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26

农村扶贫的意义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1

关键词:新农村;扶贫;政府;非政府组织;贫困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下,经济薄弱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无疑更加任重而道远。它不能仅囿于贫困户数量的减少和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规划实施,“使广大农民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创新思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笔者遵循这一思路,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扶贫村为视角,谈谈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扶贫主体。

一、扶贫主体之一: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扮演着全方位、多层次的角色。针对扶贫工作,笔者认为,政府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1.提供公共服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表示,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任务。对农民而言,公共服务的主要产品就是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目前,我国贫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不但严重地制约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扶贫效率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它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无论是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都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和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为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问题在于谁应该是贫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笔者以为政府应当承担这一责任。

一方面农村公用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其投资主体具有特殊性,即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依靠政府或集体投资。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理应承担起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农村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投入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仅靠农民和村集体投入往往承受不起,对贫困村而言,更是天方夜谭。国家财政应该在这方面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扶持,这是政府的职责使然。总理在2006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2.做好行政指导

在基础设施上,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好公共服务;而在农村事务、农业生产上,政府要予以行政指导。行政指导(administrativeguidance)具有助成性、诱导性和柔和性之特征,它相对于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刚性政府行为,更能体现对贫困农民的引导和尊重,更符合新农村建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1]的基本目标。

另外,政府对农村事务予以行政指导,也是依“法”行政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引导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行政指导呢?一是引导农村科学做好整体发展规划。政府应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遵循农村扶贫与农村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理念,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角度,引导农民搞好整体规划,在规划中,“必须要统筹安排,兼顾左右,体现全面发展,而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优先扶持发展”。[3]二是政府应当利用其掌握市场信息的优势,为农民做好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指导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经营风险预测、农业气象水文灾害预报、农业种植技术等信息,提高农民把握市场供求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政府应当鼓励农民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引导农民树立农业新理念。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脱贫、农业增收的必由之路。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文件中明确“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农村基层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发展计划,为农民生产经营指明方向。

二、扶贫主体之二:非政府组织的扶贫参与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扶贫需要社会的合力。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民政部官员也表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扶贫,为扶贫带来不绝的动力,必将成为扶贫项目中的主体。

1.非政府组织的扶贫优势

我国政府主导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足之处很明显。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在扶贫事业中喜欢搞亮点,面子工程,忽视当地民众的基本需要;扶贫发展项目的计划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制定的,作为扶贫对象的农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就使得扶贫开发缺少群众基础;另外,扶贫资金、物品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送到贫困者手中,也使得群众对扶贫工作不满。

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活动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首先,它的适应性较强,能够针对当地各种既定的经济、习俗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化;其次,它“能够近距离平等地接触基层群众,将贫困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培养自立和互助的精神,促进农户参与消除贫困活动的全过程”;[4]再次,非政府组织对扶贫村的综合发展项目,一般规模较小,且更为本地化,更能专注于贫穷农户;最后,非政府组织在消除贫困的事业中,利用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能有效地唤起一般公众对农村贫困问题的关注,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

2.非政府组织的扶贫领域

(1)非政府组织类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权益提供有效服务”。根据此文件精神,笔者认为要培育两类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一类主要是以地域(自然村或者行政村或者它们之间的联合体)为单位的服务农民自身的非政府组织,简称村域组织(VillageOrganization);另一类是专业从事农村各种服务、协助农村发展的公益性、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简称农业非政府组织(Agriculture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5]。对于前者,要积极鼓励其发展,利用其植根于民间的优势,整合当地资源,参与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而对于后者,要予以培育,发挥其反映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帮助困难群体消除贫困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的优化配置功能,帮助和维护贫困农民利益、促进新农村建设。

(2)非政府组织功能。非政府组织要发挥智力的优势、发挥募集社会资金方面的优势,积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开展扶贫济困、救灾防害、安老抚幼、扶弱助孤、贫困助学等活动。在小额贷款方面已作出突出贡献的非政府组织,要继续完善以前的做法,并拓展向农民分发农业生产信贷,使农民有资金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或者向农民发放信贷使他们去开辟获得非农收入的机会。主要从事技术、学术扶贫的非政府组织,要积极动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贫困村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言献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另外,在卫生保健领域、教育领域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非政府组织也应以填空补缺的身份及时出现。

总之,在中国,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非政府组织既可以在帮助农村脱贫方面发挥作用,也将在未开启的农村市场中大有作为。

三、扶贫主体之三:扶贫村的自身建设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贫困村的农民不但是扶贫的对象,也应当是扶贫的主体,成为解救自身的主人。如何做好扶贫村的自身建设工作呢?李源潮指出“在扶贫开发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选好带头人。第二要培训新农民,让农民有新的创业素质、新的劳动素质”。

1.要选好带头人

选好带头人,第一步要选好村干部(主要是村主任)。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村干部的选任应以“海选”+“提名”式竞选为主。即“海选”产生一名、村里致富能人推选出一名、村委会推荐一名、基层政府推荐一名,然后通过竞争上岗。这既体现基层民主,也杜绝“海选”的随意性。另外,把大学生输往农村基层组织,即培养“大学生村官”,也应积极推行。第二要处理好村干部(主要指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现实中,村支书是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而村主任由选举产生,除少数情况下村支书、村主任由一人兼任外,一般都是两人各负其责。两者关系好坏自然关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村干部之间应以和谐为重,村集体利益至上,同心协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要保障村干部的利益。扶贫开发工作,要求村干部把精力从收税、罚款等管理工作上转移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尽心尽力为农民服务上来;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促使村干部要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工作重心。新的形势对村干部要求提高了,对村干部利益的保障机制也应健全。建议村干部的工资参照公务员工资支付形式,将其纳入县市区或乡镇财政统管统发系统,并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和工龄补偿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和进退机制等[6]。

