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16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  必然性  问题  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国全民健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2

我局在县委学教办和县委检查指导组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学组办字[20xx]8号《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方案》的文件要求,较好地完成了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针对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操作性强的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做到了“三明确一承诺”,即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公布,作出公开承诺。

二、落实责任,建立了整改销号台帐

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帐,按三大类问题,即有条件近期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和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编号登记。同时,明确整改目标,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人。采取适当方式做好整改台账的公布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三、注重实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通过“自已找、群众提、上级点、大家帮”等各种渠道,清楚地认识我局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够强,全民健身服务体育建设推进不够,县城健身场所及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

2、城乡体育发展不够平衡,农村体育基础薄弱。农村体育公共设施滞后,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及体育设施制约着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民健身观念淡薄。

3、破解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难度的力度不大,促进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广,竞技体育缺乏后劲,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输送不多。

4、作风行风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深入基层调研少,深入基层指导培训体育业务不多,在工作推进中务实不够,存在抓而不紧、抓而不细、抓而不实的问题,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5、体育组织网络不够健全,有些机关和乡(镇)存在无人抓体育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局明确责任领导和整改时限,认真落实了整改措施。

———加强了体育健身场所及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健身场所及体育设施建设。二是抓好县城健身场所建设,主要是协助抓好县文体中心建设,加快文体中心建设进度,建设好综合型健身场所。目前,在城南新区规划用地160余亩,建设项目有体育馆和体育场,体育馆可供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举重、武术等室内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内设3000人的观众席。体育场设置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另有3000人固定看台,20xx年将进入全面施工建设。

———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体育组织网络,组建了体育活动队伍,配齐配强了农村社会指导员,使农村有人抓体育、有人参与体育。二是抓了农村体育业务的指导培训,使农民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强化农民的健身观念。三是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四是指导农村开展体育活动。

———促进了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大了竞技体育工作力度,加大了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输送工作,制定了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实施办法,使竞技体育后继有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举办群众乐于参与又具有科学健身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确保每季至少有1次体育赛事。通过举办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全县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工作氛围。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体育组织网络。

组建了体育协会,配齐配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了有人抓体育,有人管体育,有人参与体育。

二、主要成效

(一)“以人为本”意识更强,进一步增强了体育公共服务意识。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局牢固树立竞技体育“夺标育人”的新理念,坚持“运动员第一,运动成绩第二”的思想,确保运动员生理心理健康,健全运动员保障体系,加强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和培训,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敢于拼搏、无私奉献、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队伍。同时,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个月来,我局为南塘镇等4个乡镇争取到4个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已向这4个乡镇,赠送4套篮球架,逐步改善农民体育健身设施。

(二)体育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健全,进一步明晰了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路。我局认真研究影响和制约我县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谋划体育事业长远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育方面,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亲民便民利民;在增强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方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努力培育产业增长点;在开展体育赛事方面,逐步完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体育赛事格局。

三、问题与不足

在肯定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同时,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看,还有不少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到位,如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民的健身需求,县城文体中心建设进度不快。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居民;全民健身;健身项目

当前,我国的群众性健身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阜新地区进行详细、科学的调查分析,来了解健身事业的现状。只有根据科学调查的研究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需求与进行建设。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阜新市全民健身的现状,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改善,进而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通过调查阜新市地区群众对于全民健身常识的认知,进而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适度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对阜新市300名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及采访,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回收252份,其中男性占54%,女性占46%;具体来自(农村,34%;城镇,21%;中小城市,35%;大城市,10%)。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采取统计软件SPSS分析得出结论。

三、全民健身计划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规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面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健身项目开展的丰富多样,会使大部分健身人群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也适应群众的健身需求。通过进行各种健身项目的锻炼,增强了人民的身体素质,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健身意识,增加了体育人口,健身项目的开展也促进了群体工作观念的更新,拓展了群体工作的思路,对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一)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存在地区差异

当前,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工作和业余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不断减少,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迅速攀升,人口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而且由于地区差异较大,农村与城镇差异较大,导致人们的全民健身意识薄弱,这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展开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表1不同区域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了解情况

(二)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意识存在误区。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2)药补意识。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吃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玩电脑来代替体育锻炼。

2、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群众健身活动的对象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爱好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因而对组织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多种既适合大家的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这要求我们有一大批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人员充分运用先进的知识,合理地将人们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宣传的作用,使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

