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9 17:29:24

从众心理的作用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1

关键词:群众路线;心理结构;政党心理;群众心理;党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S265(2015)04-0041-004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实践中经历艰难险阻遵循和倚仗的宝贵经验,更是我们执政的法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党的自我发展与改革也必然与时俱进。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方向上和宗旨上对党的工作起了规定性作用。群众路线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群众路线来源于党的工作实践,更取决于群众路线内在的科学性,它遵循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学依据

1943年6月1日,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1]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能不能取得和保持执政地位,取决于他是否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因此,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成为党执政的生命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众路线从群众心理表象层面出发,争取群众心理认同;在执政党自我建设方面,以群众基础作为自我发展和建设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遵循党群关系的心理规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套群众路线工作的心理系统。首先,从群众心理的角度来看,群众路线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心理支持,即心理认同。认同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2]。执政党与群众是鱼与水的关系,从根本利益上需要保持内质性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存亡的决定因素。只有获得广大群众的心理认同和支持,才能使得我党执政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其次,从政党心理的角度来看,群众路线从价值观系统根本上主导了我党工作的根本准则,从而奠定了我党的基本政治态度,也是保持政党活力的源泉。保有健康的政党心理是政党发展的本质,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能够使全党远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公仆要求自己,不断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再次,从党群关系来看,由于当下社会的阶层分化显著,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发展,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出现多层次、多方向的放射性发展。群众路线能够为党的执政工作提供基本思路,正视不同层次的群众对象,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在具体的群众工作中有力地协调整合各个层次的利益要求,起到稳定社会关系的作用,并进一步使得党群关系和谐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发展,最终促进国家健康发展。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结构分析

从发展和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结构是一个具有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渐进性的、交叉的、动态稳定的主体结构。它包括心理表层系统、心理深层系统和心理外部表现系统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环状多维主体结构。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结构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表层系统来看,它包括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认知、情感、意志3个要素。党的群众路线的认知是人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原则、规范、内容、方法等基本知识的认识,它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转化为党员内在心理结构的首要环节和基础,认知程度影响党的群众路线的情感和意志的培育及践行的效果。党的群众路线的情感是在基本知识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党员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积极的情感可以起催化作用,而消极的情感就会起阻碍作用。党的群众路线的意志是党员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群众路线目的和任务时所作出的抉择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调节党员行为的内部力量,起调控作用。党的群众路线的知、情、意是个连续的过程,它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现实过程中的心理结构的表层系统。其次,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深层系统来看,它包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自我意识、信念。“需要”概念接近于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是心理结构中最活泼的因素,它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巨大的驱动性,表现了我们党执政工作的一种趋近和遵守的心理状态,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源泉。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我们党走群众路线,集中群众的力量,为群众服务。这种需要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自发到自觉,成为党员潜在的“深层心理”。“自我意识”接近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它表现了主我的需要与现实客我的矛盾关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我意识即党员在群众工作中主我对客我的认知评价、主我对客我的情感体验和主我对客我的行为控制,它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发展的。“信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超我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是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党的群众路线的信念是党员心理的“超我”部分,是把群众路线的认识、观点、理想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和价值体系之中,融汇贯通,真正理解它的正确性及其意义,从而成为自己的认识、观点、理想、信仰,为内心接受而坚信不疑,同时升华为行为选择的深层的内在动机。第三,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外部表现系统是党的群众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党的群众工作是群众路线思想践行的主要表现,是党员群众路线思想的外化。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认识情感、自我意识是在道德行为实践过程中真正产生、矫正和深化的。其意志也只有在具体群众工作实中得到磨炼。其信念也只有在群众工作实践中表现得更加坚定。而群众路线工作中的行为是判定党的执政性质和水平的重要外部标志。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引起党员心理结构内部诸要素的矛盾运动,促使党员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培养和形成群众路线思想的目的。

三、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的心理方法

对于执政党来说,在政权建立时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不困难。但随着政权的稳定,始终如一的坚持群众路线,其困难程度与日俱增。事实证明,某些党员随着领导地位的逐渐确立,也逐渐脱离了群众,、、贪污贿赂现象时有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他们对政治角色产生了心理迁移,使得领导角色涵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片面化地理解了党的执政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意义和地位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党的群众路线得以坚持的根本要求在于遵循党员的心理发展规律。首先,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表层系统来看,党员对群众路线的知、情、意是党的群众路线发展的根本。党员对群众路线的认知应与时俱进,群众路线的目标系统指向群众,因而在群众路线认知方面,党员不仅要了解群众路线本身的发展和内容,更要了解群众心理发展,把握群众的需要。这要求党员深入基层,熟悉民情,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党员对群众路线的情感需要培育,要求党员要与群众建立良好情感纽带,从群众中来,把群众当亲人,远离,向群众学习,同时帮助落后群众。在党的群众路线的意志层面,它要求党员客观看待所处的领导地位,时刻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调整自己的行为,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矫正工作中的错误。其次,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深层系统来看,党员的需要、自我意识和信念需要合理发展并有效引导,只有建立稳固的党员心理深层系统才能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力度。我们党从需要出发,通过“利益诱导”即引导党员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利益,激发党员的群众路线思想。布坎南(James•M•Buchanan)曾经说过:“无论在其市场活动还是政治活动中,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3]按照伊斯顿(David•Easton)的观点,民众之所以支持、认同政治系统是因为“政治系统的输出满足了其成员的需要”[4]。正是这样,党员只有将群众利益与自我利益融合为一体,群众路线工作才能有效进行。然而将“利益诱导”停留在“本我”的功利性需求,是低层次的、不稳定的方法,而要使群众路线成为全党稳定的心理构成,还需要借助政治规训和社会参照等结构因素功能的发挥[5]。在福柯(Michel•Foucault)的名著《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规训”在福柯看来,因为“人体是权力的对象与目标”,所以人体是“纵、被改造、被规训的。它服从,配合,变得灵巧、强壮”[6]。这可以通过硬性的权力控制和柔性的意识形态来达到对全党群众工作的规范化,其中意识形态的培育是对党员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与磨练,通过规范化教育使得党员权衡主我与客我间矛盾关系,反省、纠正、完善自我的群众观念,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了对于群众路线工作的认同归属感。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这说明人的自我意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从众、模仿、暗示这些心理效应为党员群众路线观念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参考与仿照的社会性标杆,因而引导党员从众、模仿成熟有效的群众工作,向党员暗示群众路线的价值观对形成党员群众路线意识十分有益。在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社会参照等结构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党员把党的群众路线的情感层面凝结为理性层面的群众路线思想,使其成为坚定的信念而成为其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结构化、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行为定势,并以之作为量度、评价、审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尺度和标准。第三,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外部表现系统即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我们党对于群众路线的巨大价值是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发现的,并在历史实践中逐步稳定发展成为全党一致的心理认同。新时期,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的党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现了贯彻群众路线的价值。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即中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中国梦”进一步打造了全党一致的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提高党员的群众路线的理论素养,要对全体党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建立和完善“”(即支部大会制度、支部委员会制度、党小组会制度和党课制度)和“党员活动日”等党员活动制度。其次,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充分尊重民意,让群众自由抒发心声,虚心向群众请教学习,这要求党员及党员干部从机关走出来,进入社区、市场和基层组织,建立群众路线联系点,了解民生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再次,群众路线工作需具备开放的心态,勇于自我解剖,因此政务需要公开,这保护了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也增添了政党的公信力。在开放的心态下,全党能够摆正位置,真正以群众利益为根本点,发展经济。在当今网媒迅猛发展形势下,开放的政党更要利用好网媒平台,做好政务的推广和公开,接受群众的批评考验,及时解答群众的相关问题。综上所述,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一套完整的心理结构,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争取到群众的支持,为党的其他工作提供支持力量,并能稳定党的执政水平,而良好的党群关系又是奠定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当下由于社会关系的调整,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复杂化急切要求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在方法上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探寻党的群众路线的心理学方法在实际的群众路线工作中也显得至关重要,它能够提高党的工作方法,从而有力地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M].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54-855.

[2]周玲.浅议品德心理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3][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苏曦凌.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分析——基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路径[J].学术论坛,2010(2).

[6][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2013-03-18)[2015-11-01]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2

一、加强思想预测,发挥预警功能,防范和消减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首先要不断保持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牢牢把握其工作的主动权。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是一个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逐渐靠近、逐步深入的过程,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已知的、过去的、现在的事物,而且也可以预测和认识未来的、尚未发生的事情。因为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总是这样或那样地、直接或间接地受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的制约并为之所决定,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之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因此,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对思想动机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就能够预测人民群众思想发展的趋势。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突发事件往往可以从他们的利益关系中找到根源,例如,企业改制中的下岗分流问题、农民土地征用问题、城市拆迁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等等,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突发事件。要善于从群众切身的利益问题中看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利益关系的分析,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社会最敏锐的“嗅探仪”,最灵敏地反映社会思想动态,做到随时随地与群众联络并收集社会信息,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巩固社会稳定的现实资源。

其次要切实增强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意识,研究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一般情况下,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也比较复杂,有不可预见性,事件发生后,由这一事件引发的各种问题也随时可能发生。但这并不是说,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规律和原则可循。各级党政部门和思想政工工作者要建立健全对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机制,加强对对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不断探索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逐步建立起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并保证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努力做到有数、有招,以达到“有章可循”。特别是当预测到问题,且有可能扩大化的时候,决不可坐以观之,静观其变。而要及时梳理分析思想信息,尽可能形成思想动态档案,坚持把群众的所急所求作为思想工作的“第一信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民众的怨气。

