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3:11

渔业的发展

渔业的发展篇1

1.国际社会强化渔业资源管理以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中国等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远洋渔船已遍布全球各个渔场,生产范围越来越广,但由于渔场较远、渔获率较低,使得远洋渔业生产周期变长,回国次数减少,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认可海洋沿岸各国设立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权力以来,各国以此作为保护水产资源的依据,进一步强化对区域渔业资源的管理,矛头首先指向日本。2007年11月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地域渔业管理机构联合会议,决定在强化对IUU(违法的、不报告的、不管制的)渔船管理的同时,实施对金枪鱼渔获量的管理。根据会议决议,ICCAT决定从2007年11月起将东大西洋的黑金枪鱼渔获量从32000t削减到29500t,此后分阶段继续削减,至2010年将黑金枪鱼渔获量控制在25500t,实现总渔获量减少20%的目标。另外加强对地中海以及东大西洋渔业资源的管理,执行扩大禁渔期、禁止捕捞小型鱼类、强化养殖品种监督等措施。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CCSBT)根据下设科学委员会关于削减渔获量以保护蓝鳍金枪鱼资源的报告,决定从2006年起实施个别分配制度,规定必须履行捕捞金枪鱼标上番号的义务,强化对金枪鱼资源的管理。同时决定临时性削减全球总渔获量,日本的渔获量因此遭到大幅削减。根据对过去10年总渔获量的调查,2006年CCSBT决定在未来5年逐步将日本的渔获量由目前的6000t减少至3000t。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类委员会(WCPFC)决定在控制大目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捕捞数量的同时,控制卷网渔业作业时大目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小型鱼的混获量,因此2009—2011年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总渔获量每年减少30%。2008年5月,WCPFC再次决定允许各国登陆的检查船在公海上实施临时检查,这就意味着未来其他渔业资源管理组织也可能实施检查,金枪鱼渔业的公海自由原则即将成为历史。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根据大目金枪鱼渔获量超过最大持续生产量的状况,以限制各国渔获量为议题进行紧急磋商,尽管最终未达成合议,不过关于2007—2009年控制公海生产渔船数量的提案被采纳。中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为更好地保护大目金枪鱼资源,决定停止卷网渔业作业方式,并将限制绳钩渔业渔获量的规定继续延长1年[5]。

2.国内消费低迷并趋向低档化日本国内80%以上的金枪鱼类产品产自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起,努力构建围网渔船生产的渔获物不在外国港口销售的体系,把渔获物销售地集中在静冈县的静冈、烧津两市和筑波县的筑波市。其中大中型金枪鱼类用做生鱼片(刺身)料理,小型金枪鱼类绝大部分用于罐头制品的生产加工,在满足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促进了日本水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了远洋生产的合理布局,促使渔获物价格不受国际市场的制约,有利于日本远洋渔业、水产加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金枪鱼国际市场中心地位的确立。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水产品进口量增加的双重影响,日本国内原本使用金枪鱼的各类料理店普遍改为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和进口三文鱼,以吸引消费者,增加消费量,追求最大的利润空间。而根据日本水产厅的有关统计,目前日本金枪鱼的库存数量,与20世纪80年代黄金消费期基本相同,除非消费市场出现新的增长,否则金枪鱼价格反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经济不景气、国民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同时由于三文鱼和金枪鱼养殖技术的突破,日本从澳大利亚、墨西哥、挪威等国进口暂养和养殖的金枪鱼和三文鱼,以满足国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由于三文鱼和金枪鱼保鲜要求较高,大部分水产消费国家缺乏生鱼片冷链保鲜的技术,因此日本贸易商社和水产专业公司是全球金枪鱼供应的主要来源,将国内暂养和养殖的金枪鱼出口到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通过日本料理专门店、高级餐厅和超市等,使得生鱼片和寿司的消费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3.各国争夺远洋资源日趋激烈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世界各海洋沿岸国家纷纷划定200海里排他性经济水域,并明确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义务。日本周边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利用与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签订渔业协定和水产资源管理等方法,大力保护本国及周边的渔业资源,同时为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渔业产业、市场供应、产品贸易和渔民生计,尽量满足本国捕捞渔船的需要,减少传统生产国的捕捞配额。2006年主要国家的金枪鱼罐头总产量达到100万t以上,其中泰国40万t、西班牙22万t、美国20万t、圭亚那18万t、巴布亚新几内亚8万t。在各国强化金枪鱼资源自身利用,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和解决劳动力出路的同时,世界金枪鱼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金枪鱼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4]。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远洋渔业作业方式,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和南美洲的智利及阿根廷海域,从事捕捞长尾鳕等鱼类的日本渔船,以租赁渔船和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变更渔船国籍从事生产,在南美洲北部海域捕捞红虾的日本渔船,也以同样方式继续进行生产。而在南极洲的磷虾捕捞,虽然生物资源条件较好,数量较多,但有可能遭遇与捕鲸同样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4.渔业企业经营困难从国际环境来看,南太平洋周边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本国拥有的丰富渔业资源以及渔场的存在价值,特别是金枪鱼资源可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资源,纷纷由从远洋渔业生产国家收取入渔费的方式,转变为利用当地水产资源建立渔业产业。尤其是在该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把本国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全球需求量大幅增长的鱼类罐头产品上,对与本国利益关系不够密切的日本远洋渔业特别是金枪鱼渔业态度冷淡,使得日本在金枪鱼罐头原料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引起丧失金枪鱼渔场的危机。渔业生产资料特别是柴油价格的大幅上升,金融危机导致消费市场大幅萎缩,日元升值使得金枪鱼进口价格下降,这一系列因素相继引发金枪鱼价格滑落,出海捕捞利润微薄并存在亏损风险,因此日本为数不少的远洋渔船停靠在港口。同时由于南太平洋金枪鱼捕捞数量难以取得生产效益,不得不兼顾捕捞其他鱼类品种,日本远洋基地内支援渔船生产的相关设施也相继关闭。从国内金枪鱼渔业发展情况来看,根据日本远洋渔业协会2003年度经营体决算调查,将渔船按资产额划分为3种经营类型:第一类经营体为资产超过自身资本;第二类经营体为负债1亿日元以上;第三类经营体为负债2亿日元以上。而2008年的经营体决算调查表明,第一类经营体处于100%完全经营状态,第二类经营体有5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第三类经营体有7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可见日本远洋渔业经营举步维艰[4]。日本全国远洋沿岸渔业信用基金协会对信用担保渔船的统计表明,一艘远洋金枪鱼延绳网渔船年经营利润(不含折旧费)为1400万日元,20年的累计利润为2.8亿日元,而渔船的建造费用为5亿~6亿日元,因此渔船更新和再生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于远洋渔业规模缩小,渔业生产技术难以维持鼎盛时期的水平,水产业人才培养也举足不前,特别是渔船船员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加速了日本远洋渔业产业的衰退。从流通来看,2008年日本国内金枪鱼的供给量为34.1万t,与2005年和2007年相比,分别减少10.5%和24.2%[4],虽然供给量大幅减少,但金枪鱼价格仍徘徊不前,主要原因一是生鱼片消费市场持续缩小,料理店使用价格便宜的进口三文鱼、对虾和章鱼等水产品代替金枪鱼;二是金枪鱼基本由大规模且垄断的贸易商社和量贩店(超市、鱼店等)直接经营,特别是量贩店(超市、鱼店等)拥有对金枪鱼价格的支配力,担心影响消费而不愿上涨价格,而小规模家庭式的金枪鱼渔业经营体,无法左右金枪鱼的销售价格。

