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25

全民健身必要性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1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体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阐述了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国全民健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自1995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以来,应该充分肯定我国人民对全民健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逐步深化,健身意识和健身要求得到的加强,广大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健身效果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依据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与1997年相比,群众对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较深的由5%上升到23. 02%,知道有其事43 . 84%,从未听说过由原来的65%下降为11.65%。说明健身意识得到了加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后,人们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的达到了60.12%,没有变的为36.30%,在36.30%中约占总人数的20.90%是一年四季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以说有81%以上的人有所增加或没有变的。全民健身的配建改善了群众的锻炼条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了提高,体育运动不断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证明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人们健身、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能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绩,我们不难看到全民健身运动的美好前景。但在肯定成绩之后,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我们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3.1中青年体育健身人口的“休眠化”

现阶段我国实施全民健身中身强力壮、年富力强、极易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却是一个参加健身活动的最少的人群,处于休眠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全民健身计划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阻力的作用,制约着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对全民健身的对象错误定位,认为健身的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2)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角色,使广大中青年无暇于健身锻炼,(3)中青年的文化层次与其健身锻炼的意识、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4)其他的娱乐活动抢占了健身的时间,如“麻将”“扑克”等。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尤其要加大对中青年“活命哲学”的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宝贵生命的重要性。最终使他们从“麻将桌”与“扑克堆”中走向运动场。

3.2地区之间全民健身运动状况“差异化”

我国人多地广,地区间的人口素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自然经济占重要地位,而广大城市却以商品经济为主体,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与平衡,导致了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投入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多,广大居民的健身观念与意识逐渐得以加强,而且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投人健身运动的配建经费也少。据九运会期间体育局长介绍: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只有十万元,有些地区人群中有些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就更谈不上体育意识和健身运动的问题了。因此,当前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结合地区间的差异性,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加快农村与西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努力改变他们长期所形成的封闭、守旧、落后等,尽快使广大农民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大潮中去。

3.3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贵族化”

健身运动的“贵族化”主要表现在运动项目上,如高尔夫球、网球和保龄球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的高费用,如门票等,客观上限制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我们都知道上述这些设施的投人费用都是非常巨大的,与全民健身的配建费用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贵族化体育健身”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体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这种现象任意发展必定会导致人力、才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应提高全民健身配建的比例,应多加强大众化、便民化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多建立平民化的体育俱乐部和活动中心。这确实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起到催化作用。

3.4全民健身“节日化”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2

人体是由几百万亿细胞构成的。由各类细胞组织,构成特殊形状和作用的器官和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质 量和功能。人类由爬行到直立行走,进行了巨大的生物改造工程。因此,健身,人体的建设工程,其难度和价 值不亚于建筑高楼大厦和卫星上天的系统工程。

健身这个命题意义是建设人的身体,确切地说是健全人体,增强人的体质。而人的头脑是身体的主要部分 ,健身应该包括健脑,不光是肢体,而是整个人体的各类建筑块料构成的整体。因为人的体质是在遗传 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和特征,它受人体的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所制约。因此,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和功能性的变化。人体的 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身体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赖于后天环境,物质生活 条件和身体锻炼。

人类的身体需要建设,中国人民的身体需要建设。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民 健身计划纲要》,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计划》的核心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 身体系。健身工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工程,因为健身工程的对象是万物之中发展到高级程度的结构复杂的 人体,也就决定了健身工程的难度。人有自己“自生、自长、自衰、自主”的规律,跟建造一幢楼房的是不同 的。人的身体要根据自身的生长,发展的规律,去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化的健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这就是说只有将体育与卫生 保健相结合,发扬我国传统的《养生》方面的知识与健身方法,把丰富的优生、优育的健身知识与终身体育教 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使教育和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升华到培养人和提高人的能力为主的 现代教育之中,用崭新的健身科学,提高全民健身工程质量。要使每个国民都要懂得科学的健身方法,必须首 先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和各种现代化成人体育教育方法,接受《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卫生保健》知识的输入, 并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自我健身锻炼方法而输出,通过自我反馈过程,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确切地说 ,就是要使每个健身参加者,务必了解和掌握“用进废退”的变化规律与生命在于运动的辩证法;以及身体锻 炼过程的新陈代谢原理。这就是说运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利用人体对运动适应性的刺激规律,即体育锻炼必 然引起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同化作用的加强,通过加速恢复过程,使机体内部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充,提高机 体水平。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应运用《负荷价值阈原理》,选择健身效果最佳的 运动负荷区间;而对中青年身体基础的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一般采用:

⒈以一般人的最大负荷180,或稍近似大负荷170减年龄,作为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膊数,即控制在100— 110次/分左右为宜。

⒉以接近最大负荷160,减安静时的脉博次数,乘以50%,再加安静时脉搏次数。这一方法可因人制宜,把 负荷控制在110次/分。不论采用何种负荷的计量方法,都必须考虑到以最佳的最舒适的自我感觉和不影响正常 工作,学习与生活为准。

人体运动负荷的确定,应以健身为目标,以低能运动益于健康长寿的运动项目——步行(散步)慢跑,固 定自行车和有氧舞蹈等,以达到改善人体心肺功能,有价值的健身实效。日本某公司对8700人选项问卷调查发 现散步,慢跑和游泳三项健身方法人数最多,从20岁到高龄老人有1/4的人经常进行散步健身,30岁以上的中年 人做瑜家气功,太极拳在日本颇受欢迎。游泳是改善心肺功能的最好的健身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游泳进行健身活动。总之,科学选择负荷内容,必须遵循“低强度、实效性、简易 性、全面性和多项交替性”原则,以提高健身效果。

二、学校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教育

(一)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

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不同 人群的健身活动。把两亿在校的青少儿作为全民健身实施对象的战略重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 过的《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第一款指出的“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 与运动实践贯彻到每个人的一生。”当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同时已经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把终身体育作 为终身教育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以提高终身教育的整体性社会效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以青少年 、儿童为重点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始发步骤。全国有两亿在校学生,是最集中的群体。学校 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有 组织有计划的健身教育。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保障的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贯彻《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确保学校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掌握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明确学 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教育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全力找出区别于国民、家庭、社区与学校实施“全民健身一二 一工程”的特殊要求(表一)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不同要求,它却显示了 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特定齐步要求。

(附图 {图})

《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无论学 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

体育教育“接轨”,学会二种以上健身方 法,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并且提出了可具体测度的要求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以充分掌握终身体育 的体能性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使之逐步接近健身的长程目标,坚持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 正确地引入学生的体育目的论。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以现代科学意识为学校提 供素质教育的体育新功能,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体。因此,当今学校体育应把培养 学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作为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导 向目标。

(二)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健身,也如同建造大厦,进行人体工程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和构成人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建 筑“块料”。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

(附图 {图})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只 有充分的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才能合理的运用它锻炼身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 展的敏感期,科学地选择符合身体需要的健身内容、形式和相应的体育方法体系。体育健身过程的输入与输出 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用科学的健身内容与方法,向学生输出(图一)和反馈过程。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体育课 程首先要区别“健身”与“竞技”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 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 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公式:“人体(学生身体基础)——自我锻炼(科学健身方法) ——人体(学生身体得到增强)”。通过不断地反馈过程,使学生身体得到改善和提高(图二)。而竞技运动 则以运动技术的竞争为主导,主要反映在充分发挥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的较量上。其规律:运动技术(依托技 术与人的体力),通过运动训练对体能与技术上的强化,以达到争胜的目的。

(附图 {图})

因此,学校体育要正确处理健身与竞技的关系,首先要善于从本质上进行区别,全力找出学校体育矛盾的 主要方面。在于实施全民健身对象青少儿为重点,这就率先确定了健身为第一目标。从增强在校两亿学生的体 质出发,改革学校体育,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体育课要坚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适能锻炼为主,传授体育的 基本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自我锻炼常用的健身方法,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要积极地走、跑,走跑交替,健身体 操和各种变速跑,定时、定距的跑,以及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性跑步锻炼,并系统地坚持课课炼,以改善学生 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身体适能性健康水平。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不失时机的发展学生一般性身体素质和 特殊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保证学生自我锻炼的需要,使学生顺利通过《体 育锻炼标准》,为终身体育教育打下结实的体质基础,以适应环境变换条件下的,科学地进行终身的健身锻炼 ,逐步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水平。

三、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远远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广泛的传播这一思想,20年来 终身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对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1968年,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A·V·克诺布柯夫就提出了“从0龄到 100岁为此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我国体育理论学者王则珊明确提出:“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的 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更明确地说:“一个人从受精时一瞬间开始,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结束之前的人生 长河中必须伴随体育锻炼”。而日本学者则从社会体育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体育如果不是终身持续进行 ,就会丧失意义。”这就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的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属性。因此,“把社会体育作为终身体育译 解更加确切”的反映了其内涵,均能体现出教育与培养的社会学特性,无论人自幼到老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时间 足以反映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链锁”性概念。