二、启动应急预案,突破时空限制,有针对性地做好降温明辨制止工作

首先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互动式教育。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外部环境和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动荡,容易使公众产生思想疑虑,缺乏信任和信心,甚至产生逆反、从众或集群行为。此时,各级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内容,切实增强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政治揭露、政治宣传和政治鼓动,把公众的思想统一到应对突发事件的最高政治目标上来,使公众获得社会认同的行为方式,达到社会平稳运转的目的。同时,要注重与大众传媒开放互动,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要及时展开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和多种宣传形式,加大新闻报道的力度和分量,把党和政府解决突发事件的政策和措施及时向群众宣传,消除因为真实信息的匮乏而引起的群众的恐慌,阻断谣言的传播,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此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自觉地参与到危机管理当中。这样政府不仅可以降低国家处理突发事件的成本,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群众的恐惧心理,消除谣言,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其次要坚持快速高效的原则,在短时间内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能量释放出去。现代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短时间内在时空领域导致深远的影响。突发事件的这种破坏性极大、时间性极强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快速反应,打破常规,争分夺秒,以变应变,以快制快。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事件发生初始阶段,就要以抓新闻的敏感性和速度抓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以最快的方式掌握最广泛的情况,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迅速向群众讲清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做好解释工作,帮助群众认清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危害,加强自救,减少损失和危害。由于突发事件的重大影响和突然性,要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要快速高效,所遵循的程序更加简化便捷,内容精短实用、针对性强,大多采取见缝插针、短平快实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话语方式上要求简短有力、贴近群众、多用群众语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快速反应能力,尽量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还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打破日常按部就班的老套路,要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各种情况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全力以赴从快处理,尽全力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着力鼓舞士气,提供精神动力,坚定广大群众战胜突发事件的信心

首先要加强监控、引导舆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上的任何重大突发事件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局部小事经常演变成全局大事,一些地区性突发事件往往引发全球性反响。在突发事件期间,各种信息,其中不乏耸人听闻的假消息,通过各类媒体,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对人们进行地毯式、全时空的“轰炸”,使受众对象的心理、情绪经常处于极大的波动状态。因此,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向,准确把握社会舆论热点,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是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要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线、最前线,要加强社会舆情的监测和调研,及时捕捉群众的思想情绪和社会舆论的趋势。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得来的信息,及时加以研究和总结,并从中找出苗头性的问题,认真制定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突发事件的有效、快速、稳妥解决,尽最大可能地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群众思想情绪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其次要讲究导向性、科学性。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突发事件,及时把群众的思想情绪稳定下来;要把初步掌握的突发事件包括起因、经过、危害程度等,在第一时间通报群众,提出相应的防范要求,引导群众迅速投入到应对突发事件中去。要用科学知识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大量的科学实验、科学数据、科学经验取代单纯的说教和肤浅的解释,坚定群众最终战胜突发事件的信心和决心。要注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受众面广、时效性强等优势,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救援行动,传播处理突发事件取得的最新进展,传播科学抗击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要深入挖掘、树立典型。坚持用典型的示范作用来带动群众,坚持以先进典型的事迹来感染和鼓舞群众,引领社会风气、鼓舞干群斗志,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增强灾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化解各类矛盾,协调各方关系,协助解决突发事件产生的具体问题

首先要注重结合、解决问题。从实际看情况来看,突发事件中群众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多数都是在社会矛盾的引发下,因为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引起的。所以,先要针对社会矛盾,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对症下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化解矛盾。同时,要在理清关系,化解矛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配合相关部门、协调各方关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因此,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尽心竭力的帮助他们解难事、排忧愁;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办好事、实事;努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心、最为现实的和最为直接的现实问题,多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可亲可信,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重视法规,讲究法治。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法规制度的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法治化水平。要从大局出发,向当事者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讲清楚事情的利害关系,既要从“大”处入手,讲清大道理,也要从“小”处着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源上找到解决突发事件的途径和方法。要把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弘扬法治精神,强化群众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手段、保障方式等尽量纳入法制化轨道,克服随意性,减少盲目性,增强规范性。要把发挥法规的规范惩诫作用同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激励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和效果。

五、注重人文关怀,进行心理救助,切实稳定思想情绪和调适不良心理

首先要注重以情感人。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可能给群众带来生命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的后果,也极有可能出现群众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责问和发生群众之间的纠纷等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中牵涉到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必须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亲人。因为,与常态下相比,应急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作用对象都有了变化,更加注重现实性、务实性、亲民性,它把解决目标人群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作为最基本目标,把对目标人群的心理干预作为其重要内容。注重对人的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的关注,采取更具人文色彩的方式方法,是应急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心理安抚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忧郁、孤独和恐惧,缓解群众的心理压力,促进群众的心理健康,实现群众的心理和谐;要坚持带着真情来处理问题、用真情化解矛盾、用真情来消除误会,努力协调和处理好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引导群众的舆论、安抚群众情绪,进而促进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

其次要注重以人为本。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要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是人,是针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实施的,所以在突发事件中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把维护人的生命价值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在努力确保人的生命价值不受损害,保护好群众的生命权的前提下,我们还应注意到: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心理往往是积极和消极成分并存,消极心理多于积极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关注社会群体思想动态的同时,密切注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想办法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来看,对社会心理的调适,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要引导公众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社会公众心理问题一般是通过个体心理表现出来的,个人心理问题通常又是自我适应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因此要引导人们进行自我调适,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加强自我的个性修养。另一方面,要重视组织内部的调适。人是社会中的人,组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组织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群体的合力。

六、整合资源优势,依靠各方力量,在应急工作中体现“大政工”思想

首先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常态与非常态”的紧密结合。常态与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是应急工作中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常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带有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而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是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运用和总检验,并为常态下思想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提供有益借鉴。这就为常态与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常态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加强突发事件的规律性研究,重视吸收和运用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寓思想政治工作应急管理于常态管理之中。在平时就要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应急预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等,事实上,这些都需要在常态思想政治工作中完成,从而使非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其次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紧密结合。突发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是政府危机处理的趋势。突发事件往往涉及的领域广泛,专业性极强,应急状态下单靠思想政治工作自身资源难以为继。当务之急是要把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构建和完善应急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参与机制,并建立健全二个资源整合后的数据库,实行储备式管理,有效实现常态与非常态下的平稳切换,保证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调动而顺畅地切换到为非常态应急提供服务。同时,要从人员结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其应急反应能力和复杂环境下心理适应能力。 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急机制,重点应建立信息反馈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舆论沟通与监测机制,并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及时提出应急措施建议,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进行应急响应,并在人员配置、物质保障等方面及时跟进,特别是要加强舆情跟踪、分析、研判和引导,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应急状态下正常有效开展。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3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农村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而执政为民则是基层党组织全部工作的总目标、总方向和主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带领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前沿指挥所,更是面向“三农”最直接的政策实施者和引路人。如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广大农村基层工作看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1999年以来,麻柳乡党委积极推行“八步工作法”,创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机制和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维护了农村稳定。麻柳乡的变化证明,“八步工作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举措,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探索,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是维护改革时期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八步工作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八步工作法”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古人说,天地之间人为贵。几千年来,从盘庚的“重民”到周公的“保民”再到孔子的“爱民”,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苟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的“民为邦本”,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本质特征。举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正确的执政理念。

“八步工作法”,坚持用清正和廉洁去赢得民心,用正确的政策去安抚民心,用热忱的关爱去感召民心,用健全的民主去理顺民心,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蕴涵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麻柳乡党委实施“八步工作法”,坚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保证在思想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决策上不仅考虑群众需要不需要,而且考虑群众愿意不愿意;在工作上不仅敢于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而且善于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办起;在效果上不仅把党委的意图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把群众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一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执政机制,以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把“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具体地体现到了每一步工作中,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落到实处。

(一)甘当公仆、权为民用的权力观

“权用正了,民心就稳;权用歪了,民心就乱。”麻柳乡过去干群关系紧张,原因就在于基层干部在执政中权力错了位,把权力用在了处罚群众、损害群众利益上,忽视了对农民负责这个根本。他们下村,在农民面前摆架子、耍威风、下命令、不尊重农民。遇到群众思想暂时不通的问题,不是反复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而是采用强硬手段,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麻柳乡现在干群关系密切,重要原因在于实施了为民用权的“八步工作法”。“八步工作法”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就表明当“官”就是要给群众办事,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群众的意愿,体现群众的利益,做人民的公仆;干部必须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国尽职、为民造福上,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当干部就要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责任的关系,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把职位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八步工作法”强调决策征求群众意见的面要达到60%,赞同率达到85%以上才予以实施。这就表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是人民的,党受人民选择和委托而执政,党不能将权力据为己有,也不能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要从“执政就是管你”向“执政就是服务”转变,自觉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行使权力,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自觉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掌权、用权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把权力用在工作上,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八步工作法”纠正了领导干部在权力观上的错误认识。过去一些领导干部把“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现在看来,当官主要的不是为民作主,而应该是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过去一些领导干部常常以“父母官”自居,现在看来领导干部更应是人民群众的儿子、服务员,而不是父母。麻柳乡实施“八步工作法”的前后对比告诉我们,掌权为人民,用权谋事业,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反之就会被人民群众唾弃。

