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3:48

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生产现状篇1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机械化 农业生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国家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七年增产,2010年达到1.09万亿斤。粮食主产区的任务自然是多产粮,产好粮,那么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现状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的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试图用一个村庄个案资料分析农业生产的现状及面临的若干问题。个案研究的局限性自然难以避免,因此笔者并不企图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只希望就调查发现的现象和思考供学界探讨。

一、村庄概况

L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北部,距离县城大约25公里,全村共18个村民小组,520户,共约2450人,耕地面积3500亩。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亩左右,以种植粮食为主,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本地地处南阳盆地西部,地势平坦,耕作便利。

村民外出务工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以广东、山东、浙江、北京等地为主,工种较为多样。在村男劳动力也在附近做工,以建筑行业居多,砖厂、建筑队、装修队等。

第13小组是重点考察的自然村,也是全村整体情况的缩影。该组是单姓自然村,共194人,耕地264.84亩,人均1.37亩。在本村18个村民小组中,该组并无特殊之处,无任何企业,外出务工84人,占劳动力总数129人的65%。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或本地务工收入,农业收入在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中比例达70%以上。

二、土地经营现状

本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每五年根据人口变化调整一次。尽管中央在1998年提出农村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2007年又提出长期不变,但本村保持了每五年一调整的惯例。因为土地是当地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村民普遍认可定期调整的土地政策。

就第13组来说,全组264.84亩耕地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围村地19.02亩,树林地12.74亩,一等地233.1亩,二等地150.5亩。围村地即村前村后的少量耕地,属于村民自留地,以前主要种菜,2004年后按照政策要求改种杨树。树林地原是耕地,因土质较差,和自留地一样在2004年改种杨树。一等地和二等地都属于基本农田,土壤肥力较好,作物产量较高。

本村村民外出务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土地流转也开始较早。13组的土地流转开始于上世纪末,目前流转比例高,全组耕地264.84亩,流转111亩,流转比例到达42%。全组共44户,实际种地农户24户。从流转对象看,主要是组内流转,村外流转只有19亩,占流转面积的17%,且均系亲戚。目前,尚无企业等在本村或本组流转土地。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土地流转价格采用实物地租形式,300斤小麦,约合270元。近十年来,土地流转价格一直没有变化。因为国家各项惠农补贴都是以户口为依据发给名义上的土地承包者,实际耕种者无法直接获益,反而要应对因农资价格上涨等导致种地成本上涨,租金上涨空间不大。

就土地经营规模看,本村目前的经营规模不大,全村最大经营规模不到50亩。13组最大的种植大户家经营面积达到30亩,最少的只有1亩。

三、农业生产概况

本村有2家养猪场,3家养鸡场,规模不大,产品多供应本地,经济效益有限,最大经营产值12万元。本地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还是传统种植业,本文将重点分析种植业生产现状。

1、种植结构

本村当前种植作物是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并种植少量的甘薯、油菜等。地理气候决定,本地可以一年两熟,一般秋季种植冬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秋粮作物。这一种植结构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也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邓州市是国家产粮大县并建有部级粮食储备库。

本地的种植结构曾经也发生过变化。上世纪末,政府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当年都曾大面积种植。政府甚至不顾实际条件要求村民种苹果树,结果没有一棵成才挂果,不久都恢复为大田作物。2000年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对种植结构也产生重要影响,村民纷纷放弃烟叶、辣椒等劳动投入较高的作物,改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以种粮为主的种植结构更加稳固。

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在种植结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大户更倾向于种植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懒庄稼”,如小麦、大豆,以获得规模效益。玉米和花生在收获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而农忙时节,各家都忙于自家生产,大户不能以较低价格获得雇工,无法及时收获。

2、投入情况

具体见表1。

各家的具体投入情况略有差异,这是根据多家农户调查所得平均水平。各家在选取化肥、农药、种子时常根据自己经验或者亲友推荐购买,电视广告也逐渐成为村民选择的重要参考。近两年,农户通过村委会购买小麦种子,质量较高,发生旱灾,购买的种子普遍比农户自留种子更加耐寒,长势良好。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大多数农活可以由机器实现,机械成本在总投入成本中占有较高比重,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30%和24%。目前耗费劳力较多的是花生和玉米的收获、喷施农药等少数生产环节。

3、作物产量及收益

表2所列产量和价格是根据农户平均水平得出。农户在选取秋粮作物种植结构时除要考虑收入外,还需考虑家庭劳动力状况。从经济收益看,种植花生要比玉米和黄豆效益高,但是花生收获仍需手工进行,每亩需要单个劳动力投入10天,因此各家种植面积大多在1亩到3亩之间,再多无法及时收获,种植大户也不例外。

照此计算,第13组一个四口之家,耕地(除去自留地和树林地)4.8亩,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全年务农收入约可达4218.7元。加上农业补贴每亩92元(粮食补贴14元,农资综合直补78元),农业收入共计4660元。

4、化肥使用

L村从农家肥到现代化肥过渡较早,九十年代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农家肥。各种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略有差异,详见表3。

各家因为选购化肥的品牌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上述化肥单价为均价。从使用量上看,小麦的化肥使用量最高,玉米次之,其他作物较少;从使用化肥的种类上看,主要是氮肥和复合肥,缺少微量元素,长期使用必然导致土壤板结。调查发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民对此也有些担忧。

5、灌溉设施

村里共有机井45眼,2009年大旱,政府拨专款又打了10眼,村主任称仍无法满足需要。以13组为例,264亩耕地,只有5口井,平均每口井灌溉面积53亩,遇到旱灾时无法满足需要。九十年代,村里曾经兴修水利,在地下铺设灌溉管道,但因设计不够合理和管理不善,使用效果不好,被村民弃用。

L村目前的灌溉方式是村民自购灌溉设备抽水。灌溉设备也不断更新,经历了带式水泵,轴式水泵,电机水泵几个阶段。目前以电机泵为主,农户需要购买水泵、电线、塑料水管,花费千元左右。灌溉时,农户从家里接电线到水井边,用塑料卷管将水送到自己田地。灌溉成本,每亩大约需要10元左右。

由于这种电机水泵价格相对便宜,使用方便,购买者较多。13组实际种地的24户中有9户购买有水泵,自给率达到37.5%,另还有几户有购买意愿。

四、农业革命

黄宗智认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产出或产值的提高。这是真正的发展,摆脱“过密化”的发展。在近三十年中,农业劳均产值达到年均5%的增长率,总共上升了不止5倍,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农业革命”,因其不同于西方模式,可称之为“隐性农业革命”。

在所调查的村庄,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黄宗智所称的“隐性农业革命”。得益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以13组为例,全组共194人,劳动力129人,外出务工84人,实际务农人数43人,人均耕作面积5.6亩。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是化肥和农药,小麦和玉米的化肥使用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42%和54%。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

五、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新近的两位农业部长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显然,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机械化,需要科技支撑,同时也需要公共服务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并不能直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变量,应当予以重视。

