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8:33

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范文第1篇

阅读,让人在浮华的社会中寻找到了一丝难得的宁静。我们跟随小说家的笔触在想象的空间驰骋,不必在乎它是否可能;我们跟随哲学家的思考在理想的天空遨游,不必在乎它是否遥远;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在心灵的边缘漫步,不必担心迷失方向。其实,我们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得到什么功利上的收益,它应当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指尖一页页翻过的不只是纸张,而是我们以一种最优雅的姿态,对生命的凝练和提纯。

作为读者是幸福的。选择作为读者,选择翻开一本书,实际上就是选择窥探一个对话的伙伴。无论倾听、交流、反驳、争论都是一种难得的心灵之旅。作者的阐述和读者的理解共同筑成一本书的精神实质。它跨越时空的距离,全部凝结在字里行间。

都说读书清寒,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财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气质的沉潜、修养的提升、知识的累积。这些财富让我们受用一生。

都说读书辛苦,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有灯我们不用凿壁偷光,有提神饮料我们不用悬梁刺股,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让我们不用学富五车也满腹经纶,不用韦编三绝也能对经典谙熟于心。与屈原上下而求索,是为明大义而筚路蓝缕,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为敬苍生而恫在抱。

都说读书寂寞,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繁华。站在书的这头向那头望,那分明是李煜和柳永,一江春水滔滔东流,却永远定格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才子佳人的忧伤之上;站在书的这头向那头望,那分明是岑参和高适,烽烟滚滚,战马嘶鸣,胡天八月飞雪,骑马饮酒的北方将士,正开进刀光剑影的战场;站在书的这头向那头望,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万丈,也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性灵缱绻。

全民阅读范文第2篇

自此,全民阅读话题又甚嚣尘上。尽管“倡导全民阅读”在2014年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自2006年起,、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多部门,就联合倡议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阅读”活动。

阅读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阅读水平整体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我国有57.8%的成年国民在2013年读过书,全部成年国民人均读书(不含电子书)4.77本、电子书2.48本。成年国民阅读率仍然低于1999年第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时60.4%的高点。

该调查的执行负责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告诉记者,我国国民阅读水平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并不像网上所传的那么大。根据国外的相关调查,韩国2010年人均读书10.8册,美国2007年人均读书4本左右,法国2005年人均读书8.4册。

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和农民工群体的阅读率偏低,仅为38.5%。这既指明了提升国民阅读水平、推广全民阅读的重点方向,也暴露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缺陷。

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有了书才能提读书,有了好的读书环境才能更好地读书。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表示:“咱们国家的文化资源长期供给不足,而且分配不均,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很少。”

大量、自发产生的民间图书馆的开办,正是公共文化服务“分配不公、供给不足”的一个旁证。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个体办的、纯公益的民间图书馆有将近400家,其读者人群主要是农村的儿童。国家在倡导建立“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难道没有责任从政策上扶持他们吗?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民间图书馆想申请合法身份,却困难重重。

北京昌平圣学图书馆馆长徐继新拿到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过程真的很不容易。徐继新说,“门槛真的很高”,“每办一步我都想哭”。这家北京郊区的图书馆1999年成立,服务范围由崔村镇至兴寿镇、远达小汤山,拥有198位固定读者,自2012年11月开始组织申请材料,直到2013年11月底才办下来“民非”。

“首先得有3万块钱的开办资金。然后,要找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找业务主管部门――昌平区文化委员会下批文。接下来组织材料,交给民政局社会团体办公室,等着批复下来。”

然而,文委执行的是文化部的“红头文件”,民政局社团办执行的是国务院条例,两方政策的不匹配,导致徐继新差点放弃申请。

“(在登记业务范围时,)按文化部的规定就叫图书馆,但是,民政局说图书馆是一个行业,不属于业务范围。这两边(的规定)就打上架了。这架谁来拉?我可拉不了。”赶巧的是,2013年,徐继新被提名为昌平区十大道德楷模候选人。当时的区文明办领导来圣学图书馆调研,最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北京办一个合法的民间图书馆都这么难,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又何谈让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全国,实现全民阅读呢?

推广“全民阅读”的关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系列)主编章建刚认为,民间图书馆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提高,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公共服务应该找这样不计较钱多钱少、有兴趣的人去提供。我们给一些支持,让他们做的更大,产生的效益也更大。”但章建刚同时指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涉及国家财政分配的问题,这需要通过人大,通过预算程序来做决定,而不应该由某个人、某个部门拍板。“我们许多人大代表开会时,对于预算草案并不关心,也看不懂,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因为体制机制存在不足,所以做出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王子舟长期关注我国的民间图书馆,他指出,注册“民非”真的很困难。“政府要简化手续,不要有名额限制。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允许注册。”

提高全民阅读,不光要加强硬件条件,软件也应同时跟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教育制度改革是推广全民阅读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我们教育的核心应该从“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记住大量的知识点”转向“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思考”,同时转换考试的模式。

全民阅读范文第3篇

2013年8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消息: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并将争取在今年年底形成比较成熟的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消息一出,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担忧与迷茫,此律是否将书刊与市民强拉硬拽在一起?具有私人性质的阅读为何需要法律的介入?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此种以“促进”为目的、以“倡导”为本意的立法举措能否得肯定,是否能得到社会的长期认同。

制定全民阅读法,统一规划全民阅读行为,全面提升国人气质,可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如何细化、规范、实施是值得研究与商榷的。不禁使人想到了那些读书人,还有各类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

我们必须认识到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举措。但是阅读又是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一个主动的过程,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个人而言,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功相伴,决定个人的气质、品位。

笔者认为,浓厚阅读氛围的形成,第一,党政机关要带头。倡导成立“读书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推荐书目,这要形成制度。第二,图书出版主管部门要把编辑出版发行健康文明的书籍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克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尤其是要改变少儿读物品种单一、价格居高的现象。第三,充分运用公共图书馆包括大专院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发挥阅读的引领作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大学图书馆是否可以探讨免费向公众开放。第四,建议各大媒体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广泛宣传阅读的重大意义,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只要我们从娃娃抓起,把阅读作为人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便可神明自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其促进作用是逐渐显现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应该算是全世界读书人的节日。今年是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此数据为2012年的调查统计数据),与往年不同的是,节日前夕的4月19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在北京公布调查结果,其相关数据值得我们这个没有读书节的国家的读书人的关注。

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较上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连续第四年增长;2011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35本,较之2010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增加0.10本,也就是说,2011年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增长,这是令人欣喜的数字统计。调查还表明,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双双上升,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至少说明,传统阅读方式仍占重要地位。

另外一组调查数据则令人忧虑:2011年我国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21.2%的国民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20.9%的国民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另有57.9%的国民表示一般。

两组调查数据让人忧喜交加,但还是忧大于喜,这里且不谈阅读质量,仅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35本的阅读量就很难让人高兴起来,不妨与周边国家以及法国、以色列国民年阅读量的数据做一对比: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还有来自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倍。再就是来自网上的一项相关国家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不足5本。

