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婚礼誓词范文

时间:2023-03-11 07:22:03

西方婚礼誓词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结婚誓词;西方婚俗文化

在西方国家,新人结婚都要宣誓,英国威廉王子结婚也是如此。大多数新郎新娘要在婚礼上起誓。誓词或由教会规定,或由新娘夫妇自己撰写。起誓虽然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但它是扇硕曰橐錾活一辈子的坚定承诺。婚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所在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及其审美观、价值观、伦理观、宗教观等。传统的西方婚礼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因素呢?

一、交付新娘

当《婚礼进行曲》响起的时候,新娘通常由她的父亲陪同进入婚礼现场。到了教堂的圣坛前,由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付给已经等在圣坛前的新郎。这种交付新娘的动作缘起于买卖婚姻,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新娘都是卖给而不是交给她们的丈夫的。现在,在婚礼上由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付给新郎的动作象征着妇女地位的改变――由父亲的好女儿变成了丈夫的好妻子。

因此,当我们看到誓词中大主教说:“谁将此女人交出,嫁与此男人为妻?”时,凯特父亲将凯特的手放到大主教的手里,然后大主教将凯特的右手放在威廉手里。

二、三位一体

基督教的基本观念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和圣灵是一体的。早期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人们总难以理解上帝、耶稣基督以及圣灵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因此纷争不断。一直到公元后325年召开的尼西亚宗教会议上,才确立了统一的解释:上帝只有一个,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不过完全居于同一本体。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尼西亚信经”。 通俗地说就是圣灵和上帝及耶稣具有同等的地位,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也是神,他们都共同来自一个上帝。三个都是无始无终、共同永恒、一致平等。圣父是完全的上帝,圣子是完全的上帝,圣灵是完全的上帝。所以根据西方婚礼上的习俗,新郎要将戒指先后触及新娘的这三个手指。触及拇指时说,“以圣父之名”,触及食指时说,“以圣子之名”,触及中指时说,“以圣灵之名”。最后说阿门,便将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

三、戴戒指和吻新娘

结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第四个手指是因为古代的西方人认为有一根血管或神经从这个手指通往心脏。在互赠戒指后就是新郎亲吻新娘。在西方,吻新娘一直是婚礼的组成部分。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接吻是传递能量或“灵魂”的一种方式。婚礼上的亲吻不但意味着婚礼的完成,也象征着新娘地位的改变。当新郎撩起新娘的面纱,接触新娘的嘴唇时,他事实上向世人宣告接受新娘为自己的妻子。

在西方订婚戒指一般都是用钻戒,因为钻石的坚硬和光芒代表了男女双方永恒的爱情和幸福。在威廉和凯特的婚礼上,我们看到新郎穿着无尾夜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而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在威廉和凯特的婚礼上,我们看到凯特妹妹手持花束跟在凯特身后。在西方,一般男傧相是新郎的随从,他们的职责是为客人引座并在仪式中陪伴女傧相进入教堂。主要男傧相是新郎的贴身随从。他的主要职责是替新郎保管戒指,当新郎向新娘赠戒指时,递交给他,并在婚礼后的婚宴上首先发言。古代曾有抢婚的习俗,男人若想娶妻,需要到其他部落去绑架一个女人。做这事要冒很大风险,所以需要一个既有胆量又有力气的朋友来帮忙。这个朋友后来演变成主要男傧相。女傧相们的职责是帮助新娘梳妆打扮,并将新娘的随身物品带到她的新家。持花女孩一般是姐妹二人,同样穿戴,她们手持鲜花走到新娘前面。她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活跃婚礼的紧张气氛。新娘在婚礼结束以后,把自己的花束抛给聚集在那里的未婚女子。鲜花象征着新的生命,按照古代的婚育礼仪,刚刚“被人摘走的鲜花”――新娘,要把象征自己已经改变了地位的花束抛给聚集在那里的处女们,以表示她祝愿她们好运气,表示部落会继续繁衍下去。现在人们认为,在婚礼上,得到新娘的花束的女孩子将会在同伴中最早结婚的。婚礼结束后便是招待会,举办婚宴和舞宴。婚宴上新人会合切结婚蛋糕。据说,夫妇合切蛋糕会吉利。舞宴开始时,通常由新娘和新郎跳第一支舞曲,他们在跳时,所有的宾客都应观看、喝彩。按照传统,新娘也会同父亲跳一支舞。有时,新郎会在他们跳到一半时夺过新娘,以示新娘离开父亲同丈夫开始新的生活。

传统的西方婚礼通常在在教堂举行,由牧师或神甫主持。一般人都会选择这种形式即使新人没有。也有些人会举行世俗婚礼,即由地方官或他人主持领取结婚证书。如法院婚礼,婚礼在当地法院进行,由法官当证婚人,新郎和新娘穿着普通衣服,不办宴会,不请客人。也有的人标新立异,举办各式各样的婚礼如在户外风景优美的地方结婚,还有些人甚至以跳伞、蹦极、潜水等独出心裁的方式举行。

参考文献:

[1]高福进.由独享到共有:西方人的习俗、礼仪及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 婚礼文化 差异 交融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但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进行交流,学习并代代相传的总的积累。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婚礼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婚礼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显示了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都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本身的重视,所以,没什么可忧虑的。

一、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探源

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为五伦。《易・系辞》中提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后人进一步发挥以婚姻为契合“天地之道”的“人伦之本”,伦常礼义、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所措”。西周生在五伦之重“夫妇”,提出“贤德妻房”,“第一要紧”,隐含婚姻为伦常之本的传统观念,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也使婚姻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天作之合”;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台”;又有俗语所谓“五百年前结成因”,在冥冥之中有月下老人以赤绳系足。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相安无事。但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观。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熔炉中,它早已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天作之合”的婚姻观也是出于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归本于天思想。“八字命相”:世俗传统婚姻还重“八字命相”,举荐“才貌双全”。忌讳“三、六、九冲”、“龙虎斗”等。又有说法“只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二、西方婚礼文化及其起源

中方和西方婚礼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氛围不同。中式婚礼要求有热闹的气氛,人气越旺越好,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结婚是件高兴的事,一定要热热闹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裕、人气旺的庭院或酒店;而西式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通常都是在教堂或其它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给人一种有条不紊的感觉,但也难免显得冷冷冷清清,同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心理完全相背。