2.培育新型农民

扶贫开发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系到农民方方面面的利益,而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扶贫工作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要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否则,扶贫开发工作无法良性进展。只有得到贫困户的理解和支持,扶贫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此,一要实现贫困农民从生活脱贫到心理脱贫的转变。让一个人生活富裕起来不难,而让他从精神上也富裕起来却不易。现实中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不思进取,沉迷于吃喝嫖赌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扶贫投入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资金上,更要关注“扶志”,对其“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造血”。要通过教育、技术、信息等智力扶持,培养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对贫困户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观念上的引导。逐步实现生活富裕到观念富裕及生活脱贫到心理脱贫。二要实现由贫困户向新型农民的转化。与新农村建设提倡新型农民相比较,现在贫困村农民的文化知识比较匮乏、道德素质不高、固守传统农业的心态较重。落后地区的农民应当利用扶贫开发工作人、财、物注入的契机,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逐渐实现“脱贫——富裕——新型农民”的转化。为此,贫困村民应当利用科技下乡、短期培训等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学习,定期参加农村劳动力培训,掌握致富的新技能。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环境下,贫困户应当主动参与市场,在市场中开阔眼界、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历练本领,成就经营能手。贫困村民应该充分享受国家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的成果,尤其是要享受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担负起子女受教育的义务,保证下一代不失学不辍学,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教育,远离无知,保证使下一代成长为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四、结束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贫困地区建设和谐新农村”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将围绕继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两个目标,分区研究,整村推进,因户制宜,逐级建立责任制,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基本完成14.8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政府的坚定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和贫困农民的自我觉醒,落后地区的农村一定能尽快脱贫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北京:新华网,[2006-02-21]./politics/2006.02/21/content-4207811.htm.

[2]陈梁.对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02):51.

[3]毛胜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升扶贫开发内涵[EB/OL].[2006-11-16]..

[4]郑功成.中国扶贫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7):11.

[5]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2,(9):29.

[6]张冬萍,杨过.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EB/OL].[2006-08-02]..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2

[关键词] 新农村 文化扶贫 文化建设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而文化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一种,主要是政府以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发农民群众的自身潜力和智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一、文化扶贫的历史渊源

1.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文化扶贫埋下伏笔。

2.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以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该计划明确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阶段,国家积极改变教育文化的落后状况,普及了初等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开展了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劳动人口的素质,让群众依靠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致富。此时,文化扶贫已崭露头角。

3.新阶段扶贫开发(2001年―2010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年――2010年)》为准则,我国在2001―2010年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发展关键期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文化扶贫将在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

“贫困文化”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贫困文化”是指包括小富即安、满足现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等特点在内的封闭、惰性、小农意识。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和封建意识在贫困地区的表现。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乡民的文化习俗、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是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维护。

1.文化基础设施较差。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扶贫的主渠道和载体。由于诸方面的原因,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以解决目前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2.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散失严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生活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限制了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接受力和再创造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散失也很严重。一些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日趋淡薄,共产主义信念日益动摇,精神世界越发空虚,封建迷信、赌博等旧俗歪风沉渣泛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扶贫就是要驱散笼罩在贫困人口上的贫困文化的乌云,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新农村文化扶贫的理论依据

1.文化扶贫是解决群众温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扶贫开发的对象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弱势群体;扶贫开发的区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也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点。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扶贫,就是始终坚持以贫困人口为本,围绕他们的基本需求开展扶贫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变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文化扶贫就是要转变贫困人口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就是要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素质。因此,文化扶贫是解决群众温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文化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文化扶贫是为了消除贫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地区差距。它是新农村物质文明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新农村的文化扶贫,我们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从农村的长远发展出发,创造社会和谐文化。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文化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3.文化扶贫是消除绝对贫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消除绝对贫困,要通过文化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转变贫困人口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现代价值观念,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投入到脱贫致富的变革中去。因此,文化扶贫是消除绝对贫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

四、新农村文化扶贫的策略探析

1.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综合系统,是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要建设村镇文化中心和图书馆,配备必要的文化设施和图书,使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在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学习文化和科技,为早日脱贫致富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新农村文化产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村镇文化,实现文化扶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3.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现代科技将深刻改变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也将深刻改变现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加大农村科普投入,建立农村科普保障体系。把科普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农村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大力推进地区农村的信息网络化,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加快科技文化的传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要加快科技传播,增加扶贫攻坚的科技含量,实现由“输血”到“造血”扶贫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有利于探索有效减少贫困人口的新途径。

4.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保证了公民享有公共服务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了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是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它的发展有利于保证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有利于改造落后文化。

参考文献:

[1]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2][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3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们以扶贫开发为农村工作总抓手,以主导产业建设为中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民居改造为突破口,探索出了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把扶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政府抓工作,农民得实惠。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等各类资金2.4亿元,建扶贫重点村43个,完成扶贫搬迁677户2735人,建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新建产业园11万亩,解决3.92万人的温饱问题,把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8.08万人减少到了4.16万人,有27个村已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占总村数的14%,龙头、普济等新村成为全省的“亮点”和样板,并被确定为国家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2、探索新路子,工作得认可。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既按中省市的有关要求,又结合本县实际,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点,用足用活政策,整合有限资源,把紧缺的资金实行捆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先后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年又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4个整体推进县之一,在年省农村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向全省做了经验交流。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超前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开创精神;更得益于我们上下一心,横向联动的密切协作。但客观地讲,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只是开了个头,与上级的要求、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任务非常艰巨。一是从县情来看:我县是边远山区贫困县,属非国贫县,加之远离大都市、交通大动脉的带动,而且我县还有4万贫困人口,他们仍然生活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边远山区,通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之我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部分群众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等冲击,不少人又会返贫。二是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指出,到年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这对扶贫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同时,前几年我们的成功做法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认可,周边省市和本省兄弟县纷纷到我县参观学习,这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赢得了荣誉,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其他兄弟县市回去后也不断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并建成了一批亮点工程,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且不采取过硬的举措,我们将很快被其他地区超过。三是从现代农业的高度来看,我县地处秦巴腹地,扶贫工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的总抓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一手抓特困村扶贫攻坚,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今年下年,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8个特困村扶贫攻坚工作;启动1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抓好平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全力抓好8个新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和5个续建新农村的巩固提高。

(一)突出产业建设,培育增收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扶贫开发的基本任务。扶贫开发必须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环节,加大对特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扶助、激励发展的综合扶贫措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农户不断培育促进收入持续增长、极具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要通过今年的努力,使我县的8个特困村及今年启动、续建的重点村、新农村的当家产业基本形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证。我县农村8个特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少地方饮水、用电、出行等基本需要难以满足,这是制约经济发展、形成贫困顽疾、导致返贫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基

础性工作,更是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要用好用活中央支农政策、扶贫政策,捆绑各类资金,整村推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大突破。对8个特困村,要继续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按照原规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今年的努力,完成总任务的80%以上。对今年县上新启动的8个新农村和10个重点村,要做到居住环境美化亮化、农田综合治理、通村道路、供水工程、电力通讯和沼气入户等建设整体规划,协调配套。要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在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太平河上片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月初启动建设太平河下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办、交通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等工程机遇,相互配合,加快新农村、特困村和重点村的公路建设,促进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目标的早日实现。林业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建设,加大“三化一片林”项目的争取,做好通村道路、庭院的绿化,形成主干道、通村道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果树飘香的优美景象。县级各联乡包村、包抓新农村建设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带头履行职能,全力支持新农村和特困村、重点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研究一些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计划、城建、国土等部门,要围绕村庄改造、新村建设、土地复垦和用地指标置换等研究一些具体办法。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方面的收费,能免的尽量免,能减的尽量减。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要加强农村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文体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三)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高寒边远山村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全县每年大约有3000多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既要抓好现有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又要注重新生劳动力的竞争性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转移脱贫。同时,要教育农民克服对扶贫攻坚投入、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依赖,让广大农民自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更多地依靠农民自己的创造性、能动性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四)突出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控制,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整村推进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放眼长远、科学规划、立足当前、扎实推进。一是抓好规划。科学规划是扶贫开发和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各村现实基础,统筹考虑建设内容,明确总体目标和标准,并根据总体规划,针对各户制定详细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村有蓝图、户有详规,年有方案。在规划建设中,要以实现“八个一”为基本标准。即:新农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围绕这个标准,做好项目规划,确保“八个有”目标。即新农村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二是要加强规划管理。农办、城建等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管力度,并进行依法、有效地控制、指导。尽快建立健全“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对扶贫攻坚村、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要实行国土、乡镇政府、农办三家会审,避免不按规划设计乱占滥建,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三是要确立领导和部门抓点示范的工作机制。对白果坪、龙王沟等8个特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除个别包抓领导因工作变动予以调整外,其他包抓领导和包建部门不变;对新启动的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县上已经确定了责任单位和包抓领导,并明确了奖扶政策和包抓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继续实行由50个部门包建50户徽派建筑任务,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尽快与包建村、包建户见面,及早商定建设任务并组织实施,确保不欠帐、见成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要把这三项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内容,按照“事不过三”的要求,实行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四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好的机制是扎实推进工作的有效动力,今后,对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要大力推行竞争机制,要把我们有限的投入投到那些乡镇领导积极性高,群众参与意识强,实施外部环境好的地方,确保项目的扎实开展。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一要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政和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始终不忘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好“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实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时刻将特困村扶贫攻坚、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想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精力到位,协调到位,责任到位,重大疑难问题处理到位。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做到重要工作现场办公,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键时刻一线指挥。农办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结合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水平、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效益、新农村建设成效为核心指标的目标考核体系,有效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到位落实。

二要加强协作配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不是扶贫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其他部门的全力配合是搞不好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税收优惠、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更大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密切配合,同心同德,努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三要加强督促检查。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心系群众、关注贫困,最实际、最有力的行动,必须实行严格的全程督查,确保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收到实效。今年,要由县委督察室、政府督办室牵头,县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农办等单位配合组成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联合督导组。督促检查的重点是:是否按规划组织实施,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优惠政策是否落实,补助资金是否到位,有无转移、挤占、挪用、贪污扶贫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现象。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坚决纠正。对建设投入力度大、任务完成好、成效明显的乡镇和包建部门,要从项目和资金规模上给予奖励;对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或因工作不力,没有完成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及包建部门,要追究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并取消单位年终综合考评受奖资格。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4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从国家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组织形态看,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组织形式上看经历三个阶段:80年代主要是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90年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又离乡;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分析这些,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工作也经历了三个转变:80年代救济式扶贫;90年展乡镇企业;年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了调整,改由过去撒胡椒面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再到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项目转变为竞争式的开发,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三个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三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缩小发展差距、关爱弱势群众的重大任务;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因此,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