这些的数据应值得注意,相比之下我们的全民阅读的有些尴尬。国民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5本。在国民人均年阅读量上,我们与之差距悬殊。

当然,我们也可以列说出种种理由来辩白:比如中国人口基数大,且农民和低文化水平的国民占比也大。但如果反向思考,这些理由其实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全民阅读指向的是“全民”,重点却在想读、应读却没有阅读条件或缺乏阅读兴趣的那部分人。以公共阅读场所为例,亟待优先解决的,多不在大城市的图书馆,而在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工聚居的社区。当然,具体到某个城市,那还得看这个城市的公共阅读场所现状。不排除也存在这样一些地区,由于主政官员的好大喜功而偏爱为政府部门大建楼堂馆舍(当然,当前中央已明确制止了),却忽略了对公共阅读场所的投入。这些在“全民阅读”上欠账已多的地区,必须在责任机制的督导下加快补足。

有人认为是电子读物的出现,使得国人本来就没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更加糟糕,但笔者不这样认为,有阅读习惯的人,如果打算通过阅读,掌握一点知识的话,那么,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网络的阅读,皆是有益的阅读。

目前,在图书馆界也有两个关于阅读的提法很流行:“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学者们对这两种阅读基本持否定态度,不过二者命运稍有不同,也就是,偶尔可以看到对浅阅读的肯定研究,但对于功利阅读则一般是批评,总之是不友好的口吻。

功利性阅读有两类,一类是学子们的应试阅读,一类是为完成某些特定目的进行的阅读。前者的确有些可悲,那是一种非常痛苦的阅读。但不能责怪老师与学生,升学就业环境如此恶劣,僧多粥少,不“功利”地读一读就只能永远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者沦为啃老一族了。那么,站到图书馆学的立场,从社会层面讲,我想我们应该要为功利性阅读正正名。学者们对于功利阅读的批评,反映了精英社会对于阅读的垄断,以及对于平民社会阅读行为的歧视。这种歧视与当前我们倡导的全民阅读是格格不入的,与图书馆学的主流价值观也是格格不入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声明:“公共图书馆应该在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的基础上,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务。公共图书馆必须为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利用普通服务的用户,例如小语种民族、伤残人员、住院人员、或被监禁人员,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功利不功利已不是主要的了,主要的是“阅读”。其实,“大学者”读书,哪怕读经典,多半也是功利性阅读,不过他们的职业需求使他们功利的对象正好是经典,而一位想成为技工的农民工的功利则是读操作技术。当然也有少数人不带任何目的阅读,读的档次很高,但那多半是有钱的闲适客。为生活奔走或改变命运奋斗的社会底层人士,能读闲书实在太难。

有些学者对于功利性阅读的批评,其本身就是功利性。“大学者”读的书别人不读,自然有些寂寞,研究《论语》的巴不得全世界的人跟着他读《论语》。另外一个问题是,专家学者们所点名的经典,有些固然是经典,也有些不那么经典,甚至属于糟粕。前后出师表曾那么的经典、水浒曾那么经典,用现代社会的意识看也不那么经典了。当今,真正反映现代社会主流价值的、通俗易懂的经典,专家们推荐得并不多。

图书馆人不但不应该与所谓精英一起歧视功利性阅读,而且在阅读活动中应该更多地尊重读者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上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确立了尊重读者阅读自由的核心价值。我们的文章中不乏个案,比如某图书馆给某人某书后使某人变好,但这样的个案并不能从科学上证明图书馆学比读者高明。因为我们不能统计出图书馆员给读者推荐的书中多少是有价值的,而读者自己选择的书中多少是有价值的。让图书馆的大门敞开,尽可能方便读者的选择与获取,就是对全民阅读的最好的支持,也是全民阅读的必然要求。

我以为,读什么凭自己。如果打算通过阅读,掌握一点知识的话,那么,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网络的阅读,选择是问题的首要。到底要进哪家的门槛,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如果就是因为进错了门槛,不光是误了时光,更要紧的是容易因被误导而耽误正经事情。原来的阅读,讲的是精华,论的是名著,如今呢,眼下的出版物以及网络文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越是这样,就越发显得选择的必要。不要被表面的“琳琅满目”所迷惑,要明白,那里边,究竟有多少水分,有多少泥沙,又有多少是不怕火炼的真金。

需要提及的是,“促进型立法”,并不意味着政府权力的过多干预,有些时候,促进型立法不可或缺。在“促进型立法”之下,公民的选择是自由的。阅读与否仍然依个人的喜好、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来定。如果一个人就是不喜欢看书,法律也不会拿着手枪顶着这人的脑袋逼他阅读。怎么读,也在凭自己。觉得纸质的出版物好读,就选择它,偏好它,也未尝不可。如果觉得还是网上浏览快捷,那么,眼神就该集中在显示器上,也会有所收获。不过,我以为,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通过什么途径阅读,深度阅读,尤有必要。只有深度阅读,才会有真正的所得与收获,走马观花不成,蜻蜓点水不成。

我个人体会的读书方法,最好是一卷好书在握,好的段落,好的语言,随手记录下来,以防过眼不留。至于深读,心灵与书籍默契或对话,是最好不过的了。谁不想更好地活着,或者活得更闲适一些。没有功利性的读书是最好的了,阅读的过程,心灵的愉悦,是难得的。

诚然,那种闲情逸致的阅读(阅读消磨时光),细究之也有功利性,其功利性在于追求休闲。只是功利性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笔者认为立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效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或进步。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具体内容,但是从新闻报道来看,此项立法并非是部分网友所理解的“如果不读书,就要被法办”那样的事。

全民阅读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阅读、精进、和谐”为主题,将全民阅读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结合起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覆盖面,在全社会形成“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提升公民综合素质,为建设“四个”,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公益服务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公民阅读需求,保障公民读书求知的基本权益,突出公民在读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广泛参与原则。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倡导、专家学者指导、社会各界参与、企业媒体支持”的运作机制,形成多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局面。

正面引导原则。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全民阅读活动健康、深入、持久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倾向,确保全民阅读活动的正确导向。

示范带动原则。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带动全体公民多读书、读好书。探索、总结和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三)主要目标

以构建学习型城市为目标,以开展读书月活动和创建全省、全国数字阅读先进城市为重要载体,形成完备便捷的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确保人均购书额、人均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位居同类城市前列。通过阅读活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提升公民幸福指数。

二、活动安排

在每年4月份的读书月活动中,集中启动“书香溢”全民阅读相关主题活动,并常年坚持,年底进行总结表彰。2012年全民阅读活动主要包括12项内容。

1、图书展销会。3月底,在“书香溢”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上,举行百家书店图书音像大型展销,邀请著名作家签名售书(赠书),组织“赠书献爱心”活动,向部分学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捐赠图书和音像制品。(责任单位:市文旅新局、市文联、市新华书店)

2、好书好碟推介。市“四大家”领导带头推介至少一本好书,供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参考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向全市干部群众按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科普、养生、教育等门类各推介10种图书(音像)。各地图书馆、各大书店、各大音像制品商店分别推介50种畅销图书(音像),并设立全民阅读重点图书(音像)推介专柜、专场。(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市文旅新局、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

