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11:42

新兴产业监管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范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和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经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三条专项资金由市发改局、财政局共同管理。

市发改局以项目管理为主,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统一接受项目申报,会同财政局、经信局、科技局等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市财政局以资金管理为主,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审核拨付,并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市发改局和财政局、经信局、科技局共同负责项目的跟踪绩效工作。

第二章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四条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形式用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符合以下条件优先扶持:

(一)省级、市级重点项目。

(二)在全市新兴产业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品前景好的项目研发、新建和技术改造。

(三)国家、省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的配套资金。

(四)新兴产业重点课题研究、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及新产品研发等。

(五)市委、政府决定扶持的其它产业和项目。

第五条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必须为当年实施的项目。实施项目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具有健全的财务与管理体系。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三章专项资金使用方式

第六条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专项资金的使用采取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的方式。

(一)对主要利用贷款实施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品前景好的新兴产业项目,一般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给予扶持。

(二)对主要利用自有资金实施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品前景好的新兴产业项目,一般采用补助的方式给予扶持。

(三)对专项规划编制、重点课题研究及产品研发等,一般采用补助或奖励的方式给予扶持。

第四章项目申报、审定和资金拨付

第七条申报程序

(一)市发改局会同财政局、经信局、科技局等部门将确定的本年度市级专项资金使用领域和重点、申报专项资金的相关事项,通过发文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二)符合条件的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申报要求,上报有关申报材料。项目所在镇(区)负责汇总后统一上报。

(三)各镇(区)负责本区域内项目申报的扎口工作,同时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等进行审查,并对项目的真实性负责。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一并出具书面推荐意见,报市发改局。

第八条申报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填写《市发展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申请报告表》。

(二)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三)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表。

(四)企业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

(五)申报企业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声明。

(六)其它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九条审核及公示程序

市发改局受理申请后,会同财政局、经信局、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联合审核组,围绕行业方向、项目可行性、项目重要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审查,提出评审意见和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建议,报市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审核。

经市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审定后,市发改局将拟下达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在“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上公示。公示一周后,由市发改局、财政局联合下达扶持项目的专项资金安排计划。

第十条资金拨付和使用

根据市发改局、财政局下达的专项资金安排计划,财政局按现行财政资金拨款程序办理拨款手续。

项目单位收到资金后,应根据专项资金下达计划明确的使用方向,专款专用,专账核算。

第五章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各镇(区)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跟踪管理,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每年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将有关情况报市发改局、财政局、经信局、科技局。

第十二条市发改局会同财政局、经信局、科技局等部门负责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价。不定期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发改局、财政局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所拨付资金,取消申报资格。对发生截留、挪用、侵占、骗取财政资金行为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专项资金的。

(二)转移、截留或者挪用专项资金的。

(三)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特别是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内容的。

(四)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或竣工完成的。

(五)其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项目申报单位提供虚假情况,并造成专项资金损失的,一经查实,三年内不得申报专项资金。

第六章附则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2篇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投资运行机制不健全

1、投资主体构成机制不完善

尤其是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新企业创建和产业成长初期投资活动需求的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发育严重不足。以获取财务收益为目标而不追求企业生产经营控制权、风险偏好型的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发育不足,也是造成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合理的投资分工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对投资性质复杂、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回收期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国家迄今没有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企业)、中央和地方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领域,政府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的“缺位”和“越位”现象十分普遍。

3、投资决策和实施机制不完善

从投资方向选择看,目前采取仍然由少数专家参与的政府单独决策机制,没有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主管部门既没有明确规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投资活动中的政府投资参与方式与实施方式;也没有制定或出台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协作和联合投资的政策规定等。

4、投资收益来源和回收机制不健全

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发育程度不足,为先期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金融类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企业回购、资产转让、IPO 上市等投资退出和效益回报的渠道和途径不畅。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所具有部分公共产品性质的公益性补偿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现有的补偿标准、补偿程度和补偿水平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

5、投资风险防控机制相对滞后

从宏观上看,国家相关部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对全社会投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展相关风险评估,并制定高效、健全的投资风险应对措施。从微观上看,各类投资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生产经营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不足,现有投资风险分散和转移的渠道有限。

(二)融资机制不完善

1、股权融资机制发育不充分

为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的股权融资渠道不畅,尽管目前政策已经允许社保基金、社会保险资金开展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活动,但对此仍然给予严格的比例限制;对私募股权投资国家迄今没有明确的规范政策;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融资支持力度不足,国内主板、中小板乃至创业板市场对企业 IPO 融资门槛设置过高,致使大量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的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 IPO 进行股权融资。

2、债权融资机制存在较大缺陷

商业银行信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足;现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制度均是针对传统产业或处在成熟阶段的产业制定的,很难满足目前正处在成长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融资需求;国家对新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也没有采取特殊的激励政策;信托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债权融资方式在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发展不充分,很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债权融资提供有效支持。

3、政策性融资机制存在着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

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且缺乏稳定持续增长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有效支持,现有政策性金融规模很小,很难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

(三)政府调控监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1、投融资引导机制不健全

国家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行业的发展规划迄今尚未完全制定出台,以此为依据引导全社会投融资活动的中长期投融资规划、相关产业政策目前还处在研究探讨之中;投资者和融资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应包含哪些行业、进入这些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投资(市场)准入标准是什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投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等模糊不清。

2、投资激励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实施细则迄今尚未出台,相关激励优惠政策在实践层面很难付诸操作。从目前已提出的相关激励优惠政策看,在激励优惠程度和范围上仍然超出当前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激励程度远远不够。

3、投资监管有待继续完善和健全

政府没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特点建立具有特殊性、针对性监管体制和机制。由于相关统计信息和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投资准入标准严重缺乏,监管部门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二、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构成机制

要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投资主体构成机制的新需求,大力培育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明确规范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发展。

2、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特性,完善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分工机制

首先要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公益性程度,理顺政府与企业的投资分工;其次要按照收益范围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分工;再次要按照产品的技术经济特征,合理引导大中小型企业进行投资合理分工,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效益。

3、积极探索建立各类投资主体之间投资合作协作机制

要积极探讨政企投资合作机制,构建政府与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投资和投入的新机制;努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国内民间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尽快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投资的新格局和新机制。引导企业之间建立投资合作与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之间采取合资、合作、联营等联合投资方式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经营活动,减少企业分散投资和盲目重复建设。

4、健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决策和实施运作机制

健全完善从宏观到微观的投资决策机制,抓紧构建吸收更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乃至社会公众参与的、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投资决策新机制。完善投资活动实施机制,积极探讨政府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的投资运作方式,强化投资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将投资活动工程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5、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收益回收和风险防控机制

要继续完善企业回购、资产转让、企业上市等投资效益回收机制,健全完善企业经营效益分红、折旧补偿、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投资效益来源和回收机制,为不同阶段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效益回收渠道。

