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6:56:15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1

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是看什么样的经济理论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同志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那么,究竟是什么理论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呢?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26年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纵观历史,直面现实,按照实践第一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就是:“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学”就是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西学”就是西方经济学。

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统领中国经济学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一些人眼里不时兴、不管用了,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只是一个学派。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存在着两种误解: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语言;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现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这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体系,是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著作是奠基之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原创价值。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它还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一系列思想。马克思主义并非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更不能说“句句是真理”,不能搞本本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会改变,但它的精髓则是必须坚持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就是坚持它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最高层次的概括,也适用于中国经济学。当然,还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著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变,剩余价值理论就仍然是一把揭示资本主义奥秘的钥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等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这些原理对其进行研究,现在还在继续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当然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因,但主要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现在的关键是中国经济学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只有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把握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排除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之类理论的误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本内容

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而不是别国的经济问题。离开了这个主题,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经济学。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情况非常特殊。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内容十分丰厚。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规律性的东西已经昭示得比较充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已经形成。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就连外国人都十分重视,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加以深入研究呢?

有的学者主张用西方经济学,包括西方发展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实践证明,照搬任何模式都是不成功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论,任何一本西方经济学著作都没有阐述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能够结合和怎样结合的问题。研究学问首先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仅仅借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办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最本质的东西它们没有。比如,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这在西方是不可能有的,但在我们这里却运用得日臻成熟,其中就有特殊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西方发展经济学是西方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成果,值得我们借鉴。然而,发展中国家为数众多,情况迥异,中国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事实证明,靠外国人研究本国的问题,很难抓住要害。因此,西方经济学、西方发展经济学不可能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有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既不感兴趣,更没有进行过认真系统的研究,只是盲从地认定只有外国人那套令人费解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的学问。这使我们联想起当年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时候,有人说“山沟里没有马列主义”。然而,恰恰是这个“土生土长”的理论,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改革开放之初,不是也有人说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不是理论,没什么学头吗?然而,正是邓小平理论把中国引向了富强。邓小平同志的话很精彩:“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旨在揭示经济发展规律,并非用玄奥的东西吓唬人。现在的问题仍在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我们更应当坚定信心,明确方向。

善于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的方法

坚持“马学”为魂、“中学”为体,并非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决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过,应当明确,不能把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尤其是不能把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向导,否则我们就会走到资本主义那里去,甚至变成西方强国的附庸。中国经济学借鉴西方经济学,主要应采用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科学方法,如数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有些范畴也可以参用,但更多的是要学习一些分析方法和适用于部门经济的运作经验、管理方式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07-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不断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不断削弱,西方经济学在事实上已经取得了许多大学经济与管理类学科讲坛的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是以欧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家为代表的、研究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课程,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都必然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但许多大学普遍采用未经科学分析的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并以基本肯定其核心理论的方式向学生作传授和宣传,包括宣扬“自私经济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私有制无剥削”等基本原理,从而导致曾经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的学生和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理论倾向与政治信仰都显现出了冲突。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述”与“评”的关系,讲求“述评并重”,既不能断章取义“为评而述”,也不能不求甚解“只述不评”。因为,只有“述”才能让学生学好西方经济学知识,唯有“评”才能使学生不至于失去立场,失去深刻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述”

(一)“述”什么

“述”不可能是西方经济学的所有观点。原因有三:一是时间不允许。历经两百多年发展的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涵盖范围广,分析方法系统多样,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边界不断扩大,向相关学科领域伸展,被称作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么多的内容,想通过课堂教学“短”时间内将所有的内容讲述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二是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差异。西方经济学是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是一种“舶来品”,它或明或暗地论证它所在的那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取舍地“述”。三是经济体制的不同。西方经济学是根据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写成的,也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条件和经济问题为背景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不同,同时,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但也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这也要求我们课堂教学中的“述”不能原样照搬。

于是,“述”的内容就可以大体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1776)为研究起点,经过马歇尔(1890)、凯恩斯(1936)等西方经济学家的发展,西方经济学逐渐形成了自己严谨、缜密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解释说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治理方法的理论体系和指导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只有教给学生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才能使学生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才有可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二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性经济学知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来解释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综合分析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国外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将新的知识点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三是“中国化”的西方经济学知识。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学问,它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要能够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中国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目的不是为西方社会服务,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解决中国出现的经济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向学生讲授与我们的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观点,甚至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植入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中,再给学生讲授。