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含胎儿大学在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以 及成人教育;然而体育教育则必须根据教育工作规律和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 教育的顺序性,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与锻炼身体的全过程,使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二者成“纵向”将这些不同 阶段的教育过程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链锁带。”教育又是一个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多渠道多形 式的刊授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当然其中也包括体育知识教育和目前流行的健身、健美操、体育舞 蹈等运动技能信息传输教育;以及各运动项目的体育协会社团活动和社会,家庭所受到的非正规教育至使构成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二者的“横向”结合。第三,教育具有普及性,提倡教育的平等化和民主化,使全民均有 享受教育与体育的权力。因此,终身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实践能力的, 身体健全的人生工程,使一切可受教育的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具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地改善人们 的生活质量,以达到最理想的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是促进人体发展和增进健康,并且有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人一旦生活在世界上,绝对 的条件就是要身体健全。”如果仅限于在校的青少年时期的体育教育或身体锻炼,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而体 育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持之以恒的终身体育锻炼。同时还要发挥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结合机制,一 句话,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才能可望实现身体的终身健全。因此,终身体育对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 者、家庭妇女、高龄者或残疾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了机会,“它在世界上排除了人种的、政治 的和经济的差别”,在人生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中,根据需要,不管在什么时候也能够“为学习多种多样的 体育提供运动器材和环境保障”,使人们在自身的生活中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运动,并持之以恒,终身的锻炼 。因此,从终身体育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和实施的实践意义,尽管它们有特定的各自的历史条件,造就了在基本 理论上具有较多共同领域的两个新事物——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而终身教育则为终身体育奠定了结实的理论 基础,使学校体育以高质量的健身锻炼去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

参考文献

[1] 朱琼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3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3

关键词:文化传统;全民健身;进程;影响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60-03

1 我国文化传统和全民健身进程层面简析

1.1我国文化传统的内涵 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深刻地指出:我国文化传统是以家庭群体为背景.以伦理道德本位为核心的封建农业性的文化传统。以此为基础,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根据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一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和谐、积极进取人生价值、重德向善、勤俭节约等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官本位的、忽略平等自由权利、缺乏理论分析思维、消极避世、因循守旧意识等消极文化传统。这一深厚而复杂的文化传统对今天各个方面的活动,包括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1.2制约全民健身进程的层面分析 全民健身进程的推进,不仅仅是从一部分人锻炼的阶段到全民参与锻炼阶段的过程,更是从国民对此较为淡漠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向较为普遍认可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相关制度和主体意识的配合。据此,可以构建出影响全民健身进程层面结构图(图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意识层面是影响我国全民健身进程的三个重要方面。同时,这三个层面又是递进的关系,其中,物质层面是最基础的层面,而意识层面则属于最高级的层面。

2 我国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进程层面影响剖析

2.1我国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物质层面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物质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投入上。我们知道,“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消费文化,余暇文化。”因而,一定的物质投入是全民健身推行的基础。而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在全民健身物质上的投入明显偏低。我国城乡居民全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家庭占58.3%.100~200元的占27.8%,201元以上的仅占总数的13.9%;体育在居民余暇活动中仅占第三位;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城乡居民目前只能承受较低价格,能承受1~3元的占63.6%,10元和10元以上的只占15.5%。这种现象在东西部城市均比较普遍,如西安、上海两市生活费的恩格尔系数都是50%左右,同期用于文化娱乐(不含教育)消费都只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6%。和目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体育消费支出通常占社会消遣娱乐支出的20%~40%相比,我国用于文化娱乐(体育)的支出比例不足其一半。这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但国民对体育投入的淡漠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我国以土地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文化,这种个人服从家庭利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我国如下典型的文化心理品质:1)忽视个人价值,突现群体价值,推崇个别权威;2)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官本位心理;3)从众心理;4)勤俭节约心理等。不难看出,这些文化品质都会影响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观念,使国民对参与健身的物质投入持一种边缘态度。

2.2我国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制度层面的影响 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全民健身习惯的形成,首先是促使个体和组织去服从,逐渐养成习惯,最终达到对规则的自然而然的践行。在当前全民健身计划推行的初期,适当的规范约束是必须的。