3、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总计百亿元之多。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只是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1.加强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宣传和指导。全民健身是一项多元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重视和支持。政府应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使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

2.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积极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支持全民健身活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的标准要求,在建设高楼大厦的同时,预留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确保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落到实处。

3.实现各类健身场地设施资源全民共享。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教学和安全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免费开放。要充分发挥各体育协会、体育健身辅导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4.加强对经营性健身场所的管理力度。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经营性健身场所的准入制度,规范收费标准,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健全体育设施使用、维修、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体育指导人员,向消费者提供健身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总之,全民健身工作是一项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我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的根本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立足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晨雨.陇南日报

[2]潘小非.《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黄国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探析[J].林区教学,2007年第6期

[4]徐忠,周卫平.全民健身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报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4

一、前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全民健身运动可以科学的锻炼身体,能有效的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缓解和消除体力及精神的疲劳,增强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通过系统的健身运动后还会使人们心旷神怡、身心愉快,身心健康,并且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意识,增进团队精神。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顺应区民的健康需要,提高区民身体素质的有力举措。它有效提高了区民的身体素质,锻炼了身体,消除了疲劳,而且丰富了区民的业余生活,调节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建立了健康、文明的消遣方式。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是顺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需要的。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主要学术期刊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成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整理,以形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现状深入系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内容的界定与把握,确定研究的切入点。 调查访问法:通过调查的方法,实地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县、星子县、南昌县、湖口县、新干县、永修县、进贤县、新建县、德安县、都昌县、鄱阳县等11个县的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情况,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学者的访谈,了解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认识和有关做法;通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个县的部分县民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的认识及期待;同时对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问卷调查法:为了进一步调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本人制作了问卷调查表,并把2500份问卷调查表发放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个县的县民手中,经回收整理有效问卷调查表为2200份。 系统分析法: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深入的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最终得出结果。 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分析 为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有着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本人走访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九江县、星子县、南昌县、湖口县、新干县、永修县、进贤县、新建县、德安县、都昌县、鄱阳县等11个县的各个体育局、老年健身中心、少儿活动中心、部分小区,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首先,部分县采取的全民健身运动力度不够强,经常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一周能坚持参加3---5次的体育健身运动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只是偶尔去锻炼,还有一小部分人是根本就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通过发送问卷调查表2500份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1个县民手中(不分男女老少),经回收有效问卷2200份。再对220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在南昌县、鄱阳县开展的效果要好些,湖口县和德安县开展的效果相比就差些,但是总的来说,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常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 2、大部分县的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不强,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健身的兴趣高,行动起来更加积极,而年轻人和儿童大部分只是偶尔才去做健身运动。而老年人参与健身的项目一般都是腰鼓、军鼓、太极拳、太极剑、交谊舞、广场舞等;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多数县民的健身运动缺少连续性和针对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时间和次数没有什么规律,自发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人更少,大部分人明显缺乏体育健身意识,健身计划不够科学和系统。 四、结论与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全民健身运动,是江西省政府行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受益的事,已经获得社会的共识和江西省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已获得很大成绩,但尚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部分县采取的全民健身运动力度不够强,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第二,大部分县的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不强,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健身的兴趣高,行动起来更加积极;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多数县民的健身运动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时间和次数没有什么规律。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政府领导机关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推行全民健身计运动的力度,提高群众自觉参与健身运动的积极性,正确科学的引导群众持续、系统、广泛、健康地发展健身运动。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体育管理;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随着环境运动、生态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的深入发展,环境美学关注的主题由最初的“自然环境”转向“人类环境”,开始“从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从荒野延伸到乡村景观、郊区以及城市景观、周边地带、交易场所、购物中心等”[1]与生活美学交融发展,走进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向人类整体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全方位拓展。环境美学在理论内涵上打破了初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冲破了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论,将环境由审美的客体、被审美的对象转换为与人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主客二分逐渐走向一元论;并结合深层生态学、伦理学的发展,由初期对“环境的关注”转变为对“环境的关怀”[2]。从总体上来看,环境美学呈现出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生态主义相结合的趋势[3],逐步构建了一个大的、整体性和融合性的环境观。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家园之一,使得城市环境美学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市“城市健身圈”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上了日程。所以,在大规模建设中如何避免重复建设、闲置建设以及建设对城市生态的破坏等诸多问题,必将成为实践和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从研究层面上看,我国环境美学方面的研究多从理论视角进行整体评述和讨论,而城市环境美学的研究也更多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而针对城市某类场所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此外,在体育场馆的相关研究中,大多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探讨建设经验与教训,而较少从美学、生态学、现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进行探析。因此,在城市健身圈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环境美学视角剖析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内涵及其审美模式和审美层次,并提出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环境美学准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环境美学及体育学相关领域研究,对当前城市健身圈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发展等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1.1城市体育场所建设的时代背景2012年11月,党的十首次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产业化角度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提出各个城市要打造“15分钟健身圈”。2016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并强调: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促进全民健康和实现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在落实全民健身的工作任务中重点强调“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因此,全民健身与城市健身圈建设成为了热点而城市体育场所的规划与布局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当前城市建设已逐步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环境美学观念已融入城市建筑设计领域。关注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不仅是美化环境的一种设计要求、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态度[4]。城市体育场馆不是孤立的场所或建筑,它与所处的城市时刻都发生着信息沟通与交流,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只有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才能形成与城市空间的对话,才能更加灵活地保持着对未来变化的适应性[5]。在城市健身圈建设热潮的背景下,加大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更需要环境美学思维,需要对建设中涉及生态及美学相关问题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反思,并进行开放性地思维建构;需要站在整个城市空间的视角,将其作为一个具有自身调节能力的生态圈,使城市体育场馆融入城市生态并彰显城市生态之美;需要将健身者作为参与主体和审美主体,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体育场馆,从而实现审美客体和主体的和谐统一。