(二)正位图为、情为民系的地位观

有为才有位。对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说,真正的“位”就是能够在自己执政的范围内政令畅通。“八步工作法”淡化了“官本位”思想,民众的人格得到了真正的尊重,按群众通俗的说法,就是“把他们看起了的”。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麻柳乡干部没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官架子”,有的只是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好作风。面对1998年群众集体打砸乡政府事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追究群众的责任,而是带着自责和愧疚去给农民道歉,坦率地承认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诚恳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意见。按照“八步工作法”,他们克服官本位意识,始终心系群众,注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把群众的要求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按照“八步工作法”,他们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坚持深入到困难多、矛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按照“八步工作法”,他们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努力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按照“八步工作法”,他们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使老百姓看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确实是在为群众办事,因而,现在的乡村干部在群众中说话又有威信了,各项工作干起来也顺了,干部的“位”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而这种树在老百姓的心中的位比任何“位”都高。麻柳乡“八步工作法”的实践告诉我们,“官”与“民”是一种平等关系,官的地位有多高,就看你在群众中的分量有多重。心里装着老百姓,实实在在给群众办实事,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就会在群众心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三)廉洁行政、利为民谋的利益观

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产党员的称号,全部含义就是为人民服务。过去,麻柳乡干群关系不协调的症结在于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一方面加重了群众负担,另一方面群众盼望多年的修路等事情又不去兴办,群众有了困难和问题又不去解决。而“八步工作法”作为一种工作机制,要求干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不与群众争利,不以牺牲群众利益作为发展的代价,杜绝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中该退的退,该收的收,让群众心服口服;要求干部坚持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处处考虑群众的利益,廉洁从政,“只管事、不管钱”,在工程承包和施工中坚持“阳光作业”,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求干部做好农村工作,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在实施“八步工作落中,麻柳乡党委加强群众的思想工作,注重将群众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向引导到大多数人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轨道上来;麻柳乡的领导干部坚持把“淡名利如水甘为孺子牛,重事业如山当好领头雁”作为座右铭,不争名利,只争事做,把心思用在了为民办事创业上。通过实施“八步工作法”,逐步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一系列问题,使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大为改善。麻柳乡的“八步工作法”的实践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名”应该是清廉之名、勤政之名、奉献之名;领导干部的“利”应该是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四)重实干、求实效、创实绩的政绩观

政绩是党的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创政绩、留政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重要目标,是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干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首先,“八步工作法”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八步工作法”第一步就是解决给人民群众做什么的问题,要求深入调查了解,准确掌握民情、民意,群众所想、所盼的,也正是我们所要干的。群众满意,群众得到实惠就是我们最大的政绩。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只能是为了造福百姓、惠及社会。一任领导、一个干部是否有政绩,检验的标准,就是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其次,“八步工作法”回答了“树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其三,“八步工作法”回答了“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谋假绩、虚绩易,出真绩、实绩难,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政绩是埋头苦干、勤奋工作干出来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升迁、得失,坐在办公室绘蓝图、画框框编出来的。麻柳乡实施“八步工作法”干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绩,麻柳的政绩,没有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有的是遵循客观规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没有高高在上、遥控指挥,有的是干部下水,放下“架子”,打消“官气”,深入一线真抓实干;没有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数字工程”,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有的是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深得群众的拥护,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立起的一块块“德政碑”。麻柳的干部说:这些年,我们没有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是围绕群众所需所盼,把修路、兴水、改电等平凡事情当作自己竭尽所能为民兴办的大事,把它们办成了群众称赞的“政绩”。麻柳乡的“八步工作法”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群众最需要的,不论是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紧迫问题,还是抓那些影响深远的基础性工作,都是政绩。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把政绩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正当的、合理的、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政绩。

(五)立足实际、统筹协调的发展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发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在让人民群众不断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让群众不断得实惠的过程中,密切关系、凝聚民心、塑造形象、提高威信。麻柳乡是一个边远山乡、农业大乡,也是一个贫困乡镇,境内山高坡陡,资源匮乏,全乡有7000多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5.7%,*3年人均纯收入1021元,不足全县人均的一半,财政滚成赤字达120多万。运用“八步工作法”抓发展是立足实际的发展。“八步工作法”的程序规定由老百姓决定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老百姓最实际,他们不允许好大喜功,不允许表面文章,他们需要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发展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麻柳乡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魔芋项目,利用山场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建成山羊、毛兔两大基地,利用传统优势,大力开发小咸菜项目,正是立足实际的结果。这种发展是量力而行的。农村穷,老百姓的资金非常有限,超过老百姓承受能力的发展方案,老百姓不会认可,在决策中通不过,在实施中也行不通。事实上,麻柳在发展公益事业中,很多的方案都是经过群众反复在必要性与群众的经济承受力之间权衡之后作出的。这种发展是先急后缓、层层推进的。因为落后,麻柳乡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很多,而民力有限,老百姓不允许乱铺摊子,浪费民力,发展必须从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并从中得到实惠的地方和事情做起,从最急需、最当紧的事情办起,一年一个重点,从公路畅通,到人畜饮水,电视电话网络覆盖,信息传输,农电改网,一步一步地推进。这种发展是不等不靠,积极而为。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投入的问题,麻柳乡积极探索投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向上争取一点、本级财政挤一点、向社会募捐筹一点、业主开发投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尽最大可能加快发展,在公路建设中,政府用50万的投入换取人民群众1150万的投入(含投劳折资)。这种发展是平衡、协调的。统筹农村建设与场镇建设,统筹条件好的村和条件差的边远村的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乡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群众观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八步工作法”是一个群众的事群众定、群众的事群众办、群众的事群众管的工作方法和机制,是一个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和机制。用“八步工作法”开展农村工作,就能处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大事小事都听取群众意见,并由群众作主,从而,保证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满足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愿望,极大地激发起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调动起群众改造山河的积极性。“八步工作法”要求基层党组织凡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做;凡是失民心、背民意的问题都要雷厉风行去改。用“八步工作法”开展农村工作,基层干部就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掌握实情,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谋人民群众之所需,办人民群众之所盼,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麻柳乡的“八步工作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要尊重群众的民利。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八步工作法”,就要进一步强化“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努力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八步工作法”规范了民主理政的执政机制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然发展到对政治利益的追求,政治利益追求的核心就是要求实行民主。扩大基层民主,增进群众政治利益,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民群众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民主管理的愿望日益高涨。民主问题我们讲了多年,也摸索了多年,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农村基层真正做到民主理政,使民主制度落到实处的还不多。麻柳乡推行的“八步工作法”,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民利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实现形式。“八步工作法”满足了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愿望,培养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调动了他们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贯穿到每一步工作中,实现了农村政治生活由干部为民作主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由干部管理教育农民向依靠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转变;把民主的理念变成了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便于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利于民主管理方式在农村的普及和运用。“八步工作法”是一个有效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政治利益的机制和方法。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生动地认识着和切身感受着自身的民利。

(一)决策前的议事制

决策前的议事制是指决策主体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前,充分发扬民主,收集民情,听取民言,了解民意,对决策的事情进行充分论证,不能个人说了算,不能盲目决定重大事情的制度。在“八步工作法”中集中体现在第一步,即深入调查收集民意(弄清大多数群众需要办什么);第二步,召开会议初定方案(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初步讨论具体怎么办);第三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和认识;第四步,民主讨论确定方案(多次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群众的意见修正完善,形成最终方案。

在实施“八步工作法”以前,麻柳乡曾经发生农民冲击打砸乡政府的事件。干部、群众叹息:党的旗帜在麻柳乡倒了!乡干部走家串户,查找原因,认为症结在于工作的出发点出了问题,干部想的与人民群众盼望的不合拍,正如他们反省自己时所说:“其实,以前我们也想为老百姓办事,但往往办事是用行政命令,是一厢情愿,结果是钱也出了,活也干了,最后反而遭群众骂。回想起来,这是没有坚持基层民主政治带来的苦果。”按照“八步工作法”决策前的议事制开展农村工作,确保了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办事,结果就大不一样。一些农民深有感触地说:“我也说不清民主政治到底是啥,但我知道只要政府在办事时能够多征求农民的意见,能够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去干,我们就没有意见,就会拥护政府,就会跟着政府和干部们干。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愿干的事,是在为我们自己干。”一些乡村干部也对实施“八步工作法”前后工作的对比发出由衷的感叹:以前的工作是上面叫干啥就干啥,从来没有征求过群众的意见,结果干起来矛盾重重,干部费力不讨好,“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现在实行“八步工作法”,啥事都按民主的原则办,由群众说了算。因为是群众自己决定要办的事,所以,办起来再也没有“棍棍棒棒”了,好事办成了,群众满意,上面也满意。从麻柳这几年的实践看,按照“八步工作法”的程序,坚持决策前的议事制,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干部在顺势引导的情况下带着群众干,就能使干部和群众两头都热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情就能干成。

(二)决策中的票决制

决策中的票决制是指在民主讨论形成最终方案之后,组织群众进行投票表决并户户进行签字认可的制度。在“八步工作法”中集中体现在第五步,即户户签字进行公决(赞同的达到85%,才予以实施,否则暂缓),确定方案是否实施。“八步工作法”中凡是涉及表态的,都是通过群众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的,改变了以前凡事都由干部拍扳定夺的局面,从而保证了方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八步工作法”让群众参与决策,就容易将决策转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于群众参与了决策,需要他做的事情,就不是干部要他做,而是他自己要这样做。这种票决制实质上是把决策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决策民主化,使每一项决策都体现在集体智慧上,防止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有利于决策公开化,防止了暗箱操作,有效杜绝了决策上的不公平性和隐蔽性;有利于增强整体合力,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能达成一致共识,少了一些隔阂,多了一些理解,推动工作顺利地开展。

麻柳乡实施“八步工作法”,按票决制的方式作出决策,在实际操作中效果非常好。如仁美村在1996年就开始修公路,当时是由乡村干部作决策,公路修建中涉及到的线路走向、负担方案、土地赔偿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全民公决,群众意见大,工程动工后不久就被迫停工。1999年下半年,村里按照“八步工作法”的程序,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全民公决,使许多阻碍公路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在民主协商的程序中得以解决,公路建设又重新启动起来。由于这次是通过民主程序作出的决策,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全长9公里的公路。又如丰元村群众10年前就想修公路,但群众的思想始终不能统一,公路问题久拖不决。针对丰元村群众思想不统一的现状,乡党委在征求村“两委”意见基础上提出了“两头赶中间,26个转盘转上山”的公路建设预案,于*0年10月20日形成公决意见书,100%的村民在公决书上签了字,从而加速了丰元村的公路建设。

