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主体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3:40

新兴市场主体

新兴市场主体篇1

自2007年QDII基金面世以来,从一开始的股票型基金为主到目前债券型、FOF型、商品型、房地产型一应俱全,从当初的全球配置、大中华概念到区域投资、主题投资,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一路走来发展迅速。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以新兴市场为投资主题的QDII基金,但其中的投资标的却各有不同。

目前市场上主打新兴市场的基金有11只。按照基金的名字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名字中直接包含新兴市场,即明确投资地域为全球新兴市场,如国投瑞银新兴市场基金、上投摩根新兴市场基金、建信新兴市场优选基金。

第二类是以金砖四国为投资主题,如南方金砖四国基金、信诚金砖四国基金和招商标普金砖四国基金。

第三类是以亚洲或亚太地区为主要投资区域,因为这个区域大多数国家都是新兴市场国家,因此也可以被认为是新兴市场基金,包括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汇添富亚澳精选、广发亚太精选和华泰柏瑞亚洲企业。

选取2011年之前成立的新兴市场基金业绩可以发现,除了2007年成立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至今累计净值仍只有0.694元,其他新兴市场基金累计净值都在1元以上,全部取得正收益。这些基金都是在2010年后成立,从2010年至今全球股票市场的表现看,基本都不太理想。因此虽然新兴市场QDII基金累计收益并不高,但能够帮助投资者在近两年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保留本金并获取一定的收益已经是非常好的表现。

全球新兴市场QDII

投资于全球新兴市场的基金一共有三只,分别是国投瑞银新兴市场基金、上投摩根新兴市场基金、建信新兴市场优选基金。这三只基金都是股票型基金,至少60%的资金将投资于新兴市场的公司股票,一般将主营业务在50%以上在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即可被认为是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

除了建信新兴市场优选成立不久,另外两只基金的定期报告显示,它们投资的区域还是集中在中国香港和美国。此外,前五大投资地域中都包括了南非,不同的投资地域有英国、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两只基金的前五大投资区域基本上涵盖了股票投资的大部分仓位,国投瑞银新兴市场达到了72.45%,上投摩根新兴市场投资集中度略低,为69.32%。

从这两只基金的区域配置来看,还是主要选择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的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只用较低的仓位直接在新兴市场股市进行投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国内的QDII基金对香港、美国等市场相对熟悉,虽然投资的股票是新兴市场公司发行,但对这些股票的投资研究体系与在这些市场挂牌的其他股票一致,因此更容易把握投资机会。第二,新兴市场的股市波动相对较大,制度上也与美国等市场相差较大,因此投资成熟市场挂牌的新兴市场股票能更好地控制风险。

虽然在成熟市场投资新兴市场的股票有其有利之处,但是由于单个公司的股价走势和挂牌地有很大关系,因此可能和新兴市场股市的实际表现有所出入。

以中国人寿为例,该股票在美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三个交易所挂牌上市,但是走势并不完全一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人寿股价变动基本一致,但是和在内地上市的中国人寿的股价走势差距较大。其他在成熟市场上市的新兴市场公司股票价格也有这一现象,因此这些股票和所在新兴市场国家股市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投资者注意。

金砖四国QDII

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经济发展迅速,拥有众多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目前市场上有三只金砖四国主题基金,南方金砖四国基金、信诚金砖四国基金和招商标普金砖四国基金。

这三只基金可以按照投资类型的不同分为两类,南方金砖四国以及招商标普金砖四国都是指数型基金,信诚金砖四国则是FOF型基金,通过投资所在新兴市场的基金达到组合投资的目的。

从这两只指数型金砖四国QDII的投资区域看,都是挂牌地在美国,中国(香港)和英国的新兴市场上市公司,占比均为100%,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直接投资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虽然这些上市公司利润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但是由于股价和挂牌所在地的市场有很大关系,因此这类基金和纯粹投资于新兴市场股市的基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上和新兴市场的相关性较大。

以标普金砖四国指数为例,和香港恒生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相关性达到了0.9639、0.9785和0.4266,应该说标普金砖四国指数和新兴市场股市高度相关的,而和美国等成熟市场指数低相关。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组合配置达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从标普金砖四国指数的特征看,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以2005年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和恒生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标普500指数相比,标普金砖四国指数的收益最高,月收益率高达1.01%。然而,该指数的风险也最大,月波动率达到了8.58%,远远超过其他指数。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这类新兴市场指数基金时,需要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信诚金砖四国通过对新兴市场基金的投资构建FOF组合,从基金投资前五来看,都是以指数基金为主,如投资香港股市的TRACKER FUND HK和HS H-SHARE ETF,投资于巴西股市的ISHARES-BRAZIL,投资于俄罗斯股市的M VECTORS RUSSIA。通过FOF投资,QDII基金可以比较好的分享金砖四国的股市回报,避免新兴市场个股的风险。

亚洲主题QDII

市场上亚洲主题的QDII基金个数较多,有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汇添富亚澳精选、广发亚太精选和华泰柏瑞亚洲企业。

这几只亚洲主题的基金有几个共同特点,从投资地区来看,基本都把中国香港作为第一大投资地,易方达亚洲精选虽然把香港作为第二大投资地区,但持有的股票占比也超过40%。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股市也是这几只基金投资的重点。总体来看,它们的投资区域是比较集中的,前五大区域占比至少超过80%,易方达亚洲精选甚至在2011年四季度仅投资了韩国和香港两个地区的股市,集中度非常高。

投资区域集中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目前QDII基金人才储备普遍不够,要想真正实现对于海外市场的全面覆盖十分困难。集中几个主要的区域进行研究,挖掘出优质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更大。然而,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也会使QDII基金的风险暴露于少数几个市场,例如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投资大部分集中在韩国与香港,因此净值变化和这两个市场的走势密切相关。它和韩国综合指数的相关性为0.6138,和香港恒生指数的相关性为0.9343,并且从易方达亚洲精选的走势来看,弱于这两个指数。

从这几只基金的重仓股来看,基本上以大盘蓝筹为主,如在2011年末易方达亚洲精选的前三大重仓股为三星电子、招商银行和友邦保险;汇添富亚澳精选的前三大重仓股为中国移动、力拓和澳大利亚电信等等。