神前的婚礼,在神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约定尊崇教义对婚姻的理解和规定。延伸到承诺和彼此生命赋予对方的神圣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们不容易对各种教义规定的教条敢于反叛和摒弃,特别是关于对婚姻的界定和教义阐述让信教的男女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止有教会家庭对他们的约束更有来自于心灵深处对神上帝的敬畏。从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教义讲解和誓词中都能找到佐证:婚姻是一种盟约,盟约又意味着一种结合,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耶稣也教导我们“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所以,新郎与新娘今天你们在上帝面前也在众人面前定这个盟约之后,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你们在言语、思想、行动中你们都要顾念到你们的另一半,让对方感受到你们是―体的。我们相信一个美满的婚姻,必定会经过许多的磨难,但是越经历磨难,你们会结合的更加紧密。因为神是你们爱的粘合剂。所以,我提醒你们,当他们的婚姻有出现伤痕时,你们要回到今天,回到你们立盟约的时刻,因为等下你们要回答那三个字,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三个字,因为这三个字是感动你们一生的三个字,是让在座的弟兄姊妹,来宾朋友为之激动的三个字,这三个字更是神为你们祝福的三个字。”

三、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婚礼是其一。这主要是来自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不同的思想和风俗的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的。但不论在哪个国家,婚礼都充满了祝福和笑声。

(一)中西方婚礼对比分析

提到中国的婚礼,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中国的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整个婚礼到处都充满红色,新娘戴着凤冠,披着霞披,盖着红头巾坐在花轿里,新郎骑着马,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而西方的婚礼就显得更为浪漫。白色的婚纱,笔挺的西服,白色的气球和庄严的承诺。在中国,许多民间婚礼的衣着饰物,凝聚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每一件饰物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寓意吉祥。传统婚俗中。整个迎娶有15个过程。首先男方要祭祖,然后出发迎娶,在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女方在出嫁时也有着很大的规矩。看来他们都要忙上一整天了。还有着独特的“三朝回门”,即在婚后等三天,新妇在夫婿陪同下,带着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随夫婿回家。

与中国相比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得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她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做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二)中西方婚俗分析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幽默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翻译

多模态话语分析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学者Barthes(1977)等开始打破单一的以语言为研究主体的话语分析,转向声音、神态、图像等符号资源如何体现话语意义的探究。国内学者张德禄(2009)指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符号资源达到交际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由四个层面构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即:文化层面、情景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多模态的文化层面是前提,文化渗透在情景语境层面上的交际活动中;同时情景语境决定着交际活动如何在内容层面上通过多种模态的协调并最终利用媒体工具来达到交际目的。如今多模态话语理论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如课堂教学、广告公益学等。陈曦等(2020)等认为翻译也出现“多模态转向”。所谓多模态翻译,指的是不同模态在翻译中的变换,比如手势、表情等符号资源也可用来解释语言这一符号系统。因此,对多模态翻译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系统地将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进行相互转化(王红芳、乔孟琪,2018)。电影作为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中字幕是传达电影情节的主要工具,属于多模态话语的一部分。因此在字幕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如何通过字幕准确地向本国观众传达出电影的内容,还要结合电影场景中音乐、手势和神态等非语言符号来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的影视效果(刘明玉,2021)。

二、多模态视角下《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字幕翻译与幽默效果体现

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将各种符号资源整合起来,使各种符号资源在意义构建过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吴雪颖,2009)。英国喜剧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不乏幽默色彩,本文将根据张德禄多模态框架的四个层面分析该影片中的字幕翻译,分析电影所想要传递的幽默是否能通过中文字幕翻译给非源语观众带来同样的感受。

(一)文化层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文化层面指整个社会所共有的意识形态(张德禄,2018)。电影作为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承载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走向世界。而每个国家无论是在思想文化还是在传统习俗上,都存在差异,这要求译者在翻译关于文化细节的场景时,要考虑到本土的思想文化和习俗。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喜剧片。影片主要通过四场婚礼与一场葬礼讲述了查尔斯和嘉莉的爱情故事,体现了独特的英式幽默。影片中涉及了英国传统婚礼的情节与对话,译者在翻译字幕时要充分考虑保留电影所要表达的幽默,同时还要考虑中国观众对婚礼的认知。(1)原文:Lookatyouinwhite.译文:你好漂亮。查尔斯与妹妹思嘉匆忙赶往第一场婚礼时,查尔斯夸奖思嘉的原英文字幕为“Lookatyouinwhite”。在翻译时,译者考虑到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婚礼喜红,白事喜白,中国的传统婚礼往往采用红色,而白色多用于葬礼。因此译者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句子译为“你好漂亮”,既符合中国的文化语境,又体现出思嘉的美;如果直接翻译为“看你穿着的白色礼服”,既不符合观众对中国传统婚礼的认知,会造成思想上的冲突,且与画面上的思嘉形成不了冲突,无法达到幽默效果。在画面中,思嘉因婚礼快要迟到,匆忙打扮,比较混乱,而查尔斯却夸她很漂亮。查尔斯的夸奖“你好漂亮”与思嘉匆忙拖着裙子狂奔形成反差,起到了幽默效果。

(二)情景语境层面

多模态语篇中的情景语境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这三要素构成(张德禄,2009),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主要是通过话语方式的变化来达到交际目的。Matthiessen(2007)认为,话语方式的变化也就是指语境中模态的变化,因此,对情景语境层面的分析可从意识形态、上下文内容、语境中模态的使用等层面展开(张德禄,2018)。在电影的情景中,模态的运用、上下情节的衔接、字幕的表达都会影响观众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因此要求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景语境中要素的变化,并结合场景中人物的表情、手势、背景音乐等多种非语言因素来对字幕做出改变,从而保证电影的连贯性。(2)原文:Gerald:tobemyawfulweddedwife.Bernard:tobemylawfulweddedwife.译文:吉罗德:为我的“可怕”妻子……伯纳:为我的合法妻子……这一场景的话语范围是吉罗德第一次以神父和朋友的身份参加婚礼,在该场景的情景语境层面上,话语方式从单一的语言拓展到表情和动作。译者根据上文情节得知吉罗德是第一次做神父,结合下幕场景中吉罗德念错誓词露出尴尬的神情、伯纳长吁一口的动作和莉蒂亚无奈的神情,在翻译“tobemyawfulweddedwife”和“tobemylawfulweddedwife”时采用直译法直接译为“为我的可怕妻子”和“为我的合法妻子”,既保留了源语的原汁原味,表现出原目的语的幽默,又便于观众对情节的梳理,明白吉罗德是因为第一次做神父过于紧张才会念错誓词,不会导致观众产生为什么在婚礼那么严肃的事情上神父会念错誓词的困惑。(3)原文:Charles:“Ghostsofgirlfriendspastateveryturn.”Charles:“IfIseeHenrietta,thehorrorwillbecomplete.”Henrietta:“Hello,Charles.”译文:查尔斯:“前任女友的阴魂缠绕不散。”查尔斯:“若再遇上汉莉雅塔,噩梦就完成了。”汉:“你好,查尔斯。”这段对话的场景是查尔斯在参加伯纳德和莉迪亚的婚礼时被安排与前任女友坐一桌;刚逃离餐桌上的尴尬却又碰到前任女友汉。英文字幕“ghostsofgirlfriendspastateveryturn”被译者翻译为“前任女友的阴魂纠缠不散”,而“everyturn”的本意为“每一次转折”,如果采用直译法将“ghostsofgirlfriendspastateveryturn”译为“在每一个转角都遇到了前任女友的阴魂”,这样的翻译会让观众产生困惑:明明上个镜头是在饭桌上受前女友纠缠,为什么是发生在每个转角处呢?因此译者结合上幕情景查尔斯与前女友坐一桌以及下一幕镜头转身遇到前任女友汉的情节,采用了意译法,将整句话翻译为“前任女友的阴魂缠绕不散”。同时通过查尔斯的预言果真发生在下一秒给电影增加了幽默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理解了字幕所要传达的内容。

