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1:29

新兴市场的特征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1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性的金融系统支持。针对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提出通过金融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系统 金融创新

问题的提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继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后,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表示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金融系统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杠杆。科技创新需要有金融的助推,科技创新必需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新概念,对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探讨,在如何具体通过金融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仍需进一步探索。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并针对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提出通过金融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其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确立后危机时代国家竞争优势而提出的产业发展策略。《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并规划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发展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起着决定性的促进、导向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抓住两个关键词: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是指关系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死存亡而必须重点发展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影响着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地位。新兴产业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概念,它代表了那些处于产业生命周期起步阶段或成长阶段的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具备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点,使得该产业中的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成长三大特征。

1.高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起步期或成长期,这一阶段产业内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但技术发展路线还不成熟,技术之间的替代频繁发生,技术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使是相关产业中的大型成熟企业其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也无法保证能准确预测和掌控技术的发展方向,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过度锁定而失去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领先于市场需求,往往是涌现的新技术创造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新技术和新产品能否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使产品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但新产品的市场接受过程较慢,产品推广时间长,难以在短期内收回投资,也提高了投资回收的风险。

2.高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投入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起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技术开发与试验阶段,虽然企业融资规模小但数量众多,整个行业的融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成长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由于新兴产业缺乏成熟的配套产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且价格高昂、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开发的难度较大,企业面临巨大的初始启动成本和推广费用,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

3.高回报。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扩散效应,这类产业的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投资一旦取得成功,其获得的收益将极为丰厚,而且投资介入越早,收益就越高。

上述特征,对金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杠杆。金融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已得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同,然而由于观念、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金融体系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现行金融市场体系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2

关键词:老年旅游 特征 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05-02

当今,老年人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消费群体之一。据国家老龄委统计,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旅游者总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的重视。

1 老年旅游市场现状

按照国际标准,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一般为60周岁。按照通常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老年人口超过其人口总数的1/10。按照这样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虽然我国社会中人口的老龄化越发凸显,但是,针对老年人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却在绝大多数领域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发现老年市场的潜力,是的老年市场长期被冷落,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在旅游市场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多数旅行社面向的客户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充足消费能力的年轻人。殊不知,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特别是城市的老年人,一般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有着充裕的旅游时间,而且,随着社会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推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这些都是我们旅游企业尚未关注的。特别对于地处长三角的华东企业,把握这样的市场机遇是每一个旅游企业必须具备的眼光。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及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旅游市场中老年旅游市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旅游市场具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且,开发老年旅游市场不仅使旅游业谋求新的发展的机遇,更使旅游经济的发展取得重大的进步。

2 老年旅游特征

2.1 老年旅游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表现出严重的怀旧情怀。很多人步入老年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日常的谈话中常常出现“当年”怎样怎样这样的字眼。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样的心理称之为回归心理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表现的结果就是老年人对新鲜的事务兴趣度下降,甚至难以接受。表现在旅游方面,老年人更趋向于传统的“观景式”的旅游产品。而对于诸如游乐园、主题公园之类的旅游产品兴趣不大。

老年人因为年龄增大,一般情感比较脆弱,容易激动,情绪很不稳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老小孩”一说,其主旨也是表达的老年人这样的心理情况。这样的心理特征体现在旅游过程中,老年人对行程规划的细节要求比较高,情趣波动比较大,依赖性比较强。

2.2 老年游客的消费特征

老年游客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其潜在消费能力相当可观。了解老年人的消费行为特征是开发老年旅游市场的必须要求。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的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务实的消费需求

老年人由于良好的社会阅历,并且大多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练,因此,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非常务实。具体表现为,老年人的消费对价格比较敏感,老年人购买物品基本要求物美价廉,对新颖的物品,时尚的物品诉求基本没有。老年人更偏好实用、耐用、价格低廉的“实在货”。这是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更是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

2.2.2 怀旧的消费心理

由于老年人怀旧的心理特征,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老年人对旧俗的沿袭很严重。其消费更多的侧重于对远期的追忆。表现在产品上,老年人更多的对传统产品、怀旧产品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于时尚的,潮流的产品兴趣不大。

2.2.3 补偿性消费特征

老年人怀旧性消费特征既是对以往的追忆,又是对新生活方式较少了解和难以接受的反映。人到老年后,其行为表现往往是:怀旧和沿袭旧俗的心态大于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其生理和心理基础在于:老年人学习能力弱,对过去的远期追忆深刻,而对当今的近期记忆弱化。因此在消费中,老年人往往对传统产品、怀旧产品情有独钟。

旅行社只有在了解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和消费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发老年旅游产品,开拓老年旅游市场,迅速地在老年旅游市场上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 老年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针对老年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及服务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各个旅行社虽然旅游产品形形,但是针对老年游客市场的特色旅游产品还是屈指可数,专门针对老年旅游市场的旅行社更是几乎空白。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老年旅游市场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旅行过程中老年人的身体原因,许多旅行社对老年旅游市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旅行社对老年游客团队的接待,也没有考虑到老年游客的自身特性,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浅层次的接待上,并没有挖掘老年游客的深层次的需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老年人跟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不同,老年人更看重的是旅游行程中的便利性,更多的看重旅游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体现。老年人了旅游活动中不需要充满刺激的探险活动,老年人信奉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国内旅行社对老年游客并没有做特定的安排和特定的服务,提升对老年游客的服务功能,

3.2 老年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缺乏针对性

目前,老年旅游市场缺乏专门针对老年游客的旅游产品,我国很多旅行社不能为老年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时不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造成了老年市场的产品质量不高的现状。老年游客不同于其他游客,老年人在体力和饮食习惯都有其特殊性。老年人旅游希望有一个轻松的、高质量的旅游,过多的景点和过长的旅游周期会使体力透支,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有旅行社为了赚取利润行程会安排过多的景点和购物点,使行程紧迫,而影响老年游客的心情及身体健康,进而是老年游客对旅游产生恐惧。这对旅游业在老年市场上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3

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相关理论概述战略性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简介