1、机械化

几十年来,农业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主产区的主要生产环节都可以由机器完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可以节约劳动力,将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生产价值更高的工商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产值;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可以克服传统手工劳作监督成本高的弊端,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目前,应当继续坚持农机下乡等政策,推动农业机械的更新;加强农业机械研发,使农业机械更加适合农民需求。若能实现花生、玉米收获方式的机械化,将进一步节省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2、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正在逐年提高,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就L村的调查结果看,农业科技的作用目前只体现在种子选购和化肥、农药使用方面,而且依然带有很大盲目性,提高科技作用的空间非常广阔。比如,可以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尝试和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建立病虫害防治体系等。如果没有科技力量的投入,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当前水平,难以有更大提高,甚至会因为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3、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往往难以由单独农户或者村民合作提供,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涉农生产性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技、信息、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农业旱涝保收。良好的水利建设也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否则,经营大户限于灌溉不便无法进行大规模经营。另外,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依靠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进行示范。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保险方面,政策要更加优惠和便捷,为农户生产解决后顾之忧。L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成本高,风险高。在科技、信息化、农业保险等服务方面,更是一片空白,需要尽快完善。

4、机制创新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营方式。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要发展规模经营必须要进行土地流转。因此要为土地流转提供制度平台和政策规范。土地规模经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组织、企业、经营大户等。但是规模经营并不能显著改善农业经营状况,需要前面三个因素的支持。没有公共服务的完善和科技力量的投入,大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和普通农户不会有本质区别,而且在田间管理等方面小户更胜一筹,更加精细,单产可能高于经营大户。当发生旱灾时,小户可以迅速将自己农田灌溉一遍到多遍,而大户因为农业生产剩余的有限性不能雇佣工人进行灌溉,因此只能灌溉很少的一部分。因此经营机制的创新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能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状况。

正如黄宗智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正面临着新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快速增长的城镇化、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他主张在小家庭农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值,使农业本身能够为务农人员提供充分就业就会和小康的生活水平,缓解三农问题。显然,黄的分析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有意义的结论,小家庭农场将是今后长时期的基本经营方式。同时,仍然需要国家在推动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方面给予扶持,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质进展。

(注: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院“2011年寒假百村观察”项目。)

【参考文献】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法律出版社,2010.

粮食生产现状篇2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对策;四川富顺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23-02

富顺县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中稻―再生稻”和“高粱―再生高粱”产业是该县优势特色产业。当前,富顺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品质,确保全省粮食大县的重要地位。

1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

1.1 基本情况

富顺县位于沱江下游,四川盆地的南部,全县面积13.33万hm2,总人口109.02万人,农业人口82.79万人,占总人口的75.94%;耕地面积5.07万hm2,其中水田3.28万hm2、旱地1.58万hm2,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富顺再生稻”获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1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栽面积7.06万hm2,粮食总产量达50万t,创行政区划后历史新高。

富顺再生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到长足发展,常年再生稻蓄留面积3万hm2以上,2015年再生稻实现有收面积2.91万hm2,平均产量2 587.5 kg/hm2,总产量7.52万t。目前该县再生稻面积已占四川全省10%左右,产量占全省的12.5%,是全国年总量最早超过5万t的再生稻生产大县。

富顺县再生高粱从2002年开始进行引种试验示范,已摸索形成了较完善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到2009年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15年全县高粱+再生高粱推广面积已达3万hm2,两季高粱总产达5万t。目前,“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已成为富顺农业的两大特色粮食产业,享誉省内外。

1.2 主要问题

1.2.1 基层政府和部门对发展粮食生产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镇乡主要领导、村社干部存在“重特色产业、轻粮食生产”的现象,在组织领导、宣传动员、思想发动、项目规划、政策落实等方面有观念偏差、力度不够、措施不强。

1.2.2 农业生产成本急剧升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尽管中央、地方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托底,加大补贴力度,但粮食生产的费用多年高企,导致粮食价格的上升幅度远低于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幅,散户种粮效益极其低下,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资金投入力度。在投入的结构上,农民注重短期利益,对农药、化肥、种子、化肥等农资硬性投入增加,但对长期养地投入如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往往投入欠缺,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降低,粮食生产环节粗放,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1.2.3 粮食主栽品种不突出、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效应。目前,粮食作物种子市场充分放开,种子经营者不断推出新品种,市场上种子品牌过多、过乱,富顺县农资市场上水稻品种170余个,玉米品种160余个,导致粮食作物主栽品种不显著、市场监管难度大。同时,基层农技部门对本区域内的品种缺乏规划和指导,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多个品种同时种植,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标准化欠缺,又影响订单收购。

1.2.4 粮食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严重滞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龙头带动能力弱。稻、玉、麦、薯类生产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适当的利润。而富顺县地处川南丘陵区,人多地少、丘区面积大,在粮食生产方式上以传统单独分散种植为主。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建设,但传统耕作和分散种植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难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加工业发展。富顺县有15家粮食加工企业,由于产业链条不足,产品以初次产品为主,综合经济效益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未能充分发挥。

1.2.5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足,生产条件、农耕设施亟待改造提升。富顺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春早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降雨集中,多连晴高温,常有春、夏旱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多雨。洪灾主要以秋季为多,暴雨、连日暴雨或连绵秋雨形成雨洪灾害。同时,富顺县全境均属沱江水系,沱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河流纵横,有大小溪河327条。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在26个乡镇,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工程已运行几十年,年久失修,完好程度仅43%,渠道多为土渠,渗漏严重,农业用水浪费现象较严重,亟待整治维修和改扩建。且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分布不均、已有渠道风化严重、护坡普遍老损,渠段垮塌、淤积现象突出;山坪塘、蓄水池等塘堰设施淤积、垮塌、渗漏严重,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蓄引提水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全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壮大。灌溉方式落后,目前基本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较少,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坡耕地由于成块面积小,无灌溉设施,目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冬干、春旱连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各级干部群众急盼政府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1-2]。

1.2.6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不能适时到位。当前,富顺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许多技术人员兼职较多,加之基层政府行政人员严重缺编、事业人员被挤占现象突出,真正服务于粮食生产的技术人员大大减少;村两委没有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无法直接与种植户见面,基层农技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农技推广服务弱化。

2 保障和提高富顺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立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以提高耕地质量,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在稳定面积基础上努力增加粮食产量。5年内富顺县粮食单产水平力争每年提高75 kg/hm2,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50万t以上。

2.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完善

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增加投入,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多元、合理布局、综合配套、集中连片、保护生态、建管并重的建设思路,坚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联动,工程、技术和政策措施结合,以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配套建设为重点,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3-4]。