3、“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各地各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阅读一本党史书籍活动,安排一场党史专题讲座,开展一次党史知识测试,组织一次党史学习交流会。(责任单位:市党史和地方志办)

4、“阅读·成长”征文活动。《日报》、《晚报》、汉江传媒网等市直各媒体开设读书专栏,面向全市征集书名和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表彰。(责任单位:日报社)

5、开办电视和网络视频读书节目。以“传扬书籍的力量”为节目宗旨,以书籍为切入点,以观众关注的话题为内容,与访谈嘉宾互动,倾听文化脉搏,发现人生智慧。注重故事性、服务性和大众性。(责任单位:市广播电视台、市文联、汉江传媒网)

6、网络读书活动。把握科技进步的新趋势,推动实体阅读和虚拟阅读协同发展,积极开展“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网上书友会”、“博客大赛”等主题活动,培育公民的新阅读习惯。(责任单位:汉江传媒网、移动通信分公司)

7、图书漂流活动。在各级各地图书馆、新华书店设立“图书漂流”专柜,开展广泛阅读交流活动。(责任单位: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

8、“好风日”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组织开展全国性诗歌征文、诗人采风,征集优秀诗歌,组织大型诗歌朗诵会。(责任单位: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市委宣传部、襄城区委、襄城区人民政府、百盟集团·盛境旅游投资公司)

9、“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校园读书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经典诗文朗诵”、“读书才艺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导学生与书籍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享受读书的快乐,感受读书的幸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0、图书馆亲子之旅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图书馆亲子之旅活动,聆听读书与成长专题讲座,参加走近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图书馆寻宝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责任单位:市图书馆)

11、青年演讲赛。以“文化从阅读开始”为宗旨,以解放思想为主题,通过开放式的现场演讲赛和微博直播,展示青年人的学识、气质、理想和激情。(责任单位:共青团市委、市广播电视台)

12、广泛开展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人家创建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高覆盖面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公民素质,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领导,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成立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指导、协调,要把此项活动作为评选先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各地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积极参与,尤其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共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二)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要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活动方式和运作模式。成立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对整体活动的规划、优秀书目的推荐、重点活动的策划、大型活动的组织给予指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担当感的企业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承办单位,持续而广泛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直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策划各类阅读活动,开辟全民阅读专栏,组织读书活动专访。要按照“同一主题,多个出口”的原则,集中时间集中版面多角度、多层面宣传报道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点宣传推介一批典型,弘扬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倡导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鼓励公民通过读书丰富人生内涵,在推进“四个”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追求。

全民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民 阅读 总结

近五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全省上下“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日益深入人心,内容主题日渐鲜明,全民阅读得到广泛开展,营造和倡导了一个全民积极参与阅读氛围,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各地开展全民阅读的先进经验不断涌现。

1.高度重视,正确引导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活动。2012年3月29日,省委书记李鸿忠致信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四本好书。2013年湖北省全民读书月启动仪式上,李鸿忠书记再次为全民阅读活动推荐四本书,率先垂范,引领荆楚大地阅读之风。2012年1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意见》,确定从2012年起,每年4月定为“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通过全民阅读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人群、进网络,争创青年书香号等“十进一创”活动,在全省持续掀起全民读书热潮。

为此,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全民阅读活动领导机构及专家指导机构,召开了“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阅读活动协调会、新闻会及工作座谈会,对在全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了广泛的动员和部署。省文化厅成立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民阅读活动的指导、组织、协调、策划、评奖等相关工作,并设立专项活动经费,将全民阅读活动重要工作内容列入相关单位年度工作绩效目标,制定相关制度及年度工作方案,保障落实。

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湖北省将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州)、县(市、区)图书馆体系,逐步形成市(州)、县(市、区)、街道、社区、家庭五级阅读设施网络体系;建立湖北荆楚书香阅读网;成立湖北民间读书组织联盟等。同时,倡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资助和参与全民阅读活动。

2.广泛宣传,积极推广

全民阅读活动要深入民心,离不开各方有力的宣传推广。如湖北通过馆内图书推荐专栏,借助报纸、网站等媒介开展图书推介,针对不同读者群推出好书、好刊导读服务,及时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阅读需求。2011年湖北省图书馆为文化战线推荐书目,创办了《点读》宣传册进行书目导航;同年,省图书馆还创办了《读者空间》刊物,拓展了图书馆服务渠道,为广大读者与图书馆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为新馆开馆、与读者沟通和联系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湖北省图书馆还加强了与社会主流媒体的合作。一是与楚天广播电合举办了“名家讲坛”,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播出,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二是与省社科联、长江商报联合举办了“荆楚讲坛”;三是与湖北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大家讲坛”,每次讲座都将主讲人的报告摘要刊登在《湖北日报》上。通过增加投入、重点策划、精心安排,大力宣传、系列推出、定时开讲,提升了讲座的文化价值,通过媒体的参与和配合,让讲座获得了多层次、立体化传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增强了社会知名度,构成了图书馆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名家讲坛”、“精英论坛”、“荆楚讲坛”、“大家讲坛”自成特色,深受市民的好评和喜爱。

除直接合作的媒体之外,中国文化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武汉晚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荆楚网等媒体也多次发表以湖北省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为主题的介绍文章,或配发照片。

网络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同样得到重视。为保证讲座宣传曝光次数,2011省图书馆与腾讯大楚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网络媒体每周讲座预告及相关讲座信息,并建立读者活动部听友交流群3个,方便听友各方面信息的及时反馈,2013年湖北省图书馆微博听众已达30万人,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省内闻名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品牌,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吸引力和影响力,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精心组织,强化合作

湖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纵向合作和横向协调,形成了与国家图书馆、联盟省馆、省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交互联动态势,以精心组织求效益,以强化合作谋发展,整合国内、省际、省内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3年春节期间,湖北省图书馆配合国家图书馆开展了“网络书香过大年”系列活动,在网站首页设置专题,链接到国图推广工程设计制作的春节活动专题网页进行宣传,并为读者提供海量数字资源,包括近10余万种电子图书、8700余种清华学术期刊、8000余种维普科技期刊、45万余篇万方数字资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3000余种博看期刊网等期刊,1000余部视频点播影视作品,供读者新春畅读。省图书馆还制作了易拉宝、宣传册,专门开辟展区,设置指示牌,向公众展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概况,并在本地服务器安装国图推广工程设计制作的专门在线答题软件,组织开展读者在线趣味答题活动,为参加活动的部分读者赠送小礼物。整个活动网页累计浏览量达5000人次,趣味答题参与人数约600人次,参与活动的读者普遍表示通过活动增进了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了解。