而且,尤其是今年更是扶贫开发工作上的重中之重年,今年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和机遇最好的一年,同时也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最为关键的一年。

所谓“机遇最好”的一年,就是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1号文件和省、地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与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尤其是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富民问题,必将迎来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各项投入更加增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好局面和有利环境。

所谓“任务最重”的一年,从春福同志所安排的“八项工作”中不难看出,我们去年的整村推进村是32个,每个村资金25万元,而今年增加到63个村,且每个村资金50万元,而且这些都是列入我县2002—年农村扶贫开发《意见》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交不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帐,也交不了地委、行署的帐;不开展并且做不好这些工作,不仅影响今年上级对我县的投入,而且会影响今后11年对我县的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完成各项任务。

所谓“困难最多”的一年,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影响,不仅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困难,增收渠道受阻,而且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走低,对贫困群众增收造成很大困难,这也增加了脱贫群众重新返贫的压力。因此,要完成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加倍努力。

所谓“最为关键”的一年,就是年是全国各地也包括我县—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交帐的前一年,又是—2020年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启动之年。前一个十年扶贫《意见》确定的硬任务,今年必须基本完成,明年才能顺利地通过各级的检查验收,否则,就会拉全省、全区的后腿;后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意见》能不能制定好,根据上一个十年《纲要》编制经验,前2-3年上报的数据很重要。因此,今明两年县乡两级扶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准确上报有关数据,切实搞好上下左右的交流和沟通,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围绕“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规划”这两个重点,来抓好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扎实抓好扶贫开发攻坚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推进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完成省、地下达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年启动实施的3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新启动实施63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使我县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现象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要全面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选准贫困对象。一是要做好-2020年新的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上一轮扶贫开发规划评估工作,启动新一轮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新的扶贫标准,组织力量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底数,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三是要区别类型确定扶贫对象,坚持做到扶贫“五到户”。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把农村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坚持做到扶贫项目安排到户,小额信贷资金借款到户,扶贫搬迁落实到户,科技信息服务到户,结对帮扶措施落实到户。

(二)着力抓好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一是确保年实施整村推进的32个重点贫困村项目的全面完成和顺利通过省、地验收。二是全力抓好今年63个整村推进村项目的实施。三是根据实际,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年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要切实做好扶贫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县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扶贫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工作,启动扶贫项目库建设,贮备一批扶贫项目,及时申报扶贫项目,争取更大支持。四是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今年将实行扶贫项目和资金到位按月通报制,对一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黄牌;对二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红牌;对三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取消安排项目和资金。在今年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中,要着重把握三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搞好整村推进对于全面完成扶贫开发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即“三要三不要”:一要讲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是搞城市建设,不能盲目搞攀比,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做起。二要因地制宜,不要脱离农村实际。要坚持农村的实际、农民的实际。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5

县政府决定召开的这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肯定成绩,增强信心,明确在新起点,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刚才,春福同志客观总结了20*年工作情况,并对今年的扶贫开发及整村推进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县财政局陈素华同志、县审计局冉茂富同志和县纪委常委、审理室杨海同志分别就财政扶贫资金报帐程序、财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方面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结合各自的任务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从国家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组织形态看,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组织形式上看经历三个阶段:*年代主要是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年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又离乡;*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分析这些,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工作也经历了三个转变:*年代救济式扶贫;*年展乡镇企业;*年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了调整,改由过去撒胡椒面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再到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项目转变为竞争式的开发,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三个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三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缩小发展差距、关爱弱势群众的重大任务;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因此,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

而且,尤其是今年更是扶贫开发工作上的重中之重年,今年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和机遇最好的一年,同时也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最为关键的一年。

所谓“机遇最好”的一年,就是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20*〕1号文件和省、地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与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尤其是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富民问题,必将迎来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各项投入更加增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好局面和有利环境。

所谓“任务最重”的一年,从春福同志所安排的“八项工作”中不难看出,我们去年的整村推进村是32个,每个村资金25万元,而今年增加到63个村,且每个村资金50万元,而且这些都是列入我县20*—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意见》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交不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帐,也交不了地委、行署的帐;不开展并且做不好这些工作,不仅影响今年上级对我县的投入,而且会影响今后11年对我县的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完成各项任务。

所谓“困难最多”的一年,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影响,不仅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困难,增收渠道受阻,而且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走低,对贫困群众增收造成很大困难,这也增加了脱贫群众重新返贫的压力。因此,要完成20*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加倍努力。