2.2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以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县、规模化设施灌溉、灌区改造等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节水灌溉能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科学编制治理规划,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发行、国开行等金融资金投入,实行全域覆盖、分步实施、区域治理、规模开发,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坚持用地养地结合,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占补管理,强化地力监测和培育,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和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2.3 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为契机,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激活土地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户转场、场建社、社升企、企成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农业经营主体梯度提升发展机制,构建多元并存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六有型”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土地股份等新型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优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4 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选拔聘任村级“四员合一”(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农药协管员、农业信息员)队伍,落实补贴、奖励经费。全面推行“包村联户”工作机制,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同时要在村班子成员中明确一名兼职的村级农技员,并落实一定的工资报酬,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具体问题。

2.5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坚持“绿色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导向,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重点,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着力点,按照粮食种类、结构、路径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大力提高种粮效益。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体,以部、省、市三级粮食绿色增产攻关示范片,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围绕“三推三节五化”,综合实施粮食生产新型主体培育、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创新、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量高效利用、农作物耕作制度创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专用品牌建设等推进措施,加快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新型创业农民,积极组织开展高产攻关、高产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推广活动,在农民身边树典型、建样板,辐射带动全县大面积平衡增产增收。

2.6 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推动专用品牌粮食发展,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绿色增产增效。鼓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高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区域内“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示范带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品质提升。二是以开甑香、巧媳妇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扶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重点,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品牌运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

2.7 健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和完善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符合富顺县实际的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建立部门信息协作机制,探索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加强粮情监测预警和统计分析,努力实现预警先兆,并及时向社会权威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

2.8 强化农资市场监管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制度的落实,坚持日常巡查制度,完善监管档案,做到监管有痕迹。全面落实高毒农药定点(专柜)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实施农业投入品监测抽查制度。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严查蔬菜、瓜果生产集中区禁限用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情况,坚决打击违规违法销售和使用高毒、禁用农药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相关要求,及时进行公开,强化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参考文献

[1] 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59-71.

[2] 熊伟,林而达,蒋金荷.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4):397-406.

[3] 黄季j,王晓兵,智华勇.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粮食生产现状篇3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提质提升,需要政府主导建立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完善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方面是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与农户的惜耕心态导致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分散的小农经济仍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流;另一方面双峰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相对落后,县委县政府虽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对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尽了很大努力,财政全额解决了农技干部的工资福利,使其能集中精力从事公益,但乡、村两级农技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网络尚不健全。同时,农技队伍面临着知识更新和年龄老化的问题,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需求。

2土地流转机制不畅,规模生产效益不高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双峰县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2011年,农村劳动力为54.47万人,外出务工就有26.70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9.02%;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至27.9万,比2011年增加了1.2万;其中90%以上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季节性短缺,耕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调查的6个村来看,村村有抛荒,少的为1.33hm2,多的超过3.33hm2。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受农户惜耕心态的影响,加上多年来未对抛荒的农户进行任何处罚,同时又缺乏政策引导,导致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以致规模效益低,少数地方出现“有田无人种”的现象。

3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由于社会整体物流水平、消费指数大幅提升,农资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大幅提高,种粮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导致“双改单”面积增长。数据显示,洪山、走马、甘棠三个乡镇的“一季稻”种植面积达80%以上,个别地方弃耕抛荒现象严重。近年来,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农药成本由2007年的30元/667m2上涨至2012年的80元/667m2,上涨幅度达167%;肥料成本由2007年的95元/667m2上涨至2012年的110元/667m2,约上涨了16%;而稻谷市场的收购价由2007年的1.5元⁄kg上涨至2012年的2.5元⁄kg,涨幅约为67%,远不及农药的涨幅,致使种粮效益越来越低。而且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工资大幅提升,由2007年的50元/天涨到2012年的100~150元/天,涨幅达100%~200%,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据调查,一个劳动力2012年耕种667m2的水稻成本为:种子50元,农膜等育秧费50元,农药80元,肥料115元,机耕费130元,插秧人工费150元,治虫人工费30元,机收费130元,除人工管理费外的成本为735元/667m2。假如一个劳动力在家耕种6670m2的水稻,正常年景下,早稻产量约400kg⁄667m2,晚稻产量约500kg⁄667m2,按市场价早稻2.4元⁄kg、晚稻2.6元⁄kg计算,耕种6670m2水稻的收益为7900元,辛辛苦苦耕种一年的收入仅相当于外出务工3个月左右的收入。因此,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也无力种好田。

4粮食产品质量差,产业化程度低

种子经营权放开后,全县种子批发商多达数十家,推广的品种上百个。由于品种杂、乱、多,农户自由分散种植,难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几品,导致产品质量差,产业化程度低,高档品种较少。目前,全县只有“卓越”和“餐餐香”两大品牌,品牌优势不强。

5双峰县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

5.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落实和完善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县、乡镇到村各级主管或干部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奖罚分明,杜绝弃耕抛荒和乱占滥用耕地现象。二是加强水利建设。切实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设施和灌排泵站更新的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快恢复损毁设施,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和偷盗行为。三是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倡增施有机肥,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品质,提高粮食商品竞争力。

5.2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要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农村,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建立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乡镇农技站为辅助,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协会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县农技推广中心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主导和骨干作用;二是大力加强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保障每个乡镇有6~8名助理农艺师以上职称的专职农技干部,每个村要配备一名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农技员,县乡财政要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农技人员的待遇;三是建立农业服务技术责任制,乡村两级农技员要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巡回服务,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防止重大病虫害发生,对出现重大病虫害未及时上报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该区域农技人员的责任;四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对种粮大户进行农业技术承包。

5.3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

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耕地抛荒和“双改单”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一是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每个乡镇要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几个专业合作社,在农业补贴、优惠贷款、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县政府每年要评选一批种粮大户、生产标兵,予以表彰。但需要注意以下3点:

(1)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由于受到劳动力数量少、管理水平低、农时紧等多方面的限制,土地集中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在13.3hm2以下比较合适。

(2)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要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他们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以当地村干部或种粮能手为主体,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并通过现金或粮食的方式分红,投入工时的农民还可获得工资性收入。由于农民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与合作社的关系更加紧密,而且又有农民参与投工投劳,因此合作社的规模可以比一般种粮大户大,达到20~66.7hm2的面积。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加工企业需要,实行订单生产,达到一村一品,生产高档专用品种,打造专业品牌,提高粮食生产收益。

(3)龙头企业是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县委县政府要从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其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分享更多加工销售收益。二是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不能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切实保护农民权益,严禁改变耕地用途。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中介服务组织,配备专职服务人员,制订详细规则,规范流转行为,减少土地流转谈判签约的时间和成本。

5.4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粮食生产是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行业。为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一是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使粮食价格的增长能和农资价格的增长及整个社会工资的增长同步,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二是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让以粮食为主的双峰县在农业方面获得合理利润;三是增加农业补贴资金,新增的补贴要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四是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提高农机普及程度,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五是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5.5平抑农资价格,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要完善农资市场,加强农资市场监督管理。一是平抑农资价格,国家要启动农资价格干预机制,限制农资价格的无序上涨,可对农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保障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同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二是加大打击假农药、假化肥力度,农业、工商、质监、物价、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大力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劣农资,严格监控农资价格,防止哄抬物价和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粮食生产现状篇4