(二)怎么“述”

一是加法与减法的合理运用。所谓“加法”,就是符合市场经济“共性”的理论与那些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经济现象及出现的经济问题的观点要多讲。所谓“减法”,就是要分析和摈弃西方经济学中那些包含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观的理论或结论,对于这些内容,要批判性地少讲或不讲。

二是案例教学中要以中国转型期案例为主。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抽象性,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是活跃课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但从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看,教材内容往往与中国的经济现实有相当大的距离,这种距离既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去填补,也需要学生在积极参与下通过思考去填补,在案例教学多选取中国转型期的案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种作用。

三是前沿理论要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进行探究。西方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仍然是围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的,离不开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资源配置与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等等主题。事实上,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以及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等,都贴近现实生活,无一不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过程其实就是前沿问题不断产生的过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前沿性理论时,要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进行。

(三)要达到什么效果

“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西方经济学的感性认知与思维方法。让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增强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这与一些学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评”

(一)“评”什么

从整个理论体系来讲,西方经济学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这与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格格不入,但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内容也可以适合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评”的过程中既要“批判”也要“借鉴”,避免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片面性。

依据这一原则,“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背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市场经济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那么在理论假设、价值取向和分析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就变得不可避免。所以有些时候,要“评”出这种不同的背景,解释为什么有些理论在西方有效但不适合于中国。二是“评”观点。西方经济学不是真理,有些观点也存在偏颇与缺陷,有些观点是经验推理的结果……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必须加以评说,以免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时产生思想混乱。三是“评”立场。西方经济学主流派思想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而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评”出这种不同的立场,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价值及其可能局限。

(二)怎么“评”

一是引经据典“评”。这里所说的“经”与“典”,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也包括西方经济学家的。通过对这些经济学家“经”与“典”的引用,往往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起到了对比分析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

二是事实说话“评”。有些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很难通过简单的语言将其中的谬误描述出来,或者描述出来了也让学生无法理解,这时候有必要引用某些事实案例来加以说明。比如在某种理论支撑下,导致西方社会(或某个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一种理论在西方表现良好,被引入中国后又导致了什么不利现象等等。如此“评”,往往事半功倍。

三是启发学生“评”。有时候,老师“评”远不如学生自己“评”有效果。这时候,有必要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实践找到西方经济学某些观点或理论存在的问题,这既能使学生有了“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达到了“评”的目的。

(三)要达到什么效果

“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感性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有个理性的升华。使学生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时能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在一些学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中是没有的。

四、“述”“评”结合下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述”与“评”虽然含义与目的不一样,但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只是其结合也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把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融进“述”的过程中,不要为“评”而“评”,“述”和“评”都要根据原意,不要歪曲原意,不用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式教学来替代“评”,如果“述”一观点就批判一次,介绍一章就批判一段,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评”的价值。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述”“评”结合关键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营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为教学目的的课堂环境,从而推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就是要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方法来开拓西方经济学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新境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能否与时俱进,从根本上说就是看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能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能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中国的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毅.现代经济学教学的特殊性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

[2]徐则荣.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3

1.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

2.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嬗变与超越

3.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4.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

5.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和发展——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分析

6.国际产业转移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7.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束缚:关于我国职业体育产权问题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8.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9.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比较研究

10.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与西方经济学教学

11.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商贸流通理论的比较

12.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

13.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

14.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

15.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6.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

17.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新论

18.西方经济学对现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19.西方经济学成本基本范畴研究

20.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

21.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22.关于西方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23.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教学特点、问题与本土化路径

24.分工与专业化: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

25.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26.西方经济学家论马克思经济学——写于马克思诞辰190周年

2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科学逻辑上的区别 

28.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指导

2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比较研究

30.西方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31.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

32.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33.浅论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阶级性与欺骗性

34.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35.西方经济学财富观的历史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36.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理论比较的再研究

37.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比较研究

38.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

39.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40.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生态经济思想的比较

41.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比较——基于批判实在论的视角

42.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43.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

44.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45.1830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是庸俗经济学吗?