所谓“最为关键”的一年,就是20*年是全国各地也包括我县20*—2010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交帐的前一年,又是2010—2010年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启动之年。前一个十年扶贫《意见》确定的硬任务,今年必须基本完成,明年才能顺利地通过各级的检查验收,否则,就会拉全省、全区的后腿;后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意见》能不能制定好,根据上一个十年《纲要》编制经验,前2-3年上报的数据很重要。因此,今明两年县乡两级扶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准确上报有关数据,切实搞好上下左右的交流和沟通,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围绕“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规划”这两个重点,来抓好2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扎实抓好扶贫开发攻坚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推进20*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20*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完成省、地下达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20*年启动实施的3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新启动实施63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使我县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现象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要全面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选准贫困对象。一是要做好2010-2010年新的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上一轮扶贫开发规划评估工作,启动新一轮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新的扶贫标准,组织力量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底数,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三是要区别类型确定扶贫对象,坚持做到扶贫“五到户”。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把农村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坚持做到扶贫项目安排到户,小额信贷资金借款到户,扶贫搬迁落实到户,科技信息服务到户,结对帮扶措施落实到户。

(二)着力抓好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一是确保20*年实施整村推进的32个重点贫困村项目的全面完成和顺利通过省、地验收。二是全力抓好今年63个整村推进村项目的实施。三是根据实际,突出重点,科学规划2010年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要切实做好扶贫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县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扶贫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工作,启动扶贫项目库建设,贮备一批扶贫项目,及时申报扶贫项目,争取更大支持。四是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今年将实行扶贫项目和资金到位按月通报制,对一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黄牌;对二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红牌;对三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取消安排项目和资金。在今年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中,要着重把握三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搞好整村推进对于全面完成扶贫开发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即“三要三不要”:一要讲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是搞城市建设,不能盲目搞攀比,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做起。二要因地制宜,不要脱离农村实际。要坚持农村的实际、农民的实际。21写作秘书网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6

[关键词]大石山区;贫困农村;扶贫理念;转变;智力扶贫

[作者简介]许凌志,广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093-04

广西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省区,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省区。广西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而大石山区又多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所以,大石山区是广西扶贫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大石山区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广西一直在苦苦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大石山区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仍然很突出,仅靠就地开发难度非常大,而继续采取异地安置的方法也缺乏余地和空间,采取短期培训转移就业的办法,只是解决劳务输出增加一定收入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新时期脱贫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智力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发展生产。智力扶贫理念的确立和实施对于缓解和最终解决广西的贫困问题具有长远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扶贫环境发生变化:扶贫理念转变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外部输血”式扶贫,广西的扶贫开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一)基础设施大会战的成效

广西十多年来由自治区政府主导,集中社会和各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时间,在贫困人口聚集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先后开展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东巴凤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兴边富民行动”等六大会战,开展大面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综合治理。通过以上六次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解决边境地区和河池、百色等大石山区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区和大石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使以上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二是使以上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边境地区的广西口岸作用越来越明显,大石山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更有成效;四是以上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经过多年的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广西最为贫困的大石山区的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不再局限于守着土地靠天种地,许多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近年来,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大石山区贫困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使很多贫困家庭得以脱贫。但由于该地区长期贫困落后,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很低,缺乏传统农业以外的劳动技能,导致了外出务工所从事的多为技术含量低、薪金和劳动保障低的工种,职业不稳定,出现伤亡的概率很大,这往往加大了返贫率。因此,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和当地劳力因历史原因所固有的特质,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前及今后扶贫工作的着重点,应当从仅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单腿跳跃式。逐步转移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关注扶贫对象主体的自我发展功能的双腿行走模式。

(二)农村“空心化”的冲击

农村“空心化”主要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的发展背景下,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转移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并进而引起农村人才、农村产业、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种变异现象。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而据统计,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也下降到38.1%。“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问题。数据显示,在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分别达到5000万人、4000万人、4700万人。在目前的农业劳动力中,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了主要力量,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

目前,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农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例如,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弄法村2012年统计户籍人口是792人,根据笔者长期驻村调研,目前村内长期居住人口仅有400人左右,基本为妇女、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和妇女构成了该村目前最主要的农业劳动力。同时,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为初中以下,60岁以上的很多为文盲和半文盲。该村二五屯65岁村民蓝任英(瑶族)向笔者介绍,他有两个儿子。全部在外打工,其中大儿子在广东打工已经12年没回家了。仅偶尔通通电话。全家五亩地主要由他和老伴耕种,二儿子和儿媳在省会打工,农忙时节回家帮忙半个月,两个孙子(一个10岁,一个5岁)也随自己生活。这种现象在该县比较普遍,很多耕地由于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都已抛荒。很多建好的平房长期无人居住。

农村“空心化”对农村的发展造成很大冲击。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一是劳动力严重缺乏,二是劳动力严重老化,三是劳动力的素质低下。这从长远来看,将会危害国家的农业发展,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长治久安;从近期来看,很多惠农政策和扶贫措施很难在贫困农村开展。还是以广西大化县为例,2012年该县根据上级河池市的统一部署,大面积推广核桃种植,政府以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连续三年提供化肥的“两免一补”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以产业扶贫的方式,期望能通过5-10年的时间,为辖区的广大农民带来可观收益,进而促使农民脱贫致富。这个政策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由于劳动力不足,很多留守老人、妇女不愿意种植:此外,由于家中有人在外务工,每年寄回的收入加上本身的种养收入已经可以维持生活。特别是思想比较封闭保守的留守老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愿再折腾。这是笔者在大化县古河乡弄法村挂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该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通过和数十户农户谈心所总结。可见。以上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留守人员的观点。面对农村“空心化”,当前我们的扶贫思路应当正视这种现实。在制定扶贫政策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可操作性。

