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0 07:30:50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范文第1篇

《资源科学》(CN:11-3868/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资源科学》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资源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2-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关心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资源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资源的优化要首先考虑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

1、教程资源要适合学生

教学资源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别培养学生“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既是老师生命力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对于每一位科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常思常新的问题。例如在空气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师可以用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常规科技活动,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中高年级学生中结合科学课后的自由研究,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的记录,并撰写好课题报告;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看科普知识,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弘扬正能量。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学科间的交流,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网络,实现高效课堂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外部视角,采用图片、录象、录音、投影、幻灯、电视、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变难为易,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启发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教学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激活了小学科学课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当然,网络资源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对于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都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校实验器材经过上学期的补充,现在已较为完备,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只有一个实验室,很多时候学生科学实验都会与其他班发生冲突,这些都给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不过,学校和我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3、学科整合,实现教学高效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灵活的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强调把知识作为整体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奠基石,更应该与其它学科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知识整体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及能力。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中学的生物课程联系密切;“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与物理学科联系密切。有条件的话,可以先向相关教师请教,然后再设计教学,这样能使得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加严谨、科学。

资源科学范文第3篇

科学课中有很多教学需要的材料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和常见的,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和注意收集就能得到。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我在学期初就公布好本期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做实验的具体时间,并分组布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培养学生做到每见一件生活中的废弃物就想一想这个物品在科学试验中有什么用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需要实验时只要让个小组长把本组积累的实验材料收集一下就可以做实验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节约习惯,又让学生对本册的实验和观察课目的做充分的了解。对于那些学校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采取的办法是:对教学中需要的材料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而且当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补充。如:用农村常见的蚕蛹替代蝴蝶蛹学习观察“蝴蝶羽化的过程”;用常见的铜钥匙,铝钥匙,铁钥匙代替铜片,铝片,铁片做“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等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科学事物。通过这些做法,既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科学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周边空闲土地,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所。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全校有一部分学生吃住在校,在学校有充足的课外时间,而学校学生公寓后就有一大片空地,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动手把空地开辟成“科学小菜园”,里面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韭菜等一些时令蔬菜,我在指导学生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而成熟的蔬菜送给学校食堂,又能节约食堂的开支,丰富学生的饭菜。科学小菜园是学生进行栽培、等学习活动的基地,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我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科学小菜园中直接参与种植、栽培等实践活动,并可以在科学实验基地进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认识和分析、植物的成长等教学,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科学小菜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科学小菜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培植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韭菜等时鲜蔬菜作物,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室外教学

农村有独一无二的大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科学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土壤等等,我就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我校附近有一个化工厂,我就带领学生到该厂附近调查周围的河水污染情况,并与该厂上游的水质进行对比,当学生看到原本清澈的河水由于化工厂排放的废水而变得浑浊不堪,并带有刺鼻的异味时,学生们震惊了都争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工厂太害人了,把小鱼小虾都毒死了!“”这个化工厂一定毒害附近住的人”“一定要把这个厂关了”等等。这样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与社会接触,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科学面貌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此外,我还能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因地制宜的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也能上好科学课。

资源科学范文第4篇

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

1937年在上海出生的孙九林院士原籍江苏省盐城县,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今天在信息科学技术于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孙院士,却不是学习相关专业出身的,他在大学时期学习的是电力系统专业。

回首这段往事,孙院士笑谈自己在学术生涯中跨越的学科太多了,因此是不专不深的科学家。最初是在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学习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毕业后主要的工作责任是为国家摸清、研究整体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当时在单位的动能研究室,主要从事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农村能源研究工作。

十年浩劫当中,孙九林调动了工作,为适应当时的工作需要,曾专门自学过计算机科学,后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转向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虽然专业几经变换,孙九林却始终保持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为出色的基础和旺盛的钻研精神,他在每一个专业领域都做得出色,特别是对于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既符合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在专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钻研地球科学的学者

作为我国地球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科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孙九林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曾亲自主持并完成多项部级攻关项目,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难题,取得过15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有11项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18种奖励,并且出版专著13部,具有科研价值的专业性论文100余篇,将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推向了一个全新阶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孙九林就主持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的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并且完成了面向应用的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和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提出了资源环境虚拟环境的初步框架等论点,在推广实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九林主要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是一门地球科学与现代信息科学交叉、综合集成的新兴科学,涵盖了多种学科领域,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由于地球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领域内的多门分支学科和技术都融汇进了地球科学当中,所以这一门科学在实用方面也非常具有价值,在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均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九林对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持十分乐观的态度。他举例来说,我们国家如今提出的土地保护策略,要监测土地的动态应用是否平衡、耕地保护的成效如何,或者跟踪监测沙尘暴等,就可以应用遥感技术、地面信息系统技术及分析方法实时监测和上报。在检测气体环境污染、天气变化等方面也能够运用地球信息技术进行跟踪监测。