湖北省图书馆于2013年5月牵头组织了首次湘鄂赣皖四省公共图书馆合作会议,举行了联盟签约仪式。湘鄂赣皖四省公共图书馆联盟总服务人群将达2.3亿,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中心4个,市县级支中心406个,设有电子阅览室11776个,联盟藏书总量达6394.7万册。同时,四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将在文献采购、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培养、研讨活动开展、办馆经验交流等方面积极搭建平台,整合四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献保障和智力支撑。联盟成立的同时,“湘鄂赣皖历史文化名人解读四省巡讲”在湖北省图书馆举行首讲,“湘鄂赣皖四省公共图书馆馆藏书画展”同期开展,更多的省际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将次第展开。2012年在湖北省图书馆的发起号召下,湘鄂赣三省成立了湘鄂赣图书馆联盟,建立联盟网站并召开系列讲座等活动,体现了开放、共赢、协作发展的强烈意识,赢得了当地读者的热情响应,为2013年的四省图书馆联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圈域内图书馆总馆――分馆服务体系。联盟建立了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合目录,开展网上联合参考咨询和部分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积极发展联盟成员馆,在武汉地区和有条件的市(县)尝试开展通借通还服务,建立24小时自助还书服务系统,服务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在“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宜昌、荆州、荆门组建了“宜荆荆图书馆联盟”,襄阳、孝感、随州等地实行了“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延伸。

湖北省图书馆与部分市(州)县图书馆建立了共建共享协议网,分批次辅建“馆外流通点”,共拿出近100万册的馆藏作总书库,为各馆外流通点作支撑。全省各馆共有流通点1600个,2009年全年送书80余万册,接待读者近200余万人次。2009年,全省“流动图书车”服务初具规模,这些流动的图书馆在本地逐步形成了一个机动灵活,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体。如麻城市图书馆引入现代企业物流配送方式,在全市19个乡镇办事处建立流动图书配送点6个,村级图书室5个,满足农村读者对文化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受到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襄樊市图书馆的“汽车图书馆”开展“点单式”和“驿站式”服务,2009年全年借阅图书上十万册次。湖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还将服务延伸到特殊群体,如湖北省图书馆自2010年起,即在省未管所建立馆外流通点,首次送出图书2000册,并支援了一批桌椅、书架等设备,为帮教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监狱干警和服刑人员的欢迎。通过开展“书香荆楚 文化湖北”全民阅读进监区活动,引导服刑人员更新观念,改造思想,提高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广泛构建和谐社会价值体系和加强社会思想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湖北省图书馆和各市州图书馆在坚持做好延伸服务的同时,提升服务层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面向县、乡、村基层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学校、部队、企业图书室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和图书馆业务培训、活动指导,从而提高了基层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从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信息情报研究、基层培训工作等方面全面保障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4.不断创新,深化服务

“手机图书馆”将数字图书馆海量资源与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有效结合,是除纸质阅读及计算机阅读之外的一项全新阅读方式,为读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升级。湖北省图书馆把握移动互联网阅读趋势,由信息咨询部、数字资源建设部和博看期刊数据库于2012年4月23日共同举办了“看世界――手机图书馆”的试用体验活动,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加快推出网络、手机等远程文化信息和图书信息服务,不断丰富服务手段。

同时,湖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也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及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为读者提供各种形式的数字资源服务,如免费经典影视片播放、免费数字文献传递等。如利川市图书馆就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文献资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功能,以满足利川市民对文化的需求,为建设“书香夷水、文化利川”添砖加瓦。

湖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播优秀文化的阵地作用,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紧贴读者需求进一步打磨品牌精品活动。湖北省图书馆的“长江讲坛”、“名家讲坛”、“精英论坛”、“荆楚讲坛”、“大家讲坛”各有特色,影响力不断扩大。武汉市图书馆紧扣全民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主题活动,包括“名家论坛”、“社科讲坛”专题讲座,《中国书史》展览,“品鉴阅读”百本好书推荐,全民阅读主题图书漂流,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服务项目展示、服务宣传及现场办证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全力助推了“文化武汉”、“读书之城”的建设。鄂州市开展了以“传承雷锋精神、哺育一代新人”、“上下武昌城,古今二鄂州”等内容为主题的吴都讲坛进校园活动,在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鄂州地方特色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冈市图书馆学会和黄冈市图书馆联合主办了“图书馆论坛”系列讲座,用先进理论武装图书馆职工队伍,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带动全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安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动员,在全县开展了“书香三袁故里”全民阅读活动,2011年首届“书香三袁故里”全民阅读活动前后历时6个多月,直接参与的干部群众达2万多人。

除此以外,各级公共图书馆还根据读者阅读兴趣与需求,创新服务,开展英语、音乐、朗诵、楚文化、财经、摄影等多主题的读书活动,邀请图书馆专家、新闻出版界及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读书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组织策划、阅读指导、价值引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建立读者论坛、QQ读者群、图书馆微博等,扩大活动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扩大社会影响,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影响扩大,引领潮流

2011年7月1日,湖北省图书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读者可零门槛、无障碍进入,读者访问量和图书借阅量的上升是社会对这一惠民举措的积极回应。公共图书馆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是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回归社会的表现。以湖北省图书馆为首,湖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全面步入免费开放时代,树立了良好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于2012年12月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开馆首日迎来近6000名读者,新馆完善的硬件设施、先进的信息化服务受到广大读者和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新闻媒体对于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的开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向广大读者传递和展示了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的服务及亮点,其中,新华网、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考消息》、《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媒体给予聚焦;《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楚天都市报》、荆楚网、楚天交通广播等多家省市媒体均在头版头条或重要版面新馆开馆的相关报道,对新馆进行详细解读;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文化部网站、湖北人民政府网站、新浪网、搜狐网等都转载开馆报道,及时给予关注。

2013年湖北省图书馆承办了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文化厅主办的“长江讲坛”,该讲坛以湖北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为主线,以荆楚乃至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为重点,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余秋雨、周国平、阎崇年、邓晓芒等著名学者陆续开讲,“长江讲坛”作为湖北省公益讲座品牌,正日益深入人心,文化品牌影响力迈向全国。全民阅读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湖北省各级图书馆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准确把握全民阅读活动开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组织社会各方参与,培养民众阅读习惯,倡导阅读风尚,引导阅读方向,为全民阅读事业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司新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价问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2).

[2]张彦洁.构建大学生阅读平台,助力图书馆阅读推广――以“师范生读书网”为例[J].网友世界,2012(15).

[3]古邕梅.构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体系之我见――基于某高校图书馆个案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2).