(三)决策后的监督制

决策后的监督制是指对某项事情进行公决后,把对这项事情的管理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进行自我管理、民主监督并付诸实施的制度。决策后的监督制集中体现在“八步工作法”的第六步,即分解工程落实到户;第七步,各村民小组组织实施;第八步,竣工结算张榜公布(由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清算财务)。同时监督制还体现在推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人选,普通群众必须达到50%以上;为避免干部财务上拎不清,成立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所有的钱均由群众代表管理,村组干部管事不管钱等方面。

推行决策后的监督制,让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监督中来,是保障广大农民民利,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之一。麻柳乡在推行决策后的监督制中,一是坚持群众民主管理。即在兴办公益事业时,由群众推荐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有50%以上的群众代表。同时实行“干部管事”、“群众管钱”,即干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服务,群众代表管钱管物管账,避免了干部在财务上拎不清的问题。如大碧村和九坪村在共同修建鱼溪河大桥时,工程开支必须经过经办人、工程质监员(群众代表)、两个村的负责人、两名专门管钱的群众代表签字后才能生效,群众在参与管理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二是坚持群众自我监督。麻柳乡党委、政府在为民兴办实事中,以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开,并制定和实行了《政务公开民主管理百分考核办法》,每上一项工程,都要由群众选出信得过的农民代表,组成财务监督委员会,进行全程监督。鹿硐村一组的李元生先后4次担任村里修公路、修桥、安装有线电视、建饮水工程的财务“总监”,他说:“每次集资后,对收了多少钱、开支了多少钱,每张发票都得经过受益组的村民代表集体审查并签字,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开支,将不予签字报销。”这种健全的民主监督,使群众出了钱放心。鹿硐村在安装有线电视时,开始决定每户预收195元,当工程完工后算账实际每户只花了91元,随后,便将多收每户的104元钱如数退还。在集资修建村里水泥桥时,开始预算每人集资12元,修好后一算账,每人需集资14.06元才够,因为有群众代表参与直接的财务管理,所以农民毫无怨言地又每人补交了2.06元的修桥款。

在经济上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利,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八步工作法”建立了“该办什么、怎么来办,由群众说了算”的民主管理机制,群众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发展经济等重大事项的民意调查、项目决策、资金管理、清算公示的全过程。“八步工作法”用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形式,把执政为民作为一种程序固定下来,具有战略性、根本性和可操作性。正如开县县委书记佘明哲同志说的“麻柳乡的经验不仅在于有一个勤政为民的班子,更在于建立了‘八步工作法’这样一套实践基层民主、提高执政能力的制度。只要遵守这个制度,即使班子里的人换了,干部与百姓的鱼水深情也会世代长存!”

三、“八步工作法”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作风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对农村基层干部而言,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就是影响力和凝聚力。没有好的作风,没有好的精神状态,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号召力,没有战斗力。用不同的作风开展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良好的作风正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八步工作法”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核心,以清新的党风凝聚民心,以实干精神和实际效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作风。

(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勤政作风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惟书不惟上,求真理、讲真话、用真心。“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实际;要脚踏实地,不能华而不实;要重在落实,不能光说不做,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一切从客观效果出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求真务实重在真抓实干,必须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真抓实干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抓实干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八步工作法”要求农村基层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在真抓实干中开拓前进,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勤政作风。

一是坚持调查研究,准确掌握群众意愿。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麻柳乡党委开展了领导干部“家访”和“乡村干部进万家”活动,全乡机关干部接触群众的面达到100%,与贫困户结“穷亲”40多对,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和建议上百条,处理历史遗留问题40多件。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探索出一条掌握真情实况的有效途径,确保收集意见的渠道畅通。他们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制度,规定每个党委成员联系4个村、8个社、20个户(其中贫困户的比例占一半以上),要求深入到所联系的村、社、户时,都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推行“领导接待日”制度,规定每月的l、11、21日为主要领导接待日,并制定了群众来信来访登记簿,将群众的意见建议逐条记录下来;建立“老干部定期恳谈”制度,规定每月7日定期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在通报情况情础上,重点听取老干部对全乡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建立年度问卷调查制度,在每年底结合考核测评一并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参会人员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和畅通收集意见的渠道,更一步认清了乡情、民情,找到了麻柳的“真”,做到了“瞄准靶子再放箭,号准脉搏再下药”。

二是深入一线,倾情实干。群众最欢迎的是干部务实,最讲究的是实际,最希望干部深入一线吃苦在前,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

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麻柳乡党委坚决反对高高在上,遥控指挥,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把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和繁杂的应酬中解脱出来,把机关干部从大量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掌握实情,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谋人民群众之所需,办人民群众之所盼,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群众夸干部个个能干。在麻柳乡大搞公路建设的日子里,机关干部白天修路,晚上做群众工作,餐风宿露、通宵达旦、流血流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时一上工地就是一两个月不下山,一年下来,干部平均穿破了6双胶鞋。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干部。他们总结说:“农村工作没得巧,深入一线是法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仁美村驻村干部陈远涛修公路时,与群众在工地上连续奋战三天两夜,直到通车才下“火线”。在大办饮水工程的过程中,乡里的同志带领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县城购买钢管,为了把价格降低一点,他们来回4个多小时走遍了全城13家钢管门市;为了节省80元装车费,他们用4小时自己动手上货;为了减少生活费开支,他们连天连晚赶回,在破烂的道路上艰难地走了三天两晚,5人一共花费不到100元。

三是诚心为民、务求实效。群众利益无小事,而群众的利益只能靠直抓实干来维护和发展。“八步工作法”,步步都要求干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把利民的事办好、办实,办得人民群众满意。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麻柳乡的领导干部始终保持了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他们在干部中提倡白天“走、看、说”,晚上“读、想、写”的作风和习惯,发扬爱岗敬业、勤学肯钻,务实深入、敢抓敢管,立说立行、勇于负责,吃苦耐劳、一身正气的精神,对工作有一抓到底的狠劲、一说就做的实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下真功夫、细功夫、深功夫、实功夫,一步一步地抓,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有不达目的不回头、不克难题不松手、不实现理想不罢休的精神和干劲。在实际工作中,以扎实的作风摸实情,以惟实的勇气说实话,以踏实的干劲干实事,以落实的指标计实效,做到惟实是务,所务必实,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通过切实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体察民情、顺应民意的民主作风

民主执政是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民主执政,才能保证执政宗旨的先进性和执政实践的正确性,才能为执政为民的实现奠定政治基础。民主执政必然要求干部培养民主的习惯、民主的作风。麻柳在实施“八步工作法”以前,乡村干部往往以领导自居,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动不动就是发号施令,指手划脚,群众成为被动接受的工具。其结果是群众怨声载道,造成数百名群众围攻乡政府,砸烂政府门窗,乡村干部被围困等局面。实行了“八步工作法”,要求干部用民主的方法和作风开展农村各项工作,充分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民利,大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干部经常到村、社去,到群众中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贫困农户中去,采取院坝座谈、会上畅谈、田间摆谈、路上交谈等多种方式,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农民拉家常、谈心愿、话发展,掌握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希望什么,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获得了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重要依据。做到了以劝群众转变观念的苦心换民心,以按群众意愿办事的诚心顺民心,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热心暖民心,以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的真心得民心。

在推行“八步工作法”前,曹庄村根据乡里的测量和设计,修建总长10多公里的村级公路,由于干部作风不民主,这条公路的走向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听取农民呼声,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因而,在集资、修建中出现了不少扯皮现象,不但工程进展缓慢,不少农民还拒交应交的税费。而在推行“八步工作法”后,三元村在修村级公路时,前后反复征求农民意见,兼顾大多数农民的利益,确定了合理的线路走向,最后于1999年10月1日开工,第二年的4月1日就顺利通车了,时间仅仅180天,所修公路长达22公里,创下了山区公路修建的奇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作风民主,充分了解民意,号准了群众的脉搏。

二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与群众商量着办。干部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格。在兴办事业、发展经济时,改变过去那种“干部指挥命令,群众被动服从”的做法;干部说了算,群众意见可听可不听的做法;不管群众是否可以接受,党委政府的意见必须执行的做法。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广泛发扬民主,还权于民,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把党委的意图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人地位还给农民。由于有这样的民主作风,群众即使有些矛盾、有些困难,关键时刻他们也会谅解、也会忍让,促进事情的办成。

三是集思广益作决策。运用“八步工作法”作决策、制规划、定计划,无论是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初定方案,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和认识,还是民主讨论确定方案以及推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人选和成立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一个领导或乡村干部的意见,而是村民共同的真实意愿。通过决策的民主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吸收群众参与决策将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样就以民主的方式、民主的作风,把党委的意图与群众的智慧有机结合起来了,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

在麻柳乡走出大山的奋斗历程中,有的农民捐出了“棺材钱”,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而干部也与群众一样住岩洞、打钢钎、填炸药……是什么感召了全乡几万名干部、群众?有人总结说:农村“八步工作法”并不神秘,它不过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基层民主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之所以这么“灵验”,就是因为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特别是政治资源,干部的民主作风,调动了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亮政于民、阳光作业的廉洁作风

廉洁执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执政为民的前提和基础。“政清则社稷兴,腐败则国家亡。”只有长期坚持一心为民,真心为民,廉洁奉公,才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党委、政府的崇高形象;只有公开办事、廉洁行政、不谋私利,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办好人民需要办的事。