日本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

加快远洋渔业统一经营渔场范围大、生产成本高、劳动力老龄化、鱼货价格低迷等因素直接冲击着日本远洋渔业的发展,远洋渔业产业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为此,日本政府和业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制止日本远洋渔业的衰退。在渔船经营方面,根据远洋渔业渔船经营现状,通过联合的方式,以远洋渔业产业团体为平台,促使第二类和第三类远洋渔业经营体的统一,同时通过渔船海外转型租赁等方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渔船经营效益。在鱼货销售和价格方面,设立新的法人公司,直接参与国内市场金枪鱼的销售,以提高金枪鱼的市场价格,打破贸易商社和量贩店对金枪鱼价格的垄断;进一步加强与地区生活协同组合、餐饮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扩大远洋渔业及其产品的影响,积极实施产地品牌战略,强化金枪鱼品质竞争的差别化,逐步提高金枪鱼的销售价格。强化远洋渔船技术革新针对全球金枪鱼资源过度利用、金枪鱼数量急剧下降的状况,各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相继减少金枪鱼的捕捞配额和渔获物数量,以确保金枪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为确保其长远的战略利益,从2008年起削减金枪鱼捕捞渔船87艘,以缓解金枪鱼捕捞强度和资源压力,提高渔船单位经营效益。同时,为应对水产品价格低迷、鱼货质量下降和渔业劳动力不足的困境,日本一方面加强对船员的商品意识教育,强化渔业商品概念,注重对鱼货质量的保护。另一方面,与加拿大、欧盟和英国相比,日本对远洋渔船技术的改造,在采用高新技术的同时,更注重节省人力、节能减排、高附加值和高效率。日本2006年起运用新保鲜技术和省力化的新型近海延绳网渔船(总吨位149t、船员14名)在太平洋进行试捕,捕捞的渔获物通过渔船中央底部直接进入鱼仓,在确保鱼货鲜度并防止鱼体不受损伤方面效果明显。加大远洋渔业支持力度日本对沿岸渔业的资源恢复、渔船转产转业和实行休渔期有着完善的支持政策,包括培训渔民,对渔业合作社和渔船船主提供补贴,培育和开拓鱼产品消费市场,以及各种捕捞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等,另外还有用于渔船保险的特殊补贴。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远洋渔业特别是渔船更新基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对减船后剩余的200艘远洋生产渔船,给予沿岸渔业和近海渔业的生产许可,以弥补其经营损失,确保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渔业的发展篇2

獐子岛发展休闲渔业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全球范围内都迎来了世界性的生态文明社会和休闲度假时代,海岛休闲度假越来越受青睐。休闲渔业之旅可以让饱受压力的“城里人”在逃离都市之余,将会与大海无限亲近,放松紧绷的神经,为头脑身心充电。另外,各级地方政府扶持发展观光休闲政策,各大旅游企业都愿意投入,积极利用当地渔村文化产业推展休闲渔业的相关活动。各种休闲旅游产品不断推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以及祈福祝愿仪式等文化活动,让海岛休闲渔业旅游更加热闹非常。哈大高铁连接东北腹地,高速路开口通往海岛使得交通更加便捷,从而带动沿线客源市场,游客数量大幅增长。但是,总体来看离岛交通依然不便,这增加了游客旅游的成本,也间接影响游客在当地的消费能力。当地居民生态保护观念薄弱,使得海洋资源遭受破坏。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海珍品增养殖规模已经达到极限,一些海洋生态问题也显现出来,一条龙的旅游模式急需发展,更需要优化。利用SWOT 分析,可以了解影响獐子岛地区内在之优势、劣势,以及外在环境之机会、威胁,并根据獐子岛的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及休闲渔业发展潜力等,确定未来海岛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方向。

如何发展海岛的休闲渔业

现在的海岛海洋渔业产业品质结构单一,海洋休闲旅游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整个地区经济的贡献度都较低。发展以渔业为主轴的休闲渔业、观赏鱼业、会展渔业、海钓渔业等品牌,可以让海岛休闲渔业旅游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发展道路。休闲渔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运用旅游业的经营理念,形成规范化、特色化、多样化和集约化的休闲渔业品牌,使之成为海岛休闲渔业旅游的特色精品。观赏渔业是一项高效产业,要结合旅游、节庆活动和观赏渔业活动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发展以水族业、观赏鱼类、植物类、龟类等为主的观赏渔业,利用渔港、池塘、浅海、岛礁等自然生态资源,组织实施海底潜水观光、游艇海岛巡游、养殖精品园观光等活动,使观赏渔业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会展渔业是一项新兴的绿色产业,要以海岛休闲渔业博览会为基础,利用环境、区位等现实的会展资源,打造集会议、展览、住宿、餐饮、商务、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标准和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会展渔业体系。海钓渔业要依托海岛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加大海钓活动场所鱼类资源的增殖与养护,创造海钓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利用好各种大型国际国内海钓赛事对海钓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使“海钓天堂”成为海岛得天独厚的品牌。在具体的发展策略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利用政府政策发展海岛休闲渔业。海岛休闲渔业要把转型升级作为渔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渔业科技创新、渔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渔业保障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在继承中创新,推动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海岛休闲渔业的新发展。其次,要培育新型休闲渔业队伍,增强渔业创新发展的竞争力。一是要强化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形成一支为海岛休闲渔业发展服务的科技队伍;培养一批导览解说人员,让专业的讲解贴近生活,引导休闲,提升休闲渔业服务质量;建议与旅游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建立政府扶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二是加大渔业创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全球化战略思维的企业经营人员队伍。三是加快海岛渔船升级换代,基本形成适合现代渔业发展的、规模较大的海洋渔业船队。总之,发展海岛休闲渔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力,繁荣渔区经济为指导,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发展休闲渔业旅游。通过发展休闲渔业,提高当地经济活力,增加渔民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渔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日本;远洋渔业;发展;趋势