投资建议

新兴市场基金总体上与成熟市场基金的走势有一定的差异,适当配置投资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从大部分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表现看,都帮助投资者取得了正收益。

新兴市场基金大致上可以分为以全球新兴市场为投资区域,以金砖四国为投资区域,以亚洲市场为投资区域的三类QDII基金。目前大部分基金还是以投资在成熟市场挂牌上市的新兴市场公司股票为主,因此和实际新兴市场股市走势有一定的出入,但整体上相关性较强。

大部分基金的第一投资区域仍为中国香港,和一些大中华主题的QDII基金有类似的净值走势,投资者在配置QDII基金时对于这两类基金不宜同时配置过高的仓位。

指数型的新兴市场基金风险要略大于主动管理型的基金,但在市场大幅上涨时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收益,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什么是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国家是泛指相对成熟或发达市场而言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或某一经济体,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洲以及非洲和东欧地区。一般来说,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水平,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就是新兴市场。有的国家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已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由于其股市发展滞后,市场机制不成熟,仍被认为是新兴市场。

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常常比发达国家同类公司增长要快的多,但是波动也要远大于发达国家的公司。此外,新兴市场的股票定价效率相对低下,因此可以通过对股票内在价值的研究挖掘出未来高回报的股票。

新兴市场主体篇2

美出口强劲拯救衰退

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克里斯托维茨近日指出,美国经济之所以到目前还未陷入严重衰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仍保持增长,这为美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可能。他说:“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是世界其他国家在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在外界一片“衰退来了”的警告声中,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仍增长1.9%,其中主要得益于出口增长强劲。经济学家们预测,今年上半年,外贸给予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个百分点,如果扣除外贸因素,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将会下降0.2%。克里斯托维茨说,正是出口强劲增长“将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拯救了出来”。

新兴市场推动世界经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迅猛发展势头引人注目。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其中美国增长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11.9%和9.3%。正是依靠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表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2008年尽管发达经济体经济表现更加疲软,但世界经济在新兴市场的推动下仍有望增长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次贷危机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之际,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这三国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而且,新兴市场经济体还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力军,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

美国经济学家扎卡里・卡拉贝尔指出,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个人消费支出大幅下降,许多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但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强劲需求则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比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工业巨头,在美国本土市场的亏损不断增加,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却相当不错。

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同样给一些欠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世界银行负责非洲事务的副行长奥比娅杰莉・埃泽奎西利认为,非洲经济在不利的环境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这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了经济、改善了民生,而非洲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则为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

新兴市场主体篇3

QE退出条件明确

根据伯南克的讲话内容,美联储退出QE的时间表是以经济和就业两方面的复苏情况作为前提的。QE退出的核心条件明确为:就业市场彻底复苏,“失业率降至7%”,目前的日程表是基于美联储预测明年年中失业率将跌破7%的预测所提出的,具体预测为:2013年GDP增长2.3%~2.6%,2014年增长不低于3%;通胀率保持在长期目标2%水平以下;失业率2013年年底下降至7.2%~7.3%,2014年跌至6.5%~6.8%。但如果经济复苏程度低于预期,美联储QE退出和加息的日程则将推迟(图1)。

根据对华尔街多家大行、一级债券交易商以及经济学家的调查,主要市场参与者预计美联储将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缩减QE规模,最早可能在9月份启动,结合经济数据分析,这很可能意味着长达多年的量化宽松将在2014年年中全部退出,后QE时代将提前到来。

新兴市场调整在即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QE已经延续到今天。期间增加的流动性为新兴市场带来了什么?在相对稳定、廉价的现金流帮助下,在贸易活动不断增加的环境下,新兴市场经历了一轮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对上升的资产价格、通胀,以及货币战争的隐忧。美联储此番调整引致全球对未来各国货币政策前景预期的变化,将再次引发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新一轮的调整。

1.资产配置期限调整

不同性质的市场参与者具有多样化的投资期限及目标,并随时根据地区经济增长预期的改变而调整:在预期量化宽松即将结束的条件下,短期游资将迅速撤离增长趋缓的国家和地区,继而寻找具备相对高成长率的领域进行配置;进行长期配置的市场主体在短期内增长将受到拖累,但另一方面则能趁着资产价格处于低位时进行新一轮投入,以期在未来获得更高回报。

对于新兴国家市场来说,这一过程相当于市场整体投资期限的调整,短期投资的比重趋于下降,长期投资的比重趋于上升。过程初期,市场的波动会比较大,资金流会经历较大幅度进出,但保留下来的长期投资倾向于参与新兴市场新一轮的成长,一轮更长期的、基于基本面与结构调整的成长。从这一方面看,这一过程将有利于新兴市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基础的稳定,同时,长期投资相对较高的透明度也有利于相关投资者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2.区域配置调整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来,由于债券收益率低迷,配合量化宽松的作用,资本从发达市场大量流入新兴市场以寻求更高回报。随着量化宽松的结束,各国经济结构也悄然改革调整。发达市场的投资者需要重新考虑对新兴市场的资本配置,在美联储缓慢撤销宽松政策的过程中逐步将有限的资源重新分配。如图2所示,虽然发达市场经历了较长的低增长时期,但市场投资主体仍可以重点选择那些在过去几年低增长时期着重结构调整的发达地区市场。

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新兴市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增速差距逐步缩小,新兴市场也将重新考虑固有的结构与布局,借助前几年高速增长时期的积累,配置于其他市场:本国、本地区新兴市场,抑或投资于逐步恢复发展的发达市场经济,都可作为理性、可行的选项。

新一轮战略与对策

目前,大部分新兴市场仍然采用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量化宽松就是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以国际货币近乎泛滥的流动性,抢占新兴市场的稀缺资源,推高资源、资产价格,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外汇占款增加、本币升值、通胀压力膨胀和资产泡沫共存的严重格局。虽在短期内部分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增长神话,但是,由QE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已经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实体经济的市场生存空间。过多的游资以短期投机资本的方式渗透并干扰其他新兴市场的结构调整,造成市场结构的扭曲和市场主体构成的不均衡,当中隐含的风险绝对不容小觑(图3)。