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特点。战略性是指这类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能够左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其重要性十分突出;新兴性主要突出了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创造特征。通常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高科技领域项目,其发展不仅对产业规模有较高要求,同时还对科技创新活力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相关企业能够顺应时代变化,随时迎接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由此可以看出,新兴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显特征之一。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优势条件,但这类产业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规模支撑,否则发展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批准和认可,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有时甚至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最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各种要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都比较高,再加上客户缺乏,需要投入的销售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这样大的成本压力会将许多发展中的企业扼杀在成长初期。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它在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通常政府在划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明确标准,这个标准的确定对国家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二)产业经济学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经济领域产业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一门应用型经济学科。在经历数百年发展之后,目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业,也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服务业。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托等领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要用到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介于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间,表现出了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而非企业,这一点与其他经济学科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它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与产业相关的宏观结构、布局、政策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在微观层面,各种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也都有产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关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产业经济学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属性,研究的内容比较宽泛;最后,当前国内产业经济学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成果都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虽然在发展的前期参照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已有成果,但我国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切模式和经验,而是摒弃其不合理的一面,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以上三个方面集中表现出了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三)定价策略分类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定价策略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商品和服务定价关系到商家与消费者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影响交易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多数消费者并不是很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是更加看重产品价格,这凸显了定价策略的重要性。从理论视角来看,在营销过程中,产品定价方式主要有议价定价、拍卖定价、折扣定价、差异定价、心理定价等;多产品的定价方式主要为有买有赠、多买多赠以及网络上流行的团购、捆绑销售等等。其中,议价定价和拍卖定价两种方式多用于高端产品,折扣定价、多买多赠、团购等定价策略多用于普通产品。商家通过薄利多销、以让利方式吸引消费者。实践中,定价策略一方面要根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来选择,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商品供给与需求因素、市场氛围好坏因素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日益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应以市场营销理论中的定价策略来指导实践,科学、合理制定商品和服务价格。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定价策略与战略性

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许多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过程中,不仅忽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征,还忽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结果往往导致定价策略出现失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高科技产业,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定价。不同地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也要有所差异,不能采用统一定价策略,否则会产生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毕竟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正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选择定价策略过程中,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实践中,定价策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性

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影响定价策宋华: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研究略的制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导致内部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协调,而外部影响因素作用力十分有限。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内部动力,如果不能从内部入手及时进行结构优化,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相关产品定价策略的确定。许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部力量依赖过多,尤其是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极强,一旦政策发生变化,相关企业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科技创新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少数企业甚至连融资都成问题,没有相应抵押条件,需要依靠政府出面提供担保。如此一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抉择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三)缺乏自主创新

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很低,虽然部分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对国外科技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只有不断创新科技、快速更新产品,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与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国内除了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少数产业具备技术优势外,其他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打开了国门,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办厂,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让出市场来换取技术,但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我国汽车科技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导致国内汽车产业定价优势一直不显著。从汽车产业发展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缺乏自主创新会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能力,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三、解决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问题的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

实施应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遵从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根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并将价格限定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战略性新兴产业价格优势,不至于完全丧失价格控制权。从我国大众消费偏好看,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都愿意消费价格便宜一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价格高低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此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哪怕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也不能一味追求高价格,必须将价格限制在合理区间,并根据地区差异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要根据客观规律变化而灵活变动。除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之外,灵活变动定价策略也是必要的营销手段。当一种战略性新兴产品出现以后,一般情况下,前期的生产成本都比较高,企业不可能采取较大范围的低价促销策略,也没必要一开始就自降身份、自毁品牌。可以在前期采取一定时期高价策略,等产品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后,再在后期选择节假日等时间段实施低价策略,以换取销售量增加、占取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盈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实施

应以产业内部健康发展为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是影响定价策略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产业内部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关键,在决定投入额度时必须综合考虑系统内部各种影响因素,毕竟其他环节包括销售、日常运营、广告等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过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必然造成产业内部失衡,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给企业定价策略实施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定价策略选择是一个系统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制定的定价策略要符合产业发展内部需求,不能以牺牲产业自身健康发展为代价。在解决好内部问题之后,战略性新兴产相关企业才能进一步借助政策、金融等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再多的财政支持和补助、再好的资本融资市场也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来增强战略性

新兴产业定价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我国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能够在短期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前发展。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这种依赖学习外国经验来发展自身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才能实现新的增长。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着先模仿后创新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即在发展前期以学习和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必须以创新为主,努力打造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是关键,科技创新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束语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产生巨大影响,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单纯依靠传统低端产业来谋求发展,必须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定价策略选择及应用,合理的定价策略能够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引导大众更快接受新兴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十分有必要,它不仅决定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也决定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强弱。

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二:我国翻译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我国翻译产业内涵及发展现状

(一)翻译产业内涵

关于翻译产业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朱宪超(2009)认为,广义的翻译产业不仅包括翻译服务、翻译培训及翻译技术,还应包括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中以纸质、网络或影音等形式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或对外信息内容传播等。狭义的翻译产业即翻译服务产业,以翻译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标准,以译出的服务或产品为载体,主要包括口译、笔译、手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不包括对劳动者(译员)的教育与培训,对劳动工具(电子词典、翻译软件、计算机工具等)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对劳动对象(语言和文字)的分类、整理、加工及再利用等。中国翻译协会早期使用的是翻译产业这一术语,随着语言服务产业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该机构开始使用语言服务行业,在最近召开的2013年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上又改用语言服务业或语言产业。崔启亮(2010)认为语言服务产业包括语言文字信息内容设计与开发、文字信息内容翻译与本地化、语言技术软件开发、语言技能教育与培训、语言行业研究与咨询、语言服务行业管理等内容。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翻译产业概念应结合产业的概念及翻译行业的特点来界定。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的含义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苏东水,2010:4)。因此,翻译产业的概念可界定为:提供语言或文字信息转换产品和服务以及关联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换言之,本文所指的翻译产业包括经营或业务的主要内容为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即笔译口译服务、软件本地化、网站全球化、技术开发、语言培训或信息咨询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等。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年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有语言服务企业(即本文意义上的翻译企业,下同)37197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2011年创造产值约1576亿元。在当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翻译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翻译产业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性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柱性行业,现代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崔启亮,2014)。换言之,翻译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全球化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就翻译产业的结构而言,我国翻译产业包括翻译内容产业、翻译技术产业以及翻译能力产业。翻译内容产业是翻译产业的核心层,指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的产业,包括笔译、口译、本地化、网站国际化、翻译创意、影视字幕译制等领域。翻译技术产业是翻译产业的相关层,指研发和生产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指提供翻译培训、翻译咨询、多语信息咨询等内容为经营对象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整个翻译产业的支持层。《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经营的企业已经达到29372家,从事翻译技术产业经营的企业共54家,而从事翻译能力产业经营的企业数量为278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其中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的人员占53.8%;兼职人员达330多万人。过去30多年来,我国翻译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翻译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预计十二五期间该行业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9)。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的SCP分析