46.“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7.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48.现代经济学的西方化与中国经济学人的边缘化

49.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位置和功能

5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比较  

51.西方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索

52.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加速原理”比较研究

53.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及政策的演进

54.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55.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中文期刊刊发文献综述

56.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57.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58.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竞争理论的比较

59.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60.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1.西方经济学教学如何走出“李嘉图恶习”

62.也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63.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的增长模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增长模型

64.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关系

65.从理性人假设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起

66.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经济人”思想比较研究

67.劳资分配问题:起源、裂变与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68.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

69.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70.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及其方法论思考

71.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反思

72.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

73.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理论目标、研究思维和引导假定的设定

74.论当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7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信用理论比较

76.《资本论》的真谛及对其曲解——兼论《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77.《富国策》的翻译与西方经济学在华的早期传播

78.《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兼谈国外教学经验

79.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学生感受差异性研究

80.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

8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比较

82.《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基于地方财经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8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西方经济学之效用与教学探究——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

84.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

8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

86.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 

87.西方经济学视野中的教育公平

88.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89.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人口经济思想的比较

90.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的逻辑缺陷

91.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92.关于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几点认识

93.经济学的理论分野与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创新——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关系

94.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95.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演进

96.政治经济学的复兴——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主题与意义

97.关于20世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98.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9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之比较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4

论文关键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人才出现了较大的缺口,这就导致了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加大对经济类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投入的精力和物力也不断增加。作为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这门专业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教育形式也在逐步的向国际靠拢,而且高校中的受众及主体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传统的那种“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了,更遑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人才,所以,探讨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中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校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概述

(一)西方经济学简介

对于财经类、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掌握好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对于整个本科及研究生期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加的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从而保证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已经密不可分,经济学的研究也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和切入角度,要想引导学生接触到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专业教师就需要不间断的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同时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根据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笔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所以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具有深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及结构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课程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作为财政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及逻辑分析方式,对于经管类的学生而言是重要的打基础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与社会实际情况的紧密相关性,其内容中大量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模型等都是从现实发生的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工具型的课程。本科阶段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其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常用的模型以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能够合理运用供求理论、边际效益理论、生产成本理论和最优化组合等微观经济知识以及国民收入理论、消费投资理论、总供求理论以及经济的增长和周期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知识来分析简单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从而为其他更加深入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我国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引入中国后为了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分开所使用的名称,西方国家统一将其称之为经济学(Economics)。在西方高校中的本科所教授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数学推导。我国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的初期所讲授的理论水平大致是初级经济学。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客观上要求我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加入更多更高深的理论知识。

(三)重视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财经金融类、经济管理类以及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是现在各大高校中吸引生源的重要专业。要想将这些经济类专业建成强势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经济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研究提供了非常广泛的思维和方法论空间,这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体制的改革及完善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我国高校中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教师教学的层面

1、教材问题

教师讲授课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教材问题,西方经济学的专业教师很难选择适合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教材。有的高校西方经济学开课时间为大一,学生普遍还没有系统的学习高等数学,可是西方经济学中含有很多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等边际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需要微积分知识作为基础的。另外,目前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是使用的演绎法来编写的,先详细介绍概念和内涵等理论知识,然后再举例说明,逻辑性较为鲜明,可是较为枯燥,明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扩散。

2、教学方式的问题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可是,很多教师无法认识到何为案例教学法,仅仅将之理解为举例教学,非常的片面和单一。案例教学法最关键的部分是和学生的互动,这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单方面的举例就能够达到的效果。案例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的过程,而不是分析的结果,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很多的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采用举例教学,仅仅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某些理论,而是忽视了案例教学中更为关键的与学生的互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才能及时的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转贴于

(二)学生学习的层面

1、先入为主的误解

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就对其有较深的误解,这些误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的同学认为经济学就是直接和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就能致富,宏观经济学可以让我们为政府出谋划策解决经济问题。可是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和学生们心中的理解相去甚远,不仅无法致富,无法改变经济现状,它甚至只是很多人口中的“事后诸葛”、“马后炮”,因为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看待事物和问题的不同角度而已。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和例如会计学等其他的学科类似,有具体的方法,得出详细统一的结论,像解数学题类似的过程。可是事实上,西方经济学非但不是实在的技术型学科,反而是各种的理论和流派混杂的学科,彼此之间互相争论,根本无法有统一的结果。所以,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有这些先入为主的误解的话,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乱的情况,造成课程难以进行。