1.2城市健身场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以竞技体育和举办赛事为中心,全民健身场所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举办,促使我国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据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统计显示,我国各类体育场馆已达110多万个。从建设背景和任务上看主要呈现出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以赛事活动为主要驱动力,导致这些大型体育馆大多建在城市新区,远离城市居民住宅区,很难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健身需求,因此大赛过后这些大型场馆利用率低、闲置率高、运营成本高。与之相比,以满足全民建身需要的中小型健身中心、场馆严重不足,健身体育场馆数量相对较少且布局不合理,还存在被占用现象[6]。2)以人类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生态环境观念缺失。我国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盲目地大规模投资和扩建,以人类自身发展为中心,大规模地扩张城市空间,对周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更多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导致长期的社会生态效益缺失。如烟台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132.8万m2,济南奥体中心总占地约81万m2。又如巢湖市体育中心建设征地6年、建成3年,但场馆一直闲置,1万多m2的田径场上杂草丛生;斥资8亿建成的曾被冠以“豪华、地标、最大”等标签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建成不到10年因闲置(多年沦为一座仓库)和运营成本等问题已被爆破拆除[7]。这都反映出体育场馆与城市环境建设的统一未得到重视[8],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城市空间整体性生态思维严重缺失,导致体育场馆不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城市生态造成严重破坏。3)以建设者和形态设计为中心,环境美学思维严重缺失。我国大部分传统体育场馆从规模标准、功能定位、总平面布局、设备配套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限制性,以至于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9];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中,存在体育场馆服务功能单一和居民利用率低等主要问题[10]。究其原因,大部分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更多从规划者、建设者的视角出发,注重场馆外在的视觉艺术设计,将城市居民视为观赏者,片面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深入其中的健身者的需要以及各种知觉体验,环境美学思维严重缺失。