(三)大石山区扶贫智力资源的匮乏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带动下,贫困地区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原材料、资金、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都大量地流向发达地区,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这无异于贫困地区在“流血”。比之国家向贫困地区数量有限的“输血”,差额很大,入不敷出,使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广西大石山区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去到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寻求发展;很多有能力的基层公务员、有一定级别的年轻干部纷纷通过考试转到自治区级机关和其他经济基础好的城市机关任职;区内条件好的城市的学校纷纷从河池、百色等大石山区城市挖走许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此外,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弱化行政调控手段。这对于贫困地区的智力资源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国家安排到大石山区的大中专毕业生,很多不去报到;一些考取了大石山区村官的大学生由于找到更好的工作,也离开了所在的地区。据笔者从大化县教育局了解的情况,该县在2009年引进的97名特岗教师中,到2012年11月止,已经流失了15名,其中14名是考取了公务员,1名是辞职到广东与爱人团聚。扶贫既然是一种政府行为,有许多措施就需要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和落实。但政府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弱化,可以调控的手段也越来越少,致使许多扶贫政策和措施不能落实。再者,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与扶贫工作所提倡的无偿援助、无私奉献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很难解决。例如,国家要求全社会参与扶贫,倡导了希望工程、发达地区和城市居民向贫困地区捐献衣被等活动,但这仅仅是道义倡导和动员而已,捐不捐或捐献多少。取决于社会各界人士的觉悟程度和经济能力,既不能强迫命令,也不能硬性摊派。尽管这些活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形成的扶贫力量比之于贫困地区的要求来讲,那仅仅是杯水车薪,同时也是不能长久的。以上种种,导致了大石山区智力资源的匮乏。

二、充分认识“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扶贫理念转变的先决条件

从诸多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对比可以看出,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人才的贫困,往往导致或者加深了经济的贫困。虽然,许多贫困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缺乏人才和技术,优势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还有些贫困地区由于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使得一些最基本的实用技术无法推广应用,长期沿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广西大石山区的贫困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群体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一般比较高。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的文盲率为4.08%,广西的文盲率为2.71%,河池市的文盲率为4.96%,百色市的文盲率为6.05%。广西大石山区的这两个主要城市的文盲率都比全国的平均率高。而以河池市的东兰县和巴马县(两县均为典型的大石山区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其文盲率分别达到12.29%和9.26%,远远超过国家、广西和本市的平均率。这些大石山区的农民不但科技文化水平低下,而且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他们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运用先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的能力很低,不少地方仍然沿用相当落后的传统工具和耕作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地普通教育非常落后,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都很低,旧的文盲没有扫除,新文盲仍在产生。职业技术教育也很落后,实用技术很难推广开来。

过去的扶贫工作往往重视在生活上救济。或者偏重于单一的经济办法,这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是没有接触到产生贫困的深层次原因——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上来。因而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或者事倍功半,或者见效期很短,国家一不扶持,就又返回到贫穷的境地。总结我国扶贫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领导干部和扶贫工作者必须要树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理念,一要转变把扶贫和智力帮扶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清醒地认识到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树立扶贫必须首先扶智的正确观点。二要转变智力帮扶是“纯消费事业”的片面认识。树立对劳动力的素质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的正确观点。三要转变等温饱解决、经济发展后再发展智力投资的滞后思想,树立优先、超前发展教育、科技,培养人才,以人才战略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四要转变智力投资“见效慢、得益迟”的短视观点,树立智力投资是利在当代、功及千秋,使贫困地区长治久安的长远战略观点。

三、确立和加强“内生造血”式的智力扶贫模式:扶贫理念转变的具体模式

新的形势下,面对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农村的各种变化,要使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农村的扶贫开发搞得更有成效,加快大石山区贫困农村的脱贫致富步伐,必须把扶贫工作由单一的经济开发转移到智力开发和经济开发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正所谓: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智力扶贫,其实质是把扶贫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这个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方面,通过智力帮扶,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解放思想,冲破贫穷愚昧的束缚,增加农业开发中的科技含量,增强贫困农民自我“造血”脱贫致富的能力,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扶贫模式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理解,分别形成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扶贫模式是指在既定扶贫战略下的扶贫行为集合,包括扶贫行为的整个活动,这是纵向意义上的扶贫模式,例如救济式扶贫模式和开发式扶贫模式。狭义的扶贫模式则是横向意义上的理解,是将整个扶贫行为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不同具体做法概括为模式。比如在扶贫资源传递环节可以概括出贴息贷款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扶贫模式和财政扶贫模式;在贫困人口受益环节可以概括出区域开发扶贫模式、智力扶贫模式、劳务输出扶贫模式等等。本文采用的是横向意义上的狭义扶贫模式概念,是在中国农村既定的开发式扶贫战略前提下,把智力扶贫作为一个具体的模式,既包括了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理念,也包括了智力扶贫的具体措施。智力扶贫作为一种扶贫模式,指主要从精神层面。对扶贫对象进行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转变他们落后的思维模式,提升扶贫对象的智力素质,转变观念,以促进扶贫对象通过自我发展和自力更生,获取更多和持久的经济利益,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从外延上,智力扶贫整合了文化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旨在提高人力资源的精神素质的各种具体方式。智力扶贫的扶贫对象从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到家庭子女身上,着力于青年劳动力,这是一项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举措,不仅为千千万万农村寒门子弟帮助其家庭脱贫致富创造了出路,而且可以阻却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7