(三)形式层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形式层面指通过不同形式的模态,比如听觉模态、视觉模态、触觉模态等多种模态之间的相互协调、交叉、互补来共同实现话语意义(张德禄,2009)。电影是典型地运用视觉与听觉模态的一种语篇,在视觉模态上主要表现为场景画面和电影字幕;而在听觉模态上主要体现为人物间的对白以及电影的背景音乐。因此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电影中模态之间的关系,将视觉与听觉模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根据交际者的实际目的来进行翻译,以确保影片的整体意义。(4)原文:(无)译文:远古时代的人们的足迹印在英国青葱的山岭而圣洁的子民在英国翠绿的草原上显现过那副神圣的面容曾照耀在阴霾密布的山丘上耶路撒冷在邪恶的试炼里兴建起来在第一场安格斯和劳拉的婚礼上,查尔斯在迎唱圣歌时因忘带戒指向朋友求助这一幕通过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相互协调实现情节的推进。在听觉模态上,由于圣歌的背景音乐是神圣而严肃的,查尔斯无法直接使用语言来进行求助,从而利用视觉模态中身体语言来表现。比如,运用手指无名指的手势、夸张的咧嘴表情等动作吸引朋友注意力来成功借到戒指。而在字幕上添加对圣歌的中文翻译,主要是因为对于源语观众而言,这首圣歌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在婚礼上使用的圣歌,此时没有字幕就能衬托婚礼的神圣和查尔斯借戒指的混乱场面的对比,体现出电影的幽默。而中国观众对于英国婚礼的圣歌一无所知,如果没有歌词的字幕翻译,观众只能感受画面的场景,无法体会到查尔斯在神圣的场合下借戒指的艰难,因此借助中文字幕的增加突显出对比,增强幽默效果。

(四)词汇层面

多模态的词汇层面主要探讨语言和图像在体现语篇意义时所起的作用(张德禄、穆志刚,2012)。电影在词汇层面上表现为字幕和画面的内容,电影字幕往往根据画面的变化采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来达到幽默效果,吸引观众。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在字幕翻译中最大特点是根据特定的画面场景在使用粗俗语、比喻手法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5)原文:Charels:Fuckit.Scarlett:Fuck.Charels:Fuck.译文:查尔斯:去他的。思嘉:该死。查尔斯:见鬼。查尔斯与思嘉参加第一场婚礼时,因快要迟到重复说了好几个Fuck,通过粗俗的用语表现出自己的慌张愤怒。译者在对“Fuck”进行翻译时分别译成“去他的”“该死”“见鬼”,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但又使用同义词而非同一词来保持源语文本的特点,传达出源语的精髓。这一场景通过两人慌张的画面与粗俗的言语不仅体现出查尔斯慌张赶去参加婚礼陷入混乱的局面,还让观众感受到查尔斯与思嘉的手忙脚乱,增加了剧情的幽默感。(6)原文:Scarlett,you’reblind.Shelookslikeabigmeringue.译文:你一定是瞎了眼,她像一大团棉花糖。第一场婚礼上,菲奥娜在回答新娘是否美丽的原话为:“Scarlett,you’reblind.Shelookslikeabigmeringue.”译者保留源语的比喻手法,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将西方点心中的原料“蛋白糖”译为“棉花糖”。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词汇意义上“蛋白糖”是个陌生词汇,在观影过程中,如果遇到晦涩难懂的词汇,绝不是一个很好的感受,因此,译者将“meringue”意译为简洁易懂的“棉花糖”。而菲奥娜说新娘像个棉花糖,完美地结合了画面上新娘穿着白色蓬松的婚纱的场景,产生词汇和场景对比衬托的幽默效果。

三、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剖析译者是如何从文化、情景语境、形式、词汇这四个层面对电影《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进行字幕翻译的,通过字幕的翻译再次向目的语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英式幽默,有助于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同时基于前文对多模态四个层面关系的阐述,即:文化层面是前提,表现在情景语境的交际活动中;情景语境决定着内容层面如何通过多种模态并利用媒体工具进行交际。本文认为多模态的四个层面是相互联结、层层相关的关系,比如例子中婚礼圣歌字幕的增译部分同时体现出形式和文化层面。因此,多模态视角下的字幕翻译有利于译者更全面地把握影视作品的完整性,将电影更好地呈现给目的语观众。

参考文献

吴雪颖2009《基于改编电影的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式探析》,《影视教育》第22期。

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国外语》第6期。

张德禄、穆志刚2012《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探索》,《外语教学》第3期。

张德禄2018《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现代外语》第6期。

王红芳、乔孟琪2018《试听翻译、多媒体翻译与多模态翻译:辨析与思考》,《外国语文研究》第6期。

陈曦潘、韩婷、潘莉2020《翻译研究的多模态转向:现状与展望》,《外语学刊》第2期。

刘明玉2021《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花木兰>字幕翻译》,《宜春学院学报》第4期。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4篇

婚礼筹备阶段

1.协助新娘进行婚礼相关事宜的筹备与策划

还记得《老友记》里莫妮卡结婚,身为伴娘的瑞秋都做了什么?没错,她不仅和莫妮卡一起对着那个厚厚的粉色记事本“钻研琢磨”,还负责邮寄婚礼请柬。

在婚礼筹备过程中,你可能需要帮助新娘做这些事情:考虑宾客名单、挑选并邮寄婚礼请柬、婚礼小道具的购买(比如整蛊新郎道具、趣味小道具等)、挑选并组装宾客回礼等。甚至当新娘犹豫不决时,你还需要为她的婚礼风格与布置出谋划策。

2.陪同新娘挑选礼服,试穿伴娘服

和闺蜜一起挑选婚纱真是件太值得高兴雀跃的事儿了!当试衣间的幕布拉开,你看着自己最亲爱的姐妹突然间有了小女人的娇羞与幸福,那份荡涤心间的感动无可比拟。而且,西方经典的“FirstLook”环节在中国也日渐流行开来,连著名婚纱设计师兰奕都曾说过“让老公在婚礼现场才看到身着婚纱的新娘,效果最好!”甚至,如果出现疲惫的老公在等待你试纱时呵气连天,那可真是大危机。因此,由伴娘陪同挑选婚纱是最棒的选项。

