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5:04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8)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干部勤政廉洁,农民群众满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思维;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法论指导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以唯物辩证观分析、论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寻找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理论支撑,其目的是使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从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一、用唯物辩证观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同一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都密切相联。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强调局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部的各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都密切相联。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其内部工农、城乡关系,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推动广大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如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摆脱不了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一点已经被国际经验所证明,世界上那些能较好地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的国家,经济社会都得到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诉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让农民真正富起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要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首先就要代表9亿农村人口的利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效益低下、基础薄弱,农民负担沉重。无论在政策上、行政上、就业上、公共服务上及在社会保障和国家福利上,相对于城镇来讲,农民都是弱势群体。所以,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宗旨的题中之义。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以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为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已由农业国发展为现代工业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总的来看,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国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以“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奋斗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概括和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唯物辩证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生动体现。

(一)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重点论”,牢牢把握发展是振兴农村的第一要务这一主旋律,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没有捷径可走,硬道理就是发展。因此,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时,首先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即粮食要增产、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村经济要繁荣,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指全国9亿农村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没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奠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及“管理民主”就无从谈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成了海市蜃楼。

(二)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重点论”,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抓好次要矛盾,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结合。纵观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其内涵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把这一目标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目标,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三大文明(物质、精神、政治)和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的有机结合体。“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本质上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农民素质的反映。其内容涵盖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良好的环保、卫生、生态意识,体现了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村容整洁”指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这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彰显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实现“管理民主”就必须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提高广大农民的权利意识和参政意识,按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和法制化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的政治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村治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扎实稳步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原则。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实践中要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政府要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指导和引导作用,使政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的后盾。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共同事业。

(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一是要明确目标措施。在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要立足现实,尊重客观规律,牢固树立脚踏实地、稳步推进的观念,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人手,让农民切实看得到希望。二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不能主次不分,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有了艰苦的量的积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

(三)城乡互动、工农并举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因此,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建设新农村,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要把农村与城镇结合起来抓,把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抓。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能顾此失彼,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做到城乡互动、工农并举。那种认为只有工业化、城镇化才是现代化的观点都是片面、不可取的。一个健康的、发展的、欣欣向荣的农村才是城市化的自然过程。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4-0051-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这一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文化视角看,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了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更表明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文化解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过,当时的“新”主要是强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强调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使昔日的旧农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源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理解。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般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其中,农业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处于基础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发展严重滞后。虽然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但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新一轮的农村改革与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改革与建设的最终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搞不上去,农民生活得不到显著改善,我们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同志要求全党要“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而使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社会主义公民,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形态的文化发展要求及其内在联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既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目标,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生产,创造足够的社会财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众多农村人口享有充分的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同时通过使农民树立新观念,应用新技术,促进农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马克思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就不可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中之所以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既是精神形态文化的建设目标,体现了物质形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物质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还要深入挖掘整合带有浓厚乡土风情的农村文化,形成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统一的乡风民情。 这种产生于物质生活基础的精神生活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生活信心,从而为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建设,既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又给精神形态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管理民主”是制度形态的文化建设目标,它建立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上,又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文化建设成果的保障。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就要把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与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制定完善农村民主制度结合起来。总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这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诉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柱。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新”更多的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诉求上。二十多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发展举世瞩目,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三农”问题依然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我党清醒认识当前农村面临的新形势,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必须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和谐社会一致的思想理念,运用一种文化思维,着力挖掘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揭示其文化诉求。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文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有效防止城乡发展失衡从而制约全面发展的情况发生。

第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十分激烈,西方敌对势力继续对我实行“西化”、“分化”政策,利用各种渠道与我争夺群众。事实表明,这种斗争不仅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农村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就必然去占领。在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有益文化占领农村精神文化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三,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他们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氛围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科技教育发展还相当落后,农村医疗和卫生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方式单一。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只有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文化建设,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第四,农民素质的提高、各种关系的协调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前,有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还滞后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要求。另外,不少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加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突出,各种利益关系亟待理顺。因此,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应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关注其文化意义,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文化的角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民族的文化自觉。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第一,树立和谐发展的文化意识。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的社会进步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注意把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农村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注重社会事业,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在协调发展中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二是要坚持高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具备发达的物质文明。要跳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低效益、非协调的增长方式,讲求高质量、高效能的发展。三是要坚持创新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激发农民主体的创新精神,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发展道路。

