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9:35

资源整合管理

资源整合管理篇1

关键词:区域资源;整合;镇江市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contactsamongregionsbecomemoreandmoreintense.ThedevelopmentofZhenjiangcityhasmanyproblemssuchaseachregiongoingitsownwayininternalresourceexploitation,insufficientcityattraction,dispersedindustrialisomorphandweakcompetitivepower.TostrengthenZhenjiang’soverallcompetitivepower,makeitsuniquequalityprominentandchangeitstroughpositionintheeconomicplateinthesouthernpartofJiangsuprovince,thecityshouldtakethedevelopmentstrategyofregionalintegrationandcross-development,sothatitcanovertaketheneighboringcities,entertheShanghaieconomiccircleandrealizeitslogicalroleofdivisionandcooperationintheeconomicbeltalongtheYangtzeRiver.

Keywords:regionalresources;integration;Zhenjiang

镇江市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所辖市(县)之间,依托相似的长江水利资源,但它存在着内部资源使用各自为政等现象,在苏南地区位于经济的波谷地带,整体竞争力稍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赶超周边城市的发展,融入上海经济圈,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分工与协作,镇江市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市域内部资源合理分工、有机协调和整合发展。同时,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集聚辐射,连接镇江和扬州的润扬大桥的建立,为镇江市域资源整合,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空间。

镇江在苏南城市中的经济实力明显弱于其他城市,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远远落后于无锡、苏州,城市经济增长活力不足(见表1)。同时,由于位置关系决定的距离衰减定律的影响,镇江市与上海的联系明显在苏南地区处于低谷,也因此影响了区域综合竞争力(见表2)。

目前,镇江市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从镇江市域内部的产业结构来看,依托长江水利资源,自上游到下游分别密集了化工、造纸等大用水量、大运输量工业企业,企业自备码头较多,可供开发的岸线资源所剩无几,资源开发缺少有序合理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市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一、区域资源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1.区域资源整合的内涵

广义上,区域资源整合是指为了改变区域内部资源开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状况,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有机协调的原则,由政府宏观指导,对区域内部资源共同优化开发使用的模式。

内涵上,区域资源整合则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组织区域化、地区经济专业化的基础上,根据比较成本的理论,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按照区内各地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运用系统的、整体的、互动的研究视角,以市场为媒介,统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调整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优化生产结构,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区域耦合发展模式。

2.区域资源整合的意义

这里的区域是指市域内部,作为一个系统,在统一的行政区划领导下、实现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沟通分割的行政区域,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将分散的局部优势变为叠加的综合优势,形成一种大于部分生产力之和的新生产力[1],即协作生产力,它能创造最佳的总体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产业、企业或行业沿着共同的方向发展。市域内部资源整合发展具有如下优势:

①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市域内部发展依托的资源优势相近,容易形成资源开发利用的无序竞争和简单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土地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个市域的立场出发,综合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地区公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形成区域产业“拳头”优势[2]的关键。

②增强了大区域竞争优势。市域范围内,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其经济实力、科技教育素质、城市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随着市域内部资源的协调发展,地区间的经济、社会、人才、信息等交流和联系的增强,将形成集聚发展而带来整体效益的成倍增长。

③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协作和本地化效应[3]17。市域内部资源的整合开发,形成了地域内日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市场。它们利用相关产业在空间上自发聚集的特性,形成了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通过规模发展形成地区产业集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靠近,形成了信息反馈回路,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3]17,优化了环境禀赋,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城市生产交易沿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优势,即产业本地化效应,这是地区发展优势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的重点。

④创新了发展理念,增强了开放度和经济活力。城市的发展需要创新的开敞空间,市域内部资源的整合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地区发展的经济开放度和发展活力,有序的竞争激活了创新的动力,有助于技术知识“传染”[4]的加剧,后进地区可以利用先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技术等信息的溢出效应,通过模仿和学习缩小差距,降低创新投资成本,增强经济的弹性和活力。

二、市域资源整合的内容、原则和机制

1.市域资源整合的内容

市域内部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有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产业内容的协调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城镇空间的融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升华以及为市域资源整合提供保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衔接。影响整合的因素有资源、产业、市场和政府,其中资源是基础,产业是契机,政府和市场是动力,基础设施是保证。

2.市域资源整合的原则

①时序开发和地域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做好整合发展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连续的链条机制。保证近期发展的同时,注重远期优势的培育,通过平面、空间、时间三维耦合实现地域空间耦合优化布局。

②网络与节点协调建设的原则。资源整合的载体是网络连接、园区和物流体系,即资源的开发。以整合为目标,实现资源开发使用的网络化和产业发展的园区化以及园区分布均匀化;同时,根据各地的优势,在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市场内部搭建配套的配送平台,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为市域内部资源整合发展提供流通渠道。

③优势互补的原则。市域内部资源整合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在地域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着重发挥各地专业化的优势,做到强强联合。通过整合协调,实现区域的综合优势大于部分优势的简单相加。

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代内和代际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3.市域资源整合的机制

在市域资源整合过程中,以大市域为出发点,消除行政区划的分割,在各个地区都已具备一定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整个地区总体实力的增强,政府必须对市域资源整合进行宏观调控,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区域整合提供政策保证。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合作的基础是经济合作,根据比较成本利益原则,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制,其作用是自发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在区域整合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最根本的整合手段是产业的整合发展,利用产业的协调、分工,强化各地的专业化度和本地化效应,突出本地的优势,做到强强联合,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化使用。在政策、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在大区域范围内衔接是区域资源整合的重要保障;在市域资源整合过程中,道路的轨道化和快速连接化是为资源的整体开发提供保证。

三、镇江市域资源整合的目标和对策

新的背景下,镇江市应以沿江开发为契机,结合江苏省沿江经济带的开发背景,以市域整合的理念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资源有机协调、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优化、城镇体系有序、基础和社会设施接轨的经济社会共同体,实现在长江三角洲和苏南城市群中的合理分工以及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岸线资源按时段和岸段结合开发