麻柳乡党委实施“八步工作法”,从群众最关心的财务问题、最怀疑的干部在工程上捞取好处问题、最反感的吃喝问题、最痛恨的办事不公问题等方面入手,实施廉政建设“阳光工程”,实行民主理财、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公平公正公开办事等一系列制度,铲除滋生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温床”,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八步工作法”将下级监督上级、群众监督组织、老百姓监督党员干部加以制度化,使干部的行为暴露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力地约束干部的行为,解决了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干干净净用权”的问题。

一是以“廉洁制度”约束干部。麻柳乡按照“八步工作法”,在乡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四争当”活动。即:争当“行得正”的公务员、“过得硬”的村干部、“信得过”的社长、“靠得住”的党员。推行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干部下村“四不准”等一系列制度,做到用严格的制度纪律来约束人,让干部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不忘是人民的公仆。凡是干部下村必须坚持“四不准”原则,即“不准打牌、不准、不准白吃、村里不准有招待费开支,乡干部下村吃饭每顿付2元生活费。”规定党委成员必须坚持“十不准十做到”,即一不准因循守旧,做到思想解放;二不准欺上瞒下,做到实事求是;三不准违法乱纪,做到依法行政;四不准吃拿卡要,做到清正廉洁;五不准不学无术,做到博学活用;六不准遥控指挥,做到一线服务;七不准善恶不分,做到爱憎分明;八不准狂饮,做到娱乐有度;九不准办事推拖,做到事事有果;十不准碌碌无为,做到事业有成。在实施“公路畅通”工程中,对线路走向、负担方案、工程管理人员的误工补助等公路建设的每一项事、每一个环节,都实行群众公决,规定乡村干部不承包工程、不管钱物、不优亲厚友,只负责组织施工、协调矛盾、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确保群众事事当家作主,干部清白做事干净做人。

二是亮政于民。坚持“公开栏”设置到村,让群众自己监督自己的事情,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坚持“办事指南”公开上墙,将各乡属单位和部门的业务职能、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标准及依据等主要内容全面公示,使群众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高高兴兴缴纳“明白钱”;坚持发放“连心卡片”到户,制作“干群连心卡”,把党委成员联系电话、“领导接待日”、乡干部姓名和承担的业务等内容告知群众,此举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广泛接受了群众的监督。

按照“八步工作法”,麻柳乡的政务、村务做到了全公开、真公开、常公开。全公开,即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实行全内容、全过程的系列公开。如对各种证件(结婚证、劳务证、身份证)的办理,既公布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办理时限,还公布办理人员名单和得到办理的理由。真公开,即确保公开的真实性,乡政府把财务清理作为一项重点,几年来,发放了财务清理征求意见卡3000张,张贴公布150多次,收集群众意见292条,动员群众参加政务公开通报会、会、观看公开栏,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虑,可随时查阅每一张发票。常公开,即乡和村全部建有公开栏,每半年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和其他应公开的内容,并在政务公开栏上设置了“回音壁”,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以督促有关部门制定落实整改措施。

三是实行阳光作业。在麻柳,对可能影响廉洁的工程,大到上百万的工程,下到几百元的门市出租,一律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实行阳光操作。从修路架桥、学校迁建、场镇整治到各村社的饮水工程,都一律要求实行公开招标、公开采购。在出售该乡农金会一门市时,党委一班人冲破人情网、关系网,将其向社会公开拍卖,结果比预期价格高出10*元,使门市增值30%。在投资300多万元的麻柳初级中学建设中,工程招标问题是当地群众极为敏感的一个话题,麻柳乡党委采取干部既不参与工程承包,又不介绍人承包工程的“两不”措施,用他们自己创新的“动态标的”的创新招标方式,有效预防和解决了招投标中的腐败观象。他们的做法是:审验资质后,将甲方领导小组成员所填标的的平均数作为甲方标的,将竞标单位报价的平均数与甲方标的的平均值作为中标标的,最接近中标标的的就中标。这样就避免了因事先泄漏甲方标的所带来的不公。

对干部的作风,群众自有评价和公论。兴坪村的村民廖华山过去曾经与乡政府强烈对立,而现在,他成了乡政府的热心支持者和拥护者,他说:“1998年前的政府,一是不民主、不伸张正义;二是不存在想为民办实事的想法,赚钱就办、不赚钱就不办。本届政府,一是坚定信心、一心为民,在1998年那种情况下,没有灰心,以高度克制的态度,一边解决矛盾,一边修双河口大桥,把小车也卖了;二是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制定了“八步工作法”,实施过程中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做到人人满意;三是说实话、办实事,从不虚伪;四是姿态高,平易近人,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热心解决,真正的服务人民。”

四、“八步工作法”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干实事、解难事的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说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班子的集体能力建设,也包括领导者的个体能力建设,还包括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若建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离开了广大党员干部,党的执政能力无从谈起;没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的执政能力就无法增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强弱,是事关一个地方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

“八步工作法”作为一个制度,要坚持好,实施好,关键在人。“八步工作法”对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施“八步工作法”又有助于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近几年,麻柳乡党委运用“八步工作法”,着力培养了干部干实事、解难事的执政能力,提高了干部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水平。

(一)提高了干部的基层工作能力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开展工作,从具体问题人手,竭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基层干部仅有执政为民的愿望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三农”工作的第一线,面对当前农村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很多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都感到束手无策,不少人感叹: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八步工作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展农村工作的新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

“八步工作法”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工作方法。“八步工作法”直接的范围是,凡涉及到村级经济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内兴办公益事业、重点项目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通过八步程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并由村民代表进行过程管理监督。而制度是带根本和全局性的问题,“八步工作法”的适用范围远比上述直接范围广泛得多,它适应于农村兴办公益事业,还适应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它适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适用于党建、扶贫、民政、移民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它适应于农村基层工作,也适应于城市社区、企业的基层工作;它适用于落后地区,也适用于发达地区。学会了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使用,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

“八步工作法”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机制和方法。它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要点和操作要求,可以复制和推广,同时八步的操作程序不是机械的不变的,不能拘泥于它的工作步骤和外在形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适当修正。八步的操作程序中,有四个关键程序和两个关键要件是“八步工作法”的核心和要领。四个关键程序是:听取民意、讨论民意、善解民意,弄清大多数群众需要办什么,希望干部做什么;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上下联动,集思广益形成方案;全民公决,民主决策;阳光作业、接受群众监督。两个关键要件是:群众代表全程参加;群众代表管账管物管钱。这一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法和机制,便于基层干部理解和掌握,可以使干部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解决了如何评价和检验一个干部的工作成效问题,从而促进了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了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

“八步工作法”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产物,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这一方法和机制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基层的群众。当前,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某些干部总是埋怨群众“素质低下”、指责群众的“刁民行为”,而从不深刻检讨自己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如何做好基层群众的工作一直是一个难题,“八步工作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可行的方法和机制。

按照“八步工作法”做群众工作,主要是要坚持“四多四少”,实现“四心”。一是多自省,少指责,让群众舒心。当群众对我们有抵触情绪时,当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任务不接受时,要先从抓学习入手,从自我反省开始,查找问题,改正错误,少指责埋怨,及时疏通群众的心理障碍,让群众生活舒心。二是多民主,少独断,让群众顺心。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克服做官当老爷的“官本位”思想,摆正主仆关系,克服独断专行,让群众多参与、多知晓,使其办任何事情他都顺心。三是多实际,少形式,让群众安心。在工作中,小到业务报表,中到日常工作安排,大到事业建设、项目确定,力求实际实效,不务虚图形式,让群众安心。四是多服务,少索取,让群众称心。常思富民之策,常办富民之事,常兴富民之举,才能真正为群众服好务。诚心办事,让利于民,让群众休养生息,称心如意。

实施“八步工作法”,有利于促使干部改变过去那种“干部指挥命令,群众被动服从”的做法,学会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的方式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学会运用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以民主的方式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保护和调动好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发展提供动力源泉。麻柳乡通过实施“八步工作法”办成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善于动员群众参与,组织群众苦干的结果。同时在运用“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乡村干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提高了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透明、开放、规范是现代法治精神的体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臻成熟,广大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执政和行政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规范权力的行使和运用,提高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水平,自觉而坚定地做到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切实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

“八步工作法”体现了依法行政,它要求干部的行为必须经过一定的合法程序,不经过这些程序就不得强制、强迫、强硬实施;它要求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在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应由村民协商解决,由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乡镇党委政府不能包办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它要求在兴办公益事业中,由村民通过的公决书、户户签字、民主管理等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见,实施“八步工作法”,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水平,同时,也使干部自觉地养成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办事的自觉性,从而提高了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从麻柳乡的实践看,1998年以前,由于一些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不是行政执法的主体,也去执法;不管合不合法,领导研究定下的事就要办,而且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结果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针对存在的问题,乡党委深入查找过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纠正了6起违法行政事件,此后,在实施“八步工作法”中,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照章理事,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

(四)提高了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农村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也给农村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情况。一是物质利益矛盾凸显,农民群众缺衣少食这一最大矛盾已基本解决,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农村中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集中表现为先富与后富、增产与减收、兴办公益事业与负担过重、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以及改革成果的市场分配与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矛盾。二是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在不断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民主管理的愿望日益高涨,要求参与村务的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行使属于自己的民利,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三是干群关系趋于紧张,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位置颠倒、、形式主义、,引起农民群众诸多不满,加上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以权压人,常常引发群众性事件;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群众,对干部的工作缺少配合,处理农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够正确,也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这种时期的执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复杂,对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要求更高。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八步工作法”用程序化的规定把复杂的工作明晰化,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一是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在真正的民主管理机制和氛围中,促使人们自觉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使不顾集体利益、多数人利益和大局利益的人受到“孤立”,从而减少了农村的矛盾和纠纷;干部按照“八步工作法”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接受群众监督,又从机制上保证了减少矛盾。