因为拥有用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获得的数据作为支持,孙院士组织了一批有名的专家编著了《地球系统研究与科学数据》专著,将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科学数据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详尽阐述了气候、大气、陆地、海洋及生态等方面的地球系统研究和科学监测、分析的成果,整合了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地球系统研究的主要科学目标和研究方向等重大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科学数据资源建设、科学数据共享诸多方面均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因为长期站在科学开拓者的位置,孙九林院士不局限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科学研究,而且目光放得长远,提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在地球系统中的地质、地球物理、大气、气象、陆地表层、海洋等多种学科门类中广泛应用,其中的虚拟技术还可以用在人体本身的健康医疗方面,学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泛。

对此,孙院士提出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必须标准化、理论化、工程化,努力做到跟国际接轨,并且要做到信息集成化。为此他对年轻一辈的研究人员表达了殷切希望,呼吁年轻人要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够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里做深入透彻的研究,又能够有横向拓展的学术能力。

主持国家重点工程研究

孙九林除在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攻关项目外,还参与了精准农业信息科学开发的工作,著有《信息化农业总论》一书,系统阐述了信息化农业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及相关工程,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最早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孙九林就曾经主持过西南、洛阳、黄土高原及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攻关,完成全国资源综合决策开发信息系统、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等多项部级重大项目,率先在国内建成多层次适合国土规划和宏观管理的信息系统,由国家计委推广在全国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孙九林院士是国家著名的“国土资源及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与学科应用的带头人,曾经为创立“国土资源及农业信息”工程科学、为国家建设作出突出的贡献。“九五”期间他曾主持面向应用的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推广,同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实际应用为基本立足点,开拓了农学和地学当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新阶段。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体到土地的类型,是耕地还是林地,土壤的结构状态和肥力、特点,当地的保护状况、气候条件等,都事关着农业生产,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信息化监控和管理、技术发展引入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是符合国家需要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孙九林深明这一道理,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在农业信息工程工作上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关心我国国土资源大局、关心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国土和能源结构、农业结构模式深入了解,从整体入手,将地球信息科学的理念与农业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在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因为在地球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科学方面的突出成就,长期从事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能源与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孙九林院士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心系科技发展与共享

在一连串辉煌的履历中,孙九林始终不忘并且坚持的是科学研究,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做科研,在信息科学领域与资源环境及农业科学的结合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谈及自己做过的研究项目以及成就,孙院士非常谦虚,他提得更多的是国家的需要和对科学数据整合集成、实现共享方面的期望。他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在河南大学担任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兼职教授,不仅为学校培养了多位中青年学者,还首次提出了我国关于资源信息管理体系结构、信息资源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论点,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为信息科学的数据整合和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突出的开拓性贡献。

孙九林认为,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数据不单是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是科技创新必要的基础条件。他提到开展科技计划项目数据的交汇管理及共享对促进科学研究数据的综合整理集成、增加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收益、提高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在2008年,科技部就颁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暂行办法》,启动“973”专项计划资源环境领域的项目数据汇交工作,并且正式成立了“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中心,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自该项目启动至今的三年内,中心已经制订了多项数据汇交与管理的标准规范、建立了数据管理系统及存储环境、开发了数据汇交服务平台等,持续开展数据共享服务,迄今为止在环境资源领域内共有29个已结题的项目完成数据汇交,另有32个在研项目完成了数据汇交计划的编制。

针对这一试点工作,孙九林院士介绍说,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把国家投入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资源统一汇交到中心进行保管,同时按照一定的管理规定和使用方式实现共享服务,这属于实现数据共享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认为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资源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质资源,一类是能量资源,还有一类就是信息资源,当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准就在于信息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也在于信息的竞争,掌握了信息资源就是掌握了发展国力、经济的重要资本。

因此他始终关注着科学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信息数据共享,坚持对元数据、数据说明文档、数据实体进行严格审查,保障用于交汇数据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同行业内的专家对预先制定实行数据汇交计划的项目组进行审核,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并且不忘不断规范数据资源的保护办法和管理办法。