美联储缓慢撤销宽松政策的实施过程究竟有多长,深度和广度是否有如预期,能否将流动性配置到美国政府所扶持的未来产业上,这将直接决定美国经济恢复代价的大小。新兴市场在此过程中对于结构的调整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如何博弈及调配,需要各国政府、各市场主体的管理者,谨慎制定合理的战略安排,并随着市场脉搏灵活应变。毕竟不到一个月之前,伯南克在出席国会听证会时仍然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支持态度,并仍然认为美国就业市场疲弱,过早收紧宽松措施,恐将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大的基调调整,背后涉及的因素值得考虑。同时,这也提醒着投资者应具备在形势变幻前的果断决策能力。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金融环境,新兴市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着力于优化本地区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大量资金的配置,将核心资本力量部署到真正能够带来体系转型的创新力量中,改变固有依赖金融、依赖外部市场力量的增长模式,采用更贴近现实条件的、更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力量;其次,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构,平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准备填补游资一旦离开的空缺,避免出现“空心化”情况,避免在经济开始复苏时重陷危机;最后,完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实体经济为厚实基础,金融发挥协调管理作用,增强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新兴市场主体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94-05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低消耗、高附加值和强带动性的优势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青睐。“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不仅是产业培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更是各地政府实践操作的指南和运行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当前研究现状看,部分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王利政(2011)基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区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来研究;王大明(2011)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政府和市场共推型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狄乾斌、周乐萍(2011)则从组织模式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采取柔性产业组织模式和依附高新技术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看,一是当前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的模式研究,缺乏整合和系统性的理论;二是多基于以往相关产业培育模式而进行的借鉴研究,缺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践的理论总结。这样,导致了模式研究难以全面、具体地指导地方政府实践操作,是导致地方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模式选择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和需求,结合各地政府的实践探索,概括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以求理论层面的系统化以及对实践领域的指导意义。

一、基于产业来源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产业,其必然有其依托的基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转型而形成的,有的则是在前期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从产业来源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种培育模式,即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一)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

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即依托传统产业基础,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或进行要素重组。一方面,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催生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变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传统装备制造业与新材料技术相互促进,同时,精密加工、机械电子和数控装备等尖端技术不断突破,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跃进,从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王大明,2011)。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三种运行方式。一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式。主要是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吸收,用高新技术设备代替原有关键设备,增强技术含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并使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转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传统产业的资源支持方式。主要是一些具有支柱作用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传统产业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通过投资、产业配套或直接兴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向新兴产业输出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三是传统产业的要素重组方式。主要是一些落后的传统产业,已不适应现有经济发展需要,在有序退出经济领域同时,对现有要素进行清算和重组,其中部分要素通过投资、金融中介等多种形式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我国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熊勇清、曾丹,2011)。该模式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同一过程,即使不能在传统产业内部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资源和要素也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支持。因此,我们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注重该模式的充分利用。

(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即在新兴产业领域,充分挖掘其中的战略性要素,选择那些具有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由于战略性本身缺乏具体衡量标准,以及出于产业选择本身的便利,当前国内地方政府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大多基于之前的新兴产业,选择那些相对重要和有影响力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的运行要注重两个因素。一是对战略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对于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战略性,主要看其是否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拉动性作用,这主要通过查看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贡献率和作用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产业是否具备战略性以及战略地位大小的主要标准。二是新兴产业战略化要注重地方差异性需要。如果在地方政府对产业的竞争中,能迅速和有效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产业演进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如果忽视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特性,将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个性化培育和竞争性优势培养。

这种模式优势是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经验,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短期内实现培育发展,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地方发展重拾传统发展路径,简单地在新兴产业前面加上“战略”二字,而不去思考二者的差别,沿用旧的培育思路和政策,突出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内涵和满足不了其培育需要。

二、基于培育主体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国家战略和市场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其发展。然而,政府和市场作用机制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培育模式。具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推动模式以及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三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解决是否培育,培育什么以及怎么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势,保障这些问题的实现。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苏联时期,这种产业培育和发展模式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淡化,但在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投资和风险巨大,且更多体现国家战略,所以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还比较突出。这种模式具有“政府选择——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并制定政策性的培育方案;其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遵照执行其制定的培育方案;最后,为保证培育方案的落实,政府还将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奖惩政策与措施。其优势在于,政府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和全部力量,在短期内就完成某项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培育,却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与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决策风险较大,政府财政成本较高。

(二)市场推进模式

市场推进模式,即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主体,他们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机制,自主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利用市场集群效应和资源带动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众多新兴产业的形成基本都是市场推进模式的结果。我国随着市场体制完善,利用市场推进模式实现产业培育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以创业板为例,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创业板以来,已有270家企业上市,从创业板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900亿元(侯捷宁,2011)。这些上市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新技术行业,反应了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力的推动效应。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引导—企业投入——资源集聚”。首先,有比较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出新兴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并具有比较便利的资源流动机制;其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些具有较强市场洞察能力的企业开发并生产出市场潜力好、附加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后,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这种模式关键需要企业具有洞察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优势在于,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展示,企业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市场资源快速实现流动和集中。但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推动产业的培育,其过程将是漫长的,而且仅靠个别企业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

(三)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

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在宏观层面政府负责战略引导和优化政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依靠市场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互动和协作关系。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作用幅度和结合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模式的运行依靠政府和企业各自作用的发挥,政府负责产业培育的规划引导,以及在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根据政府引导和政策诱因,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集聚方式,负责具体的技术研发、商业化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行为。这种模式的运行关键是,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并形成互补互动格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调动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将政府决策的随意性与市场作用的盲目性降到最低(王大明,2011)。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该采用该种模式。

三、基于技术创新方式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为核心内容,无论是产业形成基础,还是竞争优势都是围绕着技术创新展开的。然而,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原创性和学习性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可以有两个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即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

(一)技术领先模式

技术领先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基于在国内外较为领先的技术基础上,围绕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而形成的持续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产业培育中,由于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已申报专利,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王利政,2011)。因此,生物产业发展中完全可以选择技术领先的模式。技术领先模式是采取“现有技术——竞争创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即在领先的学科和技术领域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然后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推向市场获取商业利润和吸引投资,进而不断培育出新的产业分支,实现产业化。这种运行机制要求,一是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较为成熟,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二是所属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研发优势、雄厚的研究开发经费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等条件;三是政府在产业培育中重点关注基础研究领域,这是市场和企业所忽略和不愿投入的领域,以保障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的支持。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而发生作用。一方面,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并具有实现不断创新的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其竞争力较大,垄断利润较高。但对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我国目前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优势比较缺失。