2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宏观的群体空间结构、中观的外部空间结构和微观的内部空间结构[11]。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总体布局、一个社区的布局和一个场所的布局,从大空间到小空间无不体现环境之美。2.1宏观的群体空间环境美城市健身场所的群体空间分布与集聚所产生的环境美,主要表现在它与所在城市美的融合,与整个城市的环境规划相统一。群体空间环境美的营造需要站在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上,站在城市居民心理需求和审美意趣的角度上,主要考虑在城市哪里建设,如何分布、建设什么样的健身场所以及如何进行建设和后期维护等。城市健身场所宏观群体空间环境美的营造,是城市健身圈建设总体布局的重点,不仅涉及到城市全体居民的利益与权利,也将成为一个城市规划整体美的形象,使身在其中和走进城市的人能随处感知其群体空间之美。2.2中观的外部空间环境美城市中观环境按功能可分为住所环境、休闲环境、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等,包括住宅、街道、商店、市场、学校、会所、广场等[12]。城市健身场所中观外部环境美,重在强调其规划和建设风格与城市社区协调统一以及与自身建设的外部空间相协调。中观外部空间环境的魅力在于外观与功能设计的合理性:一是健身场所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和社区文化、居民健身需求,如广场舞扰民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也反映了城市社区建设中健身场所规划的不足。二是要注重健身场所整体外观空间的设计风格,要将其视为环境中的主角,并主动将城市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自然或人文元素映射到场所或建筑的外部设计上,映射到场所或建筑给城市和居民的第一视觉印象上,做到既能体现与社区环境的融合,又能彰显体育健身的独特性。2.3微观的内部空间环境美城市健身场所的微观内部空间涉及到参与者的审美知觉和认知,是具体搭建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参与者对健身场所内部的健身设施及环境的审美体验是多重知觉的综合反映。因此,规划和设计应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具体做好内部空间各个细节的设计和规划,既要符合重量、比例、大小、色彩、形状、尺度等形式美法则,从而满足参与者多样化、细致化、丰富化的知觉体验需求;又要做到整体上和谐统一、繁而不乱,并契合当地居民的内在心理需求。其中的细节处理与细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健身房内部空间的布局,功能区分布合理、空间舒畅明亮、色彩温馨淡雅、装饰和设施干净而整洁以及灯光音响的设计独特、效果极佳等,无不彰显着时尚、健康与舒适,这样才能让参与者融入其中。宏观的群体空间环境、中观的外部空间环境、微观的内部空间环境是相对于城市、社区、健身者三重审美主体,而表现出来的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三层空间形态结构。三者既有不同侧重,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整体和谐是创造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根本所在。

3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生活审美模式与审美层次

审美模式已经成为环境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在研究环境感知与景观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环境审美模式以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为主要代表,提出了对象模式、自然环境模式、景观模式、参与模式、唤醒模式、神秘模式等,但这些模式仍以自然美学的思维来看待环境美[13],仍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环境美区别于自然美、艺术美,其最大的特征是它不属于精神上自由创造的“纯粹美”,而是建立在与现实有利害关系的依存美。我国学者陈望衡[14-15],结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深入阐释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环境是我们的家园,既是人类的“生命之本”,又是人类的“居住之所”。环境的本质是居民的家园,环境美学的主题是“生活”。基于此,他提出环境审美的特殊模式是生活模式,“生活决定审美”是它的突出特点,并强调生活是以“居”为基础[14],分为“宜居”“安居”“利居”“和居”和“乐居”等审美层次[15]。城市建设的根本目在于使城市居民“诗意地栖居”,而影响居民诗意栖居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16]。城市健身场所的主题是城市居民的“健身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要始终是城市健身场所建设规划的主题和审美模式。在这样一个特殊生活审美模式下,城市健身场所也呈现出同样的审美层次,具体可分为“宜健”“安健”“利健”“和健”和“乐健”。“宜健”重在强调生态,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的生态环境是否宜于城市居民从事健身活动,主要就健身的可能性和自然场所环境而言。城市健身圈的建设正是“宜健”的体现,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为城市居民搭建一个能够健身、宜于健身的自然场所,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最终目的。

“安健”重在强调安全,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肯定与保护,这是对健身场所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要求。任何健身场所,大至体育馆、健身公园,小至健身房、路边健身器械,无论设计多么精美,只要存在可能,导致健身者伤亡等安全隐患,那所有的美顿时将化为丑。“利健”重在强调事业的发展,突出健身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维。一是强调居民健身的便利性,“15分钟”城市健身圈的规划建设正是“利健”的体现。城市居民以居住地为出发点,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就能找到从事健身活动的场所。二是强调通过健身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创业和发展的便利,站在社会发展和体育产业经济的角度,通过健身圈、健身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平台,如民营投资建设的跆拳道馆、瑜伽馆、太极馆等,以及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及其配套产业的投资建设。“和健”重在强调“和”的关系生态,突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和谐度和城市的民主度[15]。城市健身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同时具有促进人际和谐的功效。在健身场所建设与规划上,首先应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基础上,体现其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应突出健身场所的人际交往功能,为城市居民搭建一个通过健身交往的互动平台。“乐健”重在强调精神生态,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给参与者“具身”的情感体验,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健身场所的最高认同。但不是强调将健身场所建设为娱乐场所,也不仅仅指能给健身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体验,而是通过提升环境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品位,打造一个人人乐于融入的城市健身场所,所以“幸福感”“归属感”“家园感”是场所重要的情感体验。因此,健身场所的设计和规划应注重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底蕴的深厚、品牌特色的突出等方面,才能营造出健身场所的“乐健”环境之美。“宜健”“安健”“利健”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更多的将健身场所环境资源化、工具化和功能化;“和健”和“乐健”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融性,强调人与健身环境之间的生态与生命的互动、转化。“和健”体现了人与健身场所的互动性,并转化为和谐关系。“乐健”则是人与健身环境融合之美的最高体现。环境将给人提供一个可健可游的家园,还原人生而自由的生命状态,从而使人走向生态环境审美的至高境界。

