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9:38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阳;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人类从大自然长期索取各种资源能源,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就必须考虑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当代人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生态文明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现在与未来的对话。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问题的大背景下,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主题演变

(一)第一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09年的第一次生态文明会议是以“发展绿色经济——我们的共同责任”为主题,共同探讨生态文明。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共设生态城市论坛、科学家论坛、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经济企业界论坛4个专题论坛,分别围绕“生态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科技与创新——生态社会基石”、“教育和传媒——生态文明软实力”、“生态经济——绿色产业”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2、成果

会议发表的《贵阳共识》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观念和文化转变、产业转换、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关键,科技是基石,企业是主战场,教育是根本,传媒提供软实力支持。会议倡议,观念先行;密切合作;加大投入;知行合一;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企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教育和传媒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综合性和先导性作用;探索建立生态城市的评估和评价体系。

(二)第二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0年的生态会议是以“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为主题。此次会议的规模不断扩大——会议举办了主旨演讲和生态城市论坛、科学与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绿色行动论坛、国际传播论坛、生态文明与传媒行动论坛6个专题论坛,交流了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举办了NGO与政府、企业家圆桌会,以及生态城市规划案例讨论会。

2、成果

凝聚着与会者智慧的《2010贵阳共识》指出,要从当前的事情做起,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立即把凝聚的共识落实到行动上,让生态文明走进楼宇、走进社区、走进车间、走进田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脑海,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2010贵阳共识》呼吁,应采取坚实和有效的行动,减少个人和集体的碳足迹。这些行动包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等。

(三)第三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1年7月16日至17日,围绕“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在西南地区设施一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把海内外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聚集在这座美丽的山城,围绕生态畅所欲言。此次会议层次大幅提升,会议举办了科学论坛、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论坛、高新产业金融论坛、跨国公司论坛、城市规划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论坛、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论坛、共建低碳生态城市论坛、生态修复论坛等专题论坛。

2、成果

经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2011贵阳共识》提出三点重要倡议:一是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双赢。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三是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

(四)第四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2年7月26日到28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2012年,为使分论坛讨论的内容更加贴紧大会主题,论坛围绕“绿色经济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两方面设计四大分议题,分别为:“绿色转型与绿色就业”,“绿色农业与食品安全”,“生态城市与包容增长”,“生态文化与大众参与。论坛继续致力与社会各界决策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知识与经验,促进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抓住绿色经济转型的机遇,形成国际、地区和行业议程,以利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2、成果

会议在闭幕时正式通过《2012贵阳共识》。1200余名海内外与会嘉宾认为,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本质都是寻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会议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推进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一是把绿色转型作为促进增长的首要选择;二是把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环节;三是在加速绿色发展、绿色转型中推动民生改善;四是运用新的模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五是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

(五)第五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3年7月20日到22日,第五次会议在贵阳召开,年会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4000多位中外嘉宾参与探讨,议题涉及绿色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低碳转型、企业家战略、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碳汇、西部矿产开发、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能源危机、低碳技术、环境权益、生态城市规划、金融引领绿色生产力等议题。本届论坛密切结合贵州实际,设置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区经济等内容的讨论。

2、成果

《2013贵阳共识》,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要求,重点采取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加快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二是推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发展;三是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修复自然生态和治理环境;四是普及以生态为导向的价值取向。本届论坛把建设生态文明凝聚在四大支柱上:绿色经济、公平包容性社会、生态安全和环境治理、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价值体系。还希望把生态文明问题纳合国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全球议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

二、结束语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2

文/ 本刊编辑部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对于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

会议强调,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会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3

再过十天,就是2019年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全市9个县(市、区)的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及城建环保工委的同志聚在一起,总结回顾今年工作,谋划研讨明年工作思路,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刚才,祝维伟主任通报了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委今年工作情况和明年初步工作安排,我完全赞同。9个县(市、区)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交流了许多好的经验,提出了2019年的工作思路,同时对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听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大家在会上介绍的人大工作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以及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和想法,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要认真归纳梳理,好好研究,吸收到环资委工作及2019年工作思路中。

