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3:11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融合

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实际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让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科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遵守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本文就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分析

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个时间段当中会出现成绩的高低不同。但是如果在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强化和培训后,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和学习成绩的提升相比较,要对人的思想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就非常困难。

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可塑性非常强,其自身的思想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数学这门学科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1]

二、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分析

1.清楚学生和学科的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学是根据学科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思的。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为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该要重视结合实践,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数学知识是不可取代的一种工具。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引出概念和对相关规律进行解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另外,小学数学知识也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系统严密、前后连贯和很强的逻辑性是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也就要求了小学数学教育应该要具有准确性和严密性。在原来的概念上,教师通过相关知识的联系可以推导出新的概念,比如通过2+2+2就可以推导出2*3,通过2+2+2=6得到2*3=6。通过仔细的推导和计算,可以得知2*3=6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手段和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通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来开展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时,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来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从而来慢慢体会到知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相互联系等道理。

通过数学的真实面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正确的认识数学并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进行指导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改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计算轻视概念、重视教轻视学以及重视知识灌输轻视探索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对“数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实物来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数,通过各种活动来认识分析和小数。利用分东西以及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慢慢认识到数其实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数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变化和运动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将圆转变成相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推理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实际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将圆转变成相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来认识到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运动的。

3.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数学教材来决定的。而数学教材的阐述、编排和唯物论辩证法非常适应。数学教材的内容和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有些内容则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够激发,也有一些教学内容是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例如在对学生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来对学生进行初期的教学,通过一步题来引出两步题,将题目中的某个已知条件转变成间接条件,从而来将其转变成需要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结合实际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例如教师在对序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哪些矿产资源是在世界上领先的,从而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组织教材,根据学生当前思想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比如,在对多位数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好习惯,比如乱花钱或者浪费粮食等,引导学生算一笔账。“每个人一天节约1元钱,全国人每天就能节约13亿,利用这些钱就可以帮助很多小朋友上学读书”。通过这种计算,学生就可以真正认识到积少成多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帮助。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中要想有效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对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了解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在数学知识中合理的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小学数学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来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石鹏燕.让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有效[J].小学教学研究,2012,(10).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思想教育渗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实处。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目的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育的方法要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恰当进行,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知识教学中。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学习目的性教育。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结合数学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在学生学习每一种新知识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同实际的问题。教小数、分数、百分数时,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学测量和几何图形计算时,使学生认识测量和几何图形在修铁路和桥梁、建造楼房时的应用。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更有深刻的认识。

2.挖掘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我国数学对人类的贡献及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具体准确的数据反映生产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科学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用数量表达更具体准确、生动真实,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有它的独特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健儿奋勇拼搏,夺得183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亚洲第一,开创了中国体育史上的新纪录,使学生感到东方巨龙在腾飞。教学“百分数认识”时,引用“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的5%,养活了世界上20%多的人口。”两个简单的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和人口教育。

3.结合课型特点渗透。数学教学中,不论是概念、计划还是应用题,只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握关键,抓住时机,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如10以内数的认识,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守纪律等教育。根据计算特点,把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计算我国每人每餐节约一粒米,可供440人吃一年,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再如在教学小数除法应用题中,设计一道练习题:在辛亥革命前不到70年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总计赔款19.53亿两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6倍,清政府1901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多少亿两银元?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旧社会由于历届腐败,经济落后,被外国列强侵略和剥削,从而教育了学生不忘国耻,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4.开展活动,渗透思想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例如收集常用数据,建立数学兴趣小组等。”选择当地有教育意义的统计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结合教材,讲祖国古今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为“四化”建设而勤奋学习。在教学圆周长时,给学生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通过讲述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的先进性。讲祖国的重大发明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教算盘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讲述算盘是中国首先发明的,用算盘计算又快又方便。通过讲述,让学生为之感到自豪,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具体数字,讲祖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为社会主义而学习的信心。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讲祖国文化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发学生树立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如教学统计图表知识后,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取得的成就,绘制成统计图表,从而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为家乡的工农业各方面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5.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多彩的数学现象,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要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内容的数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又如在学法、分数、比的联系时,根据数学知识的变化发展,要注意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性。只要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善于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注意积累资料,采用多种形式,数学课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会使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成为一个和谐完善的整体。