然而,从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的全民健身的制度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全民健身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制度的制定还不够细致;2)相关主管部门在思想上认识不强,对制度因素在全民健身进程中的作用缺乏重视;3)普通民众在制度的实施与监督方面意识较为淡薄,参与全民健身的权利与义务感不强。其实,这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之间同样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文化传统在当前全民健身突破口的选择上给我们留下如下启示:一方面,在当前的初级阶段,一定要加强制度建设。从调查结果看,我国社会各界对全民健身的制度建设不够重视,这种情况下全民健身进程要想取得快速,健康的进展,制度建设和监督环节必须加强。目前,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全民健身的制度建设:1)对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制度约束;2)对个体及民间组织加强制度引导。另一方面,从长远规划上看,我们要发挥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使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制度建设,向着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3我国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意识层面的影响

2.3.1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参与理念的影响 文化视野中全民健身的实现,实质就是达到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世俗化转型,达到整个社会对参与健身的理想、价值、精神、习俗等各个方面贴近世俗社会阶层,使普通民众与参与健身之间完全沟通。据调查,“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者比例与1996年基本持平。不同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组内比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与我国文化传统对参与理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儒家的“先富后教”思想对全民健身参与理念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种“先富后教”思想,符合古代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状况,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居民普遍把健身摆在从属的位置,参与理念明显不强,从而导致我国的全民健身的重心偏离绝对多数、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的中青年群体。

2)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思想对全民健身参与理念的影响。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土地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遵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天命思想,于是依赖、保守、崇尚权威,共同构成了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惰性、不愿积极进取的文化传统。不论是儒家所追求的“圣人”,还是道家所追求的“真人”,在对人的生理属性上的改善,多持一种消极的态度。这种“知天命”的文化传统,也导致了我们参与健身理念的淡薄。

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采取的“举国体制”体育,根深蒂固地形成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的上下鸿沟,要完成我国的体育参与的世俗化转型,的确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3.2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价值取向的影响 参与的目的是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根据调查,我国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健身、娱乐、交流是我国居民参与体育

活动的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深刻分析在达到这些目的的过程中,受我国深厚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居民所追求的特有的价值取向。

2.3.2.1 以“和谐”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和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长期以来,形成了我国恬静和谐、顺应自然、坦然面对人生的宽厚、仁慈、博大的文化传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我国全民健身项目的特点,必然以追求心灵慰籍与宁静、追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因而强调性命双修、神形兼备、身心并育。

2.3.2.2以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相统一为目标的价值选择

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种社会体育文化,必然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际的最一般关系,存在于群体与个体(自我)之间,这就面临着群与己的合理定位问题,也是全民健身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儒学是“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主要指主体的自我实现,其中内在地蕴涵着对个体(自我)价值的注重。

当然,在儒家看来,个体始终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并承担着普遍的社会责任,个体价值最终总是指向群体价值的实现,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安人”,都规定了如上的价值关系。于是,相对于个体,群体便有了优先的地位。就总体而言,在群己关系上,儒家更多地强调群体认同,表现为群体主义的基本取向。其实,我国文化传统中的这种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取向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类的一切创造,从根本意义上讲,无非都是要给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人的自由发展而提供的手段;另一方面,个体的行为,只有首先对他自己是有意义的,才谈得上对群体是有益的,否则,人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举动,只具有工具的价值而不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我国在全民健身的推进过程中,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统一,是建立在个体自由发展基础上的统一。这对于我国全民健身进程的发展模式极为重要,特别在当前的初级阶段,我们更要以满足个体的健身需要为出发点,兼顾整体的效果。这就是说,我国在当前的全民健身建设中,对文化传统中整体精神的吸收与改造,必须建立在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上,以个体的健身发展为基础,来实现整个社会参与健身的统一。

2.3.3文化传统对全民健身效果评价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全民健身开展的效果评价容易出现如下的功利色彩:1)追求眼前利益,忽略长远效益;2)追求形式主义,忽视实质效果;3)评价指标单一等。从而导致了大搞形象工程建设等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是我国文化传统所决不允许的。我们都知道,重客观、重整体、重长期效应、尊重自然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这种“有教无类”、“为政以德”、“天人合一”等良好文化传统氛围,我们要发扬好这种文化传统,建立起科学、客观、整体、可持续的效果评价体系,以提高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完成的质量。

3 建议

3.1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 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经济现状、文化心理的推进速度、项目特点和普及方式等,在全民健身进程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意识层面的建设上,要注意中国特色。

3.2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文化心理的全民健身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各主管部门健康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的保证。对我国全民健身的进程、完成质量等,都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3形成顺应我国文化传统的宣传普及方式 一要学会顺应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从众”、“推崇权威”等文化心理,利用公众人物的宣传效应,来推动全民健身工作。

二要全面理解传统文化中广泛流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所谓“修身”,不仅是传统意义的心灵修养,它同时也包括体质的锻炼与提高,在当前全民健身的进程中,对于普通民众,更多的是个体的“修身”行为,这种理解对于加强全民健身的主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3.4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校抓起、从小抓起 树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新观念。针对部分地区中考体育考试走过场、舞弊等现象,要注重从制度建设和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加以规范及约束。进而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注意对具体问题、目标、手段的处理、修正与补充。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How the Sports Reform in University

Meets the Need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GONG Mingming

(Sports Department,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s the finally stage of school sports, it is the interface and turning point for students entering society.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decision whether to be a lifelong sports exerciser in the future. Accroding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and analysi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of how the sports reform in university meets the need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are proposed.