2、学习兴趣较低

有的学生在深入接触了西方经济学以后发现并非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可以带来收入或者是非常严谨的有统一结论的理论体系,就会比较失望,甚至认为西方经济学不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而造成学习兴趣较低,没有“兴趣”这一老师的带领,学习成绩自然下滑。另外,西方经济学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课程,对微积分等这些高等数学的知识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不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进而导致学习非常吃力,慢慢的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的从有到无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率,可是西方经济学又是以后将要学到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成绩不好就会直接的影响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分析

(一)从根本上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视程度

因为我国是共产党执政,推崇马克思主义,所以在高校教学中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是相比而言,西方经济学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国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要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视程度,使二者可以达到平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可是也存在很多互补和统一,马政经的产生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有用的内容,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更加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程度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生的反应较快,接受能力较高,基础比较扎实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选择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信息量;相反,如果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反应也比较慢,就应该选择更加适合分析重点和难点的板书教学,详细的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之上,也要注意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也要鼓励学生“走入社会”,例如亲自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经济问题的社会调研,进而更加深刻的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拿回课堂请老师解答,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更加实用型的人才。

(三)结合学生水平,因材施教

很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都需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这就为专业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不同的学生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首先,根据专业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的专业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深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农学类和语言学类的学生,教学过程应该更加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不用进行太过深层的挖潜,只要满足他们专业以及进入社会之后就业的需求就可以了;而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打好基本功的同时,也要注重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引导他们接触世界范围内的理论前沿,从而为他们以后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其次,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擅长的或者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选择性的深入和探索,最后全班进行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适当引入新的考核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5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只局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西方财政学,已开始接纳宏观经济内容了。

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财政论著仍坚持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传统。这点,只要看一看许多西方财政学仍然不包括财政政策的内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逊(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就明确指出:“……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是限制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范围内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应直接归功于微观经济理论。”(注:Brown,C.V.&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纳(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财政学:民主社会中的收支》一书,也将财政学研究对象归入微观经济学中。他指出:“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分支:公共抉择和运用微观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检验的是公民个人对公共抉择的反映。”(注:W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Co.,1983,P4.)罗森(Rosen,H.S.)的《公共财政学》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将财政政策内容包括在内,并且也如同其他许多主张财政学仅属微观经济学的财政学论著一样,设有专门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篇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注:Rosen,H.S.PublicFinance.4thed,Homewood:Irwin,1995.)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财政学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主张。

进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内容的许多学者,也仍将财政学的分析基点和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分析上。在西方财政学界有着很大影响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认真地说,(本书)不打算包括稳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内容。……在穆斯格雷夫时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财政学理论》(1959)中包括210页的有关稳定政策的内容。然而,自那时以来,经济学出版状况变了,人们在文献中对该问题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们的重点仅放在(政府)目标而不是稳定政策上。”(注:Atkinson,A.B.&J.E.Stig-litz.LecturesonPublicEconomics.NewYork:McGraw—Hill,1980,pxv&P4.)尽管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含有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至少表明了作者仍是将财政学重点和基点放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对此,米尔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总结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学理论》中,他以三个政策目标:配置、分配和稳定等术语,概括了他的主题,……。该书以超过200页的篇幅研究了稳定问题,即我们现在称之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在较后的教科书即阿金森与斯蒂格里兹的《公共经济学教程》(1980)中,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被排除了。……公共经济学,甚至公共财政学,被认为仅涉及配置和分配问题。而稳定问题则被留给宏观经济学及其教科书。”(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微观和宏观的划分,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而争论不休,这造成了西方财政学的争论和困惑。也是在奎格里与斯莫琳斯基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由戴门德(Diamond,P.)撰写的第八章名为“配置与稳定混一的预算”,资源的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问题,而经济的稳定属于宏观经济学问题,因而该标题清楚表明了作者将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两大内容统一于财政的意图。(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附带应指出的是,即使在主张财政也应包括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西方财政学著作中,其体系内容的大部分以及基础部分仍然是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西方财政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不在于有没有包括微观经济学基础,而在于有没有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总之,尽管现代西方财政学已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从根本上看,它沿袭的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此外,西方财政学在其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还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变化而变化。早期西方财政学专著已包含了福利经济学思想,这在道尔顿《公共财政学原理》第二章“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中就有反映。作者在该章中批判了萨伊的“金律”,即“最好的政府是支出最少的政府,最佳的税收是数额最低的税收”的观点,反对了传统的“税收邪恶论”,提出了财政和税收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7—15.)此后,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支的福利经济成为西方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问题的分析,最终落实到社会福利函数所确定的最大效用点上。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与私人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一样,都统一到福利经济学基础上来了。这是西方财政学完全建立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理论表现。