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大城建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18年,全市各级人大城建环保系统根据全市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际需要,依法履职,扎实作为,既较好贯彻党委决策部署,又符合全市人大城建环保工作大局,许多方面有特色、有亮点、有突破。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位高,全市人大城建环保系统贯彻党委决策部署坚决、有力。

全市人大城建环保系统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履行职权,很有针对性。市人大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意见,专门开展了市区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情况的调研;围绕市委打好“九场硬战”决策部署,打出蓝天保卫战工作的系列监督组合拳。各县(市、区)人大城建环保工委也同样。婺城区人大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视察、督查活动;金东区人大围绕美丽幸福金东建设,组织代表进行视察监督;兰溪市人大围绕全域旅游进行专项审议,并作出决议;东阳市人大围绕危旧房治理,开展了调研、视察、代表约见政府领导等活动;义乌市人大围绕都市区建设,开展了垃圾分类专题询问和明察暗访活动;永康市人大围绕优雅城市建设,组织开展了慢行系统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区停车场及泊位建设等多项视察;浦江县人大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开展了民宿、绗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等课题的调研;磐安县人大围绕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听取和审议了政府专项工作报告。

(二)上下联动、协同配合方法好,全市人大城建环保系统合心合力合拍。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省、市、区三级人大联动开展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有力增强了全社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意识,推动了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突出问题的解决。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大多数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落实了环境报告制度,义乌市6个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审查,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地方性法规制定过程中,各县(市、区)人大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做好法规草案的意见征求和收集等工作,为推进我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作出了积极努力。

(三)勇于探索、注重创新效果佳,全市人大城建环保工作亮点纷呈。

全市人大城建环保系统强化使命担当,在完善监督方式方法、提高监督实效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市人大在市区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情况专题调研活动中,打破以往大主任各自负责调研课题的传统做法,由五位大主任分别带队,组成五个组分头赴基层调研、分头赴外地学习考察、分头听取市领导意见,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一份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永康市人大改进视察方式方法,实行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相结合,推行清单式审议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监督实效。东阳市人大在危旧房治理改造工作中尝试了代表约见市政府领导的做法,进一步畅通了沟通渠道。浦江县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人大作用进一步发挥。义乌市人大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暨固体废物污染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取得了良好成效。兰溪市、磐安县人大对政府部门开展工作评议,进一步强化了政府部门的工作监督力度。婺城区人大重视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推动了具体问题的解决。金东区人大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积极开展小微课题的调研。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照党和人民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大城建环保工作的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勤勉履职、开拓创新。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大城建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新要求。一方面,中央和省、市委对人大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原则、思路举措、重点任务;栗战书委员长就如何贯彻总书记重要思想,要求全国各级人大把握好“三个紧扣”,即紧紧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紧紧扣在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上,紧紧扣在厉行法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上。省委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地方人大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领域,加强立法和执法检查,为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市委作出了“九场硬战”的决策部署,要求各级人大积极跟进、加强监督。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诉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级人大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化解民忧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设区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后,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立法任务集中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领域。虽然县(市、区)人大没有地方立法权,但有配合市人大做好地方立法的任务和要求。这些都对我们从事人大城建环保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深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和人大业务的学习,更加科学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职权,更加精准把握人大城建环保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在改革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努力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人大具体工作中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中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的历史性盛会,实现了“四个第一”和形成了“一个标志性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党中央决定召开,是第一次;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性文件,是第一次;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第一次。会议最大亮点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从事人大城建环保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并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得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之中,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总体布局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概括起来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作为从事人大城建环保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牢牢把握人大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脚点。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八个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习近平总书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着力构建的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即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

(三)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工作报告、专题询问、质询等监督形式,督促有关方面认真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抓紧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责任底线,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要依法推动企业主动承担全面履行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落实污染者必须依法承担责任的原则,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法律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三、从严要求,精准发力,进一步强化人大城建环保工作的责任和担当