镇江市域范围内的自然优势是沿江岸线资源,但当前的上下游岸线资源使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严重,应建立市域范围内的港务区管委会,对岸线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定位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港,与区域外的南京、南通和张家港合理分工。近远期分工方面,近期发展重点为整合市区内部的港口资源,远期逐步开发高桥和扬中的港区,使市域范围内上、中、下游分工协作,错位竞争;近期建设集装箱公共港区、造船、化工、造纸园区,远期发展企业进园区,共同促进上下游之间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和资源的耦合优化。

2.人文资源整体塑造

①产业的整合协调。镇江市域内部的各个县市都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优势,市域内部的产业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产业载体化和园区化,在市域范围建设各地的特色生产空间,发展“一区四基地”,一区即现代商务、贸易、信息、服务中心的市区,四基地为“大港港口型工业基地”、“扬中电气生产基地”、“丹阳汽配摩具基地”、“句容丘陵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根据镇江市城市化发展规划,市域范围内将呈“开”字形结构发展。主轴线为沿江发展带,上下游岸线资源分时段、分河段、分性质整合协调利用,发展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次轴线为沿镇江到沪宁高速公路段,发展高新技术及新材料加工业,沿句容到丹阳的公路发展传统轻工业加工制造业,沿京杭运河发展特色船舶工业及机械加工业,形成各地特色企业的集聚带。

一区:发展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中心,着力提高镇江市的品位和形象。利用润扬大桥沟通苏南、苏北的有利条件,在润扬大桥南麓构建现代化物流业,为市域内部资源整合发展提供流通渠道。

大港港口型工业基地:依托镇江市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发展以港口运输为依托、规模经济为主体的重化工、造纸等大型基础工业。

扬中电气生产基地:主要发展电器设备生产,利用现有的技术、经验、市场及品牌优势,建设电器设备生产基地,近期目标在上海设置研发总部,远期规划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丹阳汽配摩具基地:利用现有优势,沿江四镇共同发展为世界工具中心,中国汽配、摩配之城以及机械制造、包装基地。

句容丘陵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传统的服装、玩具、自行车配件等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利用丘陵山地的优势,进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加强宣传,成为南京市和镇江市的“菜篮子”,以农业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

②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升华。镇江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军事要塞的地理位置十分突出,三国起源、金山寺、茅山道教等,文化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规模较小,未能形成大的影响,品牌效应不突出。因此,镇江要整合旅游资源,增加旅游的配套设施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以举办特色文化节为主题,加强整个地区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市区发展包括:以长江路商业街和沿江风貌串连焦山、金山和北固山。三山要形成各自的风格,焦山以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组合为特点,金山以寺庙和传说为主题,北固山以历史人物为主题;恢复历史文化遗产——三国旧址、碑林等建筑,使其成为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点;同时,大力发展市区餐饮、购物、特色旅游纪念品等服务业和旅游设施配套业。

市域发展包括:句容以茅山文化节为契机,突出宗教文化特色;扬中通过江中岛式风光现代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及岛上民间的特色工艺品,形成长江下游的休闲旅游胜地;丹阳市由于人间仙侣“董永——七仙女”的故事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因此可形成特色民间传说旅游文化。

③整合城镇空间。对市区实施“一疏散,三集中”战略,“一疏散”就是适应城市向南纵深发展的需要,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三集中”包括:第一,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利用欧美尤其是德国在中国内陆没有大型重工业投资的优势条件,建设欧美或德国工业园,同时,逐步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第二,大学向学府路集中。采取逐步置换等办法建设学府路“大学城”,集中发挥镇江市高校较多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第三,科技向科技园集中。加快建设软件科技园,逐步建立“镇江软件产业基地技术增值服务平台”,给产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打造国际化的知名软件品牌。

④构建整合保证——网络体系。网络体系构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一体化是保证区域联系和区域整合的重要前提,是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的关键。根据镇江市的发展实际和“双百”城市目标,应建立以市区为中心的“快速干道交通”,这是区域内部整合发展的保证。

镇江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方式包括水运、陆运和铁运三种,区域内部的交通均实现了公路连接,在规划中应重点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城市圈,加快市区对辖市的辐射,依托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提高,保证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联系畅通,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区域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为了增强市域内部的综合竞争力,区域资源整合发展要在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组织区域化、地区经济专业化的基础上,根据比较成本的理论,政府、企业等主体按照区内各地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运用系统的、整体的、互动的研究视角,以市场为媒介,统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共同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镇江市应该在新的区域整合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在政府、市场共同作用下,以产业整合为契机,以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衔接为保证,最终实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整合、协调、耦合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清.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7-19.

[2]陈闽齐.苏锡常都市圈空间整合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1(3):51-54.

[3]王辑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资源整合管理篇2

【关键词】档案管理;资源整合;改进;探索

档案真实记录着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管理与服务正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务必要重新审视档案管理发展状况,有效整合档案资源,改进档案管理资源整合,优化档案服务。

一、进一步实现档案数字化整合

在信息时代,促进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尤为重要,因为每一个档案馆都是信息资源库,应将单个档案馆信息源联结起来,构建数字化资源库群。换言之,要想进一步改进档案管理资源整合,就务必要集中档案数字化资源,在延伸传统档案馆的功能的同时将其馆藏资源整合成无形的信息中心、资源基地,使档案资源的利用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促进资源互补的实现,推动档案馆档案资源数字化整合,建成一个涵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大众生活等信息的综合型档案资源库。