关键词 粮食;生产;发展;思考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信阳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惠农、兴粮、富民”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并屡创新高,出现了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好形势。

一、五年来信阳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

2007年信阳市粮食再获丰收,总产达到550.69万吨,较上年增加40.55万吨,增长7.9%;从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粮食总产跨越300、400、500、550万吨四个台阶。与2003年相比总产量净增264.68万吨,增长了92.5%,年均增速达到17.8%。与同期GDP的年均13.6%增速相比,高出4.2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四个粮食丰收年的年均3.9%、10.1%增长水平。2007年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1.1%和全省10.5%;全市人均粮食拥有量为689.6公斤,较全国、全省人均水平分别高于81.7%、29.7%。

信阳是个人口大市,稳定的粮食生产为信阳经济社会又好快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信阳人口粮消费量为190 万吨左右,饲料用粮为180万吨左右,可供出售的粮食约为 180万吨。信阳粮食生产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并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五年来信阳粮食生产的特点

1.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五年来,粮食总产年均保持了17.8%的增幅,是信阳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的最好时期。五年来农业生产经受住了干旱洪涝灾害的考验,粮食生产年年丰产丰收,改变了多年来的粮食生产“丰收-减产”的格局。

2.粮食生产均衡发展。秋粮生产占全市粮食总量70%以上,近几年,夏粮生产得到重视,夏秋粮连年丰收。2007年,夏粮总产达136.04万吨,较2003年翻番,年均增幅达20.2%,比同期的秋粮年均增幅高3.1个百分点。

3.夏粮比重上升。2007年夏粮、秋粮产量的比例为24.7:75.3,夏粮比重比2003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

4.年度间粮食生产不均衡。从2003年到2007年,粮食产量较上年增长分别为-25%、38.8%、6.9%、20.2%和7.9%。增幅最高的是04年,主要原因是上年农业生产遭受大灾,粮食生产大幅减产,有其不可比性。,06年粮食增长20.2%,主要原因是在全市范围推广优质超级稻,粮食产量增幅较高。由于粮食生产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粮食生产年度间有波动是正常的,保持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任务是艰巨的。

三、五年来信阳粮食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因素分析

五年间,信阳市粮食生产以年均17、8%的高速持续增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1.市三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多年来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深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信阳是农业大市,各级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农业。近3年来,信阳市涉农支出累计达到521621万元。2007年涉农支出300159万元,增加对农民的惠农补贴达到11项,各级财政实际落实惠农补贴53301万元,比上年增加15649万元,较上年增长41.6,远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

3.加强粮食优质品种推广。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水稻和小麦的优良品种全面推广。2007年,信阳种植的优质超级稻300多万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50%左右,杂交水稻率达到100%;信阳“弱筋”软质专用小麦推广面积达到250多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近60%。在大力优化粮食品质结构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基本上实现了优势区域种植,规模发展。

4.粮食价格稳中有升,效益提高。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食积极性,大宗粮食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粮食价格稳中有升,粮食价格在高位运行,粮食的比较效益逐步提高,广大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增加。

四、信阳粮食生产再增加30亿斤的可行性

1.有多年来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深化,尤其是今年国家实行对信阳水稻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2007年全市水稻平均单产594公斤,其中,优质超级稻30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700公斤左右,若全部推广优质超级稻种植,秋粮则可增产7亿多斤。小麦主产区在黄淮海平原,小麦单产与全省相比有较大差距,增产潜力较大。2007年,信阳小麦生产面积达到436多万亩,小麦平均单产295公斤,若加大投入、使用高产品种,小麦平均单产有望提高100公斤,夏粮则可增产8.6亿斤,仅通过提高单产一年就可增产15亿多斤。

3.在1187万亩可耕地资源中,开发增加100万亩优质超级水稻,水稻则可增加14亿多斤,如果再种上一部分夏粮,再加上通过提高单产增加的15多亿斤粮食,一年就可增产粮食近30亿斤。

五、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的思考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目前,国际市场粮价飞涨,国内粮价居高不下,国际上已有人断言粮价告别低价时代。信阳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粮食生产既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着广大农民收入增加。因此,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

1.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和深化政策支农力度,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年粮食产量达到60亿公斤目标,把粮食生产作为建设农业强市的第一基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惠农、兴粮、富民”政策和措施,提高惠农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做到谁种田谁受益,使种田者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上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在干部提拔任用上要全面考察其政绩,让县、乡镇的基层领导干部有精力、无后顾之忧的大抓粮食生产。

2.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把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农业强市的第一工程,坚决贯彻今年3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将各种补助资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时尽快落实到位,切实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水利设施,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真正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排涝能力,防止农村水利和技术服务的完全市场化。因为水利和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将使得农民无力承担。政府应该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以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向农民提供服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3.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各级政府应对农技部门开展的新品种、新技术等示范和推广给予重点扶持,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大力支持农业科研部门研究开发适应自然气候条件的各种粮食新品种,加大对夏粮优良品种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小杂粮种植,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改善粮食产品品质。要在政策上探索和总结推广一些对农业科技人员为性基层服务的激励机制和有偿服务机制,调动他们推广良种良法的积极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只能依靠科技进步。五年来,大力推广超级稻和优质小麦品种,粮食产量年年上新台阶。

4.坚决落实保护耕地政策,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土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之本,耕地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信阳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有限,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珍惜有限的耕地资源,切实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防止土壤污染,避免和减少耕地退化。

5.有效控制农资价格继续过快上涨。今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已经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成为减少农民收入和影响粮食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密切关注农资价格的变化并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粮食生产现状篇5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确保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和《云南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云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云南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曲靖市粮食应急预案》等文件,制定本预案。

(二)等级划分

本预案所称粮食应急状态,是指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其他原因,引起县内粮食供应关系突变,在较大区域内出现群众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粮食市场急剧波动的状况。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县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粮食生产和流通全面负责,本预案规定的粮食应急状态分为两级。

1、县级: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及主要乡(镇)出现粮食应急状态,县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按照县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2、县人民政府认为超过县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按照市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时,由县级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报请市级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进行调控。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粮食应急状态下,对原粮及成品粮(含食用油,下同)采购、调拨、加工、运输、供应和进出口等方面的应对工作。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粮食工作领导负责制的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行动,局部服从整体,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当出现区域性粮食供求紧张时,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责任,采取应急措施稳定市场,确保社会稳定。

2、科学检测、预防为主。要有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加强对粮食市场跟踪监测,出现前兆及时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防患于未然。

3、反应及时、处置果断。出现粮食应急状态要立即作出反应,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快速果断,取得实效。坚持职责明确、配合密切、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纪律严明、规范有序、有效运转。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