二是按照“八步工作法”的程序执行,有利于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把复杂矛盾简单化,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中。

三是在推行“八步工作法”中辅之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出现的暂时困难,可以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委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同推动改革和发展。

事实上,过去麻柳乡曾出现数百群众围攻乡政府,干部人心不稳.社会矛盾激化,财力十分拮据,农民负担问题十分敏感的复杂被动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乡党委响亮地提出“头要昂起来,胸要挺起来,劲要鼓起来,旗帜要扛起来,工作要干起来”的口号,以开展“四谈”活动为突破口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以修建双河口大桥为突破口化解了民怨、顺服了民心、凝聚了民力,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而现在,麻柳乡的干部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麻柳乡出现了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好局面,这恰恰是他们执政能力增强的最好体现。

五、“八步工作法”巩固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面对社会环境和执政条件的深刻变化,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

从我们党的执政规律上看,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一般应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锻造党执政兴国的雄厚物质基础;二是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发展先进文化,熔铸党执政兴国的牢固思想基础;三是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构筑党执政兴国的坚实社会基础;四是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党的自身建设,建构党执政兴国的坚强组织基础。麻柳乡实施的“八步工作法”,作为基层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夯实执政为民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一)立足于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构筑了执政为民的坚实群众基础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8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执政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内风波骤起的严峻挑战下立稳脚跟,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麻柳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八步工作法”把党委政府的意愿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粘在一起,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八步工作法”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标准,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从而创新了代表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机制和方法。

一是“八步工作法”的宗旨在于把利民的好事办好。其每一步都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用民主的程序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从而争取了民心,以诚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八步工作法”坚持以人为本,以了解人、关心人、相信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聚合民力。这不仅使执政为民的每件事情能得到群众支持,而且不断地为执政为民、振兴农村各项事业增添了有生力量。

三是“八步工作法”问计于民,让群众广泛参与,集聚民智。在办事的过程中,基层组织主要做好牵头、引导、协调、服务工作,而将决策、监督、管理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这样就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实、办好利民的每件事情,使执政为民有了深厚的力量源泉。

几年来,麻柳乡推行“八步工作法”,从增强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入手,开展爱民、为民、富民、安民的“四民”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争当“群众贴心人”;从减轻农民负担入手,废止了一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文件,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清退了一批临时人员,使农民负担平均减轻60%以上;从优化为民服务入手,开展“亮丽在窗口,满意在农家”活动,实行“全程式”服务、“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从消除群众疑虑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公开政务(村务),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打通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形成政通人和、干群同心、谋事合力的良好局面,从而夯实了执政为民的群众基础。

(二)着眼于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的环境,打造了执政为民的良好社会基础

执政为民既能优化社会环境,其本身又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作基础才能正常高效地运行。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复杂,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八步工作法”正是利用民主方式维护农村稳定、优化农村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它通过说服教育、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的方法,构建民主管理机制,营造民主管理氛围,强化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自律意识,有利于形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的格局,“孤立”只顾自己利益的少数人(有了85%,就不怕15%),通过群众的力量化解矛盾。

二是促使干部依法行政、依程序办事,把执政行为规范在“八步工作法”的程序之中,这就从机制上保证了减少干群之间的矛盾,即使出现了矛盾,也能通过这种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处理,不至于转化成为更大更复杂的矛盾。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麻柳乡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办事公道,主持正义,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怨有处诉,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有效地化解了矛盾,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是党员干部均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下,办事的全过程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群众看在眼里,服在心里。在这种全程监督机制的作用下,群众再多的疑虑也消除了,再大的情绪也理顺了,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就会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从而为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

麻柳乡由过去干群关系尖锐对立,群众以铳为号冲击、打砸乡政府,动不动就上重庆、北京上访,转变成现在政通人和、干群一心,连续三年零上访,各项任务年年按时完成,正是“八步工作法”这种工作机制化了民怨、顺了民意、得了民心,为执政为民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打造了良好社会基础的结果。

(三)致力于基层党组织的廉洁和高效,建构了执政为民的坚强组织基础

“八步工作法”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实现形式,体现了基层党组织执政的性质——为人民执政;明确了基层党组织执政的职责——为人民造福。从本质要求的角度,探索了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用清正和廉洁去赢得民心,用正确的政策去安抚民心,用热忱的关爱去感召民心。用健全的民主去理顺民心。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对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构执政为民的坚强组织基础,有积极的作用。

一是“八步工作法”作为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的实现形式,对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八步工作法”,坚持执政为民,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善于统揽全局,在民主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善于决策、决断,实现执政工作的高效运转;善于组织、引导、发动群众推动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麻柳乡正是在推行“八步工作法”的全过程中,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突出集体领导作用的发挥,狠抓作风的转变,使党委真正成为领导核心,党支部成为战斗堡垒,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执政为民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

二是“八步工作法”作为对干部行为的一种规范,通过民主监督的方式,使党员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执政理念,正确地认识和运用权力,把权力作为服务的工具,自觉地防止权力异化、,从而始终保持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党员的先进性,形成了“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局面。麻柳乡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过程中,事事都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步步都给群众一个清楚,给干部一个踏实,保证了权力在执政为民中干净运行,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三是“八步工作法”作为一种操作程序,有利于锤炼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激活党组织的细胞,促使其保持先进性。麻柳乡在实施“八步工作法”的实践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践,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在实践中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本领;创造条件,使他们深入群众,加深对农民群众的了解,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群系,提高新形势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迫使他们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在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磨砺革命意志,陶冶精神情操.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这就使“八步工作法”成为了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长才干和本领的“磨刀石”,从组织细胞上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四是“八步工作法”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把对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方面的要求,变成了一种程序性的规定,以一种制度的形式把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了起来,解决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使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执政为民的组织基础。

麻柳乡党委实施“八步工作法”,在思想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决策上不仅考虑群众需要不需要,而且考虑群众愿意不愿意;在工作上不仅敢于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而且善于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办起;在效果上不仅把党委的意图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把群众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一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执政机制,以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把党的宗旨、原则和要求具体体现到了每一步工作当中,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落到实处。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4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脚踏实地,不断增强有效性

当我们谈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的时候,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有时候花了力气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可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有效性是由两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一是真理的力量,一是人格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说你所讲的道理必须是合乎实际、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所谓人格的力量,是说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必须带头按照你所讲的道理去做,言行一致。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还需要采用恰当的手段、生动活泼的方式,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从现在的情况看,真理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邓小平理论已被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理论,作为这一理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以这一理论为核心内容,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应取得良好的效果。问题出在人格的力量上。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党内出现了不正之风,而且屡禁不止。搞不正之风的虽是少数人,但影响很坏。近几年来,党中央加大落实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但是有些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腐败分子虽然是少数,但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与理想、信念是水火不容的。只有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收到实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坚定的信念来凝聚人心,决不是把理想当作空洞的口号来喊就能做到的。人民群众不相信空话,必须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具体利益、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只有在美好理想逐步实现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心的凝聚。共产主义说到底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制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关心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关心群众,才有资格教育群众,只有关心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仅以教育者的面孔出现在群众面前,而首先应该是服务者。党员干部应该做到既有原则性,又富有人情味,要让群众感到可亲可敬,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员干部是自己的贴心人。

二、从关心群众入手,加强农场思想

政治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在当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的新形势下,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巩固和加强新时期党群关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搞好科学决策,实施正确领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创造了财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无穷的智慧。我们要善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向群众求教,集中群众的智慧,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真知灼见,不断改进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群众的需要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所以,关心群众必须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防止简单化,避免形式主义。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了解人的工作,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要求:“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要善于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真切地把握群众的脉搏,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让群众认识到我们的党组织、党员干部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有了这个前提,基层党组织就可以面向广大群众,从生活上、工作上、心理上、思想上、政治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做好关心人、凝聚人的工作。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90-02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当前就是要把握根本任务、突出地区特色、完善制度机制,切实打牢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根基,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可靠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把握根本任务: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办的事和完成的任务有很多方面。从当前的情况看,最根本任务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把深邃的理论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的普遍信仰、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深刻的理论并不必然要求艰深晦涩的语言,而朴素和简明的表达才能适合大众需求。

1.把握政治要求,坚定政治信念

必须深刻把握其政治要求,抓住坚定政治信念这个根本,使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成为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在学习优良传统中坚定政治信念。针对有的同志对党的优良传统缺乏深切感受的实际,把经常性的理论学习与加强党史、地方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以史为鉴、以史明理,使大家认清“非党化、非政治化”等反动观点的荒谬性,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性。

2.端正价值追求,严守思想道德阵地

政治上变节、思想上变质、斗志上变衰,往往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造成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抓住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关键,在强基固本中扎牢思想“篱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要大力开展培育当代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用知识和哲理启迪心智,用热情和真诚打动心灵,用具体和平等开阔心胸,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从追求职务晋升的困扰中走出来,形成敬重事业的心态,做到在职务待遇上知恩知足,在事业工作上永不满足,不为官职浮名所累;从追求利益的困惑中走出来,形成淡泊名利的心态,做到廉洁用权、清白为民,不为一己私利所缚;从追求“潇洒”的诱惑中走出来,形成身处闹市不为所动的心态,做到作风正派、情趣高尚,不为“酒绿灯红”所迷惑,使“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国家、崇尚荣誉”为干部群众普遍认同、自觉践行,使大家在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中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守住思想道德阵地。