确定好婚纱礼服后,需要为伴娘们挑选礼服。建议根据季节、婚礼主题、人数等因素进行选择,款式各异的同色短款礼服俏皮甜美,长款礼服则显端庄优雅。可如果回忆起来,相信你们只会记得那天试礼服时,闺蜜们嘻嘻哈哈笑做一团的美好时光。

3.为新娘举办婚前单身派对

《老友记》中,莫妮卡的单身派对是标准西方式的“脱衣舞郎”加“酒精”。或许你们还无法接受如此热辣性感的单身派对,那么来一场角色扮演主题派对,或者与闺蜜们享受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也是很棒的选择。

4.参加婚礼彩排

我们建议新人、伴娘伴郎、主持人和婚礼策划督导一起,举行一次简短的婚前仪式彩排。很多新娘、新郎们都低估了自己在婚礼当天的紧张心情。提前进行仪式彩排,不仅会降低新人们的紧张度,也会让伴娘伴郎们提前知晓婚礼当天的注意事项和仪式过程进场、退场的走位,能够更好的保证婚礼当天仪式进程的完美。而且通过彩排,你也可以确认婚礼当中的每一个负责人,当新娘有任何事宜需要沟通时,你可以准确的找到负责人并传达新娘的想法。

婚礼当天

1.帮助新娘换装

看起来美美的婚纱,其实穿着起来非常麻烦,帮助新娘换装是伴娘非常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现在通常有出门纱、仪式纱、敬酒礼服三件,保管好衣物并确认每一件衣物的内衣、配饰、高跟鞋等,极其需要你的细心出马。如果新娘的仪式纱是华丽的大拖尾,随时为她整理头纱、拖裙尾,让新娘时刻美丽动人。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新娘需要上厕所时,请一定要帮她提婚纱,防止弄脏衣服,没错,闺蜜间的亲密感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们是鬼马又二货的属性,选择这时来自拍绝对棒棒的。

2.设计抢亲小游戏、藏婚鞋

如果婚礼上有抢亲环节,那么“为难新郎”的任务,伴娘当仁不让。往往此时,婚礼摄影师是最背后冒冷汗的那一位:平日都是那么优雅文静的小姑娘,整蛊新郎的手段竟如此花样翻新、招招见血。从吃芥末、吃柠檬的食物挑战,到对嘴俯卧撑的体力考验,或者撕腿毛的忍受力等。要注意的是,游戏应点到为止、娱乐即可,别因为玩的过high耽误整体时间计划。

3.帮忙接红包、打红伞等

新人向父母敬茶,父母送红包后,新人接过表示感谢,递给伴娘保管。因为拿着红包拥抱父母不仅被视为不够礼貌,而且还有其他拍照等活动,新人拿着红包较为不方便。总之,在整个婚礼仪式当天,你要以新娘的方便为方便。

4.保管戒指,宣誓时接过新娘的手捧花

新人宣读各自婚礼誓词时,伴娘要接过新娘的手捧花。在交换戒指时,将新郎戒指递给新娘。而在新娘落泪时,是否递上纸巾,最好与新娘、策划师或摄影师商量。因为有的认为递纸巾是贴心的行为,而有的认为纸巾让新娘更为尴尬,画面构图也不好看。

5.其他事宜和婚礼急救包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场婚礼都不同,除以上几项基本都会遇到的事情,还有其他可能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面对。由此,每一位策划师都会建议伴娘准备一个“婚礼急救包”。这个包里所准备的东西会让你们平稳不惊的面对每一个可能的小意外。

婚礼急救包:

针线包、安全别针、双面胶(为裙摆褶边准备)

透明指甲油(如果丝袜刮坏可修补)

医药包(创可贴、防中暑药、抗胃酸药品等)

鞋贴(防止脚起泡)

眼药水、备用隐形眼镜、备用药水

去渍笔、止汗喷雾、瓶装水吸管

口腔清新喷雾、防静电喷雾、健康燕麦饼干、巧克力

纸笔、小梳子、纸巾湿巾、发夹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婚礼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09-02

“死生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c子偕老。”婚姻,是人伦之首,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婚姻几乎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件人生大事。婚姻习俗也就衍生出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作为一种男女双方在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几乎存在于每一种社会文化中。

一、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1.中西方婚礼服饰对比

中国礼服较为喜庆,西方的则更浪漫庄重。中西方的传统婚礼服饰都很好地展示出了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以示喜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冀,预示着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从诗句中不难看出新娘礼服上通常都绣有图案,新郎衣服上的暗花和刺绣要与新娘的服装相搭配。中国神话中占重要地位的龙凤图案在传统婚服上当然也必不可少,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龙象征男性,凤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富贵吉祥。中国服装文化在穿着上强调统一,习惯于不突出个性,不强调用服饰体现人体曲线,所以无论是女士婚服还是男士婚服都十分宽松。并且在婚礼当天,新娘还要以红色盖头遮面,象征着小两口从此鸿运当头。婚礼结束后盖头由新郎用秤杆挑去,取意“称心如意”。

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除婚纱外,新娘的服装配饰还包括头纱、手套和捧花。白色婚纱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后来亦成为了财富地位的象征。直到上世纪初,白色婚纱又演绎成圣洁、忠贞、高雅的象征。以致再婚的女士不可以再穿白婚纱,需穿其他颜色的婚纱以示与初婚的区别,从而奠定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传统的西式婚礼上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与新娘的婚纱相配的则是新郎笔挺的西装。同时,西方的婚礼服饰以展现人的形体为美,在服装造型上通常贴身修形,彰显个性。

2.中西方婚礼色调和氛围对比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着吉祥喜气。过年过节要张贴大红对联,送贺礼要用红纸包裹,婚礼上红色也是无处不在,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色的绣鞋,红色的盖头,到处张贴着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热闹红火。虽说现在有些婚礼形式逐渐西式化,但中式婚礼热闹的气氛并没有因此改变。结婚越热闹越好,通常都是从浩浩荡荡的迎亲开始就已经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象征着纯洁,神圣。白色的婚纱,头纱,手套,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对白色的正面理解主要来自对很多美好白色事物的直观认知,如新出生的小羊羔,新飘下的白雪等。通常来说西方婚礼的氛围较为安静低调,所有宾客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注视着在神父面前完成结婚步骤的新人,整个婚礼过程安静而简单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严。

3.中西方婚礼地点和婚宴对比

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婚礼地点通常选在能热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空间开阔的自家场院里,而现代人们逐渐将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作为首选。在中国,婚礼地点一般与婚宴场所在一处,在举行完“三跪九拜”的礼节后,宾客们围桌进餐,畅饮热聊,热闹非凡,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人前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上的每位来宾敬酒以表感谢和欢迎。中国人讲究“排场”,因此婚宴显得有些铺张浪费。至于婚宴的费用,一般由男方出钱,但宾客所给的礼金也足以支付男方的婚宴,并略有盈余。