(一)进一步加强人大城建环保工作队伍建设。

要把学

习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好推动人大城建环保工作;要熟悉掌握人大议事规则、工作程序,以及有关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法律和专业知识。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全市人大城建环保系统每一位同志都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都要以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和西安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的反面案例为警示,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真正使守纪律、守规矩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始终保持“一线”的状态和作为,只要是改革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人民群众期盼、属于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都要大胆试、积极推。

(二)进一步提高人大城建环保工作水平。

要注重工作

谋划的科学性。市、县两级人大城建环保工委在谋划明年工作计划时,要自觉站在本地区党委中心工作和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高度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人大城建环保工作,安排议题时与党委中心工作贴得更近些、工作事业更开阔些、重点更突出些。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围绕市委“生态环境保卫战”等重大决策部署依法履职,发挥人大职能优势;在自然资源规划方面,掌握“多规合一”有关新要求,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情况深入调研,认真评审,审慎决定;在城乡建设方面,围绕“浙中大花园”建设、垃圾分类、“三改一拆”、卫生城市创建等方面加强立法、监督、调研。要注重工作的精准性。人大城建环保人少事多任务重的瓶颈制约十分明显,必须十分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选准监督议题,坚持少而精、求实效,聚焦党委重点、政府难点、社会热点问题,盯住关键环节,争取一届之内集中力量办成几件有影响的大事,树立人大的监督权威。要紧扣法律法规开展监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推动法律法规的落实上,查一查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如何,政府部门配套制定的相关标准、制度和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尤其是要查一查金华市地方性法规有无重视并执行到位,切实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要注重工作的创新性。创新是人大工作的活力源泉,也是我们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的具体体现。要在监督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积极尝试运用监督法赋予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手段,探索清单式审议意见模式,强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要在监督力量上积极探索,加强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的整合联动,形成监督合力。要注重工作的协调性。各级人大之间是法律监督关系、工作联系关系和指导关系,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加强研究,规范操作,加大全国、省、市、县、乡镇人大的协作配合力度,形成人大城建环保系统的整体合力和向心力。

(三)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4

会上,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树丛作了题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重要讲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代表局党组通报了2012年林业工作完成情况和2013年林业工作安排意见。副局长印红、孙扎根,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副局长张永利,局总工程师陈凤学,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武警森林指挥部主任何宏成,国家林业局老领导王志宝、李育材、赵学敏、江泽慧出席会议。

赵树丛说,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要科学分析我国生态建设新形势,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赵树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一定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这六大职责,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六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赵树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赵树丛强调,2013年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重点抓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工作,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一是抓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林业改革起步较晚,任务艰巨,但是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继续探索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二是抓资源。要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基础。三是抓科技。要积极推动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加强重大生态灾害防控、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生物产业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真正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植树造林成本,降低林业资源消耗,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四是抓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确保更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生态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五是抓民生。要把改善林区民生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让生态建设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着力解决林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彻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林农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赵树丛要求,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夯实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保障。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转变作风、联系群众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规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林业部门的良好形象。一要用底线思维修炼作风。二要用实干精神推动工作。三要用公仆情怀服务群众。四要用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五要用优良传统力戒奢靡。六要用创新管理减少检查。

会议认为,2012年,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林业改革继续深化,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林业重点工程深入实施,资源保护管理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取得显著成效,林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林业国际交流合作逐步深入,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林业行政能力全面提升。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11月底,13个省份超额完成了全年造林任务,全国共完成造林9012万亩,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共完成森林抚育1.236亿亩,为计划任务的117.7%。国家林业局下达2013年造林任务为9000万亩,森林抚育面积为1.05亿亩。在全球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国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7万亿元,增幅21%,提前3年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万亿元目标。国家林业局提出,2013年这一数字要达到4.5万亿元,也就是继续保持21%以上的增幅。2012年,我国全年恢复湿地2万公顷,新增湿地保护面积9万公顷,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68处,并确认11处国家重要湿地。针对依然存在的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等问题,2013年,我国计划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专项行动。