一、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地域环境及历史因素影响,日本远洋渔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远洋渔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至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远洋渔业迎来繁荣时期,市场发展形势良好,具不完全统计其远洋拖网船只数量超过三百五十艘。1973年日本远洋渔捕获总量超过四百万吨,占当时日本渔业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这对促进日本水产行业发展、提升水产品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

1973年、1978年日本受到石油危机影响,其远洋渔业整体效益下滑;1977年受到美国设定的两百海里经济专属区限制,直接造成日本远洋渔业生产海域范围缩小,其远洋捕获量也大大降低。通过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产量相比于1973年减少了一半之多。

自2000年至今日本远洋渔业产量呈整体下滑趋势,2010年其渔业总产量为48万吨,仅仅是其峰值产量的11.9%。日本远洋渔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不同方式进行作业,其中包括母船式拖网、商业捕鲸、母船式鳟鱼流网等等。随着远洋渔业不断发展与革新,不少作业方式退出远洋行业,目前起主要方式包括远洋拖网、大中型远洋金枪鱼流网、远洋金枪鱼延绳渔业、远洋鱿鱼钓业等等。

为不断调整其远洋渔业发展格局,以适应世界渔业发展整体方向,自上世纪末开始日本强化对远洋渔业的重视力度,并逐渐构建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全新的战略格局。根据FAO、ICCAT与日本政府达成协议,自1999年开始日本从事远洋渔业共计八十个经营体,2009年减少至七十个经营体,并实施减船计划,目前日本远洋渔业的渔船总体规模在两百个左右。

通过战略规模调整及渔业发展改革,缩小了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的整体规模,同时也造成远洋渔业相关企业转型或破产,在这种改革背景下经营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无法适应其市场发展要求,最终走向破产。与此同质世界市场对金枪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日本远洋渔业的整体竞争力受到影响,其竞争力呈现减退趋势。

二、日本远洋渔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渔业资源管理强化

现阶段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的远洋渔业发展规模正不断壮大,其渔船分布在世界各个渔场,其生产环境及范围逐步扩大。在生产范围扩大的同时由于距离远、渔获率低,造成远洋渔业出现生产周期过长、竞争日益激烈态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就明确提出海洋沿岸个国家设立200经济专属区后,各个国家以经济专属区作为水产资源保护依据,同时强化了渔业资源的控制管理,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各国首先针对日本远洋渔业进行讨论。2007年通过国际地域渔业管理机构联合会议指出,要对日本远洋渔业渔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对金枪鱼的捕获量进行管理。在此会议后东大西洋黑金枪鱼的捕获量严重减少,同时由于对地中海、东大西洋渔业资源的管理,相关小型鱼类禁止捕获,同时扩大了禁渔期。

CCSBT结合下设科学委员会提供的削减渔获量保护蓝鳍金枪鱼的报告,自2006年开始实施个别分配制度,即严格履行捕获金枪鱼番号义务,进一步加强对金金枪鱼资源的管理。CCSBT还决定临时性削减全球总捕获量,这直接使得日本的远洋渔业渔获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日本消费呈现低档化

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水产品进口量增加的影响,日本国内市场中所使用的金枪鱼已经逐渐改变为三文鱼,以有效控制其价格,以国产三文鱼为主的消费市场日益扩大,有效吸引消费者,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日本水产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其金枪鱼的库存数量整体情况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消费时期,目前来看金枪鱼价格反弹的可能很低,除非其国内市场发展情况出现新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国内消费者收入无明显提升,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物美价廉的产品是目前日本市场广泛受欢迎的产品形式。三文鱼与金枪鱼的养殖技术正不断创新,日本国内养殖的三文鱼和金枪鱼已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基于三文鱼与金枪鱼本身对存储要求高,保鲜水平高,大多数的水产消费国家的生鱼片冷链保鲜技术尚未成熟,所以日本生产专业公司是目前世界金枪鱼供应的主要供应商,将日本国内暂养的以及专业技术养殖的金枪鱼出口到国外,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等等,再通过日本料理店或高级餐厅等渠道,有效保障生鱼片及寿司消费量能够持续保持发展速度。

(三)各国之间竞争海洋资源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形成,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相关生物资源等建立了有效规定。

日本周边所有国家等借助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形成了相关协议,并建立了共同的管理办法。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渔业资源能够得到保障。更加能够促进本国渔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以此提升本国对渔业方面的需要。降低传统生产国方面的捕捞配额。在各国强化金枪鱼资源自身利用,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和解决劳动力出路的同时,世界金枪鱼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金枪鱼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远洋渔业作业方式,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和南美洲的智利及阿根廷海域,从事捕捞长尾鳕等鱼类的日本渔船,以租赁渔船和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变更渔船国籍从事生产,在南美洲北部海域捕捞红虾的日本渔船,也以同样方式继续进行生产。而在南极洲的磷虾捕捞,虽然生物资源条件较好,数量较多,但有可能遭遇与捕鲸同样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四)渔业企业经营困难