产业经济学也称作产业组织学,其研究对象为产业,具体包括产业组织、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等,其目的是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SCP范式是一种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是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美国哈佛学派代表人物Bain(1968)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其著作《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具体涵义是指,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同时,绩效、行为、结构之间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结构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制约力量。市场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市场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SCP范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从而可以对某一具体产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日本著名产业组织理论权威植草益(1988:17)认为,SCP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框架和方法,并明确指出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对农林、水产、服务业等任何产业进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根据需要也涉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尽管标准的产业组织理论以生产性企业为研究主体,但其同样也可运用于翻译产业这一新兴的服务产业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产业中各企业间市场联系的表现和形式,如图1所示,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市场份额、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特征,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市场集中程度。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表示。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衡量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是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整体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用以计算的数据可以是资产总额、产量、产值、销售量、销售额和雇员数量等。现阶段,我国翻译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服务业态,而且尚未列入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统计数据当中,精确的行业数据目前尚难以获取,《报告》提供的数据尚无法充分衡量该行业的组织状况。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翻译企业的数量多,但投资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基本上处于单兵游勇作战状态,资源比较分散。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75.9%,而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翻译企业总体注册资金少,以小型和微型企业为主。此外,我国的翻译企业区域分布不均,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际化程度高的地区。《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4省市的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四位,占全国总量的69.8%,仅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翻译企业就占到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5.6%),仅北京一地的翻译企业数量就达到12000余家。因此,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低,面对国际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度不高,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参与国外行业组织,获得国外语言服务行业认证的企业数量很少。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提供的同类服务,因存在差异而导致产品间的不完全性替代。产品差异化实现了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产品的可替代性的减少,从而独立地影响价格,进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以及寡占或市场垄断。我国的翻译企业业务,即产品构成为:笔译和本地化服务占71%,口译占22%,其他(包括培训、翻译工具与软件开发等)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翻译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口笔译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低端市场竞争,翻译价格低,产品质量也较低。与此相矛盾的是,高端市场领域,如中译外等领域,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联接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中介,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大利润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包括定价、价格竞争等价格行为以及产品策略、企业组织调整等非价格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即翻译企业的企业行为。就价格行为而言,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十分混乱,价格竞争激烈。翻译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没有明显的替代品,只在质量上有所差别。按照价格因素,可将翻译产品按照品质由低到高分成多个层次。高质量翻译产品与低质量翻译产品即互为替代品。由于我国翻译市场刚刚初步形成,消费者在对翻译产品的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对翻译服务的形态、方法等了解较少,对一般客户,较低的翻译质量即能满足其需求,无需花费较高代价购买高质量翻译产品,因此对高质量翻译产品构成了替代威胁。另外,再加上国内翻译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量小公司以及不胜任的兼职翻译人员涌入翻译市场,采用掠夺性定价方法,以极低的价格抢占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翻译服务的翻译公司的原有市场。如有的翻译公司声称本公司对承接译文,只分种类不分难易程度,施行统一收费(田传茂,2007:108)。这种做法对不少老牌翻译公司构成了很大冲击,使翻译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一些翻译公司为此不得不减少工作步骤,以降低成本。这样的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柠檬市场的出现,使我国翻译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翻译质量低劣的情况。就非价格行为而言,我国翻译企业可分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高端和中端翻译企业近年来开始注重自身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将翻译服务作为翻译项目分为译前、译中、译后流程进行运作,实行项目经理制度,重视知识资产管理,利用互联网等IT技术提供语言服务,实行多元经营等。在品牌推广方面,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2%的翻译企业会通过报纸杂志来进行品牌推广,13%的企业通过展会活动来推广,也就是说只有25%左右的企业有主动的品牌推广意识。34%的翻译企业是通过网站论坛来推广,其实这一推广是定位于接市场散单的。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品牌推广。另外,还有41%的企业不作要求。在企业重组方面,一些低端翻译企业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无法经受市场的考验而消亡。高中端翻译企业则开始注重多元化经营,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表明,一些企业已将产、学、研、政相结合,打造了涵盖翻译服务、职业培训、研究、信息数据交互、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服务基地,呈现出翻译产业集群的雏形。

(三)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取得的相应经济成果,体现在产销量、成本、利润等方面,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及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调整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评价通常由资源配置效率、产能利用率、技术进步等指标综合度量。国内目前尚无关于翻译企业营业额、成本、利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精细数据。《调查报告》提到,大多数翻译企业年营业额为200-499万,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很少,超过2000万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而在技术进步方面,《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近三年(2010-2012),我国的翻译企业平均每年对翻译技术、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研发和购置的投入占总营业额的平均比例为14.79%。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的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在使用自主开发的辅助工具和管理软件。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翻译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求旺盛,产业前景良好。同时,通过对其产业组织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翻译产业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价格为主的低端竞争现象激烈、市场绩效低。另外,我国翻译产业的产业地位尚不明确,《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的国民经济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中,都未将翻译产业或语言服务产业列入其中。而在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orthAmericanIndustryClassicationSystem,NAICS)中,从2002年以来就已列出了翻译与口译服务业(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Service),产业代码541930,属于职业科技服务(Profession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s)产业的范畴之下,其翻译与口译服务业具体包括以翻译与口译为主的企业以及提供手语服务的企业。基于此,我们认为,要促进中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给予政策扶持

确立产业地位,加快翻译行业产业化进程。我国的翻译市场已经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衡量其产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1)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创建并规范了翻译任务的执行模式,使得翻译市场中所产生的翻译工具经改造后几乎被所有的职业译者使用。翻译行业日趋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包括翻译业务量增多、待译材料和文件的标准化、产业化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的出现、材料处理和翻译的标准化、特殊翻译工具的研发和应用、质量管理、翻译服务业外包、翻译企业集中或分散发展等(葛代克,2011:209-211)。如前文SCP结构图所示,政策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重视翻译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应着力于科技扶持政策、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贺宏志、陈鹏,2013:92),加速翻译行业产业化,尽快将翻译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当中。

(二)提高集聚水平

促进翻译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可以树立行业品牌,并同时促进企业创新,不断刺激新服务、新产品的出现,提高效率,这种内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助于推动我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应积极建立翻译或语言服务园区。

(三)开展翻译产业状况调研

加强翻译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报告》提出,应建立行业研究机制,深入研究国家相关领域政策,寻找行业发展机遇;深入调研行业状况,积累行业发展的数据和分析,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

(四)注重人才培养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4

关键词:新兴技术;高层管理团队;组织战略;认知多样性

新兴技术是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新,他们可能创造一个新的行业或者改变某个老的行业,由于新兴技术的市场具有爆发性,因此及早对新兴技术进行监控和辨识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任务,但这同时也是相当困难的工作,美国、日本、韩国的半导体厂商都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较早在众多的备选技术方案里敏锐地找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技术的企业,才会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优势!