4环境美学视域下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准则

4.1整体化首先要将城市环境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健身场所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体育场所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影响着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将城市环境的变化纳入健身场所设计中,反对将人类的意志强加于环境之上,反对人与环境互相对立的环境观念,而是追求与环境协调的“自然”环境。其次,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建设要考虑到宏观空间群体环境、中观外部空间环境、微观内部空间环境。在整个城市环境规划框架下布局健身场所,契合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宏观空间群体环境规划下,打造社区健身场所及完善健身场所的整体空间布局,要注意与周围空间形态之间的融合、协调关系,延续原有空间的美学特征并彰显健身的特色。在整体空间环境规划下营造微观内部空间环境美,使各微观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兼容并蓄,体现秩序之美的美学特质和生态整体性。

4.2景观化随着环境美学的发展,景观美学应运而生。城市环境建设发展趋势是将自然“请进”城市,将工程做成景观[13]。城市健身场所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具备景观美学思维,要将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提升到美学高度,充分追求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将健身场所建设成集健身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如长春净月潭大型国家森林公园健身步道便是“功能即审美”的佳作,由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规划,把“人”作为主角,以周边环境为布景,突出景观美学原则,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并进行充分利用,将原有的小径辅以砾石道、木栈道、桥梁等。既突出交通连接、健身休闲的实用功能,又突出景观观赏功能;采用景观美动静有序原则,运用空间滞留方式,对有景可赏的路段进行降速设计,使步道尽量设计得曲折,达到放慢行进速度赏景。步道两旁开辟滞留空间,设置亭、廊、轩,整体上实现动静结合、有序布置,使人们既能收到休闲健身的效果,又能体验到游览欣赏的效果,最后集康体养生、户外运动、休闲游览、生态教育于一体,突出了景观美设计理念。

4.3人性化城市健身场所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建设成“宜健”“安健”“利健”“和健”和“乐健”的健身场所。2016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刘鹏考察南京溧水区体育公园后对该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公园将“全体健身人群”定位为服务对象,结合不同健身人群的身心特点如运动机能、身体素质、心理认知及动作安全保护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设计规划;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为健身人群提供智能化服务,内设有运动评估站、体测墙、音乐智能化健身步道,并在测试和锻炼后提供各种数据分析。公园内所有健身器材设置二维码,参与者可通过手机扫描获得器材简介、使用方式及快速报修等。该公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健身者营造了一个“乐健”的审美至高境界。

4.4个性化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地貌的成果,是人文环境的核心。城市景观包括原生景观(自然)与再造景观(人文),也正基于此形成了不同城市独特的个性。因此,处理好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今让自然回归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新的时代主题[1]。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个性:第1,要考虑到城市的自然属性,应注意自然的回归不是植树率和大草坪,不是一味地建设体育公园;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现今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在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设施能源等方面注重场馆、能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17]。如重庆巴南区积极推进樵坪山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信阳市建设大别长淮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第2,要考虑到城市的社会属性,应注重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健身品牌打造的重点所在,城市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要和当地体育文化项目相结合,如河南焦作是太极拳之乡,近年来重点建设了太极体育中心,将其打造为“世界太极文化交流中心”,其中包括首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文化展示馆等。

参考文献:

[1]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陈国雄.环境美学发展的四大转折[J].哲学动态,2015(2):99-104.

[3]廖建荣.环境美学视域中的环境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5):106-109.

[4]傅志前.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设计趋势[J].工业建筑,2016,46(7):198-201.

[5]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12):81-85.

[6]黄义军,任保国.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9):539-547.

[7]慈鑫.沈阳绿岛“引爆”官民理念差异[N].中国青年报,2012-06-05(4).

[8]窦海真.我国与发达国家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45-48.

[9]张云,马斌齐.城市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3):55-58.

[10]黄义军,任保国.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9):539-547.

[11]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1-28.

[12]唐孝祥.传统环境美学观与现代城市住区环境美的创造[J].新建筑,2000(6):26-29.