全民阅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民阅读 政府责任 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继2014年、2015年后,“倡导全民阅读”在2016年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是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还要关注社会的文化事业建设。改革开放后,个体往往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追求,我国经济虽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幸福感却并没有大幅度提升。因此,我国社会要想实现均衡发展,就应“倡导全民阅读”,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当下,“倡导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阅读,更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

全民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首先,全民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质。一国国民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便是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如何。通过阅读,个体不仅能够储备知识、开拓眼界,还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精神层面来说,阅读可以丰富个体精神生活,使之以更加开阔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以更平稳、成熟的心态对待生活,减少个体的焦虑感。个体养成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对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社会、国家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素质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全民阅读对促进国家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其次,全民阅读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促进、彼此助推的关系,经济要想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快速飞跃,而科技创新正是以文化为基础进行的。不论是何种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以文化作支撑才能获得持续发展,而文化正是个体通过阅读的滋养和积累厚积薄发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期,要想取得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广全民阅读十分必要。

最后,全民阅读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并增强民族凝聚力。从历史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国力昌盛的朝代,其文化氛围十分浓郁。一方面是因为富足的经济为文化孕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殷实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当时国力的提升。如在唐朝,中华文化大量向周边地区输出,并实现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增进了民族感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今天的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并且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文化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文化繁荣,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我国政府在全民阅读中的责任履行现状

推广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以政府为主导和统筹发挥各项职能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个别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在推广全民阅读过程中,我国政府开展了送书下乡、读书节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大都流于形式,仅仅是活动举办时期有人参与,活动过后参与人员便大幅锐减。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制定出可行的奖惩机制,地方政府对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缺乏。即便有些官员意识到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也由于缺乏经验,对于以何种形式、何种途径去推广全民阅读不得要领。

二是用于公众阅读的基础设施不足。这主要表现有:其一,我国阅读场地建设不足,公众缺乏进行阅读的空间,并且我国用于公众阅读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分布上也存在地域性差异。对于西部偏远地区或者贫困山区来说,其图书馆数量少,且存书量不多,很难给当地民众提供充裕的阅读资源和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其二,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各地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缺乏宣传和管理,一些民众甚至不知道这些场地可以进行免费阅读,造成资源的浪费。其三,忽略了对于社会特殊群体阅读需求的关照。老年人、特困群体、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在阅读上都存在一定困难,但当前地方政府在普通阅读推广上还不够重视,更无暇顾及这些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

三是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目前,个别地方政府将发展地方经济作为首要工作,对于推广全民阅读工作不太重视。既较少召开专门会议来研究这一议题的开展实施情况,也没有安排专业人员来负责、督促这项工作的落实。在个别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很少见到有关推广全民阅读的规划、预算等内容。由于缺乏预算和明确的政策标准,导致了政府在全民阅读中财政投入不足。

制定全民阅读战略规划,加大财政经费投入,推动全民阅读

第一,制定全民阅读战略规划并进行立法。社会的发展应以实现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目标,而全民阅读是提升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所以政府应把推广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战略性眼光来谋划全局,构建合理的阅读体系。法律法规能够为全民阅读提供基本的保障,如美国有《卓越阅读法》、日本有《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韩国制定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等,这些法律并非强制民众进行阅读,而是为民众有条件阅读提供保障,确保公民能够自主、有序地进行阅读,属于促进型立法。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立法经验,强化政府在全民阅读中的行政职责,解决公共阅读资源不足、财力投入少、管理混乱等问题。通过立法,督促地方政府持续进行全民阅读建设。

第二,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公共阅读设施不足、管理不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阻碍,所以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在城乡扩大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在城市阅读资源建设上,要让公民在社区能够使用公共阅读资源。而且省市图书系统可以开通借阅卡“一卡通”功能,让居民可以实现异地借书就近归还,为其阅读提供便利条件。在农村城市资源建设上,我国地方政府可以对农家书屋建设进行专项拨款或资金补助,确保其拥有充足的图书资源,另外还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对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农家书屋才能正常运作,充分发挥其功用。除了扩大图书馆的数量外,政府还要关注图书馆质量建设,这包括图书馆的藏书量、图书质量、数字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积极的财税政策推动全民阅读发展,如为公共阅读设施提供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减免书本行业税收,支持图书出版、实体书店等的发展。

第三,政府要重视社会资源在全民阅读中效能的发挥。推动全民阅读,不仅要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营造出“书香社会”应有的阅读氛围。首先,政府可从文化出版行业入手,加强对图书市场的管理,使之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读物,提升读者的阅读品味和阅读鉴赏力。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公共阅读场所的宣传,鼓励公众使用这些资源,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最后,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建设。当前,我国民间已经有许多力量关注阅读领域,如一些地方自发组织了读书沙龙、书友会等组织。政府通过联合这些民间力量共同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还能解决政府在全民阅读活动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作者挝唬何鞑孛褡宕笱В

【注:本文系自治区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翻转课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程变革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15-2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贵成:《全民阅读:学习型社会中的国家战略与政府责任》,《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第11期。

全民阅读范文第7篇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围绕党的***中全会精神,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局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全民读书月主题活动,培养干部职工崇尚读书、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崭新风气。局成立了阅读领导小组,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进行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在全局范围内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二)结合本职工作,征集读书心德,相互学习,推动阅读活动扎实深入开展。我局在去年开展读书节的基础上,以拓宽干部职工的阅读范围、提高文学修养为重点,按照“全员参与、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要求,在局内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努力提高大家的阅读和写作热情。

(三)以岗位为结合点,开展调研征文活动。我局在开展阅读活动中,结合广播影视工作实际,鼓励大家阅读相关知识书籍,开展调研征文活动,全局上下掀起了深入基屋搞调研,写成了内容翔实、生动活泼的调研文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积极倡导网上阅读,拓宽阅读知识面。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倡导大家在网上阅读相关书籍,开展了读书论坛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职工切实感兴趣的知识讲座,以丰富全民阅读活动的内涵。 (五)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扩大影响。为在全社会营造全民爱书、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我局在对全民阅读活动进行深入的报道的同时,开辟专题、专栏,参与全民阅读活动。重点报道好书推荐、阅读与经济发展、阅读与文明建设、阅读与生态建设、干部群众心得体会等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书香鄂州”全民阅读活动深入人心,在全市形成了阅读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生动局面。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书香意识不统一。由于不同层次群众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因此,各个层次的群众对开展全民阅民读活动的认识程度不一,有的自身就有保持阅读的习惯,有的经过宣传教育加入了阅读行列,但还有少数人认为阅读纯属个人爱好,读不读书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全局一盘棋,丰富阅读形式,推荐群众喜爱图书,把全民阅读活动坚持好、开展好。

(二)由于经费、人力方面的限制,活动的质量、规模与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深入探索,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建活动载体,将我局的“全民阅读活动”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争取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三、下阶段全民阅读工作计划与安排

(一)深入开展干部读书活动。以日学一小时、季读一本书、半年一交流、年终一考评“四个一”活动为载体,推进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坚持落实周六干部读书日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到“干部读书园地”读书学习;组织开展优秀读书分子评选活动,开展干部读书交流活动,组织部分优秀读书小组组长、读书积极分子围绕主题和推荐书目,畅谈读书收获,努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建设。

(二)定期推介重点阅读书目。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荐书目,结合全市当前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结合我局实际,每季度向全局干部职工推介重点阅读书目。

(三)组织开展文化扶贫活动。结合“双联双促”活动,把文化、科技等送到结对共建村,并为贫困户赠送报刊、杂志,让贫困群众共享文化大餐。

(四)开展书香竞赛评比活动。在全局内开展五好文明家庭、优秀书香家庭评选,鼓励广大家庭常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家庭成员的素质,促进职工家庭文明建设。