总指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

副总指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粮食局主要负责人。

成员:县发改局、经济局、粮食局、公安局、财政局、农业局、交通局、工商局、统计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商务局、县委宣传部、农业发展银行__县支行等部门负责人。

(二)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职责

1、掌握粮食市场形势,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启动或终止实施应急措施的建议,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2、根据县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本县粮食应急预案。各成员单位要向县粮食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县级粮食应急状态及应急处理情况。没有达到预期调控效果或应急状态升级,即时申请市粮食应急指挥部进行调控。

3、组织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成员按照职责配合实施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令。对各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应急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4、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并根据需要向驻地部队通报有关情况。

5、完成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及其职责

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成员由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派员和县粮食局相关领导组成。办公室承担以下职责:

1、根据应急状态下县内粮食市场动态,向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提出相应的行动建议。

2、根据县人民政府和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指示,协调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县直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3、综合应急工作情况,起草有关文件和简报。

4、协助有关部门核定实施本预案应急行动的各项费用开支,提出对实施单位和个人的奖惩意见。

5、完成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县粮食局负责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做好粮食市场调控和供应工作,完 善县级储备粮的管理和动用机制,及时提出动用县级储备粮的建议,负责县级储备粮动用计划的执行。

2、县发改委负责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必要时采取相关价格干预措施。

3、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粮食供应场所的治安秩序,保证道路交通运输通畅,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4、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应急动用县级储备粮发生的价差、贷款利息和费用开支,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5、县经济局、县交通局根据粮食应急工作的需要,负责及时安排落实应急粮食的交通运输。

6、县农业局根据全县粮食生产及市场供求情况,负责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7、县工商局负责粮食市场以及流通环节的监管,依法打击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8、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对粮食加工环节和粮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严肃查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

9、县统计局负责监测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粮食生产、粮食批发、零售、粮油价格变动及粮食消费情况。

10、县委宣传部负责制定县粮食应急新闻预案,负责组织相关新闻,正确引导舆论。

11、农业发展银行__县支行负责落实采购、加工、调运、供应应急粮食所需贷款。

12、其他有关部门在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三、监测

(一)市场监测

县发改局及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全县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县内粮食市场供应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报告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为制定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及粮食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分析,并按照市级有关部门要求及时报送市场监测情况。特别要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监测,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上报。

(二)应急报告

县发展改革局、县粮食局建立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应急报告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向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1、发生洪水、地震以及其他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

2、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公众恐慌,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

3、其他引发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

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和指挥辖区内的粮食应急工作,制定应急措施,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完成各项应急任务。

四、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程序

出现粮食市场异常波动时,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应立即进行研究分析,指导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市场。

确认出现粮食应急状态时,由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报县政府批准后,启动本应急预案,对应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向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应急粮源动用按照动用当地商品周转库存、县级储备粮、市级储备粮、省级储备粮、向国家申报动用中央储备粮的顺序进行。需动用当地商品周转库存粮或动用县储备粮时由县人民政府决定。如动用县级储备粮仍不能满足应急供应,确需动用市级储备粮的,由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按照应急响应程序组织实施。

(二)应急响应

1、出现粮食应急状态时,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必须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在接到有关信息报告后,立即向县人民政府上报有关情况(最迟不超过4个小时),请示启动本预案,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应急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必须24小时值班,及时纪录并反映有关情况。向县人民政府请示启动本预案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动用县级储备粮的品种、数量、质量、库存成本、销售价格。

(2)动用县级储备粮的资金安排、补贴来源。

(3)动用县级储备粮的使用安排和运输保障,如实物调拨、加工供应、市场销售、低价供给或无偿发放,以及保障运输的具体措施等。

(4)其他配套措施。

2、县人民政府批准启动本预案后,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本单位的职责,迅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1)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要随时掌握粮食应急状态发展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做好应急行动部署。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单位)通报情况。必要时,报经县人民政府和新闻主管部门同意,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统一相关新闻,正确引导粮食生产、供求和消费,缓解社会紧张心理。

(2)根据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的安排,县粮食局负责县级储备粮动用计划的执行,具体落实粮食出库地点,及时拟定上报重点运输计划,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将粮食调拨到位,并将有关落实情况分别报送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

(3)在粮食应急状态下,当县内可能出现粮食供不应求时,可由县政府报请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批准后,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安排粮食调入。

(4)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依法统一紧急征用粮食经营者的粮食、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并给予合理补偿。有关单位及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必要时在重点乡镇(如丹凤镇等)对粮食实行统一发放,分配和定量销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三)应急终止

粮食应急状态消除后,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向县政府提出终止实施粮食应急预案的建议,经批准后,及时终止实施应急措施,恢复正常秩序。

五、应急保障

(一)粮食储备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云南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云南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要求,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保持相应的县级储备规模,增强对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1、为应对粮食应急状态,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储备粮的有关规定,加强和充实粮食储备。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应对粮食应急状态的需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掌握必要的应急调控粮油。在丹凤镇等地的粮食储备库存中,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可满足应急供 应的成品粮。

2、所有粮食经营企业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云南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保持必要的粮食库存量,并承担县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义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经营企业库存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粮食应急保障系统

进入应急状态后,有关应急粮源的加工、运输及成品粮供应,由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组织实施。并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系统,确保粮食应急工作需要。

1、建立健全粮食应急加工网络。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粮食应急加工需要,由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掌握、联系,并扶持一些靠近粮源及重点销售地区、交通便利、设施较好且常年具备加工能力的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指定企业,承担应急粮食的加工任务。

2、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根据城镇居民、当地驻军和城乡救济的需要,完善粮食应急销售和发放网络,选择认定一些信誉好的粮食零售网点和军供网点、商场及其他粮食零售企业,委托其承担应急粮食供应任务。

3、建立粮食应急储运网络,做好应急粮食的调运准备。根据粮食储备、加工设施、供应网点布局,科学规划,提前确定好运输路线、储存地点、运输工具等,确保应急粮食运输。进入粮食应急状态后,对应急粮食要优先安排计划、优先运输,有关部门要确保应急粮食运输畅通。

4、县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指定的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随时掌握这些企业的动态。应急加工和供应指定企业名单,要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指定的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粮食的重点加工和供应。

5、建立粮食生产应急种子储备、供应网络。按照全县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情况,建立粮食应急种子储备、供应网络。进入粮食应急状态后,根据扩大粮食生产的需要,由县农业局掌握、联系粮食生产种子种源,并负责采取措施及时调供种子。

(三)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

县财政局要增加投入,加强丹凤等地的粮食加工、供应和储运等应急设施的建设、维护工作,确保应急工作的需要。

(四)通信保障

参与粮食应急工作的有关部门,要向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提供准确有效的通信联络方式,保证通信畅通。

(五)培训演练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粮食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并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演练,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日常业务管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保障各项应急措施的贯彻落实。

六、后期处置

(一)评估和改进

及时对应急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对应急预案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要研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预案。