西方财政学的价值理论基础

不管是主张财政学具有何种学科性质,西方财政论著都必须对财政问题进行大量经济分析,因而必然要受到当时流行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和概念影响,必然或迟或早地按照已变化了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和概念来修正与重构自身的理论体系。

在英语财政学专著出现之前,西方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已经发生,边际效用价值论很自然地成为西方财政学的价值论基础。道尔顿的《公共财政学原理》鲜明地体现了这点。他在该书第三章第二节提出,私人分配支出所应遵循的边际效用相等原则也应运用到公共支出的使用分配上来,指出:“除了法律上的意义以外,公共当局并不是一个人,难以象一个人那样预计各种支出的边际效用。但政治家们据以开展行动的总原则仍是相同的。对于公共当局来说,各种公共支出的边际效用应该相等。从理论上看,既定支出总量在不同项目之间分配就是这样决定的”(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17—18.)

在1928年的《公共财政学研究》一书中,皮古也有相同的表述:“就如一个私人应当通过在不同支出类别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以其收入获得更大的满足一样,作为一个共同体通过其政府的活动也应如此。”(注:P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接着还运用这些原则,去解决公共部门如何决定哪些公共服务应予提供的难题,指出“支出应当用于战舰还是用于济贫,应按此种明智的方式,即由它们各自所提供的最后一先令所产生的相同的真实报酬来决定。”(注:P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按皮古的看法,这一方式可用来得出某一精确的社会平衡点,即如果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存在体,“支出就应在各方面逐步增加到这一点,此时花费的最后一先令所获得的满足,应等于由于政府服务而相应要求的最后一先令所损失的满足。”(注:P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所建立的这一模型被称为皮古模型,是现代西方财政学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若干著名模型中的一个。这样,皮古就从边际效用价值论出发,在理论上界定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资源配置的最佳点。

不过,皮古等人引入西方财政学的,是当时通行的可测度的、可比较的、同一的基数效用函数。这一效用函数在本世纪30年代,随着帕累托新福利经济学取代了皮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而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主观的个人评价的序数效用函数,等效用曲线等帕累托概念也被运用到财政学上来。其后西方财政学对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模型问题的分析,对于税收以及其他各种财政效率问题的分析等,也都建立在效用无差异曲线上了。

这样,私人经济分析所能适用的价值理论和其他基本概念,都被运用到公共经济分析上来了,公共财政学不再是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相抵触的一门学说了。与西方经济学在价值论上的统一,无疑为西方财政学在本世纪60年代及其以后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条件。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分析的借鉴意义

第一,财政学从根本上看是一门经济学,但又具有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关于财政学仅是经济学分支,还是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问题,我国财政理论界也曾有过类似争议,即关于“财政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问题的争议,这是本世纪60年代初由于财政本质问题争议而引发的。此后,在后的80年代初,我国财政理论界结合着新的历史背景旧话重提,又一次以财政本质问题为中心形成了对此问题的争论高潮。这些争议大致形成了三大类不同的观点:(1)主张财政属于经济基础,仅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只能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财政问题;(2)主张财政属于经济基础,但又兼有上层建筑的性质,或者主张财政既是经济基础又是上层建筑。这就不能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待财政问题;(3)主张财政属于上层建筑。在我国财政理论界,持第三种观点的人数很少,大部分持第一、二种观点,并且第一种观点还有逐步占据优势的趋势。但如同财政本质问题一样,这一争议在当时被视为是一种纯学术的探讨,经过那两次争议高潮之后,至今已极少有人问津,除了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种理论问题介绍外,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在实践中,人们则是将财政作为经济工作来对待的。

然而,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活动,它采用的不是市场自愿等价交换的方式,而是由政府以强制形式完成的;它不是以市场为媒介和通过市场渠道来完成的,而是由政府在国家预算的形式下,通过政治程序的安排与运作来展开的。这样,财政的运作过程就直接表现为是对市场的否定,具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和因素。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由于其本身就否定着市场,本身就政企不分,因而财政这种非市场性与计划经济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提财政的经济性而不提政治性,并不影响问题的实质,即不影响人们实际上从经济和政治两重角度去考虑财政问题。