基于国际环境角度分析,南太平洋地区各国都开始了解了本国在掌握大量渔业资源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中金枪鱼资源属于日本发展经济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远洋渔业等角度出发,收取入渔费等,并将这部分资源转变为有效利用带你的水产资源,最终形成渔业产业。另外,在本产业环境之中十分重要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方面,也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日本在发展经济方面将侧重点设置在了鱼类罐头等方面,这对本国利益发展并不要紧的日本远洋渔业等方面相影响较弱。使得日本在金枪鱼罐头原料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引起丧失金枪鱼渔场的危机。渔业生产资源包括柴油价格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危机造成了消费市场领域出现大幅度变化,日元开始进一步升值,促使金枪鱼的进口价格则进一步下降。相关因素将会继续造成总体价格下滑,因此,出海捕捞等将有可能造成亏损等。

因此日本为数不少的远洋渔船停靠在港口。同时由于南太平洋金枪鱼捕捞数量难以取得生产效益,不得不兼顾捕捞其他鱼类品种,日本远洋基地内支援渔船生产的相P设施也相继关闭。从国内金枪鱼渔业发展情况来看,根据日本远洋渔业协会2003年度经营体决算调查,将渔船按资产额划分为3种经营类型:第一类经营体为资产超过自身资本;第二类经营体为负债1亿日元以上;第三类经营体为负债2亿日元以上。而2008年的经营体决算调查表明,第一类经营体处于100%完全经营状态,第二类经营体有5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第三类经营体有7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可见日本远洋渔业经营举步维艰。

日本远洋沿岸渔业方面的发展以及相关组织结构等都能够对信用担保渔船方面形成统计,任意远洋金枪鱼延绳网渔船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140万日元20年的累计利润为2.8亿日元,而渔船的建造费用为5亿~6亿日元,因此渔船更新和再生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因为远洋渔业发展在规模上不断在缩小,其技术水平上也已经无法更好的维持在鼎盛阶段,水产领域之中人才凋零,其中船员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造成了日本在远洋渔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更加凸显。

三、日本远洋渔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进一步加快渔业行业的统一性生产

在渔场的实际范围阔大、成本追加以及劳动力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强的情况下,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共同影响日本远洋渔业向前进一步发展。远洋渔业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到了生死边缘。因此,日本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均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测试,以便能够有效控制远洋渔业发展。

在日本的远洋渔业船只经营方面,需要充分结合渔业渔船发展现状情况,根据联合方式,以远洋渔业产业团体作为基本平台,以便能够加强二、三类经营之间的有效统一。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渔船海外转型租赁等形式,进一步降低实际经营成本,以便能够提升渔船经营实际效益水平。

在渔货销售以及价格等方面,需要建立全新的法人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直接参与到日本国内市场的各类鱼类销售。以此,可以打破贸易商社以及相关鱼类商贩等的垄断问题。不断提高日本雨夜与地方生活协同组合,形成餐饮、消费等方面的有效关联,进一步扩大远洋渔业甚至是消费行业的产品发展,提高品牌战略发展,实现金枪鱼产品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升金枪鱼实际销售价格水平。

(二)实现渔船技术改革

结合对全球范围内金枪鱼资源方面的过度使用,金枪鱼实际数量也在减少。因此,所有国家在渔业管理问题上也陆续形成了金枪鱼捕捞方面政策,以此提升对金枪鱼行业之中的良性发展。日本为了能够确保本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利益,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大量消减对金枪鱼方面的渔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对金枪鱼方面的过分不老,以便能够有效提升渔船单位方面的实际效益。

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产品价格低迷等问题有效解决,日本更加提升了对船员商品责任意识方面的培训,高度重视对鱼货方面的品质提升。此外,日本更加与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渔船技术水平,采用高科技,建立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能减排等高附加值产品。日本在2006年时,起运了新保鲜技术手段,并使用更加科技化的手段,建立了近海延绳网渔船。大量不老渔获物将需要通过渔船底部位置传送到鱼舱之中,此类方法可以有效确保渔货能够更加新鲜,更加能够确保鱼体不受损。

(三)改善高远洋渔业支持水平

日本对沿岸渔业资源方面的保护水平较高,并在渔船转产转业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机制制度,其中包括了对鱼民等方面的培训,另外也会对渔业合作社等机构等进行基本的补贴,进一步开拓渔业产品等的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等。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远洋渔业方面的扶持水平,在此过程中,对减船之后所产生的生产渔船则可以相关许可,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经营损失方面的弥补,以此提升渔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日本远洋渔业方面的发展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日本远洋渔业方面的基本问题,从国际社会强化渔业资源管理问题以及国内方面进行了分析。此外,也进一步阐述了除日本之外远洋资源竞争趋势加强以及相关企业经营困难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之中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地区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我国渔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乐家华.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农业,2013(05):37-40+154.

[2]刘召凤.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

[3]范其伟,王福林,郭香莲.日本远洋渔业支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05):140-144.

[4]韩杨,曾省存,刘利.印度尼西亚渔业发展趋势及与中国渔业合作空间[J].世界农业,2014(05):39-45.

[5]陈贵良.谈金枪鱼保鲜[A].中国制冷学会、中国肉类协会.21世纪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速冻食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制冷学会、中国肉类协会,1998:4.

[6]黄永莲,黄硕琳.发展我国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探讨[A].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中国水产学会,2004:2.

[7].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朝鲜东部海域渔业合作项目管理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6(07):59-60.

渔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 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平罗

中图分类号 F32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07-02

Thoughts on Fishery Development of Pingluo County

WANG Wan-yin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Service Center of Pingluo County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Pingluo Ningxia 7534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fisheries development status of Pingluo Coun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fisheries development of Pingluo County,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isheries development of Pingluo County.