Key words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lifelong sports;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新世纪宏伟工程,也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使之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时期得到很好的渗透,使高校体育尽快与社会体育相互衔接互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1.1 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身体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这说明,高校体育既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广泛地开展大众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和群众业余健身的骨干与指导力量。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党中央也发出号召“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表明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关心健康,因此,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所以,国民体育应以健身为主,这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健身为主进行改革,增强国民素质。

1.2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关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高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强调体育不是儿童期或青年期的最后就停止了,而是要持续一生。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给人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负荷,因此,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所以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能够培养出人们终身从事体育的志向和能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可靠的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到上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在上世纪末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本世纪初他们将进入成年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学生的健身,就等于抓住了全民健身。所以,高校体育是本世纪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和基础。

2 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策

2.1 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技能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高校的体育课大都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很少有健身的内容。教师在学生时代学的是竞技运动项目,来到工作岗位后所教也就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如何健身方面知之不多又研究太少。加之,高校体育长期在以竞技成绩论英雄的思想指导下,进而忽视了健身能力、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在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意识中健身教育意识还很淡漠。那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执行者的教师,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教师自己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无法体现其主导作用,也就无法去完成全民健身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认真研究、学习健身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将全民健身落实到实处。因此,体育教师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2.2 理清改革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是多功能的系统教育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也是提高人体劳动生产力的必然条件,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一门学科而设置的体育课程也应该和其它课程一样遵循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而去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中心地位的确立,从而为体现上述价值提供了可能。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即可围绕长期效益进行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机会,珍惜接受体育的有利时机,教会学生学会一定的身体练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觉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方面应以开设普通课为主,来充实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来做好与大学的合理过度和衔接。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吸收与引进相结合,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等实际条件,选择健身性强、便于个人独立锻炼活动的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应增加健身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修养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及独特性,从而发挥高校体育的真正作用。

2.3 加强学生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锻炼身体理论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科学健身知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机能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良好促进作用,还应懂得一些必要的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学生将来坚持终身欣赏和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此,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应在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体育健身知识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个人独立锻炼行为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学校应该设立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势体育项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校体育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自觉健身的积极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体育项目表现很积极和主动,因而健身的欲望也就很高。而一些学生本身没有体育爱好或优势项目,在体育上平平淡淡,那么体育课上也只是为了应付上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更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有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大学里开设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本身对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很好补充,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学生在协会和俱乐部不但可以受教师的理论和专项技术辅导,而且可以参加他们安排的训练、比赛、交流等。尤其对于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技术上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提高自己的专项水平,而且又可结交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集学习娱乐和身体锻炼为一体,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特长项目很有帮助。同时,学生体育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加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参与,这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的体育能力有效途径。

2.5 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意识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积极培养班级的体育骨干、体育委员、体育部长和学生体育爱好者,要使他们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和组织者,并通过进一步培训,使他们成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这样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体育能力和基础,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条件整体上比中学要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

3 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配合大众体育相统一的内容和方法,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相互衔接,相互适应,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和终身受益者。高校体育一定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增设群众体育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后使每个学生既是终身体育的受益者,又是体育宣传员和指导员、组织者。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会更多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自觉的、科学的锻炼又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少云.关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5(2):47-49.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5

关键词 绵阳;赛会经济;大型综合运动会

引言

绵阳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科技城,是熊猫的故乡和古蜀国文化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绵阳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可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由过去的农村小城市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成为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绵阳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政府积极主导的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利益的巨大进步。

一、社会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述

(一)何谓体育

体育是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人体成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中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社会体育、在城市发展中,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城市普及社会体育的意义