本文将结合组织战略和高层管理团队的理论,分析新兴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战略选择过程,从而为新兴技术管理提供科学的组织理论解释.

1 战略选择理论的提出

组织的职能论者(functionalist)认为组织就是组织内部的资源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的结果,与特定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唯一给定的(Burrell C,1978),组织结构要始终维持与组织规模、技术及所有制方式等背景要素的高度一致,否则就会造成机会的丧失、成本的增加等,组织的运转就会遇到困难,在职能论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许多新的学派,例如战略权变理论、生态组织理论与机制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继承了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环境高度一致的前提假定。

然而,建立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行为决策学派则认为,决策者才是组织的核心和动力,是决策系统的主观能动要素,在决策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前,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决策者往往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即使是个体存在的决策者,也不再仅仅代表个体自身,而是代表群体意志,更进一步,该学派认为决策者的行为就是从决策者及其可以施加影响和权威的组织成员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方案中,有意无意地选择特定行动的过程(Simon H A,19551。

在行为决策理论的基础上,为了纠正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战略关系认识上的偏差,child(1972)提出“战略选择”理论.战略选择是指组织内部的权力所有者对各项备选的战略方案的决策过程,不同的战略方案将导向不同的组织目标,此处,要注意“战略选择”理论与职能论者的“组织决定论”、政治学派的“权威中心论”的区别,一方面,职能论者强调组织背景和环境的客观性,战略选择理论强调组织者,即战略决策者,或者高层管理团队的主观性,所谓高层管理团队是指企业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的部门高级经理;团队成员来自企业最高层,属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与执行层,负责整个企业的组织与协调,对企业经营管理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与控制权,Hambriek和Mason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echelons theory)为高层管理团队提供了研究框架,面对同样的决策环境,由于组织者观念和认知上的差别,决策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政治学派强调组织权威的重要性,根据Simon的观点,以权威为中心的政治行为强调组织功能就是强制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组织或组织权威所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因此,组织内的政治行为是以权威为导向的,同时组织结构也就是实现这种权威影响的途径,而战略选择理论框架下的组织者的行为是在组织内外部监督下的主观性选择,会受到组织绩效的监督和检验,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企业总经理在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做出的各种决策,都必须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否则将无法被组织成员所接受,更无法贯彻执行。

经过25年后,Child详细地回顾和总结了“战略选择”理论对当代组织理论的贡献,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问题诊断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理论、战略群体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决断权理论等进行了评述。

2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模型

2.1新兴技术的组织特征

在战略选择的理论框架里,组织内部的三个要素对战略制定是最关键的:①组织者的行为;②组织环境的实质;③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区别于传统技术,新兴技术及其相关要素所构成的组织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Linden详细分析了国内VCD和3C产品市场的产业标准竞争的案例,指出国内许多信息产品发展往往会先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这使得政府的管制标准成为非常重要但又高度不确定的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会使第三个问题“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关键,对新兴技术不确定环境的辨识成为战略决策者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企业经营业绩、甚至经营成败对高层管理团队认知能力的依赖性尤为突出,

Copper提出Stage—GateⅢ模型并认为,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组织内部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中层管理者(例如研究与开发人员、工程师、营销人员)的认可,因为他们是组织战略的实施者,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特别是针对新兴技术而言。

2.2技术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依据组织对外界环境的响应速度,Miles R E和Snow CC(1978)将组织战略划分为四种类型,①探寻者(prospector)代表行业内的创新领导,尽管会面临风险,他们会首先引入新产品,或者首先采纳新技术,这些措施也并非总能带来利润,探寻者总是对市场上那些正在显现或者刚刚出现的机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在汽车行业里,本田和克莱斯勒扮演的就是探寻者的角色,②分析者(analyzers)是市场快速跟进者,通过仔细监控主要竞争者的行为和策略,他们会很快向市场上推出比探寻者企业成本更低或者性能更好的产品,但他们却很少首先进攻,丰田和福特是分析者类型的企业,③防御者(defenders)总是想在一个产品或市场比较独立的区域内维持他们相对稳定的地位,他们往往通过更高的质量、更优的服务或者更低的成本来保护他们的领地,并且会忽略那些对现有业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产业变革,通用汽车、尼桑和马自达属于防御者,④反击者(reactors)的势力较弱,他们尚不能成为与其他强大对手直面抗衡的竞争者,只会在市场受到巨大威胁时才进行局部的反击,国内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可以被视为反击者角色。

Griffin和Page认为,企业的技术或市场策略可以划分为对世界全新的技术、对企业全新的技术、完善现有产品线、改进现有产品、市场重新定位或者降低成本等六种类型,而且这六种类型的策略与组织战略具有内在的联系,图1所示的是他们根据调查所得出的每种组织战略所对应的技术策略的采纳概率。

从图1可以看出,探寻者的技术策略最具差异性,他们在完善现有产品上所付出的努力最低(22%),而在采纳对世界全新的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的偏好(30%),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Griffin和Page所定义的“对世界全新的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概念是很相似的,也就是说,探寻者往往就是新兴技术的倡导者。

2.3战略选择模型的框架

根据前述的理论基础,针对新兴技术环境建立其战略选择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管制政策、市场特征等方面,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是指团队成员的客观性差异,如年龄、性别、任期、工作经历等,这方面的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冲突行为的研究;而团队结构特征是指组织的部门化形式和程度、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和程度、工作责任的明确程度、事业部分化的程度等等(Duncan R,1979;Williamson OE,1975),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均衡的研究,以上两方面的特征是影响团队成员认知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使得成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组织不同目标的偏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信息的模糊性是指由于决策问题的非结构化和决策对象的不确定性,可供决策使用的信息非常稀缺和不准确,这些会影响团队内部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战略选择过程;理论根源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决策理论,战略选择实质上是在探寻者、分析者、防御者和反击者四种组织战略之间进行权衡,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导致不同的组织绩效,对组织绩效的衡量往往包括财务指标(如利润额)和组织有效性指标(如组织的开放程度)两方面。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正是依据“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逻辑过程,更进一步,如果在长期动态的组织环境里,每一次的战略选择结果又作为经验或教训,反过来影响团队成员下一次的认知判断,构成组织学习的适应性过程;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也使得个体学习与组织演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3 案例分析

