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2:19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1

[关键词]资本市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机理及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1-0098-03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等多方面支持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核心支持作用。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成为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繁荣程度的关键因素。

资本市场依次实施对处于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各期业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才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目标。因此,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过程,应包括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发展过程与升级过程。其中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应定位于如何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来高效引导内在动力因子对产业发展规模水平的推动效应,使得资本市场支持成为产业规模水平快速提升的外部催化剂。而处于成熟期业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水平呈现出“零数值”状态,说明其内在动力因子完全缺失,需要实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因此,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过程,应定位于如何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从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目标。

一、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设计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下的政策设计

1.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呈现的高增长潜力特征,符合登录创业板的基本条件。但是登录创业板具有较高的上市标准,对此,政府应设计创业板市场的准入机制,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进入创业板上市融资。

2.仿效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做法,对新三板市场进行扩容。目标就是要为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开辟一条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特别通道。

(二)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下的政策设计

1.上市公司通过IPO或再融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了大量募集资金,但是由于实际投资额与融资计划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出现了部分留存募集资金,滞留在上市公司资本公积金科目中。因此,可以集合资本市场数量巨大的留存募集资金,加快组建与发展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基金(VC)等商业性金融组织。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呈现的高风险高增长潜力,容易得到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商业性金融组织的关注而获得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

2.建立与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提升其股权交易效能。考虑到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高难度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分布的广泛性,应以省(直辖市)为单位,设立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可以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实现载体企业控股权的转移,使资金实力雄厚的新股东成为载体企业的控股股东。

3.推进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允许其载体企业发行低信用等级的高收益债券实现融资计划;同时,也可通过发行私募型可转换债券,鼓励认购可转换债券的私募基金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实施转股而获得载体企业的股权,实现私募基金由债权人向股东身份的切换。

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下的政策设计

1.设计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准入机制,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进入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通过政府适当干预方式,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登录中小企业板市场,对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应是难以想象的。

2.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强大融资功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投资,上市公司可通过配发、增发、发行可转债等融资方式进行资金募集,并投资于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3.构建以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为投资主体,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为投资两翼,面向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投资的资本市场投资体系。

(二)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下的政策设计

1.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增强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功能,提升其并购重组功能。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功能和并购重组功能,对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能够被面临业务转型的上市公司快速获取并购信息,通过顺利实施资产并购重组行为,使得上市公司业务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而可以快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2.推进资本市场的产品创新,完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较小、产业规模适中,因此,比较适合于债券或票据融资方式。考虑到单体载体企业融资规模的局限性,可以积极尝试多个载体企业以集群方式发行债券或票据,这种发债方式又称为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并可以灵活设置债券或票据的发行期限,以满足不同融资期限载体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债券或票据投资(贴现)创造条件。

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政策设计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下的政策设计

1.设计作为资本市场体系核心内容的主板市场准入机制,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升级进程。对于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所呈现的产业规模及增长特征,往往符合登录主板市场的基本条件。政府设计主板市场准入机制,主要是指优先支持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进入主板市场进行上市融资。

2.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开辟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熟期业态特征的债券品种和票据品种,支持其载体企业优先登录债券市场发债融资及票据市场进行票据融资。也可向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行定向发行债券或票据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二)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下的政策设计

1.加强资本市场的证券发行制度建设,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升级的市场性支持目标。一方面应修正与完善现行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使得满足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能够登录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应对现行债券发行标准进行修正与完善,使得满足信用等级标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能够获得发债融资的机会。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2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 本土企业 升级研究

引言

战略新兴产业主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为基础,共包括七大产业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我国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已经发展成为贸易强国,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量呈现出猛增的良好势头,尤其在通讯产业、计算机产品出口方面表现异常突出。本文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并对发达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经验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希望对于指导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全面升级发展做出贡献。

战略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分析

战略新兴产业通过研发环节、生产制造环节、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形成在国际市场中的流通价值链研发和营销两个环节,直接影响战略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尤其研发环节优势越加明显,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便会越高端。依据《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网的数据,对比2002-2012年期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情况,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口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平均增长将近10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和生命科学技术产品这两大战略新兴产业技术,但是生物产业(生命科学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设备制造产业(计算机基础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新材料产业在技术产品出口上都处于逆差地位,表明我国在这几种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与其他主要出口国家的出口额相比较,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在国际战略新兴产业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依据2012年亚洲8个经济体的科学与工程数据指示,对比1995-2010年期间,我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速度较快。以2010年为例,我国通讯产品和计算机产品的出口份额占全球出口份额的38.5%和45.4%,远远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出口国家及地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已经成为通讯、计算机产业的制造和出口大国,在国际战略新兴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非常大的优势。相对于以上两种技术而言,2010年我国的半导体产品出口为10.2%,美国11.2%,欧盟4.4%,日本10.7%;科学仪器产品出口为13.9%,美国19.1%,欧盟17.6%,日本11.6%,由此可见,半导体和科学仪器这两种技术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2010年我国的医药产品出口比重为3.9%,美国15.6%,欧盟44%;航空航天器出口为0.8%,美国44.9%,欧盟31.2%,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在这四个产业的出口竞争中已经发展成为贸易大国,并会逐渐成长为贸易强国。

从我国高技术产品企业类型分析,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分别占67%和14.5%,可见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控制了我国大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而且外商独资企业在近年来出口的比重在日益增加。这些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主要经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贸易,这两种贸易方式是我国主要的出口项目,在2011年,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的出口额比重总共达到了76.9%,几乎相当于当年的三资企业出口比重。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非常大的实质,即只是制造环节参与的比较多,而在研发环节参与率要相对较小。我国企业更多的是对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和装配环节进行承接,先进口大量高技术的中间产品,组装加工后再进行出口贸易,呈现出大进大出的贸易特征。这种贸易特征是我国发展成为贸易强国的基础阶段,我国要提高高技术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还需要在高技术产品的研发环节进行增强,研发环节增强后才能提高我国在高技术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发达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经验研究

(一)日本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

电子技术革命最早出现在美国,但是飞速发展的国家却是日本,日本在电子技术革命的良好时机下大力创新技术,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于电器产品当中。自1950年以来,日本的出口商品由棉纺织品逐渐转变为汽车、收音机、电子管等电子产品出口,这些电子产品研发技术的成功得益于日本对高新技术的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子技术,加强科技项目创新,并增加产品的出口量,使市场规模的效应不断扩大。日本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使得其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随之日本电子技术在汽车产业中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汽车电子产业方面不断创新发展起来,使日本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汽车出口贸易第一强国。日本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除了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市场规模效应的方式,还有政府的财政金融扶植政策,具体政策如资助在出口过程中利益受损的企业、对出口企业的各种补贴、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等。

