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7:15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1

【关键词】水利管理;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水资源行政管理问题

(1)管理职能问题。管理上仍然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越位”主要指该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仍由政府来承担。如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北方。在北方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缺位”主要指宏观调控不到位。如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统一性和预见性较差;水资源监测、评价水平偏低;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跟不上等。

(2)管理观念问题。首先对管理落后的认识不足。严格来讲,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行期,尤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其次对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认识不足。我们一直把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人也就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为解决粮食问题,不加控制地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为防洪排涝,一昧加高堤防等。

(3)行政体制问题。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重复管理现象严重,责任不明,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减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尤其在流域管理和城市用水管理问题上矛盾更为突出。

二、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势在必行

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必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丢本原则。以建立水市场为中心,把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改革作为重点,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搞好水资源行政管理应从强化法制人手

一是加快水法、节水法等水法规体系的建设;

二是在明确水权的基础上,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

三是结合城市供水及水处理市场的对外开放形势,积极推荐城市用水一体化管理;

四是搞好水价政策改革,管理体系;合理提高水价,建立和完善水市;

五是强化水利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水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

(二)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

一是我国水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危机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二是供水价格偏低,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三是水利企业以及相关水管单位经营亏损严重等。四是对水资源管理不要只注重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匮乏、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的认识不足,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经常认为水利是福利事业,理应由国家投资和无偿用水和排污 。也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症结。因此,必须确立新的水资源观念、水市场观念,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搞好水资源行政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黄河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水资源统一和城市用水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系统效益最佳,保证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组织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的发挥。依法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经营性水利工程实行资产管理,提高水利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将用水许可与排污许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市节水化进程。

(三)水权管理改革。水权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的明晰和确定。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水市场的基础。

(四)以法律为依据,强化总量控制。确定以占有优先权原则为主,结合水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设定总量控制、保障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旱情调度预案、水污染防治的事权划分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权制度。

(五)合理提高水价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提高现行的水价,确保供水成本和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水价的核定应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成本、管理费用及利润;资源水价应在政府统一评估基础上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同时,水价的确定要兼顾公众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财政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六)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下,水价是调节供需矛盾最敏感的经济杠杆。据国外研究发现,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减少3%~7%,因此,合理提高水费价格,是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用水标准及定额、推进节水技术发展的同时,以改革水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重点,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在建立节水型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综上所述,水资源行政管理主要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以及行政体制、职能体系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要积极推进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用水一体化管理;就必须强化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权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水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水资源行政管理效率;合理提高水价,运用水价政策的经济杠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全民节水意识;全面提高水资源、水调度、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明;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应对策略[J];东北水利水电;2010年04期

2祁泉淞;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2期

3马战军;贾长灵;古福全;;武陟县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建议[J];河南水利;2005年10期

4宋昭义;昭通市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水资源研究;2009年04期

5贾自胜;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临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西水利;2007年01期

6周效杰;向金宝;黄利民;;麒麟区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2010年19期

7朱省峰;浅谈城市水资源管理[J];上海地质;2008年03期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2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水利水电工程能够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还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问题。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有所提升,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融入水利水电工程中,推动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提升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施工合同管理是建设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应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完成管理工作。但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很多企业未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合同内容不明确等,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一系列违背施工合同的问题,这就使得发包方和承包方在后期工程建设中出现很多矛盾,阻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水利水电工程的有序发展。

2.2水利水电工程决策失误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工程量庞大、复杂等特点,在工程建设准备阶段,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制定合理的决策方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相关人员在制定工程决策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工程建设现场进行考察,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决策方案。但是,很多部门在规划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未深入考察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和环境等影响因素,使得后期工程建设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土地被占用、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这就使得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被浪费。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工期要求比较严格,很多企业为了追赶施工进度,普遍存在盲目施工问题,导致工程缺乏一定的决策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3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在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现场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差等问题,这些管理人员掌握的管理知识比较薄弱、业务素质有待提升,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因缺乏水利工程管理能力,为后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隐患,这就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工期延误,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2.4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得我国淡水资源含量较低。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国水资源节约技术和水资源保护制度等还不够完善,人民群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同时,相关部门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普遍会将水量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我国水资源技术水平较差、缺乏相应的节水制度,这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预期效果。除此之外,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如工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使得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就对工程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相关人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下文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应对措施。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水利工程建设准备阶段,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计划,合理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节约资金、保证质量、防洪抗旱等方面,以此为基础合理地制定前期规划方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率和工程质量。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该深入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及时地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根据建设程序进行施工,避免出现质量返工和设计变更问题。

3.2建立完善的建设管理制度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并指导相关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制度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进行管理,有效地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制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确保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严格管理项目资金、工程进度等内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提供保障。