农村的贫困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稳定和社会进步的问题,也是全面稳定的政治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而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也在于贫困地区能否脱贫致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蓝图,也为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扶贫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努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扶贫成果较为显著。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扶贫形势和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欠发达地区区域面积大,村庄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然不高,农民增收路子仍然不宽,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因病因灾返贫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强化扶贫工作措施来解决。对此,全区上下要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切实把扶贫开发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扎实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扶贫理念。1、统一思想,深化扶贫工作认识。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化对扶贫开发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新时期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有效地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2、加强领导,强化扶贫工作力度。贫穷是个“综合症”,可以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将会产生心理失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发展和致富问题,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团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指派专人负责扶贫工作,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逐级分解目标和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加强新时期的扶贫领导工作。3、加强宣传,转变扶贫工作理念。扶贫开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理念。由过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向现在注重产业发展转变;由过去围绕自然资源开发向现在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由过去单纯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向现在统筹协调发展等。此外,在当前,还应培养贫困群体的主体意识,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埋头苦干,充分发挥群众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以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二、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规划目标。欠发达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好、实施好扶贫开发规划。既要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又要量力而行,切合实际。要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加大对重点村的扶持与规划,把改善贫困农民生活环境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制定长远发展目标。要了解市场行情,仔细分析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业项目,不能一成不变,更不应钻牛角尖,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在规划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根据资金来源量和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做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使贫困农民长久受益一件事,避免破坏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三、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产业扶贫。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指导和帮助欠发达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各村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竟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覆盖面积大、能够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增收项目。进一步健全农业化经营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进一步提高贫困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企业带动机制。重点运用扶贫政策和资金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带动能力,与基地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协作发展。一方面,要动员企业到欠发达地区中去建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帮助贫困农民建立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强化培训,把贫困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实现非农就业。同时,政府强化利益调控,把龙头企业是否到村建基地,是否履行扶贫义务,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支持条件,有效延伸工业、农业、城市发展链条,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五、围绕新农村建设,努力狠抓扶贫培训教育。继续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积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推动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分散型向有组织集中规模型转变。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一些问题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单纯注重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扶持,虽然产生了很大成效,但也有一部分贫困人口产生了依赖思想,出现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等状态。因此越来越认识到在对农村贫困经济扶助“输血”的同时,更应注重其“造血”的功能的开发。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围绕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扶贫培训力度也越来越大,在扶贫培训中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培养脱贫愿望、提升素质技能、开发人力资源入手,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在加快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把贫困劳动力素质提高和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一号工程”,组织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转移就业。六、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我区贫困人口分散在边远的山区,居住非常分散。采取原地扶贫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及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仅成本过大,而且效率很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效益,不能使扶贫政策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如果对这部分人口统筹考虑,集中搬迁,整村推进,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共享,降低扶贫成本,加快脱贫进程。为此,应把整片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对边远分散的贫困农户实行整体搬迁,对居住集中的贫困村落实整村推进,对具备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开发。村庄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配套,生态环境统一治理。着力把每个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七、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合力攻坚机制。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光靠扶贫部门承担不了所有的扶贫任务,只用扶贫资金解决不了所有的贫困问题。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在求真止下功夫,在务实上做文章,再接再厉,合力攻坚,进一步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劲合力。通过定点扶持、对口帮扶、经济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大帮扶资金力度,落实帮扶项目。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把社会帮扶作为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抓好、抓实。必须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合理引入竟争机制,鼓励和支持中介组织、民间组参与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管理,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益。通过完善挂钩帮扶方式,探索有效的帮扶机制,建立和完善透明合理的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的深入实施,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八、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扶贫资金管理。要想解决贫困地区的实际问题,单靠国家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要在整合资源,增加投入上多做文章,在投入机制上积极探求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村民自主投入”的新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捆绑资金,集中投入,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扶贫工程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增强扶贫攻坚的实效。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专款专用,专户运行。确保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确保贫困人口能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并要主动联合财政、审计、经检等部门参与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加强督查,特别是对乡镇村在资金管理上要实行专业指导,严把项目申报审核关,资金到位时限关,坚决杜绝扶贫资金在拨付上拖拉和跑冒滴漏及变更资金用途的做法。扶贫开发贯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农村扶贫的意义篇8

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关系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农村贫困问题也是一个制约着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任务,是贫困人民的迫切希望。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仍然存在农村贫困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范围的扶贫运动,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5年,采用体制改革推动缓贫,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2000年,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第三阶段从2001年到今天,进入消除贫困的扶贫时期。通过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难题,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开始步入建设新农村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仍然存在许多缺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阐述了扶贫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扶贫方式等,因此,如何进行扶贫方式的创新仍是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体系。雷诺兹(Reynolds)认为,所谓的贫困问题是指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最起码的生活水平。英国学者奥本海默(Oppenheimer)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默里(Murray)通过对美国黑人贫民区的研究也认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导致失败的人生和物质生活的贫困。《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和较低的健康和教育程度,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这些关于贫困的概念,更加清楚明了地说明了贫困的特点和产生贫困的原因,使人类更加了解贫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扶贫开发行动,与贫困作长期的斗争来真正消除贫困。

贫困问题关系到贫困人们的生活问题、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工业,需要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英国著名学者彼德·汤森(Peter Townsend)认为:“当某些个人、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自己所属的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那么就可以说他们处于贫困状态。”缪尔达尔指出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二是教育改革;三是权力关系改革。他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中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总结了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贫困的原因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抗贫困问题的建议。