第二,树立和谐治理的文化意识。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服务质量。一是要健全民主与法制。民主是公平和效率的体现,民主能够造就和谐。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权力监督,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要广泛集中民智,关注民意,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切实推进村民自制。法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村,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二是要维护公平。国际经验表明,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利益共享问题。要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切实关心农村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努力扩大其就业范围,逐渐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树立和谐生态的文化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培育以生态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倡导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社会价值观念,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要保护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认真治理农村企业的大气、水、声等环境污染。要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节约优先,积极倡导节约意识,形成节约新风,建设节约文化。农村的发展应是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发展之时不忘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四,树立和谐人际的文化意识。要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使每个村民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在农村培育团结、友爱、诚信的人际关系。团结之功,体现和合之德。重视加强党内的团结,加强党同农民群众的团结,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村落之间的团结,加强邻里团结,把多方力量紧密团结起来,才能释放出巨大能量。此外,还要倡导友爱向善、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以自己的友爱之举赢得他人的友爱之心,形成宽容谅解、豁达大度的精神风貌。最后,要在农村大力倡导诚信精神,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立身做人以诚为本,不欺上媚上,不瞒下压下,不文过饰非,不弄虚作假,做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无欺无诈、真诚相处。

参考文献: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2.

[2]. 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4

一、新农村的新农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首先要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无论他们是否接受过国民教育,无论他们的年龄大小、学历高低,都必须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和愿望。而且,他们要能够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

新农民一定要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意识上不再把农民当成是低人一等的人,不再把从事农业劳动当成低人一等的职业,从而在内心深处热爱农村,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思想观念上崇尚科学,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易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还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

(三)现代生产技能

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民的技能主要来自长辈的言传身教和个人多年的劳动经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要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并把现代的生产技能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

(四)全新的创业意识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农民要有灵活的经营头脑和全新的创业意识,能够通过创业来适应新的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方面通过创业增加个人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这就需要新农民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有综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找准突破口,创立自己的事业。

二、加强新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一)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约占7.46%,小学文化程度约占29.2%,初中文化程度约占50.3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约占12.08%,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仅占0.77%。显然,农民的这种文化素质状况,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民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与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确保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而且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多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增加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样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一定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课程所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把这些生活、生产知识传输给长辈。这样,既能提高长辈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出现积极的“文化反哺效应”。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新农民,必须要掌握现代的职业生产技能。所以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但要包括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培训,还要注意引导农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常给农作物施放化肥和农药,这不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土地的使用寿命,给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对农民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各种培训。如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培训,改变原有农产品不便贮存、运输,且利润低的状况,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的产品。

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包括就业技能培训。随着农村建设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农村会有许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目前农民工以苦力型为主,工作技术含量偏低,获得的经济效益偏低。所以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各项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和智力型转变,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民思想现代化

培养新农村的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完整意义上的新农民,不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有热爱农村、奉献农村的精神和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中国农民具有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陈旧、保守、僵化、封建的思想还依然存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把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把那些目前依然存在的不良现象清除掉,建立起新农村的思想道德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尤其是农闲季节,许多农民无所事事,聚众闲聊、喝酒甚至赌博成为家常便饭。所以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民开展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使他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提高民主意识的教育,促进农民思想的现代化。

(四)重视农村妇女教育

在中国农村,妇女不但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而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偏低,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所以要发展农村女性职业教育,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途径,为她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继续教育机会,以弥补她们基础教育的不足,提高她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使她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还要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主体意识,让她们从传统角色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起新时代的新农村女性形象。