二、规范档案资源整合工作过程

在开展档案管理资源整合工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对各项社会工作环节、对档案工作的配合还是对档案工作自身的运行机制,均提出了强烈的法制要求,这是实现档案法制化的强大推力。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不尽相同,使得档案管理资源整合的内容也不一致,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资源整合工作在应用科学的、先进的、系统的信息管理理念的同时还要注重落实整合的战略与规划、管理系统,致力于建立俗嫉摹⒂星看蠊δ艿摹⒖赏卣沟摹⑽榷ㄇ野踩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系统的整合与应用加以改进的主要目标则在于安全、稳定、操作方便、实用,不能盲目追求先进的、大而全的软件;锁定档案管理资源整合需求,有机结合战略需求和需求驱动,规范、务实地开展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并在整合档案资源的观念、方向、目标以及认识等方面达成共识,制定整合的战略及规划时不但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更要与整合档案资源的实际需求相符,不能超出既定的档案管理资源整合范围。

三、坚持档案资源整合制度建设

坚持建设制度是改进档案管理资源整合的关键,主要应建立健全这几项制度:一是约束机制的建立。建设制度是在信息时代整合和管理档案资源的根本,但任何行为都要具备约束力,整合档案资源也离不开具备一定约束力的机制。二是督查制度的建立。针对档案管理资源整合工作,要建立起按专题、按期限移交和接收的制度,也就是每一年年初接收档案,保持各个部门与档案部门之间有持续的联系,实时掌握档案信息资源的产生与流转情况,通过加强督查的方式守护档案资源。三是目录备案制度的实施。一直以来,档案管理都强调对信息资源的统一集中管理,这是基本原则,但电子档案尚未普及,在整合实体档案资源时就要充分体现灵活性。因此,在整合实践中要基于档案资源利用实际、档案之间的联系等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按时段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异地管理与整合。四是评价制度的实行。以档案鉴定小组为基础建立的评价制度的实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会同相关业务人员,合理评价档案资源,明确其历史价值,做到内容的取舍,从而有机结合对档案资源的价值取向与广泛整合,避免整合工作的盲目性。

四、建立档案资源整合技术保障

一是数字化档案资源存储技术。档案数据仓库有很多数据来源,且档案资源的量每一年都在猛增,随着学术界兴起研究大数据的热潮,档案管理资源整合在这种复杂的、庞大的数据库面前需要专业的技术、设备提供支撑,包括磁盘、光盘、超容量移动硬盘等,在合理存储档案资源的同时快速获取数字档案资源,这些都涉及数字化档案资源存储技术。每一个档案库的档案资源都需要不断更新,更要实时跟踪档案库,所以监控数字档案资源是必然选择,所以存储技术是动态过程,并非静态。二是数字化档案资源ETL技术,即数据仓库技术。该项技术的作用主要在于针对数字化的档案资源进行抽取、转换、清洗,从而装载数字化的档案资源。在该过程中,抽取技术、转换技术、清洗技术发挥各自的功能,且彼此在相互转化,缺一不可。当打算集成所有的档案资源时,就需在整个系统中将相关资源抽取出来,此时就需要抽取技术的保障;处理海量异构档案资源时则需要转换技术的保障,定制各种结构各异的档案资源,消除异构档案资源存在的差异;清洗技术主要是保障对信息冗余问题的解决,包括不完整的、错误的档案信息资源,并修补、排除这些信息;装载技术则是以清洗技术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类别将各种有用的档案资源输入档案数据仓库,从而通过一系列档案资源整合技术建立起有逻辑结构和层次结构的高效档案库,进一步改进档案管理资源整合。

五、结语

改进档案管理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在于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浪费资源,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争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当然,在档案管理资源整合的实践环节,档案人员不能只注重整合档案实体,档案部门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资源整合的指导与监督,建立健全更有效、更合理的档案管理资源整合机制,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肖谋飞.浅析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4(17):218.

资源整合管理篇3

关键词:兼并;重组;管理;资源整合

兼并企业的资源整合是指兼并双方相互使用、复制对方的优势资源并形成良好的资源关系。这种转移包括有形资源的转移和无形资源的共享。兼并使企业克服了市场失灵而能在企业间转移、交换公司特有的资源,兼并也促使公司重组其业务组织。资源的整合重组促进业务成长,改变公司业务的品种和服务,改善公司业务的技术和组织系统。重组使公司可以通过改变业务运行方法提高公司的效率和效益,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从规模的扩大等获得效益。

一、企业资源系统

企业资源观认为企业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能够产生持久的超正常利润的资源集合。资源是一个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知识积累、财务资产、物质资产、人力资本等一系列的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是指公司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流程、公司属性、信息、知识等,能被公司控制并能够提高公司战略构思、制定与实施的效益。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资源是资源要素、资源要素间关系以及资源间关系等要素及其关系的集合体。要素关系形成资源,资源关系形成能力。企业的价值不是由单一资源要素决定的,而是由全部资源要素集决定。不同的资源要素集可以达到同样的战略效果。因而企业是资源与资源关系的双重集合,它不仅是独立资源的集合,更是企业内部不同资源间形成的特殊关系的集合。

利用企业资源是资源及其关系的集合体并结合企业兼并的特性,本文将企业资源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性资源,即直接从外界获取到的资源,外来资源,实物性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固定资产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刚引进的人才称之为劳动力,经企业培训后的人才称之为人力资源)、引进的专利、区位要素资源等;另一类是对获取到的实物资源的利用能力,可称之为再造资源,再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市场资源、组织能力资源等。企业的核心能力集中于再造资源之中。企业兼并后的资源整合应注重企业再造资源的整合。本文研究基础结构资源、市场资源的整合管理。

二、企业兼并中影响资源整合的因素分析

兼并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在受到资源本身特性(特别是资源的转移性、模仿性、交易性)影响外,资源的转移还受到兼并类型赝源的相对强度以及企业在兼并中的相对地位的影响。

1 资源本身特性的影响

从整合的角度,引起影响的一般要素是资源转移的不完善、模仿的不完善和交易性问题。

资源模仿的障碍主要来自三方面:

(1)资源的默许性,即从工作中学习与积累到的技术、经验等,存在较为明显的模糊性特征,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对人的依赖以及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2)复杂性,来自公司内部多种不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技术与组织程序,不同组成部分处于有着一定联系的不同价值链环节,并且通过复杂的社会系统联系在一起。

(3)专用性,指仅适用于特殊交易中的资源,当组成战略资源的技术与组织程序相互间的适用性提高后,这些资源就成为互动专用性资源。

2 兼并类型(战略动机)对资源转移的影响

不同的兼并类型由于其战略目的不同,其获取资源的相关性不同,会要求有不同的资源转移。

(1)在横向兼并的企业中,由于兼并企业从事相同的产品生产,管理手段和方法相似,技术相似,并且兼并中一般一方占优势,所以会有更多r&d资源规造资源、管理资源、营销资源的转移。一般地,在横向兼并中,r&d资源等生产服务的支持职能系统,收购企业会要求有更大的控制,以获得强大的协调经济性。出于生产开发的横向兼并,则一般会将目标公司的整个系统纳入到收购企业中,而保留目标公司强大的营销系统。如衢州啤酒集团的整合以及海尔集团对收购公司的整合。

(2)纵向兼并涉及相临的生产阶段,r&d资源更倾向于重新配置,以保持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连续性。r&d资源的配置将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以进行系统性的开发并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同时,如果整合的相临阶段是具有生产规模经济的,那么后向生产阶段的营销资源将被削弱而更加强调最终用户的营销资源的培育,管理资源的流动并不重要,因为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或许需要完全不同的管理技能。

(3)混合兼并的情况相对复杂,混合兼并可以分为管理型混合兼并、财务型混合兼并、同心圆式混合兼并。财务型混合企业向它们所经营的各个部门提供资金,执行控制功能,并且还是财务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3 兼并的相对地位对资源转移的影响

收购一家公司可以是为了利用过剩的管理能力的需要,将管理能力配置于目标公司可以使收购公司保留有才能的管理者并获得目标公司业绩提高的利益,同时,收购公司的管理者会由于自信能管理好目标公司而不使用目标公司原有的管理人员,因此,收购公司通常通过输出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控制目标公司。另外,收购公司一般会给目标公司提供财务资源,这是由于资本市场的限制,因为小公司很难或需花大成本才能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的资金,行为动机理论指出,管理者也会出于运用闲置现金的需要而输出财务资源。

三、基础结构资源的整合

1 价值性整合

企业的价值链代表了企业为获得最终产出而组织企业资源的能力,收购企业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来识别资源的类别、强弱。分析企业的价值可以将企业的成本分解为企业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成本,使管理者理解并辨认出可能的差别资源,从而理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价值链的分析还能使管理者明白两个企业之间所能获取的关联以及价值链组织的合理性。企业的任务就是检查每个价值创造活动中的成本和绩效,并寻求改进。

2 组织结构签合

组织结构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企业的战略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才能实现。兼并完成后,收购公司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组织机构,收购公司有时把被收购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管理,有时则将被收购公司分解,合并人收购公司的相关部门。在组织结构的调整中,要做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决定如何将兼并双方的管理决策层分配到组织中去;其次必须对双方的人力和组织任务进行分组。组织整合就是在组织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寻求协调双方员工和职能以实现合并后的组织任务,包括整个机制和全部组织控制机制的组织与再组织。而整合的重点则在于以下两方面:

(1)建立垂直控制系统在了解兼并双方组织匹配的基础上,

组织整合的第一步是构建垂直控制系统,建立兼并双方各管理层的员工、任务和职能联结在一起的报告关系,选择最有效的与实现企业并购战略相适合的管理层次及其相应的控制范围。垂直控制系统有两种模式:扁平型组织结构和高耸型组织结构。

(2)建立水平控制系统垂直控制系统用以解决企业合并后的部门权力和责任的划分,而水平控制系统则用以实现企业各业务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组合,它可通过部门化和组建战略经营单位的方法来实现。

四、市场资源的整合管理

市场资源产生于企业与其市场和顾客的有益关系,由品牌、声誉、分销渠道、商、有利的经营权、用户档案、服务知识和使企业享有竞争优势的其它因素组成。兼并完成后必须积极开展对两个公司市场资源的整合管理,以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市场资源的整合可统一为三方面,即品牌整合管理、分销渠道整合管理以及同企业外部的界面管理。

1 品牌整合管理

品牌是最直观的、也是最为人理解的市场资源。品牌能够强有力地影响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即使同一生产线上生产的同样的产品,如果用不同的两个品牌商标,其对顾客的影响力以及产品的价格都会不同,原因就在于品牌影响力的不同。名牌具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顾客的信赖程度更高。品牌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2 分销系统的整合管理

分销系统的整合包含两方面,即被兼并企业营销组织的设置和营销网络的建设。兼并企业一般有两种应对策略:分立或合并。作为一个独立企业,使用分立策略是应该的。但是兼并一个企业绝不是为了保持其独立性,因此,分立总是相对的。通常,分立时被兼并企业的整个体系将作为一个事业部的形式进行活动,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说,它更象一个战略经营单位,清华同方同山东鲁颖电子合并对分销系统的合并采用的就是这一方法。将被兼并企业的营销组织合并入被兼并企业是我国企业兼并中的一贯作法。此时,被兼并企业是作为一个生产基地,或者更简单的作为一个生产车间而存在的,兼并企业统揽了所有的营销工作,对兼并企业是绝对的控制。海信兼并企业的一贯作法就是将被兼并企业作为自己的一个生产基地,统揽了全部的营销策略和工作,以充分发挥其营销优势。