2.国内研究

贫困是一个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问题,是一个历史和社会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含义,贫困也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就是因为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况。但是只从经济学角度理解贫困的含义是不够的,贫困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贫困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的是由于缺乏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指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但缺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肖立新,2011)。

面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傅道忠(2009)认为应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动,把开发性扶贫和知识性扶贫结合起来。范小建(2010)提出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改善,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李秉龙和李金亚(2011)总结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提出要针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新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坚持开发式扶贫,统筹兼顾,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徐守盛(2012)则认为应该认清形势和任务,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自觉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扶贫开发存在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不合理

我国政府投入农村扶贫的专项资金进行农村扶贫工作,为贫困人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是扶贫资金仍然不足,真正用于扶贫的资金很少,到位程度低,从而资金发挥的效力就低,无法达到扶持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效果,失去了扶贫资金的效用。扶贫投入资金大多用于修建农村道路、发展工业等项目,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传播、农业机械设备等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很少,贫困地区政府把资金大部投入到乡镇企业和工业上,没有用于农业建设和十分贫困的地区,使得没有达到真正的扶贫,不能改变农村贫困人民的贫困状况。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工作严重不协调,每个部门都有各自办事的原则、管理方法和程序制度规定,使得扶贫资金的下发存在很大难度,各部门将资金划分,运用于各自认为应该使用的扶贫项目上,产生扶贫资金十分分散的现象,不能发挥总体合力的作用,不能顺利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2.农村扶贫主体和对象不全面

现阶段扶贫主要依靠政府设立的扶贫资金,政府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制定农村扶贫开发的规划、方向和具体实施,但是随着农村扶贫开发任务的加重和对农村扶贫开发的迫切需求,政府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不能满足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需要。目前,社会机构、企业等非政府组织没有扶贫开发的意识,认为自己不应承担农村扶贫开发的责任,加之政府给予他们参加扶贫的优惠政策不够完善,因此,从自己和组织的利益出发,他们会半途而废,或者根本不愿参加扶贫。由于贫困地区的人们参与意识淡薄,对政府的依赖大,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他们也不能积极的参加扶贫开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不主动,单纯依靠外界帮扶的思想严重,不利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了扶贫事业的总体进程。

3.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缺乏

自我脱贫和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和脱贫地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贫困人民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社会基础服务水平低的地区,主要以从事单一农业为生,农业技术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或停滞,缺乏各行业之间的互补。在农业管理技术落后和农业基本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农业管理不科学,产量低,收入少,而且,当遇到自然灾害时,贫困人民没有自救之力,收入将会没有保障,一年的劳动仅仅换来极少的收入,甚至一无所获,从而使人们更加贫困。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生活环境恶劣,社会服务水平低,学校、教育机构等基础服务设施也很少,加之生活压力所迫,入学率极低,辍学率、文盲率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使得他们很难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而且进行农业再生产和发展乡镇企业十分困难,不能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文化水平低,农业推广人员与贫困农民的接触也不多,不能进行技术与生产面对面的交流,使农民对科技人员的信任程度很低,对新技术了解很少,从而不愿采纳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很难,这些都加大了农业发展难度,未能达到使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效果。

四、农村扶贫开发对策

1.加强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

扶贫开发资金的到位与否和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效果,我们必须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严格管理,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政府要在能力有限的境况下,逐渐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顺利开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力度。为防止扶贫资金挪作他用,要依托互联网建立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体系,将各地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信息及时公布到网上,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群体的监督,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在乡、村进行公示,做到信息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最重要的是,国家有关审计部门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要进行全方位的审计,防止挪用和贪污,对于违法问题严肃处理,建立由政府、社会各团体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农村扶贫资金管理系统。对扶贫资金还要统筹考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使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把扶贫资金用到农业经济科学发展上,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作用,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

2.社会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相结合

政府应该转变其职能,制定扶贫开发的总体方针政策,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农村扶贫开发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政府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扶贫工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为贫困人口脱贫服务,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前进,社会共同帮助扶贫,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当前,我们应该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进行科技扶贫,修建道路、文娱场所、通信等各种基础设施,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和生活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带动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提供资源让贫困人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抓住机遇,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摆脱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提高贫困人口的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使贫困人们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利用社会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加强自我脱贫的本领。其次是投入人力、财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保障贫困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和文盲率,逐渐开拓人们的视野,掌握求生存谋发展的技能,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向人们传授科学文化,立足自身走上致富的道路。最后还要依靠科技扶贫的引导,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对贫困地区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乡农技人员带领农民到地里,亲自讲解技术,由技术人员亲自示范,随之让农民自己试验,然后指出农民不对或不合格的地方,让农民改正操作方法,最终使农民掌握先进技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多样媒介推广技术信息,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媒体宣传、亲自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农民进行创新,切实做到摆脱贫困,自我发展。

4.积极完善运输能力和开展产业化扶贫

道路的畅通与否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贫困地区要积极修建道路,加强贫困地区内的运输能力,同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利用发展的经济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摆脱贫困现状。发展物流运输事业,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和产业更加便捷的推广出去,因地制宜地发展贫困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有价值的资源,增强自我脱贫能力,摆脱贫困。产业化扶贫是一种重要的扶贫形式,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的合作形式,团结全体贫困人民,共同奋斗,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

五、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坚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积极发挥其职能,投入资金,制定扶贫方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员全社会成员参与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当中,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一如既往的坚持开发式扶贫战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上一篇: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 下一篇:数字乡村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