够有什么样的行为变化。比如:柱型散热器组对。二是条件。指明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环境或条件因素。比如:两人一组,在20分钟之内完成10片柱型散热器组对。三是标准。指明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比如:散热器单组水压试验合格。这样,由以上三个要素构成的教学目标举例就是:两人一组,在20分钟之内完成10片柱型散热器组对,散热器单组水压试验合格。

四是教学内容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编制要突出岗位操作技能,用于指导操作的岗位理论知识是合理贯穿或者融汇到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中的,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聚集岗位操作技能,以岗位操作技能的操作方法为主线进行内容描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第二,关注岗位理论知识,将岗位理论知识点恰当地贯穿到操作技能的内容之中,解决“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第三,强调岗位操作注意事项,将完成操作特别注意的或者需要说明的事项,恰当融入到操作过程当中,或者作为强调内容附于操作过程之后,解决“不应或不该发生”的问题。微课“结构良好”的特性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编制,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快速引题。快速引入微课题目,使学生知道马上要学习什么,并能够迅速产生兴趣。该部分描述上要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内容上力求简洁明了。若朗读这段内容,时间可控制在半分钟到一分钟之间。第二,清晰而简练地表达教学内容。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阐述。阐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内容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主线要明确,内容要简洁且客观准确,能使用句子的不使用段落,能使用词语的不使用句子,能使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使用词语。语言上也力求通俗易懂,语句最好朗朗上口。若朗读这段内容,最长时间应控制在八分钟以内。第三,干练收尾。教学内容表述完要迅速进行总结,总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要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若朗读这段内容,时间可控制在半分钟到一分钟之间。总之,按照黎加厚教授观点,教学内容的用时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五是教学环境的编制要求。要明确地列出传统教室、真实场地、模拟真实场地三种教学环境中的某一种环境,列出教室应具有的条件,场地的位置和应具有的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列出教学中所需教具准备等。

六是微课类型的编制要求。微课根据展示形式划分,分为录制屏幕式、实景拍摄式、动画虚拟式三种类型。微课类型的编制要求,就是要列出每一次微课的具体类型。微课类型可从以上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一次微课一般只对应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给教学的创新性赋予开拓的空间。比如“管道工识图基本知识”微课,微课类型可设置为:录制屏幕式。

七是微课脚本设计的编制方法和要求。微课脚本是制作微课的基础和前提。一部完整的微课脚本,可以使教师(制作人)有步骤地、较为轻松顺利地制作出一节微课。微课脚本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微课类型,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构思、设计和编制。微课脚本设计可参考表3和表4的微课脚本设计模板进行编制。

模板中的“微课名称”,是指表2中微课对应的教学标题,“内容”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小片段内容,“画面”是指小片段内容的媒体表现,“景别”是指画面主体占画面空间大小的描述,“教学反思”是指教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设计的表格文件要进行单独保存,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可采用“微单元X_微课X_文件名.文件扩展名”的形式呈现,比如“微单元1_微课1_神奇的蒙版脚本设计.doc”,便于对微课的教学支持资源进行有序整合。

八是制作准备的编制要求。制作准备是根据微课脚本设计对微课制作进行的前期准备。对于录制屏幕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和恰当的媒体素材,制作出精美的PPT课件;对于实景拍摄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进行视频画面的拍摄,收集有价值的视频素材;对于动画虚拟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能够反映真实情境的虚拟动画素材。由于媒体素材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已准备好的媒体素材文件添加至栏目中。素材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九是微课制作的编制要求。微课制作是对已准备好的媒体素材,按照声画同步的基本要求,进行再创作,生成微课文件。由于微课制作过程更加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视频文件添加至“微课制作”栏目中。微课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可采用“微单元X_微课X_文件名.文件扩展名”的形式呈现,比如“微单元1_微课6_冒泡排序法.mp4”,便于对微课进行后期整合,使生成的电教教材中的微课有顺序地排列。

参考文献:

上一篇: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