3 市场资源整合中的界面管理

兼并一个企业不仅仅只涉及到两个企业内部的重组,兼并将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企业外部。新收购的子公司的客户及持有合同的卖方可能催促制定更好的价格和条件方案,原有牢固的银行、政府关系现在可能变得很紧张。总之,兼并的结果可能是失去外部环境对企业的支持和信任。兼并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对企业同外部边界的管理。

(1)供应商界面管理一定的供应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企业通过长期公关策略和互动建立的,没有具有优势的强大的供应商,一个企业将很难获取其所需的投入物,将提高其价值创造的活动成本,对供应商的界面管理关键应做到:

①保持供应商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从战略观点看,总是期望从那些能够维持和改善姿势竞争地位的供应商那里购买产品和劳务,以获得优秀的质量、成本的产品,同时,保持供应商的稳定性又为企业进行内部的整合提供了时机和条件。

②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的审计。审计的内容应根据企业整合战略的需要出发,对供应商的质量、成本、供应条件、产品开发、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或有重点的审计,使企业的基础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工作标准向后延伸以确保兼并后的产品、服务有实质性的改变。

(2)顾客等营销界面的管理兼并可能使企业失去客户对目标公司原有的信任感和良好关系,或者一开始客户同目标公司的关系就已经恶化,这要求收购公司开发出强有力的策略保持或重建目标公司客户的信任和关系。保持和重建的策略一般为:沟通、承诺及一定的促销措施。

(3)处理好政府、银行关系

①政府关系的处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拥有两重角色:宏观经济和社会生活管理者以及国有资产的事实上的所有者。

资源整合管理篇4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3.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整合降低试错成本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行为准则

资源整合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重组再造

就现代社会而言,社会的结构在改变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中对于其教育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可是高校自身拥有以及可以使用的资源是很有限的。而且,高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等需要大量资金,之后在资源上更是缺乏。所以需要重组结构,进行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

一、高校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进行资源的整合

科学发展观是由总书记于2003年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对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其思想的支柱。针对高校结构和功能以及属性来看,这些都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政治关系等(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关系中)都有着复杂的联系。从根本的意义上而言,就是对其各种关系进行资源整合,而在这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高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其理念就是要将学生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心,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还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按规章做事。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会将精英与大众、教学与科研和规模与效益,以及共性发展同特性发展等多种关系之间的矛盾及对立性凸显出来。就目前的高校而言,所需的办学经费越多,对于社会的效益也就越明显,在资源分配比例的问题上也就越合理,从而减少了教育结构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多层次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在进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个人都能领会其实质。并不是零零星星的知道其中一部分。对于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及高校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先使他们领会透彻了,才能够按教育规章来进行办学。

(二)根据政策规定合理的进行引导,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高校的教育要凸显出本身的教学特色,而不是以同一个模式去进行指导。

(三)学校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以及特色来进行研究,切记不可盲目的追求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要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发展。

二、高校教育进行整合的原因

(一)高校在进行大范围的扩张同时,还要考虑到怎样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扩张过后其学生人数的增加,往往导致了教师因为课堂规模的变大而对学生的管理精力变少。高校的扩张也就意味着财政支出变大,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经费上是远远跟不上高校扩张的规模,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的教育资源紧缺的现象。

(二)在高校的教育的专业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要做到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不可以盲目跟风,各专业都开设一些量多而不精。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去做到最好,这样的多样化高校才可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需要,在高校教育系统中,进行合理的构造与竞争。当高校扩张后,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数的增加也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上要面临更大的压力,也就要求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从以上两个方面就可以反映出当代高校教育的多元化的特性,而多元化又会延伸出多元化质量观,它是需要相关的理论来作为其逻辑支柱。针对国内近期的教育质量观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个

方面:

(1)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2)教育的合适目标质量观;

(3)在高校的需求性质量观;

(4)高校教育多样性的质量观;

(5)高校教育特色性的质量观。

就多元化的质量观来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现有资源以及相关特征来进行特色化的办学,结合自身所持有的有限资源进行整合。

三、高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

为了能够提高教育效益以及结构的优化,就需要对高校进行资源的整合。并且结构优化与提高效益也是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其中结构优化就是指的:把高校原有的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其修改过后的结构能够利于事物的发展。而效益的提高就是把基于高校原有的资料来进行合理的运用,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出来,进一步的提高了效益。在整个过程中,结构优化与提高效益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之间是成互补的作用,其结构优化主要是从主体的内在性出发,属于静态,而提高效益是从主体的外在性出发,属于

动态。

如果把高校比作是一个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中所拥有的资源就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是由学校中的每个个体或每个单位的教学资源来进行组合的。其结构优化是把这个结构中所有要素以及其相关关系中的质与量,改变成一个全新的状态使其更具备系统功能。结构优化中的改变与调整等目的都是为了把系统功能发挥到最大。

提高效益是从结构优化中衍生出来的,所以说效益与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关系。如果从系统的角度上来看,其提高效益的路径就有两个:首先是,将结构中的各个要素对于结构的权重进行改变,使得新组成的结构在系统的贡献上更具有意义。这个路径主要是将力度放在少数重要部门的管理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其行为在改变结构要素中的权重。其次是,将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进行调整,使其在系统的贡献上更为直接。而这一种路径就是将专业进行合并的方式,把结构中原来的那部分要素进行打破分解,然后再向专业化的方向出发。优化结构就是为了提高效益,但是提高效益并不只是靠结构的优化来实现。

四、高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方式

(一)高校教育内部资源整合的意义,整合资源是为了将有限的资源或自身拥有的资源变成高校教育开展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它是通过调整和协调以及重组的形式来进行结构的优化以及提高整体效益的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二)高校教育内部资源整合的方式,其方式分为了两种:合并重组与深度开发。合并重组主要是在管理需要上或者是高校专业发展的需要上,将内部已经开展的专业进行长远发展规划的合并重组。而深度开发是对高校办学对于外部资源的利用,也就是在政府的牵头下将另一个主体学校的资源运用到自身的发展中,进行资源的合并。

五、结语

对于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整合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目标的定位以及开展特色教学。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优化结构与提高效益的基本原则,形成一个有专业特色,重点突出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德良.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2,(6):101-103.