(二)美国成为贸易强国的经验

信息产业是美国成为贸易强国的主要产业之一,计算机信息产业最初是在美国国内市场的支撑下得到迅速发展的,当时计算机产品并没有大量出口。美国信息产业贸易的发展也是在政府政策措施支持下开始发展起来的,美国制定创新战略和出口战略,并结合高效的资本市场使美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确立了美国信息产业贸易强国的稳固地位。具体战略创新措施是政府对高技能劳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大量资金,并对企业的各项创新研究提供补贴或减税等政策。美国对出口政策更是大力支持,具体措施有提供补贴或减税等支持企业进出口贸易,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各大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并提供企业获得信贷的各种渠道,提高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全面升级研究

(一)整合资源,着力扩大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规模扩大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以市场驱动为目标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据贸易强国的成长经验可见,国家政策在拓宽国际市场中的巨大作用,国家应该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努力帮助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制定拓展市场的各项战略方针,主要从国内、国际市场如何拓展来进行政策制定,国内市场需要积极鼓励战略新兴产品的研发,完善市场的培育机制,并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消费力度,大力引导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市场的需求;针对欧美等贸易强国的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协商、谈判等,逐步提高我国企业出口的有利地位,对市场准入、工业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解决;针对南非、巴西、印度等国家,政府也要通过信贷支持、减免税收、补助等形式积极鼓励企业进入,以增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同时,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做大做强本土企业,要采取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等方法来实现。我国要实现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转向国际贸易强国主要依靠本土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因为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是当前主导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力量。面对我国当前形势,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间沟通不充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企业相对较少,很多企业的专业人才及专业能力非常欠缺,中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面对技术创新和经营等活动缺乏支持力。需要国家推进资源整合,鼓励产业融合,设立政策资金支持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海外并购及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从而增加战略新兴产品的出口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我国的国际市场规模。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因各种竞争因素的影响,需要得到我国本土企业研发力量的支持才能发展壮大,因此会将部分研发项目外包给本土企业,或是采取与本土企业联盟的形式进行联合研发产品。在联合研发的过程中,我国本土企业应在吸取先进技术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并要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增加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对国际合作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为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避风险,积极推动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政策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分析2011年国内、国际的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据,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发明我国授权的专利是12.81万项,实用新型专利是18.45万项,在这些授权专利中有相当部分归属于外国的公司。通过实际分析,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创新环节中的很多活动都是由外国公司控制的,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自主知识产权中的掌握数量占得比例较大,不同发达国家在不同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各具优势,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主要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有限。因此,要以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为原则,不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的各项政策。

我国通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要从技术创新和协调国际关系两方面入手,知识产权政策此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内外众多创新活动的不断支持,这些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的支持,一项创新活动成功后就要加强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对其基本内容进行展示,并由有能力的人或组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或者发掘,可见,知识产权的控制可以把控国际市场制高点。我国在发展中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控制知识产权风险,首先对国内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对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进行自主研发,积极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协调标准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使两者相互帮扶,推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发挥战略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价值。

(三)系统设计,建设政策扶持体系

系统的设计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创新活动发展,是我国政府需要重点加强的。首先是政府资金的支持,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形式可以分为补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其次是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活动税收减免政策,及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等。最后国家还要着力于对战略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让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人才参与到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中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结论

通过我国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措施,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将会得到空前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李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及我国升级路径研究[J].国际贸易,2013(5)

2.黄蕙萍,刘雅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分析[J].商业时代,2013(8)

3.杨林,马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4.姚岳军,叶赛楠.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完善[J].商业时代,2013(3)

5.龚斌,丁茗.战略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作者简介: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3

随着国务院确立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湖南在参照中央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将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和发展。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2015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达到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20%。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0 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左右。虽然目前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整体较好,但因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仍然薄弱,规模不大,占湖南省经济的比重与规划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湖南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湖南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目标,必须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手段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解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约束,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性任务。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形势,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探讨金融支持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要性,并针对金融体系支持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就如何通过完善金融体系,切实有效支持推动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绩显著,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总量稳步扩大,优势产业突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首先,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较好。2011年,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31.3%,快于全省gdp增长12.8%[1]。其中,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增41家,增加值达到2022.4亿元,分别占湖南省全部规模工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24.9%和10.3%[2];其次,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良好,优势产业明显。2011年,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利润4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5.1%,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占全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70%,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全部利润总额的61.07%,优势产业明显[2]。最后,湖南各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为均衡,但区位分布差异较大。2011年,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都超过30%,长株潭城市群增长速度为32.2%,湘南地区为32.4%,大湘西地区为34.5%,增长速度最快。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占全省比重高达87.6%(长沙为36.6%、衡阳为11.8%、株洲为11.3%、岳阳为10.5%),而大湘西地区仅占5.2%,主要集中于省内几个经济发达地区[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6期刘建民, 吴 飞等: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

1.与规划目标相比,产业总量偏低,发展压力较大。2009-2011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由1 624.59亿元增长到2 809.7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而由于受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等影响,2012年一季度增长率仅为13.6%[3],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与2015年5000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率20%的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表1),产业发展压力增大。

资料来源:根据2010-2011《湖南统计年鉴》、2011年湖南统计公报资料、《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相关网站新闻等资料整理得出。部分所获数据采用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口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011年部分数据是经过计算整理得出。

2.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双重特征,对风险资本需求较高。而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较为短缺,企业r&d研发投入不足,2011年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r&d研发经费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3%,[2]远远低于5%的规划目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自行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效率较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4] [5]。