总之,数学教学和其它各科的教学一样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教书又育人。明确教学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有目的、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愈演愈烈,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课堂,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上,让小学数学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后,我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大势所趋,因此,作为一名有远见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改革,而要做到这一点,首

先,我们就要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主要是针对考试而设置的教学模式,但我们的培养目标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才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这也是素质教育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因此,我认为,转变教学观念才是进行改革的核心。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它突出的特点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旨在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以完成社会化的任务。而学生的目的则是通过规范性的学习,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这种社会化。我们知道,要达成统一的前提就是缩小差异,因此,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备课。更多地考虑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重点应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进行“一言堂”式的灌输教学。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探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加入课堂教学中。

三、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进行的教育,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分班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真正认识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只有认真实施因材施教,才能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以学生的长处促使他们改变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目前的分层教学、愉快教育以及成功教育等教改实验,都是各个学校以各自的认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

的探索,而这几种教改实验,所遵循的都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境育情,让学生可以更加愉快地学习,和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比如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看、说、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或者是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和符号以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贴近生活的知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还有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多种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譬如投影、多媒体、计算机、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学过程生动化、形象化、动态化,这无疑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必须顺应潮流,增强现代化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进行,还可以促使教师学习电脑、制作课件,从而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众多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要在素质教育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除了要改革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念、认清改革方向,联系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经过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总结经验,将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 应用

一、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数学从出现到现在,一直是一种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本来就是应为生活实际应用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人口的素质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人才强国战略在今天经济实力的增强得到了更好的实施。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得到了教育系统内的普遍重视。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的规定了数学的基本性质和含义,而且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上也明确提出小学数学的教育应该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从而达到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的目的。

(一)数学的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过:“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只有真正的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才能达到进行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与生活联系的教学,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和学习的效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陶行知提出这样的看法主要是要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味和实用性的。众所周知,小学生处于各阶段发展的时期,只有他们的兴趣和具有趣味性的东西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置学生于一定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加深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认知能力。

(二)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数学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必要。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主要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趣味情境来培养小学生以数学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产生,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小学生在对纸币价格的认识,购买价格的认识,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与之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动力,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加以运用。不少研究和实践表明,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只有当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习内容越接近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力越高。因此,只有恰当的将生活元素与小学数学联系起来,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效率。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合理的选择生活元素并进行引导

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不难发现其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的例子和问题都隐藏着很丰富的生活元素和数学元素。比如在小学数学分数的课程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切蛋糕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一块蛋糕可以切成几块,如果切成了10块小蛋糕,怎么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小蛋糕中的一块呢?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喜好的原因,通过这个例子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数的探究和学习,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分蛋糕的形式进行分数比较的学习,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教师作为讲授小学数学的主体如何才能对学生的进行引导性的学习呢?再比如在进行计量单位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家里的小玩具,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在数学课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了解长度、重量等相关的知识,这种方式可以无意识的加强小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认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而达到掌握这些数学知识的目的。通俗来讲,这种方式的学习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美丽之处,所谓寓教于乐正是如此。

(二)合理的结合生活元素并正确运用

不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式更应该得到重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只有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逐步得到认识,因此老师作为施教的主体应该科学合理的结合生活元素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尽量结合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和环境进行数学的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学习效率。如果有条件的话,数学教师可以精心的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和运用,目的是让学生们觉得数学的学习是有趣的,有用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结合应用的本质就是为了让小学生们懂得数学的实用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学的时候,合理的结合生活元素,让学生自己编制题目,并自己解决题目。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只有在生活中,运用了数学知识,才体现出了数学本应有的价值,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训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提高认知能力,而且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才能够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感觉到真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够正确的应用。

三、生活元素应用于小学数学中的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作用也在不断的突出着,不仅仅在科学上,即使在生活中,数学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是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渐僵化,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过分的看重数学知识的单调讲授,缺少与生活的结合于应用,加上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丧失。不仅无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考试成绩,而且大大的影响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深入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和应用,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效率,而且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作玄.《数学与社会》[J]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价值;实践思考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并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怎样的教育价值?如何开发和丰富数学学科的育人资源?为此,笔者谈谈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一、重新认识小学数学学科的重要教育价值