2012年,我国社会造林和工程造林齐头并进,企业造林、大户造林、专业队造林快速发展,义务植树、身边增绿、通道绿化、森林进城等活动深入开展。全国义务植树24.94亿株,为计划的99.8%;还营造了珍稀储备林165万亩、速生丰产林981万亩。与此同时,我国完善了森林抚育规程,启动了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森林抚育经营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开。

为2013全年完成营造林9000万亩,抚育森林1.05亿亩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在《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林地、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水系防护林、路网防护林、城镇绿化等用地的潜力,进一步争取加大后备资源培育力度,争取尽快重启退耕地造林工作,认真实施三北五期工程,加快长江、珠江、沿海、平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森林抚育样板基地建设,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大力培育良种壮苗等。

近10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用了57年,从1万亿元达到2万亿元用了4年,从2万亿元达到3万亿元仅用了1年。2012年的全国林业总产值是2002年4634亿元的8倍。目前,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

2012年,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有望达到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全国主要林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木材产量达8088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2.07亿立方米,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量达1.46亿吨。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536万亩,销售额达到1068亿元,出口创汇4.8亿美元。油茶种植面积超过5500万亩,茶油产量超过37万吨,实现年产值245亿元。国家级森林公园达764个,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突破5.1亿人次,比去年增长15%,直接收入超过45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3500亿元。

2012年,我国编制了人造板、特色经济林、花卉、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专项规划,林业产业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中央财政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资金增加到37.9亿元,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增加100个。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签署了支持林业发展合作协议,中央财政贴息达14.7亿元。

2013年,我国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兴林富民步伐。一是制定实施《林业产业倍增计划(2013-2020年)》,开展国家级林业重点企业、国家标准化示范企业、现代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园区认定工作。二是继续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形成林业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三是规范发展林业会展经济,实施林产品品牌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四是加大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和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森林旅游、花卉、竹藤、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五是加强林产品质量监测,建立林产品信息预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平台。

记者还了解到,2013年国家林业局将在实施现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积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工程,切实增强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据悉,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和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更加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

会议指出,林业实施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是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明年,林业系统应该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在认真实施现有重点工程的同时,积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工程,切实增强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当前,国家林业局将争取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和后备资源培育力度,争取尽快重启退耕地造林工作,认真实施三北五期工程,加快长江、珠江、沿海、平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做好重大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准备工作,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专项行动。同时,继续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大力培育良种壮苗。

今后,国家林业局希望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建议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为期两天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于28日闭幕,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代表局党组对会议作总结讲话。

张建龙说,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分析林业形势、总结部署林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对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D24;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1-0018-09

[作者简介]曾丽雅(195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当代史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The Opening-up of China’s Eco-civilization Path

Author: Zeng Liya

Abstract: Eco-civilization is a new tendency of world modernization, and it ha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its ideological source. The opening-up of China’s eco-civilization pat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ince 1970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national policy in China; in mid-1990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proposed and came into effect in China and eco-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stressed; in the early 21th century, strategic though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was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further stressed, and eco-civilization was advocated. Overall layout of “Five-in-On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proposed a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en raised to higher strategic level, and China has marched into a new stage of “socialist eco-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Five-in-One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它既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泉。

从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中国佛教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来看,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支持工业文明继续发展的能力也有限度,于是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基于此,国际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90年代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现代化战略得到各国的认同并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相连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便成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层面,这正是党中央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中国,生态文明之路的开拓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开始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有着深刻教训。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迅速摆脱国家的落后面貌,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同时限于当时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限性,走了一条以高消耗、高污染、外延型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道路,这使得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于是开始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197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①,并由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性文件。从此,中国的环保工作开始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逐步在全国开展了诸如建立专门的环保管理、科研和监测机构,开展污染源调查,分批对一些重点城市进行环境治理,在工业建设中开展“三废”治理及其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多方面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第一,法规建设开始起步。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一次作出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定。同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使中国的环保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1983年底,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正式明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工作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次会议还提出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①同时还初步规划了到20世纪末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步骤和措施。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②