使国家财政支持的科学研究项目都能逐步实现、采取数据汇交的管理办法,令国家大力投资研究所产生的数据能够为我国的科学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是担任“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中心主任的孙九林最重要的心愿。

成就突出著作等身

在成绩斐然的多年研究生涯中,孙九林共获得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3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共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并曾获得中科院及省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科研成果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孙九林院士将自己的多年心血研究诉诸笔端,完成了等身的著作。他的著作《信息化农业总论》、《中国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5部系列专著、《国土资源信息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道路》、《区域资源开发模型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科学管理概论》等从专业角度为我国的国土资源与农业发展做出了科学的阐述和解析,《地球信息科学引论》和近年来由众多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心血之作《地球系统研究与科学数据》更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用系统整合的方法讲述了新兴的地球系统研究与科学数据,内容兼容并包,十分广泛。而且在新型的学科领域注重列举实例、继承和发展已有学科理念和研究数据,对后来研究者的意义非凡。

虽然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孙九林仍然坚守着工作岗位,站在研究工作的第一线。早在1990年6月他就已经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一职,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数据系统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兼空间科学与信息分会主任、国家农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专家委员会主任等,可谓是身兼众职、重职。

工作的繁忙和责任的重大并没有减少孙九林院士对青年一代的关心和培养,在众多的头衔中,他还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兼职教授和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孙院士对年轻一辈的研究员抱有很深的期望,提出年轻人在做研究时要将实地考察与技术模拟相结合,不可偏废,把研究工程化,理论标准化、集成化,用积极的态度协同、交流工作,做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此,他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研究工作之路没有驿站

在谈到今后研究工作的时候,孙九林院士很自豪的说,虽然自己已迈入“70后”的老年行列,但身体条件还允许他继续在科研第一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近十多年来,孙九林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的需求,在力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化及中央提出的“两化融合”;科学研究信息化环境的构建等;从2005年开始又积极倡导中国科学家应走出去与国外科学家合作开展国际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综合科学考察,他在68岁的高龄还赴俄罗斯乘坐直升飞机进行湿地考察。今年7月19日,孙九林在第二届绿洲论坛上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绿洲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指出要实现信息化促进绿洲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提高对信息化社会的认识,做好绿洲地区发展的信息化全面规划,大力发展和提高绿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地区其他支柱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构建全地区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平台。这一理念对绿洲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及整体规划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科学范文第5篇

宝马公司教育网站

英特尔公司的教育网站,它致力于为人们提供资源和工具以适应21世纪的学习需求。网站分为全球化教育、教与学的资源、K-12教育、高等教育、技术解决方案和研究6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由若干个独立的项目、比赛或者课程计划组成,支持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网站中设立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栏,提供分年龄段的综合性课程资源。schoolTM栏目是一个免费的在线游戏网站,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和科学技能,该网站有中文版本。

语言:英语、中文

适用年级:小学到大学

使用人群:学生、科技辅导员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和使用

教师探索科学网

http:///

教师探索科学网,由纽约科学馆、IBM公司和工程学教育网站共同开发。网站中有免费的跨学科课程方案和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兴趣。97个课程方案和22个教学策略用文字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网站还将教学策略和课程方案进行了匹配。除了对每个资源进行内容简介外,课程方案还支持学科、年级等关键词查询功能。在这个网站上,教师可以对已有的课程方案、教学策略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传与同行分享。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到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和使用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的教育资源网站

http://www.dow.corn/education/index.htm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和不同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就在人们身边,隐藏在大家每天接触到的衣服、洗发水和食物等材料中。网站为教师提供分年级段的趣味实验方案、科学项目建议、教师专业发展建议还有一套平衡方程的课程。平衡方程的课程包括了以探究为基础的10个教学方案,教师可以下载使用。网页上还列举了陶氏化学公司支持的其他教育项目,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提示在互联网中搜索。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到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和使用

英国约克大学CIEC科学教育促进中心网站

http://.uk/index.htm

英国约克大学CIEC科学教育促进中心网站,虽然这是个大学中的科学教育机构,但是它致力于与企业合作,将企业中真实的问题转化成供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资源按照小学和中学分类,每个年龄段下有数十项以主题构建的课程活动资源。网站可以下载包括组织流程和评估方法在内的课程资源方案、PPT辅助材料、相关的企业实况视频等。在小学部分,还提供了一些STEM课程中通用的技能训练方案。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到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