西式婚礼讲究神圣、简单,是“神前婚礼”。他们认为在神的见证下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因而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发誓: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do us part.” 从今往后,不论境遇好坏,家境贫富,生病与否,誓言相亲相爱,至死不分离。誓词后新娘新郎将放在《圣经》上的两枚婚戒互为对方戴上。整场婚礼简单安静且浪漫。少有中式婚礼的热闹。婚礼仪式过后, 经常会举行招待酒会,采用自助餐形式, 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吃多少取多少, 不会造成浪费。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 因为在西方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费用。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春秋战国起,儒家思想就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它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仁孝”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孝经》中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作为诸德之本要求:听从父母安排教诲;心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承担血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古代人在结婚时一直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在今天中国,“父母之命”仍然在年轻人的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婚姻择偶上往往会有父母、长辈的参与,这种思想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中便有直接体现。在《礼记・昏义》中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及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中,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两个家庭,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婚礼过程中的三拜九叩,“拜天地”“拜高堂”“拜家祠”等婚礼习俗都体现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儒家思想中一直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所以在传统婚姻观中子嗣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成为中国传统婚姻选择的重要目的。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确立了父权、夫权的牢固性,实际也规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在西方,人们的很明确,浓厚的宗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他们的婚礼是按照信仰的宗教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在基督教中,婚姻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同时,婚姻象征着神的爱护和祝福,是人们感受神的恩赐的重要方式,是神圣而又美好的。正因如此,人们通常会选择教堂作为婚礼地点,希望在上帝的见证下完成婚礼。在《创世纪》的第二章十八至二十四节有着这样的启示语:“耶和华神说:那人单独不好,我要给他创造一个相称的助手……因此人应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在基督教的思想里,男女双方的婚姻应该独立于其原有的家庭而存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才产生了新娘由父亲引导,交给新郎这样的婚礼习俗。而白色在西方是一种极具宗教色彩的颜色,白色的天使代表正义,白色的百合代表纯洁与高贵,而很多白色的动物也常被选作献给神的祭品。因此在西方传统婚礼上人们会选择白色作为主色调,象征着虔诚圣洁,新娘也会身穿白色的婚纱。并且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西方的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自由。它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意志。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婚姻中没有父母、家庭过多的干涉与参与,父母对儿女的婚姻也没有决定权。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的文化思想也在不断地碰撞融合,现在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在结婚时以西式婚纱替代了凤冠霞帔。在现代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学习到更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科教文汇,2008(8).

[2]刘丽萍.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

[3]廉庄妍.――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源[J].科教文汇,2009(3):223-223.

[4]潘晓梅.婚俗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2008(3):160-173.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6篇

一辆由荷兰制造的“超级公交车”,“搭乘”大型喷气式客机抵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款公交车造价大约1120万美元,最高时速250公里,可搭乘23名乘客。这款公交车呈深蓝色,长15米、宽2.5米、高1.65米,外形类似一辆超长版“兰博基尼”跑车。

按计划,超级公交车将在阿布扎比和迪拜之间运营。两地相距120公里,届时车程不到半小时。超级公交车在城区以正常速度行驶在普通道路上,接运乘客;驶出城区后,它会驶上专用混凝土双车道,加速至时速250公里左右;抵达目的地城区后,它会减速融入当地交通网。

十岁女孩登顶美国第一险峰

身高120厘米,体重25公斤,10岁的美国女孩斯特拉・诺贝尔在爸爸的带领下成功登顶美国最危险的山峰海拔4344.7米的朗斯峰,成为朗斯峰最年幼的登顶者。

朗斯峰山顶终年被冰雪覆盖,虽然海拔只有4344米,但因为山体有垂直90度的悬崖峭壁,被称为“美国第一险峰”和“珠峰训练营”。

从早上6点到傍晚6点,经过整整12个小时的努力,斯特拉和爸爸弗雷斯特成功登顶朗斯峰,并安全地返回。

法国将向可口可乐征收“肥胖税”

法国政府将向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含糖软饮料征收“特别税”,这笔资金将用于补贴法国本土农民的社会保障,同时引导和控制公众的健康状态。

这项征税法案将于2012年元旦开始在全法国施行,将为政府带来3.7亿欧元的额外收入。以可口可乐和芬达汽水为代表的可口可乐公司将首当其冲,因为其常规饮料中含有大量糖分。可口可乐等含糖软饮料将被征收1%的“肥胖税”,也就是说每瓶可乐将被加收2欧分。

德国的“蜜月屋”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安贝格镇有一座“世界上最小的豪华旅馆”安贝格旅馆,也叫“蜜月屋”,至今已有283年历史。旅馆共有7 层,每层楼都有一个主题房,但房子的宽度只有2.5米,全部使用面积只有53平方米,每次只能入住两名房客,入住一晚包餐点总共要240欧元(约合人民币2036元)左右。相传任何一对情侣只要新婚之夜在这里度过,就能白头偕老。世界各地的情侣纷纷慕名而来,该旅馆的预约呈现爆满状态,最早入住也要等到2012年以后了。不久前,这家古老的旅馆已经荣升为五星级的旅馆。

老贝遭遇“小妞加油党”风波

9月份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民众支持率只有24%,创历史新低。“病急乱投医”的老贝,于是想出了为自由人民党改名的昏招。贝氏宣称:“我们得把‘自由人民党’的名字改掉。我听取了民众的意见。比如有人跟我说,‘小妞加油’这个名字最有前途。”

结果,这个名字不仅招致许多选民的反感,也在意大利政坛引起轩然大波。反对党嘲讽贝氏此言极好地“总结了贝卢斯科尼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手段”。就连贝氏的左膀右臂芭芭拉・萨尔塔马丁尼也表示,这个笑话“不合时宜,一点都不好笑”。

墨西哥首都拟推临时结婚证

在西方人的婚礼中有一句誓词,“从今日起,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你、珍视你,直至死亡。”可是到今年底,这句誓词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婚礼上可能不会再听得到。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议会的部分议员提出了一项立法提案,那就是允许新结婚夫妇申请“临时结婚证”。如果两位新人在结婚证到期时感到夫妻生活幸福,可以去办理“延期”手续。但如果两人婚后生活不和谐,“临时结婚证”到期后不再延长,那么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自动解除。“临时结婚证”最低期限是两年。