Key words fishery;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luo Ningxia

平罗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北部,黄河青铜峡灌区下游,东临毛乌素沙漠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相连,西屏贺兰山,至中岭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界,南临贺兰县,北与石嘴山市大武口、惠农区接壤,总面积2 086.13 km2。平罗县水域宽阔,自然湖泊星罗棋布,小型水体遍及全县各乡、镇。近年来,平罗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资源优势,加快渔业基地开发速度,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稳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全县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罗县已发展为全区的渔业大县之一。

1 平罗县渔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平罗县按照自治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要求,以构建“环保型、品牌型、和谐型”平罗为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突出特色”为原则,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实施宜渔荒地开发和湖泊、湿地改造工程,建设以水产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水上旅游为主的“适水”产业基地,促使全县水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功能日益明显。“适水”产业是平罗县确定的“五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是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1.1 开发利用面积逐步扩大

平罗县渔业资源丰富,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3年,全县开发建设适水产业基地6 000 hm2,水产养殖面积由2005年的666.67 hm2增长到6 907.27 hm2,其中池塘1 812.87 hm2,湖泊5 094.4 hm2。全县6 086.4 hm2成鱼共放养鱼种6 546 t,5 237万尾,其中乌克兰鳞鲤、福瑞鲤、六须鲶等新品种养殖面积3 453.3 hm2,占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的50%,共放养新品种鱼种3 850 t,3 211万尾;鱼种养殖面积820.87 hm2,共放养各类乌仔、夏花7 388万尾。

1.2 水产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2013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 906.7 hm2(其中池塘1 812.87 hm2,湖泊5 094.4 hm2),水产品产量达到2.6万t(其中鲤鱼13 238 t,鲢鳙鱼35 642 t,草鱼7 643 t,鲶鱼250 t,河蟹27 t,斑点叉尾30 t),渔业经济总产值28 253万元,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11 388元。

1.3 生态功能开始显现

发展渔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开发和利用了长期荒芜的湖泊湿地、低洼盐碱地、白僵地,沟通了平罗县境内大量的湖泊和水面,形成了重要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够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居住环境变得更好[1-2]。

1.4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根据县内各区域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渔业。一是城郊休闲渔业。该特色产业主要以翰泉海、明月湖为中心;二是高产高效渔业,主要在109和110沿线地区分布;三是特色休闲渔业,主要分布在河东地区,养殖的土著鱼类主要有黄河鲤、黄河鲶等。其特色休闲项目包括沙漠旅游、垂钓、餐饮等。各区域基本已形成产业化格局,经营也初具规模,推动了当地渔业生产、技术推广、渔需物资经营、水产运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5 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以往的生产中,平罗县主要的鱼种为鲤鱼、草鱼、鲢鱼、鳙鱼。虽然以往也进行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但成效不大。近几年,随着市场的发展,平罗县将乌克兰鳞鲤、河蟹、六须鲶、黄河鲶、彭泽鲫、异育银鲫“中科3号”鱼种引进,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推广乌克兰鳞鲤、河蟹、六须鲶、彭泽鲫、草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新技术3 453.3 hm2,占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0%,水产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1.6 “野娇娇”引领宁夏水产品加工业

大型龙头企业不但能够对渔业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当地农户通过渔业生产发家致富。宁夏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宁夏野娇娇食品有限公司已于2011年6月19日正式投入生产。该公司作为宁夏水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进和采用了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对水产品进行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该公司还申请了“清真食品”商标,成为中国第一家清真水产品加工基地。

1.7 渔业外向型生产格局已经形成

为了满足平罗县渔业产品销售的需求,该县形成了渔业外销组织。其中,以华源生态水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经销商与外地市场建立了良好的销售渠道,销售相对稳定,渔业产品基本达到了供、销平衡。平罗县在县内销售的水产品为总量的1/4左右,其他均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平罗县已成为宁夏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

平罗县渔业的大发展,使当地生态环境大改观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平罗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3-4]。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紧张

随着生态水产业面积不断扩大,用水紧张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了渔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2 基础设施不配套

部分场点沟、渠、路、电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产量和效益的发挥。

3 “适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特色,高标准建设“适水”产业基地

平罗县根据县域内渔业资源的现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各有侧重”的方针,将全县“适水”产业规划成城郊地区、109和110沿线地区、沿黄地区和河东地区4个发展区域,根据各发展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采用大水面精养、上农下渔、围垦粗养、休闲渔业等多种发展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适水”产业基地,促进全县“适水”产业的发展。

3.2 大力扶持,加快发展步伐

为进一步加快“适水”产业资源开发进程,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适水”产业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一是单位和个人建设“适水”产业基地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的,经县渔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补助1 500元/hm2)。二是扶持水产苗种的孵化及培育。对年繁育2 000万尾以上鱼种场,繁育鲤、草、鲫、团头鲂和花白鲢每万尾补助15元,黄河鲶每万尾补助2 000元。三是国家将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等水产养殖机械购置纳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四是对从事“适水”产业开发的单位和个人,本着“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土地有偿使用30年不变,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发放土地使用证、水产养殖证,确保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五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优先对“适水”产业基地开发者给予信贷扶持,解决开发资金问题。

3.3 创新机制,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

按照《平罗县“适水”产业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 “适水”产业以每年新增1 333.3 hm2的速度发展,投资大,任务重,为了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平罗县创新机制,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调动多方力量投入开发,加快“适水”产业发展步伐。一是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适水”产业基地,如瀚泉海、明月湖、天河湾湿地公园等。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本地和外地有资金势力的开发商参与“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如姚伏镇张家墩村、北营子村、黄渠桥镇侯家梁子村、灵沙乡先锋村先后引进内蒙、天津、北京、银川等地客商进行“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开发面积1 333.3 hm2,外地养殖户的引入,不但带来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而且带来新的经营理念,促进“适水”产业的发展。三是围绕“适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农民新型生活方式示范区、开发建设城市住宅和湿地公园,提升综合开发能力,如农牧场的塞上农民新居、明月新村小区等。四是结合村队企业化试点工作,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村队集体通过荒地租赁、拍卖、入股等形式,引导工业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建设。五是依托成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积极探索和建立养殖水面流转制度,促进渔业规模化生产,支持集体、农民联合以股份合作形式,统一规划组织开发、经营,按股分红。

3.4 合理利用水资源,创新渔业生产方式,推动“适水”产业全面发展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之一,而平罗县又处于引黄灌区下游,水资源相对紧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该县规划建设占地1 733.3 hm2(其中水面1 266.7 hm2)的瀚泉海,拦蓄贺兰山洪水及三二支沟、第三排水沟沟水,丰水期蓄水、干旱季节补水,缓解了平罗县“适水”产业用水紧张的局面。目前已开发水面1 266.7 hm2,对满足瀚泉海周边“适水”产业基地用水的需求,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平罗县积极引导,支持从渔农民和各类渔业经营组织,调整优化渔业生产结构,创新渔业生产方式,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根据各自的特点发展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和休闲观光渔业,增加渔业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将加大对华维羽毛有限公司等水禽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水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龙头企业+渔农”的发展模式,和渔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分享渔业产业化经营成果[5-6]。

3.5 精心运作,努力打造水产品品牌

通过平罗县水产协会和生态水产业合作社,带动水产企业、经营大户走联合发展之路,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将平罗华源生态水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平罗县生态水产业合作社培育成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品牌合作组织,提高水产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水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是平罗县水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要抓住这一优势,做大做强平罗县水产品产业。通过申报绿色水产品品种、注册商标等方法,打造平罗著名水产品品牌,增加品牌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销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现代渔业建设―福建省渔业发展情况调研[J].中国水产,2011(4):2-5.