资源科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科学教育;探索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园地处江南水乡,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物产富饶,周围孕育着丰富的乡土资源。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如何把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是我们急需探索的问题。因此,我园开展了一系列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科学教育的研究,旨在激发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能力。

一、挖掘乡土资源,激发科学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现在的农村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细心呵护之下,对农村田野里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是混淆不清的,而错失了其中隐含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利用这些自然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动手、动脑,引发幼儿认识和探究的兴趣。

阳春三月,我们带孩子们去田间踏青,一个小男孩大声地叫起来:“老师,快来看,农民伯伯种了好大一片的韭菜呀!”旁边孩子附和道:“这么多的韭菜,怎么吃得完呢?我最不喜欢吃韭菜了,辣辣的……”看着他们闪亮的眼睛,我问道:“你们谁知道,还有什么和它长得差不多?”“奶奶说麦子和韭菜是差不多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响亮的童声在田间回荡。于是我们参观完麦田紧接着又参观了韭菜园,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仔细地观察和比较,得出了:韭菜叶子要比麦苗长,麦苗比韭菜薄且短;从茎看,韭菜的茎要比麦苗的长;从根部看,麦苗要比韭菜容易拔出土壤,麦苗根部没有韭菜深,但根须多、较细;韭菜能炒着吃,微辣,麦苗不能吃,但成熟后可磨成面粉做馒头吃。从而使幼儿认识了麦苗和韭菜,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二、挖掘乡土资源,丰富科学内容

我们农村幼儿园周围随处可见的泥土、树叶、石头、小鱼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宝贝,成为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素材。孩子们会用小树枝、小木棍搭桥,会陪着母鸡孵蛋,会跟着蚂蚁搬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并加以利用,幼儿就能进一步感知身边这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丰富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譬如,有一天早晨,刘卓威带来了两条小蝌蚪,小朋友都围在小蝌蚪旁议论纷纷:“小蝌蚪从哪里来?”“小蝌蚪为什么像小鱼一样,黑黑的大脑袋后拖一条长尾巴呢?”“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青蛙是怎么生出小蝌蚪的?”孩子们很想弄个明白。于是我们就生成了“有趣的小蝌蚪”活动主题,孩子们围绕活动设计了调查表,进行持续观察并记录,并找来许多青蛙的资料,召开了“呱呱会”。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蝌蚪的过程中,孩子们加深了对青蛙的认识,增进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满足了幼儿探究的热情,也丰富了我们的科学活动内容。

三、挖掘乡土资源,完善科学课程

我们根据我镇的实际资源,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乡土资源作为科学课程补充内容,渗透于主题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也成了我园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班乡土资源课程有:好吃的螺蛳、有趣的鱼泡泡、摘西瓜、蒲公英飞起来了、奇怪的石头等;中班乡土资源课程有:有趣的小蝌蚪、螃蟹为什么会爬、玩泥巴、端午节包粽子、葡萄真甜、好吃的藕等;大班乡土资源课程有:有趣的河蚌、鱼儿为什么会在水里游、螺蛳的成长、有用的珍珠、电动车的生产、水上的船等。

如,大班活动《有用的珍珠》,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科学活动。一天,班中有一位幼儿不小心腿摔伤了,这时忽然有一位幼儿说:“伤口上涂上珍珠粉,伤口就会好的,我上次受伤时,妈妈就给我涂过。”这时候其他的幼儿都纷纷讨论起来:“珍珠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珍珠粉涂在伤口上,伤口就容易好?”“珍珠粉能吃吗?吃了珍珠粉有什么用?”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珍珠的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参观了珍珠养殖场、珍珠工艺品厂,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了解了珍珠的作用和在我镇的发展历史,知道了这些珍珠不仅可以做成装饰品,可以做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还可以治病。此外,也使幼儿知道了珍珠是我镇的“名片”,激发了幼儿的家乡自豪感,同时也充实了我园的园本课程。

实践证明,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教育价值,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它能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经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是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客观上形成了我园幼儿教育的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使科学教育活动与乡土资源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资源科学范文第7篇

一、孝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价值

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既有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需要,也有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更有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迫切要求得到保护的现实紧迫性。