英夫妇改建双层巴士当新家

由于经济拮据无钱购房,来自伦敦南部克罗伊登的夏普一家人在网上购买了一辆报废的双层大巴,并将其改造成了一间四居室。

男主人阿瑟・夏普现年37岁,曾是一名公交车司机,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的失业救济金;而女主人莉萨・卢克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7篇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英语课堂活动实践”课题,本组计划开设了这样一堂教研课。我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预备级2》中Unit 6“Wedding Parties”一文,开讲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以Cyprus(塞浦路斯)婚礼为代表介绍西方婚礼文化,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理解练习,并进行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教学活动设置基于ESA英语教学法原理,基本上按Engage(投入阶段)Study(学习阶段)Activity(活动阶段)的直线顺序展开。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知道每一节课都各具特色,由不同的阶段组成。每节课的重点可以是语法、词汇、阅读或写作。它可以包括听说活动或者集中讲解新的语言点或者集中复习。每节课达到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教师、学生和当时的教学实际。

如果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进而能融入课堂的学习过程,甚至能从中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往往进步比较快,学得比较好。作为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堂不但要有高质的知识含量和教育内容,还要力求趣味横生,令人愉悦。要做到这一点,精心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

准备一节英语课时,下面三个要素非常重要:

E―Engage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S―Study学习

A―Activate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

ESA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可以灵活多样,这三个环节的顺序并不是不变化的,一堂英语课中可以使用多个ESA组合。在我的课堂上主要应用的是直线型教学模式:Engage(投入阶段)Study(学习阶段)Activity(活动阶段)。

Engage(投入阶段)这一块,实际上包括英语教学中的热身练习(Warming-up)和导入(Lead-in)。这一阶段一般设置在教学的开始。原则上力求丰富有趣,贴近学生熟知的事物,直观易懂,易于操作。在热身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歌曲、图画、游戏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松散的状态拉到课堂上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实际上是让学生调整状态的开胃片。

因为课文讲得是塞浦路斯的一场传统婚礼。我的热身活动是通过投影仪打出一幅地中海东南部、以塞浦路斯岛为中心的英文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迅速找出塞浦路斯。学生需要把分散的注意力从喧闹的课间活动集中到课堂,通过寻觅、辨识等步骤,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进入导入环节,我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婚庆和当代婚庆的场面,让学生讨论,并指出中国婚庆文化的发展变化。因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话题比较熟悉,所以,这一环节有利于唤起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能投入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把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导入有机结合了起来。

Study(学习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语言材料和相关的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教师可通过讲解语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语言规则,也可以让学生活动等。实际上,学习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只是在此相对集中一些。

首先,扫清词汇障碍。每一节英语课上,学生都有要学习的语言点或语言技能。每节英语课上,所讲述的语言知识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即有一定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应该系统地、有逻辑地讲授英语语言点、语言的构成和传授语言技能。例如:教师讲解词汇时,可以将每一课的词汇先进行汇总归类,可以按照词性、用法等分类讲解。然后用单词造句,并遵循句型语法逻辑。有条理、有逻辑的知识传授往往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是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先是快速阅读的训练,熟悉文章内容。然后,教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接下来是播放课文录音,训练学生英语听力的同时,让学生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并将答案进行组织归纳,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对文章理解程度。这样,在集中学习这一环节中,英语技能的听、说、读、写四个要素都进行了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Activity(活动阶段)环节,教师仅靠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语言是不够的。为了给学生自我开发英语技能的机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的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堂主角的味道。例如:英语课堂上最为普遍的听、说、读、写活动,还有一些英语课堂上的小游戏、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

在讲解课文时,我先在屏幕上投出一张图片――西方婚礼最为神圣、幸福和美丽的一刻:牧师站在新郎、新娘中间,引领一对新人进行神圣的婚礼宣誓。同时,播放着婚礼进行曲。通过这样的视听渲染,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为了趁热打铁,我又迅速打出一串经典的英文婚礼宣誓词,然后给学生时间准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牧师、新娘和新郎,再现这一神圣的时刻。有些学生还准备了道具,牧师找来了十字架挂在胸前,还学着图片上的牧师拿了本“Holly Book”,更有趣的是“新郎、新娘”还准备好了戒指。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不但学习和巩固了课文内容,而且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展其英语语言的风采,这种任务型练习活动,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鼓励效果,受到鼓励的学生往往能够学得更好。

如同我们学习母语时一样,语言的生成,多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方能水到渠成。学习英语要达到这种境界,活动不失为良策。由此可见,活动是课堂实践行为的工具盒,是课堂实践的指南。如果教师能利用好活动教学,寓教于乐,在英语教学上必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目的论 字幕翻译 特点 策略

一、引言

电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通过欣赏外国电影,可以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并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字幕作为影片对白的文字描述,对其进行翻译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优秀的字幕翻译旨在将原影片中的信息以最大程度且有效的方式传达给目的语观众,并为他们所接受,从而获得原影片预期的效果,从而加深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从上述描述中可看到电影字幕的翻译实践有很强的目的指向。

基于此,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作为电影字幕的翻译理论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字幕翻译作为特殊的文体翻译又有其自身特点,最突出的便是其时空制约性。因而在功能主义目的论关照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应该根据影片的具体目的,结合字幕文体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不同的预期目标。

二、电影字幕的功能主义分析

(一)字幕功能目的和特点

字幕可分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后者是指在保留影片原声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本文讨论的字幕翻译。从诺德针对文本功能意义划分的翻译类型看,外语影片的字幕翻译属于在新环境下创造影片与观众互动、具有交际功能的“工具型”翻译,以便让目的语观众充分了解源语对白信息,理解电影意境并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即由原声口语浓缩而成的书面译文,有其自身特点,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其受到时空限制。时间上表现为字幕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和画面信息和声音信息同步出现,密切配合;空间上具体表现在屏幕所容纳的字幕行数一般不超过两行,不多于35个字母(以英语为例),并预留2~3秒让观众能够看完,因为字幕一旦闪过后,观众便不能再次翻看(此处不考虑CD、DVD等放映中的倒退、快进和暂停操作)。此外,虽然电影字幕给观众在有限时空下最大化地接受话语信息施加了一定压力,但由于影片本身是一种声画像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观众在字幕中不能及时获取的信息能从电影其他因素中得到补偿,比如人物动作、表情及相关背景音乐等。基于影视字幕的这种瞬时性、空间性和综合性使得字幕翻译人员必须对目的语观众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准确预设,帮助他们以最小的努力准确获取最大化的影片信息。

(二)字幕翻译原则和策略

功能目的论关照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应遵循的最高原则是字幕翻译活动本身目的,按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也是由电影自身类型多样化决定的,而这种多元化分类也是功能目的论得以在字幕翻译中顺利实施并进行有效指导的基础。此外,由于电影字幕具有时空性和不可逆转性,具体字幕翻译活动中还应遵循简洁规范原则及保持和影片人物性格及情景一致的连贯原则。

缩减法是遵循上述原则最常用的手段,具体包括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其中的压缩性意译指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源语意义,但它不是毫无原则地压缩源语对白信息。压缩性译法并非不负责任地丢弃原影片中的话语信息,而是将其中不关联、不重要的信息进行灵活处理,其翻译前提是不影响影片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揭示。