(二)应急经费和清算

1、县财政局会同县有关部门,对应急动用县级储备粮、商品周转库存粮发生的价差、贷款利息和费用开支进行审核后,及时进行清算。

2、对应急动用的县级储备粮、商品周转库存粮占用的贷款,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__县支行会同县粮食局及时清算、回收贷款。

(三)应急能力恢复

根据应急状态下对粮食的需要和动用等情况,及时采取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收购或区外调入等措施,补充县级粮食储备及商业库存,恢复应对粮食应急状态的能力。

(四)奖励和处罚

1、对有下列突出表现的单位或个人,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1)出色完成应急任务的;

(2)对应急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3)及时提供应急粮食或节约经费开支,成绩显著的;

(4)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2、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1)不按照本预案规定和县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要求采取应急措施的;

(2)在粮食销售中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

(3)拒不执行粮食应急指令,指定加工企业和销售网点不接受粮食加工和供应任务的,不按照指定供应方式供应或擅自提价的;

(4)有特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应急工作中,失职、渎职的;

粮食生产现状篇6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石油一样,安全自给将是一个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无粮不稳”是千古以来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中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持续增长,粮食安全的近忧业已解除,但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然偏弱。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少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甚至出现了弃耕和撂荒现象。在全球化逐渐加深、 耕地持续减少和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中国目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状况究竟如何,未来发展趋势究竟怎样?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流后,留守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粮食生产主要劳动力能维持多久?如何看待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问题?

二、人口流动与粮食安全的现状

(一)人口流动现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出台政策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得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小的青年身上,其中流动率最高的是20―24岁之间的人口,流动率高达19.53%,其次是

25―29岁之间的人口,流动率为18.01%,而15―19岁之间的迁移人口位居第三,流动率为15.74%。由此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主要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同时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加大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投入和发展,这就使得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要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人口的流动以向东部地区集中为主。

(二)粮食安全现状。随着城镇化社会的发展,耕地数量的递减,农民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自耕自种的自足者,改变成购买粮食的消费者,对粮食的总体需求进一步加大。我国有2.1亿农民进城务工。这2.1亿人大多数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纯粹的消费者,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品粮”。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农产品消费的商品量。此外,一些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逐步退出粮食生产甚至农业生产领域,既降低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需求,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农民进城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消费的商品量将进一步增加。所有这些粮食消费情况的变化,都要求我们对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引起重视。

三、人口流动对主产区粮食安全影响的分析

粮食主产区是指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内蒙古、河南、河北、安徽、湖南、辽宁、江西13个省(区)。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2008年13个主产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共77472.41千公顷,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2.54%,2008年

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为36941.6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9.87%。主产区为我国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粮食供应,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按照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主要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化肥等。本文我们考察的四个常规投入是土地、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学肥料。王跃梅(2010)研究数据采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的分省数据,选取粮食13个主产区和6粮食主销区利用1978一2008数据,采用林毅夫(1992)应用的格里克斯(Gr11iches,1963) 得出常规变量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提出的生产函数方法来估计与验证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计算得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主产区产出弹性数据:土地变量为:0.236(0.075)、劳动力变量:0.393(0.0593)、农机械总动力变量:0.113(0.0566)、化肥变量:0.137(0.0274)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粮食生产现状篇7

关键词: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生物能源;粮食安全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U.S. dollar′s devaluation,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to grain price are analyzed from derivation elements that rise of prices of agricultural means of production, increaseof demands for substitutable biological sources of energy and floa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s for speculating and so on. Then, current situations of Chinese grain are reviewed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brought up such as spurring U.S. dollar′s appreciation, upgrading per unit area yield of grain, impro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ntribution rate to grain and paying main attention to fluctuation of futures prices of internal grain, which ensure safety of Chinese grain.

Key words:U.S. dollar′s devaluation; inflation; biological sources of energy; safety of grain

“粮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粮食的供应是否充足、稳定以及所有人是否都能获得满足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粮食。1972-1974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爆发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首次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修订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只有当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但是,自2005年2月至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了83%。伴随着高粮价,粮食危机正象瘟疫一样蔓延,约有37个国家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甚至出现了社会动荡,政府信誉正经受考验。2008年4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如果全球粮食大国不采取有力措施抑制粮价,发展中国家最近出现的“粮食骚乱”有可能进一步蔓延,粮食问题正在挑动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2008年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7.4%[1]。中国有13亿人口,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平稳增加,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约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由于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加深,我国粮食供求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关联度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政策稳定粮食价格,但是粮价的上涨幅度仍然很大。伴随着全球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扬,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次被人们高度重视。

一、美元贬值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包括种植面积、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粮食产销量、运输成本、金融环境、进出口状况、通货膨胀、国家政策因素等等,原因非常复杂。这里撇开其他因素,主要从美元贬值及其次生因素角度,讨论粮食价格的波动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此构建了图1。

1.按照汇率改革时8.11的汇率,到人民币兑美元破7,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达到13.69%左右。对于美国而言,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美国贸易逆差的改善。但是,美元的持续贬值为通货膨胀的国际转移打通了转移渠道。由于国际商品的交易多以美元计价,欧美等不缺粮食的输出国在使用美元进行粮食贸易结算时,必然抬高粮价,更引发包括世界粮食在内的国际商品价格飙升。美国成了美元贬值的最大受益国,2007年美国农场的纯利润达到870亿美元就是一个例子。美国次级贷危机的爆发,美元更可以光明正大地连续大幅度降息,美元持续贬值,美国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双赤字”得到了根本性的削减。

2.美元贬值直接导致了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前已述及,世界各国的粮食贸易主要使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收取的也是美元,并且由于美元是国际黄金市场的标价货币,美元的贬值直接导致了国际黄金价格的上涨,黄金价格的走势与石油走势趋同,全球石油价格上涨成为必然。2002-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已经上涨了4倍,2008年更是屡创新高,达到了13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石油价格的上涨引发农资价格(如机械成本、化肥、农药、灌溉等等)和国际粮食贸易运输成本的上涨,所有这些上涨因素最终都将被转嫁到粮食价格中得以消化。

3.伴随着石油价格的高企和环境保护需要,相对廉价的石油替代品——生物石油需求量大增。2006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由于担心石油安全,加上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拖累,将大力发展生物替代能源。美国2007年25%的玉米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预计2008年将达到30%-50%。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和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美国也是世界大豆生产第一大国,全国大豆种植面积2004年为3 044万公顷,占世界1/3,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2%。大量的玉米、大豆被用于生物石油制造,以替代石油高消费,打破了原来的粮食消费结构的相对平衡,是导致全球粮价上升的另一个派生原因。

4.历史经验表明,美元贬值时国际资本流出美国。由于美元贬值及次级贷危机导致了投资者重新进行投资组合,组合的基本方向是减少持有金融期货,进而投向商品期货。中美利率倒挂(国内利率为4.14%,美元利率是3%,二者相差114个基点),国际投机资本(“热钱”、“游资”)趁机大量流入国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内资本流动性过剩、增加了金融监控难度,也加大了国内金融风险。这些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国内后,投资方向无非就是股市、房地产、期货市场,鉴于近期国内楼市、股市的疲软表现,相当的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到国内期货市场成为必然,通过国内期货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的跨市操作也就顺理成章,2008年实际流入国内的热钱规模达到3 700亿美元就是一个例子[2]。