(五)加大创业培训力度

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新农民一定要有经济头脑,学会创业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要加大对农民创业培训的力度。农民创业培训主要是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强烈创业愿望的农民,既要培训创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培训创业技能,以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很多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由于缺乏创业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不能及时拿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从而失去发展机会。所以,要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农民通过培训、学习,能够根据市场行情来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通过自己创业,不但得到了经济效益,还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5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明确强调了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与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总体上保证着全体农民平等的经济利益,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打造经济基础,为减轻农民负担提出了可行路径,也为农民的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平等身份等作出重大贡献。尽管这些并没有涵盖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全部要求,但它在解决“三农”诸多问题上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和谐社会的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体现,它是以建立和谐的农村社会为目标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其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完善增收减负政策,缩小城乡之间的各种差距,这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护农村以至整个中国的稳定,都是非常必要的。最后,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像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等等。这类关系的和谐,也要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解决。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自主创新的“新”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改革就必然伴随着机制、制度的创新,必然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所以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农村体制的自主创新过程。从制度改革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包括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管理体制在内的社会综合体制的自主创新。中国农民是自主劳动者,制度创新在本质上必然是自主创新。之所以“自主”,在于农民的自主劳动、当家作主、有经济自的性质。之所以“新”,在于史无前例,在于它的全新性。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也没有现成的理论阐述。当然从抽象的意义上讲,一切关于农村建设新道路的探索都有共同之处,都有相互借鉴的意义,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必然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必然有本土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特色。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农业的“朝阳特色”。长期以来,有许多人认为农业是日益衰落的夕阳产业。这一观点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势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认识上的羁绊。对于这种认识,我们必须加以摒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们对农业又有了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农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常青产业!如果没有对农业的这样一种全新认识,就没有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整体新农村建设。农业,是人类整个经济发展的起始点。农业的起始基础,不会因为产业发展与分化,不会因为工业革命与新技术革命而消失或者削弱。无论世事沧桑变化,人类对于农业的依赖永远不会变。在发达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减少到15%以下,但这丝毫不说明农业本身的衰落与产业前景的暗淡。相反,它正说明当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得这个产业青春焕发。在美、英、日、德特别是以色列这些发达国家中,只占全国就业人数百分之几的劳动者却为全社会提供着农副产品,甚至还有出口剩余,这就是农业朝阳化的充分证明。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6

现代农村制度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制度而言的。传统的农村制度是指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农村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规范准则之和,它可概括为:一、在生产管理方面,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生产技术停滞,农业基础脆弱,只能勉强维持重复简单再生产;农业结构及种植业结构单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政府垄断矿藏等资源;二、在土地制度方面,田地块小分散,多子分产,无法形成土地规模;农民没有或者只有极少的土地,由于承受超额的剥削,他们极易破产;地主、官僚霸占了大量的田产,庞大的官府和如狼似虎的各级官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三、在社会传统、文化习俗与交往方面,沿袭定亲纳妾、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家庭养老等习俗,迷恋佛道风水,崇尚福禄寿喜,信仰读书做官发财;人们的生活圈封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四、在农村治理方面,以户籍制度(或类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实行族长、村长、镇长的家长式管理;乡绅、望族、豪强、地主、地痞、土匪也时常控制着一些乡村;五、在官民关系方面,官贵民贱,官主民仆,农民常常处于被奴役的状态,只能奴颜婢膝,逆来顺受,饱受冤屈、苛捐杂税、敲骨吸髓以及超经济压迫之苦。总之,传统农村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其封闭性与不平等性。与传统的农村制度不同,现代农村制度的特征是开放与平等。现代农村制度(即现代中国农村应实行的现代化制度,简称现代农村制度)是指既符合中国国情更要遵循现代人类文明规范的民主、法治、公平、高效、开放、文明的社会主义农村制度。

所谓民主,指权力在民、农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乡镇、村组的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罢免;村务、镇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干部的权力来源由上予(上级给予)变为下授(百姓授予),干部的行为由取悦上级(向上级负责)改为效忠百姓(向百姓负责)。

所谓法治,指依法治税,依法治农,依法治村,依法治镇。农村税费、劳务法定。在农村形成法大于权、国法至高无上、百姓的利益至高无上的新风。司法部门效忠于法律,不得听命于地方干部,公安干警不得随意拘捕百姓。严惩执法者主体违法,程序违法。

所谓公平,指官民平等、全民平等。消除特权,,乡镇、村组的干部受到农民的监督;城乡制度统一,农民享受全部的国民待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负担合理,司法公正。

所谓高效,指精简乡村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指农林牧副渔之大农业,下同),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水平。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农户与公司结合,避免风险;实现农村社会化服务、双层经营;农村产权清晰,土地农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进行标准化生产、储存、包装、运输、销售和服务。

所谓开放,指面向城市、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吸收现代农村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融入全球农村文明体系。农业与世界接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积极利用外来资金、技术、人才;改变自给自足、家庭养老的封闭模式,改革户口制度,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所谓文明,指建立民主、民本、守法、守信、公平、公开的现代农村文明。弘扬民主科学,破除官本位、权本位,反对封建迷信和小农陋习;尊重人权,尊重舆论,以民为本,以人民的意愿、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健全法制,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惩治干部违法行为,建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农村法治社会;宣传市场经济的信用价值观,弘扬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新型农村文明。