社会体育在城市的普及,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目前来看,一是社会体育在城市的普及,转移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视线。过去人们一天到晚、勤苦到头,是为温饱而奋斗,现在人们牵肠挂肚,费劲费神,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怎样提高生活质量,首先是身体好,才谈得上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二是通过体育活动,形成一批批各自爱好不同体育项目的健康群体。四川,可以说是麻将之乡,大街小巷,家庭和娱乐场所都听得到麻将的声音,长年累月,对身体有害无益,通过社区的体育活动,既健康了身体,又和谐了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通过体育锻炼,身体好了、胸襟也开阔了,从而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自信心,为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创造了良好的人的生理基础。从长远来看,社会体育的普及,将必然改善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生活质量。由此而论,那个时候,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就会升华。民族自信心、进取心和凝聚力也会空前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城市社会体育促进全民健身,并把体育作为产业来推进,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体育不断发展的原因

体育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育具有三大功能:即健身娱乐、创造商机和国力象征。社会体育更具有群众参与性,并且许多项目条件简单,易于开展,社会参与性非常强。作为政府花较少的钱,就能组织大型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大型的体育活动,直接体现出了体育产业功能,在较短时间内拉动相关产业效益的增加、为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收益。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但是仍然是一个中等城,全市总人口市520万人,市区人口60万人。绵阳既是中国科学电子城,又是国家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科技城。从1985年建市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市运动会、四国女排精英赛、超霸杯女子足球赛、2000年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2001年四川省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2002年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会。绵阳现已成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全国水上运动中心后备人才基地、全国滑水训练基地、柔道训练基地。通过承办体育赛会,普及了体育运动知识,增强了全民健身意识、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极大地宣传了绵阳,展示了绵阳。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绵阳市承办大型运动会的政治、社会及经济作用

(一)绵阳市承办大型运动会的政治作用

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十分关心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把体育看作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看作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体育运动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的思路决不能停留在就体育讲体育、办体育。应当看到体育是人类和平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和平的重要象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大型运动这个契机,发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及宣称功能的作用,来提升一个城市或地区对外的整体形象,以此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绵阳走在了前列。

(二)绵阳市承办大型运动会的经济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赛会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竞赛这个杠杆,来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采用的一种运行手段或者一种发展模式。它是由会展经济拓展和衍生出来的具有特别作用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近几年来,连续承办大型综合运动会,不仅可以以会扬名,而且能以会招商,以会引资,以会促贸,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绵阳市承办大型运动会的社会作用

大型体育赛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办好一个大型体育赛事,必然涉及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必须举全民之力,动员全民参与,上下齐心,形成合力,综合协调。办体育大赛既可以培养锻炼、储备干部队伍,造就一批体育组织工作人才,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又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还能够吸引市民对体育的参与热情,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体育与文艺、旅游紧密结合,使城市的文化内涵更丰富,体育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动器。

三、绵阳市政府在发展绵阳赛会经济中的成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小政府,大服务”对经济的直接管理越来越少,对社会服务的职能将越来越大,而且必须不断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实力,提高服务的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体育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体育的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于政府为社会体育所提供的服务。

(一)把社会体育作为增强人民体制,发展社会经济的一项可持续发展工作来抓

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开展社会体育最根本的目的。体育的实质就是全民健身。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条件的追求正发生变化,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居民对现代居住环境条件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要求。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休闲需求”、“休闲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审美需求”外,还需要“健身需求”。健身场所就成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的重要条件。以往居民生活区的户外环境多以铺草,植树为主,大大小小的草地为了保护草皮和花草的生存而“不准入内”,结果居民得不到应有的户外运动,中老年居民的晨练和夕练不得不舍近求远,有的只好在空气质量极差的道路立交桥下活动,儿童只能在楼道、单元门口和道路上游戏。因此,绵阳市政府充分考虑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建设城市公共游览场所和城市必要的体育场馆外,也考虑到在建设城市公共小区和商住楼时,把小区内体育活动空间和设置体育活动设施作为建设内容之一。2001年绵羊市政府行文,把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小区规划,作为小区报健的必要条件审批。同志曾指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说明,强身健体,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民族的事,是国家的大事。特别是在进入2l世纪后,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压力增大,开展全民健身就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实践证明,在全民健身活动展开过程中,仅做一般性的号召很难达到目的,就是有一批人能自觉地进入健身活动,其质量也是不高的,绵阳市总结经验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组织,在组织体系建设、场地安排,资金投入、发展政策、活动开展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要使这些工作能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对体育功能认识的提高,如果仅仅只看到体育的健身功能,是决不会把发展社会体育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因此,在社会体育的发展上,绵阳市政府确立了大体育、大产业的观念,把社会体育的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落实,充分促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