3.3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员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建设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人员作为支持,还应该确保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避免因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差阻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了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需要针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定期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这样管理人员就能够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如期完成。

3.4注重建设生态型防洪工程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重视生态型防洪工程的建设,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型防洪工程具有亲水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能够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盲目性。相关部门在建设生态型防洪工程的过程中,需要突出生物的多样性特点,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工程建设部门需要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5注重技术研发,建立预警体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大水文科技的开发和研究力度,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水文设施中,保证水温设备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水文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涉及地质知识、水利知识、气象知识等内容,相关人员需要将其融入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实现设备的充分利用[2]。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建设水文预警体系,积极采集并处理各项水文信息,这样水利部门就能够掌握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有效地预测洪涝灾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作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深入分析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引进新型的施工工艺,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3

[关键词] 农村 饮水安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229-01

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资源,离开了水,人们便不能正常的生活,因此,饮水安全便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工业、生活和农业中的废水排放量逐渐增多,不少废水涌现农村,给农村的饮水问题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造成农村饮水出现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

1.饮水工程建设存在重大问题

饮水工程对农村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大影响。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方便了农村人们的饮水。但是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工程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工程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工程建筑人员资质不够,使得工程建设出现硬件行的故障;工程建设主体不明确,使得管理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工程管理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工程收入较低等。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建设不能针对性的有效性的为当地人们带来饮水上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因为这样,就不能真正有效的保障农村人们真正的引用放心水,安全水。

2.集中供水普及率较低

集中供水率直接影响着农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均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集中供水率低的问题,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实现集中供水,少部分地区虽然也在进行着尝试,但是比率非常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科技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使得一些未经过加工净化的水直接流通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因而给农村人们的饮水安全造成隐患。

3.农民水资源保护意识不高

在农村,虽然存在着不少绿水青山,相比城市环境来说,比较清幽,环境较为优美。但是实际上,由于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还没有充分的广泛的认识到对水的保护。 比如,肆意扔垃圾的现象到处存在,甚至将垃圾用品抛入河道中的也非常多。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村的水质,因而造成了饮水安全问题。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对策

1.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管理机制

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必须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上,制定严格的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来建设。

一是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饮水工程的建设。目前农村的饮水工程还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因此,当地政府要下达力气改变这一现象。具体政策主要有: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得到资金的广泛支持,并使得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制定严格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让制度约束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加大工程的开发力度,确保广大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工程建设的成果等。

二是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工程的作用。饮水工程建设完成后,要本着服务广大农民的原则,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来征收水费,还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明确责任管理主体,制定专门机构对饮水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维修和保护等各项工作。

2.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水源保护

农村饮水安全的水资源建设要按照国家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划定饮用水源的保护区。划定因水源的保护区是做好水源保护的基础工作,区域划定之后,就可以在保护区的范围内有效的保护水质。一般来说,因水源的保护区主要集中于水资源的流动环节。在保护区内周边可以建筑栏杆,或者做好铁网,不允许任何人经过,也不允许往保护区内排放垃圾杂物等。做好了水资源的保护区,就可以有效的减少保护区的污染,而且也为农民安全饮水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加强水资源周边环境的保护。 建设了饮水源的保护区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管理,和周边环境保护上下功夫,比如可以贴出一些保护水资源的警示牌,建立水资源周边环境保护的制度等。

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对农民的教育不但可以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让农民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意识到饮水安全的问题。农民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饮水保护区的教育、对水资源周边环境的教育,保护环境的主要方法等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农民到水资源保护区进行参观,让他们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或者也可以组织农民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让他们意识到优质水资源对个人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让农民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总之,面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严重的饮水安全问题,不但需要进行饮水工程的建设,还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并教育广大农民真正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优化水资源环境的重要性,最终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雪松、高鑫.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制度创新[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第2期.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4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文水资源项目工程的管理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所以说,提高项目工程管理有重要意义,要提高项目建设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强其管理意识,确保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应用广泛,内容繁多且比较复杂,涵盖了许多专业性的知识。在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其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使其,做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做好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的管理工作。从目前水文水资源的建设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项目主体不明确,管理程序意识不高以及水文水资源建设本身的困难等。要想确保水文水资源建设能够顺利完成,保证项目质量,就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生物对策来解决。

一、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走过了漫长的探索历程,已经从开始的自建自管,慢慢步入到了现在相对规范化的轨道。做好水文资源的项目建设管理是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水文水资源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做好,同时它也是国家投资发挥最好效益的重要手段。

1.研究技术落后

近几年来,我国在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方面越来越深入,研究经费也明显有所增加,但由于从事水文和水资源的时间,空间跨度大,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短期内资金缺乏问题难以解决。一些全球水文问题,由于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的研究资金又较大,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此外,水文研究还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些热点问题,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较冷门的领域,则研究的很少。