通过两个案例说明“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认知模型,并且对模型的应用效度进行验证和分析。

3.1 IBM公司的案例

20世纪30年代,Tomas Watson通过为美国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新政供应打孔机产品,成功地将IBM公司发展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公司之一,50年代后,美国的计算机市场初见端倪.此时,Tomas Watson仍对打孔机产业恋恋不舍,固执地认为,“我们不能打没有胜算的仗,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多大的计算机市场需要”,而他的儿子,Tom Watson则果断地认为,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提出“追赶UNIVAC,并且要赶在前面”的目标,在Tom Watson的领导下,1961至1964年期间,IBM前后共投资50多亿美元研发全新的IBM/360型计算机,这样的投资规模高达美国政府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总投资额的2.5倍,后来,Tom Watson回忆时也认为这是他“一生所做的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也正是该项目的成功,才迅速将IBM公司推到全球计算机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占领了700%的电脑市场;而相应的打孔机市场则很快就萎缩了(如图3所示),面对全新的计算机技术,Tomas Watson认为应该采取“防御者”战略,而Tom Watson坚持认为应该采取“探寻者”战略,作为对企业发展具有生死攸关影响的两位企业家,他们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差别是与其不同的性格和阅历有关的,打孔机属于电子机械领域,经营战略以销售为导向,而且长期的产业成功也养成Tomas Watson封闭和自负的性格;计算机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经营战略以技术为导向,自由环境里成长起来的Tom Watson从小性格里就具有叛逆性和革命性,二战中作为飞行员参战的经历又使得他对电子仪表情有独钟,由此,可以看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的确对其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认知与战略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组织业绩。

3.2 Seagate公司的案例

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硬盘行业的技术发展、市场结构、资产重组以及竞争格局是变化最快的,这使得硬盘制造企业的竞争异常残酷而激烈,Christensen称其为产业环境里的“果蝇试验”,因为在这样的产业环境里,企业会快速地萌发和成长,但也可能会快速地消亡和破产,全球市场上的第一块硬盘是1952年在IBM公司圣何塞实验室诞生的,此后硬盘技术在材料、工艺、性能等方面的创新路线和网络日益复杂,作为战略决策者,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预估技术创新对未来产品市场的影响。

1984年,苏格兰企业Rodime首先开发出3.5英寸硬盘,1年后Seagate公司也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原型,为了评估这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Seagate公司邀请IBM等台式电脑生产厂家及批发商们(他们也是Seagate公司的主要客户)对该产品性能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厂家并不对此感兴趣,他们希望的下一代硬盘容量是40到60兆,3.5英寸硬盘容量只有20兆,成本反而更高,鉴于此,Seagate的高层领导决定放弃对3.5英寸硬盘的研制,加快对主流的5英寸硬盘技术的研发力度,然而事实表明,这是非常错误的决策,因为3.5英寸硬盘的主流市场并不是台式电脑,而是便携式电脑:1988年Seagate公司不得不重新开始生产3.5英寸硬盘,而此时它已经损失了大约7.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更可怕的是市场的损失,直到1991年,Seagate公司生产的3.5英寸硬盘还只能替代5英寸硬盘用在台式电脑上,尚无法被便携式电脑厂家所接受。

如图4所示,面对3.5英寸硬盘技术的兴起,Seagate公司采取了保护其5英寸硬盘市场的“防御者”战略,分析Seagate这次错误的战略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经营5英寸硬盘而导致的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work)的限制,错误地担心3.5英寸硬盘会抢夺现有的5英寸硬盘的台式电脑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合作成功经历使得高层管理团队内部出现了群体思维(groupthink)现象,过分强调决策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对新兴市场的认真分析,群体思维是指参与群体中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互相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总结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后,Janis IL(1972)归纳出形成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造成后果,例如顺从性思维、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盲目乐观情绪、相信群体无所不能、首创精神的假象等等。

3.3分析结论

根据对IBM和Seagate两家企业新兴技术战略选择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三方面的结论,①新兴技术对企业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它所具有的爆发性市场特征可以极大地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业,正如王选院士所讲的,“一个企业经营产品的失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错过…个产业的时代”,因此,企业应该对任务环境里的新兴技术有充分的重视,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认知能力对于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基于以往的研究结论,面对新兴技术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应该建立异质性程度更高的高层管理团队,多样化的传记性特征(年龄、性别、专业、任期等)与团队结构特征(组织规范性、部门化程度、多元化程度等)有利于对新兴技术进行更准确和更全面的评估,③长期的产业经营实践和合作成功经历会使高层管理团队内部出现群体思维现象,组织研究者发现,即使是在法庭上审判罪大恶极的战争狂或者恐怖主义者,也需要律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护,从而防止思维定势可能带来的误判,这种机制被称为“魔鬼的诅咒(devil's advocates)”,在HP和IBM等公司内部,为了防止群体思维带来的重大决策失误,在决策过程中都建立了类似的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5

关键词:城市广场;历史演变;人文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36-02

1

城市广场的概念和形成

从现代的定义来看,城市广场,是指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建造的,以建筑、道路、地形等围合,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然而从历史上看,城市广场并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空间要素,而是一个悠久的文化概念,它或许没有城市的概念古老,但至少与城市的起源并驾齐驱。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开始出现最早的城市广场,作为人们交往、娱乐以及休憩的重要场所。而20世纪60年代,Paul Zucker将城市广场形容为:“人文景观中人们心灵上的停泊港湾”,强调了城市广场的人文价值。由此可见,城市广场主要的成形原因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城市空间的造型手段,而是为了满足一种社会的需求,满足市民对于社会交往和集会的需要。

从古希腊城市广场到文艺复兴广场再到现代广场的演变,除了在空间形态与功能上的变化之外,更多承载着的是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是一个时期市民日常生活的写照。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广场演变的历程,将广场看做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探寻其与当时社会人文背景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

2 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演变一象征的空间

2.1古希腊时期

虽然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印度和埃及便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城市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可以被称之为城市广场的公共空间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在古希腊时期,民主体制得到极大的发展,并开始出现“城市公民”的概念,公民聚集的场所便理所当然成为了最早的公共场所,这种公共性极强的生活方式促生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繁荣。于是,被希腊人称之为Agora的城市集市广场出现了,古希腊广场的形态大多不规则,也不存在明显的轴线,广场周边是众多级别相同的公共建筑,比如议会、神庙、体育场,它们给广场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古希腊时期的广场是其民主制度的象征,体现出一种平等、共有和多元的思想。