3.产业规模水平不高,省际竞争优势不明显。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水平来看(见表2),2011年湖南要低于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省际竞争优势不明显。七大产业中除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竞争力较强外,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二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释放特定产业潜能并发挥其产业优势[6],在我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资本相对短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将成为决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说明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项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产业的初创期,由于技术成熟度较低、市场不确定因素多、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等,不适宜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介入,而适宜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介入,如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板市场等。随着产业进入发展期,在政府的推动下,保守型产业基金、政策性贷款等开始介入。产业进一步发展进入成熟期,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下降,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等债权融资模式会大规模进入。随着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已经达到证券市场主板公开上市的要求,在初创期和发展期介入的风险投资可以退出[7]。而到了产业的衰退期,所有投资要能够顺利退出该领域转而投向新领域,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我国目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演进过程主要包括培育期(新兴性产业)——发展期(主导型产业)——成熟期(支柱性产业)等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模式:在培育期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性金融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进入并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到了发展期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等债权投资可以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进入成熟期以后,可以通过中小板市场、主板市场等资本渠道实现企业上市,继而以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获得资金支持,进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撤离旧领域而转向新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有效的金融支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 [8]。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特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征决定了其必须要依靠金融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资金瓶颈问题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两大重要因素[9]。而资金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没有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融资制度的支持,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变革就难以实现,尤其是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或区域来说,破解资金瓶颈问题更为紧迫。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别于传统一般性产业,企业固定资产少、企业规模小、市场不确定性大、技术成熟度不高等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要依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从其资产结构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如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多数企业资产以知识产权、产品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为主,而金融市场普遍容易接受的原材料、存货、房地产等固定资产(传统抵押品)较少,难以吸引金融资本流入;从资金需求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幼稚期和成长期,产品市场需求、技术前景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较大,资本投入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与金融资本运营原则不相吻合;从企业规模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多从中小企业开始,资金金融风险控制成本较高,难以得到金融资本的青睐资金。因此,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要求政府顺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构建风险分担机制来弥补金融市场客观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主动适应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化解与风险防范机制。

此外,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间短,规模小,信息披露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再加上中国股票和债券发行的政策约束较为严格,因此要优化融资环境,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三 金融支持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与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不断增强

近年来,湖南省在金融支持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政府财政支持不断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环境不断优化。《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湖南省政府设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用于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市场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并规定省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安排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不低于50%。2010年以来,湖南省政府积极争取,和中央政府共安排1.54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湘投金天钛业高性能钛及钛合金加工材料等5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荐长沙通发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得国家2011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共9200万元;推荐等6家公司获得国家2011年物联网项目资金1000万元;协调中联、三一、山河等工程机械企业新增进入国家重大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政策目录,预计可减免税1.43亿美元[10]。与此同时,湖南制定了《湖南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采用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股权投资、风险补偿、奖励等支持方式,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2.金融机构服务逐步改善,间接金融支持力度增强。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通过突出支持重点、优先支持优势企业、改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湖南省金融系统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2011年,湖南省金融机构新增战略性新产业贷款155.6亿元,比2010年增长30.2%,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2.1%[11]。

3.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融资渠道迅速拓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湖南省资本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企业融资渠道拓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1)企业上市迅速发展。2008年开始建立“省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重点培育发展先进制造、文化、新材料、环保、生物制药等优势企业上市,2011年湖南省215家重点后备上市企业有83家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4月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88家,其中近半数属战略性新兴产业[12];2)成功首次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2012年6月28日,由华夏银行主承销的湖南省第一笔集合票据业务——长沙市2012年度第一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成功发行,为湖南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直接融资途径[13]。3)私募股权投资成为亮点。2008年以来境内上市的24家企业中有18家在上市前引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私募融资额由2008年27.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8.79亿元,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注册的股权投资企业由2007年的5家增至150多家,管理资金超过500亿元[12]。

(二)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但从当前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目标来看,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够完善,金融约束较为明显。1)政府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仍显不够。相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额资金需求来说,当前湖南省政府和各地方政府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扶持资金覆盖面低,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机制、工作流程亟待完善,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并且担保体系分散风险功能尚未充分体现、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14]2)融资渠道狭窄。当前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仍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主要依靠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直接融资途径缺乏且比例偏低,既造成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又导致融资风险过度集中(见表5);3)金融机构经营与服务理念转变滞后。当前各地区不少金融机构尚未充分意识到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挖掘培育潜在优质客户、调整盈利模式、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审查,过分关注投资主体的背景和实力,而忽视项目前景,比如偏好于先进装备制造行业和新材料行业中的大型企业,而对其他如生物、节能环保等行业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贷款不足,金融机构在高风险和高服务成本的约束下,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4)金融创新不足。银行金融机构仍按传统贷款标准审核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提供的信贷产品都集中于短期贷款且注重认可便于估值和变现的有形资产,并且缺乏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要求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等,导致金融供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不匹配;5)资本市场仍不健全。与全国总体的大环境相类似,当前湖南地区金融体系仍以银行金融大型机构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见表2),同时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规模有限、企业上市要求较为严格、风险投资退出及运营机制和渠道不通畅等[15][16],使得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见,解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约束,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性任务。大力推进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步伐,同时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契机,有效推动湖南金融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四 推进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的金融支持对策

当前,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初创阶段,必须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流入,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第一,政府要加强引导作用,完善政策性金融扶持举措。1)在整合资金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管理、分类使用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明确投入重点与方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根据重点扶持领域与对象,建立专项资金分类拨付与使用制度,专项资金的投入,既要考虑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地区平衡发展的需要,提升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2)充分发挥现有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积极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带动包括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3)加强政府财税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创新扶持方式,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民间资本实现差别化贴息贷款、税收优惠、风险补贴和专项奖励等,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第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主动性,加大实质性间接融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而也是金融业未来业务拓宽的新领域,因此要抓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主动转变经营服务理念,加大实质性间接融资支持力度,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实质性金融支持。1)积极主动深入跟踪研究产业发展动向,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链环节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匹配性;2)健全和完善信贷制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信贷评审制度,实施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确保企业贷款需求得到满足[17];3)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积极推进产业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4)加强风险管理研究,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与合作,共享和收集各类信息,动态监测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分析预警机制;[18]5)大力引进境外与省外金融机构,加快包括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全面提高金融开放程度,推动金融行业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金融服务。

第三,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切实有效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1)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创业投资产业链体系引导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等社会各界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初创期的企业资金需求;2)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备资源企业的上市培育和服务力度,支持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并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处于发展期企业的资金需求;3)发展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发展,扩大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集合融资产品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4)探索建立完善的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间的转换机制和转换渠道,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有机衔接,并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安全撤出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94-05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低消耗、高附加值和强带动性的优势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青睐。“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不仅是产业培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更是各地政府实践操作的指南和运行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当前研究现状看,部分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王利政(2011)基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区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来研究;王大明(2011)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政府和市场共推型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狄乾斌、周乐萍(2011)则从组织模式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采取柔性产业组织模式和依附高新技术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看,一是当前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的模式研究,缺乏整合和系统性的理论;二是多基于以往相关产业培育模式而进行的借鉴研究,缺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践的理论总结。这样,导致了模式研究难以全面、具体地指导地方政府实践操作,是导致地方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模式选择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和需求,结合各地政府的实践探索,概括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以求理论层面的系统化以及对实践领域的指导意义。