在国际市场上,粮油定价权基本掌握在期货市场手中,期货商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抬高中国粮油价格,大致逻辑是:全球粮食减产——全球粮食库存下降——对冲基金推高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走高——最终传导至现货市场,从而对国内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可以看出,不管美国是否刻意为之,通过美元分阶段、有步骤地贬值,美国正在缓解自身经济结构压力,并强化全球对美元的依赖程度,美元贬值正通过对石油、粮食等的国际炒作向外输出金融风险,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世界粮食价格的大涨,打破了原来世界粮食结构的相对平衡,进而威胁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粮食安全。

二、我国粮食供求的预测及现状

2020年中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对未来中国粮食的供求状况作出了预测[3]。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粮食余缺占需求的比重和占生产量的比重正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有人认为随着人口增长、肉食品需求增加和生物能源与生化产品加工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粮食需求大增,供给出现较大不足,预计2-5年后将出现严重的战略依赖;估计10年后将临近或超过25%的粮食战略安全高危线。

在耕地方面,2008年4月,国土资源部公布: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离确保全国耕地面积保持18亿亩的耕地“红线”仅一步之遥。由此可见,粮食缺口不断扩大、粮食需求继续增长、耕地面积却在持续下降,这就是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

三、对策建议

分析了美元贬值及其派生因素对世界粮价的影响,再结合我国粮食缺口、耕地数量等现状,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粮价和国内粮价的联动效应将不断增强,在美元持续贬值、全球通胀压力下,本轮粮价上涨明显具有全球性特征。况且,长期来看,在国际粮价、特别是米价持续走高的预期下,国内粮价将不可能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粮食安全更加需要密切关注。为此:

1.尽快敦促美元升值。由于美元贬值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所需的工业品价格大幅度上扬,工业品价格上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十分巨大[4] 。截至2008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17 566亿美元[5],假定这些外汇储备中70%为美元资产,相当于有总额为1.23万亿的美元储备,再假定每个月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为1%,那么每个月中国外汇储备的损失就是123亿美元。美元的快速贬值损害着世界经济,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尽快消除美元疲软状态、敦促美元升值刻不容缓。否则,与其被动等待美元贬值、缩水,不如主动适当减持一定比例的美元外汇储备,降低所持美元的机会成本,把这些美元储备汇兑损失转化为对国内农民的直接粮食补贴,积极出台惠农政策,防止农民失去种粮积极性,提高国内粮食自给率,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2.加大粮食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粮食贡献率,提高粮食单产。一国的粮食安全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国际市场,尤其对中国人口大国而言,我国粮食单产很低,科技对粮食贡献率只有48%左右[6],在耕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已逼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3.政府继续加大对粮食价格的跟踪监控,尤其是重点监控需要大量进口的粮食作物,如大豆和玉米,尽快采取行政调控措施,“奖入限出”,减少粮食出口,更严厉打击粮食走私,对外国际援助项目中尽量进行美元资金援助,减少粮食实物援助数量。

4.暂缓国内燃料乙醇战略,降低计划生产燃料乙醇总量,调整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品种,尽快改变以前因生产燃料乙醇而使得大量农用地转种玉米的状况,及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5.高度关注国内期货市场的粮食价格波动。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尽可能地挡住一部分热钱进入中国粮食期货市场,减轻宏观调控的压力,尤其重点关注对外依赖度较高、需大量进口的玉米和大豆品种,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切实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gov.cn/tjfx/jdfx/t20080512_402479287.htm[EB/OL].

[2] 桂衍民.3700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N].证券时报,2008-06-10(7).

[3] 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4.

[4] 李刚,朱龙杰.对今后几年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因素分析、研究与模型(摘要)[EB/OL].chinagrain.gov.cn/n16/n1092/n315206/n2095791/n2095845/2117347.html.

[5] 中国经济网. 中国外汇储备超过G7总和[EB/OL].cew.org.cn/news/20080603/52148.shtml.

粮食生产现状篇8

一、评价指标

进行粮食安全评价,首先要选择确能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评价指标,因而选择科学、合理指标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粮食安全评价与预警的基础和前提。依据粮食安全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参照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评价口径,我们主要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预警指标。

1.粮食生产波动指数

它是衡量粮食生产是否稳定的指标,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及食物能量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粮食生产波动指数为:V=((Yt-Yt’)/Yt’)×100%,式中Yt为第t的实际产量;Yt’为第t年的趋势粮食产量。

2.产需差率

产需差率反映国内粮食生产总量满足粮食总需求的程度。因为粮食国内生产总量主要决定于粮食生产能力,因此该指标是反映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均粮食播种面积

反映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约束作用的指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TA/TM×100%。式中TA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TM为总人口数。

4.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反映农田基础建设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有效灌溉面积比重=EA/TP×100%,式中EA为有效灌溉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

5.播种面积受灾率

反映气象和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播种面积受灾率=AA/TP×100%,式中AA为受灾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

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投入的边际效益会逐步下降。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投入产出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7.粮食消费价格指数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综合反映了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支出,是直接反映粮食平衡状态的晴雨表。粮食消费价格指数=Pt/Pt-1×100%,式中Pt为第t期粮食市场价格;Pt-1为t-1期价格。

8.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为净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反映国家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贸依存度=(I-E)/X×100%。其中I为粮食进口量,E为粮食出口量,X为粮食总需求量。

9.国家粮食储备率

该指标是反映粮食供应安全状况最基本的指标,相对稳定的粮食价格是实现持续性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计算公式为:粮食储备率=SL/TC×100%,式中SL是上年末或当年初国家粮食总储备数量;TC是当年粮食消费总量。

10.人均粮食占有量

这一指标能直接、快捷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人均粮食占有量=TD/TM×100%,式中TD为年粮食总消耗量,TD=年口粮直接消费量+年均种子、饲料、工业消耗等粮食间接消耗总量;TM为总人口数。

11.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该指标反映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最低收入人群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提高粮食安全的水平。计算公式为:最低收入人群粮食保障水=TS’/TD’×100%,式中TD’指最低收入人群年粮食消费需求量;TS’是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总供应量。

二、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指标评价的方法虽有多种,但相比其他评价方法而言,“标准比值法”可以围绕着100%上下取值,能清晰地显示粮食安全的基本特性,同时可以保证各单项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既可以得出粮食安全的总体判断,又可以对各个指标的安全做出判断,避免总体水平掩盖个别指标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我们主要以“标准比值法”作为粮食安全的评价方法。