第三,加强统一领导,强化环境管理。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统一研究审定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提出规划要求,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尔后,各地区根据国务院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决定》,逐级恢复和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第四,开始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1986年,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第一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单列一章,主要规定了防治工业污染、保护江河水质、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任务和措施。1991年,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列有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将30项有关环境保护的具体指标首次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体系之中,环境规划的重要地位逐步明确。

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有了良好基础,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改革开放所激发的经济活力和经济体制正处于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污染治理任务繁重,资金不足,缺乏先进适用的技术以及管理工作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中国经济在持续十多年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及生态问题加剧所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这便从客观上提出了亟待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问题。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吁,提出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一词及其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1981年提出来的。其主旨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这一新的发展观,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和谐关系,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这同那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传统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人类发展观、文明观的一大进步。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接受了这一理论观点,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两个纲领性文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范围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这次大会也成为人类社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要求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时仼总理率团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会议,并在《21世纪行动议程》和其他文件上签了字,作出了履行文件的庄严承诺。

会议结束后不到一个月,1992年7月,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就组成52个部门300余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该《议程》五易其稿,于1994年3月2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通过。《议程》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大体分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四个部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出台,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亦在全国范围内要求将这个文件作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次全会上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专门论述了中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①于是,中国进一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自然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发展战略。

1995年10月,国家科委召开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推出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会上作了《组织各界力量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进军》的报告。1996年7月16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讲话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②他后来又指出:“生态环境建设是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要始终放在战略的高度切实抓好”;③“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再次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并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八个重要方面之一。这是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抉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遏制环境质量恶化、改善生态状况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为了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97年颁布的修订后的《刑法》,首次将严重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定为犯罪;先后颁布了《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制定了进出口商品的有关政策和控制指标,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和有害产品入境,对引进环境治理技术则给予政策扶持;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为与国际海洋法律体系相衔接,制定了《大陆架与专属经济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并建立了海洋倾废许可证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十五大之后,国务院还先后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相继作出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经营野生动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规定,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年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第二,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确立的目标为: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此,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1994年以来,国家设立了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50个和生态示范区100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100个,村、乡级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覆盖面积达2亿多亩,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7%左右,已有7个生态农业示范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在这些生态示范区,普遍建立了环境保护的管理与资金投入体系,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不为短暂的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效益。示范区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三,在工业方面,治理污染采取了种种措施。一是国家在工业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三个转变”,即:在污染防治基本战略上,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在排放污染物的控制上,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在污染治理方式上,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二是把优化工业结构、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和防治污染的重要途径,并结合重点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闭、搬迁、治理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三是实行限期达标制度,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并作出对十五类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予以取缔和关停的规定。四是提高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废弃物资源化。五是鼓励和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九五”期间国家明确将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

第四,大力开展了江河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淮河、辽河、海河和太湖、滇池、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开展草地牧业综合示范工程建设等项工作的力度;在对土地资源、林业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同时,把治理空气污染摆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所有这些措施,对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环境保护尚未真正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治理也是在污染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的。传统的产业结构、较低的技术水平、粗放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的急功近利、思想上重视不够、管理和执法不严等,这种种因素造成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世纪之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现为:人口问题难以乐观;一些重要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下降;环境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体制亟待建立。鉴于此,党和国家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尤其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认为“重视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实现和谐、协调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①

三、21世纪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这是党中央首次正式向全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在科学发展观体系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其中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其“五个统筹”中之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就是要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过一个基本的概述,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有一个精炼明确的表述。其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表述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③还指出,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④这一精辟的论述,深刻阐释了保护自然与保护人类、建设自然与造福人类的一致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双向价值关照,集中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生存智慧和伦理意蕴:人类对自然界既要索取、利用,又要补偿、建设;人类只有在这种双重过程中,才能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才能获得自身比较满意的存在和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对这一规律的最新运用。其一,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关系,扩充了社会发展规律的适用范围;其二,它把社会看做一个网状的系统结构,从不同层面考察社会规律的运用;其三,它把人类发展中的代际问题纳入社会发展中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统一,在发展中努力实现现实与未来的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科学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统一起来,把人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入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形态。