教师要加强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坚持不懈的渗透和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过程。德育渗透不仅仅体现在品德或语文学科,数学的教学中也同样处处存在。在小学阶段更需要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渗透德育教育,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为此,小学数学新大纲专门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的思想和认识都应统一到这一点上来。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查一查有关圆周率的资料,使学生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是中国人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课堂上教师再补充祖冲之父子刻苦学习的故事。介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二、努力丰富数学教学中广泛的育人资源

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相当丰富的史料可供我们利用。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学还需要对此进行深度的开发,实现书本知识与数学发明的人和历史的沟通,作为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丰富资源。小学数学教材中诸如:圆周率,算盘,方程(天元术)、主题图、表格等显性的教学资源,是体现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标志。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教材中的显性资源是极为有限的,我们还应努力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用我们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抽象的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与机会。另外,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活教材,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多途径,着力丰富数学学科教学中的育人资源,为我们实施课堂育人,学科育人提供基础和保证。

三、改进课堂行为,将品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在校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落实学科育人理念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数学是一门完整、准确、逻辑严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粗心,更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强调学习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格。教学中要多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形式和方法,讲明道理,严格训练,长期培养,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听,如何完成作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严格要求和训练,就可以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按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课堂是数学教师进行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挥课堂育人的功能,在师生双边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时,老师设计了“小小播音员”活动,让学生参与,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出示:①.1901年,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西方列强共赔偿白银450000000两,这个数读作( )。②.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一共可以节约米2090500克,可供6000人吃一天。比一比,看谁读得好。然后让学生议一议,大家读了这两段话有什么感受。一读一议,由说到想,潜移默化中,学生了解了旧中国的黑暗,进而萌发爱国之心,树立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豪情壮志。通过第二个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应该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一分钱的好习惯。这一读一议,两种角色的切换,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又如,在《圆周长的计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再发现”的过程,教师让学生研究圆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将这众多的发现最终归结为一点:圆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受了、实践了、并再现了祖冲之的智慧。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祖先很了不起,我们是祖国的希望,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他们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再如,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5,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讲述一个女孩为拯救受伤的丹顶鹤的故事,并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得知全世界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不断减少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动物和它们生存坏境。这样,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这一载体,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爱心和环保意识的道德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上列举的三个例子中,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热爱科学教育和环保与爱心教育等多种德育渗透形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充分利用,就能让学生在领悟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品德的养成教育和情感的熏淘。

3、结合数学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教学中的辨证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养成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不相同加数连加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新旧知识内在的辨证关系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的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约数与倍数、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教学,对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数量关系都是极为有益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应真正践行课改理念,切实转变我们的课堂行为,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M行良好的德育渗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情趣得以培养,数学素质得以提高,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成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G915.73;G7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2―0184―07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世纪之交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因此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承载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能否正确实施新课程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启用几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些地区和学校甚至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说离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此,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整体上说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

列宁指出:“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邓小平在谈到教师的作用时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上的不到位,是造成中小学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新课程实施难以到位的原因,虽然的确存在诸如应试的评价奖惩机制仍占主导地位、政策体制有缺陷、教学条件不足等不利因素,但我们认为最主要、最核心、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来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行为还未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贵州是一个教育、经济都相对薄弱的一个省,而其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而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困难更多,难度更大。以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为研究背景,弄清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五年来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不仅对于找到提高民族地区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对策,进而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为教学及科研人员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改革及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等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现状

为了摸清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的现状,我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以黔南为主要调研地,对我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现状、教育观念、专业水平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其中对145所中小学的297位数学教师作了问卷调查;对31所中小学的50位数学教师进行了专业测试;听了38所中小学52位教师的数学课(优质课评选参赛课);对45所中小学的146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走访了一些中小学校长。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对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数学新课程取得的成绩

1、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理念开始为更多教师所接受,如多数教师已认识到数学教育的出发点绝不是仅仅教给学生应付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从促进学生协调持续发展来考虑问题。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多数教师已初步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此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成绩会下降吗?”的问题,中小学分别仅有16.7%和4.2%的数学教师认为会下降,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

2、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教学目标设置体现多维的特点

教师们不再仅将知识与技能列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而是开始注意挖掘包含在数学知识中的育人因素,如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等,这一变化在参与优质课评选的参赛课中尤为明显。