一、基于产业来源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产业,其必然有其依托的基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转型而形成的,有的则是在前期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从产业来源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种培育模式,即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一)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

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即依托传统产业基础,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或进行要素重组。一方面,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催生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变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传统装备制造业与新材料技术相互促进,同时,精密加工、机械电子和数控装备等尖端技术不断突破,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跃进,从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王大明,2011)。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三种运行方式。一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式。主要是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吸收,用高新技术设备代替原有关键设备,增强技术含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并使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转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传统产业的资源支持方式。主要是一些具有支柱作用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传统产业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通过投资、产业配套或直接兴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向新兴产业输出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三是传统产业的要素重组方式。主要是一些落后的传统产业,已不适应现有经济发展需要,在有序退出经济领域同时,对现有要素进行清算和重组,其中部分要素通过投资、金融中介等多种形式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我国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熊勇清、曾丹,2011)。该模式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同一过程,即使不能在传统产业内部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资源和要素也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支持。因此,我们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注重该模式的充分利用。

(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即在新兴产业领域,充分挖掘其中的战略性要素,选择那些具有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由于战略性本身缺乏具体衡量标准,以及出于产业选择本身的便利,当前国内地方政府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大多基于之前的新兴产业,选择那些相对重要和有影响力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的运行要注重两个因素。一是对战略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对于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战略性,主要看其是否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拉动性作用,这主要通过查看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贡献率和作用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产业是否具备战略性以及战略地位大小的主要标准。二是新兴产业战略化要注重地方差异性需要。如果在地方政府对产业的竞争中,能迅速和有效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产业演进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如果忽视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特性,将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个性化培育和竞争性优势培养。

这种模式优势是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经验,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短期内实现培育发展,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地方发展重拾传统发展路径,简单地在新兴产业前面加上“战略”二字,而不去思考二者的差别,沿用旧的培育思路和政策,突出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内涵和满足不了其培育需要。

二、基于培育主体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国家战略和市场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其发展。然而,政府和市场作用机制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培育模式。具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推动模式以及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三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解决是否培育,培育什么以及怎么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势,保障这些问题的实现。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苏联时期,这种产业培育和发展模式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淡化,但在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投资和风险巨大,且更多体现国家战略,所以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还比较突出。这种模式具有“政府选择——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并制定政策性的培育方案;其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遵照执行其制定的培育方案;最后,为保证培育方案的落实,政府还将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奖惩政策与措施。其优势在于,政府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和全部力量,在短期内就完成某项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培育,却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与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决策风险较大,政府财政成本较高。

(二)市场推进模式

市场推进模式,即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主体,他们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机制,自主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利用市场集群效应和资源带动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众多新兴产业的形成基本都是市场推进模式的结果。我国随着市场体制完善,利用市场推进模式实现产业培育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以创业板为例,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创业板以来,已有270家企业上市,从创业板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900亿元(侯捷宁,2011)。这些上市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新技术行业,反应了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力的推动效应。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引导—企业投入——资源集聚”。首先,有比较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出新兴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并具有比较便利的资源流动机制;其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些具有较强市场洞察能力的企业开发并生产出市场潜力好、附加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后,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这种模式关键需要企业具有洞察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优势在于,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展示,企业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市场资源快速实现流动和集中。但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推动产业的培育,其过程将是漫长的,而且仅靠个别企业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

(三)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

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在宏观层面政府负责战略引导和优化政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依靠市场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互动和协作关系。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作用幅度和结合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模式的运行依靠政府和企业各自作用的发挥,政府负责产业培育的规划引导,以及在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根据政府引导和政策诱因,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集聚方式,负责具体的技术研发、商业化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行为。这种模式的运行关键是,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并形成互补互动格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调动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将政府决策的随意性与市场作用的盲目性降到最低(王大明,2011)。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该采用该种模式。

三、基于技术创新方式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为核心内容,无论是产业形成基础,还是竞争优势都是围绕着技术创新展开的。然而,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原创性和学习性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可以有两个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即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

(一)技术领先模式

技术领先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基于在国内外较为领先的技术基础上,围绕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而形成的持续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产业培育中,由于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已申报专利,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王利政,2011)。因此,生物产业发展中完全可以选择技术领先的模式。技术领先模式是采取“现有技术——竞争创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即在领先的学科和技术领域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然后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推向市场获取商业利润和吸引投资,进而不断培育出新的产业分支,实现产业化。这种运行机制要求,一是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较为成熟,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二是所属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研发优势、雄厚的研究开发经费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等条件;三是政府在产业培育中重点关注基础研究领域,这是市场和企业所忽略和不愿投入的领域,以保障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的支持。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而发生作用。一方面,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并具有实现不断创新的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其竞争力较大,垄断利润较高。但对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我国目前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优势比较缺失。

(二)技术追随模式

技术追随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没有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较低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吸收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技术,然后再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技术改造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如湖南省2010年1-11月,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达1.47亿美元,是2009年全年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5.4倍(解佳涛,2011)。同时,技术引进质量进一步提升,使轨道交通、电子信息、钢铁冶金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这些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技术追随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技术引进——吸收创新——产业化”。首先,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后发学习优势,技术的引进是前提基础。其次,对引进的技术,必须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使其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同时,在生产实际中,基于引进技术和现实需要,实现技术的再创新或集成创新,获取自身的创新优势。最后,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见,消化吸收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政府的作用主要在高新技术领域,确定技术发展方向,为企业技术引进提供战略指导,同时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优惠政策,保障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里,我国还没有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之下,因而,这些领域适宜采用技术追随发展模式。关键是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新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四、基于侧重领域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从产业供给和需求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可以分为供给方培育和需求方培育两个方面。由于培育政策关注重点不同,便形成了两种培育模式,即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

(一)供给方培育模式

供给方培育模式是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重点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传统的扶持政策都属于这一类。“长期以来,国家支持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地是从供给出发,通过提供公共研发支出和促进产学研合作,以期加快由研究到产品商业化的周期。”。供给方培育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企业需求分析——政策供给——推动集群发展。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需求进行分析,了解需求状况。其次,根据企业需求,出台优惠的财政、税收和技术等政策满足这些需求。最后,依托高新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企业的集聚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供给方培育模式优势在于更多关注于企业的技术和资金需求,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产业培育路径较短,见效较快。不足在于,政府扶持痕迹明显,容易导致企业依赖心理,并不能形成长效性的激励机制,容易形成扶持政策的“短板效应”。