2.2古罗马时期

到古罗马时期,虽然民主意识和民主制还继续存在于罗马人的生活中,但罗马帝国的强势与集权,使得罗马时代的公共空间被塑造成整齐且规模宏大的开敞空间,试图表现出罗马帝国的威严与权力。于是罗马城市的广场开始出现明确的轴线,空间由自由变为规整,开敞转向封闭,建立起整体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在帝国时期的五个帝王广场中,罗马皇帝开始有意识的运用广场空间,用未表达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并塑造出城市空间的纪念性,而古希腊广场的公共特性却在这种变化中逐渐衰弱。比如著名的图拉真广场(见图1),是为了纪念图拉真皇帝远征罗马尼亚胜利而修建的。整个广场中轴对称,进深达300m,并与周边的公共建筑相结合塑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感,而尽端高达30m的图拉真纪功柱则仿佛在向市民昭示着皇权的威严。

2.3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如果抛开生产力水平的下降以及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不谈,中世纪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便是东西方世界之间交流逐渐增多。辗转于欧亚大路上的商人群体成为物质和文化流通的主要载体,而城市广场则是城市间交易的主要场所。因此,中世纪城市广场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是贸易活动的影响,广场成为个城市商业的象征,具有强烈的经济特征。中世纪时期的广场空间继承了希腊传统的简单与和谐,展现出一种有机的秩序。由于中世纪的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发展历程,因此创造出类型多种多样的广场空间模式。广场形态虽然没有严谨的轴线与几何特征,却在建筑、道路与广场空间的区分与关联上有着细致的处理,体现了其重视实际需求、功能重于形式的商业特点。

2.4文艺复兴时期

开始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可以说是一场对于中世纪的全面颠覆,也是一场有目的的自上而下发起的变革,人文、科学和理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精神核心。文艺复兴代表的是一种脱离市民阶层的精英文化,因此城市建设大多追求庄严宏伟的效果,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象征也由生活的场所变为展示权力的空间。与中世纪相比,城市广场的建设追求严谨与规整,试图以一种建立在比例基础上的和谐与均衡来强调它的高雅和脱俗。以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Piazza de Camlpidoglio)为例(见图2),它是一项对原有的市政广场进行的改建工程。新的罗马市政广场是一个对称的梯形空间,梯形的三面由三幢对称建筑围合,开口则形成一条从山脚到广场的逐渐扩大的轴线,广场严谨的比例甚至是经过推敲的角度都无不体现出文艺复兴的理性精神。市政广场的作用不仅在于为罗马人提供了一个政治与社交的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罗马城的形象和地位。

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城市广场的角色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其空间形态在开敞与封闭,自由与严谨之间辗转徘徊,但从人文的角度看,这些广场都带有一种象征性,无论是作为民主、皇权、商业还是理性的象征,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空间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作用一直没有改变。而从文艺复兴之后,传统城市广场开始出现多元化,象征性空间逐渐被与市民生活更加贴近的人性化空间所取代,城市广场开始进入现代阶段。

3 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探索—人性的空间

相比于传统城市广场相互传承、徘徊往复的递进式发展,西方现代广场的发展却与传统广场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从18世纪开始城市文明开始步入现代社会,法国大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民主自由思想的启蒙让人们有了更多交往的需求,而技术的进步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于是,学者们也开始探寻能够与之适应的新的城市模式。

现代主义对于城市的探索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美国人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西班牙人玛塔的“带型城市”理论等等,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最大的要数柯布西耶的城市功能分区理念。工作、居住、交通、休憩四项基本功能在空间上的分离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于是,作为承载着城市主要公共活动的城市广场,便也逐渐失去了其传统上的核心地位和象征意义,变得功能更加明确,个性更加鲜明。

这一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是建于1936年的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见图3),它被誉为美国城市中最受人欢迎的公共场所之一。洛克菲勒广场位于曼哈顿中城高达70层的RCA大厦之前,是一个矩形的下沉式广场,由一条垂直广场的中轴线引入,由周边的地下商场、剧院以及第五大道围合。广场的下沉处理使其巧妙地避免了城市道路的噪音和视线干扰,在繁华的市中心创造出一个安静、舒适的公共空间。而广场上不同时节多样性的活动又使得这个规模不大的公共空间充满了生气。自由与多元成为这一时期广场的主要特征。

到二十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发现现代主义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追求功能而忽视地域性,追求统一而忽视多样性等,于是一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开始以全新的思路探索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上,后现代主义以其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打破了现代主义广场的同一性和整体性,并强调文脉特点和地域特色。在手法上也用一种游戏般的语汇,真正从空间上改变了城市广场一直以来的“英雄式”主题的空间形态,取而代之的是叙事式的,人性化的情感空间。

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广场的典范(见图4)。新奥尔良市是美国意大利移民较集中的城市,设计师查尔斯穆尔敏锐的捕捉到这一地域特征,将整个广场设计为以地图中的西西里岛为中心,周边用铺地材料形成一圈圈的同心圆,同时采用拼贴的手法将古罗马的柱式、拱门以及象征着阿尔卑斯山的台阶等符号放置在广场上,设计师希望用这种“杂乱而疯狂的景象”唤醒意大利移民对故乡的情感,表达对意大利文化的尊重。

4 结语

对比西方的传统城市广场与现代城市广场,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种趋势:在空间形态上,自由与开放的空间逐渐取代规整和封闭的几何形广场,细腻而人性化的景观小品则替代了严谨而象征性的空间布局。而从广场与城市的关系看,广场的规模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分散,城市广场空间地位的逐步降低,从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核心空间而演变为功能相对单一的空间补充元素。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6

关键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22-02

随着金融危机的慢慢减轻,一个属于“后危机时代”的新兴概念,正在日益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高度关注的焦点。这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那么,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概念上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了两个核心词:“新兴”和“战略性”。如果单从这两个限定词来理解,那么,就会有多种理解和选择。因为任何一单位,任何一个区域,大到国家,小到乡镇,都存在着对该地区来讲是新兴性、战略性的产业。这就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是一个有着主观性、随意性的概念。这对于指导实践是不利的。其实,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客观标准。这就涉及了第三个重要限定词――“科技”,当然是现代科技,首先又是高科技。自世界进入科技时代以来,不管人们是开创新兴产业,还是打造战略性产业,抑或仅仅追求一种规模较大的产业,无不深深地烙上了“科技”的印记。甚至可以这样讲,无现代“科技”,则难有“新兴性”产业;无现代“科技”,则难有“战略性”产业。

因此,“战略性”、“新兴性”与“科技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必备的基本特征。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战略性”特征,指的是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产业。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新兴性”特征,也就是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比较低、产品和服务不成熟、相关的标准和政策等不完善,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科技性”特征,这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新出现的或受到改造提升的部门和行业中,那些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能够聚集和吸引世界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占据国内外市场制高点、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网络、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等都属此范畴。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电子信息、新兴材料等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力,个别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由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可以看出,我国已有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并且有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环境复杂因素众多,发展面临挑战。我国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在发达国家已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抢占先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再次是构建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如此重大,那我们又该如何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呢?