[2] 姚方丹.江西省鄱阳县渔业发展现状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11(13):22-25.

[3] 檀英桃.平山县渔业发展情况分析[J].河北渔业,2012(8):47,55.

[4] 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第23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现代渔业建设[N].中国渔业报,2011-03-28(1).

[5] 任永斌,王云.大力发展生态水产业 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于宁夏平罗县生态水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13(16):24-26.

渔业的发展篇5

河南渔业进入“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尤为快速,在规模小幅扩大和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产值增速超过了产量增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渔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但是,河南渔业与发展现代渔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受到了严重制约。

1.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全省的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公司数量很少,即使在集中连片的主产区,绝大多数都属于个体养殖户和小型养殖场,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相差很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不一,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极高。

2.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化进程缓慢。全省现有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不能起到明显的产业带动作用,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无法有效拉长产业链条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影响了行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3.缺乏名牌战略意识,品牌效应不突出。目前全省有部分企业已经初步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形成了各自的品牌,并因此而受益。但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规模和知名度很小,影响力和竞争力较低,还没有创出具有省内广泛知名度的品牌和全国名牌。

4.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养殖产量中鱼类占比过高,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1:0.19:0.57,呈现严重不协调的情况,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形成了“瓶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5.投入明显不足。包括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等资金和项目投入很少,外来资金引进很少,投资渠道需要积极开辟,投资环境必须大力改善。

6.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执法职能交叉。“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已经颁布数年,而相配套的细则至今未出台,给基层具体执法造成许多困难。此外,鱼药、鱼饲料和水生动物检疫等管理和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给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埋下隐患。

二、必须尽快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渔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渔业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依靠科技进步和龙头带动,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销、渔工贸、教科推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渔业和渔村经济实现两个转变,达成渔业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尽快确立河南渔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采取市场拉动、科技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带动、中介组织带动、品牌(或主导产品)带动等多种渔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和养殖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注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内部挖潜、产量增长与效益提高、单位产出与资源消耗、产品质量与劳动者素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产业结构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当前,全省的渔业工作应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关键,从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强化科技、管理支撑,以及规模、标准、品牌、装备等方面寻求突破。具体包括:

1.搞好行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应牢牢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调整或重新制定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品种和养殖模式特色,推动规模化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整体效益,尽快形成渔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2.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使之尽快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以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活服务的综合功能。同时,大力扶持优势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渔业行业协会和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与渔户的重要中介,是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变我省渔业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重要手段。通过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逐步形成与各相关部门及乡、村服务组织相结合,上下左右紧密衔接的社会服务网络,做到产前提供信息,产后统一收购、加工、贮运等,提高渔农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4.转变观念,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多功能渔业。渔业不仅仅是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未经加工产品的第一产业。渔业也是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多功能产业(例如食品、药品、文化、生态、科技、装备、信息产业等),其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5.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力度,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渔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和推广不应仅限于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还应包括先进的管理和装备。

6.积极培育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好专业批发市场。应遵循“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因势利导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渔民和客商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贯通城乡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7.放开眼界,充分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当前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紧缺和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鸡下蛋”,弥补发展资金的不足。

渔业的发展篇6

1.养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随着我县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残饵和鱼类的代谢物,同时受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造成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我县大部分池塘运行多年,设施老化失修,池底淤泥过厚,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如硫化氢、非离子氨等含量上升,养殖水体环境日趋恶化,大大增加了鱼类病害发生的风险。

2.缺乏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技术相对落后我县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管理技术水平与养殖规模、集约化程度相对落后,养殖人员重养殖轻管理,重治疗轻预防,防治措施不到位、不彻底,滥用和误用药物现象严重,给病害频发遗留隐患。

3.苗种种质退化,检疫工作滞后我县苗种场生产条件较差,亲本长期使用,致使种质退化。原种不纯,良种不良,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抗病力有所下降。同时苗种引进上缺乏有效的检疫和管理机制,部分苗种引进时没有通过检疫,导致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病害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4.生产投入品监管不力我县目前对投入品的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渔业生产者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超标准添加促生长剂的饲料,同时在病害防治中使用违禁药物,滥用、乱用药物现象依然普遍,造成鱼类免疫力下降,加大病害的感染和传播几率。

5.病害监测和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县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测报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检测仪器,主要靠肉眼和经验来诊治鱼病,无法做到精准监测。对病害诊断不准确,无法及时对症用药,丧失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导致病害扩散蔓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二、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病害测报工作根据近几年我县水产动物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结合我县渔业生产实际,要在稳定现有病害监测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测报种类与监测面积。在进行病害监测时采取有效防治病害的技术和措施,对流行性病害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预防,早治疗。同时测报工作要做到科学测报,建档立制,规范数据汇总,提高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在不违反疫情公布原则的情况下,及时信息,扩大测报成果影响,提高服务渔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手段广泛宣传测报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基层病害实验室建设步伐,完善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手段。加强测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我县测报技术水平。在做好常规监测的同时,逐步进行精准监测试点工作,推行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诊断,进一步提高病原判断的准确性。

3.全面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依据《江西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施意见》等重要法律法规,全面开展防疫检疫工作,重点把好产地检疫和流动检疫两道关口,对发病和携带病原的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或无害化处理,确保水产苗种健康流通,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渔业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4.加强投入品监督力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主管部门应协同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投入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与监督,重点加强对饲料(含添加剂)、渔用药物的监管,清理整顿渔需物资市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体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5.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减少养殖病害发生目前我县渔业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来自工业、城镇污水及养殖自身污染。基层站所要积极协同当地环保等相关部门,有效查处各类渔业水体污染事故。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技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喂养,避免加重养殖水体压力;提倡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用量小、副作用小)渔药进行鱼病防治,确保养殖生态环境良好,减少鱼类病害发生。