(二)需求方培育模式

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手段,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竞争和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土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当今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如日本2006年为实施“太阳作战”计划,通过发放补贴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美国2009年为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对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每台节能洗衣机补贴75美元,电冰箱补贴75美元到125美元(冯春林,2011)。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在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和规范市场运作三个层面来发挥作用。引导市场消费,是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消费行为;扩大市场规模,是通过财税扶持政策、外交、金融政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范市场运作,是不断规范行业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行业自律能力,从而保证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当前我国各地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时,不能只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方的扶持,还强调从商业创新、市场培育和需求引导等方面进行支持,从而体现出供给扶持和需求扶持“双管齐下”的政策趋势。

五、模式应用建议

(一)系统研究和逐步探索培育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需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并要注重不同模式的互动关系和优势整合的研究。同时,先行地区要注重对自身模式的探索和总结,不断形成创新型的培育模式,以供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二)科学看待不同类型的培育模式

不同产业培育模式内涵不同,适应的领域和条件也各不相同: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适应于在当地占优势地位的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则适用于比较成熟的、具有潜在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领域;政府主导模式,适用于产业培育初期,市场推进模式更适应产业发展后期,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则要贯穿于整个产业培育过程,并在其中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要具体根据产业核心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来确定;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正在出现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因此,应科学分析,适当选择。

(三)综合的选择培育模式

以上分析的模式,都是基于某一研究视角而进行的划分,各种模式各具自身特点和优势,四类模式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综合运用而且可以起到优势互补效应。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选择这四类模式,从而避免简单依赖某一模式的不足,如某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应用技术领先的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同时,也可以实行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培育模式。

(四)动态地调整培育模式

政府在具体运用某类模式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自身产业现状和模式特点加以选择,更需要根据产业培育实际情况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调整,这不仅是产业内在成长周期规律决定的,也是适应周围竞争环境变化的需要。例如,由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某产业完全可以从技术追随模式调整为技术领先模式。因此,培育模式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关键是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去选择和调整培育模式。

(五)避免各地培育模式选择的雷同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5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实践 深圳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089-04

[作者简介] 汪云兴(1984 ― ),江西婺源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阮萌(1967 ― ),广西藤县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强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5年年均增长约20%,约为同期GDP比重增速的2倍。实践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对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符合一般产业的共性规律,也具备新兴产业的个性特征,更拥有其自身的特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动态性、全局性、长远性、风险性等特征会影响着其规划问题,对于规划方法选择、发展重点遴选、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等有着特殊要求。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就需要国家或地区从战略层面给予全局考虑,而不仅仅只考虑产业发展规划问题;动态性就需要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考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支持手段的动态调整等;长远性和风险性就需要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近期“显绩”,而也应当注重远期发展的“潜绩”,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要加强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等。

“十二五”以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仅就规划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区域趋同、重复布局、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由于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统筹安排,各地投资盲目、产能严重过剩,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2011三年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增长近5倍。在发展目标上,存在需求导向、区域攀比等问题,一些地方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时,一方面结合了当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计划,另一方面还考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与有关地区的总量比较,以此来综合制定发展目标。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特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在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发展。但从企业调研所反映的政策需求来看,大部分企业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给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政策体系,避免政策有失公平,防止政策碎片化。

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践

(一)以市场发展需求来明确规划主要内容

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判断法、数学模型法等各种方法,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范式和思路。从规划理念来看,由于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各类产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承载主体,产业发展水平实质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合体现,因此深圳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始终将调研企业、分析企业、培育企业、发展企业等贯彻规划全过程,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从规划内容和架构来看,深圳编制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基本包含发展基础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五方面内容。此外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表现形式丰富,使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需求等内容更加突出和清晰。

(二)以市场发展方向为重点明确发展导向

深圳在编制相关专业规划过程中,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从企业所在行业情况和优势特色,全面了解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此来选择具体的产业及其细分行业。一是始终坚持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和深圳特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在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选择了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并符合深圳发展方向的细分领域,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在产业界定方面,更加侧重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发展重点的论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重点的开放性,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调整。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依据咨询报告、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意见,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细分行业进行归类合并和调整。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业。其中,互联网基础服务包括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设备托管服务(IDC)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互联应用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网络内容、网络通讯、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其他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根据国家有关分类体系,深入分析各省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实际,充分征求业内专家、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意见,提出了支撑领域、优势领域、新兴领域三大重点领域。

(三)以整合企业计划为核心制定发展目标

深圳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既考虑了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又考虑了产业特色目标;既制定了近期目标,又提出了远期定位;既运用自身产业基础加以推算,又结合了发展环境加以佐证,尽可能客观制定发展目标。从近几年深圳实施情况来看,各项规划目标总体进展良好,个别指标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主要对典型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进行调查,并对有关协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产业基础数据。关于产业增速及目标的测算,主要是根据重点企业抽样调查测算数据,并参照全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的预测,以及有关专家、企业和协会的预测,提出了深圳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和目标。以生物产业为例,深圳结合生物领域发展情况,在创新药物、生物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提出了具体目标,并提出在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方面,成为以生物医疗设备为突出特色、世界重要的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区;世界领先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中心、中国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和药品制剂出口基地;中国领先的转基因农作物、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南中国海地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中国领先的水处理、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特色目标。

(四)以弥补市场不足为导向制定配套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人才政策、融资政策、重大项目、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政府采购、营造环境等方方面面内容。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二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根据深圳相关细分行业比较优势,围绕产业培育和发展制订有关政策措施;三是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着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研究制订政策;四是注重与现有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五是从需求侧出发,加快推进相关应用示范,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和规划建议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发展方向及重点,还是发展目标及政策等都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同时以“负面清单”思路厘清政府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以此达到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平衡。在总结深圳“亲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规划提出四点建议: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一)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应加强统筹部署,树立“亲市场”规划理念,结合新形势,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开放创新,结合国家规划,从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行业,制定出台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研究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针对产业新变化,适时调整发展重点和政策内容,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必须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要结合空间时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定位。在制定具体定量目标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2~3年,尽可能使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接近;在制定远期发展定位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5年;在确定宏观战略时,一般可将预测周期定为10~20年。此外,在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时,可根据不同细分产业的本质和特征,制定能够反映产业特色的发展目标。

(三)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总体上要区别对待,弱化直接财政扶持。加强“需求侧”政策创新,注重“供给侧”政策配套,形成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对于市场主体先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行为,给予适当财政资金扶持。对于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人才保障、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建议政府尽可能采取非财政资金补助方式,更多地通过创造市场需求、给予配套便利等间接引导型政策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全局系统角度出发,制定涵盖财税、金融、人才、土地、创新、市场、示范、改革等全方位系统支持政策,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给予分类扶持。

(四)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的强化必然导致竞争政策的弱化,这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产业政策的效率会越来越低,负面影响将会随之增大,政府直接扶持政策的内在缺陷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会逐步显露,这就要求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重点要转向竞争性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首先要强化市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再次要优化政府政策执行方式,建立公平透明的财政资金扶持管理办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改变社会上所谓的“分项目、分资金”传统方式。最后要加强规划政策执行的监管和绩效评估,鼓励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2010-10-10.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12-7-9.