2.建设主体不明确

从目前的水文机构来看,没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地市级水文机构按流域水系进行设置,由于行业设置问题,难以达到和地方的有效、及时沟通,往往形成了一个地市级水文机构负责多个地市的水文工作。这样的机构设置对水文水资源的项目管理中管辖权的归属问题产生了影响。很有可能出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缺位,项目建设的管理主体模糊的情况,对于水资源项目建设的效益将会大打折扣。不利于水文事业的发展,又影响了

对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难以正常进行。

3.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意识不强

作为国家公益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水文水资源的建设要以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为依据,进行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由于目前水文机构体制存在弊端,水文机构体制的问题出现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导致了在这些地区进行项目立项时不均衡,没有严格按程序进行项目审批,在进行水资源的项目建设中出现了粗放不精细的管理模式。基层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多数管理者对基建程序不够了解,缺少依照程序建设的意识,影响了项目建设管理的实效。

4..建设项目专业融合性强和空间跨度大

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内容涵盖量大,包括水文测站、数据中心、水文测绘、水情分析等专业内容,不仅包括土建工程,还有水文基本设施的建设,以及水文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一套专业的流域监测系统和水文测站的布设基本上都会包括这些广阔专业的建设内容。水文水资源项目和工业或民用建筑不一样,建设地点比较稳定,建设环境相对独立,它的建设空间跨度较大而且融合性强,这就给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施工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从事水文设施建设方面的专业施工单位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些工程是根据水利工程走的,而有些则是按照工民建工程走的,但无论是哪种施工单位,它们对水文建设工程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再加上水文建设项目都比较零碎,工程量小,因此,一些大的施工单位不愿接手,小的施工单位又干不好,这也给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项目法人制,明确建设主体权利义务

项目法人的建立有利于明确项目工程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控制,能够对上级的主管部门负责。所以项目法人的建立有重要作用。根据管理工作的要求,。应在一定层级上设置专门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就是协调项目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当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中遇到疑难问题时,需要该机构进行解决。当然项目法人机构应包括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技术、经济、财务、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水资源的项目建设中,可以把与项目法人的目标管理有关的制度在项目中试行,充分调动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进一步做好工程建设的控制和谋划工作。

2.严格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程序,增强管理程序意识

针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不依照管理程序工作,管理程序意识不强的问题,可以适当进行专门培训,让基层管理人员深入了解项目管理程序,在项目工程进行审批的环节,加大执行力度,对于不符合程序的一些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对项目建设过程中超投资计划的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加大管理程序的执行力度。

3.合理划分工程标段界面,做好各专业的有机融合

第一,由于水文建设项目空间跨度大,按照建设项目处于的河流流域具体归属地区,对标段进行划分,每个划分的标段必须要设立独立的项目法人,对每一个标段的项目明确管理的责任、义务,并且设立明确的标段管理界面,这样也不至于在每一个标段之间出现混淆责任、义务的问题。这样使得项目管理流程明确,责权利界面清晰。

第二,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工程涉及了多个专业领域,专业面广,可以在项目前期决策中充分考虑项目工程与各专业的有效衔接。还可以建设模块化的标准建设单元来将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即使项目建设的地点有所变化,但是其内容能够进行模块组合,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4.施工过程应加以控制,严加管理

(1)合理划分工程项目。工程质量评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项目划分,因为他与质量的评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在水文项目的划分方面给出指导意见,我们需要根据水文实际,遵守项目划分的原则,探索性的进行工作。

(2)掌握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状况。施工单位是否依据管理体系执行,管理体系是否良好的运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是不能满足质量要求,该体系就必须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3)对关键点实施跟踪。一方面进行旁站与巡视检查,第二必须时刻进行检查,对于相对重要的工序,应在施工现场对控制点进行旁站并加以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4)做好施工中的竣工验收工作。每完成一道重要的工序,施工单位首先应该先按规定进行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才能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竣工质量验收报告单,经监理工程组织验收合格后签字确认,下一道工序方可施工。

结语

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家、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还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建设。所以,做好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管理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做好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工程管理。因此在项目建设管理中,要注重项目建设的各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保证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工程顺利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完工。

参考文献

[1]陈响.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03).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5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就有70%是被水覆盖着,而其中97%为海水,与我们平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占3%,而淡水中又有78%为冰川淡水,目前还很难利用。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增加。为此,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正视水资源的严峻问题,保护好水资源显得十分重要。

2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2.1 人口密度降低、GDP增加

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从2000年的0.99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0.89万人。反映居民拥有的人均建成区面积有所增加,间接反映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分别是攀枝花、伊春、天水、汕头和鄂尔多斯,人口密度均超过3万人/km2。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分别是0.6万人/km2、1.26万人/km2、1.02万人/km2。