第一,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保护孝文化资源是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建设上看,任何新文化的创造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孝文化正是现代文化创新的不竭的源泉,对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发挥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重视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第二,孝文化资源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是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重要而有效的基础。孝文化资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孝文化资源遭破坏敲响保护警钟。孝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现状:自然的磨损、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流失和消亡严重;被过度地利用和滥用。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保护意识缺乏、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挑战等。在孝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因民族知识缺乏的开发,导致文化失真和利用过度造成破坏。

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原则

第一,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对象大体上分为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和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语言、礼仪、节日活动、习俗等)两类。对物质孝文化遗产与非物质孝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应有区别。对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应以移植性保护和开发性保护为主,同时与博物馆保护相结合;对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可采取研究型保护、建民族风情园和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采用确立传承人的办法。

第二,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努力促进孝文化资源开发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以保护保证开发的持续性,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效能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封闭,是开放性的保护;开发并不意味着耗竭,是保护性的开发。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是一种有积极意义且具效益的保护方式。它既使孝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孝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孝文化产业优势和新经济优势。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在保护孝文化资源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社会的广泛参与则使孝文化资源保护得到可靠的落实。这个原则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政府要成立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负责部门,持之以恒地抓好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去;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

三、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策略措施

针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

第一,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对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和成果做出明确规定。编制保护规划,强调近期性与长远性、战略性与策略性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分级保护,可分为世界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孝文化资源保护以及珍稀、濒危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分类保护,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对有形的孝文化资源要注意建立遗址显示、标示物标示和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展示等保护管理方式。对无形的孝文化资源则应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法进行记录、储存和整理出版,建立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第二,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天灾难测,人祸可料;天灾难挡,人祸可防。孝文化资源遭人为破坏,重要问题之一在于缺乏法制规范和约束。因此,既要健全和完善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破坏孝文化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根据法律规范严明执法和严格监管,依法强化孝文化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如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深化孝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备案管理和监督管理等具体操作办法。

第三,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重视孝文化的传统教育,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把保护孝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孝文化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保障孝文化资源的可持性开发利用。编制《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知识读本》,在全民中进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广泛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孝文化资源科学保护的对象、意义、方法、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的手段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开展专题宣传,还可通过开展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知识讲座、竞赛、咨询和发放宣传资料等针对性较强的活动,营造全社会保护孝文化资源的舆论氛围。宣传教育的途径可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切实提高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的意识,并形成共识。

*本文受孝感学院科研项目“孝文化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2010038)基金资助。

资源科学范文第8篇

学校信息资源一般指学校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的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例如:学校各部门的基本情况信息、教职工的个人信息、学生教学管理的信息、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借阅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是学校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管理等各项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指在各种信息活动环节与要素的整合下,以有机的信息为中心,通过有步骤的流通、加工、存储、组织和转换等一系列的过程,将独立的、分散的、无序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个科学统一的学校信息服务平台之中,同时要确保信息平台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学校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学校要通过不断探索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各部门需求的科学结合点,确保高效的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与共享性。作为在资源、技术、人才上都具有优势的学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长,对学校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促进各类隐性信息资源向显性信息资源转化,主动提供优质信息资源服务。

二、学校信息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减少资金、设备、人力的浪费

学校中涉及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服务、信息资源处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部门较多,如学校行政部门、学校校园网、图书馆、档案室、图书情报服务部门、学校资料室、信息系统、学校新闻中心等。部门分散,节点众多,再加上彼此间缺乏联系,经常出现信息资源重复购置现象,容易造成资金、设备、人力的极大浪费。整合学校信息资源与图书馆资源,对于减少资金、设备、人力的无谓浪费,促进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有着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资源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各级资料室的现代信息资源都是由其部门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一些科研项目的主持人采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而学校图书馆也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不仅拥有者丰富的信息资源,还有着专业的图书情报管理人才。因此,如果各资料室能够与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将是一种双赢举措,不仅可以拓展学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共享一个更大的资源空间,还可充分利用图书馆在图书情报管理上所具备的专业性来完善规范自身的资源管理和建设。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结构,保障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完整性,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有利于资源最大化地利用

学校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最大的弊病是受众群体的局限性,这是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图书馆一直在做资源共享的工作,目的就是使资源能够最大化地被利用,如果能将各部门信息资源与图书馆进行整合,必定会使这些宝贵资源发挥更大功效。