全民阅读范文第8篇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全民阅读;电子阅读;纸质阅读;个性化阅读;泛在阅读;协作阅读;社会化阅读;知识重组

2016年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10周年。1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发〔2016〕1号),要求广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出版推荐更多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1]在当代,要推进全民阅读,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电子媒介的碎片化阅读。

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将人类带进了微电子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近年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人在乘车、排队、小憩、等人的情况下,会利用一段段碎片时间,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普通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各种出版物,人们把这种有别于传统阅读的阅读形式称为“碎片化阅读”。其实,人们在餐前饭后、休闲娱乐或等候的时候阅读随身携带的纸本,也是碎片化阅读,只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使碎片化阅读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日常构成。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进入一个网络资源共享的时代,以手机、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打破了人们原有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这些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快速扩张,深深地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不仅创造了新的阅读方式,消解着传统的阅读习惯,也深刻影响着书刊的创作、出版等文化生产环节。

现有的关于数字化浪潮对书刊出版的影响研究,多着力于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探讨其对全民阅读的影响者不多。本文拟基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分析,从书刊出版传播的角度给出促进全民阅读、繁荣社会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新的阅读方式

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具有碎片时间利用的即时性特征,人们可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平板电脑或普通电子阅读器查阅相关资讯,电子阅读以其特有的吸引力(见图1)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一种新习惯。

(1)电子读物携带便捷,内容来源极其丰富,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等边界消失。在移动阅读和数字出版领域,掌阅iReader、QQ阅读、塔读文学、咪咕阅读、微信读书、亚马逊Kindle,以及各类主题网站和APP应用林林总总。电子读物内容来源极其丰富、更为多元,拓展了阅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普通电子阅读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海量阅读,正式阅读与非正式阅读的边界消失,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消失。电子读物有影、声、字、图等多媒体优点,其负载信息的形象性、综合性和无限扩散性远超纸媒。电子书刊便于字号调节,借助软硬件可转为音频,收听时还可做其他事情,也扫除了残障人士的阅读障碍,因而有声读物备受欢迎[2];电子读物因具有多媒体特征,对受众的识字程度要求相对较低;电子读物可超链接,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随时进行电子查询,基于关键词的搜索,更易于获得即时的和历史的多元关联信息,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把所有的碎片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个性化的认识框架与知识结构。这样的阅读方式更利于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创新。[3]电子阅读也因此在知识普及方面更为快捷,覆盖面更广,从而有助于推动兴趣导向的全民阅读。

(2)电子书刊渗透率高,其最新出版与读者见面快,内容获取、存储、摘录与整合方便,有利于知识的流动、重组、融合与创新。过去,偏远地区或海外的读者常常因信息不畅和交通不便而为看什么书刊、怎么得到书刊发愁。有了电子书刊,这些问题得以缓解:通过网络搜索寻求兴趣读物,点击链接即可在线阅读。电子阅读的县城用户数增长最快[4]。从出版传播方面看,电子书刊的出现使得最新出版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大大缩短,许多书刊一经定稿即有电子文本供读者预览。此外,中国知网有优先出版,可抢先一步书刊内容,大大提高了出版与传播的时效性。

从内容获取的便捷性来讲,好多电子读物可以免费、低费获取。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收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的论文,并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官方网站有5 000多种图书可免费在线阅读和下载;书问等网站有免费的全文搜索和短阅读;咪咕阅读用户只需发一条短信、支付几元钱,就可下载一部电子书;网易云阅读的用户可以以其每日登陆、阅读时长、发表评论等参与性兑换积分和红包,用于购买阅读产品[5]……

电子阅读的要点笔记可线上摘录,借助专门的知识管理工具,可进行个性化的知识整合。比如,借助“印象笔记”等专业软件,可以将包括微信、博客、网页、APP等电子阅读所得碎片化信息复制,分门别类纳入电子笔记,条理化成个性化的知识树,消除学科边界,以多元的视角构建动态的知识网络与生态;借助“百度脑图”APP还可描绘创新思维导图,为知识的流动、重组、融合与创新奠定基础。如今,科学研究更加注重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清洗与分析,通过碎片化重组,或可揭示难以处理或无法预知的科学问题。碎片化重组研究思维已成为一种趋势。[6]

(3)电子阅读分享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可使阅读模式由个性化阅读转向泛在阅读、协作阅读和社会化阅读。电子读物可以随时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个人社交平台分享,并辅以阅读散记。这些散记不必像正式出版物发表的那样系统完整,未必是定稿,可随时修改补充。这些碎片化积累,是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进而形成知识创新的前奏。此外,这些阅读散记还可以借助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元素延展蕴含,所谓“言未到而意已远”,弥补“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缺憾。

阅读分享产生圈层互动,有助于激发思考,产生创新灵感,也促进阅读的深入与拓展。可以通过作者、出版者构建的平台与其即时互动交流,还可在社交平台组建阅读圈,与不同的人共读、交流,进行专题研讨,持续激发相关阅读,阅读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互动性、去中心与迭代性等成为阅读活动新常态。基于大数据的实时反馈,自适应阅读成为可能,阅读模式由个性化阅读转向泛在阅读、协作阅读和社会化阅读。于社交平台组建阅读圈,在知识共享、扩大阅读群的同时,还可有多元信息交互,不同观点碰撞整合,双向超链接可使得“思想寻找思想”,甚至可通过“众筹”的方式完成相关研究,在甲那里克服不了的难关,说不定在乙那里可以顺利地接棒完成呢。如今科学研究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有很多研究项目是一个课题组所不能完成的,因而科学界特别注重合作。国外以在线实验室、项目网站、开放数据集、项目论坛、项目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立体开放研究思维普遍确立。[6]Wiki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一些在线开放期刊开始提供一种多方合作的平台,有的专门发表具有衍生研究价值的思路与假说,以方便有条件或有能力的人去证明这些假设和观点。比如开放获取期刊Research Ideas & Outcomes 2015年9月1日宣布,将接受和发表研究过程中所有类型的学术资料,包括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研究数据、软件、项目报告、政策简报、项目管理计划等。[7]再如在线开放杂志Matters,考虑到科学研究过程中零碎的发现不断涌现,于2015年11月5日开始接收一些零碎的小研究、小发现,给那些简单的发现和确定的或有争议的数据创造一个自由的展示平台。在Matters上发表小发现时,还可以把科研背后的故事写上去,或追加其他发现。作者可以在Matters社区重现个人实验,读者也可以对这些小发现进行补充完善。所有这些对每个浏览者都是免费的,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科研工作者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8]