2.指标阈值确定

用“标准比值法”评价粮食安全程度,首先必须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的安全标准(阈值)和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根据粮食安全的内涵,各评价指标安全标准(阈值)及所占权重详见表1。

① 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当波动指数较大时,粮食安全水平降低。从我国粮食50年来的波动指数来看,以1953年数为基数,50年代平均波动指数为21.3%,60年代年均为-13.8%,70年代年均为-4.51%,80年代年均为3.73%,90年代年均为7.62%。对比各年代粮食安全形势,相比较而言,80年代较为平稳些。同时,考虑这一波动指数受上世纪50、60年代特殊因素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水分,因此以-2%~2%(即正负波动2%之内)作为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的目标值。

② 产需差率。据国家粮食局专家测算,中国在粮食生产、管理、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上的粮食总损失率为8%左右,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有不小的距离。综合考虑粮食损耗、消费、出口等需要,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粮食产需差率最低要达到5%以上。

③ 人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和粮食消费需求的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4年5年平均粮食亩产和居民人均年粮食消费量(直接和间接消费)分别为291.7kg和379.1kg。据此推算,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下,每人需要1.29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就可实现完全自给。考虑到耕地面积下降的必然趋势和粮食进口的可能性,满足粮食消费需求的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水平可适当下调。近5年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1.21亩,由于进口和库存的调节,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因此,从中长期看,要保证国内粮食供给安全,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最低安全线可定为1.2亩。

④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利用近5年人均口粮消费量,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人均所需有效耕地面积数量。目前,人均每年需要口粮消费200kg;据江苏、上海、山东、吉林、湖南等5个水利条件较好的省(市)推算,有效灌溉耕地亩产平均约为500kg,要满足全国居民口粮需求,按目前种植业生产结构及复种指数初步测算,需要有效灌溉面积9.69亿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54%。

⑤ 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年均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率在0.4左右,因此,可将农作物成灾警戒线定为40%。

⑥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根据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和资源环境短缺状况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达到60%以上的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对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故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期目标定为60%较为合适。

⑦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是一把两刃剑,因此,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标准应低于CPI涨幅或基本同步。正常年份CPI涨幅都在4%以内,而且1953以来年均粮食上涨率为4.37%,所以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目标值定为104%为宜。

⑧ 外贸依存度。按照《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的承诺,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证95%以上。因此,粮食的外贸依存度应控制在5%以下。

⑨ 国家粮食储备率。FAO把年消费量的17%~18%确定为最低储备安全线,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等因素,可适当提高粮食储备率。因此,我们把20%作为最低储备安全线。

⑩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历史的数据来看,如果我国连续几年人均粮食超过380kg,就会出现粮食过剩情况,如1983、1984年人均粮食分别为387、397kg,结果出现了建国来的第一次“卖粮难”现象;1990年人均粮食供给又达到了397kg,结果出现了第二次粮食过剩现象;1995~1999年人均了连续超过380kg,形成了多年连续性的粮食过剩问题。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380kg为最佳安全标准。

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由于目前我国贫困发生率3.4%。缺粮户比重不应高于这一比例。因此,笔者将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安全标准(理想值)定为97%。若超过此限度说明低收入阶层缺粮状况恶化。

3.计算方法

第一步:依据各三级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模型,求出各三级指标的标准值(xi);

第二步:三级指标安全程度计算。对照各三级指标的安全标准,求出各三级指标与安全标准的比值(ki)。其中,当指标属于越大越优型时,如产需差率、人均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国家粮食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则ki=yi=xi/ti(ti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标准);当指标属于越小越优型时,如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则ki=ti/xi;当指标属于越中越优时,如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则ki=1-|xi/ti|。

第三步:指数合成。我们采用线性加权法测算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E为粮食安全综合值;

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Wi=1,0

αij为第i类第j项指标权重系数,∑αij=1,0

Kij为第i类第j项指标安全指数值。

三、评价结果

运用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对1953、1962、1970、1978、199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等12个年份全国的粮食安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详见表2。从评价的结果来看:

1.总体上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在“基本安全”范围内,但距适度安全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评价的12个年份中,只有1953、1970、1990年三年的粮食安全综合程度大于100,其余都在100以下。其中,2003年粮食安全程度最低,只有60.95%。这主要与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有关。虽然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几年下发一号文件,粮食安全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1953年的水平。2006年我国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为77.69%,只有1953年的66.69%。

2.从结构上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程度较低

从主要评价年份的评价结果来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程度较低,年均分别为88.34%、89.40%,分别比年均综合安全指数低6.18、5.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流通安全程度较高,达到108.10%,比综合安全指数高出13.58个百分点,最高年份高出近50个百分点。消费安全程度最低年份为1962年,安全指数仅为70.69%,比年均水平低18.71个百分点。详见表3。

3.从各年间的比较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波动幅度大

粮食安全程度最高年份1990年的综合指数为189.98%,与粮食安全程度最低年份2003年相比,相差129.0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的安全程度虽然比2003、2004、2005年有所提高,其中比2003年高出16.74个百分点,但仍比1953、1962、1970、1978、1990、2000、2001、2002年分别低38.81、5.96、28.75、18.99、112.29、19.65、0.98、3.27个百分点。详见表3。

4.从各评价年份的二级指标看,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波动较大,消费安全呈稳步提高的态势

生产安全指数1953年为142.74%,到1990年增长到267.77%(事实上1998年的指数还要高,此处主要是讨论各评价年份。),相差125.03个百分点。到2003年降到最低点6.76%,跌幅达261.01个百分点,2004年后因政策效应,生产安全程度缓慢回升。由于生产安全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占粮食安全比重的50%,因此,生产安全的大幅度波动,直接导致粮食综合安全程度大幅度波动。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从1953年的116.50%上升到1990年的189.98%后,便一路下滑,到2003年跌至谷底。2004年之后,粮食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粮食综合安全程度也随之逐步提高。流通安全指数走势与生产安全指数走势基本雷同,只不过幅度没生产安全的大。流通安全指数从1953年的97.18%,逐步提高到2000年的147.05%,增长近50个百分点,之后下措,到2004年降到谷底,2005年后又逐步提升。消费安全一直成平稳提升态势。1953年消费安全综合指数为79.90%,1990年提升到97.56%后,绝大部分年度稳定在95.00%左右。详见图4。

5.从2006年的评价情况看,我国的粮食安全仍存在隐患

一是产需差率逆差较大。2006年我国粮食产需差率为-2.0%,与安全标准5.0%相差7个百分点。产需差率逆差较大,意味着粮食短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二是2006年我国的人均播种面积经采取严格控制耕地、加大复垦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恢复到1.2亩/人的最低警戒水平,但能否长期保持此水平值得担忧。三是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2006年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54%,安全程度为90%。四是粮食播种面积受灾率仍然很高。2006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受灾率为38.95%,仅比40%的最高警戒线低1.05个百分点。五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左右,与最低安全标准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六是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2006年我国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88.9%,安全程度为91.65%。

上一篇: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全民体育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