(二)采取多种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体育的意识

为了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全民健身活动之中,必须不断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努力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把参与关心体育、强身键体变成人们的自觉活动。绵阳市政府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全民健身的成功经验,增加人们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机关、企业在工作期间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健身活动(如做广播操、工间操、眼保健操),鼓励街道居委会、社区办事处既要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也要组织辖区各单位定期、不定期开展健身竞赛;再一方面,全力创造条件,正确引导。体育场馆的数量、器材的多少,要能满足健身的需要,而同时要努力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时间(我们实行朝九晚五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引导上,绵阳市主要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一些高水平的比赛,特别是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或单项比赛,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健身的好处,自觉地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三)努力建设了一批数量适中、合格规范的健身场所

社会体育的发展,健身场所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个城市的体育设施必须具备“二场、一池、一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绵阳市政府敢于拿出城区中最好的地盘,安排足够的资金,把最基础的体育设施建设好。我们在办全国农运会时,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民运会和全国体育大会又出资1000万元,用于场馆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建设了六大广场,70公里路堤结合的河堤,体育系统又用体育收益金117万元在城区建设了20条健身路径,在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我们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对社区体育进行了规划和落实,多数社区都作到了有场地、有器材、有制度,活动的开展较为经常。另外,市政府于2001年初发文要求在进行城市小区规划建设时必须依法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小区中同步进行建设,一些房地产商现在已经打出了“买房就是买健身”的口号。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绵阳市已逐步在城市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健身园区。

(四)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全市的体育竞赛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全市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既是社会体育化、制度化的要求,也是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是全民健身成果的一次大展示。绵阳建市以来,每四年就要举办一次全市综合性体育运动会,要求各县市区和市内各部门组团参加,比赛项目和参赛人数都一届比一届多,项目最多大30余个,参赛人数最多达4000余人。而平时,每年每市都要组织万人长跑活动;各行业体协基本上也是每隔两到三年,要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有的还经常举办一些单项比赛,既活跃了职工生活,又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展开。

再相继成功举办了全国农运会,省农运会和全国体育大会,市委、市政府更坚定了发展社会体育的信心,响亮得提出了“建设绵羊体育城,铸造绵阳体育品牌”的口号,要求有关部门要力争每年能够承办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绵阳的城市文化。

(五)加强社会体育的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全民健身的质量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6

【关键词】《全民健身条例》高校 体育文化 建设

一、《全民健身条例》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要求

《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发与实施,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全民健身的开展,保障全民健身的基本权利。全民健身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他们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的热潮中,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在高校里,大家看到的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得学校体育以促进青年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因此加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应《全民健身条例》的发展势在必行。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和体育能力的强弱等,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过程中,人们要锻炼,就需要掌握方法和手段,掌握方法和手段需要教育和时间。只有学校体育才能使人们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受教育者热爱体育运动,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在促进身心发育的同时,自然地享受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本质,使体育文化成为将来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全民健身条例》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立适用的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致使现有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所以,加快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立高效、合理的体育场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迎合《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发与实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学生规模庞大的实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办学宗旨,建立起能够满足多种层次要求的舒适、安全、现代、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 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并对社会体育活动起到吸引和推动的作用。

2、注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以体育教师为核心的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全民健身条例》对高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加大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通过职后培训使体育教师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后培训,严格要求自己,本着通过培训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培训中来。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要坚持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历教育和素质提高并举的原则。校本培训可以解决青年教师的提高,以及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院校培训相对更具系统性和完善性,可以开阔视野,引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在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过程中,既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

3、加强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实施的根本要求和目的,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所以,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机制,加强各部门的组织管理,保障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宏观调控下进行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各级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体育领导小组与相应的基层组织,层层抓落实,积极组织、开展、管理本单位的体育文化活动,保证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富有成效地开展。其次,要出台有关体育文化活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实现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学生会体育干部、学生体育积极分子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基层组织,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实行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促进体育文化活动的民主化管理,为《全民健身条例》在高校的深入实施起到保障。

4、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需要把人们的体育精神意识放在首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在为《全民健身条例》的目标实现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可产生各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广播电台及校报等媒体,宣传运动健儿奋力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四、结语

《全民健身条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因此,在《全民健身条例》颁发与实施的今天,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练华伟. 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需求[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7

摘 要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迅速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对全民健身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民族传统在目前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其优势。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未来发展路径,得出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全民健身 发展路径

一、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特点具有世代传承性,并是各民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用以健身、防身、娱乐的健身活动[1]。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与功能决定了其对全民健身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健身和保健作用,与西方体育更高、更强、超越自我的目标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则更注重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等功能。第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用性,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的要求远远低于西方体育。第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2]。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的阻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开展有着众多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在目前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其本身优势,在全民健身的中发展的不尽如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存在一下几点阻碍因素。