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同。由于此时政企必须分开,这样财政所包含的两重属性合一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它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但作为通过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动,它又与政府的具体政治制度和规则密不可分。此时如果只谈论财政的经济性,其结果只能是忽略政治程序在财政活动中的作用,忽略政治权力凭籍财政分配介入和干预企业正常市场活动的可能性,这显然是不利于根据财政的特性去指导财政实践的。

我国财政理论否定政治程序是财政活动的内容之一,在实践上导致了忽视乃至否定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财政制度与程序的结果,使得我国实际财政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程序的规范、制衡与监督。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进展,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政治权力本身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了我国财政新老问题和弊端的急剧膨胀与扩大,是目前我国财政经济工作分配秩序严重混乱,腐败浪费低效猖獗的关键原因所在。因此,承认基本上是一门经济学的财政学,具有一定的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正视财政活动中所具有的政治性质与内容,在实际的财政工作中相应地从整顿规范与财政相关的政治程序和规则入手,使之从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基点转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点上来,才是对症下药之举。为此,在以经济学为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有必要从政治学角度来开展我国的财政研究。

第二,财政学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也包括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关于财政学以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问题。我国财政学从未讨论过这一问题,但由于我国财政理论强调财政是国家作为社会中心组织进行的一种分配,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活动,因而人们理所当然地视财政为一种宏观经济活动,而否定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财政问题。在最近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财政部被列入宏观部门之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对此,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当时正是以否定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和以国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直接安排国民经济活动为体制特征的,并且此时的财政是国家从整个社会角度安排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和基本手段。但在市场经济下则不同。此时社会的经济单位已不再是国家而是企业了,此时财政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尽管是其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尊重企业的独立市场运营主体地位,确保国家不干预企业正常的市场活动,则是我国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学会的崭新内容。

西方财政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财政问题,对我国是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

1.西方财政学从微观角度分析财政问题,是隐含着这么一种涵义的,即此时的政府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其地位如同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场活动主体,即企业和个人是处于市场有效运行领域的活动主体,而政府则是处于市场失效领域的活动主体,它们进行的都是同等的资源配置活动。这样,它们之间除了依法正常交往如照章征税纳税之外,只能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和干预,而不能是国家凌驾于企业和个人之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干预它们的市场正常活动。

2.财政活动除了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内容之外,仅就其本身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来看,则应视为是一种微观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否则的话,将财政活动等同于宏观调控,而财政干预企业市场活动也就等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又是必要的,其结果实际上是为政府和财政随心所欲地干预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年来,人们在财政经济工作中总会情不自禁地干预和插手企业的正常市场活动,其理论根源就在于此。这点,在防止政府和财政随意干预企业问题上,是可资借鉴的。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6

[关键词] 农林院校 西方经济学 教学效果 有效途径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经济关系复杂,难以分辨。笔者认为,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热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近几年农林院校连续扩招,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特别是数理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特定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的定性分析感兴趣,但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则不愿深入其中。明显表现出,一方面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探求精神,另一方面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思维方式过于感性和教条。在教学实践中,当讲授到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经济学家的生平故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当讲授到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时,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所以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过程中的思维有些教条。

3.缺乏对现实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农林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当前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做出准确的分析,理解也比较肤浅。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方法新颖。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使学生对作为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理论总结的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感到陌生与新鲜。

2.内容丰富。西方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3、逻辑精密。西方经济学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它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加之一般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来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若要想将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积极探索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

1.改进传统的讲授法。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运用讲述、讲解、讲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抽象难懂,数学模型分析较难,所以这门课程的重难点必须要授课教师系统讲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置疑问等,使学生能够获得较多、较为全面的知识。

2.强化案例分析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西方经济学的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在寡头垄断市场中竞争寡头的策略,可以用“囚徒困境”以及“智猪博弈”等经典案例进行博弈分析;外部效应原理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西方经济学的趣味性。当然,除了分析这些经典案例外,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经济问题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案例穿插教学法、小案例讨论教学法以及综合案例讨论教学法等。总之,所选案例尽量用幽默、通俗、轻松的语言加以叙述;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组织工作。这种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互动式讨论教学。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目前经济学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偏重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另外,学生本身也往往只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结论,不注重积极思考。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互动式讨论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如在介绍机会成本理论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青年人不接受或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问题。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4.运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图表、图形多,多媒体教学将诸如文字、图像、声音或视频等媒体资料综合运用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再加上大多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多媒体教学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将本课程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凸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一些知识点展现为一个过程,让学习者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当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即时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借鉴其他高校教师精品课程上的相关资料。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采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即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 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84