2.2 城市海拔越来越低

城市建成区的平均海拔下降意味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会有所下降,在灾害面前更加脆弱;此外说明城市越来越多地占用了耕地。因为质量比较高的耕地往往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最近20年的城市扩张多数占用了这样的区域。

城市规划中在多少高程上存在多少年一遇的洪水都是明确的,海拔降低后抵御洪水的能力降低。我国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向低海拔扩张的趋势,使得城市更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2.3 城市不透水层面积越来越大

不透水地面的增加,还严重阻隔地表水循环过程,削弱降雨下渗对地下水的补给,导致城市化连片地区地面下沉。由于不透水地面取代了原来的农田和森林植被,地面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热量减少,大量反射、储留然后释放太阳辐射热,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热岛效应,使环境舒适度大大降低。

2.4 城市热岛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导致我国半数以上大城市极端降水强度和频数的变化趋势比周围大。当城市上空水汽充足时,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有利于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包括各种强度的强降水和暴雨事件。建筑群还使城区的平均风速减小,易使湿空气在城区堆积,导致夏天的雷雨变得更加猛烈。另外,大气中的污染物中如果含有特别大的水溶性颗粒物,因凝结核效应,也可能会诱发降水。

3 城市水资源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3.1 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其政策,是其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目前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仍然带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并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城市水问题凸现,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多数城市的水源归水利部门管理,配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归环保部门管理。管理体制造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回用,“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供水的”不管排水,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系统性被人为分割,地方条块分割,部门之间和行政区域之间各自为政,违背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回用的合理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加快改革过时的水管理体制,是我国应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迫切任务。

3.2 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迅速但是城市规划建设没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洪水的矛盾,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建设滞后、标准低,以“防、排”为主的防洪排涝体系没有向“生态型”、排蓄并重转变。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大量洼地、水塘被填,原有蓄洪地被挤占,绿地、农田变成高楼大厦、道路,不透水面积持续扩张,显著改变暴雨产流汇流的下垫面条件,雨水下渗减少,径流系数增大,积涝现象严重。城市防洪建设投资严重不足,防洪工程质量差。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城市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在全国600余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约有40%的城市防洪标准低于20年一遇。在272座有防洪任务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对外河洪水的防御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的只有65座,20~50年一遇89座,低于20年一遇的有118座。上述防洪标准仅指防御外河洪水的能力,但目前许多城市的内河洪水和暴雨内涝问题日益突出,防御内部洪涝的标准一般仅为10~20年一遇,不少城市甚至一场较大的降雨就积涝成患。水资源管理由于涉及到水文地质等多个方面,因此有必要以流域为管理单元,采取统一管理的模式。只有把整体性的规划做好,并且统筹兼顾,才能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对于城市新开发区,在规划阶段就应注意水资源合理利用,直接实现污水回用的资源型,不再经历旧城区的排放污染型和处理达标排放型;特别是工业开发区和“绿、净、美、安”的高级居住区与商业区的污水回用量很大,更应当注意。

3.3 水资源管理体制中产权制度

水资源的属性是公共物品。城市水资源的所有者是全民或集体,在对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低效开发、过度开采利用现象十分严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模糊,水资源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划清界限,各种行政主体与利益团体之间缺乏界定,权责不明晰。直接后果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方面出现许多扯皮现象和纷争,使水资源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适度的开发、合理的使用,水资源过多的利用和过低的效率并存。

对于城市水资源而言,生态系统用水需求与生活用水需求是最占据优先权的,随后需要考虑的是各种各样的经济用水需求。需求管理的核心是将水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让价格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使用水量的增长能够理性化,达到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目的。

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引入水使用权交易机制,是解决中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难题的重要途径。2002年新《水法》对于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水权制度,以及如何建立等关键性概念没有明确定义,从而导致几大问题悬而未决。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的明确法律依据是什么?初始水权分配时到底分多少水?分给谁?怎么分?

新划定的三条“水红线”,明确回答了后三个问题:以2020年为标准,分水总量为6700亿m3;以“存量不动、动增量”的方式,给各个省区明确的用水总量指标。以此为基础,中国水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已部分框定,各地分配的水量可视为自有水权。下一步,则是建立不同省市之间的水权交易制度,建立以效益为基础、以市场为媒介,灵活的全流域水资源高效配置机制等。虽然在法律层面和具体制度框架设计上尚存争议,但三条“水红线”的加快落实,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用水理念,守住并用好中国有限的水资源。

应逐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水价支持体系,保证供水企业资产利润率不低于城市企业平均利润率。这样就会随着其资产的不断增加,其年利润也随之水涨船高,使其成为水源建设的主要投资者,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发展,并且为引进外资创造有利条件。