(二)技术追随模式

技术追随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没有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较低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吸收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技术,然后再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技术改造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如湖南省2010年1-11月,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达1.47亿美元,是2009年全年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5.4倍(解佳涛,2011)。同时,技术引进质量进一步提升,使轨道交通、电子信息、钢铁冶金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这些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技术追随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技术引进——吸收创新——产业化”。首先,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后发学习优势,技术的引进是前提基础。其次,对引进的技术,必须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使其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同时,在生产实际中,基于引进技术和现实需要,实现技术的再创新或集成创新,获取自身的创新优势。最后,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见,消化吸收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政府的作用主要在高新技术领域,确定技术发展方向,为企业技术引进提供战略指导,同时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优惠政策,保障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里,我国还没有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之下,因而,这些领域适宜采用技术追随发展模式。关键是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新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四、基于侧重领域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从产业供给和需求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可以分为供给方培育和需求方培育两个方面。由于培育政策关注重点不同,便形成了两种培育模式,即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

(一)供给方培育模式

供给方培育模式是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重点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传统的扶持政策都属于这一类。“长期以来,国家支持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地是从供给出发,通过提供公共研发支出和促进产学研合作,以期加快由研究到产品商业化的周期。”。供给方培育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企业需求分析——政策供给——推动集群发展。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需求进行分析,了解需求状况。其次,根据企业需求,出台优惠的财政、税收和技术等政策满足这些需求。最后,依托高新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企业的集聚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供给方培育模式优势在于更多关注于企业的技术和资金需求,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产业培育路径较短,见效较快。不足在于,政府扶持痕迹明显,容易导致企业依赖心理,并不能形成长效性的激励机制,容易形成扶持政策的“短板效应”。

(二)需求方培育模式

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手段,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竞争和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土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当今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如日本2006年为实施“太阳作战”计划,通过发放补贴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美国2009年为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对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每台节能洗衣机补贴75美元,电冰箱补贴75美元到125美元(冯春林,2011)。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在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和规范市场运作三个层面来发挥作用。引导市场消费,是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消费行为;扩大市场规模,是通过财税扶持政策、外交、金融政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范市场运作,是不断规范行业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行业自律能力,从而保证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当前我国各地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时,不能只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方的扶持,还强调从商业创新、市场培育和需求引导等方面进行支持,从而体现出供给扶持和需求扶持“双管齐下”的政策趋势。

五、模式应用建议

(一)系统研究和逐步探索培育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需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并要注重不同模式的互动关系和优势整合的研究。同时,先行地区要注重对自身模式的探索和总结,不断形成创新型的培育模式,以供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二)科学看待不同类型的培育模式

不同产业培育模式内涵不同,适应的领域和条件也各不相同: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适应于在当地占优势地位的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则适用于比较成熟的、具有潜在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领域;政府主导模式,适用于产业培育初期,市场推进模式更适应产业发展后期,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则要贯穿于整个产业培育过程,并在其中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要具体根据产业核心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来确定;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正在出现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因此,应科学分析,适当选择。

(三)综合的选择培育模式

以上分析的模式,都是基于某一研究视角而进行的划分,各种模式各具自身特点和优势,四类模式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综合运用而且可以起到优势互补效应。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选择这四类模式,从而避免简单依赖某一模式的不足,如某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应用技术领先的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同时,也可以实行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培育模式。

(四)动态地调整培育模式

政府在具体运用某类模式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自身产业现状和模式特点加以选择,更需要根据产业培育实际情况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调整,这不仅是产业内在成长周期规律决定的,也是适应周围竞争环境变化的需要。例如,由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某产业完全可以从技术追随模式调整为技术领先模式。因此,培育模式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关键是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去选择和调整培育模式。

(五)避免各地培育模式选择的雷同

新兴市场主体篇5

关键词:新兴产业;培育;政府;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50-02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正在形成热潮,各地政府摩拳擦掌,正在加紧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扶植政策,以图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令人敬佩。然而,从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状来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政府主导模式,从各地陆续推出的投资计划来看,不少地方政府仍将自己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手的位置,政府大包大揽直接参与产业投资与建设,在制定新兴产业规划时忽视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地区产业实际,而是沿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主观地定指标、上项目。例,广东等地陆续推出的巨额投资计划,2010年将启动45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程的投资,项目整体投资额约1 043亿元。不少地方还提出了过高的规划指标,如上海和广东的十二五规划就提出五年内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番的指标。

2.急功近利,有明显贪大求全、大干快上倾向,一些地方引进高端产业项目,且以短期内形成大规模产能为主要目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已经异化为竞相扩展产能上投资项目,进而演变为圈地块、争补贴、上投资的“锦标赛”。这种重引进、重规模、轻消化吸收、轻创新,追求短平快发展的做法,使基础研究、技术积累和研发创新未受到足够重视,核心技术也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使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能规模上虽然跻身世界前列,但因缺乏核心技术作支撑而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形成高端产业的低端制造、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局面。例,新能源(特别是光伏电池)领域的技术依赖、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已经使整个产业陷入困境。