坚持创新发展,明确先导地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明确创新性产业的先导地位。注意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支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出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促进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互相配合,引导整个社会投入新兴产业领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种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7

 

关键词:牛皮席;网络营销;传统营销;整合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网络经济已日益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网络营销策略,做到与传统营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展网络营销已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但如何根据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各自的优势特点,再结合自身产品的独特性有效地将两种营销方式进行有力整合是企业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一、牛皮席产品的基本特征 

 

牛皮席是几年前市场上鲜为看到的产品,如今却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江、浙、沪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更是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新潮,被消费者热烈追捧。牛皮席作为新兴行业的新兴产品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价位高,个性化需求强。具有天然真皮风格的牛皮席席属于高端定位产品,价格昂贵,牛皮席规格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使顾客对牛皮席的需求日益彰显个性化。 

2.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牛皮席销售淡、旺季分明,价格随季节变化波动大。 

3.风险成本高。牛皮席比较重,企业销售一般采取空运、货运、快递等方式,其运输成本高,如果产品在发货前质量未严格把关或未按照客户要求发货,将会面临退换货的风险,这样将会承担往返运费,对企业将是极大的损失。 

4.进入门槛低,网络泛滥。牛皮席目前尚属于新兴产品,在很多市场尚属于一片空白,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强劲的势头,网络销售的兴起又给那些中间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无成本赚钱平台,大量的商蜂拥而入。这种商的泛滥而入,使产品定价不一,竞争极其之大。 

 

二、网络营销为牛皮席生产企业提供了新契机 

 

1.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定义。传统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存储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网络营销,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网络营销”曾作这样精辟的解释。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手段来实现一定目标(如品牌或销售额)的一种营销手段。 

2.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不一样,其自有的特征为牛皮席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具体来说,网络营销具有以下特征: 

(1)营销方式个性化。在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做到彻底的市场细分,即针对每个消费者进行个性化营销。个性化营销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能够轻易地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实现真正的“一对一”营销,这种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正好迎合了牛皮席产品个性化的需求。 

(2)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覆盖全球市场,牛皮席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任何一国市场,既无时间的限制也无空间的跨越,这种网络跨国销售方式为牛皮席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还可以根据世界各国气候的差异和消费偏好进行差别销售,这也减轻了牛皮席产品由于季节性强所带来的资金积压压力。 

(3)信息传播快,成本低,互动性强。利用网络营销,企业可以即时与传送信息,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如利用网络的B B S(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向外发送信息,实现营销信息的即时和更新;可以利用淘宝旺旺、阿里旺旺、Skype、Msn 、腾讯QQ、网络聊天室、百度Hi 吧、慧聪、IBM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客户进行互动沟通;可以利用博客、贴吧、社区、网站建设等方式产品信息。企业通过这些方式无需任何成本费用,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应,并能准确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与之沟通。 

新兴市场的特征篇8

一、关于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和“新兴”是其质的规定,“战略”是对国家层面和全局发展而言;“新兴”是对传统产业和成长阶段而言。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发展先导性

作为着眼未来、超越传统的新经济形态,其深度融合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引领发展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应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为绿色、低碳、智能、普惠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能有效破解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二是代表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源于当代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又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平台,其竞争空间一定是全球范围,核心技术一定是世界前沿。当今世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纳米、生命、信息、环境和认知科学相融合为特征,集中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方向。三是引导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信号指示作用,反映未来的发展重心和政策走向,引导资本关注、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存量升级、增量上档,重塑产业格局,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全局带动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不是一般的产业概念,而是为了解决重大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科学选择的特殊产业,“正外部效应”明显,超越经济意义,带动全局、影响社会。关联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突破现有技术体系,交叉融合多种科技要素,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很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其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不仅包括由重大技术发展形成的最终产品,也包括围绕重大技术而形成的产业链条体系,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渗透性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进入市场,内化其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溢出和扩散,往往会引发诸多产业的技术更新。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又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力强、辐射面广,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促进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带动生产体系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甚至改变整个社会面貌。

(三)创新依赖性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源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没有定型设备和标准体系,也缺乏显性需求和配套政策,无论技术工艺还是产品市场,都需要从头做起、“无中生有”,特别依赖创新驱动。

一是依靠重大技术突破。与需求拉动、资源供给和区域转移等形成的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核心技术的突破诱发产生,是从“凝聚物质资源”到“凝聚知识技术”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控制价值链构成,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益。二是需要体制机制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的体制机制与之匹配,有赖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保障,完善经济、科技、法律等相关制度,健全人才、市场、金融和考核评价等体系。否则,技术创新的种子难以破土成长。三是要求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能否走过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发展阶段,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市场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从研发、设计、管理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加强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的商业模式,积极引导大众体验和消费,努力培育和占领市场。同时要看到,“创新”常常伴随“风险”,“新兴”往往比较“脆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于一体,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技术选择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等,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四)较高成长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和长远盈利特征,产业成长性强,在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发展前景远大。

一是市场空间大。战略性新兴产品科技含量高、应用范围广,随着营销渠道臻于成熟、营销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的公众认知度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二是发展速度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以创新为动力的良好基因,又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吸引,还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具有快速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其投资规模、产出份额、产业增长率等均高于一般性产业,呈现出非线性发展态势。三是综合效益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在技术垄断和供给不足情况下,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向、掌握产品标准和商务规则,又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始终占据高端领先地位,保持较高利润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关于方向与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成长的特殊要求,应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高端化是核心驱动,特色化是竞争优势,集聚化是重要依托,国际化是必要条件。实践中应紧扣“主题” “主线”,把握国家政策指向,坚持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服务阶段发展相结合,注重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制造业、形成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进一步把准方向,明晰路径,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