6、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测,积极探讨建立健全专门针对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的投资收益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和政府采购制度等,切实转移企业投融资风险。

(二)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体系和融资机制

1、健全股权融资机制

逐步放开直至取消金融机构进行股权直接投资的限制,鼓励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活动。要加快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鼓励国内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企业上市融资采取“绿色通道”制度,降低企业上市门槛,加快上市进度;加强目前正在试点的“新三板”市场建设。加快国内产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企业采取技术交易、股权转让、企业并购等融资活动提供场所和渠道。

2、完善债权融资机制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现有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组合债、短期融资债等债券融资渠道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企业债券融资实施倾斜政策。逐步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银行信贷融资机制,积极探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探讨采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技术股权质押融资以及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提供信贷支持。要积极发展租赁融资、信托融资、资产证券化(ABS 融资)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为战略性新兴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等。

3、探讨构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分工协作机制

积极探讨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构建不同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分工合作方式,在技术研发、新企业创建和成长初期,重点鼓励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股权融资机制,债权融资应重点发展低成本的企业债券融资和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或技术股权质押贷款等银行信贷融资方式。在企业快速成长和扩张阶段,鼓励企业采取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并重的融资机制,在债权融资方面,鼓励企业采取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以及信托、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债权方式融资;在股权融资方面,则鼓励通过建立追求稳定收益的产业投资基金、IPO 上市、资产转让、并购等股权让渡方式融资。

4、健全完善包括各类财政性资金在内的政策性融资机制

积极探讨建立确保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稳定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和预算内资金(投资)投入要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挂钩,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与国家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出纳入年度预算范围,确保引导基金投入规模相对稳定。借鉴铁路、民航、水利等行业建立专项建设基金的经验,探讨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政府采购规模和采购力度。继续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引导国家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正在推进商业化转型的国家开发银行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力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积极探讨实施“软贷款”制度,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5、健全完善企业内源融资机制

要引导和鼓励处于创建期和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企业完善利润分配制度,尽可能多地将经营利润和留存收益用于企业再投资活动;鼓励各行业企业实施对生产设备“加速折旧”措施,争取尽可能多的折旧资金用于企业再投资。引导和规范企业运用应收账款、票据贴现、资产典当和企业之间商业信用的融资行为,多方拓展企业内源融资渠道和途径。

(三)切实改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调控监管机制

1、完善政府投融资调控机制

不断完善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机制,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总体规划和分行业的投融资规划,尽快制定出台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积极探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准入机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相关统计制度建设,为各类投融资活动提供信息引导。2、健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的激励机制要对国家已经明确提出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积极探讨建立企业增加投资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直接抵扣企业所得税制度、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积极推进相关税制改革,努力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投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上市”、“绿色债券”、“绿色担保”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源和外源融资支持。

3、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监管机制建设

积极探讨建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提供特殊便利条件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发行、企业上市融资相关管理制度,对企业投融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积极探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领域进行政府监管模式改革试点,切实提升政府投融资监管效率和水平。

(四)努力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

1、积极推进和深化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相关配套改革

继续推动核电、航空航天、节能环保、通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开展国内外合资合作,为国内民间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创造基础条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创新药物以及新材料等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积极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投入;以企业为主导,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2、建立健全投资产权保护制度,提高投资者权益保障水平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3篇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特点?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面临的障碍如何突破?

尚在萌芽阶段

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占比很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回顾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史就不难发现,它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应急之举,更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之策。”

截止到2010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在4%左右。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目前进展较快而且已进入规模化的是新能源产业。到2010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总量已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8000兆瓦,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居世界首位。

冯飞指出,新能源虽然数量发展较快,但实际应用的占比很小。到去年年底,非化石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是8.3%,但除去水能和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只占1%左右。虽然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全球第一,但90%以上出口到了国外。

从世界范围内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比如生物技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进入成长阶段,可能要到2035年前后,才会进入到成熟期。

总而言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在萌芽阶段。

形势逼人

前有发达国家领跑,后有其他发展中国家追赶

冯飞指出,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都在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国际上所说的新兴产业(英语为emergent industry)。他说,美国在今年最新版的《国家创新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六个新兴产业,欧盟在2009年出台了《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也明确了类似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日本在其《2020迈向光辉日本新增长战略》中,也提出类似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大软肋。”冯飞指出,一是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拿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来说,风电技术正处在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渡期,太阳能发电基本上是靠引进技术和设备。二是单个企业的实力弱小,包括技术和规模都是如此。我国整个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加起来,还不敌美国的辉瑞公司。

据冯飞介绍,其他几个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其中,巴西把生物燃料、生物柴油作为重点,印度提出要发展信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都是雄心勃勃、力度很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我国应对国际挑战、抢占技术经济制高点的需要,更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冯飞说,传统产业往哪儿转?经济结构调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什么?“解决好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冯飞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宽松的出口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优势今后将逐渐削弱,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旧的比较优势明显削弱,如果形不成新的比较优势,就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目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前夜,机遇稍纵即逝,不进则退,形势逼人。”冯飞指出,现在前有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领跑,后有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中国夹在中间,如果不抓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不成新的比较优势,就有可能出现升级受阻的‘夹生饭’现象。”

面临三大制约

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市场推广不畅,体制机制不适应

冯飞认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面临三方面的制约。

一是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很多技术依赖国外。比如95%的数控技术、84%的高性能集成电路等,还依赖进口。

二是市场推广不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市场化瓶颈。这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

三是现有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兴产业,而且体制性碰撞大于传统产业。

“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准入。”冯飞说,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以“控”为主的政策导向,都是按照经济规模来控制。而在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美国有一个统计,70%左右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小企业。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必须突出三大创新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两大探索:一是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即建立在技术体系基础之上的新产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拿来主义’,以市场换技术;二是探索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冯飞说,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只有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顺利成长。

因此,他认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突出三个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新的技术体系。而在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主体地位。日本50%左右的专利来自企业,美国是30%左右,我国只有10%左右,其余来自研究机构、高校等。这说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薄弱。

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冯飞认为,政府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抓创新的基础设施。除了支持具体项目,政府的研发资金还应有一块,用于企业的创新设施建设,如实验设备、测试设备等等。这些工程化创新平台是面向整个行业的、开放式的,而且应该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第二是抓创新组织。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直没有根本解决。从国际上看,成功的创新组织应该是产业创新联盟。1978年,日本由5个半导体公司组成大规模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结果1985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后来美国人急了,就学日本,在1987年成立了一个由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大学在内的半导体技术制造公司,几年之后夺回了霸主地位。

相比之下,我国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就更有必要。目前国内涌现出许多创新联盟,但总体效果不如人意。联盟所要解决的,是共性技术,其关键因素在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政府支持还包括在采购中优先购买创新产品,特别是首台套产品,以打破市场瓶颈、鼓励企业研发。