[13]陈望衡.环境美学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1):101-103.

[14]陈望衡.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7.

[15]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5,47(11):118-125.

[16]梁晓萍.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美学思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5):60-63.

[17]孙成林,陈元欣,张波.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9(1):1-9.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 农民工 体育参与 体育意识

一、研究目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壮大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占我国总人口的10%左右,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战略性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权益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健康水平却很少问津。“健康是事业之母”,健康是人类劳动力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体育学来说,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是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所以关注农民工体育参与问题不仅能保障劳动力的稳定发展,还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河北省农民工体育参与因素,以推动农民工体育的发展,呼吁其个人及社会关注其健康水平,达到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北省保定市、石家庄市、沧州市、廊坊市等部分农民工。

2.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对保定市、石家庄市、沧州市、廊坊市农民工较集中的街道、居委会进行访谈调查,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其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影响河北省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因素很多,经过整理、归纳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自身体育意识。

人的一切行为产生于人的意识。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参与体育行为的根本动力。参与调查的农民工基本都是初中以下学历,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体育的认识较低,对体育的健身功能及价值了解甚微。调查发现,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占调查总数的15.3%,认为平时通过紧张的劳动和上班代替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占调查人数的66.4%,认为体育锻炼是疯疯癫癫、有力没处用的占18.3%。另外,被调查的农民工大多数来自农村,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很难让体育活动贸然地融入其中。

2.社会生存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体生存发展物质条件,农民工在城市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居住条件差、餐饮没有合理的营养搭配、工作的强度大和时间长,致使很大部分农民工不具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调查显示,75.5%的农民工认为日常工作强度太大,下班后无力再进行体育锻炼。67.8%的农民工认为日常工作时间太长,吃饭、作息的时间都是很紧张的,没时间再进行体育锻炼。80.2%的农民工认为居住区的公共健身场所、器械太少,满足不了体育健身的需要。91.3%的农民由于经济收入、支出问题不愿意花钱去收费健身房进行体育锻炼。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自身体育意识和社会生存环境是两个影响河北省农民工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制约了农民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还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导致这一主要劳动力存在不稳定因素,动摇了加快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的根基。因此,笔者针对此现象提出了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保障农民工体育参与权利。

建立、健全以农民工为中心的法规政策,是保障农民工权利的根本所在。目前,中共中央批示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及省委、省政府下达实施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对农民工应有的权益问题日益重视,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却没有关于农民工体育权利的阐述。《体育运动国际》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对农民工参与体育的立法工作,保证农民工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切实维护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权益。

2.改善农民工社会生存环境。

社会生存环境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它包括了衣食住行、经济基础及社会地位等。政府应通过宣传、媒体采访等手段确定农民工对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改善农民工的社会生存环境,建立农民工和城镇人平等的理念,和谐人际关系,达到互信、互认。以《全民指导纲要》为指导,加大建设农民工聚集区域的公共建设场地器械,为其参与了解、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便利条件。

3.提高农民工体育认知水平。

引导、提高农民工体育认知水平是农民工自愿、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动力。加强对农民工体育知识的再教育工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让他们自愿、积极地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中,把体育锻炼当成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身、健康观念。政府、企业及社区多开展农民工特色体育文化活动、竞赛,举办讲座、提供体育活动指导员、定期免费开放场馆设施,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多为社会作贡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4.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同年,主席在20国(G20)安塔利亚峰会和亚洲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也相继提出供给侧改革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空前难题,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对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目前,在体育系统诸多的矛盾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才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2]面对未来的第十四届全运会,陕西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将迎来绝佳机遇。应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全民健身事业推向最高点。本文主要从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管理机制、政策法规供给端着手,分析了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提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西安市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公共体育资源的理解,国内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董新光认为,公共体育资源是指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拥有或掌控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用于进行体育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要素的总和。[3]李洪波博士认为:公共体育资源是为人类所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体育锻炼目的,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是:为了达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总目标,国家和社会为人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包括有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和无形资源(体育信息、科研、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

二、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侧主要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基础,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所有的体育活动都依赖于场地设施。陕西省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基本都属于民生工程,由政府出资兴建,主要是为了举办各种赛事,很难对普通老百姓开放。陕西省拥有很多高校,学校虽然配备众多体育场馆,但同样很少向社会开放。随着全民健身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老百姓健身需求日益旺盛、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公共体育场地欠缺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就全民健身所需的场地设施来看,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5]因此,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因素。