[3]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9-16.

[4]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12-28.

[5]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2011-12-29.

[6] 李若馨,陈静.目标增速倍超GDP各地新兴产业投资“抢跑”[N].中国证券报,2011-2-15.

[7] 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35-38.

[8] 赵西君,吴殿廷,何燕,宋金平. 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模式探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1,16(3):59-64.

[9] 杜莉,原毅军.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7,9(7):1-5,68.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6

回首逝去的20年,中兴通讯从280万元注册起家,年销售额不足35万元的小加工厂,到年合同销售额340亿元的中国通信制造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国本土最大的无线设备提供商;从来料加工开始,到拥有无线、网络、终端全系列通信产品;从国内农村市场起步,到产品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中兴通讯公告称,2004年公司整体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元,其中海外实现合同销售额136亿元(折合1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5%。展望未来的若干个20年,中兴必然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期望和惊奇。正如中兴一贯地推进其国际化战略,在研发、市场、管理、人才等方面全面创新,取得良好的业绩、个性化的服务回报社会,也是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客户的期望。因此,20年,对立志成为世界级卓越企业的中兴来说,仅仅是个好的开端,未来的路仍很漫长。

中兴通讯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和中国最具技术含量的公司之一,中兴通讯一方面巩固中国本土市场;另一方面,也开始开拓其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拓展的重点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实现了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突破,出口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中兴通讯作为内地惟一的通信制造企业成功入选全球最为著名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05年全球IT百强榜”。1985年中兴成立于深圳。1995年开始进行国际化探索之路。1997年,中兴通讯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中兴通讯在香港主板上市。2004年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元。中兴通讯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开拓者、中国综合性的电信设备及服务提供商,拥有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手机)三大产品系列,在向全球用户提供多种通信网综合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专业化、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逐步涉足国际电信运营业务。

一、中兴战略转型

20年,中兴从加工贸易起步,并历经规模数量扩张后,开始进入以全球化战略为核心的效益增长新阶段。依靠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品牌优势,中兴在国际市场上,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效益均成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兴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变革密不可分。20年来,中兴经历过七次战略转型:

1、从来料加工到程控交换机的惊险之跳,踏上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之路。

从1985年中兴成立之始到1992年,公司一直艰难创业。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优先发展通信业的政策,利用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进口程控交换机。在此背景下,中兴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转型,即从开展来料加工电子小产品业务开始,逐步发展,进而转为生产我国急需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的能力。相继研制出ZX- 60程控空分交换机、ZX500用户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ZX500A农话端局交换机,特别是中兴ZX500用户数字程控交换机被认定为国内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第一台数字程控交化机。中兴自此踏上了自主研发的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之路。

2、从一般交换机厂商转变为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由农村市场转向城市市场。

第二次战略转型大致发生在90年代中期,当时中兴显现良性发展,并驶入快车道。以300万元注册成立的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首创“国有民营”的新机制,企业研发能力稳步提升。1995年3月,中兴研制出万门机,并由一家生产中小容量的交换机厂商转变为一家生产万门以上大容量交换机的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同时,万门交换机的推出也满足了诸如中兴的国产主流厂商由农村市场转向城市市场。中兴在成功研制“94年度部级新产品”ZXJ2000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基础上,又自主开发出终局容量为17 万线的ZXJ10 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ZXJ10 是当时国内自行研制的三大主力机型之一,被专家认定为国内当时能与国际一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

3、中兴正式推出多元化战略,并形成“三大转变”的思想。

第三次战略转型是在1996年。随着中兴快速发展壮大,中兴不得不面临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取舍矛盾,即继续研发程控交换机,或产品多元化之路。当时,中兴的总裁候为贵提出“三大转变”,即产品结构突破单一的交换设备,向多元化产品领域扩展;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网、市话网扩展;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与同是做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华为相比较,华为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高风险换取高利润。而中兴却是遍地撒种子的多元化方法,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来降低风险,结果中兴也从单一的交换机产品发展到涉及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电源等5个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

4、中兴通过上市,来筹集资本,从而化解“资本短板”的风险。

自中兴创业以来,为了市场和技术的升级,中兴不断提出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其中资金问题一直困绕着中兴。为了解决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也为了化解其中的种种风险,于1997年,通过股份制改造,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期间,中兴于1997年7月和2001年3月两次在股市融资20多亿元,从而为中兴在3G、数据和光通信等领域的研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后盾。

5、从固话通信向移动通信转型,三大战略实质为一大战略。

2000年前后,中兴也在进行其第五次战略转型。在国内传统固定电话网络设备投资增速趋缓、电信重组的情况下,中兴正式确定了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光通信三大战略领域。但结果移动通信明显见效,尤以CDMA和PHS为代表,而数据通信和光通信收效不大。故中兴把战略重点已经从固话通信向移动通信转变。

6、确立了三大核心战略领域:手机、国际化、3G。

2002年,电信行业形势极不稳定,其中小灵通不再火爆;传统的交换与接入市场逐步萎缩、价格不断下降;光通信和数据通信还不成气候;手机业务有回升的迹象,但前景不明朗;GSM国内格局已定,短期也不能有突破;3G业务前景扑朔迷离。在此背景下,中兴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于2002年确立手机、国际化、3G三大战略领域。2004年中兴通讯仍将把战略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确保国际业务、手机终端、3G 三大战略领域的发展。

7、中兴推行国际化战略,打造成全球性综合电信设备制造商,塑造成世界级卓越企业。

进入2005年,中兴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着力打造世界级卓越企业。因此,中兴新的战略转型又在酝酿中,其目标是定位为全球性的综合电信设备制造商。 二、中兴转型成功之道

中兴正是通过以上七次运用得当的战略转型,使中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甚至在全球通信设备厂商全面进入负增长的时候,中兴的销售不降反升,升幅达20%。有人称之为“中兴的春天”。但我们要透过现象本身,去深度认知和领悟中兴这个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企业,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中兴多年来一直坚持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掌握核心技术,同时以技术和市场相结合,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提升运营管理,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包括人才、技术、市场等在内的全面国际化战略,成为中国企业持续、稳健成长的典范。具体我们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剖析中兴的成功之道:

1、确立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

中兴通讯很早就意识到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中兴把美国高通这类经营知识产权的公司作为自己的标杆,坚持不懈地追求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到2002年中兴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同企业经营战略紧密配合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从而,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也成为了中兴的核心资产之一。这正如中兴董事长侯为贵所说:坚持走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坚持自主创新是为了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反之,即使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但就其竞争则无后发优势可言。

中兴的技术实力来自于它多年坚持的自主研发的道路,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兴创立以来,就确立了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道路。其在国内外设立了10多个研发机构,并且每年研发投入均保持在销售收入的10%左右。近三年来,每年的研发投入均在10亿元以上。强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带给我们如今的中兴通讯,也渐渐走入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系统公司总裁钱伯斯的眼中,并将其视为12个全球对手、6个亚洲对手之一,可见一斑。作为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和联通CDMA唯一一家国内设备提供商,中兴通讯现已开发出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手机)三大系列共70多种产品。在无线产品领域,中兴通讯已形成CDMA、GSM、PHS等全网解决方案,成为国产无线设备“第一品牌”,实行了由传统的固定通信向移动通信转变;在网络产品领域,中兴通讯具有业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客户化的解决方案,并加入全球软交换设备供应商“第一军团”;在手机领域,中兴通讯拥有核心软件、硬件电路、核心芯片、整机设计集成等全套自主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提供GSM、CDMA、PHS三大系列产品的手机生产企业。

同时,中兴开始涉足国际通信专利和标准的角逐。目前,中兴通讯已全面加入包括ITU、3GPP、3GPP2、CDG等国际权威组织在内的30 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并在ITU获得了光通信、信息安全、NGN等多项相关国际标准编辑者席位。目前,中兴通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软交换、数字集群等前沿技术领域,已成功与世界水平保持同步,部分技术和产品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如中兴通讯全球首创的基于CDMA技术的GOTA数字集群系统,令全球数字集群市场感受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因此,确立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造就了中兴的全球竞争力,实现中兴的可持续发展。

2、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我国企业的共识。“走出去”一直是中兴通讯的战略选择。早在1994年,中兴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之路;1995年,中兴通讯首次参加日内瓦国际电信展,成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通信制造企业;1996年,开拓国际市场被列为中兴发展的三大重点战略之一;到2001年,中兴才正式地将国际化战略为其主要战略之一。当时中兴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国内市场基本稳定,并开始全面启动海外市场。在此之前,中兴对海外市场采取“广种薄收”,直到2002年初,中兴成立专门的国际化部门—第一营销部,任命丁明峰作为其总经理,中兴海外市场才进入“精耕细作”阶段。2004年,中兴才开始大规模的推进海外市场阶段。同年,中兴制定了到2008年发展战略,以及愿景中曾提到,中兴将有50%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海外市场成为中兴三大核心战略之一。

中兴将2005年定为“国际年”。2005年,正好也是中兴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第10个年头。通过一系列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中兴通讯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站住脚跟的同时,已开始进军发达国家市场,与全球150多家运营商建立了业务关系。WCDMA、cdma2000、NGN、GoTa等高端产品也已相继在海外市场实现规模商用。针对海外市场的拓展,中兴把亚非这些发展中国家作为主战场,而且是对巴基斯坦电信市场的抢占,确立了中兴在巴基斯坦中“三足鼎立,中兴第一”的大好局面,拉开了中兴海外本土化的序幕。紧接着,中兴又开辟了印度、俄罗斯作为其第二战场。虽然至今并未打开美国市场,中兴却通过采取其最拿手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通过局部落后市场突破,挺进了欧洲发达国家市场。截至目前,中兴通讯的产品已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进军海外的领军企业。2004年国际市场合同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69.5%。国际市场使中兴通讯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通信设备企业之一。因此,国际市场是中兴的战略市场。

3、追求卓越的运营管理战略

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才能应对有可能因为企业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市场反应速度下降,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而带来的双重挑战。中兴的自主研发,导致了其产品线齐全的“原始森林”,但中兴是否能够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与强劲的竞争对手中赢得客户的芳心,这就必须实现惊心动魄的“最后一跳”。这一跳需要中兴深入到其运营商的竞争中去。中兴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优势,并致力于不断满足以运营商为客户的需求。

在与联通CDMA合作项目上,中兴,作为联通唯一的国产设备提供商,获得联通CDMA采购的20%份额。为了追求卓越的运营绩效,中兴深入联通市场竞争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被认为是联通的一份子。中兴与联通之间的合作也逐步上升到一种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的参与到联通这个运营商客户的业务创新中去。中兴为联通提供的全程贴身服务,极力满足联通公司的竞争需求,帮助联通创造一系列的中国或世界之最。同时还为其量身定制一系列具有增值服务的解决方案。

4、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而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正如中兴通讯总经理所说过:“在高科技企业中,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经营已降到一个次要的位置,对人才资本的经营则是最重要的企业行为。与其它资本要素相同,人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标是扩张增值, 引进人才, 还要使用好人才,把人才作为可使企业资产增加的人才资本。”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困境;融资对策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国际金融危机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选择。

1.完善我国产业结构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我们依靠制度增长和要素增长,在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众人举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由此累计的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也越来越多,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遇到了障碍,整个经济水平的提升受到了制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和传统工业的保护有所加强,制造业的竞争重新成为各个国竞争的角力点,我们赖以依托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地位正逐步丧失。因此,在外贸贸易争端压力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条件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产业机构升级是可行的出路,而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蒸汽机的产生催生了机器制造业,使社会生产方式从手工时代进入到机器大生产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产生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使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电子革命催生了电子产业,并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到电子时代;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网络革命,又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所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主动把握时机,选择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努力推进本国新一轮产业升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困境分析

1.中小企业资金断链的影响。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所言:“中小企业不强壮,发展新兴产业只能是一场虚火。”一般说来,大型企业具有资金和行业技术整合的优势,通过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并购,不断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的显著特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行业的领头作用。但是,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困境,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比例极低,仅占全部中小企业的10%左右,约1/3的中小企业需要从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约50%以上的中小企业无法依靠外部融资解决资金问题。2008年,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额仅占其贷款总额的0.8%。中小企业资金的断链直接影响到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的阻碍,这也是新兴产业培育所面对的融资困境。