这些问题说明,当前一些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指导思想存在误区,即过于看重政府的作用而过于轻视市场的作用,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其直接按照计划模式来培育新兴产业。如不加以纠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就可能走上歧路。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各是什么,政府工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如何正确定位?这是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事实上,政府与市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是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是不容置疑的,政府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应是组织引导者而不是主攻手。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当定位于自己擅长、并且社会最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应本末倒置。政府主导的长处在于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在经过充分论证无误,且条件成熟(例如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有可持续研发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可以集中全社会力量,组织多部门多企业协作,实施大规模财政支持,迅速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进而巩固成果,使其成为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如果违背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政府决策层远离技术前沿和生产一线,既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实践经验,容易理论脱离实际,让政府指导产业发展方向或技术路线,失误率很高,一旦决策失误,将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本质上是计划模式,与市场机制的最大不同在于,市场机制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而政府主导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权力和其选择的扶植政策。因而,对新兴产业培育效果和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依靠政策扶植和技术引进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无论其规模有多大,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而很难具备战略性,只能充当技术输出国的打工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引进过许多的技术和数以百计的生产线,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至今仍需进口,技术仍然需不断引进,始终无法打造出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例就是一个典型教训。因此,正确估计政府主导对培育新兴产业的利弊得失,才能更好地把握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角企业,对产业发展规律及动向比政府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更准确的把握和了解,由于企业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其投资决策需承担经济风险,因而企业投资决策更理性更科学,其决策的成功率和投资收益率远高于政府。因此,市场主导不但能够有效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的盲目投资,而且也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与政府主导培育模式相比,靠市场机制培育的新兴产业费时长,其最终形成产业方向也不一定与政府规划的愿望相同(这也是当前地些地方政府不愿采用的主要原因),但经过市场优胜劣汰洗礼而形成的产业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而也更具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两种发展模式的效果优劣比较早有定论,历史上,以苏联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机制模式的竞争最终以苏联惨败告终的结果表明,尽管政府主导可能在某些局部领域短期内取得一些超常成果,然而总体上看,无论是技术进步水平还是经济发展活力都与市场机制国家差距悬殊。究其原因,政府主导单纯依靠少数决策者聪明才智的决策根本无法与市场机制充分依靠全社会企业和个人经验、探索和智慧总和的选择相匹敌。市场体制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本身就是经济领域中自然进化最基本的寻优法则。这是政府主导机制无法比拟的。

新兴市场主体篇6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金融支持,机理及政策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我国,产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支持机制。对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金融学术界的重视。1970年以来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系统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1][2],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论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 、Beck(2000)[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年来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探讨,就我国国内而言,谈儒勇(1999)[7]运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丛林(2002)[8]、张金瑞(1990)[9]、庄卫民(2003)[10]等分别对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支持机理,此外,宋泓明(2004) [11]等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国内学者展开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对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龚仰军(2002)[12]等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局限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考察,没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划分,来深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理。顾海峰(2010)[13][14] 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构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理论认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应包括金融支持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过程。其中: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中间环节与重要保障,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终目标。而顾海峰(2010)[15]则讨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对策问题。

本研究认为,产业优化选择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过程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特别是国家进入“十二五”时期工商管理论文,随着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为切入点,针对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作为区域样本,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层面与市场性金融层面系统性地提出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对策。本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

(1)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

①比较优势准则。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的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虽然在区域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都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某一区域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突出产业的地域属性,即强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②产业关联准则。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供需关系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2)产业优化选择的思路

产业选择的思路就是基于产业发展潜力指标,来实现从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功能。其中,发展潜力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技术进步潜力。20世纪50年代,索罗运用著名的索罗剩余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索罗之后,罗默、赫尔普曼等又进一步建立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内生模型。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论文,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一般主要从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劳动者比率、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等指标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本研究选用技术进步速度作为衡量指标,其中:

科技进步速度n = Y/ Y - α·( K/ K) - β·( L/ L) ,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所得, Y/ Y 为产业产出的增长率,K/ 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 L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②市场增长潜力。本研究选用需求收入弹性,作为衡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的指标。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国。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

③增长表现:本研究选用产值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表现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给科技进步速度、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社定一定的评价权重系数,即可得到任何产业的加权平均值,该数值就反映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潜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过选择加权平均值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本研究设计的产业优化选择的战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

产业优化选择机制包括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无论在何种机制下,金融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其中,政策性选择是指在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时,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市场性选择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金融资源流向边际收益高的优质产业。两种产业选择机制并非是对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选择也要通过市场性选择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工商管理论文,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政府产业目录的比重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资源在产业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以及下面将给出的金融支持对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关系到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问题。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应逐步提升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作用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性金融对产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使我国市场性金融更好地发挥产业选择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产业选择作用,特

别是关注政策性金融对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法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际上各国产业政策的实践证明,在任何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中,市场机制作用总存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一旦出现市场机制作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政策性金融就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如图3-1所示。从图上可以发现,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商管理论文,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3-1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图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产业优化选择的目标在于从处于低附加值状态的一般性产业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必须强化金融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应体现政策化扶持原则,这种政策化原则不仅体现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体现在市场性金融方面中国。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府间接干预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引导金融对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效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比较全国各个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势,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指标值很大,但因其处于发展初期而导致产值较低的发展水平,这时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

①通过本研究提出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模型,政府从中选取产业发展潜力指标居前的若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后重新对选出的若干产业进行反复比较筛选,确定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贷领域参与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政府全资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

(2)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这是通过政府干预商业性金融活动来实现产业选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标,也属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畴。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所表现出的低产值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信贷要求,如果信贷利率过低,则损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益,如果信贷利率过高,则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接受高启的融资成本。这时工商管理论文,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通过补偿市场利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部分,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首先,政府对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实行财政补贴或贴息,引导商业银行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活动;其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担保。再者,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信托机构、金融租赁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活动。

(3)政府应通过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来积极引导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活动,并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功能,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政府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明确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并引导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功能,通过增发或配股方式来并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企业股权,一旦并购成功,意味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四.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手段,来引导市场性金融对上海产业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换效率。市场性金融支持活动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开展金融支持活动,这明显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预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良好协作机制的构建,并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体的政策支持组成体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动的开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工商管理论文,政府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发起建立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公布企业的信用执行状况,为金融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为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项目)本身,还取决于信贷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

②政府应积极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良好的银企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信贷是基于风险内部化的,如果没有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则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风险,根本无法实现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功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担载体往往处于发展初期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而放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贷款。于是,由政府推进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③政府应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呈现低产值发展水平状态,难以获得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青睐,而这时作为市场性金融机构的上海城市商业银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赁公司、上海财务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下,优先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因为政府毕竟拥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所以这样的政策性协调、市场化运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论文,也是容易操作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还可为其他非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活动启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中国。

(2)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引导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这时,如果上海具有一个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则载体企业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产权的转移,使拥有资金实力的新股东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载体,从而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实际上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种直接融资的可行路径,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引导机制的形成,也是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的重要补充,拓展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尽快进行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产权市场的参与主体、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形式、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的评估与定价、产权市场的交易规则、产权市场的监管制度等交易监管政策,并提供科学有效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软件、固定的交易场所、专业化运作的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五.结论与展望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应包括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三大过程,其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比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配置。而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整个过程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产业优化选择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而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讨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本研究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论文,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