其次是商业模式创新。一定程度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决定着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引入速度和市场化的推广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很多领域都面临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比如物联网需要一个用户和企业双赢的模式,节能环保服务业需要合同能源管理这样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这一点政府和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位。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对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支持,在管理上应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开放市场;同时,对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业态,采取包括降税在内的政策支持。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首先要重构监管制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创新为导向的,要适应其发展,监管制度的重构非常重要。现行的监管制度是经济监管多而强,社会监管少而弱。因此,一方面要放松经济性管制,把准入的导向从注重经济规模转为激励创新上来,扶持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能源资源效率、环境保护、生产和产品安全三方面为准入条件,加强社会性监管。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目前的监管是重前置性审批,甚至用前置性审批来替代事中和事后监管,前置性审批很严很严,一旦通过后就没人管了。前置性审批主要是看经济性,应该把经济性这块放松,社会性要求提高,构建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社会性监管新体制。这种体制是以创新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冯飞指出,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二个内容,是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的改革。第一,是三网融合方面,要尽快解决目前多头管理、相互掣肘的问题。第二,加快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第三,环境监管和环境税费政策的改革。第四,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方面,要加快审批制度、定价制度和招投标制度的改革。

“在近现展史上,中国曾与前几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十分可惜。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次机遇,中国很难得碰到了、赶上了,而且有能力抓住。”冯飞说,如果做得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成为我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抢占国际经济技术制高点的有力抓手。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52-04

本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国都开始反思其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日本、欧盟等在“后危机时代”都将经济增长的关注点转向了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我国也积极把选择与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新兴产业概念界定

新兴产业出现的频次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陡增,但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有些将其界定为Emerging industries,指正在产生或将出现的产业;有些则界定为New industries,指已经形成了的“新”产业。两种界定虽有差异,但综合来说,新兴产业应是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或萌芽期)的新产业部门或行业。这些新产业部门或行业受到新科研成果、新兴技术发明、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消费需求的推动或是其他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约束方面的变化等作用,致使其产品或服务得以提高到一个潜在的营业机会水平下而形成与出现。

从理论上讲,资本的获利性是新兴产业出现与形成的最主要推动力,但从表现形式来看,产业的形成一般是在技术进步、资源供给和消费需求推动下完成。由于发明创造或者优先引进新技术,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不成熟,具有较强的技术自然垄断性,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在投资初期会经历亏损经营,之后开始逐渐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作为“产业”概念,新兴产业的产出应当具备一定的规模,即其产出必须与国内其他产业的产出相比较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就业,并有专门的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有专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经济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功能[1]。

当然,新兴产业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的一个概念,具有时空性的特征。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一个产生、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当新兴产业经过长时间发展,增长速度减缓甚至下降,市场需求基本饱和时,则将蜕变为传统产业。而当一种新的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中,传统产业也可能变成新兴产业。同时,某个产业在发达区域是传统产业,但在其他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却有可能是新兴产业。

目前,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生物等新技术以及由于消费需求升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如美国新一届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2月17日签署的《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涉及的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生物医学、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海洋、大气等。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个,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领域。

二、后危机时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一)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

产业结构优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包括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要、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间协调发展、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等,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则表现为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技术知识集约化和产业结构软化等。

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新兴产业中,有些产业能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有些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而且一般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技术结构水平和较高的生产效率。另外,利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并进,从而促进产业的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和技术知识集约化,实现产业技术结构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国际产业演进和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每一次危机之后都会给新兴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只有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适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才能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保持经济持续的增长态势。例如日本在石油危机后,减少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支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21世纪以后,则加大了对信息通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开发、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2]。而一旦新旧产业的更替出现断层,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和衰退,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发展困境和日本90年代以后的经济衰退,都是因为没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迟缓所造成。

(二)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相融合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之上的,这种高速增长积累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但单纯依靠传统的减排方式,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减排目标的协调,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中,依旧有相当强烈的工业排放要求[3]。因此,寻求经济增长和低碳消耗之间最佳契合点成为当务之急。

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均具有附加值高、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能耗低、污染少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属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出路,也能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产生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4]。

三、新兴产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阶段与一般产业不完全一样。同时,新兴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结果或者满足新兴市场的结果,具有比较独特的发展特征。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及特性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特殊的需求特征。

(一)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普遍意义上的产业发展的完整阶段,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几个阶段。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形成期需细分为种子期和创建期两个阶段;发展到成熟期,将演变为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支柱产业,属于成熟产业范畴;而到衰退期,则有可能被其他新兴产业所替代,沦落为衰退产业。因此,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这三个阶段。当然,在成熟期,尽管已经不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新兴产业,但作为投资资金的“出口”阶段,属于新兴产业的延续期。

在种子期,企业尚未建立,产品尚未形成,属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中后期,此时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少,资金投入大约50%~60%为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开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或政府资助,但也有少量为了解所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向的天使投资者的介入;到创建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及建筑物等,进入到资金密集型阶段,这个阶段的投资量是种子期投资的10倍左右,要实现从样品到商品的关键性跳跃,投资风险最大、资金缺口也最大,但由于没有经营记录,获得以稳健为原则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难度较大,资金获取渠道较为有限,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就显得极为重要,此外,政府的创业基金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也有明显支持作用;在成长期,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并有了一定基础,技术较为稳定,但需要更多资金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资金需求量是种子时期的100倍左右,此时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而且也具备了可能性,风险投资资金也因行业与企业发展前景的逐渐明晰而大规模参与以获得超额回报;最后,到成熟阶段,作为新兴产业的延续期,投资风险大大下降,融资能力增强,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前面的投资寻找“出口”。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除了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内源性融资进行研发外,新兴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需要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5]。

(二)新兴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需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新兴产业具有“三高”的特征:第一是高风险性。由于技术、市场需求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而新兴产业较长的周期导致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因为其管理复杂性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等,新兴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极高,对其投资的失败率高达80%,这也就成为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是高投入性。创建初期一般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而价格高昂,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开发的难度较大,初始成本较高;企业经营的盈亏点对产量规模有相当的要求,成长期需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从技术研发到批量生产需要较长过程,普通投资难以满足长期需要。第三是高回报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一旦成功,其获得的收益将是非常丰厚的,而且投资介入越早,收益越高。当然,这种高回报也就决定了尽管风险很高,但其融资仍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新兴产业独特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决定其融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融资价值的多元性、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融资结构的耦合性。

四、多层次金融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兴产业对金融工具需求的多样性和融资结构的耦合性就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多种金融工具,而且各金融工具之间相互配合,互为支撑。