3.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各级党的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必须紧贴时展和群众实际,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首要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理论学习活动的组织计划和统一领导,认真学习新理论、开阔新视野,拓展新思维,完善新机制。要把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坚强的组织领导,科学的计划安排,有效的工作落实,推进社会建设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二、紧贴实际: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

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宣传、普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群众头脑,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地位,提高群众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是各级党组织巩固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化和继续。

1.针对不同群体认知差异采用不同方式抓普及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必须紧贴群众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当好“理论翻译”,用好“大众话语”,让创新理论走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群众日常话语解读理论术语,使深入浅出的科学理论与群众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琅琅上口的“群众话”、易记易背的“顺口溜”,使群众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组织群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干部群众走出家门,走进社区、企业、农村,感受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成果,在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针对青年群体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少深刻感受的实际,通过开展“我看祖国新变化”故事会,举办“从图片看发展、从数字看成就”展览,引导大家从改革30多年来群众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各项保障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

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熏陶的内涵和功能,广泛利用“网络文化”、“灯箱文化”、“群众广播”等宣传载体,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严肃的教学生动化,实现理论学习从无声到有声、从平面到立体、从单调到多彩的转变,浓厚科学理论的学习氛围,把科学理论融入群众一日生活之中,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强化记忆、点滴渗透。同时,要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标兵”评比活动,挖掘和宣扬身边典型人物和事迹,引导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以真信促真学,以真学促真用。

2.针对群众兴趣特点创设课堂抓辅导

积极适应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求知、求新的兴趣特点,精选学习主题。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摸清群众最关注、最容易引发共鸣的热点话题,以此作为创新理论学习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着力创设“精品课堂”。采取集体备课,党委领导围绕学习主题,分别思考、集体讨论、专家会诊确定授课题目及思路,精选归纳备课素材写进教案,实行分层授课,在统一宣讲的基础上,区分干部、党员骨干、群众不同层面,由理论专家和“四会”政治教员分别负责授课,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领悟创新理论精髓要义。人人参与活跃“理论课堂”。办好“小讲台”,借助开会、党员学习,发动大家人人登台发言,讲理解认识、谈心得体会;组织“小问答”,在集中居住宿舍、分散工作工场、作业现场等地,采取“一问一答”等形式,帮助大家及时温习巩固所学内容;利用饭前课后等点滴时间,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小讨论、小辨析,进一步消化理论、交融思想、解开困惑。开阔眼界;创立“网络课堂”,建立创新理论网上“学习交流平台”,分门别类收集整理视频资料,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建设成就,构筑发展前景网上“望台”,鼓励干部骨干开设“理论博客”,开辟“理论讲坛”,真正使理论学习的课堂活起来用起来,切实提高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普及引向深入。。

3.针对担负的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抓深化

学习理论普及理论的最终落脚点要体现在保证有效履行使命和提高社会科学发展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紧围绕干部群众履行使命任务来进行。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解决重大问题的现实课题,聚集中心工作抓好科学理论普及深入,在改进创新中提高新起点、确立新标准、强化新功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在中心位置,做到领导力量投向“中心”,工作安排突出“中心”,活动开展围绕“中心”,物资保障优先“中心”。要把理论普及的出发点放在提高社会和谐度和生产力上,通过加大科学理论的教育比重、发挥优良传统激励作用、抓好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激发群众的学习动力。要紧贴中心任务,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干部群众认清肩负的神圣职责,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优精神。

三、完善制度机制:确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常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持久坚持、整体推进、步步深入,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常态制度机制,做到理论创新每向前发展一步,思想发动工作就跟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深入一步。

1.建立经常性的学习机制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持久,也难在持久。要把科学理论的武装纳入理论集训、中心组学习、党(团)课、政治教育等分层次系统学习;明确党委、支部书记作为理论武装的第一责任人,对学习教育活动负有领导、组织、实施的责任;建立年度领导干部课题研究制度、季度形势分析制度和月学习交流制度,在坚持党委议学、个人述学、群众评学的基础上,对科学理论武装情况进行定期的、严格的检查督导,定期通报学习情况,做到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好学差不一样。

2.建立理论学习的考评机制

以考促学,以考促用是推动科学理论武装求深入、讲实效的内在要求。要把科学理论武装引向深入,仅靠学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保持科学理论武装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按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理论水平、思维层次、工作作风、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机制,区分层次、划分阶段进行考评。同时,要注重抓好帮带指导,把考评的过程变成帮抓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确保科学理论武装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建立理论骨干的选拔培育机制

培育理论学习的“明白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进入基层进入群众头脑的关键。要建立规范的培育机制。广泛开展干部和理论教员集训、科学理论学习交流会等活动,通过以会代训、蹲点帮带等形式规范学习方法、研讨交流心得,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开展科学理论传播工作的能力,增强学习宣传科学理论的层次和质量。同时,要结合基层人员变动、工作转换等实际,有针对性的抓好科学理论武装,做到理论的普及不因人员更替而断层,不受形势任务转换而走形,确保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常化制度化进行。

4.要建立适应形势的学习创新机制

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好理论普及中的矛盾问题,才能使学习确保经常化。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确立主动创新、积极创新、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注重在结合中创新,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在探索规律中创新,切实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创新的办法,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拓展和深化。

收稿日期:2011-06-12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6

论文关键词 观众效应 社会促进 社会干扰 心理测试 测前谈话

我们经常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屡见不鲜:当你走路时,如果有一个人从你身后匆忙超过你,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当你投篮时,如果你意识到有人正在注视着你,你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命中率会更高;如果你是一名演讲者,某一天感觉不舒服,可是一上讲台,你的精神就来了;在运动比赛中,观众的欢呼喝彩气氛越浓,运动员的劲头就越足,技能发挥也会越好……而在心理测试过程中,主测人及旁观者的在场,也会对被测人产生一些心理生理变化。为什么在有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行为会发生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社会心理效应?

一、观众效应的作用以及心理机制

1898年,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效率会因为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而明显促进。1904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在做肌肉努力和疲劳实验时发现了这种观众效应。当实验的主持人在房间里时,被试举重物的速度比房间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要快一些,掷得距离也远一些。在此之后,达希尔对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也证明了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做乘法计算要快一些,正确率也高一些。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也通过实验进一步阐明:对于同样的任务,人们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要好于个人单独完成的效果。而佩森等人在1933年研究有关记忆的效率时发现,学习迷宫的任务和学习无意义单词任务的效果却因观众在场而降低。但当被试在学会迷宫任务和无意义单词任务后,他们在观众面前的展示比之前更好。1937年,我国学者在清华大学用蚂蚁进行实验,证明了蚂蚁在单独、成对或三只为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不相同的。三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其中每一只蚂蚁的工作量是一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三倍。这种在“有人在旁”的条件下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绩效差异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因为他人在场而使个人绩效水平有所变化的现象。研究表明,被试在需要完成的任务难度较低或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完成的情况下,观众在场会对其完成任务的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当任务难度较大并且被试不太熟悉任务的时候,观众在场反而会对绩效产生干扰作用。

观众效应在影响个体行为变化时,通常会出现两种相反的效果,即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由于有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参与活动而使行为效率提高的一种现象。社会促进不完全是一种群体现象,人们可以在别人在场时表现出这种现象,但他可能不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而在群体背景下,却更有可能产生社会促进效应的发生。有关社会促进的研究表明,别人在场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但如果从事的是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别人的出现可能会对绩效产生干扰作用。社会干扰则是,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完成活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

既然观众效应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那它是怎么产生的?许多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看法:弗里德曼(1981)认为,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他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金盛华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出发,认为被评价意识被激发,会直接提高人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水平,使行为过程实质上成为一个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扎琼克(1965)提出了社会助长驱动理论,指出单纯的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唤醒水平和驱力,这种唤醒要求个体以新的方式更快更好地行动。桑得斯(1981)认为,他人在场导致了分心。当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不自觉要选择注意任务还是注意他人,这一冲突导致了驱力的增长。还有研究者认为,个体之间还存在着隐蔽的竞争因素,由于他人在场可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竞争压力,并由此产生了争强好胜及社会赞誉动机,致使个体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弗雷德曼和克劳斯(1960)曾做过一个卡车游戏的实验,结果是几乎所有的被试都不由自主地怀着竞争的心态,尽可能地超越对方,而忘记合作。生理心理学角度,最近有学者的研究认为,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是威胁。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在生理上,这种模式类似于做有氧运动时肌体产生的反应;相反,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肌体发生了类似于应对危险时的反应。不同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成绩。这个理论得到了生理心理学家的支持。

还有很多因素被研究证明与观众效应有关,例如注意超载、被评价的焦虑、分心以及认知解释等。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理论并不相互对立,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于观众效应当中。

二、心理测试技术中的观众效应

心理测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受到观众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存在促进作用,有时也会产生干扰作用。心理测试技术是测试人员对被测人进行的一系列阶段性的活动,有被测人参与的技术阶段包括测前谈话阶段、实测阶段和测后访谈及讯问阶段。这些活动中,被测人处于被观察角度,其表情、行为动作、言语及测试指标变化都是测试需要观察记录的数据。

以下从心理测试技术的测前谈话阶段和实测阶段分析探讨观众效应对被测人的影响。

(一)测前谈话阶段的观众效应

测前谈话是测试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技巧与被测人在测试开始之间的谈话,从而为测试创造必要的心理环境和条件。谈话内容是根据具体案(事)件而确定的。一般包括案(事)件简介、被测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测试方法和测试程序、自我简介、注意事项等。此阶段侦查人员可在测试室内,观察被测人的言行举止及测试情况,但人数不易过多,以免干扰作用过大,导致测试不准确。通常,主测人在与被测人谈话时,观众效应在被测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作用。主测人和侦查员对于被测人来说,都是观众,他们都在观察、评价自己的言语、姿态及表情。