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是显而易知的,在国家关于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现实背景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学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成果将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础,为金融学术

界继续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King,R.G.,Levine,R.,1993a,“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新兴市场主体篇7

回顾去年的市况表现,尽管金融系统内部的杠杆水平高企,各国初期的经济复苏步伐疲弱,以及投资者对复苏形势能否持续的担忧始终挥之不去,环球各项资产类别仍都在2009年实现全面反弹。很显然,环球各国规模空前并且步调一致的刺激政策正是这轮强劲反弹背后的原因之一。

预计在2010年,新兴经济将会继续领导环球复苏,区内大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也都有望维持在可控范围。尽管很难对长期走势作出精准的预测,但我们预计2010年的市场环境将会更加波动。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就意味着机会与风险将在今年并存,不过投资者对于复苏力度以及通货膨胀的担忧也可能会持续全年。

假如说,2009年的市况主要由流动性过剩驱动,投资者着眼于“贝塔”(Beta)概念,务求参与市场升势;那么到2010年,市场焦点已转向政府的退市措施,基本因素亦见加强,投资者趋于追求“阿尔法”(Alpha)收益,旨在争取超额回报。

尽管估值指标已不再特别吸引,但我们对新兴市场债券今年的展望仍然乐观。我们预计:1.由于新兴市场的技术及基本因素正面,息差可能在2010年进一步收窄50至100基点;2.不同债券之间的表现将显著分化;3.在资本持续流入新兴市场的背景下,区内货币仍将面临升值压力,但这些压力将会被直接或间接的资本控制手段所抵销;4.新兴国家的本地利率将在上半年分化,而环球利率上调的潜在趋势,则会令区内的本币债券更加吸引。

全球再平衡趋势

2008/09年的金融危机基本上是由成熟国家(尤其是在消费者和银行层面)的过度借贷所导致。因此,随着环球经济继续复苏,有关后市的一项重要主题就是全球再平衡趋势,以及该项趋势会对资产价格和各国政策产生的影响。

尽管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中的跌幅与成熟市场相似,但我们认为背后原因主要是环球流动性干涸,而并非新兴市场本身存在信用问题。除东欧以及部分中东国家以外,目前新兴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远比成熟市场更加稳健。

展望未来,由于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及银行体系将不断减债,因而令总体经济的增长前景受到限制,新兴国家经济的增长步伐料将一马当先。未来数月乃至数年当中,新兴国家将对环球经济增长作出最主要的贡献。

这种与过往截然相反的角色互换,反映环球经济目前正在经历一场再次平衡的重要过程。正当成熟国家的消费者重建资产并提高储蓄时,新兴国家消费者的财富却在不断增加,从而推动后者的资本市场及养老金制度更快发展,并对新兴市场的风险资产构成利好。

从当前的价格水平来看,市场已对新兴经济强劲的复苏趋势有所预期,但我们认为全球再平衡的主题尚未得到完全反映。因此,随着新兴市场的信贷评级获得上调,以及来自环球养老基金的资产配置日益增多,我们预计新兴市场债券的息差将在今年进一步收窄。

新兴经济稳步强劲增长,应能利好总体信贷评级以及区内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我们认为摩根新兴市场环球债券指数(J.P. Morgan Emerging Markets Bond Index Global)的平均信贷评级有机会在年内达到投资等级。此外,环球养老基金对新兴市场的资产配置逐年增加,也会为新兴市场债券带来可观的资金流入。

新兴市场基准指数的息差比高等级债券指数更加扩阔,这就说明前者息差收窄的理据更加充分。尽管市况波动,但基于基本及技术层面的因素,息差有很大机会将收窄最多达100基点。当然,这种假设有一项重要前提,即各国在退市措施方面不会出现政策失误。

从货币角度来看,全球再平衡趋势亦可能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新兴市场,从而推动新兴各国货币的汇率。

随着新兴市场资产类别在环球投资组合中的配置比重日益提高,市场理所当然会预期相关货币升值。假如有国家试图限制资本流入,则可能会造成实质资产泡沫(尤其是在房地产及商品范畴),投资者对此应格外留意。

全球再平衡趋势对于新兴市场公司债券的影响也相当正面。除了投资新兴市场的长期理据(亦即经济动能强劲、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基建发展)以外,区内公司债券还将受惠于当地增长率高于趋势以及负债情况好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公司债券的信用质量已在过去十年转型,最近更会因为减债举措及盈利回升而进一步加强。

环球经济的同步复苏亦会对信贷扩张及融资渠道构成支持。新兴市场公司的违约率现时已低于主要成熟国家,境内外的流动性亦相当充裕,再加上投资者对多元化信贷投资的兴趣渐浓,都会继续对该类资产构成支持。与成熟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公司债券的回报吸引,预计今年还有机会继续跑赢。

在新兴市场的各个区域中,我们认为亚洲将会主导2010年区内经济的增长,东欧(尤其是独联体的前成员国)因为结构性的减债需要而会相对落后,拉丁美洲经济则将受惠于商品价格正面以及公私范畴的财务情况相对良好。

基于上述展望,我们认为亚洲可能会率先收紧政策,拉丁美洲次之,随后才是东欧。负债程度较高以及财政状况相对较弱的国家,今年将备受考验。内需经济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及拉丁美洲)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而前独联体国家的出口商亦有望从中获利。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亦需要留意,全球再平衡趋势可能会令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政策风险。

新兴国家退市措施

有关今年展望的第二项关键主题是各国收紧货币及财政政策的时点和强度。所谓退市措施,包含流动性政策、政策利率以及财政政策。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刺激措施的撤回将首先从收紧流动性开始,随后才是货币及财政政策方面的组合拳。

市场的短期困扰可能会集中于货币政策,更确切地讲即政策行动的时间及幅度,但较长线的忧虑则将与财政政策有关。尽管退市的时机很难预测,但我们认为政策行动在2010上半年应该不会构成问题,不过,我们仍需要继续密切关注各国政府的动作,因为政策方面的任何闪失都会导致新兴经济出现重大并且历时长久的市场变化,其影响程度甚至可能超过财政处境已相当疲弱的成熟国家。