(一)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动机”作用

风险投资(VC)既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剂”,又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自1985年引进风险投资以来,主要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本来源渠道狭窄、制度供给不足、退出通道不畅等问题。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借鉴国外经验,对风险投资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设立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基金,使风险投资者形成比较准确的收益预期;针对我国尚处于风险投资业初期的现状,在对风险投资采取引导与激励的同时,政府仍有必要通过辅以直接投资、拨款、补助的方式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如建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只是相应的风险投资在投资阶段上要相对前移,投资领域有所侧重。

实现风险资本的社会化、多元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扩大风险资本来源、规模和数量。在可以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允许养老金、保险金、信托投资等机构适时介入风险资本市场;引入国内市场业绩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这些机构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广泛吸引对风险投资有正确认识、有资金实力、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家庭或个人参与风险投资,扩大风险投资的社会基础。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在《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加紧制定更为完善的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完善风险投资运作规范,建立系统的、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逐步塑造以法律监管为主,行政监管为辅的格局;加强风险资本运作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诸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风险投资促进法》,加强对投资人权益和对创新者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克服障碍,创新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形式

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新兴产业的公认障碍是,这一产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但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来说,如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而对商业银行来说,进入障碍也导致了分享新兴产业高额回报机会的错失。因此,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适时、适度的介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整体思路有两种,一是通过构建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的贷款风险,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稳健性需要;二是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改变商业银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传统形式。

思路之一:构建风险保障机制

贷款担保。由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为新兴企业提供贷款,弥补新兴企业普遍财产担保不足的缺陷,改善其贷款环境。担保基金的来源可以是从新兴产业所征收的税收、财政无偿拨款、科技三项经费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新兴企业信贷担保计划,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按贷款性质、数量和期限长短,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并签订担保合同。

贴息贷款。政府对新兴企业的贷款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具体做法有对企业自由贷款给予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的补贴或对企业最难获得的长期贷款给予补贴等形式。

贷款证券化。借鉴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做法,将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发放的贷款转化为债券,然后利用资本市场或银行本身较好的服务网络优势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以融通资金,并使贷款风险由众多投资者承担,从而分散风险。

思路之二: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创新信贷管理办法

一是对新兴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专业评估并作为贷款的抵押担保依据,解决其有形资产不足的问题;二是与新兴产业高风险相对应,适当提高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贷款的呆账准备金率[6];三是适应新兴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改善评估、评审和管理办法,创新对新兴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

(三)私募股权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融资,形成基金资产,交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以“专家理财”方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一起,作用于新兴产业的不同阶段。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规范。尽管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由于近年来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其设立形式的法律障碍已不再存在,但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有必要制定一部有前瞻性的发展股权基金类的法律,明确私募股权基金的认定标准、投资主体、投资范围、退出机制及监管条例等,进一步确立私募股权的合法身份,确保其快速、有序发展。

构建私募股权基金完整的产业链。扩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来源,尤其要积极引入国内机构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加强私募股权基金中间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具有高度专业化和资本运作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间服务机构,鼓励其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7];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有丰富投资经验的私募顾问和基金募集顾问等。

市场化基础上的适度监管。私募股权基金市场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要做到监管适度;除了前述的法律监管外,还应该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私募股权基金涉及领域比较广,在监管过程中可能涉及跨部门的现象,应通过统一的协调机构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监管,通过设立全国性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式的管理,维护行业整体形象,推动行业规范、快速发展,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各种基金的退出提供“安全通道”

进一步大力发展和加速改革主板市场,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变革,为创业板的建设提供条件和经验;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为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继续提供融资便利;不断完善创业板,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场外市场建设,为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7.

2.汪斌.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289.

3.程瑞华,王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0,(1):57-58.

4.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N].经济参考报, 2009-11-3(5) .

5.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5):59-65.

6.周英章,金戈.论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J].中国流通经济,2001,(5):60-64.

7.张洁梅.私募股权基金与我国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9):65-68.

作者简介

袁中华 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法律保障 产业政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充分发展法律的保障作用是顺利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加强法律保障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各国大力重视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新兴产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低碳经济,对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靠法律手段来调节和推行,这也是新形势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决策的基本保证。

加强法律保障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需要纳入到国内市场,而且要融入到国际大市场,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必须要加强法律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是国家产业布局的客观需要,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加强法律保障,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才能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顺利进行,确保“走出去”战略的实际成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加强法律保障是优化投资环境的迫切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关键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的支撑,良好的法律环境也是吸引投资的良好保障。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法律支撑,正确引导资金推动经济发展、规范投资管理、保障投资者权益等,有利于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这也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重要保障,具有法律保障的成熟的投资市场环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法律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缺乏专项立法。我国以行政法的形式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资源法》、《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但是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在法律法规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保障不完善,即使对某些问题有了法律规定仍存在可操作性差,与现实脱节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立法制度的缺失,无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有效的约束和保护,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缺乏产业政策法律。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已逐步实现从“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和规划。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存在法律障碍,产业政策法律化程度不高,对实施产业政策行为的规范和法律责任条款不明确。亟待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宏观调控的法律机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法治化。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保护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核心知识产权。我国很大程度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足,忽视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造成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自我知识产权保护流失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等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法律保障机制的建议

一是与法律法规制定相结合。首先,加强专项立法。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立法位阶较低,特别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立法上处于空白,要积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的现状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着手制定相关领域的专业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加大立法协调。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分属于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因此各部门在具体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混乱,存在责任不明,造成实际中责任推诿、无人管理等现象出现,因此要进行立法协调,明确责任条款。由法律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管理机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则制定、产业布局等,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执行,实现系统化、协调化管理。

二是与产业政策制定相结合。首先,积极制定产业基本法。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完善的产业法,我国产业政策法律化程度不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有必要制定指导产业发展的产业基本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长远规划,制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法,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律保障。

其次,明确产业法的作用范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市场手段来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产业法作用的范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以产业法加以规范和调整,真正保障产业发展同时更有利地发挥产业法的规制效应,通过法律保障机制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最后,建立相关政策的立法。为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要素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明确已有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对相关财税金融政策、人才战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立法制定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产业政策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三是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首先,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宣传知识产权法律,特别是要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速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要及时依据法定的程序转变为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要积极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技术开发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产权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也受到现实的挑战,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带来的一些新技术为专利保护范围提出新的课题,互联网的应用给商标权保护提出新问题,数字化网络技术对版权保护提出新的挑战。要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就要注意与相关产业的特点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标准,适当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四是与高效的执行监督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律制度和产业政策能否得以贯彻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高效的执行监督机制。加强执行监督机制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立法保障的重要的内容之一。高效的执行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调整,而且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首先,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战略性新兴产业执法监督水平与执法者的素质关系密切。执法者要加强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理念,树立促进与打击、处罚与管理相结合的执法理念,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要加强法制培训和学习,要积极组织和开展领导干部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引导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提高执法监督的素质和水平。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提高监管水平、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资金投入量大、不确定因素多、各种情况复杂,更需要加强和提高监管的执行力。我国在知识产业保护、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方面监管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这些行为,领导部门要加强重视,将其纳入到工作日程中来,建立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实施、机关部门共管的监督机制,加大开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监督执法力度,对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触犯法律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以此来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平、公正和高效的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WTO研究所】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资难 不完全信息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093-04