2005年10月,党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可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07年,中共十七大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部署,包括“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摸式”。②这一部署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注重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不仅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还提出了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使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③

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十分突出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表现为: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尖锐,一些地方违法批占使用、粗放利用和破坏浪费土地、矿产资源的现象比较突出;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一些地区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尚未形成。此外,党中央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这便是针对一个世界性问题,即“生态殖民主义”。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単。发达国家制定的环保高标准,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甚至还把发展中国家当做倾倒各种废物的垃圾场。

针对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党中央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作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第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三,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态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中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不断完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机制,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党中央高度重视用科学的制度安排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人口工作中,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奖励扶助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源工作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在环境工作中,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着力于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责、权、利作为对人们的制约和引导机制,以使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更加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十一五”(2005-2010年)时期,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煤炭、钢铁、水泥、焦炭产能,2011年又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了天然林、青海三江源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2011年又造林9200多万亩;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了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提出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等等。①

尽管中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繁重。2010年,党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①在颁布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中作出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要求,并对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了详细的规定。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地运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共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继十七大报吿之后,进一步以专门的篇幅论及“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③十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为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设定的战略目标。十报告中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④尤其是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了新的部署要求。这既是党中央顺应世界现代化文明发展大势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党中央对中国现代化战略部署及总体布局的谋划更加全面。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6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重要的议题,为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将于2013年7月15日——8月7日组织十六州、市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新闻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李茜主持。十六场新闻会分别以“幸福昆明”“魅力德宏”“妙曼普洱”“和谐楚雄”“宜居大理”“梦想红河”“神奇文山”“幸福玉溪”“活力曲靖”“神奇西双版纳”“好梦丽江”“生态怒江”“和谐迪庆”“绿色临沧”“奋进昭通”“休闲保山”为主题。各州市的党政一把手分别莅临现场,回答记者提问。本刊将持续关注十六场新闻会,本期对昆明、德宏、普洱、楚雄、大理、红河、文山、玉溪等八个州市进行综合报道,下期将对余下八个州市进行持续报导,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美丽云南,碧水蓝天,莺歌燕舞,凤翔九天。

2013年7月15日上午10时,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美丽云南·绿色家园”主题系列新闻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自7月15日起,全省16个州市将分别介绍各自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客观地反映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回首党的十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及文件精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建设生态美丽云南,已经成为云南最大的省情。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了人民大会堂内与会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同时,也引起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重视。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围绕建设“美丽中国”,4600多万云南人民将致力于建设最美丽的云南,而生态文明、环境治理首当其冲。云南有其得天独厚的天然和地理优势,云南以其蓝的天、净的水、绿的山、以其美丽的西双版纳、香格里拉、大理、丽江等而闻名于世。

2013年1月4日,云南省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牢牢把握“永续发展”这一文明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再次清晰呈现“美丽云南”的具象愿景。

省委、省政府作出“生态是云南最大的省情、最突出的优势,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的判断,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务实之举在云岭大地全面实践。七彩云南行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等等,一系列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良性运转的行动成为重要力量。

2013年6月26日,省委书记秦光荣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送审稿)》。

《决定》明确指出,云南省将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的原则,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着力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着力完善生态制度建设、着力强化生态保障措施,到2020年,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示范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7