(四)有利于图书馆特色学科馆藏的建设

建设特色学科馆藏一直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不管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或网络资源,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都会对体现特色学科建设的馆藏有所倾向。但图书馆在建设特色学科馆藏中也会存在不足,那就是缺少专业指导,缺少和院系的沟通,虽然花了大量经费,精心购置而来的资源却未必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而各院系资料室中的信息资源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他们的信息资源是各专业特点的体现,最能代表本专业的特色。由此可见,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图书馆特色学科馆藏建设十分必要。

三、学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建议

(一)避免信息资源的简单堆砌

整合信息资源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各部门信息资源集中过来叠加堆砌,不论在内容上、数量上还是物理组织上,这些资源都应当是对图书馆原有资源的补充与深化。图书馆只有丰富拓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才可以更好地延伸服务质量。

(二)建构科学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建构一个完整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类信息资源不但丰富且具有特色和深度。在具体实现现代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各信息资源之间的无缝链接,整合后的现代信息资源要集文本、图像、声音、数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于一体,实现信息空间的立体化。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

信息资源的分类、主题标引、目录组织、数据库建立等,只有统一规范才能便于受众群体的检索和利用。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订立标准,统一管理,使整合后的信息资源使用畅通,链接无碍,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

(一)加强合作意识,共建校园资源

要打破学校各部门原有信息资源“大而全”、“小而全”、“部门所有”的模式,就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站在全局高度看待问题。因此,学校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各部「丁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优势,建立起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整体化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应当统一规划,建设以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学校各资料室、各信息服务单位,全校科学统一的开放式信息网络体系。例如: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各类导航或指南,迅速便捷地进行相关链接;划定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建立完善的采购规章制度,强调各资料室、各信息服务部门多采购专业类图书资料,校图书馆更多采购综合类、普及类的图书资料,尽量避免资源、资金浪费;建立规范的编目制度,统一图书馆现代信息资源的分类法、主题法、标引深度和著录格式等。

(二)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科学的信息资源结构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学校各部门应协同合作,对自己部门收藏的信息资源进行摸底调研,为学校下一步的统筹安排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信息资源体系做出评估。根据现代信息时代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学校图书馆应建立突出学校特色的、兼顾全局的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及采购目标,确立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发展目标。

(三)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中可被开发利用的空间

特色数据库是在原有信息资源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或深层次开发。这种高层次信息服务基于学校的各类特色信息资源,面对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建立丰富多彩的专业数据库、科研项目数据库、论文与论著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的开发,是学校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举措。图书馆应在资源整合之后,充分利用自己在资源、设备和人才上的优势,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中可被开发利用的空间,为教学科研做出更深层次的服务。

(四)为校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做好充足的储备

优秀的人才、规范的管理是学校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维护、管理都离不开具有专业水准、责任心强的优秀人才。因此,由图书馆牵头制定统一的人员培养目标和规划,加强各资料室、各个信息服务部门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为校园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做好整体的准备。学校资料室和各个信息服务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为学校图书馆与校园网信息资源科学整合工作做好充足的储备。综上所述,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资源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希望拥有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空间。学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校园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学校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资源科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04-02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特征、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益是实现科学课程改革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立足学生“前概念”,筛选课程资源

学生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并非白纸一张,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认知水平,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种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往往是表面的、非本质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将学生的这种认识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前概念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忽视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导致科学课程的低效、甚至无效。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阅历、认知特点决定着前科学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筛选出有用的课程资源,找准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画概念图、预测解释等多种方法分析学生对新的知识已经有了怎样的认识,拥有哪些前概念,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水平等,深入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发展水平。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情境一:教师让学生预测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一杯清水和一杯等量的盐水(学生不知一杯是盐水)中的沉浮。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进行了预测:大的沉,小的浮。接下来的实验让学生大失所望。由此得知学生的前概念:重的沉,轻的浮。

情境二:教师又把大小马铃薯同时放入一个沉浮实验盒中,让学生预测在两杯水中的沉浮情况,结果清水中的大小马铃薯全部都沉下去了,盐水中的大小马铃薯全部都浮起来了。这样的情境激化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新的假设也产生了: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其所浸入的液体有关。教学的生长点生成了。于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了探究的天地: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两杯液体的不同?

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丰富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前概念和科学理解之间的差异,引入差异事件,提供实践载体,最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了影响物体沉浮的秘密: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二、回归生活,捕捉课程资源

《义务教学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强调: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可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各种科学现象起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科学是对各种自然现象本质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因而又高于生活。这一特征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在学生的生活中去捕捉点点滴滴的课程资源,从而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例如,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和小红玩乒乓球的时候,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但皮没破。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让瘪了的球鼓起来?