2、全民健身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首先,公共体育人力资源数量不足。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陕西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人数为39068人,[6]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有了较为快速的增加,2016年陕西省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47000名。但是陕西省体育人口的数量也呈现出更加快速的增长趋势,截至2015年,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增长到39%,2016年陕西省经常锻炼健身人群已经达到1200万,从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随着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其供给不足问题也将会日益严重。

3、全民健身财力资源的财政投资占比不合理

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陕西省体育事业总投资90597.4万元,用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的投资为6198.7万元,仅占6.8%。体育公益金总投资10261.2万元,用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的投资为2140.6万元,占比20.8%。[6]可见,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部门从体育局本级财政获得的经费比例过低。总之,陕西省当前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投资资源的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公众对公共体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与政府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明显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有效推动全民健身体育管理机制改革,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建立适应新常态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管理体系。打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主体协同共治新局面,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新水平。

1、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管理机制改革

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是公共体育改革最接地气的切实体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问题是导致当前体育场馆服务水平偏低和经营效应偏弱的两大问题。体育场馆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体育场馆经营的三个核心问题,即经营权、所有权、使用权问题。可以组建省级体育场馆运营公司。采用集s化的方式,连锁运营全省各县市区的体育场馆,委托具有专业资源优势、又有专业运营能力的市场主体担当运营商;[7]同时积极促进体育院校改革。鼓励体育院校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打造以高等院校为中心的运动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2、增加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政策供给

梳理相关政策,建立适应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发展新常态的政策体系;将体育健康融入医疗健康制度,倡导健康关口前移,推动建立个人医保卡账户余额部分可用于健身消费制度;推动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经认定取得税费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健身休闲消费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健身休闲消费服务功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健身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健身休闲消费提供服务。

3、增加人力资源供给

增加人力资源供给,加大体育宣传和教育力度。个人兴趣、对健康的关注度、周边人群及环境等对公众需求具有较大影响。所以,为了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吸引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应提高公众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对健康的关注度。各地体育部门可以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和活动,广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与宣传和教育活动相适应,应当保证有足够的公共体育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供给。

4、增加全民健身公共场地设施资源供给

首先,增加现有公共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度。协调好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活动中心、学校操场等现有公共体育资源,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傩浴⑸缁崾粜浴2⑼ü体育场馆的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府可通过给予补贴或发展政策支持等形式调动体育场馆部门的积极性,以此应对民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其次,增加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要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8]结合陕西省各地区人口密集区的健身场地需求,根据不同社区的可利用场地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分散布点、居民共建等形式建设一批与居民健身需求基本相符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增加全民健身公共场地的供给。

复次,整合学校、单位场地资源服务于民。陕西省分布很多高校和大型企业等单位,政府可以对此部分场地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面向周围居民开放,以此弥补场地供给上的不足。

四、结语

目前,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仍存在健身场地设施不足,人力资源供给短缺,财政投资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应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管理机制改革,增加政策供给、人力资源供给、场地设施供给。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全民健身公共体育需求,促进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5:“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http://,2015-11-10.

[2] 舒宗礼.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6)55-61.

[3] 董新光.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及改革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3)6-11.

[4] 李洪波.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与政府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2.1-140.

[5]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

[6] 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N].

[7] 邹志红.体育产业发展应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发展研究,2016(5)67-72.

[8]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

【作者简介】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篇8

农村民办幼儿园安全问题改进措施一、农村民办幼儿园安全现状

1.园舍安全无法保证

长期以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这有限的投入中投入的对象主要是公办幼儿园,农村民办园得到的优惠政策少,几乎没有资金支持,基本属于“自生自灭”。这样的现状使得农村民办园处在不利的竞争地位。为了办园的经济利益,有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园舍建设时不申请有关部门审批,不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建设不合符要求的幼儿园园舍。更多的农村民办园园舍是选择直接使用自家小院或租用他人简陋的民房与废弃校舍,这种情况的幼儿园较少对园舍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检查,即使改造也不能彻底,园舍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就无法排除。例如,安全通道、灭火器、逃生的标志在很多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园舍中几乎都看不到。