6.树立健康养殖观念,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认真宣传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工作,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社会和谐,全面推动我县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渔业的发展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渔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着畜牧业、种植业、林业等相继被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范围,高风险的渔业也呼唤着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本文将我国现阶段渔业保险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日、韩、法三国渔业保险发展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 我国渔业及渔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渔业现状概括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广博海岸线,2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海域,辽阔的大陆架及滩涂,为畜牧业带来了精饲料,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肥料,为化工、医疗业供应着重要原料,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展条件。高蛋白含量的水产品也为世界提供了多样化食品。渔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以来,我国渔业产量也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还将持续主导水产养殖生产,预计2020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将达到世界产量的61%。经过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渔业不仅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提高渔农收入和扩大出口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二五”规划针对渔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完善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渔业支撑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渔业保险势必为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渔业保险发展沿革

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开始办理涵盖渔业保险在内的农业保险以来,人保在渔业保险行业一直独挡一面,直到1985年平安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的相继成立才打破了人保的垄断局面。总的来说,我国渔业保险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完全垄断到寡头垄断,由混业到分业等几个阶段而逐渐演化、发展,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深入推进,并先后进行了商业性保险机构、渔业互保协会、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探索。

1. 商业性保险公司。作为我国渔业保险发展进程中的开拓者,商业保险公司最早开办了隶属于农业保险的水产养殖保险。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渔业保险风险巨大等原因,使得众多商业性保险公司接连宣告停办此类保险。目前,虽然它们的身影犹存,却只占市场份额的极小部分,业务范围狭小,通常仅限于渔船船东雇主责任险和大型渔船保险。

2.渔业互保协会。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小型渔船投保无门,增强渔船船东的抗灾风险,农业部主导设立了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其宗旨是通过组织会员互助共济,为会员生命财产损失提供经济补偿,并向会员提供安全生产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此后,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宁波市渔业互保协会等机构逐渐发展壮大。自渔业互助保险开展18年来,已累计承保渔民557万人(次),承保渔船35万艘(次),提供风险保障3850亿元,共支付经济补偿金近11.5亿元,并已在24个省市区设立办事机构开展渔业互保工作,业务范围还涉及到香港、澳门。渔业互保协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体系,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

3. 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2004年3月2日,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性的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它是由11家参股企业依法共同认购,股东主要是上海市各区县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此后,保监会先后批设了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而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费收入在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中约占30%。相信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它们必将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业保险全面化、多样化、专业化。

二、 现阶段我国渔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补贴优惠政策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近年来,虽然渔业保险中涉及省级财政补贴比例在不断提高,例如山东省就计划每年拨付600万元以支持政策性渔业保险,但是补贴总额仍不足以满足广大渔民、渔船保险需求。2010年,沿海省级财政补贴比例由去年的20%提高到30%,市县补贴比例为10%;沿海渔船全损险、一切险、渔工责任险补贴达到40%。渔船保额也在提高,保额由船舶价值的50%~70%提高到60%~80%。但是,对比我国拥有1300万渔业劳动力,2400万渔业人口,而海洋渔船每年每10万人就有140人死亡,死亡率比煤炭行业要高出24%的现状,保险范围及险种仍存在结构不对称的问题。另外,保险赔付率也十分低,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渔业保险没有足够资金支持灾害发生后的赔偿。

(二)渔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渔业的发展篇8

渔业互保理赔中存在的不足

(一)理赔制度的操作灵活性大于制度的规范性

尽管渔业互保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承保、理赔等方面相对完整的规章制度,但各级理赔部门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对制度执行的灵活性大于严肃性,最终导致理赔制度执行不理想,互保理赔制度执行不严是制约互保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二)理赔缺少透明度致使渔民诉求渠道不畅通

目前由于理赔过程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的监督制约,导致理赔管理制度本身存在一定漏洞。从查勘、定损到理算、支付赔款的各个环节均由理赔部门独立负责,缺乏透明性和有效制衡,核价、定损等关键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渔民会员在理赔过程中话语权得不到足够重视,即使对定损赔付的结果不满意,由于顾忌畏惧办事机构的行政职能,渔民无法表达其诉求。

(三) 互保理赔中没有专职的理赔队伍

现阶段渔业互保理赔主要依托于渔监、船检体系,权责没有明确的划分,理赔人员多为渔监、船检人员兼职操作,理赔人员的专业水平制约着互保事业的稳定发展。

(四)互保理赔中大案要案缺乏技术支撑

渔业互保中对于重大的、复杂性的案件,基层理赔部门要层层上报渔业协会,对于该类案件的处理,单单依靠协会与部分工作人员的力量,或缺少专业技术手段,或估计不足,往往不能准确定损、理算,理赔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撑。

(五)互保理赔地区间赔付率差距大

据调查统计,协会各地区赔付率差距大,相互不平衡,有的地区赔付率一直偏高不下,如同一省份某地一直维持在50%左右,另外一些地区赔付率基本徘徊在20%,相互间差距太大。

渔业互保引入保险公估的必要性

(一)保险公估可以为渔业互保协会提供技术支持

渔业保险是海上保险的一种,是一门海上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理赔人员懂渔业懂保险,而且还要具有相关的海上专业知识,如航海技术、油污、电子设备、海商法等相关专业知识。海损事故发生后,对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以及如何确定损失金额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并非为一般社会大众所能了解和掌握。即使是专门从事互保理赔工作的渔监、船检人员,也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处理好每一个损失赔偿案件。尤其对一些涉及到养殖区受损、油污、涉外海损的案件,由于这类案件涉及到的标的额比较大,并且受海况、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制约,海上证据难以保全,单单依靠互保协会自身理赔人员的力量,很难准确地对损失金额或者出险原因的归属进行定损理算,赔付时可能导致争议。

随着保险公估机构手段、技术的完善和健全,这类业务交由保险公估机构负责处理,能提供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持,给协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保险公估可以缓和渔业互保协会与会员之间的矛盾

目前渔业互保协会的理赔服务程序规范简化,赔付及时快捷,渔民会员总体比较满意。但理赔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各自利益的驱动,在损失赔偿问题上双方常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渔民会员提出的索赔金额偏高,互保协会认可的赔偿金额偏低,双方对损失数额认识的不统一,造成了矛盾的存在。理赔中个别存在的“以赔促保”、“以赔谋私”、“对簿公堂”等现象,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反而在某些方面使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化。