现代农村制度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现代农村制度包括现代农村政治制度、现代农村文化制度和现代农村社会制度,广义的现代农村制度在狭义之外还包括现代农村经济制度及现代农业制度。本文的现代农村制度特指广义的现代农村制度。

现代农村政治制度指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村民自治、直接选举、村务乡务公开、官仆民主、村民监督的农村政治制度。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严厉惩治假选、贿选、暴力、谋杀等破坏行为;政务公开应事前、详细,不许以抽象数字蒙蔽老百姓;应设立农会、村民监督委员会以维护农民的权益,并对基层干部进行日常监督。

现代农村文化制度指科学、文明、开放的农村文化制度。应在农村确实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儿童的入学率应达到100%,国家、政府有义务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民办教师应国家化,教师体制城乡一体化;应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农村应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崇尚文明反对愚昧的新风,将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农民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了解世界,吸收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观念意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全球接轨。

现代农村社会制度指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乡务法治化的农村社会制度。城市与乡村的社会制度应统一,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燃料、住房等方面应享受全民待遇;应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让更多的农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乡务、村务应依法管理,农民依法进行监督,改变几千年来农村人治的传统。

现代农村经济制度指土地农有、合作营销、财务公开、税收法定、管理科学的农村经济制度。农村土地应自由转让、买卖,其所有权归农户;土地应逐渐集中于种田能手、农场主手中,以便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汇入城市文明之中,这是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应具有充分发达的农村合作营销组织、行业协会组织等,帮助农民更好地活跃于市场;农村的财务开支应由农民议定,受农民的监督,税收负担应当明示、法定,需要农民负担的其他费用及劳务应当一事一议,民主商定;农村的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应当科学化,应精耕细作,进行成本控制、市场预测、标准化生产、合同化管理;农村的产业化基地、集镇和住宅用地等应科学规划,农产品的储存、保鲜、运输应采用最新技术成果,以提高竞争力;应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以及防止草场退化、沙化等)工作,发展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制度指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制度。市场化就是农业生产要面向市场,满足市场优质、价廉、特色化、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供销要一体化,公司加农户,形成产业链,大家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进行工业式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就是要加大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产品加工规模,克服小农经济小块经营的弊端,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集约化就是在规模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保护生态,保护水土(草场等),提高综合效益。

现代农村制度还可分为现代农民制度、现代农业制度等。现代农民制度指国民化、平等化、权力在农、非身份管理的农民制度。国民化就是农民应享有全部的国民待遇,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义务教育、住房、燃料、财政补贴、基础设施修建、电费价格等方面要与城市统一;平等化就是农民的社会地位?quot;工人阶级"应当是平等的,农民不应是中国的"二等公民",更不应当是"贱民";权力在农就是实行农村基层民主,农民享有对村镇干部的选举权、罢免权,享有对重大村务的决策权、监督权;非身份管理就是要取消农民身份的终身制,把富余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入到城市发展的洪流之中去,进一步保障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等基本人权。

建立现代农村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农村政治制度或现代农民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官民关系现代化、基层干部公仆化、农民监督法治化,同时,让农民享有全民待遇、平等的社会生活,改革户口制度,建立涵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各种制度的统一,这是中国建立现代农村制度的重点工作,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建立现代农村制度的基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应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改革农村供销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农民营销协会,帮助农民避免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总之,建立现代农村制度就是要建立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农业市场经济制度、农村法治社会制度,就是要建立村民自治、权力在农、土地农有、税费法定、公平高效、科学文明的现代制度。三

建立现代农村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有助于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落到实处,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公开、民主法治文明的新形象,有助于贯彻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等机构的监督;它可将基层官员置于农民的掌握之中(农民决定官员的上、下),避免贪官、暴官侵犯农民的权益;它可改变几千年来官贵民贱、官主民仆、农民受奴役受盘剥的状况,建立现代农村文明和现代中华文明(1),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它可促进乡镇政府精简机构,降低支出,自我约束,廉政爱民,减轻农民的负担;它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促进农村产权关系的清晰化;它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进入产业链,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耕作或经营,走上致富之路;它可建立开放型的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它可改善农民在全社会的地位,维护农民的公民权利,促进城乡制度的一体化,消融二元结构(2);它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建立覆盖农村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它有利于化解农村矛盾,避免官民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现代农村制度一要规范,二要因地制宜,三要循序渐进。要防止虚假的做法,纠正不规范的行为,特别是要警惕以国情、县情、乡情、村情为借口,搞假民主、假"现代农村制度";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情况,分轻重缓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推进现代农村制度的建设,不搞全国一刀切;建立现代农村制度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不能有急噪浪漫的情绪,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各地应当就一些做法先试验后推广,并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实践中证明成功的做法及时加以总结,并予以法治化,然后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行下去。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7

