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

时间:2022-10-21 06:19:41

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

根据一般的常理,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条件。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快于其它国家,逐渐从落后的国家成为比较发达或比较富裕的国家,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尤其是在农业经济阶段和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人类经济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或资源性的产品进行开采和初步加工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今天,在一定的条件下,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可能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朝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中东石油国家以及俄罗斯等。

但是,无论自然资源是否丰富,“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异常重要。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未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反而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这已被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并被称为“资源的诅咒”。

内蒙古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富集的地区。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其中67种矿产保有加储量居全国第10位,28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3位。草原面积、森林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列全国第1,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1位,并拥有世界级的整装大气田。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经济增长走出了相对全国更为独特的轨迹。2001-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2%,不仅比“九五”时期增速快,而且明显快于全国的增长水平。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元,年均增长17.1%。内蒙古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影响力明显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在各省区市中的位次由24位上升到17位,人均生产总值列全国第10位,在西部地区列第1位。

事实表明,尽管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近年来资源型产品需求大幅度上升和价格的提高,但是“资源的诅咒”并没有发生在内蒙古身上。同为资源大省,内蒙古的近邻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集中的地区。但目前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如此看来,内蒙古经济的增长,拥有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还存在更多的“一定的条件”。那么这个“一定的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自主增主机制的形成。

经济自主增长,一般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优化配置,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整个社会都具有追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称为经济自主增长。回顾内蒙古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看到,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内生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主增长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加快,行政壁垒逐渐减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大范围资源重组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目前,市场形成价格的比例已占到95%左右。

二是投资主体发生深刻变化。从投资来源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2005年,财政性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比2000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占63.5%,比200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这使得内蒙古以往对国家投资依赖性较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内蒙古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大范围、高标准、宽领域、多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并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巨大的投资来源。目前,招商引资已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40%以上。“资源的诅咒”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是对资源采掘业等基础行业的投资限制了其它产业的特别是制造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内蒙古投资来源结构的改变,使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从投资主体看,“十五”期间内蒙古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58.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14.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36.1%上升到58.1%。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已经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3%,比2000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三是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看,内蒙古的产业特征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并不是产业结构的全部内容。首先,内蒙古抓住了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对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旺盛的机遇,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农牧业优势得到成分发挥。在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同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得到迅速发展。其次,资源型产业是建立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如能源、冶金等行业,新上项目直接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提高竞争力打下了良好基础;乳业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饲养、加工技术,处于国内技术领先的地位。第三,以资源为基础,不拘泥于资源的开发,而是大力发展资源的延伸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如以煤为基础,积极发展煤化工,甚至投巨资建设世界领先的煤制油项目。目前全区的50%以实现本地转化。

四是不断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山西省的教训是资源开采的同时伴随的环境污染和伤亡事故较为严重,同时资源密集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致由资源开发积集的财富大量外流,严重地损害了当地经济发展。内蒙古也一定程度存在上述问题。但是由于措施及时,问题控制在了较低的程度。自治区不断加强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地依靠资源型产业发展起来的民营资本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源开发――后续产业的良性发展。

五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诅咒”之一是由于初级资源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导致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科技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从山西省看,在2002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利用效能评比中,排名中部地区的末位,相应的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员数由1995年的4.4万人下降至2003年的3.9万人。内蒙古随着经济的发展,围绕产业技术升级,在羊绒、乳制品、生物制药、煤液化、煤汽化等领域逐步建立了国内一流甚至领先的研发中心,吸引了国内优秀人才,支撑了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过程中的技术需求。

近年来内蒙古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内蒙古现象”和“内蒙古模式”的讨论。内蒙古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全国的发展轨迹,是为“内蒙古现象”;而“内蒙古模式”所强调的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道路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相对于“资源的诅咒”而言,“内蒙古模式”是对内蒙古发展道路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

建立和完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不同于一般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地区的重要特征;虽不能完全概括内蒙古模式的所有特征,但至少可以较好地说明资源富集的地区如何既依托资源,又不局限于资源,通过资源之外的其它要素和条件的集聚和完善,使资源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现实,避免“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下一篇: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