观众效应从被测人的测试动机来说,心理测试都是在被测人自愿情况下进行的,一般情况,无辜者都愿意接受测试。有些无辜被测人会有紧张或反感心理,但同时有多名被测人在准备测试时,这些被测人也会在有“同伴”(别人接受了测试)的影响下自己也愿意接受测试,从而尽早排除嫌疑。谈话过程中,主测人进行正确的引导,无辜被测人由于自愿接受测试动机的支持,他在主测人和旁观者面前会表现的比较自然,同时也会尽量克服自己的生理紧张(这种紧张并不是与案(事)件有关的),最大程度配合测试。然而对于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其接受测试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动机,他们真实的动机是不愿接受测试,不愿自己隐藏的行为和心理被识破。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却会做出与动机相冲突的行为,即愿意接受测试。这其中的原因包括测不出来的侥幸心理、“同伴”都接受若自己不接受更会被怀疑等的心理因素的驱使。

观众效应从被测人的性格气质来说,中等偏外向性格或心理素质较强的无辜被测人在谈话过程中,观众效应往往不会干扰其语言表达、动作行为及真实情绪的展现。一些性格外向,爱表现的无辜被测人可能会在“观众”面前夸夸其谈,甚至谈话跑题,已达到显示自己无辜的目的。而这类性格的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在“观众”面前的谈吐、言行也会表现的放松、自然,但内心却可能因为“观众”对自己观察、注视及评价反而产生压力和紧张情绪。观众效应对于偏内向性格的被测人来说,无辜被测人可能会因为主测人及旁观者观察、注视自己而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不自然,产生生理上的紧张情绪,甚至不能真实流露自己的内心变化。这是观众效应造成的干扰作用,主测人应在谈话时注意区分鉴别。这类性格的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在“观众”的注视下可能更加不愿与主测人交谈,言语举止会更加内向,不自然。观众效应对此类人的自我暴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心理实测过程中的观众效应

心理实测是紧接着测前谈话进行的,通过在被测人身体上佩戴仪器、主测人向被测人提问,同时观察被测人心理生理指标等的过程。此阶段同样可以允许侦查员参与观看。有实验研究,让被测人独处一室,佩戴好仪器,听录音提问进行测试,主测人在旁边装有单面玻璃的房间进行观看,结果表明被测人的恐惧感会上升,从而影响测试内容的效果。因此,实测过程中,被测人与主测人在同一房间会使被测人减少由于独处产生的恐惧感。实测过程中,室内安静,被测人面朝墙壁坐在测试椅上,身体上被佩戴测试仪器,要求注视墙壁且不能乱动。主测人在被测人的侧面观察其表情、动作及图谱指标反映。侦查员在被测人侧面或者背后观察被测人及测试情况。

提问开始,主测人向被测人提出问题,被测人回答。无辜被测人刚开始可能会因为“观众”的注视及其他原因产生紧张情绪,但随着问题持续和适应测试环节,紧张程度渐渐降低,配合程度提高,观众效应的干扰会被被测人慢慢忽略,图谱指标反映真实心理状况。对于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可能会比正在进行的测试更能吸引他的注意。主测人与旁观者对自己的观察会使被测人听提问分心而猜测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思考如何应对“露出来的破绽”。但这些测试者大多都会表面配合测试,同时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仪器测不出他们真实的内心活动。观众的存在通常会对这些被测人产生更高的心理压力,从而通过仪器表现在图谱指标反映上。这则是观众效应对实测过程的促进作用。也有少数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故意乱动或称自己不舒服,以掩盖内心的真实动机。主测人及旁观者应注意观察和评价。

三、小结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7

【关键词】群众路线;学生工作;启示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在《中国共产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党的一切努力、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本身决无任何特殊的私利。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立足点。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到党的领导工作中,又把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了科学理论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的科学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为民、务实、清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为民,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民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

务实,就是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清廉,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

清廉,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保持清廉,就必须坚决惩治腐败,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二、当前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重管理,轻引导

一直以来,我们在学生管理的实践工作中都强调学生管理包括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两大方面。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更多的时候却仅仅是强调了“管”,管住学生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二是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管制,对学生自我约束的引导不足。目前,多数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重心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以一种管束学生的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学生工作老师工作也很劳累,但收效不佳,而且也很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对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生还处于青年初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明确,容易困惑。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受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而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引导。学校专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场所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认识不够,主要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的教育只是喊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实际,流于形式。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使得他们中某些人的不良习惯较难克服,从而造成这种层次学生的管理形势较为严峻。

3.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够

大学生异地求学,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事情都要自己处理,面对这种现实的变化,有的大学生能够适应并合理地安排自已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大学生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知道一些学生或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高中辛苦三年,考上大学就好了。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一些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而又考上了大学的同学,很容易放松自己,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没有目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生活上随心所欲;有的大学生甚至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一些不良行为。

4.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管理方式运用不合理

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管理制度不完整、不健全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同时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难以避免,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另外学生管理制度创新不够,学校现成的学生管理制度不少,但有的已不合时宜,要么不切合实际,要么可操作性不强,必须不断创新、完善,如对学生手机的使用、学生上网学生文明细则等,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或制度不够详细具体。

三、如何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高校学生工作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

邓小平曾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路线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学生工作围绕学生展开,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段,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都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目前的学生工作在传道方面做的还不够,当学生犯了错误,只是一味的教训,给处分,虽然是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学生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自尊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要让学生真正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做错了,并且愿意去改正,这才是教育的初衷与本质。

2.深入学生、换位思考

我国古代《学记》中提及:“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工作中一个最朴素和最有效的道理,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只有当师生关系达到了一种彼此信任的状态,教育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用,才能起到感染人、感化人的作用。在学生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保证学生工作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代的大学生个性独立、追求自我、有创新精神、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容易受挫折、心理承受力低。这就对我们学生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但是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明显不同于当代的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姿态去和他们交流。在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后勤服务等方面满足学生的合理化要求。学生工作者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3.学生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高、任务重、头绪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中间力量,承担着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辅导员工作不仅要求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求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既要做好日常管理,又要做好服务工作;既要学会人前学为人师,又要善于人后疏导放松。因此辅导员岗位是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是提高素质,积累经验的途径,是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在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胡卫东,陈宪德.群众路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刘超美.做好新时期高校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2011(7).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8

关键词:技工学生 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 合理利用

一、学生从众现象

现象一:今年女孩热衷穿短裤。2011级计算机班女生比较多,社会上流行什么,都会在这个班展现出来:今年女孩热衷穿短裤。

现象二:车床空闲。在实习普车时,由于学生多车床少,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轮流操作车床。可是十几分钟后,车床前空无一人,学生们都三五成群靠在窗边说笑或玩手机。

现象三:寒冬腊月,男生只穿两条单裤,在寒风中战栗。

为什么明知这种打扮不适合自己,却还有一些女生穿短裤?为什么学生放弃车床不操作,却站在一边无所事事?为什么男生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心甘情愿挨冻?笔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以“大家都……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占90%,由此可见,这是学生从众心理在作怪。

二、从众的定义和属性

从众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引导或压力之下,在认知、态度与行为等方面自愿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随大流”“入乡随俗”“人云亦云”;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包含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引起从众行为的根源来自于群体引导或压力。在现象一中,班中大多数女生穿短裤,如果自己不穿,她们有可能疏远自己,迫于压力,也买一条短裤穿上。第二,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做出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既可以是清醒地意识到压力存在而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抉择,也可以是没有意识到压力,不自觉地跟从了他人的行为。在现象三中,有些男生迫于压力只穿两条裤子,这是有意识的从众,但也有些男生身体强健、不怕冷,也穿两条裤子,这就是无意识的从众。第三,尽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产生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这里不牵涉直接的强迫性因素。自愿性是从众区别于其他社会影响形式的重要特征。

通常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是对的,但缺乏分析、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笔者所在学校属技工学校,生源复杂,学生多来自农村,男生多于女生,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厌学情绪高。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和其他同学比吃比穿,就是不比学习,在给家庭增加负担的同时也荒废了学业。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找到“车床落寞”的原因:实习教师布置完实习任务后,一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离开车床到窗边娱乐;还有一部分拈轻怕重的学生,看到实习普车又脏又累,又看到部分同学已离开车床,便也加入到说笑的行列;完成实习操作或还在进行操作的学生,看到大多数学生离开车床,也放弃实习。

三、从众心理的两面性

从众心理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消极的,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车床落寞”这个现象就充分体现了其消极的一面。一面是积极的,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的缺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误会等。

四、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管理学生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叛逆心强,但可塑性也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从众的积极面来管理学生。夸奖带动性较强的后进生是有效的管理办法之一。笔者教过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社交能力很强,有些不学习的同学都听他的。有一次上课,笔者提问,他高高地举手回答出正确答案,笔者及时给予肯定。以后再上课,他总是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在他的带动下,那些平时在他周围转的学生学习也认真了,班里的学习气氛浓了。2011级计算机班在班主任的严格要求和班干们的带动下,学生们见了老师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问好,老师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都完成得很好。教师只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平时比较懒散,上课铃响后还有学生慢慢腾腾到教室,这不仅违反教学制度,还影响老师的教学质量。为了改掉学生这个坏毛病,笔者先从班干部着手,对迟到的班干部严肃处理。一段时间后,上课迟到现象消失了,利用从众心理积极的一面管理班级收到一定效果。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发扬“从众”的积极面,避开“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做出正确判断,并以此来决定行动的方向。

上一篇:质点力学概念范文 下一篇:如何防控信用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