一、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现状

《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江苏省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支柱产业。2011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60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依据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及其他相关要素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让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良性互动,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在研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这两个阶段由于运作特点的不同对融资渠道也有差异性。

1.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融资现状

全省不少战略性新兴行业发展时间短、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都没有实现突破,大部分处于初创期(研发阶段)。在研发阶段由于投资回收期限长、创新领域的技术不确定性大,只有熟悉该行业的风险投资才会对研发阶段进行投资。同时,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很难作为抵押品向商业银行融资,因为其不符合商业银行信贷准入门槛,所以,在研发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多选择股权融资。《江苏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1》披露,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共有登记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183家,全部注册资本达到323.09亿元,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分别占伞围的22.31%和20.57%。创业投资机构的资本最初都是来自于政府的出资,慢慢发展到外资、民间资本的多种渠道的投资。在已登记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中,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大约占到45%,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创业投资基金凯雷和弘毅。江苏创业投资机构总量、每年度新增机构数量、实际投融资案例数和金额、新增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年吸引创业投资额等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投资资本规模居于全国第二,略低于广东。

2.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信贷融资现状

产业化阶段是市场化的阶段,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这时企业资金周转时间大大缩短,同时新兴企业固定资产比例增大,符合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进而通过银行信贷融资,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的成本,所以处于产业化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宜采用银行信贷融资。江苏省已经成立了18家科技支行,17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省科技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也从最初的6000多万元逐步增加至9100万元,累计近3亿元,四年内带动科技贷款新增量达到300亿元。省金融办提供的一份关于苏南部分地区科技型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45%左右的科技型企业都将银行信贷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截至2011年5月,江苏省主要商业银行对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05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为2.98%。2012年,常州市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设立了风险补偿金,形成了风险共担机制,对成长型新兴企业产生的不良贷款,由风险补偿金和合作银行共同承担。

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便利程度南北差异较大。江苏省创业投资机构的区域分布很不均衡,苏中和苏北地区大大低于苏南地区。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苏南地区登记在册的创业投资企业113家,占全省的93.38%;注册资本规模199.79亿元,占全省的95.78%。由于金融机构投资地区偏好的出现,全省金融机构主要投资在苏南地区的新兴产业,大大加速了苏南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苏中和苏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度加大,扩大了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这既不利于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导致苏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创业投资机构缺乏吸引力,进一步恶化了苏北地区的经济环境。

2.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不畅。2010年,江苏省各类创投机构投资额为67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比重仅为0.17%。新兴企业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偿债能力较差,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等债权性融资,因而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缺少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创业投资太重短线投资而轻长线投资。不到20%的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孵化期或者成长期的新兴企业,并且逐年呈下降趋势,这种情况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另外,省内金融机构体系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少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融资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未形成规模效应,盈利能力较弱,商业可持续性小。面对资金缺乏,融资性担保机构在风险控制、业务拓展、业绩提升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风险投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并且陈旧的考核制度阻碍了其发展,从而削弱了创业投资的引导作用。

3.专业科技金融人才缺失。刘志彪(2011)在长三角地区金融论坛指出,江苏省科技金融机构不仅缺少金融人才,更缺少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金融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理工科类高新技术产业,只有熟悉资本市场运作、懂得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风险投资人才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相关行业进行投资。人才的优劣决定了融资的成败,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高风险的产业,势必需要众多既了解政策和资本市场运作,又懂得先进技术和项目操作的人才。江苏省科技金融机构最多的地方是苏州,但是,在2009年苏州市平均每家科技金融投资机构专职人员仅为4.1人,其中高级专职人员为2.8人,从事5年以上的专职人员仅为2.2人,更缺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高科技产业角度考虑融资的高级复合人才了。

4.对融资担保机构监管不力。目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统一的融资对接平台,融资双方都不能全面获得对方的信息,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情况,所以需要融资性担保机构作为中间人来实现融资。但是也存在个别金融担保机构内部控制力不足;出资不实;抽逃资本,热衷于担保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从事高利贷,非法吸存、非法集资的融资担保体系的风险。另外,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由于其业务过度集中,可能存在未知的信用风险。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已经成为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新来源。

三、加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财税金融政策。设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对专项资金投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同时建立稳定持续增长机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比例增长,大大降低企业研发风险,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等同于税收的税改制度,切实完善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社会资源乐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局面。对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客户,银行应从贷款利率、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还款安排等贷款条件方面采取灵活政策;同时,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的信贷产品,缓解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难。同时,政府应采取一系列补贴制度,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保证其正常运转。

2.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压力。拓宽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从传统贷款业务扩展到贸易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创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形式,培育一批省内有代表性风险投资机构;引导国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省内拓展风险投资业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鼓励优质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引导成熟战略性新兴企业利用国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通过以资本为纽带,以股权投资为手段,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帮助战略性新兴企业快速成长。

3.统一融资平台,缩短江苏南北差距。按照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二五”规划,整合现有投融资平台职能,组建统一性投融资平台,规范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建立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投融资平台健康均衡发展,缩小苏南、苏中、苏北的差距。由于处于苏中、苏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在融资方面处于劣势,应该适当降低这些企业的银行信贷准入门槛,扩大苏北地区的银行信贷审批权,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量审批权。同时,组织高层次的南北投融资交流活动,鼓励金融机构投资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企业。

4.支持优质新兴企业,发挥金融资本杠杆效应。优先提供资金给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效益好、信誉高、创新强的企业,促进其迅速做强做大,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依托科技融资机构,发挥其在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的能力,以资本的方式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相关行业的前、后关联企业,促进稀缺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充分利用资本杠杆作用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加强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使各地产业资本、创业投资基金、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同时加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联系,通过统一的投融资平台来优势互补,有效发挥投融资平台的最大效用。

5.建立健全担保制度,创新担保模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企业担保机构,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战略性新兴企业、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效融合的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优质的融资担保服务。一方面,不断创新合作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融资担保品种,为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设计差异化的担保业务,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难问题。

6.完善中介机构协同作用,减少融资风险。有些收益差的新兴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想方设法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导致审计报告披露的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规范中介监督机构的工作流程,提高其职业道德,同时加大对做虚假报告机构的处罚力度,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建立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协会,并由其撰写新兴产业的年度发展报告,向全省公开政府政策导向、社会投资需求情况等重大信息。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避免发生投资过度,减少行业恶性竞争。