(2)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明显增强

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动手操作、思维活动的机会增多,有近30%的教师还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活动。这与课改前常见到的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教师示范多,学生活动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教师开始具有初步的角色转化意识

多数教师开始具有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的意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见到的启发式谈话法、自学辅导法、有引导的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已有所应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以往课堂上教师从始至终只站讲台的现象大为减少;一些教师开始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我们所听的50余节中小学数学课中,80%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性有明显的提高。

(4)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从表3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从执行课程计划还是从学生的休息时间来看,以往那种过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几乎每一所中学、乡镇中心以上的小学都配备了计算机,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还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县(市)教育局、中小学校还组织了计算机培训,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许多中小学校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已有少量的数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而在一些重要的数学教学、教研活动如优质课评选、说课、教师培训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的占80%以上。许多数学教师已能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

4、教师教学科研意识有所增强

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许多数学教师认识到单靠经验已不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形成了“一个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的共识,他们以教学为主阵地,以探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为出发点,以寻求师范院校专家指导为外援,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取得了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得较好的学校,相当数量的数学教师开展了教学科研,如黔南州的一所课改先进校(一所边远的农村中心小学),6名数学教师全都开展了科研,他们的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或公开发表。

5、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学习的愿望强烈

新课程的实施,让许多数学教师感受到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理论的严重不足,他们迫切希望能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接受问卷调查的34所88名中小学数学教师无一例外希望能外出学习培训。而事实上,他们获得的有关新课程的认识和实施方法(即使很粗浅)也主要是通过接受培训获得的。

(二)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在我们进行的客观题问卷中,初中和小学(4―6年级)学生中喜欢数学教师的分别占38.5%和 62.5%,喜欢上数学课的分别为61.5%和75%,而在对更多的中小学生进行的主观题(你最喜欢哪一门课?)的问卷中,仅有10.3%的4―6年级的小学生回答最喜欢数学,而7―9年级学生竟无一人提及数学。另外,我们按《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了含有20项指标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项目组成员听课总评结果为:优秀率17%、不合格率12%、平均分仅为70.8分。显然:实施新课程五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没有出现预期的令数学工作者欣慰的结果。这种低迷的数学教育现状意味着我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仅提出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师对数学功能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一些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对数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对于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其数学观“主要是柏拉图主义的观点”,即把数学看成是与逻辑有关,有严谨体系、关于图形、数字和运算的一门学科,从表五我们亦能印证这一观点。在这样的数学观的引导下,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变成了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逻辑思维训练(实质是瞄准考试的解题技能训练),数学的其它育人功能几乎得不到发挥,数学教育的价值较为低下。

2、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已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有所阐述,下面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

(1)教师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我们在听课、检查作业批改以及对教师的专业测试中发现:不少数学教师还存在知识性错误、思维水平低等问题。

(2)教师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能力弱

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或是偏重按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难以设计出有针对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有较大价值的问题情境。课堂呈现的往往是“单刀直入”、“平铺直叙”、“短平快”的学术性特征,偶尔为学生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常常因不切合学生实际,智力活动水平低、思考时间不足、组织不到位等原因失去应有的价值。课堂基本上仍是“讲――听――练”的教学模式,这种单调、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3)教师出题意识差能力弱

我们的调查显示,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做的练习题、检测题乃至考试题,几乎都是舶来品,许多学校选用的学生练习书(册)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教师往往没有予以订正和挑选,就安排学生全盘照做。

3、分析和处置教学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弱

许多教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缺乏深度思考,不能辨证的看待问题,常常持有一种非此及彼的观点,导致处理问题失当。例如:

(1)在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问题上

尽管大多数(中学83.7%,小学95.8%)数学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成绩不会或不一定会下降,但他们中的多数在教学实践中却采取了应试教育的行为。

(2)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关系问题上

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按照中上水平来设计教学,未能意识到因材施教是实现面向全体的关键,实践中也没有或很少做到因材施教,仍然是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讲授;统一的练习内容;统一标准的检测;统一的排名。

(3)在思维训练与教学进度关系问题上

由于分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弱,许多教师不能在确保完成教学总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进度。他们往往不是根据数学知识的难度和其教育价值(如智力训练的质和量等)来分配课时,而往往是根据教材内容的篇幅或是按照教参书的意见来安排教学进度,造成了思维训练与教学进度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无条件地奉行进度优先策略,其保进度的法宝就是教学“短平快”(尽可能缩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至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活动不充分、学生思维常常停留在很表浅的层面成为普遍的现象。