[2] 王秉琦,刘子实,吴渝等.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建立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0,4(2):6-9.

[3] 王刚.对当前职高教育管理的几点研究[J].考试周刊,2011,(71):203-203.

资源整合管理篇6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 人力资源 文化

在现代组织的管理框架中,文化一直是以组织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存在的。组织文化涉及到现代组织的方方面面,它与组织的工作方式、信息传递模式、礼仪形式规范、工作节奏和状态以及日常工作的习俗等直接相关。可见,文化是不同形态特征所构成的复合体。而对跨文化管理而言,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指的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与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因此,文化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组织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进行沟通时,跨文化管理就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跨文化管理是现代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活动的产物,而与此最为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因此,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组织跨文化管理的层次

(一)文化移植

文化移植指的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通过母公司进行配给,且往往由母国人员来担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子公司经理和母国公司之间并不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沟通和经营活动的进行是有明细见帮助的。母国企业或者母公司可以通过派到东道国的高级主管与管理人员,将母国的文化移植到其中,让子公司的本土化员工能够逐渐适应这种文化,并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开始新的更有效率的工作[2]。当然,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文化的移植并没有意识到子公司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也没有将合作者的原有文化考虑其中,这种强行的文化植入并不见得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文化嫁接

这种类型的跨文化管理较之于文化移植更灵活了一些,指的是母公司能够认识到子公司所在地的文化特征,并能够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文化价值。嫁接指的是以子公司的地域或者组织文化为载体,之后要选择母公司文化中的最为关键或者适应的部分与子公司相结合。这种文化佳节的方式有着十分明显的优点:能够与对本土文化进行充分的沟通与相互尊重。但是这种形式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母公司文化的特性如果是弱性的或者未能将其精华部分进行嫁接,文化的协同效应就难以充分的发挥出来[3]。

(三)文化相容

作为作为高级的跨文化形式,文化相容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有机融合。因此,此时的跨文化管理应该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应该选择其最为精华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文化能够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一种兼容性强、多元化的文化整体。当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文化摩擦”的重要成因。因此,管理者应该在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隐去两种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部分。

二、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价值观的差异也被看做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它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组织氛围与文化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待财富的态度差异。某些国家的企业不单纯追求利益,而是会对特定的社会目标进行努力,但是也有些国家的企业,会以追求最高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2)对人才的评价差异。一些国家的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道德素质,在实践操作中,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与人际关系,但是其他一些国家则习惯忽略领导者的专业能力;(3)对工作的态度差异。部分国家的企业因为现有的企业管理中缺乏灵活的激励措施,企业的员工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工作态度,一般不太可能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极大满足。

(二)显性文化的差异

在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显性的文化差异是最为常见也是极易显现出来的。这种来自于文化主体双方的、象征性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神态、手势、面部表情及举止等多个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是“看得见”的,是“显性”的。比如,在与日本商人进行谈判时,他们一般不会正视对方,而是当对方正视他们时,他们会低下头表示所谓的尊敬……,一些跨国公司经营上的失败,有些并不是决策的失误或者市场环境的冲击,有些时候是文化符号的冲突导致的[4]。

三、现代组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和管理策略

(一)实行跨文化培训

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想进行成功的跨文化管理,就应该进行跨文化培训,将企业共同的文化传递给它的员工,以此形成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与文化凝聚力。此外,由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往往会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特定的问题,因此,进行跨文化培训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以期达到合理控制与科学管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组织员工与生俱来的文化差异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益。

(二)解决好文化冲突

跨文化管理中处理文化冲突是最为艰难的。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会因为相遇而产生相互的碰撞和排斥,这一过程被称为文化冲突。在跨文化管理中,只要找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实施平衡的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将本民族的文化标准与价值观念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准与价值观念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衡量,遵循不同文化传统下的员工,寻找并建立共同的观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使这种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的特点。

(三)遵循文化多样化政策

多样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样化的管理也能够使员工队伍趋于多元,而多元的员工队伍本身就能够较好地化解跨文化中的障碍。为此,应该鼓励和支持员工珍视不同工作场所中的文化差异,建立多样化的员工队伍,反映并理解企业所服务的多种顾客。多样化政策影响企业的全球化努力。企业能够通过对文化的多样化措施,鼓励跨文化了解与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5]。如果企业文化明确的重视并奖励多样化,员工就能够对文化差异存有开放的心态,更好的觉察到那些差异,并对此宽容。

(四)全局战略,系统开发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具有全局性的也正,因此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一个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这一复合体相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系统,应该具备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此外,还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性、人才结构的多维性和人才队伍的阶梯性等问题,综合开发人力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阶梯的开发人才,最终形成良性的人才结构。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多元文化的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出原有单一的文化环境,变成跨文化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对着和母国文化不同的文化和在这种文化下的具有不同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工作人员。显而易见,这无疑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已是国际经营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成功运营的保证。因此,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和跨文化的优势,展开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将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高文辉. 人力资源中的跨文化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01):62-63.

[2]陈浩天,余楠. 浅析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60-61.

[3]宋夏伟,张世免. 论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J]. 企业家天地,2006(02):29-30.

[4]徐亚纯,郭毓东. 论21世纪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4-76.

[5]许瑛.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沟通策略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7(07):274-275.