生:用球拍轻轻碾。(学生演示用球拍轻轻碾,但仍然有些部分不能鼓起来。)

师:谁还有别的办法?

生:用热水烫。

师:(演示用热水烫,球鼓起来了。)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球鼓起来了?

生:热胀冷缩。

师:可能是什么东西受热膨胀起来了?

生1:是球皮受热膨胀起来了,因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2:我认为是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起来了,因为如果球皮踩破了,怎么烫也鼓不起来。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要想判断谁的看法正确,必须先弄清楚什么问题?

生:必须先知道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那么咱们怎么验证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植入课堂,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三、巧用现代媒体,优化课程资源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大量的现代媒体涌入生活、课堂,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优化课程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科版科学教材全套共37个单元,约140个活动,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的单元10个,侧重于物质世界主题的单元11个,侧重于地球与宇宙主题的单元8个,另有8个学科综合单元。整体内容的选择上服从于活动设计的需要,服从于儿童学科素养发展的需要。全套教材是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构建的,构建的基础是活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学校的实际条件、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有的活动没有办法展开,或者是效果达不到教材编排的意图,而现代媒体的灵活运用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以《地球与宇宙》版块的教学为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对于师生而言是既熟悉而又生疏的。熟悉是因为我们亲历着这些现象的发生,生疏是因为学生的年龄限制,很难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自然现象。虽然通过模拟探究活动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学生的描述仍然不够准确,但Flas课件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为学生演示各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用活现代媒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课堂延伸,激活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大自然、工厂、农村、企业、农场、林场等是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让学生们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与社会,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建科技社团,开展科普知识活动和科技活动。

2.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小种植、小养殖活动。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

4.开展自制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加强课程建设,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和呈现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科学,让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最大效益,焕发出科学课堂的神和采,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资源科学范文第10篇

充分认识到资源再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对本专业课程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校专业核心是“资源再生”,因此“再生”这一导向始终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中。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再生资源科学方面知识,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部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掌握再生金属资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废资源化基本理论,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该专业的特色是密切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着重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关的学科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选矿工程等专业。本专业与上述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上述所有的相关专业全部是研究一次资源(即原生资源),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研究二次资源(再生资源)。此外,研究一次资源的领域已按材料的分类设置了许多专业,而再生资源与技术专业却是二次资源领域里的唯一专业,这就使得该专业具有多门基础理论学科、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复杂交叉的特点。

二、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循环经济需要”这一时代主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拓展实践与创新教育空间,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资源再生”的认识,努力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人才。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三、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为专业发展目标服务,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在参考本校冶金专业、材料专业及无机非金属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具体如下: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德育教育类、外语、数学、物理、基础化学、制图、计算机、体育以及其他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冶金原理、传输过程基本原理、材料科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力学、工业生态学、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包括再生金属冶金、冶金固废资源化、冶金工艺学、资源加工学以及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特色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材料、冶金过程物流管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等。具体如图1所示。图1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体系

(二)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课堂、社团和合作基地广泛开展。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所需要进行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认识实习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授课,以及工人师傅的现身说法全面了解相关的工艺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的和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通过认识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本专业学生2014年将进行认识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资源的再生过程,我们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厂家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选择电弧炉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冶金过程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废钢的回收利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选择转底炉厂,可以使学生知道钢铁粉尘回收以后在经过转底炉的处理,就可以生成金属率非常高的球团,可以直接进入转炉或电炉。这是钢铁厂资源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必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比如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的程。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考虑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将集中实习期变为分散实习。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每周有固定的1~2天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学生除了在生产现场实践以外,还要帮助企业整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可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相关工人开展讲座,这样应该会受到部分企业的欢迎。这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帮助企业解决了部分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还可能到相关企业工作。

(三)创新教育

本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担负着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抓住“创新”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相关教学。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本专业所有学生须参加“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开发”

这门课程的教学。这门课程由本校从事多年素质教育的教师担任主讲,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为学生指定相应的导师;同时也鼓励学生到当地的再生资源企业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了解目前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利的撰写、申报,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校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四、结束语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亮点,再生资源产业(资源循环产业)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再生资源人才的培养则是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再生资源专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若能把握机遇可使本专业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微电子技术范文 下一篇:汽车电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