3.4 科学研究

在现有的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下,如何积极利用当前的技术成果,寻找新的水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新的水资源包括经过处理的雨水、废水、海水等等。举例来讲,我国对于雨水的利用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如果城市处于降雨量充沛的地区,完全可以对雨水稍加处理后加以利用,这也将是对非传统水资源进行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

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其承受能力为基准,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城市需求,结合城市现状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来确定水资源的开发方式。要利用科学的数据和方法对水资源的管理进行决策,使水资源的开发有计划、有步骤,节约和利用并重。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仍未达成充分共识。中国的城市到底大不大、应该有多大?城市“长大”与城市化率如何相关?扩城本身是不是“好”的城市化?这一系列疑问,都需要科学、客观的解答。

3.5 法制建设和责任落实

仅凭行政和技术手段,不可能解决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加强法制是“三条红线”落实的重要措施。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形势的发展,集中执法职能,加大执法力度,综合执法。通过对内部执法部门职能的设定和划分,使政策的制定与审批和监督处罚的职能相对分离,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作的合理运作机制,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强化水利执法,为水资源管理保驾护航。

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由水利部将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评价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无疑会激发地方官员严格管理水资源的积极性,但考核的指标如果缺乏可操作性,考核流于形式,则难以调动地方官员管理水资源的积极性。要防止制度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更要防止数据的造假。未来可能要对各地控制用水总量的目标进行分解,为用水开发设置管理红线,但如果一切都是暗箱操作,很难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任务、不逾越用水红线而进行造假。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三条红线―――控制用水量,控制排污量,提高用水效率,这些数据水利部门、环保部门都掌握。如果第一步能做到将这些数据向公众公开,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水利部门每年向公众公布当年的用水计划,用水分配指标,这样,那些高耗水企业、奢侈性用水单位就会被明示出来,老百姓也能知道是哪些人在无度的掠夺水资源!

4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短缺问题必将更加严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与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发展模式的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解决水资源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水平,达到保护好水资源和利用好水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海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4期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6

关键词:水资源定额管理;机理;实施策略

随着世界水资源的消耗,我们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困境。通过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有效治理水害,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水资源定额管理的机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做出了叙述。

一、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成就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对水资源管理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同样我国政府和相关的水利部门也逐步加强了水资源管理的力度,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加大行政指导力度完善法规建设

随着国家政府部门加大对水利治理的力度,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使得执法部门在水力资源管理中做到了有法可依,并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做到了预防,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规范。目前我国实行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关于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在我们保护环境治理水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所以我国政府和各级相关水利部门制定出了《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对于我国城市调水,节约用水和治理水污染起到一定的指导和限制作用。

(二)对于流域或者区域水资源的管理有了一定的加强

政府部门在宏观上统一对区域水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的调配、开发、利用,同时对水资源污染的治理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整体上、高层次的统一管理,对于大范围内调水工程有了积极促进作用,缓解了区域水资源供求不平衡的难题。但是在这些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不同区域水资源的调度存在一定困难、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的治理监督力度不够、各管理部门职能不能很好的衔接,这些都造成了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加大。而我国颁布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改革制度,有效保证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治理重视程度促使了资金的投入的加大,为水资源供求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经济保证。

二、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分割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障碍之一。分割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阻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污染治理,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割管理造成的。水资源的分割管理主要体现在城乡水资源管理分割、水资源管理内容分割、区域间水资源管理的分割等。这些问题导致在管理过程中,不同部门进行重复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也不利于管理的统一部署。同时各部门的发展目标不同,管理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管理缺乏整体观和大局观。

二是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执法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的情况也在随着发生变化。以前制定的关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法律法规都相对较为落后了,与我国水力资源的现状不符。这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减少法律的滞后对现在水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社会群众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水资源管理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于当前形势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情况较为严重。二是执法部门执行力度不够,领导层面对于水资源管理没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导致执法力度不够。

三、优化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有效治理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调度的最佳途径,也是缓解世界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中,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精简的管理机构,各部门应当有明确的管理职能,合并功能相近的管理部门,降低管理成本。

二是深化水价改革,提倡节俭用水。制定合理的水价,避免由于水价过低而造成的人们节约意识淡薄、水资源忧患意识较低的情况的存在。水价应当按照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合理制定,实现阶梯价格,控制水资源的利用。

三是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法律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的排污制度,提高企业的处理污水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我国也应当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杜绝水污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安定的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才志,王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辽宁省用水变化驱动力测度及时空分异[J]. 干旱区地理.2009(06).

[2]孙才志,赵良仕.环境规制下的中国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测度及空间关联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02).