毫无疑问,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将是今年环球资本市场的焦点所在。我们的基本假设是,美国经济应能稳步复苏,失业率将在年内见顶。由于产出缺口仍然可观,以及通胀压力依旧低迷,预计美联储并不会很快加息。有关这种假设的主要风险在于:1)市场可能会迫使美联储提前加息;或者2)假如美联储的行动迟于预期,中期通胀预期则会上扬。当然,如果经济增长走强以及消费信心回升,确实可能会令美联储更早行动。

新兴经济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动可能会早于成熟国家,事实上,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加息周期最近已开始启动。

我们认为,新兴国家(尤其是亚洲)可能会出现由资产及商品价格所推动的通胀迹象。强劲的经济增长、庞大的资本流入以及试图限制货币升值的举措,都会对众多新兴国家造成挑战。从市场角度来看,亚洲在成熟国家之前率先撤回刺激措施,一开始可能会推高债券收益率,但随着长期资本不断流入,本币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应会拉平,有助长债端的收益率回稳。

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隐忧,尽管可能要到2011年才较为明显,但若干前兆亦有可能在今年浮现。我们认为,净债权国以及商品出口国最具能力稳固财政状况。由于经济增长是降低财政赤字的主要途径,因此对于很多新兴国家而言,财政方面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经济增长令人失望。随着债券净发行量达到甚至超越2009年的纪录,“吸收风险”(Absorption risk)和“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亦有可能对各国的财政状况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表现分化

不同国家在信贷息差方面的分化表现是2010年的另一项关键主题。由于环球市场的整体系统风险回落,今年的市况可能会比去年更加波动,因此不同信贷及地区间的分化表现将至关重要。投资者今年应特别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众多不同中辨别赢家与输家。

在信贷方面,随着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被逐渐收回,负债状况,以及宏观政策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都将与估值的衡量极度相关。

负债情况持续良好的国家应能从强健的资产基础中受惠,而债台高筑或者财政情况捉襟见肘的国家,则将面临较大挑战。年初时的迪拜债务危机就是一则警告,说明即使是在环球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中,信用也有可能要接受市场或者政府的考验。

随着系统风险回落,我们预计公司甚至重组的案例将在今年逐渐出现,并有可能(在较小范围内)延续到明年。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在新兴市场中,中东欧、中东以及非洲的情况较弱,其中又以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举债支持的国家形势最为严峻。

这种情况包含了两个层面:首先,考虑到欧元区进口需求的前景萎靡,信贷延展水平较低将会限制这些国家的复苏进程;其次,这些国家的公共融资亦很难填补高额的赤字。匈牙利及乌克兰就是其中两例,预计市场可能需要就这两个国家的应对措施进行重新评估。

今年的主要风险

最后,有关新兴市场债券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当属货币政策过早收紧。不过,一旦这种情况确实发生,反过来也意味着经济形势得到改善,因此中期而言应可利好该资产类别。

考虑到部分新兴国家的通胀近来已有所抬头,现时的另一项风险在于央行的收紧行动过于迟缓。但基于部分新兴国家的央行已经开始上调利率,这种风险暂时应不会构成问题。

债券供应方面也存在隐忧,尽管新兴市场持续录得的资金流入可以吸收部分供应,但今年第二季新兴国家的债券发行量可能还会增多。

除此以外,假如环球经济增长令人失望,亦即环球经济陷入“双底”衰退,亦会对新兴市场债券构成风险,令区内的部分国家表现落后,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事实上,只要全球再平衡的趋势持续,各国的货币及财政政策能够继续妥善应对,这种风险应可被避免。■

新兴市场主体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账户;汇率reflection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generall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experiencing the course of this crisis have exposed a lot of similar or different problems, even if the problem is different may also be pertinen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face, so the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other countrie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and variou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here the problem lies,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china, summed u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capital account; exchange rate新兴市场国家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法规完善程度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特点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已经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

1金融危机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困境

当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大量资金会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撤离,包括东盟、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股市大幅波动、对外贸易逆差增大、外资出逃等方面。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的流动资金在危机时纷纷脱逃,返回本国救市,这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08年下半年道琼斯指数跌破10000点之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者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担忧加剧,主要股市全线下跌,其中一些股指跌至近年来新低。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股市,仅在2008年9月一个月内下跌将近30%,韩元贬值程度超过20%。“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巴西,股市2008全年跌幅都超过40%甚至高达60%,而俄罗斯的股市则停止交易。msci新兴亚洲市场指数也一路下滑,由9月12日的327点跌为10月23日的216点,下跌幅度达34% 。

金融危机还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从2007到2008年的新兴市场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对外进出口额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减小,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韩国受到影响最大,颠覆以往顺差状况。2008年上半年有5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至同年8月其逆差额达到26.8亿美元。而印度贸易逆差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8月份逆差已达109.7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翻一番。

外资的出逃也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了困境。大量的外资进入助推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股市虚高。而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和投资回报预期产生了担忧,这也引起了部分资本外流。而随着通货膨胀及汇率贬值的出现,大量外资的出逃又把股市推向了低股。比如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阿根廷等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一改此前资本流入、货币升值的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货币贬值、资本外流。以中国为例,2008年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仅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外贸顺差(293亿美元)和fdi(66.42亿美元)之和,为2008年以来单月最低规模。而路透社的统计显示,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2008年9月份外汇储备锐减至24600亿美元,减少203.3亿美元。从中可以看出,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均有所减少,其中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缩减最多,达到129亿美元。韩国和印度分别减少35.3亿美元和34.9亿美元。而据花旗集团判断,从2008年初至11月,印度的投资外流总额已达到87亿美元。

2新兴市场国家的通病

2.1新兴市场国家的内忧外患: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新兴市场国家大多国内状况良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并且也不存在失业和汇率波动等问题。但是大部分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不成熟,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一直以来存在着其他内在和外在的隐患,这些在金融爆发后也凸显出来。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最致命的问题是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普遍都大范围甚至全面开放了本国的资本账户,这些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直接原因则是为了迎合国内主要的财团与国际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需要,因为政府本身就代表他们利益的代表者,比如韩国、越南。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造成了大量国外的资本在短时间内就进入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与金融市场中,同时造成了以美元等货币计值的短期外债增加,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其次,以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显现出了弊端。在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中,出口贸易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造成大量贸易逆差或者出口贸易受阻,那么本国经济将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而产生紊乱。东南亚各国(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普遍存在经常项目逆差,由于美元走强,使其主要对美出口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主要对日本的进口快速增长,以至于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失去控制,形成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如1996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泰国10.2%,马来西亚6.3%,印度尼西亚5%,菲律宾3.1%。经济的脆弱性由此可见一斑 。