以手机、平板电脑或普通电子阅读器为载体的电子书刊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在短暂的碎片时间,尤其是在那些不期而遇的漫长等待时段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打发寂寞无聊时光的消遣方式,使得心灵有所安顿,既有助于时间的充分利用,又有助于心理调适。尤其当下,智能手机把计算机小型化到可以随身携带,可与移动互联网、GPS、照相机及多种传感器结合,成为智能化的阅读终端。当亿万人都在使用时,这些智能手机便成为人与社会、自然和世界的接口,这将对全民阅读的推进产生深远影响。[3]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电子阅读发展势头强劲,是借助碎片化阅读热潮促进全民化阅读的一个重要抓手。但它要依靠电子设备作支撑,且多数人的电子阅读尚停留在以短阅读和图片浏览等为主的快餐式浅阅读层面,社交和娱乐元素充斥其中,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助推力有限。由电子阅读引发的碎片化阅读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思考,主要源于对电子阅读的浅表性蔓延造成社会思考力下降的担忧。韩国学者李正春在《对数字时代出版市场与阅读环境变化的诊断及预测》一文中指出,媒体环境和阅读能力的退化、过多使用网络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和思考中断、网络带来的新的伦理认知、沟通能力的弱化等问题日益严重。长期来看,这些对人类的影响将会是致命的。面对阅读人口正在减少的现实文化危机,政府应在文化政策层面对提高公民阅读能力的各种项目给予大力扶持。未来竞争力和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只能期待通过阅读而产生的人文学反省来实现。[9]正因如此,Light & Cassidy 指出,“断线”(disconnective)――从社会网络站点完全断开一段时间,以避开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某个特定的功能的侵扰――将成为社交网站用户在社交中必备的技能[10]。更有一些人士强烈呼吁:放下手机和电子浏览器,回归传统书本阅读。

二、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依然明显

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横空出世,使传统纸质阅读受到巨大冲击,似有式微之虞。其实,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见图2)不仅依然明显,而且许多优势是永恒的,是电子阅读所不具备的。

全民阅读范文第9篇

李修松认为,开展全民阅读,是在我国当前许多人阅读兴趣淡化,传统的纸本阅读受到新媒体挤压、系统阅读受到碎片化阅读挤压,阅读的浅尝式和娱乐化、功利化倾向严重的现实情况下,有机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有益经验,增强国民阅读兴趣,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民健康的阅读取向,正确处理传统纸本阅读和新媒体阅读的关系、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关系,使健康的阅读成为时尚,使科学的与时俱进的阅读成为国民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从而促使各类人群按需所学,扎实学习,促使广大民众终身学习,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种系统工程,对于养成现代社会的良好学风,提高国民阅读水平和效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建设祖国,意义重大。

李修松表示,要推进全民阅读,就必须提高国民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效能。而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当代条件下阅读方式的科学。阅读方式总体上可分为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系统阅读是获取系统知识,掌握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对阅读者而言,知识只有形成体系才能构成专业知识和学问。碎片化阅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获取所需信息,使得耳聪目明,从而激发灵感和思维的有用的阅读方式。否则,所获取的信息或碎片知识,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我国当今国民阅读能力,除了受时下教育水平不够高、现代生活影响,以及人们浮躁的急功近利心理影响,从而导致阅读比例不高和时间不多,尤其是系统阅读全书全文者比例下降外,最为严重的是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由于新媒体具有及时有效性、信息海量性、超文本链接、可移动性等特点,很大程度冲击了用户用于传统的纸本阅读的时间分配。从综合实际效果来看,传统的纸本阅读更适宜于系统阅读,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在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同时,大都注重倡导、支持纸本阅读,不少国家以每年人均读书量作为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尺。而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恰恰更多的是普遍的碎片化阅读,大大地挤压了系统阅读的空间,影响了全民阅读的健康发展。虽然新媒体环境也为全民阅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但是由于新媒体碎片化阅读的负面影响和利用新媒体器具进行系统阅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等等,近年来我国网络在线阅读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传统的纸本阅读率下降,尤其是碎片化阅读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系统阅读,从而导致获取知识体系的效能下降,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者越来越多,能够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成本成部读完全书全文者的比例大为减少,国民阅读能力不仅未能提升,反而前景堪忧。长此下去,必然导致国人阅读取向趋于飘浮,素质趋于下降,所谓“半坛醋乱晃”的浮而不实者会越来越多。所以,必须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倡导能够提升系统阅读能力的传统的纸本阅读,努力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推进包括利用新媒体环境的系统阅读,进而促使阅读的健康发展,让国民能够适应阅读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能,从而使国民素质能够与时俱进得到提升。

为此,李修松委员特别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第一,应加强现实条件下阅读取向研究,提倡健康的阅读取向,力推系统阅读,包括有助于推进系统阅读的传统纸本阅读。从阅读规律来说,以下各类阅读都必须采取系统阅读:一是凡大中小学学生(甚至包括硕士、博士生)打牢基础、升级学习需要系统掌握知识的阅读;二是社会各类人群旨在打牢专业基础,开展专业研究、提升专业水平,拓展专业面的阅读;三是一些人旨在跳槽到相临专业或别的专业就业而从事专业学习性质的阅读;四是开展诸如先进理论、先进经验、先进人物以及文件、会议精神的学习所从事的阅读;五是旨在讴歌、鉴赏、评价、批评等对作品的阅读,等等。总之,对读者而言,只有系统阅读,才能真正使人取得进步。综观当前情形,系统阅读还得以纸本为习惯载体。当然,也要适应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创新技术,利用新媒体同样适宜系统阅读。同时,在将系统阅读视为前提性的根本性阅读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阅读获取有用信息。

第二,大力宣传全民阅读的过程中,突出宣传系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大力度宣传利于系统阅读的纸本阅读。设立读书日或读书节,集中宣传旨在推进系统阅读的读活动。同时,在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也重点调系统阅读。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阅读特别是系统阅读成为民众共识,成为国民自觉的文化行为。

第三,在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重点推进系统阅读。借鉴有关国家经验,也将国民年人均读书数量作为考核其素质的重要标尺。不仅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按计划完成课外阅读书目的阅读,而且对于诸如公务人员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也应规定一定的年读书量,并且采取必要的考核和奖惩措施。在制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阅读规划和年度计划中,也要重点明确系统阅读的内容。总之,要取各种办法,使读书者受到尊重和崇敬,使不读书者遭遇鄙视,使注重系统阅读者受到褒扬,使迷恋碎片化阅读者得到警醒,从而逐步让读书阅文成为全社会的时尚。

第四,正确处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关系,科学合理进行碎片化阅读,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系统阅读的有益补充、有效促进,成为学者获取有效信息,激发灵感,启发思维,活跃思想的真正有用的阅读手段。同时,梳理出各种占据有用时间、没什么时效的碎片化阅读,教育引导人们痛下决心予以拒绝,坚决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那些沉迷于碎片化信息的手机控、低头族的阅读习惯!

全民阅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全民阅读;立法;必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宣布: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计划在年底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此消息引起全民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些人认为:阅读是私人行为,不应用立法来培养;阅读爱好者最关注的是阅读环境和氛围,全民阅读不适宜用法律来促进。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应该广泛推广。如: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全体民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也要提高,现在,能坐下来认真读书和看报的人不太多,热衷于打麻将、玩游戏的人却真不少,广电总局应把把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书籍推荐给大家阅读,让大家逐步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明程度;有人认为,读书不仅是一个人生活情趣的表现,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当前这样一个快节奏又浮躁的社会环境下,用立法推动全民阅读非常有必要;很多人很赞成,说若再不立法,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就将渐渐闻不到书墨的香气了。总之,立法推动全民阅读已招致赞成者和质疑者广泛的争论。。

立法推动全民阅读为何会招来一片反对声?