这些问题交由保险公估机构处理,由于公估机构独立第三方的身份,独立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外,将会使理赔结果更趋于公正透明,容易被渔业互保协会与渔民会员双方所接受,同时也可以给渔民会员提供更多的诉求机会。

(三)保险公估可以促使渔业互保理赔规范化

保险理赔归根结底是保险实现其经济补偿职能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使保险标的的损失得到及时快捷的赔付,渔业互助保险中也是如此。尽管渔业互保协会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理赔规章制度,但各地执行中存在偏差,理赔方式不一,规范化、公正化程度不高,“惜赔、拒赔”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对理赔人员管理不严,易发生“人情赔付、通融赔付”。这些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渔业互保在渔民会员心目中的公信力。交由公估机构来处理,可使理赔权力得到分散,理赔制度得到完善,促进理赔程序的规范透明。

(四)保险公估可以提高渔业互保协会的公信力

保险公估机制的引入,可以发挥保险公估机构独立、公正的特点,尤其在理赔环节,可以使得渔业互保协会保障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不仅如此,渔业互保协会更为渔民会员树立了公正、公平的形象,增强了渔民会员对渔业互保的信任度,使更多的渔民会员愿意参加互保,有利于渔业互保的良性发展。

渔业互保引入公估机制的环节

(一)展业环节

保险展业是保险活动起点,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渔业保险险种和保险类别在不断增加,渔船险从全损险互保扩大到综合险互保,并逐步开展了南沙生产涉外责任,港澳流动渔船第三者风险责任互保,水产养殖互保,渔业基础设施、渔用产品质量责任互保等险种,这些保险项目的开展无疑会对渔业互保协会提出更高的挑战。另外,渔业互保中经常会遇到渔民对财产价值估计有误,或对互保险种选择不当,或对设置的保险条款理解有误,保单生效后,一旦出了险,不仅使渔民会员失去了应得的补偿,无形中也使渔业互保协会受到损失。

如果能在互保展业过程中由保险公估机构对渔民保险涉及的财产展开风险意识的调查、评估,并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计算,对其现时价值作出评估以确定合理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从而给出指导意见,无疑会给渔业互保协会和渔民会员双方都带来益处。

(二)核保环节

核保中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对渔业互保承保标的的性质、条件及风险程度、责任范围作出科学的判断,并作出关于渔业以及渔船方面的规定、标准等风险意识的调查、评估,让渔业互保协会及时了解掌握渔业生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对不安全的因素建议协会和渔民及时消除,并及时控制、化解风险,为渔业互保协会提出好的解决建议和方法,从而正确核保,增进渔业财产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同时,有效地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减少渔业互保理赔案件的发生,从而降低互保理赔款的支付,增强渔业互保的积聚能力。

(三)理赔环节

理赔环节是保险活动的终点,是实现保险社会补偿功能的重要环节。保险公估的引入能正确、合理而且客观地估损,免去一些不合理赔付、冤枉赔付、滥赔、错赔等行为,高效、公正的理赔可以使投保人的损失得到及时有效的弥补,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减少社会摩擦,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保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渔业互保理赔中保险公估的引入将对协会今后的互保理赔业务产生深远影响,不仅能及时高效的勘验、估损,更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理赔工作提出公平合理的建议,使渔业互保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渔业互保引入保险公估的现状分析

(一)渔业互保引入保险公估是发展机遇亦是理赔业务的发展方向

渔业互保协会作为渔民互助保险的社团组织,业务范围受渔业部门管理,同时又涉及保险行业,互保理赔主要依托于渔监、船检体系,权责没有明确的划分,形式上业务存在交叉重合,实质上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渔业互保事业的发展空间是社会,是广阔的海洋渔业资本市场,依托政府固然有优势,但也有极大的局限性,随着制度的完善和保险资金的逐渐积累,渔业互保独立运作、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

保险公估的核心优势在于理赔,渔业互保协会的核心优势在于承保,互保理赔制度的规范化,理赔人员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来渔业互保独立运作后亟待保险公估引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承保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宜将全部互保理赔业务引入保险公估

渔业互保协会所承保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渔业海损事故现场时间非常短暂,不易保存,尤其大部分渔业船舶常在异地生产作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发生海损事故后,理赔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目前,分散在各地的互保协会的基层理赔人员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果理赔业务全面引入保险公估,不仅会增加理赔环节,更可能造成额外费用,使赔付速度变慢,引起渔民会员不满。

(三)保险公估在互保理赔中只能起辅助、补充作用

渔业互保理赔在现有渔监、船检与协会结合运转的体系下,这几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互保理赔方面具有商业保险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处于蓬勃上升时期。改变现有的理赔框架体系、运转模式时机尚不成熟。这些决定了公估机制在渔业互保理赔中的地位只能起辅助、补充作用。引入保险公估并非对现有理赔制度的颠覆,是在现有理赔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理赔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四)委托申请程序决定了对保险公估的引入需要理性对待

保险公估机构与互保协会、渔民会员双方是等距离的关系,对委托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其生命线。由于保险公估费用的收取本着 “谁委托谁承担费用”的原则,所以公估机构收取哪方的费用很可能会倾向于那一方,从而影响保险公估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实际理赔中保险公估由谁来委托申请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如果由渔业互保协会单方面决定,本来渔民会员就反映互保协会在理赔中已经处于强势地位,没有诉求的机会。如果保险公估仅由协会单方面决定,可能会使协会变得更加强势,甚至某种程度可以演变成协会用来削减赔付的一种手段,将会引起渔民会员的更多不满。其次,如果由渔民会员单方面决定,引入保险公估确实能让会员在对赔付结果不满意的时候寻求诉求的途径,但如果渔民会员每次碰到不满就去申请公估,可能造成保险公估的滥用以及公估费用的增加。再者,由互保协会和渔民会员双方协商一致申请,看似比较完美,但由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驱动不可能达成真正的一致,或者一方故意不愿达成一致,这种情况下保险公估如同虚设。

(五)保险公估在渔业互保中的发展需要稳步进行

上一篇: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初二数学教学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