3月22日至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朱培康,农业部教育司原副司长、中国农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等到我市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河南省委主委毛增华,省政协常委、民革河南省委副主委史小红,省农业厅副厅长郭鹏亮,市领导吴天君、李庆贵、赵胜修、杨崇林、狄美良陪同考察。

22日,周铁农一行来到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参观了史来贺同志事迹展览,察看了农户家庭、村学校、华星制药厂之后,和市、县、村领导及村民代表在刘庄大酒店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市委书记吴天君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不仅仅是解决农村和城市差别的问题,不是阶段性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工作,是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当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来谋划。要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三个集中”,即产业向聚集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着力作好三个层次的规划:1.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都市区建设规划相衔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结构的要求,科学确定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和中心村的功能定位,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体现现代文明的村庄住宅社区规划,要在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住宅社区的要求和适应小康社会生活的标准,用城市设计规划的理念,进行群众住宅社区的规划。3.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设规划。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生产发展的问题。不断推进现代化农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要为农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构建载体,构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体制、政策环境。四、坚持分类指导,依靠农民为主体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过程,要避免偏差,避免一哄而起,要给地方适当的权限,创造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问题。吴天君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了四点建议。一、在认真落实中央以工补农等惠农政策的同时,更好地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比如农村的电力、交通、通信、邮政、教育、医疗卫生、再就业等。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产业分工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二、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给农村建设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贷款的限制较多,农村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存在较大困难,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农村的贷款力度,降低门槛;农民的邮政储蓄多数用来支持城市建设,真正用在农民身上的很少,应该考虑开办邮政银行,将农民的钱真正用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上。农村 信用社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并适度放宽农村民间金融的放贷。三、着力培育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组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科学规范,法律保障。四、中央以及各级财政通过拨款、转移支付等手段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就很少,要注重效益最大化问题。如果给予农村建设更多的政策支持,要比中央给予大量资金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23日,周铁农等考察了卫辉市唐庄镇代庄村的建设情况,并在唐庄镇政府与全国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及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

周铁农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说,史来贺同志、吴金印同志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刘庄、代庄共同的特点是生产发展,农民比较富裕,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虽然这样的村目前还属凤毛麟角,但它们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说明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可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次通过考察新乡市的这两个村,看到了中央制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抓到了农民所需、所想,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衷心拥护、热烈欢迎。我们将把这次考察结果进行总结,上报给中央;也将地方上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后反映上去。

周铁农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讲了六点意见。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就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多,但重点是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在发展经济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可以包括三层意思:一切事情要靠人做,人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体现人是发展的受益者;人在推动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对应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就是:以农民为主体,充分体现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民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农民自身得到了发展。新农村建设改变的不仅是农村,更要改变农民,要使农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都得到提高;反过来,农民素质的提高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不尽源泉。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科教兴农的方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必须科学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像吴金印同志为唐庄镇的规划“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走创新之路。各地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建设新农村的方式也会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在大的思想的统领下,各人使各人的“招儿”。要在工作中研究新方法,形成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非一个沿袭旧路的过程。五、要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贯穿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当前我们倡导的节约型社会,不仅是珍惜资源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要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奢侈为耻,制止一些农村经济上稍宽裕些就不思进取、铺张浪费的现象。要珍惜民力、珍惜财力,珍惜物力,珍惜人力,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和派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协和派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的思路、方法。同时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和派的特点和优势,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意义;建议

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决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程度。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节省劳动时间,节约劳动成本,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及强大的保障。

..农村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需要农业机械化。机械化采取保护性耕作,既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又降低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的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促进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洁。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和转变,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而没有机械化也就谈不上工业化。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无论从长远还是当前来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步骤。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把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当地实际,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其他农业投入用于农机发展,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

.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挥农机装备优势,以农机挖掘农业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通过个途径:一是发挥农机作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机,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

.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空间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

小结

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功能多、能耗低、效益好、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必将极大地改善农业劳动生产条件和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能力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稳步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下一篇:简述现代物流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