(一)突破核心技术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呈现出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并存的现象。关键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就现实而言,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高、规模冲动强,但多处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是致命弱点。在宏观层面,没有关键核心技术作支撑的产业扩张,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在微观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巨量投资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不良资产。“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

第一,围绕产品攻关是当务之急。依托关键产品攻关,重大技术突破才能抓得上手、落实到位。应以更广的眼界和更大的魄力,坚持内源式和外源式创新相结合,立足现有基础,围绕产品集中优势力量,锁定目标实施联合攻坚,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力求在具有相对优势的重大关键产品上率先取得突破。

第二,完善创新链条是关键所在。事实表明,以政府为主的单向科技投资体制,难以有效形成从投资到受益、将受益再投资的创新链循环。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强利益联结,允许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高科技企业兼职兼薪,支持合格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构建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布点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科技研发的最前端与市场应用的最后端融为一体。

第三,攻克共性技术是重要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开发的基础阶段,有助于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瓶颈,形成技术优势。由于其具有准公共性,单靠市场机制很难实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应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标准、科技信息、基础数据、重大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水平,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支撑。

(二)培育重点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尤其需要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形成龙头牵引、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优势企业,促进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是坚持主体多元。打破所有制壁垒,放宽准入领域,既依靠国有企业支撑引领,在一些企业不愿干、干不好而国家战略又需要的领域中着力;又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与大型企业形成配套,在大项目上分工协作;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多元主体结构。二是着力扶优做强。扶优,就是选择基础较好、带动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做强,就是整合集成各类资源,动态调整激励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做强做大。尤其应引导企业通过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提升企业素质和发展水平。三是塑造竞争品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关键要拿出优质产品、创出自主品牌。应引导重点企业围绕终端产品加强研发设计,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性能,形成相互比较、相互追赶的产品竞争格局,以产品和品牌优势抢占市场。

(三)建设特色基地

基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特色是产业基地的灵魂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走集约集聚之路,以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强化要素集聚和技术集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优化重点布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遵循科技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必然要求。应结合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深耕”存量、改造提升,又强化创新、重点推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依托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承载能力强、科技资源富集的区域集聚,防止布局分散、资源浪费。二是突出产业特色。没有以“专”为基础的特色打造,就会缺乏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应立足区域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彰显特色、打造亮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三是配置优质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指向是高端领域,关键在配置和集聚优质资源。应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平台向基地集中、人才向基地集聚、政策向基地倾斜,吸引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和大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进入,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

(四)深化国际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在产业链上共同投资、合作开发等新的特点和趋势,谁能优化利用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

一是善于合作竞争。坚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善于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大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招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亟需的新技术及其配套项目,做好整体性、差异性、互补性产业承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提高利用水平。更加注重技术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把主要投入用到自身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实现引进一批技术、催生一批创新、发展一批产业,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三是拓展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质上是“一种资源”、“一个市场”,既应“引进来”利用、又应“走出去”发展。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应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产业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和交流合作。

三、关于要素与保障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重大技术、转化关键成果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快速发展过程,既离不开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也离不开市场、项目、政策、环境等条件的重点保障。聚合了这些要素就抓住了关键,落实了这些重点就提供了支撑。

(一)培育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经济系统中存在一定市场容量,新兴产业才会被系统接纳,产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才有保证。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品科技创新起点推动与市场需求末端拉动共同作用的特点,加强培育、积极拓展,变隐性市场为显性市场、潜在市场为现实市场。

一是预测市场空间。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潜力巨大,但具体产品千差万别,必须加强评估、科学预测。既应立足国内需求,也应放眼国外市场;既应对接国家战略,也应满足多样需要;既应考虑现有需求程度,也应适应将来需求层次。二是培育初期市场。初期市场对消费者具有“首因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产首台首套装备风险补偿、消费品购买者补贴等措施,利用规划、政策等手段创造市场。从全球来看,政府采购被作为提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推力。政府采购跑好了第一棒,社会购买就会跟进,自主研发才有信心,初期市场才得以培育。三是扩大国内需求。“母国市场效应”表明,“本土的预期型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应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通过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四是重视专利和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标准、规制等具有先入为主和“路径依赖”的特征,抢先一步就会占领制高点。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重大技术结点抢先突破并注册专利,技术可行性一旦确立,及早遴选、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抢占国际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摆脱“被牵着走”的困境。

(二)强化项目支撑

项目聚集要素、整合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应着力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运行平台,发挥项目承载聚合、拓展创新、带动示范的功能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选准项目。突出前瞻,跟踪现代科技前沿,选择相对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发挥优势,对接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关政策,坚持优势优先,根据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区位优势、人才基础等,选择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的发展项目;加强论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听取专家和企业家等各方意见,开展决策咨询,瞄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优选项目。二是促进“落地”。项目落地,要素才会跟进、规划才不悬空。应既发挥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又发挥小项目的配套补充作用,保证足够的要素配置和工作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和设施配套,把投资的货币形态和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物形态。三是动态管理。随着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也会发生变化。应建立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不断优化、完善要素配置,形成开工建设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良性循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需求、走在前沿。

(三)加强政策扶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着眼全局的战略考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适度介入和积极推动。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略显滞后,需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形成综合配套、协同一致的政策支持体系,防止政策碎片化、执行分割化。现阶段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本取决于人才集聚度和创新活跃度。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和投入,着力全球融智,以项目和事业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着力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发展一线聚集;着力高端培养,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等,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新财税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采取起步时补供方、发展中补需方、产业化靠市场的策略,既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又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同时,深化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传统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等制度创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市场提高竞争力。创新金融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高,需要良好的金融制度和成熟的金融产品作保障。发展中存在巨量资本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的现实矛盾。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体系,解决企业研发负担过重、银行贷款风险过大的难题,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创业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汇聚优质资源的“洼地”。要采取可行措施,推进环境优化,促进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汇集,促其破茧化蝶。

一是提升行政服务。政务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风向标。必须强化“减少干预就是服务”,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提供“一站式”服务,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提升行政服务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等,纳入班子和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考评内容。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序的市场竞争与产业的健康发展呈正相关。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利益分配,明确专利发明人以技术或设备入股等规则;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企业和个体的创新成果;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但受到技术、经济和信息的制约,也深受社会文化、舆论环境的影响。应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①陈清泰,新兴产业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网,2010-08-03

②彭升庭、姜晓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试探,光明日报,2011-04-01

③贾品荣,新兴产业对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中国经济时报,2010-09-17

④(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⑤高树印,工业化进程中成长产业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7)

上一篇:数学建模实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沟通技巧的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