7.强化部门监管,规范投融资平台运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是依靠金融手段对行业和企业实施投资和整合的方式,所以要将其纳入金融机构监管范畴,并明确监管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和管理。参照银行、保险、担保等行业模式,研究制定相关的行业规则,积极引导股权投资行业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8.大力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增加融资机会。着力改进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增加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扩大金融人才的外向型培训。利用资本、产品、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人才、锻炼团队,切实提高金融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优化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建立复合型金融人才储备库,并设立外在专家评估小组。

9.完善企业和创业投资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产权制度和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的财务流程,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向投资者展现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建立健全关于创业投资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利于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减少政府对创业投资基金的审批和报备,让市场价格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正确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的流向。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7篇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以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大金融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增强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大金融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是促进各金融机构进一步调整运营模式、培育优质客户和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

二、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健全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工作协调合作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新兴产业项目和金融创新产品的宣传和推介,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建立新兴产业优质投融资项目信息库,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并及时更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以及优质项目和企业信息,并通过组织论坛、研讨会、洽谈会等形式,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或项目。

(四)建立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一是继续加大政府投入,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二是积极搭建并完善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以市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政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银行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采取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三是稳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依法依规经营。鼓励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担保。四是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积极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

(五)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对国家重点支持的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国家和省、市级确定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其贷款满足率。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流动资金贷款应优先安排;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适当扩大授信额度。

(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各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金融机构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切实做到合理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七)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资金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信贷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要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八)进一步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切实改进和完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金融服务。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其融资准入门槛。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九)努力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引导协调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引导、支持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借助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

(十)着力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各级政府和各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利用债券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的宣传、推介、培训和承销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运用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

五、加强政策协调落实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

(十一)加强政策落实和督促评估。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各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或办法,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工作。人民银行根据辖区行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督促和引导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信贷政策,提高信贷政策的导向效果。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2-0172-04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美国、日本、欧洲等都将经济转向了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也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金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在金融的支持下才能快速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一个产业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且同时具备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体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方向,体现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其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具备较长的产业链,产品的生产或技术开发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促进本部门或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的就业;有较好的发展潜质,代表消费需求的方向,有良好的国内国际市场前景,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且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生产过程能合理消耗原材料和燃料,有效利用和开发二次资源,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资源利用效率高,起步快,增长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备受关注,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性地位,还在于它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高投入,二是高风险伴随高收益,三是企业中小型化,四是产业周期长。高投入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较高,创建初期一般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而且价格高昂,完成一个科技项目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极高。这首先体现在技术、市场需求上。如果企业巨大研发投入后创造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被接受,企业就会立即陷入破产境地。再者,其管理的复杂性也会带来经营管理风险,这是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一旦项目成功,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数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企业中小型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特点,资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中小型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科技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大型企业。产业化周期长是新兴企业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金融机构评估企业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市场提供的全新产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需求者认识和接受,而在这一段时间企业是无法盈利的,只能依靠投入维持生存,等到需求者接受产品后,为平衡前期的巨额投入,企业一般还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总收支平衡,然后盈利剧增,这是每一个新兴产业项目所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一些金融机构由于短视,认不清企业的发展前景,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认为企业实力薄弱而不提供资金,最终使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夭折。

这四个特征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金融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高投入需要资金,控制高风险需要资金,中小企业壮大需要资金,产业化的长周期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以支撑巨额投入。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银行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银行系统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自1990年以来,科技开发贷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一方面商业银行所具有的高负债经营特征,决定了他更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对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往往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体系的现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道屏障:存在明显的国有银行信用垄断,缺乏一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体系,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70%,并且有60%以上的存贷市场份额,形成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绝对控制的局面。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比重较大,而较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中长期贷款比重偏低。存在明显的规模歧视,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小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二)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运行,被喻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天堂,是我国向多层次资本市场方向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市场广泛关注的新三板扩容以及新三板市场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之间的转板机制的安排,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监管部门正在着力研究。如果新三板扩容成功且转板机制得到完善,将使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资本市场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及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创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与西方主流国家的证券市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小板市场上市标准远不能满足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我国创业板市场虽然已经进入运转,但鉴于整体法制、监管环境远未完善等原因,创业板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再者,正在运行的报价转让系统还太弱小,距离真正的OTC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存在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大多数属于各地政府设立的产权交易所的辅助业务,监管不规范,没有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大多交易清淡,融资功能不强,风险较大。

(三)我国风险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风险资本既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剂”,又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85年9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576家,管理的资本达到1605.1亿元。截至2009年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7345项,投资总额达906.2亿元,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达4737项,投资额为405.1亿元。随着国内创业风险投资业发展环境和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投资

业必然迎来更大发展。

近年来,尽管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进程加快,但总体上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风险资本投资规模来看,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实力弱,形不成产业规模,一些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只有几千万元,甚至只有几百万元,难以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起到主导作用。(2)从风险资本来源主体来看,风险资本以政策性创业风险投资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能的力量来共同购建一个有机的投资网络。一方面,这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规模,使得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急需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和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经济规模。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风险得不到有效释放。(3)从投资阶段分布来看,2006年之前,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和金额大量集中在中后期阶段,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而对初创企业发展的支持不足。尽管2006年以后创业风险投资出现“阶段前移”趋势,但是风险投资者的短期、滞后投资行为仍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种子期对风险投资的大量需求相矛盾。

(四)孵化器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孵化器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孵化器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孵化器企业31385个,累计毕业企业9565个。目前我国孵化器产业存在的问题是:(1)孵化器规模小,且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色彩过于浓厚。(2)孵化器建设中,硬件设施有余,管理服务支持不足。绝大部分孵化器都不直接、且也没有能力对孵化器企业提供系统的管理服务,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息息相关的商业指导、融资支持等深层次内容的服务明显缺乏。

四、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形式

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商业银行,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就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会错失分享新兴产业高额回报的机会。因此,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适度地介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可供选择的途径有:(1)明确方向,区别对待。总体上,银行应主动顺应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方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适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拓展优质客户群。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具体的新兴产业应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策略。如对发展相对成熟、信贷空间较大的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重点关注。而对处于创新研究阶段的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则应谨慎对待。(2)针对新兴产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比例高,可抵押物资缺乏的状况,一是开展无形资产抵押方式――知识产权等担保融资;二是适应新兴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革信贷管理方法,创新对新兴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3)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立能够科学合理反映贷款风险的信用评价体系。事实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更应看重的是企业管理团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这些特性在财务报表中很难准确体现,故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评价体系时应选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法。

(二)成立科技银行,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科技银行是实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为了更好地使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科技银行必然具有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模式:(1)科技银行应与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保持紧密合作,通过共享信息,有效地发掘和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创业企业,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获取高额贷款收益。(2)尽量放宽利率管制,实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贷款利差是科技银行获益的主要来源,对处于创业初期高风险的企业,要求实行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贷款率。因此,应赋予科技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的权利。根据新兴企业的特点,利用浮动贷款利率,将银行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3)科技银行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从抵押、担保多个方面创新,允许企业以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甚至可以探索将担保由有限责任扩展到企业家个人无限责任,从而有利于科技银行规避风险。(4)鼓励银行参股企业。科技银行通过持股的方式获得新兴企业的股权,实现贷款与股权投资相匹配,从新兴企业的高成长中获得较高股权收益,弥补贷款给新兴企业带来的高风险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