资源整合管理篇7

【关键词】 资源整合; 固定资产; 管理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鼓励乡镇矿业发展,矿业粗放经营,导致曾经的矿山企业“多、小、散”、产权关系“杂、乱、混”局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长远规划,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全国煤炭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强度、群体化、粗放式开发,形成了“多小散乱”的煤炭开发格局,带来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按照国家关于打好小煤矿整顿攻坚战、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煤炭产业升级的政策精神,山西加快推进煤炭资源产业升级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有利于政府发挥引导优势、彰显市场调节态势、体现行业自律意识、矿业权人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对煤炭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资源整合项目自2008年4月正式开始以来,集团资源整合领导组科学部署、合理安排,集团企管、财务、审计、地质、生产、机电等部门通力合作,经历初步意向谈判签订框架协议、审计清查与资产评估、资源储量检测核实、上报焦煤集团核准、复产、关闭及改扩建前期准备等阶段,集团初步以地域划分成立吕梁、临汾、古交三个资源整合企业,对区域资源整合煤矿负责。三个区域性资源整合企业顺利成立,标志着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在煤炭资源整合整个过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对成绩固然可喜,但面对资源整合企业带来的资产管理等新的问题,确实是一种全新的、巨大的挑战。下面就资源整合企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资源整合企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实不符

各资源整合企业参与整合前多为个人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人员配备不齐全,客观上很难对固定资产进行准确的盘点和有效的控制。同时长期存在着重钱轻物、重投入轻管理的观念,不重视对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缺乏管理意识和监督,在资源整合资产清查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由于原企业会计部门管账不管物,实物管理部门管物不管账,账与物的管理相分离,使得对内部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掌控不严,不能及时进行账实核对。

(二)内部控制薄弱差、管理水平低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必须全部统一核算,财务管理的权限也必须有严格的区分,而原单位对资产的管理职能弱化,形成会计核算游离于资产管理之外的局面,客观上也会诱发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资产清查审计中调查发现,部分单位实物资产卡片和实物资产备查簿普遍没有使用,单位报账人员和实物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的具体状况心中无数、管理针对性不强;多数单位出借资产无手续、内部转移使用不交接、存放地点改变不登记、资产去向不明无人负责。

(三)部分资产闲置、流失严重且不符合国家安全规定

由于受到停产整顿、技术改造等因素的影响,被整合单位存在闲置资产,有些资产闲置达数年以上;部分固定资产购置大都未登记固定资产账和资产卡片,出售资产也未登记减少固定资产账,使用过程中因人为事故及灾害或丢失、因故障而提前报废、不当处置等,都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资产流失;有些资产属于技术落后淘汰产品,且无“煤安”标志,与山西省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相关文件精神相悖,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无形中为整合后新公司带来潜在利润损失。

二、加强资源整合企业新公司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资产管理的目标是以企业总资产为管理对象,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对企业资产实施动态管理,使企业资产投资最小化,为企业的投资、融资等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参与企业的基本运营,减少投资风险,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即企业利润最大化。资产庞大是国有企业较同等规模其他性质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煤炭国家经营并不必然导致煤炭企业的效益低下,而且具有法律制度上的可行性,国家经营主要是通过国资委以投资人身份授权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实现方式主要是国有独资或者国有资本绝对控股。随着资源整合企业新公司的成立,从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角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对新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提出如下措施及建议。

(一)严格执行集团固定资产核算政策,强化固定资产核算

1.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严格按照《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固定资产目录及折旧年限》中列示的资产,确认固定资产;同时严格区分低值易耗品,属于煤炭企业专用的下列12种小型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短、数量多、流动性大、更换频繁,虽然部分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也不作为固定资产,分别是:7.5千瓦以下电动机、水泵10千伏以下的变压器、200安培以下的低压防爆开关、局部通风机、容量在4吨以下矿车(包括平板车、坑木台车)、风钻、(煤电钻)、风镐、自救器、瓦斯检定器及矿灯。

2.固定资产实行“分级管理、归口核算”。财务部门从固定资产价值形态来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调入、调出、保管、使用、清理报废等情况,要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固定资产的总账、分类明细账、使用卡片和其他凭证等,保证账实相符、卡随物移;对固定资产的建造、购置、技术改造等,严格执行计划,严格控制无计划工程的发生;根据各资源整合新公司固定资产实际需求情况,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资产租赁制度,同时分析资产占用情况,充分发挥使用效能。

3.资源整合新公司应按照《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建立固定资产账核算,以与集团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采用一致的核算方法,同时辅以固定资产核算专用电算化软件。对于资源整合新公司首次建账情况,建议以资源整合资产评估报告书定稿中资产原值、净值入账,以《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固定资产目录及折旧年限》为基础确定单项资产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若未提足折旧,单项资产按照《目录》年限减去实际使用年限的剩余年限,作折旧年限,继续提取折旧;对于企业未来以专项储备资金购建的固定资产,完工转增资产后,一次性提取折旧,同时核销相应专项储备资金。

(二)提升管理意识与水平、完善清查制度与方式,加强部门协作与沟通,形成固定资产科学管理的有效机制

1.提升管理意识与水平。资源整合企业最初属民营性质,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资源整合工作后完成,主要以国有企业控股、民营企业参股形势存在,同时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而管理主体、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资源整合企业成立后,应建立以法人代表为核心、以专职人员管理为依托、以分级负责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目标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物资产的特点,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内部财务制度约束资产管理行为,自上而下提高理念和意识,加强对职工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全员参与实物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同时,意识上更加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完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与方式。首先,资源整合企业新公司机电、计划、财务、供应等部门联合开展一次实物资产清查,掌握实物资产盘存和使用的真实、准确信息。根据清查情况,依照集团会计核算办法,对固定资产真实、准确入账,同时按清查盘存的实物资产开设实物资产登记簿,逐个填写实物资产卡片,各部门留有一份备查簿,年末盘点后及时更新备查簿,各部门备查簿登记数量、型号、使用情况等应保持一致;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查簿上报所属区域性资源整合公司备案,接收分管公司各部门的检查与监督;其次各资源整合企业根据财务处理程序,及时调整实物资产账面记录,及时与实物资产使用管理部门沟通,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和核实,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年度终了进行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最后,集团公司应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制度完善和监督,对资产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数字的监督,要深入到各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三)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健全各个管理环节,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1.固定资产的购置阶段。资源整合企业应在正式运营前对本年度固定资产采购制定计划,将计划上报区域性管理公司后,管理公司在市场进行公开招标,统一签订工业用品买卖合同,这样既科学合理地解决了资产采购问题,同时又节约了采购成本。购置完成后,要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办理固定资产的入库、出库手续,填写固定资产交接证明单,交接证明应标明该资产的名称、类别、编号、购置时间、来源、金额、使用单位或人员等情况,按需设置份数,并及时交付财务、实物资产使用等部门。