[2]韩可卫: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242~243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7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17-03

《西方经济学》是成人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先修课程。它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其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方法,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实践的总结。如何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西方经济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准确地将其运用于当前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中,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对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从本质上讲,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一)学科体系完整,流派众多,综合性强

《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由众多经济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内容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学科体系完整,综合性强。就其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流派。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均衡价格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它以个体经济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等方面探讨了生产者行为与消费者行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利用的问题,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论,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整体,分析方法为总体分析,从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内容。另外,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各个流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及政策建议等,比如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中,有些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因此需要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但是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难于区分差别。这就对成人学生的课后消化吸收和对理论体系的掌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抽象化,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较多

《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的分析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较多。通常先建立假设条件,排除一些非主要因素和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框架,如弹性分析、市场结构分析、IS-LM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数学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推导大量出现在教学内容中,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数学化倾向。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直观地解释了《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但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三)实用性和客观性较强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基本理论是从经济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或者说每一种理论流派的产生总是建立在对某一种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得出相应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客观性。

(四)内容不断深化与扩展

《西方经济学》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诸多学科存在紧密联系。并且,随着西方经济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发展,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如博弈论、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作为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已纳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

二、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缺乏,应试目的明显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实际的知识水平不如普通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得他们掌握知识方面相对缓慢面对《西方经济学》这种基础学科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非常吃力。目前,大多数学生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这类基础学科缺少兴趣,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由于课程期末考核仍以笔试为主,所以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庞杂,缺乏专业针对性,未能体现个性化教学

首先,《西方经济学》涉及的内容庞杂,覆盖面广,较为抽象。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熟悉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内容越来越多,受自身数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成人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并且《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讲究前后的连贯性,比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学习没有掌握好,就会影响后面对完全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供需分析的理解,成人学生学习时间不多,而又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会因为前面知识点的遗漏或理解不好,影响课程后面的学习。

其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西方经济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是作为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数教师各专业的授课只是讲授教材知识点而不注意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各专业在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上趋于相同,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第三,多数情况下,没有体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成人学生基础不同,学习时间不固定,能够从头到尾坚持把《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掌握下来的学生不多,往往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缺课等原因而缺少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后具有连贯性,这样前面知识点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另外,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知识储备不同,专业需求也不相同,多数情况下,成人高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

(三)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多数是在职学习,学习的起点不同,学习基础也不相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知识点存在前后的连贯性。对成人学生来说,学起来较抽象,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而学习、工作和家庭又面临诸多时间上的矛盾,导致对课程大多数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成人的课程学时有限,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主要依靠教师课程讲授,虽然中间也可能插入案例、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的讨论,但课上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不能起到很好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目前在大多数成人高校中仍然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即一般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忽略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考察。学生应付考试,通常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常常死记硬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和探讨。本文认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开设课程

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本专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性教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市场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充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中尽量避免占用过多时间用于高深知识的讲授,而应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有选择性地讲解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知识与理论,比如供求规律、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等都应重点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需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由教师单方面举例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分析过程,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所学理论和工具分析问题,不能忽视师生的互动,只有注重互动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中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几乎都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设置的,但是各专业有自身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课程中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例如,财会类专业应该加强运算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课后训练,营销类专业应该对供求价格机制、市场结构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因材施教设置课程,才能让成人学生利用除工作、家庭之外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合理利用多种媒体

成人学生能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管理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信息的导航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听课,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失去兴趣,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课时里采用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需求,确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制定尽可能的灵活和多样面的课程学习目标。

为了解决成人学生工作生活与课程学习的矛盾,应该广泛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除了《西方经济学》文字教材以外,还应包括音像教材、网络课堂以及其他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图形图像较多、数学模型较多,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除了课堂讲授以外,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采用网上预习、自习、自测、答题、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

以成人学生为中心、以媒体学习方式为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开展个性化教学将大有裨益。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上课程论坛