针对创业板推出以来的种种缺陷,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宽松的上市标准、便捷的上市程序。我国创业板上市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虽不能实施过低的标准放任其发展,但较高的条件必然会束缚创业板的发展。第二,实行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宽松的上市标准和便捷的上市程序与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相结合,一方面方便了创业板的发行主体,另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第三,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保证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专业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使股权交易和其他交易等业务分离出来,由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采用统一的交易模式和定价机制,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新兴企业参与,形成健康良性循环。

(四)充分发挥风险资本的“发动机”作用

风险投资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风险资金来源多元化。首先,制定《私募资金法》,规范私募资金行为,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引导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产业。其次,放宽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限制,鼓励外资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再者,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吸纳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2)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追求的是高回报,能否成功退出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基本前提。从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中,股票上市和被外部机构收购是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有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二板市场)的支持。扩大二板市场数量和降低上市条件,使风险资本通过证券市场较为自由地进出风险投资企业,是发挥风险资本作用,促进风险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结合的关键。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债券市场

总体而言,我国债券市场还不成熟。债券一级市场投资人少,品种单一,二级市场几乎没有,缺乏规范的债券评估机构。就债券品种而言,我国的债券类型都以交通运输、电力、煤炭、电信、制造业等基础行业企业债券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债券发展不足;以短期限固定利率债券为主,支持新兴企业持续发展的中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发展不充分。

单个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可能性较小,若是将若干经营状况好、成长能力强的一批企业捆绑起来,申请集合发债,则发债的可能行较大。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先后推出了三期高新企业集合债,分别为“03高新债”、“07深中小债”、“07中关村债”。集合债券不失为众多中小新兴企业融资的便利渠道。另外,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以考虑推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高收益债券,以及适合节能减排产业的绿色债券品种等,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空间,拓展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机制

在融资中介服务上,孵化器可利用网络信息的传递建立融资平台。通过企业孵化器与政府、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建立畅通的政策性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渠道;公布业务申请条件、流程、办理以及最新信息等,方便在孵企业网上办理各种业务;通过整合中介服务和政策支持,满足在孵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包括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咨询等,通过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和网络系统,实施在线服务,使在孵企业得到专业化的支持。

(七)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险机制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9篇

Abstract: It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and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market environmen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measures.

关键词: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价格机制;市场培育体系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construction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price mechanism;market cultiv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184-03

0 引言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完善的市场环境建设机制是实现市场培育和拓展、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制定、技术创新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在新能源、生物科技、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初步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经济的高效发展。近年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机制是江苏省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政府规制即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制度、规则,或者通过某些具体的行动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要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优化竞争环境。政府就必须积极发挥其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和谐稳定的市场竞争氛围,以便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从整体来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方面,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如高新技术产品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尚不能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相关的政府规制,如产业规划、政策措施、管理制度等体制机制还存在着制度壁垒和市场障碍,另一方面,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不能按照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自由流动,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协同发展。

1.2 市场环境建设的激励创新机制实施成效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制度和支撑体系能够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激励制度涉及面广,主要包含产业、资源环境、技术标准、投资、市场等诸多内容,它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产业格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使其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可以为战略性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最终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尽管江苏省已经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产业调控等政策措施,但现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的色彩较浓,从政策的实施成效来看,政策支持产业创新的激励不知,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成果转化动力不强,政府引导创新成果转化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发展的拉动作用需要引导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应用示范工程和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未能组织实施到位。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体系不完善 加强市场培育引导,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培育体系,推动市场体制机制、市场战略、市场培育、技术创新等体系的建设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两头在外”特点,即技术与市场相分离,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这不仅不利于本省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引发产业发展危机,不利于产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予以重视。

1.4 市场环境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缺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与途径。目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法落后、融资难度大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而言,创业资金不足始终是影响其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企业只有借助融资方式获得发展资金,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的创业活动。但目前我国的融资渠道和途径较少,融资主体较为单一,这就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专门的融资风险担保机构和融资中介组织,严重削弱了创业投资的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业投资难度。

二是缺少统一的融资对接平台。在融资对接上,受融资方式、环境、效率等因素的影响,融资双方常常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对方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活动,容易产生融资风险和融资道德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以便更好地保护融资双方的合法利益。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专门的、高效的融资对接平台,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增加了融资风险。

2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2.1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的规范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市场规范机制,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发展要求。此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战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建立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监督制度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提升其市场监督成效。在此阶段,企业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监管体系的统一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商业模式,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健全价值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在产品定价中的作用。另外,企业也应该严格遵守市场竞争规范,培育和发展新型战略产业优势机制。

二是完善市场应用配套服务体系。众所周知,需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因此,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新兴产业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加大知识产权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做好政策宣传和执法检查工作,积极拉动产业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发展为重点,逐步完善市场配套服务体系。

2.2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周期发展要求,建立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互动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必须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使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方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其经济效益。战略性新兴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企业只有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才能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最终实现其发展目标。而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性新兴企业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还需要适当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生命周期发展要求,建立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互动协同机制。一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萌芽期,以政府规制支持为主,市场机制调节为辅,重在通过产业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的战略性发展。二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长期,实施市场机制调节为主,政府规制扶持为辅,促进战略性新产业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成长性。三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期,实施政府扶持为主,市场机制调节为辅的协调机制和发展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发展。

2.3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 一是建立应用示范机制。 通过推进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可以选择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产业示范工程,扩大市场应用规摸,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不断完善技术体系与产业配套体系,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成熟度。

二是实施规模化发展与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机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在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其产品由于成本高、性价比低往往乏人问津,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可以积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示范等方式支持新产品,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使其进一步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最终使新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成熟市场。

三是建立经营模式创新与政策退出机制。经营模式创新是新兴市场转化为大规模市场的重要环节。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形成稳定可预期的盈利模式时,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机制进入了良性循环,产业体系与生产要素开始进行市场化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政府早期的扶持政策也进入了逐渐退出并让位于市场化机制的阶段。

2.4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激励机制 战略性现行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不断提升其政策实施效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

一是注重财政税政策激励机制。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套专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其管理和监督作用,高效整合和利用资源,并根据实际发展需求适当放宽审批和核准标准,充分挖掘行业发展潜能,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积极发挥规模示范效应。对于那些自主创新和产业开发成果显著的企业可以适当给予奖励,不断提升其创新兴趣和热情。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

二是实施促进产业发展全过程激励政策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科学定位其发展阶段,企业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机制。同时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扶持和奖励那些在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上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以有效激发其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产业和技术标准;在产业化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各产业发展目标,成立专门的风险投资专项基金;在促进消费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可以在税收、产品补贴、贷款融资方面给予企业一定优惠。

2.5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的投融资机制建设 一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作用,积极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突出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和要求投资者自觉调整和规范其投资行为,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战略性风险投资的实际需求。另外,政府部门还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的风险处理能力,同时还应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和质押担保机制。

二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对于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建设,实现企业融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断丰富其融资渠道和功能,加快金融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企业融资多元化,建立健全融资监管机制,保证资金的使用和流动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陈锦其,徐明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基于技术与市场的互动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7-101.