20*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和贯彻意见同志们:下面,我简要传达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一、会议基本情况20*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于1月25日-26日上午在北京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环境保护局(厅)主要负责同志;全军环保绿化办公室负责人;总局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和机关各司、局、办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副局长祝光耀、王玉庆、汪纪戎、潘岳、张力军和原副局长王心芳、原纪检组长曾晓东出席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环保工作进展,研究部署20*年环保工作。*月*日上午,解振华局长作了题为《强化环境监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报告,汪纪戎副局长宣布了“表彰全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下午,江苏、广东、山东、贵阳、新疆、吉林环保局分别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规划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抓生态保护工作,整治环境污染等不同侧面介绍了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26日上午,会议进行分组讨论。下午,祝光耀副局长作了题为《开拓创新上下联动努力完成“十五”环保各项任务》的会议总结报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结束后,接着召开了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会,潘岳副局长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推进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报告。二、会议主要精神和特点这次会议内容丰富、要求明确、重点突出、安排紧凑。会议主要精神和特点有以下几点:主题鲜明简单说就是:抓好落实,抓住机遇,强化监管。解振华局长作了题为《强化环境监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从十个方面总结了20*年的工作,从十二个方面对20*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当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环境保护工作在当前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不适应状况。报告实事求是、也非常全面。解局长的报告我们已印发给大家,这里我重点传达他特别强调的几个问题。尤其在“六个不适应”方面,解局长除了指出墨守成规、体制不完善、能力不足、没有充分重视社会监督等几个问题外,对不能敏锐把握机遇、执法不到位等情况进行了批评。他指出,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环境保护将显现更加重要的地位,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可以说环境保护面临极好发展机遇,但仍有些同志思想准备不足,不敢正视挑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难有起色;在执法不到位上,除外部环境外,自身缺乏敢于碰硬的精神,自己腰杆不硬,执法不到位、行政不作为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解局长在20*年的工作中从整体和具体措施上作了部署。即在今年和今后五年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谋划好环保工作的发展大局。(二)要求明确20*年是实现“十五”环保目标、筹划“十一五”环保大计的关键一年。今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取得新突破,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得到巩固和提高,强化环境法制和社会监督,探索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完成“十五”各项环保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年环保工作重点是:一是要筹备好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二是要认真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和目标;三是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四是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五是要深化生态保护工作;六是要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七是要严格规划和新建项目环境管理;八是要继续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九是要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十是要推进国家环境合作;十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十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和队伍建设。从第七到第十二个部分,解局长用很大篇幅提出对付“六个不适应”的对策,如:——加大环评改革力度,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严格执法,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未批先建的项目,一律责令V菇ㄉ瑁婪ùΨ#?BR>——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的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中纪委五次全会的要求,联合监察部对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予以重点查处;——完善分级审批制度,将按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程度调整和上收一级审批权;——加大社会公开力度;——严格环评队伍监管,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配合立法机关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就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等进行修改;——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将环保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试点工作;——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这项活动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系统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执政能力的一个极好机遇,解决突出问题;要以贯彻“六项禁令”为重点,加强行风建设,结合行风评议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环节和部门开展调查,提出整改办法;——继续开展政务公开,要对重点案件查处、重大项目审批、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等实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反腐和廉政工作;——加强环境监察队伍规范化建设等。会议要求在20*年的工作中:①突出一个主题。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五个统筹”中找准环保工作的地位和奋斗方向,齐心协力起草好中央将要的环境保护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保目标提供组织、制度保障。②集中力量编制好两个规划。即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全国环保系统能力建设规划。③三大领域即污染防治工作、生态保护工作、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要有新进展。④重点推进四项工作。即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执法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⑤切实加强六大能力建设。即监测、信息、宣教、科技标准、队伍和国际合作六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新意明显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代表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推进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工作报告。潘岳同志在报告中回顾了20*年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他指出,20*年环保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弘扬态文明、宣传环境文化为主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环保队伍素质,取得了明显进展。大力宣传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形成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积极推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推进环保公众参与;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六·五”世界环境日、淮河水污染防治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四大战役性新闻宣传,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主动做好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喜人等成果都作为环保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扩大了系统精神文明创建的内涵,给人以新的启发。他同时指出,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领导同志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系统内工作机构没有理顺、农村绿色创建明显滞后等。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全民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大环保工作者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推动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潘岳强调,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机制。各级领导同志要花时间研究精神文明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机构建设,形成主要领导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协调联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运行机制。潘岳同志在报告中对20*年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20*年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促进行风建设。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二要大力宣传环境文化,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大张旗鼓宣传环境文化和环境伦理,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方向,使环境保护理念真正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新杠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三要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要加强对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活动的引导和推广,让更多学校和社区加入创建序列。四要大力推进环保公众参与。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明确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群众的权利。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改进信息公开的形式,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要加强与不同环保组织的联系,搭建政府公众对话平台,与民间环保组织一道传播生态文明的火种。三、结合实际,开创性地做好我们的工作我在这里仅提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1、要抓住机遇。今年年初省委全委会上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对得当,就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应对失当,有机遇也抓不住。小平曾经说过,‘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机遇易失不易得,能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对我们各级领导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广大群众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环境、重视循环经济的建立等大好形势下,我们要怎样工作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2、怎样解决我们队伍中“六个不适应”的问题?3、如何理解和落实解局长报告中“通过解决环境问题,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查处违法行为,就是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环保系统的贡献”?希望我们这次会议开成一个活泼的、生动的、富有成效的大会,并通过这次大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篇8