2.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不对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市场上,除了企业、政府两大融资来源外,还有金融机构这一不容忽视的资金来源。金融机构作为科技金融体系的主要供给方,其核心利益为在融资体系中实现资本增值,取得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这是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市场的主要动力。作为借贷双方的企业与金融机构,是融资市场的核心,融资市场能否繁荣关键在于企业与金融机构能否实现各自的目标,达成双赢,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从金融机构方面来说能否获得与承担风险相适应的收益,相对企业方面来说能否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是关键,当企业的风险过高而金融机构的收益过低时融资将会面临困境。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存活下来的概率极低。学者们认为,这些数字在我国将会更低。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达11.6%,同期企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则仅为2%。可见中小企业风险之高。金融机构需要对风险进行定价,以实现供需平衡,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和收费限制较严格,在无法实行市场化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很难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等,从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造成了金融资产的无法最优化配置。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对策

1.依靠政府政策强大融资力量。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配套的机制还不甚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机制,因其较强的产业引领力,产业聚集力,产业低碳力,产业创新力等,对适应其发展的机制要求更高更严格,应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系统研究发展过程中相关机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改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机制基础上,依靠政府政策融资,发展壮大其融资力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融资渠道。各级政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新能源等出成果造福社会,加大力量为其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各种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级政府投资或控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政府有关部门投资控制的风险投资公司,这类机构主要支持各地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发展快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太了解政府的扶持政策,忽视了对政策性融资资金的运用,要详细了解如政策性融资的种类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无偿补助、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政策性投资等,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设立的基金,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等,借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包括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城建开发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划拨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现金流和资本资产可以打到融资标准的公司,重点将融入的资金用来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市政建设等,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总之,从企业角度来说,应该深入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基金,要抓住政府政策融资这个机遇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不断拓宽和多样化,多种创新性的融资渠道区别与传统融资渠道被加以利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首先,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高风险等特点,股市融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融资手段。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对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要高于大型企业,股市融资具有不用偿还本金的特点,这样以来便不会加重融资企业的债务负担,非常符合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筹集资金的需要,目前,我们借鉴国外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经验让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来筹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资金是极佳的融资方式。

其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分类采取适合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为信息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几大领域。不同领域的新兴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说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高技术的特点,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因其研发周期耗时长和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复杂导致融资的困难,随着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以及其本身潜在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该行业可以利用巨大投资价值这一理念筹集风险投资资金,此外,产权交易在医药产业资产整合的背景下也日渐程为主要的融资渠道。生物医药产业应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综合利用已有融资渠道之外的多种融资渠道。不同的产业特性决定了不同企业有着各自的资金需求特点和融资偏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融资手段的成本和风险选择适合该领域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最后,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由中央财政出资或外汇储备出资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并引导社会资本采用标准的市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运作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方向。在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引进和组建风司、创司、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适合的融资渠道主要有股权融资、政策性融资、创新性的债券融资以及多种融资方式之间的组合,其中的股权融资又主要包括公开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创投及私募股权基金和产权交易等主要方式,采用适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引进天使基金、创业投资资金、私募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

参 考 文 献

[1]袁中华,刘小差.后危机时代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新金融.2010(5)

[2]陈柳钦.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智库版).2010(11)

[3].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9(11)

[4]杨硕.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与融资体系研究[D].2008(12)

[5]张丽,孙长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0(2)

[6]徐仕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0(6)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8

就全世界经验来看,一个大国想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进入者面临着旧有产业格局的重重约束。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只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和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产业分工格局在发达国家之间有所变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最新一次,也是二战后最深刻的一次国际产业分工变动,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必须面对七重大风险

我国企业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产业链比较完整。第二个特点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我国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制造业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释放,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比较明显,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上仍处于低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如果想要我国企业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首先看清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具体而言,我国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会面临七重风险:供应链风险、市场需求风险、进入者风险、技术替代风险、内部竞争的风险、政策风险和资本(金融)风险。

1、供应链风险。企业的供应链,包括原材料、技术和设计等是企业国际竞争中的命脉所在,在过往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垄断如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的价格,限制技术转让、保护专利等手段取得产业竞争优势。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日益趋于谨慎;在涉及核心技术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在中国建立独资公司以防止核心技术扩散到我国民族经济体系;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构建“专利池”的方法,对中国引进技术和组合式创新实施围攻,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路径锁定。

2、市场需求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是着眼于未来长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短期看,限于产业发展和技术瓶颈,市场需求有待培育,最典型的就是电动汽车,受制于技术研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成本过高导致价格没有优势,进一步限制了产业发展规模,仅仅依靠政府采购只是杯水车薪,而国外市场随着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局面,如何化解可持续发展风险关系到企业的生死。

3、进入者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新技术与新产业的高度融合,对进入企业有着比较高的技术和资本要求,进入门槛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在我国很多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对于新兴产业偏重于制造环节,准确说是偏重于组装,导致整个产业进入者过多过滥,低价竞争,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例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能力,投资量,占据世界前列,但核心装备和技术几乎全靠进口。我国太阳能电池材料生产和组装能力强,但太阳能镀膜核心装备靠进口。风能组装能力大,但关键控制系统靠进口。发展新能源成为各种类型企业的战略重点,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一盘散沙,竞争力低下。

4、技术替代风险。全世界目前处于新的技术革命前期,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对技术发展动向把握不准,很容易导致企业巨大的投资风险,这方面的教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表现尤为明显,我国企业花巨资投入兴建3G网络建设刚具备雏形,4G网络的技术就已经初露端倪,造成整个行业宽带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并未缩小,网络演进面临体制机制的艰巨挑战,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

5、内部竞争风险。由于我国各个行业产业整合度不够,企业偏重于制造环节,进入门槛比较低,普遍依赖于高投资和海外市场,在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彼此之间大打价格战成为常见现象,整个行业里所有企业都面临过度竞争的风险。随着我国政府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国有企业抢项目、抢市场和内部过度竞争的现象值得警惕。

6、政策风险。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处于动荡之中,而且短期看不出来有平稳的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频繁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短期的政策和产业长远发展之间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造成企业发展前景不明,进退失据。

7、资本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市场需求还有待启动,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产业整合需要大量资金。但资本市场的资金在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投资趋于保守,这就给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企业带来资本不匹配的风险。

二、全面布局化解风险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就需要有新思路,需要清醒地认识现在所面临的新的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应全面布局,进行其产业风险管理。从建立供应商联盟、培育市场需求、消融潜在进入者、关注新技术和新流程、协调同行竞争、充分理解把握政府产业政策和发挥资本市场力量七个角度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1、建立供应商联盟是国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产业布局的关键。

上一篇:新零售盈利模式分析范文 下一篇: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