(三)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跨越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呈现某一特定的社会生活现象,能折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说,每一部电影都带有特定的文化烙印。影片语言对白是该国文化最直白的体现,在字幕翻译中表现为众多文化词的出现。就文化差异而言的翻译方法目前有归化和异化。异化翻译主张保留源语语言特色和意象,但在字幕翻译中往往给目的语观众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令翻译对白生涩难懂。相反,归化的翻译方法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舍弃“异国情调”,代之以目的语观众熟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虽然减轻了目的语观众在信息接收和理解上的负担,但也削弱了目的语观众了解他国文化的权利,不利于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为此,笔者主张对影片中文化词的翻译,应在遵循具体的翻译活动目的下(比如是参与海外电影评奖还是参展,或是赢取本国票房等等),将归化和异化,通过最佳比例进行综合运用,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对白的艺术性和文化韵味又不损益目的语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理解负担。如在采用异化手段时可适当进行增益或解释性意译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补偿。笔者认为这种积极的、相互妥协的方式有助于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深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了解。

三、个案研究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英语电影,对白幽默讽刺,处处彰显着英伦风俗人情。本文选取了该影片部分台词译本,在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对该片字幕在翻译活动中采用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缩减法

功能目的论下的字幕翻译注重目的语观众的感受和反应,在这部英语电影的字幕翻译中,服务对象为中国观众,故需更多考虑中国观众的接受力,当影片中出现中国观众所陌生的词(句),但不译仍不影响其对影片台词的理解和欣赏时,译者可适当采用缩减法。同样对于影片中不影响观众总体把握的字幕信息可以采用压缩减译,以使翻译字幕达到简洁经济。例如:

(1)…isn’t in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字幕:……没有列在经文里

英国教堂式婚礼中主持牧师所说的话常引用自源语对白中的这本书,但对于不是基督徒的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不熟悉西方教堂婚礼仪式中的誓词,也不大可能知道这些誓词的出处,因此在字幕翻译中便可以省去书名不译,直接以笼统的“经文”代替即可。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喜宴》中美文化差异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它的内容和层次十分丰富,其中有中西方文化碰撞,旧传统和新观念的矛盾,亲情责任和个人意志的抉择,等等。故事既是一个同性恋青年的生活,其中许多问题又具有社会性。笔者认为《喜宴》是包括《推手》、《饮食男女》在内的“李安三部曲”中最杰出的一部。因此,笔者作此文,以《喜宴》为例,探究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故事概要

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所有的细节和活动无一遗漏,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然而繁华落尽,秘密浮现,一切纠结过后还是挂起了理解的彩虹。

二、和灵魂的压抑

在影片中,从喧闹的喜宴上看到了一个群体的性压抑,我们从伟同对父母的阳奉阴违的挣扎中看到了个性的压抑。

(一)性压抑

中国人婚礼上的各种“游戏”环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喜宴上,宾客们起哄让伟同吻威威,而我们看到两人当众接吻后坐下,赛门拿红色餐巾给伟同擦嘴还看了一眼双亲,当时赛门应该是隐忍的。在洞房里,密友们想出各种怪招,让新郎新娘当众调情,直至最后一刻,两人钻进被窝,衣服一件件地扔出来,宾客们才意犹未尽地散去。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金发碧眼的洋人们一脸迷茫,李安就凑过来,告诉他们:“你看到的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语破的。洋人们困惑依旧,而我们中国人早已心照不宣,也只有中国社会孕育出的人才能体味这句话的精髓。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保守的,中华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总不缺乏文雅的字眼来掩盖裸的“性”。在儒家“仁、义、礼、智、信”誉满天下、刻骨铭心的氛围中,“性”和“欲”是肮脏的、邪恶的、为人所不齿的。人们鄙夷婚前,即使结婚了也不可过度,因此,有人说中国人是集体性压抑。由此看来,婚礼则意味非凡:你所有的亲朋好友帮你见证,从此以后,你有了固定;从此以后,你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性。所以鲁迅说:“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的广告看,不甚留心。”而李安的聪明就在于此,要拍中国人的性压抑,还有比“喜宴”更合适的吗?任何一个闹过洞房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当众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二十多年对性敬而远之的中国人,在那一刻竟然能够如此亢奋的欣赏与被欣赏。平静后深思,中国人在平时承受着怎样的压抑,才能在那一刻形成如此扭曲的群体现象?再深思,发现所谓的性压抑从来不属于喜宴上叫嚣的男人们,而是他们的另一半。男人三妻四妾自古视为天经地义,而改嫁过的女人却要被辱为“破鞋”。古代用一个贞节牌坊让妇女付出一生来背负,即使到了现代,在中小将们也不忘把破鞋挂在改嫁女人的家门口。李安忍不住现身说法:“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但是笔者脑海中浮现出的只有菊豆、二嫫,那些渴望并敢于追求幸福的女人们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中一个个崩溃、幻灭,她们才是两千年来儒家伦理的受害者,战战兢兢地为男人守护着神圣的守宫砂。

在西方的婚礼上,洁白的婚纱、庄严的誓词、高雅的音乐,一切井然有序地铺开,绝对没有宾客们起哄让新人接吻,因为那是再自然不过了,新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拥吻,宾客也只有艳羡的份儿了。西方人的性观念是开放的,孩子到了十八岁,父母会介绍一些性知识、赠送一些成人杂志,我们在无数美国影片中也看到过父母与孩子探讨性问题。因此,西方的婚礼不像中国的婚礼,有一种深层的暗指――性生活的合法化,而更多的是以神之名,向自己的爱人作出庄严的承诺。

(二)个性压抑

伟同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严父慈母。父亲戎马一生,麾下管着一万多人,身为大少爷,伟同背负着父亲的期望,面对父亲的要求,他只能选择服从。母亲温柔慈爱、知书达理,细腻地呵护着他的成长,性情温和的伟同不忍叛逆,不忍伤母亲的心,所以他就做得正如其母所言:“怎么惯都惯不坏。”长大后的伟同到了美利坚那片自由的土地,心底冰封多年的种子开始萌芽,并且幸运地和赛门相爱。但父亲的期望、母亲的疼爱使他依然没有勇气坦诚,只能独自背负着沉重的担子二十余年,正如他最后的呼喊:“二十年,我一直活在一个大谎言里!”