[3]杜威漩.科学发展观下的水资源利用问题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07(02).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7

一、人类活动与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的递进过程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内容、方式,外在表现为人类活动的作用及其效果。

人类活动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人类诞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争取生存条件,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生存质量,人类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改造自然的意义,正是人类对自然逐步的改造,才使洪荒原野上出现了城镇、道路、农田、水库、大坝、矿山、工厂等人类社会的标志,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作用表现为自然环境的改变。二是对社会经济形态的作用。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等五大类基本要素[1]。人类活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其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加,社会规范愈来愈完善,社会文化不断繁荣,物质生产愈来愈丰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

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而发生冲突,历史上,已引发四次大规模的生存环境危机。

由于不断新陈代谢,人口数量不断扩大,人类为了生存,早期是依赖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并逐渐使用天然火来改变进食方式,烧熟的食物提高了食品的可消化性,减少了食物中毒危害,促进了原始人类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时普遍引起原始部落原有生存环境内的食物资源相对不足,原始人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迁徙。当地球人口密度很小时,迁徙是恢复生存环境活力的有效方式,但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高频率的迁徙就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这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生存环境危机[2],从而迫使人类寻找新的生存途径,原始工具的使用为人类解决第一次生存环境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原始工具的使用和采猎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的食物供应有了进一步保障,这就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和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已由100万年前的12.5万增加至500万人[2],旧的采猎方法已无法获得更多的食物,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生存环境危机,这次生存环境危机的解决得益于农业的诞生。

在农业诞生后的最初5000千余年时间里,农业经营方式主要停留在游耕农业阶段。随着医药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这时可供游耕的土地不断减少,不同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不断引发大。大约在距今5000余年前后进入第三次生存环境危机时期,这次生存环境危机的最终解决得益于金属工具的发明。人类逐步结束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开始从事定居生活的传统农业生产。随着金属工具——特别是机械的使用和逐步完善,工业化进程加快。约在公元1763年,结束了长达8000多年的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自17世纪~19世纪的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随着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工业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内,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世界人口不断膨胀,人类不仅只需解决生存问题,还努力提高生存水平,因此加大向自然界的索取和改造,其范围从生物资源到矿产资源扩展到生态资源;同时人工合成物和其它生产的废弃物引发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加剧。致使能源、水资源等基本生活物质和生产资料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趋恶化,引发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

二、水资源与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关系

水圈是仅次于大气圈的广阔的生命维持系统。有机体本身大部分是由水构成的。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的有机体在内,其组成至少有60%甚至高达90%以上都是水[3],水也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水资源问题成为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的关键与水资源属性相关。由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可知,水虽是非耗竭性资源,但是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自从地球相继产生水和诞生人类以后,水发挥着生命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作用,当生产力不发达、人口规模较小时,水足以维持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其“不可替代性”、“有限性”、“稀缺性”等资源属性呈“隐形”状态,而未被人们所关注。笔者认为水源和水资源是有区别的,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和固态天然水应称为水源,具有“量”与“质”并可被人类利用的水源称为水资源。

一部分在时间或空间上不可以被利用的水源在经过适当的物质和知识资本作用后可转变为水资源,水源具有非耗竭之特性。但水资源在时空尺度和质与量等方面都是有限定性的。地球上陆地水量为0.48亿km3,占地球总储存水量的3.5%,就是在陆面这样有限的水体也并不全是淡水,淡水量仅有0.35亿km3,占陆地水储存量的73%,其中的0.24亿km3分布于冰川、多年积雪、两极和多年冻土中,现有技术条件很难利用。便于人类利用的水只有0.1065亿km3,占淡水总量的30.4%,仅占地球总储存水量的0.77%[4]。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也有很大差异。巴西、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印尼、印度、哥伦比亚和扎伊尔等9个国家就占去了水资源总量的60%,在中东、南非等地区水资源贫乏。在时间分配上,降水主要集中于少数丰水月份,而长时间的枯水期是少雨或无降水,这种集中降水又往往集中在几次比较大的暴雨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给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不便。

人类活动影响。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水资源需要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生产污染水源加剧,水资源可用量减少;再是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水资源无效使用量增加。现代工业生产以大量消耗能源和水为其特征,每生产1吨合成纤维需要2500-5000吨水,生产1吨铝比生产1吨钢需要多15倍以上的能源和10倍以上的水。目前全世界每年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水的需求达3500立方公里,几乎占世界径流量的1/10[3]。这是以工业社会为背景,以生活、生产、生态所需水资源短缺成为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主要特征的根本原因。

当代水资源问题的形成是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在现代水问题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正如环保科学家保拉·迪萨多所言:“地质时期也曾发生过长期的干旱,但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最终使生态达到了平衡。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后果,自然界本身没有错误”[5]。

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和改变社会经济形态之作用,对水资源造成影响,从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类活动愈来愈普遍,规模愈来愈巨大,影响愈来愈严重。