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案例、新闻、宏观调控政策等。学生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进行学习,并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双向沟通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较好地满足,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在网络外的面授教学应重点放在方法、思路、重点的辅导上,而学生网上学习重点应放在自学、交流、深化和拓展方面。

开设网上课程论坛,可以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成人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很多学生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全吸收和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的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疑问。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建立新型考核体系

《西方经济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用期末考卷作为评价尺度,不注意对成人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效果的考评。单一采用期末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评价。对成人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分别占据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平时测试作业的形式呈现,在学习的每一阶段均有考核。终结性考核则可以打破笔试的形式,采用“开放式”案例讨论的形式,结合成人学生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按学习小组分别以论文、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报告可以考核出成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从而考核出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培养了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社会经济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仁坤.远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侯荣华.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3]曾凡仙,彭俊华.函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西方经济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2).

[4]林素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职大学报,2007,(1).

[5]张会东.从《西方经济学》的授课谈电大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

[6]文岚.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7]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俞培燕.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3).

[9]吴松飞,刘宝.高职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4).

[10]王雷.西方经济学教学心得[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篇8

【关键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与经管类的其他专业课有着紧密联系,如会计学、财政学、市场学、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完全脱离西方经济学。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析,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理论体系庞杂,系统性较强

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用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探寻国民收入稳定地以较适合的速度增长。每一部分都有很多的概念和理论,而且紧密相连。除此之外,西方经济学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众多经济学流派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虽然丰富了西方经济学内容,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但也给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2、研究方法众多,理论较为抽象

西方经济学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长期与短期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系。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是通过剔除现实中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达到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目的,因此理论性很强且抽象,并且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与证明,甚至很多时候还要通过图形来分析解释经济问题。

3、教学目的多层次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的难度不同,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确定及教学深度也不同。初级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全面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中主流的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为学生在经济学的继续学习中提供比较扎实的知识储备,目前国内较多高校本科都是以这个层次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中级西方经济学是在初级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较详细地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相关经济模型与数学推理来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目前国内只有部分高校本科把词层次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高级西方经济学则是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思想,真正做到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难度大,学生基础差

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逻辑性强,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所以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层次不齐,数学推导能力不强。在很多高校西方经济学常常会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此时学生的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不能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较强的数学基础,带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致使很多学生都觉得西方经济学晦涩难懂,失去学习的信心。

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课,几乎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有这门课,所有专业都学习一样的内容。但不同的专业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要求和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差别,就不能因材因需施教,影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是要使学生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但是现在多数高校中选取的教材中很少有联系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的案例分析,有些教材是国外经典教材的翻译,里面有大量的国外经济案例,有些教材是国内学者编写的,知识点梳理明晰,逻辑性较强,但又缺少经济学案例,即便有也是国外的案例居多。所以很多学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之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国内经济运行的情况。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概念较多,而课时却很有限,所以多数老师还是主要采用讲授法。西方经济学中又有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图表,单纯的讲授法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讲了很多,学生真正理解的却很有限,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局限于经济学知识点的学习。现在高校基本上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它可以将文字,图表,动画甚至视频都融入教学中,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但有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传统板书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得了解图形的推演和数学模型的推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老师启发下进行思考。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各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上多数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卷中多以客观题为主,即便有主观题,为了阅卷标准化,也会根据答案的要点给分。这样就会使教师教学会着力在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也重在知识点的学习,甚至有的时候会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不利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真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寻

1、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和时间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人为地调整,课时也应该根据需要差别对待。对经济学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要分配较多的课时,选取系统性较强的教材,对经济学原理进行较深入的讲解;而对经济学知识要求不太高的专业课适当分配较少的课时,选取实用性、浅显易懂的教材,使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时间安排上也要考虑衔接性,西方经济学应安排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之后,这样能够使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增强教学效果。

2、革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积极性,革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尝试采用提问、讨论、启发式、专题辩论或案例分析等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加入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讲解,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到的知识能灵活运用于实际中。教学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3、考核方法多样化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课程考核的方式就应该与教学目的相一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考核时不能只关注知识点的考核,还应该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试卷中,要多加入主观题目的设计。考核总成绩中即要包含试卷分数,还应该包含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上课时的课堂表现、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志刚.独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

[4]贺景霖.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2)

上一篇:电影和戏剧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