有得必有失。中国孩子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占据着家中至高的地位,但同时也要按照父母设定好的人生模式走下去。中国的父母是普天下用心最良苦的,他们身兼数职:保姆、家庭教师、经济后盾,甚至出气筒;中国的孩子是普天下生活最辛苦的: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要听外语儿歌,幼儿园是双语的,小学是国际的,中学要为了考大学而学艺术。小学生拖着拉杆箱上学的情形可能只有在中国方可一见。

美国人以尊重个体、满足个体需要为出发点。父母没有权利把自己失落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孩子有权利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美国的教育是给儿童一支画笔,画心中所想,画心中所爱,凭其天马行空,只要表达了内心想法、展示了自我,总是能得到肯定和褒奖。而中国的教育则是给孩子画笔的同时附上一幅样品,只准临摹,不可创造,否则将被视为离经叛道。我们大胆地猜想,伟同的性取向与长年为期望和关爱所压抑是否有关?诚然,美国教育也有硬伤,校园枪击案件、青少年性病泛滥,无一不令人瞠目,但在鼓励孩子个性发展方面,我们不得不向他们俯首。

三、亲情和家庭观念

我们绝对忘不了那一幕:伟同去父母房间磕头,母亲拉着他的胳膊咬,父亲捶着他的胸口叫着“小胖”,但儿子早已不是那个趴在他肚皮上的毛孩儿,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早已脱离他们,却不忍心告诉他们事实的成年人了。也许所有儿女长大成人的中国父母看了这一段都会老泪纵横而未曾察觉,但儿女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么需要他们了,那种失落和抽空了灵魂几乎无异。正是如此难以撇清是非黑白的亲情,才让我们在新观念和旧传统里不知何去何从。李安对中国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更多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最大压力,往往就是亲情,因为那份血缘是一辈子都割舍不断的,无论有多痛楚,都要保留它。李安对中国人这种特有的情结表现得极为细腻,甚至带着些许残酷。父亲在楼上睡着了,伟同站在父亲面前,表情诡异,他平静、迟疑,继而手指颤抖地试探父亲的鼻息。那一刻他在想什么?父亲的生与死究竟哪一个是他更期待的结果?父亲长期管制形成的压力和对父亲深厚的感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两种力量此起彼伏,那一刻,甚至让他心中有了某种邪恶的念想。中国人视亲情为头等大事,三世、四世同堂仅为了图个热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家大业大了,没个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深入人心,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固定的角色和已成规矩的角色形象。

舐犊情深是普天下的通理,美国人对亲情的渴望和重视绝不亚于中国人,但是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却比中国人宽松、自由得多。美国人继承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思想的熏陶,加上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既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又没有中国传统的孝顺思想,同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家庭价值观。概括来讲,美国人家庭价值观可总结为:个人独立、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以每个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全家人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理想的权利,其他成员无权干涉。这种家庭模式恐怕是最适合视自由高于一切的美国人。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主编.美国家庭纵横[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www.省略/bbs/viewa.asp?id=156920

西方婚礼誓词范文第10篇

要了解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首要解决的是文化的概念,文化涵义深广,与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笼统说来,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文化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社会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内涵。

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紧密的关系,教师作为语言的讲授者在平时分工作中应该格外注意对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解、传授。我们虽然不能单纯地把语言视为一种交流工具,但不可否认,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最重要功能之一,而我们的语言教学也通常会把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那么怎样才算是成功的交际呢?是不是学生只要掌握的词语的准确意义、用法、句法功能,能够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英语语句就算成功了呢?笔者认为,这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的交际对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懂得如何用英语表达,却对英语社会的文化了解甚少,那么在交际过程中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用英语准确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难以避免误会的出现。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询问英美人士的年龄是一种禁忌,在我们的文化中却不是很重视这一点,如果我们只告诉给学生询问年龄用“howoldareyou?”却没有告诉学生不能随便问英美人士的年龄,那么在实际的交际中就很可能出现尴尬的情景。可见,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把文化教育与单纯的词汇、句法教学等结合起来,真正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另外,这些年来的大学外语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对英语语言国家存在误解或偏见,或者学生仅把语言视作交际工具时,学习兴趣会降低,语言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反之,那些对以英语语言国家和社会感兴趣,更愿意了解和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的学生,会对学习其语言具有更加浓厚的兴趣,随之而来的则是英语水平的提高。可见,语言与文化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育。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教学形式

作为英语教师,不论讲授何种课程,针对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英语文化教育。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英语文化学习,但绝不能把文化教育的任务全部交给一名教师、一门课程来完成;而对于数量更多的非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就目前而言并不现实,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渗透到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时机、手段、材料、设备等为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就是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都包含哪些内容呢?这一问题离不开文化的涵义,即我们提到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我们语言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的教育应该涉及到以英语为母语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是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民间故事与民俗、节日、生活方式、影视文学作品等。文化教育的教学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首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留心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知识,从教材中的一个小的知识点,扩展出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讲到了单词wedding,那除了讲解本词的意义“婚礼”,我们还可以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下英语国家的婚俗,可以选取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讲授,例如,“约会、求爱与订婚”的婚前三部曲,或者婚礼的形式,如世俗婚礼和宗教婚礼;也可以选取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婚礼誓词、抛花束或者撒米的习俗、结婚纪念日等。有时候,还可以依据教材和教学时间进度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专题,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基础教程》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主要是介绍西方的节日,情人节、愚人节和万圣节,节日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那么除了课本内容,还可以介绍一些其他的节日,假设讲授这个单元时刚好是在12月左右,就可以给为学生介绍一下圣诞节的由来、习俗等。第二,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文化学习。现代校园建设为学生带来了许多学习上的便利,不论是图书馆还是网络,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来源,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比如,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1》(全新版)中,第三单元以“探索”为主题,课文A《麦哲伦的疯狂》主要讲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对西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麦哲伦航海并不是偶然事件,其中有很多的历史原因,也涉及到一定的地理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查阅关于麦哲伦航海背景的作业,这样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大航海时代、奥斯曼帝国、文艺复兴、地圆说等等。第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扩展更多的课外知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健康有趣的影视作品、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内容丰富的报刊杂志、风靡全球的畅销书等,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先来谈谈英文报刊,报刊因其时效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一份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当、内容新颖的报刊,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刊,我们可以选取英语报刊的部分内容为学生导读,也可以推荐学生自己阅读。以2014年9月17日的《21世纪英文报》为例,其中有一篇文章名为“Festivitiesworld-wide”,文章主要介绍了英美国家的大学生是怎样举办聚会的,我们可以在为学生讲授大学生活时,加入此文章,介绍下英美国家的聚会,也可以在介绍各类节日时,与学生一起阅读这篇文章,比起单纯的文字介绍各类聚会,这种由英美人士写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说服力,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之一,我们未必一定要为学生放映一整部影片,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教学需要的一小段,比如前文提到的我们在为学生讲解婚礼时,就可以选择几段经典的婚礼片段进行欣赏;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整部影片,通过影片赏析为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以经典影片《阿甘正传》为例,其中就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历史只是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美国文化。

总之,文化教育对于语言教育十分重要,文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学生正真学有所用。

上一篇:婚礼妈妈致辞范文 下一篇:婚礼嘉宾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