[3]乔晓楠,李宏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9-15.

[4]狄乾斌,周乐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1(7):92-96.

[5]熊勇清,郭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及协调机制[J].求索,2012(7):32-37.

[6]汤鹏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动力机制及其路径选择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0):95-97.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佛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05-03

促进珠三角和广东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题中之意。作为珠三角的典型,近年来,佛山市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省、市扶持产业发展的规划和部署,创新工作思路,以政策为导向,资金扶持为手段,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取得了较好成效。虽然前期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财政资金作用的发挥。

1佛山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现状1.1政府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主要由财政投资、财政补助及奖励方面的财政措施组成。佛山市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政府支持产业进行投资扶持,对刚起步的战略性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对产业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实现佛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佛山市为发挥科技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鼓励中小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借助广东金融高新区平台,佛山股权投资区域中心已成规模,并以此为基地向外辐射。自2007年以来,佛山南海的广东金融高新区累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资金超2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产业链融资、科技担保等新型融资模式。

1.2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通过调整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一种优惠和惩罚性举措。佛山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主要有:增值税相关优惠政策、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营业税相关优惠政策等。根据佛山发改委、佛山财政局,以及《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广东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具体措施如下:

(1)在增值税方面。2010年前在销售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按 17%收取的增值税后,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退税政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 号):对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对佛山市内新能源企业,对企业实现的增值税,采取先征后退50%的策略,对部分市政府重点开发的新能源企业,垃圾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采取即征即退 50%的策略;对生物医药产品、有机肥产品、环保产品等免征增值税,销售自产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品等生物制品,按照 6%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对部分新材料产品实行即征即退 50%政策。

(2)在所得税方面。佛山市对高新技术企业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对重点软件生产企业,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 号):退还税款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企业所得税的“两免三减半”;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 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享受软件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所得税的“五免五减半”;按照 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在营业税及其他方面。佛山市政府对个人和单位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所取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企业与个人提供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节能服务行业,对节能服务公司所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无偿转让节能环保及能源管理项目所产生的资产,免征增值税;其中个人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所获资金免缴纳个人所得税。

1.3政府采购政策

佛山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政府进行财政性资金的采购活动,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性能达到要求的产品实施强制性采购,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计字〔2006〕539 号),经认定的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国家重大工程采购等财政性资金采购中优先购买,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化政策中给予重点支持。

2佛山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2.1政府、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近年来,佛山市加大了政府的研发投入,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有差距。2011年广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2011年分别达到5.76%、3.11%、2.63%、2.17%相比,有一定差距。2012年,佛山对全市340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3年来,39%的企业没有研发投入,41%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仅在1%~5%,未来一年61%的企业没有创新计划,而有创新意愿的企业投资计划也不大。

2.2综合运用税收政策相关手段不足

佛山税收优惠政策没有总体规划,使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综合运用税收政策相关手段,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方面,运用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政策效果不足。佛山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片面性,在科技支持方面主要针对科技研发成果,对科技过程的奖励极少,这就严重影响企业对科技研发过程的积极主动性;佛山在一些税收具体规定和配套措施上存在很多不合理,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高,要求具有核心知识产权,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还在企业萌芽期,其技术还在攻关,很多都不能满足,这就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方面,在流转税优惠政策很少。

2.3政府采购监管不力

佛山市政府采购工作起步早,从1999年开始实行,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施,使政府采购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据统计,佛山市从1999—2010年第三季度共完成政府采购预算190.5亿元,实际采购172.6亿元,累计节约资金17.9亿元,平均资金节约率达9.4%。近年来,随着政府采购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单纯的货物类采购扩大到工程和服务类采购,并且工程采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政府采购监管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一些部门政府采购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建立或健全,缺少专门人员的管理或对采购经办人的监督制约,影响了政府采购活动规范化的执行,无法体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采购的政策支持。

3促进佛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3.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系统的财政支持体系

财政投入优先投向目前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的政府财政预算支持力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对重大项目给予政府无息贷款,政府直接补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研究基地的成型,发挥资金杠杆作用。通过重大项目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应的产业链,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同时,政府还应大力推进各工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对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对其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切实保障其运行经费、科研业务费,形成系统的财政支持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财税政策体系不完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及地方政府亟须出台相关财税政策,并确保财税政策的现实可行性。佛山市应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地方性财税政策。在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这些政策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巨大、研发费用比例高、产品发展初期市场难度高等特点,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为佛山市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应的税收支持政策。

(1)在增值税方面,应该进一步细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对那些缺少进项税抵扣的行业和产品,由自身的特点会导致增值税税负增加的企业或行业,市政府应该对这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增值税优惠策略,对这部分产品采取即征即退的措施。如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等实施低增值税率或直接免征增值税,以鼓励企业发展这些行业的积极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同管理项目等形成的增值税,实施免征措施。按照国家相应的标准,成立相应的科研小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品进行税负测算,按照现行的优惠政策,普及到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2)在所得税方面,关键在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设定优惠标准,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实质性优惠。同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以更好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在税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在对企业扶持的同时,应该同时兼顾科研开发环节,为开发环节提供投资减免政策,以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投资新的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在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种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科研人员获利减免过严,科技人员一般收入是比较高的群体,而高边际税率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应该为高科技技术人员提供相关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或对这部分人员实施即征即补措施,对政府重点支持及引进的人才提供个人所得税的免征,从而为吸引更加多的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3)在营业税方面,优惠政策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传播和扩散。应该对宣传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得收入给予免征营业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间合作所提供的技术服务等形式所获得收入应该免征营业税;通过合理的制定营业税提升佛山市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发展。为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问题,出台鼓励银行、社会资本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其获得收益,免征增值税或采取即征即退措施,降低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3.3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

充分认识政府采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应加大政府采购首购订购力度,以需求刺激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同时,还应公开采购明细,通过民众的监督,以减少资金流向不明等政府腐败问题,增强政府采购的公信力,促使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良好的政府采购政策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为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完善财政、科技、质监、环保等各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有效地促进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杨林,马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2]张源,张文宋.支持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基于自主创新视角[J].财税监督,2011(19).

[3]刘家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财政研究,2011(4).

[4]赵刚.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10(11).

上一篇:初二语文教学范文 下一篇:财务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