2.食品安全管理薄弱

食品的安全卫生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食品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后果将十分严重,可能会殃及幼儿园的所有孩子。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后勤一般都是由园长自己家人来承担,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厨房设施设备不完善、食堂环境卫生不过关、从业人员缺少健康证明、在食品的购买过程中索证索票制度没有建立等。农村民办幼儿园常常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寻其原因有三:一是管理者本身缺乏相应的食品卫生常识;二是管理者从观念上不重视食品安全,从食品的采购、储藏到加工各环节都缺乏相应的管理;三是政府有关部分的监督管理欠缺,导致一些法制观念不强的管理者,忽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甚至在利益驱使下,在幼儿伙食费上节省资金。

3.幼儿接送安全存在隐患

幼儿年龄小,很多事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为确保幼儿园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应设有严格的门卫管理和接送制度。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逐渐增多,这些不安定的危险因素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幼儿园。非常多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对幼儿的接送安全比较忽视。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门卫管理,由于安全意识较差,很多农村民办园基本不设门卫,即使有对门卫的聘用也缺乏严格考察,这就提供了机会给那些外来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表现在接送制度不完善,有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没有接送制度,在幼儿入离园时无法保证幼儿接送人的可靠性,还有的是通过园车接送,但是对于园车的安全性无法保证,使用报废车辆、无证驾驶、超载等现象频发,近几年被媒体报道幼儿园园车安全事故主要都指向了农村民办幼儿园。

4.设施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对危险事物的预见性不强,所以很容易发生危险,如果幼儿园内设施存在隐患,往往就会直接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农村幼儿园收费一般较低,尤其是在竞争中一些幼儿园会通过压低价格来争取生源,这种过低的价格必然导致幼儿园投入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对于园内基本设施的投入。有的农村民办园户外场地高低不平,没有围墙或是围墙护栏缝隙大,都有可能让幼儿因为好奇钻出去而走丢。有的农村幼儿园购买有户外大型玩具器械但是质量不过关,并缺乏定期的维修保养,极易造成幼儿在使用时出现安全问题,或是购买的小型玩具存在污染问题。还有的农村幼儿园室内装修使用材料不够环保,幼儿长期在充满污染的室内生活学习,极易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5.幼儿心理健康被忽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健康人格关系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学前期的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特点更需要教师的精心保护和教育。农村民办园由于条件的限制,其教师普遍是学历低、职称低甚至无教师资格证。教育过程中大骂、恐吓幼儿、变相体罚幼儿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幼儿有造成了伤害,给稚嫩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师幼比例一般都比较高,师生比一般都在1∶35左右,而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文件规定的师幼比是1∶15左右。而且没有保育员,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待遇较差,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只注意到幼儿是否受到身体上的伤害而忽视了心理健康问题。

二、改善农村民办幼儿园安全问题的建议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幼儿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迫切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减少隐患,为广大农村幼儿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要承担起责任,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安全的管理和监督,需要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们提高安全意识,需要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加强政府的管理与监督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都对民办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专门的学前教育相关立法,来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作出细致的、刚性的法律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学前教育是公益事业,不能将责任完全推给市场,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责任。一方面,由于农村民办幼儿园收费低,办园投入严重受限,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那些办园口碑好、教育质量过关、安全有保障的农村民办幼儿园给予财政支持,树立典型,也可以提供优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管理监督职能,严把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关,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幼儿园不予批准。对于已经存在的农村民办幼儿园要加强对于安全问题的监督与检查,发现有问题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幼儿园要坚决取缔。并将这种监督变成一种机制长期有效的执行下去。

2.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与管理水平

要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培训,通过园长培训班等活动,让他们明白办教育不等于办企业,学前教育尤其有其本身的规律。要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要知道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放在首要的工作。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本着对幼儿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充分认识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之后,还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于门禁安全、食品安全、园车安全等多方面的幼儿园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并严格按照制度来管理和执行,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最终在幼儿园建立常态化的安全保障机制,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作为幼儿教师要关爱幼儿,要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对于农村民办幼儿园来说也要认识到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能让幼儿的安全得到根本保证。首先要严把用人关,聘用的幼儿教师必须是接受过相关教育或是岗前培训的,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在考核教师的时候要着重对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的考核。其次,为了改变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严重、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现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稳定农村民办幼儿教师队伍,需要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对于幼儿园来说,作为管理者应重视“情感留人”,要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让教师能在民主、温馨氛围中,愉快地工作,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有降低职业倦怠。作为地方政府也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尽量改善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保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做好教师的职后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重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对于安全问题的意识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凌华.增强幼儿自我安全防护教育的实践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6).

[2]崔美兰.农村民办幼儿园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邯郸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