透析现实中的水资源问题及其成因,我们可以得出两点重要启示。一、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人们依水而生、择高而居,近代以来人类兴修水利工程,只能一时或局部地解决水灾害及其水资源问题,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把水资源问题放在与水相关即“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之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等综合措施才能解决长期和根本性水资源问题。二、水资源复合系统实际是“天—地—人—水”互相耦合的复杂巨系统。水资源的自然补给来源主要由气候环境中的降雨、蒸发等因素决定,相对于某一地区其变化幅度小且时间尺度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产生及循环与地理环境(下垫面和地层结构)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一方面作用于水资源形成和循环过程,表现为影响水资源的产水量,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又在不断地“供、用、耗、排”水资源,表现为影响水资源的用水量和质量。

三、节水是协调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的重要途径

依据水资源复合系统中“天—地—人—水”互相耦合关系,可以分析某一区域或流域内形成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尺度内,①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幅度较小;②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条件引起产流量的变化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例如:太湖流域人类活动剧烈,流域下垫面变化较大,根据太湖流域1956至2000年降水系列,采用“水资源产水量模型”计算得出,2000年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水量为161.4亿m3,建国以来该流域水资源产水量增长10.2亿m3,增长了6.7%,水资源产水量增加不多,这是南方水网地区的普遍情况,我国北方地区,由于下垫面改变,同样降雨条件下水资源产水量减少,例如海河、黄河流域产水量近20年来减少10%-20%;③社会经济发展使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太湖流域2003年水资源总用水量达到306.3亿m3,其中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共298.3亿m3,占总用水量的97.4%,2003年总用水量比1980年的234.6亿m3增加71.7亿m3,增长了30.6%,其中一产用水量减少33.8亿m3,二产用水量增加77.8亿m3,三产用水量增加7.7亿m3,生活用水量增加12.7亿m3。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是必然趋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将随之增加,但必须有效控制。这是形成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社会可以自我调控的最主要途径。

我国一方面供水量不足,另一方面用水浪费,用水效益低下,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显突出。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产值的用水量高于英国、日本的数倍,1997年,中国平均每万元GDP用水量为726m3。1990年,美国平均每万元GDP用水量为177m3,日本每万元GDP用水量仅为60m3(折成人民币)[6],分别是中国当前水平的1/4和1/12。中国不同时期用水指标见表1。

表1全国不同时期用水指标

年份

年人均用水量

(m3)

单位GDP用水量

(m3/万元)

农田平均

灌溉定额

(m3/hm2)

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

(m3/万元)

人均生活用水量

(L/人·日)

城镇

农村

1980

450

3208

8745

365

117

71

1993

443

1017

8085

190

178

73

1997

458

726

7740

136

220

84

注:资料源于参考文献[6]

农业用水方面:在我国的灌区,由于灌溉农田不平整,习惯于传统漫灌方法,使灌溉定额居高不下。缺水与浪费水的矛盾在中国农业用水中十分严重,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在0.45,与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中国灌区的用水落后了30~50年[6]。北方是非常缺水的地区,但其灌溉定额每公顷达7500~12000m3,高出农作物实际需求2~5倍,据估计,农业浪费水每年就超过1000亿m3[6]。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工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艺、设备比较落后,单位产品耗水量大。以钢铁工业为例,国外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吨钢耗水量先进指标为6m3。在我国,钢铁工业吨钢耗水量全行业平均为30m3左右。二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据统计,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工业万元产值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

城市生活用水:1997年我国城市人均生活用水220L/日,县镇人均日用水量更低,只有50~60L左右。但仍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尤其是公共用水部门,如宾馆、学校和商业等部门。居民生活也同样存在浪费用水问题。城市生活用水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关键。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少,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污染形成快、程度严重。工业废水处理率低,废污水排放量大,节约生产和生活用水同时可以减少污染。所以节水是协调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缓解人类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首开研究之先河,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企业、非营利组织、行业、区域和政府及其事物的各项管理中,战略管理是某一组织形式(事物)高层管理者为了该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政府以缓解人类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解决水资源问题,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水资源及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基础上,选择和确定的有效战略。

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水资源危机战略选择的理念十分重要,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教训。例如:水资源问题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系统管理问题,在以往的水管理中,管理中心和重点在于技术和工程管理,而战略管理思想较为缺乏。也就是说,水是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互相耦合,客观存在“天—地—人—水”循环与互动关系的战略性资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在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观念,没有从战略高度建立复合管理系统。

选择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实现战略目标,重要的是将战略付诸实施并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在这方面政府与学术界已有很多成果。例如汪恕诚部长提出节水型社会工作十大重点,并指出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念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的一场革命。胡鞍钢教授等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最能够反映对治水模式转型的要求,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需要水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选择,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管理有效的硬性要素是战略和策略、组织结构、机制和制度,软性要素是人员、作风、技巧、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管理也是如此,特别要注重组织结构、机制和制度这两类要素。