再者,美元本位的汇率制度为新兴市场国家抵御危机制造了困难。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实行的是低频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依然是以美元为中心。由于美元本位制为美国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后通过各种金融策略向全球转嫁危机提供了可能。2007年到2008年,泰国、韩国和越南等国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保留了过多外汇储备,致使本国国内货币市场剧烈震动,国内出现大量的破产和严重的经济衰退,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外债。

最后,对国际资本的过分依赖也是产生危机的主要原因。外债余额大幅上升,尤其是短期外债上升更快,接着就出现了外债偿付困难,再加上国际游资趁火打劫,本币迅速贬值,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国内金融危机的发生。韩国在2008年的名义gdp为10176亿美元,外债为3990亿美元,外债占gdp的比例约为39.25%。短期外债(一年之内到期)占总外债的比例为40.2%,约为1600亿美元,而其外汇储备只有2100亿美元,总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90% 。这也导致韩国目前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亚洲经济体之一,2008年以来韩国的股市下跌38%,韩圆兑美元的汇价也下跌了约30%。美元短缺已经导致韩圆的币值在2008年下跌三分之一。

2.2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中国同样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受害者,经历了股价暴跌,出口大幅下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中国与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一样,资本账户在逐渐开放,并且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样依靠出口来拉动,难免受到冲击。但是得益于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以及足够的外汇储备,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由于我国资本项目是受管制的,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外商直接投资,“异常资金”快进快出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短期资本不能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流动,形不成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同时中国还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前暗中增加了在美国市场的股权投资。截至2008年6月,中国所持有的美国股票数额从2007年6月的290亿美元激增至995亿美元,期间增持705亿美元。中国在2008年6月底的时候持有52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5270亿美元长期机构债 ,同时中国的外债规模和结构都显得比较安全,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不到20%。

2.3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虽然本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大的损害,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在此时暴露出来了此类经济体的通病,再者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很难保证中国不会赴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后尘,对此中国的金融体制亦应随着经济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2.3.1资本项目的开放要继续坚持循序渐进:一个国家的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标志着本国经济已经完全与世界接轨,也标志着本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完全暴露,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因为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与经常账户开放相比,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要大得多。国情不同,国际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差别。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不可逆的,所以我国在资本项目的开放问题上,一贯谨慎,但是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全球资本泛滥,以及开放国内的资本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几乎无法抵制国际游资跨境流动,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开始进入了国内的资本市场。通过我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的对比发现,为了不造成热钱的快进快出,资本项目的开放要继续坚持循序渐进。首先,在大范围开放资本项目之前必须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和国内银行体系,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应取决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资本项目应首先开放有实际经济活动背景的资本项目,国内金融市场成熟后再开放金融性资本项目。第三如果国内的资本市场达到了可以开放资本项目的程度,对国外资本管制需要按照先放松对入境资本的管制、再逐渐解除出境资本的管制的原则进行。第四,在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之前必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措施,一旦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我国的资本市场,这套政策措施能够迅速反应,大幅降低国际短期资本的套利的可能性和收益率,尽可能减小其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

2.3.2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与管理:外汇储备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在本次危机中,外汇储备不足极大地削弱了新兴市场国家的抵抗力,美元投机资金攻击其本国货币,促使它国货币贬值,造成货币金融危机,与之相反的是,我国政府一直保持着高额的外汇储备,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本国的金融市场。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在本次危机中美国大幅减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不仅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例仍然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会造成收益下降,外汇资产缩水。所以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对于外汇储备的管理势必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对外汇储备管理目前的任务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由于美国利率下调,应减少购买长期产品,增持短期债券。其次,面临美元虚弱和长期贬值的必然趋势,我国应该采取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减小贸易顺差,应该在美元大幅度贬值之前减少部分外汇储备。第三,要以外汇储备为担保,向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人民币贷款,选择部分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的新兴市场国家,根据双边贸易规模向其提供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贷款,使其运用于和中国的经贸往来,鼓励其对华贸易按人民币结算,并承诺其对华贸易顺差以美元支付(刘昌黎2009)。第四,要鼓励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以各种方式向境内外投资,以期提高外汇储备运用效益。

2.3.3汇率制度的变革方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实施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起到了关键的防御作用,尽管本币的升值影响到某些行业对外贸易,但总体而言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很小没有形成大的货币市场的波动。但是这种汇率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我国的资本项目是受管制的,如果我国将来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完全开放了国内的资本市场,这种汇率制度的防御作用会不会被削弱?另外在经济完全与世界接轨的条件下,我国的汇率制度又是否能形成独立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所以我国的汇率制度应该继续探索,不断完善,使其能够在短期内应对剧烈的国际市场变化,长期内向着独立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方向发展。首先,我国外汇市场要完善各方面建设,不断地推出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适应市场投资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为微观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 。其次,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范围应该是可调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下采取不同的波幅。第三,参考货币的选取亦应随着国内外及国际形式的变化对其作出适时的调整,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修正。

2.4.4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在金融危机产生之前就采取措施抑制危机的形成或者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的效用远大于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实行的被动防御策略的效用。我国应该建立专门的危机预警机制,实时监测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危机并向主管部门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这是在本次危机中我国恰恰缺少的。一下介绍一下本人构想的危机预警机制。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一个由银监会、证监会、央行以及外管局等联合组成的情报网络,各个机构各司其责又相互联系,从各个方面收集的情报实现共享,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危机预警机制还需要一个有众多金融专家组成的顾问团,根据情报网络所提供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作出市场动态的预测,就各位金融专家提出的观点经过论证,商讨解决措施,并反馈给主管部门。法律支持也是危机预警机制必不可少的,我国应该出台在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临时管制办法,为各个金融机构对紧急事件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参考文献

[1]陈晞.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根源:制度与模式的考察[j]发展研究,2009,(2)

[2]吕进中.浅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j]广西金融研究,2009,(1)

[3]仇华飞.对引发墨西哥金融危机原因的再认识[j].世界经济研究,2009,(7)

上一篇:数学建模和运筹学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