我认为这是不少人对于“立法推动全民阅读”存在着误读。正如有网友说:“我本来想吐槽的,不过看到这句‘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更多是对国家和政府责任确认,而并非对个体公民的强制性要求’就放弃了。”事实上,全民阅读立法更多地是在对出版业和图书馆业等与全民阅读有关的行业进行规范和保障,是在保障公众的阅读权利,而不是对“公众”的阅读行为进行某种强迫和限制的。但是,从不了解和误读而生的质疑与抨击背后,我们可看出这恰恰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阅读的缺失。对于有人质疑阅读是私人行为,不应用立法来培养的问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表示,尽管法律是硬性的规定,但所有私人化的行为,也应该是和公共空间密不可分的,所以如果有了这样的立法,“有时候它会对社会的文明和进展,绝对是个推动。”

1 立法推动全民阅读十分必要

首先,从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看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又据2012年的阅读调查,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不到一本书。国人当下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一个不阅读的人,即便两手满当当,也难免内心空荡荡;一个不阅读的民族,即使能创造一时的财富,却难以涵养恒久的尊重。

其次,从国外已经实施的与阅读有关的法律法规看:

美国:1998年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期,推出了儿童阅读全国计划,并颁布《卓越阅读法》,还在《中小学教育法》第二章中加入与阅读有关的条文,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引导学生阅读。2002年在小布什任职总统期间,美国推出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律,其中面向学前教育的“阅读优先”项目,要求每个州都制定一套综合性阅读计划,保证每个孩子在3年级时能够掌握阅读能力。此外,这项法律还制定了专门计划,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读书。

日本:2001年、2005年分别颁发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和《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

韩国:更早于美国于1994年出台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发》,又于2009年颁布《读书文化振兴法》。

俄罗斯于2012年颁布《民族阅读大纲》……由此可见,政府主导推动全民阅读战略早已成为世界潮流,通过立法规范和保障全民阅读早成了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共识,也为我们立法推动全民阅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从国内近年来对阅读立法的呼吁看 近年来,“两会”代表就围绕全民阅读问题多次提案,尤其是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了《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用立法的方式,把全民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来布置,可谓高瞻远瞩。全民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以及世界文明经典,这些都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完成,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今天,全民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来立法,非常及时和必要。

第四,从立法的目的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阅读工作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 中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进保障措施。2. 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3. 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52册,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很多县的图书馆面积狭小、新书很少、利用率很低的现象,在这方面,应予以立法改变这一现状。4. 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积极引导和扶持。5. 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等等,立法规范显得尤为必要。

第五,从阅读的重要意义看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教育不可能离开阅读。作为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阅读对于经济创新发展起着极其关键的基础作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在继承前人经验和了解最新科学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是,才能够以更加高远的立意,找到改革和创新的途径,掌握改革和创新的能力或技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关键是生产力,而作为生产力最核心要素的人必须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阅读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的素质的高低。”英国女王曾经说过:“宁愿失去10个印度(殖民地),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优秀作品的价值有多大,甚至可以大到超越国家和民族。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如:在延安的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当白崇禧把这本麻纸本小册子送给时,都喜得如获至宝,发给全军团以上军官每人一本,这本书很快又在美国出版,震惊了世界。事实证明抗日战争就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又如:1952年,李四光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论证了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提出“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新概念。当时只发行了两千册,但地质队员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于十年后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阅读不仅仅对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承、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民族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现在却被许多国民所忽视。国家立法目的就是通过有意识地促进国民阅读优秀作品而间接提升国力,而个体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阅读优秀作品走向卓越,并在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

第六,专家认为,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部级的全民阅读条例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义重大。

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意在唤醒全社会对读书的重视,十分必要!

2 全民阅读立法的几点建议

2.1 “阅读”不能简化为“读书”本身

也就是说,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政府层面更应该完成的是”硬件的打造与提供,具体到读书的种类、书目的选取等,应该给予从青少年到成人充分的自由度、开放的选择度。比如诚如论者所说,日前多部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就显得“三观”过正而丰富不足。所以针对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有必要给出的一个提醒是:转变阅读理念,让读好书成为全民阅读趋势。要更多利用开拓阅读,发散阅读而非“规范阅读”,甚至是强制阅读的方式,鼓励每一位公民的“阅读史”真正转身为“精神发育史”,为更好培养一代合格、健康的现代公民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2.2 实施全民阅读立法不能华而不实

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一些地方,很容易将好事办成竞赛,办成攀比,甚至是办成数字造假的“套路化”,导致华而不实。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务实,比如,改变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的现状,为全民阅读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等,要厘清公共投入“账面”上的数字,更要将这些具体的数字,以丰盈充足的公共财政投入为兜底支撑;提高阅读质量、条件,国家要拿出“真金白银”,更要加强经费的运用管理;要建立共享机制,把好书送到百姓“家门口”。

2.3 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并以身作则

在国外,阅读被当做“总统工程”,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由元首、王室出面倡导阅读。“9·11”恐怖袭击发生时,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正在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与孩子们并肩读书,由此可见官方对阅读的重视。实际上,美国历任总统都很关注国民阅读,并在卸任后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图书馆。我们国家的高层领导者也应效仿,以实际行动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

2.4 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建设是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工程,没有布局合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难想象会有学习型学校、社区、和城镇。为此,建议制定学校、社区和城镇图书馆建设标准,同时对各类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环境设施、图书数量、服务质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建设实实在在的公共图书馆、公共阅览室,在此基础上,公共财政兜底支撑的触角,应该具体到每一个图书馆、阅览室每一年的经费保障、书目设置、更新频度等。

2.5 立法推动全民阅读,在阅读内容上要积极加以引导,即认真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几十万种,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数目如此多的图书中选择合适的书来读,也的确不易做到。在阅读上,“望洋兴叹”早已成为人们眼前的现实。因此,选择一些具有经典性或实用性的图书推荐给不同领域的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已经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了。回顾历史,开列推荐阅读书目,我国古已有之,如孔子亲自为学生整理删定的“六经”即是推荐阅读;在国外,如美、英、日等国,也都有各种各样的推荐书目,其中多为评论家、作家以及报纸等进行制作。

2.6 颁布全民阅读立法,应对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每年应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的最低场次有所规定

通过2012年全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国民对举办阅读活动的呼声很高,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希望政府部门为他们举办系列读书活动,带动和促进他们读书激情。

另外,立法组织、培养、壮大民间阅读推广人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和造就一批阅读推广人,包括依托图书馆、学校、农家书屋、新华书店等现有管理人员建立的阅读推广人队伍,专业阅读推广人队伍及公益阅读推广人志愿者队伍,通过更多日常性、零距离、开放式的公益阅读指导活动,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国民获得阅读的文化自觉。

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全民阅读,是个高尚的理想。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是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我的阅读观(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7-9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公务员范文 下一篇:环境整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