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实施组织是全社会,不仅仅是水利职能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职能管理部门发挥具体策略、监督、管理及其推进作用,全社会成员和多样组织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组织形式。亚里士多德曾经过:大凡涉及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也是很少有人关心的事物,对于公共河流及水资源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公共资源属于自由进入、不能排他的物品,追求个人最大化的行为也就驱使个人只管使用,而不愿管理,以免支付一定的成本。国家以授权的方式允许各种性质的组织和个人介入资源管理,让多种类型的组织来履行和实现国家对集体资源的控制权,改变资源管理的单一结构,建立集体规范,使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沟通、监督和管理更加方便,使公众在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资源等方面实现合作,实现自利与互利的协调。

机制和制度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公共资源的提取和使用方面,自利和互利的一致性常常并不明显,在公共领域,以自利原则为基础的自发合作行为,局限于一定的层次、范围和条件。自利与互利、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一致,需要建立特定的机制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在涉及公共的、长远的利益方面,自发合作机制并不一定能确保所有人都遵守合约,因为在别人都遵守合约,进行合作的时候,自己如违背合约则可能受益最大,所以,公共领域的组织制度,不能只依靠自发合作的契约机制,而需要依赖于伦理、法律、制度性的控制和强制。

目前,世界各国在公共水资源、灌溉系统、公共渔场、公共草场、森林资源等公共资源的管理中,积极探索着各种各样的既具有管理效率又能促进节约的管理组织体系,针对不同特征的公共资源、不同的资源消费集体,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不同的制度设置,来调节和控制公共领域中的个体行动,促使个体行动选择的方向趋于对公共利益有利。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篇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足够的能源与资源供应是人们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生产规模越大,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强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能源、资源需求日益增加。作为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水利水电建设和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可以在最大限度发挥水利水电工程作用的同时,减少人力费用支出,控制工程整体成本,为强化我国能源、资源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面对新的历史发展形势,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单位的重要任务。

1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是经济建设、工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增加,大批水利水电工程纷纷上马开工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作用的高效发挥造成了负面影响。下面就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1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作为一项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必须依法履行招投标程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招投标不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招投标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进行暗箱操作、规避招投标、当地领导的人为干预、违规分包、转包等情况在全国各地都较为常见。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市场的秩序环境。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不仅招投标企业双方的合法利益无法保障,工程质量也往往存在诸多安全质量隐患。另外,施工监理不规范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施质量的又一重要问题。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工程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把关监理人选资格审查工作。工程监理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监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但实际工作中,监理公司并没有严格执行这项规定,造成监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工程管理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样的监理人员无法承担起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重要职责,监理的位置等同虚设从而影响了工程监管质量。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也影响着工程保质保量的顺利实施。由于承包合同制定的不规范,内容条款多有疏漏或解释不清等问题,致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纠纷多发,严重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1.2工程施工进度规划方面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土木工程,施工量大,程序繁多,要保证工程如期完工,各项指标达到设计标准,必须要对工程各道步骤、工序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设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许多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规划缺乏合理有效的安排。在工程实施前没有对工程本身的施工技术、工艺、设备、人员的配置进行充分的思考,也没用对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致使工程施工进度规划与实际情况偏差过大,缺乏可执行性,施工过程中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1.3工程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无论前期施工还是后续使用过程中都会需要较大的投入,这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成本控制问题较多,主要是项目立项后到建成交付使用这段时间里的成本控制力度相对疲软,无法发挥应有效果。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项目管理单位对于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从立项之初就着手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使得许多前期环节的支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工程整体成本上升。二是成本控制工作精细化程度不深。成本控制是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控制的原则,任何一个部分出现疏漏都会导致整体成本控制的失效。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粗放型的管理造成大量建设资金的流失,损坏了国家利益,延缓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

1.4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安全是任何一项工程建设工作都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水利水电工程亦是如此。由于在项目招投标阶段没有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导致工程中标价远低于工程实施所需要的资金额度。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大幅缩减保障性措施经费,导致安全生产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安全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从而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其次是工程建设企业管理层对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制度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做的不够,企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改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2.1建立健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单位要依法履行项目招标程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投标

企业审核、审查工作,综合评价投标企业经济、技术、信誉等多方面指标,择优选取优质施工企业作为项目的施工单位。做好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进展有序。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依法编制合同,切实保证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明确责任、权利,防止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严格执行监理人员资质审查制度,规范监理行为,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监管力度。

2.2落实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工期管理、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建立完善的工程实施管控体系

围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实施,建立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围绕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重要目标,组建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和资金保障,落实措施,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安全实施,如期竣工,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标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资源危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意义重大。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和使用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形势。

作者:何海澎 单位:淳安县威坪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上一篇:茶叶知识普及范文 下一篇: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