(一)认识度不够

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国民心中的地位。民族传统文化信心的丧失,直接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国民心中的位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创造的,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发展与提炼的,它历史悠久,充分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等特点。不但具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健身、卫生知识外,更具有规范社会道德公众行为的价值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二)区域性因素,项目众多而导致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高山大川阻隔了地域间体育运动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正是由于项目众多,而且许多项目大同小异,更有许多项目的属性尚无法清楚界定,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种种原因。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在项目发展和开展不平衡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日益受到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的世界现代体育的冲击。

(三)区域文化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同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经济、地理、政治、文化等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创造,民族性应是其主要特征。而部分传统体育受兵、墨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山地文化的影响,形成勇猛搏击、刚健有为的文化特性;部分传统体育受原始宗教和巫文化的影响,具有神灵敬祭、玄秘精深的文化特性。不同区域不同的文化的特征,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一体多元的特性,文化内涵丰富本是好事,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过于丰富,各自发展,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不能力合一处,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严重阻碍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

(四)缺乏适应性

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成熟于自然经济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体上只能适应这两种经济形态居主体的社会,其变异、重组、扩充的自由度极小,而这样的特性也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更好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广泛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民族传统体育,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特性都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推广,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规律。

三、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路径的探讨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点的探寻

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辅相成,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没有很好的结合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不能相互促进。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点,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和谐快速的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

(二)多元文化的互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不能力合一处,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且各地区少数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这些因素都使得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三)大力推广优势项目,培育潜在优势项目,扶植弱势项目

因为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较强的地域性,针对各地的情况不同,体育项目的发展前景也有优劣之分。根据各项目的特点以及项目的开展现状可分为优势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传统养生类项目;潜优势项目如龙舟、毽球等和弱势项目。并根据项目的分类区别对待,分别制定与项目想适应的发展对策。

(四)加强宣传推广,转变观念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中,达到全民健身目的,使民族传统体育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宣传与推广是不可少的。体育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体育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也关系到体育事业能否健康的发展[3]。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全面健身方面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体育项目独具的特征和价值,使这些体育项目突破自身和外在的局限,走出一条适宜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峰年.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58-60.

[2] 张炳刚,陈治华.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J].体育科技.2009.30(2):16-19.

全民健身必要性篇8

北京奥运会让科学健身的知识和理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使得广场公园、大街小巷、城镇农村、社区小院、健身房,到处闪动着健身人群的身影,全民健身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 “请吃饭不如请流汗”,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身活动越来越多。

健身热情去向何方

健身是一项保证身体健康、预防和抵抗疾病的运动,科学、适度的健身对健康有着积极和有益的影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虽然奥运后,人们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失落感,但百姓的健身热情依然会在。

然而,多数人尤其是经济收入不高的老百姓多数情况下是在社区公园等免费的公共健身场所运动,这些人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担忧:奥运会后,各类公共健身器材是否有人和资金维护?各项健身服务是否依然存在?

延续健身的力量

奥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金牌和荣誉感,更应该是参与健身运动的激情。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的路还很漫长,健身事业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推进。政府需要大力支持全民健身,广大民众需要坚持健身,市场机制需要配合健身服务。

1. 政府倡导全民健身的政策不变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这项为期15年的计划中,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政府的目标。到2010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总人口的40%左右,国民体质有明显的增强;体育锻炼场所有较大增加,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2. 进行体育体制改革

目前的体育体制存在不少弊端,这个问题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北京奥运会后,进行体育体制改革将是必然趋势,妥善划分体育总局职能,把体育真正融入民间。

3. 加强民众的健康教育

人们的健康意识虽已逐渐加强,但疾病的魔爪仍不断伸向人类。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和知识还不够,加强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意识上重视健身,才可能在行动上支持健身。

4. 媒体对于体育运动、健身的宣传报道持续不断

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民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奥运会后,健身宣传需要持续。

5. 健身服务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确保资金支持

健身服务需要政府投入,也需要引入市场,这样才能保证有力的资金支持,公共健身服务和保障才会继续做好。

6. 加快各地经济建设,让健身服务融入大中小城市和农村

大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城市的健身服务比较完善,而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健身服务还很不到位。加快经济建设能为健身服务提供更好的经济基础。

7. 个人克服惰性,保持健身热情

上一篇:公共建筑定义范文 下一篇: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