(4)在教研与教学关系问题上

“不能吃透课改理念”、“教学无目的、盲目”、“无时间研究教法”等是许多教师的困惑。一线教师重实际教学行为而轻教研的情况相当普遍,不是通过教研去寻找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之良策,而是凭经验备课,靠体力上课和补课,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实施新课程的行动整体上远未到位

(1)对新课程的认识肤浅

调查显示:在使用新教材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中,还分别有26%和50%的尚末接受过培训,而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也因培训时间短、受训人数过多(如2005、2006两年分别在贵阳、遵义两地举行的“课改优质课评选暨新课程培训”活动,每次参与的数学教师均在2000人左右)、培训内容不成体系等诸多原因没有或少有收获,加之民族地区有组织的的新课程学习活动大多局限于传授使用新教材的操作技术,理论性弱、形式化严重,实践行动没有专家或骨干引领,缺少教科研支撑等,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较为表浅的层面(见表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新课程的实施主观上不积极,行动上被动,方法上不科学,技术动作变形,“穿新鞋走老路成为”常见的现象。

(2)不能正确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相对说来,教师们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定要准确些,但基本不能正确定位其它三方面的目标。在对“不看参考书你能确定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吗?”的问题,回答“能”的中学、小学教师的比例分别是27.8%和41.7%,而实际情况更为糟糕。

案例4:我们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本(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选取隐含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结论的一段内容,让教师分析这一段教材隐含的智力训练因素。

被测试的21位中小学数学教师仅一人全对,2人部分答对,分析不出的教师比例高达85.7%。

(3)教学设计与课改基本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对“你完全按照课本施教吗?”的问题。51%和33%的中、小学教师作了肯定的回答。应该说,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体现了一些新课程理念的,其中部分设计还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但从整体上来看,差距还是明显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①不能正确把握教学目的

多数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弱,还不能真正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教学目的的层次性较低,局限性、短期性明显。如只突出知识与技能教学活动而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证之一就是每堂课的小结仅停留在知识的重现和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上,极少上升到数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层面。

②重“知其然”而轻“知其所以然”活动

只考虑怎样使学生能获得结论,而很少考虑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等。导致“数学化”程度偏低,学生只需“学会”数学而无须“会学”数学。

③重演绎,轻归纳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养

一、改变职前老师对数学教学的看法

数学老师做数学教育教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正确的数学教育看法。数学是一门技术,是生活和学习的工具,教师拥有了数学这一门技术,才能走上传授数学知识的工作岗位。依靠准确的教育看法和他在教学实习中的效果,老师的数学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数学是来自于生活的,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学科基础。可是教师所认为的“数学是学生考试的内容,是十分缜密的系统”的绝对数学观还没有得到正确转换。

二、更新小学教育手段

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往往是借助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应课程来完成,可是有些数学类基础内容,大多数还是传授数学教育理论与技能知识。然而,用讲解的数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学生的教学观,所以我们要努力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有关课程的教育手段。如“小学数学教学论”,这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旨在培养就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这门课会对就职前小学教师的教育看法有着深远持久的意义,我们一直不懈地寻找教学手段。

三、加大探究小学数学的知识和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与小学数学内容知识的认真学习和不懈探究是分不开的。简洁明了的小学数学内容后面往往有着典型的数学教育思想和方法原理。我们知道,数的组成中包含着简单的函数思想。例如,数式计算包含着近似代数的基本思想,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蕴含着微积分中的极限思想,数的运算蕴含着近似代数的映射内容,数的整除包含着初等数学的理论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只有认真传授小学数学内容,才能真正将教育落实下去,才能把持住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这样才能生动解答出小学生针对课本知识提出的有趣问题。还有对小学数学内容的不断探索,才能反映和处理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出现的跟风“情景化”“生活化”,进而引起的“数学化丧失”现象和数学研究指导教学中的“异化”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指引学生对小学数学内容的知识和有关问题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李忠如.职前数学教师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定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9(3).