2.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阶段。固定资产应实行全程管理,责任到人,对一些特定的设备要制定操作规程,实行规范操作,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使用;使用单位或存放地点发生变动时,要办理调拨手续,及时更改固定资产卡片的相关记录;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应由专人负责,以保持资产的正常使用;资源整合企业应建立财务管理与实物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手段,依托电算化软件,及时直观地掌握固定资产使用数据,实现对实物资产的有效监控。单位要及时检查资产的动态,对闲置的资产进行分析评估,对不需用的资产早清理、早盘活,争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如出售、出租、对外投资等,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3.固定资产的处置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及山西省国资委的相关规定,涉及国有资产的处置应由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履行相关手续后并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准。处置固定资产时,需聘请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书后,经国资委产权交易中心统一处置。资源整合企业固定资产报废应根据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年度下达资产报损、报废文件精神,依照程序准备材料,由西山煤电集团相关部门汇总、审核、鉴定后上报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批准后进行账务处理。履行报废程序准备的主要资料为固定资产报废汇总表、明细表、审批表、鉴定表、折旧卡片等。资源整合企业应严格履行报废程序,坚决杜绝各种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煤炭资源整合对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今山西资源整合工作已步入发展阶段的快车道,资源整合企业蓄势待发,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总而言之,资源整合企业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地方、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政策,才能真正地肩负起保障国有资产的神圣责任,成为企业未来生产经营良好状况的坚固基石。

【参考文献】

[1] 胡文国. 我国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研究[J].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6).

[2] 郗伟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法律问题探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 王土青.论煤矿的国家经营[J].中共常山县委党校;中共中央党校,2009(5).

[4] 张源.对煤炭资源整合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矿业大学,2009(3).

[5] 韩东.固定资产管理对国有大型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

[6] 常建华.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J].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2).

资源整合管理篇8

关键词:资源整合 煤矿 人力资源管理 思考

随着企业产能的不断扩大,很多资源整合煤矿出现了员工流失问题、员工素质普遍偏低、技术工作人员缺乏的现象。怎样才能使资源整合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有序进行,成为资源整合煤矿企业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煤矿资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线员工严重流失。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用工成本全面整体提升,企业员工对工资期望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转型和国际金融危机两方面的影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很多煤炭企业面临严重亏损经营、负债经营甚至破产。特别是对于资源整合煤矿企业来说,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制度不全、历史包袱重、管理人员多等一些问题,造成了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很多困难,没有充足的资金提高职工的待遇和福利,职工心理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员工流失,尤其是一线员工流失大量增加。

2.基层技术人员短缺。在一些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企业中,很多参与者都在大力推进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产能,跟这种方式相比较和对应的就是员工的数量、特别是在基层区队中的一些技术骨干,存在严重短缺问题。在资源整合煤矿中,有的加大了机械化装备的投入力度,综掘和综采等一些设备的使用,建设完备的六大系统,都需要很多的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和支撑。然而,很多资源整合煤矿在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后续教育等培训工作,特别是区队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培养工作严重滞后,使资源整合煤矿健康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薪酬分配制约。在煤矿企业井下一线工作的员工,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最近几年井下技术改造、安全设施及安全保障方面虽然做了很大的投入,但由于资源整合煤矿的采矿工艺非常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员工的工作强度比较大。井下一线工作岗位员工所得到的薪酬应该与付出相匹配,企业管理层也在为苦、脏、累、险岗位加大工资收入倾斜力度,然而地面辅助岗位上的职工一般都是城镇合同制职工,企业考虑和谐稳定大局,就必须为他们保留充足的岗位,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将地面人员大幅减少,但由于地面工作人员数量基数很大,工资总额一大部分被辅助人员和管理服务人员占去,导致了一线员工工资不能按员工要求提高,实际收入与员工心理预期差距很大,造成井下一线员工流失严重。

2.受传统观念影响。资源整合煤矿长期以来开采工艺落后,企业对于员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要求也不高,造成员工整体素质相对比较低。然而管理部门对于这种现象却习以为常,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源整合煤矿还没有将人力资源当成第一资源来进行管理、认识和开发,很多企业仍然保持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员工技能和素质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使一线技术人员短缺。

三、加强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严格考核和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在管理内容上应该加入更多人性化的东西,这并不代表管理放松以及管理制度随意性和软化,主要就是提倡在刚性管理的同时,管理层要更多地体现出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为职工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尊重知识和人才,为一线员工开辟出更大的成长空间,将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2.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应充分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到分配中来,根据劳动技术量和复杂程度以及责任来进行统一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向井下一线岗位以及优秀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方面倾斜。对于一些各方面都非常优异突出的生产技术骨干,企业应该进行评议,为他们确立合理的薪酬,鼓励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成果和技术工艺方面的转化。大力缩减后勤的工作人员,一些后勤辅助岗位可以实行轮岗制,将后勤管理人员的人数严格控制下来。

3.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提高员工业绩的制度,关心人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适当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或工资待遇问题,改善员工劳动条件,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搞好劳动保护。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使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上一篇: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