在县政协贯彻环保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民主

协商会议上的讲话

县长

2016年6月 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县政协此次召开的贯彻环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民主协商会议,为我县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再次增添助力。会议期间,各位政协委员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为加快优化人居生存环境,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思广义,建言献策,这既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充分履行与发挥,也是对县政府工作的最大帮助和支持。各位委员站在促进地区永续发展、关乎全县群众民生福祉的高度,深入调研,建计出力,问题定位准确,分析深入具体,建议切实可行,会后,我们要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以整理,认真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落实解决。同时,我们真诚的希望各位政协委员继续关心、支持县政府工作,向我们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充实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内容,拓宽政协参政议政渠道,努力为政协履行职能创造良好的环境。下面,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就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为此,全面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建设生态大县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实施“青山保护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开展综合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农业、林业、畜牧业、旅游业开始走上效益型发展轨道,成功的经验充分证明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生态建设和环保节能减排的任务和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别地区盗伐林木、私挖大苗、开荒种地等现象仍未杜绝,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加剧。二是水环境质量,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生活污水、市政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造成了我县水环境质量不够稳定;三是空气环境质量,由于建筑拆迁、机动车辆巨增、镇内燃煤锅炉、春秋焚烧秸秆等造成了空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要进一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高度重视、认识到位,加大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一)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加大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力度,继续增加绿地、树木覆盖率,从严治理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使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

(二)加大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要积极对上争取,通过修建拦河闸、蓄沙池、设置拦污网、进行生物防护,开展水源地多条干流治理工程。通过加强管理、完善设施、动员群众、舆论引导等措施,坚决杜绝垃圾入河的现象。要及时清运河道两侧垃圾,及时拆除两岸违章建筑,打造高档次的景观河道。

(三)切实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城建、综合执法局要进一步健全扬尘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突出抓好拆迁、绿化、市政、建筑施工、物料储运等环节的扬尘防治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的把扬尘污染降下来。要抓住棚户区改造和热源厂建设扩能等有利时机,优先利用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等新型能源解决群众取暖需求。要继续深入开展小燃煤锅炉、小烟囱等低空排烟设施的拆除取缔工作,减少低空污染。切实抓好春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积极推行秸秆综合利用,落实管理责任,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四)全面抓好镇村环境卫生整治。要以加快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行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示范创建力度。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乡镇、相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生态环保长效机制。

(一)明确责任。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环境质量负总责。要严格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环保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各类污染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各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行为,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违法、谁担责”原则,确保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与提升。

(二)强化监管。县林业、农发、环保、动监及各乡镇要立足全局,统筹安排,不断加大监管工作力度。要严格执法,坚持现场巡查与联网监控相结合、定期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扩大监控覆盖面,提高现场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要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文秘站:wmz.co m<<br />(三)密切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县环保局要不断提高监测能力和执法水平,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靠前站位,强化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各部门必须认真做好辖区内和职责范围内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共创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要广泛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中央、省和市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要着力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消费、健康出行、低碳生活,节约能源资源,更好地凝聚各方面力量,更好地把环保事业和生态保护工作做好。

同志们,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讲话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全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为将清原打造成为美丽、幸福清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范文 下一篇: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