[2]王志东,田强.论本科层次教育科研型小学数学师资的素质结构及培养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9(2).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 数学师范生 认知结构 教育实习 影响

认知结构属于心理学概念,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一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借助同化作用,使得自己原有认知不断扩大或者是改进而形成。一个人若形成了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会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元素。数学师范生的认知结构如果形成,将会对教育实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一、数学师范生认知结构

数学师范生要想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形成相对完善的认知结构。但是如何能够让数学师范生形成相对完善的认识结构,却是教育界人士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由于认识结构十分复杂,不可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站在数学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角度比较合适。以此角度来讲,数学师范生应该具备的认识结构有如下几点:首先,本体性知识,即与数学教学的具体知识必须有所了解,如数学分析、几何学、初等数学等,这样在进行教育实习时,才能够教给学生实质性的数学知识;其次,条件性知识,即与数学联系密切的知识,其中包括数学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等;再次,实践性知识,即与数学教学息息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内容,主要包含数学观、数学教育观、教学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内容等。

二、数学师范生认知结构对教育实习的具体影响

数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学技能,而教学技能则与数学师范生的认知结构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探讨数学师范生认知结构对教育实习的具体影响,实际上就是在研究数学师范生认知结构对教学技能的影响。

1.若从整体上看,数学师范生认知结构的各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对教育实习效果都没有过于明显的影响,只是三者相比较而言,条件性知识与教育实习有更大的相关性。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条件性知识中数学教学知识及教育学知识、实践性知识中的数学教育观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都有明显影响。从中就可以总结出,师范院校在培养数学师范生时,一定要从以上三方面入手。

2.大量研究表明,数学师范生的条件性知识结构对教学技能产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数学教学知识及教育学知识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影响更显著。这实际上并不难理解,数学师范生的数学教学知识越丰富,可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就越多,而且师范生对教育学知识有所掌握,自然对教学方法非常了解,在课堂上就能够通过最有效的方法将自己熟知的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由此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效果。

3.数学教育观之所以与数学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教育观影响着教学态度,数学师范生若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教育观,教学态度也会非常积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实习效果自然很好。

但数学师范生的教育观受到时间校内实践训练的影响。这是因为数学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时间并不长,要想提升自身素质,校内实践活动自然必不可少。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尽快将自身掌握的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转变为实践性的知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教学的基本功,使得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更自信。研究发现,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数学师范生,在讲台上会更自信,更容易融入教师这个角色,教学过程中也就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充分理解数学知识为教学重点,而那些基本功比较弱的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更关注自身的语言表达、板书美观性等问题,往往达不到理解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加深数学师范生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结构的理解,由此影响师范生自身的数学教学观,最终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及教育实习效果。

三、培养数学师范生优良认知结构的对策

要对培养数学师范生的教师进行大力培训,使其符合师范数学生认知结构要求。承担着数学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较低,其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相脱节。另外,数学师范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要在中小学从事教学,但师范院校的老师本身却一般没有在中小学开展教学的经历,在教学中无法对师范类学生授予相应的教学经验,再加上一些师范类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是很高,缺乏专业的教学方法。并且从教学方式上看,高校的数学教学和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完全是两个模式,学生并不能直接借鉴自己老师上课时的方式方法,因而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从数学专业知识角度来看,数学师范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今后从事工作中需要涉及的中学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也有一定区别,如何将两者逻辑联系到一起,是数学师范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师范学校学习中,高校教师却并没有重视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和指引。

另外,在数学师范学生的学习中,应该要清晰地了解认知结构,但如果学生本身对认知结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并不重视认知结构的问题,则很难构建出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数学师范生的学习中,即因为对专业的学习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在学习中往往过于重视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放过多精力在数学教育学习上,这导致其认知结构的构建受到很大影响。

四、结语

数学师范生认知结构对教育实习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有关院校在培养数学师范生时,要着重考虑认知结构的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院校对数学师范生的认知结构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这使得一些数学师范生的基本功不合格,教育观不正确,教学态度不端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所进行的认识结构与教育实习影响之间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为师范院校及数学师范生提供参考,希望能够在日后的师范生培养及师范生自身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认知结构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燕,刘翻.认知结构思想的历史演变及研究展望[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1).

[2]马健生,孙珂.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免费师范生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11(03).

上一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渔业的发展范文